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90-01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即“(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其中非常突出地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进行选择自己的学习对象——研究课题,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化,从而实现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的目的;(2)学习知识和获得能力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所学习的不是哪一个领域或学科的知识,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各科、各领域知识和实践能力。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3)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感受、体验及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不仅使学生体验和感受了生活,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的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各异,这就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特点,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开辟新的途径。
二、地理课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安排
虽然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但也应该遵循一定的步骤进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一定限制性的研究性学习只能是一种形式。
1.研究性学习开始之前的动员工作
在研究性学习开始之前,首先向学生交代清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包括常用研究方法介绍、资料收集和分类指导、科学性指导等。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社会调查法中还有: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发展性调查法、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等。应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让他们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要注意实施阶段与选题阶段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做不同的选择。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为课题研究积极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答指导。必要时可进行一些专题讲座,如“资料的分类整理、分析论证、综合提炼”、“资料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图表的设计”、“实验方法指导”等讲座;指导学生整理以前的资料,查漏补缺,制定实施阶段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方案;围绕中心问题,设计多种可行的科研方法开展研究论证等,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实施阶段的研究。
2.选题
给学生提供一部分课题,并向学生交代每个课题的目的和特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及获取资料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课题,并进入相应的课题组,课题组的同学应该密切合作,积极配合开展工作。老师应该提供更多的与地理相关的课题供选择,特别是能用课本上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的课题,如:月相的变化规律;天气变化和预报;城市人口问题;城市外来人口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绿地调查与研究;课题选择时也可以不受老师的限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某同学的家长在公安局刑警队工作,就不妨看能不能充分利用资源查找少年犯罪的年龄、性别、户口及所犯何种罪进行研究分析少年犯罪与年龄、性别、户口等因素有没有关系;某同学的家长在市环保局工作就不妨研究一下本市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3.资料的获取
在课题选择好之后,老师要分组进行指导,让学生写出课题研究计划和资料的获取目标、途径及方法,如: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选择不同的课题所需要的资料是不一样的,有的课题只需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就可以了,有的资料的获取需要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才行);应该从哪里获取(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如何进行资料的获取;由谁负责;每一个同学的具体任务是什么;什么时间进行等等,特别是需要野外实地考察的一定要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尽量获取。教师对学生写出的计划要认真阅读并思考,补充和纠正学生的不足和错误。确保活动的顺利深入进行。
接下来就是各组成员分头进行资料的获取和实验,老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和进展状态,必要时做出指导,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时遇到困难也可以对学生所选的课题作调整。
4.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
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首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直接关系到后面的结论是否科学,所以老师应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纠正并指导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到结论。
5.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的撰写)
[关键词] 实验 研究性学习 模式 实践
一、关于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
1.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化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物质的性质等是在实验中探索总结发现的。对实验过程的探索性研究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2.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过程、探索实验问题的学习方法。其特点是:①通过自主操作,有利于培养使用仪器、药品的基本技能;②通过对实验设计的探索性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③通过对实验过程的研究,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有利于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构建
1.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化学实验内容主要分为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由于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实验过程,从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得出正确结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倍加关注,因此,在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中应当以探究性实验为主选取实验课题。课题内容的选择有两个渠道:一是变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研究性实验课题,既能拓展和延伸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二是选取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课题,关注环保、卫生、生活、科技等。
2.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根据化学实验科学的特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为凸现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探究性、开放性原则,结合笔者在实验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的实践,构建了如下的实验研究性学习模式:
三、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操作与实践
1.选定课题
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具有研究结果的未知性和研究过程的探究性,它不是对实验的简单重复和验证。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尽量选择背景材料充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正确结论的课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课题选择:
(1)扩展延伸化学知识的课题。如①研究化学反应途径;②研究化学反应现象和本质;③研究化学反应最佳条件;④研究化学反应产物和成分;⑤研究化学反应快慢。
(2)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课题。如:①关注生命价值:纯净水的制取及检验;加碘盐的成分分析。②关注环保:家乡工业污染实验报告;废旧电池实验报告。③关注社会价值:含磷洗衣粉对水质影响的实验报告;测定土壤、水质酸碱性的实验报告等。
2.设计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分析问题背景,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实验方法;第二步:组织开题评审,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修定方案。整个设计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进行协同指导,如提供背景资料,指导实验方法,引导分析方向等。
3.过程研究与结论
实验过程中应当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二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化学规律往往隐藏于知识的较深层次,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挖掘;实验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 差距,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去尝试探索。因此,在实验研究性学习中,应当始终贯彻探索性原则,培养探索求真、严谨唯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是实验研究性学习成果形成的关键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独立探索,发现隐藏在实验现象和数据间的规律,从而得出科学结论。这既能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如学习SO2性质时,有一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课题:“SO2与Cl2的漂白性比较研究”。经过讨论,研究小组确定了如下实验方案:
④将上述各步实验中的品红溶液换成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又将如何变化?
