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第1篇: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工科;制药工程;工程设计

 

制药工程专业的主要相关学科是化学、生物学、药学(中药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等。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办学,分布在理工、农林、师范、医药等院校,覆盖广泛。在寻求现代化与传统相结合的模式,在中医药院校开办该专业要凸显本校特色,还要满足专业发展需求,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校自2011年在设立的制药工程专业,目前已经有5届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发展的过程中来看依旧存在众多问题,尤其是在学生毕业后发展中有着突出体现[1],表现为学生的就业方向与专业培养的契合度不密切,工程设计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制药工业的发展。

 

工程设计能力是指具有运用科学的知识及方法,有目标地进行创造工程产品和计划的过程,基本涉及到全部领域。2017年2月"新工科"建设理念破茧而出[2],之后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研究与实践要从新结构、新质量、新理念、新体系及新模式五个方面再出发[3]。从新工科角度分析当前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校和企业需求的矛盾,有机融合中药传统与现代工科的特殊发展要求,为积极探索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能力的培养的提供了新的思路。

 

1中医药院校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现状

 

1.1硬件及课程设置办学条件的限制

 

我校中药学等相关专业是龙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受到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及药学和医学的影响,课程偏重理科,工科的培养特点无法突出。课程对制药工程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生产过程大规模管理和现代化控制过程的教学与培养相对薄弱,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药工业企业的发展的需求。在2011级2015级培养方案中,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了有突出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中药方剂学、中药学等选修课程,一方面增加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自信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就业范围[4],但是另一方面削弱对学生工科能力培养。增加专业实验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及制药工艺学等相关实验,增强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更加凸显出了对理论教学的重视,整体上看对工程设计实践部分的培养是减弱了。

 

1.2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不合理

 

制药工程专业对于我校来说属于新建专业,没有理工类院校工程背景的支持,所引进的教师中具备丰富工程设计能力背景的非常少,在讲授工程方面的课程时,不能完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制药工程专业工程设计的内容拓展较为欠缺。无法给学生打好扎实的工程基础课程的基石,尤其是对工程制图、仪器仪表自动化及化工原理等课程的学习没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学习,对后续工艺车间设计的学习掌握等造成了影响。

 

1.3实践实训环节规范标准化的局限

 

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是人才培养方案上要求的必修环节,由于校内缺少仿真实验平台、实践模拟GMP实训基地等,学校主要依赖企业实习完成的实践能力的锻炼,效果不尽人意。客观困难一是由于企业生产环境的需要,大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仅仅是在外包和物流质检等环节,进入GMP车间困难。二是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实习实践的具体教学时间,经常企业会飞行检查等各种特殊原因无法配合学校时间,临时更改实习实践地点及内容[5]。因此,对于实习实践的环节难以规范和标准化,不能对每届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随机性。

 

2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探索

 

2.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大实践实训环节比例

 

在我校工程背景不强的环境下,更加需要从各个方面突出制药工程的实践环节。因此,需要学生在实现理论框架的建构、基本概念清晰,以及基本理论知识先行引领的前题下[6],逐步开展专业的实践环节。首先,我校进行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并在现有学分制培养要求下,将以前的18课时1学分缩减到16学时1学分,逐步精炼理论课时,增加相对应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课时。其次,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进行整体上和系统上的规划。第三,对工程设计方面的课程的教学方式地行改革,例如,将实习过程中企业无法安排大量学生深入了解的工艺生产环节,争取企业同意后,录制实地教学视频,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和详细的讲解。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应用,进一步丰富工程课程方式,实地操作并录制视频分享到课后班级平台上,来拓展理论课程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2丰富工程设计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中,需要采用多种环节、多种方式来全面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有实质的提升。第一,对制药工程专业必备的实践实训环节,如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化工设计和制药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等,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多了解企业及社会的发展需要,让学生个人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更好的定位。第二,从课程理论学习直接到毕业设计环节,过程和衔接跨度较大,拆分不同的步骤来培养学生,分为从理论知识的掌握到实际独立完成工程设计等不同的环节,例如,将全班完成的一个设计题目,每组设计完成一个操作工艺,课堂上进行讨论。各个组完成不同设计任务,最后做到部分学生独立进行初步的工程设计。第三,利用全国性的竞赛平台,创造更多的参与可能性。对于制药工程学生,可以参加例如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7]。我校积极创造条件,从2015年开始,每年均仿照制药工程专业设计竞赛的模式,举办院级竞赛,扩大学生参与度,进行设计能力锻炼。虽然在全国比赛中,我校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拓展、综合归纳整理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上有了稳步的提升。

 

2.3整合地方资源配置,培养复合型工程设计人才

 

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积极探索整合多个院校资源及社会资源,针对性的加强区域地方合作办学和企业的合作机会。首先,同一城市相关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可以联合共享校内的实践实训机会,我校同工程性较强的院校建立了联合的金工实习平台相互协商合作使用。其次,增加和各个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主动送本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学习,聘任富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讲座及课程指导,或在生产过程中,录制实际生产过程讲解实例,从而弥补校内教师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的缺点。

 

3结语

 

新工业革命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8-9],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医药院校中的制药工程人才的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创造性的突出本校特色优势,并同当地其他的工科优势性学校加强交流合作,走出一条中医药复兴的现代化之路,为本专业建设的持续推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洪丽,董建.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7):78-80.

 

[2]吕红梅,谷颖.新工科建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01):66-70.

 

3]熊平.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制药工程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8(4):61-65.

 

4]仝艳,李晓飞,王宪龄.地方中医药院校如何建设制药工程专业[J].中国外资,2012(12):272-272.

