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

微课的意义与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的意义与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课的意义与价值

第1篇: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

一、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缩影,广大农村物产丰富、文化厚重,各异的民族习惯,独特的地域风情孕育出了异彩纷呈的民俗民风。了解多彩的人文风情,学会注目脚下的土地,学会回味已被湮灭的岁月,学生们宛如置身于一个时空隧道,穿越了历史,透视过去,审视现在,t望未来。于是就会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自身力量的充盈,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学生们就会心生自然的情感,倾注更大的爱心去关注这块赖以生存的大地,及其这大地上的生灵万物,有感于心就会用手中的笔去主动描绘,自然表达。

本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乡土文化最真实、可感知、可体验。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它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解放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学生带着兴趣去关心脚下的土地,去领悟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既为他挖掘了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源泉,又为他夯实一个丰厚坚实的精神底子。这种亲身亲近自然的方式比起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舍近求远谈异地风貌,他国风情,更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学习本土文化是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本土文化中把许多伦理道德、教化礼仪、为人处世之法都包容了进去,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春风化雨般润泽于灵魂深处。年轻的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海量的信息,多彩的活动,美丽的自然,深邃的知识对他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教师如果合理组织开展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处理好课内外的延伸,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放松放松身心,亲近乡土文化,会对语文素养的提升,个体的发展起到有很大帮助作用的。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是围绕课程与教学这一核心而展开,其出发点与落脚点也离不开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所在。”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其本身就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挑战,其一,唤醒并激活教师的课程意识;对于教材的选择,老师一直以来都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而教师也被称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但是,校本教材的开发,会让教师转变课程理念,并改变课程角色,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其二,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会让教师走出课本、走出校园,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民风民俗,并把了解到的东西整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以主人翁的态度和身份传承地方文化,增强了教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全方位地培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不仅有个体差异,也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校本教材应该以学生的需要而不断地调整,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单向选择,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冲突、整合的双向磨合过程,是一个“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实践――再改进”的循环开发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建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培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传承本土文化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地球一天天地缩小,跨时空的信息传递和密切联系,“全球化”和“地球村”既已形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文化的全球化正是以这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因为只有多样性的存在才要求交流和融合,才要求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亦是全球文化的一分子,而有着明显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文化进入语文校本教材资源开发,正是发展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效措施。

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的同时,一些原有的本土文化也在社会的进程中悄无声息地淡化甚至消失,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尤其像时下许多人才外流严重,经济后盾不强的农耕边地,随着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一些原有的村落正在慢慢消失,那些曾经的沧桑岁月和光辉历史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另外,越来越多的当地年轻人想法设法脱离农村,涌入大城市,家乡的本土文化亦在渐行渐远的脚步下,被日益淡漠。这样,把当地的优秀文化搜集整合作为语文教学资源,也是保持和传承本文化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完善语文教材体系

乡土文化注入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利用,在传承文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因为不同的地域其课程资源与众不同,千姿百态的地方课程资源大大活化并补充了单一的国家课程的内容,拓宽了课程资源的范围与种类,有效地改善了课程资源的品质。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语文校本课程,亦是众多地方课程中的一朵浪花,它将学生从静态的书本场景引向动态的生活场景,使教材更贴近生活,体现生活,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也使语文课程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

第2篇: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

关键词:顾客参与 网购 感知价值 行为意向

网络交易平台具有虚拟性,网民不能接触到产品实物,也就无法体验产品的实际性能和质量,这就造成买卖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鸿沟进一步拉大。在这一交易过程中消费者的感知价值起了主导作用。在权衡的过程中,若消费者认为网上交易所获得的该商品益处远比在传统店铺式购物所获益处大,他就会选择完成这次网上交易;反之则反之。所以对在线购物人群的感知研究对进一步开发网购市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与此同时,企业的产品特色必须迎合消费者的购买要求,一家企业只有彰显自身产品的与众不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这要求企业必须让广大消费者真正参与到在线购物中来。

所以以下问题急需解决。网购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参与能否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若有影响,又是怎么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企业又是怎么利用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参来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

一、顾客参与

1.顾客参与含义

关于顾客参与的定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过最早都是通过辨析顾客参与和其它相关概念来进行研究。1985年Fisk和Slipakit指出顾客接触其实是个在特定情境下的概念,通常在交易系统中真实存在,而他们将顾客参与定义为消费者努力和介入的程度(包括脑力和体力方面)。Cermak,File 和Prince(1994)指出,顾客参与指的是与服务传递相关的行为,与服务规范和服务传递有联系,是顾客的个人活动,顾客投入为单个的关联或商品对消费者而言的重要性,是一种消费者的状态或态度。elley,Donnelly & Skinner(1990)对四个具体的实际例子进行了研究,得出:某些服务交易必须以顾客提供一定的信息或付出努力才得以完成。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顾客参与即顾客在生产某一固定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付出的脑力、体力及精神、情绪上的资源投入的活动。

2.顾客参与的维度

从顾客参与的界定可知,顾客参与是一个多维的变量,理论研究界也是以多种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的。

Silpkati 和 Fiks(1985)认为消费者参与有三个维度的内容:智力、体力、情感三个方面的付出与投入。

Kellogg,Youngdahl 和 Bowen(1997) 研究认为顾客参与的过程经过建立关系、准备、交换信息、进行干涉四个阶段。

Bettencourt(1997)认为三个维度组成顾客参与:合作活动、忠诚度和共享信息。

Ennew 和 Binks(1999)提出顾客参与的三个维度:信息共享、人际互动以及责任行为。

耿先锋(2008)对杭州的医疗服务行业进行调查研究,也认为三个方面构成顾客参与: 人际沟通互动、责任的行为和对信息的搜索。

景奉杰和彭艳君(2008)制作了包括人际互动、合作行为、事前准备以及信息交流在内的客户参与的量表。

二、网络购物环境下顾客参与研究

Jonna(2001)在其研究中指出不仅生产者,其实消费者也在积极对电子商务的品牌进行创造,换句话说就是顾客也在创造品牌活动中出了一份力,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受到消费者参与的影响,消费者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选择和改变又受到品牌忠诚,比如顾客的重复访问,较低的顾客流失率等。

