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科法律职业规划范文

专科法律职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科法律职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科法律职业规划

第1篇:专科法律职业规划范文

一、目标设定要符合社会与组织的需求

腾讯网2009年12月公布的“近三年重庆市大学生最难就业的专业”调查数据显示,工商会计、语言类、医学类、法学类大学生就业率相对偏低。专家发现,失业量排在前10名的专业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总失业人数中的比例偏大,而且最近两年失业集中在少数专业的趋势加强。失业最严重的10个专业在2007届毕业生失业量中占33%左右。高职高专也存在同样问题。“这说明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较为严重,极少数专业造成了大学生失业主要部分”。麦可思专家、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王伯庆把原因归结为“招生结构”,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而是这些专业供大于求。但对大学生而言,进人大学后专业往往难以调整,如何背靠劣势的专业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大学生们在职业规划中必须面对的课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如何解决极少数专业造成严重失业的问题。

因此,在设定职业目标时,必须考虑到社会织对工作岗位的要求。当社会需要供大于求的时候,就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看看自己的胜率有多大;同时还要考虑单位对这个岗位的需要有无。

二、目标设定要符合自身的特点

大学生们应当考虑自己的性格是否与岗位相匹配。在职业规划中,通常我们不需要考虑岗位对智商的要求,只要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基本都能达到智力标准。而对单位而言,有时候性格比能力更重要。对大多数人而言,如何与人沟通,能否与伙伴们一起完成工作,才往往是单位要求的重点。大学生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与兴趣与岗位的匹配程度。

在职业规划中,适合只是职业规划的一个测量尺度。当然,职业适合与否对于职业人的发展确实很重要。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和工作经历较短的人而言,工作的适合程度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

三、目标设定高低要恰到好处

现实中,大学生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目标的订立有些理想化,而具体行动计划又有脱离实际。通过问卷圆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学生的目标是今后成为社会精英,如职业经理人、公务员、教授等。有些学生是高职专科生,选择的就业目标却是大学教授。当初考上专科,说明自己在读书方面或考试方面不是很有优势,现在用自己不是特别擅长的方面来与硕士、博士来竞争,这取得成功的机会不会大,将此作为远期目标为宜,作为近期目标则脱离实际。

四、目标设定要明确具体

明确的目标可使人们更清楚要怎么做,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因此,目标设定得越明确越好。事实上,明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这是因为人们有希望了解自己行为的认知倾向。对行为目的和结果的了解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

大学生们可以在一个相对较窄的范围内同时设定几个目标;比如说要完成导师安排的一个课题,需要准备资料,需要社会调查,需要分析讨论,最后形成报告。除了最后的形成报告,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同时进行,但在操作中,大学生们应当给每件事情排列一个日程表,规定每一个基本目标的完成时间,时间一到,便开始检查目标成果的完成情况。这个日程表设置得越具体,越有可操作性,用来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准就越细,对于目标反馈也就越准确,对于不当之处的修正也就越有针对性。

五、目标设定要留有余地

目标设定要留有余地,指的是目标设定具有“可修正性”。学校职业规划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兴趣、专业等由学生确立目标,而规划一旦确立,传统的观念又告诉我们要坚持到底,锲而不舍,就算受到挫折也没关系。实际上,规划是开放的,是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适时调整的。然而,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反馈修正这个步骤,没有评估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便开始布置下一个步骤。一旦未能按原计划实行,就立即从事别的工作,并且没有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作为自己的第二选择。例如,法律专业的学生,为了专业与职业对口,计划是当法官,备选方案是做律师。表面上看起来是很保险,一个是上班族,一个是自由职业者。实际上,这两个职业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很有可能都无法通过,这样就无法起到反馈修正的作用,一旦考试未通过,原定的两个目标也就都无法实现。另外,大学生们特别强调拿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但很少有人提到与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假期参加实践才能知道自己所学是不是将来职业所需,自己能不能胜任工作,如果不能,那么在校应该尽快完善这方面的知识,或者及时修正职业规划,而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六、不要把理想当目标

第2篇:专科法律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师教育;“四项改革”;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一体化设计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的目的、人才观正经历着新的更新与超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显然,在选择教育观下把教师的任务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认识,已经落后于时展对教师的要求。时代要求新型的教师既要拥有知识,又要拥有科研能力,还要有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两大具体目标,就业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一 以“四项改革”为突破口,培养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四项改革是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习方式改革,“四项改革”一体化设计,可以培养和提高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高师学生培养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这种倾向是选择教育观的必然产物。教育观实际上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现实下的产物。人类社会教育史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特权教育观、选择教育观、发展教育观、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四个阶段,各种教育观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强调人们要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强调素质的重要性,即将科学精神和文化修养二者整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部理论课教学时间4年修改为3.5+0.5,专科3年修改为2.5+0.5,其中0.5为实习时间。整个课时压缩出一学期。

2 课程结构改革

高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体系直接反映和影响高师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反映。改革课程结构,实践课程比例由5.2%调整到7.7%,适当压缩理论课课时比例,给实践课程以足够的时间。

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高师《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师范生明确学科性质和任务、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为当好合格的中学教师打基础。

(1)根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构建技能训练内容总体框架。国家教委1994年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教学论》教师在技能训练中的具体分工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进行规范的教学语言表达、用规范的汉字进行板书设计。据此,确定出《教学论》课中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总体框架。

