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灭火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 纲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装修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居民家庭火灾隐患日益增加,火灾频繁发生,为了提高居民群众的消防意识,减少居民住宅火灾的发生,就需要居民掌握一定的消防安全常识。为此我们根据近几年的居民火灾特点,编写这份消防安全教育提纲,旨在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技能,以减少火灾的发生,减少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火灾基本原理
要预防火灾的发生,首先要对火灾发生的一些基本原理有所了解。什么是火灾:火灾是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糯据物体的燃烧特性,我国一般把火灾分为五类:
l、a类火灾:是指同体物质火灾,一般燃烧时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2、b类火灾:是指液体火灾和可溶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腊火灾等。
3、c类火灾:是指可燃和易燃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4、d类火灾:是指金属类火灾,如钾、钠、镁、钛、铝合金火灾等,这类火灾在居民日常生活十分罕见。
5、带电火灾:是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
火灾发生的直接原因
引起火灾的直接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l、生活用火不慎,这主要包括取暖、照明、做饭、熏蚊、用火不慎以及死荻复燃引起火灾。随着生活用电的增加,可燃、易燃气体的使用日益普及,这方面引起火灾的因素在不断增加。
2、小孩玩火,包括小孩乱放鞭炮、玩火做游戏取乐等引起的火灾,近几年随着禁放鞭炮的解禁,这方面导致火灾的又有所上升。
3、违反电器安装使用安全规定,包括违规乱拉电线,不按规定使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等引起的火灾。
4、吸烟,包括吸烟睡觉、醉酒吸烟以及乱扔烟头等。
家庭消防安全常识
一、安全用电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日益普及,随之而来家庭火灾隐患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一些建筑,因预留的用电量很低,线路老化,经常因用电超负荷而导致火灾发生。近年来,电器火灾已成为居民火灾的重点,逐年成上升趋势。
首先,在房屋的装修过程中,就应对电器线路的安装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安装。在安装过程中,要对将来的用电留有余量,最好使用单股金属导线(如铜线、铝线)但是不能铜线铝线混接,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头,铜线可采用绞接,最好进行焊接处理;铝线不宜采取绞接,可采用焊接或压接,对不可避免必须铜铝混接的线路,应采取压接方式,压接时铜线应挂锡,铜线铝线之间垫锡薄膜或挂锡的铜片。对从可燃装饰材料中穿过的电线应加用绝缘套管,并做防潮处理。对于目光灯镇流器电压与容量必须和灯管配套,并且最好使用电子镇流器,安装时不准直接崮定在可燃天花板、吊板或墙壁上。在可燃吊顶内暗装灯具,功率不能过大,灯具上方应有一定的散热空间;明装吸顶灯,灯具与可燃材料,如木制底座之间应铺垫石棉板或石棉布。开关、挂线盒、灯座一定要选用适用,应确保无接触不良或接头损坏,带电部分不得在外,灯具在loow以上时,不得使用塑胶灯座。灯具在使用时,不得使用可燃物进行遮挡。在购买家用电器时,应尽量到正规的家电商场或大商场购买,并应索取发票和保修单,不要到早市购买像电热毯一类的小家电,以免引发火灾。对电热电器的使用安装,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在使用过程中电热器1米内不得有可燃物,不得在电热器上烘干物品,必须做到人走电断。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生冒烟、发出电火花、发出异味等异常现象,应立即断电停止使用,并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理。
在家庭用电防火中,还特别应注意一点,就是坚决不能用铜、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二、安全用火
随着煤制气,液化石油气的普及,气体火灾的预防越来越重要,居民掌握一定的防气体火灾的常识,对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气体火灾与爆炸是一种发生率高、危害大的火灾灾害。家庭气体火灾与爆炸主要原因是泄露,可燃气体从容器中泄露入空气中,当其浓度处于爆炸极限浓度范围内,遇点火源就会发生爆炸火灾。当装载气体的容器受热,气体膨胀压力加大,就会引发爆炸火灾,因此家中的液化石油气不宜装载过满,也不宜存放过多,以免引发意外事故。
造成气体泄露的几种原因是钢瓶总阀、减压阀,灶具阀门、胶管等,因此在初次使用燃气器具时应进行检查,防止泄露,检查应用肥皂溶液,绝对不能使用明火,以免引发火灾。灶具安袈应注意连接胶管不应过长.且必须使用耐油胶管。液化石油气钢瓶上不可堆放可燃物体。还应注意在使用时不得离人,不得在卧室内使用液化石油气,不得乱倒液化石油气残液,不得在家中到罐.如果减压阀或灶具发生故障应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不得自行修理。一旦发生可燃气体泄露,挟不允许开芙电器和打电话,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并且要注意周围有无火种,以免引火进入室内。如果发生可燃气体火灾.应市即关闭气源,如是液化石油气应将气瓶搬离火场。
如冬季使用明火取暖,必须注意炉具的安装,炉具和烟囱应与可燃物保持安全距离,灰烬应待完全冷却后再倒里家中,以免死灰复燃引发火灾。一旦断电用蜡烛照明时,要注恿不得将蜡烛直接放在可燃物上,小得靠近窗帘,以免引发火灾。绝对不能酒后吸烟,尤其不能躺在床上吸烟。
三、初起火灾的扑救
燃烧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初起阶段、猛烈燃烧阶段、熄灭阶段。火灾如果在初起阶段及时扑救,就能避免损失扩大,因此掌握火灾扑救基本常识非常重要,扑救方法一般分为隔离灭火法、窒息灭火法、冷却灭火法、抑制灭火法,家庭常用的灭火法是隔离灭火、窒息灭火和抑制灭火法。
家用电器和用电线路一旦发生火灾,应立即拉闸断电,决不能带电灭火,不能使用水和泡沫灭火器.以免发生触电事故。正确灭火方法应使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对准着火点进行扑救。可燃气体的灭火方法前面已经讲过,还应强调几点,钢瓶总阀着火可用湿布扑灭,炒菜锅起火可立即放入菜或将锅盖盖上,使用空气隔离灭火使火焰熄灭。
火灾扑救需要对灭火器的一些基本原理有所了解,泡沫灭火器,主要用于油品火灾的扑救,也用于固体火灾的扑救。使用方法是提住灭火器上部提把,左右晃动后,用铁丝将喷嘴疏通后将灭火器颠倒过来,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即可。干粉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液体火灾、可燃气体火灾和电器火灾,使用方法是先将灭火器上下颠倒几次,拔下保险销,一手紧握喷嘴,另一手压下压把,将喷嘴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即可。
一旦火灾不能控制,应立即拨打火警119,冷静报清火灾地点,着火楼层,火灾类型,有无人员被困,是否是高层建筑。
火场逃生基本常识
如果在人员集中场所或家中发生火灾.正确掌握逃生方法就能保全自身。为了做好火灾时的自我保护,必须了解有关逃生和安全疏散的要领。
一、火灾中的人的心态特性
l、惊慌不安,火灾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一日发生火灾,立即会头皮发麻,产生 高度的精神紧张,会产生深度不安的惊慌失措心态,它可使人陷入茫然失措、无法挽救的境地。因此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过好这一心态关非常重要。
2、惊恐惧怕.面对浓炳烈火,面对人群的纷乱骚动.深切感到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产生不能面对伤亡的强烈惧怕感。强烈的惊恐惧怕心理会严重干扰人的正常思维,削弱理性判断心理,失去与烟火拼搏的精神和勇气,导致束手无策或丧失抗争能力.
