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设计美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在课前导入中设置游戏。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课前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率。教师可在课前导入环节中设置一个小游戏,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在人物面部表情的素描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导入环节让学生走上讲台,或者指定几名对美术课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到讲台上,对讲台下面的学生做几个面部表情,如咧嘴、皱眉等。台上学生做出的生动表情不但可以吸引台下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情绪空前高涨。教师趁机导入新课,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能力培养中设置游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通过各种游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教授民间美术年画时,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玩角色扮演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扮演门神,有的学生扮演门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游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氛围也变得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全面激发,教学效率大幅度提升。3.在合作学习中设置游戏。通常情况下,游戏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换言之,游戏是一个群体配合、互动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游戏教学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增强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美术教材中作品的多样性,为学生设置既需要动脑思考又需要动手操作的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的成员要精诚合作,小组之间则要相互竞争。如,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火眼金睛”的小游戏,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两幅相似度较高的图片,将所有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看哪个小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图片中的不同之处。在游戏过程中,组员要相互配合,分工协作,有的对线条进行分析,有的对图形进行分析,有的对色彩进行分析,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4.在课堂实践中设置游戏。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大幅度降低,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鉴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游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如何描绘物体的明暗使其更具立体感时,教师可以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简要介绍明暗的概念和造型的价值,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多数学生初次接触明暗知识,所以难以在绘画中处理好明暗。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一两名学生走到室外,站在阳光下,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室外学生身体的明暗程度、影子的长度及其方向变化,然后教师结合实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明暗造型规律和运用技巧,这样学生就能在快乐的游戏中轻松地掌握美术知识,教学效率自然会随之提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是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教师要想使中职学生对美术教学产生兴趣,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设置游戏,利用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2.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中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往往不是很高,一些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不遵守纪律,阻碍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达成。游戏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当游戏内容与教材内容契合时,学生在游戏中能够学到丰富的美术知识,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3.丰富美术课堂教学方式。游戏教学能够丰富美术课堂教学方式。随着美术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游戏教学的内容也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教学法,在课堂导入、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以及课堂实践教学中合理设置游戏环节,这样就能寓教于乐,有效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作者:黄金花 单位:作者:单位:
参考文献:
[1]夏建敏.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美术教育研究,2017(4).
关键词: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美学艺术;影响;融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 J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景观设计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要素之余,人们也更加的注重城市景观设计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美学艺术是在近展起来的,它源自于古典美学艺术而结合当代特色进行美学的整合而形成现代美学。景观设计作为景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是景观的直接外在面貌也是景观和人或者城市交流的语言,景观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或者特色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出一个城市或者地域的人文风俗或者地域特点。在景观设计中所含有反映出来的美学风格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该地域所处的地域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当前国内在现代美学上的发展逐渐融合现代美学与古典美学、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景观设计的外在形式可以进行人为的修改和美化,但是在景观设计中所包含的美学艺术,确是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一般较难改变。一个景观设计的好坏刨根问底是景观中美学艺术的体现。
景观设计与美学艺术
1.1当前国内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景观设计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发展的,而美学艺术之前仅存在于大学或者研究室中,景观设计与美学艺术的融合发展起始于近些年。短时间快速的 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对景观设计中美学艺术急于求成反倒弄巧成拙。大量的景观设计仿照模仿其他设计,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景观设计形式单一没创新,景观设计只是机械化的照搬重复,这些问题是我国景观设计中普遍缺乏美学艺术的问题集中所在,也是制约国内景观设计的关键问题所在。一些地方的景观设计都是聘请或者交由著名的设计院完成,而相关的设计人员或者机构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或者风俗特点都不能的充分的理解,没有完善的实地考察,仅凭地段图纸或者其他数据进行想象设计,这种闭门造车的设计理念使得景观设计漏洞百出,味同嚼蜡。这一方与设计者的自身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对景观设计急于求成或者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有关。景观的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迅速完成的。设计者在对景观进行美学艺术的设计时应当充分的了解当地的人文特色、风土人情之后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设计,政府部门对于设计出来的蓝图征求当地人的意见,经过不断的改正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一面,景观设计中才能包含当地的美学艺术特点。
1.2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体现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艺术与设计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任何的艺术与设计都是不能分割的统一整体。美学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的产物。中国美学的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正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体现,“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统思想,而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大多表现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而“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我国古典景观建筑设计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这种设计和美学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的美学强调自然美、整体美,这一方面在中国的国画和字体上都有体现。而在西方国家,著名的景观建筑设计大多起源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西方的思想文化相对活跃,经济发展和社会艺术进步较大,这个时期西方人更加的注重细节美和人工美,这些体现在西方的油画和雕刻艺术上。由此可见,国内外在景观设计上的美学艺术都是发源于各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特点,或者是不同时期文化艺术的特点。
