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产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绿色营销;房地产;低碳;环保
一、房地产绿色营销的概念
关于房地产绿色营销的概念,现在还没有权威的定论。笔者在多年的研究分析,查阅大量文献以及走访实践专家的基础上,将定义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稳定为目的,通过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将健康、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贯穿于房地产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安装、销售乃至开发完成后小区物业管理等诸多环节中的绿色营销组合手段来满足绿色消费者对绿色住宅的绿色需求,以实现社会效益、消费者效益和企业效益的三者协调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面临的问题及障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也纷纷采用了绿色营销的策略,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行绿色营销策略,它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在我国大地发展起来。但是,不可忽视绿色营销在我国房地产行业中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一般说来,表现在以下几点之中:
(一)激励与约束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就当前的形势而言,政府对于实施了绿色营销的企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还比较欠缺。管理学上指出,企业拥有“经济人”的本质,所以他们无利而不往。根据这一原理,要想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约束机制以及政策支持,使得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有关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也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二)房地产企业对“绿色营销”内涵理解不到位
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方面,目前我国不少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时片面的把“绿色产品”当成了“绿色营销”的全部内涵。他们只重视环保建材的选择以及绿色施工的管理,而忽视了从项目拿地开始直至最后交付使用及其物业管理这全过程的“绿色营销”。第二方面,有些房地产企业披着“绿色营销”的外衣,仍然用着传统营销的方法。只是以用广告宣传“绿色营销”作为噱头,以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究其根本还是在用以前的旧方法。
(三)房地产企业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
我国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几乎都是遵循“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低效率”的模式在经营,技术落后、设备落后、管理水平落后。特别是资金和绿色营销的技术方面是处于瓶颈地步。并且,实施“绿色营销”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的,很多企业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太多,所以造成我国企业没有足够的人才、技术去发展“绿色营销”。
(四)消费者对于“绿 色营消费”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大部分居民对住宅的要求还停留安家的水平上;再加上政府对环境保护宣传不到位,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十分薄弱,给房地产绿色营销的推广、实施带来较大的难度。
三、解决我国房地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问题的策略
针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必须由企业牵头、结合教育、培养消费者、以及政府等相关组织的培训,才会取得举足轻重的效果。总的来说提供以下参考解决的思路 。
(一)房地产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
房地产企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绿色营销观念,在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充分把“绿色营销”的核心思想落实到位。从“绿色设计”、“环保施工”、“绿色销售”等各个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让项目更加低碳环保符合绿色营销的要求。而且,充分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很好的遵守国家关于低碳节能环保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做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建立于完善技术标准
房地产绿色营销发展的核心是要有低碳技术作为支撑,关键是要通过技术创新以及建立完善的低碳技术体系,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消费方式发生转变 。
(三)对房地产产品进行“绿色”认证
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社会大众的认可和青睐,就必须要努力的去得到相关部门(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房地产企业联合会等)的“绿色产品”的绿色认证。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四)对“绿色消费”思想的培养
社会大众是“绿色营销”的最后一个环节,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来检验企业“绿色营销”的成效。因此,企业必须把对消费者关于“绿色营销”的宣传、教育与引导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不懈的抓下去。争取让消费者把“绿色营销”的理念深深植根于脑海,进而使其在消费的过程中自觉的把自己的消费行为与环保低碳的理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五)政府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步伐
目前我国应该根据具体的国情针对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为其提供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相关企业的合法利益,同时也鼓励更多的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不但如此,而且我们还可以遵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先进的法律规则制度,来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和法律。
(六)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绿色营销”,但却起着政策指向和规范市场的调节作用。因此,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来进行市场调节:利用对未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课以严格的环境税,对于实施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来迫使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在全国或者重点区域选择试点企业在全行业树立标杆。通过榜样的力量把“绿色营销”的理念及实施行为向更多的企业推广。
参考文献:
[1] 杜继勇.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商贸,2011(14).
[2] 邵继红.我国房地产业绿色消费行为及营销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7).
