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CDIO教育理念 《成本管理会计》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我国,《成本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步较晚,以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标志,《成本管理会计》从《工业企业会计》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成本管理会计》是一门多科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是以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依据,对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利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课程。要学好《成本管理会计》这门多科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仅仅以“讲授”为中心、以“教材”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成为高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现状分析
1.课程性质。《成本管理会计》是高校财会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应用性,主要讲授成本核算方法及预测、决策、控制、业绩评价方法,旨在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将来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2.教材状况。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教材大多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教材内容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一套,偏重技术方法、数学模型,应用价值不足。书中公式多,计算多,表格多,实际工程案例较少,过于强调计算能力的训练,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岗位技能训练重视力度不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效果。我国高校中,《成本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一直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师生缺少沟通,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内容大多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背离,只管“教”,不管“用”,未能实现培养其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与开拓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三、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
1.CDIO教育理念。CDIO教育理念是2000年以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单词的缩写。从2000年起,瑞典皇家工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历经四年的研究与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CDIO教育理念。该理念是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该理念提出了一个教学大纲(能力要求)和12条标准(课程设计要求),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确保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CDIO教育理念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国内某些大学相继开展了CDIO教育理念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尽管不属于工程类课程,但其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决定了该课程同样可以吸取CDIO教育理念的精髓,将基于项目训练的“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引入该课程教学中。按照CDIO教育理念,将成本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实现自主思考和学习专业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体系(见图1)。
四、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1.项目构思。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项目教学是围绕多个完整的真实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以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载体,围绕具体的项目逐渐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技能,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通过“做中学”,将教育过程放到具体情境中体验学习,将学生探索兴趣、解决问题毅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项目设计。根据成本管理会计核算要求,《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教学项目:将课程知识点融会贯穿于各个教学项目中,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见图2)。
3.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就是以项目带动“教”与“学”。在项目开始实施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以项目团队的形式组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通过轮换岗位,让学生熟悉各岗位工作,营造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岗位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分组讨论和代表发言方式进行交流,启发引导学生思索、分析、判断问题。通过收集、编写、讨论分析教学案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借助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课内与课外、过程与结果有机融合,让学生逐步掌握教学项目操作流程与方法,经过自主学习与训练,最后独立完成教学项目与工作任务(见图3)。
4.项目运作。项目运作过程就是考核评价过程。以往考核评价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CDIO理念强调的是对全面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强调理论、实践与能力考核评价三者并重,考核评价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核与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见下表)。具体来讲,(1)考核评价主体多方,包括小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及涉及素拓与研发的第三方评价;(2)考核评价内容多样,包括出勤情况、操作态度、团队沟通协作、操作技术与水平等;(3)考核评价方式多种,包括成果展示、汇报答辩、报告撰写及知识测试等。
能否作好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是这种方法能否成功的关键,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均融入考核中,通过多元评分体系使考核覆盖整个教学过程。这种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杜绝实践操作抄袭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和项目的训练之中。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与小组荣誉感,鼓励创新性和创业精神培养。
五、结语
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CDIO教育理念颠覆了沿袭多年的以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基于CDIO教育理念,进行《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其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对项目构思、设计、实施与运作,把离散的知识点和操作技术组织成面,增强学习效果。通过项目学习各知识点并综合运用,树立系统化、工程化的理念,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项目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冯雪琰.基于CDIO理念的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探讨[J].商业会计,2013,(6).
[2]汤孟飞,许义生,步瑞.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3]赵迁远,田旺军.高职院校基于CDIO理念的企业培训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酒店行业培训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4]周利芬.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
[5]潘红艳.基于CDIO理念的环形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82-02
有效复就是复习的效益,就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是对前期教学的延续和提升。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多年,怎样才是有效果、有效率,怎样才能做到减负增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反思传统课堂教学现状,所谓"有效"经典练习包括单项灌输、机械训练、教师表演、模拟考试等环节。其结果教师是讲解过的内容,学生往往一错再错,弄得学生、教师茫然无错。这就是传统课程理念下的低效、无效教学。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初中物理有效复习策略。
1.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
