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篮球基础课程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北京市现代化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发挥名校品牌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促进区域教育高端绿色发展,石景山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携手创建了北京师大附中京西分校。
北京师大附中京西分校为公办12年一贯制的现代化学校,位于石景山区五里坨地区,项目总占地面积62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066平方米。学校规模为72个教学班。建有小学、初中及高中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篮球馆、游泳馆、运动场、图书馆、科学楼、食堂、行政办公楼、教师公寓等。2014年9月第一批高一新生入学,在北京师大附中本部就读。2015年9月新校址落成,小学一年级、初一、高一和高二共四个年级正式入住新校园。
学校的硬件条件以北京师大附中为参照标准,配备最先进的现代化设施。教室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液晶投影、实物展台;理化生实验室装备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设有3D打印实验室、数控机床实验室、物理光学实验室、种类多样的生物标本室;舞蹈教室的灯光、音响设备一流,音乐教室配有电子钢琴,机器人社团配有目前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装备先进的录课教室、校园电视台,配有iPad的电子阅览室,苹果机房可以辅助学生完成各种绘图设计。此外,还有装备完善的校长评估系统、数字化校园,还建设了校园天文台。
调整办学目标、确立办学特色
在石景山区“融合山水谋发展、建设首都西大门”的战略定位和“全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的重大部署背景下,石景山区教委在今年推出了“深度转型,绿色升级,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行动计划。结合这些要求,学校将办学目标和学校定位调整为在做强西部的基础上,努力向全市一流学校的行列迈进。
学校传承北京师大附中“全人格,高素质”的育人目标。“全人格”突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成长过程,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解决学生的“成人”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带有鲜明的社会性,它要通过基础教育提升公民素质,进而提升民族素质,增强国力。“高素质”的育人目标,突出解决学生的“成才”问题。
学校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它植根于百年名校的沃土,传承附中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培养,坚持小班教学,承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拉萨班,坚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打造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构建、实施并完善“全人格高素质”课程体系
学校充分依托北京师大附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适合学校的“全人格高素质”课程体系。
2014年,学校着力打造由基础课程、志趣课程、卓越课程构成的中学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国家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基础课程的深度、广度、进度等做适当调整。志趣课程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包括各种选修课、课外活动小组和学生社团。卓越课程包括专业书籍选读、科技创新、领导力与合作精神课程等。
在课程实施方面,学校与附中本部联合开设多种优质选修课、设计适合高中分层走班教学的校本教材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2014年,高一新生与附中本部学生共赴著名的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参加军训、携手参加志愿者服务、同去泰山曲阜研修旅行、组织合唱团和多项体育训练团队等。高一部分学科实行分层走班教学,部分表现优异的学生可到本部接受联合培养。
2015年,学校招收了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的新生,并首次以“统筹二”的形式招收了全部高一新生,还迎来了35名藏族学生。学段长、生源差异大是学校面临的考验和挑战。针对这些变化和挑战,学校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打通学段,进一步明确、细化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教育教学任务、具体办法,同时完成配套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为初一、高一的164名学生开设了藏文、中国古代诗词专题赏析、走进京西历史、美术基础的学习与应用、自然灾害与防治、艺术设计学、常见病的发病机理、预防及防治、英语电影赏析、健身塑性、法语、西方礼仪等选修课程。目前,学校有包括机器人社团、藏族舞社团、模拟联合国社团、篮球社团、足球社团、校刊社团等在内的十几个学生社团。
根据拉萨班的培养目标,学校设计了相应的课程体系,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藏文课程、体育等,还开设了游学课程。利用节假日组织拉萨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游览名胜古迹、品悠久历史,寻访名山大川、开阔视野,参观博物馆、增长学识。今年的中秋节,学校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月饼;国庆期间设计了“德智双修・育家国情怀”系列活动,包括游学、学习传统文化、写家信等。拉萨班还组建了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天文观测、3D设计打印、生物组织培养等兴趣小组。拉萨班学生与本部学生一起参与学校学生会、团委会的工作。学校努力将拉萨班办成促进民族团结的典范、藏汉文化交流的典范、培养人才的典范,成为人民与内地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培育优质的师资队伍
集北京师范大学、石景山区、西城区和北京师大附中的教研优势,学校精心打造“全人格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学校所有新招聘的教师,都要在北京师大附中本部接受为期半年的入职前培训。培训方式有指导教师一对一辅导、观摩本部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听讲座、集体研讨、撰写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习等。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德、校史、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技能等。
本部为学校组织了顾问团队,其成员包括北京师大附中原德育副校长、教学副校长、原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顾问团队在新教师正式进入课堂上课后,每周都要检查新教师的教案,隔周进班听课指导,及时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班主任每周开例会时,顾问团队和班主任共同研讨德育教育问题,并及时给予新班主任切实的帮助和指导。
学校努力让师资与课程完美结合,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建设优美的现代化校园
