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

第1篇: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

一、发生原因

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

二、防治措施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2、落实好林业措施。林业措施是治理森林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要在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考虑到病虫害的治理问题。首先,要从育苗抓起,要选择抗病虫的苗木。造林时,要更适地适树;选用抗性强活免疫性树种,进行合力搭配,营造混交林,以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造林后,及时加强抚育管理,以增强树势,提高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3、做好森林病虫害调查。认真调查森林病虫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和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

5、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泡桐根颈打孔注药内吸防治大袋蛾;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6、要尽快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所有枯死木、濒死木清理工作,对林地剩余的其他风折木、砍伐后遗留下来的剩余松树枝桠也一并清除,按有关技术方案要求,全面进行药物除害处理,完成因郁闭度大、需要进行卫生伐的全部作业。将所有松木枝桠和松木药物处理后按方案要求集中指定地点烧毁。

7、根据林木生长状况,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的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第2篇: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护通论实验;专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43-02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xperiment of General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College

Shen Dengrong et al.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99,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xperiment of general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through professional research and student questionnaire survey,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 local colleges. Put forward the diversified experiment teaching outline,the changing of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and the diversified practice assessment system,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n local college.

Key words:Local college;Experiment of general plant protection;Professional research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1]。植物保护通论实验是一门针对农学类本科专业开设的有关植物保护方面的专业课程[2],主要介绍植物病害、虫害等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和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和农药管理等方面,为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植物保护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笔者通过对云南省农学类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专业调研,发现与植物保护技术相关的业务范围包括以下2类:(1)农资销售类:主要以农药化肥的、营销和技术推广为主;(2)农业种植类:包括中药种植、加工类,以三七、石斛等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营销类,以绿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花卉生产类,以花卉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

1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当前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问题[3,4]。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本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实验教学手段单一、呆板 实验课教学目前主要采取“教师讲解―标本展示―学生模仿验证”的方式,在实验前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与步骤,学生完全是在指导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的思考,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就无从下手。

1.2 实验设置不合理,内容针对性不强 实验开展的项目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较少,从而造成孤立单元实验多,经典实验过多,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过少。由于部分实验课程的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许多内容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联系不紧密,从而造成实验内容与培养地方区域性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

1.3 实验标本数量不足、标本老化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鉴定,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鉴别病害、昆虫种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近年来教学经费的缺乏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给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带来严峻的挑战。此外,植物病虫害标本经过长期保存后,在形态、颜色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失去了识别鉴定的主要特征,从而难以在教学中发挥实际的作用。

1.4 实验教学考核单一、不合理 实验教学环节成绩评价没有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目前实验教学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60%)和期末成绩(40%)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和出勤率构成。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之间实验报告的抄袭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1 多元化实验教学大纲的建立 将实验教学划为三类,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1)基础性实验:以传统植物保护学基础实验为指导,结合本地区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现状,包括植物病害症状观察、临时玻片制作、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昆虫的形态观察、重要目科的鉴定、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病虫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2)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构建完善、实用且可行的综合性教学实验。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兴趣,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完成实验。(3)研究性实验:从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实验入手,开展研究性实验,围绕生产上重要病虫害的发生,展开研究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参加大学创新实验及创新训练计划为主。教学大纲将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由16.66%提升到33.33%,重在强化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2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 变知识教育为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改变“先讲后做”的传统实验教学法。教师重点进行实验应用前景分析,以及实验方法研究动态指引。教师仅从实验现象、故障或异常现象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异常现象的原因。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植物保护通论实验课上得到了普遍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标本的缺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要把握一定的度,避免出现理论教学中过多地“以看代做”的方式。

2.3 实践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见表1,平时成绩比例由原有的60%调整为30%,期末成绩维持不变。新增实践成绩(标本采集),比例20%,专题互动成绩,比例10%。实践考核方式调整后考核方式多样化,实践成果、互动式专题讨论和实验报告撰写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例如随机选取鲜活的实物标本,考查学生对生产中重要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能力;每阶段实践结束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讨论讲座、实践成果展示。

3 结语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和完善[5,6]。在实验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定位,从而避免改革过程中的生搬硬套。本研究以红河学院开设的植物保护通论实验为例,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调查问卷,找出问题存在的症结所在,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寻找路径提出对策建议,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傲冰,王萍.重在创新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3-6.

[2]段海明.园艺类《植物保护通论》课程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8):139-142.

