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

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

第1篇: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反思体育课堂教学共同关注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体育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高涨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但是,笔者在观摩课堂教学实例中,发现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阻碍了新课程的深化。笔者在这里将这些问题提出,希望与广大教师商榷。

一、课堂教学应注意避免表面自主现象

《新体育课程标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这个转变可以说是最根本的转变。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主。自主学习,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很先进的,也是我们培养人才所必须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旦成为教学现实,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

笔者曾有意识的听过几节体育教学公开课,我的目的是观摩别人是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中都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学方法很新颖,教学理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都有一个特点:点缀。自主学习原则的内涵在于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参与到体育实践当中,惟此,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

目前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练习、评价、展示,很难看到学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练习。有自主学习之名,无自主学习之实。二是有的体育课堂,有教师淡化出场的尴尬局面,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是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结合起来。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意志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领学生,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

二、课堂教学注意避免无效合作现象

在自我意识取代从众心理的现代社会,学生的集体意识相对淡薄,而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集体力量的竞争。因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成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不仅表现为个体运动能力的展示,更多时候表现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只有参与体育活动,才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参与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老师片面的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违反了教育原则。

应该明确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知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力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时机、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同时,教师要积极、大胆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注意避免随意探究现象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进入问题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意向,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进行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表达交流小结。要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要有教师的小结,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升华、提升以及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希望和要求,以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这种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益。

四、注意避免课堂教学的无度开放

如何设计体育课的教学环节,自始至终渗透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应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开放”、教学氛围,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师的心态也应开放,放弃权威意识,敢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注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

但是,无度的开放就等于“放羊”。课堂的无度开放,就失去了体育课堂的功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五、注意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碰撞

每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发生碰撞时,似乎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中学体育课面对的教育对象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不是有的学生兴趣所在,教师组织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这样的局面教师感到很无奈。这样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体育教学的初衷,既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又达不到教学效果。

怎样组织好体育教学工作呢?只有在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晓得什么是学生的最爱,使体育教学走进学生,教法贴近学生,才能组织好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成功的体育教学在于成功地寻找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潜能的最大发展。这就需要将体育教学置于研究基础之上,力戒“照本宣科”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同一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体育设施、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突出“学法”指导,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中要克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的距离,使“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六、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评价的运用

通过听课、评课发现不少老师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水平,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的。

应该明确: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组成了整个教学活动。要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要改变单一的来自教师的评价,建立既有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自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的新评价机制,真真体现评价的丰满度,便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使评价机制有机的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体现评价主体互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过程动态。

[参考文献]

第2篇: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在锻炼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最终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体育教学的教育理念要转变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学中心,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的快乐,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对于体育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相应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并且能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例如,在体育课上学习仰卧起坐的基本要领时,有的学生的动作不够规范,甚至于有损身体健康,这时老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在给学生讲解正确的动作要领时,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体育教学的场所虽然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主要是以户外场所教学为主,但教学中的主要关系仍然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这时就需要教师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这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其树立体育运动的自信心。这样,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进行高效的体育锻炼。

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教材是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依据,但是仅根据体育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较为单一,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教学内容的丰富需要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结合当下学生更为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展开教学。例如,老师可以通过交流或者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有骑单车、打排球等,这时老师就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融入进去,进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1.合作学习教学法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高效的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法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相应的小组,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这样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克服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的畏难心理,调动他们的运动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游戏教学法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选择不同的游戏,同时游戏的难度和强度都要适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达到更好的运动状态。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田径锻炼,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进行跑步,学生会感到枯燥,这时老师就可以在田径练习中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进行追逐游戏来完成田径锻炼,这样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田径兴趣,提高他们的心肺功能。

五、全面客观评价,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全面客观的评价是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所以要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其次,评价内容全面化,老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仅要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还要注重对他们习惯、品质、态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3篇: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

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动”起来,并且在自由和快乐中学会动作、掌握技能、经历艰辛、团结合作,从而获得成功和鼓励,同时又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成为许多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体育课教学。

