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业银行 外汇风险 防范 管理
在1937年布霄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于是各国的汇率波动频繁。因此,各国在参与国际贸易中会遇到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的不规则变动而引起国家、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和个人等的资产遭受损失。外汇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风险指由于汇率的变化和外国政府采取管制等原因所导致的外汇交易者和外汇持有者的损失。本文分析的外汇风险是狭义的外汇风险,仅指由于汇率变化给外汇持有者和外汇交易者所带来的损失。
一、外汇风险的相关理论
(一)外汇风险的分类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同,同时各自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而会引起本币和外币的市场供求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了汇率的变动。外汇风险根据其表现可以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以及储备风险这四种。
交易风险是指在以外币为基础货币的国际贸易中当交易到结算期时,山于汇率波动造成了以本币为标准的价值衡量发生变动;折算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的波动而造成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外汇资金项目的金额浮动。它仅仅只是一种账面的损失,并不是实际损益,但它却会影响到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整体报告成果;经营风险是指企业预测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引起的企业的产品、服务等的成本发生的变化,从而使得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无法预测;储备风险是指把外汇作为一种资产储备起来,同时由于外汇汇率的波动而引起该资产价值的波动。商业银行为了平衡国际收支会有一定量的外汇储备。因此.在现如今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储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尤其值得重视的。
(二)外汇风险的构成及其管理原理
外汇风险是由本币、外币和时间三个因素构成的,这三个因素构成了时间风险和价值风险。因为,在一定的时期内,本币和外币存在相互折算的比率。一般来说,时间越长,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外汇风险也就越高。
(1)积极地消除或避免引起外汇风险的货币因素或者时间因素
(2)科学合理地调整货币或时间因素的基本框架;
(3)为了抵消外汇风险可以使用期货交易中的套期保值,针对存在外汇实行一个与之方向相反的交易。以上三个原理是外汇风险管理方法实施的基本依据,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外汇风险管理的同时还要重视外汇风险的防范,通过外汇风险的防范使得企业的外汇损失达到最小,从而努力实现企业短期收益的最大化。外汇风险的防范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在一定的管理成本范围内,通过防范使得汇率变动给本币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只有这样的防范措施才是有效的、可行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法则在各行业的推进,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外汇管理部门对外汇市场和汇率机制的改革同时也在不断推进,从而使得现如今的汇率制度越来越灵活,外汇交易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更加严重。
1 商业银行的资金账户和交易账户面-临的外汇风险都在加大
新的汇率机制下,商业银行的交易账户,即以交易为目的而持有的将外币作为基准货币按照外币来计价和结算的金融工具的人民币的市值会随着人民币对主要外币汇率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我国银行账户中的外汇资产和负债,也会随着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化。因此,将交易账户和银行的外汇风险合起来就构成了商业银行要面临的外汇风险。
2 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所面一临的外汇风险加大,提高了银行受外汇损失的概率
我国汇率机制的改革不仅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等账户,同时还可能通过影响银行的客户的外汇资产,从而进一步的影响商业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和营运能力。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的波动比较频繁而且波动的幅度较大,凼此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客户来说其外汇资产的风险也在随之增加,盈利状况难以估计,导致其向商业银行的偿债的能力减弱,进一步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提高。此外还是影响到商业银行资金的整体运转能力。
3 外汇衍生产品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在不断加大
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需要银行具备良好的定价能力,同时还要能够有
效地管理这些外汇衍生产品的风险,这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交易期限不在受管制,同时银行还可以进行自主报价等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银行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发展,但是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相关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管理现状
1 银行高层监控外汇风险的能力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董事会作为最高的管理决策层,它承担着外汇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从制定外汇风险管理的措施、相关政策以及外汇管理的具体程序,到这些战略规章制度的审批实施董事会都必须要积极地参与,充分的了解外汇风险。只有这样董事会才能够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进行管理决策。而现实中很多的银行高管对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不足,无法对本行的外汇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这种情况下,董事会难以发挥其在外汇风险管理方面的决策职能。
2 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还需规范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专业化水平较低,与国际专业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首先要制定专业化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规范外汇风险管理的程序,要积极的将这些规章制度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的外汇风险管理中有效的执行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战略战术。
3 外汇风险的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能力较弱