[3]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4]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51-52.

第3篇: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

关键词:万寿菊;两种育苗方式;经济;品质

中图分类号:F326.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55-1

万寿菊为一年生草本花卉,花色艳丽,根系发达,生产操作简单,可周年生产,是北方大部分地区应用的草本花卉的主打品种。其繁殖方式以播种繁殖为主。主要的育苗方式有穴盘育苗和苗床育苗两种,两种育苗方式各有优势,所以都被广泛应用于实践生产过程中,就哪一种方式更易于操作、更经济、更能保证育苗质量这个问题,特进行本实验,以为广大草本花卉生产者,提供选择优势育苗方式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选用128#穴盘育苗和苗床育苗两种育苗方式,供试品种为国产万寿菊奇迹系列。在相同的的环境条件下,供试基质都为国产泥炭。

1.2 实验概况

本实验在西宁地区,现代化智能温室内进行,供试苗为播种繁殖的万寿菊幼苗。采用苗床育苗和穴盘育苗两种育苗方式,两种育苗方式所使用的基质都为过筛后的国产泥炭,与珍珠岩的比例为5:1,每方用敌克松、多菌灵各5g,用500倍液的氯氰菊酯喷施,进行土壤消毒,拌匀后用薄膜覆盖,半月后使用。育苗温度、光照相同,所使用的病虫害防治药剂以及所淋施的肥料相同。同时,播种时间也是相同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试验苗基本情况

育苗方式 播种时间 播种基质 育苗平均

温度 水肥 病虫害防治措施

苗床育苗 2009.1.5 处理后的国产基质 15-24 淋施复合肥(15-15-15)1500倍液+尿素2000倍液的混合溶液2次 每周喷施杀虫(斑潜皇、氯氰菊酯1000倍)杀菌剂(代森锌、甲基托布津、普力克1000倍),各一次,交替使用

穴盘育苗 2009.1.5 处理后的国产基质 15-24 淋施复合肥(15-15-15)1500倍液+尿素2000倍液的混合溶液3次 每周喷施杀虫(斑潜皇、氯氰菊酯1000倍)杀菌剂(代森锌、甲基托布津、普力克1000倍),各一次,交替使用

注:万寿菊育苗过程中的基质湿度以见干见湿为宜,不可过湿,应适当的保持干燥,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万寿菊育苗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茎腐病,常见的虫害有潜叶蝇的危害。在养护过程中以预防为主,在坚持药物防治的同时,要加强通风。一旦发生,不易控制,危害严重。

1.3 试验设计

本实验在万寿菊播种后开始,在同样的条件下,设有4个调查内容和3个对比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育苗和观察记录,得出优劣结论。

1.4 参考内容及方法

具体的调查内容有出苗率、整齐度、长势、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同时进行分级处理,具体分级标准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育苗方式对奇迹系列万寿菊产生的影响

根据表3可知,两种不同的育苗方式(苗床育苗、穴盘育苗),在同样的育苗条件下,采用同样的养护管理措施。通过3个阶段的对比,得出苗床育苗比穴盘育出苗整齐度以及苗期整齐度高,在长势方面也占优势,同时更经济。

表2调查内容及参考标准

分级标准 出苗率 整齐度 长势 经济效益

一级 90% 80% 无病虫害发生生长速度快,叶色正常生长健壮,没有发生徒长 操作简单,省人工

二级 80% 78% 有病虫害发生,但没有造成大的损失生长速度较慢 操作较难,费工

但在出苗率方面穴盘育苗则更占优势。其中,在长势和整齐度两个方面,穴盘育苗大不如苗床育苗。苗床育苗更接近一级标准,显然为最佳育苗方式,具体指标见表3。

表3 调查内容指标

对比阶段

育苗方式 参考标准 第一阶段播种

后第10天

(茎杆和子叶出现) 第二阶段播种

后第15天(真叶

生长和发育阶段) 第三阶段播种

一个半月后

(移栽前)

