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体育教育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育的核心

第1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体育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随着新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深刻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新模式。目前,各大中小学已有了电化教育手段,很多学校实现了全覆盖,这一变化,给学科课程带来了一场革命,堪称为素质教育的一支强心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新技术使用出现了滥用或者完全不用的状况,新技术在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已经成为老师们近年来需要思考的新问题。每一个老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总结经验。充分整合课堂教育资源,把教学系统中各要素进行合理调整,使之互相结合、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最大效用。通俗地说,就是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作为认知工具,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有机结合,以达到学习知识与能力培养双重收获。体育课作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也要与现代教育技术,特别的网络技术相结合,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使得学生掌握一些通过单纯讲解或者单纯师范不能够很好理解,或者容易忘记,不宜轻易掌握的一些体育知识或者体育技能。因此,信息技术如何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也是每一个一线体育老师需要认真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技术优势

首先,体育课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新的教学手段,能够创设快乐轻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体育的魅力,开扩学生的视野,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学都需要通过身体实践来完成或者实现,老师的讲解比较抽象,学生由于模仿能力各不相同,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掌握,而当老师讲解动作难点的时候很多同学并不能认真的听讲,因为单纯的讲解是枯燥无味的,而老师的口头描述根本无法激发他们对体育之美的热情,很难激发他们对于体育美的探究和追寻的欲望,效果令人失望,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做做样子再无兴趣。而这时候,要是能够借助教学新手段的信息技术,使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图像,声音,讲解为一体的网络视频,立即可以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学生带来美感,学生看到视频中体育之美的画面,很难不去尽力模仿,无不趋之若鹜。比如,健美操教学,要是老师单纯讲解,很多学生看着老师呆板的动作没有几个真正会感兴趣,老师为了给学生把问题讲解清楚,还得分解动作,学生们在老师讲解之后很难把几个动作连在一起,然而要是健美操教学使用网络画面学生们看到健美操录像之后那种对美的钦佩和追求的欲望促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跟着节奏做出优美而完整的动作。在进行武术教学时,老师要是现场演示,学生们可能跟不上节奏,要是老师动作太慢可能达不到效果,这时候,要是老师可以把演示动作录像,然后以慢动作演示给学生,再配上老师的现场讲解,学生不仅印象深刻,也可以更快的掌握相关动作。这些对于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体育之美的追求,教学自然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使用中学生的认知优势

少年儿童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对于抽象、理论化的东西缺乏兴趣,作为新的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正好符合了少年儿童这一天然的优势,完全满足了他们对于直观形象的事务乐于接受的心里特点,让他们更加轻松愉快地掌握体育课所要求的技能和能力。信息技术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让学生们欣赏到世界上最美、最强、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体育,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享受体育之美,让他们对体育充满兴趣。让他们勤于锻炼,强健身体,争取把自己锻炼到他们自己心目中的美的形象,渴望做出他们所看到的美的动作。

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提供直观材料,带给学生形象直观的、生动的画面,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我们还可以做到把复杂的教学动作化难为易,通过观看动画,或者慢动作视频,让他们看清楚正确的姿势,看清楚动作的轨迹,提高学生的人之效果。比如,少年儿童对于复杂的一连串的动作接受起来很困难,如空中动作、连续动作等,而当你把动作分解开来在视频上,慢慢展示的时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他们突破体育教学的难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恰当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很有潜力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他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分解高难动作,欣赏体育之美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在教学中,要是使用失当则会造成课堂混乱。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最大特点是容量大,要是体育教学中过于追求大容量,很容易造成学生专注于或者说教师依赖于信息技术这一新的手段,严重影响师生交流。还有体育教育大多数时候是在操场,游泳馆等开阔场所进行,教师的有效组织和良好的师生互动永远是核心,因此体育教学中新技术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是这一新手段带来良好效果的最基本保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能力是教育永久性的主题。在体育教育中,学生心里生理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实践操作中师生互动和学生天性的发挥永远是第一位的,要是依赖新技术让每一个同学都掌握极其准确的动作要领,让每一个同学都做得很完美,显然是不现实的,要是老师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的运用,不仅不能起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反而会使得体育课这一学生们较为喜欢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这是所有的体育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恰当结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习、成长,得到信息技术这一新手段的帮助。信息技术最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给体育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丰富教学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滥用这种新教学手段,也不能不用,要恰当安排,真正做到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思考、总结经验,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学科教学的科学整合,让网络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美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

