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

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

第1篇: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社会性发展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业负担重、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暴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等等。导致学生心理疾病增多,致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因此,有必要探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确定为课程目标领域。并指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是:“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以往我国学校体育的“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培养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相比,在观念上是一个突破,在课程体系上也是一种创新。但是,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怎样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尚无理论依据和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为此,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2、体育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是指社会成员“基于一定价值目标,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从而在社会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活状态,以促进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它包含了心理调试和行为调整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在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体育实践课程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身体练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学生都有直接的体验,这在发展学生心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体育实践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环境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体育操场是开放的,教学空间比较大,因此环境变化多,角色转换快,信息交流频繁。这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3、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 1改变和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一直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研究课题之一。体育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据调查了解,目前大部分学校体育实践教育内容还是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主。其实,以什么布粕勺内容为主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在调查中得知广大学生夕小尧技体育项目还是非常喜欢的,关键祠题是要以什么丰勒7目标为主。竞技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休闲娱乐体育项目都可以精选为体育教育内容,作为“教材”进行运用。因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竞技体育可以是大负荷方式,也可以以小负荷形式进行,传统体育和娱乐体育也是一样。“教材”一词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具体”的教材,是指课本、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今天上篮球等),另一种是“抽象”的教材,主要是指“教材的研究与使用方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同一个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强调运动技术,有的教师强调锻炼方法,有的强调文化,有的强调运动乐趣体验。因而,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基础理论的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实践方面,应该说体育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理论教学方面也不能忽视。理论在人的观念价值确立和指导实践应用上是非常重要的。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体育锻炼原理和运动保健常识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受到关注的。

第二,注重体育实践的健康教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因此,教材的选择与使用要充分考虑其做为教材的那种具有代表性和可接受的教学因素。无论游戏、娱乐及身体基本活动,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的竞技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体育健康教育素材,关键是怎样运用的问题。体育教材的确定要根据体育学科特点、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具体条件来进行,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3. 2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再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计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第二,情景创设。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个体的情绪趋向一致,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体育教学就是在这种心理气氛中形成的。这种气氛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4、结束语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主要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社会性发展,是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科发展的必然。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促进人际交往、情感培养、加强交流合作、适应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社会性发展这样的目标,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内容,设计并运用、实施不同的办法,以达到和实现社会性发展的效果和目标。利用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必要的、可行的,但内容设计和方法运用须符合体育学科要求、项目特点和课程发展规律,否则会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

摘要:“健康教育化”是近来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流行倾向。就该倾向的成因及利弊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该倾向实质上是对“健康第一”课程理念一种形而上学的诠释,不利于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3-03

目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场声势浩大的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类学校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体育课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改革过程中,新的改革思潮不断涌现,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探讨和尝试,力图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就是诸多改革思路中的一种。

1 “健康教育化”一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流行倾向

近年来,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诸如“健康教育一学生体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导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2]、“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3]之类的观点非常流行,这类论调事实上反映了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倾向,我们称之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这种倾向的主要观点主要是:过去的体育课程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健康,忽视了健康教育。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应该是在课程中突出健康教育的目标,增加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课程朝着健康教育的方向发展或走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之路才是改革的希望所在。持这种倾向的人主张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健康教育化”改造,在实践中其具体做法因程度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1)主张在现有的体育课中更多地融合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这种做法的“健康教育化”程度相对较低;2)主张将现有的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合并成一门新的综合课程;3)主张体育课程归属于健康教育[4],并力图将体育课改造成新的健康教育课,彻底改变体育课程的性质,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做法。尽管做法各不相同,但此倾向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或附和,已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流行倾向之一,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人们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

2 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的原因

2.1 “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理念下的一种应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程受学科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增强体质”和“传授技能”一直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结果造成严重忽视学生身心健康,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等种种弊端。为此,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希望能够逾越“体质论”和“竞技论”体育课程观的樊篱。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人们最终选择了“健康”这一概念作为突破口。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健康”这一主题被引人体育课程当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成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育促进健康的重要功能和目标被突出,“健康”这一概念成了体育课程的核心主旨。体育课程的这一变革被认为是对我国传统的“体质论”和“竞技论”体育课程观的历史性突破,“体育为健康”这一新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很快得到诸多课程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认可和响应。体育课程作为一项教育过程,既然它的价值倾向和课程目标都已指向“健康”,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体育课程理所当然地就应该是一项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教育过程了,更有一部分人认为体育课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健康教育。于是对体育课程进行“健康教育化”改造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举措了。

