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资源建设范文

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资源建设

第1篇:体育课程资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资源;主动性;全面性;负面性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网络早已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其中最为深远的影响之一是使学生的学习焕然一新。同样也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体育不断地依附于网络。然而,同时过分依赖网络不仅难以甄别有用、健康的知识信息,又使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对网络空间课程的开发和网络课件资源建设迫在眉睫,只有建设良好、实用、广泛的网络空间课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网络空间课程资源,才能保证他们的学习事半功倍,才能更好地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概念

在课程资源的概念上引申出的网络课程的概念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概念的界定对于进一步探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起到了铺垫作用,从而明确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根据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的定义,我们得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就是把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优秀教材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以合理的方式放在网上共享,这些资源可供其他教师或学生借鉴参考或重组利用”。从概念可以得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是整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目标是让师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与学的过程。

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

1.主动性

相比以往的体育学习,只是由体育教师枯燥的动作讲解和学生疲劳的练习,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和“放羊式”的体育学习方法,借助网络空间这一平台,观看国内外大大小小的、不同项目的体育赛事,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竞技体育“更高、更远、更快”的拼搏精神,也可以学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运动处方,还能够学到体育教育的价值。正如学者樊晓红所讲:“猎奇的心态不断地像磁铁一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吸引着他们,新异的体验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回味无穷,并因此而产生对新知识、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和学习冲动。”关注体坛大事、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如何学习一项体育技巧,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网络课程,不断探求体育知识,而这种主动进行体育学习的态度与网络上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息息相关。

2.全面性

目前许多体育院校和重点高校都有精品课程,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学校,作为网络空间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部分,这些精品课程的质量和数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标准,对体育内容的展示非常全面,因此能够完善学生的体育知识结构,摆脱以往片面的线性知识结构,逐步实现全面性的体育认知。成熟的网络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较高的信息素养,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一个体育老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必然不能一一满足,教学方法也不能百分之百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多样的教学手段与丰富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的知识缺陷,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并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互助学习尝试探究新的体育学习方法。

3.负面性

网络课程资源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巨大的便捷和选择,但同时也因其自身给体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一些负面信息。首先,互动性不够。目前,“部分精品网络课程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资源建设,把教学大纲、讲义、课件都放在网上,没有任何交互活动设计,也没有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网络课程的教学是单向的输出,对于学生学习时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尤其体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增大训练负荷的课程,没有教师的纠错和监督,学生很难判定自身学习的问题所在。其次,针对性不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针对的主要是教师,教学中设定的要求、目标过于一致化,对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体育基础不一的学生而言,很难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而且,体育学习要量力而行,不针对自身条件盲目地去进行体育练习,很容易误学误练,导致受伤。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与资源,如何建设被受众认可的课程资源信息极其重要,定位强、目标明、效果好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体育信息化逐渐扩大,网络空间课程资源的建设也在不断增加,这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了巨大的改善。但同时要减少或避免网络课程对学生体育学习带来的弊端和不良影响,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乐丽琴.关于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电邮,2012(08):147-148.

第2篇:体育课程资源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科学、规范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使用与维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日益加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观。一个开放、多元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将不断地给各学科体系带来新的增长点,教师和学生将随时获取学科前沿及其发展的最新知识信息和学术动态。而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论坛、测验、考试、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基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的矛盾,特别是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顺利地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并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是小范围、校本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对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的作用极小,只有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提供大范围、校际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精品课程在缓解上述矛盾,实现更大范围内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精品课程”上网,使精品课程在最大限度上扩大了受益人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应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已具有相当的规模,80%~90%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些网站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精品课程网站“热”的兴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受技术“瓶颈”的制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制作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技术应用的难度很大,技术与内容分离的瓶颈就不可避免,所以往往导致制作者与授课者的角色分工,具体表现为其功能不是从满足教育和被教育者的需要出发的,而是从技术能否实现的角度出发,难以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与网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另外,精品课程网站页面制作无序,风格不统一,而为了统一界面,往往需要复制代码之后再进行修改来建设新页面,这样使系统难以形成独立的模块,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扩展能力,在集成其他应用时更是降低了其灵活性。

