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探究性学习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性学习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究性学习案例

第1篇: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性学习案例设计

1引言

传统的授课中,学生是在层层点拨下得出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结论比较牵强,学生积极性不高,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尝试通过创设情景、提问设疑――学生实验、合作探究――讨论归纳、巩固提高,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参与,讨论充分,达到了教学目标。

2案例的主要设计思想

在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些事迹后,提出问题:电能产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

3实验探究

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学生操作演示:导体左右平动,前后运动、上下运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

2.向线圈中插入和拔出磁铁

学生操作演示:把磁铁的某一个磁极向线圈中插入,从线圈中拔出,或静止地放在线圈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

3.模拟法拉第的实验

学生操作演示:线圈A通过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线圈B的两端与电流表连接,把线圈A装在线圈B的里面。观察以下几种操作中线圈B中是否有电流产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

4分析论证

演示实验1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闭合电路所围面积发生变化(磁场不变化),有电流产生;当导体棒前后、上下平动时,闭合电路所围面积没有发生变化,无电流产生。

演示实验2中,磁体相对线圈运动,线圈内磁场发生变化,变强或者变弱(线圈面积不变),有电流产生;当磁体在线圈中静止时,线圈内磁场不变化,无电流产生。

演示实验3中,通、断电瞬间,变阻器滑动片快速移动过程中,线圈A中电流变化,导致线圈B内磁场发生变化,变强或者变弱(线圈面积不变),有电流产生;当线圈A中电流恒定时,线圈内磁场不变化,无电流产生。

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讨论,并利用表格(如下表),把三个实验产生感应电流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和初步分析进行汇总,引导学生从个性中寻找共性,比较有感应电流和无感应电流的情况,使学生自行发现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5归纳总结

引起感应电流的表面因素很多,但本质的原因是磁通量的变化。因此,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可以概括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6小结

本节内容使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活动,达到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的能力。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从表格中寻找共性,充分调动了师生的互动、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姚奇杰.学生物理探究性面临的困难及其教学策略实验研究.中国知网,2003,8.

第2篇: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空气的“力量”;案例分析

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平时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所以它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当抽象,要使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内容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难点。难点一:如何理解大气压的存在。难点二:关于大气压的测量,为什么能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强,原理是什么?又由于实验所用的汞有毒,所以该实验基本都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学生没有动手探究的机会,非常遗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了难点。

一、如何理解大气压的存在

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对这两部分的教学模式做了大胆的创新改进。由于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难点一,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利用四个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现象,将抽象的理性问题转化成学生擅长的感性认知,归纳总结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该课题的兴趣。

实验一:形变的瓶子

教师用手将空的矿泉水瓶捏扁,提问:“为什么矿泉水瓶会发生形变?谁是施力者?”往矿泉水瓶中加入适量的热水,盖好瓶盖,用凉水浇矿泉水瓶,发现瓶子发生剧烈的形变。提问:“瓶子为什么会形变?谁是施力者?”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引出大气压强,这时学生是半信半疑状态,必须用更多的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二:冲不走的兵乓球

教师将矿泉水瓶装满水,把乒乓球放在瓶口上,倒置过来。

师:同学们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轻巧的乒乓球会被水冲走吗?

师:谁托住乒乓球?(进一步提问。)

生:(讨论总结出)瓶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乒乓球在下方大气压强作用下没有掉下。

实验三:覆杯实验(学生实验)

(1)取一纸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2)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改变杯口朝向,纸片不下落,水还是不流出。

师:谁托住水柱?

生:(讨论总结出)瓶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纸片在下方大气压强作用下没有掉下。

实验四:谁喝得快?

