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研究性学习;专题学习网站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已被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普遍认同并广泛加以实验研究,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几年来的实践显示,以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和自主性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取得其预期效果。随着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将有效地解决传统研究性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效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推广。本文以“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为示例,阐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以供参考。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明确规定,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作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2001年4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法国把研究性学习称为“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TPE)课程”,香港地区称之为“专题研习”。[1]二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而提出来的,是指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在美国的大、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和手段,其中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最为普遍,[2]且较多采用一种称为“Web quest”的学习方式。[3]“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一种课程形态,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上述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可以简要地把“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解释为: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新型的动态开放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研究性学习相比,除了具有传统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资源的丰富性。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和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借助网络的搜索引擎功能,学生可以快速查询相关的信息。网络搜索引擎具有智能化、搜索面宽、检全率高、实效性强等优点。目前Internet上不仅有WebCrawler、Excite、Lycos等著名英文搜索引擎,而且还有诸如谷格(Google)、雅虎(Yahoo)、搜狐(Sohu)、百度等优秀中文搜索引擎。据统计,目前Internet上拥有600多个大型联网图书馆,400多个联网的学术文献库,2 000多种网上杂志,900多种新闻媒体的网络版……总计近100多万个信息源。[4]
2.教学的交互性。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可以实现形式丰富的交互,提供丰富的数字多媒体与虚拟现实,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协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可以利用Web网页技术、电子邮件、BBS、在线交谈(QQ)等方式查询资料、进行信息的反馈和交流。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向指导教师咨询,并且可以向其他教师、学者和专家请教,获得更多的指点和帮助。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封闭的个体工作方式,实现经验和智慧的共享;网络良好的交互性更有利于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3.教学的跨时空性。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平台,如电子公告栏、新闻讨论组和聊天室,还有属于学生自己的文字工具、交流工具、收藏工具、提示信息等,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零距离”。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自己喜欢的进度学习,既可以同步集中交流,也可以随时随地异步沟通;既可以寻求与身边的人合作与互相帮助,也可以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导师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在约定的时间上网进行讲解,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对需要解答的学生进行讲解。通过网络虚拟技术构建网络校园、网络教室、网络图书馆、网络实验室、网络实习基地等虚拟环境,把虚拟的教学变成跨地域、跨国界的教学。因此,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
4.教学的愉悦性。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便于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探究,其观点、想法一旦得到认可,会使其产生尊重自我、实现自我的优越感。同时网络便于学生发表研究的成果和对别人成果的评价,既能了解自己的成果,又能及时了解别人的成果,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另外,一个主页或网站在色彩的合理搭配、文字的工整美观和布局构图的和谐等方面若能符合浏览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给浏览者以美的享受,使浏览者产生愉悦的感受。
二、开发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目前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很多,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就是其中一种。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围绕一个特定的专题,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相关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结构化专题知识的学习网站;进而以这专题学习网站为基础,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专题网站,实现师生对专题网站的共建和共享。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的网络学习模式,它充分发挥了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主动地进行知识重构和创新,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题学习网站在研究性学习中,既是出发点,又是目标。专题学习网站开发的好坏可作为对研究性学习结果的一个评价依据。同时研究性学习在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完全可以看作资源的组织方式,因此,专题学习网站和研究性学习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
转贴于 三、“华文写作在线”专题网站的开发与应用
写作课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2001年9月以来,我们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与写作课的整合,开发了“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写作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写作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提高了写作教学的质量。
(一)一种“审美型阅读、研究式学习、创造性写作”的学习理念
在“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中,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提供大量的文字阅读素材,制作了大量的Flash动画阅读素材并收录大量的影视阅读素材,把抽象的文字表述变成图片、动画、视听信息,化无声的字词组合为音像的流动,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型阅读环境,以提供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传统教学方式中只能作用于视觉的作品文本在“华文写作在线”网站里可以借助声、乐、画、文的多媒体方式对读者进行全方位的审美刺激,写作教学中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从获取知识向审美体验的转变。
在“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里,我们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动态开放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针对教学任务或感兴趣的专题,或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或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等等。无论是审美型阅读活动,还是创造性写作活动,研究式学习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写作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告知式的教、接受式的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在“海量”的教学资源中开展主动的、有目标的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
在“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中,我们为网站里所有的文章都设置了评论区,供师生交流阅读感受,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满足个体自由表达。同时,我们设置了“网上讨论区”,通过互动的交流与讨论,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既可以使学生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又有利于学生的再思考和推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实现创造性的目的。因此,通过“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写作学习,学生能够便捷地发表自己的写作作品,激起了写作的兴趣,并获得写作的动力。在网站里师生共同编撰自己的作品文集,共同编写研究型写作课程的校本教材,充分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的特色
“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hwxz.com或202.192.143.133)设有“基础写作”“实用写作”“文学写作”“网络写作”“新闻写作”“教改前沿”“研究性学习”等栏目,“基础写作”“文学写作”“新闻写作”等相关网络课程的课件也陆续挂上网站。在网站正式运行后,我们开展了基于网络的写作教改试验,逐步形成了不同于一般教育网站的特色。
第一,构建写作系列课程的知识体系,展示强大的专题学习功能。“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是面向广大的各级各类写作教师和学生的开放型写作教育网站,它从理论概述到教学实践,力争系统地构建写作系列课程的知识体系。在理论概述的层面,网站的各栏目如“微型小说”“基础写作”“文学写作”“实用写作”等均提供专题理论知识,如在“微型小说”栏目里,网站提供了“方法指南”“作家群像”“理论前沿”等次级栏目,系统地介绍微型小说的作家论、作品论以及创造论等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方面,写作系列课程的每门课程均列举了大量生动简明的教学案例并附有互动练习、网上考试。网站中所有的板块均围绕写作系列课程的教与学这一专题设计、开发,展示强大的专题学习功能。