第2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学校;体育教学;整合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学校体育教育领域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学校体育必须迎接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及时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校体育整合,应用到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去,构建现代信息化的教学和训练环境,实现学校体育的更高的教学目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1)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求。从教育角度看,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体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等技术特点。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利用网络体育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素质情况和自身的体育兴趣选择相应的学习和锻炼内容,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也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从而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从教师角度看,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充实自我,才能站在信息时展的前沿,迎接网络信息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机整合,不仅是对贯彻落实学校教育科学发展观和学校体育教育质量工程的高度诠释和集中体现,更是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2)利于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明确要求,按照老师的讲解、示范逐一完成练习。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必须打破,要建构开放式,发展型的现代体育教学观,要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以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来直观逼真地反映运动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构建各种高质量地体育教学模式。计算机、对媒体、网络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跨越时空限制的体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为传统的体育教材赋予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内涵。(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育教学的整合,教师可以科学地设置学生练习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通过网络的即时反馈,获得多方面专家的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多方面地取得相关体育信息,使有价值的体育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可以得到体育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及各种优秀的体育教学软件可以把教学画面进行切换,声音效果叠加,动画效果处理,把体育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以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以慢动作、重放、停镜等手段结合讲解演示给学生,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看清每个技术细节更快、更全面、更准确的建立起动作表象,加深对动作的理解,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提高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1)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教学观念已经形成,没有真正体现当代体育教学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实际的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持的教育观念还是比较落后的,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全面理解,仅把现代信息技术视为工具而不能与体育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融为一体。没有理解整合是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是作为体育教育资源、环境、内容等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2)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欠缺。计算机、网络、对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出现,对学校体育教师信息意识、态度层面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很低,信息技术基本素养缺失,缺乏对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制作、的技能。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形式下,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直接决定了现代化体育教学的效果。部分体育教师不能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信息应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单纯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体育教学简单叠加。目前,国内学校体育教师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这些条件都极大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3)硬件设施和体育教学软件建设滞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但对于学校体育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而言,硬件设施的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信息高速公路拥挤,网络传输速度太慢,宽带多媒体电信网等传输信息的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高。与体育课程教学上所需要的教学交互平台、体育信息资源平台比较少,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力,各类体育教学的网络课件的设计是不合理、内容也不恰当,很难满足体育教学需要和学生自学的需要。

三、加快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措施

(1)树立信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明确信息化发展任务与管理职责,改革调整现行管理体制,建立与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的管理体制和高效实用的运行机制。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先进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把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素养,摆在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高度来认识。同时,作为学校体育教师,要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意识,转变相应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经常参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经验交流会、学术研讨会,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信息化体育教学手段、以及信息化体育教学软件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认识新技术对教育教学所产生的作用,以体育课堂教学信息化为目标,更好得满足学生学习锻炼的需求以及终身体育的需要。(2)加大学校的硬件建设力度。计算机硬件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物质基础,要改善体育教学的计算机硬件环境,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体育学科于其他学科不同,室外术科教学较多,所以最好给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配备较好的便携式计算机,以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要搞好校园网的建设,努力提高这些硬件设备的使用率,改革硬件设施的管理方式、合理布局、提高教师和学生课内外使用计算机的方便程度,为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创造良好的硬件境。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开发适合信息化体育教学的各种软件的开发,构建一个适合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学校体育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库,所建成的体育信息教育资源库的内容和范围要囊括所有的体育内容和知识,不仅有最新体育新闻和赛事报道。以满足现代信息化境下学校体育的教学。(3)开发适合体育教学的应用平台。体育教学数字信息应用平台,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辅助教学、自学、自练和体育教学管理及资源共享的网络体育教育开放式应用平台。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在体育、教育、信息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在软件开发专家和体育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建立大型或小型的区域数字化体育教育交互式教学平台,保证辖区内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目前,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己比较成熟,所以,根据平台开发设计遵循的需求,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在系统使用基于ASP的B/S模结构体系与Web数据库体系相结合的三层B/S体系结构。并对该平台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体育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体育学习资源,为教师的体育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锻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 考 文 献