外汇风险如果无法有效地进行衡量,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跟国际上的同类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衡量外汇风险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外汇风险衡量标准和方法较落后,早在上世纪10-80年代使用的外汇风险敞口这一风险计量工具,如今在我国才刚刚开始使用。同时,外汇风险的监控能力也很弱。这些方面的能力都限制了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的有效管理,只有从源头上改进外汇风险的识别、计量以及监控方法才能进一步有效的实施外汇风险管理。
4 外汇风险的内部控制也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我国有些商业银行至今未建立专门负责外汇风险管理和监控的独立部门,大多数是由其审计部门同时兼职负责。而内部审汁人员对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体系没有全面、科学合理的认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一方面影响了审计的准确度,同时也对外汇风险的管理效果不太显著。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技术性很强,如果不是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一般的工作人员很难以发现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巾的潜在外汇风险并对其进行识别和计量的。因此,在实际巾内部审计部门几乎没有人员同时具备专业的外汇风险审计能力。
四、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管理的措施
汇率制度的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是一很大的挑战。我们只有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儿点建议:
1 商业银行的高层管人员要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高层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除了中行以外,其他的商业银行开办国际业务的时间较短。由于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管制较多,在实际中对于外汇风险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中没有执行。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从产权制度、监管制度等机制着手,强化高管人员和外汇从业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还需完善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相关程序。
2 逐步完善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和程序,使外汇风险管理有章可循
尽快制定自上而下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自下而上的报告反馈政策与程序,做到权责分明、组织结构清晰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批专业技能强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程序有系统的了解,保证各种外汇风险的及时发现和识别以及计量等,进一步的制定外汇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措施。
3 完善外汇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
由于汇率的变化时难以预测的,所以有必要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来确保市场信息的传达,保证相关数据及时、准确、安全的输送到银行,为银行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有效的信息。
综上所述,浮动利率的实施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利弊都有,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积极的应对这一变化才能更加有效地立足于市场,也才能够进一步的实施走出国门的战略。
参考文献
[1]何飞平,新汇率制度下的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j],商业时代。2006年20期
[2]刘杰,浅谈我国外汇体制改革与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1期
(一)没有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没有明确的定位风险管理,没有在企业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是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负责管理风险。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够建全,导致处理风险、预防风险的能力很差,从而也增加了企业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许多的企业经营者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识都很薄弱,对风险管理认识的重要性不足,因此,根本就没有把风险管理意识作为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有的企业还是有些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但这些风险管理措施仅仅是相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安全方面来说的,这些风险管理措施没有系统的、明确的管理目标,主要还是分布在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设计这些文件当中,根本就没有正式的风险管理项目。而且,企业经营者重视的基本上是业务量,施工技术上的管理与他们无关,致使他们不具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企业经营者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学习和研究,对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都不清楚,更别说在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上。
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一)合同风险的对策。
提高合同管理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这是我国切实可行的工程风险预防管理机制中的一个主要的防范措施。合同签订管理、书面资料管理、合同履行管理等都是合同内部措施,同时也是法律服务机构、合同监管部门等实施的外部管理。合同签订的规范,合同风险自然就避免了,而且施工合同不但是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还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
(二)组织风险的对策。
施工企业者或承包人应有回避风险的意识,且还要重视风险,不管是对人力、物力、财力还是其他方面的投入,都要提高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及其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承包人应选择合适的人员来担任风险管理部门的经理,同时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风险教育培训。培训管理人员在现代项目管理上的一些新工具、新方法、新技术,培训施工人员熟悉并掌握新方法、新工艺的操作方法。从而使广大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增加他们的忠诚度和凝聚力。
(三)工程环境风险的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风险面临很多未知的因素,自然环境也是风险中的一种。针对着这些自然环境的因素如:气象条件、火灾、自然灾害、爆炸等,施工单位可以选择工作保险来转移风险。有意识的将风险转移到和其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另外一方来承担,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损失。同时,要加强对爆炸和火灾的监控,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及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并树立他们风险防范的意识。