2.2 “体育卫生模式”惯性思维的结果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就有着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传统,人们习惯于将体育与(卫生)健康教育放在同一层面或内容中考虑,这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经验,同时也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5],人们称之为健康教育的“体育卫生模式”。这种模式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朴素的体育健康观,突出了体育课程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在实践中有着“体卫”并称、“体卫”工作一起抓的习惯。“体育卫生模式”体现了人们对体育课程的一种普遍心理定势:人们习惯于将学生的健康问题归因于体育课程,每当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下降时总会去指责体育课程。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的体育课程中实际上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健康教育化”萌芽,只是在“体质论”和“竞技论”体育课程思想的束缚下,显露得并不明显而已,但这种传统至今一直体现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许多学校的健康教育课常由体育教师担任,体育教研组与医务室也常被设置在一起。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就是基于青少年健康下滑问题,在此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被得以强化,而“体质论”与“竞技论”体育课程的解构以及“健康第一”课程指导思想的树立,更是为这种思维方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于是“健康教育化”倾向开始在体育课程改革中逐渐被张扬。可以说,“健康教育化”倾向与“体育卫生模式”是一脉相承的,是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强化。

2.3 国外体育课程理论迁徙的产物 我国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借签了大量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世界各国对健康问题的普遍关注和“体育为健康“口号的提出,各国体育课程的改革中都突出了增进健康的目标。将体育课程改造成有明确的健康目标,并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融人体育之中成为当今世界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主流趋势“,。新西兰、日本等国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合设为一门课程的模式更是为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直接的参考。在国外体育课程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开始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基础教育中的体育课程(初中阶段)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而大学体育课程中也开始强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教育化”倾向在改革中逐渐生成发展,成为国外体育课程理论借签和引进的产物之一。

3 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的理性审视

3.1 “健康教育化”改革倾向的长处 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无疑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倾向的优点在于它直观地体现了“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理念,突显了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拉近了体育与健康的距离,从健康的角度提高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同时这种改革倾向还较充分地体现了体育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不但纠正了以往的体育课程只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甚至将运动技能的学习当成惟一的内容与目的的不足,强调了健康促进及健康知识的学习同样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同时也克服了以往体育课程仅偏狭于

促进身体健康方面,使体育促进健康的功能朝着三维健康拓展。这对改变几十年来在“体质论”和“竞技论”指导思想影响下的体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倾向也比较贴近传统的“体育卫生模式”,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同时又紧扣新世纪人类呼唤健康的时代主题。此外,这种倾向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增加体育课中健康教育的内容,增加理论课的课时和比例等都是容易做到的。因此,此倾向不失为体育课程改革中一个富有创意的切人点,对体育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提高人们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有着促进作用。

3.2 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存在的问题

3.2.1 “健康教育化”倾向所存在的前提有待商榷 体育课程“健康教育化”改革倾向是以“健康”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着眼点的,它所存在的前提假设是:“健康”是体育的根本或终极价值取向。尽管“健康”概念的引入,使得人们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有豁然开朗之感,当前的课程改革也大打“健康”牌,寄希望于体育课程通过“健康”这一主题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然而,一方面健康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体育对于学生健康的影响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不是学校健康教育的全部。另一方面,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多种价值内涵,“健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体育课程的根本或终极价值取向是否必然就是“健康”,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实际上“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它对学校的各门课程都具有普适性,而惟独体育课程将其直接作为自己的课程理念,并将自身的根本价值取向定位于“健康”,这种定位是否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论证。

3.2.2 “健康第一”只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理念 而“健康教育化”倾向则将理念直接演绎成体育课程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反映出人们对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简单化理解和机械套用。体育课程提倡“健康第一”的理念与体育课程的“健康教育化”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健康第一”是一种时代的教育思想,一种体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一种包治万能的“药”[7]。“健康第一”的理念虽然揭示了传统体育课程的片面性,但并不能解释造成传统体育课程与教学诸多弊端的所有原因。“我们对‘健康第一’的研究,应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不能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主观随意性。”[7]因为推祟“健康第一”的理念,要突出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所以就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健康教育化”改造,使体育课程走健康教育之路,这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这种倾向有可能导致体育课程改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整体上把握课程改革的诸多要素。有了新的改革理念,但却缺乏新的手段和途径,缺乏相关理论成果的支持和推动,也暴露出体育课程自身理论研究上的贫乏。

