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遗传学概念范文

医学遗传学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遗传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遗传学概念

第1篇:医学遗传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创新精神

一、传统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具体可以从一下几点来说明:

(一)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

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教材内容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二)地方美术教育不注重注重美术拓展和结合

美术教育的科研风气固然很好,但不结合本地资源特色、硬软件实际,盲目的跟风仿效或是搞“本土文化特色”都是不可取的,只能是给课改装点门面而已,效果不佳。美术教育本身是基础教育,应星罗棋步的贯穿到每个章节内容之中,除美术以外,还应于各课整合起来,互相促进达到美术知识全面的建构,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也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至于出现知识断层,有利于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真正的让科研走进学生的实际美术教育当中。

(三)重技能、轻能力,美术教育中的误区

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最后叨叨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基础课程是以塑造学生多种能力、完善学生对人文、历史、审美、科学等领域的认知,树立服务于社会、国家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构建,如果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单课技能,就是于课改宗旨相违背,如:美术中学生只会画几个苹果、一棵大树,对历史、建筑、人文价值都一无所知的话,那美术课就只是技能课了。

(四)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化

美术课改评价体系,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如: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分数、评语、等级、互评等)、教师常效评价体系。单一的用“分数”和“好、差”来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已显的很单薄,这样也不科学,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好的评价体系会增添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和认识到自己身上还存在的不足以及指出日后的发展方向,科学性评价的产生需要教师长期实践、反思、改进教学,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科学的评价标准,也要给每节课做好授课评价标准,这样有利于课改中经验的积累,从而对课程改革中面对的问题看的更清楚。

二、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新课改一改过去课程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的情况。使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新课程除改进了现行教材的不足外,其主要目标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时间,以便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新课改克服了义务教育课程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美术学科的所有内容,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又非常有限,导致学生的学习特征是快速地掠过所有学习内容,浅尝辄止,基本是无法形成能力的情况。又避免了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程单纯的欣赏学习模式,缺乏实践与创作内容的缺陷。让学生在普通学校美术课程的学习由博返约,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相对集中的过程特征。最终以达到学校、老师、学生都成功的教育效果。

总之,新课改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争取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洪涛:[M].北京《教师道德修养读本》团结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第2篇:医学遗传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原创思维;概念时代;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677-02

在人们对中医药的科学性及发展前景的争论中,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动荡中不断发展变化。上个世纪,我们的社会经历了由“工业时代”(Industrial Age)向“信息时代”(Information Age)的转变。而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软件向亚洲外包、物质丰富和自动化盛行,新的时代――“概念时代”(Conceptual Age),即将到来。发达国家的知识工作者正在挖掘、掌握那些不能外包的技术与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与之相应的是人们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更加强烈,原创思维得到高度重视。发展右脑,进入全新思维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源于此,在新的概念时代,重视中医原创思维,大力传承发展中医原创思维对于中医学的整体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1概念时代的到来

概念,是人类对世界认识、也是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基本模式。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类知识组成的最小单元。概念被认为是思维的基础,与判断和推理并列为思维三要素。概念的内涵定义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其外延则描述了概念所对应的一切事物。

近几年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发生变化,从逻辑、线性、以计算能力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转变。“概念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建立在创造性思维、共情能力和全局能力的基础上。在信息时代标榜的“左脑”逻辑思维能力在今天仍然必要,但是却不再能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曾经被低估和忽视的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右脑”――富于创造性、执著、快乐感和探寻意义,将越来越能决定世界的未来。实际上,无论怎样分开谈论左右半脑,它们都是协作的。大脑作为一个运行平稳、一致的联合体,是完整统一的――左半脑知道怎样处理逻辑,而右半脑负责了解感知世界。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人类才有了强有力的思考能力。随着对右半脑形象思维能力的不断重视,作为一个时代标志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也被赋予了更宽广的含义――“高概念”(High Concept)的出现,使概念具有了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高概念是形象与逻辑的结合,是概念间的复杂联系。高概念的能力包括具有美感、富有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以及将表面上毫无关系的事物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东西……。与之并列的则是高感性(High Touch),高感性的能力包括理解别人、懂得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细微之处、找到乐趣并感染别人、超越平凡、寻求生活的真谛和意义。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记者之一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1]描绘了与美国现代作家丹尼尔•平克的畅销书《全新思维》[2]中相似的场景:崇尚高概念、高感性。正如丹尼尔•平克告诉我们的:未来属于另一类人,他们拥有全然不同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了共情型思维、模式识别型思维和追寻意义型思维。以上几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都要求人们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勇于创新。这些全新思维方式的运用更能体现学术之魅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1世纪,追求的是一个全新的,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娱乐感和意义追寻等“右脑”能力为主导的“概念时代”。具有创造性的原创思维将会受到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广泛重视,也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中医学的原创思维