[1]李继文.论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第3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摘 要 本课例小学障碍跑以核心素养新课改为背景,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设置“攻克敌人堡垒”,利用情景体验式游戏、比赛教育教学手段,小队合作,激发兴趣在发展学生各项运动素质基础上,综合复习运用跑、跳、投各项运动技能,同时渗透规则、安全等体育品德教育,探究新课改下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课例,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学作借鉴。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障碍跑 探究 课例 小学

一、课例背景分析

体育课程改革随着我国生产力、生a关系的巨大变革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在到当今“核心素养”的巨大变革。随着2016年教育部基教司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求,现阶段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课程改革正悄然而至。

二、课例学情分析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品行,兴趣及思维能力的把握,对学情准确分析,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二年级学生年龄在10岁左右身心具以下特点:体质相对较弱、运动技能学习较少;体育室外课干扰因素多,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兴趣难持久,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好奇性强,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高,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示范,多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游戏,多鼓励学生,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教育机会渗透德育教育。

三、课例教材分析

正式比赛中障碍跑是在田径场地上跑越一定障碍的男子竞赛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长跑的耐力和技术,还要掌握跨越障碍和水池的本领。中小学体育教材中障碍跑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中小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和学习跑、跳、投等综合运动技能意义重大。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通过基于不同水平层次学情的障碍跑教学设计,可满足各年级学生的体育发展要求。本课例在学习单脚跳、双脚跳、跨越式跳高、加速跑、前滚翻等运动技能基础上,通过设置情景障碍跑游戏比赛综合复习运用各项运动技能。

四、课例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制定以下课例教学目标:①运动参与目标:学生通过练习参加“攻克敌人碉堡”障碍跑情境游戏比赛,发展学生积极体育态度,激发学生体育兴趣;②运动技能目标:复习单、双脚跳、跨越式跳高、投掷轻物、加速跑等运动技能;③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发展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等体育品德。

五、课例教学过程

课例教学过程包括三部分:准备段、基本段和结束段。准备段包括:(1)课堂常规:①整队、问好、报告人数、安排见习等;②教师宣布课的内容-“攻克敌人碉堡”,教师提出上课要求并分4组(男2组,女2组)。(2)热身活动,包括:①队列四面转发、200米慢跑;②关节伸拉活动。基本段包括:(1)教师讲解与示范障碍跑;(2)小队长带领组员练习;(3)教师讲解障碍跑情境游戏比赛规则;(4)教师组织比赛学生参赛;(5)总结比赛,宣布成绩和奖罚措施。结束段包括:(1)放松肌肉;(2)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图1 小学《障碍跑》教学课例教学场地布置示例及说明图

五、场地布置说明

课例所需场地器材包括:足球场1块、标志桩、沙包、跨栏架、小垫子、大垫子若干,3种颜色呼啦圈若干,秒表、哨子、文件夹一个,教学音像和U盘一个。具体场地布置示意图可参考上图1。路线(攻克敌人碉堡)说明:学生拿一个沙包开始①加速跑(向前冲锋);②蛇形跑绕桩(躲闪敌人机关枪);③双脚跳(躲雷);④单脚跳(躲雷);⑤跨越石块;⑥钻过电网;⑦滚过躲闪;⑧匍匐慢爬靠近碉堡;⑨投沙包炸碉堡(设置多个堡垒);学生每人一个沙包,每隔3~10s出发一位学生,比较规定时间内攻克的堡垒数,多者胜。本课课例的器材和场地布置仅供一线教师参考,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校、学生、教材等条件灵活安排。