第二,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构建新型学习模式。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等各种教育思想日趋交融的背景,“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融合,注重运用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发挥的协作学习、模拟情境学习、研究性学习、互动式学习等先进教育方法,积极探索把先进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写作教学中。网站上的写作素材、写作课件尽量避免单纯的演示和说教,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写作知识,更是一个便于师生探索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充分体现了以师生互动、交流协作和自主学习等为主要方式的学习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从专题学习网站中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通过与同伴、教师乃至专家的讨论,构建有利于个人终身发展的学习体系。
第三,共建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学习平台和科研平台,获得自动生长的机制。我们努力建设这样的网站机制──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不断将自己教学、科研、学习的信息与成果更新网站,补充、生产新的写作信息,整合、累积新的写作知识;学生不断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经验与学习成果上传到网站,更新网页;师生共建和共享的写作成品、创造性写作成果像滚雪球那样不断累积,为网站树立越来越丰富的学术形象和教育形象。网站应获得这样的网络生命──自动地成长,成为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学习平台和科研平台。
第四,引领中学语文新课改,构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园地。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因此我们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把“引领中学新课改,构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园地”作为网站建设的宗旨之一,开设“教改园地”“课改前沿”“研究性学习”等栏目,指导实验学校的师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搜集整理有关中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案例,提供给实验学校的师生学习与参考。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的实时交互功能为实验学校的师生提供互动、方便的交流平台,实验学校的师生可以通过网站的管理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研究课题、搜集课题资料、协作研究、交流研究心得、展示研究成果,从而有效地强化了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效果。同时也实现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无缝连接”,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脱离中小学实际、滞后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问题。
(三)“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的实践效果
自2003年10月开通以来,已有湛江师范学院、湛江教育学院等高校和湛江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硇洲中学等10多所中学利用“华文写作在线”网站进行写作系列课程和语文选修课的教改试验。[5]学生的写作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网站日均点击率达到800人次以上,每天均有50篇左右的来稿,网站共收录了5 000多篇学生的作品,其中50余篇被《写作》《应用写作》《中国散文诗》以及台湾地区的书刊发表和转载。随机统计结果显示,访问者的地域分布较广,几乎覆盖全国大陆各地,还有5位是国外的访问者。学生自发组织的网上“微型小说沙龙研讨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举办了微型小说家滕刚、谢志强、蔡楠等作家的作品研讨会。由学生编写的“读·品·悟”感动系列文集已由中国九州出版社出版。
“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让我们深深地感觉到网站的建设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参与,他们是网站中最高效、最智能化的资源。网络并不仅仅是平台和工具,它的价值更在于跨越时空地将每台计算机终端后面的人联系在一起。当然,网络并非全能,也并非全无弊端,“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1.
[2]张人红.“研究性学习”在美国[J].教育发展研究.2001,(8):47—48.
[3]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4.
[4]肖朝虎.安全:令人不安[N].中国计算机报,1998(1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20-02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技术在21世纪成为人类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各个专业,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与其他课程相比,计算机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实践性强、综合性高、创造性强、更新速度快。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出把研究性学习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把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达到学习致用。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国家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要求各高校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机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所有操作,并能根据计算机情况,解决计算机出现的问题,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本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计算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Office办公系统软件的应用、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改进与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教师去解决。
1.近几年,由于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本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是越来越多,学生的生源有差别(二表和三表均有),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及操作能力有很大差别。本校教学采用按班级的授课方式,教学对象参差不齐,是造成教学效果有差别的直接原因。
2.一个正常的教学班级人数为180人左右,人数过多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的原因。
3.应试教学体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础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收集各种资料,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学习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从学习中获取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或问题为主要载体,可以超出书本的范围。课题或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但课题或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可以来源于书本,也可以超越书本,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知识,这样一来,研究性学习就成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领域。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就更加广泛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它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由于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研究性学习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3.研究性学习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偏重于学习结果。它主要强调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研究并分析关于研究性学习在国内外各高校的实施情况,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一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①确定研究题目。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是基本核心。一方面,由学生自己选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推荐课题,最终选定研究课题,并要清楚开展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②学习环境与资料收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环境是基本条件。除了硬件环境外,更要有软件支撑,主要指网络环境。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学生亲自动手上网查询课题相关资料,并进行方案设计。③课题的研究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跟踪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学生依据指导进行下一步实施。④展示研究成果及评价。学生可以把研究成果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研讨来分享成果,使情感和认识有所提升。对于评价来讲,形式和方法有多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自评,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评价,给学生一个相应的评价。
2.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得以解决。①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讲,学生则是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中心和重点,而研究性学习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分组进行协同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共同完成情境问题。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储备,同时研究性学习还可以解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2]。③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举个例子:在讲解办公软件Office这部分时,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具有个人特色的个人简历。学生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制作,既可以加强网络知识还可以熟练Word中表格的操作。学生通过交流、相互讨论研究后,上交作品,由教师来评价,并把它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应用[2]。
五、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以探讨研究为中心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的思维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虽然是一门基础课,但是涵盖的范围却很大,综合性较强。在此课程授课过程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初步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也验证了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广度和深度不够,实施范围小。因此还需进一步实践,从中不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使研究性学习得到广泛推动[3]。
参考文献:
[1]叶小琴.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07,6:56-58.