比赛吸汽水,看谁吸得快?两瓶饮料,一瓶带橡皮塞,一瓶不带塞开口的,让两名学生比赛,并对容易程度发表感言,让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简便易行的实验,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使他们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整个课堂在求知探索之中进行,更彰显探究教学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这个难点。

二、关于大气压的测量

针对难点二,本课的设计思路是利用实验体验引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借助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等方法,将看不见的大气压等效替代成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来进行测量,利用层层递进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扶阶而上,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最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完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半球实验,感受威力

(1)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大小。让两个挂钩吸盘,吸在一起,排尽里面的气体,用手拉开看看。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教师邀请两位“大力士”同学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并结合课件中的动画给学生讲马德堡半球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史中的盛事,并感受大气压的威力,紧接着提出问题:“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

第二步:分组探究,估测气压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求解方法,分别是什么?我们能否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压强转换成固体压强或液体压强来测量?

安排学生利用所学压力压强知识和手边教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估测大气压。学生较容易想到通过测压力和受力面积用公式P=F/S来计算出大气压的值,容易设计出以下(如图)两种实验:

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实验室所用弹簧测力计量程较小,吸盘(或针筒活塞)被拉动瞬间弹簧测计读数较难把握,学生实验探究难以成功。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用装沙子或水的挂瓶,或者用小钩码加橡皮泥来代替弹簧测力计测拉力的大小。实验时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让学生了解到:吸盘中(或针筒)的空气往往难以排尽,拉动吸盘时受力面积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够精确。

第三步:转换思路,水柱测压

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前面所做的“覆杯实验”入手,让学生思考,换更高的容器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让学生试试看。实验后水依然不流出,教师继续发问:“大气压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此时播放大气压支持水柱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获知:大气压的大小就等于它所支持的水柱所产生的压强,获得一种可以准确测量大气压值的方法。

第四步:发现问题,寻找替代

学生发现上面实验有缺陷:支持水柱过高,实验操作不方便。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水银来解决问题。由于水银有毒,所以笔者通过实验视频给学生介绍托里拆利实验并结合动画进行分析,让学生利用液体压强公式来计算大气压强,并强调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引导学生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来改进实验,由“覆杯实验”到“用水柱测压强”再将水柱换成汞柱,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第3篇: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 探究 必要性 策略

一、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从教与学主体看,英语教学中师生都需要探究性学习。英语教师的职业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生活的体现,绝不是要把学生训练成会听说读写的“机器人”,而是要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使其具有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意识的完整的人。从教学目标看,探究性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并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将会带来英语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接受性学习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以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使接受性学习和授受式 教学得以改造。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英语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时,按其组织形式和探究内容分类,主要有两种类型。

1.根据组织形式分类。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三种组织形式:(1)小组合作学习: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切磋,共同寻找信息,分析问题,解决疑点、难点,这一类探究学习最为常见。(2)个人独立的探究学习:这类探究学习对学生的要求相当高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查找信息、思考问题、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适宜在高年级使用。(3)个人研究与全班或小组讨论相结合:这类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最适宜在课堂上使用,因此这一类探究性学习使用也较多。

2.根据研究内容分类。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知识探究、课题研究类或项目(活动)设计两种类型。

三、高中探究式教学案例设计

1.案例设计。笔者在实施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并结合新教材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五维目标(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论、文化意识)而精心设计了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并掌握所学的英语句型、词汇以及对朋友这一话题的一般用语。②能力目标:掌握本课中的新单词、句型,学会用英语进行关于“朋友”这一话题的交流。要求语言自然、贴切。英语的听说能力有所提高,掌握阅读的语言技巧。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朋友的价值。然后,把对课文的单纯理解与学生平时的交友经验相结合,得出怎样的朋友才是值得交的,然后再深化到人品的探讨。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①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新教材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 s Book 1A Unit l 。②本课内容:关于朋友类型的介绍和相关语言点的学习,对朋友这一话题进行讨论。教辅材料:有关朋友的信息资料、相关照片、图片、磁带、录音机、多媒体。

(3)教学步骤。①热身活动。播放英文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把学生引入本课的话题。让学生就“朋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②切入正题,探讨分析。

A.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课文中的图片,让学生听录音并回答相关问题:

a. Who’s the man and what’s he?

b. What actually happens to him?

c. What are the basic survival skills he has learned?

d. What’s his unusual friendship?

e. What does he get from such experience?