六、教学实践建议

教学中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播放练习和比赛的背景音乐增强学生学、练、赛的效果和热情。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应课前提前设置相关场地器材。各学校学情、师资、场地、器材不同,体育教师可据学校实际合理设置障碍跑相关路线及内容,灵活变通。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学中要多示范,少讲多练,提高练习的密度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育机会积极地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关注运动安全,引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合作、沟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发展学生家国主义情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20-02

一、本届比赛的概况

2013年12月26-28日,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在湖北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代表共180人参加。

本届比赛引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的关注。北京等地教委体卫处领导亲自带队,广东省组成校长观摩队现场观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有近千余名体育教师前往观摩比赛。

经过两天的激烈比赛,各项比赛顺利结束。湖北省等8个省获得团体一等奖,重庆市等10个省获得团体二等奖,天津市等12个省获得团体三等奖;新疆自治区等11个省获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一等奖。

二、本届比赛的特点

1.保持以教学技能为核心的比赛内容

本届比赛,比赛重点依然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本届比赛,延续第一届比赛的基本格局,设置基本功、体育技能、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等四个部分。

基本功选择三套部颁体操(两套广播体操、一套武术健身操)和队列队形为比赛内容。主要体现体育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是一个体育教师每天、每节课都要接触的内容。从比赛的情况看,参赛选手比较好的完成规定内容,但是,其表现力尤其是武术健身操的表现除了少数队伍以外,大部分还不尽人意。

队列队形比赛中选择原地和行进间的16种基本动作作为比赛内容。实际比赛中,在路线设计、节奏把握、临场应变等方面尚缺火候。有的体育教师说,尽管天天教,实际上,许多技术性环节并没有真正掌握。比如,口令的技术,许多教师发音“力竭声嘶”、没有力度,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声部位不准确的缘故。

技能部分选择10项单个或者组合技术作为比赛内容。具体内容是:田径(田赛)、田径(径赛)、球类(篮球)、球类(排球)、球类(足球)、体操(技巧)、体操(器械)、武术(徒手类)、武术(器械类)、韵律体操与舞蹈(小学)[健美操与舞蹈(中学)]。比赛采用“技评”的方式进行,并不测试完成动作的时间或距离。最初的设计是:确定10项比赛内容,临赛之前由体育教师抽签选择比赛项目。但是,调研发现,这样的比赛难度太大。理由是:一个体育教师不可能是“全能教师”,都要会,都要好不可能,也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技能。

教学能力部分以分组比赛方法来设计内容。中、小学各选择30个教材进行“模拟教学”。这部分在比赛中所占的权重最多,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核心内容。比赛要求体育教师依据所选教材进行10分钟的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之所以不告知比赛内容,是为了促进体育教师在准备比赛和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全面准备。事实上,如果一个教师对30个教材都有所准备、都经过训练,那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全面、严格的学习过程。

教学理论部分采用教学设计和评课两种方法作为比赛内容。教学设计、评课考察的是体育教师将教学理论应用到具体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学设计体现体育教师面对具体教材时的整体思维能力,评课体现体育教师的鉴赏水平和判断思维能力。教学理论部分比赛,能体现体育教师的经验积累和能力高低。

2.增加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展示

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并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这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更加重要的是,在学校体育实践中,许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对于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校园文化有巨大的作用,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鲜明的地域特色、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在本届比赛中增设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为了避免与原有比赛体系的冲突,干扰体育教师的比赛准备,更加体现地域优势,在成绩评定中,采用了独立计分的办法。