(四)安全和技术风险的对策。
技术风险也属于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中的一项,为了降低技术上的风险,施工企业要制定一系列的科学的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并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施工工艺来加强管理工程物资,同时加强施工器械的管理。在各种风险里面,建筑施工企业最关心的一种风险就是安全风险。安全风险关系到企业在这个项目工程上的收益以及它的生存发展。因此,重视安全生产是施工项目管理上的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控制和防范会引发安全风险的环节和因素,从而减少安全风险。
(五)资金和错误假设风险的对策。
资金风险同样也是施工企业的重要风险。为了降低资金的风险,首先施工企业要提高风险意识,对信誉好的企业予以投标。其次,要求施工建设方支付工程担保款,从而转移资金的风险,同时也解决了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最后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施工许可证的管理,政府部门还要建立一个建筑市场的登记制度和信用评价。发现有违规的建设单位就进行登记和通报批评,并限制其以后的建设项目。根据合同的需求,其项目范围会随着工程的进展而增加承包商的风险,这种的错误假设风险会导致工程的风险。
三、结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生产、采购、销售和管理模式。但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由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额较大,风险因素较多,如何进行有效的投资风险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将投资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作为影响企业投资价值实现的不利因素,并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来消除或减小其对投资的影响。同时,信息化投资的不确定性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决策者可以根据企业的资源状况、项目不确定性的演变趋势对信息化投资做出合理规划,更好的实现投资价值。期权就是适应国际上金融机构和企业等控制风险、锁定成本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重要的避险衍生工具。与传统风险管理方法相比,期权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还充分认识到了投资不确定性所赋予企业的期权价值。基于此,本文将从期权管理投资风险的原理出发,研究一种利用期权进行企业信息化投资风险管理的新方法。
二、运用期权进行企业信息化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概念对企业的应用。它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环节不断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加快企业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及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提高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迎接新经济的挑战、大幅度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把握新的商业机会的必由之路。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我国企业受地区意识的影响,大多数还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企业未能亲身感受到全球化市场竞争和我国入世后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时至今日仍处于传统、粗放的管理状态。科学的决策机制以及危机意识、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缺乏,使管理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要真正改善企业的管理,需要运用系统化的思路,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金融期权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以其特有的发现价格配置资源、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等经济功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期权是期权持有者在未来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资产的选择权。期权管理风险的基本原理是:对于期权买方而言,如果未来标的资产的价格发生有利变动,投资可以获利,则可以选择在期权到期日或有效期内按约定价格行使权力;而如果未来标的资产的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投资无利可图,其最大损失也只限于向期权卖方支付的期权费(Premium)。期权费是期权买方为获取期权合约所赋予的权利而必须支付给期权卖方的费用,其多少取决于约定价格、到期时间以及整个期权合约。可见,期权买方利用期权可以将投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同时获得无限的盈利机会,从而实现套期保值。买方期权的价值如图1所示。实物期权是金融期权在实物投资中的应用和推广,是指导不确定性环境下实物投资决策的有效方法。实物期权的动态性分析框架,注重反映真实的投资环境和投资进程,使投资者可切实地根据不确定性进行相关决策。信息化投资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使其成为实物期权的重要应用领域。
三、企业基于实物期权的信息化投资风险管理框架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作为企业的战术手段还是战略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而提高企业效益并不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单方面可以实现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所能带来的机遇和问题,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企业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是信息技术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运用实物期权进行企业的信息化投资风险管理,就是要注重对整个投资决策及信息化实施过程的动态思考,并将其作为相应决策和分析的基础,通过对信息化投资风险的识别,运用套期保值原理实现对信息化投资风险的管理。因此投资风险的管理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对实物期权的管理过程,该过程主要有四个步骤组成:即识别信息化投资风险、匹配投资风险与实物期权、评价和选择实物期权以及依据确定的实物期权创造企业内部投资环境等。如图2。
(一)识别投资风险
信息化投资的高风险性是企业在推行信息化时必须注意到的。对于企业而言,信息化投资风险主要由企业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组成。其中内部风险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组织风险、财务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管理风险;外部风险又可细分为环境风险和技术风险。各种风险的具体特征如表1。
(二)匹配风险与实物期权
在识别出企业信息化投资中的风险后,接下来就是根据风险的特征找出可以控制和管理该风险的实物期权。一般来讲,信息化投资中的实物期权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延迟型期权
企业为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不需要马上投资,而可以选择在未来某个适当时机进行投资,以便收集更多、更新的决策所需信息,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