(2)建立与技能训练框架相对应的评估体系。当建立起技能训练内容总体框架后,就要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具体操作。

(3)量化分项累加记载《教学论》成绩。《教学论》成绩记载按百分比分项累加的办法进行。课程理论考试占50%,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绩占50%,两者合并构成《教学论》课的最终成绩。在技能训练的50%当中,由五个部分构成,即两轮五分钟带板书口语训练占10%(一轮带稿,二轮脱稿)、手抄报占10%、教具制作占10%、组合式试讲占10%、听讲态度占10%。听讲态度的成绩待所有技能训练结束后,根据平时检查情况综合确定。建立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互动机制,教师就会由过去的亲自参与练转变为引导和检测训练,学生就会由过去的跟着练变为自觉练和相互监督练。

4 改革实习方式

自2006年秋天起,学校将短期的教育实习同长期的顶岗实习结合,考研和专升本的学生进行短期的教育实习,其他学生可以开始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除在内地顶岗外,学校还开辟了广东、上海、昆山等就业实践基地。

二 形成“入学教育职业规划引导一课堂内外职业技能训练一就业指导讲座一顶岗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

1 入学教育职业规划引导

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抓起,在近三年的入学教育中增加了“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使大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2 课堂内外职业技能训练

在一、二年级中常年开展课外“每人五分钟带板书口语训练”、“每人每周200个钢笔字作业训练”、“手抄报制作”、在《教学论》课堂上开展“组合式试讲”、“分组说课”等职业技能训练活动。

3 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为指导学生就业,近三年来分年级举行就业指导讲座12场次,内容包括“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途径”、“大学生就业文书的写作方法”、“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采取集体讲授和个别答疑的形式进行。

4 顶岗实习

近三年来专科学生在第六学期,本科学生第八学期,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既增强了对职业的认同感,又强化了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一体化实践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①从教育观念演化进程人手分析高师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②从教育模式转变探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③从素质教育两大目标要求探讨高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职业技能训练框架一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一同《教学论》成绩相挂钩一教育实习一顶岗实习一就业基地准就业);④不增加原有课时,系统训练,分段实施,互相渗透。平时技能训练同课堂检测相结合;⑤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能力一体化设计,实践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准备,就业能力是对实践能力的运用和检测;⑥实习基地建设和就业基地建设统筹考虑设计。

三 实践效果

第3篇:专科法律职业规划范文

1.入学动机不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工作岗位都对职工的学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岗位的学历要求让开放学员时刻感到下岗或转岗的威胁,这种威胁经过转化就变成了对文凭的需求,迫使一大批不符合学历要求的职员必须进行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学员在入学时十分清楚自己的入学动机,会充分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和自身需求选择专业。目前,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就明确标注学历要求,却对具体的专业不作要求。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入学时对专业的选择也不重视,仅仅是因为开放教育的“低门槛”,方便其获得一纸文凭。甚至还有一部分学员根本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入学,仅仅是因为周围有人来读书,自己跟风,或者家里人希望他们来读书,经济条件又允许,所以报名接受开放教育。学习动机不强,明显的内驱力不足,是无法让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热情的,也极大地影响了学员学习的效果。

2.专业了解不清目前

很多学员都是通过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或者经熟人介绍接受开放教育的。一些学员仅仅希望学历上有所提升,但对于具体的专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并不清楚。在专业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学员所学的专业在毕业时根本无法体现作用,多年的学习,仅仅是获得了一纸文凭,并没有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获得提升。此外,有些招生单位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虚化了一些专业优势,弱化专业劣势,让一些学员对于专业情况发生混淆,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这些情况,最终会导致学员的流失,让学员对于开放教育产生不良印象。这既不利于学员的自身成长,也不利于开放教育的后续发展。

3.学习过程无序

开放教育以其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受到成人学习者的欢迎,为其实现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没有明确职业发展规划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目标性不强,学习动机较弱,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侥幸的心理,对于其系统的专业学习不利。而与全日制高校相比,开放教育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授课方式,更使得在学习过程的控制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对于意志力不强,目的性较弱的学员来说,时间与精力的付出有时候是事倍功半的。对于初期对专业了解不够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转换专业的要求。

4.专业转换不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工作变动或者其他原因,会要求进行专业转换。学分制也是开放教育得以吸引学员的一个原因。但出于专业设置角度考虑,有些专业课程的学分是不能随着专业的转换进行抵扣的。这就会产生在转换专业时,有些课程还需要补修,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而在专业转换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5.毕业去向迷惘

由于开放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在职人员可以学习时限内(8年),采取不离岗、不离家的自主学习,所以,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员,多数是在职人员。但很多获得开放教育专科或者本科文凭的学员,在毕业后,却无法像入学时预期的那样得到提升或者转岗。获得文凭,却无法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改变工作或者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也使得一部分学员对毕业后的去向感到茫然。

二、开放教育学员的职业规划建议

1.建立入学前专业分析帮助体系

考虑到学员的实际情况,在学员产生入学动机的时候,帮助其认真分析自身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其选定专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更为了解,也可以帮相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点与需求。帮助学员更快的融入学习之中,更好的适应开放教育。

