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教育概念范文

思政教育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教育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教育概念

第1篇:思政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概念教学;误区;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4602

概念是构建政治学科的基础,是正确理解、运用政治学科知识的前提,准确阐释概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首要环节。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来看,概念教学陷入了一些误区。

一、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误区

(一)弱化概念教学

当下的高中政治课堂中,概念教学正面临着越来越弱化的趋势。尤其新课改推行后,许多教师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对概念教学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全国各地新高考中]有名词解释这类型的题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对很多概念一带而过,甚至不讲。还有部分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能够创设各类问题情境,并且充分利用探究、体验、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对概念的相关现象进行描述,从而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对政治学科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不够。

(二)无视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

政治学科概念,是对现实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这注定了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意味着在学习政治学科概念之前,学生或多或少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对认知对象有了一定的感知。然而,不少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仍然把学生看成零基础,进行重复讲解,结果要么让学生对政治概念学习失去兴趣,要么让学生搞不清楚重点,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产生曲解或误解。

(三)忽视相关基础概念的运用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教师在讲授某一概念时,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给学生搭好支架。高中政治教学中,不少教师还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做法的必要性,还是一味地强行对学生进行灌输。比如在进行经济生活“货币的本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了解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和货币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理解货币的本质就水到渠成了,但有的教师就是不能做到这一点。

(四)片面强调概念的机械记忆

学习概念需要理解到位,但是不少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还是片面强调概念的机械记忆,疏于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把高中政治课堂变成了读书、背诵和默写课。有的教师只满足于让学生简单复述概念的大意,不注意政治学科概念表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还有的教师不重视概念的运用,不指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利用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经济生活试卷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商场里一台电视机标价2000元,在这里货币执行了什么职能?对这一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后,学生应该很容易写出答案。教师在讲解时,需引导学生从价值尺度和价格两个概念入手来思考,但不少教师想不到这一点。

二、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反思

(一)概念教学出现误区的原因

1.对概念教学的意义不了解。概念是高中政治学习的起点,是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的依据,也是形成政治学科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只有形成正确的概念,才能全面理解政治学科的体系和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政治学科知识,从而形成学科素养和能力,体现政治学科价值。

2.曲解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适当淡化知识讲授,不少教师就把适当淡化等同于弱化,认为政治学科要弱化概念教学,弱化基础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生活逻辑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不少教师就认为高中政治教学不需要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不少教师就认为高中政治教学要少讲甚至不讲基本概念和知识。

3.教学功利主义的影响。教学功利主义直接表现为强烈的应试导向。应试导向下,考纲不涉及的概念和知识坚决不讲。应试导向下,学科知识体系被碎裂为一个个考点,教学日常设计不再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直奔考试这一主题,教学中应试训练成为常态,解题套路强化成为重点。

4.缺少基本的教学素养。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如果教师缺乏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了解,其就不能理解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而教师在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担任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进行具体知识讲授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的主动建构。如果高中政治教师缺乏对认知同化理论的了解,其就不能理解在概念教学时应该与相关知识有机联系,将零散的感性认识系统化、理性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经济、政治、文化概念是高中政治学科知识的细胞,学生需要弄清楚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的实质。为此,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避免概念教学中的误区,重视概念教学,寻找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 重视概念教学的主次性。政治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它们在教材和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各个概念的讲解要有所区别。教师要从高中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区别对待各种概念。有些核心概念必须要讲清讲透;有些一般概念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到为止;有些概念虽然出现在教材的辅助文中,但教师还是需要进行专门说明。比如经济生活中“价值”这一概念,新教材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把它放在辅助文中,但这一概念是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核心概念,教师还是要给学生阐释到位,否则经济生活的很多知识学生很难弄清。

2. 重视概念学习的生活性。感性材料与经验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政治学科概念教学必须加强与日常生活、时代的联系,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具体途径有:一是积极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努力寻找生活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体验概念,比如在学习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网络经历来分析。另外,政治概念教学还要充分运用时事来说明,比如在讲授经济生活“走出去战略”时,可以结合“吉利收购沃尔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等事例来解释说明。

第2篇:思政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理念;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产婆术”,亦称“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原是指讨论问题的方式。苏格拉底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引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中来,案例教学法就是依据教学的目的,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从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团体合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于1918年首创。最先运用在法学界、医学界,后普遍推广在医学、法律、管理以及商业。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教育界才引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在世界范围普及。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 of instruction):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它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性

叶澜教授定义教育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尽量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典型事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力求用最有冲击力和最有实效性的典型事例,给学生营造出合理的情境和气氛,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从而,通过案例教学起到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

2.参与性

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培养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的做出决策。它要求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独立自主的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通过探究和合作做出决策、解决问题。

3.实践性

实践性是新课程实施的追求,将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课堂生活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近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感受政治、经济、文化各知识领域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4.情境性