[2]孙玉霞.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11:166-168.
关键词:制药工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考核;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33-02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成为我国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1]。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开展了相应大量的研究与探索,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框架结构的研究性教学方案,但其效果如何,以及研究性教学开展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仍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方案及体系的构建。尤其对于工科教学来讲,(制药)工程师的教育收益低于同等情况的全国平均教育收益率[2]。如何培养制药工程师等工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自我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制药工程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讨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的基本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会团队合作与交流。研究性学习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教学中心思想,注重在制药工程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制药工程技术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立相应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制药工程人才,满足中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更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感受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通过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长机会,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更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是对知识体验、总结的过程,要积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引导其具有合理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而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指导调整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在制药工程研究性学习中,要重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研究具体制药工程项目,主动获取相关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己个性化整体、全面发展。
四、更重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的评价
一般教学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理解中的应用情况,而研究性学习不仅是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尤其强调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提高科学研究应用能力。因此,研究性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制药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性学习,要重视制药工程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五、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评价是总结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来构建该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多元性评价,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原则,在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开展全方面、多层次、多元的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听课教师或专家评价四种评价形式展开,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成果展示、项目解决的深度与水平、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学习方法等,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构建对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该制药工程项目提出的内涵和实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目的性地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合理设计研究方案,开展方案比较,认真做好笔记,积累研究过程动态的、真实的和完整的记录,深入分析数据,撰写学结、心得体会等。这些资源是研究性学习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和积极反思的重要依据。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技能和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的目标,因此需要开展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对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在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考核评价我们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例分别为40%和60%。平时考查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平时作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与探索精神,团队协作与交流,归纳与总结等。让学生真正地领会本课程的学习意义和用途,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关键性作用。
七、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具体实施的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同样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以评估在制药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成效,具体实施步骤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及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否得当。
首先在工作量上成倍增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也即是要将学习和科研联系起来,从目前的制药工业发展实际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3]。研究性项目方案的设计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制药工程实践经验和水平,较为扎实的制药工程理论基础,能够准确把握当今中医药工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综合整合和拓展能力,以及能够根据项目内容设计新颖的研究性教学方案。
而在评价教学效果上,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学生发展不均衡,而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特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目前考核评价的内容、体系还不能全面体现学生能力的提升程度,尤其是在制药工程工科能力的体现上,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寻找如何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构建较为合理的评价体系。因此针对具体课程来说,制药工程是中医药工业发展的基础内容和基石,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掌握、工程技术方法及其与实验方法区别的理解,建立制药工程的理念,在整个形成过程中,建立分阶段的评价内容:首先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制药工程的理解程度,中期测验对基础理论和制药工程技术方法的掌握程度,最后评估制药工程的理念效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开展双向评价的方法,学生对教学方案的接受程度进行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程度和深度进行评估,反馈学生调整项目方案。
开展研究性教学也需要学校有一定的保障体系。作为制药工程等工程类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积极掌握中医药工业最新发展动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研究性教学。这需要学校给予大力的政策和环境支持、保障,同时需要辅助、支持教师建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效果,将制药工程的理念深入学生的知识框架中。
教学评价是一种手段,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的评价体系相比,更为复杂,涉及到学生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等评价标准、评价指数的较大改变[4]。从学生评价体系来看,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表现,学生独立的、开放性的思考、分析和综合思路,这对于教师如何合理评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从教师评价体系来看,教师前期需要的基础、背景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等工作量很大,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学科综合素质,同时需要相应的掌握、灵活运用教学发展规律的能力,以及在具体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驾驭能力和水平,因此如何客观地评价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就显得比较复杂。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的全面转变和更新。在不断提高工科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开展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促进教师自身制药工程素质的大幅提升,完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工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翔,张丽梅.“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概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217-218.