苗床育苗 出苗率 82% 82.5% /

整齐度 78% 77.2% 77%

长势 / 生长速度快,无病虫害发生苗健壮,无徒长现象发生 冠幅、株高均达到移植要求

经济效益 育苗基质面积大,不易干,淋水次数减少 / 省去挑苗步骤,提高了栽植速度

穴盘育苗 出苗率 83% 83.1% /

整齐度 76.3% 76.3% 73.8%

长势 / 长势缓慢,苗不健壮,无病虫害发生 株高没有达到移栽要求,叶色发黄

经济效益 基质易干,浇水次数增加 / /

注:在以上实验过程中,穴盘育苗采用的播种方式为点播(播种后,喷水使基质充分湿润,稍凉,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育苗采用的播种方式为撒播(播种密度为1m2/10g,播种后,覆0.5cm基质,喷水使基质充分湿润,稍凉,用塑料薄膜覆盖)。育苗过程中,苗床育苗基质保水、保肥性能好,减少了淋水、淋肥的操作次数。移栽过程中,苗床育苗省去了从穴盘中挑苗的工序,提高了移栽效率。在用地方面,苗床育苗用地更加集中、经济。

3 结论

第4篇: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

关键词:森林资源;科学营林;防止与管理;措施

一、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措施

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的前期调查工作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森林病虫鼠害,首先要深入问题的背后,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首先通过利用现代森林雷达监测技术,掌握林区病虫鼠害的动态发展规律,初步了解病虫鼠害的区域分布情况,从而以此为依据划分防治重点,为后期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其次通过取样调查法和随机调查法,估算出林区病虫鼠的种类、林木受害程度,为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提供借鉴帮助。

2、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确定,需要以林木受到的危害程度以及病虫鼠的种类为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的综合考虑病虫鼠的生物活动特征,从而能够在最佳时机采取防治措施。总之,病虫害的防治要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基础上,降低防治花费成本。

3、物理机械防治法

顾名思义,物理机械防治法就是利用各种传统、先进的物理机械方式,实现消灭或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其中传统的防治方法有人力扑捉、器具扑捉等现代化的防治方法包括利用声音、辐射、红外线等现代化手段。物理机械防治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不破换森林原有的生态系统不伤害病虫鼠害的天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面积较大,地势变化剧烈的林区,这类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耗费周期长、机械放置困难、扑捉效率低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病虫鼠害的防治管理。

4、天敌防治法

天敌防治法在现阶段应用的多种防治法中,经济性和环保性较好的一种方法。首先,天敌防治法利用自然界中病虫鼠害的天敌(食虫鸟类、猫头鹰等有益生物)进行有害生物防治,通过科学合理的引进或增加天敌数量,不仅不会对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破坏,反而会增加森林种群的多样性提高森林抗病虫能力。尤其是近年来除虫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一些病虫鼠害有了较强的抗药性,因此利用天敌防治病虫鼠害具有良好的效果。

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法

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对现阶段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不仅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森林环境的二次破坏,也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二、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雨雪冰冻灾害是当前的主要灾害形式,其在营林的过程中受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容易造成由于自然界温度变化和气温的影响制约营林的正常发展。雨雪冰冻灾害与地理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海拔,地形地貌是影响营林措施和效益的关键因素和问题所在。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使得林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其健康状况和营林技术措施的改善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由于在当前林业生产的过程中是结合当前社会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种植的过程,因此在林业种植的过程中,天然林的抵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较强,由于其在生长的过程中人为保护措施较少,其在生长中就必须具备各种抵抗灾害能力。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由于其在种植的过程中目睹过大,使得其在生长的过程中管理不够完善,对阳光要求较高其在生长的过程中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木质较低,在受到雨雪冰冻灾害的过程中由于木质承受能力的不够造成其数目的挤压和折损,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

在当前营林工作中,森林经营状况的好坏与当前经营者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使得其在生长的过程中对冰雪灾害的抵抗能力高,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在经营的过程中管理的不够完善,使得其在生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弱势。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是当前林业生产的主要缺陷和制约因素,这就容易造成在其受到自然因素影响的过程中出现折梢、折断和倒伏。

三、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第5篇: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

 关键词:治管结合 科学营林

 

 

1 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 

梢、折断和倒伏。 

 

2 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 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第6篇: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

1 多功能防护林林带间作的技术要求

在造林地的选择方面,多功能防护林林带要实行林带稀植混交间作的方法。选择适合于樟子松、杨树生长,又能适合粮豆生长的地方,通常应用于农田防护林建设,对于人少地多或不便于间作的地方,可采取林带稀植混交栽植。

1.1 如何整地。在造林的前一年秋季,按照林带主带5~7行、宽10m~14m,副带3~4行、宽6m~8m的要求,进行全面整地,翻耙起垅镇压,垅宽为66cm,并按行距株距的要求,在,垅沟定点挖好植树穴,树穴直径50cm、深50cm。对于低洼地块,可采取高台整地、起垅挖穴。对不间作的地方,可不起垅,但要定点挖穴。

