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课课程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
一、进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找到合适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对于学生将来走向实习或就业单位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共同追求,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此外,注重发挥体育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价值,以及协调体力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面提高应变能力、生活能力、生存能力、独立意识、竞争精神及个人价值观的目的。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利用新的教学方法,使体育课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体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带给人快乐和健康。促进了体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培养了健康体育和快乐体育的思想。最后,由于职业学校学生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升学,而且面临着就业时的困难。大多数的学生是因为想学习一技之长才进入职业学校的。因此,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基本技能,对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求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进行学习,与此同时体育教学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与专业相对应的体育知识,是职业学校学生完成和实践职业技能的基础和保障。
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1、根据职业学校专业特点,采用与之相对应的体育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类型多样,条件不一,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适应不同职业学校教育的要求。因此,在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重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高中的体育教学多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基本标准,对专业体质没有明确的要求。相对于职业学校教育进程的不同,培养的目标也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随着时展、社会进步,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面临严峻考验,以前的体育教育过于死板,气氛不够活泼,师生交流不够,不利于学生的专业体育思想及身体素质的提高。要建立完整的体育教育的观念就需要从学校体育改革入手,从深层次探索体育教育内涵的重要性入手,研究面向新世纪中国高校与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育的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形势和教学方法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调整体育教学思路与改革相适应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体育课中有追求与专业性相关联、兴趣性大的体育活动的特点。因此,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其专业特点来进行安排,既要发展其个性,又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单兵作战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发展和需要,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教学改革,即完成体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内容,又在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提出改革的思路。具体的方法是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职业学校专业特点的不同安排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各项素质的目的。
3、采用不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改革后,即在执行教育大纲中体育教学内容用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等条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方式,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练习手段,例如:针对我校旅游专业特点(旅游专业的就业方向是面向服务行业和导游),制定适合他们的体育素质教育,开设如野外生存、定向运动、拓展训练的介绍内容,还有形体与健美操的教学及讲授一些训练的方法,使得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能与职业学校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在每节课一开始都要进行队列、站姿等形体要求的练习,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健美操等形体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其对自己的仪表形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如野外生存、定向运动和拓展训练班介绍课时,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内容和他们的专业是密切相关的,在学生将来进行导游工作时,可以很轻松的适应环境。在烹饪等专业的学生学习中,烹饪专业的学生要求要有良好的力量和长时间从事工作的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先从上肢力量练习为主要训练手段进行教学,通过采用不同的力量练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力量素质,经过与专业课老师积极沟通和对此专业进行认真的了解,在发展其力量素质的同时在体育课进行中抽时间穿行俯卧撑、单臂吊拉、托砖头、托重物等各种方式的接力跑形式力量练习的方法。在坚持进行力量练习的同时,进行耐久能力的练习,通过慢速折返、慢速较长时间的运球持球跑的体育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耐久性。在既提高了学生力量素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耐久性和对体育学习的乐趣,促进了团队精神的发扬。
总之,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教育发展同样需要改革,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更需要改革。要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需要出发,进行职业体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身体素质、终身体育能力与意识,为其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提供先决的身体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M].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地深入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改革手段来打造精品优质课程的方式已经很难实现。对于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有足够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根据不同地区所具有的实际情况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这无疑会成为我国当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需要依赖于户外环境以及设施的体育课程而言,就更加需要在课程的改革中能够充分利用起当地所具有的一些课程资源。本文即是以黑龙江省高校的冰雪体育课程内容为依据,对该课程的内容资源及其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能够对黑龙江省高校冰雪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二、黑龙江高校冰雪体育课程内容的现状
通过对黑龙江各个高校的冰雪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查,笔者发现在黑龙江高校的冰雪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分配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需要去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冰雪体育课程的场地以及设备得不到有效保障,并且冰雪场地缺乏的现象也比较多。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也过于单一,没有将该地区的特色充分地融入到其中。在师资方面,我们发现,现有的冰雪体育课程的教师,师资力量比较的薄弱,冰雪体育教学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
(一)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一
在冰雪运动方面,黑龙江省具有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能够为该运动提供非常丰富的资源,因此会非常有利于冰雪运动的开展。因此,在黑龙江省的众多高校中都会开设极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活动:冰球、速度滑冰、冰上舞蹈、花样滑冰、雪地球等,这使得黑龙江省成为了冰雪运动当之无愧的大省。但是,在高校冰雪体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运动场地或者运动设施的一些限制,会导致冰雪体育课程在设置上显得比较单一。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高校内的冰雪体育课程主要设置的课程内容都是以传统的滑冰以及雪地足球为主,对于一些比较新颖的课程内容,比如:花样滑冰、冰球、冰壶等在高校中开设的非常少。而就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在高校开设越野滑雪课程的只有一所高校。冰雪课程如果按这样的形式发展下去,势必会削减很多学生对这一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二)冰雪体育场地存在不足的现象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成为了我国最为寒冷的一个省份,其在地理位置上是东临太平洋,北部靠近西伯利亚,并且横跨了温带及寒温带两个气候带。因此,这里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非常寒冷且持续的时间会特别长。这样的气候条件无疑是非常适合冰雪运动的开展的。在该地区,冰雪运动也一直受到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冰雪体育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但是经过调查却发现,近些年来高校开展的冰雪课程其实并不够理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黑龙江省可以利用的一些自然冰场每年都在减少,并且由于教育经费的问题,很多高校也难以去建立这样的场地,因此冰雪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冰雪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