[2]董增文,邓晓华,张华.研究性教学在工科教育中的实践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64-167.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社会实践乃至毕业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一、WebQuest概述
1.何谓WebQuest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将互联网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应用于任何阶段的任何课程,其方式是在因特网的环境下,由教师在确定学习主题的前提下,将主题拟成一定的“任务”(一个或多个),驱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英文含义而言,“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探寻”、“调查”的意思,因此,WebQuest就是网络探究的意思。
2.WebQuest的组成部分
(1)序言(Introduction)
主题的背景信息,让学习者了解学习内容的基本框架,明确学习的方向。
(2)任务(Task)
将具体的学习内容(主题)变为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任务。
(3)资源(Resources)
提供有助于学习者完成任务的信息资源,主要是网络资源(如:网址、信息搜索链接等),有时还可以利用非网络资源(如:图书馆的资料)。
(4)过程(Process)
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制成“导航”,即将任务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并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了短小而清晰的建议。
(5)评估(Evaluation)
采用评价测评表来考察学生完成任务的不同方面(如结果、过程、态度和情感等等)。评价人员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学或家长。
(6)结论(Conclusion)
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提示学生已经学到什么,鼓励他们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将学习经验拓展和推广到其它领域。
3.WebQuest的种类
WebQuest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分为两种:短期WebQuest和长期WebQuest。短期WebQuest学习者利用1-3个课时的时间,获取并整合新的知识。经过某次短期WebQuest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大量有用的新信息,并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感受。长期WebQuest学习者利用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时间拓展和提炼新知识,经过某次长期WebQuest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会分析某一主题(或课题),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转换和迁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某种形式的成果,然后展示出来。
4.WebQuest的教学设计步骤
第一步:教师应对所授知识的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网址进行筛选、整理和归类。
第二步:确定一个与所授知识有关的,且具备丰富的网络资源的主题。
第三步:根据主题制定任务。
第四步:就所制定的任务,设计执行和操作的步骤。
第五步:设计评价任务完成程度的标准。
教师进行WebQuest的教学设计时,从第一步开始就应对接下来的每个步骤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全面的考虑。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质量和教学所应达到的目的。
二、一个利用WebQuest进行音乐教学的案例
1.教学主题及其意义
聂耳,是20世纪30年代掀起的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潮流的突出代表。他的音乐创作时间虽短,但其体裁丰富、涉及的领域广,如器乐曲、歌曲和舞台剧、电影等。他的歌曲,无论是群众性的,还是为电影而作的,均强烈表达出抗日救亡的精神和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出一个音乐家的时代精神和革命意志。他的器乐曲欢快愉悦、热情洋溢,折射出一种激奋、昂扬的精神面貌。通过运用WebQuest模式对聂耳音乐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较深刻地了解聂耳的生平、爱好和思想,而且能从他的音乐中感受到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更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鼓舞。因此,本次WebQuest模式的教学内容是全面了解聂耳的音乐创作,教学的主题可以设定为“缅怀人民音乐家聂耳”。现将教学设计呈现如下:
2.教学要求与形式
(1)教学对象:高中生。
(2)教学目标:全面了解与掌握聂耳的音乐创作,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模式:WebQuest模式。
(4)WebQuest类型:长期(6个课时)。
(5)教学设计呈现方式:PowerPiont演示稿或网页形式。
(6)课室要求:具备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课室。
3.教学设计过程
(1)序言(Introduction)
当我们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高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时候,我们的心潮汹涌澎湃,我们的情绪激动高昂,一种爱国之情随之涌出。
时光倒流,在时期,中国乐坛升起了一颗音乐巨星――聂耳。他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进行抗战,保卫祖国,从而开辟了音乐先河,反映出人民大众的心声,为的胜利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虽然聂耳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只有23个年头,但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音乐作品,永远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今天让我们唱着国歌来缅怀他,走进他的音乐……
(2)任务(Task)
依据主题,分为4个任务:
将一个教学班分成若干个组,每组4人以上。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除了学习任务以外,还应负责该组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每组领取一个任务,在任务开始之前各组成员要进行角色分工:
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来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和任务分配。在各组角色分工后,必须制定严格的纪律,要求各小组成员(各角色)在特定的任务中,除了认真负责地收集数据和资料外,应跟其他成员相互协调、合作。任务完成后,每个学习小组必须完成有关专题的简要的研究报告。最后,除了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文稿或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研究学习的成果之外,根据实际情况,第2任务组应演唱其中两首以上的歌曲,第3任务组应演奏其中一首乐曲的全部或某一段落,第4任务组应选聂耳的歌剧或电影片断进行表演。
(3)资源(Resources)
每一个学习小组主要通过网络来完成各自的任务,网络资源如下:
除此以外,也可以从其他来源(如图书馆)获得补充信息,有的学校可能资料有限,此时教师应提前做好资料准备工作或建议学校加强资料建设。
(4)过程(Process)
为了指导每个小组很好地执行并有效地完成任务,依据课时,将任务进行的过程分成如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课时):
①充分理解学习内容(主题);
②班级分组;
③分配任务;
④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领取一份教师的WebQuest,各组成员角色分工;
第二阶段(2课时):
①根据所提供的网站进行探究式学习,寻找所需要的文字信息、图片或音频;
②各小组的成员一起对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讨论,选取本章节所要描述的内容和需要的图片;
③将选定的信息(文字及图片)进行整理;
第三阶段(2课时):
①将整理的信息(文字及图片)进行修改、排版,排版注意文字和图片布局,力求版面优美;
②准备成果展示的演练;
第四阶段:
①成果展示;
②评价总结;
(5)评估(Evaluation)
WebQuest的评价体系是一种“重过程、轻结论”的评价体系,通常采用测评表来考评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不同方面(包括态度、情感、体验、过程、结果等)。
如左下表所示:
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也必须做到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小组互评是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当然也可以参与其中。由于在研究性活动中发给各小组组长一份“活动记录表”,从一开始就注意记录和收集小组内部的各位同学的活动情况。在活动结束阶段,各小组上交本小组的活动记录,记录本上有小组的各个成员在各阶段的活动表现,包括他提出了哪些问题、承担了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工作等等。因此开展小组互评实际上就有了一定的依据。
(6)结论(Conclusion)
WebQuest的整个过程的总结应该是师生共同进行,学生个人可以总结个体在活动中的收获,小组要总结小组活动的经验教训;教师则除了总结学习该主题的意义和所达到的学习效果外,还应就各小组在该WebQuest主题研究性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如:各小组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各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与方法等)进行总结。
三、对使用WebQuest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 选择一个合适的WebQuest主题
主题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WebQuest开展的效果。如何选择一个WebQuest主题,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教学对象和主题的网络信息量。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着主题选择的知识性强弱程度和内在涵义的大小;主题的网络信息量决定着选择的主题是否能实现WebQuest教学。也就是说,根据教学对象选择了一个很好的主题,但其网络资源并不丰富,同样不能很好地展开WebQuest教学。