案例是选取的真实的典型事例。其描述的真实事件,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原本的生动描述。它是案例情境再现,且本身的实施和操作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在案例模拟的教学过程中;它既可以将抽象的材料内容还原为多彩多姿的、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给人“主人公”身临其境之感,也可以使学生增强角色体检、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缩小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差距。

二、思想政治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理念

基于当代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应该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由“会学”向“学会”学习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是成于内、形于外的治、信、行的转化过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使学生成为适应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合格公民。这既是教学的原则也是教学的责任,贯彻该教学理念,应注意几方面:

1.坚持教育与时代特征相统一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本观点教育上,与时事政治教育相结合。同时社会生活的感性特点,当代社会的复杂性,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决定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教师的理性知识的指导,培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2.建构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模块

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课程,立足于生活,反应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理论指导实践。课程模块设置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学生的发展要求。在新课程的指引下,高中思想政治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特设计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

3.引导与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堂以“引导”学生为出发点,教师应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政治的方向。着眼于学生“特点”,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特点,要求教师要多关心,多帮助,多尊重学生。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对 “案例教学法” 的思考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对理论知识升华、理解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案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得到更新与改进。但案例教学法收到青睐的同时,也面临着问题,有时采用案例教学法未必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案例教学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时要强化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指导的实践,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及理性思考的意义。

(2)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应相辅相成。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传道、 授业、 解惑” 的讲授方法,并结合案例教学,有限的课堂创造出无限的教学效果,诸如,《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股票、债卷和保险》组织学生走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了解股票,债卷、保险的交易过程,在课堂上交流体验,探究疑惑。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拒采纳案例教学法;二是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万能的”,可替代任何教学方法,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教师应根据不用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示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带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课堂信息量输出,给学生不同的听觉、视觉感受。

(4)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形式应多样化,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也不能把课堂变成教师的“言堂”。案例教学使学生置身于学习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将正确的世界观“灌输”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 Towl, A.R.etal, ASCI case collection,1963

[3] 《教育大辞典》[M](增订合编本上)编纂委员会,上海出版,1997.2

第3篇:思政教育概念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高中的化学教学涉及许多化学概念。化学概念是后续化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建构起正确的化学概念,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化学概念一般较抽象,高中生学习高度抽象和内涵丰富的化学概念往往会存在困难,容易产生迷思概念。这使得概念教学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难点。

“电离”是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其微观抽象性往往使学生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产生障碍。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电离”的概念,将有利于他们对“电离”建构起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相关概念的学习迁移。本文以“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四重表征”的教学模式,结合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手持技术)和自主设计的教学图形进行概念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化学概念的建构。

2、理论基础

2.1

概念“四重表征”教学

“多重表征”是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通过化学概念的各种表征形式进行有意义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突破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储存与提取,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四重表征教学模式(Tetra-Representation Teaching Model,简称TRTM),具体指的是“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的表征并进行表征间的转换。其中,“曲线表征”是指由某些自变量的变化引起因变量的变化以坐标图的曲线形式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将坐标轴物理意义、曲线上的起点、终点与拐点曲线走向等与实验数据相结合,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曲线表征有助于学生的定量图像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采用四重表征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宏观表征(实验现象等)、微观表征(粒子图等)、符号表征(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曲线表征(电导率曲线),结合运用宏观(Ih)、符号(If)、微观(1w)、曲线(1q)图象(或图形)进行教学组织,包括图象(或图形)的单独呈现、组合呈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图2所示),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直观地进行概念建构。

2.2

POE教学策略

POE教学策略,指的是“预测-观察-解释”策略(Prediet―Observe--Explain)。POE基本的程序是,首先设计某一情境让学生进行“预测”会有何结果或现象发生,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预测并说明理由,接着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有何结果或现象发生,记录观察结果,如果与预测的不一样,让学生“解释”原因或理由。POE教学策略增强了学习活动的指向性与目的性,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概念建构。

2.3

手持技术支持下的实验探究教学

本教学设计运用传统实验与数字化手持技术实验相结合进行探究实验。其中,手持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它与各种传感器连接可以同时进行多变量的实验探究,并实现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动态测量;突破了单点测量的制约;可以自动绘制图表,使测量结果更直观,所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并使之定量化,收集的数据更为精确。它常用在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中,是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得工具,是知识构建和应用实践的有力工具。

3、基于POE策略的高中化学“四重表征”概念教学案例

3.1

教学内容

此教学课例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中第二单元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教学内容,包括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角度定义酸、碱、盐等知识。

3.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电离以及电解质的含义;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角度进一步认识酸、碱、盐;初步认识到“手持技术”的使用方法与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微观粒子示意图,认识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的过程,并知道离子是以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通过思考与交流,对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比较,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最后通过“四重表征”教学图形,培养学生运用“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的联系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认识离子反应本质与特点的过程中建立微粒观。