3.科学设计比赛的计分系统

比赛计分的科学、合理是体现公平、公正的重要基础。教学技能比赛,不比跑、跳、投的成绩,也不组织对抗,全部采用打分的形式。为了科学计分,第一届设计的计分系统,一是确定各个项目的打分规则,二是确定以体操比赛计分方法为主要参考的打分办法。具体来说,每项比赛设置3~5个裁判,比赛后,去最高分、最低分然后平均,或者直接平均裁判打分,总分则是各项平均比分的累计,最后以总分定名次。为了保证得分的一致性,避免打分过度偏离,计分系统专门设计了各项目评分等级,规定了打分的起评分以及不同等级的打分范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快捷。但是,从第一届比赛的情况看,两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一是不同裁判间的打分差距,二是不同项目的得分差距。加上人为因素的干扰,第一届比赛的评分系统还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比赛的科学、客观。因此,本届比赛在第一届比赛计分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标准分的计分方法,以期解决上述突出问题。

三、有待改进的思考

由于种种原因,本届比赛从启动到开幕,只有短短不足一个月的时间。组织时间相对紧张、局促,因此,给本届比赛造成了不利影响。从本届比赛情况看,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理解比赛目的,扭转对比赛目的的曲解

组织比赛的最根本目标,是搭建一个体育教师展示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平台,以比赛引起各有关部门、学校和体育教师对职业技能的重视,以全国比赛带动省、市、县的比赛,围绕“教学技能”引领体育教师在职专业培训的方向,从而达到提高全体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参加比赛,是交流、展示的机会,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但是,比赛的功利化现象不适当地被强化,功利化的极端行为在不恰当的时间,以不恰当的方法表现。因此,如何遏制比赛中的过度功利化现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完善比赛计分系统,促进对计分方法的理解

本次计分方法的改变,在领队会上做了说明。但是,各代表队并没有将信息传递到队员和观摩教师,因此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更重要的是,部分人员对一些统计方法不甚了解,没有知识积累,导致不理解。当然,对于组委会而言,提前告知,或者亡羊补牢,也很重要。可惜的是,两者都没有做好、做到。

3.增强项目设计的科学性,纠正对项目设计的偏见

“比赛设置内容能不能代表一个教师教学技能的全部”,这是部分教师的问题。作为创办者、组织者,明确的回答是:不能。首先,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体系(标准);第二,即使有一个标准,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比赛评出一个教师全部的教学技能水平。两届比赛设置的内容,仅仅是最基础、最基本的项目,对于一些有特点、有特长的教师,是不利的。对一些最优秀的体育教师,特别是达到教学艺术化程度的教师,甚至是完全不适当的。比赛项目的设计最适合的对象是有五至十年教学经历的教师。

有的教师提出:“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部分是一样的,对小学教师不公平。”对于这个问题,最初设计的前提是:能够参与全国比赛的体育教师,是经过各省选拔的教师,是代表本地优秀教师群体的选手,而比赛确定的技能,又是最基本技能,作为优秀教师,无论中学、小学,都应当掌握。所谓“想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因此,这部分内容应当中小学一致。更何况,在“模拟上课”部分,为了体现教学对象的不同,中学、小学的“授课内容”是不一致的,这部分内容所占总分比例最大。

4.强化文化认同,公平对待来自不同地域的教师

因为还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两届比赛东、中、西各省域的奖项分布是否有差异、差异有多大,还不能用数据说话。但是,直观的分析,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且这种差异在第一届就有所显现。不过,差异是如何引起的,还有待研究。是不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届比赛为了鼓励特色、专长,专门设置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并独立计分,实际上就是为了弥补比赛设计上的不足,尽最大努力保证比赛的公正、公平,同时,鼓励参赛队员,尤其是来自民族特色浓郁地域代表队的积极性。从结果看,这个目的达到了。

第5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1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 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仅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

(2)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进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的发展。