2.内容组织繁琐,管理效率低下。内容是一个教学平台的灵魂,在基于静态和动态网页系统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内容组织繁琐、更新困难。对于简单的内容,比如文字、图片等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动态网页技术开发自己的专用系统来维护更新。但是课程教学网站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而且内容以多媒体、流媒体等形式居多,一般的系统难以将种类如此繁多的信息上网。因此,在特殊内容时就需要编写新页面,这样就在严重影响了网页更新效率的同时,网站难以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如果网站需要改版升级,其工作量将是巨大的。

3.缺乏长远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平台。高等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缺少统一的、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许多课程只是为申报而建,仓促应战,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维护和使用目标;课程组教师各自为政,无统一的平台管理,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将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五十分钟左右的现场教学录像放在一个网页上,较好的也只是PowerPoint讲稿的网上,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精品课程资源的“毫无保护”容易产生剽窃,“过度保护”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虽然“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都不可取,但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侵害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作者创作和给网络资源升级的热情。

三、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建议

为了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使精品课程网站以形式取悦于人,以内容信服于人,建设出一流的资源交流平台,笔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制定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是一个紧随精品课程自身建设与改革步伐的动态过程,针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制定一个有一定前瞻性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规划是很有帮助的。该规划作为精品课程总体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必须结合课程自身教学建设的推进速度,从资源共享与立体化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给出网络共享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框架、分阶段任务与实施计划。提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这不仅有助于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的稳妥推进,避免因仓促上马或无序建设影响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还会有利于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后期管理。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可扩展性,使得所规划与设计的网站能更加灵活地适应因课程建设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扩充需求。

2.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要求,针对技术症结,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构建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集中管理该省各年度的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各高校网站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克服静态网站制作、应用、管理等诸多弊端。一是学校统一配置服务器,统一实施网络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维护得到加强,具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便于学校实施统一的规划和宣传力度,统一考虑制作质量,便于开展各级课程的评价、评审工作,有利于课程的长远建设。二是课程自身的教学管理。平台自有的教学管理功能,为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方便。比如,用户可以分级为学生、教师、管理员、访客等,给各级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作业,批改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通过答疑信箱、师生园地(BBS)等互动交流空间,课程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得精品课程真正用于教学,克服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弊端,使精品课程收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三是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备课功能,教师可以随时自主修改、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控制课程内容的;课程组成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无须关心网站的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四是协同工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生用户可以协同工作,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和参与机制。

3.健全动态的检测机制,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的精品课程监督检查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不仅需要得到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进一步重视与支持,需要“国家精品课程”荣誉获得者的进一步努力与投入,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动态监测体系,从外部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动态监测机制不应只局限于网站访问的连通性,而应扩展到资源更新率。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监测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因此,建议现行评审体系纳入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以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4.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完善、评选等过程的历练才形成的产品,凝聚了整个课题组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是大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样一件好的产品难道就是为了让其“养在深闺无人识”吗?肯定不是。为了让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在课程网站入口设置“公众网”和“教育网”两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在“公众网”,公用性资源可以互相开展共享活动,扩大资源利用的受益面,同时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而在“教育网”,则可以开展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学校有特色的、自创的、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可以推介给兄弟院校使用,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同专业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合用,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共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2]国家精品课程支撑网站连通情况的抽查报告[EB/OL]. schoolsports.com.cn/info/info.asp?info_ID=6440,2005-12-20.

[3]张艳萍,隋清江,张进宝.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构问题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

[4]娄道凯,孙光国.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5]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6]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7]谢幼如,何芳.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研究与实践[A].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唐俊英.从国家精品课程政策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21).