2. 有效利用音乐教材进行主题的选择
以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为例,每一个单元或章节都包含了一个知识域或知识点,有的知识域或知识点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主题。因此,教师就可以将音乐鉴赏课程中的某一单元或章节作为一次WebQuest模式进行教学。运用WebQuest模式进行音乐教学,一方面不会给正常教学计划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会使教学模式体现出多样化。
3. 教师应认真做好WebQuest的教学设计
WebQuest的教学设计呈现方式为PowerPoint或网页的形式。能否进行WebQuest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就是该教师是否有一定的多媒体计算机知识(包含网络知识)。如今一个音乐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多媒体计算机知识(包含网络知识),这是时代的要求,笔者在此不作深入讨论。
WebQuest的设计模板通用的有上、下框架式和左、右框架式,双页模板和单页模板等。在设计制作WebQuest时,教师可以凭自己平时制作PowerPoint课件或网页的经验设计制作WebQuest,或者可根据如下网址:省略.cn/webquest中“各类模板”栏目中提供的WebQuest模板进行参考。
4. 教师在WebQuest模式教学中应严格监控好各个环节
①依据教学对象,可用以上的文字、图片、动画及音乐使序言栏的页面内容尽量丰富、生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②班级分组根据任务而定,以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为前提,兼强制性措施进行任务分配。
③有效保证资源信息量和信息来源的途径。虽然目前国内音乐知识方面的信息资源丰富,但并不是面面俱到。有时选择了一个好的主题,但网络资源却有限。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WebQuest模式的教学手段是有效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其教学理念是注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闪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不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并不注重学生对一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所得出的总结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或是否成熟。因此,如果所选主题的网络资源匮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拓宽信息来源的途径(如结合本校的或当地的图书馆,以及书店等)。
④详细设计、制定好“过程”的步骤(即WebQuest常说的“手脚架”或任务的“导航”),以便主导学生进行WebQuest学习。并且教师要制定好“活动记录表”并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活动记录表”的记录,用以作为评价中的一项,监控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这是保证学生取得WebQuest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⑤教师制定评价体系应注重实际,其标准应保证科学、公正和合理。
⑥教师对学生的WebQuest学习的总结应采用以肯定其成果和鼓励其表现为先,指出其不足和应努力的方向为后的的策略。
结束语
与一般的教学模式不同,WebQuest是一种既是探究式、任务驱动式学习,又为合作型学习的教学模式,其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和推理,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进一步说,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发现、交流与沟通、归纳与总结、协作与创新的能力。同时,WebQuest的评价方法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方法,体现出评价问题真实性、评价指标多样化、关注过程、可操作性强,以及激励学生发展等特点。笔者以为WebQuest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好的发展前途。在此对WebQuest进行了介绍,意在与国内所有一线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和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它。
参考文献
[1] 省略/learning/index.htm
[2]林德田《WebQuest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开发与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4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03-02
近年来,教学型或应用型高校也尝试将研究性教学模式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取得初步成果。然而,面向非研究型大学的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性教学概述
研究性教学主要包括“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教师而言是研究性教,对学生而言是研究性学。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灌输式教”与“接受式学”。
研究性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探究的内容,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路线进行教学(如方案论证、难点研讨、专题调研、系统设计与仿真,技术开发与实验等),从而向学生传授知识、学习方法和创新思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研究性教的主要特征有:(1)教学理念,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知识传授者和接受者角色转换,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升创新能力;(2)教学方法,教师将探究融入教学过程,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效仿专家学者的研究方法,发现、探索并解决专业理论和技术问题以及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研究的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研的方法在科学问题探究和解决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和强化素质。研究性学的主要特征有:(1)问题解决,问题的提出是学习的起点,问题的解决是学习的动力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2)过程驱动,过程导向学习,学生通过自身参与,主动探究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3)分工协作,学生之间任务分工与协作,通过相互启发与讨论取得相应的知识成果,充分挖掘学生各自的学习和创新潜能;(4)教学互动,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协商、启发、补充与扩展,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层次定位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层面的创新:一是原始创新。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原始性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二是集成创新。指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现有技术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创新过程。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指在引进、学习、分析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在为我所用的同时,实现某些关键技术上的新突破的创新过程。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一大批应用型创新人才来实现。根据创新的不同类型,把创新型人才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集成创新型人才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原始创新型人才归到学术型,集成创新型人才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归到应用型。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需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和一定的前沿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心理和审美素质,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探究能力、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而学术型创新人才则需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前沿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大胆的质疑力、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关注力、很强的动手力、坚韧的拓展力,超群的领导力、高效的沟通力、很强的协调力。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学术型创新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要求学校构建科学合理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
1. 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
