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经济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设计 要素 小环境 大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1视觉要素
小环境作为视觉景观对象时,应考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考虑走在其周围的人的视觉感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形象,而且应该考虑多层意义,引起人们的思索。作为视觉对象的景观环境应有视觉层次,处理好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关系,应有景深,反映更多的内涵。比如雕塑往往会成为一个视觉中心,但也应有基座、地面和周围环境的陪衬,更需有一个好的视距、视点,使小环境以一个有序的整体出现在视线中。同时考虑各个角度的观瞻,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景观环境。
2空间要素
2.1停留空间
小环境的设计应该布置休息设施,为人们提供休息空间。人们也可以从一个小环境看到另一个小环境的景观,如在步行路线上看到两侧的景观。常用的休息设施有很多种,石椅、石凳、矮墙和划分空间的台阶、栏杆、建筑物的台阶、转角、凹处等。座椅应设隔板以防其他人的干扰,使用特殊的颜色、材料或标志以求醒目、安静和安全,同时改善整个小环境的参观环境。
人们选择座位总需有一个良好的朝向和视野,可以领略到周围的美景,同时在座位周围布置能引起视觉效应的景观,如树木、小品、雕塑、人群等,这样能加强对小环境空间的领悟,座位的朝向也是小环境设计的内容。休息区域的选择,应有全盘的考虑,不能随心所欲随处布置,不要仅考虑美学而忽视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应该让观赏者能够很好地观察周围景色,边休息边欣赏四周的景观,同时也应在休息者背后、头顶处设置遮挡,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2.2环境因素
人们在小环境中逗留观看时,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天气的变化会给人们的室外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但也会给人们欣赏美景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像“雨中情”、“雨中景”,往往会增加人们的逸趣。
小环境的设计应该提供适宜的设施,让人们能应付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将休息设施、步行道等一些小空间安排到最有利、最方便的位置,并对小环境的内部空间进行精心的组织,同时对构成要素也要进行尺度设计,如矮篱、矮墙的高度能遮风,设置顶棚以能避雨。另外小环境的布置应能使人们体会到大自然的好处,人们能够接触自然、欣赏自然。
3引导要素
3.1 环境的边界
要使小环境形成空间感、领域感,应精心组织小环境和周围环境的边界。边界是人们进人环境的界限,明显边界的出现,有助于让人们从心理上感到进入另外一个空间,增强对小环境空间的领悟感,同时也把握小环境的空间范围。
小环境的领域范围一般是人们根据使用功能、使用要求、条件、环境要求自发地形成的,我们也可以人为地综合各类因素制定这个边界,一方面改善边界内的环境设置条件,使空间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强边界感,使人们能看到明显的界限。
建筑小环境的边界处理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绿篱、栏杆、台阶、坡道、建筑物的外墙等进行边界的划分。
(l)绿篱常常用来区分两种完全不同质地的环境,比如区分硬地和草地,绿篱完全起到环境的过渡界限作用。由于相对较宽,而且高度随树种的不同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人们一般不会跨越。绿篱相对较封闭,由它围合的空间,随高度的增加围合感加强,形成较为私密的空间。(2)台阶和坡道在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作为小环境的边界,起到过渡空间的效果,人们根据坡道或台阶带来的高差变化,会明显地感觉空间的转换。在划分空间时往往利用台阶或坡道,使空间有所变化,形成内外有差异的空间。
3.2空间引导
当小环境边界确定以后,有时因为其边界用墙、矮篱围合,或掩映在树丛中,空间较为封闭,使在室外活动的人不容易发现,小环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需要采用引导手段,使人直接或间接地到达。引导的手段有多种,可以通过道路、台阶、坡道、标牌、空间导向物等能够表达一定方向的设施的指示,向人们暗示前面空间的到来。城市中心小环境设计,主要通过道路、台阶、坡道、指示牌的精心设计,表达一定的方向意图,也可以对地面材质的选择、色彩的选用、文字和符号的设计进行整体的设计。
4结语
小环境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要素的差异影响了小环境的功能,同时各种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也使空间内部呈现不同的形态。构成要素的选择应该利于空间的形成和人们的健康发展,特别应该满足人的尺度,服务于人们社会往的需要,以形成多方位、多类型的次小环境。各种要素的组合应根据人们自发形成的空间和参考人为的调节综合布置,人们生理、心理要求不同,交往方式、活动人数的不同,熟知程度也不同,这就要求小环境内的空间应该有个好的规划。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Abstract: In the 1940 s, especially after entering the 80 s,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value engineering was used widely, but they have not given a clear and unified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conomy policy value. The author firstly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the policy cost, function and value of national defense economic polic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put forward three kinds evaluation mode of the policy value, discussed the basic steps and methods of establishing national defense economic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model based on value engineering analysis, 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 elements of the system and its determinants, and gave the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nal factor relationship of value engineering analysis. It provided innovative analysis tool for national defense economy policy value analysis.