对任何复杂的或简单的题目的解答,都离不开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应用,基本概念和规律是整个初中物理的核心内容,只有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规律,才能去理解一些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在复习中要做到两多一少即多读、多整理、少做题。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1.1 多读。许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埋头做习题,忽视了最根本、最必要的工作-阅读材料,以致在考试中造成不该有的失分而后悔莫及。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考试离不开教材,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包括插图、小资料)。其次要多读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并记录下来的概念、规律、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因此阅读教材和阅读读书笔记要同步进行。
1.2 多整理。中考物理试题中各知识点覆盖率较高,在70%-80%,物理知识涉及面很广。要指导学生对每部分的内容,按知识结构进行分类并整理,形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念相互联系。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攻,问题为主线”的原则。例如:归纳“运动和力”,教师可以提出“运动和力”的核心是什么·或者说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以问题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
1.3 少做题。复习过程中教师往往让学生做大量的模拟试题,临近中考仍然在题海中奋力拼搏,事实上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大量的题目并非明智之举。少做题并不是不做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异同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的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发挥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学生常常说:“物理物理越学越无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究其原因,是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单一,思路不宽,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单一死板,不会变通。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一些方法以及解题技巧。例如电路分析法,归纳法,一题多解,受力分析法,审题方法等等。以电路分析法为例:
2.1 首先掌握电路的基本形式
最简电路: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混联电路:
2.2 化繁为简。
分析:(3)小题的答案可以是 对 这样才能由铅笔芯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准确测出其电阻值。或者:不对 由电流表示数大小能够判断铅笔芯电阻的大小。
3.4 联系实际,贴进生活。生活现象、最新科技、“热点”问题都可能成为中考命题的素材。例如“指甲刀上的杠杆”“神舟七号”“温室效应”“世博会吉祥物”等。反映物理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反映物理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以及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这类题目要引导学生挖掘有用信息,明确关键词,并善于与课本有机结合起来,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作答,大部分题目都是非常简单的。
总之,教学教法,教无定法,只要把握以上几方面的复习策略,只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协调配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完全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
要明确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内涵,就应该在弄清“科研”和“素养”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建构其相应概念的内涵界定。
1.科研
科学研究的简称。《教育大辞典》对科研的定义为:指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活动。在《方法论辞典》中,对科研的阐述是:旨在发现事实的、理论的新科学知识的研究工作;是一项认识活动,具有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特点,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继承性,创造性和探索性。在《现代企业管理辞典》中,对科研的解释是:利用科学研究手段与装备,对客观自然现象的奥秘进行探索,以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认识,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创造发明新的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它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继承性和连续性。《软科学大辞典》对科研的定义是:一种旨在增进和积累科学知识并对科学知识予以实际应用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是科学领域中有关探索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行为。《教育科研手册》的定义为: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中国学生管理大辞典》中,对教育科研的定义: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宏观和微观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工作的开展。
本文中的科研是指教育领域的科研,是一种旨在增进和积累教育科学知识、规律,并对教育科学知识、规律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是中小学教师利用研究手段对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对象进行实践探索和应用教育科学知识及规律的行为。教育科研是特殊的认识活动,它具有继承性、探索性、创造性等特点。
2.素养
国外率先使用“素养”这个术语是1883年马萨诸塞州教育委员会发行的教育杂志《新英格兰教育杂志》,当时“素养”这一术语是伴随着公立学校的整顿而问世的,意味着学校教育所处置的公共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素养”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表现为三种不同的认识观:一是静态论。强调素养是一种结果。如,《现代汉语词典》将“素养”定义为“平日的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领导学辞典》中对素养的解释是“素质和修养的总称”。二是动态论。注重素养的获得过程。如,《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水平。杨晶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一文中提出:“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是一种养成”。三是过程和结果融合的观点。如,威利斯(A.I.Wills)归纳了素养概念演进的三个历史阶段:(1)素养即技能;(2)素养即学校里传授的知识素养;(3)素养即社会文化的创造。张晓辉在《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状况及其发展研究》中提到:“素养指的是平日的修养”。孙宗梅在《中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中结合《辞海》《汉书李寻传》以及英语对“素养”的解释总结性的提出:“素养是人逐步形成的文化特质或精神、观念或态度上的特点,他们在素养的结果的描述中偏重素养的获得过程”。
“素养”一词分开来理解的含义是:“素”即平时、平素,指时间上的经常性、延续性。“养”强调修养,具有教养、培养、自养等含义。结合上述各家的不同观点分析,本文认为“素养”应该具有过程和结果相融合的含义,即素养是个人通过学习或锻炼,所获得的从事或开展一定工作或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或是在一定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基本品质。
3.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
对于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国内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如,尤俊英与于忠海提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指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应具备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如对问题的质疑、敏感、探索,勇于突破常规,超越自我,能进行科研分析、总结,撰写科研论文和报告等。赵清福在《新形势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素质提高的策略》一文中提出:“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指教师具有教育科研知识和认知结构,具有进行科研的特殊能力和科学品质”。杨丽在《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从事教育科研所必备的素质、修养,具体指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品质、精神”。李倡平提出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就是指教师的科研修养,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超越和高于实践的内在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方法知识、科学研究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动手操作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开拓创新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等。罗敏月在其硕士论文《文科学术性硕士研究生科研素养》中,将科研素养定义为:“科研素养是研究者通过学习或实践,在科研过程中所表现的出的品质”等。