一、根据课程标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打破常规,独辟蹊径,选择新颖灵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穿过小树林”的游戏中,传统的教法是在操场上安插小木棍,让学生练习蛇行跑。这种练习比较枯燥、呆板,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配上轻快的音乐并让部分学生戴上各种面具,模仿小兔、青蛙、大象等动物的姿势,那么游戏的情趣就大不一样了。新颖、活泼的情境设置,会给课堂带来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如,在“原地侧向投掷”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想玩‘降落伞’吗?老师和小朋友们比一比谁的‘降落伞’飞得高。”随后教师拿出一个用花布、细线、木夹子做的漂亮的“降落伞”。顿时,学生们个个兴奋起来,有学生问:“老师,小花布怎么能飞呢?”此时教??把准备好的许多个“降落伞”迅速抛向空中,让学生们自由玩耍。为了让学生们在“玩”中体会用力顺序和两腿蹬地的动作,教师与他们一起练习两腿先弯曲、然后蹬地的预备姿势,在“飞呀!飞”的喊声中比动作、比高度,让他们在“玩”“练”“比”的过程中体会两腿蹬地的作用。这时,学生们开始自发地组织各种比赛,有的上抛后击掌数数,比谁击掌快、次数多,有的上抛后原地转圈圈再接住。只有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轻松、兴奋、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遵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学生自由时间和空间,使体育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教师不再独立于课堂之中,而是与学生一起或利用其他传播媒介构建全新课堂。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对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堂一年级体育教学课“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垫上活动”。第一,课堂导入。教师创设情境――玩游戏,再让学生配合音乐跑跳步入场,然后师生共同游戏:垫上花样游泳。第二,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利用垫子进行创造性游戏,并展示有代表性的游戏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学习仰卧推起成桥。第三,创造性学习。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各种漂亮的桥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身体模仿各种形状的桥,最后利用垫子摆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跨过垫子、单双脚跳过垫子、一头翘、两头翘、前滚翻以及学生想出的各种玩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尝试新玩法,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复地讲解示范,而是让学生自己从图片中模仿、学习,并自主地去学、去玩。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实施分层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以“竞技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使体育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三、根据课程标准,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融入了小游戏、小奖励、小谜语、小新闻、小竞赛、小故事等,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学的功能。例如,蹲踞式跳远教学中,教师运用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进行导入:在比赛的途中遇见一条小河,乌龟会游泳而小兔子不会游泳,小兔子如何过这条小河呢?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说“坐飞机”,有的说“划船”。之后教师再进行蹲踞式跳远规则的讲解。这种讲小故事的导入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第4篇: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

新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 教学方法

一、前言

新课程标准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的。然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旧式教材的传统教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体育老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只有顺应新课程标准的潮流,随之转换体育教学观念,并领悟体育教学的新理念,重新认识、定位、建构学校中的一系列现象和行为,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任。只有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二、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入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说,参加体育锻炼,现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因而小学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悟其精神实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把“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个小学生身上,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指导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具体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小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使小学生从心里能接受并乐意学习。尤其是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教师都应向学生传授,这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应从以往的决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及参与者。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适时、全面的指导上。为使自己达到适时、全面的指导,就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自己所教小学生的心理、情感、能力基础、态度等。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为小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提高指导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转变以往角色,把自身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比如,教师在各年级重复出现的一些动作上,可以让学生自己为讨论、去解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去完成,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这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

为了更好地弘扬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使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教师应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上多下功夫。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小学生成为主要角色,提高小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带来的喜悦和成功。其次,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而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体育教学实践课大多在操场上,小学生容易受干扰,教师更应精神饱满、和蔼可亲。这样小学生才能感到轻松、亲切,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即使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也会开动脑筋,想办法掌握它、学会它。此外,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机会,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加深学生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对运动的体验,这也有力于帮助学生树立自我锻炼的意识,培养自我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要儿童化、游戏化、兴趣化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即“四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可以说,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这完全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选择最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说,小学生的“本性”往往是毫无保留的反映在体育课中,因此体育教师要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组织体育教学,以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2.游戏化

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趣味性很强,又能够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的好帮手。把游戏贯穿于体育课的始终,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便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加强小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兴趣化

根据小学生很好动、爱新鲜,不喜欢过多的重复练习的特征,小学体育教学手段应多样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同一动作而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可采用游戏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力求儿童化、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小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六、结束语

体育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小学生体育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体育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密切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新鲜、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始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新颖多样为教学模式。同时,更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以适应新时代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琳.再议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教学研究(新课程・小学),2010,(8).