学生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过程研究,对SO2和Cl2的漂白作用原理得到了准确的理解,并能牢固地掌握。
4.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把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体验,特别是创新思维的体验,通过小组、班级或年级进行交流,既能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同学获得成功感,也能使其他同学获得一次难得的思维启迪。每一次成果交流后都要进行反思、探索和延伸,使实验研究性学习向纵深拓展,提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水平。
评价以自评和它评相结合:自评注重研究过程的感悟与体验,学会在自我评价中自我改进,成为通过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他评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构筑激励个性特长,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四、关于实验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教材实验是实验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教材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许多实验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其知识起点和思维的切入点都切合学生实际,研究时间短,收效快,有些实验在课堂内通过教师引导就能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这无疑会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师自觉性是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 政治 课堂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61-01
1.前言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的核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己发现问题,之后再自己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政治教学水平,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2.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特点
在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自2000年开始,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就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这代表研究性学习已经进入我国的高中课程领域。
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多特点。首先,研究性学习带有很好的开放性,无论是内容还是学习空间,学习地点还是信息来源,都不再具有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涉及到社会、自然界以及人类发展等多个方面。其次,研究性学习具有明显的探究性。学生学习的方式再也不是被动的理解和记忆老师传授的东西,而是自己选择研究课题,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的探索答案,是一个完全自主学习的过程。良好的实践性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点,它更强调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高中政治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3.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政治课程中主要是传授课本中的知识,一般是按照政治学科知识逻辑体系进行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小。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的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自己主动的去搜集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知识,探索研究相关课题,这样也就让学生的认识活动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另外,传统的政治教学中,学生一般采取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传授去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非常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索实践,从而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在收集处理信息以及问题分析上面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
3.2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健康完善,全面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还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更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很高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其他方面的潜能并不重视,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关注的就是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今后发展的各种精神品质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学中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的要求。
4.高中政治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方法
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一定要结合政治课程的重点,着重发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课堂内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的操作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用语言和肢体语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帮助树立信心,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甄别,从而选择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2)自学教材。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的研究课本,并且搜集相关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和学习思路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自学教材能够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下进行。
(3)讨论问题。通过问题讨论环节,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完善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够进行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同时有助于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和点拨。
(4)归纳总结。对于学生提出和讨论过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概括整理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总结主要由教师进行,语言要精练,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适当的点评和补充,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5.结束语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已经正式列入课程计划在高中新课程方案中实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并且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应俊峰著:《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滑著:《研究性学习导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35-1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研究,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才有利于开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研究。研究形式如下:
(1)设计开放性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本目标来完成,而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而激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景,将常见的知识和常规问题设计成一种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获得思考乐趣。