1.大安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大安市的绿色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有白鹅、白芝麻两个A级绿色食品,同时带动了名、优、特产业的发展,拥有各级各类名牌近70个,现已初步形成名、特、优、绿及无公害农产品同步发展的格局。
大安白鹅、西大洼白芝麻都已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并在北京、广州、吉林等农博会上多次获得名牌农产品称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月亮湖大米、坨坨寺小米、彭泽鲫、河蟹、宝达牌系列罐头、嫩江龙酒等几种农产品或加工制品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名牌称号,绿色食品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另外,大安市已被我省列入“全省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县市,在大赉乡、安广镇、四棵树乡共培育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20万亩,以确保人们吃上放心菜、安全菜。
2.大安市在发展绿色农业中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地方群众对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工作认识不足,品牌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层面上,没有实现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重视程度不够,抓的不紧,工作进度慢。企业受发展规模的限制,很难打开销售市场,即使获得名牌、绿色食品标识,短期内也不能发挥作用。
2.2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绿色食品开发工作是绿色农业的核心。大安市由于龙头企业少,现在仅有近10家,除白鹅公司外,其他大部分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牵动绿色食品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绿色食品开发工作进程,阻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2.3缺少绿色食品开发资金 开发一个绿色食品,包括基地环境检测费、商标注册费、质检费、标志使用费和管理费等需5万多元,政府拔款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申报企业存在等靠心理,加之经济困难,资金有限。由于缺少开发资金,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的进展。
3.大安市绿色农业发展前景
大安市是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县,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有109万亩水域面积、354万亩的天然草场和132万亩的肥沃耕地,具有开发晚、污染小的良好生态基础,为大安市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能满足人们更多的绿色消费。大安市现已建立白鹅、芝麻、月亮湖系列杂粮、杂豆、蔬菜等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15个,面积达20万亩,绿色农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大安市绿色农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为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对绿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宣传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宣传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宣传外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靠利益驱动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
【关键词】中国农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一项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以技术和标准为依托,以市场和政策为导向,以管理和服务为保障,以市场拉动,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全民共享为发展策略,形成了一个将农工商、产供销融为一体的安全食品生产体系。绿色食品产业化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食品安全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食品的发展与其刚起步时有了很大的不同,至少发生了两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从以国内市场和资源自我平衡为主,到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根本性转变。这两大转变说明,不能再就绿色食品抓绿色食品了,而应当站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以绿色食品的产业化来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1)产品总量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共有6176家,产品17512个。绿色食品在总量稳步扩大的同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比重降至37。2%,加工产品已占62。8%,地方名特优产品日益增多,园艺、畜牧、水产等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比重逐步提高。(2)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按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参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我国建立起了科学、严格、系统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整体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3)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绿色食品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实行产品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
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的基本要求,结合农产品认证的特点,绿色食品建立了体系完整、程序规范的认证制度,保证了认证的有效性。
(4)监管制度全面推行。为了保证获证产品质量,规范企业使用标志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绿色食品现已建立并推行了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产品公告4项基本监管制度。
2。绿色食品产业重要理论基础之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原理生态农业的建设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技术基础。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质如下:首先是保护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其次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第三是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植被面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第四防治工业“三废”的污染,控制和减轻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生态农业建设不但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而且,也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5]。发展绿色食品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基地和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这些技术操作规程,是对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式质量控制。
确定绿色食品的这些标准规程和措施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和化肥、农药等污染。推广绿色食品的技术操作规程,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治和减轻环境污染。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标准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一致的。
发展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必由之路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解决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收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重大部署,调整的中心内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绿色食品是安全、优质的食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迫切需要。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龙头企业的实力还不强,规模效益还不高,品牌还不响,许多在国内外知名的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及时转化为市场优势。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竞争。绿色食品标志是优质安全的象征。因此,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精品名牌战略。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产品,没有产品,农业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名牌产品,农业产业化就不能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开发绿色食品,有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名牌效应,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4。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
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由于发展绿色食品意义重大,前景广阔,许多地方已开始从“战略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来部署绿色食品的发展。如黑龙江省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作为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高度重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从微观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食品企业对产品质量认证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以增加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筹码;广大消费者则希望权威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公正地评判,以监督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承诺,因此,绿色食品产业将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显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勇,梁文举。关于建设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的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1,(3)。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不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提高地方经济实力的迫切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出路在于发展畜牧经济,因为畜牧业不仅生产周期短,易于形成规模,而且最适于产业化经营,一旦做大、做强,其辐射力和带动力都是十分巨大的。如正大集团的肉鸡生产、河南双汇火腿肠加工集团,不仅从走畜牧产业化的路子名扬天下,而且也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社会越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越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越大,其农业生产水平也就越高。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江西省2004年畜牧业产值虽然突破300亿大关,但只占到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3%,差距还是存在的,那么,如何抓住契机,把江西畜牧经济做强、做大,是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1把握发展畜牧经济的方向