 

5]陈宪,许小平,欧敏锐.基于设计竞赛的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7(4):85-88.

 

[6]张良,袁永俊,陈祥贵.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多学科交叉共建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8):87-89.

 

[7]李亚楠,刘斌.新工科教育中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的学术竞赛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9,46(7):231,241.

 

[8]刘冬颖.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26-29.

第2篇: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工科新旧动能转换制药工程人才培养

 

0引言

 

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总书记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新工科是我国新经济时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期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战略。医药产业是支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基础,是具有较强成长性、关联性和带动性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制药工程专业是由理、工、医等学科交叉融合,孕育产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并将继续朝着“绿色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因此,制药工程专业如何从能源利用、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模式、资源约束等方面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自1998年以来,全国设置有制药工程类的本科院校已有300多所,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药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学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和独立学院等。这些学校分布于全国各地,办学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根据自身办学背景和办学条件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的特色人才,是地方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顺应国家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布局,作为地方性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应主动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十强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其建设应立足和依托地方、面向和服务基层,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理念问题。目前,高校师资普遍存在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实践能力较弱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偏少。另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催生了新领域、新行业的不断出现,国家社会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的培养任务、在校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产生了变化。而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和新形势,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2)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问题。新经济和新旧动能转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教育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学生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学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限制在本专业,学科交叉性不强,培养模式单一,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不适合学生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3)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问题。目前,工程教学的课程内容存在理论知识偏多,应用知识偏少。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讲授轻研讨、重课上轻课下、重群体轻个体、师生及生生间交流互动机会较少、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训练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缺乏积极思考。

 

(4)实践教学问题:实践教学“以创新和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地位不够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层次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全过程育人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完全理顺校企关系,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缺乏校企合作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育人的机制和保障。

 

2改革的思路、方案、措施和成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紧扣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向,面向制药行业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构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探索个性化培养路径,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1)加强校企合作,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建设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教师实践能力弱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偏少问题,我们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以淄博市医药博士联盟为平台,聘请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计、专业建设、实习实践、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等工作。通过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相关会议和培训进行研讨学习、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来校辅导交流,组织教学沙龙和研讨会等活动转变教师观念。使教师深刻意识到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适应新时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教学理念,多数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能力和素质培养与提升为主了。

 

(2)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确定和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四层次+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对制药工程人才的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确立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通过充分调研新经济环境下行业、企业对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和人才出口单位的深入调研,剖析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四层次+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图1),实现了学生的分类和个性化培养。

(3)深化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完善了教学资源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①面向产业需求,深化了课程内容改革。根据新经济、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的需求,打破传统课程的机械化划分,重构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建设课程群,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构建制药、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新课程体系,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密切关注国家及地区制药产业规划,深入调研行业企业需求,将产业化思想贯穿于研究与教学的全过程,将产业资源、技术需求、工艺案例等引入工程教育,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开双语课和英文课,选择部分学生与海外高校或外资企业开展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工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国际先进知识与领先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背景,了解不同思维及工作方式,具备适应跨国企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②实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鉴于工科专业课程内容单调、枯燥、抽象等特点,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课程知识体系中,推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互相补充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元化开展教与学的改革。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以及翻转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理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培养素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性成绩评价方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融为一体。着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科学精神、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批判性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分层次建设多元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校内综合改革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群)、重点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立项建设形式,大力推进了自主开发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校内外资源。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地域经济特点,建设包含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和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最新成果等内容的拓展型教学资源。支持教师在基础教学资源网络化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积累,完善电子书籍、案例库、常见问题集、往届学生作品集、考研辅导资料等应用型学习资源建设。通过建设这些“学教并重”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4)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分模块多层次全过程递进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为本、以创新为魂,构建“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创新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多层次、模块化、全过程、递进式一体化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以协同育人平台为载体,实现师资、课程、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等资源共享,完善校企协作人才培养与定向就业机制,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校企合作项目,培育学生的智能制造理念和创新实践能力。

 

以实验课教学为载体,以医药产品为最终目标,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分批开设了创新型综合实验,打破课程的机械划分,以生产工艺流程为指导,将制药工程上下游技术有机结合,以深化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课题设计和分析的能力,突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着力构建了真实实验与虚拟实验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发或引进优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教学项目,优化实验项目教学设计,以虚实结合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补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实验教学新模式。

 

拓展和丰富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创新活动。构建了开放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和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配备专业导师,直接进入正规的科研实验室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大一到大四学生参与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践创新活动,逐步拓展实践创新能力。

 

完善了校内外生产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建设制药工程实训室,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原料药的制备、在线检测、产品分离纯化、质量控制、剂型制备和包装的全过程实训。进一步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优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共建课程、科研合作、人员交互培训、联合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形式,实现技术孵化、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专业建设和发展长效机制。结合“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培训质量标准”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并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目标的达成度,以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为导向,按照科学的教育类评价量表制定方法,分别设计了独立的专家评价量表和学生满意度评价量表,构建专家、教师和学生三维评估体系,形成课堂听课和网络观课相结合,专家点评、教师互评和学生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逐步形成了“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参照行业标准、企业岗位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搭建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网络化相结合的评价平台。结合学校职称评聘、聘期考核和教学奖励等工作,建立了专业建设和发展长效机制。

 

3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山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试点,充分调研和分析了制药工程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了专业发展方向,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了适合新经济形势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提升能力和素质,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持,满足山东省及全国制药行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推动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在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特色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制药工程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制药行业发展的需求,仍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宋瑞礼.找准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N].经济日报,2018-05-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6〕11号,2016.

