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媒体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机械制造工艺学》 多媒体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教育体系。《机械制造工艺学》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它以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设备构造、公差与技术测量和机械设计基础课为理论依托,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碎”而“杂”,而其课时量却并不富足,因此给任课老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其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图文并茂,可传授信息量大,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强,能使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拉近专业知识与现实之间的空间距离,并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更加灵活地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益,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多媒体教学及其教学模式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因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实时性等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特点,从而使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了教学模式的集成化、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丰富化、教学方法的综合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个性化等特点。
二、在《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一)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影响《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基础知识差,专业实践少,缺乏感性认识。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对专业知识接触了解不多,学生上课时,对部分较难内容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掌握。二是课程内容多而广,知识点“碎”而“杂”。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而其课时量却并不富足,因此给任课老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总是想给学生多传授一些知识,但知识点太多,用语言描述通常空洞乏味且抽象难懂,大量的板书不仅耽误时间而且不能形象地呈现知识内涵,因此,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传达的信息量小、效果差,教学效率不高。
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教师大量而繁杂的板书,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的组织和内容的讲授中,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更加到位的知识讲解,从而很好地解决《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制定的课时数与实际需要的课时数矛盾的情况,弥补某些专业知识无法向学生讲解的缺憾,进而迅速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增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
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新老教育模式的融合与互补,能使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显著提高。
《机械制造工艺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其理论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且仅用语言描述易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需要讲解一些机床、刀具、夹具的构造及工作原理,且相关图形较复杂,采用挂图虽可节省时间,却因缺乏立体感,导致其动作原理的呈现需要使教师大费口舌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需要将丰富多彩的专业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利于学生去感知。多媒体教学融图、文、声、像、情、境于一体,可以足不出户地将工厂中的设备结构、加工方法、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清晰而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视听并举,动静兼备,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得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满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紧跟时展的需要。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传统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行业的需要,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该课程知识的内涵更加丰富。教材上的部分内容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师需在课程的基础上多补充一些专业信息。但有限的课时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学内容信息量的传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集成性”和“实时性”,可将所需专业信息的教学影像、动画、图片等融入其中,配合讲解、展示,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专业知识和最新专业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眼界,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误区及应对原则
(一)遵循合理性原则,避免步入过于夸大多媒体教学作用,忽视其它常规教学方法的误区。
如今,很多院校过于强调与推广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而忽视了其局限性。多媒体教学并非是万能的、毫无缺点的教学手段,我们不能过于夸大多媒体教学作用,而忽视其它常规教学方法。《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强、内容丰富的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多媒体自身的特性,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来看,多媒体教学在该课程中使用时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若无条件不加选择地运用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二)遵循互动性原则,避免步入取代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误区。
在教学活动中,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此,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不能仅作为播放多媒体的操作者,还应充分发挥其课堂的主导性地位,把多媒体作为传播知识的工具,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板书和其它教学手段来达到授课的最佳效果;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取代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要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课件不必面面俱到,更不能把应该由学生思考的问题轻易地展示出来,教师要通过课件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性地学习,成为课堂能动的主体。
动漫产业被称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动漫产业作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其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大量优秀的动漫设计人才的培养。
然而,至今仍有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对动漫产业与相关专业存在如下疑问:1)动漫产业发展将会如何?2)动漫产业对高职人才需求将是什么?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应如何定位?就业前景将会如何?3)如何构建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使学生适应就业岗位?