3.2.3 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面临动摇 体育课程是一门技艺性的学科,这是当前人们对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征所持的基本共识。体育课程的“技艺性”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认知过程,是一种身体认知,它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技艺性”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本质[8]。体育课之所以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丰富多彩的技艺性学习有关。但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却有可能使体育课程原有的学科性质发生削弱或改变。持这种倾向的人认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既然已经发生改变,那么相应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和内容就应当改变,体育课程的学习就不能再集中在身体认知上,而应当以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或至少要加强健康知识技能的学习。尽管不同人的“健康教育化”倾向程度有差别,但一致的做法就是在体育课中增加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增加理论课的课时或比例。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减少,这对于受“应试教育”的挤压,课时已很紧张的体育课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将体育课看成为“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课的合并会严重削弱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而将体育课改造成健康教育课,使之成为一门文化课,则完全丧失了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也就意味着体育课程的消亡。实际上,学科性质与课程理念及目标是不同的概念,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实现教育目的载体或手段,其学科性质和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因理念及目标的不同而随意发生改变。“健康教育化”倾向将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与学科性质和特征混淆起来,不但会使体育课的“技艺性”特性丢失,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更加不感兴趣,同时也抹杀了体育对于健康促进的独特贡献。

3.2.4 健康教育课面临困境 在我国学校课程体系中,健康教育课是落实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是其现实写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中却没有明确设置独立的健康教育课,而是将原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分散、渗透到以新更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的各门课程当中。尽管新课改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不能也不可能包容原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6],没有明确主张以体育课去替代健康教育课。但在实践中,体育与健康课实质上已经替代,更确切地讲是挤掉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体育课程的更名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健康教育课已经被合并到体育与健康课当中,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已经在学校中消亡。由于新课程的误导,更由于人们对于“健康第一”理念的误解,一些持“健康教育化”改革倾向的人则更是明确主张体育课应成为落实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导致在学校教育中本来就非常薄弱的健康教育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健康教育化”倾向使得体育课程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被空前夸大,这不仅可能使体育课程自身的改革误人歧途,还可能导致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消亡,实际上反而弱化了学校健康教育,结果造成与增进健康的改革初衷相悖。

参考文献:

[1]王爱萍.健康教育一学生体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J].安徽体育科技,2002(4):68-70.

[2]李小英.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宗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84―88.

[3)毕研洁.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170-172.

[4)杨忠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内涵分析[J].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6.

[5]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

■ 课程性质的变化

正式稿将实验稿中对本门“课程价值”部分的内容删除,重点放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方面。在课程性质中加进“以学习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正式稿更加明确了体育要学习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一些以智力游戏为主的项目,如棋类不能进入体育与健康课。同时,强调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 课程理念的变化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正式稿与实验稿完全相同,但在内容表述上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观点。

第二,实验稿中第二个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改为正式稿中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运动知识转为爱好,坚持锻炼身体,将来走出校门也能用学来的体育知识、技能进行锻炼。

第三,实验稿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为正式稿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如合作、探究等。

第四,实验稿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改为“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这告诉我们,教学要求要考虑区域的不同,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应允许学校、教师根据课标的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自行确定。如北京114中学将软式垒球作为校本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课程实施建议

在设置学习目标上,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教学目标应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把所有目标都罗列上(事实上也实现不了),应有所侧重,但学什么内容、身心得到什么发展应有所表述。如初步学习快速跑——后蹬跑技术;发展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拼搏、刻苦、勇往直前的精神。

建议评价应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

学习范围表述更具体。2011版课标给出了更具体的学习范围,小学低年级以游戏的方法和以广泛学习基本身体活动和简单的小球类游戏、体操基本动作、武术基本动作,以及荡秋千、跳皮筋等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为主;小学中高年级以学习基本身体活动与游戏、各类简单的运动技术与游戏为主。

第4篇: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实践中理解新课程》

很有幸,能够跟上这次全国范围内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更有幸的是,在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同时,新课程在同一年实施了。可以说,我是与新课程一起走进了体育课堂。这就要求我带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最新的课程理念。4年快过去了,我在这4年实践中经历过迷茫,也品尝过甘甜,但更多的是一种幸福,因为我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求教师改进教育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收获,提高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到有用的本领。在这4年的教学探索中,我对新的课程标准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点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它突出了健康是唯一目标。