B.让学生把他们在阅读时遇到的语言困难提出来进行小组讨论,当学生不能自己解抉时,教师予以必要的帮助。

C.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以下四种朋友的类型,让学生讨论自己最欣赏的朋友类型,并提出他们的理由,以及怎样才能交到自己所喜爱的朋友。

2.案例评价。该课案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性”、“体验性”与“探究性”等主要特征。教学设计遵循了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性”、“真实性”等原则。教学目标明确,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等任务目标方面,通过各种任务活动,让学生学习有关描述朋友的词汇,同时,让学生在讨论“朋友”这一话题中深切体验朋友的价值以及作为一个好朋友的品质。就教学过程来看,通过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导入“朋友”这一非常亲切、熟悉的话题,引发学生对“朋友”的品质与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与讨论。就教学策略和手段来看,采用“任务型学习”、“合作学习与活动”等多种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与讨论中学习基本语言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第4篇: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一、 政治教学探究性学习

主要是案例教学,指通过一定案例情境,设疑、引趣、启思,使学生自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学会把案例与书中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做到看案例学理论、说理论举案例,以达到课本知识内化成学生的心得并形成能力的活动教学过程。

二、 政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1、案例的选择。要求案例紧扣所要学的知识点;要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以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以法律常识课中的《维护社会管理秩序》为例:中学生张某看完电影《少林寺》回来,见到街边立有一邮筒,想起影片的打斗情节,决定练练少林拳,便上前对邮筒拳打脚踢,将其打坏。问:张某踢打邮筒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注意“圈、点、勾、划”,标出本课知识更新要点,找出有关法律条文(有4条),列出案例用到的知识要点(对故意损毁路灯、邮筒、公用电话或者其他公用设施,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5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初步把法律知识与案例材料联系起来,尝试探因究果,最后进行判断。学生可按“法律知识-------联系----------案例材料”线路进行思考。

3、合作探究。在学生个体自主探究获得一些成果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小组和班级的合作探究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提高,共同进步。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教师对各组发言给予恰当点评,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知识的归纳性总结,使学生既能对知识有面的把握,也能在点上有突破。(教师总结如下)

探因:合法行为不损毁路灯、邮筒、公用电话或者其他公用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法律知识)

究果:违法

探因:张某对邮筒拳打脚踢(案例材料)

4、课后探究。这是在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对课堂探究的延伸。

主要是联系课本知识,结合社会热点,对一些问题作出较深层次的调查分析研究,比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祟尚科学与反对迷信、西部开发等,然后以小论文或建议书出现。学生的调查方式是主动应用多种教学资源,有到图书馆查阅,有上网查询的,有查阅报纸资料的,有收听新闻广播,有到社会中采访的等等。课后探究目的使学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完社会发展常识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西部地区的特点,写了《西部开发与中学生》为题的小论文,阐述中学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西部大开发出谋献策并担负起历史重任。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课后的探究,既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近年来考试中占分量很重的材料分析题的解题能力,又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面。

三、 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1、 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政治课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枯燥。探究性学习中的案例教学则取之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第5篇: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案例一: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探究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提出问题:在高一卤素教学中涉及这样一个实验,在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再往试管中滴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褪成无色。问:为什么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

作出假设:(学生讨论后,得出大致两种意见)1.NaOH与氯水中HCl、HClO发生中和反应,使c(OH)减小,酚酞变无色。2.氯水中HClO氧化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

实验探究:1.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稀盐酸直至溶液退色,返滴几滴NaOH溶液,溶液又呈红色。2.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新制氯水至溶液退色,返滴几滴NaOH溶液,溶液不再变红色。3.在实验2的试管中再滴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又变成红色。4.用久置的氯水代替新制氯水来进行实验2,发现返滴几滴NaOH溶液后,溶液仍变红色。