 

[3]林健.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第3篇: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一、制药工程专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基础薄弱

综合性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往往依从现有的人员队伍和办学条件而设立。教师一部分是从相近专业调整过来,一部分是从校外引进;仪器设备和实验室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调用或进行改造。教师无论是从原有的研究方向进行调整,还是新引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环境的适应。都需要时间和经费的投入,因此缺乏学科积累、药学背景不足是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教师的药学背景对于培养制药工程学生的药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引进来的教师在非药学的大环境下,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科学研究平台,很难整合有效的科研团队,对于申请各级科研项目甚至申报硕士点都造成很大的障碍,由此影响到本科生教育很难有创造性的教育思维,至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配角专业所带来的系列问题

综合性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往往是在学校扩张或升格成大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在学校的布局和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常常在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阴影下沦为弱势专业。弱势专业首先面对的就是领导的重视不够,在学校甚至学院的地位不高,这直接会导致后续经费投入的不足,经费的不足会影响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会影响本科生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的质量和高度,最终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弱势专业在学校或学院政策的制定上往往属于被忽视的群体,专业的特殊性往往在评职、奖励等涉及教师的利益的方面未被考虑,使得教师的个人发展常常受阻,进而影响到专业整体水平越来越落后于强势专业。

二、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对策

(一)借强势专业之力求发展

制药工程专业可以在校内或校外借助相近的强势专业的力量谋求发展。例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与制药工程专业同属于工科专业,如果某高校的前两个专业发展优势明显,学科基础雄厚,制药工程专业就可以利用现有的学科平台借力发展,比如在硕士点的申报上可以把软硬件进行整合,能够大大降低申报的难度。另外,制药工程专业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方式,增加与兄弟院校的交流,获得其他院校同行的支持或合作,在学生互派、共同申报课题等方面进行探索,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突出特色,以点带面

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薄弱就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一点,突出特色,把特色发展起来,全面铺开。例如引进强势的学科带头人,搭建一支特色突出、定位明确的团队,迅速在某领域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三)培养体系的构建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涉及到药学、工学、化学等多学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方面既要考虑全面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课程设置过难,学习压力过大,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有所侧重。例如,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侧重制药工业设计和工程关键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围绕农药展开。

(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建设必须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因为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不仅实现学生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的培养,能着眼于本科教育的长远战略,为本科生报考本专业研究生提供机会,促进专业连续性人才培养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还为教师梯队的培养和人才建设奠定基础。

(五)重视教学

近年来,部分大学的职能已经从单纯的教学型逐步向教学科研型转变,随之而来产生的问题是轻教学重科研。教师在有限的精力范围内,追随学校绩效考核和奖励条例的指挥棒逐渐把重点向科研倾斜,忽视了教学本身的重要性。制药工程专业仅有十余年的历史,有的院校的毕业生到目前为止不超过十届,而这些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得到的评价就是对培养过他们的母校最直接最客观的评价,同时也是最好的宣传。认真做好每一个教学课件,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认真去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这些都是一名教师天经地义的责任。因此,认真做好本科生教学工作不仅是回归大学的本质,也是制药工程专业将来发展的一个抓手。

(六)重视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本科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市场对人才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短期内很难吸纳大规模的新人才,因此,无论是供需失衡还是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难以在近期内解决。虽然制药工程专业就业范围比较广,没有像其他单纯理论学科的就业形势那样紧张,但学生对工作的环境、待遇、发展空间等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本科生就业情况也普遍反映出一个专业的成熟度和发展前景,所以,重视本科生的就业也是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本专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历史较短,校友资源比较匮乏,无法形成强大的就业资源链条,只有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质量,积累校友资源这笔财富,不断提高专业在本领域的知名度,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往届毕业生介绍、推荐等就业途径获得成功。

另外,加强校企合作也是提高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能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理论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企业在合作中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解决技术研发方面的难题,定向培养人才,从而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因此,校企合作是双赢的结果,可操作性强,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制药工程专业可以在建立实习基地、技术和仪器共享等方面进行探索。

第4篇: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4.5+0.5”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47-01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从2013年起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时间9个学期(4.5年),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0.5年)。同时规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内容框架包括以下内容:专业(专门化方向)、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教学时间分配表、教学时间安排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实训条件、编制说明。按照以上要求,笔者完成了五年制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现以该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收获进行总结。

一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思路

1.打好基础

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首先就要进行行业企业调研,这是打好基础的阶段。调研主要可以采取问卷调研、访谈、专家座谈等方式进行,不同的学校可依据自身情况选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只有明确了企业行业的需求分析,才能知道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

2.分析提炼

根据企业调研的结果,就可确定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即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和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当把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分析清晰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就可以提炼出来形成课程,这就为后续制订教学时间安排表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专业开设的课程最主要是为了培养出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学生。

3.后续完善

当课程分析提炼出来后,就可以制订教学时间安排表。这个表格确定后,专门化方向也就定下来了,课程结构与教学时间分配表、专业主要课程教学要求、实训(实验)基本条件、编制说明也就迎刃而解了。

4.专家研讨

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制订完成后,就要请专家尤其是行业企业专家进行研讨。专家的角度与教师的角度不同高度也不同,专业教师只有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才能让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完善、完美。

二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总结

1.企业调研十分重要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之前,我们首先完成了一份江苏省生物制药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的调研报告。调研显示企业对生物医药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上,企业对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责任感、吃苦耐劳与质量意识要求很高,表明这些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制订的培养方案中综合素质这一部分的内容就以此为依据。

2.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职业资格标准制定

目前,生物制药行业没有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我们就依据前期制定的地方职业标准,以期培养出符合资格标准要求的学生。所以,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职业能力分析就要围绕职业资格标准来制定。

