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资助贫困学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我乡作为贫困县里的一个重点边远贫困乡,贫困生人数之多。如何做好贫困生的巩固工作,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心学校校委会一班人首先认识到: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为人民谋利益、巩固“普九”成果的重要手段。我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行学校校长负责制。各校成立了贫困生资助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亲自抓,总务主任负责具体抓。我们的目标是: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乡各校形成了贫困生资助管理网络,此项工作日益步入正轨,向经常化轨道发展。原创:
二、明确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1、安排全乡各校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进行全面的家访,各校建立学生家庭状况档案。对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作详细记录,并根据家庭收入将全乡学生进行分类,,让学校、班主任准确掌握贫困生状况,每学期初要做好贫困生资助计划。
2、拓宽贫困生资助渠道。各学校在认真落实省、市、县免费发放教科书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各团体对贫困学生予以救助,今年桂坪小学在县妇联的支持下,争取了《楚天都市报》报社的大力援助,每学期资助桂坪小学36名贫困学生入学;全胜小学号召全校教职工捐资捐物,资助贫困生;大庙中学为挽救一名身患阑尾炎的贫困生,号召全校教师一次性捐款1200多元。同时,各校都在不断向外界宣传我乡乡情,呼吁更多地爱心援助。
3、实行资助活动公示、公开,增强资助工作透明度。原创:全乡统一对贫困生资助行动实行阳光操作,采取先公示名单,审查资格,再落实资助的办法,对无异议的资助对象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校根据学生困难程度给予不同金额的资助。学校组织教师直接将资助现金送入学生家长手中。学校并监督其开支于学生学习费用。
[论文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成本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逐渐转变为由学生家庭和个人进行成本补偿,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999年9月,国家开始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并逐渐推广,各高校也各自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还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资助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顺利完成学业。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贫困生一般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在实践中,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如下:一是学生有无乡、镇、市级的贫困证明以及民政局开具的低保家庭证明;二是学生填写的家庭月收入、年收入概况;三是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日常开销。但由于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认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例如,对不同级别(乡级、镇级、市级)的贫困证明所代表的贫困程度的理解影响着学生贫困等级的划分;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却持有贫困证明要求申请助学金;很多贫困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说明等。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帮助,一些非贫困生却占用了宝贵的经济资源。
2.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不完善。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问题,但随着资助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便逐渐突显出来。从资金施予方来看,一些省市银行并不支持在外省就学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在很多省市若要申请到助学贷款,必须首先由学校出具申请,而学校则会限制高年级学生的申请名额;在助学金和奖学金名额分配上,学校也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低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还贷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在很多时候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导致一个学生获得多项奖学金的情况。
3.贫困生的心理支持不受重视。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贫困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他们也较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把自己视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自卑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自我封闭,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甚至有些学生视“贫困”为羞耻,自惭形秽,采取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因此,高校也需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去打工挣钱,除了必要的支出,他们会尽量节约生活花费。学生能够额外支配的钱越少,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往往会越低。这种主动性的降低使得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不自信、焦虑等特点。但事实上,贫困生本身并不是致贫的原因,因此仅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生是完全不够的,更需要在人际交往、学业、个人成长等方面给予帮助。