[2]吴建刚.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中国教育(教海探航),2009,(6).

第5篇: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

(一)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局限。体育新课标的颁布,给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面临着挑战。以往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各个年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体育教师只要能以纲带教,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而体育新课标只给教师提出了课程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和各个领域目标及所应该达到的水平目标,具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则给体育教师留下了一个崭新的课题。调查显示:在被调查教师对象中,28.5%的教师接受过有关新课程方面的培训,并且对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实施起来问题不大;31.8%的教师接受过新课程方面的培训,对其理念也有自己深刻的体会,但是认为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有40.1%的教师虽然接受过新课程方面的培训,但是对其理念却没有深刻领会,对其实施没有良好的思路,认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还有19.7%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上的新课程培训。这充分说明了目前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给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者,他们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各项工作重心的偏重。因此,体育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它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高低与学校领导对待体育的观念直接相关。通过对河南省中小学调查显示,认为新课改后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有明显提高的占10%,表面重视的占53%,根本不受重视的占37%。由此可知,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目前,大部分的中小学学校领导班子都是其他所谓的“主科”专业出身,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体育课在学校领导眼里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有的学校甚至把体育课作为学校开会、考试、打扫卫生的时间而被占用。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新课标实施的预期结果就很难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难以深入师生的心中。

(三)新课程课程标准本身的原因。对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5.7%的教师表示认为在对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感觉比较顺手;认为实施起来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可以克服的有13.2%;认为太复杂而难于执行的有70.8%。说明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过于复杂无法实施。所以有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各体系层面多(尤其“内容标准”)、结构复杂,影响操作;二是内容不够具体,难于执行。如学习领域目标中参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在每个水平目标中都有出现,都通过不同的文字表达其不同的要求,但是,其要求在教学的实践中却很难区别,因而难以实现;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具体的规定,意在给学校有更大的机动灵活性,却也容易使教师迷惘或造成他们消极的理由;教学评价内容广、形式多、运作复杂,教师难以接受。因此,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难题。

(四)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教师是新课程标准的传达者和实施者。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提出,不但给教师的数量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据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1所中小学中,一共有在校学生146874人,而配备的体育教师的数量只有366人,其中每个教师需要带400多学生,有的教师甚至一个人能兼两个年级一、二十个班的体育课。而新课标则要求每名体育教师所带的学生不能超过6个班(大概300人)。这就说明了河南省中小学目前的体育师资力量与新课程要求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教师工作量大,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势必会影响体育课的质量,这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另外,有的小学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则是由其他科的教师代教,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不开体育课。

二、建议

第6篇: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

一、藏语文教学存在误区

目前,虽然藏语文教学在我们藏区学校达到了普及的程度,已步入了正常轨道。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将面临着与内地差异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长期以来,我们牧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发展滞后,尤其是教师在“一根粉笔、一本书、一份教案、一块黑板”的简易教学形式下授课,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义务教育普及率低,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语言方面的障碍是一个重要因素。诚然,藏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虽然具有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和传播信息的功能,然而单一使用于教学环节中却具有它的局限性,那势必会造成有些概念表达模糊不清,思路混乱,使学生滋长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最终导致小学入学率偏低,生源流失严重。

二、提升藏语文教学应从那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1、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恰当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关系,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满堂灌”为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共同探索,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发问题的事物或现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通过交流学生不仅能扩展知识,加深理解,而且提高推理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思维方法和正确的态度。

2、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初入学的学生处在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使启蒙期与入学期可同步进。在藏语授课的同时,加强汉语言的训练,藏族学生刚刚接触汉语时,对它的理解、接受有一定的困难。这一阶段,教师对汉语文知识可以用藏语文进行解释、表义、注音。使学生通过藏语文经验的深度来建立各种汉语概念,同时教师选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达到理解汉语知识的效果,促进汉语言的发展。从而提高藏族学生接受和学习汉语文和各科知识的信心与能力。可以说,藏语言在此起了促进和推动汉语言学习的作用,而两种语言的协调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发挥母语作用。