C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指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实践或理论的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及在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基本品质。
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的基本要素及结构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有哪些基本要素?当前还没有定论,不同的观点之间存在着基本要素成份的差异。如,韩立福提出新课程中的教师科研素养主要由教育科研意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道德素养四方面构成。潘海燕与徐运国认为教师的科研素质一般包括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四个方面。尤俊英与于忠海等认为,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包括从事教育科研的知识素养、教育科研过程中应具备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事教育实践的科研精神几个方面。李倡平认为教育科研素养由思想素养、理论素养、能力素养三个方面构成。
综合各方观点和中小学科研工作实践,本文认为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应包括科研精神、科研知识、科研能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具有三大基本要素,分别是:科研精神――具体包括在教育科研过程中的科研意识、科研情怀、科研道德;科研知识――具体包括确保科研顺利开展的教育理论知识、科研方法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包括影响科研顺利完成的提出问题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成果提炼能力。每个要素又各有不同的基本内容。由此构成了如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框架。
【关键词】寓教于乐趣味教学政治教学
正文:
1.引言
在学生中学期间,我们往往发现一个现象,在高中分出文理科后,志在理学的同学对于政治的学习显出了以下特性:忽视,疲惫和缺乏激情。因为在高考中未涉及政治的考核,对于学生,政治的学习犹如鸡肋,学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老师都会缺乏积极性。
2.政治的学习重要性
我们在高中阶段对于政治的学习,其实会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无法将个人与整个社会整体分割开来,其关系密不可分又彼此独立,个人与这个社会的融合离不开我们在高中时期对于政治的学习,法律知识,金融知识,对于自己国家的基本认识,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可是,即使这样,政治的学习依然被忽视,我们最近常常从新闻上发现,有高校生取得了非常高的学术成绩,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出类拔萃,却忽视了为人之本,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情,这本是极不应该发生的事,父母、学校、社会为了培养一个国之栋梁,是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这样事件的发生,折射了社会中那些所谓“高材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匮乏,以及对于社会的漠视。
3.政治教育高中阶段的改良
可以假设如果,在高中时期就对其,进行合适的教育和适当的政治法律知识的灌输,我们也许可以减少和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培养更多身心健康的高材生,而不是事后,才开始反思和总结,因此如何对在高中时期的学生进行政治的教育和学习,就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针对学生的三条特性,我认为可以对高中的政治学习作出一些改变,以待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挺高。
4.改良的具体办法
4.1学生厌学严重的情况
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抵触情绪时,就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已经丧失了对于政治的兴趣,我们可以称之为“政治兴趣放弃症”,在这个时候发现基本上可以属于晚期的状态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管老师如何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的头脑中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很难去根除,即使老师举出各种例子,学生在青春期的叛逆性,反而会被放大,与家长老师的矛盾很有可能被激化,造成厌学的极端情况。
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我们要采取的方式主要以诱导为主,暂不去干涉学生自己的主观想法领域,而是循序渐进的在学生休息的时间,来讲述或描绘一个,时文轶事,与时下最热门的话题相联系,其中可以关联到学生所关注的新闻,最好是学生喜欢的明星八卦,将其中的一些八卦消息截取出来,用政治的理论和观点与学生做探讨询问,例如最新的李敏镐上春晚,或者《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一些,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新闻,往往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因为这些本是年轻的少男少女,最喜欢在课余生活中讨论的问题,如果将政治的思想教育融入其中,对之后的转变是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这将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老师及政治课的接受度,使得学生在政治课上的积极性得到逐步的改善,这也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更需要老师在选择范例时慎重,尽量不触及较为敏感的话题,如果不能善加利用,反而可能会起到反效果,会对师生关系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在选择事例时,主要可以从一些影视明星,比较有争议的话题谈起,使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的话题,可以更好的交流学习,有助于师生关系的缓和,这种时候一般学生,都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开展一系列的讨论,老师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巧妙的引用政治的一些主要观点,达到共赢的目的。
4.2学生厌学普通的情况
当学生情况有所好转,开始有注意老师说话的倾向时,我们可以将之归为“政治兴趣放弃症”的中期,在这种时候,学生会偶尔注意老师的讲课内容,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来听,一般是在听案例,或老师的一些插科打诨的闲聊,并没有办法发现课堂中的重点内容,造成顾此失彼,捡芝麻丢西瓜的局面。
面对此类状况,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气馁,不要将个人的情绪加在学生身上,应该更加耐心的帮助学生,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在案例中穿插一些重点的概念,让学生作进一步的了解,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去在案例后去赘述,反而得不到效果,与此同时,老师可以考虑改编一些简短的舞台剧,通过舞台剧的体现,在旁白或人物台词中融入政治基本概念,或可以组织一场小小的辩论会,选择一个浅显而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在辩论中自然而然的使用政治观点。
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仅在娱乐和休闲,更可以在课堂活跃的气氛中,感受政治带给学生的魅力,使学生可以更加愉悦在课堂中享受轻松一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亲密,心与心的交流也更加容易。
4.3学生厌学轻微的情况
当我们已经进行了上述改善,学生对于政治课的抵触情绪已经基本消失,部分学生出现积极的态势,但部分还稍有对课程的异议,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基本调动,对于政治课产生了兴趣,但深度不够过关,理解的内容还十分肤浅,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只能领会基本思路,难以涉及根本概念。
对此时,老师的作用应该被加强,不仅仅作为旁观者和引导者,更需要对学生脑内庞杂纷乱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开展模拟法庭,由老师来扮演法官的角色,学生分别扮演原告,被告及双方律师,学生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模拟诉讼,积极调动学生对于法律常识的积极性,并由老师及时指出错误,来进行对学生知识的归纳总结,对于国家及经济的基本知识,老师可以选择模拟代表会议的模式,对学生进行问答发言,可以是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同时根据课程,有机的调整“学生代表会议”的主题,例如国家的经济体制,社会的矛盾等话题注意对社会热点的导入,才不会使课程的设计呆板乏味。
5.总结
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大部分,已对症的教育教学,“政治兴趣放弃症”的治疗也基本可以告一段落,学生的政治知识储备,也基本可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对于政治的学习寓教于乐,才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更是对素质教育的最佳体现,我们不填鸭式的教学,是为了学生未来更全面的发展,使学生身心更健康。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方法与手段 改革 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science, the general problems,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mputer educ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computer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request, think the way and the method of teaching reform of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the reform practice and research.