1.1研究对象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在校学生、教师和主管教学的教务部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从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集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目录索引》和《书报资料目录索引》,检索获得关于与体育学科课程评价模式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目前该类研究的现状,为选题、设计问卷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卷调查法,对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体育学科课程评价模式进行调查,由该地区调查员负责发放问卷,为保证资料来源可靠,不计姓名、不互相讨论,当场收卷。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学校问卷和课程问卷。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相关学校专家的访问,了解目前体育学科课程评价的情况,同时确定问卷设计的评价指标。
1.2.4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文献及数据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同时利用SPSS11.0中的逐步回归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相应的处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关于体育学课程的概念
界定从文献调研查阅结果来看,目前关于体育学科课程评价的概念基本没有统一的表达和标准。笔者在体育课程评价的基础上将体育学科课程评价定义为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体育专业学科课程的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课程建设等做出评价和判断的过程。而评价模式主要是指在定义的基础上采用怎样的评价指标来对课程进行评价。笔者主要从评价标准与方式、评价方法、评价对象、课程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
2.2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体育学课程评价模式的对比分析
2.2.1评价标准与方式
评价标准是判断体育课程价值的关键所在。课程评价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课程评价模式或是体系。通过对几个高校的调查,发现和其他学科一样,体育学科课程评价的标准主要也是依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从一级指标专业与课程建设着手,以二级指标课程与教学为切入点,以主要观测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为主要实施和落实方向开展建设和评价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体育学课程主要表现为理论型和实践型,评价方式主要分为考查型和考试型。其中考查型课程主要是以开卷考试、期末作业或是小论文和平时成绩按照权重比例来进行评价;考试课程主要是以期末试卷考试和平时考勤表现按照权重比例来进行评价。相对于理论型课程来说,实践型课程更加注重的是技术评价和达标考试。
2.2.2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课程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多,也没有针对学科和专业得出统一的方法。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各高校课程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整个课程的进行情况作为最终考核的内容之一,这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来自不同评价人员的综合,而期末评价也占整个评价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说主要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对于课程本身并没有提出任何评价方法和要求。个别高校在科研工作中有关于课程建设的奖励性政策和加分,但并无具体建设目标和要求。
2.2.3评价对象明确
评价对象是正确进行课程评价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西南地区师范类高校体育学科课程主要分为专业理论、术科两类大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中还包含有个别实验课程。按照教育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将该次评价对象控制在有共性的课程当中,具体为九门基础课。其中包括理论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专业基础术科课程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按照课程性质,将九门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术科课程。本次调研主要将重点集中在课程本身,主要研究九门主干课程的建设情况。精品课是具有较强特色和较高教学水平的师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反映课程的建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研的高校中,九门课程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其中申报校级精品课程的有4个高校的7门课程:田径、排球、篮球、足球、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省级精品课程为1门:田径;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数量为0。虽然体育专业是特殊专业,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建设进行比较,目前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2.2.4课程质量评价
体育学科虽然是教育学科的分支,但它是一个特殊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基础理论课程,却还是以技术实践教学(术科教学)为主。对于这门特殊学科下的特殊课程的评价,依据其课程结构,主要是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来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这三个过程当中,其中教学准备主要观测的是教案、场地器材、课程设计等的准备情况;教学过程主要观测的是教学语言、教法学法、教学规范、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教学效果主要观测的是课后反思、师生互动、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
3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体育学课程评价模式与指标的构建
3.1构建符合体育学科特点的课程评价模式
西南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较落后,但师范类高校并没有丧失师范教育的本质,因此,建立适合地区特色的评价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以体育学课程评价模式为中心,主要从课程定位和评价两方面来考虑。课程定位方面:确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定位;明确课程类型,主要观察与同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是主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还是公共课;课程的作用,主要观察教学方式、顺序和课时量等。课程评价方面:主要从专家评价,即教学督导、教师同行、领导评价等,包含了教学团队、课程等对象的评价;学生评价,主要从在校生评价和毕业生评价来观察;社会评价主要观察家长、社会声誉等方面。