尽管我省目前40余所高职院校中多数已开设了动漫相关专业,但其中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对此专业课程内容的陌生与该产业的年轻化,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教学效果是否满足就业岗位需要,缺少相关的考核手段与方法,这就造成了动漫相关专业虽然培养学生众多,但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比例相对较低,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就业率不高的现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完成高技能型动漫人才的培养,实现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的目标成了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研究意义如下几点:
(1)有助于理顺高职动漫教学思路,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动漫产业的迅猛发展对行业及其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我省已经将文化创意作为重点打造的产业,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举措将具有引领与制导作用。
(2)有助于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人才,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愈渐严峻的环境下,助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就业情况,为了破解这一问题就要从就业岗位适应性问题入手,使大学生获得更多且有效的就业指导及信息,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竞争力及职业延展力,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完成。
(3)有助于为动漫产业及地方经济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从而促进动漫产业发展。动漫高技能人才短缺是困扰浙江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培养大批“创意与技能并重”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动漫基地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
二、研究内容
通过对我省动漫产业与企业、高职院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追踪调查,探讨高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与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性问题,从就业实践性考虑提出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且其应用前景广阔。
(1)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关系研究
首先,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岗位适应性关系,做好充分的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调研,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其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就业岗位的适应性;第二,探讨职业岗位群与就业岗位适应性关系,主要解决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使得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以实现多岗位迁移;第三,研究校企深度合作与就业岗位适应性关系,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产学研一条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通过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实体,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最后,研究分析职业道德培养与就业岗位适应性关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择业观和敬业精神,珍惜和热爱本职工作,促进学生实现事业成功。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图片处理,多媒体
一、绪论
《多媒体应用技术基础》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后续课程。多媒体的应用已经十分普及随处可见,但多媒体的应用开发需要一定的基础,因此,该课程的任务是为多媒体开发和设计奠定坚实的理论、方法与技能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多媒体基本技术和多媒体流行开发工具的使用,以及能够使用这些工具开发基本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同时,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知识进行多媒体应用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并初步具有实际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课程模块设计
针对体育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个体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较少,因此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放在院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我们把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平面媒体制作工具软件PHOTOSHOP和网页制作工具软件DREAMWEAVER。
1、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部分。为了弥补体育类学生在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了解不全面的不足,我们以简洁的形式介绍多媒体技术。研究采用教直观通俗的形式描述各种计算机媒体的表示,存储和相关原理,这些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语音、动画和视频。在基础知识部分,我们设计了两个任务完成教学。2、平面媒体制作工具软件PHOTOSHOP部分。由于学时所限,PHOTOSHOP部分主要介绍此软件的基础操作,以学生最终能简单操作PHOTOSHOP软件进行照片处理为教学目标。本部分分为九个任务。3、网页制作工具软件DREAMWEAVER部分。由于学生已经学习和使用过 Microsoft Office Frontpagem 网页设计软件,有一定的网页设计基础。所以我们只设计一个网页制作的教学任务。
三、课程任务设计
在一定的理论讲授,将课程分为十二个任务(实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主的学习相关多媒体的基础知识 。1、我身边的多媒体,具体介绍一种多媒体产品,以多媒体基础知识分析该产品的优缺点。2、我最喜欢用的一种播放软件,以是音频或视频软件或网络播放软件。运用学习的音频或视频格式的相关知识,分析这种播放软件的优缺点。3、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使用HOTOSHOP软件中画笔工具、油漆桶、橡皮擦、矩型框等工具,绘制一幅400×300像素的作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并掌握基本功能的使用。4、练习使用PhotoShop软件中的套索工具、图层复制、图像变换等功能。我们选取了两幅图像进行拼接。要求将人物放入背景图像中,并将人物做成两个双胞胎的效果。目的是使学生了解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并掌握色彩与图层的使用。5、任务名为“图像调整――黑白照片上色”。打开一幅黑白照片,用“变化”命令将人物眼球变化呈蓝色,嘴唇变化为洋红色,其余部分变化为淡棕色。6、任务名为“图像调整――变换像框”。打开一幅照片,用“仿制图章工具”将人物从图片中去掉。选取一个房屋一角的图片,使用变换工具将处理后的照片放入墙面上的像框中。目的是练习使用仿制图章工具、变换功能。7、任务名为“蒙版”。打开两幅图片,将人物使用矩形选框选中,复制到背景图片中,给这个新图层加上蒙版,多次处理后,前现淡入淡出的效果。使两幅图片自然的结合为一体。8、任务名为“果冻字”。在文字图层中,打开“图层样式”对话框,选择“渐变叠加”样式、“投影”样式、“内阴影”样式、“外发光”样式、“内发光”样式、“斜面和浮雕”样式等,进行处理。使文字有果冻做出来的效果。9、任务名为“旧照片”。将已有一幅彩色照片,做成旧照片。目的是掌握滤镜的使用,掌握风格化、模糊、扭曲等的操作。10、使用通道属性完成图像的合成,通过选取深度的不同,达到通道选区与图层结合运用的特殊效果。目的是能够对通道进行新建、复制、删除、调整等基本操作,对通道性质有初步了解。11、综合使用各种Photoshop功能,制作一张海报,介绍自己的家乡,具体要求如下:海报要突出自己家乡特色,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欣赏性。12、设计一个介绍自己家乡网页,只需要做几个简单的链接就行。要使用热点功能。在网页中使用PHOTOSHOP部分任务中完成的作品。
四、综述
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采用了基于创新性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此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体育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外,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熟悉各种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的简单实用的多媒体产品。本课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水平为出发点,以社会对大学本科生人才素质要求为目标,强化学生计算机多媒体技能和应用技巧,提高体育院校学生掌握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子平,周勤.Photoshop CS 图像处理(案例精讲版)。科学出版社,2011.
