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范文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第1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范文

一、 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 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

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第2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范文

    一、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1、小学数学教师要具有正确、全新的教育观念。

   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和学生被动地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数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因此,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始终要意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建立完全平等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正确的育人观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⑶认清教育形势

   “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是“双基”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现代教育再也不是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所能完成的,广阔的视野、先进的信息技术早已成为数学课堂的部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对此也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2、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⑴教师必须具有精深、坚实的专业知识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而教师所教的专业和学科又是他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对数学学科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并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同时,教师还要对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

   ⑵教师要具有相关学科知识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还有“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须是全面的。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教师可充分利用相关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努力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⑶教师要明确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小学重可塑性强、接受知识最初阶段,而针对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等特点,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等施加以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针对素质教育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一项口号。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怎样才能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必须推崇创新、乐于创新、敢于创新,要打破传统观念,树立全新教育理念,善于观察、分析,有敏锐地洞察力,使思维和想象具有超前性和独立性;要创设有创新空间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要具有现代信息素质、有广阔的视野,善于创造新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4、教师要更新知识、学习知识的能力

   知识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更新、替换和发展的。因此,教师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需求,自觉行为。

   二、教师角色应从哪几方面转变

   1、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首先,要认识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是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出示汽球图:

   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列出算式:4×2+2=10,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还把气球个数都看成4个,因为多加了2个,最后从总数中去掉2个,列出算式:4×3-2=10这样做,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再次,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近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都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师除了对本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对跨学科知识有所了解,还要不断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更加细致、顺利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还应注意有关现代化技术应用的学习,以便使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3、教师心理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狭窄,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来获取知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有了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因此,教师必须从心理上调节自己,承认学生的“青出于蓝胜于兰”。

   另外,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多种角色:知识的传递者、课堂的者、家长的人、学生的楷模、心理咨询者,以及学生的知己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恰当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师只有在心理上接受了这些,才能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教师要提高旅行者能力

   1、教师要把握好新的小学数学教程

   新的小学数学教程删除了传统课程中繁索、用处不大的内容,而增加了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内容,使所学内容更加有利于学生发展。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主旨,达到理想教育教学效果。

   2、教师要提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走入了课堂,幻灯、投影、计算机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掌握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命名其作用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

   另外,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教育信息,而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是获取信息最快速、最方便的方法。因此,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还有利于、有便于我们获得信息,学习知识。

   3、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家长对于早期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善于观察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进步。

第3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范文

一、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学习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就越充分。现在,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已逐渐走进我们的课堂,它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视听效果以及多变的图像创设出各种扣人心弦的探究情境,有利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六年级《轴对称图形》一课,我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播放了优美的视频情境:美丽的郊外,五颜六色的风筝迎风招展;花丛中,一只只蝴蝶翩翩飞舞;天空中,偶尔划过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学生初步感受美、赏析美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走进美的世界,产生探究美的欲望,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从而深化认识,最后经过自主交流、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很理解了“轴对称图形”。这一过程,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关系,有助于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被视作是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生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使人的感官在同一时间获取更多的数学信息。它的特色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能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还能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对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生角色等产生深刻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高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它不仅给学生指导、提示,教师还能针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对“预设”做出修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甚至师生与教育媒介等形式,展开多方位、有目的地相互交流,从而营造出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育资源,适应了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需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今天,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建构主义更是主张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自行建构自身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现在,互联网为广大师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成为他们短时间里获取知识的有力学习工具。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环境获取学习资源。远程学习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模式。由于网络上的知识浩如烟海,空前扩展了师生的信息来源,我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也可以利用Explorer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这类开放性的认知工具实现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例如利用一些辅助学习型软件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4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数学课程 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第5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范文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引发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变革。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向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小学教育对教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启动了小学教师学历教育本科化的进程。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及其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凭借教育学科优势,整合其他专业的特点,普遍开办了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这使得建构具有时代性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成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引发了系列研究,而其中的《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与实施》就成为此次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小学教育本科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也深深感到在高数类课程设置与教学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设置多年来一直向综合性大学看齐,以致出现我们的课程设置是综合性大学相应高等数学课程设置的简化,似乎不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就会降低其学术水平,这种教育观念要转变。