新课标更为彻底的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充分地突出了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这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我们学校体育而言,强调了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点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要贯穿人的一生,有一种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学校教人、家庭养人、社会用人。而现实证明对人的教育仅仅依靠一个时期,一个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学校、社会、家庭是体育教育的三个渠道。而作为我们体育教师因该从学校体育这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第三点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样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未来的路还很长,唔将上下而求所。希望带给学生们是难忘的童年,因为,他们有着快乐的体育课堂。

第5篇: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

一、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

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是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正确方向的前提。自中学体育课程的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之后,有的人以为体育课程已经由健身体育发展成为健康体育了,以后的体育课就叫“康体课”,甚至有的人说体育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健康教育。

应当如何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呢?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回顾近百年来,特别是以来半个多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演化的历史,各个不同时期制定的《标准》或《大纲》,在课程目标上虽然各有不同的侧重,但体育课“必须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必须进行身体练习”“必须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点始终未变。甚至在学校教育遭到严重摧残的“”期间,一些地区编写的体育试用教材,也都有促进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明确要求。

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应该把握如下几个要点。

1.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2.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不是以知识传授和智力游戏为主要手段的。

3.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既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又是实现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也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一项重要目标。

4.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但仍是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

5.小学和初中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物或科学等相关课程共同完成,体育课程主要学习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二、关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不能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

“以人为本”这一口号,并非是现代教育的产物,早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就被提出来了。“以学生为中心”则源于18―19世纪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到了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进一步发展了“儿童中心论”。他把儿童比作太阳,认为一切教育措施都应围绕这个太阳转,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从儿童不变的本能、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又提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在弘扬人的个性、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与古典人本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它更关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其积极的、可供学习的一面,但也有其片面与空想的特征。其教育目的过于强调“个人本位”,过于强调个体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过于强调精神层面而忽视物质层面,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社会,同时也就削弱了它自身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所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把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新课程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证适应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要每一个学生从学习中受益,除了上面几方面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体育是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等方面。虽然学生认真、主动地完成学习要求,在上述方面的状况会得到积极、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变化,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体育与健康》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角度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四、新的评价体系在实施中存在操作难的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依然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许多地区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索和研究,试图建立一个良好的能在全国推广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但至今尚未如愿。他们往往都是在适当减少原有的达标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成绩进步度,增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的成绩评价表,这些评价又分为“预先评价”、“过程评价”等。其结果是整个评价工作烦琐,工作量极大。因此有人开始对新的评价指导思想的可操作性产生怀疑。

我国中小学实际情况是,体育课教学编班人数多,任课老师课时多,一名体育教师往往要面对几百名学生,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投入不足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要改革原有的体育课评价方法,作全方位的评价的确有较大困难。同时,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并没有真正建立现代教育理念,没能真正树立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观念。新的评价要求我们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非得面面俱到地给每一项都评出一个等级或者分数不可呢?

第6篇: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

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成为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为背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探讨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拟解决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理论课;公共体育课;课程建设

1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课程要求的转变

1.1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新一轮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实践课的改革成了人们重视的焦点,使得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是“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关系,只有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进行锻炼。高等教育就是高深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在这里学生不仅是接受与储存知识,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理应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避免锻炼的盲目性,使理论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思想被5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所代替。高校体育理论课作为体育课程的两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组成部分之一,对5个领域的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指导科学锻炼和实现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目标意义重大。

大学体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阶段的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教育是发展性的而不应是终结性的,这就是说,大学的体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得到体育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必须重视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

1.2高校体育理论课程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进入2l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体育课程目标都呈现出扩展的趋势,体育理论不再仅仅囿于运动知识的传授,而是拓展到了健康甚至体育文化层面。我国的健康教育迟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这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也反映了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全面转变。

虽然我国将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但是事实上,极少有高校专门地开设健康教育课,即使有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也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的,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规定对高校健康教育做出具体要求,但是就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和体育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完全可以将这两部分加以整合。已经有学者提出:作为学科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或者重构一门包括体育、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内容的综合性《体育与健康》学科,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2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状与反思