得出结论:(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达成共识)1.溶液中c(H)、c(OH)的变化导致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2.新制氯水有很强的氧化、漂白性。3.新制氯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退色,其中包含HClO的氧化漂白作用。4.久置氯水成分为HO、HCl,无漂白性。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种对比式与解剖式结合的研究探索,已不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活动了,而是一种教、学、研并存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学生更大程度的参与下,使教学任务能高效率完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案例二: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探究物质的成分,锻炼学生科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在氯气化学性质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尝试着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水的主要成分,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问题情境:“为什么自来水不可直接用来养金鱼?”学生提出猜想:自来水中残留氯气分子。学生设计实验:闻自来水的气味,将氯气通入水中制成氯水做对比(氯水呈淡黄绿色)。学生得出结论:氯水中有氯气分子。

教师提出问题:氯水中除了氯气分子外还有哪些成分?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自由选择试剂进行实验。全班交流总结:1.在新制氯水中滴入经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确定有Cl。2.在新制氯水中加入NaCO固体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可使燃着的火柴熄灭,证明产生了CO,确定氯水有酸性。3.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一开始变红,后褪色。学生获得初步结论:氯水中主要含C1、H、C1、HO。

教师提出新问题:上述实验3中,石蕊试纸为什么又褪色了呢?学生提出猜想:1.一定有物质使石蕊褪色了,这一物质是否具有漂白性?2.溶液中有H和C1,但盐酸不能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3.C1氧化性很强,是否是氯气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学生设计实验:验证是否是氯气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取一张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入盛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没有褪色)。学生结论:起漂白作用的物质不是氯气。

提出假设:氯气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除了生成盐酸,还生成了一种具有漂白性的新微粒。教师引导: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水分子中的氢、氧元素化合价均没改变,而氯气中的氯元素从0价转变成了盐酸中-1价,化合价降低,必然就有氯的化合价大于0的新微粒产生,教师指出该新微粒是次氯酸(HClO)。学生进一步得出结论:氯水中主要含C1、HO、H、C1、HClO。

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水的成分,锻炼学生科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案例三: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探究“汉字字体结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在高三班会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着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对高三同学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出问题: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构成寓意丰富,现就“赢”字的结构能表达什么意思,对大家有何励志作用,做出假设:1.“亡”是死亡的意思。2.“口”是说话的意思。3.“月”是时间的意思。4.“贝”是财富的意思。5.“凡”是普通的意思。学生探究:学生查找资料、互相讨论及老师的引导。得出结论:1.“亡”是死亡、牺牲、舍去的意思,高三学生要学会舍去,舍去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全力投入到紧张的高考学习中去。又如我们的手机有许多功能,我们要舍去手机上的游戏功能。2.“口”是说话的意思,同学要学会交流,学会沟通,一个思想和另一个思想交流,每人就会拥有两个思想。3.“月”是时间的意思,同学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只有日积月累才能从量变达到质的飞跃。4.“贝”不仅是指财富的意思,我们同学在学习上还要借助外力,利用好老师、同学等一切有用的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5.“凡”是普通的意思,更是细节的意思,细节决定成败。同学在平时为人处世过程中要注重细节。

探究“赢”字体结构,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开放性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这种开放性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示范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允许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完成探究,尽可能向他们提供想做的实验条件,让他们经历如同科学家那样的科研过程。既要敦促他们扎扎实实学好科学知识,又要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锻炼科学能力,培养科学精神。要注意多倾听学生发言,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多鼓励他们自行讨论和评价,不要轻易下结论;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不要挫伤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密切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解放身心,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Bruner,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第6篇: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 探究性学习 问题研究教学法

一、思想政治学科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可以说,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和训练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后一代。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尝试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模式,引导学生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堂变成了剖析典型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和过程,使政治课堂教学由“传授”型、“灌输”型向“体验”型、“实践”型的转变。学生的学习也由单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这一转变对发展学生的技能性知识和人力知识,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进而引起行为的变化,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位置,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限度激发与调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之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模式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二是课堂外的探究性学习;三是跨学科综合的探究性的学习。

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法”是课堂内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所谓问题教学法指的就是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提出问题,既围绕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观点进行教学,通过双边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教师主要起着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作用基本步骤如下: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即,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与教材中原理性知识相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以下两种方式(也可看作两个阶段),即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收集并选择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并运用巧妙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