2、高等数学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学生总是觉得学习高等数学既难学又没有什么用处,高等数学教材与小学教育专业的关系不大等等,学生往往是学了高等数学,忘了初等数学;教了初等数学,又忘了高等数学。因此,我们认为,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高等数学在小学教师培养中作用,就不能够改进我们高数的课程设置,因此我们对此做了研究。

3、课程设置缺乏时代特征,不能及时体现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而这两点恰恰对课程改革、学科建设和学生就业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课程设置的滞后性,使得培养的小学教师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4、教学的观念、教学的手段落后,教学方法不当等等,也是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构建合理的高数类课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利于给学生搭建一个合理稳固的知识平台,以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用现代的数学观和教学观去处理小学教材。

二、教学改革的依据

(一)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简单来说,是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促成小学教师专业化。而小学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趋势,而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起点,我们应该把专业化作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核心问题。而这种专业化,要求在各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应有具体体现,高数类课程设置也应该要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

(二)国际高师数学教育研究的启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世界各国对未来数学课程的发展都极为重视,在第8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1996.7.14~21.西班牙)上,与会者的大部分研究课题都与数学课程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认为未来数学课程的特点是:1、日常生活的应用问题是课程的基本线索;2、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课程中得到反映;3、近现代数学结构在课程中有所体现。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师范数学课程,其目标是:理解数学的基础理论,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能用高等数学观点分析中小学数学教材;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了解数学教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的初步能力。

(三)国内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2001年9月,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数学教育应该也要适应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应围绕“以人文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理念展开。小教本科高等数学的学习对学生加深理解中小学数学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内容的理论背景及数学价值提供数学基础。站的高才能望的远,使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的历史、发展以及今日的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综合的了解是必须的。况且,小教本科阶段的教育对于如何改变学生在中小学形成的应试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小教本科高数类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及思考

笔者认为,小教本科高数类课程设置要以学生自身专业的发展为本既要考虑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要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课程教材体系要创新,内容要精简增效,切实减轻师生过重的教学负担,以赢得时间增加近现代数学内容和应用类数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因此,我们此次课程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

小教本科培养的是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学科知识,又要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因此小教本科的高数类课程就不能像高师数学系那样专业化,所以笔者认为,高数类的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让师范生通过高数类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和小学数学教育方面的知识,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较为扎实数学基础。

2、课程设置要有基础性,也要有后继性。

模式为“2+2”,即前两年不分方向,从第三年开始起分为数学、语文、信息技术和英语四个方向。因此,笔者在进行高数类课程设置时考虑到这种阶段性,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精选和组织,具体如下:前两年开设高数类课程,按顺序主要是:《高等数学》(主要介绍一元函数微积分、二元函数微积分、初等数论),《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离散数学〉》《高等几何》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以上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数学的体验,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去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学习数学的体验中,认识数学学习心理,在还没有成熟的数学学习心理时,这种体验就尤为重要,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对他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要指出的是高等数学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后继性。

后两年针对数学方向的学生,主要开设:《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等必修课,以及《数学史〉、《数理统计》,《数学思想方法》,《应用数学〉)等选修课。其中侧重研究数学发展史,研究数学是如何受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推动而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了解数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数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数学发展的特点以及数学地位的转换等,这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好教材。而且数学史上的许多事例是生动有趣的,如七桥问题,百鸡问题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而是趣味盎然的,让师范生把这种学数学的乐趣带给他们将来的学生。这是此次课程设置后继性的表现。

3、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此次课程设置增添了一些新内容,如把《离散数学》、《高等几何》作为每一位学生必修的内容,并且特别注重对现代数学的介绍。因为,现代数学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运筹学、组合论、图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应用数学分支异军突起,这些分支内容不一定很深奥,但是与实际生活、数学游戏紧密相连,此类课程应当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开设这的是介绍近现代用数学处理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他们深刻理解并且现实地感受到数学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未来的教师只有见到大量的应用数学的典型事例,学习了大量的数学模型,才有可能把用数学的意识带到初等数学教育中去,这是课程设置前瞻性的表现。