(3)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

4 正确处理体育运动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体育运动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学生都认识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运动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心理健康。构建心育大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依托自信心教育,营造心育良好氛围。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只有从培养学生的信心抓起,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和习惯) 指导,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

1)备课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备课中加强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 内容,设计好本节课中最能增强健康心理的教学内容和环节。

2)上课多表扬鼓励,激发兴趣。上课时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学习中的成功和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学生,以强化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3)课堂提问成为学生自信的源泉。要鼓励、启发学生大胆发言,对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最热情的鼓励,在班级教学中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4)课堂气氛轻松民主。良好的课堂气氛比教师精彩的讲授更重要,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乐学不疲。

第6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必要性;提高途径

1.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必要性

体育是高校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公共课程之一,肩负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等重要的“使命”[1]。因此,体育在各类高校的各种专业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现阶段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学生们毅力、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都不同程度滑坡的大背景下,通过提高体育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先锋队”的核心作用完善高校培养体系意义更为深远。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体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但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以及高校中传统的评价体系,使得大部分高校中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这方面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学历层次不够、继续教育渠道不畅、参与科研机会很少、职称评定困难等诸多方面。显然,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发展不能脱离现实,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建立在一些空荡荡的口号上,必须要让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谈教学水平提高。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已经迫在眉睫。

2.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

2.1 加强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人们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此可以见得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尤其是一名大学教师,肩负着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终端培养任务,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职业操守,把提高思想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从“树形像、铸师魂、做表率”出发,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具体来说,第一,体育教师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强化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处处体现全心全意为学生、为教师服务的思想观念,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行为世范”[2];第二,学校要始终把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政治素质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开展“树师表形象、比育人成果、促素质教育”的活动和开展“敬业在兴安、奉献在岗位、创新在教坛”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起师德师风评估体系和考评机制;第三,各级教育主管机构要通过构建“名师兴(校)”平台,对那些兢兢业业工作在教学一线,用自己高尚的师德滋润莘莘学子的教师给与表彰,树立一种“以德立校、以德立教”的良好风尚和传统,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工作的热情。

2.2 完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创造坚实平台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中体育教师的平均学历要低于其他公共课教师,比专业课任课教师差的更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传统的认识密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而实际上,社会在发展,教育教学背景也在转变,今天的体育教学已经明显不同于以前,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深刻的了解新时期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且要知道如何将体育融入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之中。显然,这就需要持续的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让教师可以时刻吸收到最前沿、最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3]。为此,各高校需要为体育教师建立定向的培训,并在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与在职或者脱产的继续教育。并且,对于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再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让教师去发达国家学习和深造,只有广闻才能博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另外,在高校内部也要建立起结对子或者相互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相互之间可以把更新、更丰富的教学理论和经验进行交流,以提高专业素质提高的速度。

2.3建立差异化工作考评机制,为科学评价教师工作构建制度保障

高校工作考核的原则,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各类工作人员能够享受同等待遇,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并提供一个合理的发展空间,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4]。但是在学校职称评定的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相关专业课教师或者其他研究人员职称明显的比体育教师的职称提的要快。这并不是说体育教师能力差,而是这种学科的特殊性质。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课程,其教学目的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基本的素质。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体育教师每天像工程、医学、航天、地质等学科的教师一样有多么精深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对于非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来说,他们更多的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一定要用发表多少论文,有多少专利,申请多少课题作为评价标准,那么大部分体育教师根本无法与相关专业课教师或者专职科研人员去竞争。因此,各高校需要科学合理的对职称评定标准进行分类,体育教师可以更多的结合教学效果、师生的评价等方面来评定,以促进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

3.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任,这个群体对我国未来人才的供给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5]。而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并非朝夕之事,这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政府给与足够的支持和引导,从制度、经费、社会舆论等各个层面给与关注,才能最终实现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万美荣,杨德敏. 体育运动能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J]. 新余高专学报2007,12(3).

[2]李小荣. 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J]. 才智,2012(19).