[2]赵英良,董雪平.多媒体应用技术实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教学挂图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教具,而现在常见的悬挂式教学挂图,使用时有诸多不便,如不生动形象,学生不能模仿,并且不易保存,易损坏等。随着现代科技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我对电脑多媒体与体育室内课的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基础知识课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小学生具有喜欢了解新鲜事物,对趣味性知识感兴趣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而收到明显效果。比如,上《做游戏有哪些好处》这课时,利用多媒体软件出示各种游戏“老鹰捉小鸡”、“支援前线”……很快就能引导学生归纳出游戏的种类:奔跑、跳跃、对抗、智力等。并且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充分体验游戏的乐趣,为今后的游戏教学激发兴趣。培养各种能力打下基础。如在课堂进行“支援前线”的游戏,可以让各队学生想象,可以乘坐什么样的运输工具去前线,学生会想出坐火车、飞机、汽车、轮船等运输工作,然后让他们模仿自己提出的工具奔向练习地点,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活动兴趣,也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模仿力。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学生最大特点是活泼好动,好表现,善于模仿。
教学中,结合特点,让儿童边听、边看,边模仿,演示某些操作和活动过程,进行实际体验。如教学“路上的安全”,先让他们看一段多媒体演示片,模仿过马路时的情景,这样的活动,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表现极为认真,“入角色”有助于学生在尝试性的演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基础知识教学应彩合理的教具――多媒体课件
如四年级教材有“小篮球规则简介”和“小足球规则简介”,如果单纯讲解,学生会对“角球”、“任意球”等概念感到陌生。因此,采用电脑课件,边出示边讲解,加深对陌生概念的理解,取得明显效果。
四、基础知识教学与现代体育信息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彩。信息技术已经在学科信息化的高效课堂管理过程中广泛应用,这对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应用正在从一门独立课程向其他学科渗透;本文探讨了在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管理实践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融入现代化管理理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管理结合的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效课堂管理模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的途径,有效融入信息技术。现在的孩子们都对电脑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因素,大胆尝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能够增强数学知识趣味性的方法。在数学课堂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围绕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这样很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只要兴趣存在,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会变得非常轻松,孩子们学习起来也十分愉快,在兴奋状态下实施教学,能够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孩子们一个个显得比原来聪明了似的,再难的问题也容易解释清楚,学生接受得也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权利,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一切方法,实时掌握孩子们的心理,把时代赋予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效融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不应该反对学生接触电脑,要想方设法进行引导,让孩子们把兴趣转移到有趣的数学自主学习中,设计符合孩子们兴趣的数学教学课件,把数学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实践与学习兴趣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实践,开发新的教学方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促进孩子们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进行实效。
二、通过信息技术夯实数学基础知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有效吸纳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把数学基础知识从多方面贯通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加强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增强他们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记忆。只要夯实了数学基础,就会增强孩子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有了足够的信心,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就容易破解,同时也能激发起小学生探索数学新知识的勇气和兴趣。小学生普遍都比较喜欢电脑,教师要抓住这个兴趣点,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抽象内容科学地融入计算机信息技术,把数学知识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并且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在对所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前提下,尽可能激发孩子们探索新知识的勇气和信心。课外,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应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让孩子们在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夯实数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强化实践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是要提高孩子们的实践意识和能力。学习数学知识,不能从概念到概念,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要从实践中感觉,而不仅仅是对概念的机械记忆。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把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用更加形象生动的示例加以说明,这样非常有利于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孩子们应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小学生在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把数学学好。数学教学中强化实践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与信息技术联系起来,进行跨学科的优化组合,有效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孩子们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强化素质教育,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实践,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但能否很好地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关键要把数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实践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加强数学教学资源的拓展,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强化训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教学实效。
四、结束语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 创新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35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的许多教师都步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因而往往采取的是“满堂灌”的形式,然而,这与现代的教学理念是格格不入的。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能再以俯瞰的姿态来看待学生,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以“引导者”的姿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的过程,从而体验到重塑知识形成过程而带来的乐趣。物理课堂普遍沉闷、枯燥,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选择物理教学活动,尽可能地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多留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答案,少给些“框架”,框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展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二)过于强调基础知识而轻视对学生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也要有个度的问题。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非常好,却在做题中或者是实践中无法很好地将其应用,那结果将是适得其反、本末倒置的。我们的物理学习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而是希望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考虑问题时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对待问题严谨的态度,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无论是对其学习还是生活都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才是我们学习基础知识的真正目的。教师要懂得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视起来,避免陷入“基础知识为天”的误区。