关键词: 价值工程;政策评价;政策成本
Key words: value engineering;policy evaluation;policy cost
中图分类号:[F0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001-02
0 引言
20世纪40年代,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国防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价值工程的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产权结构、关系、外部性问题、集体行动、寻租活动、政治制度等研究领域。尽管价值工程概念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迄今并未对政策价值概念给出清晰、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政策成本是事先安排协约和事后监督、维护协约的费用总和;与成本相对应的功能则是指执行协约的效益。这个定义仅把成本与协约关系相联系,影响了定义的普遍性。有的学者则认为政策成本是制度运行的成本。价值工程学是对政策价值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值得关注的是价值工程学强调成本与功能的联系。因为从价值的角度分析,国防经济政策评价中各个主体民意的表达或表达是一个关于政策价值评价的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价值是否就是功能呢?对此,作者认为,国防经济政策价值中功能与价值存在联系,但这种功能不等同于价值。
1 国防经济政策的成本与功能:价值工程分析
对国防经济政策进行现代价值工程学层次上的深入分析,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具备统一的价值工程科学的实证化的方法论;②建立针对国防经济政策价值的评价标准。价值工程分析的意义在于为国防经济政策价值的研究提供现代价值工程学的方法论——价值工程分析。本文将探讨如何建立针对国防经济政策的价值工程分析。
国防经济政策价值中的功能与价值的联系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主体之间进行国防经济政策的参与权利交换(即交易)的许多行为将产生价值:①搜集有关国防经济政策价格(纳税额度)、国防经济政策供求的信息,了解主体的民意和所处的政治环境;②主体之间的协商与谈判;③主体之间形成关于经济社会的契约或协议;④监督国防经济政策的执行;⑤获得关于国防经济政策执行后果的信息;⑥保护居民的经济社会权,防止其受到侵犯所作的宣传。上述这些国防经济政策价值的活动所形成的费用大部分可归结于功能,但不是功能的全部,而且应当强调的是它们与主体的民意相联系。从国防经济政策价值的角度,可以给出政策价值概念的定义:政策价值是指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政策市场中,通过主体进行民意表达或表达(即交流民意信息,协商或谈判等),实现其经济社会权利的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政策功能,其中包括关于国防经济政策的谈判、制定、监督执行和维护有关管制的政策功能。
2 观经济政策的价值评价:实证分析
2.1 国防经济政策价值的概念 针对国防经济政策价值的成本概念的界定,为国防经济政策的价值工程分析提供了前提。一般地讲,价值工程学经常以成本或者费用之和(总成本)与总功能(政策或制度功能)相比较说明经济过程的价值。这样的说明不准确,因为由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功能,即交易功能未能得到独立的表达,而且没有直接将交易功能与成本进行比较。借助成本与国防经济政策价值之间的联系,针对国防经济政策价值,作者界定国防经济政策成本和国防经济政策功能的概念,以此为基础提出国防经济政策价值的概念。国防经济政策成本包括:①成本;②国防经济政策的提出、审议、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价引起的直接支出;③相关政府人员的工资支出等。国防经济政策功能主要是指主体对于政策满意度的增加,或者政策政策成本期末比基期的减少数量。国防经济政策的价值指由于政策决策过程的优化而增加的功能与该过程运行所损耗的成本之间的比较。用公式表达是:MP=■
式中:MP指国防经济政策的价值,PR指国防经济政策价值的功能,PC指国防经济政策价值的成本。
价值的概念体现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把国防经济政策价值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策形成(功能)过程,并通过对其中投入功能比较说明国防经济政策的价值。
2.2 政策价值的评价标准与帕累托最优 国防经济政策价值容易受到很多不易观察或测量因素的影响,必须通过适当的评价标准指标替代或转换,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这些评价标准指标对国防经济政策价值变化的贡献(或者影响)。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作者在此进行的开拓性尝试,实际具有理论上的试错性。建立国防经济政策价值的评价标准,一般要使用一组评价标准指标或者多组评价标准指标。国防经济政策价值是主体、政策市场、行政决策机制开放程度、政治环境、政府偏好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公式表示是:∑CR=f(MF,PF,EF,OF,GF,NF)
式中:CR(Course result)——过程结果;MF——主体要素;PF——政策市场要素;EF——政治环境要素;OF——行政决策机制开放程度要素;GF——政府偏好要素;NF——其他要素。
结合以上公式,作者提出了如下6项评价标准指标:①主体结构状况指标;②政策市场供求稳定性状况指标;③行政决策机制开放程度指标;④政治环境公开性指标;⑤政府偏好合法性指标;⑥其他指标。这种方法适合于从宏观范围评价国防经济政策的价值,而不适合于对国防经济政策价值作微观、具体的分析。对微观、具体的分析来说,这种方法所取的指标并非十分合适。
需要说明,在选择指标时往往因人而异,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因此,首先要对选择哪些国防经济政策价值评价指标达成共识,否则就无法实际展开对国防经济政策的价值评价;其次,即使能够在选择国防经济政策价值评价指标上达成一致意见,如何对这些指标作综合评价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如各个指标之间如何排序,对各个指标应给出多大的“权数”等。在选择同样指标,但对指标排序和“权数”确定不同的情况下,对国防经济政策价值的总体评价便可能相差甚大。作者认为,使用帕累托最优标准评价国防经济政策的价值比较合适,因为国防经济政策价值变革和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标准可以为评价国防经济政策的价值提供一个单一而精确的尺度,虽然运用这一评价标准还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但是在逻辑上是可行。
3 推论:关于政策价值评价的功能和价值进一步分析
在讨论国防经济政策的价值评价方法以前,有必要进一步对价值评价的功能和价值进行探讨。
在理论上追求一种完美的、面面俱到的评价标准是脱离实际的。前面讨论的政策价值的价值评价概念不会构成这样的标准。如果只是使用价值评价的一项标准(即使是前述的政策价值评价的帕累托最优标准),放弃或很少使用其他评价标准,自然会产生片面性或某种“缺点”。只要价值评价能够满足本文分析政策价值评价的特定要求,以这些片面性或缺点为代价就有其合理性。那么,本文对分析政策价值有什么特定要求呢?或者说,本文分析政策价值的着眼点在哪里呢?简单地说,本文把节约或价值评价改进作为分析政策价值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强调对政策价值作微观、具体的分析,有时也需要有一些宏观和相对抽象的分析。正如前面的讨论所阐明的,政策价值的评价标准能够较好地适应这些要求。①
同时,作者也重视政策价值评价的可观察性、可评价性,以及应用这些标准作政策价值工程分析时的可操作性。这些要求将集中体现在对具体的价值评价方式的选择和设计上。与那些虽然逻辑上精确但不易评价,甚至不易观察的价值评价方式相比,本文更关注那些虽然逻辑上不很严格,但易于把握的价值评价方式。这一点正是本文在提出若干理论化的评价方式后,又提出了一些借助常识就可以作出判断的评价方式的原因所在。这样,虽然总体上说本文评价政策价值时采取的是单一的价值评价,但价值评价的方式则是复合的。需要说明,应用价值评价分析政策价值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例如,价值评价高的政策价值是“好”的、“优”的,价值评价低的政策价值是“不好”的、“劣”的。同时,作者对政策价值的评价分析是实证的,本文描述的是政策价值实现的价值状态,并不对这种价值本身的状态进行评价,以避免过多的规范性分析。可以说,规范性和实证性的统一是政策价值的评价分析的一个特色,虽然这不影响在实际分析时把二者相对分开。
4 结论
本文论证的逻辑基础是:不同类型的国防经济政策价值,其构成要素是相同的,只是构成要素的组合结构不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于分析具体的国防经济政策的价值工程分析。国防经济政策的价值工程分析可以划分为主体、政策市场、政治环境、行政决策机制开放程度、政府偏好等多个要素子系统,多个子系统之间构成了多种结构关系。探讨了建立基于价值工程分析的国防经济政策程序模型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对系统内部要素及其决定因素的关系作了典型性说明,并对价值工程分析内部要素关系进行了总体描述。这为国防经济政策价值分析提供了创新性的分析工具。结合成本探讨了如何建立针对国防经济政策价值的评价标准。作者建立了政策政策成本、功能和价值的概念;提出了政策价值的三种评价方式;指出在实际评价分析中借助那些不“规范”的,但易于观察和判断的评价方式,则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注释: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有关论述.
参考文献:
[1]库桂生等著.中国国防经济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50-56.
[关键词] 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一、引言
目前,为了发展农业,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用于农业水利的工程项目之中。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在农业以及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环境问题也相继而产生了。当前,既要加强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对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给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因此在实际的过程之中应该努力地权衡这两个方面的利害关系,在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问题。本文就是针对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旨在为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一个科学的参考。