[3]王 晶. 浅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5).

第7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1.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是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这样才能落地、落实、有效。

 

我们结合学校办学目标,以小、近、实为原则,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构建了“2486”十二年制一体化养成教育活动体系。“2”即开发两类德育视频教材——《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德育视频教材;“4”即实施四个主题教育,包括传统性节日、政治性节日、特殊性节日和自定性节日;“8”即开展八项礼仪教育,包括仪表、餐饮、言谈、待人、行走、观赏、游览、仪式;“6”即举行校园“六个仪式”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一点一滴的浸润中,学生逐渐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我们在加强小学思想品德、初中思想政治以及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教学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数学、外语、艺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之中,以校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为蓝本,挖掘各学科教材特点,发挥各学科内容优势,融合后的内容更加丰富,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语文和英语学科挖掘传统节日文化,通过绘画、小报、海报、制作节日作品、编写传统节日诗歌、制作节日食品等展示与创作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节日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英语学科还拓展延伸到西方节日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也是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

 

3.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多元社团

 

学生社团不单单是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平台,也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载体,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有效渠道。学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既有市、区级艺术、体育、科技大社团,也有文化味道浓郁、特色鲜明的小社团。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了素养、陶冶了情操,感知着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更加自信、更加阳光。

 

学校的体育社团有足球社、篮球社、跆拳道社团、健美操社团、轮滑社团,还有威风锣鼓社团和冰壶球社团等。其中,跆拳道、足球、威风锣鼓、轮滑、冰壶球是我们的特色社团。此外,学校还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社团。如茶道社、小记者社、节气美学社,话剧社,世界模联社等。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感受着文化、感受着艺术、感受着团结与和谐。

 

4.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综合实践

 

在国家课程中有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课程决不是在必修课程之外的一种“点缀”和“装饰”。如何完成这门课程的校本化、如何实现这门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的整合以及这门课程内部的整合,是我们一直在研究探索的课题。

 

学校从2010年就开始探索德育活动课程化,尝试将京内、京外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成课程,变为全员、全学段、全体教师参与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低段以学习单为载体,高段以研学报告为主要载体。学生的游历过程就是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过程。学生在游历名山大川中感受祖国的壮美;在聆听历史、触摸历史遗迹中感悟曾经灿烂辉煌的古代史及屈辱的近代史;在飞驰的高铁上体会现代文明;在讨论交流中懂得真善美、假丑恶。行程中所设的“生活服务组”“信息报道组”“活动策划组”“小小导游”等均是课程的再生成和再教育。总之,这些实践活动就是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真实的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不能仅仅靠挂横幅、贴标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文化、课程和活动。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的形式和载体。

第8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兴趣;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95-01

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何谓创新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学习、活动环境和场地,以及充分地进行观察、思维、操作和表现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态度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的不正确的态度,尤其是一些女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教师应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树立科学锻炼的目标,从而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和激情,如果没有适当的机会表现出来,一切也会等于零。而创新总是和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敢于放手,给学生适度的“自”和“自由度”,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自我锻炼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充分展现自己的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如:在游戏教学中,我分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定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出大家喜欢的、具有新意的、有利于锻炼身体的体育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和选择,同学们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跑”、“叫号接球”、“接球击人”等多种游戏方法。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和经验。

三、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要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 到自由发展。

其次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体育学科牵涉的内容和技能很广泛,体育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在教学中渗透自己的“科研”思维过程,向学生披露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思考过程。

第三就是体育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知识技能功底。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所以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深湛的知识与技能。一方面,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知识和各种体育技能要很全面、很专业;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营养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创造性体育教师的必备条件。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创新性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给予学生以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支持,使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活动。要善于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要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要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接受各种体育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

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进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方法,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特定的活动环境中,使情、景、人物在活动中融为一体,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如:“织鱼网”,教师先创设情境,“海上有很多鱼,我们要去捉它们,怎么办呢?“有学生说用鱼网捕捉,我们一起来“织个鱼网”捕鱼,学生跃跃欲试的准备着。于是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六个小组,进行织鱼网游戏:学生每人手拿一根布条,教师预先拿两根标枪插在泥地上,上面平行地系着两根绳子,让学生听到口令后,跑过去织鱼网,最先把布条系完,又结实的那一组为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织好的鱼网捕鱼;最后庆祝,分享收获的快乐!

