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第1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科学选题 主动探索 交流归纳 综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351-0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育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数学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一、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因而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探究性学习相对应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解决问题性,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亲自实践,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保障。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知识为本,教师为主”的理念,以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掌握丿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搭建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的舞台,让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由于“探究性学习”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探究性学习”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探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树立变更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思想。课题探究活动是一种探索性、探究性、自主性学习。由于课题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如科学、艺术等领域,教师不应当仅仅懂得专业知识,还应当懂得一般科学探索的程序和方法,知道到哪里去收集有关资料,如何做实验并进行统计和整理,并指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它对老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终身进行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有兴趣地去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的知识渗透。

2、面向全体学生,科学选择课题

数学探索课题的选择是完成探究学习的关键。课题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用助于学生形成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课题的预备知识最好不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

探究性学习在选题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要定得过高,要能反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要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应做到人人都能参与探索,通过参与探究的过程获得体验。课题要有层次性,选择的内容应当区分不同的层次,体现个性化原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后作业也要有层次性,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作进一步探究。课题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使学生人人参与探究,选择的内容应当能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3、激发兴趣,主动探索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来体现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激发他们开展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能动的方式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其认知、情感和个等全面发展。

4、交流归纳,综合运用

第2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探究性学习

高中生物的学习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在生物学科方面的素养以及对其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所谓生物学科方面的素养,主要是指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生活实践和工作环境中,可以有效地运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处理遇到各种状况,有意识地培养生物科学素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整体水平,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和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1探究式学习的概念

探究式学习其实就是亲身参加到学习过程当中,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严谨的学术探究活动。而现在的高中教育模式,必须要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替换掉老式的传统教育观念,需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以便他们形成独一无二的价值观。

这是一个过程,是当代教育必须经历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可以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当中去。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丰富知识,积累经验,使他们慢慢养成爱动脑的学习习惯,主动研究和探索知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创新精神。高中生学习生物学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不单单是改变陈旧固定的思维模式,同时也让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全面的提升,为学生开拓发展前景和扩大发展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探究式学习对于现代教学而言可以说是极具有代表性的,是有效学习方式中典范。

2开展高中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需要更多的综合素质人才,也就是说光有理论知识和记忆才能是不行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等都是企业关注的方面,众所周知,生物科学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必然的联系十分有助于探究性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生物学的意义是需要学生亲自去探究和诠释的,学生要反复地进行实验,不断地实践总结,在此循环过程中,他们心中将形成具体而又抽象的模型,再通过对数据的全面分析,生物学相关理论便可以由此得出,同时将得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思维,又可以培养他们在科学方面的综合素质。

3实施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改变教师的角色,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

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教育是被广泛关注的世界议题,随之而来的思考是,怎样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这也是我国即将要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如果要开启新的教育领域,就必须要先改变教师的传统思维,给他们植入新的教育理念,并让其在学生中得以实施,这是最有效的方式。多年来,很多教师已经形成固定的教学行为,传统教学观念在他们脑中根深蒂固,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注重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和疑问,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然后制定以后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判断见解独到,同时也使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大胆地假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探究式学习方法可以是教师和学生的探究能力都得到全面的提升。

3.2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对象,热情鼓励学生探索

为了使学生对探究学习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出各种假设问题。建立积极的课堂互动气氛,鼓励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可利用实验室的生物标本、网络图册或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件进行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3通过生物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而实验对生物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学校的教学,探究式学习主要依靠的就是生物实验课。在实验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抱着探究式的学习精神,能够更清楚明了的对生物科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也能熟练的掌握生物学的理论性知识,使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总结能力都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当然,在实验进行时,实验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但无论成功与否,都必须要仔细记录和分析,查明导致结果产生的原因,找出成败的关键。实验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形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3.4务实和正确的实验方法及总结实验结果

准确有效的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出相关结论。就可以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了探究学习这一目标。不是每次按照设计步骤进行的实验都能成功,有的小组就成功了,有的则相反。但是,无论成败与否,我们都必须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严格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不应该因为害怕丢脸或者其他因素,私自篡改实验记录的数据。如果实验没有成功,学生必须进行回顾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问题,想要走向成功就得先经历失败。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如果将探究式学习方式融入到教学中去,就需要结合新教材并联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生物教师进行系统的指导培训,使他们深切的了解到探究学习对学生培养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洁萸.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引用[J].海门市三厂中学,2007.