2.建设入学初各专业体验环节

宋彩凤在其论文《电大开放教育学生保持研究——以北京电大东城分校为个案》研究中提出:各专业之间的保持率差别较大,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保持率较高,对基础和抽象思维要求高的专业学生保持率偏低。学生注册入学的第一、二学期是学生保持的关键期也是“危险“期,它直接决定学生后续的保持情况。如果经过了入学前的专业分析,在帮助学员确定了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开放教育的特点(在读期间,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专业),让学生在入学初期,增设不同专业的体验环节,让学员再深入了解不同课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切的了解所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坚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学生的保持率,避免学生的流失。

3.引入学习过程学情分析模块

开放教育各专业之间的保持率差别较大,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保持率较高,对基础和抽象思维要求高的专业学生保持率偏低。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学情进行分析,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和侥幸心理,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学习,促进教学。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法律、财会等专业,要加大对学员实践性的辅导,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获得学习指导,得到专业提升。

4.搭建不同专业学分互通平台

为保证专业特征,即便开通专业转换平台,但对基础课程方面也有一定的学分要求。对于进行专业调整的学员,如果能在学分方面也进行调整,保证学员在相近专业调整后,免修某些学分,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不同专业的学员搭建互通平台,解决学员学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专业变换要求,降低退学率。

5.实行毕业后职业跟踪反馈机制对于毕业生

第4篇:专科法律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 职业指导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概述

(一)就业环境分析。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全省毕业生总数达54.1万人,其中,专科24.1万人,本省生源毕业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79.39%。从各学历层次来看,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与年终就业率都高于研究生、本科生;从学科门类看,专科生初次就业情况相对较好的是材料与能源、轻纺食品大类与水利两大类;从就业地区看,有71.6%的毕业生愿意留在江苏工作,其中,意向在苏南、苏中、苏北的分别是61.25%、17.93%、20.82%①。

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及招聘与求职矛盾等社会因素,高校扩招、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滞后等高校因素,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理念落后等自身因素,加上之前尚未就业人员的庞大基数等累积因素,多方的重叠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不容乐观。

(二)就业情况概述。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农业工程系(以下简称农工系)为例,系部共开设了6个专业,就业去向主要是机电数控、汽车服务与营销、农业机械等方面的公司企业。每年毕业生约400人,2014年的初次就业率为94.78%,仍有5.22%的未就业,已就业的同学2014年底离岗率达10.1%。这些学生最终都成为高校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

二、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及其成因

(一)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由家庭的政治、社会、经济背景等外在因素和个人的身体、生活、专业、技能、心理等内在因素复合造成的,同时又因用人单位对其评价和认可的程度不高,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的大学生②。

依据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这一群体初步可分为就业心态形成的困难群体、主观条件形成的困难群体两大类。

(二)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偏差及家庭条件的两极分化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家长对孩子的宠爱甚至袒护,形成了孩子依赖性心理。有的条件好的家庭对于子女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而有些偏远地区的家庭持有错误的就业认知,给毕业生的就业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2.学校因素。

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未跟上社会需求,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不科学不全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存在影响。

3.用人单位因素。

为了节约成本,用人方主观上不愿意招录应届毕业生,倾向于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即使招录了毕业生,在其上岗后,对其要求较高,工作强度大。这些想法和做法都会影响毕业生就业。

4.毕业生个人因素。

以上三种因素是外因,但内因仍是关键。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缺乏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最终造成他们就业困难。

三、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举措

(一)形成学校、家庭、企业三联动的网络。

1.分层建立学生动态档案,开展分类职业指导。

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非一朝一夕,我们在新生入学之时,对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等困难学生,分类建立动态档案,对此类人群在大一、大二年级期间,进行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相应培训指导。在大三时,通过顶岗实习、提前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职场,并通过就业心理指导,帮助毕业生提前做好择业心理准备,排除各种心理干扰,克服自卑胆怯、盲目自信、急功近利等心理障碍,使学生充分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就业充分准备,确保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走向职业成功。

目前,农工系对各类困难学生都建立了动态档案,掌握这些学生的相关信息,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他们日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与家长多沟通,形成协同机制。

由于造成就业困难有家庭因素,因此需要家校联合,共同完成就业指导工作。农工系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宣传毕业生就业形式、政策、法律、法规,还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做好专业实践(此工作由家长监督、配合完成)。这样不仅仅帮助学生,还促使家长形成正确的子女成才观,引导其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就业。

3.主动对接企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农工系有着一批友好企业,每年都会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选送专业老师到企业锻炼,真正做到校企深度融合。同时,我们主动出击,到本市、较发达地区,了解就业行情及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不仅把学生“带出去”,而且把企业“请进来”,让他们对我们的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提出意见,以便于我系培养出更受企业认可的毕业生。这样,加强了企业与毕业生的沟通,使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应届毕业生的特长、才能和潜力,在招聘时多多考虑“应届毕业生”。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相关职业指导。

1.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团队。

就业困难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是高校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农工系拥有6名专业辅导员,1名就业指导秘书,这些老师承担《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教学任务,有4名老师获得就业、创业指导老师的资质,具备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和服务机制,做好指导机构专门化、工作人员专业化,从而提升学生职业指导的水平。

2.构建职业指导工作常态化机制。

鼓励就业困难群体加强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学习,参加各种公益、专业实践活动。农工系将职业指导工作做在平时,不依赖于说教,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农工系定期开展求职相关各类讲座,介绍求职技巧,帮助毕业生做好应聘前的各方面的准备,让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