适当增设这些现代应用数学内容,旨在介绍近现代数学发展所产生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分支、新方法,尤其是因计算机的出现而带来的一些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离散数学》各个分支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等。要使未来的教师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数学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社会需要,数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科技发展服务,为社会需要服务。这些对一位小学教师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也为他们今后进行创新教育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四、小教本科高数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合理的课程设置,优质的教材,并不等同于好的教学质量。这从一位中学校长的话中可见一斑。他说:“一个高师毕业的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那么,一个高师毕业的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呢?还是8年吗?或更多?那为什么学校毕业了却不能成为合格的中学或小学数学教师呢?这种说法不就是间接地对高等数学教育的一种否定吗?所以,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优化对完成教学任务很关键。高数类课程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能力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首要任务。教育教学策略的制定,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

高数类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教学的结果,更要体现得到结果的过程和其中体现的思想方法。

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各个方面发展都很迅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要强,活到老,学到老,这就要求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要有教学的理论,也要有手脑并用的能力,例如,可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辅以指导自学、提问、讨论、学生作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师生共同交流学习体验,提高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想象不会创新的教师如何教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最后要能培养出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小学教师,而不是培养只会教书的“教书匠”。[3]同时,教师的教学要给师范生起示范作用,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通过教学来培养人的学科素质和教学能力,从中领悟和学习教师的教学艺术。

第二,要与小学数学多联系。

在高数类课程的教学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将高度抽象的高等数学问题与小学数学中的具体问题相联系。小学数学中有很多问题的依据是高等数学的知识,例如,一笔画问题与图论,整数的性质与数论等等,都是密切相连的。只有站在较高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小学数学中思想方法。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用几何画板、Authorwaie、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课件来进行《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教学,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学生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会使数学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变得的生动起来,有利于教学效率质量的提高,更是展示数学美的一个良好平台。

第四、强化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参与意识。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与参与者把过去的被动实施变为主动实施,应该给教师充分的机遇,集思广益,完善课程的设置。

第6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现状分析

一、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此可见,创设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创设情境有助于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但是情境的创设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的。目前有许多数学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绞尽脑汁”,浮于表面,为了情境而情境,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课的主要内容是讲“代数式”。教师讲完了代数式的基本概念之后,提出问题:小明身高x厘米,小明爸爸的身高是他的2倍还多4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就是2x+4,如果小明身高50厘米,那爸爸身高多少?同学纷纷回答50x2+4。如果小明身高90厘米呢?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断地有新发现。可是这样的情境创设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我课余时间问了一下这位数学老师,为什么这样创设情境。这位老师振振有词地说:“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我顿时无语。在实际的课程理念实施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理解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层含义,认识过于肤浅。

二、学生动起来教学就成功了

过去的数学课总是给人一种沉闷、枯燥的感觉,学生懒得参与,教师为调动气氛使出千方百计,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捧个场。但是,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了,数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很是热闹。然而,热闹的背后存在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探究。教师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收获的是什么?难道学生动起来了教学就成功了吗。实际上,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当中,有些方法是不得当的。1.滥用表扬。表扬学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部分教师滥用表扬,表扬得不合时宜,一句“好”“很好”“表现不错”让学生体会不到好在哪里,表现不错在哪里。这样简单的空洞的表演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会打击一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因为表扬学生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不值得给予表扬的行为都给予了表扬,这对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反倒造成了消极影响。2.不敢批评。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部分教师不敢批评学生,甚至会纵容学生。学生的概念和认知出现了偏差,教师却不给于否定评价,这种不可置否的态度是对学生无益甚至是有害的。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教师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走上了另一个极端。3.教学设计太过简单化。教师在课前没有充分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在课堂上组织的活动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类似于打流水账。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必要的思维启发,使数学课变成了活动课。玩乐的性质大于学习的性质,是活动失去了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功能。

我不提倡批评学生,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已经成为必然,师生之间应该人格平等,教学相长,共同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中完成,这并没有错,但是教师不能忘记了初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让学生获得表面的满足感与虚荣心。

三、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态度

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相对应的课堂教学自然要相应的发生变化,传统教学的弊端已然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当时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和作业也随着改革的浪潮消失在了课堂教学中,不禁令人深思。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自然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比如,多媒体教学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普遍。但有些教师上课时不再用黑板,整堂课都用多媒体教学,黑板形同虚设,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多媒体教学呈现的信息量大而且丰富,但是学生能够记住的信息又能有多少呢?板书不同,可以让学生整堂课都能理清教师的教学思路,时刻想到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此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不作业”,在参加的诸多教学观摩活动中,一部分老师整节课都不让学生写一个字。只是听、看、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适当的练习和笔记对学生只是的理解和巩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课堂教学怎样改进,怎样发展,都不能否认练习和做笔记的重要作用。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学生自主构建的,在构建的过程当中需要新旧知识的整合。因此,学生在课前要进行必要的预习,做好积极的准备状态,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用板书,提高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理解课堂教学的顺序,这比多媒体的教学图片一闪而过更加有意义。课后学生要进行及时的练习和复习,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并非完全一无是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历史和现代的交汇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为提高教学有效。