2.1教学难度的加大与理论课相对被忽视的状态

从课程规定性来看,与199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比,2O02年的新《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时数减少了2%,然而新《纲要》的理论课程理念和目标却在不断延伸,使得理论课程建设的难度加大,任务更加繁重。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方法的传授,以至于课程的训练意味甚浓,教育意义下降。在高军等对我国21个省68所高校(13所重点大学,55所普通院校)进行的理论课教学调查中显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59所,占调查学校的86.8%,其中有9所(占调查学校的13.2%)学校小于等于4学时,仅占总学时数的5.6%。在斯华琴等针对江苏省32所高校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26所,占调查学校的81.3%,其中,有6所学校(占调查学校的18.9%)小于等于4学时,仅占总学时的5.6%。”这些数据都与教育部2OO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2.2课程权力的下放使体育教师教学难以适应

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这一规定,使高校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但是,几十年来在统一的规范要求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从传统的教学范式中走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3课程体系的拓展使部分教师难以胜任体育理论课教学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更是课程体系的拓展。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体育理论的教学能力,还要能胜任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这一要求对原有体育师范教育规格下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

3构建新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是理论课教学内容难以选择,这也是进行体育理论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纲要》规定的理论课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合理的理论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3.1确定课程内容的框架体系

课程内容决定于课程目标,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集中反映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它是国家对2l世纪人才体育教育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知识的载体。一直以来,体育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似乎运动项目知识、健康知识、健身知识等都可以纳入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范畴。

日本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生理学、运动医学、环境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疾病和预防等。美国可以说是体育课程灵活性最大的国家,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内容体系,以至于美国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包括了体适能健康、行为改变、健康营养、身体成分评估、心肺耐力测评、应急评估和处理等十几个方面的内容。事实上,要求所有的体育理论课教学都包含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特色教学尤为重要虽然不能要求学生掌握整个框架内的所有内容,但是有选择地确定一个系统的内容体系还是十分必要的。

3.2处理好体育理论课的健康教育内容

在高等教育中,健康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在强化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健康教育的范畴更加宽泛,容易使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取泛化,甚至使课程内容臃肿,教学目标难以明确,同时枯燥的内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

“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而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体育无法解决健康的全部问题。”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取要围绕体育这一关键词进行,否则,内容的泛化会使体育理论课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健康教育和体育理论教学的关系。

3.3处理好课程内容安排与新教学形式的关系

安排好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选择的运动项目相关性与兼容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安排大都是以运动项目为主线。三自主教学形势下。各高校都在探索新的体育课程模式,选项课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使传统的理论课程的内容排列不能很好的配合实践课教学。课程结构的排列方式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显得至关重要。美国高校的体育理论课程是按健身功能排列的,例如发展力量素质、发展耐力素质等。我们可以借鉴这种课程内容的组合排列方式,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则可以穿插到实践课教学中进行。

4完善体育理论课程的保障体系

4.1体育理论课程的师资保障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众多,但学历结构参差不齐,更有许多公体课老师术科水平很强,理论水平却不高。特别是在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形势下的公体理论课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要拓展体育教师补充渠道,吸收高学历体育人才,严格把守体育教师引进规格。对于在职教师的培养是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的最直接最经济的方法,也是保障教师知识更新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培养的培训还不多见,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教师的在职培训,并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规格。

4.2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教材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高校选用的体育教材可分为统编教材、省编教材、自编教材几大类,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理论课教学质量。在这些教材中,内容雷同、重复现象严重,有的虽然是新版教材,却和几十年前的老教材内容体系相同。

在三自主教学形势下,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使得项目教学的范畴扩大,再加上新兴运动项目不断地被接纳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一本教材难以对各运动项目做详尽的介绍。力求包含更多运动项目的教材反而显得浅尝辄止,达不到教学效果。现行的教材当中,理论知识的介绍普遍占比重较少,运动项目知识占了大部分比例。在教材编排上,要突破原有教材模式的限制,使教材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同步,这样才能增强教材的实效性。比如将基本理论和项目理论分别编写成册,使基本理论教程普适所有学生,运动项目理论按项目的类属聚合分类编写成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项课对应选择。

4.3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的检查,是保障课程质量的手段之一。课程的检查机制是课程得以实施的保障,尤其是对于涉及所有大学生利益的体育公共课。但实际情况是体育理论课程的检查机制不能很好地配合《纲要》的要求,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理论课的教学并未纳入评价指标当中。