3.营造良好的职业规划氛围。

要求学生在大一期间制定一份学习、职业规划书,由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规划大赛,聆听相关职业就业创业讲座,提升其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加强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做到人人知创业、懂创业,有规划、有成效。

同时,在相关网站、校内布告栏广泛宣传有关就业的政策、方针、原则、办法,通过学生身边可观、可感、可学的职业指导帮助其提高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就业环境、就业背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锻炼自身能力。

(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创业、就业的双轮驱动。

高校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农工系成立的专业社团、创新社团,鼓励学生从入校开始就结合专业进行创业。学校创业一条街,免费给系部提供地理位置较好的门面房,方便学生进行项目孵化。通过创业班的培训、参加创新大赛,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与眼界,以这种变通的指导形式,解决了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四、结语

农工系的就业情况,在我系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与服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要进一步形成合力,有效联动,以生为本,做好做实学生就业相关的各项工作,逐步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的人数,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

注释:

①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_百度文库.http:///view/4b1e8a7a844769eae1

09ed.

②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J].学周刊,2015(12):212.

参考文献:

[1]潘东.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2015,09:140.

[2]张建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分析与解决途径[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18-21.

[3]胡绍杰.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J].学周刊,2015,12:212.

第5篇:专科法律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现状

1.对会计职业生涯认识模糊

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没有接受良好的职业规划培训,不了解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对职业生涯认识模糊。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习动力下降,职业能力匮乏。

2.对会计专业知识理解不到位

目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大部分受到本科课程的影响,部分教材甚至是本科教材压缩而成,高职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科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且课程较多,内容较杂。高职会计课程较少,如果使用本科压缩而成的课本,对高职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甚至难以消化。

3.会计实务操作动手能力差

由于经费原因,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建立专门的会计训练室,只是简单地为学生介绍书本知识,部分学生甚至到毕业都没有进行账簿、报表的计算。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中会计顶岗的教学环节也多是形式主义,学生对企业的经验情况和会计岗位的要求都不了解,因此很难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无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1.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指的是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不仅包括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求具备计算机、应用文写作、人际沟通等多方面能力。通用能力是会计毕业生求职的基础,同时也是进行“转岗创业”的前提。因此具备通用能力就是具备了交流和发展的能力,对会计毕业生职业生涯大有益处。

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会计相关的所有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账务处理、成本核算、税务管理以及资金管理。会计专业能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是会计专业性人才与普通会计求职者的区别所在。

3.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在于能够应付各种突发状况,解决会计岗位上各种实际问题,包括财务预算编制、财务报表分析等。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综合素质和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上也应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面向整个会计工作,把技能要求与综合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三、强化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1.规划会计职业生涯

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分析和指导,让学生明白在校学到的会计知识是今后谋生的手段,从而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需要对自己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规划,接下来要了解会计专业和会计职能,然后逐步完成从学生到会计人员的角色转变。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在会计从业的道路上走得更长,更远。职业道德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会计职业教育,还有品德教育,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爱岗敬业,实事求是,依法办事,保守秘密。会计工作者多与钱和数据打交道,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偏差,如果被财钱所诱惑,甚至还会出现经济问题,一生被毁。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尤为必要,高职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国家财政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3.大力推行三种证书培训

会计从业人员三种必备的证书分别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外语等级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持有的证件,用人单位对此都非常重视,并作为是否被聘用的主要依据。高职院校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考前培训,以提高考证的合格率。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不仅代表学生具备了从业人员所需的专业知识,也代表了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会计工作,因此高职院校也应该加强对从业资格证的重视。

参考文献:

第6篇:专科法律职业规划范文

一、招聘对象

(一)麻栗坡民族中学:省内、外本科及以上学历2016年普通招生计划应届毕业生,且符合岗位条件的人员。

(二)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省内、外本科(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岗位限专科)及以上学历2014年及以后普通招生计划毕业生,且符合岗位条件的人员。

二、招聘岗位

(一)麻栗坡民族中学13人:中学语文教师1人,中学数学教师1人,中学英语教师1人,中学物理教师2人,中学化学教师1人,中学生物教师2人,中学政治教师2人,中学历史教师1人,中学地理教师2人。

(二)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2人:旅游服务与管理教师1人,汽车应用与维修教师1人。

三、招聘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无违法违纪行为;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4.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条件要求;

5.具备拟报考职位所需的其他条件。

(二)具体条件

具体招聘条件详见附件《麻栗坡民族中学和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2016年紧缺专业学科教师招聘计划表》。

四、招聘对象待遇

招聘对象一经聘用,纳入麻栗坡县事业单位编制统一管理,享受同类事业人员同等标准的工资待遇;工作满一年后,县人民政府一次性给予20000元的住房补贴。

五、招聘办法及程序

麻栗坡民族中学、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2016年紧缺专业学科教师招聘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专业基本功测试及面试的方式进行招聘。具体招聘程序如下:

(一)现场报名

本次招聘现场报名设2个报名点,具体安排为:

1.麻栗坡县报名点

(1)麻栗坡民族中学

报名时间:2016年2月25日至3月20日;

报名地点:麻栗坡民族中学校务办。

(2)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报名时间:2016年2月25日至3月20日;