3.2制定多元化、专业化的课程质量评价指标
在体育学课程评价模式下,制定适合体育学科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结合评价学校本身软硬件条件,不能盲目地按照最高标准来进行评价。从课程建设来看,课程质量评价指标应该从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来进行分析。首先课程设计评价主要是确定课程地位,了解课程设计思路以及框架。通过对办学条件、课程资源及师资队伍三方面的评价,来确定指标的等级范围。其次必须从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再次是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教师的科研、学生获奖等。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课程建设的要求对课程进行综合考量,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原则,由学生、专家和社会组成的评价主体对课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突出专业特点,设计评价指标框架。
4结语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育 现状 发展对策
1.前言
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才的竞争优势,1999年起,我国的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海南的高校至2008年7月发展到了12所,各高校在校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将体育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可持续发展性融于一体,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大纲,是21世纪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怎样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坚持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海南高校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对海南高校体育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旨在为海南教育行政部门与各高校在“十五”期间整体规划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南师范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琼州学院、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12所海南省全日制高校的体育(教学)部主任和249名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了体育(教学)部领导问卷(Ⅰ)与体育教师问卷(Ⅱ),于2008年4月―7月对全省15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和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Ⅰ16份、Ⅱ270份,收回有效问卷12份和229份,有效率分别为80%和84.8%。问卷发放前,通过专家咨询法,对设计的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有效度的专家咨询与检验,确认问卷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2.2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高校学校体育方面的专著、论文、报道及有关的档案资料。
2.2.3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3.结果分析
3.1海南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被调查的海南12所高校共有体育教师249名,平均每校20.75人;调查统计(截止时间为2008年7月)12所高校共有学生94248人,平均每校7583人。由此可知,12所学校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365,与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体育教师与学生比1∶220的编制规定相比,高校体育教师的编制缺口较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从表1可以看出,我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从助教到副教授比例比较接近,与我国规定的高校体育教 师职称结构(从低到高)2∶4∶3∶1相比较,这种结构显然不太合理,即:助教较多,讲师不足。有教学经验、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讲师数量不够,必然会影响到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积极性。教师的高学历化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学历结构上,我省高校较过去有所改善,95.6%的体育教师是本科以上学历,硕士达到了12.9%(见图1),而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平均约为3%,说明我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速度较快,学历层次较高。
3.2海南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3.2.1体育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高校体育课开课率为100%,每周2学时,其中11所学校开课年限为两年,仅有1所的学校开设三年体育课;基本是一年级是基础课,二年级是选项课;有10所学校在上午1-2节课就安排了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都是班级授课制,所有的学校执行的是自编体育教学大纲,不采用统编大纲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3.2.2体育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基本能依照体育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进度,并能遵照进度组织教学,仅有0.5%的教师无大纲或不按大纲编写教学进度;教师课前备课情况较好,有72.1%的教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其余的教师则不备课或偶尔备课;教师编写教案情况不够理想,只有47%的教师详细编写教案;教师上课随意性较大,只有31%的教师能够按教案上课。教师不按教案上课主要是受教学环境的制约,即:一是天气影响,占59%;二是场地不足,占48%;三是器材不足,占30%。
3.2.3体育教学内容与常用的教学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开设选项课的高校由于师资、场地等客观原因,学生并不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各高校选项课开设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传统项目,只有个别学校开设定向运动、体育舞蹈和台球项目,田径项目则彻底从选项课中消失。对还希望增设哪些体育选项项目,学生提出最多的分别是网球、街舞、滑冰、攀岩、瑜珈、野外生存及舞龙舞狮等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项目。