1.1畜牧业作为“中轴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畜牧经济必须发挥当地优势,顺应市场需求,围绕市场作文章。市场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盘和指南针,必须按照市场供求关系,来调整畜牧经济发展结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效益好就生产什么。要努力加强市场引导,让农民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搞好畜产品结构调整,实现畜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畜牧业既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又是一个与其它产业关联度十分紧密的“中轴产业”,对种植业、加工业和其它产业有着承上启下的、强大的、特殊的拉动作用。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更高、比较效益更大的畜牧业,并以此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成功之路。目前,欧美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都超过65%,荷兰、丹麦则高达80%,这些国家以畜牧业为支撑,牵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此,必须重新审视畜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以这个“中轴产业”为核心和突破口,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1.2畜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明显因为农民每年种植粮食、蔬菜只有2季,况且产量也有限,那么农民的收入也有限,而发展畜牧产业就不同了。从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构成看,畜牧收入呈现增长趋势。江西省2004年传统的养猪业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农民补栏积极性高涨,如农民养1头猪获毛利200~300元。
1.3实现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发展以生态畜牧小区为载体的规模养殖业,江西省2004年有46个县(市、区)的主导畜产品产值超过了当地粮食作物产值,显示全省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见成效。
2发展特色畜牧经济
2.1以绿色为根本抓畜牧“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畜牧产品出口的瓶颈。作为政府要强化绿色理念,以绿色为根本,积极推进绿色生产进程。一方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尽快选择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畜产品加工项目,抓紧调研论证、包装,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要坚持能引进则引进,能联合则联合,能“借船出海”就“借船出海”,能“借鸡生蛋”就“借鸡生蛋”,千方百计把国内外一些知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来,把一些大企业、大财团的资金引进来,利用现成的绿色生产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同时,在资金、土地、产品宣传及服务环境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尽可能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基地提升畜产品内在素质,大力开展绿色饲养、绿色生产。
一、实行对绿色食品开发的奖励支持
(一)积极宣传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申报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开发建设。对投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经营期在十年以上,可享受税法规定的相应优惠政策;促进绿色食品的出口创汇,对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企业优先给予自营出口权。
对凡在区纳税,并经区发展绿色食品办公室受理,新增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区财政每年对新增的品牌和产品给予一次性奖励,每新增1个有机食品品牌奖励6000元,新增1个有机食品产品奖励1200元;每新增1个绿色品牌奖励5000元,新增1个绿色产品奖励1000元;每新增1个无公害生产基地奖励2000元,新增1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3000元,新增1个无公害农产品奖励800元。
(二)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给予支持。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我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发展。对一次性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建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基地建设及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由区规定的行政性收费,经区农水局、区财政局审核后,由区政府批准,享受按低限减半收取,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定的最低幅度标准征收。
(三)落实好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建设的支持奖励措施。区政府对于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500亩以上并得到国家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许可使用标志的企业、合作社等,在安排生态环境建设、以工代赈、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时,优先给予支持和倾斜。
区政府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扶持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建设。对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许可使用标志的企业,并通过区发展绿色食品办公室年度审核,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生产的优秀企业,区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
二、为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提供金融支持
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及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或合作社。对于从事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加工,获得市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称号的,按规定享受金融机构给予优先安排贷款支持。农、林业担保资金,优先为从事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加工信誉好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把支持龙头企业作为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对具备上市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培育,鼓励和支持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集合债券进行融资。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投入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为绿色食品开发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对从事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研发、生产和营销的企业,要积极推荐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和环保产品优惠政策。对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科技和农业部门应优先纳入重点科研计划和重点推广计划。对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优先向部、省和市推荐申报项目和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四、建立绿色食品营销专卖网点
积极培育和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市场,带动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业的发展。区农水局要加强与区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分局等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在城区集贸市场、大型超市设立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专卖网点,让老百姓能够方便地吃上安全、高效、营养的绿色食品,有关部门要给予减免入场费、场租费等优惠。
五、保证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畅通
积极完善全区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车辆通行费减免规定,确保绿色通道畅通。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加快推进。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是我国振兴国民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简要阐述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了浅析探讨。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产业 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并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全球分工过度依赖加工制作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且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环节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共识。就国家层面来讲,确有必要推出大型产业扶持政策为经济转型勾勒蓝图。
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不同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产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能源。新能源发展将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聚焦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产业。