报名地点: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招生就业办公室。

2.昆明报名点

报名时间:2016年3月24日—25日上午9:00至下午5:30;

报名地点: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大学城)。

应聘麻栗坡民族中学紧缺专业学科教师需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在校学习成绩表、师范类专业证明(由就读学院出具原件)、自荐材料及近期免冠彩照6张和学校相关推荐材料到报名地点进行资格初审,资格初审合格的应聘人员填写报名表。联系人:周邦跃;联系电话:0876—6623828,15308761288。

应聘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紧缺专业学科教师需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在校学习成绩表、自荐材料及近期免冠彩照6张和学校相关推荐材料到报名地点进行资格初审,资格初审合格的应聘人员填写报名表。非2016年毕业生需提供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联系人:骆杰;联系电话:18088285210。

(二)组织测试

1.麻栗坡民族中学教师岗位:采取笔试(专业基本功测试)加面试(综合能力测试)的方式进行。

(1)笔试:报名符合条件的人员持身份证原件参加笔试,测试内容为本学科初中、高中专业知识,笔试总分为100分。笔试成绩只作为确定面试人员的依据,不计入综合成绩。

测试时间:2016年3月25日晚上7:00—9:00;

测试地点: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大学城)。

(2)面试:笔试结束后,笔试成绩须达60分及以上人员方能进入面试。面试主要测试应聘人员的在校表现、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规划等。面试总分为100分,面试成绩当场公布。

测试时间:2016年3月26日上午9:00—结束;

测试地点: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大学城)。

测试综合成绩计算:综合成绩=面试成绩。

2. 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岗位:采取面试(综合能力测试)的方式进行。面试主要测试应聘人员的专业基本技能及在校表现、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规划等。面试总分为100分,面试成绩当场公布。

测试时间:2016年3月26日上午9:00—结束;

测试地点: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大学城);

测试综合成绩计算:综合成绩=面试成绩。

(三)签订就业协议书

面试成绩综合评分须达到60分以上(含60分),按面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确定进入下一招聘程序人选。面试分数并列,无法确定人选的,按照州内生源、省内生源、省外生源的先后顺序依次确定。通过面试确定拟聘的人员,于2016年3月27日上午集中签订《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麻栗坡县事业单位紧缺岗位招聘就业意向协议书》。

(四)体检和审核

1.体检。体检必须由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体检标准参照《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费用由拟聘人员自理。

2.审核。拟聘人员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携带本人身份证、毕业证书、就业登记证、学位证书、岗位招聘条件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证书(证件)以及本人档案到麻栗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股进行资格审核。

体检、审核结果作为是否聘用的依据。不按时参加体检和审核的人员,视为自愿放弃拟聘用资格。体检、审核不合格或自愿放弃聘用资格出现岗位空缺的,可在各岗位面试成绩达60分及以上的其他人员中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一次递补聘用。

(五)公示和聘用

经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将在文山人社网、麻栗坡县政务网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填写《文山州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审批表》,按照规定的程序报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

拟聘人员接到聘用通知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所分配单位报到,办理有关聘用手续;无正当理由逾期者,取消聘用资格。

六、组织领导

(一)招聘工作由麻栗坡民族中学、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具体组织实施,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参与指导,纪检监察人员全程监督。

(二)工作人员与考生有回避关系的,实行回避。对违反招聘纪律的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取消工作人员资格、调离招聘工作岗位或给予警告、记过、开除等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对违反考录纪律、填报虚假信息报名或在考试中弄虚作假的考生,视情节轻重,取消面试资格或聘用资格;已经受聘的,一经查实,解除聘用合同,予以清退;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点击下载>>>

2016年麻栗坡民族中学和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紧缺专业学科教师招聘计划表.xls

麻栗坡县教育局

第7篇:专科法律职业规划范文

1.1一般资料选取

2012年7月~2014年6月在我院实习的98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本科学制4年,男生7名,女生91名,年龄22~25岁,平均(23.45±1.72)岁。在校成绩63~91分,平均(71±3.46)分,实习时间11个月。其中,2012年7月~2013年6月46名实习护生为对照组,2013年7月~2014年6月52名实习护生为实验组。两组年龄、性别、在校成绩、实习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带教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的模式;实验组采用全程双导师制带教模式,建立了双导师制教学管理组,由护理部主任和科教科副科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手术室等科室护士长为成员。明确制定导师人选标准,规范导师职责及教学任务。各科的教学管理工作由临床科室护士长负责。

1.2.2导师的选定

临床专科导师需从护理工作五年以上,护师以上的报名者中选取,亦可由科室护士长推荐,必须具有责任心、临床经验丰富、教学意识强的人员担任本科临床专科导师。全程导师的选定,引入竞争在全院范围内公开竞聘机制,择优63名带教老师为全程带教导师。科教科于2013年3月~6月组织临床专科老师及63名全程带教导师进行为期12学时的带教培训,合理利用业余时间,强化导师理论知识,同时进行护理技能操作训练,不仅可以加强导师的操作水平,还可以平衡导师之间的个体差异。聘请院外专家对全程带教导师教学心理学、教学技巧进行专题培训。