陈荣秋、刘文波(2009)把研究背景锁定为建材装饰业,对消费者参与、消费者满意以及消费者感知价值水平的实证分析,他们认为消费者参与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成本、对工作的认知都对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有正向的相关性,且相关性是显著的,同时,这两个因素对消费者的满意度也有正向的相关性影响。

此外,某些研究并没有对消费者参与的定义直接提出,但其本质依然是顾客参与,如范晓屏(2007)指出线上的互动程度对消费者的网购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线上互动其实也是消费者参与的重要表现形式。

因此,消费者参与的在线购物环境的研究还有许多有待探讨研究之处,但是众所周知,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关注顾客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对在线购物的环境下,研究顾客的参与对顾客行为的意向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三、顾客感知价值、顾客参与以及行为意向的相关研究

1.顾客感知价值和行为意向的关系

Zeithaml指出,质量高难以直接促使消费者购买的行为的执行,中介变量――顾客的感知价值,才是左右消费者行为间的相关因素。

William Jen etal(2007)对台北市的巴士上的消费者的顾客的感知价值进行调查,发现顾客的感知价值对消费者的再购买意向有直接的作用。

Couchen Wu, San-san Hsing研究感知的利得利失时,认为顾客的感知价值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有影响。在利用结构方程上,构建了一个感知的利失对顾客的感知价值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并最终作用到顾客是否购买的意向上的模型。

Haemoonoh(2000)的研究中得出,顾客的感知价值、顾客的满意度两个因素都会对顾客的再购买意图产生影响,其中消费者的价值借助于顾客的满意度这一中介变量,才作用到顾客的行为上。

赵晓煜、曹忠鹏(2010)研究时选取的背景是休闲餐厅(享乐型消费),结果说明,影响行为的意向最为显著的是感知的服务价值,且他在情绪的反应与行为的意向间的关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中介性。

对上述学者的研究总结,我们得知,专家们主要研究的顾客的感知价值与顾客的行为意向间的关系,对两者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都有大量深刻研究。

2.顾客参与和行为意向的关系

Kelley&Davis(1994)指出在俱乐部的会员制前提下,因为消费者的参与程度高,则大幅度增加了其再一次光顾此俱乐部的概率。结果表明,在服务的传导中,会员制的组织形式和消费者的参与程度高都会出现组织承诺。

Cermak et al(1994)提出消费者参与这一环节对消费者的再购行为有促进作用,减少其转换卖家的概率。

LV. Casalo et al(2010)利用TPB、TAM和社会识别理论,调查研究了在线的旅游社区,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的行为倾向显著的受到消费者的参与意向的影响,并认为是在在线的旅游社区中,消费者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感知价值。

贾艳青(2008)指出消费者在享受服务时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与其消费行为是正向的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信息的提供的正向影响。饭店服务中的信息分享越到位,人际关系调节得越好,那么消费者服务的质量也就相应的越优质。

娄雪燕(2010)调查的是电信行业中的拆机业务,来研究消费者参与、服务的质量与消费者行为倾向间的关系。调查表明,消费者的参与对其行为的倾向有着显著的作用,产生正作用的因素是消费者参与过程中得到的“信息的分享”以及“人际间的互动”,产生服作用的因素是“付出的努力成本”。

3.顾客参与和顾客感知价值的关系

顾客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无意地就和服务的供给者进行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流:首先,服务的供应者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掌握消费者对服务的期望值,从而更有方向性的提高服务质量;其次,消费者参与过程中,也接收到了来自供应商方的信息,消费者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实现其对产品或服务合理的期望。最后,消费者的参与最终也会对消费者的心理情绪产生积极影响。消费者,作为理性经济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对不确定性也是躲避的。File et al(1992a)觉得消费者的参与过程会使风险减少。Dabholkar(1996)也认同,即使在缺乏金钱或其他的激励动机的情况下,趋利避害的天性会促进消费者参加到服务中。

范秀成、张彤宇(2004)认为服务型企业的绩效直接和间接影响着消费者参与。直接影响指把消费者也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考虑到企业的服务生产中,对一个企业的效率有直接性的影响;间接的影响则是在消费者参与到服务的过程中,通过顾客的感知服务的质量和成本这一中介变量,最终作用到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上,影响其购买的行为。

张庆伟(2007)对消费者的参与和消费者的感知价值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价值的生产和转移构成了生产活动的两个环节,而价值的交换和感知则是生活活动的两个环节。

刘文波、陈荣秋(2009)以B2B模式下的建筑材料装饰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说明,消费者在参与过程中的“努力成本”和“对工作的认知”两个因素与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有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是显著的,但是“搜寻信息的成本”、“人际沟通互动”则对其的相关性不大。

对以上的文献进行总结,我们得出,专家学者们都肯定了消费者参与对消费者行为倾向有一定的作用,部分学者持有两者间直接关系的观点,而部分学者则持有两者间的作用要要借助中间变量如感知的价值等来发挥。

四、总结与展望

结合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对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参与的研究,分析和总结了顾客参与、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行为选择的相关概念、关系和实证研究等,提出了在线购物模式下顾客参与,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选择行为的关系,根据研究分析的结论对在线购物模式下的在线营销方式提出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是本文的重点。