第3篇:体育课程资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艺术设计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 师资建设

2014年6月23号国务院向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高职教育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凸显“职业”的特征。

笔者认为,发展高职教育需要研究社会发展与高职教育的互动关系,明确高职教育的环境、方向、目标及任务,准确地把握其加快发展的功能价值和深化改革的社会动因。高职教育特色应该是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而体现,具体内容应该包含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和师资配备等层面。高职教育和一般高等教育的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学设施是不一样的,这两者的建设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总的来说,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构建应该具备服务职业技能学习的特点,同时还应该具有时效性。目前,国内有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性,在人才培养上还是沿用十几年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没有与时俱进,出现脱离市场和职业要求的情况。高职艺术设计是和社会、经济、生活、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前的艺术设计环境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业时代、网络时代、消费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全民素质相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群众受教育程度比过去更高,群众的消费能力更强,他们的品位和价值观也得到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要符合国家的设计环境要求,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当中就是开展市场、行业调研,明确技能要求,科学配置课程,取消没有价值的课程,增加新型课程,同时优化核心技能课程。

例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优化当中就有以下做法:第一,取消纯粹的绘画练习的素描课程,增加强调思维训练的设计基础课程;第二,压缩手绘效果图的课时,相应增加电脑辅助绘图课程学时;第三,取消美术鉴赏等课程,增加市场营销、广告学等课程。课程体系的优化工作是每年都要进行的,因为现在的时代技术更新很快,群众的生活模式也在变化,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及时。高职教育的师资配备具有自身的特点,总的来说应该体现“职业”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团队应该是由设计师以及有设计工作经历或背景的行业精英组成,注重教师在艺术设计行业具体的设计能力、水平及影响力,而教师的职称、学历等应该作为软性标准来衡量。但比较遗憾的是,现在高职院校还是比较注重教师的学历和职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建设过程中应该继续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设计实践。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学院在鼓励教师参与设计实践方面做得非常好,其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境奇是国内知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专家,他的教学理念当中就有一项是:“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始终坚持紧贴市场做设计”。艺术设计教育专家尹定邦也曾说过:“设计立足于实践。”这就更有力地证明了高职艺术设计的教师应该注重设计实践,在设计实践中提高设计水平。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训条件硬件、学习氛围、教师水平等方面都是重要因素。教师配备与课程质量密切相关,优秀的课程教学质量通常是由优秀的教师创造的,学生参与优质的课程学习就能得到最大程度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效果就非常好。设计素描被定性为设计基础课程,或许有人认为只要是素描画的好的教师就有能力承担课程教学,这是片面的。在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求中,承担设计素描的教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同时也是素描功底很好的教师,因为教师要懂得在专业需要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设计基础能服务于将来的专业学习,绝对不是纯粹的素描绘画练习。具体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与一般的素描绘画训练有很大的分别,比如注重理解和表现物体结构的结构素描、注重用结构和建造的思维开展空间和建筑的速写、注重使用三视图的方式绘制物体,等等。这样的教学和训练,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造型能力、理解能力等,而且还可以逐步建立设计的思维模式。这些教学和训练内容都带有强烈的专业特点,能为学生将来的设计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配备应该引进岗位职业技能水平较高的教师,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懂得如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室内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教师队伍由校内专职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这两种类型的教师必须具备行业工作经历,熟悉行业和市场对人才和技能的需求。

结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的方面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场所建设、校企合作开展的“教学研”等。本文侧重研究了课程体系构建和师资配备两方面的工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2]刘小康.从设计到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希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走特色发展之路[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1).