(1)整合教学内容。一是分清层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依据教学大纲的知识结构,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层次:通过复习旧知识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简要讲解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教师需要重点讲解后学生才能掌握的知识。二是精简内容,突出教学的指导性。适当删减烦琐的理论推导、证明、演绎等方面的内容,注重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启发学生开展讨论和总结。三是补充学习资料,增加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查找和研读最新教材和文献,了解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学会发现问题、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课堂问题研讨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根据教学内容,解决的问题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知识性问题,即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而提出的问题;二是综合分析性问题,即为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基本知识和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提出的综合分析性问题;三是学科专业前沿性问题,如学科前沿研究中新提出的问题、教师教学和科研中正在思考或试图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课堂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真实案例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来源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产或工作实际,常以文档、模型或图纸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自行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从实际的场景出发,在研讨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综合运用的技巧和经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方案设计、表达、沟通与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有效地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其实际应用的差距。
2. 研究性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研究性实践教学内容更宽泛,通常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践。通过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训等,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实验背景,掌握实践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专业兴趣。二是专业实践。通过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的规范、系统的实验与实训,体验科学发现与创新的过程,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三是综合实践。通过综合课程设计、综合性创新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的实践内容努力体现出技术先进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上述三个层次的实践过程应突出实践的“探究性”,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课题设计、查找资料、社会调查、动手实验到形成新的结论或成果,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可有效激发研究与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潜质。
3. 课外学研模式
(1)研究性课程作业。课程作业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注重课后作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是习题、方案设计、案例分析、课外调研、作品创作等。应尽量减少从课本中能够找到标准答案的习题,尽量设计综合性、“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作业,也可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题目,独自完成资料收集、分析总结、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或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完成,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2)课程论文。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查阅文献、研读教材与参考文献,理解课程基本原理,了解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课程基本原理的产生、发展与应用情况。在完成课程论文过程中达到自主研究学习和科研训练的目的,实现教学、科研、学习的有机结合。
(3)课外创新实践。应适当缩减课内总学时(学分),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提供必要的空间;系统设计第二课堂创新教育体系,将课外创新实践作为必修的内容纳入培养方案,主要环节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专利申请、学术论文撰写、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开展创新实验等,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科研项目、经费、设备、场所和成果为教学服务的良好氛围。
4. 研究性教学的课程考核
学生的课程考核应坚持学习过程评价和教学目标管理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综合评价学习过程中知识获取、探索研究、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又要评价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具体来讲,课程考核应实现“五个转变”:考核目标由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向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评价转变;考核方法由终结性评价(如考试)向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转变;考核主体由单一的教师主体向教师、学生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转变;评价标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变;考核制度由单一化、封闭式向多元化、开放式转变。总之,应从注重考核获取知识量多少的评价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转变。
5. 研究性教学平台构建
构建精品课程、视频课程、公共选修课等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化研究性教学平台,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将课内外、校内外教学融为一体,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把课程教学大纲、辅助教案、学习方法指导、电子教案、课程录像、实际案例、专业或课程背景资料、研究动态、相关网站链接等分类存放在网页上,方便学生查询与研学。开辟网上答疑专栏,便于师生双向交流。也可充分利用社会网络教育资源,为推进研究性教学服务。
6. 研究性教学保障机制
(1)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研究性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发展机制,制定研究性教学工作规范,注重聘任和培养教学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研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造就一批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教师队伍。要重视加强教师的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方法培训,提升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增强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来学校开设前沿讲座与研究性教学课程。
(2)构建有利于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教师教学的绩效评价应实现“三个转变”:评价的目的由提高教学效果向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转变;评价指标由通用性向多样化转变;评价方法由偏重量的评价向质与量相结合的评价转变。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时注重考查教学能力,实行“优劳优酬”;在教学工作评价、岗位考核等方面向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支持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鼓励教师自觉地开展研究性教学。
(3)保障研究性教学条件。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为保障。在实验实训条件改善、校园网建设、图书资料购置、研究性教学课程和教材、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等方面应加大经费投入。高校应鼓励有条件的实验室、科研基地、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对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和便利。
四、结束语
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整合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方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管理制度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研究性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先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再逐步完善与推行。
参考文献:
[1]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行龙.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3]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4]何云蜂.大学“研究性大学”的发展路向及其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5]张兄武.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06).
[6]孙章伟.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5).