3.专业面向凸显地方行业企业特色

经过企业调研得知,江苏省的生物制药企业以小型企业居多,其中从事疫苗生产和基因产品生产的企业最多,这些医药企业对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方面的技能比较重视,这些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应成为未来高职院校毕业生适应新形势下生物制药行业需求的必备技能。因此,在高职的职业面向中我们就设立了疫苗生产方向、生物工程方向,以顺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4.课程设置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

除了利用好本专业的实训基地、实验室外,还要和别的专业进行资源共享。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实力以及实际情况来选取或确定合适的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环节、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考核要求等方面,充分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5.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让更多的教师包括非专业教师参与进来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修订工作,同时由教务处和各院系相关人员组成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管理机构,负责方案的开发辅助、贯彻执行和执行结果的检查监督等工作。在开发过程中,一些专业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就需要物理老师、无机有机化学老师商讨后来制定。这些均需要教务处和各院系相关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管理机构的统一协调,以利于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5篇: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多层次 大综合 制药工程专业 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教学是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对学生科学素质、实验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的首要责任,不仅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罗杰尔・培根说:“没有实验,便没有科学。”实验课堂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新型人才的实践阵地[1]。制药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主要培养以化学、医药学和工程学为基础,掌握制药工程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工程设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可见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实现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2011年合肥工业大学在原有实验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多层次、大综合的理念,本着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原则,我们对制药工程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基于多层次、大综合的理念,优化和扩展实验内容,构建适合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药工程实验内容体。

实验课程,尤其是专业实验课程,进行大综合式的教学体系研究,能够有效针对教学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设置实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全面、完整,避免无谓的简单重复。同时,大综合式的实验教学体系,能够将各主干专业课程有效联系和整合,突出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更好地搭建学生知识结构体系。

专业基础实验包括所有专业实验所需知识点和实验技能,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强化学生所需知识点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专业提高实验在完成专业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内容以新药创制过程为主线,包括疾病治疗药物分析、药物分子设计、药物制备与工艺、药物结构分析、药物效果评价、药物制剂与成型加工,以此将现有各课程实验内容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研究性大综合实验,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各主干课程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分工。而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由于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实验教学条件的不足,开设的实验课课时偏少,尤其对于各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相当一部分基本成为理论课的附属,无形中导致学生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在制药工程实验内容方面,我们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常需要用到多门课程甚至多门学科的知识基础,以及各种基础实验技能,尤其是设计性实验,通过给定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出一种新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和分析总结。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研究作初步训练;亦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深入研究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还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学习和思考,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如果按照现行做法,保持实验学时不变,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势必压缩基础性实验学时,减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环节,缩短学生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变实验课程均为随课实验,实验内容仅与单一课程联系紧密,实验项目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没有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实验体系系统性、条理性较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延伸性较弱。统筹规划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从通识到专业再到提高的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制药工程专业三层次、大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即包含通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提高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各层次实验教学目的和目标,并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提高实验模块中构建涵盖各主干课程学科必需的知识点和实验技能。

2.改进制药工程实验教学模式,将科学素质、实验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制药工程专业学科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医学、药学、生物、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和实验技能,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开设的专业基础实验不可能覆盖各学科实验,因此,实验教学中我们综合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形式、虚实结合应寻找一种良好的解决办法。将传统的动手实验与演示实验、虚拟实验、远程实验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覆盖全部知识点和实验技能,既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对其中重点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又有效规避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无谓重复,提高效率。

实验室开放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有效提高利用效率,是学校当前政策引导的重点方向。结合实验室开放,我们建立开放实验系统,使学生摆脱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合理安排实验及其进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学习―实验―再学习,增强实验目的性和学习效果。同时我们结合学校实验室的达标行动,依据专业学科特色与特点,实现院内资源合理分配与共享,促进实验室开放。针对开放实验的特点,编写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建设开放型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和评价体系。实现实验的时间开放、条件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指导开放,真正做到全时空开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开放性和研究性实验属于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内容自主选择、实验过程自主安排、研究结果自行分析,实验在更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与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不同,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允许学生以自主方式在某一个问题上依托教学项目进行深入的学习,并通过报告展示学到的知识[3-4]。其核心是以一系列有应用背景的教学项目为驱动,让学生推进项目的同时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锻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自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PBL中,学生被赋予更多自由度,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同时激发其对学习的责任感[5-8]。实践表明,PBL模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但是,对于这种教学手段,必须要求有完全开放的实验室、完备的实验条件、充足的实验经费、丰富的科研课题和强大的指导教师队伍,难以做到全面适用;及时同时具备以上条件,但对规模化、固定化的教学环节来说,实施起来仍然具有较大难度。

3.改革实验的考核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探索当前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在实验考核方面,我们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主的考核状况,采用重平时考核,将创新能力考核放在首位,弱化考试考核与知识考核[10]。重视平时考核成绩,激励学生重视实验,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平时实验考核涉及的评定因素多,对我们提出较高的要求,除了检查学习纪律;实验预习情况;能否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外,还要考查学生遇到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以及良好实验室工作习惯和作风等,需要我们客观、公正地给每个学生评好分。

4.制药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2011年制药工程实验实际授课并调整,虽然实施制药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时间并不长,但我们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加大多层次、大综合实验开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实验内容设置进一步趋于合理。

摆脱实验课程依附理论课程的现状,从最根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研究实验教学体系的任务和分工,使实验教学自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功能相似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重组,强化实验项目之间的联系,建立层次化、模块化和综合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

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尤其在专业提高实验部分,学生个体实验内容与条件差异性较大,对实验条件和实验室建设方案等方面具有更多更广的要求。同时,全开放大综合式的实验教学,对指导教师、实验室开放、实验课程管理等方面会有更多不同的要求。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将为实验室的建设与开放、实验教学实施与管理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参考。

随着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大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实施,必定对现有实验室条件和管理状况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本项目的完成,亦将在学校实验室达标行动的大环境下,围绕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实验室开放办法及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吕小兰,等.学分制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21-124.