1.3现代美学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我国在近代一段时期中由于自己的国情和历史等原因,曾经出现过全盘否认中国传统美学而全盘接受西方美学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中国美学艺术的发展大量引进西方美学艺术,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国外美学艺术的优秀文化,但是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古典美学遭到了很大打击,使得我国古典美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遭到唾弃,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我国美学艺术发展的步伐。当代我国美学艺术的发展是在自己古典美学艺术的基础上理性融合西方美学艺术特点。这种美学艺术的融合和时代的发展的反映使得美学艺术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景观设计是近些年来才在国内开始新兴起来的。现代美学艺术在对景观设计的艺术观念上有着一定的影响。此外对景观设计的艺术形式语言上也存在着影响。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是与人交流的语言,通过其中的美学艺术特点人们可以读懂一个景观设计所要表现的东西,或设计者的想法、或当地的风俗习惯、或者地域文化特点等。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不再是单一的而是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
1.4富含时代特色的美学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文理念和美学观点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最主要的体现在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层次的更高要求。这种趋势使得当前社会追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理念。同样在景观设计上中的美学艺术不再是单一形式上的美学特点而是一种以低碳、环保、生态、绿色、和谐为主体的美学观念。这种观念使得美学艺术含有时代的特色。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景观设计已经越来越重视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和美学艺术理念。这种以环保、和谐为美学艺术的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使得具有时展的特色。
结束语
景观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越来倍受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当地的风俗文化、地域特点以及文明理念、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西交汇、古典与现代融合等美学艺术方式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景观设计不再是单单的景致表现,而是作为美学艺术的语言形态和外在风貌而展现在人们大众的面前。反观时下部分地方的景观设计过分追求与外在形式而不进行美学艺术的深究,或者模仿其他景观设计使得景观设计过于单调。这种只重视外在景观形态而不重视内在景观美学艺术的设计理念应当引以为戒,并且在今后的景观设计中要深入分析探究美学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师卫华.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启示[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俞康泰.建筑陶瓷装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装饰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第三次全体会议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色釉料暨原辅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张建林.重庆主城区山地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论文摘要: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利用现有的校园网资源,建立新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园地,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创造生产性仿真教学环境是一大趋势。近年来,各高校投人大量的资金用于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其数量在快速地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属本科高等院校平均有多媒体教室约300个,高职高专院校约有200个。面对众多分布在不同校区和楼宇内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管理与维护问题已经突显出来。许多高校缺乏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现代化管理,从而影响到设备的利用率、完好率与使用效果。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已完成校园网的基础建设,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的管理势在必行。本文探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并设计了一款基于局域网的多媒体设备网络化管理与智能维护的网络管理系统,系统地提出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信息管理平台。
1传统多媒体教室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方式落后,教室资源紧张
目前许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管理模式仍然落后,需要教师借用钥匙来开关多媒体设备,借用过程非常繁琐。另外,随着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贵重设备也在不断地增加。为了防止人为破坏和加强防盗措施,多媒体教室采取封闭式管理,使得教室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1.2配置参差不齐,难以统一管理
大部分学校由于资金、教学需求等原因,多媒体教室的建设都不会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多次配置才得以完成,因而多媒体设备的品牌、型号都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在手工管理方式下,设备使用和维修没有详尽的跟踪记录,相关职能部门无法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从而导致设备的利用率较低,也无法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1.3多媒体设备使用繁琐
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备通常包括投影机、计算机、视频展台、影碟机、音响等,整个系统的开、关必须分别操作,使用过程十分繁琐。经过多人多次使用后,设备原有的设置难免会被改动,给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带来很多麻烦。
1.4因报修不及时而影响教学
多媒体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可预料的故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故障,教师就需要到管理员办公室找人排除,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然而在使用设备中出现的设备故障,一般是因使用不当造成的,只需技术人员口头指导即可解决。
2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央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是由网络中央控制器、中控软件、中控主机等组成。
网络中央控器集成了视频/音频切换矩阵、IR/单向RS232控制接口、VGA信号切换、MIC输人/输出电子音控、投影机开关检测等功能模块,对计算机开/关、投影机开/关、电动幕升/降、讲台电控锁开/关、设备切换、话筒音量调节等进行集中控制。通过内置TCP/IP网络模块,可直接连到校园网。
联网的中控主机可对多媒体设备进行远程操控、监测、设置参数等,满足远程网络管理的需求。系统内置语音网络模块,可以使教师通过网络IP电话与管理员实时通话解决问题;系统加人了防盗探触点,当投影机被盗时,控制系统会自动向总控室报警。
网络中央控制系统将多媒体教学设备集成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维护、监控和管理。网络中央控制器联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
3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网络中央控制系统的应用有效解决了教室分散、管理困难的问题,但仍然无法实现多媒体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例如无法统计设备使用情况、跟踪设备的维修记录、统计投影机灯泡使用时间等。在应用该系统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浙江经济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校园局域网对校园内大量多媒体设备实现远程集中控制和自动化管理。
3.1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系统主要由日常巡检系统等6大模块组成,如图2所示。
(1)日常巡检模块。采用教室IP绑定,负责巡检的学生根据系统管理员设置的巡检项目逐一检查教室并录人相关检查结果。通过模糊查询功能,管理员可以实时查看巡检记录;
(2)设备管理系统。由管理人员将多媒体教室中的设备名称、型号、建成时间、改建时间等输人到数据库中,对设备信息进行备案。如某设备出现故障需报修,管理人员可登录维修登记界面,输人故障情况。检修结束后管理人员调用报修单输人相应的检修日期、检修情况、检修人等相关信息即可。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登录维修管理界面,实时跟踪设备的使用更换情况和维修情况;