(三)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师过于重视教学形式而忽略教学本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地位越来越突出。多媒体在为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课件,盲目地追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充当了一个解说员的角色,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无法真正地落到实处。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耗费精力较大,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与理解,影响课堂的效果。多媒体课件使许多教师省去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PPT课件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成了“放电影”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就成了走马观花,使得学生无法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对一些重要的概念的认识似是而非,从而使得整个课堂的效率大大降低,无法将多媒体的益处真正地落到实处。
(四)师生之间的互动过于“僵硬”
师生互动应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富有特色的活动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然而,有许多教师只是单纯为了满足课标的要求而设计一些师生互动的活动,考虑并不周全,大多是流于形式的互动,为了互动而互动,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意义。亦或是太为大众化的“一问一答”式的师生互动,使得学生根本不能提起兴趣,无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就成为了物理教学课堂中的一项重要的问题。
(五)物理实验环节不被重视,其作用得不到发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而物理是需要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的一个学科,两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然而在现实的物理教学当中,相当一大部分教师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对习题的练习上,往往忽略了物理教学中的这一重要的环节――实验,有趣的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自己在动手实验的时候会尽自己的所能设计出更多的实验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若在物理教学环节中忽略实验这一环节,必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解决课堂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一)教师树立正确教学观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
要想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享受学习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如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在讲授完课标的课程以后,留给学生一些自己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做一些课后的小实验,让学生自由结组,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就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其次,教师要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一些方法上的引导,既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又能让学生懂得结合自身的实际,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留一些引导性的预习思考题,让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当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也更能提出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最后,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对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懂得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人格以及价值观才能健康地发展,这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教师应在教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中找一个平衡
物理虽然是一门自然学科,但是物理知识中蕴藏的哲理却是十分深刻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学生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反而可以将二者融会贯通,在教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基本物理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友爱是相互的这一道理。在一个集体中只有所有的成员尽自己的所能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才能更多地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关心,从而整个集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生活在集体中的人就会感到越发的幸福和自豪,使这个集体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一个班集体也是如此。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更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正确看待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
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便捷、直观等优点,若能避免本文上述的那些误区,将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到实践教学工作中来,必将能为教学工作作出巨大的贡献。因此,要想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首先,必须要对多媒体技术要有清醒的认识,避免使用的盲目性,在课堂上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一来两者取长补短,互为补充,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教师要提高制作课件技术的能力,制作课件的内容重点要突出,并且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推陈出新,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最后,也是最为根本的一点,教师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多媒体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做到开放式互动教学
开放式互动教学时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抓住物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主干,对物理中重点难点的部分以及一些知识误区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探究式、开放式的互动,这样开放式的互动教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更能体现在课堂上的一种民主、平等的精神。因此,做到互动开放式教学就应该从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创建一些有效的互动形式,例如,在物理实验教学结束以后,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本实验有哪些不足?该如何改进?通过实验你能了解到什么?这一知识点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有所体现?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问题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融会到生活中,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真正互动。