3.3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实验情境一宏观表征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联系初中学习到的物质导电性试验,预测以下实验的现象。[实验]利用图3所示的装置,试验物质的导电性。(1)把碳棒插入盛有氯化钠固体的烧杯中,观察现象;(2)把碳棒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3)往纯水中慢慢加入氯化钠固体,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P-预测)预测实验现象:(1)、(2)灯泡不亮;(3)灯泡变亮。

教师活动:邀请学生一同完成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O一观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尝试解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1)氯化钠固体,灯泡不亮;(2)纯水,灯泡也不亮;(3)随着氯化钠固体的加入,灯泡逐渐变亮,继续加入氯化钠固体,灯泡越来越亮。(E一解释)这实验说明氯化钠固体、纯水不导电,但氯化钠溶液导电,浓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

教师活动:结合现象图(如图3)分析原因:氯化钠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纯水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极少。NaCl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有―定浓度能自由移动的离子;对于同一溶液,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越高,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设计意图: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新知教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科学能力;展示“连动式”的“实验现象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宏观表征”的表象。

环节2:宏观表征符号表征微观表征

教师活动:(设问)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上述实验?NaCl在水中溶解后发生了怎样的微观变化呢?

学生活动:(P-预测)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酸、碱、盐在水中会解离出带电的粒子,使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NaCl在水中溶解后解离出能够自由移动的Na+ 和Cl-,能够导电。

教师活动:(配合板书)NaClNa++C1-

(If)

学生活动:(O-观察)阅读课本中微观示意图(见图4)解析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的微观粒子示意图”(见图4)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活动:(E-解释)NaCl加入到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Cl溶解并发生了解离,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脱离晶体表面,进入水中,与水分子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教师活动:(补充)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溶液便能导电。随着自由离子的增加,自由离子的浓度增高,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增强。

设计意图:通过“微观粒子图”,实现“宏观表征”向“微观表征”的转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微观表征”的表象,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实验现象。

环节3:微观表征一曲线表征

教师活动:(引导)我们通常用物理量“电导率”来表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大小。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能力就越强。如果我们把实验(3)过程中测得的电导率以点的形式记录在坐标系中,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起来,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电导率曲线呢?

学生活动:(P-预测)学生预测曲线的变化趋势:由“灯泡越来越亮”可以推测到,电导率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

教师活动:为了连续地、更准确地测量电导率,我们可以引入更精确的测量技术“手持技术”进行测量。让我们来看看,将NaCl固体不断地加入蒸馏水中,溶液电导率的具体变化。(演示,同样邀请一位学生配合老师完成这个实验)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将电导率传感器置于蒸馏水中,开启数据采集器,将NaCl固体慢慢地加到蒸馏水中形成氯化钠溶液(适当地搅拌),在大屏幕上同步显示出溶液电导率曲线的变化过程,最后得到电导率的变化曲线(见图5)。

学生活动:(O-观察)观察实验,记录电导率曲线的变化趋势。

教师活动:如何解释溶液的导电性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与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解释。(E-解释)分析曲线:起初溶液的电导率为零,说明蒸馏水几乎不导电;随着NaCl固体的不断加入,溶解并产生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的导电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导率不断上升,原因是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逐渐增高,溶液的导电性不断增强。

设计意图:通过手持技术生成的电导率曲线,实现“符号表征”向“曲线表征”的转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曲线表征”的形象,学会分析曲线解释实验。手持技术的引入,在解决教学难点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结合POE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和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环节4:构建“四重表征”之间的联系

教师活动:结合“四重表征”教学图形(如图6),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结合“四重表征”教学图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表征形式对化学概念进行意义建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化学“四重表征”图形化教学的思考

4.“四重表征”教学与“教学图形”相结合

采用教学图形与“四重表征”教学相结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将复杂的化学原理与抽象的化学概念用图片、图形、图象和形象性的符号来描述,使原理和概念生动化、直观化和整体化,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促进“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一曲线’’之间的转换,提高了“四重表征”教学的有效性。

4.2 “四重表征”教学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

采用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学会采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化学问题,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数字化实验的实时性与直观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图形化的数据显示方式,即时地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时地对实验结果做出判断,并对实验预测进行修正;而“手持技术”的易操作性与准确性实现了在降低实验操作难度的同时,保证实验的精确性;数字化实验使化学实验从“定性”转变为“定量”,实现了定量的表征形式一一曲线表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进行逻辑思考,综合所得的实验数据与现象、概括并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此外,信息技术的引入也将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与实验探究的兴趣。