多功能防护林林带混交方法。采取樟子松或云杉同杨树进行混交。以樟子松为主,樟子松为深根系树种,樟、杨混交,可充分利用地力和营养空间。

混交方式为行混,主带可3行杨2行樟或2行杨3行樟,副带2行杨1行樟或1行杨2行樟,如副带4:行,可樟、杨各2行。

1.2 合理密度。杨树密度,采用株行距3m×4m,行间距相隔6条垅,每亩植杨56株,樟子松(或云杉)密度,也采用株行距3m×4m,行间6条垅,每亩56株,樟(云杉)杨混交密度,株行距为3m×2m,行间相隔2m(3条垅)株距3m邻行交错,混合计算,每亩112株。

1.3 苗木的选择。杨树苗要选择适合当地速生的优良品种,苗龄为2根1于或3根2于,苗木应粗细均匀、高底一致、无伤损、无病虫害。

樟子松要选5~7年生带土大苗。苗高要1.5m左右,苗木要长势强健,生命力强,以就近定向培育大苗或容器苗为好。樟子松容器苗需3~5年生,苗高要在70era以上。

云杉苗可选用1.5m左右的大苗。

1.4 栽植时间与方法。杨树栽植与常规造林相同,尽可能加大科技含量,确保成活率,提高保存率。

樟子松大苗必须带土移栽,应在冬春冻土移植,亦可在春季采用移植筒带土移栽,樟子松容器苗可在春季植树时进行,也可以在雨季进行。

云杉大苗栽植在春季进行,根系要大、要带土。

樟(云杉)杨混交,可在同一年进行,也可先稀植杨树,林粮间作,待间作两三年后,再移植樟子松或云杉实行混交。

稀植混交林带,光线水分充足,为提高经济效益可在林带初植期混种其它农作物。

稀植混交间作林带,其间作中耕、除草、施肥基本替代幼林抚育。但要注意杨树清干修枝不能超过树高的四分之一,切口要平滑,其它抚育管理与常规造林相同。

稀混间作林带,可在14年左右,对杨树进行隔株间伐,在20年左右,将杨树全部伐除,并视情况补植杨树或其它树种,形成以樟自松(云杉)为主体的防护林带。待樟子松(云杉)达到经济成熟期时,进行主伐更新。

2 多功能防护林林带稀混间作法的特点

林带稀植混交间作较常规林带降低投入50%,可使每公顷林带获得早期经济效益8600元。稀植混交间作林带,使林木获得足够的营养面积和空间,减少林带胁地面积,解放林带周围农田。稀植混交间作林带,能形成复层林,提高林带防护效应。稀植混交间作林带,利用樟(云)杨生长速度不同、早期形成以杨树为主的防护林带,杨树成熟主伐后,又形成以樟子松(云)为主的防护林带,可延长防护林带寿命20年以上,相当于再造一个杨树防护林。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长,达到提高社会效益的目的。

3 林木病虫鼠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3.1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3.2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3.3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第7篇: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

关键词 日本樱花;大苗;快速培育

中图分类号 S685.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13-01

日本樱花属于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源自于喜马拉雅山区,后传入日本并得以发展,故名日本樱花。日本樱花在汉中地区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花,花、叶同期,每个花序3~5朵花,为伞状花序。作为早春重要的观花树种,日本樱花是园林景观、小区绿化和行道树主要树种之一,市场需求量大,快速培育日本樱花大苗,保证物质基础尤为重要。日本樱花大苗快速培育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山樱桃的实生苗作砧木嫁接繁殖,在苗圃地移栽定植,集中培育。

1 砧木培育

1.1 砧木品种选择

最好选用山樱桃的实生苗作砧木。6月上旬至中旬,采收成熟的山樱桃,堆积5~7 d后进行揉搓冲洗,取出种子晾干水分,进行沙藏。

1.2 苗圃地的选择和整理

选择土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播种前底施农家肥22.5~30.0 t/hm2。深耕后耙平耙细,做成宽1.2 m的畦。

1.3 播种

2月下旬至3月上旬即可播种,按株行距10 cm×30 cm的密度点播,覆土厚度1~2 cm,上面覆盖稻草等,以保持土壤湿度,利于幼苗出土。天气干旱时要适当浇水,切忌大水漫灌。