1.2.3实习周期安排

根据医学院校的实习要求制定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学习计划,岗前培训。(1)实习前科教科组织护生进行为期1周的岗前培训,帮助护生明确实习期间医院及学校的相关规定。(2)初期实习阶段是实习开始后的前四周,主要是征求护生对专科全程导师选择意向,以便科教科作适当调配。让护生与全程导师建立沟通桥梁,并在学习中尽快适应医院科室环境,着重培养护生建立护理专业的职业素质及情感,同时掌握临床基本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3)中期实习阶段。在各科室轮转学习,整个过程需要专科导师和全程导师共同监督,带教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护生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自身的问题的能力,并给予解决。(4)末期实习阶段。临床实习使护生对工作流程、周围环境比较熟悉,随着经验的积累,护生的工作和处事能力也相应提高,为走上护理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两位导师共同辅导护生完成毕业论文的立题及撰写。

1.3评价标准

采用自行设计导师对护生评价表、护生对导师评价表,实施双向评价。护生评价包括职业道德、劳动纪律、护士礼仪、工作态度、心理素质、沟通能力、书写能力、操作能力、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共10项,每项为10分,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一般。护生对医院教学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内容包括带教管理、重视带教、带教意识、带教水平、带教计划、带教方法、操作正规、关心学生、教学活动、指导书写,每项为10分,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一般。以不记名填写方式,在护生实习结束前发放带教工作满意度评价表,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98份,回收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100%。同时,在两组护生实习结束后均进行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实习阶段实施全程双导师制

对护生的综合素质的影响,实验组实施全程双导师制,可以明显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P<0.05)。护生大多是80后、90后,在家是独生子女,压力承受力差。对自身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缺乏信心。进入实习阶段,面临就业压力,更存在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意识缺乏等情况。全程双导师制在这一特殊时期成为护生的家长,经过定期多形式、多渠道沟通,增加导师与护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着重针对每一位护生解决其存在的实际困难,将带教工作与生活问题细化到每个具体的点位上,克服了传统带教老师只负责操作指导,弥补对护生管理工作部分的不足,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最终目的。

2.2实习阶段实施全程双导师制

后对护生的专业技能成绩的影响实验组护生专业基础理论、实际操作等有明显的提高(P<0.05)。表明带教老师的全程监督,可以统一明确带教标准,护生在实习中的不同阶段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减少护生的惰性,能在反复的学习中提高理论和操作能力。导师全程参与教学,加深师生关系,推动带教老师的积极性。

2.3全程双导师制

临床带教模式增强带教老师责任感和提高带教水平实施全程双导师制对护生进行临床带教工作,经过选拔、培训、准入等标准所选出的优秀带教导师所组成的教师队伍,结构水平较均匀稳定、具有较强的教学意识、教学技能平稳熟练,且导师每年全程只导教1名护生,没有过多的带教压力,带教质量有保证,能在带教工作与本职工作中找到平衡点,认真出色的完成带教工作。实行全程双导师制带教模式,不仅在模式上新颖,促进师生沟通理解,关系更加融洽,教学氛围轻松活跃,同时医院给予带教科室、全程带教导师相应待遇,虽然待遇不是很高,但对带教导师价值的肯定,有利于促进导师的积极性。这种双对一的导师制使师生关系十分明确,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后有明确寻求帮助的方向。导师方面,更多的情感沟通中也会自主的为自己所负责的护生付出更多心血,在彼此的密切接触中,切实做到言传身教,提高实习效果。

2.4全程双导师制

第8篇:专科法律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大学毕业生;职业意向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93?04

一、文献回顾

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我国部分学者立足这些变化,对危机后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① 张丽、吕康银[1]对金融危机后大学生创业进行了研究。② 刘立为[2],傅剑、刘青[3],毕伟林、钱威[4],胡维芳[5],朱生玉、王晓华[6],杨江涛[7]等人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着重从政策层面进行了研究。③ 鲍威、李炳龙[8]利用2003年至2009年北京大学实施的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考察了高校学生毕业后发展路径选择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文献研究表明,危机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范围相对较小,缺乏危机前后的比较,未能很好地揭示危机后大学毕业生在职业意向方面的一些新动向。

经济发展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此刻的危机预示着下一轮经济的复苏与增长。随着危机的逐渐缓和,经济发展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时期,即后危机时代(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据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几乎没有全球范围能看到的挑战”。美国“财政悬崖”的悬念在2013年初告一个段落;欧债危机的尾部风险不会再恶化[9]。据国家统计局,我国201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开始企稳[10]。

可以肯定,金融危机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后危机时代我国大学毕业生职业意向的新趋向,对政府决策和教育改革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是指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社会,选择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以获取稳定的收入,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11]。由于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强,对职业和工作岗位的选择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一)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特点

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毕业生与其他择业群体之间有着一些差别,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时代性

大学生择业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追求和阶段性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生还是社会的精英,工作由国家分配,那时他们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择业的首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前期,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追求“第一求稳定,第二求发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后,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首要标准。

2. 专业性

从学科专业来看,大学生所学有着文、理、工、农、医、经、管、艺等众多学科领域。正是由于存在着学科专业的不同,决定了大学生择业时努力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职位。尽管当前流行“先就业,再择业”的说法,但是也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不肯“屈尊”,坚持与自己专业对口或相近的职位。

3. 差异性

大学生因性别、地域、名族、学历层次、家庭条件、专业成绩、个人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需求重点等不同,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以性格特征为例,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偏好技术性、事务性的工作;而性格外向的学生则偏好沟通性、交际性较强的工作。