(2)利用实验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通过各种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学生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看到奇妙的现象,学生兴奋点达到,然后因势利导,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在资料的整理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笔记的整理过程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如高三复习阶段需要分析处理的资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现成的“死”东西。将“死”材料进行“活”处理可以设计出研究课题。
2.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社会调查、科学实验、专题研究。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搞科学实验,写实验报告。搞专题研究,写专题论文。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教师在这四个阶段中都要充分体现“指导性”。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成果。”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有以下几个阶段:
1.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
适当地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背景、目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在学生选题之前可向学生介绍当今我国教育改革动向及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重大意义;介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具体如下:
常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
常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做出假设设计实验以验正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2.研究性课题的选择。
指导学生选好研究性课题是成功的一半。可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的实际,也可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或本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课题选择的价值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选择适宜的课题。学科知识结合生活、生产、社会问题展开,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研究欲望。教材中合成氨工业,硫酸、硝酸工业,硅酸盐工业,塑料、纤维素等都是很好的结合材料。还可以从简易实验入手,如从鲜花中提取代用酸碱指示剂、改变花的颜色,以兴趣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活跃思维,掌握研究的程序和要求。根据高二学生特点以及我校实际情况,拟出以下课题供学生选择。
(1)酒精可燃与不可燃的临界浓度的研究
(2)无污染氯气装置的研究
(3)关于含碘食盐的日常保存的研究
(4)无磷洗衣粉为何难以推广的探究
(5)××镇生活垃圾处理状况的调查
(6)厨房生活垃圾能再利用吗
(7)处处可见的动态平衡
(8)用植物色素制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
(9)绿色能源离我们多远
3.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
每个课题小组一般有3~5人,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经济背景、化学成绩、能力水平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使每个小组都成为整个班级的缩影。建组之后,每一个课题小组要明确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对调查问卷、提纲、实验方案的编制等,使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4.实施方案、信息处理、得出结论和课题评价。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研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掌握了多少,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即通过什么方法习得知识,以及学生的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现实的状况是教师、学生在考试和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被迫采取满堂灌、满堂考等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学习之下,在学习方式上也主要以死记硬背、机械练习为主。这种读死书、死读书教育方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书呆子。他们只知道背书、习题、考试,对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探究、质疑、应用,对身边出现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缺乏分析和解决的有效思路和办法。针对这种状况,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利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被提上日程。研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概述
研究性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通过研究、实践、动手等方式得出科学的结论。与其说这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如说研究性学习更像一种科研方法。我们都知道科学研究旨在对未知的事物的探索,没有现成的方法和结论等。科学家按照科学的理论、程序等通过反复的论证、实验最后才能得出结论。研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借鉴了科学研究的模式,让学生“重新研究发现科学知识”。学生需要按照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自己动手收集有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提炼等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及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正确应用及动手实践等。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应用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来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不同的生源和地域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法。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实施步骤上基本相同,主要有创设情境、选定课题、实施研究、总结评价等。
1情境创设
情境的创设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一个为学生所喜欢的情境,对研究性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情境下,更容易进入情境之中,更能够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个优秀的情境能够起到如下的作用。一是,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开动脑筋,利用情境发现问题,挖掘问题,继而解决问题。二是,优秀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对教师的意图更好的把握,更能让学生解决问题时方向明确,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等也更加容易评价。三是,优秀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燃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培养数学的思维和数学素质,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和解决问题的源动力。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安排和知识点来安排情境,如:现在有A、B、C三个住户比邻而居,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十分的融洽。有一天,果农D贩卖果树回家路过这里,口渴难耐,向他们讨水喝。A、B、C热情地接待了D。D说:“我这里恰好剩下一个颗果树苗,就送给你们了,帮你们栽种好,看你们想栽在哪里。”A、B、C三人都不愿意果树栽得离自己太近,对别人造成不方便,最后三人商定要栽在与三个人距离相等的位置上。果农听后就犯愁了,该怎么选这个位置呢?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被带入其中,马上发动脑筋想办法。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圆的知识的应用,需要学生利用三点确定圆心。