(三)冰雪体育课程教材的缺乏
作为教师教学采用的参考依据,教材是学科教学发展的一个核心指导,它是教学前辈对于宝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而言,一本全面而系统的教材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体育教材作为高校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体现,是体育教学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拿来的一个参考资料,但是在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尤其是关于冰雪运动类的教学方面很少专门编制的教材。在现有的一些教材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教材的陈旧、内容冗杂、肤浅等,并且很多书目都是根据相关的竞技体育来编写的,这样会与冰雪课程教学的实际过程不符。以这些资料作为教师的参考书目,会使得冰雪运动类的教学失去其教学的理论指导,从而导致在教学的内容方面不成系统,不具有规范性,进而使得冰雪运动类的课程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综上所述,在黑龙江高校的冰雪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上,主要存在着教学场地不足、课程内容单一以及相关教材缺乏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黑龙江高校冰雪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因此,为了能够使得独具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得以持续蓬勃的发展,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改善。
三、黑龙江高校冰雪体育课程内容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课程内容设置应具有多样化
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冰雪运动学习的兴趣。因此,黑龙江省高校的冰雪体育课程想要建设的更为优秀,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改革,实现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多样化。在这一改革过程之中可以将一些比较新兴的运动项目加入到冰雪体育的课程中来。想要实现在课程内容方面的多样化,就需要能够很好完成教学课程计划的设计,使得所要教授的冰雪课程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掌握。对于冰雪体育课程,各高校也需要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其视为一项重要的课程来对待,给予多方面的宣传来不断增加学生的认识与学习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在网上建立起冰雪运动学习的论坛,这样就能够方便广大的师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在线的交流,以此来不断加深学生对于冰雪体育课程的认识。学生以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多地了解到关于冰雪运动的相关知识,了解该运动自身所独具的价值与魅力。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自身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大的影响。以户外教学为主的体育教学,体育课堂的氛围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会显得更为突出。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推动冰雪体育课程的改革与进步,就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需要不断加强。通过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培训学习,让教师能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知识经验的学习与交流,让教师能够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地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但是对于一些高校而言,冰雪类体育教学的缺乏且现有教师负担过重成为了阻碍其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广纳贤才,进行优秀体育教学的招聘。同时,对于教育部门而言,也需要能够对各学校的师资力量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协调措施。
(三)加大冰雪体育课程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促进冰雪类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解决场地问题就成为了根本。因此,需要教育部门能够加大对高校体育冰雪类教学项目的投资力度,支持冰场的建设以及更新冰场运动设备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进行冰雪类体育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优质、方便且安全的学习条件。
四、小结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内容资源; 依据;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24-001
2001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实施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沿用了近百年的“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使得很多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产生了困惑,不知道体育与健康课程到底是要实施体育,还是要增进健康,因此在构建课程资源时出现了偏差。体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则指形成学生体育学习的直接来源。课程内容是依据体育课程目标进行选择的,也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
一、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依据
1.依据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为载体,提高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构建课程内容资源,需选择那些对身体有一定的锻炼价值,且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比如田径和体操这两个项目的运动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修复人的身体形态和培养人的方位感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作用。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构建课程内容资源,也应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学习内容,比如选择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以及当地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作为学生学习内容,以便为学生将来终身体育奠定运动技术基础。还应选择一些锻炼方法和健康知识作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比如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各种营养物质及其摄取、运动强度的控制等,这部分内容为学生科学合理地锻炼身体提供理论指导。基于这个原因,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健康教育内容也作为了必修系列。
2.依据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
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各个年龄段的发展敏感期是不同的。6-12岁良好的节奏感和空间定向感,6-13岁是协调性发展的敏感期。儿童少年速度力量发展的敏感期为7-13岁,绝对力量的发展敏感期为10-13岁。儿童少年6-12岁反应速度大幅度提高,9-12岁提高幅度更为明显,动作速度自14岁开始,直至17岁自然生长,最高速度的发展敏感期在7-12岁。男孩从7-17岁,力量耐力的发展是直线上升,女孩15岁前是持续上升的,但15岁后则开始产生停滞,甚至下降。
学生的学习心理发育也有一定的年龄阶段特征。就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言,学生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直接,而且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有广阔多样性,因此他们对各项运动都感兴趣,游戏是小学生广为喜欢的运动方式。初中阶段称为青春期,学习动机方面,间接动机占据主要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学习兴趣和爱好的支配。高中阶段称为青年初期,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经成熟,高中生也已逐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将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较好地结合起来,高中生逐渐学会将自身努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桥梁,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努力、勤奋。
二、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原则
1.“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理念相结合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有良好的状态,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体育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旨在指导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不但立足于学校期间的体育教育,更是着眼于学生走出校门后终身参与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培养。“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旨在通过学生经过学校期间的体育学习,获得健康知识、科学锻炼方法,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奠定扎实基础。