3、判断失误,惊慌惧怕心态会导致降低人的判断能力和人的非理智思维,加深判断的失误,出现非理智的错误行为,如跳楼等。
4、茫然失措,是麻木不仁、无所适从的表现.将导致丧失正确判断能力,盲目随大流,进一步进入不利境地。
5冲动与侥幸,火场巾,人们的惊慌、火、烟、热、毒的效应所产生的惧怕与茫然.最容易使人做出不理智的盲目的冲动行为。侥幸心理是人们经常出现的一种心态,尤其是面临灾祸之际,火场巾必须首先排除这种心理。
二、火灾中人的行为特性
l、回返性。是人们住地理环境生疏的状况下,自然利用的一种特性,因而存火灾逃生中具有普遍性。如果利用进来的路线(通道)回返,如该通道畅通,是逃生的较好路线,倘若该通道被烟火封锁,立即会感到无路可逃,从而丧失斗志,影响火场逃生。此外,一日从火场逃离,切记不可返回火场。
2、向群性,也称为聚集性或随流性,人们普遍存在人多壮胆、安全感增强的心理。但由于在火场中形成的群体,每个人都存在着惶惶不安和盲目性,所以.一般情况下,容易盲目地按着错误信息或指令导向,走向更危险的境地。
3、趋光性,火场中人人都具有习惯上奔向能见度好、明亮处躲避的趋向,通常奔向明亮方向逃生是正确的,但如果此方向无逃生通道或是火势蔓延的力向,此处就可能成为最危险之地。实际火场中,有时走廊或楼梯的一段被烟火封住,对此情况,若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冲过这一段光线昏暗处,是大有逃生可能的。因此.应正确加以判断,慎重决定逃生的地点和方向。
4、意向性,是凭自己的主观意念支配自己行为的一种倾向,靠主观臆断或不切实际的盲目幻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往往会陷入最危险的境地.发生火灾时应有鉴别的听从别人的意见,特别是专业人员的指挥。
5、暂避性,在火、烟、毒存在的情况下,人们习惯向不见烟火的方向进行逃避的倾向,将逃生仅着眼于脱离暂时的危险处境上,变成只解决临时燃眉之急的行动,表现为乱跑乱窜,钻入烟火暂时未延及的床下、桌下、厕所、盥洗室等,甚至从楼上跳下,这样一来往往会延误自我逃生的时机,将自己送到更危险的边缘。
6、混乱性,常起源一、一个人的乱跑、乱窜,进而影响更多人,造成混乱。
三、火场逃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基本原则
(1)树立坚定的逃生信念,使之成为不论住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能坚持的思想支柱。
(2)争时间、抢速度,是自我逃生的先决条件,人如在烟雾中停留时间过长,重者造成伤害以至死产,轻者逃生也受到极大妨碍,在火场中经常出现顾及财物而延误逃生,甚至逃离火场后,为取财物而返回火场,导致丧生的惨剧。
(3)逃生路线的选择要心中有数,住宅区居民平时要对周围环境做到心中有数,一日发生火灾按照平时选定的路线逃生;外出购物旅游住旅馆,应事先观察逃生路线,做到心中有数。
(4)根据情况,灵活处理逃生、报警,一般情况下,火灾初起阶段尽量进行扑救,扑救无望应立即逃离火场,并立即拨打火警119。
(5)避免形成聚集、拥挤和践踏局面,不能只顺自己逃生,不顾别人死活。
(6)不要滞留住没有消防设施的场所,逃生时可将临街的房间和阳台等作为临时避难场所,千万不可滞留于走廊普通楼梯间等烟火容易波及又没有消防设施的部位。
(7)针对不同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消防设施,防火门、防烟楼梯间、露天楼梯等,都是为逃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的有效设施,火灾时应充分利用。
2、逃生的基本方法
实际火灾中,如果能将逃生方法运用得当,就能顺利逃生。
(1)逃生行动,是争分夺秒的行动。正确的逃生方法是在听到火灾警报或“着火了”的喊声后,立即起床穿衣,关闭电源,离开房间关闭房门,但应先用于触摸房门,如果房门烫手则说明门外已有烟火.无法开门冲出.就应紧闭房门,进行封堵以防烟火侵入,避至阳台或临街的面户呼救,如火势紧急可将窗帘、被单等撕开结成绳索,最好用水打湿,牢固系于暖气管或窗框等处,以便软着陆。如用手触摸房门不烫手.可打开房门逃生,离开房间后应关闭房门,用浸湿的毛巾等掩住口鼻,以低姿循安全通道逃生,首先应选择距离近直达楼外的通道逃生。当楼梯口或下行通道被烟火封闭时,应首先弄清烟火弥漫的程度和逃生距离,如必须通过的通道距离较短.火势较弱,可用湿衣服掩住口鼻迅速通过,如距离较长火势较猛,可向上层建筑如屋顶天台逃生。值得提醒的是对于未能逃离火场的人员,要选择阳台、屋顶平台、临街窗户等容易被人发现和能够避开烟火的部位进行暂避和等待,以嘁话、招手等方式进行呼救。
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阶段”教学模式之后,其弟子在其基础上逐步尝试与实践,最终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主导着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学实践。我国也受到赫尔巴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的。反思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教学内容为主旨,目标突出
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感很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遵循的一致原则就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知识教学的目标无处不在,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在朝着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方向努力。虽然说,知识达成对教学起着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但是在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只将知识作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体验。
(二)机械组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体验
由于知识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机械运用有章可循的操作方法,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对课堂教学进行操控,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就像是等待老师填装知识的容器。虽然说这种方式可能会让一部分学生记住不少化学基本原理、化学用语甚至会进行化学计算,但是一旦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显得手足无措。比如说,怎样取样分析出地窖中气体的主要成分、解释为什么用酵母做成的食品松软可口等等。学生可能学习了几年化学知识还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原因就是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死记基本概念,脱离了课上讲的知识就不能解决,简而言之就是不会运用知识。
二、初中化学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只会记知识点不会运用是很危险的。如今南通市中考化学已经降到60分,其他各个地方也趋之效仿。在初中化学知识点本来就很少的前提下,可能上课记记笔记、下课背背笔记如此也能应付中考。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发展。要想让学生会学、想学化学,就要让学生在初三化学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感悟到学习化学的独特方法和化学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化学课堂的精彩,这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都要思考如何转化和定位我们的角色。请看下面案例中体现的教师角色。案例:《燃烧与灭火》教学片断比较(同课异构)A老师上课片段:灭火原理及方法的探究师:请你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试剂,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灭火。(创设意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对燃烧条件的学习,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尝试自己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生1:用水浇灭。生2:用嘴吹灭。生3:用剪刀把烛芯剪掉。(全班学生都能给出前三个答案,学生再看看桌上还有的仪器和药品,只剩下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想到答案的,小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给出正确的答案。)生4:在烧杯中放进适量碳酸钠粉末,并倒入适量稀盐酸溶液……师:你能归纳出灭火的原理?生: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具体的方法就是隔绝氧气、隔离可燃物、降温到着火点以下。B老师上课片段:灭火原理及方法的探究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是哪三个呢?生:齐答(和课本完全吻合)师(大悦):那灭火的原理,你能不能总结出来呢?(生从课本和参考资料并结合生活经验也能给出答案。)反思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不能否定任何一位老师的教学效果,毋庸置疑,两个班的学生对灭火原理和方法都能很好地掌握,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对知识获得的胜利喜悦感是不一样的。
三、理性思考
传统教学模式虽说有它的弊端,但还是能够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教学目标全面明确
传统教学模式讲求知识目标全面、突出,作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要做到知识目标全面、突出,还要体现时展要求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因而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具备知识目标全面、明确,要能够认识到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还要在学生能力层次以及情感态度体验上发挥导向、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一、燃点、自燃点和闪点
火灾和爆炸的形成,与可燃物的燃点、自然点和闪点密切有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
(一)燃点。燃点是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达到这一温度,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自行燃烧。
(二)自燃点。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起火的危险性越大。但是,物质的自燃点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压力、温度和散热等条件的不同有相应的改变。例如,汽油的自燃点在0.1兆帕(1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480,在1兆帕(25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250。一般压力愈高,自燃点愈低。可燃气体在压缩机中之所以较容易爆炸,原因之一就是因压力升高后自燃点降低了。
(三)闪点。闪点是易燃与可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后,遇火源发生内燃的最低温度。
闪燃通常发生蓝色的火花,而且一闪即灭。这是因为,易燃和可燃液体在闪点时蒸发速度缓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不能继续燃烧。从消防观点来说,闪燃就是火灾的先兆,在防火规范中有关物质的危险等级划分,就是以闪点为准的。