(二)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 主观因素。细分为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和择业效能感几方面:

(1)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职业价值观往往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2)职业兴趣。是个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在职业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层次较高的求职群体,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人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理想的择业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事业的成败[12]。

(3)择业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求职就业中所需各项能力的信念,它显著地影响着个体的职业决策以及求职行为。当然,择业效能感不是单一不变的,它受到个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影响,并且能通过干预得到改善。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越高,自信心就越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动机也就越积极。

2. 客观因素。可以细分为政策法规、社会需求、家庭和社会关系及学校教育等几个方面:

(1)政策法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就业政策,在培育市场、支持基层就业、就业见习和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政策支持。这些政策规定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宏观上对毕业生就业起着调控作用,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朝着稳定、规范的方向进行,因此也必然影响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2)社会需求。社会的需求决定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它涵盖的内容包括劳动力市场状况、行业的供需状况、各地区各专业的人才饱和度、各地区的职业发展趋势等等。社会需求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样也引导着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进而影响着职业选择。

(3)家庭和社会关系。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成长环境、父母素质和家庭教育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子承父业”是典型的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在整个家庭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4)学校教育。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其本身的学科优势、学科专业、教育方式和引导方式无疑也会对大学生职业选择造成重要影响。许多高校都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或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引导或帮助学生进行职业选择。

三、问卷设计及描述统计

(一)问卷设计

借鉴赖德胜[13]、刘丽玲[14]等学者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并结合后危机时代大学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一套调查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基本情况和职业意向。

基本情况包括5个题项,主要涉及性别、专业学科门类等信息。并根据大学毕业生的3个不同层次,分为7个等级,以便于数据的独立收集、统计和横向比较。

职业意向包括9个题项,主要涉及职业倾向、职业目标等;两个部分共计有14个题项。

(二)描述统计

利用“问卷星”这一信息平台,采用网络填答形式,对毕业学生进行发放,共涵盖湖南20余所不同层次的高校,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556份。为了调查的全面性,在学科门类方面,本次调查尽量覆盖,共涉及学科9个,分别为: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医学、艺术学等。

对于3个学历层次,7个等级的统计,硕士研究生、“985”“211”高校学生、其他本科一批学生、本科二批学生、本科三批学生、专科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03份、78份、40份、89份、118份、71份和57份。

有关大学毕业生性别、生源、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金融危机一度带来经济的衰退,曾给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带来了影响。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向。

(一)择业意识增强

后危机时代,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依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经济复苏脚步缓慢;加之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企业在用工方面十分谨慎。作为求职一族的大学毕业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正逐渐增强。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对于毕业生“何时开始关注就业信息”问题,有15.3%的学生在入学伊始就开始关注,36.2%的学生在毕业一年或两年前开始关注,41%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前开始关注,仅有7.5%的学生临近毕业还没有关注。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关注程度得到增强。

相对而言,学历等级越高,对就业关注的时间越早。有64.1%的研究生和66.7%的“985”“211”高校学生在入学伊始和毕业一年或两年前就开始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另有40.3%的高职生在入学伊始就开始关注就业,这同高职院校本身的定位和学生就学的目的有很大关系。

统计结果还显示,在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分别有71.8%、66.4%和55.8%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组织招聘活动、职业需求信息以及帮助他们提高求职技能。

对于毕业生“在读期间是否有过职业规划”的问题,有44.1%的学生表示有过职业规划,42.1%的学生思考过但不是很明确,另有13.8%的学生没有做过职业规划。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有过思考和比较重视。在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目标方面,76.3%的学生都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67.1%的学生寻求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空间,49.3%的学生希望获得职业安全感和稳定感。分学历等级看,57.2%研究生、62%专科生和50.1%三本学生均希望获得职业安全感和稳定感。这可能是因为研究生年龄相对偏大,在多年的学业之后希望安定,专科生和三本学生所在学校本身没有太多竞争力,导致他们危机感更加强烈。高职生的这一比例最低,为28.1%。这是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为订单式培养,职业去向相对比较稳定。

(二)创业意愿降低

后危机时代,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意愿有所降低。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4.5%,且大致呈现出学历等级越高,创业意愿越低的倾向(见图1),这与大学生学历等级越高、知识越丰富,找工作相对越容易相关。

分析大学毕业生创业意愿降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创业非常困难,缺少资金、缺少经验,创业多以失败告终。拥有丰富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在创业中,知识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不如拥有一定技术和经验的低学历者。图1中高职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8.8%)或许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诠释。

作为拥有知识、最富创意的大学毕业生理应敢冒风险、勇于创业。这不仅可以解决了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解决他人就业问题。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是个大课题,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三)就业部门多集中国家事企业单位

金融危机的冲击给不少职业带来了不稳定性,使得大学生在后危机时代在就业部门选择方面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择业最倾向于什么性质的单位时,30.1%的学生选择事业单位,22%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17.6%的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三者共计占69.7%。而选择外企和合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分别为14.4%和9.5%。分学历等级来看,本科生选择外企、合资企业和名营企业的普遍高于研究生、专科生和高职生(见图2)。

与危机前冯华[15]类似研究的结论大相径庭。冯华课题组在2005年研究的结论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占比例近30%,高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由此可见,为了规避风险和职业的不稳定性,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主要劳动力市场所提供的职位,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有保障。