Key words: the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refor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都有了很大增长,同时计算机课程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涉及面广、内容抽象,对学生先修课程有一定要求,且理论性强,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定义和协议,学生总体感觉所学内容抽象、空洞,加之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因此,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成为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剖析计算机教学在当前高等教育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意义,了解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针对性地对教学手段方法做出了一些新的改革和尝试,以期解决上述长期困扰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问题。
1.当前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等教育中计算机类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关注知识系统传授,忽略学生需求及认知状况:关注教师主导作用,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忽略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关注显形课程作用,忽略人文课程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塑造;过分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忽略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加之计算机专业教学范畴广,语言庞杂,更新快,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使得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上某种人才缺口严重,所有的招聘会应聘者云集,而企业却挑选不出想要的人才,学生的能力和企业的要求相去甚远,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此种格局,如果不改革传统的高等教育,不从教学方法手段上采取新措施,何谈激发学生潜能,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教学方法的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也要求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内容信息量小、教学互动欠缺,都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课程设置极不合理。所学的专业课程中,相当部分对学生进入社会后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任何用处,而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又没有讲授,缺乏对最新计算机应用知识的讲授,特别是新的计算机软件和专业化、行业化软件的讲授,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诸多因素导致无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
2.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教学大纲,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一些重要概念;了解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据此,课程改革共分为三层进行:
第一层:设置为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以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综合应用”实验课。我校已将公共计算机第一门课程由“计算机文化基础”升级为“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第二层:设置为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以数据处理和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的“程序设计基础(文理科各有侧重)”课程和“程序设计基础”实验课。
第三层:设置为培养学生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选修课,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和“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写和开发各门课程的教材、讲义、电子教案、实验案例及试题库、网络课件等。为配合网上教学,拟开发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利用网络实现教学的全过程。为配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研究开发公共计算机课程在线考试系统,真正做到教考分离。首先,组织公共计算机教研室的一线老师编写教材。教材编写宗旨为“重在应用和兼顾必要的理论”,采用“案例”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为了更好地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应分为必学章节和选学章节,如将“多媒体应用”、“数据库应用”章节定为选学。另外,计算机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为此,计算机公共教研室计划依托校园网开辟“网络在线教学”,其中包含课件演示、等级考试、在线测试、疑难解答等栏目,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计算机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
4.计算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4.1教师授课方法的改革
现在多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即“板书+讲解”。但由于现在的各种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光凭板书、讲解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用“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建设网络教学系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作用;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组织教师收集、研制和使用多媒体CAI课件。
4.2实践技能教学的改革
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有:上机实践的时间太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教师指导实践的方法有缺陷等。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应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比例也同样不应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
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应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4.3考核方法的改革
除笔试外,应加大实践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考核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可以分成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实践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实践能力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课程设计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测验,这对教师在专业设计技能的掌握和题目设计的方式和技巧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4实验室要求
对于一般基础课程,如基础程序设计(C,PASCAI.,BASIC,FOXBASE等)对计算机机型档次要求不高,目前学校中的大部分计算机设备均可满足教学需求。但由于许多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功能在不断地完善和升级,对计算机的机型档次、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计算机房辅导人员配备方面,建议取消专职实验指导老师。因为计算机课程名目繁多,实验指导老师要能够指导所有的实验,就必须熟悉所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操作,这对于一般教师是不现实的。实验应由任课教师指导,必要时增派其他教师。
机房也应该有实验室管理员负责机房的值班、卫生、设备管理、秩序维持等。网络管理员负责网络管理、软件安装和维护、软件资料管理等。硬件技术员负责所有硬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
4.5多媒体教室的使用
学校应建设综合性的多媒体教室,用于计算机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教学。多媒体教室可以实现以文字、声音、音乐、图形、图像、动画、电影、电视等多种媒体进行“演示+操作+讲解”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使教师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许多在黑板上无法进行教学的课程。多媒体网络教室除普通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外,还应重点配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互式教学、实验。