此外,很多学校都将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一标准被很多学校所采用。这一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曾经有一位贫困生这样诉说:“当我拿到助学金的时候,宿舍氛围就会很紧张。虽然其他人的生活条件比我优越,但看到我领到一下好几千块钱,他们都会有些不高兴,那段时间我很怕会和他们发生矛盾。”由此可见,这种人际关系上的张力使得受到资助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4.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困难。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获得生存的本领。然而,有的受助学生却没有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是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因此,尽管这部分学生的贫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放任其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就无法实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目前,高校只是对资金如何发放、名额如何划分等进行严格把关,却忽略了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这不仅会减弱施予者的信心,也会导致贫困生资助不能长期而有效地实施下去。
二、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必要性
1.“贫困”概念再认识的需要。“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它涉及更多难以估量的隐性指标,除了指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资料达不到某种必需水准这一经济内涵之外,“贫困”的外延还包括贫困主体与所处环境中的物质资源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知识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等。当个人或者群体失去或者被部分剥夺这些关系,以致其无法得到所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能力去调动资源和关系时,该主体就是贫困的或者会沦为贫困。可见,贫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匮乏,也由于在精神、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占有不足,甚至还包括其自身素质及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足。仅仅从经济上来理解和消除贫困,则必然导致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的片面性。
2.贫困生多层次需求的需要。贫困生作为社会贫困群体的一部分,既有贫困群体的共性需求,又有不同于一般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思想上,他们积极构建对社会和他人、对自身价值取向的认知;在行为上,他们急于融入社会,证明自己的成人性,试图减轻家人的压力,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仅仅对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生的多层次需求,贫困生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也是学校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其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主要表现为自尊自强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得到心理支持的需求、自我成长的需求等。
3.贫困生资助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它一方面增加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优越性,为贫困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力量。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后续发展,不仅缺乏完善的认定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压力转移到就业初期的年轻人身上,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情况来看,这种压力必然会迫使学生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综上所述,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与高校、社会及其他学生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体现“人文关怀”的资助方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第一,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在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要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贫困水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且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勉强交齐学费,但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能基本承担生活费用,但无力交付学费等。以上差异要求高校贫困生认定应该设立等级,形成差异性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此外,在大学期间,学生家庭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每学年的定期复核可以保证更多的学生获益。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作用,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原则下,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