[4]王宁,李全恒.设计素描与速写[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第4篇:体育课程资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一、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程建设的资源不足

体育课程建设资源不足是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体育课程建设就是保证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择体育课程。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选择存在很大局限性。高职院校一般会设有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等体育运动和太极拳等武术项目。再加上我国南北差异明显,南方天气比较炎热,高职院校会设有游泳项目;北方的冬天比较寒冷,所以经常会设有滑冰等冰雪项目。高职院校面向全国招生,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缺乏,场地和体育器材有限,这也是影响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

2.体育课程自由度有待提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一周只有一次,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体育老师在一学期只开设一项体育运动课程,比如大一在体育课程中学习太极拳,那么整整一学期的体育课都要学习太极拳,而不能进行其他体育项目的锻炼,大大限制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自由度不高,对建设高水平的体育课程有很大的限制性。

3.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有待完善

体育课是很多大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因为体育课程集理论学习和娱乐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体育课程不规范,没有制订明确的教学大纲,导致体育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是重娱乐、轻教学,远远偏离了体育课程原来的教学宗旨。在大学体育课方面,一般是老师给一个球组织大家一起玩,期末的时候进行体育考试,这种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制订出规范的教学大纲。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对策解析

1. 提供足够的体育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制订体育课程目标前,首先要分析调查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爱好情况,然后增设相关的体育课程,比如篮球、足球、健美操、滑轮、排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尽可能多地增加体育项目,从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要壮大不同体育项目教师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要提供足够的体育教学资源,增加资金投入,除了国家政府投入的资金,还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吸引当地的商家为高校投资,以便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1]。

2.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学生多样性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订出科学、合理、规范的课程,允许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同时,在建设体育课程上,通过3~5节课的理论学习让学生对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有一定了解,从而避免学生盲目选择体育项目。

3.完善体育教学大纲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发生了很大改变,高职院校要把体育课程的课堂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相结合,并根据这些目标,制订科学、合理、规范的体育教学大纲。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生涯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顺利进行[2]。

三、 结束语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摇篮,其课程建设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一系列整改对策,希望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课程资源建设范文

摘 要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已成为目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关键的项目。国家、地方、学校这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实施,将我国一直以来的国家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打破了,以此满足不同地区与学校学生的发展状况,加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方法,从校本课程的概念、现状和意义、对策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校本课程 现状 对策

一、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的概念问题

校本课程仅仅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现今对于其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在王斌华教授所写的《校本课程论》中的校本课程就是“根据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写、实施以及评价的课程。”换句话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某一级学校的部分教师、个别教师或者全体教师,按照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在理解本校内外部环境的根源上,对于本班级、本年级或者本校一定的学生群体,编写、实施以及评估的课程。

有关校本课程的说法还存很多种,综合种种说法,都可得到一个共同点: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校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自主筹划、构造、开展、评估个性化课程的整个过程。笔者觉得校本课程就是将学校的教师作为一个主体,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色,把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价,尽可能因地制宜开发出多种适合学生的课程。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及作用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在学校课程改革及学生成长等各个方位等具备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一)有利于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

想要看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特色,第一可看它的办学目标时候正确且独特,或者可以说成教育的哲学。校本课程的建设核心理念就是把学校作为课程建设的场所,因为学校作为体育教育的实施机构与场所,是真正能够影响学生教育与体验的地方。体育课程的目的一定要实施到学校的层面,和学校具体的体育特点以及条件共同结合一起,这样才可以真正实施。由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特点来看,它恰好针对体育教育的重心——体育课程所采取体育教育目标以及具体行动对策。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使得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并且因为其着重学校师生间的独特性、差异性,融进了学校本土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利于学校创建学校所独有传统与特色。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建设要充分调动好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充分使用校内外的体育资源,将学校传统的项目作为基础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从而创造出具有学校自己的体育特色。

(二)有助于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灵敏度

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大大制约了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其主要表现为教材的使用周期长,一本教材基本上都会使用十年或以上,完全没有任何的改变,而且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单一、死板,换而言之,目前学校体育课程所设置的内容比较老套,体育教师也只是从一而终地根据课程的内容上课,缺乏自主性,高中三年也仅需建立三个模块,并没有从学生实际的需要出发,体育教师只需重复安排三种模块就可以了,从根本上阻碍了体育老师的作用,根本发挥不了体育教师的主动性,这样看来其它学科的老师同样可以上好体育这门学课!体育课程的建设恰恰能够打破这种惯例,把权利下放到每位体育教师身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此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合理、自主安排体育课程的内容,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让课程更具有灵敏度。