(3)中控管理系统。与网络中央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结合,对多媒体教室实施远程管理,包括监控管理和语音对讲。管理员通过登录监控管理系统可实时查看每个教室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状态,并可以远程控制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实现如投影机开关、幕布升降、音量调节、视频设备切换等所有操作功能,如图3所示。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可按网络呼叫按钮,管理员使用对讲设备即可与教师通话指导解决设备问题;
(4)查询统计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按日期段对教室使用情况进行查询、统计、汇总,并以报表的形式打印,如教室利用率、设备维修信息、故障解决情况、投影机灯泡使用时间统计等;
(5)排课系统。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排课情况对教室进行自动控制。如:根据课表,某教室有课,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在上课前5min打开该教室的中控,使教室设备处于预备状态,若下一节没有课,管理系统可以在下一节上课5min后关闭中控和多媒体设备;
(6)系统管理。该模块作为系统后台,系统各模块都与其都有密切的联系,只有系统管理员才具有访问权限,包括用户权限设置、用户账号管理、多媒体教室信息管理、巡检项目管理、故障现象管理、数据备份等。
3.2数据库逻辑结构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了名称为DMT的数据库,数据库由多个表格组成,每个表格表示数据库中的一张表。部分数据库表信息如下:
(1)教室信息表:教室编码、所属楼宇、计算机IP地址、计算机名、中控IP地址、还原保护卡型号;
(2)多媒体设备信息表:设备编码、教室编码、设备名称、型号规格、购人时间;
(3)设备更换信息表:ID地址、教室编码、原设备编码、现设备编码、具体描述、更换日期、负责人;
(4)设备维修信息表:ID地址、设备编码、维修内容、维修时间、维修人员。
3.3系统平台的构建
目前的信息平台,主要有C/S(客户/服务器)和B/5这两种结构模式。B/S模式把传统C/S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分解为1个数据库服务器和1个或多个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从而构成了一个3层结构的客户服务器体系。多媒体教学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各个教室和管理员办公室,设计数量较多,故采用B/S模式作为软件开发模式,用ASP脚本语言编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Access,虽然Access不适合作为大型网站的数据库,但是对于该设计中的信息量,已经完全满足要求。客户端无须任何配置工作,通过IE浏览器即能以页面的形式访问Web服务器。系统平台如图4所示。
3.4系统权限设置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使用人员是校内专职管理工作人员及负责检查的勤工俭学学生,因此设计为具有访问权限的人员才能进行系统访问。初始状态下由“系统管理员”在系统管理模块中进行权限分配和设置。根据系统实际使用情况,目前设置4类访问权限:
(1)系统管理员:具有系统全部访问权限;
(2)部门领导:具有系统全部查询权限;
(3)管理员:具有日常巡检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中控系统及数据查询系统4个模块的访问权限;
(4)巡检学生:只具有日常巡检系统中“巡检登记”权限。
4使用情况和效果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共有119个多媒体教室投人教学使用,均采用网络监控和远程集中管理的方式,实现“开门即用,关门即走”。中控室根据课表安排,远程启动多媒体教室,电控门锁自动打开,教师进人教室后不需要逐个开启设备,只需推开讲台柜门即可使用已在预备状态的多媒体设备。使用完毕后也不需要逐一关闭设备,直接关闭讲台,所有设备将会自动关闭。教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所有教室在不授课时间,向学生全面开放。
当设备发生故障或进行维修,要求管理人员通过网络登录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填写设备维修记录单,录人故障情况和检修情况等。如有设备更换,应根据变化结果修改这些设备的数据信息。不同教学楼或不同的管理员只能录人和修改自己管理权限的设备,不能越权录人。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查看到各个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率和维护记录,及时掌握各设备使用状态,特别是投影机灯泡的使用时间,使管理员能及时更换已到使用期限的灯泡,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通过对本学院100位教师的问卷调查,对多媒体教室使用情况和管理模式的满意率高达95%
【关键词】 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 教学模式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中所蕴含的现代技术因素可谓是与日俱增。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富有现代化气息的生态式教学模式,也就是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过去教训者的高位下降,而学生则从以往被动接受的地位上升,两者之间形成互生互补、互相提高、互相激发的一种生态关系,这样便能够将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与人文性明确体现出来。在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当中,通常教师讲解的用时相对较少,而绝大多数的课程时间基本上均由学生进行设计练习,因而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要与其他课程相区别,彻底将“满堂灌”、“填鸭式”的滞后教学方式并且,积极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习惯在高高的讲台上讲授课程,把所需讲解的内容一讲到底,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仅仅限制于被提问和提问上,而学生则只能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此类授课方式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这便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被拉大。然而,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具备着其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该课程是一门以多媒体技术操作、多元思维训练为内容的学科,更加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要求学生能够是主体,而教师发挥的是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将想象力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2.1 讨论式
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将问题提出,让学生对问题自由的加以回答,全体学生及教师共同参与其中。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将自身放置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此为基础来讨论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高的掌握新知识,而且教师还可以升华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切实的具备较为敏锐的观察力,要成为一个记录者、倾听者,让学生在和谐、自由、平等、民主的环境中将自己的想法和讲解充分表达出来,并且通过记录及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倾听学生的内心语言,准确的对学生的学习动向加以把握,以便于向学生随时提出能够进一步引发思考的话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还可以在下一课亦或是下一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2 引导式
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充分的准备前言内容在上课之前,明确怎样巧妙的将课堂教学加以展开。这便需要教师在即兴生成的教学内容与预设性教学内容之间把握好尺度,做适度的调节控制,使课堂教学能够始终保持预先设计的教学进度,并且使教师有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具备更多的展开空间及更强的灵活性。举例而言,在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课题,而并非是直接讲授课程,然后提出设计命题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体会道理于教师所讲的故事中,以此将课题完成。应当注意的是,教师讲授的故事必须要新颖,可以有效的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生产生兴趣,以此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做一个认真倾听者,要知道学生随时都有可能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奇特的想法,这便需要教师及时的、即兴的予以解决,并且与预定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课程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到身心的放松,更重要的是在娱乐中牢牢的掌握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快摒弃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讨论式、引导式等新的教学模式,以此充分的将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激发出来,从而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袁勤. 中职美术课程与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嵌入整合[J].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11)
[2] 刘小雪. 浅析网络课程中网页的艺术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05(7)
关键词:表现主义;招贴;写实;审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48-02