1.4 砧木苗管理

砧木苗出苗后,要及时揭去覆盖物,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拔除杂草,在砧木苗长至30 cm左右时摘心,促进苗木粗生长[1-2]。

2 嫁接

2.1 嫁接方法

日本樱花的嫁接方法很多,芽接、枝接均可。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采用带木质的芽接效果最佳,其优点是操作技术简单实用;可以在地径较细的砧木上嫁接,提高砧木利用率;嫁接时间长,可反复补接,有效提高嫁接成活率,经济效益显著。整个8月都可以进行嫁接。

2.2 嫁接步骤[3]

2.2.1 嫁接材料的准备。接穗采用充分木质化的当年健壮新梢,要求芽发育饱满,无病虫害;嫁接刀具1把,要求有一个平面;绑缚物宜采用拉力好、弹性强的有机塑料薄膜,截成长30 cm、宽1.5~2.0 cm的条备用。

2.2.2 削砧木。在砧木离地面5~10 cm处,选择光滑平面纵切1刀,切面深度以露出形成层为宜(俗称露木不带木),切面要平、不起毛,切面长度3 cm。

2.2.3 削取接穗。第1刀在芽的上方,先斜向切入木质部,然后垂直下切,第2刀在芽下方45°切入与第1刀口相交,取下带有木质的接穗芽片,削好的芽片呈长盾形,长度与砧木切口长度一致。

2.2.4 安放芽片。将削好的接穗芽片,安放进砧木切口内,注意对齐形成层,基部要插入砧木切口底部紧贴。

2.2.5 绑缚薄膜。接芽放好后,立即用塑料薄膜带绑缚,由下而上将切口及接穗包扎严密,最后打结。

2.2.6 补接。嫁接15 d后,检查接穗成活情况,进行补接,在2—3月还可以再次补接。通过补接,成活率可达90%以上。

3 移栽

日本樱花苗木移栽时间:秋季在落叶后栽植,春季在2—3月土壤解冻后栽植。先对苗圃地进行深耕细耙,按照株行距2 m×2 m(2 505株/hm2)或2.0 m×1.5 m(3 330株/hm2)挖穴,挖穴规格为50 cm×50 cm×50 cm,每穴施腐熟厩肥10 kg、美国二铵0.5 kg,充分混拌耕作土后填平。日本樱花不耐涝,宜浅栽,踏实,栽植时注意露出嫁接口。栽植后要灌足水,并注意土壤墒情,适时浇水,确保栽植成活率。

4 后期管理

日本樱花移栽定植后经过3~4年培育,直径达3 cm以上,即可出圃。在此期间,应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4.1 定干和整形修剪

日本樱花移栽定植后,要进行定干,定干高度为1.5 m,选留饱满健壮的芽,剪除以上部分。适时做好抹芽、摘心,可减少养分浪费,促进分枝,及早形成树冠。冬季落叶后至早春发芽前,需剪去枯枝、衰弱枝、病虫枝、徒长枝、交叉枝、重叠枝和下垂枝,尽量避免粗枝的修剪,以保持树冠圆满[4]。

4.2 土壤管理

日本樱花苗木生长期,养分需求量大,应注意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把握少施勤施的原则。深秋落叶后,以施腐熟厩肥和长效化肥为主,施足越冬肥。应经常进行中耕除草,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防止土壤板结和杂草争肥,保墒保肥,保持土壤通气条件。冬春干旱少雨和夏季出现伏旱时应及时灌溉。夏、秋季多雨季节,应保持田间排水通畅,防止苗木长时间浸泡。

4.3 病虫害防治

日本樱花的主要病虫害有流胶病、根瘤病、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等。防治方法:一是加强栽培管理,保持树体健壮,提高抗性。二是人工放养天敌昆虫,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三是人工防治。主要措施有刮除蛾类虫卵,防治流胶病;切除肿瘤,防治根瘤病;捕捉幼虫,减少虫口基数。四是喷洒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无公害化学防治。新梢萌发前,可喷洒3~5 °Bé石硫合剂,发病期可喷洒15%代森锌600~800倍液。用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用73%炔螨特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螨害[5]。

5 参考文献

[1] 张艳芳.樱花苗的培育与栽植[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9(6):50-53.

[2] 江雪文.嫁接培育与栽植[J].安徽林业科技,2006(3):29-30.