第3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一、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的突出特点在于多样性、开放性、独立性、实践性、与生活相关性。

探究性学习的课题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宗旨,尽量不涉及知识性很深,专业性很强的一些题目。它可以是热门论题―“环境污染的研究”;对自然的探秘――“矿物元素和人体健康”;对社会的思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对单科知识的研究――“微型化学实验”;对综合知识的探索――“计算机辅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等。总之,在探究性学习中,在知识横向、纵向的交叉的探究中,使学习者得以广开思路,拓宽知识面。

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教师只对整个活动过程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和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防止学生作出无意义的活动和结果,引导活动向预定目标发展。

探究性学习不是一个仅仅接受知识的过程,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也是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当一个探究课题、探究方案确定后,每个组内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或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文献;或去工厂、去户外实地调查;或对假设、判断作实证研究;或对统计、数据作分析评价。这些实践活动能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将所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又以实际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真正的参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和乐趣。

二、 探究性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探究性学习有多种方式,在化学学科中常用的一类模式如:发现与确定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形成书面报告。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作用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可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实验条件从而使活动较为顺利地进行。

三、 探究学习预期的教学效果

探究学习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然后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以验证假设。在此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当作知识的发现者,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1.尝试探究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它首先使全体学生面临新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其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试探获取结论,因此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体验科学家发明,发现,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3.由于这些知识是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得到的,因此印象特别深刻,可以经久不忘,遇到新的情境也能灵活地运用,有助于迁移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透彻理解所学知识的实质。

四、 探究学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依据此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2.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通过易混淆的概念的比较,不同物质性质的比较等,让学生学会比较法;通过对众多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分类,让学生掌握分类法;通过对某些化学现象进行想象推理,让学生体验分析,推理的方法等等。

3.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如让学生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4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一、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选择课题。

(1)选择课题的原则

①可行性原则。在选课时既要考虑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学生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又要充分考虑学校、实验室现有的条件,教师的能力等因素。在内容上应尽量立足于课本,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不要选取学生根本无法完成的课题。

②可操性原则。选择的课题要切实可行。在内容上除立足课本外,还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渐进性”原则。

③教育性原则。探究性学习追求的主要是教育的价值,即选择的课题除了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创造价值外,更重要的是要能产生较深远的教育意义。

(2)选择课题的方式

探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研究者,所以在选择课题时总的要求是尊重学生的选择。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自己喜欢的课题;二是教师给出课题;三是师生共同商量、确定课题。

(3)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内容应力求多样化,而且体现“渐进性”。可以是对实验操作方面的研究,可以是对实验异常现象的研究,可以是对物质制法的研究;可以是对物质性质的研究,可以是对习题的解题方法研究,还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2.教师指导,实施探究。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学科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限,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十分关键,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研。

(1)心理指导

学生限于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在探究性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难免会产生畏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到研究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及时地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心理,培养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①随时安慰。教师如实地向学生说明该课题的难度,并适当地放宽探究时间,对于有实验操作的课题,要告诉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轻松地实验、探研。

②及时鼓励。鼓励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大胆动手操作(在安全情况下),大胆进行假设、分析、论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力,培养创新精神。

③适当调整小组成员。对于一些力量较薄弱的小组,可以从力量较强的小组中抽出骨干给予补充。

④做学生的“援兵”。对于实在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妨伸出“援助之手”,亲自为学生演示,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2)信息指导

信息是产生有价值的知识的基础,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学习任务很繁重,而且手上也没有很好的参考资料,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并组织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比如组织学生网上查询,进阅览室查找报刊、杂志等。

(3)知识指导

学生刚接触化学,懂得的化学知识还不多,在解释化学问题时,往往描述不够准确、科学,用学生的话是:“心里明白,却不知怎样说好。”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巡堂,帮助学生度过疑点关、语言关和能力关。如指导学生做“实验室制CO2的最佳方法的探研”课题时,学生做了四个对比实验:

①利用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②利用石灰石跟稀H2SO4反应。

③利用石灰石跟稀HCl(1∶2)反应。

④利用Na2CO3粉末跟稀HCl(1∶2)反应。

学生分别分析各实验的优缺点后,能够选定实验③为最佳方法,但对于实验②、④出现的反应速度过慢和过快的现象无法解释,因为学生未懂得CaSO4是微溶物,也未懂得反应物的状态和浓度对反应速度有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把②中的现象描述为“变化不大”,把④描述为“有白泡泡冲起”,也有一些学生不知怎样描述实验现象。这些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受到学科知识水平、文字表达能力等诸因素的限制,不能顺利地解决各项探究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指导学生查阅溶解性表,了解CaSO4的溶解性,又启发学生从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实验现象,教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等。学生按照提示,顺利地完成了探研的全过程。大部分学生能马上悟出了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有些学生还能提出“同样的反应物,同样的条件下,在溶液中反应更快”的观点。这说明通过探研,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及推理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4)学习方法指导

探究性学习是刚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个已选定的课题,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怎样研究,学生还没有经验,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从事科学探索的效率。

①要尊重科学,尊重事实。这是从事科学活动的首要条件,也是少走弯路、少出错误的前提。比如我们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如果反应物的量比例不当,就难看到明显的红色物质。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怀疑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而应该从反应物的颜色、状态、量的比例是否合理等方面来分析出现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

②要注重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情况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初三学生化学知识还很有限,化学思维也尚未成熟,尤其是抽象思维方面,很多问题的解决还必须借助于实验现象、数据、结果等感性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并作好记录,如何根据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和推理,要让学生在实验中既培养能力,又拓展思维。

③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联系的观点学习。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

④加强团结协作精神。人际交往中离不开彼此间的合作,科学研究更需要合作。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有限,只有在学习中团结协作,异质互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才能更好地实施探研,更快地获得成功。

3.总结评定。

对于同一个课题,不同的小组设计的实施方案、探索过程、个人体验均有所不同。探索结果出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将各自的结果展示出来,交流看法和建议,总结得失,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评价时,教师应注意从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出发,要重在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新点子、好主意的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创造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二、完善探究性学习的一些设想

1.提高指导教师的文化素质。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不同,它是一种学生自主、合作、探研的学习方式。在探研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知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广泛的知识面。

2.改善实验室条件。

实验室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理想的场所,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实验室。

3.扩大信息资源。

条件好的学校要尽量全天开放阅览室,阅览室、图书室的图书种类要多样化、内容要丰富,尤其是反映生产、科技、生活实际的内容要多些。

第5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9402

新课程使得探究性学习成为一门显学,可付诸实践,则又不乏质疑之声,矛头所指,“虚假”“空洞”“表演”往往成为经常听闻的批评。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这类课堂背离了真实的探究活动的一般规律,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不能打破学科的壁垒。

学科思维的综合与相互渗透实际上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善于利用学科思维的相互渗透,能够极大推动学生地理的探究性学习更加丰富与深入。美国地理学家房龙曾有过名言:“历史是地理学的第四维,它赋予地理学时间和意义。”本文即以历史思维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的渗透为例进行探讨。

一、历史思维的渗透,有助于为地理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的情境

众所周知,探究性课堂的第一步往往是从情境的设置开始的。可我们在地理课堂上不可能真正去纵横万里,学生的思维被课堂限制住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虚拟情境”出现了。然而“虚拟”不等于虚假,基于虚假的情境所得出的探究性学习结果往往不是照本宣科就是似是而非、不切实际。按照布鲁纳的说法,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就必须指出科学探究起源于实际,换言之,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应当是赋予学生一个接近于真实的情境——“虚拟的真实”。如何获得接近于真实的情境呢?

对于情境的创设,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引入历史思维显得很有必要: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却真实发生过,以人类曾经有过的基于地理知识或是能为地理知识所解释的历史活动作为背景,创设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必将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像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那样,同历史上的人们一样在生活、劳作、历险中,感触、质疑、上下求索、总结、运用地理,重现人类所经历的在实践中感受和探究的过程。举例来说,当讲到季风、洋流的时候,我们应当了解在历史上最先接触到这一地理现象并总结规律加以运用的是勇敢的水手、精明的商人。课堂情境可以设置于几个世纪前令人激情澎湃的“航海时代”,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影视、文献资料,代入到航海探险的旅途。如果进入综合复习阶段,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区域资源,让探险之旅在目的上更加贴近于真实。

二、历史思维的渗透,有助于强化细节的体验

探究性学习应注重探究的过程。按布鲁姆的说法,“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探究过程中的体验比结果更重要。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强调地理“科学性”的一面,即便在探究中,我们也总是对一些重要概念放不开手,唯恐落下“概念都没讲清楚”的话柄,总是忍不住自己“赤膊上阵”,剥夺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即便是“有组织的”探究,也更多地强调从概念到概念的理性分析,容易给人枯燥的感觉。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细节的丰富有利于建立更加清晰的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正是概念、原理、推论这些理性思维的基础。