2.阶段型期权
由于信息化投资的初始投资一般较高、投资周期较长且不确定因素多,企业一般将信息化投资分为几个阶段进行,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项目前阶段的投资状况选择是否进行后阶段的投资。
3.学习/增长型期权
有时投资本身可以使企业获得以其他方式无法获得的决策信息,为降低整体投资的不确定性,企业可以选择首先在部门范围内进行小规模的实验性投资,根据投资的效果再决定是否应在整个企业实施投资。4.外包型期权为保持和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可以合同的方式委托技术服务商向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功能,而核心的内容则由企业自主完成。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外包,企业可以降低某些研发和投资风险。
5.租赁型期权
企业对某些机器设备的投资可以购买或租赁等多种实行来实现,这就形成了租赁型期权。如果选择以支付租金为条件使用出租方的机器设备,在租赁合约期满时,企业一般还有设备退还、续租或留购三种选择。
6.放弃型期权
企业在投资进行过程中,发现项目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是继续投资可能导致更多的损失时,企业可以选择终止该项投资。对于风险与期权的匹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风险和实物期权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风险可由多种实物期权进行管理,而一种实物期权也可控制多种风险。例如,如果企业预期技术创新的发展速度较快,信息化投资极有可能尚未得以充分实施就被其他新技术或系统所替代,即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时,企业可以选择延迟投资时机,等待技术创新发展的相对稳定时再投资;也可以选择设备租赁的方式避免资金的大量投入;或是选择直接放弃避免进一步的损失。这样,企业通过运用延迟型期权、租赁型期权和放弃型期权都可实现管理技术风险的目标。再如,企业因自身的预算限制可将部分或全部信息化项目分包和转包给有足够投资能力和投资经验的第三方,通过外包型期权可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同时,外包型期权也可降低企业因缺乏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专业队伍或经验而引起的人力资源风险。具体的风险类型与实物期权的匹配可见表2。
(三)选择最优的实物期权组合
将投资中的具体风险和相应的实物期权相匹配,并不能说明所有的实物期权类型都是可行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确定最优实物期权或组合的选择标准。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为例,企业可依据下述原则对期权进行选择:
1.实物期权选择的次序原则
次序原则是指企业应该按照先后顺序有次序地利用期权。例如,企业一般在投资项目的论证阶段利用延迟型期权或是学习型期权,而在项目执行阶段可利用外包型期权、阶段型期权或是租赁型期权。
2.实物期权选择的排他性原则
排他性原则是指由于某些期权类型相互冲突不能同时存在。例如,企业经过论证发现投资的预期成本大于收益,为了规避该类风险,企业可采用延迟型期权规避风险;同时,企业也可以在现在将技术开发和维护外包给有实力的外包商,降低自身的开发成本,即采用外包型期权。延迟型期权和外包型期权虽然都可以规避企业的该类风险,但由于两者在投资时机上的冲突,因此不能同时存在。
3.实物期权选择的价值原则
通过次序原则和排他性原则,企业可以选择出可行的实物期权类型。但最终实物期权的选择还要落实到企业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上,运用价值原则,企业可以进一步从可行的实物期权类型中选择出最优的实物期权或组合。鉴于企业的实际应用性,本文选择相对简单且通用性强的Margrable期权定价模型来评价信息化投资的实物期权价值。V(si,st,t)=siN(d1)-stN(d2)其中:d1=ln(si/st)+1/2v2(T-t)槡vT-td2=d1槡-vT-tv2=v2i+v2t+2vivtρit模型中,V代表用预期收益为si的资产交换预期收益为st的资产的期权在时刻t的价值。就信息化投资项目而言,si为信息化投资的成本,si越小,实物期权的价值越大。st为信息化投资的收益,st越大,实物期权的价值越大。T为期权到期前的剩余时间,T决定了企业投资时机选择灵活性的大小,T越长,实物期权的价值就越大。vi和vt分别表示si和st的变化率的标准差,代表了信息化投资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增加将增加实物期权的价值。ρit为si和st的相关系数。N(d)为正态分布。
(四)创造企业内部投资环境实现风险管理
选择出最优的期权组合后,企业还需对现有的企业内部环境进行评价。不同的投资环境将产生不同的实物期权类型,如果最优组合内的期权类型不能被企业直接利用,企业就可根据期权产生的条件创造期权。如表3。对于期权性质的把握和期权种类的创造是实物期权思维在信息化投资风险管理中应用的进一步深化。
风险管理不力会让企业付出惨重的代价,欺诈交易导致巴林银行分崩离析,财务欺诈让安然轰然倒闭,麦当劳也因苏丹红事件遭遇危害公众健康的指责。
但是,人们往往狭隘地将风险重点放在围绕现有财务风险报告体系、改进财务报告和公司治理上,并没有树立一个更具全局眼光的风险观,从而平衡风险与机遇、财务和非财务要素。因此,制定这些监管规则往往被视为成本高昂且利益不明的举措。
事实上,企业风险绝不仅指财务风险,企业需要考虑整个组织各个方面的风险,如法律风险或客户流失风险等,因此对风险的防范必须制定出评估和管理的方法。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简称ERM)就是指在宏观层面上管理财务和非财务风险的一种方法。ERM应用于企业各层面的管理,其功能在于确认可能影响组织发展的潜在事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为公司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障。
从本质上说,ERM体现了对风险的一种全局观念,考虑的是风险对整个企业、而非局部的潜在冲击。另外,从这个广义的角度来看,管理层就应该对组织准备承受的风险――即风险偏好了然于胸,为风险管理人员指明方向。
实际上,要实际整合并量化公司所面对的整个风险组合仍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虽然风险管理备受关注,但真正掌握要领的却为数不多,而做得出色的更是凤毛麟角。原因何在呢?
中层管理的脱节
在研究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风险管理在中层环节上存在相当大的脱节,缺乏整合。比如,人力资源专员仅负责评估人员管理风险――如技能的缺乏或者继任计划;信息技术专员则关注数据的整合;而财会人员则致力于改进发票审核程序。
但是,我们却缺乏一种标准的风险标尺去衡量哪个领域的风险更大或管理得更好,或者各领域的风险管理能否结合起来。
好事达人寿保险公司的企业风险管理部负责人维纳雅・莎玛在分析了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实践后认为,保险业最大的风险来自于风险被割裂开来看待了:每个产品都被单独进行分析,很少有对风险的全面评估;即使有,也仅仅限于微观层面。
在微观层面上,不同的行业和职能部门虽然开发了许多具体的风险度量工具,但是,它们不能帮助行业或部门间相互交流风险影响,也不能与其它微观层面的风险评估相整合。如果针对不同类别的风险设定统一的标准度量,那么各种微观层面的风险评估就能够整合为一体,填补这中间环节的缺口。
风险和战略之间的联系薄弱
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强调的是安全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此这种思维导致他们的视野狭隘,关注的是如何降低而不是管理风险,即使某些冒险对于企业的成长和成功来说十分必要,他们也敬而远之。
此类强调安全性的思维,将风险管理视为开展业务的间接成本,而非平衡机遇和风险的工具。相反,一些成功的企业往往是敢闯敢为,打破现有均衡的局面而获得了突破性发展。比如很多人批判TCL的失败,将其业绩下滑归于国际化,但是,在国内家电竞争已经一片红海的状况下,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只能走出去。
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必须对风险有客观的认识。企业需要甄别两大风险。一种是战略风险,也就是公司为了追寻战略目标而承担的风险,比如进入新市场的风险。战略风险既有负面影响,又有正面影响,通常都是由外部因素(如市场、客户、供应商及监管机构等)引起的。企业需要仔细评估这些风险,使之符合自身的战略和风险偏好。
第二种风险被称为无意识风险,比如欺诈或产品滞销的风险。此类风险只有负面影响,通常是由内部因素导致的,并且成了企业经营的间接成本。
绘制风险树