(五)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发挥其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此同时为学生留出一些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堂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注意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精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实验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看待问题,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三、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将情景教学法融入到物理教学当中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法,可以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物理问题通过融入一定的生活情境,将难懂的问题生活化,让学生通过情境观察思考问题,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享受到通过情境法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教授“物体的沉浮条件”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分别向学生演示一块木头浸入水中、一块铁浸入水中,以及一块石蜡浸入到水和酒精混合的液体中,通过运用现实生活中常出现的东西来解释这一物理现象,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可以通过这种实验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将分层教学法融入到物理教学当中
“分层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从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得各类的学生都能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既不会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局面,更不会使那些不擅长物理的学生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做到分层教学首先要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他们物理知识的深度、广度和优缺点所在,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分层,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学生分层的时候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是要有针对性地将教学目标分层,低层次的学生达到基础的课表要求,中层次的学生要具备分析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高层次的学生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分层教学法,不仅能让所有的学生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能培养个体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一举两得的举措。
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商榷改进的地方,作为一线中学物理教师的我们,应该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切实地做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教学形式进行开放式的互动教学,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完善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对学生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学会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我们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改进初中的物理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的综合型素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案例研究[D].宁夏大学,2014.
[2]曾敏.新课标下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王建新.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和“实验―探究”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何增喜.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5]邓磊.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6]王现琳.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57.
刚刚入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一种心理状态,希望自己可以一下子弹奏出美妙的音乐,一下子会唱很多的作品。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非常着急去学习乐理知识。为了更好地解读乐理知识,为了解决学生迫切了解音乐作品的需要,在乐理教学中,可以把音乐作品引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乐理知识。例如,讲到八分音符和前八后十六音符在歌曲中的作用时,可以结合作品《小雨沙沙》。《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学生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这样就可以做到将乐理知识融入到音乐作品里来,使其有机结合起来。
二、音乐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有自身的优势,它集合声、文、图,可以从视觉和感官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音乐教学作为一种有声语言,借用多媒体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时展到今天,多媒体教学颠覆性的改变了我们传统教学的方式,现如今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各自种手段,声、文、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而且音乐教师还可以从视觉和感觉上着手进行讲解。让每一个音符,每一首旋律,每一首曲子更生动、更形象地传授到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到音乐的美妙。然而,以上这些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做到的。身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庆幸今天能够有这样的一种手段,最大程度地为学生讲解音乐知识。我们都应将多媒体运用好,更好地为我们音乐课堂服务。另外,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乐理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起传统的乐理教学省时增效。特别是课堂上的乐理练习题,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学生在答对题时,课件给出鼓掌或胜利的响声,能激发学生继续做题的欲望。答错题时,课件可以即刻给出正确的答案,伴有音响和动画以加深印想,以对照检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各种练习由原来的“枯燥”为“有趣”,使“静止”为“动态”。
三、音乐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多媒体教学可以带动同学们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去思考,因为同学们会觉得它很新鲜,认为这个世界发展真是快啊,从而引发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另外,它的生动有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氛围下,同学们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1、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课上,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多媒体从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他们的兴趣,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比》时,首先用课件出示小明在哈哈镜前的模样,然后用课件再出示几种大小不同的相片,让学生观察这几种相片有什么不同,哪几个与小明的样子相同。当这样的情境刚刚出现时,学生精神抖擞,积极性非常高,兴趣极浓,很快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就为下面学习比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力容易分散,通常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视听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
如我在教学枯燥无味的计算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了“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情境,在多媒体课件的运行过程中,学生很有兴趣地摘桃子。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计算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摘到了桃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运用多媒体,可以表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表现形式的限制,没有时间和条件把应用的细节很好地表现出来,这对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把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预先选择好的应用场景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详尽地表现出来,通过演示,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收取大量的数学应用事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运用多媒体,可以更好的训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每一位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很困难的。将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交互性,让计算机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能及时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里要注意的是,对课件交互性的设计,一定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否则,将影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5、运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知识难点。