可是,在另一方面,新课程开展以来,也确实不乏被反对者攻击为“表演”的课堂,“曲终人散”后没有任何深刻的体验留下。这种“表演”的课堂与“体验”的课堂,区别恰恰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人造”的探究课程降格为“作秀”,正是由于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缺乏对细节的把握。真实的魅力源于细节,缺乏细节的、充斥“表演”的过程当然也就令人感到“空洞”“不可信”,令人厌烦,这样的过程又岂能给学生带来有价值的体验?而在这方面,历史学所强调的“论从史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则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的地理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探究的素材和思维。

例如,在探究日—地运动关系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供历史资料上所述的秦代疆域“南至北向户”这一探究素材,从“北向户”这一奇特的地理方位细节出发,完全可以展开对“南北回归线”附近日出情况的深入研究。

又如,讲到中国农业地域特征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中国地图的旁边摆上一张中国历史年表,展露农业地域特征细节。学生能够很清晰地看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划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城重合,能够很自然地注意到中国历史上王朝分裂时期实力消长带来的南北界限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联……

三、历史思维的渗透,有助于赋予地理探究性学习实践的价值

探究性学习理想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学科知识应对实际的问题,甚至进而通过知识的迁移创造性地在新情境(创设的或实际的)中提出并解决新问题。可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这一点谈何容易。学生的活动空间、活动的经验和活动平台有限,在课堂上是很难去开展“有(实用)价值”的实践的。

年轻的学生或许没有应用地理知识在实践中“改天换地”的能力和资源,但这不妨碍我们以历史为依托,对历史上的地理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改变进行分析、假设、再现,甚至“改变”。做“事后诸葛亮”式的探究也未尝不是为今后真正的实践打下基础。

以选修内容“城市规划”为例,身处本乡本土,大可研究一番地方史志,综合地理学的知识,思考自己身处城市的古今沧桑变化。比如,就南通而言,从五代后周起,因盐业而兴,初建城池。今天常见的“圩”、“场”一类地名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城市发展定位和历程?又如,探讨现今号称“近代第一城”的南通与张謇的城市设计规划及其在中国的开创性意义:张謇规划下的近代“一城三镇”格局与今天南通老城改造、新城区建设间的对比,如东、启东一带的沿海盐垦业所昭示的农业开发与工业建设之间的联系,环濠河“五公园”与城市湿地环境、娱乐功能的映照,甚至进一步深入探究张謇规划理念的理论源头——转学自日本的英国近代化工业城市布局理念和传统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的碰撞,等等。这样的探究议题,基于地理的学科知识,紧贴身边的历史,而这历史又与我们真实的、随时可能发生的实践血脉相连,也就很自然地超越了课堂的限制,走向了真实。

历史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只是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多学科知识综合渗透的一例,推而广之,物理学(研究南水北调中的力学问题)、化学(分析岩石圈的构成)、生物(地理环境与动植物分布)、语文(地名的词源)、数学(公转自转、历法、时区)……无不可以拓展。当然,地理学的思维也可以在上述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进行反渗透。

学科性是人类知识时展的产物,然而在探究性的学习中,思维的拓展应当超越学科的界限。

[参考文献]

[1]房龙.房龙地理[M].黄一少,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6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

课堂当中学习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的是组织与指导的作用,所以课堂气氛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全取决于老师. 教学过程是一个很特殊的活动,它需要老师与学生配合完成,学生是老师教学的对象,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所以老师应该逐步地在学生中担当起让人信任的角色,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日常的学习当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所以应该留意自己的举止,得到学生的喜爱. 例如,对学生的肯定理解、给学生鼓励的目光、不论什么时候都面带微笑、教学时和颜悦色等,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有信心,迎难而上,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这样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会有温馨的氛围,不会使学生感到紧张,而使师生处于对立关系. 同时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并且能够相互的信任与尊重,对老师的教学都有极大的帮助. 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应让学生自己拥有浓厚的兴趣,这样才会更有效果.