(三)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以尊重、满足中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及差异性特点,向中学生供以更多的选择权利,所以有利于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社会中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尤其是须要显现人的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因为每个人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体质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等都不尽相同,对于体育的需求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为了适应差别而开展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加入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不但有助于清楚知道学生已经具有哪些知识、技能,便于断定订定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从而找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计划;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推动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对于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转化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整体认识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专业素质以及责任意识成为了体育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根基与经验,好比课程论专家马什所言:“教师的主动参加是校本课程建设过程当中一个极具决定性的条件,换而言之是校本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传统的体育教学仅仅重视培养教学技能,在课程意识与观念上比较单薄,习惯教学,但对于课程比较陌生,按部就班,机械式地传授体育教学的方法,自然就会忽略了在教学方面体育教师的自主意识,使得教师束手缚脚,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正一步步打破这种课程体制,并要求体育教师转换传统的教学理念,设立起新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扬体育教师的自主意识,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首要因素就是体育教师的素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身体素质等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仅有如此,才可以使得体育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观念,从而建立自主意识。

(二)强化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丰富课程理论知识的储备

从古至今,体育课程经过了无数的变革。可是,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向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它不能依赖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来保障的,也不是依赖政策的指导或强制就可以实施,体育教师才是两者结合的关键因素。唯有体育教师才可以实现体育课程理论的“有用”及“被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唯有体育教师才可以保证体育课程实施“实效”和“科学”的有效统一,体育教师是“理想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桥梁。由此可见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课程理论知识的储备,加强学习课程理论,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建设体育校本课程,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改革。

(三)努力发掘与发扬适合当地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资源怎样才能运用得当是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期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自身的特色以及学生的文化背景,这些都对课程建设改革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体育课程建设不完全单单就是指体育课程内容上的建设,它还涉及到体育课程资源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在生理上、心理上如果学生受到创伤,心理学、医学这时就会发挥到关键的作用。同样,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应该充分考虑或者发掘出任何对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有利的资源,主动积极加强跟学校心理学教师或校医院的联系,让学生在身心方面上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题

总而言之,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设立校内外的体育资源转换体系,从多角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与资源。完善体育的设施设备,增大投资的力度,争取得到领导的重视,极力开发中学的体育校本课程。强化和课程专家的合作及联系,大力推动体育教师的培训措施,不断完善评估体制,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2).

[2] 虎技能,王晓军.校本课程开发:边远农牧区中小学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区的研究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1(04).

[3] 张吾龙,周惠娟,胡德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2).

[4] 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5] 王艳兵,王大鹏,孙慧,樊晓兵,张志峰,康录.高校体育课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建议——以张家口地区高校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篇:体育课程资源建设范文