4.6师资队伍的改革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运作的关键要素。“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知识更新的速度快得多,对师资要求高。而目前不少教师对新技术跟不上,应当重视师资的培训和补充,鼓励教师进修新的课程,在政策上应当对计算机教师的进修予以倾斜,给予支持和照顾。
结束语
算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学校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创新教学观念,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淑君,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2008(1)
《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出版对广大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是对致力于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对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社会认知的主要议题及社会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不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最新研究动态,还有助于我们研习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进而帮助我们科学严谨地开展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综观全书,主要凸显以下3个方面特点:
首先,该书对社会认知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客观的界定。作者把社会认知分为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3个方面。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刺激属性直接的整体的反应,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则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社会认知。同时作者把社会认知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行了对比,详细阐述了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这种对基本概念的全面、系统、详尽的阐述,有助于社会认知心理学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对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以及研究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内容丰富、经典,但又不失新颖。《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比较全面地涵盖了社会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点议题,例如印象形成、态度加工、归因、偏见以及自我与情绪加工问题。这些研究问题同样也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认知心理学非常关心的经典研究问题。该书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对这些经典研究问题进行了新的阐述与探讨,使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深刻认识,既把握了研究问题的经典性,又注重新颖性。最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用一整章的篇幅来介绍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见此书第三章)。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我们可以借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技术手段来考察人类的社会认知加工,从神经的层面来揭示社会认知加工的本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引入必定引领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对该部分内容的介绍上,作者参考了大量关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文献。该部分内容都来自最新发表的研究结果,体现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最新研究动态。因此,《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既能让读者比较全面地把握社会认知心理学的重点及经典议题,又能让他们了解社会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思路
一、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1.备课
初中化学教师在备课时还是完全按照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进行备课,毫无新意,因此化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实际生活展开灵活的备课。重点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习题讲解等方面进行改进,课堂不一定是要严肃的,可以鼓励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
2.教学形式
初中化学课程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课程,学习很多知识前都要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遇到实验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观察现象,自己分析数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敢于表达,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从而督促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化学。
二、通过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化学中有许多需要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究和思考的内容,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教师往往把这些思考布置给学生进行课后反思。但是学生往往不重视这样的思考,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要求把思考的问题以作业的形式上交,或者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做到,咬文嚼字,抓住关键知识点,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整理出清晰的知识网络,理清知识间的联系。要对初中化学教材中所有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理解到位,并且分类掌握。教师要对初中化学课程进行充分的资源整合和利用,从实验、思考、作业等多个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通过资源整合来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纵观多年的教学情况,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态度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实施,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环境,教师要转变观念,通过探索创新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科自觉;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实践;
作者简介:唐锡海,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主任、教授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成绩斐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但基于学科发展的职业教育科研成果比较薄弱,职业教育学科尚未展现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有针对性的诠释、指导和预测功能。在职业教育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促进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构建职业教育学科基本框架,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缺乏与问题
(一)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缺乏