二、燃烧和爆炸
要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正确掌握防火防爆技术,需要了解形成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一)燃烧。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违背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如木材、纸张、金属镁、金属钠、汽油、酒精、氢气、乙炔和液化石油等。
2.助燃物。凡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助燃物。如氧化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氧化剂。由于空气中含有21%左右的氧,所以可燃物质燃烧能够在空气中持续进行。
3.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都称为火源。如明火、电火花、聚焦的日光、高温灼热体,以及化学能和机械冲击能等。
防止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避免其相互作用,是防火技术的基本要求。
(二)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为另一种状态,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巨大的能量,或者是气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剧烈膨胀,压力迅速下降到常温的现象,都称为爆炸。爆炸可分为化学性爆炸和物理性爆炸两种。
1.化学性爆炸。物质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大量气体和热量而形成的爆炸。这种爆炸能够直接造成火灾。根据其化学反应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简单爆炸。例如爆炸物乙炔铜和乙炔银等受到轻微振动发生的爆炸。
(2)复杂分解爆炸。属于这类爆炸物有炸药、苦味酸、硝化棉和硝化甘油等。
(3)爆炸性混合性爆炸。这里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时遇到火源而发生的爆炸。
2.物理性爆炸。通常指锅炉、压力容器或气瓶内的物质由于受热、碰撞等因素,使气体膨胀,压力急剧升高,超过了设备所能承受的机械强度而发生的爆炸。
(三)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能发生爆炸。爆炸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爆炸极限。可燃气体或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以其在混合物中百分比来表示;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以其在混合物中的体积重量比(克/立方米)表示。例如,乙炔和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2.2-81%,铝粉法的爆炸下限为35克/立方米。显然,可燃物质的爆炸下限越低,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爆炸的危险性越大。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很多。爆炸性混合物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含氧量越高,以及火源能量超大等,都会使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几种可燃气体分别与空气、氧气混合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的爆炸范围都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范围宽。因而更具有爆炸的危险性。
三、化学危险物质分类
化学危险物质种类繁多,具有各自的物理、化学反应。有不少化学物品在受热、摩擦、震动、撞击、接触火源、日光曝晒、接触空气等条件下,会引起燃烧、爆炸、腐蚀和中毒等事故。这些化学危险物品视其性质、形态和发生事故的危险程度,在我国现行的法规中,大致分为以下十类:
第一类,爆炸性物质。爆炸性物质受高热、摩擦、撞击、震动的影响或一定物质的激发作用,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气体的体积急剧增加,压力增大,从而引起爆炸。
第二类,氧化剂。氧化剂按其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氧化剂和有机氧化剂。两种氧化剂按其氧化性强弱分为一、二两个级别。
第三类,可燃气体。可燃气体按其爆炸浓度下限,划分为一、二两个级别。
第四类,自燃性物质。自燃性物质划分为一、二两个级别。
第五类,遇水燃烧物质。遇水燃烧物质按其危险程度划分为一、二两个级别。
第六类,易燃和可燃液体。易燃和可燃液体按其闪点划分为一、二两个级别。
第七类,易燃和可燃固体。易燃和可燃固体按其危险程度划分为一、二两个级别。
第八类,毒害性物质。毒害性物质按其性质划分为以下4种:(1)无机剧毒物质;(2)有机剧毒物质;(3)无机有毒物质;(4)有机有毒物质。
第九类,腐蚀性物质。
第十类,放射性物质。
四、易燃易爆物质
防火防爆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才能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清哪些物质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
(一)可燃气体。是指凡遇明火、受热或当氧化剂接触能着火、爆炸的气体。根据其爆炸浓度下限的不同,分为两级。一级可燃气体,为爆炸浓度下限低于10%的可燃气体。例如,氢气、甲烷、乙烯、乙炔、环氧乙烷、氯乙烯、硫化氢、水煤气和天然等绝大多数可燃气体。
二级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等于和高于10%的可燃气体。例如,氨气、一氧化碳和发生炉煤气等少数可燃气体。在实际生产、储存和使用中,将一级可燃气体归为甲类火灾危险品,二级可燃气体归为乙类火灾危险品。
(二)可燃粉尘。凡是颗粒微小,遇着火源能发生燃烧、爆炸的固体物质,都称为可燃粉尘。例如,在加工麻、烟、糖、谷物、硫、铝等物质的过程,粉碎、研磨、过筛等操作时所产生的粉尘,就其理化性质来说,比原来生成物质的火灾危险性要大得多,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爆炸。可燃粉尘爆炸要具备三个条件:(1)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2)粉尘须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3)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热能源。
(三)自燃性物质。凡是不需要外界火源的作用,本身与空气氧化或受外界温度、湿度的影响,即可发热并积热散达到自燃点而引起燃烧的物质,都称为自燃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按其发生自燃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两个级别。一级自燃物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空气中易氧化分解,易于自燃,而且燃烧猛烈,危险性大。如黄磷、三乙基铅、硝化纤维和铝铁溶剂等。二级自燃物质,在空气中氧化比较缓慢,自燃点较低,在积热不散的条件下能够自燃。如油纸、油布等含有油脂的物品。在实际生产、储存和使用中,将一级自燃物质归为甲类火灾危险品,二级自燃物质归为乙类火灾危险品。
(四)遇水燃烧物质。凡是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可燃气体,同时放出大量热量,使可燃气体温度猛升到自燃点,从而引起燃烧爆炸的物质,都称为遇水燃烧物质。遇水燃烧物质按遇水或受潮后发生反应的强烈程度及其危害的大小,划分为两个级别。
转贴于
一级遇水燃烧物质,与水或酸反应时速度快,能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热量大,极易引起自燃或爆炸。如锂、钠、钾、铷、锶、铯、钡等金属及其氢化物等。
二级遇水燃烧物质,与水或酸反应时的速度比较缓慢,放出的热量也比较少,产生的可燃气体,一般需要有水源接触,才能发生燃烧或爆炸。如金属钙、氢化铝、硼氢化钾、锌粉等。
在实际生产、储存与使用中,将遇水燃烧物质都归为甲类火灾危险品。
(五)燃烧液体。凡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燃烧爆炸的液体,都称为燃烧液体。燃烧液体按其闪点大小,划分为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两种。
1.易燃液体。系指闪点等于和低于45的燃烧液体。这类液体划分为两个级别。
一级易燃液体,指闪点低于28的易燃液体。如汽油、酒精、丙酮和苯等。
二级易燃液体,指闪点介于28~45的易燃液体。如煤油、松节油。醋酸等。
2.可燃液体。系指闪点高于45的燃烧液体。如丁醇、柴油、乙二醇、苯等。
在实际生产、储存和使用中,将一级易燃液体归为甲类火灾危险品;二级易燃液体和闪点低于60的可燃液体归为乙类火灾危险品;可燃液体和闪点等于和高于60归为丙类火灾危险品。
(六)燃烧固体。凡遇火、受热、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燃烧的固体物质,统称为燃烧固体。燃烧固体按其熔点、燃点或闪点的高低不同,划分为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两种。
1.易燃固体。指高熔点固体(燃点在300以下)、低熔点固体(闪点在100以下),并作为化工原料和制品使用的燃烧固体。按其燃烧易程度划分为两个级别。
一级易燃固体,燃点低,易于燃烧或爆炸,且燃烧速度快,并能放出剧毒气体。它们大体是这样一些物品:①磷与磷的化合物,如红磷、三硫化磷等;②硝基化合物,如二硝基甲苯、二硝基萘等;③其他,如含氮量在12.5%以下的硝化棉、氨基化钠、重氮氨基础苯、闪光粉等。
二级易燃固体,燃烧性能比一级易燃固体差,燃烧速度较慢,燃烧产生毒性较小。它们大体包括下列一些物品:①各种金属粉末,如镁粉、铝粉、锰粉等。②碱金属氨基化合物,如氨基化锂、氨基化钙等。③硝基化合物,如硝基芳烃、二硝基丙烷等。④硝化棉制品,如硝化纤维漆布、赛璐珞等。⑤萘及其衍生物,如萘、甲基萘等。⑥其他,如硫磺、生松香、聚甲醛等。
2.可燃固体。指高熔点固体(燃点在300以上)、低熔点固体(闪点在100以上),并作为化工原料和制品使用的燃烧固体,以及燃点在300以下的天然纤维及其农副产品。
在实际生产、储存和使用中,将一级易燃固体归为甲类火灾危险品,二级易燃固体归为乙类火灾危险品,可燃固体则归为丙类火灾危险品。
五、火灾、爆炸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有以下九个方面。
(一)用火管理不当。无论对生产用火(如焊接、锻造、铸造和热处理等工艺),还是对生活用火(如吸烟、使用炉灶等),火源管理不善。
(二)易燃物品管理不善,库房不符合防火标准,没有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储存。例如,将性质互相抵触的化学物品放在一起,灭火要求不同的物质放在一起,遇水燃烧的物质放在潮湿地点等。
(三)电气设备绝缘不良,安装不符合规程要求,发生短路,超负荷,接触电阻过大等。
(四)工艺布置不合理,易燃易爆场所未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措施,设备缺乏维护、检修,或检修质量低劣。
(五)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使设备超温超压,或在易燃易爆场所违章动火、吸烟或违章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
(六)通风不良,生产场所的可燃蒸气、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浓度并遇火源。
(七)避雷设备装置不当,缺乏检修或没有避雷装置,发生雷击引起失火。
(八)易燃易爆生产场所的设备管线没有采取消除静电措施,发生放电火花。
(九)棉纱、油布、沾油铁屑等放置不当,在一定条件下自燃起火。
六、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