应用媒体资源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趣味化,突出教学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理解,这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感趣的生活境,用生动的动画,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圆的面积》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能用圆的面积公式熟练地计算,难点是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为了让孩子突破难点,我利用动画演示公式推导过程,这样让静止的知识动起来,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学生在教学中像看动画片一样,很轻松很积极地掌握了知识。
6、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加大练习量,同时有利于课堂分层训练,提高练习水平。
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以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灵活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传统的课堂训练中一般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即不管学生的层次都做同样的练习题,结果导致优生“吃不饱”,后进生“撑不了”的现象,而运用多媒体的分类显示屏就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病。
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后进生的分类屏上显示基础题,在中等生的分类屏上显示部分基础题和少量拔高题,而在优生的分类屏上显示少量基础题和部分拔高题。这样便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7、运用多媒体,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注意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前提。形式新颖而生动有趣的幻灯、能激起学生大脑的兴奋,引起注意。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是如何变为正方体的。画面化静为动,形象直观的把长方体转化为正方体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加深了对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的理解实现了知识的同化,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再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若运用活动而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再辅之以简单明确的表达,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切割、拼凑方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同时搞清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良好的基础。
8、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起源于观察,观察又给思维提供资料。多媒体课件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有助于教师凭借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兴趣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又可以使学生由兴趣得到的表象感知,延伸巩固为思维的内驱力,及时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道习题:“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有的学生根本没见过压路机,或者有的学生没有亲身经历,不知道压路机工作时的情景,所以部分学生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存在思维定势,不加思索的列出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当然有的学生求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到底该怎么做呢?此时此刻只让学生凭空设想,根本无法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动画课件:宽阔的马路上有一个压路机在工作,他那巨大的轮子在滚动。把镜头拉近,就看到了压路机压路的全过程,看到了压路机前轮与压过路面的关系,再将轮转过一周所形成的压路面积连续闪动几次,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恍然大悟。就这样通过把抽象的东西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看便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水平。
9、运用多媒体,可以建立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数学和其他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实际上,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身就已经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紧密地融为一体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学生可以自然地将信息技术中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数学的学习中。如通过课件的画面、声音,学生还可以受到美术、音乐方面的熏陶。因此,以多媒体为媒介可以很好地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境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时髦,误解了多媒体的实际意义,滥用课件。
课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适当运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不用课件就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用课件播放,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在课件中显示,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也在课件中演示,等等。还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文本研读淡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摘要:根据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形势,本文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一系列建设性方案,并介绍了近几年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基础课程群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所以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
我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必修课,它是由教务处牵头,各专业院系与计算机系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必须选修并通过(具有强制性)。二是选修课,它是由计算机系根据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普遍要求提出,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导师或自己兴趣在多个学期内自由选择若干门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如表1所示。
根据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就是表1开设的课程群,学生一年级必修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年级根据专业方向或本人兴趣选修若干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是结合专业课开设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在学生高年级时由专业教师讲授比较合适,例如会计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电算化”、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电脑美术与动画设计”等等。这样,就可以做到学生本科四年计算机“不断线”。
2典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针对特定专业,不包含或很少包含专业性的知识,而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更新,教学大纲和教材也应体现出明显的时间性。从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选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最好是三年内出版的,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跟上计算机发展主流。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目前高校开设最为普遍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大学新生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非零起点的学生,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建议将现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更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或“大学计算机基础”,该课程的改革思路是:以讲解计算机基础和应用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