所谓原创思维,是指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概念时代的到来,要求任何学科的发展必须具有原创思维。只有具备了原创思维的学科,才能拥有原创性的成果与原创性的优势,才会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中医学是历代医家数千年来通过不断深入的观察与反复临床实践所总结的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是通过与西医学完全不同的视角与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概念与理论的医学体系。它是中国医生群体智慧的结晶,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思维。中医学素以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念为核心,重视临床医学,其原创思维既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也强调天人相应、调身与调心并重。这一思维模式的形成既来源于众多医家的临床实践,又以临床疗效作为检验的证据。

首先,中医原创思维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中医学不仅属于医学的范畴,还寓有人文科学的内涵。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前者更强调客观性,后者常带有主观性。但两者又密不可分,互补互动。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中医学反映了人体的客观规律,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同时中医学植根于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含有大量的人文内容。人文因素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也是中医学原创思维的重要体现。可以说,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内容与人文哲学内容是水融、难以分割的。因此,要进行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不能忽视人文哲学对于中医学原创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原创思维多是基于形象思维,因而思维科学和形象思维的研究会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础。

思维科学的研究,其突破点在于形象思维学的建立,形象思维解开了,才能去认真研究综合性的创造思维。形象思维是宏观的、整体性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象思维被大量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有不少宏观性、整体性的思想成果,中医学就是这一成果的典型代表。中医学中许多重要的基本概念都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譬如,五脏中的“肺”,其功能主气,司呼吸,在体合皮毛,为华盖,居至高之位,主治节,为相傅之官。根据其形态和功能,以金曰从革,中医学将其形象地称为肺如“橐龠”,肺体清虚。橐龠:一种有鼓风袋,似通气管的风箱。汉代典籍中论及橐龠者甚众。山东滕县出土汉代冶铁画像石中有橐龠的画面。它有3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而成。拉开皮橐,空气通过进气阀而入橐;压缩皮橐,橐内空气通过排气阀而进入输风管,再入冶炼炉中。这种将“肺”比为“橐龠”的形象思维,生动、贴切的展现了肺的形态和功能。又如五脏中的“肝”,在五行属木,木曰曲直。中医学将肝比喻成一棵参天茂盛的大树,如果无拘束、无羁绊的成长,则可正常发挥其主疏泄、主藏血的功能;如果受到阻碍和抑制则会功能失常,引发疾病。因此说,肝性刚喜柔,性喜条达,郁则生病。同样,如此将肝比做“木”的形象思维也生动描绘了肝的性质和功能。在中医学中,这种恰到好处的形象思维比比皆是,正是这些形象思维的集合,使得中医学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点,形成了其独具的原创思维。

其次,中医学强调天人相应、调心与调身并重。中医学重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体的综合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因此中医学在认识与治疗疾病时强调要综合、整体的考虑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学科独有的诊疗模式。中医学重视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形神一体与辨证论治,要求理法方药一致。论治讲承制调平,圆融和合,防治求本。其诊疗过程是医生通过与患者接触,进行望闻问切等自身感知与体验,对于患者的病证所对应的模式进行识别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医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不断验证并修正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是多维的、自上而下的综合集成的过程。体现了生理与心理、感性与理性、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

3概念时代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

虽然中医学与西医学诊治疾病的方法与手段不同,但其基点是完全相同的――两种医学体系所关注的基本对象都是人体;其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防治疾病、维护人类健康。因此,两种医学体系只是以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共同反映。正是因为不同医学体系的并存,为人类认识与防治疾病提供了不同的方法与手段。不同医学体系间的交流与借鉴,更加有利于人类认识疾病的本质,追求健康的真谛。因此,在概念时代,更要重视对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在保持中医学自身特色、发挥其特有优势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其整体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中医学原有的概念与形象思维是中医学原创思维的基础与源泉。重视中医原创思维传承,也是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是发展中医、创新中医的主要途径。重视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医学发展的动力。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园地之一。对于其原创思维的传承、创新应以形象思维来阐述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形神兼备等有关学说,并联系综合集成的思想,诠释辨证论治,然后从我国首创的复杂巨系统的观点阐述中医理论。从思维科学出发,与现代系统论相结合会为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当前的迫切任务是基于经验,结合现代科学前沿方法学,并运用其方法系统阐释与发展中医学的原创思维。这种发展更应该继承中华文明的传统,融汇百川,倡导多学科交叉渗透,欢迎相关学科与前沿学科科技工作者参与中医药的学术研究。中医学人要认真学习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特别是要认真学习系统复杂性科学。通过对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推进中医发展,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努力。

东方文化的掘起,欧美文化中心论的动摇,世界正以更加客观、成熟的视角来审视与学习东方文化与中医学。在信息革命第三次浪潮中,更加侧重于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长于综合,中医也以综合为自身特点。尽管中国传统综合与今天所提倡的综合有相当距离,但是,只要通过努力是可以进入高级综合时代的,这也是东方思维的巨大潜力之所在。

新时期,“概念”叩响了时代的门扉,高概念和高感性正在世界经济和社会中产生着作用。发展中医学的形象思维和综合集成的四诊八纲,会为医学科学吹来习习清新的空气。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和发展适应概念时代的需求,重视概念并将其拓展到高概念。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将中医原创思维向全新思维过渡,以保持其在新时代的不断发展。