5引入现代化教育手段,改革体育理论课程教学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体育师资有限的条件下迅速有效提升教学实力和教学质量的可行方法。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带来了现代教育全方位的变革,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领域,如何利用信息化的便捷来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体育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普遍不高。学分制的实行以及三自主教学形势下的不同教学模式探索,使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学与课程管理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因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是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任务量的。网上选课系统、体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利用,为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是高校体育教学突破现实困境、拓展教学空间的契机。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1.1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目前体育理论课与体育实践课严重不对称的现象迫切需要得到改变。

6.1.2体育理论课的课程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评价和检查机制。

6.2建议

6.2.1健全课程保障体系,建立课程的评价检查机制。

第7篇: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体育课堂 有效教学 体育教师 学生

1.前言

近日公布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生形态发育、营养状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肺活力等素质水平呈下降趋势,肥胖检出率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育教师应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着手,抓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契机,大胆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改进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现代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进一步创设适合青少年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为改善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状况尽一份微薄之力。

2.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并收到实效的教学;是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并学有所获的教学。

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是不尽相同的。普通高中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围绕课程的总目标进行。通过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3.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标准》就课程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3.1体育是一门必修课程。

体育是“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学习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教学同样担负着授业和解惑的任务,它需要向学生传授人体运动的操作性知识,即运动技术,这就规定了体育课是要具有“传授运动技术的程序和效果”的课程,同时要体现运动技术进步的这一突出的教育效果。

3.2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体育课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一定是“要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

3.3体育课程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

体育课必须强调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程序和效果,不能将体育课程生硬地与作为文化的体育运动相衔接。

4.教学过程的主要构成因素

构成教学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环境等,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他们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

4.1教师是教育者,也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

《课程标准》在为教师编制与执行教学计划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但无论选择何种模块、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仍然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也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贴近课程性质,达成课程目标,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4.1.1明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无论选择什么项目,或在某个模块学习中,教师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如学生、场地、气候等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择并明确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达成学习目标。

4.1.2引导学生学习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种灌输―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样示范和讲解,学生就照模子画样子,完全是一种“跟我学”、“跟我做”的模式,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再现知识的“反应器”。《课程标准》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处理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4.1.3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空

没有练习是不可能学好运动技术的,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有效教学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4.1.4教学流程要符合教学规律

有效教学的课堂组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掌握技术的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课堂还必须有必要的开始(常规教育)部分和结束(放松、整理)部分。

4.1.5及时反思教学

课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获得的成功经验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4.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信息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应该并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有效教学必须落实“传授运动技术、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程序和效果。

4.2.1通过学习能体会到有所进步

教学的每一个模块(单元)、每一次课都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运动技术,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掌握、巩固、应用运动技术;通过学习能感到有所长进,能体会到小小的成功。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建立起自信,就会逐步建立起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4.2.2通过锻炼能有良好的身体反应

每一次课都要进行有效的和针对性强的身体素质练习,并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练习量,让学生的身体在课后有一些良好的反应,如肌肉酸痛或适当的疲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2.3通过学习能感到有所悟

教学的每一个单元或每一次课都要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地讲解和传授体育知识,并注意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体育运动的原理,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锻炼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的目的。

4.2.4通过学习能规范行为和受到教育

每次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受到教育,每堂课都要不断地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通过课堂常规、纪律教育、集体教育等让学生明确体育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和奥林匹克教育的场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5.开展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悟

5.1营造和谐的氛围。

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支持性的课堂。

5.2教学中心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疑激趣、设疑激思,鼓励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努力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

5.3注重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一些体育与健康的保健知识,动作技术的形成规律、练习方法、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4适时实施分层教学。

因为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因能施教,按学生体能分组,按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快慢分组,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学法措施。对学生有共同的基本要求,也有不同因人而异的目标,课堂上“学生吃得多的多给、吃得少的少给”,保证学生“吃得饱”和“吃得了”,并能学了有用。

5.5变革教学手段,优选和运用教学媒体。

简便实用的教学手段,丰富直观的教学媒体,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

6.结论和建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经验,开展以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在一所学校,若教师人人争当有效教师、个个实施有效教学,这所学校必定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良性循环,极具可持续性发展的强有力的后劲。但由于课程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还处在探索时期,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6.1做好班级日记工作,把学生一些合理的要求、建议或批评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加强沟通,消除不必要的教学障碍。

6.2定期召开体育委员、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教学过程中值得肯定、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制止教学过程中阻碍师生交流、发展的不良因素。