在问及大学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理由时,有61%的学生是选择工作稳定,61.3%的学生是选择待遇好,49.1%的学生选择个人发展空间大;还有41.7%的学生是选择工作环境优越,38.7%的学生是选择单位发展前景好。这一结果无疑是对大学生偏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择业的再次验证。

(四)职业类型多偏向管理、技术性工作

后危机时代,随着大学生偏好选择国有事、企业单位以及创业意愿的降低,他们在职业类型的选择上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选择管理类工作、教育培训类工作和技术类工作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44.8%、25.9%和16.4%,三类合计达到87.1%;而选择营销类工作和服务类工作仅为5.9%和3.6%。从职业类型来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职业的定位集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对次要劳动力市场职业选择的比例仅为9.5%。

五、结语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环境下,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表现出“高端化”倾向,即寻求更加体面的工作。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部分职业不稳定性,一方面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识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大学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重新定位。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大学毕业生在职业意向上更偏好事业单位、国企、国家行政机关等相对稳定的单位,职业类型上更偏向管理和技术性工作,整体上呈现出职业集中化趋势。值得重视的是,后危机时代大学毕业生创业意愿有所降低,亟需各方通力合作,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 张丽,吕康银.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探讨[J].经济纵横,2009(3):61-63.

[2] 刘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模式的新探索――基于公民社会的视角[J]. 法制与社会,2010(3):186-188.

[3] 傅剑,刘青.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4):80-83.

[4] 毕伟林,钱威.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96-98.

[5] 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6):72-75.

[6] 朱生玉,王晓华. 基于就业市场因素分析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 3):91-97.

[7] 杨江涛.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40-44.

[8] 鲍威,李炳龙.谁失业、谁就业、谁升学――2003年―2009年中国高校学生毕业后发展路径选择的观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72-80.

[9] 周佳,陈志武. 2013年全球经济几乎看不到挑战[N].第一财经日报,2012-12-28.

[10]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N].新华财经,2013-07-15.

[11] 中国教育报[N]. 2004-07-02(3).

[12] Kerr,C. The Balkanization of Labor Markets,in Labor Mobility and Economic Opportunities[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54.

[13] 赖得胜,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第9篇:专科法律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

2011年,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通知中指出,预计“十二五”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将持续增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可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上升,这就给就业形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社会所关注的已不仅仅是就业率的高低,更多地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强调通过教育引导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优势,提高就业质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起了学校、家长及学生个人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

1.1 从学生层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己,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有所区别。

1.2 从学校层面,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现有专业课程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强化学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对学校而言,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是检验学生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综合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国内外很多大学也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配备了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先进职业测评工具等硬件设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生涯。学校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强化了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不断提升其专业实践技能,增加就业优势,提高就业质量。

1.3 从国家层面,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减轻国家和个人家庭负担,对于推动社会经济高效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发展,还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紧密联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国家可以通过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的方式,促进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只有在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因此,高校必须强化责任意识,以身作则,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高、荣誉感、使命感,使其科学定顺利就业。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完全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形成,大多都是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相联系。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关注,或将其视为一种形式,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在授课环节,很多学生的兴趣度和学习热情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质量。笔者在调查浙江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专业的相关服务机构

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完善中,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生只停留在大学阶段,中小学阶段还是空白。大学生所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也十分有限,属于阶段性教育,缺乏连贯性。同时在教育中,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服务机构,造成职业生涯教育质量不高,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此外,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使学生很少能得到专业职业指导机构的服务。

2.2 高校职业指导师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人才极少。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职业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不足百分之四,其中大部分是辅导员兼职从事职业指导师,而这些指导者都非专业出身,基本上缺乏相应的职业指导知识和相应的技能,致使不少大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职业咨询和指导,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规划自己的人生和尽早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

2.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不够实际,流于形式

翻看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材时,会发现教材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都是从西方引入,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再加上多数职业指导老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指导形式单一,流于说教,对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难以开展,导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4 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

尽管很多高校在大一学期就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大学生自身没有足够重视,只把它当作一门拿学分的公共基础课。虽然有些学生制定了职业规划,但过于理想化,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一旦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变得茫然无措。据相关资料统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现象普遍,比例高达45.6%。

3 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3.1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政策,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关政策,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引导,在进行高校质量评估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权重。此外,加大力度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系统,促使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更好地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

3.2 加强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性较强,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指导师队伍。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大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①引进专业职业指导师,使之成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骨干力量;②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通过对辅导员的培训,使他们获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达到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指导能力,可以直接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监督;③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学校的职业指导师,由于企业人员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提供就业创业咨询和辅导服务更接地气。

3.3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进而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点,形成一套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授课过程中应避免枯燥的理论灌输,可以结合案例,便于学生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此外,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互动和参观采访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原本乏味的课程鲜活生动起来。建议大一的时候就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个初步的了解。

4 引导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灌输给学生。大学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驿站,职业生涯规划才是贯穿于一个人一生的。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树立并强化职业规划意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职业竞争力。

5 小结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携手合作,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录贵,陈禄青.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困局及对策调整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4).

[2]车明华.以辅导员为指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

[3]王雅倩.专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4).

[4]丁晓雯,孙作青,钱施光.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指导意见[J].改革与开放,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