4.3

“四重表征”教学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

POE教学策略的使用,有利于“四重表征”的概念建构。在教学过程中,预测阶段能呈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能激发学习动机。在观察的阶段,当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一致时,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当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不一样时,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索,解释自己的观点与现象之间的差异,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建构。

4.4

第4篇:思政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高校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传统模式高等教育发展局势。高校应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做好深层次教育改革,利用对思政教育话语优化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水平,弥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足,力图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良好思政教育环境,不断做好多元化教育实践创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综合质量,为后续阶段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一、新时代背景下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必要性

(一)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有效性。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影响力逐步提升、自媒体发展及网络娱乐文化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同时也使思政教育工作得到巨大调整。其中,网络负面信息及负面内容的传播,时刻对大学生思想健康产生影响。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抵触心理愈发严重,对思政教育概念的曲解及思政教育内容的误读,促使大学生难以秉承客观心态参与思政学习实践,降低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围绕高校思政话语优化做好教育改革,则能从新媒体信息化、思政教育改革等多个维度,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多方面、多层次教育支持,促使思政教育能不再以好高骛远的视角开展工作,而是脚踏实地从大学生思政教育诉求角度出发,逐步做好深层次思政教育渗透,使思政教育工作真正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塑造大学生良好时代风貌的有效策略。(二)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新生态。新时代背景下丰富课程体系及多元化课程教学内容,可以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教育选择。随着大学生群体总数的逐年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一系列基础问题,导致思政教育难以更好地做好教育对接。在此形势下,高校围绕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优化做好教育改革,则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新环境的重要举措。高校对思政教育话语的优化,势必要从改变教育生态环境、提高教育适应能力、弥补角度缺失及提高教育实践水平四个维度开始规划。通过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实现思政教育能力的大幅提高,使新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能切实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后续做好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时代新机遇。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话语体系相对滞后。高校思政话语体系构建,需要基于时展不断做好改革优化。但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不完善,加之未能在思政教育方面投入足够教育资源,导致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其多元化需求。其中思政教育内容适应性不足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落后,一定程度限制思政教学工作开展,促使思政话语的运用难以起到积极教育效果。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做好系统化教育布局,从思政教育话语创新及体系优化角度,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契合度,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在思政话语有效运用下形成良性教育发展循环,从而有效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新环境。(二)话语结构脱离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确保思政教育可以进一步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是思政教育发展的核心关键,也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科学策略。在此过程中,思政话语必须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以改变大学生思想认知,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能以思政教育基本内容为原则,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及自我反省。而在实际思政教育实践方面,部分高校盲目开展思政教育布局,未能结合实际教学现状调整教学方向,导致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脱离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最终,促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这样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化推进,对后续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阻碍。(三)话语内容缺乏思想共鸣。高校思政教育的稳步推进,必须尊重学生在思想认知上的个体化差异。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因素,均可能对大学生思想状态及思想高度产生影响。所以,高校思政话语内容选择,需要基于学生个体化差异做好针对性地教育规划,确保话语内容应用有效性。但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仅注重工作的统一性,未能从保障教育多样性的角度选择思政话语内容,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无法引起大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促使思政教育无法切实发挥积极教育引导优势。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优化策略

(一)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教育影响力。提高思政教育话语影响力,必须从强化教育渗透能力及话语的生活化实践两个维度做好规划。高校需要针对新时代思政教育需求,开展一体化思政教育联动,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不同学科,促使各个学科之间能以思政教育为中心开展深层次专业教学工作。其中,高校思政教育对话语内容的运用,需要与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保持高度契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政诉求及生活现状的同时,调整对思政教育话语内容的运用,逐步从话语内容生活化布局角度开展教育实践。以教育实践作为核心切入点,逐级推进思政教学工作,使环境变化对大学生思想认知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进一步改变学生思想状态,使其保持积极心态参与课程学习实践,逐步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基于对思政教育话语影响力的强化来弥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足,进而为高校建立新的思政教育环境[1]。(二)提升新时代信息媒体的思政教育话语引导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时代新媒体引导作用,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能力至关重要。高校应从掌握媒体话语主导权角度,做好信息网络媒体的教育宣传;以理论体系为中心,逐步拓展思政教育涉及内容及领域;通过在思政教育话语中融入大学生感兴趣元素,强化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在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引导下,有效融入现有思政课程学习环境。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网络社交平台设立媒体账号,还可以与媒体平台开展合作的方式进行教育话语优化,运用媒体力量重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使高校思政教育对话语内容的运用可以紧跟时展步伐,切实从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视角看待思政教育问题。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从更深层次挖掘信息化时代教育资源,使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话语的教育引导可以切实发挥多元化教育的优势。(三)建立多元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改革机制。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与时俱进,需要通过积极的教育探索积累经验,从实践中掌握多元化教育技巧,并建立完善教育改革机制,促使高校思政话语体系的改革可以得到充分落实。通过开辟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实现对教育能力的提升。对此,高校可与政府机构、企业开展一体化教育联动,由政府机构派专员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支持,并指出当前教育不足,进一步传达政府机构的政治思想精神,使高校在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2]。企业则可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提供学习实训场地,通过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思政概念的学习能力,使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一定探索意识。一方面,运用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亦可为高校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思政教学经验提供保障,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四)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新思维及话语新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政学习成绩开展布局,忽视对思维逻辑及思想认知教育培养的重要性[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优化,必须要从教育创新的角度做好改进,提高话语的适用范围。例如,对思政学习存在抵触心理的大学生,高校不应利用学分进行约束,而是要利用柔性策略,对大学生进行感化。根据大学生存在的思政学习问题,逐步做好深层次教育分析,了解影响其积极参与思政学习的阻碍因素,帮助大学生摆脱学习困境,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逻辑。而后再结合对思政教育话语的运用开展系统化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在思政学习方面形成正确认识。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在话语内容创新方面做好优化,结合新时代的新事物提升话语内容包容性,使其符合当前时代背景,让大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定亲切感。以此,提升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应用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优化,需要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做好深层次教育规划。通过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动态及掌握大学生学习动态,进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改革,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运用对以后思政教育稳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亮华,查静.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9-82.