2.学生学习兴趣与身体发展相结合
学生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对象,是体育学习的主体,离开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作用的发挥,体育课程的实施将无任何意义。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如果一味地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就会忽略身体生长发育的需求,极易错过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时期以及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而没有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造成不良后果;而一味地满足身体发展的需要,很容易使体育课程造成体力训练的场所,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3.系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中阶段,设置了六个运动系列和一个健康教育系列,并实施选项教学,而且建议学生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系统地学习。但根据学生选择项目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一个项目没有系统地学习,造成学生对于同一项目的学习基础差距较大,给选项教学的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必须贯穿整个学校体育教育始终,进行系统地培养。
学生在十二年的基础教育阶段,虽然是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但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又经历了儿童期、少年期和成年初期的不同成长阶段,而每个成长阶段又有其不同的特征,因此,必须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身心发育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安排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并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9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一、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体系概述
英国青少年在校期间需要分阶段地接受国家课程,而英国中小学校特别是国立学校也必须对五到十六岁的学生教授国家课程。英国国家课程是学校用于保证教与学的平衡和有效组合的一种教学规划,旨在明确主要的教育思想及课程所要求教授的知识、技能、理解程度、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国家课程体系下,学校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而自由组织教学活动。许多学校倾向于运用QCA(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即学历与课程管理局制定的工作计划来组织课程,这有利于学校将国家课程目标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由于国家课程组织的年限跨度比较大,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国家课程体系下又划分出四个关键阶段,即四个基础阶段。在各个关键期后,学生将接受不同的测验和评价以考察其发展情况。具体阶段是:5~6岁即入学第一学年为第一关键期,一年后教师针对英语、数学和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评价;7~8岁为第二关键期,三年后学校针对英语、数学和科学课程进行国家考试和教师评价;11~12岁为第三关键期,两年后进行英语、数学和科学国家考试,同时教师对其他基础科目进行评价;14~15岁为第四关键期,一些学生参加GCSEs(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一年后大多数学生参加GCSEs或者其他国家资格认证考试。
在国家课程体系下,英国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即“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社会化过程教育”不仅体现在德育课上,而且渗透在各项课程当中,并且在个体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特别是第三关键期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习得了关爱社会、团结协作、履行公民职责、奉献社会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英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具有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渗透性、生活化的特点。教育内容包括宗教教育、公民教育、亲情教育等,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不同年龄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实施与之相应的道德教育。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是英国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1.重视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是在国家课程体系下的学校基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学校制定教学大纲时,不仅参照基督教的原则,而且兼顾其他宗教和非宗教的信仰系统。
教会对公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2007年9月10日,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信仰学校共同发表了关于21世纪英格兰学校的共同理想与宗教性质的联合声明。该声明提到:“要进一步确认政府、宗教群体和学校之间的承诺,继续携手合作,以改善学生的生活机会,建立沟通的桥梁,以更大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建立更加公正和有凝聚力的社会作出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已经很务实的从单纯的传播宗教教义而转向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这也是宗教在英国以及英国学校当中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2004年10月28日,英国推出了首个全国性质的中小学宗教教育法定大纲,以支持在学校提供高质量的宗教教育。学历与课程管理局和教育技能部结成伙伴关系并共同发展此项大纲。该大纲对宗教教育如何使学生不仅学习相关的宗教知识并习得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有效指导,并为青少年提供了发展知识、理解力和技能的各种方法。教育和技能培训大臣查尔斯•克拉克说:“宗教教育,能变换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念以及他们了解更广泛的外部世界的视野,在扩大包容、理解多样性、提倡宽容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历与课程管理局行政长官肯•波士顿也强调:“宗教教育提供给学生取得一系列广泛而良好的经验的机会,并在使他们能够制定一个务实和积极意义上的信仰和主张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英国通过国家课程和法定章程将宗教教育融入到了学校教学当中,不但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也使学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注重公民教育
英国在1998年的《刻瑞克报告》中提出培养公民对世界事务和全球议题的意识和关注。2000年9月颁布的新公民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关注地方、国家、欧洲、世界,让他们在本地、本国、国际担当起有效的角色,并尊重不同的民族、宗教。由此可见,西方国家不仅重视公民的权利,而且还强调公民的责任。同时,为塑造自主的人格,英国在公民教育中还突出品德教育。2000年,政府将公民教育正式引入国家课程体系,2002年8月起公民课在中学正式实施。正是公民课程的开设,使得英国中小学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当今世界,以高度的国家公民自豪感和责任感积极应对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公民教育是引导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的关键部分,也使人们感受到他们是社会的一分子,并且主动将自己武装起来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英国教育和就业司司长戴维•布伦基特曾说:“公民教育对维持一个充满生机的民主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没有离开它的选择。它是整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课程的关键部分。我们必须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机会来发展他们理解民主社会的含义以及政府是如何在实践中工作的,并且鼓励他们在社区里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将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并不断强调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地促进公民意识的发展。”
2007年1月25日,英国教育部公布的一份关于通过学习英国历史课程来了解公民权在英国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的报告,该报告促进了公民教育与英国课程的良好结合。英国教育大臣艾伦•约翰逊当日说道:“我认为这份报告标志着公民权作为国家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到来了。”英国政府和学校也期望通过国家课程培养出优秀的国家公民。
3.强化行为教育
行为教育是通过责任教育、礼仪教育、社会技能教育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行为教育中,家庭的教育不可或缺。英国教育署国务大臣鲍斯说:“好的纪律和强有力的领导力对我们学校的行为标准教育是很重要的。但依靠学校自身的约束力只能使学校陷入孤立的境地。因此家长要负责教导学生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这些措施有助于建立强大的和支持性的伙伴关系,这将创造一个家长和老师的团结阵线以应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不良行为。”鲍斯先生也强调要重视对学生行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这一点在“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 of Learning Programme(SEAL)”即社会性发展及情感发展教育计划中有充分体现。这一计划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例如愤怒管理、动机和社交技巧。该计划有助于教师开展规则行为教育、责任教育和礼仪尊重教育,也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让他们有更广泛的社会技能,使他们在工作场所和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和处事能力。