第二,形成初中、高中、大学一体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如果由高校完全承担贫困生认定工作,要想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高校就必然需要派人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产生高昂的认定成本。由于大部分贫困生家庭的“贫困”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能将认定工作延伸至初中或高中,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对贫困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学生曾就读的初中和高中通常在学生的生源地,初高中教师也比较了解当地的贫困线标准以及高校的教育支出,因此初高中教师能够较为公正地确定该学生是否为需要救助的重点对象,该评价可随学生档案一起进入高一级学校。这样高校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申请、学生初高中的贫困档案、地方的民政证明等进行贫困鉴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认定的准确性。
2.建立更为合理的还贷政策。建立助学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在就读期间的经济压力,它是以学生未来的收入作为还款保证的。但目前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就业市场需求增长率却相对缓慢,供需比例失调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较低。当前的还贷政策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同时,制定合理的助学贷款还贷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还贷;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安心工作,不为贷款所累。完善还贷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最高全额还款年限;将个体的收入所得与还贷比例相挂钩;个体的年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后,可以免除当年未还款数额的利息等。
从2004年开始,广东省海丰团县委在海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认真组织、策划,开展了名为“圆贫困学生读书梦”的爱心助学活动。活动开展6年来,海丰团县委通过精心组织、真诚发动,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募集到助学金240多万元,资助了380名贫困大学生和2000多名中小学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获助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看看海丰县“圆贫困学生读书梦”爱心助学活动是如何圆了她的大学梦,如何在党和政府与青年之间架起了一座座爱心桥梁。
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法学专业大四年级的施锦丽,是海丰县“圆贫困学生读书梦”爱心助学活动的资助对象之一。今年,在爱心助学活动的资助下,她即将顺利完成自己四年的大学学业,步入人生新的阶段。谈起这项活动,施锦丽的言辞中充满了感恩之情。
爱心圆我大学梦
2006年,施锦丽以总分664分,语文单科海丰县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华南农业大学,但是一家人在高兴之余,也为每年五千多的学费犯了愁。由于腰骨受伤,施锦丽的父亲不能干重活,下岗在家,而且时常需要疗养;她母亲身体也不好,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只能靠父亲打些散工维持家计。高中三年,施锦丽是在亲戚的资助和父母的东借西凑下才勉强完成了学业。大学高昂的学费对于这样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无法承受的重担。
在得知了施锦丽的家庭情况之后,其就读的汕尾市彭湃中学团委陈雪华老师主动与她联系,向她介绍了海丰县“圆贫困学生读书梦”爱心助学活动的相关情况,并帮她递交了助学申请表。
在收到申请表之后,时任海丰团县委办公室主任(现任海丰团县委副书记)的罗恒第一时间带队到她家进行了走访,了解她家的具体情况,与她的父母进行了亲切交谈。在这期间,施锦丽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团委的温暖。她回忆说,当时罗恒主任亲切地握着她母亲的手,让她安心养病,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她解决子女的读书问题。同时,施锦丽还感受到了团县委对待爱心助学活动的严谨态度。她向记者介绍道,2006年,和她同一批申请助学金的有大约10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对于每一位申请者,无论居住地多么偏远,海丰团县委的工作人员都会亲自走访,并多方收集资料,以证明申请人身份和家庭情况的真实性,而且还有媒体随行,以保证活动的绝对真实透明和绝对公平。
进过了大量的走访调查之后,最终,包括施锦丽在内的60余人获得了受助的机会。在“圆贫困学生读书梦”助学金颁发仪式暨逆境成长报告会上,施锦丽接过了由爱心企业提供的首笔3000元助学金,她的大学梦也将从此成为现实。
爱心激励我前进
进入大学之后,施锦丽每年都会收到3000元的助学资金,但是“圆贫困学生读书梦”爱心助学活动所带给她的,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
每学期,海丰团县委的干部都会在书记陈宏的组织和领导下,不定期地与包括施锦丽在内的所用受助学生进行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爱心企业也会和他们保持联系,督促他们学习、进步。每学期结束的时候,海丰团县委还会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对该学期学习情况的总结,以督促他们努力学习,积极生活。施锦丽说,如今,来自海丰团县委和爱心企业的监督和激励已经成为了她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施锦丽便积极投入到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当中。勤工俭学,是为了进一步减轻家庭的负担;社会实践,是为了努力将自己打造成才。她说,自己的努力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更是为了回报那份圆了自己大学梦的爱心。
另外,施锦丽还向记者介绍到,每年,海丰团县委都会对资助对象进行回访,一旦发现资助对象的家庭情况发生变化,不再满足被资助的条件,那么,他们将及时停止资助,将资金用在更需要它们的学生身上。在海丰团县委的监督和宣传下,一些不再满足资助条件的学生还主动提出停止接受资助,主动将受助机会让给他人。施锦丽说,如今,“圆贫困学生读书梦”爱心助学活动已经在海丰县行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觉悟。她也从中受益匪浅。
将爱心回馈社会
在校期间,施锦丽加入了中国星火基金会爱心大使华农团,并成为该组织策划部部长,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她说,是爱心圆了她的大学梦,她要将更多的爱心回馈给社会。