本文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便利。有利于对顾客参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全面顾客参与理论(TCP)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需要对很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讨论和研究。顾客感知价值的提升是否能通过顾客参与,消费者满意度是否能通过顾客参与增强,从而使得顾客行为意向趋于更好,继而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构建?这都是本文需要探讨研究的方面。顾客参与和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和顾客行为意向之间关系的探讨将会随着本文的研究而进一步丰富,全面顾客参与理论也会进一步丰富。

参考文献

[1] Amdt, Johan. Role of Product-Related Conversations in the Diffusion of a New Product[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7,4:291-295

[2]Bateson,J.E.G. Self-service consumer:an exploratory study [J].Journal of Retailing,1985,61(3):49-76

[3]Burns,Mary Jane. Value in Exchange:The Consume Perspective[M].Knoxville: The uninversity of Tennessee,1993

[4]刘文波,陈荣秋.顾客感知价值研究的理论述评[J].经济论坛,2008(5):117- 119

[5]刘文波,陈荣秋.顾客价值的概念模型[J].商场现代化,2008(11):47-48

第3篇: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

关键词:16排螺旋CT;胃癌淋巴结转移;可行性;价值

胃癌目前属于较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该疾病的死亡概率有所降低。胃癌在我国是继肝癌、肺癌以及乳腺癌之后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1]。该疾病在发病初期并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临床表现,而在患者发现身体异样之后就已经进入进展期,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概率相对较低[2]。而淋巴结转移属于胃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如果进展其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情况,5年的生存概率相对较低。因此,正确判断患者淋巴结是否出现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且能够有效地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就目前而言,超声检查、十二指肠造影以及内窥镜等方法都能够检测胃癌,然而上述检查方法对于进展期胃癌的判断不准确,不能够真实将患者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反映。如今,临床中开始运用CT来为患者进行诊断,而传统的CT诊断不能够对进展期的胃癌局部浸润的大小进行很好的识别。因此,我院对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与价值展开系统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35例胃癌患者进行本次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来诊断。患者的年龄范围在32~73岁,平均(52.53±2.63)岁;胃体部癌有10例,全胃癌患者有2例,胃窦部癌患者有15例,胃贲门部癌患者有8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来诊断,与此同时,此30例胃癌患者实施常规增强CT灌注扫描以及常规CT扫描。患者采用仰卧位,采用CT平扫患者上腹部,扫描的速度为0.8 s,层间距为5 mm,螺距1.35 mm。灌注成像:无层间距,层厚5.0 mm,电流80 mA,电压120 kV,曝光时间50 s。

为患者实施静脉注射碘海醇对比剂(300 mgl/ml),首先注射速度为3.0~4.5 ml/s,随后延迟注射5~7 s,注射的剂量共为50 ml。在扫描结束后为患者进行第二次注射,注射的速度为1.0~1.5 ml/s,扫描患者的整个腹部上部。

1.3淋巴转移判定 在患者进行诊断14 d之后,为其进行胃全切或者是次全切除,并且还需要为患者进行淋巴清扫,将清除的淋巴上报检测,查看患者淋巴转移为阴性或者是阳性。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分析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χ2检验计数资料,如P

2 结果

2.1淋巴转移情况 此35例患者中有22例出现淋巴转移,有13例未出现淋巴转移,患者的淋巴转移概率为62.86%。无淋巴转移小组的肿瘤直径为(0.55±0.10)cm,淋巴转移小组的肿瘤直径为(0.86±0.11)cm,其产生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CT参数对比 通过表1显示的数据结果可知,无淋巴转移小组的PS和BV参数均低于有淋巴转移小组,即P0.05。

2.3 CT诊断效果 如表2显示的数据结果可知,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出胃癌患者淋巴转移的敏感度为75.86%,特异性为88.89%,诊断符合概率为85.71%,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癌的致死概率较高,目前在临床中对该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根治性手术,而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的重要途径[3-4],将胃癌患者尾部转移的淋巴结进行彻底地清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患者的生存概率提升至20%。而如果切除到胃癌患者并未发生转移的淋巴结,会对患者的部分免疫功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5]。正因为不同发病期的患者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概率差异相对较大,因此,在胃癌患者进行手术之前,确定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会对治疗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16排螺旋CT能够将患者血管、内脏、淋巴结的密度以及大小形态做出动态显示,有利于检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该种类型CT对胃癌患者淋巴结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为淋巴的短轴、长轴以及最大直径等。就目前而言,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范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因此,胃癌淋巴结的诊出概率会存在较多的差异。相关医学研究表明,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会因阈值的提升而下降,漏诊概率以及特异性会因阈值的提升而升高。

我院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发现,密度相对均匀的淋巴结比较常见,以引流区域的淋巴结形状最大,淋巴结的周边呈现长毛刺状或者车轮状。融合型淋巴结通常会因为癌细胞的繁殖而导致其出现肿大的情况,该种类型的淋巴结转移概率高达75%。目前医学界为制定出相对精确的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方法。而通过研究,16排螺旋CT诊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全面显示淋巴结的形态特征以及病理特征,从而提升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精准性。

通过本次我院的研究结果可知,此35例患者中有22例出现淋巴转移,有13例未出现淋巴转移,患者的淋巴转移概率为62.86%。无淋巴转移小组的肿瘤直径为(0.55±0.10)cm,淋巴转移小组的肿瘤直径为(0.86±0.11)cm,其产生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赵建溪,任刚,蔡嵘,等.多排螺旋CT诊断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6,15(02):174-179.

[2]王勇,靳光华,付汉东.16 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24):3661-3664.