本文作者:王祺董捷袁红苗秀丽金安铭工作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信息化的概念中所包含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到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就是体育课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在硬件方面,国内普遍的做法是通过购置计算机,建设机房来实现体育教学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这固然是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仅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从深层原因上来看,上述情况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另外从信息化的考察内容来看,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也不充分。笔者认为,建立高效的体育课程信息化应当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广泛地在各个信息化平台上充分交流信息资源。具体做法是:建立场馆与计算机平台的有效互联,对学生个体信息进行硬件识别和管理。比如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通过门禁系统与校园卡或指纹识别系统的硬件关联,对学生的迟到早退情况进行高效快速地管理,并及时反馈到教师的固定或移动数字平台上,这就为体育课程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3]其次,在软件方面,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数字软件。如上所述,体育教师的固定或移动式数字终端上应当具有相应的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软件,学生也应当拥有对于课程信息进行了解和选择的相关软件,比如采用核心Java平台或者Java2平台的标准版的J2EE语言进行编译的windows系统管理软件或android系统的app应用软件。采用此种语言进行编译的好处是语言编译的便捷性,数据处理的灵活性以及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这三个方面。另外在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课件以及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的应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摆脱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桎梏,从而充分地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主”的核心思想,发挥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教师的平台作用。[4-5]信息咨询独木不成林,单脚难行路。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须配备高效的信息咨询系统。在上述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体育课程信息化的信息公开机制和信息应用平台也应当随之建立起来。目前的普遍多是建立学校体育部的相关网站,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信息的单向披露。此类做法略显简单,而且在实际效率上也略显低下。信息化不应当只是将旧有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仅仅更换输入输出和储存途径,而是应当在理念上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交汇进行革新。具体做法是:首先在体育课程的网站的上,应当秉持公开和安全并重的思想。一方面学生通过个人学号和密码都可以访问到网站的全部公开信息,从而对体育课程进行了解和选择;另一方面,非学生的访问者无法进入到具体课程选择的页面当中,只能够了解某些信息。其次基于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信息的披露不应当局限于体育部自身网站上,而是应当针对学生所属年龄段的特点和爱好,在某些公共社交平台如新浪微博、人人网上注册体育部门的账号,通过相互关注来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真正融入学生的群体之中,使学生可以在教育部门搭建的平台上对信息进行主动了解和自主学习。总之,体育课程信息化的建设应当是在深刻理解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交流信息资源、开拓多种平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惟其如此,才能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开展人性化的体育教育。

实验目的此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信息化体系对于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体育课程信息化对于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培养运动习惯、参与运动的主动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验对象在东北石油大学2010级大学生中,我们随即抽取经济管理学院和石油工程学院两个学院,并从两个学院随机各抽取了三个班级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其中试验的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共87人,石油工程学院共92人。实验方法本次实验的方法是对比实验法和调查问卷法。通过对两组实验学生分别实施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一个学期之后,对比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测验的达标程度的变化,并详细制定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分别就课程安排,课程教学,个人能力培养以及对于课程的兴趣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达到93.8%。实验过程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成绩和体质对照表实验的第一步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样本有效性的确定。在此次实验中,我们将经济管理学院的87名学生列为实验组,将石油工程学院的92名学生列为对照组。并据对其开学初期的体质测试达标率和上学期的体育成绩合格率进行了统计和存档。具组别体育成绩合格率(%)体质测试达标率(%)实验组48.250.5对照组48.945.6体情况见表1。经核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无较明显差异,可以认定样本有效,经过一学期的不同模式的教学之后,再次对两组学生的期末体质测试结果和本学期体育成绩合格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表2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成绩和体质对照表(%)从表1和表2的数据对比来看,实验组的体育成绩合格率和体质测试达标率都高于对照组大约30个百分点,差异十分明显。这表明,本次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实验,确实是以人为本,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知识教育、单纯技术教育和刻板体制教育而言,有革命性的突破。实验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信息化的体育课程教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参与人数大大增加。实验结果分析首先,实验的结果证实了教育理念的革新在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上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从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于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有着相当高的评价。传统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以集中教授,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的,并且体育课程的安排也是不够科学的,随意性较大,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信息了解,仅仅是通过阅读教材和模仿教师演示动作而实现的,而对于实际课程与课本的差异不甚了解。经过实验之后,体育课程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传授,是经由体育部门及时更新和体育教师针对实际课程安排而具体公布的,这就使得学生在知行方面达到了统一,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程当中来,并实时地掌握体育课程信息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教育为人的目的。其次,实验结果还表明了体育课程信息化是适应和符合社会转型发展的,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本次体育课程信息化实验,本学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体育教师对于本专业课程研究的深入程度和积极性也有明显进步。通过信息化建设,体育教师可以更便捷快速地掌握课程中的动态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既形成了轻松的教学气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第三,试验结果还证明了在深刻理解构建主义和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是明显的。应该以学生为本,开展人性化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