根据当前的科学技术条件,火灾和爆炸是可以防止的。一般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一)开展防火教育,提高群众对防火意义的认识。建立健全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和防火安全制度,开展经常性的防火安全检查,消除火险隐患,并根据生产氧气性质,配备适用和足够的消防器材。
(二)认真执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厂房和库房必须符合防火等级要求。厂房和库房之间应有安全距离,并设置消防用水和消防通道。
(三)合理布置生产工艺。根据产品原材料火灾危险性质,安排、选用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性质不同又能相互作用的物品应分开存放。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厂房,要采用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降低易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
(四)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应在密闭设备中进行。对于特别危险的作业,可充装惰性气体或其它介质保护,隔绝空气。对于与空气接触会燃烧的应采取特殊措施存放,例如,将金属钠存于煤油中,磷存于水中,二硫化碳用水封闭存放等。
(五)从技术上采取安全措施,消除火源。例如,为消除静电,可向汽油内加入抗静电剂。油库设施包括油罐、管道、卸油台、加油柱应进行可靠的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30欧;乙炔管道接地电阻不大于20欧。往容器注入易燃液体时,注液管道要光滑、接地,管口要插到容器底部。为防止雷击,在易燃易爆生产场所和库房安装避雷设施。此外,设备管理符合防火防爆要求,厂房和库房地面采用不发火地面等。
七、灭火的基本方法
发生了火灾,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灭火。灭火的基本原理,主要是破坏燃烧过程及维持物质燃烧的条件。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一)隔离法。将着火点或着火物与其周围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燃烧会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
(二)窒息法。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或者用不燃烧的物质(气体、干粉、泡沫等)隔绝或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三)冷却法。将水、泡沫、二氧化碳等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内,吸收或带走热量,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和对周围其它可燃物的热辐射强度,达到停止燃烧的目的。
科学探究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中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编写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发展学生全面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科学探究贯穿整个教科书中。
(1)探究活动的功能。科学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探究活动的要素。科学探究的要素可概括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教科书在设计不同内容的探究活动中,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既有含较多探究要素的较完整的活动,也有含探究要素较少的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3)新教材“活动与探究”中化学实验的类型。新教材中以实验为载体的“活动与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教材中第一个“活动与探究”:“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的描述,从而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证据解释与讨论反思与评价完成实验报告。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②探究物质制备的实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有关物质制备的实验:《氧气的制取》及《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氧气的制取》主要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归纳,教给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原理、方法、注意事项。而《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交流、自主探究、教师评价,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整套方案。该“活动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充分展示了科学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中所蕴涵的多种科学方法,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师生间单纯的授受关系,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知识的学习过程。③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教材中设计的物质性质的实验,无论在实验内容上,还是在呈现的方式上都有了全新的改变,提高了实验的趣味性,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④探究反应条件的实验。教材中比较典型的探究反应条件的实验有:燃烧的条件、铁钉锈蚀条件等。这两个探究活动所要体现的方法是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比较、归纳总结。例如:通过对燃烧所需条件的实验,引导学生自然得出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再通过有关问题的讨论,对刚学习的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做进一步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⑤探究变化规律的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一条普遍的规律,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定律的内涵和实质,新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与探究”,总共涉及了四个活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如此设置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总的来看,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活动与探究”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探索性、趣味性、实用性。其目的在于通过“活动与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这对学生科学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都有很大的帮助,真正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答: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火灾的预防和扑救。
2.森林扑火工作实行什么原则?
答:森林扑火工作实行发动群众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原则。林区所有单位都应当建立群众扑火队,并注意加强训练,提高素质;国营林场还必须组织专业扑火队。
3.森林防火期内,林区用火有什么规定?
答: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禁止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必须严格申请批准手续,并领取野外用火许可证。
4.经批准的用火单位和个人,在用火时必须做到“五不烧”指什么?
答:防火路不合格不烧;防火人员及扑火工具未到位不烧;天气干燥三级风以上不烧;上山火不烧;四级(含四级)以上天气不烧。
5.进入林区必须做到“五不准”指什么?
答:不准在林区内乱扔烟蒂、火柴梗;不准在林区内燃放爆竹、焰火;不准在林区内烧火驱兽;不准在林区内烧火取暖、烧烤食物;不准在林区内玩火取乐。
6.森林火险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答:森林火险等级分为五级。一级为难以燃烧的天气可以进行用火;二级为不易燃烧的天气,可以进行用火,但是可能走火;三级为能够燃烧的天气,要控制用火;四级为容易燃烧的高火险天气,林区应停止用火;五级为极易燃烧的最高等级火险天气,要严禁一切里外用火。
7.什么是森林防火期?
答:一般把森林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规定为森林防火期。根据气候特点和森林火灾的发生规律,不同地方的森林防火期不同。
8.扑救森林火灾不能组织哪些人上山扑火?
答:老人、妇女、中小学生、儿童及身残体弱者。
9.森林燃烧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答: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
10.森林中的可燃物是指哪些?
答:森林中的乔木、灌木、杂草、蕨类、苔藓、地衣、枯立木、腐朽木、枯枝落叶以及地下层的腐殖质、泥炭等,均属可燃物。
11.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在可燃物和天气条件都有利于森林燃烧的条件下,火源是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因素。
12.森林火灾按照其燃烧部位、蔓延速度和危害程度不同,可分为哪三类?
答:可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三类。
13.什么是地表火?地表火对森林的危害程度如何?
答:地表火又叫地面火,指沿林地面扩展蔓延,烧毁地被物的火。地表火能烧毁地表1.5米以下的幼苗、幼树、灌木,烧伤乔木树干基部的树皮表层以及靠近地面的根系。林木受害后,能使长势减弱,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大量发生,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木材材质变劣,有时甚至造成大片森林枯死。
14.什么是树冠火?树冠火对森林的危害程度如何?
答:地表火遇强风或遇针叶幼树群、枯立木或低垂树枝等,火焰烧至树冠上部,并沿着顺风迅速扩展,而成为树冠火。树冠火经常与地表火同时发生,烧遍整个林分的地表的树冠,对森林的破坏性大,扑救比较困难。遇到此类火,一般不打,而是使用隔离带。
15.影响森林火灾的地形因素有哪些?
答:有坡向、坡度和海拔高度等。
16.什么叫“冲火”?什么叫“坐火”?
答:林火从山下向山上蔓延,速度快,称为“冲火”。火苗由山上向山下蔓延,速度慢,称为“坐火”。
17.山地林火有什么特点?
答:在山地条件下,冲火,特别是阳坡的冲火,火势猛烈,蔓延迅速,不易扑救;而坐火。其火势弱,有利于扑救。
18.扑救森林火灾的原则是什么?
答: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必须以“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争分夺秒地将林火消灭在初发阶段。
19.扑火的方法有哪两种?