[2]李涛,等.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探究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化工管理,2020(34):37-39.

第5篇:思政教育概念范文

中国梦的概念就是实现我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以及人民的幸福,中国梦其理念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人民奋进的最终目标,从中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共同的理想愿望,中国梦可以说是一面精神旗帜。处于新时期下的中国面对着很多种挑战,而中国梦能很好的汇聚我国力量,起到保证我国人民面对困难时能够勇往直前的伟大作用。

2把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2.1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对现阶段的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式”的思政教育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起到激励和凝聚作用。中国梦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来说,“中国梦”式的教育大大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此外,从中国梦的属性与含义这一角度来看,中国能在更新思政教育体系方面提供了新条件,把思政教育和中国梦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利于学生主动投身到时代构建中来,既帮助学生实现了个人目标,还加快了社会主义的发展。2.2通过中国梦学生能更加明确他们奋斗的方向与目标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他们自身品格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的进步和繁荣。现代青少年所面对的挑战比较多样化,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大学生意识很容易会被外部环境所左右,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甚至更为严重的还会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将中国梦融入其中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定位,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活力,他们个人追求过于强烈,把成才梦和中国梦合二为一,也就意味着把大学生的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相融合在了一起,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了统一,利于进一步实现中国梦。

3把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几点路径

3.1着手于社会发展的层面,对学生解释这跟中国梦的历史要求相符合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注入中国梦,首先要让学生对中国梦定义和他的实现道路有所了解和掌握,并且对中国梦发展规律还要有所认识。通过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来全面的认识我国的社会。由于社会历史是按阶段性发展的,中国梦也是如此,它有自身的规律,我们要让学生从中国梦概念这一角度出发,使他们懂得中国梦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3.2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入手,让大学生知道这是中国梦的现实需求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中国梦,由此可见这跟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逃离不开的现实意义。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还需我们按照社会实践这一角度出发,为学生解释这跟现实要求相符合。要想实现中国梦,就一定要在正确指导下进行,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开展教育,学生就会对我国现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进而意识到中国梦的含义与目标,充分把中国梦跟社会主义实践相协调起来,明确中国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社会实践这个视觉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国梦。3.3围绕学生自身展开理想教育为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中国梦教学给实现,我们还要围绕学生自身来进行研究,把学生个人需求和情感跟中国梦融合在一起。现如今社会中,大学生一直以来备受各方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他们是我国的未来,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一定要增强中国梦,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精神层面,协助他们充分调动起自身的信念,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对于我们而言,精神信念尤为重要,它作为一种精神向导所存在,它可帮助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把个人梦注入到中国梦中去,使得大学生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和人才。要想实现我国民族的复兴和发展的更加的繁荣昌盛,就一定要实现中国梦,而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存在,因此在对大学生展开思政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中国梦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把个人目标和中国梦相融合到一起,帮助大学生为我国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曹 聪 王婷婷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

参考文献:

第6篇:思政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利益观;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原则

单就来看,利益属于其产生起始范畴之内,马克思与恩格斯正是因为开始对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问题产生了关注,才开始对国家与法的现有观念产生了疑问。与此同时,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利益问题,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唯物史观这一辨证理念,从而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思政教育与利益理论上。因此,以马克思提出的利益观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思想同利益间的联系,对于提升当前我国思政教育效率和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的利益观概念