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有过一句名言:“没有最差的学生,只有不当的教育方式。”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成长,教育的方向也应当是围绕受教育的人而制定。体育课程的信息化正是在秉持这一理念的基础下,融合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先进工具和方法,对于体育乃至教育进行的一种革新。无论从理论的必要性还是从实践的必然性来看,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信息化手段,都应当是成为今后教育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最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于体育信息化建设的论述,简要概括了体育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并在具体的试验中加以验证,结果表明体育信息化建设对于体育教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理论或许略有不足,实验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然而,必须肯定的是,本文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是符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

第7篇:体育课程资源建设范文

1.1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主要体现在:一、体育课程功能定位模糊。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留学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尚不能明确地知道体育课程对于留学生的具体作用和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楚。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是什么?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树立怎样的价值取向不是很明晰。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它是体育课程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模糊会造成体育课程建设的无序与混乱,同时,也会使课程目标与留学生体育学习现实需要脱节,很难达到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

1.2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调,主要体现在:一、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的武术套路(包括长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棍术、导引)、散打术以及气功为主,并没有过多地将时尚体育内容设置其中,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留学生对多元体育文化的现实需求。二、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留学生课余体育内容主要以体育欣赏、现代舞蹈、体育艺术等为主。而现实中来自五湖四海,对体育文化有不同层次需求的留学生,他们需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内容。他们既有体育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有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单调的体育课程内容既不能有效满足留学生体育实践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他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使他们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厌倦。

1.3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缺乏

体育课程管理是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体育课程管理会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我国高校留学生分布很不均衡,一些高校留学生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人数差异较大,这给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带来难度。我国一些高校暴露出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不规范,体育课程教学监管不到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以及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不科学等,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管理不到位。

1.4留学生体育课程发展指向不明

我国每年有约30万左右的来华留学生要接受体育课程的学习。这对于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如何通过体育课程建设,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接受和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挑战在于如何建设留学生体育课程,满足庞大留学生群体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既要把握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同时还要顺应国际教育的新潮流。当前,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思路不明确,主要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课程开设内容,观念陈旧、视野不够宽广,缺乏前瞻性和全球化视野,不适合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多样性发展。

2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困惑

2.1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的差异化不好体现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高体能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让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和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有相似的地方,但因学生的地域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体育课程目标也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相似的体育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促进其身心以及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其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还应包括加深对中国体育文化的了解,从而使身心得到陶冶,促进地域以及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但是,这些差异化的体育课程目标如何体现并具体实施?是当前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困惑。

2.2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不好把握

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合理性不好把握,主要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留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现实中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学习锻炼需求会有一定的差距。调查显示:就留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调研,留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不仅仅是我国的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他们还对国际流行的体育时尚项目感兴趣,比如:棒球、垒球、飞盘、橄榄球等项目。如此以来,丰富的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不应局限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但是,每个接受留学生的高校体育教育条件不同,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合理把握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就比较困难。

2.3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好确定

我国高校留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体质差异较大,各自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十分广泛。在这样的前提下构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困难较大。主要体现在:是以体育学习过程评价为主?还是以体育学习结果评价为主?或者是二者的结合。是以定性评价为主?还是以定量评价为主?这些评价方式如何体现尊重留学生的体质差异、文化差异等。西方国家体育教学倡导的是自由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而我国体育教学则是“填鸭式”教学,在规定的框架和模式下开展。基于此,更不好构建科学合理的留学生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3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3.1明确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目的以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切实增强他们的体质水平,丰富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留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使他们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体育文化,使体育课程成为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体育教师组织留学生参与各种运动项目体育实践活动,充分调动留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留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体育生活方式,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要树立以学生参与性、锻炼过程为主,以运动技术、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愉悦留学生的身心、丰富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增进文化交流、促进留学生心理健康。

3.2完善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就是要以纲要形式编写留学生各运动项目教学内容,并以指导性文件形式规范和约束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各高校应编写《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留学生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及基本任务。各高校要制定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确定体育课程授课对象和课程内容。例如: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确定、学制和学时安排等。体育课的类型要明确,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要构建留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在课程考试内容、学习成绩评定计算方法方面,要有具体措施并具有可操作性。要认真选编体育教学内容,吸收体育学科领域新知识,及时补充、更新教材内容,选择正规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留学生体育教材。