[3]王珊,王超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07):97-99.

第4篇: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

【关键词】家庭宽带 业务支撑平台 设计 应用

1 背景

随着国家宽带战略的不断升级,在国内随着中移动、中电信、中联通为首的基础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各类竞合激烈,业务资费大幅度下降、技术差异不断缩小,这使得其他中小运营企业的经营压力不断增加。

以中移动为例,作为“后晋者”,中移动近年来在固网宽带业务上各类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力度巨大,通过接收整合中移铁通(原六大基础运营商之一的中国铁通)固网业务的基础上,迅速淘汰了以电话线、网线入户的传统XDsL和光纤到楼的FTTH接入模式,实现了xPON技术的全面应用,现在又将全面推行接入能力更强、容量更高的GPON,在用户规模上,截止2016年底,已经全面超越老牌固网运营商中联通,位列第二。

但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客服支撑服务类需求,也越来越大,各类家客服务提供商对用户的服务和承诺是逐步赶超竞争对手的主要手段之一。“拼服务、拼支撑”的时代到了,这给各级家客宽带运营服务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应对压力,进一步优化提升和管理各类支撑维护工作,完善和优化现有固网装维支撑服务系统尤为重要。如何建设信息化的管理支撑手段,切实提高服务保证力能力,全面服务保障好固网家客业务的发展是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通过客服平台建设,通过工单化管理,全面掌握用户咨询、申告、投诉,通过工单考核,提升服务响应能力;通过强化数据汇总分析,找出故障频发区域、规律性的故障原因等,有利于家客业务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用户感知,并且通过工单分析,对下一步的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2 需求

(1)结合现有服务平台、完善基础功能,实现统一受理,集中分析。

(2)各类工单的生成、派送、流转功能和全量工单报表分类、汇总统计、分析功能。

(3)报表提供装维人员工作质量统计,提供针对个人、服务区域、等层面的考核数据。

(4)装维人员手机具备掌上APP功能,可以实现自动工单流转、短信派单、语音故障播报提醒等。

3 核心思路

着力于实现:整体可扩展性、伸缩性、高性能、高并发、高可用性、低耦合度、系统中无单点故障。系统采用子系统+集中式并行计算+数据汇聚持久层的逻辑架构开发。

由于支撑级系需要为多工种、多业务、多应用场景提供全方位服务,在逻辑上采用子系统方式开发,每个子系统作为独立的单元完成业务处理。降低开发难度及成本,提高开发并行度,使多团队开发成为可能。

集中式并行负载均衡计算模块采用MapReduce编程模型,为业务模块提供并行计算及伸缩能力实现可靠性,确保支撑系统全年无间断高速运行。

各子系统建立在灵活可控的数据汇聚持久层上,为各高层业务模块提供稳定可靠的系统内查询接口、数据写入接口及外部系统数据汇入、查询、导出接口,使接口开发复杂度对业务模块透明从而进一步降低开发成本和时间成本,促进底层独立性,从而大幅降低后期管理、维护成本,如图1所示。

4 建设方案

4.1 预处理

展示客户及产品信息,用户在途工单查询及操作。根据客户提供的信息,查询出客户信息和产品信息、账务信息,如装机地址、欠费信息、BOSS状态、AAA状态、速率、接入方式、当前是否在线等等。根据申告号码可以查询在途单/一段时间内的归档单。对未完结的投诉单提供催单功能,调用EOMS工单系统的催单接口进行催单及催单意见的修改等。

根据申告号码查询所在网络的故障公告及群障信息。根据BOSS及AAA中宽带账号的状态分析对比判断问题原因。根据投诉量和评判规则判断投诉用户所在小区是否投诉热点小区。将无法解决的投诉通过接口进行一键派单操作,并将主要派单信息一键携带到接口中。

查询用户在线信息、认证错误记录、宽带速率信息。依据用户的投诉记录查询历史告警情况,为分析用户历史网络问题提供依据。快捷操作清除在线、解除绑定、密码重置及刷新状态。

4.2 工单调度

对班组、装维人员故障维修工作进行综合调度,具备自动短信预警、自动催单等功能,对故障维修工作全过程均具备贯穿式实时监控、考核、统计分析、调度管控能力。

(1)实现自动派单、自动报竣、自动催单、自动回访、自助受理等自动化手段,提升装维效率、节省客服人力、提高用户感知;

(2)实现了修机、投诉工单统一自动派发到基层机线员(短信派单、掌上运维派单);实现接入网层面网络故障工单派发;

(3)系统对班组、维护员故障维修工作具备自动短信预警、自动催单等功能;

(4)实现外包管理、绩效考核、耗材管理可以对服务外包提供有力支撑;

(5)实现工单实时监控,对工单进行有效管控,减少超时工单发生,提高用户感知;

(6)实现用料与工单挂钩,实现对接入网成本的集中、精细化管理;通过自动派单率、工单退资源率的统计考核,促进号线资源准确率的提升。

4.3 耗材管理

材料管理是对物资管理的延伸,是对三级材料的管控,材料管理可以对实现精确化管理降低运维成本,对外包管理提供支撑,本期项目建设耗材管理仅包含消耗管理。

4.4 公共功能

4.4.1 流程管理

包含流程基础配置、流程模板配置、流程版本管理。

4.4.2 时限管理

(1)系统可以配置流程和环节的时限、临近时限。

(2)系统对工单可以按照区域、产品、服务、客户类型设置时限等。

(3)系统支持在对每个人工环节进行告警与完成时限进行配置。

(4)系统自动进行超时告警和临近时限预警。

4.4.3 规则管理

本功能模块实现将流程与产品映射、流程时限环节、流程参与人规则进行统一的配置和管理,以实现系统的配置灵活性。

4.4.4 配置管理

系统提供投诉及障碍现象分级分专业的增、删、改、查,信息包括子投诉及障碍现象、父投诉及障碍现象,根据对现有业务的分析以及对用户日常投诉及障碍的总结,整理出非常具有业务价值的回复口径并导入口径库,供客服人员查阅和系统自动分析处理调用。