抚今追昔,在全新思维的“概念时代”,正是企盼现代化的中医药工作者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只要珍惜并抓住这一机会,奋发图强,一定会创造现代中医学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第3篇:医学遗传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微课程 核心概念 染色体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问题的提出

微课是指时间在10 min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以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一系列微课的有机集合就是微课程。微课程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又是一个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核心概念作为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是整个学科的主干结构。正确理解以及顺利应用生物学核心概念,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在高中阶段,由于教材编排体系的限制,教材编写者会将生物学中的某些概念和事实分散到必修教材的各个章节中。这种教材空间上的限制对高三复习课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因为核心概念统摄下的一般概念涉及面广,而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事实又表述多样、类型丰富,两者在教学中均无法通过某一节具体的课得到合理落实。然而高三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即使明知这些概念和事实对于理解核心概念的重要性,但面对提取、整理、归纳、总结的复杂过程,往往力不从心。基于上述实际情况,笔者以遗传学中“染色体的核心概念复习”为例,构建知识与能力紧密联系的微课程,辅助学生进行学习,由此解决高三学生学习时间不足、学习内容重要、课堂教学零散三者之间的矛盾。

2 微课程的设计构架

2.1 挖掘核心概念

在制作微课程时,首先遇到的难题是与染色体相关的教学内容。此部分内容繁多,笔者通过研读浙科版必修教材、《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以及排查相关知识点,确定与促进学生对染色体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表1)。

面对如此众多的内容应如何进行整理和汇编呢?基于思维导图在整理和优化思维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笔者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高效的系统化整理(图1)。

经过上述研读必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界定了“染色体”的核心概念: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异都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在确立核心概念后,将核心概念具体化,转化为一般概念,并通过生物学事实加以例证。例如,“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这一核心概念既可以通过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萨顿提出假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等一系列的科学史加以例证,也可以通过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量和行为的变化进行说明。

最终,在核心概念的指导下从结构、功能、变异三方面以“学会观察染色体”等3大类共7个学习主题(表2)建设微课程,每个学习主题均配套相应的微课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典例训练和答案解析,计为1课时。

2.2 制定教学策略

作为复习教学的微课最根本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有效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的制定也应体现这一点。

2.2.1 以补偿知识缺陷来夯实学科基础

与新授课不同,在复习课上,教师更应关注学生需要拓展、深化、综合和提高的知识缺陷以及学习盲点。因此,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记忆的遗忘规律来确定;微课练习的编写要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双基练习和能力训练方面狠下功夫;微课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考虑帮助学生改进原有的认知方式,凸显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一步到位,为学科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2.2 以编织知识网络来强化信息提取

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多而琐碎,为了避免在高考复习时有所遗漏,上课时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点的全面覆盖。这样的做法虽有一定的好处,但会忽视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构建。因此,微课开发者在录制微课视频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回忆某个知识点的应用情景,帮助学生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接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结点,把分散、孤立的知识连接起来,编织成一个系统的、有序的知识网络,以便在解决问题时能按照需求快速检索、提取和应用。

2.2.3 以渗透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能力

作为复习课教学的补充,微课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使其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如“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微课中,考虑到形成过程的微观性和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可以让学生使用彩色笔画图或橡皮泥建模的方式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增强感性认知。在“学会观察染色体”微课中,考虑到与染色体相关的知识和概念众多,可以让学生学习利用概念图梳理看似杂乱的遗传概念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2.3 开发微课程

对每一学习主题,均按照编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教学课件典例训练和答案解析”的顺序,进行微课的前期开发和设计。考虑到每一主题下知识点的特点,教师应选择合理的微课呈现方式,将绘制概念图、建构生物学模型、梳理生物科学史、模拟生物学实验等方法融入微课教学中,以多样化的手段和途径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之后,设计脚本,围绕单一知识点讲解,利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录制音画同步的高清微课视频,所有微课视频采用统一的视频格式、片头片尾、字体字号和界面设计,力求达到整齐规范的效果和更好的观看体验。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在开发后期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微课的调整测试与修正改进,使得微课的设计有助于学习者把握学习的精髓,进行自主学习(图2)。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微课统编成系列课程,构建完整的微课程。

2.4 组织教学活动

在正式上课前,学生先进行微课学习活动。为了认清教学目标,明确学习途径与方法,建议学生进行微课学习时先阅读学习任务单,借此了解课题名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课堂学习形式,并获得关于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建议、资源链接;再从QQ群或局域网中下载并观看微课视频,遇到不懂的地方可随时重播,遇到要做笔记的地方可随时暂停;最后,完成典例训练,掌握相关学习内容。

当进入课堂教学时,教师已经没有了“教”的必要,而是以知识点的内化和提升取代先前满堂灌的教学(图3)。在对学生微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的基础上,教师以单个重点或难点知识为基点展开教学,安排多种活动内化知识,主要方式有:小组或学生间相互答疑、讨论、互助活动;学生探究活动;学生交流展示活动;教师典例解答、总结、概括活动;师生相互追问活动;训练测试活动;教师拓展延伸活动;师生评价反馈活动,由此实现重难点知识的总结和提升。最后,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微课。