招贴是一种具备广告和宣传功能的美术形式, 同时它的社会作用要求它必须考虑作品本身的表现力问题。从现代招贴的起源来讲,绘画是最能影响招贴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的艺术,许多著名的招贴都能在历史的绘画流派中找到他们创作的渊源,并且有些画家直接参与招贴的创作。由于招贴兼有绘画和设计的特点,以及招贴所产生巨大影响,一些著名的画家和设计家纷纷参与招贴设计。其中倡导表现主义的画家们的艺术审美活动就直接对中西方招贴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艺术设计界也受到西方表现主义的冲击,对表现主义取与舍、采纳与对抗,使得中西方招贴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反映出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一、表现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
表现主义者注重主观感受,强调内部视野,主张表现内在体验,反对单纯模仿和拍照式客观再现。表现主义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拒绝虚假的真实,认为只有“震荡心灵”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康定斯基指出:“画家是创造者,他已经不把模仿自然现象当作自己的目的,他思考并且应该追求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表现主义者关注内心世界,甚至“线条和形式的涵义对我们来说存在于它对我们展示的生活意义之中。它只有通过我们充满省略的情感,才会容涵它的美,我们以某种神幻奥妙的方式向它注入这种情感”。为此,就要求对艺术世界进行确实的再创作。他还说,艺术家“睁大的双眼应紧紧盯住自己的内心,其耳朵应常倾听自己内心需要的声音……艺术家不仅以他的目的所必需的任何方式来处理形式,而且他必需这样做”。表现主义从印象主义演变而来,这是凡高往往被称为“表现主义之父”的原因。表现主义在德国成为主流有其必然的原因,它继承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着重情感、主观表现的特点,在造型上追求强烈对比、扭曲和变化的美。
二、表现主义风格影响下的西方招贴设计
表现主义风格的招贴,注重主观意象和自我感受,用感情去夸张自然形象和色彩,用各种强有力的表现技巧来增加艺术感染力,以表达出特定的情调,节奏和意境。20世纪初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开始流行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有抽象和具象之分。挪威著名画家蒙克的表现主义风格对整个北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呐喊》是他的组画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象征和隐喻的手法给你以恶魔般的孤独和强烈的不安感,象征19世纪末人们的忧虑、恐惧和彷徨的心理。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埃米尔?诺尔德坚持的原则是:“转变真实的对象,知道它符合于不曾表达过的情感为止。”他往往以具象的形体表现抽象的内容强调色彩的动力和力量,作品中的形象和色彩极具夸张和寓意。
表现主义招贴注重主观意象和色彩,用各种特定的情调、节奏和意境。如黑白对比强烈的木刻表现形式,象征的色彩,粗犷的笔触,流畅的线条,夸张、变形和扭曲的形态等。奥斯卡?柯柯施卡是表现主义时期招贴设计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表现主义绘画因素的影响,以及作为招贴设计的形式特征。表现主义时期招贴设计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凯尔希纳,他的作品《DieBneke艺术运动展》被认为是第一幅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招贴。粗犷有力的木刻表现形式,夸张和平面化处理的形象,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等,表现主义对现代招贴设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三、表现主义、写实主义与我国近现代招贴设计的关系及其反应的审美趣味
与西方的情况近似,在中国,绘画与招贴设计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西方,表现主义得到如火如荼发展的时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我国也已出现倡导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当时的表现主义是新美术运动之一脉,亦属于兼取东西方艺术之所长,创设新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直接反驳写实派的科学主义对艺术的负面影响,在西方现代派大潮涌入之际,重新反省五四的文化批判,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精神,他们发现中国的文人画最富有表现性,当又一股更为革命的“表现主义”到来时,许多艺术家选择以传统文人画的意象创作心理迎合西方的抽象创作心理的融合方式,以稚拙的天真对应无意的真切,以最快的方式树起新美术的旗帜。1919年五四之后,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开始增多,西方的现代哲学,流行于中国文艺界。1929年4月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期间,徐悲鸿和徐志摩之间展开一场笔战,是新美术运动中写实派与表现派在思想上的交锋。针对欧洲现代派人物,徐悲鸿措辞十分激烈;徐志摩表示在技巧和知识之外所表达的“灵性的经验”,我们不应因为一张画或一尊像技术的外相的粗糙或生硬而忽略它所表现的生命与气魄。二徐的身份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必也不同。时隔80年,从现在的美术教育生态上看,二徐的笔战,暂时应该是以徐悲鸿的主张占据了主流位置而结束。我们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是写实型美术教育的附属品,它的命运就此展开,招贴的创作面貌一度毫无生气,与此是相关的。
月份牌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商品海报。它作为我国近代广告的一种,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古老大门后,西风东渐的结果(汲取的绘画营养主要是科学的写实主义)。它们虽然带着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但却以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到千家万户,因此,应该说它是我国招贴广告的发展与开端。现在看来我国当时的招贴设计的面貌是很幼稚的,主要是由当时中国人的平均审美水平不高决定的(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审美状况并不是一直是糟糕的,相反的,正像傅雷先生说的那样,中国的艺术纯粹是以精神为主的,中国经过了玄妙高迈的艺术光耀着的往昔。),造成当时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清王朝统治者的俗艳审美经验的传承,同时,其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艺产品,由于追求技巧,呈现出繁缛、富丽、俗艳、矫揉造作等等特征,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二是经济的不发达使得广告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缺失“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社会背景;三是与当时绘画界以写实为能事的时代潮流分不开。
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招贴艺术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联、捷克特别是波兰招贴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所提高,但是表现主义一直没有登上“指挥台”,徐悲鸿美术教育风格下的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招贴设计教学是程式化的。有人看到徐悲鸿先生遗留下来美术教育制度是在刚解放时期下的产物,认为不再适应现在中国艺术文化背景下的发展了,这点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却提出彻头彻尾的抛弃西方绘画之艺术观点的解决办法,显然是对我们美术教育、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开出的一剂错药方,因为病症的根本原因是徐悲鸿先生主创的教育模式是主张科学严谨的写实主义的,由此形成的单一审美趣味的定向引导,这种教育模式从现代设计教育的实际看是十分不合适的,特别是对创造力有意或无意的压制,对招贴设计的进步是致命的打击。
写实的具象追求与表现主义中的抽象传达,是招贴设计常用的表现方式。这种相对意义上的具象与抽象一直都在互为影响且并行发展着,它们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写实”本身没有错,关键是以写实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代替了设计基础教育,设计的创新局面就每况愈下。林家阳的设计教育观点认为写实的且不切题的语言已经制约着中国的招贴设计的发展。我国的写实传统在追求表现技术时很少深究独特的创意,不研究不认可抽象艺术的在精神传达的优势。在这种审美条件下,招贴设计的面貌就可以想象得到,他曾举例:有四幅表达的获奖招贴,四位作者设计元素中都用红调子、龙,构图也如出一辙,视觉语言模糊,不准确,模棱两可。的招贴如此,时获奖招贴还是老样子,到2010年世博会申办招贴依然如此。创意之贫乏让人叹息。其中原因就有我们不理解表现语言的抽象性所代表的精神性,思路固定在统一模式里。
在审美趣味被束缚在写实的框架之下,对抽象图形的排斥就不难理解了。抽象图形是高度理念化的一种体现,抽象的形式美是客观科技进步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抽象表现不受对象和表现技巧的约束。抽象表现强调主题、形象、色彩的单纯性,它能使主体特征更强烈、鲜明并具有典型性和情感性。抽象图形的运用打破了具象表现形式的单一模式,极大拓展了招贴的表现空间。
四、现代招贴设计中的“点、线、面”观念与表现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
招贴设计的“传达性”功能,要求它的设计效果必须打动人心,否则就失去了招贴的宣传价值。谈现代设计就绕不开包豪斯,而谈起包豪斯也绕不开康定斯基。康定斯基采用二元论的态度,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有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康氏认为艺术家具备这种才能,是绝少有人觉察到的“心灵震荡”,而那些追逐表现技巧的则不能称作真正的艺术家,他将自然主义的艺术、写实的艺术传统称作 “无目的艺术”,真正能唤醒现在,预见未来的是艺术中的精神。就好比一座金字塔的三角形,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的艺术是在三角形的底层,得不到升华。而抛开了物质重负的艺术之精神则一步步向三角形的尖顶攀登。
在招贴设计中,想象的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创造力的源泉。在招贴设计中,富有创意的联想图形往往具有一定的暗示力,它有效地调动人的思维活动,在接受信息的基础之上,对图形的内涵自觉予以补充,并赋予形象以新的抑或更深刻的意义。它是一种以主题为中心,从理念出发去寻求物质和精神之间契合点的创作方法,这种创作方法其实就是表现主义所高举的旗帜。