学生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搜集和教材知识点相关的材料,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或者个人独立研究解决问题,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并最终解决问题。

2. 研究解决问题,落实数学目标。在设置好问题情境后,就要在课堂上开展总是研究。这是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学习的最重要的环节。下面结合本人在进行初二思想政治有关债权内容的教学时实践谈谈这一环节的操作。

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功课,掌握知识点,并要求联系实际寻找跟知识有关的资料。经过学生的努力和师生的共同筛选,确定材料。

其次,根据材料要求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上述材料中的现象在实际中经常碰到,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所以问题一出来,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求研究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找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

再次,要求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对照材料分小组进行研究。到了这里,学生急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于是我就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和其他相关的材料。然后再进行适当时间的讨论。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已经发现的问题,尝试着用学的知识、原理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和思考后,加之教师适当方式的引导和解释,最终使他们得出结论。

三、思想政治学科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思考

1. 要转变观念。探研性学习的教学是开放式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讲授过程。因此,在探究性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觉到的教学气氛是“放”。

2. 要摆正位置。就是在学习中要摆正师生的位置,即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助手、参谋、顾问、向导、解惑的作用,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但是在学生思维达到抽象时,教师要进行知识传授,更主要的是方法和技能的传授。所以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3. 要控制情绪。探究性学习是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真正的把学生推到了主体的位置,因而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再加上其形式的多样化和问题的开放性,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的因素容易使学生情绪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因此,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控制好学生容易波动的情绪。

第7篇: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案例1]利用偶发教学资源。转危为安

在《画风》一课学习中,有个一向顽皮的学生举手问:“老师,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画呢?是不是课文弄错了?”他的话音刚落,立刻有不少同学附和,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没急着去让学生去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风吗?你是怎么知道这时候有风的呢?”这一问掀起了议论。

学生甲:我去放风筝的时候看见风,风把风筝吹上天了。

学生乙:我坐在妈妈的电动车后,看见妈妈的长发飘起来,我知道这时候有风。

学生丙:有一次刮大风,把学校操场边上的大树的树枝都吹断了。

受到这几个同学的启发,其他同学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我欣喜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棒,让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然后我们也来画画风好吗?”

以下就是部分学生的作业,从中体现出的独特思维是多么让人惊喜:

风采了,风把风筝吹上天了,风藏在飞舞的风筝里。

风采了,风把妈妈的长发吹飘起来了,风藏在妈妈的长发里。

风来了,风把柳枝吹动了,风藏在飘动的柳枝里:风把小草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风来了,风把开水吹凉了,风藏在凉凉的开水里。

风来了,风把蜡烛吹灭了,风藏在冒烟的蜡烛里。

[分析与反思]

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无限想象力。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开放式教学思想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案例2]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突破常规

在教学《锄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出示诗题《锄禾》后,布置初读任务。发现几名学生没有打开课本)你们怎么不读诗呢?(教师完全能预设到这首诗部分学生已经会了。)

生甲:我上幼儿园就会背这首诗了!

生乙:每次我吃饭浪费时,妈妈就背这首古诗教育我,我再熟悉不过了!

师:会背了?可以当老师了!请你们教教这两首古诗,好吗,

(生将信将疑,确认后,兴奋不已)

师:要想当老师还得读懂古诗。你们可以查查农民伯伯种田的资料,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爸爸妈妈教育你们爱惜粮食的例子来读这首古诗。等一会儿,老师请你教这首古诗。

[分析与反思]

学生已有知识也是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因素,因为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对学习失去探究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当回老师,让这些“先富起来”的学生迈向更高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情趣性、目标性,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的激情与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

为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与行为,在“以学论教” “以学定教”原则的指导下,将40分钟的课堂主体部分充分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进行生生问、师生问的互动和网状交流探讨。无论是信息的传递还是情感的交流。也无论是思维的碰撞还是情绪的体验。学生投入多,也收获多,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案例3]挖掘绝妙教学契机。研读体会。因势利导

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

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

如果小珊迪不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

“当我想到弦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小珊迪是一个(

)的人?”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讲信用”“不贪小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探究课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