[3] 冷天波,李乐辉,柴勇,等.樱花组织培养育苗技术[J].河南林业科技,2011(3):53-54,56.

第8篇: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内涵主要是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治理的防治规划设计、申报、审批、实施、检查、验收和评价等内容进行管理,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与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略有不同,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是指依据森林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客观规律和有关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规范性文件等对森林、树木、种苗(种实)及木材、竹材的病害、虫害进行调查、预测预报、预防和治理以及实施森林植物检疫的具体行为的总称。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具有计划性、层次性、政策性、科学性、目的性和时间性等特点[1]。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目管理工作程序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程序,根据相关部门要求,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申报;第二阶段,项目实施;第三阶段,项目绩效评价。具体步骤是:首先,编制项目防治预案、申报项目资金,经过专家评审论证通过后,下达防治任务;其次,项目承担单位上报项目实施方案,经省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批复后组织实施;第三,项目实施结束后申请验收,并进行项目绩效评价(见图1)。

2.1项目申报项目申报指编制项目防治预案,申请当年度或下一年度防治资金。各县市、区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向本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本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会同本级财政部门,联合行文报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省直属国有林场(局)、省级林业科研单位向省林业局提出申请,省林业局审核后报省财政厅。

2.2项目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经相关专家评审论证通过后,省财政下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资金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结合当地林业有害生物实际发生情况,依据省下达的资金数额和申报资金时编制的防治预案,制定防治项目实施方案。将防治项目实施方案上报省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申请批复,经批复后方可组织实施。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省森防检疫总站对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落实各项组织管理措施和防治技术方法,组织实施,实施结果应达到项目预期绩效目标。同时收集防治数据资料,建立项目资料档案,如与施工单位、施工工程队或防治专业公司签订防治合同书或协议书,调查监测数据、防治数据、效果检查数据、绩效目标数据及有关影像资料(防治前、防治中和防治后)等。项目实施完成后进行书面总结,并报省森防检疫总站申请验收。

2.3项目绩效评价林业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是对林业财政支出的具体项目的投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对象是林业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由于省级财政资金拨付时间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施具有时效性,以及受病虫为害的林木经防治后、林相恢复需要时间才能看出效益,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是隔年度进行,而不是当年度进行。项目绩效评价工作遵循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真实性、科学性、规范性原则,采用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2]。评价的内容有项目基本情况、项目资金情况、项目组织情况、项目绩效目标及完成情况。项目基本情况主要是评价项目(用款)单位提交的项目防治预案和绩效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项目资金情况主要是检查项目(用款)单位在资金投向上是否明确、明细是否清晰,是否按有关规定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或资金报账制管理,对项目单位各项资金支出计划的合理性和设立会计支出科目明细进行评价。项目组织情况主要是评价项目(用款)实施单位是否根据省林业局下达的防治工作任务组织实施防治项目及项目任务执行和完成情况。项目绩效目标及完成情况主要是检查项目单位的年度目标指标任务和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取得预期的绩效目标,对灾害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对经济、社会、生态目标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绩效评价指标内容包括基本指标和绩效指标,基本指标体现的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在资金上的评价;绩效指标反映的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效益[3]。

3存在问题

3.1资金到位迟由于省级财政资金拨付时间较迟(基本上是年底下达),且实行报帐制管理手续程序多及开展招投标程序繁琐,需要的时间很长,而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防治时效性较强,错过防治时机或季节则难以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资金绩效难以体现。因此,防治工作很被动。

3.2资金缺口大从目前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实际情况和项目取得成功的可行性来看,每年全省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的项目资金预期投入需要1亿多元,按全省有林地面积1.4亿亩计,平均每亩至少需要0.8元。目前我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专项资金每年投入2000万元,平均每亩防治经费只有0.178元,资金缺口较大。此外广东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范围广、面积大,全面实施防治难度很大,容易造成危险性有害生物疫情的扩散、蔓延。

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对策

4.1资金提早到位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突发性和时效性很强,需要提早做好药械、物资、资金和技术等相关内容储备,以便及时组织实施应急除治,年度专项资金最好能在当年上半年安排到位。如若不能提早到位,省级财政当年度资金则挪到下年度使用,即跨年度使用,这样广东省防治工作才能由被动状态转向主动状态,资金使用效益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4.2加大资金投入广东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面积大,各市县随时都有突发性病虫灾害的可能;而市、县防治检疫基础设施能力很薄弱,难以及时筹集资金、药物、药械进行除治,不能适应防灾控灾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加大省财政防治资金投入,不仅保证现有防治效果,而且还能及时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发生,提高应急防控能力。