抽象精神在符号与精神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这是抽象艺术所走过的过程。招贴设计利用设计元素时,抽象符号所代表的精神对招贴设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比如他认为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就是一种元素,认为“点”本身就是最简洁的形,认为颜色是直接对心灵产生影响的一种方式。这些都是现代招贴设计的核心设计理念。康定斯基认为绘画有两种,一为物质的,一为精神的。物质的绘画是通过视觉的经刺激来感动观者,这是外在的;精神的绘画是通过心灵的激荡所产生的内心共鸣。他认为凡是内在需要的,就是美的。康定斯基把前者归于写实艺术的特点,把后者看作抽象艺术的核心。他赞扬后者,贬抑前者。康定斯基发挥实验心理学的成果,进而认为“形越抽象,它的感染力就越清晰和越直接。”这也是我们符合写实审美标准的招贴设计的表现语言得不到现代设计界主流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按美术史家的说法,康定斯基的后期抽象完成于包豪斯学院时期,画面的构成更注意语言本身的独立价值和互相关系,呈现出几何结构风格。理解康定斯基的美学理念后,不难看出,一幅产生心灵共鸣的招贴是完全可以用点线面来完成,表现主义风格的招贴设计反应出多元化的时代特点,对精神性的竭力追求,对形式美的深刻分析,使得康定斯基的表现主义观点很快转化为全球设计界认可的当代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更加说明表现主义与现代招贴设计的亲密关系。
在当代中国的设计界,也有少量的设计师将表现主义精神带进招贴的创作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在中国还是被当作一种“学术事件”来看待,远远没有达到在西方被当作设计常态来对待。作为表现主义杰出代表的康定斯基认为,未来的哲学除了研究各事物的本质外,将会特别专心地研究他们的精神性。我们在对抗表现主义的路子上走得太远,使得招贴设计的整体面貌个性不突出,中西招贴设计审美趣味上的差别从表现主义的被认可程度就见其一斑。表现主义对招贴设计的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给予认可。一味地拒绝抽象符号的使用,一味地进行所谓学院派的写实训练,程式化的设计教育弊端的存在,使得审美趣味被限制在一个圈子里,同时对招贴设计来讲至关重要的创新精神被无情的搁置一旁,这些对我国设计的发展是起不了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贾涛.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汤义勇.招贴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4]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5]皮道坚、邵宏.中外美术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其动画艺术系不仅培养学生在传统制作上的能力,更多在全新的艺术形态上进行指导教学。该系是国内第一家与荷兰一分钟电影基金会进行合作,开创工作坊制作的机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动画艺术系将“一分钟”影像逐渐变成授课内容。曾经参加第一届“荷兰一分钟工作坊”的卫诗磊老师在国内独立动画领域小有名气,多次参加国内外电影节的经历让他有意识地将影展的形式带入到教学放映中,在一个大的主题下,让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留学德国的刘恪老师更关注学生作品的艺术构成,拓宽学生视野,尽可能地让学生作品充满更多可能性。
思想大于内容也罢,制作混合体也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用影像、动画、多媒体、纯艺术等各种制作手段,让学生作品中更直接地展示个性,并且与国际化接轨,是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艺术系所要展示出来。
生活在某个空间
《车站·发现》
导演阐述:
短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虚幻、现实和真实,从车站出发,不经意之间被日常生活的琐事所启发,一个小小的站台每天都上演着不同人各自的生活剧,它可以说是我们现在都市生活的一个写照。
虚幻:该部分短片的画面集中在站台的视野里,透过镜子观察对面乘客的喜与悲、聚与散,给了我们一种虚幻不真实感,三列火车的相遇更是将短片带入,镜子里的画面同现实世界的对比体现了虚幻源自真实却不同于真实,虚与实的界限在当今人们的生活里更是越来越模糊了。
现实:这部分的内容都是站台上的广告牌,广告的内容正体现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压力,现实很真实,却似乎像虚幻一般离我们很远很远。
真实:真实犹如火车通过一般不可阻挡,它带着我们的生活和岁月飞驰而去。
卫诗磊
《车站·发现》是我“DV短片创作”课上的学生作品, 课程结束之后把所有同学的片子汇总在一起做了一次并不严肃的影展,并且在这些影片中找出存在的相似性分成三个单元,其中一个单元很有特点,因为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把镜头对准地铁,这种机缘巧合促成了这个相对记录的单元“列车在地下穿行”。
这部《车站·发现》是拍得很工整也很有意思的片子之一,片子是由三个非常有特点的镜头构成。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固定机位的拍摄,镜头的构图很有意思,镜头的中间有一个镜子,这个镜子造成了列车出现了几个方向的运动,使画面的张力和冲击力变得很强,视角非常的魔幻。第二个镜头轻松调侃,嘲弄地铁中的商业广告。第三镜头,是一个更具力量感的镜头,这种单纯的镜头语言把现实的力量发挥了出来。不过作为单机位长镜头,此三个镜头做的还是略有瑕疵,没有做到十分的完美,也是本片的一大遗憾。
刘恪
《车站·发现》是个很有意思的系列,尽管它被囊括在一个整体里面。这种表现形式的整体感和片中的真实感交相辉映,给人一种莫名的压力。我们的思绪往往随着每一个镜头而辗转浮动,继而回落于属于自己的现
实,这也正是实拍镜头的魅力所在。这种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现场感,更多的是对于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思考。正因为如此,作者的想法不言而喻。
DV影像之未完成《成功之母》
导演阐述:
短片本来想以奔跑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但我第一次使用DV拍摄,十分不顺手,在室内的镜头花去过多时间,后来的奔跑镜头也反复NG,因此积累了大量拍摄失败的素材,同时也深刻明白了每部短片后需要付出的艰辛。本人秉承“存在即为合理”的观点,将这些素材剪辑到一起,也别有一番拙趣。将这部短片命名为《成功之母》,如我在片头所写那样,成功必然要先经历失败,可失败却不一定必然导致成功。生活就是要不断面对失败和挫折,失败过后,成功在即。
卫诗磊
《成功之母》是由我负责的"DV短片创作课"上的学生作品, 课程结束之后把所有同学的片子汇总在一起做一次并不严肃的影展,并且在他们片子中找出存在的相似性分成三个单元,这部片子来自一个相对实验的单元“游戏而已”。这部《成功之母》是其中最能诠释“游戏而已”这一单元的名字的片子,也在影展中赚足了笑声和掌声。
顾名思义,《成功之母》暗示了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而它的趣味正在于这种失败感。因为开始作者是认认真真地打算拍个像模像样的东西。做了剧本,甚至每一个镜头也做了构思,然而开拍之后,一个又一个失败开始了,演员的假正经、导演的不严肃,让每一个镜头都沦为了花絮,这种自然的情感流露而非表演,确实真实可信且引人发笑。最后又一本正经地按照前期的构思把一个个失败的镜头剪辑起来,让整个影片有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每个轻松的失败镜头也恰恰避免了学生作业经常出现的“假正经”、“做作”、“刻意”等让人受不了、不想看问题,让整个片子变得诙谐、轻松,又平易近人。而《成功之母》这个名字也透着一种调侃和不严肃。
刘恪
《成功之母》在表现形式上是非常质朴的,这种相当于普通正片的花絮镜头在其手下反客为主,以正片的姿态面向大众。这部类似自嘲的作品让人看后感触颇深,某种程度上,它所传达的感觉正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感
受,这种裸的真实给了每一个观者反思自己的机会,也是我们要思考的现实。
《大众DV》
以学生作业来说,影片画面难言精致,甚至有粗糙之感,影片出镜的主角只有一个,却直面镜头,大量制造“穿帮”,与“导演”两人共同完成作品。影片以“思路”取胜, 尽管是一堂难以完成的课堂作业,原本是失败的作品,换一个角度,到看到一部影片的未完成,也是一种有趣的尝试。
彷徨的初次尝试《李智的一天》
作者:李澍 导演/编剧:李澍
摄影:刘海洋 剪辑:刘海洋、李澍
演员:李澍、黄义、孟溪
制作时间:2012年 作品时长:14分31秒
前期设备:佳能EOS 5D Mark II
后期软件: Final Cut Pro HD
导演阐述:
《李智的一天》以简单的拍摄手法展现大学生彷徨的一天,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短片拍摄,所以剧本创作以可行性和试验性为主。《李智的一天》以主角杀人并陷入疯狂作为影片的与结尾。在剧本创作时刻意尝试使最后的杀人举动显得缺少铺垫且十分突兀,以此验证缺少铺垫的杀人举动是否会显得更加突然,更不可理喻。短片意在表达在浮躁社会中人们也许都埋藏着一颗疯狂的心,当自己的价值观被触碰就会爆发,毫无征兆,毫无道理,正如真实人生。
卫诗磊
《李智的一天》是一次剧情片的尝试,可以看出有着很强的想要表达的冲动,是对于生活有话要说的同学。短片显得非常的用力,有着强烈的叛逆和不乐意,对当下的个人生活有看法,可以从片子中看到很强的自我意识。当然对于作品来说,影片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过还是很难不被李澍的真诚和勇敢所打动。
刘恪
李澍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好玩却又很现实的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剧情片拍摄难度较大,但是年轻人总是想尽办法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感触,然而能力的限制往往导致很多作品流于平庸。李澍的这部短片也许还比较生
涩,但其所表达出的血淋淋的现实却让我们不得不忽略那些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这种剧情和技术所形成的反差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张力,更是不可预知的人生。
《大众DV》
比较简单的故事,但影片中黑白画面的转换让影片增加了情趣和可看性。
动画的比喻
《相由心生》
导演阐述:
有人说我要草原的花
有人说我要漫天的光
有人说我要地狱的炎
有人说我要春风的吻
欲望是一抹甘露
欲望是燎原之火
是渴望,关于爱,关于眼泪,关于悲伤
也同样是吞没灵魂的黑夜,关于没有星星和太阳的世界,关于在蛆虫里腐烂的心
满嘴的油污的话语长着一张怪物的脸,在虚情假意里,装作人类,活着
不耻的心追逐着虚伪的泡沫,肆意地认为世界已在怀里,猛然回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变成了怪物,蜷缩在人群中,颤抖着
口中出祸,由心生相
卫诗磊
商桑不是位喜欢循规蹈矩的作者,她总是本能地和那些既定的套路、规矩保持距离,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喜欢自己动脑子。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性格。