另据调查,高校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按照使用频率排列前五位依次是:练习法、讲授法、示范法、游戏比赛法、纠正法。而一些现代教学方法,如程序教学法、协同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学指导法等使用的人数很少。
3.2.4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难点。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表2):高校教学工作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场地、器材不全,第二位是校领导对大学体育的认识片面,第三位是与体育经费短缺,体育教师质量有待提高排在第四位,排在第五位与第六位的分别是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需要与教师数量不足。因此,在开展与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3.3高校体育设施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12位高校体育(教学)部主任认为,高校现在所拥有的体育场馆设施等资源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相比,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和体育馆等物质资源是维持体育教学秩序所必需的硬件设施,这些硬件设施的差额数量是相当大的。另外,像风雨操场、网球场、健身房、乒乓球馆等关系到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场馆也严重匮乏。高校体育设施的现状不容乐观,各种场馆缺乏的程度非常严重。
同样,有58.3%的体育部主任认为学校现有的各类体育器材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见表3)。学生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单纯靠徒手的模仿是学不会的,更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它,在实践中提高体育能力。学生要达到健身的目的,必须有一定运动量的刺激,体育器材的匮乏导致课的练习密度下降,不能满足学生健身的需要,甚至有的学生因此对体育课逐渐失去兴趣,造成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高校体育设施器材的现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学校财力有限,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尽管大多数体育部主任对于经费的使用主要放在购买体育器材方面,但由于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学校拨款,像社会赞助、自行创收的经费寥寥无几,而学校受财力的限制,拨款的数额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第二,观念落后,在投资上不给予充分考虑。传统观念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的重要地位缺乏理解,错误地认为体育教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项工作。第三,体育教学时间安排相对集中。调查显示,下午1-2节上体育课的体育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90.5%,下午3-4节占52.4%,上午1-2节仅占23.8%,上午3-4节占47.69%,这说明体育课大多数被安排在下午。体育课安排相对集中,而相同年级大都安排相同教材,这势必导致已经匮乏的体育教学物质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4.结论
4.1海南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结构上职称结构不合理,这种结构必然会影响到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积极性。但学历层次逐渐提升,呈现出高学历教师年轻化的发展趋势。
4.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缺乏灵活、多变。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态度有待改进。教学有效性较差,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一般。
4.3海南高校现有运动场馆与设施在短时期内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需求,这将严重影响体育课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5.发展对策
5.1提高体育师资队伍水平。
各级领导要加强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关心体育教师的疾苦,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对体育教师要“养”、“用”结合,既要用好教师,也要积极采取措施提供教师培训与进修机会,积极支持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职称、待遇问题上要一视同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好稳定教师队伍的工作。
5.2不断地挖掘、整理、适合大学生实际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应按照新颁布的《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制订好体育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育水平,科学地安排每一次课。同时,各高校应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学校实际,重新全面修订体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和周密设计体育教学的运行方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主辅教材制、俱乐部制等合理地排课,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如斜坡、台阶、花园等自然地形进行体育教学,以缓解学生多而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作为选修课,尽量开设那些占地小且学生又喜欢的项目,如体育舞蹈、武术、健美操等,避免同必修课发生场地、器材方面的冲突。
5.3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场馆与设施条件。
海南省高校必须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建设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体育场、馆、池,配备足够数量的体育器材和设备。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把体育教学物质资源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对体育经费的投入进行有力的监控。
但是经费的投入毕竟有限,各高校应加强现有设施器材的维护管理工作,制订好体育教学物质资源的使用、保养和维修制度,按照制度的要求,定期对体育教学物质资源进行检查和维修,教育广大师生爱护并正确地使用体育场地设备及器材,延长其使用周期。
参考文献:
[1]项立敏.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3):54-57.
[2]袁风生.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评价[J].中国体育科技,1998,(6):48.