公司如何才能整合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呢?首先,它们应该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待风险偏好,也就是说站在股东、管理层、客户、监管人员和其它重要参与方的立场上进行分析。
其次,要确保风险偏好对行动的指导作用,就需要有统一的标尺来对风险组合进行评估。
一个成功的战略依赖于企业职能的发挥和运营的成功,比如顺利实施营销和生产流程。而生产又进一步依赖于技术知识和技术人员,因此,战略成功往往要依靠呈树状分布的各种流程的支持,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一个“风险树”来进行说明。
风险树方法是美国能源部门上世纪70年代前后提出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主要的依据是:有些事故从表面上看属于个人违章造成的,但深入研究后,可看出其中必然存在着管理上的原因。风险树的基本原理认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为管理工作失误和差错、管理系统欠佳以及已被公认的危险。
这种方法是用来表达出一个系统相关问题的图表形式的逻辑树,可以帮助人员评估每种风险对战略成败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所有风险都可以用统一的标尺进行衡量。广泛用于管理、设计、生产和维修工作,以研究改善安全状况,并且特别适用于探索造成危险的管理方面因素,以提高管理工作,保障安全。
另外,风险树考虑到了对成功有利或不利的所有事件,因而可以帮助重建风险和机遇之间的平衡,有助于全面的风险管理。
具体程序如下:
1.识别风险因素
具体程序按照分析任务行动、分析危险因素再到逐项列出危险因素。
2.评估风险
根据各类危险发生的频度和危险严重程度将所有危险排序。
3.制作风险树以及处理措施
美国的健康医疗机构联合健康集团就很好地把握了战略风险偏好和风险整合的基本原则。公司意识到,战略风险提供了创造价值的最好机遇,故而应该以最多的资源配置作为保障。通过整合各类风险,建立了一个涵盖所有基本业务风险的标准数据库,将原先考虑的100多类风险整合成40类,提高了企业对收益风险和损失风险的敏感度,同时改进了运营部门的质量、成本和生产力。
关键词信用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信用衍生工具
1引言
信用风险(CreditRisk)是银行贷款或投资债券中发生的一种风险,也即为借款者违约的风险。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Derivatives)发展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业内人士估计,信用衍生市场发展不过数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亿美元的交易量。
本文系统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应用。第一部分总结了如何测量信用风险,影响信用风险的各种因素及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如何利用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第三部分对信用衍生工具产生的相应的风险的和其监管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第四部分对中国银行业应用信用衍生工具思想管理信用风险的初步设想,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2信用风险的测量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对于银行、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决策的因素。若某公司违约,则银行和投资者都得不到预期的收益。现有多种方法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但是,现有的这些方法并不能满足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更高要求。本部分对如何测量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对投资者、发行者和银行的影响作了详细说明。并对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如贷款出售、投资多样化和资产证券化等)作了总结。
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举一具体事例来说: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使Johns-Manville公司,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
国际上,测量公司信用风险指标中最为常用的是该公司的信用评级。这个指标简单并易于理解。例如,穆迪公司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即被广为公认。该公司利用被评级公司的财务和历史情况分析,对公司信用进行从aaa到ccc信用等级的划分。aaa为信用等级最高,最不可能违约。ccc为信用等级最低,很可能违约。另外一个对信用风险度量的更为定量的指标是信用风险的贴水。信用风险的贴水不同于公司偿债的利率和无违约风险的债券的利率(如美国长期国债)。信用风险的贴水为债权人(或投资的金融机构)因为违约发生的可能性对放出的贷款(或对投资的债券)要求的额外补偿。对于一个需要利用发行债券筹资的公司来说,随着该公司信用风险的增加,投资者或投资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信用风险贴水也就更高。某种级别债券的风险贴水是该类债券的平均利率减去十年期长期国债利率(无风险利率)。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贴水有很强的关联。公司的信用评级越高,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低,所要求公司付出的信用风险贴水越低;而公司信用评级的降低,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高,则在高风险的情况下,投资者或金融机构要求公司付出信用风险贴水越高,则公司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融资成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一信用级别的债券,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筹资所要求的风险贴水也不同。是依据无风险利率和该类债券平均利率的变化而确定的。
2.2信用风险的影响
信用风险对形成债务双方都有影响,主要对债券的发行者、投资者和各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有重要作用。
2.2.1对债券发行者的影响
因为债券发行者的借款成本与信用风险直接相联系,债券发行者受信用风险影响极大。计划发行债券的公司会因为种种不可预料的风险因素而大大增加融资成本。例如,平均违约率的升高的消息会使银行增加对违约的担心,从而提高了对贷款的要求,使公司融资成本增加。即使没有什么对公司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经济萎缩也可能增加债券的发行成本。
2.2.2对债券投资者的影响
对于某种证券来说,投资者是风险承受者,随着债券信用等级的降低,则应增加相应的风险贴水,即意味着债券价值的降低。同样,共同基金持有的债券组合会受到风险贴水波动的影响。风险贴水的增加将减少基金的价值并影响到平均收益率。
2.2.3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当借款人对银行贷款违约时,商业银行是信用风险的承受者。银行因为两个原因会受到相对较高的信用风险。首先,银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业上较为集中,这就限制了通过分散贷款而降低信用风险的方法的使用。其次,信用风险是贷款中的主要风险。随着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大多数商业贷款都设计成是是浮动利率的。这样,无违约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而当贷款合约签定后,信用风险贴水则是固定的。如果信用风险贴水升高,则银行就会因为贷款收益不能弥补较高的风险而受到损失。
2.3信用风险的传统管理方法
管理信用风险有多种方法。传统的方法是贷款保险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上。近年来,较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风险的资产。银行可以将贷款直接出售或将其证券化。银行还可以把有信用风险的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将其全部或部分出售给其它投资者。当然,使用各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转移信用风险而使自己本身所承受的风险降低。不过,这类方法并不完全满足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