答:扑救森林火灾一般采用直接灭火和隔离带灭火两种方法相结合的灭火方法。直接灭火常采用的方法是扑火人员使用手中的工具沿火线直接打灭火。间接灭火法,是遇猛烈的地表火或树冠火人力无法接近扑打时采用的,以劈火路斩断火源的方式达到灭火目的。
20.扑打山火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答:扑打山火时,两脚要站到火烧迹地内侧边缘内另一脚在边缘外,使用扑火工具要向火烧迹地斜向里打,呈40-60度的角度。
拍打时要一打一拖,切勿直上直下扑打,以免溅起火星,扩大燃烧点。拍打时要做到重打轻抬,快打慢抬,边打边进。
火势弱时可单人扑打,火势较强时,要组织小组几个人同时扑打一点,同时、起同落,打灭火后一同前进。
打灭火时,要沿火线逐段扑打,绝不可脱离火线去打内线火,更不能跑到火烽前方进行阻拦或扑打,尤其是扑打草塘火和逆风火时,更要注意安全。
21.要扑救林火中,怎样做到既扑灭火灾,又不伤亡人员?
答:扑打火线中,严禁迎火头扑打;不要在下风口扑打;不要在火线前面扑打;扑打下山火时,要注意风向变化时下山火变为上山火,防止被火卷入烧伤。清理火场时,要注意烧焦倾斜“树挂”、倒木突然落倒伤人,特别是防止掉入“火坑”,发生烧伤。
22.对不服从扑火指挥机构的指挥或者延误扑火时机影响扑火救灾的,应给予何种行政处罚?
答:有上述行为的,要处于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或者警告。
23.怎样进行森林火灾调查?
答:发生森林火灾后,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起火的时间、地点、原因、肇事者,受害森林面积和蓄积,扑救情况、物资消耗、其他经济损失、人身伤亡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进行调查,记入档案。
24.扑火费用如何支付?
答:(一)个人参加扑救林地火灾期间的工资、差旅费,由其所在单位支付;(二)扑火期间消耗的其他费用,由火灾肇事单位支付;火灾原因不清的,由起火林地的管理单位支付;无肇事单位或起火林地的管理单位无力支付的,由当地的人民政府支付。
25.对参加森林火灾扑救的人员有什么规定?
答:凡接到林地火灾扑救命令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在限定时间内赶赴指定地点,进行扑救。严禁组织动员未成年人和孕妇、残疾人参加林火扑火。
26.森林火警、火灾是如何区分的?
答: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积不足一公顷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一公顷以上不足一百公顷的;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一百公顷以上不足一千公顷的;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一千公顷以上的。
27.扑火中常见的人身伤害事故有几种?
答:(一)被火直接烧伤烧死。主要发生在扑火人员身处险地,来不及撤离。从实验数据来看,火的温度达到800—1000℃,人只能生存7.5秒一18秒。
(二)窒息伤亡。一是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或死亡,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达到1%以上,身体较弱者1分钟即可死亡,身体较强者2分钟即会死亡。二是在火的前方,吸入高温气流后,咽喉产出水肿堵死气管死亡。
(三)摔伤摔死。主要是因在扑火中,因断木、滚石砸伤,或因落崖摔伤摔死。
(四)因违反操作规程伤亡。在扑火中,使用铁锹、耙子等工具时,没有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产生相互碰撞,或使用灭火弹不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28.怎样控制生产性火源?
答:生产性火源包括烧荒、烧垦、放炮采石等用火。控制这些火源,主要是严格执行野外生产性用火审批制定。森林防火重点期严格控制生产性用火,凡因生产需用火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规定权限经过当地政府或森林防火办事机构的批准,严格遵守“六不烧”规定,即领导不在场不烧;久旱无雨不烧;三级以上风不烧;没开好防火线不烧;没组织好扑火人员不烧;没准备好扑火工具不烧。
29.我国森林防火的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森林防火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预防是森林防火的前提和关键,消灭是被动手段,挽救措施。只有把预防工作搞好了,才有可能不发生火灾或少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将其消灭。因此,在森林防火各项工作措施中,我们必须做到两手同时抓,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扑救,两手都要硬。
30.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有哪几种?
答:(一)划分战略灭火地带。根据火灾威胁程度不同,划分为主、次灭火地带。在火场附近五天然和人为防火障碍物,火势可以自由蔓延,这是灭火的主要战略地带。在火场边界外有天然和人工防火障碍物,火势不易扩大,当火势蔓延到防火障碍物是,火会自然熄灭。这是灭火地次要地带。先灭主要地带的火,后集中消灭次要地带的火。
(二)先控制火灾蔓延,后消灭余火。
(三)打防结合,以打为主。在火势较猛烈的情况下,应在火发展的主要方向的适当地方开设防火线,并扑打火翼侧,防止火灾扩展蔓延。
(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火势是在不断变化之二中的,扑火指挥远要纵观全局,重点部位重点部防,危险地带重点看守,抓住扑火的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力量扑火头,一举将火消灭。
(五)牺牲局部,保存全局。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火势猛烈,人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牺牲局部,保护全局的措施是必要的。保护重点和秩序是:先人后物,先重点林区后一般林区;如果火灾危及到林子和历史文物时,应保护文物后保护林子。
(六)安全第一。扑火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紧张的行动,往往会忙中出错,乱中出事。扑火时,特别是在大风天扑火,要随时注意火的变化,避免被火围困和人身伤亡。在火场范围大、扑火时间长的过程中,各级指挥员要从安全第一出发,严格要求,严格纪律,切实做到安全打火。
31.扑灭森林火灾有哪三个途径?
答:(一)散热降温,使燃烧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而熄灭,主要采取冷水喷洒可燃物物质,吸收热量,降低温度,冷却降温到燃点以下而熄灭;用湿土覆盖燃烧物质,也可达到冷却降温的效果。
(二)隔离热源(火源),使燃烧的可燃物与未燃烧可燃物隔离,破坏火的传导作用,达到灭火目的。为了切断热源(火源),通常采用开防火线、防火沟,砌防火墙,设防火林带,喷洒化学灭火剂等方法,达到隔离热源(火源)的目的。
(三)断绝或减少森林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使其窒息熄灭。主要采用扑火工具直接扑打灭火、用沙土覆盖灭火、用化学剂稀释燃烧所需要氧气灭火,就会使可燃物与空气形成短暂隔绝状态而窒息。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初发火灾,当火灾蔓延扩展后,需要隔绝的空间过大,投工多,效果差。
32.脱险自救方法有哪些?
答:(一)退入安全区。扑火对(组)在扑火时,要观察火场变化,万一出现飞火和气旋时,组织扑火人员进入火烧迹地、植被少、火焰低的地区。
(二)按规范点火自救。要统一指挥,选择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一边点顺风火,一边打两侧的火,一边跟着火头方向前进,进入到点火自救产生的火烧迹地内避火。
(三)按规范府卧避险。发生危险时,应就近选择植被少的地方卧倒,脚朝火冲来的方向,扒开浮土直到见着湿土,八脸放进小坑里面,用衣服包住头,双手放在身体正面。
(四)按规范迎风突围。当风向突变,火掉头时,指挥员要果断下达突围命令,队员自己要当机立断,选择草较小、较少的地方,用衣服包住头,憋住一口气,迎火猛冲突围。人在7.5秒内应当可以突围。千万不能与火赛跑,只能对着火冲。
33.扑火时应如何强化安全措施?
答:(一)指派有扑火经验的同志担任前线指挥员。
(二)临时组织的扑火人员,必须指定区段和小组负责人。
(三)明确扑火纪律和安全事项。
(四)检查扑火用品是否符合要求,扑火服十分宽松,阻燃。
(五)加强火情侦察,组织好火场通信、救护和后勤保障。
(六)选定进退路线和安全区。
(七)从火尾入场扑火,沿着火的俩翼火线扑打。
(八)不要直接迎风打火头,不要打上山火头,不要在悬崖、陡坡和破碎地形处打火,不要在大风天气下、烈火条件下直接扑火,不要在可燃物稠密处扑火。
(九)正确使用扑火机具。
34.常用的扑火战术有哪些?