2.节能环保。我国当前发展环保产业有三大任务: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做大、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规模发展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重点是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3.新一代信息技术。该产业重点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4.生物产业。该产业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将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价格和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等有望得到有效化解。
5.高端设备制造。高端设备制造技术先进,基本成熟,国内已有相当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成长潜力大;在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方面有足够的保障。重点将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6.新材料。新材料领域中,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将是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由于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7.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其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二、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国家根本竞争力,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进一步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9个省市正着手或已经完成了新兴产业调研、规划,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发展已经拉开了帷幕。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占领世界产业制高点、由大国变为强国的最佳时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缺乏、制度环境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未形成国家整体竞争力。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区域性规划比较注重纵向沟通,对横向沟通不够重视,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第三,很多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想以此拉动投资,创造“升级版”的GDP,从而造成了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
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
1.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2.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3.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4.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5.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注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二)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占据了大半江山,备受关注。绿色产业是孕育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选择,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战略新兴产业,要想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关键是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尽快创造一个公平、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市场环境。
1.不断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加大绿色产业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相关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以突破目前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目前许多创业者缺的不是绿色技术,而是绿色资金。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拥有高新绿色技术的企业根本无法将绿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
2.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实行低税负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的投资中,促使绿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英利公司等民营企业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内强劲的发展势头,证明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大量参与,将大大增加绿色产业的活力。
3.绿色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各种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依然没有完全确立,导致市场“各自为政”,不利于绿色产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所以,政府必须主导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只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游戏规则”,才能让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下去。
4.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国际相关交流与合作。要善于根据我国国情,将国外先进的适合我们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相应产业制度引入进来,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当然,也要善于把我们自己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成果以及相关制度积极地“推销”到国外,并形成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成立相关产品和行业的专家委员会,对到底哪些是真正代表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做出权威的评估和判断,以利于绿色、低碳技术和制度的推广和应用。
当然,政府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应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增设多个国家级实验室,推动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促进绿色产品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政府必须发挥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绿色新兴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有特色的绿色产业相关规划,以引导相关绿色产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其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称为“下一个四万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2008年中国提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给了经济界以足够的信心,那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中国为产业界打下的另一重要的强心针。
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我们在关注之后更应保持一份冷静。
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看,新能源产业前期的高速扩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另外,非稳定电源的并网问题,以及缺乏上游核心技术都是摆在新能源产业面前的障碍;生物产业、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主要面临的技术瓶颈,也将期待我国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而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瓶颈不仅是技术上的,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以及终端市场的培育等。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持续影响力和发展后劲,我们不得不考虑。
首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避免“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局面。国外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上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要强于中国,但依然没有全面上马项目,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在发展中从自身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明智之举。
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也须考虑到民营企业发展实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新兴产业,更好的调动好各类资本的积极性,提过民营资本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制定出积极有效的政策,降低门槛,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民资扶持力度。
第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引进来”是鼓励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希望引导其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导权,在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吸引外资;“走出去”则是希望国内企业在国外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自主品牌,扩大市场。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化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技术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需要制定出准确的技术发展路线和产业的详细目录。
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开创性事业,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要科学分析判断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应规律,把握节奏,打通各个环节间的政策,释放科技存量和创新能量,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2.
[2]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技产业.2010(1).