二、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基于如上关于农业水利工程项目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阐述可以得知,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性地评价,并对二者加以权衡。若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应该了解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究竟对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
1.农业水利工程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强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兴建,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农业水利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兴修水库、灌溉沟渠等工程项目。虽然这些农业水利工程项目能够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大规模修建带来大量的移民问题以及耕地补偿等问题,人们的实际占有耕地的面积递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社会问题。一旦这些社会问题不能处理好或是所引起的矛盾爆发,那么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环境。
2.工程施工期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因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工程的开挖、弃渣的堆放、建筑物的占地等施工活动将破坏局部植被,降低工程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加重水土流失,使施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3.农业水利工程运行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农业水利工程在修建完成之后,就开始投入了使用。例如,一个大型水库在修建完之后,便会向这个水库抽调一定量的水资源,那么着就会导致其他地方水资源以及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具体而言,农业水利工程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一方面工程建成将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灌溉排涝供水能力,为区域农村和城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2)另一方面工程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灌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将逐年增大,农业退水可能会对河流水体有一定污染影响,以及污水排放增加会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三、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确立
1.首先应该对影响环境的基本要素加以确定
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而言,其促使其评价过程进行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影响环境的基本要素加以确定,这对于准确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经济三个大的方面加以评价。(1)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土质、地表水文、地下水文、局部气候、地形地貌、水土流失以及泥沙等方面的要素;(2)生态环境:主要包括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植物以及病虫害等方面的要素;(3)人文经济: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交通、区域经济、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素。
2.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的赋值
除了对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要素加以确定之外,还要对其进行定量地确定,这就涉及到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的赋值,它能够准确地定量反映出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赋值可以依据水利工程项目对各种环境要素影响的不同程度,判断为一个分值。一般在实际评价过程之中,采用的是10分制的标准来进行赋值。如下表1所示:
3.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方法
笔者根据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总结了如下几点评价的方法应用于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之中。
(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 3 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3)网络法: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在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这也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实际过程中,若要想取得更好地发展,那么就必须要进行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这对于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海群.浅论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活力,2011(16)
关键词: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原理;原则;辩证关系
一、工程项目管理要素概述
在质量、成本、工期满足要求的前提下,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范围不再停留在生成计划和进度报表上,面对一系列无法预料的难题,还要及时控制工程项目的主要要素。进度和成本是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要素,它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解决方案,确保有效控制成本和进度,在计划进度和预算范围内完成规定的项目。在把握工程项目管理要素中,需要注意当一项工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累计成本与完成的实际工程量如果不匹配,超出项目预算但还有剩余工程量,要完成项目需要增加费用,这反映了成本支出、资金投入量的大小与进度的快慢或提前滞后有直接的相关关系,因此对两者的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之中,正确把握和控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项目工程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二、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基本内涵
项目进度控制是一个不断变化循环往复的动态控制,它从项目进度控制目标确立就开始进入到执行的动态上,再到进度控制计划的编制和跟踪检查。当实际进度超前或滞后于计划时,就要分析原因,更新进度计划,对进度进行控制,执行新的进度计划,使两者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度,新的不确定因素又会出现,产生新的偏差,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检查调整控制的动态循环往复过程。如果实际进度不能按照计划进行时,需要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调整或者调整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前者同步进行几个工作,实行平行流水作业,合理安排各工序,科学组织交叉作业,不改变工作量,改变工作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达到调整和缩短工期的目的。后者需要相关措施支持保障,经济措施是一个重要方面,资金来源、资金总供应量和供应时间、为实现进度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激励措施等,这时就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强成本控制。
有效的进度控制可以使工程顺利达到预定目标,并且影响着项目的成功与否,还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由于影响工程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且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在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应根据以往经验和数据统计进行估算,确保进度计划具有一定的弹性。通常一个较为复杂的项目包含多种系统,这需要由一个全局的整体把握,逐层逐项进行分解控制。
三、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内涵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途径,它是企业根据一定时间段的预期规划,决定成本耗费及拟定成本计划,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成本消耗的要素和内容采取的调控措施,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减少成本。成本控制综合核算、预估、调控和监督等方法,是企业找到自身缺陷,挖掘内部潜力,尽力降低成本及资源损耗的过程,整个成本控制过程是一个随着成本的形成,不断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从中揭示差异、查找原因、采取措施、调节偏差的过程。通常项目工程成本控制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已开始,属于前期工程成本的范畴,此阶段项目方案的不确定因素和项目的定位问题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费用。在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工程设计对于项目工程成本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项目的基本成本。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控制,具体为人力资源的节约和现场材料村料费的节约。