摘要 本文对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
摘 要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风险管理和高校体育风险的相关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了安徽省高职院校运动伤害的现状,包括伤害的人次比、伤害原因等。按照风险管理的程序,通过文献参考和问卷调查调查识别了风险因素是由X风险意识、Y体育项目和Z运动技能形成阶段这三个维度组成的三维结构。并构建了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风险发生率三维图。
关键词 风险管理 三维体系 体育教学 运动伤害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即发现风险,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对学校体育风险做出积极应对策略的前提[1]。本文随机选取了安徽省的4所公办高职院校(安徽城市管理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把这四所高校的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以及运动场地体育器材作为调查的对象,把这四所高校的体育教学风险状况作为研究对象。
(一)问卷的设计
本问卷参考学校体育风险研究的相关的文献,为本文提供了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实地走访了安徽城市管理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观察了解其师资和运动场地体育器材的情况,为本篇文章研究提供可信度较高、真实度较高的资料。
根据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关于问卷调查研究的要求,及本篇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的,参考《河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安全调查研究》的调查问卷,最终确定本文中的问卷调查。
(二)问卷的发放与统计
问卷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校生的问卷,共发放了500份,成功回收的有453份,回收成功率90.6%。另一种是体育教师的问卷,共发放28份,成功回收的有28份,回收成功率100%,根据巴比的社会调查理论,问卷回收成功率在70%以上为非常好[2]。本次调查的问卷回收成功率均在94%以上,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的回收率与有效率符合社会调查与研究的要求。
(三)识别体育教学中运动伤害发生的因素
通过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统计,对于影响体育教学中运动伤害发生的风险因素不仅展示为简单的二维平面结构,而表现的是立体的三维结构图。其三个轴向分别代表的因素为:X轴根本因素,为体育运动风险意识(包括学生风险群体意识、学生风险个人意识、教师风险意识、管理者风险意识及环境中其他人员风险意识);Y轴属性因素,为体育运动项目(包括安徽省较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程中规定的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武术);Z轴时间因素:为体育运动技能形成阶段(包括泛化阶段、分化阶段以及自动化阶段)见图1。
二、风险分析
(一)意识归因分析
缺乏体育运动风险意识是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伤害的根本原因。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见图1-1的X轴)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其他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有51人占31.9%,可将其归因为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的风险群体意识。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场地器材原因发生运动伤害的有48人占30%,可将其归因为管理者缺乏体育运动风险意识。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自身原因发生运动伤害的有30人占18.8%,可将其归因为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的风险个体意识。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教师原因发生运动伤害的有23人占14.3%,可将其归因为教师缺乏体育运动风险意识。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其他原因发生运动伤害的仅有8人只占5%,可将其归因为环境中其他人额外人员缺乏体育运动风险意识。
(二)体育项目分析
目前,安徽省较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采用的是体育与健康教程。这本教材中的必修内容为足球、篮球、田径、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武术等项目。 4所作为样本的高职院校中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也即为这本教材中的必修内容的运动项目。而选修内容只有少部分学校进行开展。我们对发生过运动伤害的学生进行问卷,统计表明:在安徽省高职院校学生运动伤害中,在不同的体育项目中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概率也不尽相同(详见图1-1的Y轴)。安徽省高职院校学生最容易发生运动伤害的体育项目是篮球运动项目,运动伤害的发生概率为39.5%;向下按运动伤害的发生概率排名依次是足球、田径、排球、羽毛球。发生概率依次为39.5%、31%、12.8%、9.0%、5.0%。值得注意的是篮球、足球和田径的运动伤害的发生概率都较高。
(三)运动技能形成阶段分析
根据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人体的运动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我们一般称之为运动技能形成三阶段[3]。这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运动技能形成的分化阶段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自动化阶段。根据调查结果这三个阶段中发生运动伤害的人次依次是28、71和61,发生运动伤害的概率是17.5%、44.4%和38.1%(详见图1的Z轴)。
三、风险发生率三维图
由图1可知X轴上风险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学生缺乏风险群体意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发生率31.9%,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发生率30%,学生缺乏风险个体意识原因和教师缺乏风险意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发生率分别是18.8%和13.3%,环境中其他额外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发生率为5%。Y轴上风险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篮球风险发生率39%、足球风险发生率31.2%、田径风险发生率12.9%、排球风险发生率9.1%、羽毛球风险发生率5%。Z轴上风险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分化阶段其风险发生率44.4%、自动化阶段风险发生率38.1、泛化阶段风险发生率17.5%。则任何一个意识的缺乏在任何一项运动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在图中找到对应的点,而这个点到原点O的距离越近则综合风险发生率越低,就不容易发生运动伤害。相反而这个点到顶点P的距离越近则综合风险发生率越高,就很容易发生运动伤害。
参考文献:
[1] 陶然,张诚.关于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05).