【关键词】中职;评价;量规
笔者从事计算机与经济信息教学30多年,根据自己近年在计算机项目教学中尝试使用新的量规考评对学生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更科学、全面的评价,衔接2014年在《华章》第七期发表的考评背景、做法和观点。下面将介绍研究和使用评价量规的部分表格发表如下,供同行老师参考并欢迎提出改进意见。附评价表1-4。
量规表格只有在阶段教学后,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量规基础上,可以小组或独自设计一套量规,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量规对自己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价,学生的积极性更易调动起来,特别那些对以前评价方式和内容不满意的学生,其学习热情更被激发出来,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很多量规,有的对教师设计的量规进行了修改,有的还增加了主题内容和小组合作方面的评价。这种建立在学生需求与喜好基础上的量规更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有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培养和科学测评。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的限制,部分学生设计出来的量规较片面,不能科学合理评价学生真实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量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步步由某项内容的评价转向对整个项目过程的评价,从而达到量规能合理评价学生真实水平的目标。利用量规进行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核心是自我评价,如何设计和应用量规是实施量规评价能否促进教学的关键,一套好的量规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在项目教学中的这种测评方法,已收到了好的效果;不过,在利用量规进行评价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够合理和难以操作的问题,今后将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索,让量规在计算机项目乃至其他项目教学和测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评价表1 综合评价总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权重指标 A(分值)10~8分 B(分值)7~6分 C(分值)5~10分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完成任务 ①完成组内分工的所有动手记录工作并全勤。
②认真做好有关日记并提交总结。
③参加本次学习的机考和笔考均为优秀。 ①完成组内分工的所有任务并全勤,但记录不完整。
②日记和报告有写但有欠缺。 ①无论理论或实操完成任务有欠缺并有缺勤。
②日记和报告缺写或不写的。
研究态度 ①积极主动检查资源,认真对待上机实操。
②讨论时主动发言并耐心倾听别人发言 ①有些记录不够详细准确。
②参加小组交流,但没有发言。 ①记录总结大部分是抄录被人的。
②不参与小组交流。
内容表达 总结报告:
①结构完整,含概述、上级实操、动手装机及结构等部分。
②有材料分析且详实。
③有研究结论且正确。 总结报告:①结构完整,含概述、上级实操、动手装机及结构等部分。②有材料分析和研究结论但不够正确。 总结报告:
①结构完整。②有研究偏见。
小 计
等次(25分以上为优秀;20~24分为良好;15~19分为合格;15分以下为不合格)
评价表2-学生自评表
自评内容 方 式
(1)你是否一直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感兴趣。 每一个学习活动结束后,填写“学习活动记录与评价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一次自评,完成后经教师审阅后收入档案袋中。
(2)你是否参加过活动主题的选择。
(3)你是如何获取理论和实操材料的?
(4)你在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5)本次学习活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6)你对活动成果是否满意。
(7)本次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8)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评价表3-小组互评
(1)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 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收入档案袋中。
(2)你们在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
(3)你们是怎样合作克服困难的?
(4)你们认为下次活动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评价表4-家长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等次(优、良、中、差)
1.活动态度方面 A.态度是否积极,是否主动组织或参与各项学习活动。B.与小组同学合作是否良好。C.活动是否认真、善始善终。D.是否勇于克服困难。
2.知识技能方面 A.查阅资料技能。B.现场观察记录能力。C.动手操作能力。D.整理材料能力。
同志强调提出:“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是基于当前国内课堂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
“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 “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再进一步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六个基本步骤:导入新课,目标定向设置提纲,引导自学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精讲点拨巧设练习,完成目标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研学后教”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它的实施与推动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性质的改变,它由以前老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中的学生的依赖性、外在性、强制性特点逐步地向学生自主独立、知识内在形成、能力综合发展的特点转变.
二、几种常见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保证,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更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人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尝试.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在课前通过展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然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查阅资料,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与此同时,当学生上课没在状态时,可以朗读课文以提起学生的精神状态. 这特别适合在下午上课.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朗读训练并不是想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 在一节课的末段结合黑板板书内容或书本内容让全体学生阅读,有时候起到整堂课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自编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编练习,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拟题目考查自己. 纵观现在的数学教材,配套练习确实少,而且梯度不够. 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进行适度扩充练习,学生的有效训练肯定大打折扣,这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所以平时老师们都通过很多途径去搜题、组题、编题,教学时都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生怕学生练少了.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换位思考,让学生自拟题目,自己考查自己. 自拟题目,一方面能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区分各知识点,以免混淆,同时更可以训练学生创新开放性的思维.
学生自拟的题目可以让他板书出来以便让学生检查,同时也可以由他“点兵练习” ――指定哪一名同学做,这样的训练既把老师从找题上解放出来,又可以充分检查到学生学习的情况,更能够很好地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到创新开放的思维.
(三)限时训练,当堂检测
限时训练是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 这里的练习包括平时的堂上练习、测试或学期考试,等等. 对于平时的课堂测试或学期考试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限时训练方法. 但是这种限时训练对学生已是司空见惯的,对训练学生的解题效率、解题技巧作用不大. 这方面我比较喜欢采用堂上小测与堂上限时练习. 堂上小测一般在上课后七分钟内或下课前的五分钟进行. 目的是检验学生上一节课或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题量一般控制在六题内,题型最好是便于批改,可以是选择题或填空题或计算题. 用一小张试卷,一上课就发下去,既可以很快地控制学生刚上课的学习状态,又能够为老师讲授新课预留更充分的时间. 或者在下课前给学生进行知识的及时检测,既可以检查到这节课的效果,又能够有效杜绝学生急于下课的放松情绪. 另一方面,当学生学了一个知识点后进行训练时,可以用一种限时的训练. 即是通过老师的限时,让学生在紧张投入的状态下独立训练,这种训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题的速度.正所谓:知识在于积累,技能也在于平时的训练.