项目工程控制用目标管理方法,遵循成本最低化、全面成本控制、动态控制、权责利结合原则。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从实际出发,通过主观努力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对全员控制,各部门、个单位的责任制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使项目进展中,各个阶段连续进行,使项目成本从开始到最终置于有效控制之下。
四、工程项目进度控制与成本控制的辩证关系
通过以上对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定义分析、原理介绍及重要性的概述,对成本控制的方法、过程和原则的界定,可以看出,在整个项目工程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过程中,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成本控制和进度控制中的一个辩证关系就是找出工程费用最低时的最优工期和工期确定时的相应的最低费用,即使计划工期缩短,又使直接费用增加最少,不断缩短活动持续时间,同时考虑间接费用的叠加的影响。
(一)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相互统一。工程项目进度优化中费用优化,是寻求最低时间成本的进度安排,这也是每个项目工程的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都是分阶段进行控制,这也是相统一的地方。比如在设计、采购阶段,分析消耗成本和作业完工的动向,预测最终值,定期地掌握与其相应的作业的进展程度。随着项目设计作业的进行,当成本与预期有出入时,就需要配合进度采取一些纠正措施。尤其在人力的上,关键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费,减少单位工程用工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相互制约。一个项目工程,从工程立项到竣工,时间跨度一般大,多种因素的变化给成本控制造成极大的困难。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条例、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社会政治条件等不可避免的外部条件是企业不能改变的,与企业的进度控制联系密切,要使成本同时得以控制,只有对内部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筹备、工程施工等因素控制,保证资金有效运转。一旦资金缺位,材料供应和人工劳动受其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度就会停滞,项目的时间进度延缓,工期延长,间接的增加项目管理费用,因此须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合理安排资金使用,避免因为缺少资金而引起的风险。项目保证适当资金的投入,为加快进度措施,这就要求项目进度计划制定既可行又优化,使工程进度均衡又持续,才能在保证工期缩短而且又可能同时成本降低,项目全寿命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进度、成本作为工程项目的控制目标之一,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单独只考虑一方面,要两者之间相互辩证考虑,缺一不可。任何项目都是在一定的成本额度下,有着明确的进度目标,同时有要求实现的功能,因此在进行项目计划和控制时不能违背两者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反而要利用两者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采取适当的措施,在保证两者相互协调的状况下以实现项目的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梁世联 惠恩才.工程项目管理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赵继远.浅析工程项目中的成本控制[J].经济丛论
[3]黄永.质量、成本和进度控制的关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9)
部管理, 对该项目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 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 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 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 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该项目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该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该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 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该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 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0?, 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 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 是一种相互结合的关系, 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 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 必须结合该工程特点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 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 该工程施工环境复杂, 外部因素对工程影响大, 不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设备, 要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 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及时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 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 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 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 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 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2.该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 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施工活动关键是技术性活动, 只有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 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并创造优质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2)社会系统。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 故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即为社会系统。项目管理, 人是第一要素。该项目在管理中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 分调动项目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这也是该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3)经济系统。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分系统, 是/ 目标分系统0?之一。工程施工是一种生产活动过程, 同时也是经济活动过程。工程施工势必投入/人、材、机0?及资金, 投入太多会造成浪费, 投入不足又会影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
经济系统是与技术系统、社会系统相伴随而发生的, 是一个投入和产生的系统。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生分析, 搞好责任成本管理, 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 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 该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进行项目成本控制, 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 在时间上保持一致, 保证了该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真正做到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 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 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 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 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 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 在于降低项目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3.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项目经理部在对该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 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3.1 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 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 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 注意了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 能力, 使可能性变为现实; 另一方面要从该工程实际出发, 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3.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 亦称/ 三全0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 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 成本控制人人有责。项目成本的全过程