《相由心生》是部意料之外的片子。最初商桑在和我聊起毕业创作时,说不想做传统的动画,而是拍一部有趣的片子,之后去了很多地方拍素材,比如孤儿院、地铁里。每半个月拿来和我聊一次,她总是在行动中去计划,没有固定的剧本。后来学院引进了一台翻拍架是做材料动画的设备,她又对这个非常感兴趣,用纸上水墨,毛线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在片尾的部分可以看到一些镜头)。同时,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关于“动画的比喻”,把动画语言中“比喻”的成分单独拿出来研究,这是非常有观点的视角。随着对动画研究的深入,也让她最后重新选择动画作为她毕业设计的创作方式,用“动画的比喻”来组织动画,我们可以从片中看到很多“寓意”、“映射”、“暗喻”的成分,《相由心生》可以说是她论文的研究成果的再实践,是一部充满比喻的非叙事性实验动画。《相由心生》声音的设计非常有趣,四两拨千斤,信手拈来各种音效大拼贴,却又不失逻辑,整体控制力很好,让整个片子的气质愈发突出。回过头来看,已与当初的期许大相径庭,完全出乎意料。
刘恪
从制作方法上来看,《相由心生》是很基础的。但是如此简单的作品却表达了很复杂的道理,再一次印证了从一到万,从万到一的逻辑。相对单纯的画面包含了众多的隐喻,如何让观众能够理解并支持作者的意
图,简单的画面就成了某种必需的对应。从这一点来说,商桑的确做得很成功,这成就了《相由心生》成为一部好作品的前提。
《大众DV》
艺术性比较强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具有良好的绘画功底,多种材料的并行运用,与数字影像的结合,形成一种奇特的方式。
忘记自己,找到自己
《隐秘的情感》
(Emotions In The Bag)
导演阐述:
《隐秘的情感》(Emotions In The Bag)是一部被我称为观念电影的片子,没有情节、也没有故事,只是想传达一种生活的感悟,然后求得某些观者的共鸣吧!
整部影片以“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我像村里最年轻的一样年轻,像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泰戈尔”、“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克尔凯戈尔”三句人生哲言为影片的主题灵魂。以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袋子里的水果为对象,通过它们在袋子里挣脱时的位置转换来演绎各种情绪,从而影射生活中我们的情绪也像这些水果一样仿佛发生在一个透明的罩子中,只是很多时候不自知罢了。
片子拍到最后仍然没有给任何答案,因为任何一种答案似乎都会成为我个人化的观点,因此只是有了一种感受,提出了一个疑问,然后通过影像、二维图片、手绘图稿等一些视觉语言的碰撞与衔接来做了一种传达吧。我想这也正是一个并不了解什么是观念电影的人愿意厚着脸皮把它叫做观念电影的一个原因吧!
结尾延续了我的一贯风格,那就是大家会看到一段看上去幼稚的话出现,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它的出现很没有必要甚至是破坏气氛。但对于这部片子的作者我来说,却是一个做完这部片子后给自己的答案,也是我想做这部小短片的一种真挚与热忱,是感谢更是鼓励。而这所有的一切我相信都将会成为牵动观者的力量。
卫诗磊
《隐秘的情感》是视听语言课程的一部课堂作业。独立创作并完成一部时间限制为1分钟的影像作品,是北航新媒体学院的传统。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1分钟看似不长,却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如何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成功讲述一个故事,表达想法,传达感觉,是这堂课的关键,也是对作者化繁为简能力的培养和挑战。
崔佳仅完成版本就做了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全篇的结构和作者的私人感受达到了比较整体的统一,青春期的情绪化感受充斥了每一帧每一秒,伴随着含混不清却又不知疲倦的内心独白。崔佳将属于自己的秘密完全展示在镜头之前,这和伴随镜头的窥探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真人实拍与动画相结合的结构也大大丰富了作品的镜头语言,使其趣味性和可看性大大增加。唯一的缺陷是音效上略显不足,但这并不妨碍《隐秘的情感》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刘恪
《隐秘的情感》中定格动画的尝试很多,让动画与实拍有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并利用常见的道具进行表演,试图传达某种情绪。
《大众DV》
实验电影的有益尝试,动画增强了实拍的故事性,稀释了画面的情绪化。
扫描仪·互联网·一分钟
《常识》
(Common Sense)
导演阐述:
《常识》(Common Sense)是一分钟动画作品。该作品源自我对德国的想象。动画中的播音员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向观众朗读着“德国”的概念。而该概念来自baidu(百度)中的词条解释。随后这段中文解释被键入google(谷歌),翻译成德文,并录下其电脑发音。如何理解一个陌生的概念?我们所获得的常识是“正确”的吗?它们有多少通过网络和媒体之口向我们述说?这些问题都是作品想要探讨的。
卫诗磊
汪梦阳说她的《常识》是一部动画作品,我觉得称之为一部多媒体作品更为贴切些。这件作品的初衷源于北航新媒体艺术学院与德国Kassel艺术学院的一次学术交流,每个参加学术交流的同学都要以1分钟影像为主题创作一部影像作品,除了1分钟的时间限制外,其他诸如内容、题材、创作方式都是不限的。让我惊讶的是,汪梦阳在前期并未使用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拍摄设备,而是一台普通的扫描仪。这样的创作方式对某些人来说有些匪夷所思,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却又暗合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特点。从内容上来说,汪梦阳从互联网上借取她需要的资源,通过巧妙的转换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无形中也让百度和谷歌成为其创作班底的合作伙伴。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已经习惯与从网络上搜索我们想知道的一切,搜索引擎的权威性和仅供参考的注解形成了有趣的反讽。我们对网络的依赖已渐渐成瘾,从中获得逐渐淹没我们内心对这世界的真实认知。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多媒体时代找回真正的自己?汪梦阳的《常识》已经给出了属于她自己的答案。
刘恪
汪梦阳是插画专业的同学,她的绘画风格非常具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动画来说她是一个门外汉,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距离感让她的作品忽略了很多技术层面的技巧,而使人感到非常真实、直接;且有感染力。《常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用一个形式感很强的镜头和简单机械的语音组成。这简单的组合,使得观者有一种冰冷的且略有距离的感受,然而每一张的变化和逐张抖动的效果丰富了影片的质感,这些都共同构成了影片的独特气质。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气质的传达已经构成了一种独具特点的影像风格,作为一部好的短片的各个元素已经聚齐。
《大众DV》
尽管作品只有60秒,但重复性的信息仍会使观众厌倦,还好在声音上,一个电子女声贯穿始终,使影片形成独特的整体。
卫诗磊
独立动画导演,绘本作者。
现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刘 恪
论文摘要:工业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意象”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对现代工业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1“意象”的产生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意象”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审美范畴,它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层面的含义。所谓“意”是指意图、意向;“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意象在传承与整合中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意象”概念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最早由王充提出,主要在哲学范畴内讨论;魏晋时期刘册将“意象”概念引人到文艺美学中,是最早关于文艺方面的描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一书中写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它是指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在这里,刘姗指出“意象”是在心与物互相交融,在物象感知之上而产生的,并肯定了“意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后来“意象”在艺术创作上开拓了新的思考方式和领域。它产生和存在于工业设计的审美活动之中,是一种理性化的科学命题。因此,研究“意象”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意象”造型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关系
“意象”是整个现代美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亦为造型设计美学的核心概念,工业设计是“意象”的思维结果。WwW.133229.COm这里我们按照用途可将其分为: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功能意象和以追求更高的精神愉悦为目的审美意象两个方面。前者是以实用为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体的某种思维产物。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意象”化的审美设计就是把理论美学的原则应用于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而产生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追求物质生产过程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它的核心范畴是功能美。后者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根据想象力所形成的某种形象呈现,它能引起人想到许多东西,是让人们在看到设计者的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这两种概念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高度统一。
从中国的传统美学来讲,“意象”相近于想象,也可以认为是想象中的“艺术”。而工业设计是产品设计师物化想象产品艺术化、人性化的具体体现,它直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计过程中的“意象”实际上就是设计者大脑中产品模型“情、景”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设计的成效;“意象”与工业设计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缺一不可,互为系统。“情”(意象)、“景”(产品)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意象”不能还原单纯的“情”,也不能还原单纯的“景”。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也就成了“虚景”;离开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审美意象。只有“情”、“景”的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向。