[2]合肥工业大学2011版教学计划.

[3]Moursund D.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an information-technology environment[J].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1998,25(8):4.

[4]孙敏,张亚丽.PBL教学法在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67-169.

[5]张钢,王春茹,黄永慧,何小敏,黄小波.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实验环境构建,第31卷第8期2012年8月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92-296.

[6]高胜利,赵方方.PBL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83-86.

[7]徐敏,冯修猛.影像实践教学中案例式PBL教学法应用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03-305.

[8]Kliebard H.Constructing a history of American curriculum[M].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1992:157-184.

[9]Blumenfeld P C,Soloway E.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Sustaining the doing,supporting the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1,26:369-398.

第6篇: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生物制药;实验教学;创新思维;科研素质

一、实施背景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生物制药作为其中应用导向较强的领域之一,其实验教学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合适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生物制药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1,2]。基于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对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注重,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源头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究落后的客观现实,我们以学院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了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突出应用理论与技能的系统训练,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研素质的塑造。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需要,更新了实验课程体系,确定了实验教学的总体思路与规划。将实验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第二层次以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为主,融合各门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种实验技能的能力;第三层次以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科研课题设计,主要在选修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最终形成夯实基础知识技能-形成综合应用能力-拓展科研创新素质的多层次实验技能培养模式。其中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及开放创新性实验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与特色项目。

三、具体内容

1.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通过将相关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构,从生物制药首届学生(03级)开始,即开设了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在实验总体设计上,以完整的基因工程药物开发流程为主线,整合了《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剂与药代动力学》的实验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模块,指定负责教师自编实验教材;从知识点上涵盖了基因工程上游技术(包括基因的定位、筛选、克隆、表达、活性及功能的鉴定和分析)与下游技术(包括发酵、提取、纯化、鉴定分析、冻干等技术)以及药效、药理、毒理和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在实验题材上,将来自生物制药研究所的T细胞受体基因治疗药物及重组白介素-18蛋白药物等成熟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并以其研究过程为例,讲解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流程,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学术层次,并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在师资力量方面,由来自理、工、医学等不同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发挥专业优势;在实验设备方面,充分整合了现有教学资源,并将新购置的流式细胞仪、蛋白层析系统、毛细管电泳等先进仪器以不同的方式应用于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考核方式上,首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锻炼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以知识竞赛的形式考查了实验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效果明显。

2.科研课题设计

由于选修课具有前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目前在选修课《肿瘤生物学》与《抗体工程》开设了科研课题设计。目的是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拓展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科研课题的能力,整个过程由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加以管理与实施。

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是准备阶段。主要是由学生分组自行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备课与讲授,目的是为课题设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由全体本科生导师组成评议组对学生讲课情况做出现场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为选题与标书撰写。在大胆假设、科学论证的原则下,学生提出各自的课题,并与导师讨论课题的可行性。定题后,分别完成资料的调研,研究方案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为模板撰写课题计划书,最终提交研究方案。第三阶段为课题评定阶段。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研究计划进行点评与修改,指导学生最终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根据理论课的授课情况和最终计划书的水准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研究计划,可作为毕业论文及学生创业计划的蓝本。

3.开放、创新性实验

主要面向三、四年级本科生。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学院实验中心与研究所的场地及设备现已全面向学生开放,并设立了专门的本科生创新实验中心。在课题立项方面,首先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 识技能,凝练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大纲以外的、有一定深度的创新型实验。此外,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开放性实验项目,这些专职教师通常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对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有深入了解,能够设计出即合乎学生实际,又能拓展思维的课题,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通过宣传招募的方式吸收学生积极参与。

四、主要成果

目前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共设128个学时。经过03级与04级的实践,获得了初步的经验,锻炼了师资队伍,并根据教学需要自编了两版实验教材。拟经过三轮教学实践进行规范,成为学院实验教学的骨干课程与特色项目。在03级综合性实验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分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实验管理、教学效果几方面,设置了二十项指标,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的满意率均在90 %以上。学生普遍反应;通过综合性实验,其专业知识、实验技能与科学思维都有显着的提高。

在科研课题设计方面,03级本科生共完成科研课题设计22项。研究方向涵盖了基因工程抗体、RNA干扰、重组细胞因子、抑癌基因等肿瘤治疗的前沿领域,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拓展。此外,通过独立完成课题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独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并使其对课题申报的整个过程有了一定认识。

在开放性实验方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的生科院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教师申请并组织完成开放性实验项目3项,学生参与17人次;

接受了以上教学模式的严格训练后,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质、实践能力显着增强,03级本科生进入实习后,获得了实习基地的一致好评,已成为各基地研发、生产的骨干力量。以本教学模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改项目于2007年获得广东药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发展思路与规划

本教学模式经历了两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在对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反馈意见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模式不断加以完善,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与具体措施。

在验证性实验层次,将开设竞争性实验。目的是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减少现有教材中已显陈旧的实验内容,同时根据学院专业特色及教师专长,增加具有本院特色、切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项目。具体方案是:各门专业课在开设必修的基本实验、经典实验,确保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设置一定比例的机动实验课时,由各门课程任课教师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编实验讲义。首先经过试讲与预实验并由全体任课教师评审,然后向学生公布各门课程的候选实验,学生通过网络或书面申请方式选择感兴趣的实验。最终根据学生选课结果,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