控制工作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 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3 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 成本控制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 即动态控制, 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 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 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 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3.4 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 目标的设定和分解, 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 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 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 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即PDCA循环。
3.5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 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 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 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 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 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4.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 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 或者说既增收又节支。控制项目成本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 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4.1 组织措施。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 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 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 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 以降低工程成本; 经营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工作, 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 处理施工赔偿问题; 财务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 应随时分析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 合理调度资金; 项目经理部的其它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 为增收节支尽责尽职。
4.2 技术措施
(1)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方案包括四大内容: 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
(2)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 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
(3)严把质量关; 杜绝返工现象, 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
4.3 经济措施
(1)人工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 减少窝工浪费; 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 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 加强劳动纪律, 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 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2)材料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 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 节约采购费用; 合理堆置现场材料, 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 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 合理使用材料, 综合利用一切资源。
(3)机械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 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 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4)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控制。主要是精减管理机构, 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节约施工管理费等等。
项目成本控制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三者是融为一体、相互作用的。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 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 制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 各部门和各班组通力合作, 形成以市场投标报价为基础的施工方案经济优化、物资采购、经济优化、劳动力配备经济优化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关键字 国防产业 生产要素 增长结构
1 国防产业的定义及其分类
1.1 定义
国防产业是指相对民用产业而言,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需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国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公共产品的生产部门和国防建设中实现物和能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国防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战争准备的直接响应部分,其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为国防力量提供各类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上。国防产业作为军品生产能力属于国防资源范畴,作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的产出机构又属于国防生产力范畴。国防产业履行着经济能向战争能的转换职能,是经济能向战争能转换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机器。我国的国防产业体系涵盖国民经济体系的各部门,在军事工业领域主要由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通信、信息、核工业、军械、军需等部门所组成。这些部门既是国防产业的主体,又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具有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双重主体的特征,其产业结构代表了国防资源的结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中科技体系的结构走向。
国防产业不同于一般的民用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国防产业属于一种消耗性经济,其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只能是作为国防的消费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需要。第二,国防产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经济活动一般严格按计划进行,买卖双方是固定的,不允许自由买卖。第三,国防产业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它关系到战斗的胜利和生命的安危。第四,国防产业的结构和规模随军事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第五,国防产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
1.2 分类