答:(一)“单点突破,长线对进突击”战术。扑火队从某一个地点突入火线,兵分两路,进行一点两面作战,最后合围。这种战术选择突破点是关键,一般是选择接近主要火头的侧翼突入,火势较强的一侧重大配置兵力,火势较弱的一侧少量布兵力。这种战术的特点是:突破点少,只有一个扑火队连续扑打的火险和火势突变可能性小的情况下采用,但由于扑火队能力有限,大面积火场不宜采用。
(二)多点突破,分击合围战术。这是一种快速分割灭火的实用战术。实施时,若干个扑火小队(组),选择两个以上的突破口,然后分别进行“一点两面”作战,各突破口之间相互形成分击合围态势,使整个火场分割成若干个地段,将火迅速扑灭。这种战术的特点是:突破口多,使用兵力多,全线展开,每个扑火队(组)间的战线短,扑火效率高,是扑火队常用战术。
(三)四面包围,全线突击战术。这种战术是以足够的兵力扑打初发火、小面积火时的实用战术。主要时采用全线用兵,四面围歼的办法扑火,既扑打火头、又兼顾全局,一鼓作气扑灭火灾。蔓延强烈的一侧兵力多于较弱的一侧,顺风火的兵力多于逆风火和侧风火,上山火的兵力多于下山火。
(四)一次冲击,全线控制战术。这种时将全部的火线的一侧或两侧,采用一个扑火层次,全力扑打明火,暂不清理余火,也不留后续部队和清理火场队伍,力求在短暂时间内消灭明火,以控制火场局势,然后再组织消灭残余火。“一次冲击”的距离一般荒坡400-500米,危险地段150-200米,有林地500米左右。这种战术多半用在火危及到居民区、重要设施时,会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时使用。
35.森林火灾有哪些危险和后果?
答:(一)森林火灾不仅能烧死许多树木,降低林分密度,破坏森林结构;同时还引起树种演替,由低价值的树种、灌丛、杂草更替,降低森林利用价值。
(二)由于森林烧毁,造成林地裸露,失去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将引起水涝、干旱、泥石流、滑坡、风沙等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三)被火烧伤的林木,生长衰退,为森林病虫害的大量衍生提供了有利环境,加速了林木的死亡。森林火灾后,促使森林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使天气、水域和土壤等森林生态受到干扰,失去平衡,往往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才能得到恢复。
(四)森林火灾能烧毁林区各种生产设施和建筑物,威胁森林附近的村镇及危及林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森林火灾能烧死并驱走珍贵的禽兽。森林火灾发生时还会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空气环境。此外,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工农业生产。有时还造成人身伤亡,影响社会的安定。
36.预防森林火灾的主要措施?
答:(一)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森林防火条例》规定,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要组织有关部门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
(二)森林火灾综合治理。以《森林防火条例》为依据,以“抓基层、抓基础”为重点,以抓具体措施为突破口,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建立“立足基层、立足基础,乡自为战、村自为战,群防群治、自防自救”的森林防火新机制。
主要内容是:1、加强宣传教育。2、强化野外火源管理。3、加快防火工程建设。4、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建设。5、加强指挥调度。6、强化监督检查。7、森林火灾善后处理。
37.扑灭森林火灾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哪些?
答:在扑灭森林火灾时,只要控制住发生火灾的任何一因素,都能使火熄灭。
原理:1、低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燃点以下。2、阻隔可燃物,破坏连续燃烧的条件。3、使可燃物与空(氧)气隔绝。
基本方法:
1.冷却法
在燃烧的可燃物上洒水、化学药剂或湿土用来降低热量,让可燃物温度降到燃点以下,使火熄灭。
2.隔离法
采取阻隔的手段,使火与可燃物分离、使已燃的物质与未燃的物质分隔。一般采取在可燃物上面喷洒化学药剂,或用人工扑打、机翻生土带、采用高速风力、提前火烧、适度爆破等办法开设防火线(带)等,使火与可燃物、已燃烧的可燃物与未燃烧的可燃物分隔。同时通过向已燃烧的可燃物洒水或药剂,也能增加可燃物的耐火性和难燃性。
3.窒息法
通过隔绝空气使空气中的含氧率降低到14—18%以下,而使火窒息。一般采用机具扑打,用土覆盖,洒化学药剂,使用爆破等手段使火窒息。
38.火时需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实验选题;实验实施;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5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探究性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做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做验证科学概论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学生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探究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活动、一种学习过程,它注重自然科学知识获取的同时,更注重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探究过程是学生不断构建自身知识的过程。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过程的设计,特别是探究实验的设计,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不但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也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还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探究性学习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
二、探究性教学中有关实验的选题策略
编排探究活动时,不仅要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更要考虑活动中蕴含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并加以显性说明,使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方法有所了解,在探究实验的呈现方式上可通过一些提示语如提出问题、预测与假设、实验方案、实验记录、实验结论、归纳整理等引导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不同要素和过程,并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
1. 探究实验设计的情境化原则
通常情况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很难独立地从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因此,教师要营造积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直面新、奇、趣事,感受矛盾,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并经过适当的推理和思考,将其表述为科学性问题。
如:1981年6月9日,巴拿马散装货轮“塞尼克斯号”满载着炼钢用的半成品――多孔铁粒,驶进印度东海岸的维沙卡帕特南港口。人们打开船舱准备卸货,突然,一股灼人的热浪从舱内冲出,仔细一看,发现部分铁粒正在燃烧。
疑问:多孔铁粒怎么会自己燃烧呢?
问题:多孔铁粒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在设计问题情景时,教师应注意:
(1)情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注意到问题的存在。
(2)多从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经历中寻找问题,探究学生生活经历中所熟悉的问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的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探究的问题难度适当。否则,学生无须探究就能回答或者感到望尘莫及,失去探究的信心。要使探究的问题处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区,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2. 探究实验设计的生活化原则
化学知识和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在探究实验设计中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化学资源,也是对教师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有开拓精神,解放思想,“思想旧,资源瘦;思想新,资源精”。 生活中化学实例还可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与探究的习惯。
如:在新授课“铁的化合物”教学中可设计如下探究活动:
投影展示一种补铁剂照片――红色“外套”,里面是淡蓝绿色的真身。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种药丸的成分。
猜想――根据颜色进行合理猜想
红色外套――Fe2O3
淡蓝绿色真身――FeSO4
[方案设计、验证]
(1)Fe2O3的检验
①仅用红色能否确证是Fe2O3?药片内服后,谁帮助它脱去红色外套?
②Fe3+的检验方法。
(2)FeSO4的检验
①如何获取FeSO4?――小心剥去外套,用小刀刮取里面淡蓝绿色的固体,加适量水溶解。
②如何检验FeSO4?
2. 探究实验设计的实用化原则
将生活中实用化的化学实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将知识的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自我价值实现后的欢乐,使学生成为“主动发展的人”。
如:讲授“相似相溶原理”时,可介绍:真假干洗的判断。
(1)课上实验提趣
首先介绍“干洗”、“水洗”的区别。所谓“干洗”,就是用干洗油的物理特性将衣物的油垢或污渍萃取出来,由于干洗油几乎不含水分,所以称之为“干洗”。干洗的主要特点就是避免水洗对衣物面料造成伤害,不缩水、不变形、色泽保护性好,不易造成衣物褪色、手感柔软,便于熨烫,并能彻底清洗衣物上的油污或污渍。洗后衣物还有消毒、灭菌的特殊功效,不易虫蛀便于保存。而“水洗”时能使衣物的纤维膨胀,洗涤剂将渗入到纤维中,很难清洗干净,残留的洗涤剂就会侵蚀纤维,从面使纤维变脆,导致衣物寿命的降低。当前市场上的干洗油一般分四氯乙烯和石油洗剂两种,每公斤的价格在16元左右,远高于以吨计算的水价,因此一些不法干洗店常以水洗冒充干洗。
其次实验演示。①将一片纸巾分别置于盛水和盛四氯乙烯干洗剂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一会,再捞出挤干,置于水中的纸巾柔成团,打开时有褶皱、破损。置于干洗剂中的纸巾能展开,无破损。②将一些泡沫粒分别置于盛水和盛四氯乙烯干洗剂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可见泡沫粒溶于干洗剂中,不溶于水中。
然后总结判断方法。
①纸巾法。事先将纸巾放入待洗衣物的口袋内,如是水洗,则纸巾柔成团,有褶皱、破损。如是干洗,纸巾无破损,能展开。
②粒法。事先将少量泡沫(聚苯乙烯)小颗粒置于待洗衣物的口袋内,如是水洗,则泡沫粒不溶解,如是干洗,则泡沫粒因溶解而消失。
③纸巾+泡沫粒法。综合了两者现象,交代其原理――利用“相似相溶原理”: 泡沫和干洗剂都是有机物,结构相似,相互溶解;水能使纸巾纤维膨胀,搓揉时造成破损。
(2)组成合作小组
要求学生自愿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寻找不同的干洗店进行试验,一周内完成。
(3)汇报实验成果
根据学生实验结果,组织汇报交流。最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应做化学有心人。
4. 探究实验设计的冲突化原则
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常常从经验入手,容易出现思维定势,形成误区。如果教师注意研究认知冲突,平时多收集一些貌似冲突性的东西,适时地介绍给学生,激发其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再借助迁移将其运用到探究学习中。如水和二氧化碳的点火实验。
[教师]水能灭火,你知道水也能点火吗?