第9篇: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从森林面积、聚集森林类型分布、木材蓄积和生物量、天然林数量、林外树木、林区人口分布几个方面评价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5]。我国学者也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功能与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展开了研究[6-12],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森林生态质量对指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健康状况以及自调节功能的综合测度。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森林生态质量评价体系与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索。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主要设在徐州市区、贾汪区、铜山县和新沂市周边的石灰岩山地。全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干湿季节明显,年平均降水量869mm,年平均蒸发量为1702•6mm。光照、热量充足,全年无霜期209d,年平均气温1℃,年平均风速3m/s,冬季旱风强烈,风日频率高。石灰岩山地土壤类型主要为石灰岩风化淀积形成的碱性土,土层瘠薄,养分匮乏。山地森林主要为人工营造的侧柏纯林,天然林位于保护区内,面积较小,其中混交林是林地在原先天然更新的基础上人工又补植侧柏、黑松等树种的林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徐州市区、贾汪区、铜山县和新沂市周边的石灰岩山地人工营造的侧柏纯林,以及位于保护区里的天然次生林、混交林。其中绝大部分为人工营造的侧柏纯林,且林分长势差,多数为小老头树。

2.2研究方法

2.2.1标准样地调查法选择位于马陵山与艾山风景区内的天然林与混交林标准样地5块,分别在位于邳州市巨山,新沂市马陵山冷水泉,铜山县凤凰山、大窝山、尖山、道疃林场和贾汪区大洞山等地人工营造的林分选取标准样地34块,每座山的样地选择按山麓到山顶依次选择3块,较矮山地依据实地情况选择1~2块标准地。每个样地都是面积为400m2的正方形,对样地内的树木做每木检尺,即测定每株树木的胸径、树高、冠幅、落叶比例、种类和年龄,测定样地内天然林比例、郁闭度、灌草盖度、土壤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和枯落物厚度。每块样地取土样3份,在实验室测定样地土壤的理化性质。

2.2.2森林生态质量评价方法从森林结构与功能和森林健康状况2个方面来构建森林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等级评分法和加权综合指数法来评价徐州山地森林生态质量。

3森林生态质量评价理论方法

3.1评价指标体系与层次结构的构建

森林生态质量主要反映在森林结构与功能和健康状况2个方面。根据标准地调查资料,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从森林结构与功能和健康状况2方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徐州山地森林生态质量的综合评价,依据层次分析法进行,以森林健康状况和结构与功能为基础开展。其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层次分析如图1。3.1.1森林健康状况指标选取抗干扰能力、抗病虫害能力和森林生长活力来反映森林的健康状况。抗干扰能力由树种多样性与森林火险等级构成,树种多样性是森林内乔灌木树种物种多样性的体现,物种多样性与森林的稳定性和抗外界干扰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物种多样性越高的森林越稳定、抗外界干扰能力也越强、生态系统也越健康;森林火险等级是森林抗火灾能力的直接标准;树叶损失率是森林受到病虫危害程度的划分标准,森林病虫害等级从反面反映了森林抗病虫害的能力。3.1.2森林结构与功能指标森林结构与功能指标选取郁闭度、灌草盖度、天然林比例、涵养水源能力和改良土壤能力5个指标。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结构好的林分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相应较好。郁闭度和灌草盖度越大的林分越接近成熟,森林的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能力也越强;天然林比例大的林分其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以及生态效益明显强于人工林;对于山地森林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尤其重要,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是涵养水源能力的直接反应,枯落物层越厚,其吸收的降水量越大,森林涵养水源能力越强,同时也减少表土层的土壤流失。对于山地瘠薄土层,森林改良土壤能力非常重要,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壤厚度是森林改良土壤能力的直接量度。