第8篇: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关键词】化学探究学习活动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类型

所谓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根据探究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探究性学习活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

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其探究形式是实验探究。例如,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能帮助消化和杀菌。但胃酸多了就会出现胃胀等不舒服症状,那就要到医院做胃肠钡餐检查。检查前要喝一种物质。笔者向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可溶性的钡盐是有毒的。学生们听了,非常兴奋,有的学生认为是BaSO4,有的认为BaCO3,原因都是难溶的。此时,我立即启发学生:到底是喝哪种呢?如何利用实验来说明呢?同学们听了之后,就着手做实验。将BaSO4和BaCO3分别放进试管,分别滴加稀盐酸。经过观察后,很多学生顿悟:应该喝BaSO4,因为它跟盐酸不反应,就不会使人中毒;如果用BaCO3,它就和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BaCl2,就会使人中毒。

上述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如下特点:⑴选用学生日常熟悉的现象作为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因而容易调动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⑵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解释,符合“学习有用的化学”的新课程理念。

2.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

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是通过调查来进行的,其探究形式可以是实地调查、访谈、上网查阅等形式。例如,肥料与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有必要关注肥料问题。化学肥料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肥料,其肥效好,效果快,价格高。在农村,农民除了使用化学肥料外,还会使用农家肥料。那么,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有何异同?能否相互替代呢?通过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调查农民伯伯,向他们咨询使用肥料的经验及原因,从其长期的实践中分析出洒案;分析这两类肥料的化学成分,设发计算其肥效的差异值。为此,很多同学深入农村,采访了几位农民伯伯。采访过程也非常顺利,也得到了不少资料,但没有比较出化学肥料和农家肥的绝对差异。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农民伯伯的知识不多,不能正确说明其中的关键问题。为进一步弄清楚这两种肥料的肥效的差异,同学们还采访了农科站的技术人员,使学生们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上述案例是运用实地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来进行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进行课外的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经历不多。因此,这类学习活动对于学生了解社会,感受人际关系,体验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其他探究学习活动所不能代替的。

3.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

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是通过讨论、交流来进行的,其探究形式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也可以是小组内或小组之间的。例如,每个家庭都要使用能源,如做饭、烧茶、取暖等,都要用到燃料,那么家里到底何种燃料合适呢?请同学利用下列几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煤与煤气在燃烧时的区别;木柴与沼气的燃烧有什么不同;石油液化气燃烧的优缺点;氢气及太阳能等新能源使用的可行性有多大?学生们开展讨论、交流。交流过程中同学们查阅资料,争先恐后的发言,主动把自己查到的结果告诉大家。有个同学还说出了:煤、液化气、电的价格。

此例是运用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进行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是:(1)交流的形式既有师生交流也有生生交流,既有小组交流也有组间交流。(2)从讨论交流的课题来看,以家庭中所使用的燃料作为学习任务,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3)将能源的选择置于具体的生活背景之中,在考虑能源特点的同时要考虑能源的价格,以及使用能源的目的。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1.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实验探究课题;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原理;实验探究用品(药品、仪器、装备设备)及规格;实验探究步骤;实验现象及结果处理;讨论与交流。例如,“铁在什么环境下容易生锈”学习活动方案:[实验探究课题]铁在不同环境下生锈情况。[实验探究目的]铁暴露在空气中,潮湿条件下容易生锈。[实验探究原理]铁生锈是铁在潮湿的环境中与空气中氧气作用的结果。[实验探究步骤、现象及结果处理]略。[讨论与交流]铁生锈的原因与及防锈方法。

2.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一个相对完整的调查性学习活动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调查探究课题;调查探究目的;调查对象和时间;调查内容提纲;调查方法;调查报告;讨论与交流。例如,“社会上发生火灾事故的调查”学习活动方案:[调查探究课题]社会上发生火灾事故的调查。[调查探究目的]火灾事故的原因和损失。[调查对象和时间]2008年全国最大的3次火灾事故。[调查内容提纲]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直接经济损失、死亡人数;灭火过程和方法。[调查方法]向消防部门咨询;查阅有关报纸和杂志及;网上查阅。[调查报告]略。[讨论与交流]失火的最主要原因;灭火的主要方法。