(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
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室,进行调查研究,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数学教学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更不再只局限于用粉笔和书本.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图形”的时候,我会先简单讲述定义,然后让学生到课堂外找寻身边的对称图形(在限定的时间内),然后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发现与成果,这样一堂课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又或者在讲授“数据统计”这部分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问题到户外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得到结论. 这比我们老师说更实在有用,学生更欢迎.
(五)灵活使用例题,合理进行变式训练
书本上的例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参考性,充分地使用教材例题,将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使用例题主要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是做例题. 这种方法是指先让学生遮住例题的解答过程,然后自己去解例题,接着与例题的解法进行比较. 通过对解题格式、解题思路、解题技巧上进行对比,从而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自学能力. 第二种是对例题进行变式训练. 通过变式训练,从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新知识. (六)进行反思活动,培养自控能力
数学的教学不仅体现在学习新知识上,更体现在指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 对每节课、每次测验,对解题的思路、解题的方法以及近期学习习惯进行及时的反思,这有利于发现新解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 我总会在学生的感想下面写上一些评语,或鼓励的或警醒的或指导的. 这样做起码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关心支持他的,犯错误后老师是会体谅鼓励他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言”. 另一方面,我也会要求学生在每次的测验卷上总结一下因粗心而丢失的分数,写在试卷上以做提醒. 最后在期末复习前让学生先一一品味以前的心得,再写写复习的做法. 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三、结束语
“研学后教”必将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落实;“研学后教”有机地融合了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研学后教”必将符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常言道:教无定法. 作为新教育改革大潮下的教育工作者不应再局限于以前的课堂练习方式,要以创新的理念,科学的态度,提出一些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事先的安排,共同搜索关于“苏州美食”知识。
学生组长:张三,你搜一下苏州美食中的传统小吃,把文字和图片组合到word文档中;李四,你搜一下苏州美食中的经典菜肴,把文字和图片组合到word文档中;王二,你搜一下盛产美食的百年老店,把他们的介绍保存到word中;我来负责搜索苏州美食中的一些传说、故事等。在搜索中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问张三,他的技术比较过硬。我会把大家搜索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完成小组汇报。
生:好。
李四:张三,你看我搜索的关键字用“经典菜肴”可以吗?
张三:不行,你最好加上“苏州”这个关键字,因为我们要搜索的是苏州美食中的经典菜肴。
王二:张三,你看我搜的这个行吗?
张三:行。
20分钟过去了,学生根据分工将搜索到的资料传给组长,组长进行了整理完成小组汇报。这是我在一次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尝试的协作学习的情景。
一、协作学习概述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指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通过小组中学生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从上述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完成协作学习,必须有几个基本要素: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学习环境。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协作小组的问题。
1.学生自愿优先的原则
要能完成协作学习,小组间的团结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所以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应该以学生自愿为基本原则。
2.教师合理调配的原则
学生对自己能力的理解或许有偏差,作为整个协作学习的指挥者――辅导教师需要在这个时候做好协调工作。教师根据学生自愿组建的小组,做好合理调配,让协作小组内部异质而协作小组之间同质,以利于协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二、协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协作学习时目标要明确,任务要清晰
小学生的自觉性相对来说还比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弱,要想顺利完成协作学习的任务,教师在组织协作学习之前要制定好学习目标,设计好教学任务。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角度出发,在初次进行协作学习任务之前,教师可以将任务精细化,对学生的分工明确,既要有任务的组织者,又要有记录者和总结者,还要有发言者,明确各自的分工,各有任务,让每个同学都真正参与到协作学习中来。在后期的协作学习中,可以预先告知学生组长协作学习任务,让学生组长根据任务对组内成员做好分工,教师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重点做好指导和帮助作用,主要帮扶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让这些学生也参与到组内合作中,共同促进小组的发展。
2.协作讨论时要注意课堂纪律的管理
在进行协作学习时,学生要进行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这样的课堂势必要比传统的课堂要活跃,因此教师在控制课堂纪律方面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3.协作教学要因教学内容而异,不能为协作而协作
虽然协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那也不是说每节课都要采用协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花费教师很多精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课堂教学方式,切不可为协作而协作,把协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进行协作学习时要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效能。
三、善用协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1.协作学习,能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小组内或小组间的协作学习,让学生帮助学生,这相当于给老师找了好几个“小帮手”,在教学中让每位同学的需求都能得到帮助,同时也为教师给学生解决问题节约了大量时间,将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上面。
2.协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协作学习,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小学生尤其是高年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逐步降低,即便是指定学生发言,学生也很难畅所欲言。而作为小组内的协作学习,学生面对的都是同班的同学,他们的拘束感会大大减少,而且作为小组的汇报也都是经过讨论,准备比较充分,拘束感也比较少。因而,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协作学习,能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协作学习,把学生置于一个多向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中,在这样的小组内,没有强弱之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帮助别人,也接受别人的帮助,学生还学会了与别人分享学习成果,懂得了互相尊重,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