3 教学实践的反馈

3.1 学生学习成绩

2016年9月,将绍兴一中选考生物的高三学生按照学业水平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利用“聚焦染色体”微课程进行遗传学复习,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同年11月两组学生参加模块测试,利用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表3)。

由表可知,实验组的平均分(M=73.52)高于对照组(M=69.09),班级变量在依变量检验的T统计量上达显著水平,显著性概率值P小于0.05,说明将微课程纳入高三遗传学复习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成绩有效。

3.2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考虑到单纯的测验成绩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而采用综合达标度分析法评价实验班学生模块测试的达标情况(表4)。首先,参考《标准》和《指导意见》,并与三位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进行讨论,确定每个知识点和每道试题的认知水平;然后,利用Excel统计每道题的得分率;最后,处理统计数据,计算每个知识点的达标度。

达标度T的意义是很明显的,T越大,反映学生综合达标程度越高。从表4中可以看到:“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的功能”的达标度T值分别是0.91、0.80,均大于0.75,表示已达到预期教W目标;“染色体的变异及应用”的达标度T值是0.68,位于0.60和0.75之间,表示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需在后期教学中弥补缺陷。总体来说,利用微课程进行遗传学复习使学生基本上都达到了《标准》和《指导意见》的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4 小结

在我国,由于高三直面高考,升学压力大,不管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教师利用微课程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核心概念的教学问题,还可以将知识的传递放在课外,将知识的内化放在课内,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第4篇:医学遗传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合理应用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和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以遗传病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是医学教育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类遗传性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遗传学作为研究遗传性疾病的主干学科,其教学内容多、学科间联系紧密、教学知识点贯穿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领域,是医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由于遗传性疾病并不常见,医学遗传学知识在学生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中所占比例较少,所以学校安排课时少,学生相对也不重视,医学遗传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课时少任务重、学生重视度不够、教学方法不合理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医学遗传学知识,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然不能胜任。通过总结教学经验,笔者发现根据各章节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不同教学方法在各章节中的合理应用

1.传统讲授法结合启发式教学

传统讲授法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以授课为基础。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主动思考的弊端。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并且抽象,传统讲授法能够快速地进入主题,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随之将学生带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采用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相结合,在系统讲解医学遗传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如讲解遗传的分子基础,可从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意义,进而阐明基因的概念、结构以及功能。将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前沿科学技术联系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其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层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遗传的分子基础以及遗传的细胞基础章节可采用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2.围绕病例展开的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由Barrows教授引入,目前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PBL教学法主要应用于遗传病病例教学章节,单基因病和染色体病章节涉及多种遗传性疾病。教师选择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见过或者听过的病例,如白化病、唐氏综合征、红绿色盲。具体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根据病例提前收集资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疾病发病机制、遗传特点、临床表现、治疗预防原则等。通常学生讨论的内容并不全面并且其科学性有待考证,此时需要教师做总结补充并且纠正错误观点。如白化病,学生关注点在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遗传规律,教师可以从遗传规律绘制白化病家族系谱图,进而引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计算发病风险。PBL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直接交流、沟通,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及解答。讨论结束后学生以自我评价报告的书面形式做自我评价,评价报告得分计入期末成绩。PBL教学法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密切互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模拟门诊教学法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涉及较多临床知识。模拟门诊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给出病人具体患病名称,由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完全模拟真实的就诊场景。临床模拟教学法主要应用于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章节。具体的实施过程可将学生分成两组:病人组和医生组,两组学生各自检索相关资料,病人组的学生负责整理描述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其他需要咨询的内容,医生组则要给出具体的诊断、治疗、预防方法。两组学生派代表扮演医生和患者,模拟就诊场景。临床模拟结束后医生组与患者组要根据模拟过程中各自的提问与回答做出互评与补充。临床模拟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临床经验与引导组织能力,现场总结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

模拟门诊教学法应用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巩固知识点,使学生体会作为医生的责任感与严谨性。模拟门诊教学法能够促进医学遗传学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搜索资料的能力。

4.科研进展专题介绍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医学和遗传学相结合的前沿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但教学教材相对滞后。为了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并且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爱,日常教学要与科研进展相结合,所以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结合社会热点,在相关章节开展医学遗传学研究热点进展报告很有必要。如由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切除双侧乳腺事件,可设置疾病的基因检测与定位研究专题报告;2016年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开展高龄产妇面临的遗传病高风险研究进展以及试管婴儿技术难点等相关的研究报告。通过社会热点介绍科学发展的趋势、重大事件、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可开拓学生视野。

5.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都存在医学遗传学教学学时少、任务重的现象。教材中涉及的不常用的部分内容,通常在课堂中教师是不讲或者略讲的,然而现实课堂教学选择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医学遗传学深入学习的需求。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可以利用电子图书馆、中国知网以及各高校精品课程网、医学论坛等途径获取课堂上没有涉及的知识点。网络资源库最大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根据需求自主获取学习资料,亦可在线与教师、学生互动、交流。自主学习是传统教学的良好补充,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了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由于其内容繁重、抽象,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实现现阶段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在课堂中,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上课注意力集中,学生对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加深了对各类遗传病的认识,了解了医学遗传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及临床经验,同时要全面提高知识结构,时刻关注医学遗传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马红莲,张联珠,聂晨霞,等.关于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方法的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19(12):135-136

[2]戴红彦.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J].学术论坛,2016(3):153-154.