2.1.1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到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多媒体、通信与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前三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四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涉及到计算机学科的众多领域,但也要力争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笔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新教材,书名是《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题解与实验指导》。
2.1.2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此外,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熟悉各种操作系统环境(如Windows、Linux、Mac OS X等)以及数据库和网络实验环节上。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他们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可能相差很大。如果某些学生对Windows操作环境非常熟悉,并达到了教学要求,就可以让他们学习和使用Linux或Mac OS X操作环境。特别是针对某些专业(如艺术设计专业),直接学习Mac OS X操作环境可能对他们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为有利。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可以安排课堂教学的上机练习,也可以单独设课供学生选修。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并完成实验报告,期末通过上机考核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验证性实验上,要积极开展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有条件的地方要尝试开设研究性或创新性实验。
2.1.3建设网络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网络课程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教师可以调度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授课,学生课后也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上的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包括课程介绍、网络课程、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特色创新和政策支持等,如图1所示。本课程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jingpin2007.szu. /jisuanji)。
2.2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
多媒体技术所包含的知识非常广泛,比如多媒体数据压缩、多媒体功能板卡设计与开发、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视频会议、多媒体数据库以及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等等。那么,要向学生传授哪些多媒体知识呢?特别是针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如计算机专业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怎样组织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其教学目标是否有所区别。
2.2.1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设置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知识丰富,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对象的教学要求,将多媒体技术课程分成三门系列课程,即“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它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结构有着明显不同。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计算机专业专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能够使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或创作多媒体作品。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如何开发和制作多媒体应用系统这一主题,着重介绍多媒体软件开发平台和实用工具软件,并详细地介绍典型的多媒体创作工具的使用。
(2) 多媒体技术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能够设计与开发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3) 多媒体系统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多媒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能够研究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和特征,并能构建实现不同目的或用途的多媒体系统。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以上粗略地将多媒体技术知识分为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技术三门系列课程,其基本想法是要避免多媒体技术本科教学内容越来越深,而有的研究生教学内容仍从最基本的问题谈起。因此,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要求,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材应有明显不同。比如,研究生教材与本科生教材在深度和难度不能相同,研究生教材可以有专著性质,而本科生教材就不应写成专著。
2.2.2课程特色分析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计算机专业专科生的一门侧重于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对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以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本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① 新颖性: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的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多媒体硬件设备和工具软件不断出现,版本也不断更新。这给任课教师讲授“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课程教学既要维护学科的系统性,又要体现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最新成果。
② 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多媒体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的使用技能。
③ 全面性:本课程介绍了从各种媒体创作到多媒体应用软件制作所需用到的全部多媒体工具软件产品,比如音频编辑软件Audition、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或3ds max、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以及多媒体著作工具Authorware等,它们将为学生今后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打好结实的基础。
2.2.3加强实践环节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实验对计算机硬件要求比较高,特别是音频、动画和视频制作部分,一般的PC机难以满足要求。下面是多媒体实验室的软硬件清单以及本课程应开设的各类实验名称。
实验名称后面的数字是建议上机学时数,教学上机总学时数不应低于36学时。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音频、图像、动画和视频制作和编辑处理,并能够开发或集成多媒体应用系统或多媒体作品。因此,在每种媒体实验中都要布置一些创作任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音频采集与编辑实验要求学生创作一段自己朗诵或对白的声音,加上背景音乐,然后再做一些音效处理。若计算机配备了光盘刻录机,那么学生就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声音刻录到CD光盘。
学生在掌握多媒体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可以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它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综合实验的题目,再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并利用以前实验积累的各种素材,最后完成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制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多媒体作品。