在综合性实验层次,在保证现有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高质量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上下游技术认识的连贯性和综合运用能力,拟合并《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并论证《细胞生物学》、《现代遗传学》、《细胞分子免疫学》三门课程合并为综合性实验的可行性。最终实现如下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三年级上学期的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克隆获得目的基因,在下学期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中进行基因表达产物的活性、产量的检测,发酵体系的建立、发酵工艺的优化、提取纯化工艺、药代药效学检测。从而将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基因药物、蛋白药物)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开放、创新性实验方面,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紧密衔接。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下游技术瓶颈,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提高对下游技术的培养力度。拟以学院筹建的核酸蛋白分离纯化中心为基础,大力拓展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吸引来自企业的师资力量与横向课题,将部分课题研究内容以开放性实验的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并划拨部分横向课题经费作为开放性实验基金来源,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吸引企业力量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主动的调整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将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平台相互融合,最终成为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孵化器[3,4]。

【参考文献】

[1]彭俊文,蒋铭敏.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现状及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2):201.

[2]张蕊,田澎.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 [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5):107.

第7篇: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制药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87-02

制药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应该掌握制药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新药研发、药品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来实现。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1]。我校分析测试中心是学校设置的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校级公共平台,同时是分析测试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教学和实验基地。由于我中心拥有大量的分析测试仪器,为综合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可能和保障。本文就以我校分析测试中心综合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设为例,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必要性、实验平台的建设、实验内容设置以及教学实践效果进行了探讨,以达到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必要性

制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制药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医药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管理、科研开发、工程设计以及技术服务等领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制药工程专业在90年代才开始发展,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培养方案还处于摸索、改进和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均存在一系列问题。目前,由于制药工程专业需要多种进行药品制备、检测等方面的设备,但各培养单位很难有足够的经费购置所需要的有关设备,因此大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只进行少量、简单的实验教学,难以达到培养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2]。同时,各课程缺乏有效的沟通,只是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本院系所具有的有限资源设计实验内容,常常造成多门课程开设相同或相近的实验,造成院系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浪费了老师和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制药工程专业必须系统的进行一系列改革,开设出能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性能力的实验课程。

二、综合创新性实验平台的建设

大型公共开放平台可以为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提供有力的支持,而公共开放平台各实验室、检测室以及检测设备的自由共享是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前提[3]。我校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日元贷款项目和省部共建项目为契机,先后投入日元贷款、省部共建资金、重点学科资金、配套建设资金和环境建设资金,购置了包括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波谱仪、DNA测序仪、PCR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仪、激光拉曼光谱、微波消解系统等20多套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及配套运行设施。设置了微区结构分析室、色谱―质谱分析室、谱学性质分析室、物化性能分析室、颗粒特性实验室、生化分析室,能够从事物质的成分分析、结构分析、物相分析、细胞分析等分析测试工作。在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规章制度的保障下,完全共享且全方位开放,全校师生都可以利用本中心资源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开设创新性实验科目。学生经过充分准备,提出实验方案报告,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向中心提出实验课题,经评审即可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这些软硬件条件有利的保证了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和实施。

三、综合创新性实验内容设置

制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制药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医药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管理、科研开发、工程设计以及技术服务等领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掌握常见的药物分析检测方法和技术以及熟悉化合物结构表征方法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仪、多功能显微镜等。对于这些仪器,我中心精心组织基础理论扎实并具有多年从事这些仪器管理、维护、操作的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从仪器的原理、样品的处理、仪器的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等各方面系统培训。同时,用实际样品和学生一起分析测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波谱仪、DNA测序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仪、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投射电镜扫描探针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由于设备投入和运行费用较昂贵,制药企业自身使用较少的设备,我中心只简单介绍其理论和用途,扩大学生知识面,达到使学生遇到相关问题能知道用此仪器或技术来解决的目的[4]。

四、教学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本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使学生能直接参与到老师的实用科研项目中,拉近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距离。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直接解决制药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综合素质,为其毕业后步入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知识保障。我中心培养的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和院校老师有合作项目的企业中去工作,通过这种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培养,使学生和企业同时受益。同时,在整个综合创新性实验实施中,实验内容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老师只提出实验目标,其实验方法、技术路线、所用仪器设备等均需通过查阅文献和老师同学谈论来确定实验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状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了他们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整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志慧.化学创新性实验教学实践[J].内江科技,2007,(6):139.

[2]陈三宝,朱智勇.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齐鲁药事,2010,29(3):185.

[3]杨玲,沈海龙.谈高校实验教学的综合创新性实验设计[J].教书育人,2010,(2):46.

[4]景怡,景荣琴,胡天慧.制药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理论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7):160.

第8篇: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一、制药工程教改历程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中最早设立工科类药学专业的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前身化学制药工学专业始建于1952年,1953年开始招生。制药工程课程的开设和讲授与制药工程专业结伴成长。乘学校课程建设的春风,制药工程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深入的课程建设与改革。2005年至2006年,学校对制药工程进行了重点课程建设立项资助。2007年至2009年进行了校精品课程建设,同年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支持。经过一系列的课程建设项目,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手段到配套管理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完善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了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任课教师自身水平。