6.3教研组、备课组要经常组织听课,并随时组织授课效果的检测,加强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做到资源共享;落实课堂反思制度,引导教师不断培养反思意识;用新课程理念审视和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万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

第8篇: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

一、从“离坚白”说看体育教学中的属性分离现象

中国哲学史上有过一个“离坚白”说,是战国中期赵国人公孙龙在他的《坚白论》中提出的。所谓“离坚白”,是说“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公孙龙还以具有“坚”和“白”两种属性的“石”为例,详细阐释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坚”和“白”是有差别的,不能同时都是“石”的属性。他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意思是当你用眼睛看这石头时,得不到“坚”而只能得到“白”的感觉,这时就是没有“坚”。

“离坚白”说认为人们感觉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是相互分离的独立体,片面夸大事物属性的差别,把具体事物各属性之间的联系性绝对割裂开来,对触觉外的属性视而不见,对视觉外的属性故作不知,只重分离,无视联系。而且他还能巧言善辩,自圆其说,所以被一些学者称为“诡辞”“诡辩”等。

乍一看公孙龙的“离坚白”说,觉得很好笑,这和他的“白马非马”“奴婢三耳”“鸡三足”等辩题如出一辙。但一联想到体育课改理论和实践中的种种误区与争论,才发现这种分离事物属性,无视相互联系的“离坚白”认识方法至今仍对我们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类似“离坚白”分离属性的认识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

把体育教学增强体能的生物属性和学习技能的学科属性对立起来,非此即彼,难以调和,非要争出个以谁为主。

一强调体育增强体能的工具性,其人文性就被忽略,一强调体育的人文性,其工具性就遭贬抑。

一提刻苦锻炼就不顾运动乐趣和学生感受,一提体验乐趣就把刻苦锻炼搁置一边。

一强调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便只练合作性和心理拓展游戏,一强调运动技能学习,便在课堂上让小学生背诵技术要领。

五个学习领域的被分离最为典型。课改伊始,课程内容被划分为五个学习领域,体育所具有的各种价值被分离开来,独立成章,自成体系。于是,教师们在努力地对五个学习领域做出自己的理解之后,便开始尝试设计针对五个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方案。水平教学计划的内容按照五个领域划分,课时计划的教学目标按照五个领域制订,大家在努力寻求能分别实现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学习领域目标的针对性内容和方法(因为课标实验稿强调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课改中曾出现过以培养合作精神为设计主线、以增强自尊自信为教学目标、以体验运动乐趣为内容主导的各种教学设计。直到现在,还能见到把耐久跑划分成“发展心肺功能的耐久跑…增强意志品质的耐久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耐久跑”这样的设计思路。

价值多元,领域多元,目标多元,人们在经历种种尝试探索思考后不禁发出疑问,多元学习领域是否能相互联系,共存一体?是否存在一条能串联起诸多学习领域的主线?

二、共存一体的多元价值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五个学习领域合并为四个学习方面,并专门强调:“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这标志着,最能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特有属性和作为课程主要手段的身体练习,将成为一条主线,将多个学习方面串联起来,一种强调联系性的整体思维将开始主导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

四个学习方面的划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元价值。如: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形态生长、机能发育和体能增强;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促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积极参与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基等等。简而言之,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强体能、陶冶情操、体验乐趣、增强自信、改善交往等多元价值。正是由于这些多元价值的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目标体系才能得以成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元价值或目标是通过何种途径得以实现的?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说的很清楚:“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

身体练习是什么?《体育词典》将“身体练习”解释为:“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为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采用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个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说身体练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动作;二是说采用这些动作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据此,我们可以把对身体练习的理解概括为:为了促进身体发展和掌握运动技能而运用的,表现为动作形式的各种体育项目和锻炼方法的身体运动。身体运动充满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充满学习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过程,离开了身体运动,体育与健康课程将不再“是其所是”(借刘卓教授的表达式,第二个“是”指体育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可以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在生物、精神、社会、文化等方面表现出多重属性及其价值,但多重属性与价值都通过身体练习这一形式得以表现。价值多元,但共存一体,这个“体”就是身体练习。离开了身体练习,各学习方面的诸多价值和目标将无法实现(虽然通过心理咨询亦可达到调控情绪等心理健康方面的目标,但那已经和课程性质及其独特价值相去甚远,是另一回事了)。