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引导

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强行被灌输知识,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老师只是让学生去学,而不能考虑到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所以,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知识,让学生自己理解学习的窍门与方式. 依照“学习什么、学习的原因、学习的方法”这几个方面,为学生在学习当中设计好学习的过程,在学生探究时尽量放开让学生自己思考,适当的时候进行一些指导,以提高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保证学习的质量.

1. 在上课之前学生应该针对新的知识自己进行准备. 这个准备过程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学生做过预习的情况下听课,可以保证学习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预习是让学生初步的认识所要学习的知识,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有所准备. 进行预习,可以加强学生遇到问题时自我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故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 引导的方法有:(1)设计思考的问题,指引自学的思路. (2)预览全部课本的知识,初步的知道课本的内容,了解新旧知识的分布,在预习时应该认真阅读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用笔记录,逐渐弄懂,标记难点,尽量通过自己解决,若实在有困难,可以在课堂当中请教老师,在课堂当中解决. (3)复习旧的知识,了解新的知识. (4)预习时可做笔记,把问题记录后在课堂上解决. (5)尝试课后习题. 通过自学来做一些习题,考查自己的理解情况,了解自己的不足.

2. 在课后进行复习,也是学习新知识必不可少的步骤. 小学数学在学生学习时不同于其他科目,这门课程更需要系统的、严密的逻辑思维,所以学生一定要通过复习更深化知识的理解层次. 人的大脑会遗忘,所以复习是一定要的. 学生在学习时,知识点在大脑中的记忆是瞬时的,过一段时间后便会忘记,所以一定要通过复习保存. 引导的方法有:(1)使学生明确复习目标. 老师应让学生理解复习的作用,为了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拥有更加准确、规律、系统的理解,在考试时能够自如地应用. (2)使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难点. 数学的公式、规律、准则、概念等基本知识以及解答与计算是重点亦是难点,应进行良好的掌握. (3)复习的过程中,应主要参照课本,不能把重心放在课外的难题上,反而走向了极端. 应该更好地了解与加深记忆,全面掌握知识,这样才可以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全面掌握.

3. 想要学习好数学,记忆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应该将老师所讲解的公式、概念、法则、定理、结论、规律都了解并记住. 所以,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老师应该结合所学习的内容为学生介绍简便的记忆技巧,例如:进行比较记忆、分类记忆、理解记忆. 同时,应该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进行教学,不能只适用在极个别学生身上.

三、着重创造探究气氛,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周围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尤其是人为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并能够享受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 老师应该将自己的身份放低,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 对学生一定要欣赏与信任.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指引学生自己探究与发现,同时对学生的言论应该表示支持,对好的言论应该进行表扬,对学生进行指导、督促与鼓励.

第7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实践性。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欲望。

例如:在进行《乘加乘减》教学时,我用故事引入,创设情景:星期天,小狗家来了三位客人(依次出示动物图片),有小猴、小熊、小兔,小狗很热情地招待这些朋友,拿出一筐最好吃的桃子请它们吃(出示桃子图片),每人分到3个桃子,朋友们看到这么多既好吃又好看的桃子都舍不得吃。正在说说笑笑,外面传来敲门声,谁来了?哦!是聪明的小猪。小狗把筐里的桃子拿给小猪,只有2个桃子,但是小猪没有生气,并想出一个问题:“这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通过故事的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四(二)班有男同学32人,女同学24人。体育课上,李老师要把28个实心球分给男女同学,让他们分成两大组进行练习,可以怎样分?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探究的问题。

2.鼓励质疑问难,促进主动探究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这就是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创设生“疑”的情境,鼓励学生在“疑境”质疑,在“疑境”中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经历一个从“生疑质疑议疑解疑无疑应用与创新”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并且提出这节课你要学习的知识,课本中有哪些问题不理解。结果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怎样测量圆的周长?2.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3.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的猜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并进行动手实验,自己主动探究、发现、总结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3.开展合作交流,培养集体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全班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培养集体探究精神。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1.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2.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再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复习课时,以火柴盒为载体,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归纳整理长方体的知识,同时学会用观察、测量、计算等数学学习方法。

第8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一、在教学过程中,将“趣、疑、动、思”贯穿于探究性学习中