国防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国防产业包括国防工业、国防农业、国防交通通讯业、国防建筑业。国防工业主要有兵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核及军需工业等部门,它直接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被服、装具等,是国防生产的核心部门。国防农业是指为国防建设提供食物、衣着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原料的农业生产,它是军队得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国防交通通讯业是指交通通讯业中用来保障军品生产和武装力量发挥作用的部分。国防交通通讯业具有同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产品的非实体性、军民通用性等特点。国防交通通讯业对战争的胜负起到重要作用,是军队作战的生命线。国防建筑业是指从事营房工程、筑城工程、海防工程、防空工程、二炮工程、通信工程、后方基地仓库工程、人防工程等施工任务的产业,它为保存军队有生力量和国家战争潜力提供重要条件,是国防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狭义的国防产业主要是指国防工业。国防工业是指其产品主要用于国防的工业部门,即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为军队或国家安全生产必需的武器装备和特殊用品而从事的经济生产活动。国防工业是寓于整个国民经济中为保障国防建设与战争需要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发展对任何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言都是必不可少。
2 国防产业的增长源泉
2.1 劳动力
按照政治经济学原理,劳动力是在生产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在对物质资料进行再生产的同时,还不断地实现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不仅表现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还表现在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劳动力是生产诸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一种生产要素,担任着生产要素组织者的责任,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地实现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因此,劳动力是国防产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产要素,对国防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 资金
在现代生产中,复杂多样和大量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种生产要素之所以能有机地聚合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资金的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资金的规模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在我国的国防产业中,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发展国防产业的资金(国防费)几乎都是由国家支出的。由于“资源有限论”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可投入国防产业的资金是有限的。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防资金投入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国防现代化建设将长期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资金在国防产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了。
2.3 技术
技术是人类为了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创造的各种手段、方法、技巧和配方。技术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通过与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的紧密结合,深刻地改变着工业再生产的面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技术革命和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产业制度和产业格局的改造和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国防产业的发展过程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一个国家不失时机地调整国防资源结构,加快国防军工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这对于武器装备的更新、提升国防产业效率和增强军事抗衡能力都是极为必要的。此外,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高技术战争的时代,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充分展示了高技术条件下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运用,战争要素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战争的相关空间不断扩大。这也充分证明了高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
2.4 管理手段
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管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十六大报告中也提到,管理要素要按贡献进行分配。可见,管理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已经慢慢被人们所重视。一项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一个企业在相同的资金、人员和技术设备的投入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已经在很多活生生的案例中得到验证。但是,综观中国管理20多年的艰辛历程,原本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却因为我们的管理跟不上,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这一问题在国防产业的发展中尤为突出。因此,在将来国防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管理手段这种无形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并力争使它的作用发挥到极点。
2.5 信息化改造
信息化改造的主要作用来自网络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三方面功能:①技术基础的优化功能。信息不仅具有极强的渗透能力,而且具有影响全局的特点,此外,网络技术还提供了新型的知识载体。一切其他方面的技术,都可以借助于网络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能够使其作用发挥到极致。②知识存量的改造功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人大科学时代,各门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层出不穷,知识存量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地步,并且因人类独特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还在不断地扩张。由此可见,由于知识存量之大,只有使人们借助网络技术,才能迅速且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实现目标的信息,大大降低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改造成本和国防产业结构的改造难度。③创新能力的价值功能。网络经济实现了全球知识和信息的共享。然而网络经济并非就是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它的核心是在开放的条件下,通过信息为创新提供路径,使创新思维在信息支持下迅速产生成果。网络时代的到来,要加快国防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就是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核心作用,加大信息产业对国防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使国防产业的结构构成与网络时代的经济、技术要求相吻合,与高技术战争的有效供给目标相适应。
3 优化国防产业增长结构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安全环境变得对我们更加有利,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但与此同时,在这一系列成绩与繁荣景象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新世纪初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优化国防产业增长结构、提升国防产业效率和增强军事抗衡能力,已成为我们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借鉴日本、德国、巴西等军事强国发展国防产业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优化我国国防产业增长结构。
3.1 增加高科技研究开发的投入,为国防产业提供高技术依托
国防产业既是国防建设的主体,又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具有经济和国防双重主体的特征。因此,国防科技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国家安全防卫的基石,可以说谁掌握了国防高科技,谁就掌握了未来世界。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一直坚持国防科技有步骤地发展。近年来,日本对军事科研的经费投入持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据美国国防部发表的报告称,日本的国防科技发展势头强劲,在不少领域里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了美国。而我国的军费投入相对落后,中国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姜鲁鸣指出,1990年以来,中国国防经费总量虽然增加较快,到2003年底总额为1 853亿元,约合224亿美元,仅占gdp的1.69%,比世界国防费占全球gdp平均2.6%的比重低了0.91%。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比如鼓励民间企业介入并开发同国防装备有关的高科技,把许多尖端的民用技术直接用于国防产业的生产,为国防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依托。