总而言之,对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一线的数学教师需要深入地研读,理性地思考,不能图于表面,做一些面子工程,忘记了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任务是什么。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改善课堂教学的气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整体上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军营.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学习方式分析[J].素质教育论坛,2013(16).

[2]何淑玲.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

第7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前言

新课程理念像一股清新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数学课堂,不时带给我们新鲜与活力。面对课程改革,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思考新课程究竟新在哪里,我们将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新课程理念实施于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更具活力。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是多种多样,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例: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教材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火车、电梯、缆车和风扇、螺旋桨、钟摆运动的实物图,让学生结合实际,观察和想象它们的运动,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教学中可用视频依次播放火车、电梯、缆车和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画面,让学生边看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初步体会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不一样的。再让学生按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深刻体会平移和旋转不同的运动特点。这样的动态演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做一做、想一想的过程中建立了清晰的平移和旋转概念。

2. 有效提问 激活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思维的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问题是实现思维转变和层层递进的纽带和桥梁,是新知识、新思想萌生的“光源”,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诱导学生深入思维和深度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张扬学生的个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活学生思维:

(1)把握提问的时机

一堂课教师不能不提问题,但也不能随意提问。最佳的提问时机,应当是在学生学习处于理解问题有疑难、思维需深入、规律探究遇困时及时提问,以此引领学生深入高效地学习。

(2)把握问题的难易度

准确把握问题的难度,不仅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备一定的思维强度,使学生“跳一跳,摘个桃”。因此,我们的提问一要有挑战性,预设的问题或课堂中临时捕捉的问题应能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愤”、“悱”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而推动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二要有宽泛性,一开始提问问题可适当宽泛,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再缩小问域给学生解决问题明确一点方向。

(3)注意及时追问和反问

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在被动接受中形成的,而是在不断的问题“刺激”中练就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离不开教师的问题引领和长期训练。所以教师要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不够时,教师要及时追问和反问。

3. 引领探究 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领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应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可以让学生各自取出书本、练习本、手帕等物体,仔细观察并用手轻抚,指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再让学生用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议一议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概念。此外,还可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例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探索和交流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不仅知识、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也培养了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4. 联系生活 加强实践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具体、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这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大数学观”,同时也是实现数学教育基本目标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学习新知,到练习应用,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

例: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学注重三个层次的生活实践:

(1)课前体验生活。课前要求学生到超市了解有关商品的价格,选择两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绘制成价格表。通过深入生活实践学生获得了有关小数知识的感性材料,并体会到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少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而且增加了学习兴趣。

(2)课中联系生活。课中把新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主探索数学问题,可充分利用学生平时使用的人民币引导学生学习小数:1角可以写成0.1元;1分可以写成0.01元等,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并掌握小数的初步意义。

(3)课后服务生活。当学生认识了一位、两位小数后,可以组织一次“今日我当家”的小组活动:让学生用平时攒下的零花钱到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几样自己喜爱的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说出各种物品的价钱,用小数表示出来,再把按价钱从高到低排列起来,以此得出小数大小的概念。

第8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61-01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新时期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时期,我们要在正确处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应关注的三个问题的基础上,从创新传统教学理念,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和借助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积极探索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路径。

1.正确处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三个问题

自2001年秋季开始实施以来,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走了13个年头。新课程改革不但充实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而且变革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方法,使广大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精彩,进而提升了自身的数学素养。然而,我们也应深刻反思新课程改革带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不利影响,厘清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应该关注的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1.1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数学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它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1]对于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真实本质是确保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个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通过运用数学思维而对小学生进行观察、猜测、推理等训练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促进小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时要注意从数学层面培养小学生体验、认知、认同所学的数学内容,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基本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获得广泛的数学知识。