当然,系统地实施行为教育还要通过学校的课程教育等形式来完成。要明确教学在发展社会和情感技能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课堂教学当中,学校可以通过许多方面进行关于社会和情感发展的特别教育。例如:将社会和情感发展整合到“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即情感教育模式、公民教育模式及天才教育模式当中;将社会和情感发展整合到主流课程当中;抓住“主题周”的机会重点教授社会和情感技能;对在这一领域有额外需求的学生采取特殊干预措施教授社会和情感技能。
4.关注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
有效的性教育及人际关系教育非常重要,它为年轻人步入成年奠定良好基础。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需要放到更加广泛的框架中,结合“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即情感教育模式共同发展。2000年3月16日,英国教育和就业司司长戴维•布伦基特了关于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的指南,以促使学生了解稳定的爱的关系,婚姻,家庭生活和抚育子女的重要性。该指南涉及广泛的议题,包括教育、咨询、性保健、少女怀孕和儿童保护等,同时涉及到的其他目标包括:确保学生学习尊重自己和他人;确保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使他们能够理解差异,并防止或消除偏见;确保学生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教学中得到保护。
2008年2月25日,英国学校部长吉姆•克耐特和青少年部部长贝弗利•休斯共同了审查“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SRE)”即性教育与人际关系教育的报告。该报告指出良好的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在保持年轻人安全和健康以及降低少女怀孕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类教育也得到了年轻人和父母的支持――92%的父母支持在学校中开展此类教育。
三、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启示
英国德育发展的时代性、综合化、实用性、回归传统等趋势为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在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对人的尊重、公正与合理、诚实守信等核心道德观念,处理好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所有人的关系、与自然界和环境的关系、与上帝的关系等。英国社会普遍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1.学校德育必须与本国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相适应、相协调
德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一种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英国学校德育的成功就在于其德育更贴近社会现实,更深入社会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也同样使之与现实建立更好更密切的联系。我国应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把德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坚持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认识和筛选外国有用的东西,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一代中华英杰。同时德育需跟上时代步伐,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建立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德育模式,让德育在参与经济建设和培养个体发展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内在生长点,建立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的有机统一,构建为现实服务同时面向未来的新的德育体系。
2.学校德育应建构完善的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编制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对德育内容的确定、取舍标准一般受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两大因素制约,成功的德育内容应当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要求的内容的有机结合。英国的公民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教育形式便是从社会及个人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科研项目及培养方案,并利用各种课程的有效实施,不断完善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此外,德育的发展性原理也告诉我们,脱离学生实际,就会造成德育有效性的降低, 造成道德说教与对象接受“两张皮”、德育过于政治化或庸俗化等。因此必须研究德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当前,由于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呈现多元化、市场化、功利化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些特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将我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建构从我国的现实情景及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制订出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相适应的德育内容。
3.注重合力,全方位优化德育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学生的道德品质首先受教于家庭,良好的家庭美德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德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开展类似于英国SEAL计划的项目,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主动性,关注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方面的需求,使其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接受道德教育。另一方面,社会是个大学校,我们要不断净化育人环境,加速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当然,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未来价值观的取向。因此,我国要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契机,通过完善的道德教育课程及各门课程的渗透性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
感觉统合体育教育途径启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对小学体育教学是以“运动技术”为主,还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主,抑或是以健康为主的辩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因感觉神经系统得不到充分发展引发出各式各样的疾病的儿童,这一严峻现实现让长久以来的辩论之声渐渐平息下来。进而,感觉综合训练作为一种改善儿童感觉系统障碍的新兴项目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并走进了体育教学中来。
一、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认识
(一)感觉统合训练的概括
当前国际上普遍实行的感觉统合训练就是在Jean Ayres博士所创导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体育游戏的方式,通过让孩子们在积极主动、快乐轻松的情景中的玩耍和学习实现对儿童触觉、平衡觉、本体感觉及手眼协调等能力的训练的目的。通过恰当的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帮助孩子的感觉运动向正常方向发展,达到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增强身体素质以及培养良好行为的目的。
(二)对小学生实施感觉统合训练的必要性
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不容乐观。在2011对长春市小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参与调查的2359名小学生中,感觉统合失调者的比率高达33.67%,轻度失调者所占比率为23.73%,中度失调率为8.3 %,重度失调率为1.6%。
1.实行感觉统合训练是实现孩子更好地成长的需要。研究表明,通过一定的感觉统合训练,可使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更好的发展,尤其通过对前庭刺激性的不断输入,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将会得到很好的发育,进而可以改善儿童大脑感觉的组织协调和动作协调能力。与此同时,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儿童本身感觉与掌管这些功能的神经将会进行多次统合协调,而在身体各方面的多次的协调作用下儿童身体运动协调性、注意力的集中、情绪稳定性和阅读困难等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此外,感觉统合训练不仅仅是单一功能的训练,而是对个体大脑、心理、身体三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儿童在训练过程中,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对于孩子日后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2.小学时期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最佳时机。心理学上认为,人生的第一个十年是神经系统发育完善的重要时期,在一个人的儿童时期,其大脑具有很高的可发展性及可塑性。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也发现,与前庭觉和运动觉等感觉系统密切相关的灵敏素质在7~10岁增长最快。因此,对学龄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感觉统合训练的有效途径
(一)加深对现有体育项目内涵的挖掘