关键词:TCM理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
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这促进了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电力工程高额的投资,已成为阻碍电力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物价的不断上涨,使电力工程造价也上涨迅速,工程投资资金的筹措难度愈来愈大,而这事实上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的健康发展。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在满足工程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目的。而应用全面造价管理,即TCM理论来指导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能够对电力工程全过程、全要素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一、全面造价管理(TCM)理论的内涵
1、全面造价管理的含义
全面造价管理,即TCM理论,是由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对其的定义是,通过利用专业的知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工程项目中的资源、造价、利润和风险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并将之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简单地说,全面造价管理,就是在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来对工程项目中所投入的全部资源进行造价管理。全面造价管理,是一种管理各种要素、资源、工作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的系统方法。全面造价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原理、得到充分验证的方法、最新管理技术。全面造价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工程实践活动,在这过程中工程管理经验和判断与科学的管理手段相搭配,以解决工程项目中的经营决策、造价预算、财务分析、造价控制等,并能够将工程项目中的进度、质量与造价等指标结合在一起,实现三大目标的统一。
2、全面造价管理的内容
从全面造价管理的含义来看,全面造价管理的内容事实上可包括四个部分,即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要素造价管理、全风险造价管理、全团队造价管理。全过程造价管理指的是,为控制工程造价,从工程项目的投资、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等过程,围绕工程造价相关的全部业务活动进行管理;全要素造价管理指的是,在工程项目中,影响工程造价的有多种因素,如工期要素、成本要素、安全要素、质量要素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以控制工程造价;全风险造价管理指的是,在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对确定性造价因素、完全不确定性造价因素、风险性造价因素等进行管理,以避免不确定性因素所造成的工程造价失控;而全团队造价管理指的是,在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与工程造价有关的各合作方,如材料设备的供应商、投资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以达成共赢,从而实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二、基于TCM理论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策略
1、全过程管理电力工程造价
电力工程的投资决策,是电力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其对于日后工程经济效益的获得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进行初始决策时,就必须做到决策的适用性和经济性。首先应该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行业经济动态,来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其次要充分分析电力工程存在的经济效益和各种风险,将施工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各种要素考虑,以求掌握全面、合理、准确的决策信息,此外还要形成合理的造价估算,以为造价全过程管理提供支持。在电力工程的设计阶段,可通过设计招标来选择最符合的设计方案,电力工程优化设计对于工程总投资额的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能够布局合理、紧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正确操作设备,尽量避免使用价格昂贵的材料等,这些对降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应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上进行优化。在施工阶段,电力工程的投资方,应派专人做好工程施工纪录,保存各种文件图纸,为将来有可能发生的索赔和纠纷提供依据。
2、全面管理电力工程造价要素
工程造价是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费用,也称为总投资,从构成上来看,包括了购买购买材料、设备等的资金,即生产要素价格,同时也包括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和管理等服务性价格。对于控制生产要素价格,一方面应该应用标准设计,在电力工程的设计中,尽量采用那些能大规模生产的材料,以控制材料价格;另一方面要加强工程定额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领用要加强控制,施工队伍每领取一部分施工材料,如电缆等,需要由施工队长进行签字确认,如果超过定额,要调查相应原因,在施工结束以后,对遗留的材料等,要及时回收,避免浪费。而对于控制服务价格,如控制工程设计费用,可通过设计招标来选择最符合的设计方案。设计招标有利于增加竞争和选择最合适的方案,一般情况下通过招标选择设计方案,会扩大设计方案的选择的范围,从而保证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准确性。此外设计招标还有利于降低设计费用、控制电力工程总的投资,缩短设计周期。
3、全面降低电力工程造价风险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全风险造价管理,即在信息不对称、成本不确定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从电力工程造价风险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类,前者是与整个市场宏观环境相联系的,而后者则是与具体的电力工程相关的。在电力工程施工市场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个别施工企业在投标过程中恶意压价,扰乱电力工程的施工市场,影响工程造价管理,对于这种情况,电力工程投资方应编制一个科学的可行的标底,准确地判断投标单位所投标的是否合理,作出正确的判断,选取合适的承包单位,而不是单纯地从价格角度来衡量。其次应当制定最适合本工程的评选方法,将投标者的各项资质进行综合考量,做到合理低价中标。此外,还要重视监理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的作用,既重视对技术施工的监理,也重视对工程造价的监理,确保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措施得到实现,以达到预期效果。
4、多方参与电力工程造价管理
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全团队造价管理中,要形成多方参与,既要有施工企业参与其中,同时投资方、设计单位等都应参与其中,以更好的控制电力工程造价。投资方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积极参与工程决策的全过程,既注重技术的可行性,也考虑电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其二,在项目设计调整过程中,要发挥审核作用,既注重技术把关,也重视审查概算费用,防止工程造价超过概算,形成造价失控;其三,在电力工程的施工阶段,投资方应进行进度、质量和造价控制,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而设计单位参与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角度,一方面在工程设计中,要实行限额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控制工程造价;另一方面,对于施工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应以专业的眼光来进行审查,确保设计变更的合理性。
三、结语
全面造价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中,应用全面造价管理,从电力工程的全过程、全要素、全风险、全团队等角度,来改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策略,将能够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促进电力工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温丽莹.浅谈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经济观察,2011(10)