从哲学角度来看,理论中强调的利益观,其性质可以被规划到简单的唯利益论之中,但究其本质,却并不仅仅是在表示纯义务论。该理论观点的提出,既是在批判资产阶级不断发展的时期所产生的狭隘的利益观,也是在以此狭隘利益观为基础,对其进行一定的超越和创新。该利益观所要表达的是:人类社会是以追求自身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基础的。强调了人类社会生活中利益的作用和社会地位。从内容上来看,该利益观主要包括了四方面的内容。第一,该利益观提出的哲学基础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此哲学基础充分表明了提出该利益观的理论基础既不来源于生活中的经验感受,也不是抽象形态的理论观念,而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条件决定的,其自身带有十分丰富的社会需要与现实内涵。第二,该利益观强调的主体是个人,以现实社会为立足点的话,每个人都是自己与群体的统一,是在客观世界中从事各项实践活动的人类;任何人想要促使自己的个人利益得以实现,都需要同他人和各项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使得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都可以因此实现。第三,该利益观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全面和自由发展的机遇。因为该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精神食粮,其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物质的依赖以及对精神层次方面的要求相对较多。所以,要想促使该目标的有效实现,还需要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与人们的精神追求等手段来实现。第四,该利益观提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人民群众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在视域中,要想实现其最终目标,就一定要依靠广大劳动者的实践活动和无产阶级开展的社会革命,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当前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从而使得社会生产力可以得到真正的解放与发展,进而实现目标。

二、思政教育与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依据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逐渐地融入到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发展热潮之中,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所有经济主体开展社会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其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就是其自身对于利益的欲望和追求。所以,经济主体要想保证自己不会被市场淘汰,就一定要满足不同市场主体对于不同利益的各种追求。①并且,市场主体往往是通过出售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等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这使得正常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最终目的,也不得不服从并服务于此种经济利益关系。就市场经济本身来看,衡量其内部各个主体价值最主要的标准是其在市场中获得了多少的利润,所以,各主体在市场中赢得的利润越多,则表示其自身能力越强,市场价值越大;反之,其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地失去市场生存空间。此外,经济主体只要在经营过程中能够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经济的规则,通过城市的劳动与合法的经济手段就能够逐渐的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②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追求利益最大化已经逐渐成为了各个经济主体开展各项市场活动的方向标,因此,如何帮助经济主体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有效的规范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秩序,保证各项市场经济体制制度都可以正常的运行,便成为了当前我国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工作任务。

三、利益原则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1.明确思政教育者的利益主体地位

要想将利益原则贯穿于整个思政教育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在该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占据的利益主体地位。确立了这一地位,才能够保证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被全面地发挥出来,提升其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意识,从而转被动受教为主动参与。③对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教育者们利益需求的关注度,使其能够确切地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和集体的主人这一思想观念,一起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其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其能够认识到展开思政教育才是其真正的利益点,从而教育者们的主体作用可以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得教育者可从根本上对教育者思想有一份深切的认同感,进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2.明确受教者的利益追求

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该项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以提出的利益观作为指导思想,不断的贴近生活与实际,尽可能地以受教者们的切身利益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以便使得思政教育能够真正的满足受教者们的需要,更容易被受教者们所接受。④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受教者们的生活环境也被大量的信息所充斥着,各种思想观念和诱惑等都对受教者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使得其利益需求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教育者们一定要了解不同受教者们的合理利益需求,并以此作为展开思政教育的依据,从而有效的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者间的距离,减轻二者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距离感。此外,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还需要尽量引导、发展并丰富受教者合理、健康的利益需要,以便促使其能够从根本上接受思政教育。

3.将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利益关系来了解客观世界的,所以,人们思想上的问题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之间是具有一定联系的。教育者可以将全面的了解并解决受教者们的实际问题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切入点,通过结合思想和实际问题的方式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⑤就目前来看,我党要想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就一定要深入到农村和基层中去,深入地调查并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加强我党同群众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锻炼我党的工作能力,还可以为思政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4.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直以来,我国人民都希望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实际存在的物质利益,但由于个别的单位和个人为了谋求更多的私利,而置集体与他人的利益于不顾,通过生产山寨、劣质产品、诈骗等方式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其巨大的财产与精神损失。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民群众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增添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⑥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本质不会发生改变,使得人民群众可以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明确合理、健康的概念与分类,从而使得开展思政教育的价值和作用能够被全面地发挥出来,体现出思政教育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宗旨。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观念和文化的不断涌入,做好对我国国民思想政治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提升人们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尤为重要。因此,以提出的利益观作为开展现代化思政教育的基础,通过确定当前我国思政教育相关利益原则的方式推动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地发挥出该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培养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意识,推动我国社会建设。

引文注释

①王相楠.利益观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原则[D].辽宁工业大学,2014.

②王继全.利益观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苏州大学,2012.

③周晓波,王相楠.利益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原则[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02):63-64+79.