3.交流(或讨论)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一个比较完整的交流(或讨论)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交流(或讨论)探究课题;交流(或讨论)探究目的;交流(或讨论)时间和地点;交流(或讨论)内容提纲;交流(或讨论)方式;交流(或讨论)探究报告。例如,“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学习活动方案:[辩论课题]使用塑料的利弊。[辩论目的]正确认识人造化学物质的利弊。[辩论时间和地点]某年某月某日,在初三某班教室。[辩论内容要点]塑料的制造成本较低,而且耐用,防水;塑料容易被塑制成不同的形状;有些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大部分塑料抗腐蚀能力强,不与酸或碱发生反应;大部分塑料不会腐蚀,也不能被细菌分解,容易造成白色污染;塑料一般不导电,不导热,是良好的绝缘体;回收废弃塑料时,分类很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合算;塑料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灭火过程和方法。[辩论方式]分正、反两芳,各由5人组成;其余同学为观众。观众有10分钟参与辩论的时间。[辩论探究报告]由正、反方记录员完成。

第9篇: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关键词:物理课堂 探究性学习 有效性

一.实验式 所谓实验式探究,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做实验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1 规律原理探究

规律原理探究是根据物理规律、原理等,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猜想,再通过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论证来证实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归纳为“八步教学法”,其流程图如下:

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如案例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置情境: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将比乒乓球小的铁球放入水中,铁球沉入水底。

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猜想出了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是否空心,物体形状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了以下实验: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铅球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得到的浮力。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测量其受到的浮力。③将同样大小橡皮泥做成实心和空心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状态。④将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放入水中,测出其受到的浮力。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按照以上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了以下测量结果或观察结果: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受到了浮力相等。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体积大的受到的浮力大一些。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空心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④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受到的浮力相同。

分析论证: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评估交流: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其中一组在总结自己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组内的同学之相互协作,配合得当,并找到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橡皮泥取同样大小的时候并未完全相同,在做成空心时开始并没有漂浮在水面上,重做时,橡皮泥沾上了水,给实验带来了一些影响。

拓展延伸:通过上述过程知道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进一步延伸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的关系,学生再次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2 测量设计探究

测量设计探究是针对物理教材中的测量问题,依据物理原理,通过设计多种测量方案,进行实验,而设计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归纳为“五步教学法”,它的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案例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设计实验: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了以下实验方案:①用电功率表,直接测出。②根据公式P=W/t,记录电能表上铝盘转过的周数和记录时间来测量计算得出其电功率。③根据公式P=IU,通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来测量计算电功率。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于第①种方案实验室没有电功率表,学生按照第②种和第③种进行实验。

评估交流:学生通过实验评估得出,应用第③种方案测量既快又方便。

拓展延伸: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发现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可以很方便地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如果实验中只有电流表(或者只有电压表)能不能测出其电功率呢?学生讨论分析具体的方案。

二.理论式 科学探究不仅是动手做实验,但如果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做实验,那是对“探究性学习”认识上的肤浅,理论式探究对于培育学生科学的研究思维方式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有极其重要作用,我们将理论式探究分为两种以下模式:

1 数理推导法

数理推导法是学生在情景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建构数理模型,充分运用数理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出物理定律、原理等,它的流程图为: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建构数理模型理论推导得出结论验证猜想

2 信息收集法

其流程图为:问题提出分组收集信息资料交流评估

如案例3:问题提出:很多交通事故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引起,交通法规中有哪些与之相关的规定?

分组收集信息资料:布置学生分组收集信息。

交流评估:学生把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交流,看谁收集得更全面。

要搞好上述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领悟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利用空余时间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知道学生对本章本节内容哪些感兴趣,想知道什么,想干什么,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何等,这样做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充分利用信息、教具、学生已有知识,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适应学生,更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充分挖掘教材,整合资源。“探究性学习”不是不重结果,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设施、信息、教师等)要发挥群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