[教师] 用棉花包裹一些过氧化钠粉末,请两位学生上讲台,一位学生用酒精灯直接点燃一团棉花,另一位学生用滴管在粉末上滴几滴水。
[学生]水滴在过氧化钠粉末上,有气泡产生,两团棉花都很快着火,但滴水的棉花却燃烧更旺。
[教师]用一根长导管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中缓缓吹气,结果棉花也燃烧。
问题:请同学们从燃烧的条件角度思考,为何滴水和吹气都能点着棉花?为何滴水的棉花燃烧更旺?滴水时对加水量有无要求?
互动引入的结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燃烧与灭火”的经验知识,并对新知识过氧化钠与水及二氧化碳的反应有了深刻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燃烧与灭火”的知识体系,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过氧化钠等强氧化剂不能带上汽车、火车、飞机?”此外,学生还能进一步理解热点火(包含缓慢氧化造成的自燃)、静电火花点火等一系列问题,固化为全面的经验知识。
三、探究性教学中有关实验的实施策略
1. 加强指导
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引领和组织作用,教师可进行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的指导,可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的程序性指导等。
2. 全面合作
探究课堂中不应是学生个体独立的探究活动,而应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学生之间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探究目标的最佳途径,做到让学生教育学生,既可以是正确的示范,也可以是错误的教训。
3. 善于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要不断巡视,善于发现奇怪或有趣的实验现象,进而促进和引导学生提出科学性问题。
4.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条件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组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并适当地进行示范讲解。
5. 组织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操作获得解决问题的事实和数据。由于探究实验的信息多而复杂,所以,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注意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及时,有效、真实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6. 重视探究活动的发展性评价
首先是学生自我评价,评价探究方法是否科学,评价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多少及探究能力提高的程度,评价探究活动的发展性。其次还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学生能否积极地、多途径地收集证据,能否与同学积极配合,能否在探究过程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或行为,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要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重找寻合理的化学教学目标,进而有效的为后续的化学学习过程提供参考指标。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制定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化学教学的明确目的,对于目标的制定的参考原则也相对比较单一,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进行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将先进教学理念和化学的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目前的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在目标制定和策略制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初中化学教学方法还需调整
在应试教育的考核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最关注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这也就导致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敢擅自创新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感受的考虑,这就导致有效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的在初中化学教学之中得到普及。在初中化学教师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化学知识的学习效率。现在的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方式只是机械地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难以充分的调动初中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导致初中生的化学能力难以快速提升。
二、初中化学教学效率提升策略探析
1.明确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为了有效的发挥出化学课程教学策略的长处,就需要在进行教学策略制定的过程中,充分的尊重初中生的实际特点,来制定出合适的化学课程教学策略,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贯彻教学的创新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初中生学会化学综合素质能力为首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例如,可以在进行化学名词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延伸。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偏离教学的中心目标,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进行对化学物质的利用方法的猜测,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物质的基本原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化学的基本运用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理解程度。
2.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充分的发挥出创新性的化学课程教学策略的优点,就需要在进行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对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保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制定充分的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其次,要保证化学课程教学的内容的制定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最后,要保证化学课程教学的内容的制定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考虑到学生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非要学生熟记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式,而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对化学实验的现象分析研究工作,并让学生进行对化学现象的分析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死记硬背,又可以保证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足够的理解,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3.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到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就很容易产生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对于教学策略的总结创新,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化学课程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在初中化学上开展讲述化学小故事等教学策略,利用丰富的游戏形式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燃烧与灭火》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进行对灭火材料和易燃材料的搜索研究,并对灭火材料研究发展的历程进行探索,在学生进行学习之前就充分的了解到这堂课的课堂背景,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效率。
三、总结
关键词:爆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31-02
一、前言
《爆破工程》课程是本科采矿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井巷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爆破安全技术》等课程的基础课,爆破技术是采矿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土建工程中不可缺少的工艺和技术,又是能够独成体系的工程技术。目前我校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城市与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各个方向都开设有《爆破工程》课程,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建立了一个承前启后、能文能武的师资梯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从事爆破事业或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完成了多项教学、科研和工程项目成果。《爆破工程》课程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尽管有文献对《爆破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1-3],但在新形势下,为突出我校各专业教学特色和保证该课程持续、健康发展,对本课程制定其发展规划,拓展其改革思路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能掌握炸药爆炸的基本理论和岩石破碎基本原理,了解爆破工程的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掌握爆破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独立从事爆破方案设计的基本技能,熟悉炸药与爆破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掌握爆破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知识,具有爆破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根据我校本科生《爆破工程》课程大纲要求,共安排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三、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爆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及相关专业的兴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专门技术人才,但就目前的教学而言,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与矛盾。
1.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爆破工程》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炸药及其爆炸的基本知识,会正确选择起爆器材和合理选用起爆方法,才能保证使用时的安全;其次应了解岩石的基本性质及掌握炸药在岩石中爆破破碎的基本原理,以便取得良好爆破效果;第三,由于爆破环境与条件的千差万别,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爆破技术,并确保安全施工。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教授学生以上这些内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同时,对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4个学时的实验教学更是少之又少。
2.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和专业本身特点的矛盾。不论是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城市与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还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些方向,毕业后的工作环境、条件及收入等与学生本人的期望总有一定差距,造成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严重,进而导致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精力投入不够。
3.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手段缺乏的矛盾。师资、教材、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师资水平的提高、高质量教材的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淀和总结;经费紧张导致教学设备扩充困难,教具、实验条件和设备等都难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以上都是进行《爆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所必须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教材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目前我校所选用的《爆破工程》教材是由戴俊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4],虽然能满足基本教学大纲的要求,但难以同时满足各专业方向的需求和突出我校《爆破工程》教学的特色。
为此,除了选用教材之外,还指定一些优秀参考书[5]供学生课下学习,同时团队成员对多年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进行了总结和整理[6,7],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专业方向特点分别呈现给学生,同时计划编写出符合我校教学特色的教材。此外,爆破工程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教学内容也应随其发展及行业标准修订而进行相应调整。如伴随钻孔设备、机具的改进和钻孔效率的提高,并出于安全考虑,一些爆破工艺逐渐被取消或禁用。新修订的《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规定:药壶爆破已禁止使用,露天爆破也面临禁止使用,硐室爆破限制使用,等等;火雷管、导火索已禁止使用,铵梯炸药已停止生产。与此同时,一系列的新工艺、新技术应运而生,例如,逐孔起爆技术、精确延时起爆技术、高台阶抛掷爆破技术、现场混装技术和预装药技术等获得推广应用。
五、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改革
1.强调爆破工程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爆破作为工程施工的一种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从各种矿石、建筑材料的开采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开采,交通工程、水电工程建设及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地基处理和水下炸礁,到高大建(构)筑物拆除和大规模移山填海,爆破工程正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医疗、爆炸成型与切割、爆炸合成新材料以及森林灭火等方面也得到了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了解爆破工程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淡化理论公式推导,重点讲解基本原理及经验公式的实际应用。由于炸药爆炸是一个包含有高温、高压、高速度的复杂过程,目前尚有许多问题仍停留在假说和经验公式计算阶段,如岩石爆破破碎原理的三种基本假说、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等,再加上爆破介质的不均匀性和环境的千差万别,使得很多问题不像数学那么严密,所以在教学中应少讲理论公式推导,重点讲解基本原理、结论及经验公式的合理应用,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3.精选典型案例,讨论分析教学。通过选择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料,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对学生也有很强的说服力。多年来,课题组教师主持、参与完成了许多项爆破工程项目及课题研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国内外一些有关爆破方面的典型案例,建立了自己的“典型案例库”。典型案例教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4.借助计算机技术,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进行综合处理,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及其强大的交互,制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本课程虽已从传统的黑板+挂图的教学进升为多媒体教学阶段,但目前的多媒体内容尚需进一步完善。拟将爆轰理论、岩石破碎原理、爆破网路与参数设计等章节内容增改为三维动画课件,将地下工程掘进爆破技术、露天爆破技术和拆除爆破技术等章节内容增改为工程实例讲解和爆破视频播放。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制作多媒体的技术上不断地学习和完善,才能使多媒体技术真正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
5.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再现实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值模拟在爆破理论和技术研究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8],同时也给爆破工程辅助实验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爆破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些实验现象难以捕捉和记录,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利用数值模拟软件ANSYS/LS-DYNA或AUTODYN进行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能够再现实验过程和现象,获取实物实验难以记录的信息,确保实验安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爆破效果。
6.加强现场实地教学,增强动手能力。爆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对于技术、质量还是安全,都有很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和现场实地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带领学生到工程爆破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开展实地教学。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爆破工程项目的设计,在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身参与现场爆破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工作。
六、结论
《爆破工程》课程教学的实践表明,结合各专业需求与技术发展方向改革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与现代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手段与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只要我们朝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努力,定会把《爆破工程》建成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云鹏.“爆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与能力培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2,(4):97-99.