对于学科自觉学界尚无共识,但关于文化自觉的诠释有助于教育学者解读学科自觉。“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的趋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对文化的自知之明即避免“文化回归”和“全盘西化”的过程。“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是阻碍中华文化自觉的最大障碍。教育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文化自觉意识的缺乏表现为学科自觉意识的缺失。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恪守不合时宜的传统理论,即固守20世纪20、3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理论旨意;二是迷恋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用当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论取代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建构,即“全盘西化”。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意在唤醒学者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意识,使学者对自己所属学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学术工作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创建。学科自觉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和职业教育科研的意义,犹如文化自觉对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可有三方面来源:通过哲学演绎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相关成果的综合;移植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及其管理经验的归纳、概括和提炼。前两者属于演绎路径形成职业教育理论,第三个方面系归纳路径形成职业教育理论。无论遵循演绎逻辑还是归纳思路构建职业教育理论,其普遍有效性均悬而未决,它需要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检验。检验实践对理论有效性的标准,需要寻找理论要素与实践活动的逻辑联系,学科自觉的参与是寻找这种逻辑联系的前提。因此,学科自觉成了职业教育学科划界的问题,它成为解释我国有先进的职业教育实践智慧,却无有学科自觉意识的职业教育理论尴尬的原因;使学科面临试图摆脱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却无相应理论回应的窘境。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缺乏既是凝练职业教育实践智慧需要,也是构建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呼唤。
学科自觉即独立的学科意识,表现为基于本学科学术活动的学术文化(规范)和组织的能动性。独立的学科意识即遵循学科生成逻辑和学科发展的历史理性,正视学科或学术活动领域,在同一个学术共同体内,形成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规范和相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学科共同体在学术自觉支配下开展科学研究,自主管理与协调自己的活动。学科自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独立的学科建制与学术权利、学位点与相邻学科并列、学术平台、学术刊物;二是具有独立的学科逻辑及其内容体系;三是具有独立的主流学术圈及其规范。用这三方面标准衡量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还不成熟,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发展。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表明,职业教育学科学术自觉程度较低,还不能按学科建设的严格原则和标准进行学科规划及其实施,由此导致职业教育学科的贫困。它表现在,职业教育学科缺乏相对明晰的基本范畴、概念、命题和研究方法,导致职业教育学术活动中“各说各的话”和“自言自语”现象盛行,职业教育学术活动要么依附于教育行政工作,要么沉溺于职业教育实践工作,使职业教育学科缺乏独立性。虽然职业教育学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并具建制雏形,但较成熟学科差距很大。职业教育的学科自觉任重道远。
(二)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缺乏产生的问题
1.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理性水平低
理性的缺乏困扰着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导致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理性水平不高,集中体现为经验或常识性思维主导职业教育研究过程。由于经验或常识性思维主导研究过程,致使从常识和经验事实层面描述和分析职业教育现象或事实成为职业教育学科知识的主流,其理论仅停留于经验总结或工作手册性质的形态。研究者热衷于对职业教育热点问题过多关注,对热点问题的描述、经验总结和工作讨论性文章成为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主流形式。用经验思维替性思维的研究过程及其结果,弱化了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性。职业教育学作为职业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应体现人们认识职业教育现象的智慧结构,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对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解释、指导和预测作用。职业教育学不是职业教育工作手册或经验汇编,它承担着对职业教育现象的理性抽象使命,理性和抽象反映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和形态。职业教育实践为职业教育理论提供事实依据和实践智慧,但职业教育实践的总结和经验描述不是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按照一定的学术规范,遵循自身逻辑,形成知识体系,而不是基于职业教育实践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观点简单集合。经验描述是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不是科学理论。成熟理论需经历由经验描述到经验分析的过程,不论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进展到何种程度,最初的研究也必定是从问题开始的经验水平的论述,经过问题研究的材料积累,才有可能从经验水平的概括总结上升到范畴水平的学科体系。[2]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智慧的日益丰富,呼唤职业教育学科超越简单的经验描述,使职业教育学科“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提炼,通过理性抽象的系统化而形成教育理论”[3]。
2.照搬国外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毋庸置疑工业化历史较长国家的职业教育理论具有先进性。但应该看到,工业化国家职业教育理论的先进性是有条件的,满足这些条件,对他国职业教育才有指导意义。借鉴工业化国家的职业教育理论,用以解释和指导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无疑是明智之举。然而,国外的职教理论是根据本国国情提出的,有些理论只适用于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国情。很多职业教育研究者没有注意将国外的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联系起来,照搬国外理论,有的研究者没有充分理解国外职业教育理论适宜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实质,便大规模的运用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相互矛盾,致使很多改革实验只进行了一段时间就宣告失败。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是迷恋西方职业教育理论,这是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意识缺乏的表现。形成学科自觉,是避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照搬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根本。学科自觉意识的觉醒能够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实现职业教育理论创新。
3.以普通教育理论演绎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学科缺乏自觉,由普通教育理论演绎职业教育理论是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重要问题。对职业教育学科基本范畴缺乏学术共识,致使职业教育学科基本概念指称对象不明确,要么指称工作实践,要么处于常识经验,造成职业教育研究的事实或价值不确定。缺乏基本概念体系,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学术话语体系,职业教育学难免沦为普通教育学的“殖民地”,普通教育理论成为它的宗主,陷入职业教育论著中盛行普通教育的“殖民话语”的尴尬,使职业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普通教育理论演绎的结果。众多职业教育理论依附普通教育原理展开,更有甚者直接“移植”、抄袭普通教育学的概念和学科体系。就连“职业教育学”的定义都是直接套用普通教育的定义,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演绎为“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4]对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完全照搬普通教育的学科分类,在教育学二级学科名称前加“职业”二字便成了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职业教育学科成了普通教育学科的影子,受普通教育学科的实质性牵制。职业教育研究采用教育学一些观点、方法和相关原理是必要的,但人们对教育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独立性的质疑,使之身处尴尬境地。“‘教育学’是一门次等学科,把其他‘真正’的学科共冶一炉,所以在其他严谨的学术同侪眼中,根本不屑一顾。在讨论学科问题的真正学术著作当中,你不会找到‘教育学’这一项目。”[5]教育学尚且处于质疑中,用它演绎职业教育学,势必造成职业教育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独立性天生遭受质疑。完全用教育学观点认识职业教育,会导致片面的结论,影响其科学性、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职业教育实践呼唤职业教育学科自觉
职业教育实践构成职业教育学科奠基性、本源性基础,实践需要是职业教育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需要是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自觉的最终动因。