3.2评价权重的确定

评价权重的确定是整个评价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权重的大小分配是否合理关系到评价成果是否合理。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方法[13],来确定评价权重。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的步骤是:(1)确定目标和评价因子集U。(2)构造判断矩阵。(3)计算重要值排序。根据A-U矩阵,求出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所求的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也就是权数分配。本次评价权重是用以上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确定的判断矩阵如下:A-B1判断矩阵如下:1121121/21/21其最大特征根λmax1=3,对应的特征向量为XB1=(2、2、1),对其标准化和归一化,得到(0•40,0•40,0•20),即为所求的森林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1)。用同样方法得到森林结构与功能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1)。对于森林生态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A)的2个约束层(B1和B2)权重的确定,认为森林结构与功能要比森林健康状况稍微重要,故2者的权重经过标准化处理后,为B1=0•40,B2=0•60。(4)一致性检验。其方法是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来检验,即:CR=CI/RI,当CR<0•1,即可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重分配是合理的。下面以森林健康状况的判断矩阵为例来检验。CI=λmax-nn-1=3-33-1=0那么CR=CI/RI=0/0•90=0<0•10,认为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重分配是合理的。本文的其他指标权重分配均通过了一致性的检验,检验过程略。经构建判断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建立徐州山地森林生态质量的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确定结果见表1。

3.3标准化处理为更好地进行标准化处理,反映实地调查的情况与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列出徐州山地不同林分类型的标准地调查数据(如表2)。由于各指标的含义不同,指标值的计算方法也不同,会造成各指标量纲的差异,因此即使各指标全部定量化,也不能直接进行计算,须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结合徐州山地森林的特点与标准地调查的各指标值情况和以前的研究工作基础[14-19],对各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给以适当的分值,来达到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的目的(见表3)。#p#分页标题#e#

3•4综合指数计算与等级划分根据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与各个评价指标的等级分值进行逐层次加权计算,得到森林生态质量评价各因素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FEQ=∑ni=1SiWi(i=1,2,…,n)式中,FEQ为森林生态质量综合指数,Si为各因素评分值,Wi为各因素的权重。结合黄国胜[11]等人的研究,把森林生态质量等级划分为3个,森林生态质量等级好、中、差的范围分别为>7•0,4•0~7•0,<4•0。

4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天然林、人工林以及混交林3种林地类型的实地调查,选取典型样地39块。运用层次分析法,在以上步骤的基础上,计算出徐州山地不同林分类型的森林生态质量综合指数值和各个评价指标的分指数值(见表4)。从表4中可以明显看出,不同林分类型森林生态质量的差异,天然林大于混交林,混交林大于人工林。天然林的生态质量平均值为7•81,均位于新沂市马陵山风景区,生态质量佳;混交林森林生态质量均值为7•59,位于邳州市铁富镇艾山风景区,生态质量也比较好;人工林森林生态质量均值为3•97,森林生态质量差。从分指数来看,天然林的健康状况好于混交林,混交林好于人工林;结构与功能指数也是天然林好于混交林,混交林好于人工林。由此可以得出无论是森林结构与功能还是森林健康状况,森林生态质量都是天然林好于混交林,混交林好于人工林。评价结果得出森林生态质量综合指数>7的样地有5块,4~7之间的有16块,<4的有18块,森林生态质量中与差的林分占很大比重,说明了徐州山地森林提高生态质量还有很大潜力。通过评价结果得出,保存较好的位于马陵山与艾山风景区内的天然林与混交林森林生态质量较好,而人工营造的位于邳州市巨山,新沂市马陵山冷水泉,铜山县凤凰山、大窝山、尖山、道疃林场和贾汪区大洞山等地林分森林生态质量都比较差。为更好地反映侧柏纯林森林生态质量各因子间的关系与变化情况,用不同林龄样地评价指数平均值来简单直观反映。侧柏纯林不同林龄各评分值的平均值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30年生侧柏林的健康状况好于40,50年生侧柏林,但森林结构功能指数远比40,50年生侧柏林差,故其综合评分小于40,50年生的侧柏林。森林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可明显看出30,40,50年生侧柏林森林的生态质量由差到好递增,40年生侧柏林森林生态质量综合评分值居中,50年生侧柏林森林生态质量综合评分值最好为4•22。森林健康状况指数随林龄增加而下降。同时由于森林生长活力匮乏、抗病虫害能力下降与枯落物积压等导致过熟林火险等级的提高,而又缺乏相应的人工疏伐、间伐等营林措施导致林龄偏大侧柏林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森林结构与功能指数随林龄增加表现出与健康指数相反的趋势,随着林龄变大,森林郁闭度提高,枯落物层厚度增加,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腐殖质层变厚,森林改良土壤的能力充分体现。人工营造的侧柏纯林森林生态质量综合指数平均值为3•88,整体生态质量差,需要对林分进行大规模改良抚育等人工措施,提高侧柏纯林的森林生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