4.4.5 系统管理

用户组织管理、通知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监控。

4.5 服务过程分析

对系统中的各类数据根据不同管理要求进行数据整合统计,并提供各类报表层层递进的钻取功能。

5 预期达到的经济效益

按照业务特性和行业数据分析,在线预受理成功率如达到75%,就能减了一线维护人员40%的上门服务压力。根据业务发展趋势和人员配置标准测算,预计可减少一线维护人员750人,预计每年约减少维护成本支出近千万元。通过对平台的建设,可以更好的服务支撑好企业家客业务的发展,有利于业务的健康发展,保证企业维护业务收入的稳定。

第5篇: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

1 微课的概念与特征

1.1 微课的概念

随着信息化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随着微时代的来临,教育改革已掀起一股“热潮”,教学方式日趋多样化,“微课程”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引入课堂。微课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说的,它不是课堂教学的缩影,也不是简单的将课程内容进行压缩,而是通过视频载体,将运用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手段,以视频形式进行展播,从而实现以网络学习为目的的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高等教育纪事报》也曾撰文详细介绍微课。笔者认为虽然微课的时间简短,但是因为它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以它不再是理论知识的简单演示,而是配套了微课视频、教学资源,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微课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从而丰富课程内容,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课配套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度的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正是微课时间比较简短,针对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容易了解课程重点、难点。微课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它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灵活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变得简单、便捷,而且有效。

微课专家给出的微课定义是:微型教学、微型课件,每次教学只讲授单一的知识点、技能或者案例,内容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课程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目的是帮助学员完成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例如:知识点授课视频、操作过程演示、例题讲解等。目前高职类学校教育、企业培训都采用微课作为主要教学手段。

最早的微课起源于美国,当时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v A. McGrew在1993年大胆提出“60秒有机化学课程”,目的是让更多的非科学专业人士可以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以外的场合中也能接触、学习化学知识,同时希望这种教学方式能运用到其他学习领域中,从而实现终生学习。这只是微课的雏形,真正的微课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San Juan College)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戴维?彭罗斯结合网络载体,将微课应用于在线化学习。他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微课的灵魂,为在线化学习、移动学习提供指导,从而明确学习主题、关键概念、重点内容,以音频、视频为载体,通过录制60秒左右的课程,展示教学活动。由于微课的灵活性、即时性、更新迅速性,内容丰富性,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个性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能力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进行学习,随时随地查漏补缺。

1.2 微课的十大特征

[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流媒体播放性

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内容较少

资源容量较小

精致教学设计

经典示范案例

自主学习为主

制作简便实用

配套相关材料\&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

2 微课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微课程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它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结合,学生在教师构建的虚拟的世界中学习理论知识,使简单枯燥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微课程教学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学生可进行自主学习,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一般都与实践相结合,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深度的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2.1 微课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我教你学”的教学关系,微课则彻底改变这种传统关系,实现“高效学习快乐分享”。微课目前在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按教学内容分类,可以分为概念讲解、实操训练、过程演示、强化训练、能力拓展等,按知识获取途径分类,可以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即连续性的、结构化的课程学习,非正式学习则是在线化的、简短的、不连续的、分片段的学习。其实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非专业学习上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利用微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而快速、全面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同时可引导学习者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2.2 微课通过创建学习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放到政治课中教学,由于政治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历来是教学难点,传统的政治教学课堂,尽管政治教师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试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最终的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作成微课系列课程,同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资源库,使学习过程实境化,用正面声音、正能量视频加深学生印象,提升学习效果。

2.3 微课教学场地自由,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微课教学场地自由,易于传播、覆盖面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而快速、全面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让思想植根于人民心中,使其指导思想地位牢不可破,促使全党、全体人民为创建小康社会共同奋斗,同时健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有重要意义,为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复兴注入强大的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3 利用微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在2012年11月下发了一份专门针对微课的开发、使用的通知,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在2012年12月正式拉开帷幕。同月,移动学习客户端经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研发成功并公开向社会,该移动学习客户端除课堂知识外,还集成了社会生活、工作方面的内容,教育层次从基础教育到文化教育到家庭教育,甚至健康保健、商业营销、法律知识、科普知识、艺术生活、中华文化、宗教信仰、自然律例、建筑工程、哲学人文、农业科技、林业科技等领域。由于其涉及范围广,因此能很好地满足各年龄段、各层次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由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学习与发展联席会、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一届MOOC大会今年3月27日在深圳隆重召开,同时第二届全国微课程大赛启动,此时距离第一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举办时间仅相差2年左右,可见微课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短短2年时间,已经完全覆盖了各层次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校,最后甚至包括社会大众。正是因为微课采用互联网络作为传播媒体,因此它非常适合移动学习,尤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微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态。正因为微课的强渗透性,因此它非常适合用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青年中代代相传。

3.1 环境支持,受众广泛

在“微文化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和基础的现代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微文化迅猛发展,随着“微”技术的发展,各种“微”信息已经日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其他领域,人们已进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标志着因为传播技术发展而导致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样态的转型。

3.2 创新产业,飞速发展

目前,我国微用户数量已超过5亿。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5月,仅仅是中国就已经有将近800万人从事与微传播、微文化相关的产业,其工作领域涵盖软件编辑、电子商务和硬件生产。