(二)注重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在藏语文教学中要养成学生课前或课堂上自主预习课文,熟练运用字典、 词典解决字、词等问题,并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的能力。每篇课文的字、词问题必须解决,否则交际能力无从培养;

2、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时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初步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及解决问题;

3、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能力,不仅要求汉语好、性格外向的学生能发言,还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想办法让其他学生也积极发言;

4、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字、词、句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可将不同层次汉语言水平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在预习时可以分工合作解决生字词,并共同探讨该语境下生字词意思;

5、培养学生尊重和认真听取同学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不同问题,并积极分析,共同合作解决该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广开言论,让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不解的问题,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回答,应先让全班学生合作解决该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和总结。

6、积极培养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学习中的探究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有,而应根据课文内容解决是否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三)加速实现藏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1、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突破时空的界限,有利于实现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

2、现代化的教学带来了藏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它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的教育方式,按照最有效的个人化原则来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

3、现代化手段服务于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更大的灵活性, 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和创新意识。

4、现代化的教学、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具有交互性和直观性、跳跃性与便捷性、拓展性与可测性、灵活性与娱乐性等特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培养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兴趣。

教学内容要有先进性、科学性,要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地设置课程模块;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出发,大力加强素质教育课程,从整体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规范系统的整合。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

第7篇: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

形式的多样化,追求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但是我们还看

到一些体育课开始从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跑",一些教师误认为这样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

就是"好课"。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

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

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

一、教学案例反观

案例一:形散而神不散

《篮球球感及行进间运球练习》(初中案例):设置情境:我们是一群侦察兵,挑选精兵——侦察间谍—

—上阵打仗——欢庆胜利。相应练习模块:球感练习:指拨球、双手拨球、腰间球绕环——原地接行进间

运球,寻找背后贴相同号码的队员,在运球过程中把对方的号码撕下——组间行进间运球比赛——球类放

松练习,要求:大声喊出口号。整体队形采用散点站立,学生热情高涨,教师语言诙谐有趣,具有感召力

案例二:行云流水

《接力跑练习》:整体以一跟跳绳为主线。准备活动:长龙接力:以小组为单位,手举跳绳,中间队员持

前队员绳稍和自己绳柄,组成长龙,最后面队员依次从队员中间穿过,组间竞赛。掌握技术阶段:单人跳

绳接力,双人跳绳接力,规定跳绳个数后接力;调节身心阶段:播放录象:竹竿舞,音乐伴奏下用跳绳作

为竹竿跳起竹竿舞。

二、反思:课堂的评价标准

案例一最具特色的就是是一堂常态下的平实的课,在宽松的氛围中有所学,有所得,并且整体以情境串联

,贯彻始终;而案例二的"线"是工具:竹竿,应用一物多用的教学方法。

无论新课程标准还是传统的教学改革,都必须有正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而相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在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它确立了以"功能"为纲的结构体系。即设置了运动参与、运

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具体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从而更加重视在体育教学中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学生个性与兴趣

体育需要学生通过的自己的身体运动向别人表现自己的能力。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所有的体育世界冠

军里,他们的性格99%是外向型的,只有在进攻中才能获胜。因此在体育课上,外向型性格学生表现得活

跃,他们爱好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对自己的弱项

、平时很少接触的项目缺少热情和兴趣,在上课练习时表现出冷漠、不积极的态度,有的甚至逃避。

2、学生身体条件的差异

体育运动对学生有一定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几个方面的要求,而有的学生由于身材矮小、过于肥

胖、身体单薄,造成身体运动条件比较差,难以完成一定的动作。这样,有些学生在上课时对难度要求较

高的项目就会出现畏难的情绪,他们害怕大运动量及高强度来提高速度、力量、耐力,不能克服身体惰性

,挑战生理极限。

3、教师的组织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个人技能、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