摘要: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建立健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营造绿色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全面实施绿色科技创新工程,运用绿色新技术和管理新举措改造传统产业,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建立先进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机制,提高绿色科技转化效率。
关键词:绿色技术;绿色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04
作者简介:程春生(1965-),男,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7-07-12
科技创新是促进绿色供给改革与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要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作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
1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内部动力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科技含量:①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重点新产品后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健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探索产业技术联盟的有效组织工作方式,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核心技术的顶层设计与联合攻关中。②孵化培育弱势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强实验室研究成果的中试孵化,在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提供孵化、资金、技术开发与转让、市场开拓等政策支持,加大对技术前景好、研发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尽快培育出一批能够带动薄弱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③强化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龙头作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要利用市场机制变革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利时机,强调技术转换和产品开发,根据自身市场竞争优势进行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新布局,强化大型企业集团对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引导和控制能力。④发挥融入国际市场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具有国际市场的企业大多属于高端制造业,应积极为这类企业集团总部基地研发中心、管理中心或销售中心提供配套服务,利用其国际化、规模化、高端化优势,带动同类及下游行业企业高水平发展,实现技术、服务和产品领域与国际的全面接轨。⑤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应用新技术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把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专业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构筑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营造绿色技术创新环境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最大挑战是体制机制性障碍,要通过推动包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打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硬技术”和“软环境”体系,激发劳动者和企业的创新动力,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增长基础上的绿色发展:①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对于企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支持。构建适宜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公共发展平台,对重点企业进行指导,鼓励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以企业为主的绿色经济市场体系,构建稳健的绿色经济发展体制。要加大绿色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增强为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改造提供装备的能力。②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加大投入,重点突破,加强自主创新,实施重点新兴产业项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化能力提升目标,发展对绿色经济具有带头引领作用的战略型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绿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③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开放式创新。加强新兴产业领域跟国内先进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支持科研机构到国外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及技术创新与国际上先进企业开展合作,拓展绿色产业市场,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④加强产学研用联系。建立和形成产业、教育、科技、金融与技术转移和推广“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搭建合作创新组织机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广泛交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建。⑤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及其机制。构建以激励创新为导向的金融政策体系,对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予以倾斜。绿色技术的公共投入规模相对有限,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发挥杠杆效应以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立公共财政和私人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绿色产业基金;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技术信贷发放力度,通过贷款贴息或风险补偿等方式,促进资金投向绿色发展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三链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
以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创业人才与教育
以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
3创新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
(1)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整合区域内的资源,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消化吸收和产业化,努力在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要注重追踪国外绿色关键技术的发展动向,评估其技术前景,指导和管理技术引进;通过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对绿色技术消化吸收进行投资,促使企业在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升级。
(2)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绿色产业包括利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绿色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以及信息化改造,促进“两化融合”。以技术升级改造和淘汰落后为切入点,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运用绿色新技术和管理新举措改造传统产业,打通传统产业与绿色技术之间的通道,逐步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从而使传统工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工业增长和吸纳就业做出更大贡献。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机制创新,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营机制。加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补、互动,一方面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培育更多更先进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绿色技术支持。
(3)创新科技推广体系,推进绿色技术引用转化。制定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试点示范和技术推广一体化发展规划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绿色技术试点工作,筛选适用绿色科技,推进绿色技术的引用转化。鼓励发展专项服务中介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提供技术咨询;建立绿色科技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速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运用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实现研究机构与技术推广企业、需求行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4)开展绿色科技发展的准入和评价制度建设,改善科研工作氛围。建立绿色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制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推进绿色技术研究开发与标准一体化,加强科技对标准制定的支撑作用。绿色技术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政府部门有责任在技术选择和技术完善方面给予激励,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针对科研工作有风险、时间周期长等特点,研究建立重大科研专项长期跟踪评价机制,形成允许创新性工作失败、重大技术领域持续推进的良好工作氛围。要加强绿色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小言.用考核指挥棒引领绿色发展\[N\].西宁晚报,2017-07-11.
2尹卫国.绿色发展需鼎新革故\[N\].中国化工报,2015-11-27.
3本报评论员.加快提升绿色发展新优势\[N\].江西日报, 2017-07-26.