3.3 微课资源网站建设日臻完善

国外微课资源网站Khan Academv,TED-Ed,Teachers Tv,InTime,Watch Know Learn,这些网站的建设相对完善,并已应用于日常教学中,目前中国微课网、微课网、大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等都是国内优秀的微课资源网。这些都为制作微课作品提供了参考。

第6篇: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

1.建设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现实意义

(1)微信公众号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辅导员切实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好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能力和水平。

(2)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德育实践是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素质的客观要求。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大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辅导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要有及时发现新情况,正确处理新问题的能力。目前,辅导员迫切需要提高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以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职业素质。

2.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思路

(1)感觉体验设计。考虑到新媒体用户阅读碎片化的习惯,辅导员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应做到主题鲜明、内容精练、层次分明,在基础排版工作、版面设计、内容篇幅等方面着手。

(2)行为体验设计。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行为体验源于交流互动需求,目前微信公众号已有留言功能,辅导员可以在后台开通这一功能,方便受众阅读后立即留言,还可以挑选有建设性意义的留言以供后续受众阅读。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其他渠道进一步开展交流互动。

(3)价值体验设计。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价值体验设计应着重考虑内容设计、表达方式两个方面。在内容设计上,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内容应坚持原创为主,主动关注学生身边事件,关心班级重大活动,发现校园最新动态,推送重大活动通知及学习生活提示信息,发表相关评论文章,正面引导舆论。

3.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无论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是教师真正的目标。而提高主动参与程度的方法,就是要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快乐,获得成就感。只有成功才能使他们产生力量,促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如果辅导员单纯地使用讲座式的方法,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同嚼蜡,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内心对思想政治课的感情和兴趣,当然无法触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神经。

(3)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真正领会和掌握,必须经过自己对其的消化过程。

(4)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辅导员微信公众号能使辅导员及时了解自己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学生的反馈,从而产生热爱本职工作的动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改变辅导员对学生错误的想法和态度,培养辅导员的敬业精神。

第7篇: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在教育行业也产生了新的教学媒介——微课。微课的产生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微课的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该文就中职教育优质微课的意义、微课的设计及开发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中职;微课;开发

如果要提2016年度的热点话题,“互联网+”无疑是最热门的。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它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对教育行业的影响,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教育不能坚守避战,应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育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不断改革前进。

1中职教育应用微课的意义

1.1什么是微课

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胡铁生老师。他从有效利用区域教育资源的角度提出了要建设“微课”,同时也详细探讨了微课的内涵和特征。但是,随着微课数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了偏差,因此,2014年胡铁生老师对微课进行了重新定义。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

1.2微课的优点

1.2.1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中职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基本上是听一半,漏一半,因此学习效率不高。而微课的最大特点是时间短。从微课的时间上来说,一般是5~10min。而在这个时间长度内,学生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去,因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质量。

1.2.2专注强化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点,有效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

我们一般的课程是有上课时间的,有的一节课是40min,有的一节课是45min。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基本上是讲解多个知识内容或技能操作,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步伐,需要学生“小步快跑”,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学习状态,检查是否有“溜号”的学生,随时督促学生学习。即便是这样,学生的学习仍有“丢三落四”现象。一节课下来,不是前面的记住了,后面的忘了,就是记住后面的而前面的忘了。和一般课程不一样的是,微课是基于知识点或技能点或某个注意事项或某个教学要素的讲解。突出了“一个点”的概念。因此,这也有利于学生对该“点”的记忆和掌握,能够有效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1.2.3利用视觉效果,增强学习兴趣

中职的学习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难题。“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微视频中包含丰富的视觉元素,如文字、动画和声音等视听信息。视频影像通过有声有色地信息传递,不仅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视觉兴趣和学习兴趣。

1.2.4便于个性化学习,实现分层次教学

“微课”是教师提前制作好的微视频,而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从而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尤其是针对一些操作类的课程,学生直接操作,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而教师又不能同时一一指导,因此,利用提前制作好的微课,学生可以先学习几遍,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跳过,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请教老师,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

2中职教育优质微课的设计

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以学生为中心”是根本原则。微课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微课是我们设计和开发微课的出发点。作为一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要想让微课具有价值,它的设计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偏离这个中心,微课失去它的作用了。在微课设计中要注意3个方面的设计:即选题设计、教学设计和呈现方式的设计。微课设计首先要进行选题的设计。选题设计就是对微课内容进行设计。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微课选题要具有价值性、适合视频传播、只讲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微课设计的第二个要素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进行预先安排和设计,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好坏决定了微课的质量。虽然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而且时间在10min内,但微课也是课,要在10min说明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因此微课也要设计好微课教学各个环节和教学方法设计,包括导入环节设计、知识讲授设计、技能操作设计、练习检测环节设计等。微课设计的第三个要素就是制作手段的设计。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媒体呈现形式设计的好坏决定微课最终的表现,也决定了微课的效果。目前微课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按制作微课的技术手段分类有实地摄录型微课、PPT演示文稿型微课、录屏型微课和混合型微课。

3中职教育优质微课的开发及制作

在微课的开发制作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编写微教案。编写微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的过程,能更加理清我们的教学思路,为下一步的脚本编写奠定基础。微课开发制作的第二步是编写脚本。脚本就是微课制作的详细步骤,有关微课脚本的写法,包括镜头、时间、文字以及解说词。微课开发的第三步是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