二、构建与时俱进的制药工程课程内容

(一)紧跟制药行业发展脚步,增加新工艺、新方法的介绍

目前,我们本科的制药工程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来进行讲授:药厂反应设备和车间工艺设计。药厂反应设备部分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的需要,吸取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反应器的经验计算方法,以反应器的结构型式为线索,摆脱繁复的数学推导,着重于基本规律的讲解;阐明了理想反应器、反应器型式及操作方式的选择、停留时间分布及测定等概念;重点讲述釜式反应器的混合机理和效果,搅拌器的选型与放大、搅拌釜的传热及工艺计算;对管式反应器、气液反应器、气固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等反应器理论和设备设计进行介绍。车间工艺设计部分主要讲述车间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车间布置设计和非工艺设计基础等内容,力求使学生掌握药厂车间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制药工程是一门药物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学科。因此,其在与实验室研究结合的基础上还有适应市场、客户及控制成本的需求,要求专业人员及时更新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和科技知识,更要求课程教师根据行业内工程的发展,对教学计划和内容不断进行调整。例如,增加目前正处于研究高峰期的超临界萃取装置、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膜蒸发设备及分子蒸馏设备、膜反应器及生物反应器、先进的流化床技术及流化床装置、先进的三相床反应器研究、制药洁净厂房空调净化系统、药厂节能措施和现代“精烘包”工序设计等内容。

(二)引入GMP理念,强化药品生产管理意识

《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Practice,简称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原料药生产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3]医药产品品种多、更新快,产量差别悬殊,药品生产的路线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制药车间设计的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课程中制药车间工艺设计部分内容体系已经落后于制药工业的发展,有些已经被淘汰或不符合GMP的要求。我们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将GMP的理念引入到课程中,让学生逐渐强化GMP概念,认识到符合GMP要求是制药工业的发展准则。例如,《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的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明确提出了热敏性药物设备的规定。教师在授课中与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抗生素药物的结晶应该使用冷却结晶器或喷雾结晶器,也可以采用真空结晶操作,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药物分解降低结晶温度。学生在后期进行此类原料药车间工艺设计时,就能注意到这种特殊情况,并对此类药品的结晶工艺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前的设计中对周围的环境因素考虑不多,而现在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有整洁的生产环境,所处环境的空气、场地、水质都要符合生产要求,生产厂房及周围应无污染源;设计车间不同生产区域时,我们要求学生要严格按照GMP提出的非无菌原料药的生产要求执行,除粗品或浓缩液、活性炭、溶剂、外包装及其清理等置于一般区域外,其余工序均应设在30万级区域内(即:过滤、结晶、分离、干燥、过筛、混粉、内包装等);生产避孕药品时,根据GMP要求,厂房应安装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并与其他药品生产厂房分开,气体排放还需经净化处理。[4]

(三)案例教学,教学相长

硝化是制药中的一个典型反应类型,为使同学对这一反应类型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在硝化车间实习基础上,设计了乙苯硝化生成对硝基乙苯———对硝基乙苯分离———对硝基苯乙酮氧化的大设计题目,并拆分成几个小的分题目分组进行设计。答辩时将大题目组的同学统一进行答辩,以使学生对分题目有深入的了解,对原料药的整个生产过程有整体性认知。我们还在前期学生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列出了针对一些产销量小、新药的中试和放大的设计课题。例如,磺胺多辛车间工艺设计中增加多功能车间设计部分,使学生不拘泥于具体生产品种和规模,而是按照制药工业常用的化学反应和单元操作,选择不同规模的反应器、换热器、塔以及离心机、计量槽等通用设备,更新了学生药品生产及工艺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这类新型的设计题目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教师要先于学生进行设计题目的考察和复核。尽管工作量增加了很多,但在复核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工程设计思路也更加明晰,知识也得到了扩充。

三、将“大工程”观念引入制药工程教学中来

大工程观课程体系的“工程”指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即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环节等课程。而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则由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构成。[5]课程根据培养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结合工科院校特点,逐步形成了制药工程课程体系。该体系结构为:课堂理论教学—校外实习(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课程完成后的总结性教学)三大板块。

(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

工程类课程教学要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强调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的同时,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实习通常作为学生贯通专业知识和集合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6]作为工程类课程,我们非常重视实习这个教学环节。为此,我们设立了两个阶段的校外实习。其中认识实习是在学生学过基础课程但尚未学习制药工程前进行的。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制药过程不熟悉,通过认识实习可以对原料药车间的各种单元操作、车间布置直观接触,为后面的制药工程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激发课程学习的兴趣。第二个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提出药厂生产涉及的工艺路线、原料和设备选择、产品精制、车间管理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现代化药厂的生产和精制设施与装备,关注原料药质量生产管理规范在工厂的具体实施情况,有机会时还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生产操作,使课堂内容在实际的经验中得到加深和升华。学生通过对典型的原料药生产车间的生产流程、生产管路的排摸,绘制工艺流程图和设备流程图,尽可能多地收集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数据,并对现代化制药车间布置获得初步认知。在学生收集到的生产现场数据基础上,教师归纳提炼出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将生产实习中的内容与工艺设计相结合,作为设计阶段的实际任务。

(二)强化课程设计,引入工程软件

近年来,一些院校的制药专业学生的毕业环节内容都以参与教师的药物合成科研课题为主,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缺少工程设计的训练。而进行物料、能量衡算和工艺设备选型、绘制出初步设计阶段的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车间布置图、设备装配图等工作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为此,我校专业培养方案在第七学期安排为期4周的小设计,在第八学期安排为期22周的毕业大设计与制药工程课程相配套,形成“大论文小设计”或者“小论文大设计”的格局,学生同时得到药学科研及工程设计的全面训练。