(一)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是职业教育转换发展方式的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急需职业教育的理论引领。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已经超过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随着时间推移,外延扩张暴露出若干问题,限制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取向。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其资源合理配置和内部因素优化为动力,以结构调整和重组而获取质的发展。
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需要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理论引导。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率先探索内涵建设,需要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诠释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实训基地等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发展,尤其是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职业教育示范工程实施,探索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急需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理论指导。然而,职业教育理论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理论滞后于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无力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步履维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进人了高速发展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实践超越着理论研究,一直未能形成比较成熟的、能切实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体系,导致职业教育更多地靠政府政策的推动,在实践中时起时落,教学方向摇摆不定,至今未能形成鲜明的特色。”[6]职业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需要指导时,却失语了,由于自身薄弱,即使解释也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自身尴尬地位,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须反躬自省,使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跟上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时代步伐。
(二)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是挖掘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智慧的需要
职业教育改革积累的丰富经验(实践智慧)急需概括提炼,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实践经验既是科学抽象与理论思维的逻辑起点,也是科学抽象与理论思维的对象。实践是职业教育学产生和发展基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起伏跌宕,曲折艰辛,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既有自身的独立实践探索,也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实践创新。在收获一系列改革成果的同时,更需要将这些宝贵的改革经验进一步概括和提炼,由此构建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地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目前,亟待概括提炼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智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独立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智慧,它包括我国自主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存在的前提条件,确保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得以进行的主要因素,指导该实践的已有理论要素和尚不清楚的理性因素及其与已有理论的关系;二是挖掘借鉴国际实践创新的先进经验及实践智慧,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本理论要素,这些理论要素应用的条件,我国的文化背景、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与国外先进职教理论运用条件的异同等。这两方面都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分析批判的过程,实质是对感性直观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概括提炼过程,已实现职业教育改革经验由实践活动混合向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观念的理性抽象的提升,此过程是实践智慧逐步成为理论元素的过程。
(三)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是借鉴吸收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需要
如果说发现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智慧要处理职业教育实践世界与理论世界的关系,那么借鉴吸收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则要明确与职业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的理论世界的关系。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一直为中国教育问题所借鉴,被视为中国教育变革的理论和方法后盾。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职业教育密切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新成果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成为职业教育学科新生长点的基础,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学科视野。同传统哲学社会学科相比,一些新学科近年运用于教育研究,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职业教育学是教育学二级学科,教育学的不断发展完善为它提供了养分。随着元教育学研究兴起,教育学科建设有很大进展,给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式,整体性反思和深入元理论逐渐取代职业教育研究零散非系统的思考,极大拓展了职业教育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受职业学科研究和国外相关研究启发,职业学纳入研究者视野,将职业作为职业教育逻辑起点,按逻辑演绎出职业教育学新架构,“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基础并为职业服务,故职业是职业教育的起点,也是职业教育的终点。从内涵与外延两方面考虑,‘职业科学’这一概念的建立,有利于将其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的基准科学,从而能为职业教育(学)在我国获得与普通教育(学)同等的一级学科的地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7]。此外,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技术学、技术哲学也被用来作为构建职业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使命
(一)确立职业教育学科的源概念,形成独立的学科基本概念
概念准确是学科基础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和理论研究的基本条件。概念含混模糊,会导致对事物本质认识不清和随意性,容易造成空洞、抽象的议论和无休止争论。“如果条件不具备而急于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则是舍本逐末,流于空谈,即使外观堂皇,终究是建在滩上的‘大厦’”。[8]由于概念含混不清,人们不在同一个范畴或框架内讨论问题,“各说各话”和“自言自语”现象盛行,降低了职业教育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职业教育学是由一套专门概念(范畴)、命题构建起来的话语方式和体系。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概念大多数移植于普通教育学,存在不严密、不周全现象。职业教育学要想走向成熟,占有社会科学的一席之地,得到学界的尊重和认可,对现有基本概念梳理首当其冲,需根据新的范式重新确定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概念体系等。“原先的知识不是被拒绝,而是通过一种重新的排列而被改变。在这种重新排列中,新的知识领域被开启出来,迫使对于原先不加反思地接受的东西进行重新评价。”[9]如“职业”作为职业教育学科的源概念界定,对其科学解读是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奠基性工作,它直接影响学术界对职业教育学理论逻辑起点的把握,以及职业教育学科基本范畴的厘定以及该学科体系的构建。因此,既不能用常识性概念去反映职业教育规律,又要反对套用西方概念。我们应将确立、把握职业教育基本概念体系作为强化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基本工作。
(二)明确职业教育学科定位,确立学科建制