3“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深刻影响
“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影响涵盖古今,随处可见。古代的手工制品都是早期人类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思维的作用下,经过制作者按照“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意象”造型设计之后,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经过简单的加工之后完成的。如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制作的木锁等生活用品便是佐证。如今,过去的手工制作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目前市场上一些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精美的工业产品设计令人眼花隙乱、目不暇接,这些产品是设计师大脑中“情”、“景”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传统“意象”造型观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的深刻体现。
现代工业设计产生于欧洲,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就开始发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展开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现代设计,并形成很多不同风格的艺术设计流派和体系。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在这些建筑中,不仅体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都有中国本土传统“意象”造型美学的缩影。
综上所述,“意象”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没有“意象”,就不存在现代艺术设计,正是由于设计师把产品的使用功能科学化、艺术化、美观化,现代设计才发展到了今天。
4结语
关键词 间接团队建设策略 选项班 意志品质 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Indirect Team Building Strategies for the Promotion of Aerobics Option Class Students' Will Quality and Physical Quality
WU Zhongyan
(Fuzhou Shidai High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aking indirect team building strategy to the aerobics class option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of application team building strategy option class in physical exercise persistence, competitive team,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self-confidence, the cultivation of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s well as five indicators of physical quality and so on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mparative class.
Key words indirect team building strategy; option class; will quality; physical quality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福建师大附中2011级高中部健美操选项班的女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学校图书馆、期刊杂志、互联网络等查找、收集研究相关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教学实验法。实验前先在第一次体育课时对两个选项班的学生进行基本的身体素质测试,包括立定跳远(米)、掷实心球(米)、仰卧起坐(次/分钟)、坐位体前屈(cm)、跳绳(次/分钟)等五项身体指标的测试,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分。经过五项身体素质测试后,从中删选出2010级健美操选项班两个基本条件(以五项测试成绩为依据)相同的女生班级作为实验对象,教学内容为《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等级套路共16学时,实验时间为2010年9月20日至2011年11月14日,实验周期8周。采用实验比较法(即班级对照),实验班采用间接团队建设策略的教学结合常规教学实验,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示范一学生模仿练习一集体练习;教师集体授课(时间控制在每课时的1/4至1/6)后学生分组学练。5人一组,首次课时确定成员、团队名、团队口号。
(3)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相关问卷对学生对健美操选项课的兴趣态度、同时还涉及到竞争意识、自信心、责任感等进行调查。在选定的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各发放40份问卷,共回收问卷8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100%。
(4)数理统计法。对前后两次收回的问卷,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间接团队建设策略的概念
间接团队建设策略,是指通过系统建设凝聚型团体促进成员间的互动来增强成员的锻炼坚持性。研究认为对老年人锻炼团体的系列研究,也同样发现这种干预能够增强老年人锻炼坚持性和团体凝聚力的效果与年轻人相似。Bruner的系列研究则将团队建设干预效果从成人、老年人拓展至在校青少年学生群体,进一步支持了前人观点,认为团队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个体的锻炼坚持性。
2.2 实验前教学实验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五项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表1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学生五项素质测试平均值(Mean)结果表
注:P
在实验班和对照版中进行立定跳远(米)、掷实心球(米)、仰卧起坐(次/分钟)、坐位体前屈(cm)、跳绳(次/分钟)测试,数据经过T检验P值均大于.05,不具显著性。说明进行删选的两个班身体素质基本相同,达到实验要求,可以保证实验的起始条件基本一致。详见表1。
2.3 健美操选项班学生锻炼坚持性分析(实验班N1=40人,对照班N2=40人)
在一项反映对锻炼组织形式以及锻炼习惯养成的选项问题“你是否会坚持一个人锻炼(跳健美操)”的问题上,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回收的问卷上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实验班组的学生倾向于“团体”锻炼这种组织形式,且在坚持锻炼的习惯上也有所不同,实验班的学生有37人选择会坚持一个人锻炼,占92.5%。这可能与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形成兴趣有关,即,间接团队建设策略在促进健美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产生了作用。对照班的学生“是否会坚持一个人锻炼”这个问题上的回答“会的”仅13人,占3.25%,这一原因可能是对健美操初学者来说,单个人的自我学练成套健美操动作、无论是规定动作还是自选动作学习起来都会有“孤立无助”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2.4 健美操选项班学生团队竞争性、进取精神分析(实验班N1=40人,对照班N2=40人)
在涉及到关于“竞争”问题时,两个班的学生在体现“竞争性”和“进取精神”的问题上差异不大,在“希望自己期末年段总排名前几位?”选择“前100名”的实验班有37人,占92.5%;对照班有36人,占90%,两班情况几乎相同。其次在涉及面对失败时态度“如果期末年段总排名出现退步了,自己有信心追上吗?”选择“有”这一项的人数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各有34人,均占各自班级总人数的85%。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实验的样本量偏少有关,也可能与当今社会的整个环境有关,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渗透着“竞争”的气息。因此,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身处象牙塔内的学子们同样不可忽视。
2.5 健美操选项班学生自信心、集体意识分析
由于健美操项目的特性(表现力),某些女生出于害羞,动作难度大等对健美操的学习缺乏自信心,但是通过间接团队建设策略后,帮助很多女生克服了诸如害羞、动作学习记忆困难等问题。实验班学生通过团队成员间互相帮助在健美操的学习成就感和集体意识培养上都比对照班的学生要显著高些。
2.6 健美操选项班8周教学实验学习结束后两个班学生五项身体素质分析
在间接团队建设策略进行连续8周的教学后,再次对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进行五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发现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素质得分成绩均有所提高,且实验班的提高幅度比较显著,实验班在实验前后五项素质得分P值均小于.05,具有显著差异。详见表2、表3。
表2 实验班学生8周教学实验后五项素质测试平均值(Mean)结果表 (N1=40)
注:P
表3 对照班学生8周教学实验后五项素质测试平均值(Mean)结果表 (N2=40)
注:P