1.2用好小学数学书本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些小学数学教师逐渐形成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他们不再重视书本教材,认为书本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一大绊脚石。难道实际情况真是不分小学数学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谁不知道,每一轮的课程改革和书本教材编写,都是众多专家学者精心策划并认真撰写的,每一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撰写都依据了广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凝结着专家学者们的心血,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也被证明了其科学性的一面。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唯有以准确吃透教材并应用教材,才能为教好小学数学这门基础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1.3正确看待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中央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加大,多媒体教学日益成为广大教师教学方式的首选。然而,我们应清除地看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部分小学教师认为如果不采用多媒体教育方式是一种落后的表现,不使用多媒体就不能教好数学。要知道,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一堂小学数学课的好坏主要是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来引导广大小学生学会数学思维,而不是依赖某种多媒体的使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不要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应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果用的不当,不但不会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反而会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负担。

2.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路径选择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任何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路径,是摆在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2.1创新传统教学理念,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自觉改变教育观念, 营造自然和谙的学习氛围。"[2]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创新传统教学理念,转变自身角色,由课堂教学强硬的主导者变为适度的引导者。与其它课堂教学不同,小学数学课堂不能仅仅靠教师的强硬灌输来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旨在训练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数学思维习惯。所以,唯有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小学数学教师才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理性思考、勇于创新。通过开展合作式学习方式与角色体验式学习方式等教学尝试,积极营造这样一种活跃课堂氛围,广大小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课堂教学效果才。

2.2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建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进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在数学课堂上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小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其深入钻研生活中数学问题, 进而获得系统而深刻的数学知识。然而,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所以,这就要求广大小学数学任课教师将书本教材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演变为富有故事情节的生活场景, 使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教学中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并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3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新课标对数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对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对书本教材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借助计算机等进一步开发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学习资源, 切实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作为小学生了解数学世界、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在现实的数学教学课堂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和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因素,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的教学功能, 将多媒体教学图形并茂的优势发挥出来。这就使那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为形声色俱全的数学模型,进而能动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水平和效率。

总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要严格贯彻新课改的现实要求,从学校数学教学实际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不断探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理念的感召下,按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练习已适应不了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受传统课堂、书本的影响,老师在课堂练习设计方面,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就会感觉“吃不饱”,水平一般的学生难于提高,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吃不了”。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了厌烦或反感,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因此,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注意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合理搭配题型,同时强化习题的趣味性与训练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探索性与开放性,促进学生思维、人格和身心的发展。

一、变“枯燥”为“有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目前课本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垄断”。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客观性题型,如,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匹配题等,能让学生有面目一新的感觉。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题目。练习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

如,教学“时、分、秒”时,出示中央电视台星期日时间表,要求学生根据节目时间表回答下列问题:

1.爸爸吃早饭后看《早间新闻》,爸爸应在几点钟前吃完早饭?

2.现在是8:00,小红正在做作业,她想看《少儿节目》,最长还可以做多长时间的作业?

3.《焦点访谈》大约播多长时间?

7:00早间新闻 8:21焦点访谈 9:05少儿节目……

这样的练习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的数学概念引申到生活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变“独立”为“合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练习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打破传统“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的和与差;学了“高矮”后,让学生之间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学了“长度单位”后,进行数学实践活动:量身高、量桌面的长和宽、量黑板的长和宽、量窗户的长和宽、量门的高和宽、量操场的长和宽等,都需要合作协同完成,在这种具有合作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三、变“封闭”为“开放”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走出封闭狭隘的课堂,努力打破练习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动促练

厌静喜动是儿童显著的心理特征。设计练习应尽可能让儿童动一动。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可以使兴趣倍增。如,低年级多让儿童摆弄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等。操作实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学完“认识图形”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学过的图形,并将这些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将图形拼贴成美丽的主题图画。

2.以赛促练

小学生逞能好胜,勇于竞争。适当设计竞赛式的练习,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如,夺红旗、看谁算又对又快、看谁想出的解法最多等。

3.以活促练

设计的练习题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运用开放性习题,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题”时,设计这样一道题:请学生任意报出四个数字,如,28.4、12.5、7.2、0.8,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文字题,看哪组编得多(还要考虑能除尽)。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互相出题、解题。可谓条件、问题、方式全部开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又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把含盐16%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1)需要加多少盐?(2)需要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当加盐时,盐水中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两个不同的答案。

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去解答,恰恰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情境,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