[3]孙洪涛.对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6,16,(4):14-19.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体制改革
根据教育《纲要》提出的总目标和对高校体育教育要求,高校体育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态度和能力。注重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部分有竞争才能学生的运动成绩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原则将朝着双育方向发展。
一、对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剖析
1.教学目标方面。运动技术教学的教材体系在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中仍占主导地位。根据苏州大学张宏成对1992年获国家教委表彰的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单位16省市25所高校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基础课的教材仍集中在竞技体育项目上,其教材学时数达到64.6%,健身、娱乐、民族体育等教材时数仅占15.24%,身体素质教材时数占20.3%。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盲目把运动技术传授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把许多难度高、技术复杂的竞技运动项目原封不动地搬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来,并学要求与考核标准,而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又是专业院校专项教学方法的浓缩,致使学生难以掌握技术,不改革现有的高效体育教材体系,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高质量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2.教学方法方面。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刺激――反应”的模式,向学生发出刺激信号,学生则根据信号被动地做出反应。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作用。使教学方法陷入“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正错误,五巩固提高”的单一模式中,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也束缚了体育教学方法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二、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创建体育教学的新体系
1.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学的内容不应该脱离体育整体去孤立讲究锻炼身体,而应为全民健身服务,应以培养素质和培养体育健身意识为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养生保健、趣味体育等蓬勃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摒弃与中学教材重复的内容,削减竞技教材的内容(如田径、体操、篮球、足球等),增加大众健身娱乐教材的内容(如武术、健身操、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棋类、投掷球、轮滑等)。并应该按体育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分门别类,并充实新的内容。太极拳、剑术、刀术、武术基本功等综合武术课程,并融汇传统文化、哲学和武德教育等,从而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既重增强健康和心理素质,又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
2.教学形式的改革。形式是为内容和目标服务的。为了实现新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内容的贯彻实施,必须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加以改革。首先,要破除几十年的一贯的、呆板的组织形式,改变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课的组织形式的设计上,可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设计不同类型的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课的宏观控制上,在具体操作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以充分的自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造性。其次,为了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可有计划地选择若干学生们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进行组建体育俱乐部的尝试,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巩固学习成果,为体育活动的经常化打下基础。
3.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围绕实现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一切有益的方法都可以拿来为体育教学所用。教师应按照素质教育和体育课的具体内容的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
4.体育课程评价改革。当前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世界许多国家侧重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只从最后的体育成绩来衡量体育教学,这种衡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要注重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幅度,这就是体育过程评价。把两种评价结合起来是体育课程评价的一个发展趋势。若只采用第一种评价方法,就将降低学生积极性,因为结果评价往往是不够全面的。体育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体育过程本身。
三、新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要求及管理体制改革
1.新的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1)提高学历结构。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着新的课程体系,对素质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素质的提高,学历教育非常重要,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及整体素质水平和学历有直接关系。发达国家的普通高校体育先重视教师学历教育程度,据了解,在美国,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已经成为在大学任教师的重要资格,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为95%,在四年制综合性大学及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中,体育教师约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人数多、比例大,占体育教师总数的60%以上,学历、职称较低。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们国家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远远不及发达国家。
(2)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要求教师提高创新意识。体育教育面对的是新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求教师不但要提高学历,还要提高创新意识,改变“保守”的体育教育行为,积极投入到时代的改革中去;要求教师应具有终身教育和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能不断反思和认识自己,以及塑造自我的能力,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自觉进行科研的意识和能力;要求体育教师全面提高职业素质,逐渐实现教师由技术型向专家学者型转化。
2.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对管理体制改革的构想
(1)强化教师队伍的考核制度。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关键在教师。首要抓好教师的教案、备课、上课制度化,教法研究经常化。这是教师必须遵守的教学常规,做到有备无患,取长补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对教师进行量化管理,建立教学质量评估细则,坚持岗位培训,必须完善管理制度,如教师考勤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细则、教师奖惩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等,是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
(2)加强对教师科研的管理制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科研成果是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重视教师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鼓励,是实现教师由技术型向专家学者型转化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德育渗透;途径;策略
一、引言