感觉统合理论在不断研究与发展中,感觉统合训练项目也发展出很多。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不少体育项目都对感觉系统具有良好的促进功效,若长期从事这些项目运动,运动员前庭功能的稳定性则会大幅度提高。目前小学体育课程内的不少体育项目,对于学生的感觉统合训练也有较好的效果。如体操、技能等。在体育教学中,老师深入挖掘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深度,加重对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具有较好训练效果的课程的份量,使之达到既面向学生身体素质练习又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综合目的。
(二)设计新型感觉统合训练项目
体育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可在遵循感觉统合训练原理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器材来设计新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在项目的设计上要结合学生年龄以及器材本身的特点,以提高儿童参加体育游戏的兴趣、乐趣、情趣为目的,把握趣味性与训练性相结合的原则,改变以往的以机械重复练习为主的训练模式,促使学生平衡、运动、皮肤、视、听等多种感觉在同一时间内不断交互重复,以达到感觉统合的练习效果。
(三)重视感觉统合训练项目的引进
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运动训练矫正法,其核心内容是体育游戏,其重要特征是寓教育学,其形式即是把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体育学、训练学等学科的内容于游戏中。因此,教师可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把社会上部分适合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引进体育课堂,以实现对学生感觉统合训练的良好效果。
三、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一)提高认识
体育课不同于文化课,它是一种技能性较强的课程。体育课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的改变这些方面。体育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把体育教学内容和感觉统合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体育课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能实现学生智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要加深对体育教学与感觉统合训练的认识,不能因为大多数体育项目都对感觉系统有锻炼效果,而在对体育课的感觉统合训练运动项目选择上,简单地认为不必进行不同运动项目功能的科学区分,而想当然地以为随意选择一个运动项目来教学就可以进行感觉统合的训练,这样往往起不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二)增强技能
虽然大多数感觉统合训练本身就是体育游戏,但由于感觉统合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体育学、训练学、社会学的多学科的理论体系,故而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就必须具备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使感觉统合训练出成效。多数体育教师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而对感觉统合训练的了解却不够深刻。因此,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学习专门的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使体育教学与感觉统合训练的实现更好结合。
(三)改进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生长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应以活动性内容为主。特别是随着我国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能调节儿童感觉统合的活动性教学就其作用就更加重要。所以为适应小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把传统的以技能性为主的教学转为活动性教学为主。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进行教学,同时及时吸收体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挖深体育教学的深度,使体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物质与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亚辉.小学体育课课堂教学游戏化实验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高校女生;素质;积极性
前言
大学体育课是各高校课程内容里必修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发展的基本途径,高校女生普遍存在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本文笔者根据自己上体育课的总结,分析了影响高校女大学生上体育课积极性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旨在提高高校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体育课教学目标。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京大学这四所大学不分年龄、利用简单随机抽样这一方法,从每一所大学中随机抽取100人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翻看了18篇论文和期刊文献,大量科研理论被得到。
1.2.2 问卷调查法
在这四所大学中总共发放问卷计400份,回收了364份,356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89%。
1.2.3 实地考察法
为了获取更多准确、详实的信息和资料,对西安部分普通高校进行实地考察访谈,也结合笔者在多所普通高校里上课时对高校女生在上体育课的现状的了解并做了进一步的总结。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普通高校女生对体育课兴趣的调查
通过在四所高校内的问卷调查,调解结果发现有263位同学对体育课比较感兴趣,其中有100位同学对体育课感兴趣但不愿意实践,7位同学对体育不感兴趣。
2.2 普通高校女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分析
普通高校的女大学生们都有着自己的喜欢的项目,她们的选择倾向主要是形体训练功能、韵律感强的体育项目,街舞、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成为他们的最爱,但是比如体操,田径等这些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她们从心理上就产生了畏惧,害怕,对这些体育类项目的兴趣爱好程度都比较低。
2.3 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内部因素分析
1、生理因素分析:大部分女生身体素质较差,生理负荷量小,协调性方面相对偏弱,动作也没有男生那么迅速,比较迟缓,力量,速度等方面也不是很好。
2、心理因素分析:恐惧心理最为严重,自信心不足也影响着对体育的喜爱。对于一些运动项目有意思恐怖心理,欠缺一定吃苦耐劳精神一旦失败后,对成败这件事情的认可度,承受能力相对较差。
2.3.2 外部因素分析
现在很多高校女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受到很多外部因素影响。以田径、技巧、篮球等体育运动还是现阶段中小学的主要体育课内容,田径、技巧、篮球等运动长期练习后,就会让很多同学对教学内容反感,这既影响了同学们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同时让同学们也失去度教学内容的兴趣。当同学们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逐渐找回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希望在大学生活中活出新的自己,新的人生,寻找新的自我,但是事与愿违,当前大条件不满足,在中国大学里面,田径和球类依然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还是不容易启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们的积极性并不算高。进入大学以后,在所有的体育选修课里面,项目虽然种类齐全,但是由于一些硬性条件的影响,比如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等因素,很多同学很不容易选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甚至直接是选不到,但是由于学校的硬性规定,学生们不得不选择自己即使很讨厌的体育项目。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方法基本不变,还是那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与以前的体育教学法有几分相似,变化不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里面,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不算很高,并且对体育知识、技能等知识掌握程度并不全面,导致她们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下降,削弱了体育课在她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结论
3.1 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体育活动,但在实际生活中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同学并不是很多,学校等有关部门应该对于此情况引起重视。
3.2 影响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因素主要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普通高校女生爱好的体育项目主要有:形体训练类,时尚新颖娱乐化类,趣味性强,负荷量适中的大众化项目。
3.3 女生的生理心理也是影响体育课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体育教师素质、教材教法、课程安排、组织形式等也会对体育课产生影响。
4.发展对策
4.1 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及教师素质的培养
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注重培养女大学生体育能力的阶段和方法。
其次,在大学中大多数体育课老师的文化素质还不是很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是培养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关键所在。
4.2 改革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健康权力,选择权,产生快乐体育新观念。
4.3 加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
各大高校要真真正正的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建议将学生课外活动归并合理课程体系:培养体育精英,让她们能组织,带动大家。
4.4 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大学体育中,校园体育氛围特殊重要。在普通高校,学校所有师生都必须转变观念,删除过去的那种思想理念,应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时间来进行教学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运动达到锻炼的效果。