关键词: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1-0012-04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以雷曼兄弟银行破产保护和全球最大保险公司AIG严重财务危机为代表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出现,全球商业银行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效果如何,还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以便发现不足之处,然后再继续完善对策,达到对银行信贷风险的最优管理。
我国在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方面与国际银行相比还比较落后,正处于起步阶段。
为此,作者在借鉴国际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绩效已有的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实践,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定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对信贷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以期建立一套比较可行的信贷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二、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一)原理概述
美国运筹学家萨迪(T.L.Saaty)首先提出AHP方法,其主要思想是:首先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成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然后根据某些判断标准对每一层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赋予定量化的度量,并依据数学方法推算出各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最后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与调整[1]。作为一种用来处理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等问题的新的决策方法,它因具有系统、灵便和实用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中。
按照AHP的基本思想,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将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拟达到的目标和不同的性质,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进行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阶梯的、有序的层次结构体系。
2.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
3.通过综合计算各层次因素相对重要权值,得到最低层(每个方案)相对于最高目标的相对重要次序的组合权值。
(二)指标体系判断矩阵的构建
这是对第二个步骤的进一步描述,要比较N个指标b1、b2……bn对某因素F的影响大小,通常采取指标两两对比的方法,用?琢ij表示指标bi和bj对F的影响大小之比[5]。
AHP利用萨迪标度(即将标准值限定在1―9范围内变动的比率标度),具体的标度评定标准见表1所示来确定?琢ij的值。
表1萨迪标度表
为保证?琢ij的科学合理性,本文采用德尔菲法[3]对?琢ij赋值,即在银行系统、监管当局和高等财经院校选取10名长期从事信贷风险管理的业务能手和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专家,设置问卷调查表,要求其给出指标体系两两指标之间对信贷风险影响的?琢ij值,并依据各专家学者的学识、资历和行业经验等给定其信任度系数,加权汇总便得到最终的?琢ij值。
综合10位专家给出的所有的?琢ij值,将其排列成矩阵形式,即:A=(?琢ij)n×n ,
A=(?琢ij)n×n=?琢1?琢1…?琢1?琢n┆?埙┆?琢n?琢1…?琢n?琢n
其中:?琢ij>0,?琢ij=1?琢ji,且?琢ii=1,我们满足这种条件的矩阵称判断矩阵或对比矩阵。
三、基于APH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一)确定层次结构
应用APH法确定指标权重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确定层次结构[2],根据APH和记分卡原理(BSC)的基本思想和信贷风险绩效评价的现实需要,将本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即准则层(上层)和目标层(下层),如表2所示。
表2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层次示意表
(二)建立判断矩阵,确定指标权重
在对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时,论文仍采用专家综合意见(德尔菲法)对各指标赋值的方式确定判断矩阵[4]。
在银行系统、监管当局和高等财经院校选取10名长期从事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专家和金融研究的学者,设计咨询问卷,并依据各专家学者的学识、资历和行业经验,给定其信任度系数,汇总反馈结果,如某一风险指标在第i项上的专家评分的分值为x1i,x2ixni,该专家意见的权重为:b1i,bx2ibni,则该风险指标在第i上的最终分值为:
xi=■bjxji
第一步:建立判断矩阵
将BSC的四个维度进行两两比较,综合专家意见,得到准则层成对比较表(见表3)。
表3准则层的成对比较表
第二步: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及特征根来确定权重
1.对各行进行几何平均
w1=■=3.080,w2=■=1.075
w3=■= 0.740,
w4=■=0.408(2)
于是可得■wi=w1+w2+w3+w4=5.303,w1=w1■wi=0.581,w2=w2■wi=0.203,w3=w3■wi=0.140,w4=w4■wi=0.076
2.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
1 3…61/3 1…31/51/2 …21/61/2 …10.5810.2030.140.076=2.3460.8280.5860.321
?着max=■■■=
■■+■+■+■=4.111(3)
目标层次判断矩阵和特征向量同理可得,其结果见表4所示。
(三)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根据表4,对准则层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可得:
CI0=■=■=0.037,CR0=■=■=0.041
表4各类指标判断矩阵及其特征向量
根据表4对财务类、客户类、内部业务类和学习与创新类指标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可得:
CI1=■=0.05,CR1=■=0.045
CI2=■=0.051,CR2=■=0.056
CI3=■=0.091,CR3=■=0.081
CI4=■=0.014,CR4=■=0.012
由此可见,以上判断矩阵都通过一致性检验,指标权重均有效。
(四)计算各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根据以上准则层和目标层得出的特征向量,得出各指标权重如表5所示。
四、信贷风险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在得到某一层各指标的权重后,为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还应计算出该指标层各指标相对于在整个指标体系的权重。
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权重的计算方法如下:
表5各层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
将通过APH法得到的该指标权重与它的上一层的权重相乘,得出该指标在上一层中的权重,如果还有上一层,将所得权重继续与再上一层的权重相乘得到新的权重,以此类推,直到计算出该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为止。
最后将指标值与各指标权重相乘,便构建出信贷风险综合绩效综合指数模型,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信贷风险管理绩效综合指数=∑(单项指标得分×该指标的权重)/权重总和根据上文分析,信贷风险管理绩效综合指数可用如下函数模型表示:
f(x)=0.2417×A1+0.061×A2+…0.0316×D4+0.0201×D5(4)
在计算信贷风险管理绩效综合指数时,各指标的取值范围均为0-1,其中,定量类指标得分由当期数值与根据行业水平、银行自身的历史水平、当前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基准值相比较计算得来,定性类指标得分均采用专家评分法赋值,通过加权平均得到各指标的最终指数,然后直接代入式(4)便可以得到银行本期信贷风险管理绩效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越高,说明信贷风险管理的绩效越好,反之则说明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根据各指标得分找出具体问题,以便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银行可以将各个时期的信贷风险管理绩效综合得分编制成曲线图,以便直观地反映各时期信贷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为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五、结论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BSC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思想,设置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绩效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并应用APH法比较科学的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建立起了信贷风险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函数模型,有助于增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绩效评价工作的操作性。