④朱萌.论利益观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物质利益原则[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05):65-68.

⑤李艳.利益观视阈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05):121-122.

第7篇:思政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 高校思政教育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232-01

在21世纪,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随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的概念、用途也不断拓展,可以说网络已经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资源的增加,互联网作为新型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高校对于网络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全新的网络时代中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改变思政教育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1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的机遇

网络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全新平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各机构,如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均在网上设置主页,建立微博等信息共享平台,这是一个新的教育机遇,高校创办相关思政教育网络平台,能够有效展开宣传工作,实现思政教育高效化、拓展化。同时,网络思政教育还是个互补平台,学校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政教育,学生通过网络来巩固知识,随时查实信息,进行查漏补缺。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不能能够传递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网络思政教育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授业的方式,更多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丰富的网上内容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索。

除了网上学习外,教师也将网络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播放幻灯片、用视频教育学生的方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通过视频片段或者电影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这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网络的互动性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而言,网络无疑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向教师提出问题,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方便教师督促学生的学习状况。

2 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和新挑战

网络表现出来的环境和交往中具有等同性,即人与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是平等的,因此,在网络时代中,教育者就不存在“灌输”的模式基础,为了适应网络,高校要适应网络环境中思政教育新模式。同时,网络还具有交互性,即人与人的交流是双向的,两者间的交流可以是实时交流,也可以是异步交流,网络的互动性要求高校的思政教育者要适应这种模式,积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单向交流的方式。网络还具有分享性,通过网络可以将资料进行共享,能够让更多人同时获取资料,这种方式客服了教育的局限性,增加了灵活度和自由度,也让网络更多了一份吸引力与凝聚力。

但是在网络时代中,思政教育也同样面临很多新的困难。首先就是技术上的问题,网络虽然普及率很高,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掌握较好的网络技术,很多思政教育者受年纪、经验影响,对网络的熟练程度不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限,无法在课堂上插入网络教育,导致课堂略显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网络还对正统观念有着冲击力,很多网民在上面传播不实消息、负面新闻等,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判断力,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侵蚀,导致思政教育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另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也要有所提高,一些思政教育者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迎合学生的取向,在课堂上传播一些网络上未经证实或者不实的言论,给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很深的影响,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转变对策

3.1 遵循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要遵循方向性原则、虚实性原则和人文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首要原则,是指在思政教育介入网络后所要具备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对于日益渗透的西方文化侵蚀和网络上的不实虚假信息要进行坚决抵抗,保持警惕性和敏锐性,这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问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在网络上有着坚定立场,不断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政治观,保证思政工作的方向性。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最本质冲击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革命性变革,即虚实性,人们逐渐意识到除了物理空间以外,虚拟空间正占据了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思政教育者要遵循虚实性原则,不能单单仅靠网络来进行教育,不能过分迷信网络和虚拟技术,要从实际出发,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技巧。人文性原则是指高校要用科学的态度审视反思就观念,科学的方式去适应新环境,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人文精神去感化学生,不能一味依靠网络技术。

3.2 加强思政工作者的网络培训

高校思政工作者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网络的了解掌握程度不够,而思政教育者又走在教育的前端,应当与时俱进做好教育工作。因此,高校要对思政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尽快掌握网络教学技巧,将教学形式与教师的考核相挂钩,实现信息化教育服务。学校加强思政工作的网络技术培训,可以采取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的方式,用青年教师带动中老教师的网络学习热情,采取互帮互助的方式实现共同进步。高校教育者也可以通过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站的建立,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师生交流,方便教师能够尽快找到相关资料进行学习、整合。

3.3 积极引导学生

高校和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能盲目灌输思政观念,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存在依赖性,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用毕业学长的经验教训来教导学生,从侧面引导学生要正确利用网络,不能迷失在网络环境中。高校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形成思想意识的新领域,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网络中的信息,具备鉴别识别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网络。

4 结语

在网络时代,高校越来越重视网络中的思政教育,虽然网络思政教育存在局限性,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其普及性和知识的广泛性却是传统的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加强网络互动频率,全程关注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预见性、创新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第8篇:思政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在新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当中融入思想理论课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要在高校真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要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促进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当中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将思想政治课程融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双向提升。