4.5 对运动设施建设不断加到投入力度,实行科学管理和维护。
近几年,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量的学生涌入大学校园,结果导致很多高校的运动场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达到了僧多粥少的现状,并且在场地维护方面也不是很到位,即使以铬新的场地,在短短的世界内都有可能被破坏掉。因此高校要加大大资金投入力度已经迫在眉睫,让场地设施和器材紧缺等现状在日离开我们的视线。(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成月洋.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兴趣的方法初探[J]体育学刊.2000:48-49
[2]朱静华.高校女生体育课现状及培养的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刘大海.高校课外活动改革实践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体育;选项课;体育改革
一、高校体育选项课意义及特点
体育选项课这种教学模式,以人为本,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潜能的发挥,与学生的其他的专业课程教育相比较,体育选项课更给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机会,可以把更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与积极锻炼的兴趣,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是一致的。体育选项课始终重视课外的体育锻炼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始终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指导思想,并特别强调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预防大学生心理方面问题与疾病的发生。对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运动技能这一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以及国家特别重视的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各个院校都在体育选项课的不同项目,时刻认真严谨地实施。在推广常规体育选项课课程的教学外,很多高校都根据当地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具体发展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大力宣传、发扬当地传统民族体育文化项目,同时不断积极地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增加课程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最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在体育选想教学时,更有利于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群的团队协作作用时刻用于创新开发体育精品课程,加强教师在教学中信息的交流,切实地发挥团队在教学及科研创新中的力量。其中体育选项课的评价考核体系的创新,较之以往更加合理。课程评价体系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影响学生选体育项目的初衷和结果。最终影响体育选项课能否顺利进行。
二、体育选项课存在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体育选项课的实施,为学生创造了更自由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大胆积极主动地去发掘自身的潜能。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对体育选项课的看法
对体育选项课的认识,首先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部分学生对体育持消极态度,他们不喜欢体育课。对体育没有兴趣,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其中还有少数学生害怕上体育课。对体育没有积极的态度,更谈不上对情感、兴趣、习惯的培养。对自我健身的能力更是毫无概念。这样的态度,就导致大学生主动参加训练,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人数很少, 并且他们的锻炼时间也很短。更让人遗憾的是,有学生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即使在课堂上,也表现的勉勉强强。
2. 选项课程的设置问题
就目前来说,学生对体育选项课这一教学改革中设置的课程不太满意,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各大高校的主要项目还是以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武术等,这些项目他们从小学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到大学了,他们认为会有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更能培养他们的气质,更能直接体现在就业上。他们希望能够学习一些延续性体育,能够适应职业所需体能的运动项目:如国际交际舞、橄榄球、保龄球、攀岩、登山等项目。
3.考核方式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体育选想课改革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实际选项的时候、教学过程中、课外锻炼时学生能否真正地从自身兴趣出发,这就与我们的期望相差一定的距离了。
首先,因为目前各大院校都把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体育课程同其他的文化课程是一样的,都必须要修学分,有个别院校特别要求体育成绩不达到某分数,即使总成绩名列前茅,也没有资格评为优秀,获得奖学金,所以,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在选课时,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去选择课程。
4.季节对学生选项的影响
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很多学生开始首选的是室内的体育项目,以游泳课为例,以前有的院校没有游泳场设施的时候,体育选想课进行的还是很正常的,开设游泳课以后,选择游泳项目的人数让人惊讶,导致选择球类和其他项目的人数很少,班级规模也小。造成教师课时分配不均,老师的专业特长得不到发挥,体育改革的过程有点不太正常。因为我们说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怎样及时正确地处理就成了很棘手的问题,肯定不能强制让学生转项目。
5.师资和体育设备对选项课的影响
体育选项课的实施,也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就如上面出现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求游泳课的师资要跟得上。还有很多学生想报网球,但是网球场地有限,球拍和球也不太充足,学生选网球多的话,大多只能像现在社会上热门的驾校里的情况一样,等一个小时,刚上车,手还没热,就被叫了下来。所以你会看到学生不停地捡球,发球,这样的情况,是师生都不想看到的。还有一个更明显的问题是,学生的课外锻炼,在师资缺乏,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仅仅依靠每周一次的课堂时间,又怎能提高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切实高效地实施体育选项课
我们一直倡导的体育是快乐体育、主动体育,体育活动是可以让人展示体能、智慧、思想的活动,可以让人获得成功、失败、喜悦、满足感等情感体验的活动,让人尽享体育魅力的活动。所以切实高效地实施体育选项课是很重要的。
首先在坚持提高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调整体育课结构,拓宽体育项目,如橄榄球、保龄球、攀岩、登山等项目,实行必修与选项相结合的学习,建立俱乐部。其次强化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对体育选项的正确引导。在选项程序上,学生意愿与师资及设备实际相结合,男女生合理配合。创新考核形式,进行教师评价、技能评价、体能评价、团队协作、心理健康、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给高校体育工作客观合理的定位。至今部分院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工作量结算、继续学习机会等方面还有保留,体育设备的投资还有很大缺口。教师的积极性及体育教学开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毋庸置疑,体育选项课这一改革很有意义,我相信,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都会科学合理的解决,我们的体育教育肯定会更美好的明天,会更好的体现我们民族的精神,展示我们民族的风采。
参考文献:
[1]王少春 陈桂玲.对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的调查 [J] 浙江体育科学,1999年第3期.
[2]纪秋云.高丹大连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
[3]许斌.大学生对体育选项课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许为东.高校不同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J] 辽宁体育科技2004年第1期.
关键词:公开课 体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05―03
1 前言
公开课泛指开放课堂,请同行、家长、领导或专家等进入课堂听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几十年来,公开课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大多数中小学的研修组织,一直把公开课作为教师研修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我国从2000年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公开课成了教育教学的宠儿。各学科公开课的课例、公开课实录、公开课片段垄断了我们关于课堂教学的视与听。体育学科也不例外。然而,近年来由于体育公开课自身表现出来的矛盾使得体育公开课面临诸多批评甚至是激烈的否定。本文试图剖析新课程改革前后体育公开课的变化,用客观的历史的目光审视体育公开课,认清体育公开课何以受到“作秀”、“空泛”、“玄乎”等批评的原因,从而有利于体育教师研修工作的发展与进步,使体育公开课更好地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
2 新课程改革前后体育公开课对比
2.1 教学对象的变化:Ak“本班上课”到“借班上课”
追溯体育公开课的历史,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体育公开课是教师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基层体育组织研修的主要方式。体育教育行政部门也常常组织大型的体育公开课的观摩活动。此时的公开课中,授课教师都用自己学校、自己班级的学生,没有借班上课的现象。听课的目的是不仅听教师的教法,而且听学生的学法、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运动基础等等。如观察教师上课的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否落实了体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反应怎样、是否达到了运动负荷、运动密度是否合理、运动中的心率是否达到了阈值等等。在高级别的体育公开课中往往还配备校医专门测量学生脉搏数以判断是否达到了运动负荷,专人记录各项活动的时间以计算体育课的密度。经过这样一番细致的研究和定量的测量数据分析,往往就可知晓一节体育公开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了。这种原生态的本班上课,真实地展现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运动技能基础等等,并能让听课教师通过授课教师所展示与生成的教学信息来拓展自己有关的教学知识和技能。