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心理与教师之间距离缩短,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使学生在现实和生活场景中,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使学生在现实和生活场景中,培养思维、想像和创新能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化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有无创新意识。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大胆尝试,从各个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出发,切实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使自己成为创新教师,真正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要努力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保持创新的广阔天地,培植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兴趣和提供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让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和亲身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少年体育训练 2010年第6期

第9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 核心素养 体育文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43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青少年作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单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要求,而忽略了对他们审美观念、音乐素养、体育素养等其他方面基本素养的培养,由此对音、体、美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不够重视。虽然这种培养策略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但从学生的长久发展来看,并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只知道一味学习的学生失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读书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艺,这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悲哀的,不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新形势的教学背景之下,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关注到,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议题。

所^的体育素养指的是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也就是在体育方面的素养。除去先天体格的影响因素,更重视后天环境与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水平、体育技能等总共七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不小的难题。长久以来因为整体教学环境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的原因,体育课的形式非常的简单,一般就是对学生进行短跑、长跑等田径方面的训练,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打篮球、踢足球的形式,更有甚者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忽略了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不高,比起在操场上晒太阳跑跑跳跳,他们更愿意进行室内活动,长此以往,不利于全民体育素质的提高与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在我们国家的开展。对孩子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要从小学开始抓起,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进行其他学习活动的精力与动力。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必须重新审视新时期下的体育教学环境,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从各方面入手,为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本论文试从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与体育意识三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一、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

体育知识,顾名思义就是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它不仅包括对各种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的基本介绍、还有各种突发事件下的基本急救知识,学好体育知识不仅对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必要的时候还能用来自救,因此对基本体育知识的传授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但是由于体育教师对讲课方法不够重视,造成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并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而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反过来又严重打击了教师的讲课热情,由此造成恶性循环,使体育知识的普及成为体育教学中薄弱的一环。

传统的理论课程一般都是在室内进行,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体育教师可以从这一点进行反思,改变自己体育教学的方式,由室内教学拓展到室外,或者利用体育器械、多媒体等多种工具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会被课堂内容所吸引。

例如,在进行篮球基本知识的讲解时,我会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先在教室内进行,利用篮球作为辅助工具,在课堂引入环节先向学生提问“一场篮球赛一般场上每队队员有几名”,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篮球“门外汉”的学生来说却是熟悉又不曾注意到的问题,由此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吸引他们听讲的注意力。接下来就篮球规则给学生做简单的讲解,并结合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观看在比赛中犯规的片段,帮助他们对篮球规则中难懂的术语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之后引入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篮球球星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或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种方式使理论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学生普遍愿意参与到讨论之中,提高了课堂效率。接下来第二课时,把学生带到体育馆或户外篮球场中,教师一边重复上一节课的规则问题,一边给学生演示,然后在管理好秩序的前提下,让学生几人一组自由练习,这种方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有利于他们对基本体育知识的掌握,而且动静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在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基本体育技能的训练

所谓的体育技能,指的是学生对各种体育运动的掌握程度,包括了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导致他们对各项体育活动的完成度还有待提高,但教师不能由此松懈,要利用各种资源,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培养学生在完成各项体育项目方面的能力,发掘他们的潜能,并培养兴趣,从而受益终生。学生在进行体育技能训练的时候,由于不是专业的运动员,很容易遇到困难或者瓶颈,或者因为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自己而使训练停滞不前,作为体育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去改正,这样才能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前进,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

三、注重体育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