一、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概述

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式。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新教育理念下不断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相渗透融合,在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当中开展思政教育,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全面提升,以达到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目的。大学课程思政教育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的思政课程概念较为局限,通常只是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而大学课程思政不仅局限于某一学科课程,而是融入不同学科教学,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和渗透,达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双重功能,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而大学英语学科教学在高校教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英语不仅是重要的语言学科,而且也是高校教学当中重要的人文学科。大学英语教育在提升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接触中西方文化的同时养成正确的文化理念,用辩证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注重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所以,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对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二、思政课程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其重要性做进一步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英语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保证学生学好第二语言的有利条件,有助于彰显信息传递的价值,也利于学生思维的延伸。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意识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表现出亲西方文化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通过思政教育来扭转这一趋势。教师在大学课堂中渗透先进的思想文化,同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华文化,并且重塑文化意识形态,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坚定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形成先进的文化体系,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在实践中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尽可能从自身做起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扬光大,进而坚定民族文化的底气。英语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学科,负责教授学生第二语言,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质疑,而此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的民族。经上述分析可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不可或缺性,而接下来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合现状,在明确两者融合不足的前提下,予以有效处理,确保两者有机结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尽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三、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现状

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步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将思政教育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入课堂教学环境当中,是新教育理念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研究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渗透与融合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就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与融合的现状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新教育理念影响着高校教学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就是在教育活动当中树立人生教育观念。人生教育观念是指在教学活动当中能够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人为什么、该怎么活等问题,促进学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的提升,加强高校教育当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调查显示,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注重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甚至仍然有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应当是由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开展,与大学英语教育关系不大。这样传统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由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更加依赖课本教学,更注重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局限于英语语言教育本身,而忽视了英语教学当中的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是新世纪网络课程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教材的编写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教材为中心,充分结合新教育理念,注重教材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以广泛的题材提升教材的前瞻性和趣味性。教材编写的内容涉猎十分广泛,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更包括文化习俗介绍、伦理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热点聚焦等,教材旨在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由于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因此设定的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分离,不利于发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优势,限制了学生全面长远发展[3]。

(二)西方元素渗透冲击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在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大量的英语阅读及文章写作,所以教材编写过程中会引入很多西方文学材料,或关注很多西方社会热点。因此,开展英语教学会让学生接触到很多的西方文化元素,而英语教学本身重点就集中在英语语言学科教学上。《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了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及表达能力,选用很多地道的英语素材,以此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但是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传统文化涉及较少,对中国社会热点关注度不足,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元素的渗透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冲击。其中涉及很多西方文化元素,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意识,也应当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辩证的思维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4]。

三、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中渗透与融合策略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融入思政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此来抵消学生的抵触心理,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结合大学英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便利性,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要以教材为依托,以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5]。《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过程当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和阅读文章等,剖析文章所传达的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积累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想要真正提高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程度,就应当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现实意义,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和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为了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学校可以对教师加强培训,让教师了解更多的新教育理念,同时加强教师教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大学英语教师了解更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教学竞赛,促进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让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以此来促进教学成果提升[6]。

(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针对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给教育活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充分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视频、音频等网络教学内容,以此来丰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选用素材时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的教学素材,例如新闻热点、BBC栏目、学生喜爱的电影等,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增加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关注度,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向学生推荐Ted演讲视频等,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增加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渠道,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7]。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占高校教学课时比例很大,因此,如果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性强、教学周期长,所以有融入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应当重视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芳.浅谈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J].南北桥,2020(04):177-183.

[2]魏春燕.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J].科教导刊,2020(23):129-130.

[3]宇.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开展探究[J].科教文汇,2021(02):56-57.

[4]张苗.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1):66-68.

[5]王燕.课程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挖掘与设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单元为例[J].文存阅刊,2021(09):106-107.

[6]姬丽敏.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融合的途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88-89.

第9篇:思政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税法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

一、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实现立德树人,离不开教育体系制度支撑。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高校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德育养成的环境,必须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开展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能够使高校在育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德育工作。其次,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获取的信息也是鱼龙混杂,许多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不重视社交、沉迷于网络世界、理想信念淡化、道德选择偏差、“三观”不正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表面上看原因多种多样,实际上却是教育的问题,学生抵触传统的说教,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反思和创新。教师可以通过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既能够降低学生对传统说教的抵触,又能够将正确的“三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学生,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最后,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说,税法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财务领域的专业人才。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在会计和财务管理领域广泛应用,财务共享系统被多数企业使用,财会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的财务岗位和别的岗位交互程度更深,财务管理专业亟须深化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财务会计类工作岗位,除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有要求外,更需要学生有规范操作、遵纪守法意识。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开设课程及教学建设情况来看,税法这门课程教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在上课过程中普遍将重点放到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上,对于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及依法从业观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较少涉及。税法作为会计类的专业基础课,有必要且应该与时政紧密结合起来,融入思政元素,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建设一支质量高、思想好、道德优的税收从业人员队伍。

二、税法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实现路径

(一)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常规教学中

目前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侧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较少涉及到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因此,除了上述提到的增强育人者本身思政教育能力之外,还要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高校税法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从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就当融入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税法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合历史、经济社会发展、时事政治等知识,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税法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性,感受学习税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和价值。课程内容中具体的思政教育元素设计如表1所示。

(二)将课程思政嵌入到专题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