身体练习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有属性,因此,身体练习是最能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质属性的本体,是构成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手段的主体,亦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价值和目标的载体。

三、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四个学习方面有较详细的阐释。在指出四个学习方面均是课程内容之后,课标又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运动参与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运动技能是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身体健康是课程期望的“重要结果”;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我们不妨对四个学习方面做进一步分析并继续寻找身体练习在各个学习方面的地位。运动参与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从事身体练习,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实践要求,也是实现课程其他方面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前提条件。之所以把运动参与视为前提条件,是因为如果学生连作为体育学习入口的“参与”都做不到,什么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目标达成便都是空谈和奢望。

身体健康是通过课程学习所达到的重要结果,而且是一种理想的结果。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是一个机体各种生物学指标不断改善的结果,生物学变化是一个机体不断接受刺激并承受运动负荷的过程,因此,大量、反复的身体练习对于人体形态、机能、素质的不断改善是不可或缺的。这一期望结果的表达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功能的反映,也是体育课程强身健体的重要目标。

运动技能是实现课程所有目标的主要途径,这与“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是高度一致的。身体练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动作,而运动技能正是经练习而能熟练完成的动作或动作系列。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没有大量反复的身体练习,掌握运动技能便只能是纸上谈兵。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学生可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改善与调节个体情绪,养成勇敢、顽强、果断、坚毅等意志品质,学会如何与同伴合作或公平竞争等等,正是这些价值赋予了体育课程独特的教育性和人文色彩。但是,不管我们把体育看做是“针对”身体的教育还是“通过”身体的教育,所有这些教育价值都是通过学生从事身体练习来实现的却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离开身体练习另辟蹊径地寻求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专门的教育方法手段,应该不是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初衷。

运动参与是实践要求,运动技能是主要途径,身体健康是重要结果,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价值体现,四个学习方面的特征及其关系一目了然。而身体练习则是贯穿和联系四个学习方面的主线,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参与身体练习的过程,学习技能,强健身体,改善情意,获得发展。如图1所示:

如果把身体练习视为串联四个学习方面的主线,其实接近于把运动技能作为四个学习方面的串联主线。从四个学习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手段来分析,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运动技能的学练和身体锻炼的过程得以实现,整体上看,其本身并不具备可独立操作性,实施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体系,而身体健康的实现途径和手段与运动技能的学练不可分离。只有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内容丰富,手段多样,富有趣味,可繁可简,便于安排,学习手段与身体练习才能紧密相连,且具有体育文化传承的意义。这些特点能为我们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更大的便利,体育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连续性也将有望得到提升。因此,与其他几个方面相比,运动技能确实更适宜作为教学设计的主线和串联四个学习方面的主线。

第9篇: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采用归纳综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结构、特征和开发的目标、主体进行理性思考,旨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一、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及现状

目前,高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课程资源不足的现象,在体育课程资源本已短缺的情况下,部分教学设备、器材、场地未能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忽视了社会、自然环境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对体育教师这一潜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非竞技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也是制约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而缺乏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开发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目标

(一)对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内容,还将直接导致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体育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丰富,有利于推动现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和基础。

(二)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引入学生需要、学生实践等 内容到体育教学领域中来,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青少年的多方面需求,促进青少年人格、个性、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康完善。这要求体育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不仅要学习体育与健康 课程理念,领会新课标精神,还要能在教学工作实践新课标;要掌握运动技能,更要钻研针对运动技能采用何种教学技能;了解多种运动项目的性质特点,更要能创造性改编、创造运动方法。这些必然可以有效促进体育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

(三)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将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要努力通过体育学科专家、体育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以及国家、地方和学校多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使各种新颖有趣、适应性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不断转化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体育与健 康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打下基础。

三、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体育课程改革计划

任何课程改革政策的推行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所以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体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观,体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健康、生活及适应社会的联系,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体育教师是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关键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主力军,同时他们也是最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始终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达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质和能力,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去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体育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身体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能接受新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二是要对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各种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四)合理利用现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对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合理改造,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在改造的基础上,还应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器材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广泛利用校外的运动场馆、健身活动中心,开发户外体育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校内与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树立“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体育教师应根据客观条件和必要性,拓展创新课程内容资源的研究。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最大限度挖掘利用现有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价值和使用空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才能更加有效地建设和发展,体育教学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1c1324)。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60-165.

[2] 杜国如.构建大学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497-498.

[3] 张江南.实现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设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