3.3不断丰富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设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课程内容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内容的竞技性与健身性相结合、内容的传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体育课程内容只有不断地创新和丰富,才能满足留学生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因此,新时期,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就是要不断创新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首先,从广大留学生的体育兴趣出发,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内容设置主要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兼顾考虑流行体育项目。其次,要为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体育课内容“菜单”。比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类;时尚体育项目类;身体素质拓展项目类等,让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自由选择。最后,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来满足不同体质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地域学生的多元化体育学习需求。

3.4明确留学生体育课程发展方向

第8篇:体育课程资源建设范文

摘 要 根据微课教学的特点,讨论微课弥补职业体能课程教学方法的欠缺、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情景化、并指导学生课外练习。对微课资源开发与建设存在资源堆砌、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普遍不高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微课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

一、前言

微课是高校教育资源建设新方向。随着微课的发展,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将得到大大的丰富,对于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微课也将起到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未来职业的特色体育知识和内容,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在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在体育教学上的投入远远低于专业建设的投入。体育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单一,信息化技术水平不强,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的整体水平离高职体育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较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赋予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体系不明确,体育教学不能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终身体育与专业素质目标不明确。虽然职业实用性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方法、评价、资源等理论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教学成果较少。不能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支持。

三、高职院校职业体能课程中微课教学的现状研究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并且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情景化、趣味化、可视化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中微课教学的现状研究

查阅文献资料可知,目前国内研究体育微课教学的文献较多,但是把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到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目前还没有,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微课在体育教学应用中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自主在线学习型。体育微课程教学的资源形象、具体、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体育动作能够要领。在对动作技术要点讲解时,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够强调重点,但在示范时,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我们利用微课视频,可以将动作难点与新技术动作以慢速连续播放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细节,从而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加深学生对整个动作的认识。同时将微课程上传到资源网站,学生就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方式课外进一步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运动兴趣的培养。二是室内教学插入型。在体育常识教学中,我们利用课件强大的交互性可以把学习的主动给学生,在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优美的动作技术、简明的文字显示加上生动的语音解说就可以让他们以很高的兴趣去了解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文化修养。

四、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中进行微课教学对策研究

第一,加大对职业体育课程中利用微课教学的宣传与普及。把微课教学这种形式运用到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中,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目前国内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领域。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建设主要解决终身体育与职业身体素质需要的矛盾,而微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程矛盾。微课视频可以随意让学生下载,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上学习,课下练习使用,同时这个视频还可以保留到上班工作时,对其进行体育锻炼指导,预防职业病,延长职业时间,为学生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提供帮助。这需要对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宣传与普及,让他们都了解微课教学在职业实用性课程中的地位,对教学的帮助,才能更好的将微课教学用到职业实用性课程中。

第二,建立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微课教学不是一位老师可以完成的,需要体育同行一起努力,建立起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微课教学平台不仅仅可以提供视频资源,还需要有知识导向、学习反馈、课后练习、师生互动等相关配套资源。微课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实现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学校都有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可以通过对精品资源课程中的资源进行改造,再加工,形成微课教学平台。

第三,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培训。教师在微课的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把日常积累的教学功底发挥出来,以实现个人教学风格、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综合水平的全面展示。在这一个锤炼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成长也将得以较快提升。微课为体育教师尝试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了一个契机,加深了对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的认识,自觉认识到需要加强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培训中心.2014.

第9篇:体育课程资源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精品课程内涵的分析,阐述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其建设目标,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打造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品牌。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2)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2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1)课程内容要不断注人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2)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3)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3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3.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3.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3.3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3.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应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

3.5教学管理及环境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环境的管理与设计,实质上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先进性的客观反映。教学环境决定着精品课程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在体育精品课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形态(风格、气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包括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课、教师教学风格多样性、教学形式多样性、科研、群体、训练考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发挥高校体育特色的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它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