学科的研究对象、概念、范畴、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内在建制是学科的核心和根本,“外在建制一方面是学科内在知识和精神规范的外在社会延伸和形式,另一方面更是促进学科内在建制成熟的条件,为学科内在建制的成熟提供了多种支持和保障”[10]。学科建设过程在于形成学科的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的互动机制。职业教育学科成熟过程是其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互动机制生成过程,职业教育学科外在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推动其内在知识体系的发展和成熟,内在知识体系的发展和成熟进一步推动内在理论体系的建设,反过来又巩固和加强了职业教育学科的外在建制。学科研究只有建立专业研究机构,形成专门的研究力量、交流平台、学术期刊及其相关资源支持,才有学科的内在建制建设的优越条件,避免传统学科建设无序状况,促进学科的内在建制的有序发展。通过外在制度推动内在制度建设,使职业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成熟和服务实践的贡献赢得社会承认,并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形成由外到内良性互动,促进学科走向成熟。
(三)克服学术自由主义,凝练职业教育学科方向
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各自为政的学术自由主义要么追求个体研究人员的私欲或兴趣行事,要么着眼于组织利益着力于获取资源,却忽视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工业文化、后工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统背景,它们对我国职业教育目的、价值、功能、参与主体、制度、内容、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等有着深刻影响。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使命在于孕育并传播先进工业文化,职业认同和职业素质共同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定向性旨意,这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不可拒斥的意识形态,它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灵魂,对职业教育学科结构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不容自由选择的。
关键词: 纲要信号图示法 高三政治复习课 微机结构 中观结构 宏观结构
“最大的效率在课堂,最大的浪费也在课堂”,这句话道出了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和关键作用。历史证明,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基本途径,所以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败。
高三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复习课,因此上好高三复习课就成为高三教师在教学中取胜的关键。实践证明,没有理论指导的复习课是盲目的。可以说,我在提高复习课效率上的成功,得力于“纲要信号图示法”的指导。
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是前苏联学者沙塔洛夫创造的。他认为,通过形象进行思维是人的思维所固有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是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法。“纲要信号”是指一种直观图表,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用文字、符号或代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记忆和联想能力,从而达到解决学生记忆负担过重问题的目的。政治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记忆的学科,而高三阶段的复习需要把高一、高二、高三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进行掌握,其记忆量、记忆难度(高度抽象)是相当大的,而纲要信号图示法恰恰是比较适合政治学科的特点和高三阶段教学的实际的。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时,通常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教师详细讲解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知识。(2)出示图表,进行第二次讲解,以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3)把小型图表发给每个学生,同时将大型图表贴在教室的墙上,便于学生复习巩固。(4)要求学生课后按教科书内容和图表进行复习。(5)第二次上课,要求学生凭记忆在课堂上画出前一节课上的图表。(6)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按图表回答问题。
我认为“纲要信号”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结构,运用这一理论指导高三复习的难点是教师如何构建各部分知识的结构。我参照考纲,把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结构分为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宏观结构三个层次来进行构建。
1.微观结构
所谓微观结构,就是概念的结构。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知识网络的纽结,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构建微观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我先把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找出来,然后按照以下要求来进行:(1)划分层次、突出重点。(2)注重概念和其它相关知识的关系。经过认真分析,按照直观性原则构建概念的结构图表。比如复习货币时,我用了这样一个图示:
学生通过这一图示简单明了地理解了货币概念,掌握了货币的本质,并与货币职能联系起来,从而划清了其与商品概念的区别。
2.中观结构
所谓中观结构,是针对单元知识内部联系的一种结构。它是在概念结构基础上,侧重把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经过这种构建就形成了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如,我在复习哲学常识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时,我先设问:“我们可以用哪三个基本概念来编织这一课的知识结构呢?”学生立即兴趣大增,纷纷猜测,然后我明确是现象、本质、主观能动性三个概念,接着出示(投影)这样一幅结构图表:
经过分析,我只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就轻松地把一课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觉得既充实又不感觉到累。
3.宏观结构
它着眼于单元之间,以及不同学科(三个年级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其知识的跨度更大。因而对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更见其效。比如在复习经济常识内容时,我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价值规律”这一专题,设计了如下一幅结构图:
这幅结构图巧妙地把第一课和第五课两课的内容衔接起来,打通了单元之间的隔墙,起到了“拆墙搭桥”的作用,从而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值得说明的是,在运用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宏观结构进行复习时,应与高三阶段的系统复习、重点复习、专题复习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和配合。一般地讲,在系统复习阶段,侧重于微观结构,在重点复习阶段,侧重于中观结构,在专题复习阶段,侧重于宏观结构。当然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机动,适当调整,交叉进行。
另外,在运用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示法进行教学时,也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构建结构最好自己做,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广泛收集,借他人之长,择其善而用。(2)应随着高考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和完善。(3)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以锻炼他们的能力。(4)加强检测,重视反馈。(5)纲要信号图示法也有不足,必须与精练习题结合起来。
总体来说,纲要信号图示法使我在上好高三政治复习课上受益匪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它使我可以大容量地指导学生复习理论知识,学生通过结构图表可以从整体上一览知识各环节的联系,提高授课的效率。(2)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在多次重复的基础上掌握知识。通过讲解、图示、学生复制,根据结构图回答问题等多种方式,既可以避免简单重复,又可以达到知识重组、加深理解的目的。(3)它有助于学生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协调发展。学生不仅再现教师提供的图表,而且亲自动手构建具有创造性的知识结构图表。(4)它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因为在构建知识结构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特色。有时我在课堂上板演时,就形成了共同创造的氛围,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
总之,在上好高三政治复习课上,纲要信号图示法使我充分认识到学习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当然,这一理论也不能解决一切教学问题,今后还须在此基础上,广泛汲取其它教育理论的营养,并进行大胆的实践,不断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使高三的政治复习课上得更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