关键词:市政工程 供应商选择 方法 评价要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市政工程建设的投资规模将继续加大,很多城市都将被建成建成交通便捷、基础设施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投入,离不开大量材料的供应,然而社会上市政工程材料供应商形形,选择一个好的供应商可以保证市政工程建设的成功,反之则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选择怎样的供应商和如何选择供应商,就成为市政工程建设物资供应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市政工程供应商选择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市政工程供应商选择的现状
市政工程项目具有基础性强、社会效益显著、资金来源以政府投资为主、施工范围大、影响面广等特点。正是由于市政工程有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市政工程供应商的选择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但在供应商的选择中,由建设单位或承包单位主管人员和采购人员根据经验或个人意向来确定供应商的现象比较多,一旦选择错误,将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目前的市政工程建设中,由于某些供应商缺乏信用而造成的材料不能按时到达,以及材料质量问题所引发的供应商与客户方间的纠纷屡见不鲜。这些问题轻则给市政工程效益带来损失,重则损坏建设企业或政府形象。
传统供应商选择往往只注重价格要素而忽略了其他因素,这样不能很好的应用激励机制促进供应商采用技术改进等获得竞争优势,也不能使供应商提供增值服务,更不利于双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二、市政工程供应商选择的发展阶段和方法
2.1供应商选择的发展阶段
市政工程供应商的选择方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或与供应商的关系进行主观判断。纯粹的定性分析缺少科学依据,再后来较少被采用。
自1915年美国的电气工程师Harris首先提出经济批量模型后,Wilson提出了同样的公式分析了企业库存控制方面各种可能的应用,由此而演变为各种扩展的模型。这时人们采用定量方法来选择供应商,目标是确定采购的经济批量以减少成本。
而后来也就出现了很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2选择供应商一般方法
第一类为定性分析法,主要包括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和直接确定方法。
第二类为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采购成本法、ABC成本法。
第三类为定性与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
现将应用较多的几个方法的内容和特点列表如下。
三、市政工程供应商选择的模型及主要评价要素
3.1供应商选择模型
根据相关资料的研究,将市政工程供应商选择模型归纳如图1。
3.2选择供应商的主要评价要素
3.2.1市政工程供应商提供的材料对工程质量影响的评价要素,是评价市政工程供应商对工程质量的保证能力。
主要评价要素包括供应商资产运营及盈利状况、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查体系、供应商拥有的包括厂房设备和仓储等资产状况、人力资源状况尤其是优秀员工的规模、供应商所供材料历史合格率、供应商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等方面的要素。
3.2.2市政工程供应商响应速度的评价要素。
主要评价要素包括供应商初次供货及时性和合约执行力、供货系统稳定性、能否满足客户的应急需求能力、能否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沟通平台、供应商能否针对运营中的问题与客户共同探讨并提出建议予以积极解决、能否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而适时动态地调整服务、其他客户对供应商供货速度和效力的评价等方面的要素。
3.2.3市政工程供应商提品的价格对市政工程造价影响的评价要素。
主要评价要素包括供应商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产品价格、成本费用利用率、价格折扣等方面的要素。
3.2.4市政工程供应商提供的货物对工程安全影响的评价要素,是评价市政工程供应商提供的货物保证工程安全的能力。
主要评价要素包括市政工程供应商产品品质及质检规范程度、供料现场管理、运营维护和安检状况、供应商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和技能情况、供应商5年内发生事故的情况、供应商对危险事件应对方案体系等方面的要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型市政项目相继投入建设,大规模的建设急需一套先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供应商选择的依据,避免因供应商问题影响市政工程的建设效益。
市政工程建设企业通过实施管理效能有效集中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企业外部资源,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快速响应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实现建设方和供应商共赢的局面,并改变以往的“等、靠、要”的消极竞争状态。供应商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良好的业绩和企业形象去吸引潜在的市场需求,使整个市政工程建设行业能进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国富、管树昌、修金武、都文杰,市政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工作的探讨,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2
[2]刘晓,李海越,王成恩等,供应商选择模型与方法综述,中国管理科学,2004.12 P139-148
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
1.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2.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施工活动关键是技术性活动,只有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并创造优质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社会系统。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故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为社会系统。项目管理,人是第一要素。工程施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较全面的施工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而这组织领导工作能力高低的体现关键就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也是顺利实现项目目标的关键所在。
经济系统。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分系统,是“目标分系统”之一。工程施工是一种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经济活动过程。工程施工势必投入“人、材、机”及资金,投入太多会造成浪费,投入不足又会影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
经济系统是与技术系统、社会系统相伴随而发生的,是一个投入和产生的系统。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生分析,搞好责任成本管理,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
2.1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
2.2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2.3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2.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
3.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或者说既增收又节支。控制项目成本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3.1组织措施
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经营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工作,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处理施工赔偿问题,经济部应注重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财务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应随时分析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合理调度资金;项目经理部的其它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为增收节支尽责尽职。
3.2技术措施
(1)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方案包括四大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
(2)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
(3)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
3.3经济措施
(1)人工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2)材料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综合利用一切资源。
(3)机械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4)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控制。主要是精减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等等。
项目成本控制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三者是融为一体、相互作用的。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制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各部门和各班组通力合作,形成以市场投标报价为基础的施工方案经济优化、物资采购、经济优化、劳动力配备经济优化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