3.1实地摄录型微课

(1)工具:使用手机、平板、摄影机和视频后期编辑软件。(2)方法:对操作进行录制,然后在视频后期编辑软件中进行剪辑和修改。

3.2PPT制作微课

(1)工具:PPT软件。(2)方法:制作好PPT课件,然后在播放的同时进行屏幕录制和声音录制,最后保存为视频格式。

3.3录屏型微课

(1)工具:CamtasiaStudio软件。(2)方法:打开CamtasiaStudio软件,设定录制的屏幕范围和声音选项,开始录制,录制结束后可以直接进行修剪、添加字幕、添加背景音乐等编辑,最后保存为视频格式。

3.4混合型微课

(1)工具:CamtasiaStudio+PPT。(2)方法:用PPT软件软件录制知识点,用CamtasiaStudio录制屏幕屏幕操作,然后用CamtasiaStudio软件进行合成,最后保存为视频格式。目前,中职学校微课教学正在不断开展和实践中。在推动微课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水平,开发出更多的优质微课,确保教师和学生都满意。我们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董新春 单位: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国科技奖励,2015(8):39-41.

[2]魏建,桑学峰.微课的设计理念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5(22):106-108.

第8篇: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专业基础课;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41-03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例[1]。与传统的教科书、PPT、Word、PDF等静态电子教材相比,微课的视频是动态的,不仅仅有文字、图片等静态内容,还可以包括教师的解说声音、眼神和肢体语言,黑板或者白板板书过程,实验演示或者虚拟实验等多媒体内容。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被认为对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方式变革、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中医药大学的办学定位与课程特色,以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探索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流程与应用模式,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一、微课的起源与研究现状

(一)微课的起源

微课的起源,是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背景下,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碎片化、趣味化的特点。作为信息技术与科学深度融合的典范,微课的出现得到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

在我国,微课最初是从中小学得到推广和应用的[2]。大多观点认为,2011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的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开启了微课在我国应用的先河。2012年9月,在“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上,教育部领导决定在高校开展微课应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正式启动,微课开始走进高校,逐渐引起众多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实践。

(二)微课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微课”(Microlecture)一词缘起于国外的“微课程”。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最先提出“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把长达近一个小时的课程压缩到60秒钟以内的五步建议,这对后续研究者制作“微课”视频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为此,戴维・彭罗斯也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此后,国外掀起微课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并取得显著成效,如:美国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视频以其便捷有效的教学方式,赢得全球众多学习者的青睐;TED在YouTube上推出的TEDEd,将课程与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系统融合为一体,形成与全球用户分享理想的盛宴;英国牛津大学陆续推出时间短小的系列微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此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推广,在线学习、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方式需求的不断增加,为微课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应用土壤。

可以看出,微课程在国外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大多用于翻转课堂教学及非正式培训学习,不仅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发微视频资源提供极大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2.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于2011年率先提出中文“微课”一词,此后,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学者围绕“什么是微课”、“怎么建设微课”、“如何应用微课”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了研究。

关于什么是微课的研究。主要介绍微课的背景、含义、特征、意义及影响等。例如:胡铁生(2011)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分类,总结了区域“微课”资源库开发步骤及途径;焦建利教授(2013)分析了微课兴起的根源,认为“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黎加厚教授(2013)从教学系统要素的独特视角论述微课的发展,提出微课程教学设计的17条建议等。

P于怎么建设微课的研究。主要研究微课建设、应用及前景等问题。例如:胡铁生(2013)对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回答;吴秉健(2013)对国外微课视频资源进行了综述,将微课视频的开发和应用的目标、内容、技术特点和相关的案例效果等进行了横向的比较,阐述了国外微课视频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策略对国内开发和应用带来的启示;梁乐明(2013)等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建构起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潘丽琴(2013)阐述了音乐“微课视频”的实践价值、具体制作流程及创新之处等。

关于如何应用微课的研究。主要研究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比如:卓宽(2013)研究了微课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张灵芝(2014)研究了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问题;谭晖(2013)提出利用微课提高科技人才外语培训的效率;邵华(2013)从具体专业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就构建完整的微课教学环境和微课课堂教学模式、搭建有效的微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了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3]。

综上所述,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国内的研究逐渐升温并初见成效,但研究还相对缺乏,表现在文献数量少,研究范围窄,实证研究薄弱等方面,尤其是关于微课设计、应用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更为少见,微课与具体应用情景(如不同学科、不同群体等)整合的应用模式亟待进行系统研究。

二、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中应用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微型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理论

微型学习理论认为,若信息被拆分成为更小的学习单元,或学习以小步子进行,那么人们的学习就会更好、更有效、更简便、更加充满乐趣[4]。微型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意义建构。微课的出现契合了微型学习理论“微、小、轻、快”的意蕴,必然以微型学习理论做指导。依据该理论,结合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特色和定位,要求我们将课程的宏内容进行细化分解,设计微课程教学活动,与现实教学情境整合来呈现课程教学内容。

情景认知理论认为[5],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致的系列行为。实践不能独立于学习,意义也不能与实践和情境相分离,而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依据情境认知理论,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离不开情境的布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与具体实践应用相连通,把知识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

(二)现实依据:教学改革的迫切形势

中医药专业基础课在中医药大学处于辅助地位,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量大,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采用“一锅煮”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以“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中药学院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开设十多年来,学生普遍反映较难,主要体现在:一是因为许多物理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二是课程对数学功底要求高,遇到复杂计算学生较为吃力;三是因为知识点间的衔接很紧密,学生一个环节没弄懂,后续内容学起来就犯难。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的办法有:将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遇到复杂计算时,采用传统板书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但经过教改实验,这些方法仍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情况下,我们尝试利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三、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策略

本文以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进行探讨。课程教学团队先制定微课整体建设方案,然后按照分工设计开发微视频课程资源。微课建设方案的制定,要注意引入思维导图,从而避免学习者在碎片化知识学习中迷失方向。下面重点探讨微课的设计流程和应用模式。