2.2.4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理论考试不太适合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多媒体应用能力方面,因此必须改革考试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半,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和多媒体作品等。对于综合实验可以通过学生提交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和答辩情况,全面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多媒体技术不仅使计算机应用更有效、更接近人类习惯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将开拓更多的应用领域,使信息空间走向多维化,使人们思想的表述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多媒体技术为这种自由提供了多维化空间的交互能力,今后人们将会越来越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各种创作活动,也会有更多的、更成熟的多媒体新技术逐渐充实到各个层次对象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中,使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能够构造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综合信息素养。
2.3“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
近年来,计算机及其游戏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游戏产业有望成为引领21世纪的主导产业。为了使在校学生了解计算机游戏制作过程,熟悉游戏设计和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我校开设了“计算机游戏设计”选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备的专业领域知识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二维游戏图像处理技术、三维图形学基础、计算机动画技术、游戏角色动画与游戏场景制作技术,以及二维游戏、三维游戏的基本编程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熟悉游戏设计和开发的各种原理与方法,并掌握当前流行的游戏设计和开发软件工具。
2.3.1高校游戏课程现状分析
在开设“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之前,对目前高校游戏类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主要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 设置游戏美术设计与游戏程序设计相关的专业,培养游戏设计与开发的专门人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较早开设了计算机游戏设计方向,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动画专业也开设了游戏设计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商学院、湖南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等设置了游戏相关专业。
② 计算机专业开设游戏类的选修课程。如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游戏软件设计”课程,浙江大学计算机图形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
③ 将职业培训与高校学历教育相结合,联合开办游戏开发设计专业。如北京汇众益智公司(游戏学院)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在内的十几所高校合作,联合开办游戏开发设计专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游戏产业实际需求的接轨。另外,像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等就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开设动漫游戏设计或游戏软件开发专业。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到,目前多数高校所开设的游戏类课程,都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程序开发能力或美术动画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游戏开发或设计的能力,还没有高校面向其他专业开设普及型的游戏类课程。我校尝试面向在校学生开设普及型的“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以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有益探索。该课程首次开设即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数字娱乐技术。
2.3.2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内容
由于游戏是一种集剧情、美术、音乐、动画、程序等为一体的复合技术,在整个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涉及到游戏策划、游戏内容编辑、游戏美工、音频制作、游戏开发、游戏测试等多种角色。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能够使学生了解游戏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并在课程结束后利用Photoshop、Flash、3DS Max制作简单的游戏角色和场景,或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动画和简单的游戏。
2.3.3课程特色分析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面向在校学生开设,其目的是使学生紧跟数字娱乐技术的发展,了解计算机游戏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并掌握简单的游戏制作工具和技术。我校将该课程引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之中,使其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主要表现为:
① 创新性:将“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引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中将其安排在“计算机应用基础”、“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之后,从而使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术等。
② 基础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游戏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并强调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游戏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掌握游戏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③ 实践性:本课程采用实践性较强的考核方式,课程要求每位同学针对自己熟悉的游戏完成一份分析和评价书外,从游戏贴图制作、三维角色和场景制作、游戏动画制作、Flash游戏制作、二维或三维游戏编程等题目中选择两项完成,以便作为最后成绩的考核。
3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我校建立了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除了参考文献[1]提出的十一条评价条目外,还建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连续扩招的情况下,我校大力加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建立起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先后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英语口语测试中心”、“普通话测试中心”、“应用心理学研究和咨询中心”和“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用于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普通话基本功、心理和身体等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便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的测试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综合技能测试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直接与两门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挂钩,通过者即认定理论知识考核为“合格”。综合技能测试与若干门选修课直接挂钩,目前暂定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库应用技术等四门课程,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两门课程参加上机测试,两部分测试内容都通过者即可获得深圳大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格证书。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手段,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尤其是选修课。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群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未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规教育和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和造就出来。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应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全球教育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志强,黄云森.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C].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