2课题选定
教师设定情境后,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在大脑中勾勒出具体的图景,这就是进入情境。情境越与现实情况符合就越具有研究价值,更加能够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根据情境的设定,从其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比如,上面的问题在现实当中可能出现各种附加情况:如果三户人家处于一条直线上,那么怎么找出那个距离ABC都距离相等的点?是否存在这样的点?这个问题是直线与圆的关系在情境中的应用。也有学生根据情境的设定提出,栽种的果树距离三户人家距离最近的方案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点该怎么确定,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三角形中心的知识,三角形类型、三角形与圆等更加复杂的知识。这些问题都可能在现实中发生,都是具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们可以自由提出并作为课题。
3实施研究
实施研究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一些比较简单的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实施完成,并当堂进行总结和评价,形成研究结果。比如,果树的栽种问题涉及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点等不是特别复杂,可以由教师适当启发,由学生自由发挥,在课堂上就能实施完毕。这样的课题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一些比较复杂的课题,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做大量的调查、访问等,这样的课题周期长、任务重,难以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实现,应该由教师组织由学生的课后完成。比如,《创建身高与桌椅高度最佳匹配模型》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做好研究方案、实施计划、课题评审、任务分配、研究方法、时间限定等一系列的工作,这样的课堂与一项科学研究的过程十分相似。复杂的课题,教师应加强组织、引导、监督、评价等作用。
4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结束,也是提高学生士气、增强学习兴趣的重要一个环节,运用的恰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评价方式主要分为自评、互评、师评等。自评由学生自己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评价,互评是指同学之间的评价,师评由教师作出最后的结论。评价内容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细化课题研究的步骤、努力程度、方法步骤等的评价,避免粗放式的只针对结论的评价,或直接打个分数草草了事。应在评价中发现学生研究课题的闪光点,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研究兴趣。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一、研究性学习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的课程概念,随着教材的改革,研究性学习及研究性课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也将日趋重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因此,研究性课题应具有专题性、开放性、探索性、层次性、过程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学生自主性及可操作性等特点。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是有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通过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探讨,一般能达到如下目的: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和加工应用等能力。
二、研究型学习类型
研究性学习应适应中学生的身心及知识层次等特点从以下几种角度进行并选择研究性课题:
(1)认知型研究性学习,如关于酒精可燃与不可燃临界浓度的研究,关于多元酸与碱连续反应中数学模型的构建的研究等等;
(2)应用型研究性学习,如生活中的几种简易水处理方法研究,关于含碘食盐的日常保存的研究,无污染氯气实验装置的研究等等;
(3)综合型的研究性的学习,如常见含银废物中银的回收研究,关于延长电池寿命的研究等等;
(4)宏观型的研究性学习,我国废电池处理现状及方案研究,本地生活垃圾调查,无磷洗衣粉为何难以推广等;
(5)文献型研究性学习,如侯德榜对我国民族制碱工业的贡献,四大发明与我国古代化学等等。
三、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
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初期,较多采用的是在活动课程中进行的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从课题研究思路来说,化学研究性学习既要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性,又要充分考虑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从课题研究构想来说,我们的理论支撑背景要有针对性和深刻性,达到阶段目标和理想目标的方法要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自我鉴定意见
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教科所课题组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是2001年立项的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2003年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研究性学习 行动研究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55-03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创新革新等七种能力。20世纪70年代,职业核心能力在德国职业教育界得到快速发展,其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受到职业教育人士的普遍关注。在我国,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努力方向,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借鉴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应用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还原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旨归,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本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五年制四年级的5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4个月的行动研究,具体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等四个环节。
(一)计划。计划是开展行动研究的第一环节,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制订计划等两项任务。
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日益受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青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之一。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近年循序渐进地开展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实操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以满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本研究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明确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之后,制订了研究计划:
第一,开展相关培训,使学生明确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意义,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程序,学会选题、掌握简单的研究方法和资料的搜集方法等。
第二,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明确行动的步骤和时间安排,拟订和发放具体的活动方案。
第三,学习活动结束后,发放《研究性学习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状况调查问卷》,检验活动效果。