但是本班上课容易将公开课上成“公演课”。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往往会用本班学生反复演练多遍,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某次体育课上,由于授课老师紧张,误将口令“向左转”喊成“向右转”,而学生仍然能按事先排练好了的程序“向左转”。随着教师对荣誉的重视,这种造假现象也越来越常见,为了杜绝这种“假课”,于是出现了难以回避的“借班上课”。加之从2000年开始,体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促进了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体育教师业务交流。这种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体育教师业务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体育公开课。于是,“借班上课”的体育公开课也应运而生。“借班上课”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此时的师生之间是一种临时关系。这种临时组合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常常使教学演变成为教师个人的“表演”,一种教学的“时装表演”。一些顽皮的学生也由于不了解上课教师的特性和顾及班主任的再三叮嘱,往往在公开课上“言听计从”,不敢“轻举妄动”。无怪乎一位体育教研员曾说:“听了几百节公开课了,有种怪现象,公开课上学生都不调皮。总觉得体育课堂上少了顽皮,少了欢笑,孩子们就不像孩子了,倒像是被教师牵着的一只猴。”
“借班上课”的体育公开课在不断的批评声中不见颓势,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因为体育公开课仍然能为听课教师提供鲜活的教学参考,传递崭新的课程理念,唤醒强烈的成长意识。特别是大型观摩活动汇集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不同学校或地区对体育教学理念的领会程度、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教材的处理方式都能从体育公开课中反映出来,从而给体育教师良好的学习机会。
2.2 教学内容的变化:从“规定教材内容”到“自选教材内容”
新课程改革之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体育课的必上内容,且主要是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甚至细化到每一个教材内容在全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中应上的时数。在体育教学大纲的牵引下,体育公开课往往是规定的教材内容,若是大型体育公开课竞赛,授课内容由教师抽签决定。在这个规定教材内容下,授课教师主要以传授教学技能为主,着重强调一个技术的动作要领。
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及“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提出,体育课的名称也从《体育》变成了《体育与健康》。这个变化着实让从事学校体育的人们感到兴奋。体育学科与健康促进拉起了手,体育与运动安全、营养、锻炼处方、保健等内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未来生活中体育锻炼的各种问题都成了教育的主题。体育教学目标有了更宽广的视野,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和明确。例如以前的球类教学主要强调动作的规范准确,而现在的球类课主要是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球类运动的乐趣,让学生喜欢上这些项目,把这些球类的游戏变成他们未来生活中的健康余暇的一部分,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健康维护服务。因此,新课改后的体育公开课多以自选的游戏为主。许多新兴的运动项目、国外流行的运动项目开始进入体育公开课课堂。如南京市人民中学的程智老师在2006年的全国体育教学评比中所上的《橄榄球》就是很好的例子,打破了“中国人不玩橄榄球”的看法。这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就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在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更以一种文化的姿态改变人类的思维品质,拓展人类的视野,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这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对学生产生了心灵的振憾,激励、唤醒他们飞翔的愿望,让他们获得了积极的体验。
2.3 教学功能的变化:从“样板示范性”到“探索研讨性”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各种体育研修组织者在“典型引路”的指导思想下,以提供“样板课”、“示范课”为己任。其公开课的功能主要是提供教学基本模式示范、专家型教师教学示范以及教学水平认证示范。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人们对公开课的“作秀”、“示范性”的质疑,各种研修组织开始慎重地使用“示范课”,而将公开课称为“研究课”、“研讨课”。从“样板”、“示范”到“研讨”、“研究”的转变,说明体育公开课的功能在发生改变。
新课程改革之前的示范主要是教学基本模式的示范。教学基本模式的示范能使新手教师迅速掌握领会基本教学思路、教材的使用意图与使用方法,从而使新手教师能够观察到教学的理想状态。而专家型教师公开课能帮助教师建立起某种“专家模式”,对理清教学思路具有很好的帮助,使新手教师看到自己教学生涯的未来。但专家型教师示范的模式往往与常态的教学课堂没有可比性,这种示范给人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因此,良好的模式可以引导教师去教学,但不能代替教师的思考,需要教师借鉴这个思路,将其融于自己的课堂,需要教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为此,这种纯“模式示范”的公开课开始退出了2000年起步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取而代之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体育课程新评价标准》以及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讲座,如构建主义、多元智能等等。这也说明广大体育教师开始重视体育原理的学习,开始深入到榜样的本班课堂去观察与体会,将公开课上看到的特殊教学事件还原于原理,于是“研究课”、“研讨课”应运而生。
3 基础教育改革对体育公开课的要求
3.1 把体育公开课变成“校本研究课”来探讨新课程教学
《体育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将许多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以及各种简单易行的内容引入体育课堂,而且“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也不同于以往教学大纲的年级目标,这样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需要体育教师用心体会,揣摩与探索。而不爱动脑筋的教师往往会发出“新课程目标下,我都不知道体育可怎么上了?”的感慨。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更都是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这些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榜样,必须靠自己摸索,此时应发挥公开课的研讨功能。通过公开课来探讨新课程教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让一个教师准备一节课,所有听课教师听课后对这次课提出改进意见,上课教师在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再上课,然后再议,如此这般观摩加研讨,最后形成一些共识,从而化解新课程执行的瓶颈。
3.2 把体育公开课变成“靶子课”来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以往的体育公开课评价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顾及授课教师的面子问题,害怕提出批评意见时对授课教师难堪,所以在评价一节公开课时,只说好的,不说不足之处。这也是体育公开课出现“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授课教师在这一片赞扬声中沾沾自喜,很难进步与成长。为了避免这一“假”的现象,我们应该把体育公开课当作靶子来射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比如:在体育公开课的观摩中,进行硬性的规定:听课教师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公开课发表意见;再如,学校和研修组织在公开课后通过Rh平台、网上论坛等形式,让教师对公开课发表意见。这种匿名的网上讨论,增强了教师畅所欲言的机会;再如,规定同一教学内容,由两位不同的教师来上,即“同课异构”,让听课教师在比较中来评判优劣。这些体育公开课的评价方法,其出发点并不是给老师以难堪,而是搭建教师自主判断、自主思考的平台,让教师在自己的思考中实现自主、富有个性的成长。
3.3 把体育公开课变成“艺术课”,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在一般人看来,体育课不就是带着学生玩吗?在毛振明老师的一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关于“玩”的课例,北京的一位特级教师用“低头看天”和“比谁座得快”两个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了前滚翻的技术教学。原来对运动技术的教学可以是这样的精彩!原来体育教学充满了智慧和乐趣。这个课例使我对体育教学中关于“玩”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玩”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我们的体育教学是否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身体,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是否在玩的过程中让学生锻炼了意志,品味了人生,是否在玩的过程中融入了他们的智力与体力。那种将技术教学通过各种玩的形式来表现,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是我们所向往的体育教学,是创造性的运用教学规律的能力,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只有这种艺术性的体育公开课才会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宋翠翠.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与经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
[2]卢筹.借班公开课社会效应质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4).
[3]程智.公开课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研究形式[J].中国学校体育,2006(12).