第5篇:医学遗传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量性状 线性分布 数量性状遗传 阈值

遗传学中“多基因遗传”及“群体遗传”的内容又称为数量遗传,教科书中有“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提法,以往的遗传学教科书都津津乐道地说“数量性状的变异分布呈正态分布,表明数量性状是连续的”,并且由此区分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又往往采用无坐标系的图像(“峰”)来表示性状(实际上是人数),殊不知这种描述法既不科学,又不严谨,企图以“性状的变异”代替“性状”, 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值得商榷。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建立了严密的直角坐标系;

2.模拟出了多基因性状形成的图像;

3. 提出了多基因性状形成的函数解析式;

4.明确了“阈值”的实质定义。

1. 多基因性状的形成

1.1由多对等位基因决定的性状叫多基因性状。多对等位基因决定个体的一个性状时,依然取决于该个体的基因型。

假定人的身高是由三对等位基因决定的,A、B、C基因可使身高增高,A′、B′、C′基因可使身高降低,群体中会形成7类基因型:6个全是身高降低基因(6′0),5个身高降低基因加1个身高增高基因(5′1)……直至6个全是身高增高基因(0′6)。

假定A、B、C基因每个可使身高增高5厘米,A′、B′、C′基因每个可使身高降低5厘米,则A A′B B′C C′基因型的人的身高为平均身高(约165厘米),以基因组合类型为横坐标,以身高为纵坐标作图,得图3。

图3 多基因性状的形成

从图中看出,身高以10厘米的幅度跳跃,尚不能说明“连续”,看来,决定身高的基因远大于3对,约有10对,身高方可“连续”。

1.2 多基因性状虽然是由多对微效基因共同决定的,但每对基因的作用是类似的,归根结底,是两种呈共显性的相对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相对基因可以抽象成具有“高”、“低”效果的基因,不同程度相对性状的形成取决于“高基因(正向基因)”或“低基因(逆向基因)”的数量,因而得名数量性状(遗传)。

如果用n表示等位基因的对数,基因组合类型的数量为(2n+1),等于二项式定理的2n次方的项数,各基因组合的频数等于二项式定理的2n次方的各项的系数,任何一种多基因性状,如果把基因型按“正向基因”由少到多排列,则性状一定由“低”到“高”排列,其间必然呈线性关系,这就是多基因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至于频数完全可以由统计学原理计算出来,当然符合正态分布,但平均数两侧对称分布的基因型对应的性状并不相同,显然并不代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应该解释成“人群中极低性状的人与极高性状的人较少,大多数是中等性状附近的人,多基因性状的变异呈正态分布”,如果这样解释,那就是在偷换概念。

2. 多基因性状的数学抽象

2.1 既然已经明确了数量性状(多基因性状)随高基因的数量增加而呈线性分布,就可以数量化地用一次函数式来表示数量性状的形成:y=kx+b。

其中,x表示正向基因的数量,取值范围在0到2n之间变化(n为决定某种数量性状的基因的对数),y是x的函数,表示该数量性状的数量程度(例如身高),k为常数,表示一个微效基因作用的效果(例如增高5厘米),b也是一个常数,表示x等于0(即全是逆向基因)时该性状的数量程度(例如130厘米)。

2.2有了数量性状形成的解析式,就可以得出另一个有突破性意义的理论概念,即“数量性状的阈值”,显然数量性状的阈值就是足以引起某种多基因遗传病的微效基因的最低值,而不是所谓的“易患性”。

3.讨论

3.1 不宜用“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表述单基因性状和多基因性状。“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意指含混,与工业产品的“质量”易发生混淆,就用“单基因性状”和“多基因性状”为好。

3.2 不应该用“变员数”或“频数”(即人数)表示所谓的“质量性状的变异分布是不连续的”和“数量性状的变异分布是连续的”。 “质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变异分布”是不同的概念,后者潜在的含义是指人数,以往的所有遗传学教科书都在这里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质量性状(此处姑且用质量性状)不连续而不是质量性状的变异分布不连续,数量性状连续而不是数量性状的变异分布连续。以“变员数”或“频数”(即人数)表示性状更加是在偷换概念,身高就是身高,是一种性状,不要用某个身高值的“频数”代表性状,也不要以“性状的变异分布”代表性状。

3.3 单基因性状不是“2~3个峰(群)”,而是2~3个点。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单基因性状的三种基因型AA、Aa、aa分别对应2~3个点,而不是2~3群人,所以不应该是“2~3个峰(群)”。