由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实施“文、行、忠、信”四教,即以“文学、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学生。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文”中的诗、书、礼、乐,也都是为“行、忠、信”的德育目标服务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发挥其课程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性质进行有效的结合,完成德育的渗透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教材编写的第三条原则指出:数学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数学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数学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最终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标准》也给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其目的也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终上所述,探讨中职数学课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势在必行。
二、中职德育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和学生座谈以及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笔者认为在中职数学课德育的现状可以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两个层面加以总结。首先,学生现状层面上。中等职业教育,由于生源特殊,大多都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面对这样的一个基础差、底子薄,成天生活在批评下的群体,对于我们职高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不仅面临着文化课教育的挑战,而且还面临着调整好、教育好他们严重出现偏差的心理(德育上的困难)的任务。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中,中职学生不仅学习不行,思想品德更是差。近几年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甚至一些直升的学生,根本没有通过考试。根据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中等职业学校招来的都是初中学校成绩比较差的,这部分学生中考成绩分数较低,对学习没有兴趣,大部分在学校表现都不好。他们对学校规章制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置若罔闻,法制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分是非对错,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的能力。经常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对家长、老师撒谎,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吸烟、酗酒、赌博、早恋、泡网吧等。同学之间因一句话或看一眼便不舒服,拔出拳头就打,从不考虑应不应该。其次,学校教学层面。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为先已经是不容置疑,可是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德育教育应该是班主任的事情,是班主任工作范畴,一般都是班主任通过班会课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今天,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些心理变化决定了他们对传统的正面说教颇为反感。因此,寻求一种新的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德育教育方法迫在眉睫。原来那种在一个班级里,只靠班主任一个人来承担全班几十个学生德育教育重任的做法,已经是不切实际了,这就迫切需要其他任课教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途径与策略
1.通过数学文本的双重解读,实时进行德育渗透
本文所提到的数学文本,主要是指数学教材,还包括课外辅助材料等。数学文本具有双重性质,即知识性和文化性。在现行的中职数学教材中主要包括高教版教材和人民教育版两大主流,也有部分学校使用自编校本教材。这些材料成为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最基本的材料。而那些课外的阅读材料,是对教材的必要扩充,其作用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更加生动的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数学教学过程中,文本是知识的载体,它选取的往往是具有道德典范性或教育意义的材料。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浅层次的知识符号的解读与理解,更要关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传授和熏陶,从而实现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2.通过对德育因素的充分挖掘,丰富课堂德育内容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以更好地提高成绩。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以丰富课堂德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笔者在每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上,都会说这样一段话:“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外,还必须吸收其它国家的科技、文化的精华。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国家的现代化不仅需要许多高级人才,更需要大量懂文化、懂技术的人才。数学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知识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笔者之所以要说这段话,其目的就是想告诉学生开设数学的重要性。可以说,笔者的这段话既完成了始业教育的任务,又实现了德育因素的挖掘。所以,类似这种方式的德育渗透应为数学教师所效仿。
3.通过数学界名人轶事的共享,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具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笔者认为德育的方法之一就是榜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是非常必要的。新课程改革后,在数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阅读材料,其涉及了数学发展、应用、成就等诸多方面。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适当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内容丰富的材料供学生学习,适时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渗透教育。
例如:《数学家华罗庚》阅读与欣赏材料。教师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数学家华罗庚平凡而又光辉的一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崇尚科学的决心。又如:阅读与欣赏材料《笛卡尔——近代数学的奠基人》,教师可以让学生解数学发展史以及那些对数学学科发展影响深远的世界著名数学家的生平,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识并实现励志的作用。再如:通过阅读与欣赏《圆锥曲线及其光学性质》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的精神。
除了以上所举的例子,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一些人的发明创造及在数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雄心壮志。
4.通过数学的生活化教育,树立学有所用学习观
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具有一个良性的学习观也是德育内容之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知识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最终完成数学的实用性教育。
例如,在学习“函数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环境自创题设背景,以“去超市购物”为例,超市内销售某种瓶装饮料,每瓶售价2.5元,设购买饮料瓶数为x(瓶),应付款为y(元),则计算应付款的算式y=2.5x就清晰地反映出函数y与自变量x之间的关系。
又如,在学习“排列、组合知识“时,可以以学生们热衷的中超足球、NBA篮球为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计算中超、NBA一个赛季的比赛场次;在学习“椭圆的定义知识”时,从生活中的椭圆桌面、油罐车轴截面到天体运动轨迹入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引导,通过与实际生活、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明确所学知识的内容的同时,更能深刻体会到其在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性。
再如,在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部分,讲解乒乓球比赛时,可以附带列出我国近年来在奥运会上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及2008年奥运会与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良机,让学生领略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感受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影响力。在讲到二项式定理时,可以介绍杨辉三角。杨辉三角是我国古代的数学研究成果之一,它的发现远早于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知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广泛应用的实例,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5.通过教师的严谨教学与榜样示范,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为此,我们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例如,概念教学时,教育要要求学生能运用完整、精练的数学语言对其加以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令其重做,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要严格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从而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不仅如此,数学教师也可以通过利用相关数学知识的逻辑推理性、精准性、言必有据等特点,选取一定的数学知识或者题目进行反复演练以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