(一)设计流程:严守“五个”步骤

根据微型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微课的设计开发应注重与现实教学情境的整合,围绕“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素材”、“如何制作开发”、“使用效果怎样”等问题展开,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分析、方案设计、素材准备、开发制作、测试评价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以“药用物理学”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为例,微课的设计流程见表1所示。

表1 “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微课设计示例

(二)教学模式:“三备―四步―一复习”

微课应用模式的构建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展开。课前,学生登录课程学习平台,观看微视频和数字材料,完成概念性知识点的学习,并进行课前测试练习[7],将自主学习时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登记。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测试练习和笔记疑难情况,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进行设计。课中,教师结合互动平台的问题反馈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微视频引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知识讲解、课堂知识应用和课堂小结。课后,学生通^观看教学视频来复习回顾学习内容,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三备―四步―一复习”的微课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三备―四步―一复习”微课教学应用模式

(三)案例:“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课堂实录

以“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为例开展微课教学实践,教学实录如下。

1.课前。首先,学生登录课程学习平台,在“学生自学”栏目中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和电子材料;然后开展课前摸底自测练习;最后学生将遇到的难点问题在课程平台的“笔记疑难”中记录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分析数字材料、测试练习和笔记疑难,在此基础上开展备课。备课的重点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这是教师备课的基本依据。

2.课中。首先,播放香蕉球视频,引入课程内容;其次,开展伯努利公式推导。通过理想流体和稳定流体的概念,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功能原理建立物理模型,推导出方程公式,同时讲解公式的意义及适用条件;再次,讲解方程的应用。通过一个应用实例,给出水流的速度、压强、管的内径、水沿水管某一截面管的内径等参数,求该截面处的流速和压强。同时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演示文丘里流量计原理。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3.课后。学生登录课程平台复习课程内容,教师对课前与课中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内容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

四、展望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和微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背景下,本文依托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对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的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模式进行了细粒度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微课设计与应用理论,对微课在中医药大学中的推广,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对促进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后期笔者还将从教学环境筹建情况、教学互动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总结及交流研讨等四个方面,对微课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更加注重资源构建和教学的互动,形成有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后期的重点研究工作[8]。

参考文献:

[1]谢伟.微课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适用[J].学理论,

2015,(12).

[2]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4,(26).

[3]周青松.高职会计专业出纳实务课程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

[4]许爱军.高职数字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动因分析及模

式构建[J].成人教育,2015,(4).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

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6]陈昭喜.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整合研究――

以《药用物理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12,(4).

[7]刘颖.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三类“微课程”的对比分

析[J].教育信息技术,2015,(8).

第9篇: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

作者:张泳涛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4-02

1.前言

高职教育中的“微课”,是以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记录下教师某个教学环节或完整教学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微课与教学文本、多媒体课件相互结合,形成配套式教学模式。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易于分享等特点,将其应用于高职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的意义

微课开发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是推行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课能将专业课程的重、难点集中表现出来,采用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平台;第二,微课集中展现了教师课程研究中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可借助微课开展微格教学、教学研究和技能比赛等;第三,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优化高校课程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丰富高职教学资源,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第四,微课具有短小精干、针对性强等特点,它能够很好地补充和调配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文化理论、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等课程的跨越调配,对不同层次的课程进行整合或者分离;第五,微课应用具有灵活性、可变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来实现课程教学、辅导、复习、课外学习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微课的特殊优势决定其不会对日常教学造成影响或干扰,反而能够促进高职教学的顺利开展。

3.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的原则

3.1实用性

微课开发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辅助高职教学,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在教学设计中,坚持实用原则,不搞“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3.2智能化

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是对高职微课教育的多元化评价和修正。微课的智能化发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平台,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监控学生学习过程,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3.3连续性

微课对专业课程中适合开发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设计开发,将其开发为具有连续性的课程集合,进而形成微课程。微课作为课程中的一个点,微课程则是一门课程的框架与结构。

3.4协作性

微课开发有利于建立一种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开发微课的团队主要以高职教师为主体,软件技术人员、信息工程师等参与其中,开发团队的各个成员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协商工作,共同完成微课开发任务[1]。

4.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的有效路径

4.1利用微课开展教学研究

传统教学研究主要是以听课、讨论、说课等形式进行,这些形式通常都需要教研室统一安排和计划,并且教师要同时在场。利用微课能够灵活安排个人或集体进行看课,可以通过在线教研、网上看课等形式来大大压缩教师的看课时间,并且微课具有永久保存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进行教学研究。

另外,利用微课能够开展跨越空间的学术交流以及教学型技能比赛。通过信息技术传输和报送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方案等内容,这种形式打破了教学的地域性限制。值得一提的是,微课录制过程集中体现了教师提高教学技能的过程。微课的教学设计、课件、授课、学生评价等环节一应俱全,并且,微课是将教师放在“微格教室”中开展教学活动,其他教师及学生可以看到整个教学过程,这对教师具有很好的约束与激励作用。

4.2利用微课开展实践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微课可以实现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边看课边进行学习,教师利用微课指导操作。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能够边实习边观看微课。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对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讲解、介绍。另外,利用微课可以开展社会服务,微课开发与应用能够更好地开展在线学习、职业培训、技术服务、资格证书培训等社会服务。

4.3引导学生开展课内与课外活动

利用微课能够更好地开展课内、外学习活动,同时,还能对高职课程的教学与结构进行优化。教师利用微课可将教学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整合和调配,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外活动的形式,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我消化,因此,教师可利用微课将课内知识调配到课外,学生通过课余学习能够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微课学习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逐渐培养起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