[2]付菊根.《爆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煤矿爆破,2000,(4):25-27.
[3]何姣云,余周武.高职院校《爆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10,(6):107-108.
[4]戴俊.爆破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王玉杰.爆破工程[M].北京: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6]杨小林.岩石爆破损伤机理及对围岩损伤作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建筑 电气 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087-01
一、 建筑电气设计的原则
1.1 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建筑电气设计的原则应满足以下几点、照明的照度、均匀度、色温、显色指数等;满足动力设备的用电且当大功率用电设备启动时不应影响建筑照明;各地理分区及功能分区控制划分合理;满足消防要求以及合理预留不可预见用电。
1.2 节省能量消耗
节能的着眼点,应是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用电器的功率因数,又如量大面广的照明容量,宜采用先进的绿色照明光源及合理控制照度,点照明和面照明有机结合,合理降低能耗。节能措施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民用建筑的节能潜力很大,应在设计中精心考虑。但是在选用节能的新设备上,应具体了解其原理、性能、效果及维护费用,从技术、经济上进行比较后,再选定节能设备,以达到真正节能的目的。避免出现盲目节能的现象,使初投资大大提高及高昂的后期维护费用。
二、对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要点
2.1供电电源及电压的选择。为了保证供电可靠性,现代高层建筑至少应有两个独立电源,具体数量应视负荷大小及当地电网条件而定。两路独立电源运行方式,原则上是两路同时供电,互为备用。另外,还须装设应急备用柴油发电机组,要求在15秒钟内自动恢复供电,保证事故照明、电脑、消防、电梯等设备的事故用电。国内高层建筑的供电电压,大多采用lOkV标准电压等级,新建片区亦有使用20kV的供电电压,供电电压选择应根据建筑所在区域提供的电源而定。
2.2消防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现代高层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分区消防报警控制器、消防中心和气体自动喷射灭火及自动洒水灭火系统等四个部分,实现报警灭火自动化。探测器探测到火灾信号后转换成电信号,进入分区报警器和消防中心,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消防中心负责整座大楼火灾的监控和消防指挥。关于高层建筑中消防用电的设计问题,涉及到其他许多学科,而且规模越大,功能越多,控制内容越广泛,设计内容也就越复杂。
2.3在高层建筑中,照明与动力基本上不共用干线。动力负荷多采用放射式供电,照明负荷则多采用母线槽配电,与动力分开,避免动力启动对照明质量造成影响。
2.4由于建筑构件的预制装配化及干法施工;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顶棚一般采用标准化、系统化的吊顶。所以室内的电气设计应严格配合装修或由装修设计公司二次设计,而建筑的电气总设计只预留到每个开间的独立配电箱。
2.5采取防震措施。如配电屏、灯具等电气设备的防震;管线的层间贯通和建筑伸缩缝与沉降缝的耐震处理等。
2.6防雷与接地现代高层建筑的防雷。除采用避雷针和避雷带的传统做法外,近年还出现有消雷器和放射性避雷针。这两种防雷技术虽然在工程上得到不少实际应用,但在理论上一直是有争议的。现代高层建筑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与楼板的连接是十分可靠的。关键是做好金属管线的接地。
现代高层建筑的防雷接地、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都是合在一起的,组成混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按最小的要求而定。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作接地板。尽管基础钢筋等自然接地体一般不能满足接地电阻的要求,仍需要装设水平的人工接地体,将主要的建筑物基础连接成接地网,这对均衡电位,提高安全性都有好处。
三、当前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设计深度不够。目前施工图设计深度达不到建设部《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的现象相当普遍,主要是设计文件可实施性方面的缺陷,将直接导致施工安装困难或错误。也可能导致可用性的欠缺。由于不按规定的深度进行必要的计算与标注、也往往造成设计文件本身出现原则错误而难于及时发现,将影响项目建成的使用功能。
3.2住宅室内配线要用铜芯塑料线。有的为了节省投资,原图纸标注采用铜线而实际选用铝芯塑料线,但没有按照实际功增加导线截面,这样一来就为日后用电安全埋下隐患。我们知道铜导线比铝导线机械强度高,导电性能强,同样截面的铜导线使用寿命比铝线长且载流量大。由于铝线熔点低,表面极易氧化,一旦线路过负荷,铝导线较铜导线易于起火,发生火灾事故。
3.3缺乏弱电家居布线。弱电系统包含电视、电话、宽带数据网、保安报警等多种系统的设计。在很多设计和装修中,往往忽略了弱电布线,或采用传统的布线方式,布线量少且不科学,弱电插座数量少且不合理。目前家居布线已成为实现智能家居生活的先进布线方式。已有不少厂家生产出家居布线箱(家庭多媒体配线箱),实现了对家庭弱电系统的集中调度和管理,并提供家庭户外弱电系统的连接接口。
3.4施工中不按分色法施工。配线施工中导线色别选择混乱,设计人员在设计说明中没对配线分色施工提出明确要求,在设备材料统计时也未标明各种颜色导线的数量,导线替代,给安装检测,日后维修带来诸多不变。
四、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4.1 减少低压柜的出线回路。
当我们做一个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时,首先将负荷的种类和位置确定,将同一区域内相同性质的负荷,由低压母线馈出的一个回路供电,这里的同一区域可以是同一层内,也可以是不同楼层但轴线位置相同的区域,这样做可以减少低压柜的出线回路,减少低压柜的台数,降低设备成本,缺点是当出线端故障或馈电回路检修时会造成大范围的断电。然而此种情况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而且现在电气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好,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电气故障的情况是免维护不用检修的,因此在非重要负荷采用大容量回路出线是可行的,也是降低电气设备成本的有效方法。
4.2 降低线路损耗。
当电能传输时,在电路网络中就产生功率损耗,一般来说,其与线路的长度和负载的大小相关联。因此,应当尽量提高系统的功率系数、减少导线的电阻,从而降低其损耗。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线路路径的选择要合理。为减小导线长度,线路尽可能不走弯路,尽量走直线;②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积、导线的截面积大小的确定应根据电流指标与经济条件来确定。对于线路较长的电路,在满足电流以及电压降要求的情况下,可使导线的截面积加大1~2级;③合理确定电气用房所在的位置。其遵守的基本原理就是尽量减小供电路径。
4.3 电缆线路的合理设计。
在一个工程中,线路左右上下纵横交错,小工程线路全长不下万米,大工程更是不计其数,所以线路上的总有功损耗是相当可观的,减少线路上的能耗必须引起设计重视。在建筑中,低压配电室应靠近竖井,而且由低压配电室提供给每个竖井的干线,不至于产生支线沿着于线倒送的现象,亦即低压配电室与竖井位置的布局上应使线路都分向前送,尽可能减少回头输送电能的支线。另外,还可利用某些季节性负荷的线路,这些用户不用时,可提供给常期用户作供电线路使用,以减少线路和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