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就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导演,绝对不会拍摄出一部优秀精彩的电影作

品。

4、学校场地器械的优良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如果没有基本的体育场馆,教学器械,就会大大制约体育

项目的开展,从容制约了学生的活动项目和学习兴趣。拥有综合的体育场馆和完善的体育设施更有利于运

动项目的开展和学生的参与热情。相反,如果场地空间狭小,设施简陋,对运动项目的开展和学生的参与

势必造成影响。

(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

1、营造活泼、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消极、冷漠、沉闷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背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造

成师生间的不融洽,同学间的不友好,学生往往会产生不满意、烦闷、厌恶、恐惧和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

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则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同学之

间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产生满意、愉快、互谅互助的态度和体验,在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体验的支配下,学

生就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开拓性。因此,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

前提。

2、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如上述的案例一、二、三,初中的篮球复习

课,采用情境式教学法,生动活泼,兴趣昂然 。而田径教学比较枯燥,采用绳子为辅助器械,不仅能达

到教学目的,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因地制宜的实施体育教学活动

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和学校的场地设施情况,设计开展适合本校的运动项目。

(1)、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如春季可以开展登山、越

野跑,利用森林或山地进行定向运动、登山运动等等,以增加学生了解自然、接触自然的机会,培养学生

适应自然的能力。

(2)、针对场地狭小,可多开展占用空间小,以小组、团队为主要活动形式的项目。如游戏、球类接力

、田径、跳绳、体操、健美操、街舞等,力求形式多样化,从而取代场地器械的局限性。

(3)自制器械和发展民族传统项目。把在日常生活中废弃的物品设计成学生活动的器械,不仅能够废物

利用,保护环境,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活动兴趣。

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感受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掌握教学

的艺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等等方面,都充分体现

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

《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第9篇: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

    1.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1)具有广泛性。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不但关心课内学习与锻炼,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际之间的各种比赛对于学校及家庭附近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许多初中生也很感兴趣,表现为NBA、湖人、小牛,老虎伍兹……学生都是头头是道。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移到课堂学习中去。

    (2)具有更大的选择性。

    初中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球类、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艺术体操、球类、跳绳及某些田径项目等。

    (3)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初中生逐渐对一些动作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学习技术动作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而是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知其所以然,从而学习体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2.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根深蒂固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体育兴趣了。

    (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对参加体育运动没有兴趣。再加上学生体育意识淡薄,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可以说学生本身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想法。

    (3)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就这样被泯灭了,师生公开对抗的情况屡见不鲜。

    3.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服从。

    (1)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气质及对事物的认识等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女孩子则显得平稳、有分寸,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反而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早就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高中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起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如果教师再适时地示范、讲解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就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3)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备场地、器材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营造快乐氛围的前奏,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4)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在体操练习时,使学生建立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及动作完美所引起审美的情绪。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表演,如各种球赛、艺术体操、健美比赛、开幕式、闭幕式等。同时,体育老师还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利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美学的兴趣爱好,从而既发挥教育功能,又发挥审美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注意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教学手段要灵活,不断改变作业条件,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凡是优秀的体育教师都善于利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和各种教法手段(对比法、比赛、游戏法等)来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竞赛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提高学习热情,还是营造快乐氛围,竞赛性方式总是最有效的。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十字接力跑比赛、追逐跑比赛、迎面接力跑比赛,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只要课中出现新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就会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这种心理就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兴趣。

    有比赛,有游戏就会有胜利和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6)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兴趣。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地安排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达到预想的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广阔兴趣,克服片面发展的弊端。随着年级升高或对某些专项感兴趣,再逐渐引导学生培养对一定项目的中心兴趣。此外,提供必要的设备,方便学生锻炼,使其在体育课之外也有活动的机会,从而在直接进行的运动中培养对运动的浓厚而稳定的兴趣。要加强体育活动的安全保护,特别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尽量避免伤害事故。因为学生一旦对运动产生恐惧心理,就很难再培养出运动兴趣来了。

    (7)营造民主学习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8)运用榜样激励法来培养兴趣。

    利用本校及周围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榜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又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爱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成功的体育人物,所以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体育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