关键词: 甘肃省农村 武术态度 初级中学学生
前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在不断扩大实验和推广的基础上,将于2005年在全国实行。各地要在新课程标准实验的推广中,高度重视体育课课时的落实。到2007年农村中小学必须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偏远地区的学校体育,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特点,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短时期内很难取得大的突破。但正因为地域特点和历史原因,民间传统武术成为了农村学校体育开发的主要体育项目资源。因此在实施新课程前,了解学生的武术态度对武术在农村学校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武术态度包含学生对武术文化内涵和实践意义的认识,也包含参与武术事件过程的情感体验和对武术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倾向。武术态度一旦形成,便具有指向性、内在性和持久性三个特征,并将对他们参加武术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不仅形成了多样的运动形式,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武术作为学校体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普及与发展武术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社会需要的变化,学校武术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困境。本文通过对偏远地区的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对武术运动的态度的研究,为更好地在农村学校体育中推广传统武术作理论上的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甘肃省农村初级中学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1)是采用Corbin和Lindsey制定的体育心理学检测量表,结合对象的特点进行了修改。该问卷的内容主要反映学生对参与武术活动的感受和看法,从七个方面考察学生参加武术活动的态度,即:成就动机、审美、身心健康、宣泄、社会交往、追求刺激及娱乐。问卷(2)是研究学生武术活动态度的社会因素。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要求。本文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49份,有效率91.5%。
1.2.3访谈法
1.2.4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甘肃农村初中生对武术活动态度和武术活动结构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2.1.1甘肃农村初中生的武术态度水平
根据Corbin&Lindsey态度总分水平级别可知:甘肃农村初中男女生的态度水平都在50分以上,都达到态度总分水平级别的良级,从表1可知:男生比女生的分数高,这表明男生武术活动的态度比女生积极。
2.1.2甘肃农村初中生的武术态度结构
表2可知:平均数显示出男生态度七个纬度的排列如下:(1)娱乐,(2)宣泄,(3)追求刺激,(4)成就动机,(5)社会交往,(6)身心健康,(7)审美。女生态度七个纬度的排列:(1)娱乐,(2)宣泄,(3)成就动机,(4)追求刺激,(5)身心健康,(6)社会交往,(7)审美。男女生武术态度七个纬度的平均数都在中间分以上,说明男女生对七个纬度都持肯定态度。娱乐和宣泄共同成为男女生武术态度的前两位。而得分最低的同是审美。这说明初中男女生武术态度几乎一致,他们视武术活动为一种日常娱乐,通过武术活动帮助他们舒缓日常生活情绪。把审美健康因素排在后面,这也反映出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武术教育上缺乏审美教育。在男女生七个纬度的比较中,男生有五个纬度的平均分高于女生,这也反映出男生对武术持有更肯定的态度。而他们在追求刺激上显示出差异,这说明男生在武术活动中对追求刺激的需求比女生高。而女生在成就动机及身心健康中比男生持更肯定的态度。
2.2影响甘肃初中生武术态度因素分析
表3显示:影响甘肃初中学生五种武术态度的因素按百分数大小排列如下:男生: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播、家庭、社区;女生:同伴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家庭、社区。从影响因素看:影响男生的主要因素是学校,而影响女生的主要因素是同伴群体。总体而言,影响甘肃初中学生武术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和同伴群体。通过两个因素的子项统计分析:学校因素中,体育达标、场地器材、体育教师的行为依次影响着学生的武术态度;同伴群体中,朋友、同学、体育伙伴依次影响着学生的武术态度。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甘肃农村初中学生武术活动的态度属于良好,大部分学生对武术持有积极的态度。男女生对武术的态度没有大的区别。
3.1.2甘肃农村初中生对武术的需求看,男生参加武术活动的主要需求是:(1)娱乐,(2)宣泄,(3)追求刺激,(4)成就动机,(5)社会交往,(6)身心健康,(7)审美。女生参加武术活动的主要需求是:(1)娱乐,(2)宣泄,(3)成就动机,(4)追求刺激,(5)身心健康,(6)社会交往,(7)审美。
3.1.3影响甘肃初中学生武术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和同伴群体。
3.1.4从学生武术态度的七个纬度可以看出:学生把身心健康审美放在最后,从这一现象反应出农村学校体育中对学生身心健康审美的教育不够重视。也就是说,农村中学缺乏武术文化的建设。
3.2建议
3.2.1要贯彻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必须加大农村初级中学的投入,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设备条件,建立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队伍,提高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加强学校同家庭、社会的联系。
3.2.2总体来说,甘肃农村初中生的武术活动态度良好,但是从调查中显示,学生对身心健康、审美的要求不高。新课标正好把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主要目标,因此,重视学生围绕身心健康、审美,促进武术态度的转变将是我们武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培养武术审美能力,从武术教学发展看,是完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的需要;从学生个体发展看,是学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需要;从武术教学实践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从社会需要看,是客观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必要条件。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武术审美的教育在中小学还处在幼稚状态,在农村的武术教学中更谈不上审美教育,因此,重视武术的审美教育对新课标在农村的推广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3.2.3高师体育专业应加强教学改革与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胆探索新的办学思路,加强中学与高校的联合办学,培养适合中学武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实施武术师资继续教育工程。
3.2.4注重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依据课程新标准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考核评价制度,创新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3.2.5挖掘中华武术精神内涵,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武术不讲文化只讲肢体操作,就似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只会越走越窄。因此,青少年武术教育要从形式与文化同时入手,否则武术这一民族文化将在青少年一代中逐渐淡化。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民族个性要靠民族精神来体现。正如冯骥才先生所指出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因此,在体育课中增加武术内容,不但要将武术作为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要将其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
3.2.6中国的武术在民间,民间的武术又多在农村。相比城市而言,农村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较小,武术文化的生存环境好于城市。或者说,武术的文化空间主要存在于农村。武术内容丰富、风格各异,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经典。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应该大力开发传统武术资源,进行积极的引进和整合,使武术真正成为发展全民素质、焕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强国强民的重要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郭玉成.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J].搏击武术科学,2007.2.
[2]陈根福等.学校武术现状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6.
[3]马培芳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4]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