3.4 多基因性状变异分布不是所谓的“正态分布”,多基因性状与基因型之间是线性关系。参照本文图3,此处不再赘述。

3.5 “正态分布表示性状的连续”是一种误导。以往的遗传学教科书都津津乐道地说“数量性状的变异分布呈正态分布,表明数量性状是连续的”,并且由此区分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殊不知此处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企图以“性状的变异”代替“性状”。

参考文献

1.张忠寿.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黄健.医学遗传学基础[M].第1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3.张丽华,邹向阳.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医学遗传学中的多基因遗传》[J]要学棣 巨涛,中外健康文摘,2011(12)

第6篇:医学遗传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多基因遗传 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

医学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中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学时有限,往往将多基因性状的遗传与多基因病放在一起讲述,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统计学训练,也没有详细学过数量遗传,传统教材中仅凭多基因假说和一幅正态分布图,再加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多基因性状变异的分布是连续的,就将多基因性状的遗传轻轻揭过,于是遗留问题很多。

1 现行教材中的弊端

1.1平面图的坐标系有问题

1.1.1图1为多种版本的教材所引用,但都无纵坐标(看起来纵坐标似乎表示人数),横坐标也无确指,如何能“从图中看出单基因性状变异的分布是不连续的”?

图1 质量性状变异分布图

1.1.2图2横坐标为身高(性状),纵坐标为人数,与基因无涉,不能反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更不能反映“多基因性状变异的分布是连续的”。

图2 人身高变异分布图

1.2数量性状的描述有重大失误

传统叙述方法:“如以人的身高为例,假设有三对非连锁的基因控制人类的身高,它们分别是AA’、BB’、CC’。这三对非连锁基因按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可产生8种或卵子,精卵随机结合可产生64种基因型。

将各基因型按高矮数目分组,可以归并成7组:即6’0(表示有6个均带’的身高减低基因,0个不带’的身高增高基因)、5’1、4’2、3’3、2’4、1’5、0’6。(这7组基因型)它们的频数分布分别为1、6、15、20、15、6、1。再以基因组合类型为横坐标,以频数为纵坐标,将这7组基因型组合频数分布做成柱形图,最后将各柱形顶端连成曲线,就得到趋势近于正态分布的曲线(图3)。曲线中以平均值为众数,其它变异呈对称分布,构成正态曲线图,表示变异是连续的!”

图3 子2代身高变异分布图

至此陷入万劫不回的境地:要讲的是多基因性状(数量性状),却用具有性状的人数(频数)来代替性状,不是偷换概念是什么?

接着往下的叙述也有很大问题:

“从上述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基因遗传具有如下特点:①两个纯合的极端个体杂交,F1代都是中间类型,但是个体间也存在一定的变异,这是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②两个中间类型的F1代个体杂交,F2代大部分仍为中间类型,但是变异的范围比F1代更为广泛,有时会出现极端变异的个体。”

以上引文中的着重号系笔者所加,它们的失误之处在于:

(1)“一个高身材的人和一个矮身材的人结婚”,所生子女(即F1代)为同胞姊妹,他们之间怎么可以婚配呢?

(2)正态曲线图依然是不科学的。

(3) “杂交”一词用于医学遗传学,有违人伦,属于禁忌词汇。

2 质量性状的教学方法

2.1改变叙述方法

“质量性状”是指性状的特征,“有”或者“无”,反映在遗传病方面,就是“发病”或者“正常”,所谓质量性状是指性状直接与基因的性质有关。 转贴于

2.2改换平面坐标图

2.2.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既称“质量性状的变异”,就应该以基因型与性状的对应关系作图,一般来说,横坐标表示基因组合(基因型),纵坐标表示性状(症状)。对于显性性状,横坐标aa表示A基因频率等于零, AA表示A基因频率等于1,起点和终点恰好各对应一种性状,而aa与AA的中点,就是杂合基因型Aa的频率。对于隐性性状,横坐标AA表示a基因频率等于零, aa表示a基因频率等于1。(图4)

图4 质量性状变异分布图

2.2.2尽量避免“峰”的出现

采用点或柱状图表示性状(症状)的有无。在上述的坐标系里,有效频率为零时,是不会有“峰”出现的。

3 数量性状的教学方法

3.1改变叙述方法

“将各基因型按高矮数目分组,可以归并成7组:即6’0(表示有6个均带’的身高减低基因,0个不带’的身高增高基因)、5’1、4’2、3’3、2’4、1’5、0’6,以这7组基因型为横坐标,以对应的身高为纵坐标作图,得图5。”

图5 数量性状变异分布图

3.2改换平面坐标图

上述沿用已久的正态分布曲线是以频数(人数)为纵坐标得出的,反映了基因型与人数的关系。若以性状(身高)为纵坐标,则变异分布趋势为直线型(图5),非常简明、非常直观地说明了“数量性状变异的分布是连续的”。

第7篇:医学遗传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遗传学;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红利(1985—),女,山西寿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2020-03-19;修回日期2020-04-09