第四,根据行动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二)行动。行动是开展行动研究关键环节,决定行动研究的成败。培训是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行动的前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教师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对学生提供适当且有效的指导,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以下六个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生活实际,创设“舞蹈专业学生减肥与健康饮食”方面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者其他兴趣爱好,与同学一起主动提出一个感兴趣的、新颖的研究问题,自行组建或加入学习活动小组,并参与讨论,对研究问题的价值性、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进行合理地探讨。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共分为13组,每组3~6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了13个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
2.做出假设。学生在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经由小组讨论,要在第二阶段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主动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结论做出猜想或假设。各组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已有经验或知识有哪些”,主动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结论做出猜想,对假设表述的明确性和假设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3.制订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制订详细具体的研究方案,以确保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并召开方案汇报会,对各组的学习方案提出建议和指导。小组合作拟定研究步骤,合理分配时间和经费、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合作,商讨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问题做出严谨且翔实的书面综述。
4.收集证据。收集证据是学生运用方案中制定好的研究方法进行收集研究问题资料的过程。学生要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收集能验证假设的证据,并记录和保存完整,对收集到的证据能进行初步有序的整理、筛选。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5.反思与评价。本阶段学生的任务是对所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分类,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的关系,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对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6.表达与交流。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交流观点。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吸取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
(三)观察。观察是开展行动研究的辅助行为,是教师监督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一环。
按照计划采取行动之后,教师要不断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资料,对学生行动的实际情况,包括行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学生的特点等进行全面的观察。观察的实质是搜集研究资料、监察学生行动的全过程。在行动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不断发现,获取反馈意见,及时修改行动计划。比如,当学生不能提出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寻找原因,并重新创设问题情境,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
(四)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的第四环节,是对行动研究实施过程和效果的全面总结、评价,对开展新一轮的行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本次行动研究按照计划有序开展,成功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行动,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对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和学习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习活动需要,及时调整行动计划,有效促进了各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研究报告质量较差;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小组活动;学生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限等。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让学生评价本次行动研究的成效,即开展研究性学习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9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56份,无效问卷3份。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6个程序和22个子程序分别对学生7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影响,具体影响频次详见表1。从影响频次数据可知,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程序和子程序对高职学生各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的影响;高职学生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给予较高的认可;研究性学习能够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表1 研究性学习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调查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和子程序
影响频次(不大于56)
职业核心能力 与人交流能力 与人合作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数字应用能力 创新革新能力 无影响
一、提出问题 1 与同伴一起主动提出一个感兴趣的、新颖的研究问题 43 36 26 20 20 5 20 1
2 根据个人兴趣自行组建或加入活动小组,并参与讨论 34 39 28 30 14 7 16 1
3 对研究问题的价值性、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进行合理地探讨 18 22 32 28 32 12 17 0
二、作出假设 4 小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已有经验或知识有哪些” 27 29 32 20 28 12 13 2
5 主动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结论作出猜想 17 18 36 29 20 7 14 1
6 对假设表述的明确性和假设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25 18 26 23 28 13 19 0
三、制订方案 7 小组合作拟定研究步骤,合理分配时间和经费、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合作 26 37 29 23 22 20 10 0
8 对研究问题作出严谨、翔实的书面综述 16 17 26 27 31 11 11 0
9 小组商讨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法 31 30 30 20 17 10 19 1
四、收集证据 10 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收集能验证假设的证据 17 21 34 20 32 17 11 0
11 在收集证据时进行记录并保存完整 12 14 24 21 35 19 12 0
12 对收集到的证据能进行初步有序的整理、筛选 11 20 16 22 30 23 13 0
五、反思与评价 13 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类 14 14 20 23 31 24 12 1
14 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的关系 16 18 34 25 20 17 14 1
15 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 18 16 29 30 22 19 16 1
16 不断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质疑、修正,发现新的问题 17 17 34 29 23 9 24 2
17 对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肯定的评价 18 18 23 30 15 10 12 3
18 对自己和同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33 18 23 29 19 9 8 1
六、表达与交流 19 以报告、研讨会、展板、墙报、刊物等多样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21 18 25 27 22 17 22 2