无论大设计或者小设计都是在学生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后才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在前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原料药车间工艺设计过程中将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车间的“精烘包”设计和管道设计等知识融会贯通。毕业设计是同学们在原料药厂毕业实习后进入的,由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内容或自拟设计题目布置设计任务书。学生先进行文献查阅、外文翻译等前期准备工作,在第七学期寒假前进入课题工作阶段。承担制药工程课的教师都会参与指导学生设计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设计内容讲解,重申课程中的有关概念,着重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工程制图能力,使设计与课程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学生通过设计环节的锻炼,加深理解制药工程的理论,并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制药工程设计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应用多种工程软件可以较好地解决制药过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中的问题。设计中一般会使用到PROII、AutoCAD等工程计算、设计和绘图软件。CAD绘图软件在设计中引入得比较早,前期也有相应的课程作为应用基础。目前在毕业设计阶段,同学们都使用CAD软件来绘制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重点设备装配图和车间布置图。而针对塔设备或一些带循环控制的计算,他们也会应用PROII等计算软件。这些软件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以较少的精力去完成较复杂的计算和绘图任务,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解决工程问题上。

答辩是这一设计环节的主要考核手段。原有的答辩方式主要是教师问学生答,后逐步改为全体学生参加,由学生自己叙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到的公式和原理,给出选用手册和参考资料,并对照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完整表达自己的设计方案,讲解自己设计的特点,重点突出自己的创新性,根据设计中给出的成本核算,对设计的车间进行经济分析。这种答辩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设计后期仍然可再进行方案比较,大大增强了学习主动性,也使学生能在正式进入生产企业工作时更快融入,工作更有开创性。

四、教学手段的综合利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制药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并涉及大量的制药生产设备的相关知识。学生此前从未接触过药品生产,文字性质的描述或者图示的方法不能有效地提供工程信息,学生对工程设备的操作状态及结构没有直观的认识。教学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屏幕上,可以最大限度弥补学生工程观念不足的问题。本课程组织任课教师对上海及外省一些大型制药企业进行调研,并以工程为主线结合制药理论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为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内容。课件使用动画演示各种制药设备的原理,可使学生看得清、搞得懂。比如,新型的膜蒸发设备采用动画演示,学生先前通过图片了解了设备的主体结构,再看动画,就会感到复杂的机械原理变得浅显易懂了。我们还将药品生产企业原料药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及车间的布置穿插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9篇: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

0 前言

自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以及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企业要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高职院校要建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力度[1-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在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并尽可能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工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指出“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基于此,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充分体现了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和基于“工作过程” 的双基导向理念,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家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并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三段渐进式”培养等途径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1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1.1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背景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政策支持下,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中提出,我省将着力打造泰州医药高新区,构建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南京、苏州、南通、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至2012年,泰州已形成5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成为引领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加速器”。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到2012年实现倍增,成为江苏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这种行业发展趋势使生物制药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之一。专业调研中发现,全省现有药品研究机构800多家,生产企业670余家,已初步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医药板块”。南京南的苏锡常医药产业群、南京“药谷”,苏中的泰州中国医药城,苏北的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培育了扬子江药业集团、恒瑞医药、正大天晴集团、豪森药业、先声药业、康缘药业、江山制药、奥赛康药业等众多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

1.2 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工人现状与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前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以高中学历为主,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急需生物药物发酵、分离提取、质检和品控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学院立足南通、面向江苏、服务大中原长三角的办学定位,在面向行业、企业广泛进行人才培养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南通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制药行业生产一线需要的,具备较强的从事药物生产、药物分析与检测、药物制剂、药品营销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2.1 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构建本专业“文化素质养成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专业兴趣发展需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通过专业调研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提炼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适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需要。

2.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通过企业专家实践访谈,凝炼分析形成适应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其次,专业教师通过找寻合适的平台或载体,整合所需要知识、技能训练内容,设计形成相应的课程;最后,对专业课程,按照材料的复杂程度、评价的综合要求、团队合作的组织要求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实现课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复合的有序编排。

2.3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组织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成立建设团队,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和进行职业资格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形成了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课程)一览表

以上典型工作任务立足于生物制药专业教育,同时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促使学生横向发展,拓展企业生产岗位能力。

3 生物制药技术“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

3.1 “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目的

工学交替的安排与实施,就是要为学习者在学习与工作间架设无缝桥梁,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该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泛指学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与环境,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有序交替,使学生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工作经历,能够胜任未来从业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并承担社会责任。

3.2 “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构架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主要有“行业感知”、“专业体验”、“职业定位”三个环节构成,以提升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

第一学年,通过《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使新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和职业定位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理实一体化课程《基础化学》,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内完成简单、单一的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的一段时间,通过工学结合,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内进行生产性实训,完成复杂、综合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学年,通过在生产企业的顶岗实习,使毕业生完成由“新手”到“熟手”,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3.3 “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教学保障

3.3.1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以我校为例,现有专职教师27人,在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3人,副高职称11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51.9%,中级职称8人,占教师总数29.6%,双师型教师24人,占总数的88.%;在学历结构上,博士研究生1人,占教师总数3.7%,硕士研究生17人,占教师总数62.9%。专职从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5人,专职教师在外从事技术兼职的有5人。

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已与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通精华制药有限公司、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公司、南通优尼科有限公司、百益制药、塞奥生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3.3.2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我校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有无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训室、有机化学实训室、传质与分离实训室、物质成分分析实训室、流体输送实训室、物质物性分析实训室、高压灭菌锅、生化培养与检测实训室、无菌接种室、生物发酵实训室、气相色谱分析室、液相色谱分析室、原子吸收分析室、红外色谱分析室、紫外分光光度计实验室、气质联用分析室等专业实验室和分析室共17个,1个制药仿真实训室,5个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实验室为完成“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3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满足学生职业岗位与技能培养要求,本专业在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一直关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中,已与南通精华制药、江山农化、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通百益制药有限公司、海慈药业等单位展开深入合作,为学生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习和实训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红艳.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河南农业,2013,6(下).

[2]崔凤杰.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