遗传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也是21世纪生命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遗传学的研究范畴已大幅度拓宽,由最初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遗传学延伸到医药学、免疫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各个生命领域[1-2],迫切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1遗传学课程教学现状

1.1遗传学教改现状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课程。近5年,本科阶段的遗传学课程教学已在课程内容更新和知识传授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遗传学》教材版本的丰富和多样化,如《普通遗传学》《现代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动物遗传学》《医学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等[2];②遗传学精品课程的创设,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等各大名校相继开设了遗传学、医学遗传学、动物遗传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③遗传学教学改革的初探,如遗传学网络课程方面的建设与探索[3-5],在遗传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的教改探析[6-9],以及针对不同类型高校进行的遗传学改革探索[1,10-12]。

1.2遗传学教学现存问题

由于各高校培养对象、任务与侧重点、目标各有差异。山西大同大学现为山西省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结合学校发展定位,遗传学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主要存在几个问题:①教学内容缺乏整合,且与实践应用脱节;②教学理念和策略保守;③课程评价体系单一且不完善。传统的遗传学教学体系让学生感受不到挑战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如何对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如何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已成为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优化知识体系,体现专业特色

2.1章节内容的精选和整合

遗传学在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迅速,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做合适的调整,内容要突显基础性、新颖性及适用性。第一,从章到节均需要精简,如高中遗传知识点(遗传的物质基础,孟德尔遗传定律,伴性遗传、物种形成与自然选择学说等);与细胞学和基因工程课程内容重叠的章节(体细胞遗传、细胞质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第二,遗传学教材各部分内容相互渗透、实际教学中需要将这些分散的内容进行整合,补充和联系,使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结构有清晰的框架和脉络认识。如孟德尔定律、连锁交换定律、伴性遗传这些章节均属于细胞核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它们之间既有区分,但又密切联系,在研究多个性状的遗传时,决定这些性状的基因既可能遵循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也可能遵循连锁交换定律,而单个基因的遗传只遵循孟德爾定律。另外,伴性遗传性状并非独立与前二者,而是孟德尔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在某些性状传递过程中的特殊体现。在细胞核遗传规律内容基础上,细胞质遗传和母性影响对性状的遗传方式做了进一步补充和扩展,将三者比较区别联系,能更好地理解拓展性状的遗传方式,即决定性状的遗传信息因其所在位置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将呈现不同的规律,但又有内在关联。单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是遗传学中最基础的内容,现实中有许多性状是由几个甚至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数量遗传学对于理解这些性状的遗传尤为重要。

2.2遗传学案例的引入

教学内容中引入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典型案例,能使学生通过悬念和联想空间达到理性升华。第一,通过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关注遗传学疾病案例,如常染色体遗传病、性染色体遗传病、染色体畸变以及基因突变相关的特殊性医学病例,学生分组绘制疾病的家族系谱图并分析其遗传特点,能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人类的性状遗传需用系谱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研究,调查疾病和绘制系谱是遗传疾病研究的前提基础,通过分析讨论疾病在家族系谱中的遗传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更好地理解掌握人类遗传病的遗传特点[13]。第二,通过引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遗传学案例,如以袁隆平为首的科技组进行的“三系”配套法、两系杂交稻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现;荷兰皇家温血马协会利用杂种优势培育的享誉世界的荷兰温血马;标记基因在高赖氨酸玉米选育时的应用、不育基因或致死基因在防治害虫时的应用。分子遗传学和遗传工程在农业上也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通过转基因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植物品质,通过导入抗病、抗虫基因增强作物的抗性。第三,遗传学实验案例。如大熊猫的分类和起源在过去较长时间中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提出大熊猫是熊和浣熊共同祖先的后裔。也有学者提议大熊猫应单列为熊猫科。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大熊猫染色体核型在数量排量上更类似于小熊猫,与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进一步通过G带染色,结果表明大熊猫部分染色体带型和熊的带型非常相似,意味着大熊猫可能起源于熊科,学生通过此案例能更好地理解领会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原理和作用。

通过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精简整合以及引入遗传学案例更新优化知识体系,以培养具有遗传学系统知识框架的优秀生物学应用型人才。

3更新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1教师的教学策略需发生转变

因章节内容的差异,多数章节仍需要以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但是部分章节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传统讲授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理念就需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辅助学生获取知识,挖掘学生探究潜力,因此相应的教学策略就需要更新并融合应用。如将基因定位和遗传学作图、质核互作遗传、细菌的遗传重组作为试点章节,采用社会情境—问题导向—探究合作组合教学策略模式,应用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交互式对话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3.2课后任务需明确合理

课堂在多数情况下是重点核心知识讲授的环节,对于无法开展多样化课堂形式的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引入带有疑问的案例,安排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解决案例中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预习和学习,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将基础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联系。另外,选择适量的难度适合的习题或考研题作为课后任务,学生通过练习思考探究才能更好地巩固掌握课堂所授知识,且实践性案例习题能更好地帮助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习题的解答需在完整性、逻辑性、程序性方面提出高要求,有利于反馈学生的过程式思维。另外还需建立线上互动课堂,将习题反馈的疑问以及学生习题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做合理的引导和科学的解答。