(1)“趣”是起点。教学过程中,应从客观角度去激励,让学生保持恒定的学习兴趣。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可将三个有趣的实验:“魔棒点灯”、“水变牛奶”、“白纸显字”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兴奋与神奇,从而产生要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2)“疑”是焦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如: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我发现部分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后,再滴加指示剂。针对此,我向全班同学质疑:小萍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萍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入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后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她得出结论“两种物质已完全中和”的结论。⑴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⑵请你另设一个实验,探究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这时学生的情趣高涨,七嘴八舌,大胆猜想,拟订方案,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动”是特点。动手是探究式学习的一大显著特点,只有亲口尝尝梅,才知梅的酸味。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是一条重要途径。应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来获得知识,将势必会增加知识的可信性和深刻性。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燃料的燃烧、金属活动性顺序等都可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机理的研究,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学习。

(4)“思”是热点。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与研究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与预想结果相差甚远的现象,完成实验后,学生一定会去思索其原因,分析其原因。即使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学生也会将此结果扩大到对周围事物及现实问题产生“思索”。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将对我们的教学产生莫大的帮助。

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空间

问题空间。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索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自学探究的空间。自学探究可以采用“开放式作业”形式。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中,可以提前让学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1)学生查阅铁的有关资料;(2)学生自己动手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实验用品)。

第9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一、在教学理念上,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的环境

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可以较好地提高当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转换当前语文教学的方式,从而跳出旧式古板的教育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枯燥局面。

1.自主的学习环境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人无法在战栗的情绪中书写工整的文字,与你无法在震动的纸张上平整的书写同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唯有将平等和自由投放到学生的内心,他们方能够全心的投入学习。所以,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最好的方式则是用言行、情感来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亲切的信任,从而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帮助学习良好氛围的建立。此外,教师要对学生不吝鼓励,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多多给予耐心和支持,给予更多的肯定和赞美,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从而走向成功。

2.自主的合作环境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由进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自由地、开放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种最本源的需要潜藏在内心深处,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未知领域的伟大研究者和发现者,儿童时期这种需要尤为强烈”课文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通过与他人合作加深探究的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深刻感受环境保护中森林的重要作用。将课堂中所有的信息频繁地在小组之间展开相互讨论,加深学生探究能力的互提高。

二、在教学方式上,以兴趣和体验成功为驱动

1.兴趣――探究学习的内驱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内在条件,只有内在充满对阅读的兴趣,才会有主动阅读的欲望并且获得较多的阅读内容。然而传统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将学生的兴趣培养作为重要对象来培养,一味的发展“一言堂”,学生脱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不能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毫无兴趣而言。对关键字词教师也不加以引导、理解,学生与读起来无法正确理解作者所传递的情感,所以阅读显得味同嚼蜡。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不断降低这一种趋势。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让学生在内因的推动下自主地展开全程自读。如今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方法和流程。但切记不可在次耗费过长的时间,否则会功亏一篑造成相反的效果。

2.体验成功――探究学习的催化剂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对象,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初中生在充满爱心与热情的课堂中受到积极地教导,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尊重学生的想法,承认学生个体性差异并给予理解和包容,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使他们敢于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具体指导,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类学生对阅读的差异性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收获自信和成功的体会。

三、在学习方式上,重能力的养成

1.阅读目的的确定是探究学习的引擎

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们留出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这其中就包括浏览、朗读、默读全班齐读、小组内轮读等等形式。虽然有时候给学生的看书读书时间很多,但是往往效果不佳,这就是因为:读书的目标不明确,很多时候读书都没有用心,也没有去认真思考,所以在低效率学习的状况下,在学习效果上就不会有提升,更谈不上探究发现了。因此,在初中语文学习方式的把握上,一定要有目的性,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向,才能更好的进行语文的学习。这样一来,抓住了全文的学习,进行有目的和有目标的学习,就能很好的掌握文章的精髓和主题思想,达到了初中语文学习的目的。

2.以问题意识促进探究阅读

“教学的心脏就是问题”,如果要想做好课堂教学,就要抓好问题。在传统教学的时候,学生们主要就是回答老师指定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候并非是自己需要的。因此当前很多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的都是老师们的独自表演,想要看到学生们举手提问就比较难。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提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加具有价值。这是因为提问题可以激发想象力和解决能力,这样就可以更好的锻炼当前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多朗读课文,从而来引导学生们不断的思考课文和相关问题,从而逐渐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探究新型的学习方式对目前的语文教学来说显得十分必要,但是这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否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开展探究性的教学,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学习中的主体,可以使得学生们的思维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培养,还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这样就会有着较高的文化延续特色,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一定要把学生们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郑金洲.自主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