但这个模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具体表现在:
首先,该评价模型需要在实证中不断检验,及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度替换和调整,并根据经营环境对各指标权重反复修正,这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理想模型。
其次,各指标分值的准确与否对函数模型得出的判断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科学定量化各指标的得分值,建立各指标得分对照表以便提高模型的准确度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再次,合理确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绩效综合指数级别和分类标准是评价信贷风险管理绩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科学的确定指数级别和分类标准,才能真正有效地对信贷风险管理绩效做出科学评价。
为此,后续的研究工作还应在这方面加强,以便形成一套较完整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段秉乾.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品创新风险评估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7):1003-1005.
[2]谢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4):12-16.
[3]Chen HH,Lee H I Amy,Tong Y H. .2007.Prioritization and operations NPD mix in a network with strategic partners under uncertainty[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33(2):337.
一、《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的重要性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电力工程总承包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选题的实际价值与理论意义
工程总承包(EPC、EP+C、DB等)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在电力行业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电力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加快与国际工程承包和管理方式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我国电力工程总承包企业若干工程调查,包括目前在国内电力工程总承包合同额最大的西北电力设计院、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电力设计院,在这些企业的电力总承包工程中,都存在对工程风险预计不足的问题,给工程建设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本文通过对总承包模式下承包商风险的研究,使承包商在认识到风险的同时,能够为我国总承包企业在工程管理中对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促进工程建设和总承包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电力事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各大型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致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对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2〕世界项目管理大会把对项目的风险管理作为大会的四大主题之一,以及各种期刊上有关项目风险管理论文的不断增加,都表明人们已极为重视对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
第一,认识风险、规避风险是当前项目管理中薄弱环节。
大多数总承包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够对工程风险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在项目管理中忽视了项目风险的管理,致使许多承包商在接到总承包工程后,达不到投标时的经济效益预期。
第二,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正确的风险分析、风险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相反,不进行风险管理使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的例子比比皆是。从这个角度上讲,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的水平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有利于电力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有些承包商对项目建设不进行风险评价,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就不可避免遇到困难,既给工程的进展带来了阻碍,也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损失。
二、解决的问题和方法
(一)风险识别方法
在项目风险的识别、估计和评价过程中一般都需要借助于一些技术和工具,这样在整个风险分析过程中就能够提高效率,减少差错,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风险分析工具和技术(见表1)。
表1
(二)风险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方法
风险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是一种用于分析风险事件影响及危害性的综合分析技术。其基本原理源于可靠性工程中广泛运用的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analysis,FMECA)。其分析原理如下:
表2
严重性指潜在风险事件对产品影响后果的严重程度。为了准确定义风险事件的不良影响,通常需要对每种风险事件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并赋予分值。如下表
表3
可能性指具体的风险起因发生的概率,可能性的分级数着重在其含义而不是数值。
表4
风险指数指对风险事件严重性和可能性的综合描述。该数值越大,则表明这一潜在问题越严重,越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便减少该值。
表5
应急措施指风险事件发生后采取的应对措施,预防措施指为了防止该风险事件的出现所采取的防患措施。
表6
(三)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应对就是对项目风险提出处理意见和办法。在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定性定量估计和评价之后,得到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的严重程度。再根据项目的要求,决定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达到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降低损失程度。
为应对风险,可从消除风险因素、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后果等级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三、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分析,能够为我国总承包企业在工程管理中对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本文主要工作及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将电力行业以外的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的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电力工程总承包风险管理,为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值得借鉴的风险管理理论,促进电力工程总承包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2.有效的风险管理,必须能够正确的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本文运用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analysis,FMECA),结合工程实例列出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并显示每种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可控制程度,以及风险级别的大小,从而为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同时,找出减少风险发生的条件的过程控制变量,并制定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宽山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合同风险管理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
徐孝忠。合同风险的成因及形态。《施工企业管理》
〔2〕成花玲、常春育著,论工程总承包方式的建立,山西建筑,2002.1
〔3〕郭波,龚时雨,谭云涛等编著。项目风险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