20 与他人交流观点,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44 28 19 27 13 9 8 2
21 与他人分享成果和经验 35 27 17 19 18 13 10 2
22 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达做出客观的评价 34 22 18 28 16 14 12 4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研究性学习应用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超出具体职业技能范畴的跨职业的能力,不适合依靠某一门学科课程进行技能培养和训练,必须通过各门学科的整体力量来实现。各门学科均可以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倡导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重塑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树立起以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识,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的学习以有效的指导,减少对知识的“灌输”。通过研究性学习,(下转第149页)(上接第56页)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使用,进而提高各种职业核心能力。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活动为导向,这与学生课外活动的特性十分契合。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产生影响,还可以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训练等学生课外活动之中。比如,本研究所开展的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案例。课外活动受时间、地域和资源的限制相对较小,更具灵活性,更易于开展长期的、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融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标,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合作性、灵活性、反馈性和兼容性等特点,适用于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总之,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和实践探究,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基金项目】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3年度院级青年课题“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研究”(2013G13)
关键词: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问题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08-01
当前,我国教学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教育革新尤其是我们的汉语即语文教学革新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在本文中,笔者就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析,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理解
语文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中学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从科学的眼光,自然的、社会的角度,用科学的,理性的方式和方法就某个语文专题或者问题去认识问题,获取相关的资料,进而达到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既然是研究性学习,那么它所涉及的内容就是开放的,学生和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是相对比较的民主的,学习教材是发展的,不固定的,或者说的变化的,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则起着主体的作用,且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一般的学习不一样,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教材都是不固定的,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只要教育的几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存在,就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这么说,研究性学习与情境性学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调动一切有用的要素进行学习,也可以让教师调动一切资源帮助学生不断的进取,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让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在意学生学习的结果,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重要想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学生可以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学习如何收集自己有用的资料,以及怎么去制定语文课题计划和步骤。
(2)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探讨,相互取长补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集体主义。
研究性学习可以给语文教师带来全方位的挑战,以前,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国家课程标准,任务比较的简单,容易完成。研究性学习就不一样了。
首先,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以前,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的地位与学生平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换为合作伙伴的关系,这就使学生能够更加放得开,能够站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五学习,教师也摆脱了过去的“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
其次,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是教师从经验型像科研型转变,不但要更加善于思考,更加善于观察学生,分析学生的思路,更加具有科学素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
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一些专题、问题的解决进行的,所以在语文这门学科中运用的比较普遍,因为语文教学要解决的专题和问题比较多,这些问题可以是中学学生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它的路径来源可以有很多,既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课内的,既可以是已经被证明的,我们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检验,也可以是未被证明的。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是相对比较开放的,经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融入社会,更加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且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和实战经验,为以后的人生做好准备。
(3)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个课题,学生成为这个课题的设计者,制定者,实施者以及完成者,学生对这个课题负有主要责任,学生被置于主体者的地位,当学生感觉到他自己的责任时,他就会有更加大的动力去完成。
(4)研究性学习不仅仅重视研究的结果,它还更加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体验,这个是研究性课程的主要目的。
3 研究性学习运用的几点问题
当前,对于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广泛地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但在高中阶段已经比较地普遍了,当然一些地区的中学、小学也开始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且获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1)概念模糊问题。某些人认为,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主要是完成一些最基本的生词,拼音,写作,文言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完成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个人看法。国家已经出台了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地响应国家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探索更为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