6.通过对数学中的美育挖掘与展示,引导学生正确欣赏美
数学美表现在数学的各个方面,其中既有数学的形式美,又有数学知识的内在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把它创设为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从具体的数学内容来看,有许多知识被人们赞美和应用。
例如,对称美、推理美、思维方法美、符号美和作图美等,这些内容被人们广泛用来设计各种各样的建筑、服装等实物,给人们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美感。
可以说,数学美的表现形式还有许多。在课堂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向学生渗透这些美,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之美,有益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创新能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例如,在初等数学中,我们所接触的数通常都有与之对应的形,这一点以函数尤为显著。无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还是三角函数都有着非常和谐而美观的图象与之对应,尤其是三角函数中,正弦曲线就已经是很优美的图象了,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经过周期、振幅、相位等变换而得到y=Asin(ωx+Φ)的图象,另外这三种变换的顺序也不是固定的,只要你遵循着数学的游戏规则,就能达到最终的目的,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规律美是十分难得的。比如,人造卫星、行星、彗星等由于运动的速度的不同,它们的轨道可能是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这几种曲线的定义如下:到定点距离与它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的点的轨迹,当e1时,形成的是双曲线;当e=1时,形成的是抛物线.常数e由0.999变为1、变为0.001,相差很小,形成的却是形状、性质完全不同的曲线。
7.通过设置一定难度的试题练习,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学生遇到有难度的题就放弃,这种习惯如果不及时给予纠正,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也将上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度地设置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并帮助其解决并对困难给予正确分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其成为有较高心理素质的新一代技能型人才。
例如,数学中很多定义、定理、公式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先让学生观察具体对象,再让他们从中归纳出定义、定理、公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利用课堂节奏、语言语调的变化等多种学习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想象、猜想,对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和公式抓住其相互关系,强调理解后再记忆,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瞬间记忆的速度和准确性,通过种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可以看出,由于数学知识的范围广、难度大,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解决这些具体困难的同时要抓住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最佳时期。在数学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个核心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8.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对学生进行环境资源保护教育
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往往不是现成的,而是要靠教师去挖掘的,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笔者认为,理论联系实践说的非常好,数学教师们可以通过挖掘数学中的一些知识结合社会的主题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讲授职高数学人教版第二册第九章“球的概念和性质”时,学习了球的一些性质和表面积公式,同时根据课题我还制作了一个动画──地球在哭泣,并且呈现了许多图片,有戈壁荒滩、风沙肆虐,还有濒临绝种的一些珍稀动物、植物的图片。
可以说,上面的教学既自然地渗透了让学生了解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应保护自然,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又使学生了解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再如,在学“数列”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勤俭节约”的教育实践活动,假设以一个班50人计算,要是每人每天节约1升水,我们一个班的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节约多少水?一个月要节约多少水?一年呢?现在我国的水资源严重匮乏,要是全国13亿人每天多浪费1升水,想象一下,我们的国家的水资源情况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同学们:“人类的最后一滴水便是自己的眼泪!”
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切实地认识到使用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就会影响其平时生活中自觉自愿地节约用水。最后笔者所感叹的“人类的最后一滴水便是自己的眼泪”,让学生对保护环境的紧迫感感受更加深了。
9.通过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进行团队协作教育
团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内容的丰富与延伸,可以说在未来的岗位中学生们需要学会合作、学会运用团队的协作去完成艰巨的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合作学习不能光靠教师口头传授,应该积极参与并带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在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在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不仅如此,数学教育在课堂中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德育渗透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不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四、结束语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每一位数学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外,还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及时、恰当、有目的地渗透德育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实现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最终使数学教学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播,而是将人生观、心理素质、规范严谨的工作态度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生动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我们相信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的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瑛.德育渗透在职高数学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J]. 新课程(中学版). 2008(09).
2.素质教育新教案.[M]. 西苑出版社,2001(03).
3.赵淑君.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11(09).
4.秦晓平.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体会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07.
5.程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05.
6.卢大兵.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J].广西教育, 2005,29 .
7.王学青.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J].教学与管理, 2004,18 .
8.张江利.数学学科德育实施初探[J].广西教育, 2003,19.
9.姜晔杰.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尝试[J]. 考试(教研版). 2007(07).
10.于静波.关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J]. 职业技术. 2009(05).
11.邹国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J]. 职业技术教育. 2008(08).
12.龙付生.浅谈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J].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