健美操运动是集音乐、舞蹈、体操于一体的时尚有氧运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习、记忆成套动作,学会简单的创编动作,这些过程中除了需要具备自我身体素质的能力外,还需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因此,团队这一形式在这一项目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了集体智慧,对学生个体在自信心的建立、合作意识的形成、相互鼓励克服害羞心理等方面起到了“催化剂”的推动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五项身体素质测试显示,实验对象(两个班)基本素质相同,不具显著差异。(2)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锻炼坚持性”、“自信心”、“集体意识”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班学生在“锻炼坚持性”、“自信心”、“集体意识”等方面的意识明显强于对照班,这可能是教学实验过程的间接团队建设产生的影响。(3)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竞争意识”、“进取精神”方面则差异不明显,原因可能与实验样本数量偏少或者是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普遍较高有关。(4)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五项身体素质测试得分成绩均有所提高,且实验班的提高幅度比较显著;且实验班实验前后五项素质得分P值均小于.05,具有显著差异。
3.2 建议
采用间接团队建设策略对体育选项课健美操进行教学,在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对团队成员的锻炼坚持性促进、对其自信心增强、其集体意识的培养等方面也都有显著作用;而间接团队建设策略对其它运动项目的影响如何?如乒乓球、武术项目是否具有相同影响效果,需要进一步进行同类研究;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不仅要增加研究的项目而且要扩大样本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学 建筑 设计 思想 理论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esthetics mo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aesthetic architectural design thought and theory
中图分类号: 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美学属于一门理论课。尽管“建筑”在先,“美学”在后,但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建筑的侧重点是明确的。对学习建筑来说,经过几年系统训练基本上能形成从结构、材料、环境、造价等角度审视建筑的专业习惯:对非建筑专业的来说,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也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形成体系。有没有建筑美学方面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仿佛不影响什么,但换个角度看就值得深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人们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对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建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据有关方而统计,我国的建筑总量己达全世界建筑总晕的50%以上,各种流派、各类风格的建筑应运而生。
1.现代建筑设计美学思想倾向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有关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具有价值独特的科学与人文两重性即建筑语汇所表达的意义建立在整个建筑功利性空间系统的基础上,空间系统之存在是实用功利性和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建筑美学价值的独特性表现在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价值,这是其他一切艺术所不具备的:建筑美学价值的另一方面就是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共性,具有感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切艺术所共有的多元化的人文特色,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建筑应具有技术性、艺术性:建筑设计应遵循适用与关观的原则。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演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2.现代建筑设计中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刨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宜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溶为‘体,形成了各种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语言。不间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总结的建筑,向植物。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各种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体。建筑之美在于其随意之处竟显精致,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艺术刨作。无论是拼贴,是变异,抑或是残缺,奇险,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非和谐”意识引人注目的一种倾向。例如,后现代主义建筑将拼贴正式引入建筑创作中,矶崎新的筑波中心是典型事例。他将历史上和当代的烈度,罗曼诺,米开朗基罗,穆尔,霍来因等很多人的片断从原来的文脉中撕拉出来,进行了转换和拼贴,构成了一个相互撞击的新系统,建筑之美在于科学技术对艺术和建筑创作的影响,这是20世纪艺术和建筑发展中,最鲜明的有益于以往时代的特征。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师的梦想成为可能。艺术的作用表现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生活的爆满,从感性上体验自然和人生的韵律和诗意。这时候的建筑界逐渐形成了“反形式美学”“高技美学”“生态美学”和“可维持发展的美学”为代表的新兴建筑美学体系。总之,孕育着一个文化背景的建筑,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建筑,既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义精神,同时也以其自身诠释着美的概念,建筑丰富的语言中裹着的是让人无尽的回味。
3.建筑美学的意义
之所以建筑美学是设计工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因为建筑美学在实际建筑中存在着重要意义,建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概言之,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具有真实美。真实是美的内核,建筑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审美,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建的社会、时代或家庭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之真实状况。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审美,窥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对建筑美的构建的支撑力和制约力。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凝固的史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人们通过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的审美,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原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并且是勿庸置疑的。
2)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以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取向和美学追求。应该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决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水平。反过来,通过对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群的审美,也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群所建造的社会、时代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科技和创新是美的内涵,是美的创造的原动力,是美的母体。一般意义上的美是如此,建筑美亦是如此。3)建筑的实用性,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同样是建筑美的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建筑的美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实用性(实用价值)。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用,建筑尤为如此。一般说来,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实用性有直接实用性和间接实用性之分。没有实用性,就很难说有什么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实用价值可以产生舒适,可以产生愉悦,可以激发美感,让人感受美。显然,建筑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反过来,建筑的实用价值,彰显建筑的美学意义。
4)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也叫观赏价值)上。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建筑景观,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一般说来,建筑及其环境是同步设计,同步建造的。建筑群尤其是这样。环境强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环境又扩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建筑主体,有了与主体建筑和谐映衬的环境,其观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它(它们)的外观、神韵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结束语
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义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建筑美学的人文趋向,冒亚龙,
[2]试论现代高层建筑美学的内在和外在标准,谭汇川,赵翰文,‘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