3.3注重知识框架的构建

章节教学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小组完成细节内容、知识点的脉络图解。同时也要注重章节与章节之间联络知识的衔接及中型框架的构建,另外学期末要求学生结合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重建知识点大框架和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的遗传学知识框架体系,并掌握概念图知识框架构建的方法,培养学生构建整体知识脉络的能力。

4评价体系多样化深入化,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8篇:医学遗传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 教学 探讨

在卫生学校初中起点的中专教育阶段,医学生物学是刚刚进入学校的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基础医学课程。医学生物学涉及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既是医学基础的前沿学科,又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奠基学科,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以期更好的提高授课效果。

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主体学习的意识便得到弘扬。我校医学生物学通常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课程性质为考查课。由于是考查课,给学生造成一种医学生物学“不重要”的假象,而且学生目前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偏低的现象,医学生物学又是以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两大方面的基本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相对微观、抽象,初中起点的学生从未涉及过,相对新奇,当他们接触到第一门专业基础学科时,都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因此,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上好第一次课―绪论是至关重要的。先从一系列问题开始:什么是生物?我们周围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他们的区别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长得象自己的父母?学习医学为什么要学生物学?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角色,觉得生物学知识并不遥远,随着教师的答疑,使学生了解了医学与生物学关系密切,生物学是其它医学课的基础,临床医学的突破依赖于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生物学的发展也源于临床医学研究的需要。如困扰人类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遗传病、艾滋病,还近几年来的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等传染病的治疗和攻克,都依赖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的发展;为了满足人类“青春永驻”的愿望,临床医学又提出了如何延缓衰老的命题,这要通过生物学来进行研究,同时也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与医学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绪论的讲解使学生明确了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要贯穿始终。每一次课教师都要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用生动、形象的形式来传授知识。例如:在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我们把它比做一个旋转扶梯,在介绍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关系时,可以将其比喻为一根毛线和一团毛线之间的关系。用生活实例对所讲知识进行强化,使其由抽象到具体,使烦燥内容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及视频为一体的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在“细胞”一章的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对这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细胞器的结构、细胞有丝分裂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板书加挂图很难讲清楚,尽管老师用发很大力气,学生仍然很难理解,而且感觉到枯燥。而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动画的播放来讲授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既感觉新奇,又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积极开展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模式单一化的状况,树立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观念,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录像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提高教学效果。

三、重视实验教学

第9篇:医学遗传学概念范文

1 医学免疫学内容比较复杂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不直观[1]

比如说免疫分子这一章节,凡参与免疫应答的体液因子都称为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和细胞因子三大类。这三大类分子都很抽象,知识点很零碎,往往让教师感到很难讲,无法用形象的、具体的语言直观的讲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觉得这些内容很难、很枯燥、不好记忆,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克服医学免疫学知识比较复杂抽象这一情况。教师可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采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展现出来,将抽象转化为具体,深奥转化为浅显,枯燥乏味转为生动形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突出重点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置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行思考,这种方法比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对所获取的知识理解更深,记忆更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

2 各章节内容独立但又联系密切,知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教师在讲授部分内容时, 必然会涉及到后面章节将要详细介绍的很多概念, 比如我们在第一章讲述抗原时,必然会涉及到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等专业名词,但教师不可能在这一时间详细的给学生讲述所涉及到的后面章节的内容,这往往使教师觉得很难教。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只讲本节概念,而对于后面章节内容不过多展开讲授,这就使得学生感到概念多,头绪不清,压力较大,从而在课程的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对本学科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每次课前都拟定好本次课的目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突出重难点的方法,特别是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用学生们能听懂的语言或者实例来表达和阐述。比如当给学生介绍抗原的概念时,我们往往会提到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应答,并能在体内或体外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很显然这里面提到的免疫应答和抗体都在后面的章节讲到,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免疫应答比喻成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入侵者就是抗原,防御者就是免疫系统。用这些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学生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明白,同时在提到某些暂时不能展开讲授的知识点时,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些知识点,现在可能不易接受,但随着课程的进展,知识的增加,就会逐渐理解这些知识点。在学习该门课程前,应该让学生全面浏览教材内容,了解本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获取更多相关的知识信息,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能更好的掌握基本知识,克服畏难情绪。

3 医学免疫学与其它基础学科有着联系的密切

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时,因讲授的内容和这些学科的知识紧密相联,但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这些课程有时被安排在同一学期学习,这往往使教师觉得难教。因为学生没有全面的相关背景知识,每讲一个知识点就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时就会让学生觉得难以消化,总是似懂非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全面掌握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经常了解与免疫学相关学科的交叉内容的进展,若讲课过程中涉及到医学后期课程内容,尽量简明扼要讲解,并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务必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性,不能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学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把似懂非懂的问题弄清楚,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医学免疫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也是难教难学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