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床面积7615万亩,实现牧业总产值21亿元;设施农业及西芹总产值21679万元;新建拱棚14598亩,维修日光温室224座,设施农业投入生产17265亩;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9797亩,其中:拱棚37397亩,日光温室2400亩;完成旱作节水农业覆膜保墒面积1633万亩。
马铃薯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5万个羊单位,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木业总产值3.6亿元,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350元以上;西芹实现总产14万吨,西芹产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农民人均西芹产业纯收入达到180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墒面积23.8万亩,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4.4亿元。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成自治区级现在农业示范基地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个,农牧业科技示范点40多个,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3个,生产单位21个,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全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2家,绿色产品产品数2个,绿色产品产量达到5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西吉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论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马铃薯支柱产业的问题: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执法单位执法不严,导致马铃薯的偷盗情况越来越严重。二是由于品种的落后、老百姓种薯的选用认识不足。三是马铃薯没有统一包装,只能卖原材料,导致价格不如区外。四是马铃薯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老百姓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如何更好的发挥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十二五”期间“调结构,转方式”中的更大作用与价值,已成为当前中国政府、企业、专家、媒体和民众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在这一背景下,由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研究员主编的《跨国公司绿色战略》报告引起人们的关注。
形势与政策
该报告指出,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启动实施一批促进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工程和计划。中国这一新兴产业发展计划,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在华纷纷大手笔投入绿色技术。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涉及领域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通讯、生物医药、交通化工、软件设计等行业,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中国沿海经济发达的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省份。以生物制药行业为例,目前,排名世界前10位的制药公司,都把全球的研发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并加大了在中国生物制药的生产和投入。
中央政策研究经济局局长李连仲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中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是在开放的形势下扩大对外合作,欢迎外国投资有利于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但过度消耗能源和资源制造污染的外国投资我们再也不欢迎了,而高技术的、发展服务业的,有利于发挥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外资我们仍然非常欢迎”。
事实上,全球能源结构的相应调整已经开始。根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加25%,其中煤炭、天然气和再生能源的比例会提升。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算,倘若以2010年中国GDP总量接近6万亿美元为基准,在2011-2020年,预计国家在新兴产业的直接增加投资将超过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产环保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
转型与商机
在此过程中,相关的新能源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势必迎来一场以技术革新、生产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产业升级潮。当然,对于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在华耕耘多年的跨国公司来说,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和产业布局来看,以下产业价值正在逐步显现。
首先,新能源市场未来增长潜力可观。据参与“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根据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潜力估算,未来10年内新兴能源产业有望累计增加投资5万亿元。甚至有机构分析师测算,新兴能源产业最终开发规模或将达几十万亿元的水平。而参照2007年的容量,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规模和目标到2020年将分别实现水电装机容量6.2%的增长、风电装机容量18.8%的增长、生物质能装机容量19.4%的增长,以及太阳能装机容量59.2%的增长。此外,特别是针对风电和太阳能的新投资在近年内占新能源的比重也显著增加。
其次,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将成为必然趋势。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而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有预测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第三,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高排放行业将成为治理重点,这也为减排技术的不断推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跨国公司在华的绿色战略
中国绿色产业未来的想象空间十分巨大,跨国企业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雄厚的基础。
他们指出,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策略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跨国企业正在将资金投入到中国具有绿色增长前景的行业。一些企业也开始把设立在中国的地区研发中心,升格为全球研发总部。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公共事务部总经理徐海瑛指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历了以中国作为生产中心、市场中心、研发中心等阶段,现在中国已上升为跨国公司的战略发展中心。
她透露,惠普将会改变在华发展战略,在一些新兴业务上加大投入,如医疗、卫生、教育、低碳等领域。中国已成为惠普美国之外的另一个全方位的战略总部。
基于各国国内能源结构调整以及政策规划的先行,不少跨国公司近年来在其中国业务的布局中也重新进行了调整,纷纷延伸在华产业链,不仅把中国作为加工基地,而是作为新兴的、具有潜力的市场对待,一方面建立中国本土研发中心,向研究、开发及核心部件制造等产业链的上游延伸;另一方面则向销售、物流等产业链下游发展,从而实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本地化。
考虑到中国将对环保科技保持强劲的需求,德国西门子公司凭借其约14000项“绿色”专利,积极为中国的城市在应对交通、楼宇、照明、供电、医疗保健、供水、废物处理及安保等领域的挑战提供解决之道。
而通用电气(GE)则公开宣布三年内将投入超过20亿美元拓展其在中国的技术创新和客户支持能力,并与行业领先的中国公司建立新的合资企业。2010年9月28日,GE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主要为中国市场开发制造风力发电机组;10月25日,GE运输系统集团在中国成立首个铁路信号实验室,旨在帮助中国的铁路信号行业攻克业务技术难关;12月7日,GE又与中国南车(601766)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在美国建立合资公司来共同促进高速铁路及其他轨道交通技术在美国市场的推广发展。
实际上,在各个领域的多个跨国企业都具有以上的优势,它们不仅在过去取得了在华的商业成功,而且有着乐观的未来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