在担任策划部部长期间,她策划组织了爱心募捐抗灾、献血和暑期三下乡等公益活动。在赴清远连山县贫困山区“三下乡”支教活动过程中,她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给当地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让当地的孩子们知道,这个社会充满爱。
在假期,她还会在海丰团县委的安排下,和同样接受“圆贫困学生读书梦”爱心助学活动资助的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用自己的经历和行动去感染他们,让爱心得到进一步的传承。
如今,施锦丽即将走出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她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圆贫困学生读书梦”爱心助学活动的帮助、鼓励和鞭策,让她早已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爱是生命的火花,爱是人类唯一美丽的装饰品,爱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有爱心,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会有希望。正因为如此,一座座助学虹桥搭建在广大贫困地区,搭建在广大山区孩子的心中。香港龙山基金会也不例外,自2001年起,每年组织“赣港心连心”江西访问团活动,有力推动赣港两地的交流。
十年来,香港龙山基金会的爱心人士们足迹遍及江西省各地,在江西省累计捐建75所小学,资助贫困学生2700余人次。在不断地爱心传递中,助学的种子广泛播撒到江西的土壤里、种植到广大贫困学生的心田中……
2009年11月12日至16日,龙山基金会再次举行了“赣港心连心”的助学活动,这次活动所访问的地点,包括吉安、南昌、鹰潭、赣县、宁都、吉水、永丰、峡江、修水、高安、瑞金等市县,范围遍及江西全省,整个活动总体安排非常成功,着实令人鼓舞。龙山基金会“赣港心连心”交流活动团此次江西助学之行可以用《爱的奉献》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形容与诠释。因为有爱,助学活动才更显珍贵;因为有爱,交流团成员与贫困学生的联系更为密切;因为有爱,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呼唤爱、渴望爱。
赣港心连心 点滴见真情
香港龙山基金会此次“赣港心连心”活动交流团一行六十多人,整个活动期间,龙山基金会向吉水、峡江、鹰潭及永丰县多达三百九十九名贫困学生,提供每人三百元的资助金,并且在五所新建成的学校进行开幕礼,同时,视察两间由龙山基金会资助竣工的学校。
龙山基金会在江西助学期间,恰逢江西省遭逢罕见的十一月寒流侵袭,最低气温仅有摄氏四至五度,而且下着雨,可谓寒风凛冽、冬意逼人。这种天气对于长期生活在香港的“赣港心连心”交流团成员来说,可谓是一项严重的挑战。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屈服,反而以十二分的斗志与热情来迎接寒流。瑟瑟的寒风带来丝丝寒意,但“赣港心连心”交流团成员的热情给江西的贫困地区带来了缕缕春风、些许暖意。
“赣港心连心”活动交流团的到来,对长期生活在贫困状态的学童来说,如同雪中送炭。当看到一批批贫苦学生,告别原本残破不堪的教室,搬进一所所簇新明亮宽敞的教学楼,“赣港心连心”活动交流团所有成员心目中有说不出来的高兴与喜悦,因为这是他们努力取得成效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期间得到各委员、义工,乃至黄帝祠的员工鼎力协助,其中有部分员工,甚至自愿加班加点,一起制作工作手册及进行后勤工作。另外,在2009年11月13日,因赣粤高速公路沿途发生多起交通事故,所租用的旅游车不断受阻,团员们要冒着严寒天气,于条件不太好的服务站用膳,直至翌日凌晨三时才抵达鹰潭市,然而他们对此毫无怨言,第二天一大早便全力投身在助学活动中,没有他们的全力支持,恐怕整个活动也不会如此畅顺,对此,龙山基金会深表感谢。
同时,龙山基金会荷蒙梁镜明先生、方国香女士以及冯开平先生,分别承诺资助十二万元人民币,以用作贫困地区建校。对于他们的慷慨解囊,龙山基金会深表谢意,并承诺日后会严格执行会章规定,除确保所有资助费用用于建校及助学用途外,更会安排工作人员,对以往本会曾捐助的学校进行监督,如受助地区学校的师资水准,以及教育事业的进展状况,如发展良好,则考虑加大资助力度。
助学交流活动拉近了香港与江西之间的距离,也让爱心源源不断地传递与交流,在今后的岁月中,让我们共握爱的“接力棒”,一同开始赛跑;让爱的“火炬”永远传递在我们心头;让“爱心长城”更坚固、更长!
助学虹桥建 感想你我他
自2001年起,一座座助学虹桥在江西贫困地区建立。龙山基金会成员看到贫困学生陆续走进宽敞明亮的校园,听着他们朗朗读书的声音,他们心感欣慰。
香港龙山基金会会长邓肇轩先生对此次扶贫建校活动感慨良多:“相信仍有很多人误解当义工是付出自己的私人时间,兼没有报酬的工作,宁愿花时间打机,看看哪一只股票可以赚钱?哪一个楼盘有升值能力?但以我过去十年在基金会义工后,通过观察基金会仝人及内地干部与教师之扶贫助学建校活动,我能成功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久而久之训练我的耐心与爱心,可谓收获良多。”邓肇轩先生深情地说,“记起小时候到内地旅游,每天六小时已经受不了,但近几次扶贫助学建校活动,平均每天十多小时车程,已经没有甚么大不了,情绪智商及个人心理素质已明显提升了。我有机会练习如何与小朋友打开话匣子,聆听他们的状况,分享他们的经验,我的耐性与爱心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也教晓我如何与其它人沟通和相处的技巧。尤其在建校开幕或对小朋友助学前,各人须安排工作流程,分工合作,义工们在过程中,都全情地投入感情,而小朋友的开心笑脸,转过来也令义工们心情畅快,营造互动的感染力,我非常享受这种和谐气氛。在过去十几年,我获得很多宝贵经验,要感谢各位义工、善长及朋友们的支持,也要感谢各位和自己踏出这一步。”
在邓肇轩会长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拥有一颗乐于助人、感恩的心,因为感恩、因为有爱心,他才更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其中,同时,也享受着其中带来的极大的乐趣与欢乐。
不仅如此,龙山基金会其它会员亦对此次助学扶贫建校活动感想万千。黎建安先生是首次负责统筹龙山基金会的助学扶贫建校活动,虽然是第一次涉足,但是他一点也没有紧张,他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对内地贫苦学童伸出援手,点燃他们学习的熊熊烈火,乃是应尽的责任,只有搞好基础教育,中华民族才能达致真正兴旺。统筹此次活动,对他而言,绝对是一项挑战,“虽然以往亦曾参与龙山基金会活动,但毕竟只是辅助者的角色,从辅助者转为统筹者,这完全是角色的转变,对我的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可谓一大考验及训练。在参与组织本次活动前,我们曾召开多次会议,一方面又要与内地政府部门联系,另一方面又要统筹行程所需物资,更要与参与者及赞助者联系,以确保筹备工作万无一失,其中有一、两晚甚至工作至午夜,可谓忙得不可开交。诚然,我承认在整个筹备工作中,确有不足之处,亦发现自己在组织和应变能力方面,确实有很多改善的空间,不过我深信,这是对我本人的鞭策,勉励自己日后要做得更好,希望日后能够再有机会,能再次参与江西省的助学扶贫活动。”回忆此次助学活动时,黎建安先生兴奋地说。
在会领导和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整个扶贫助学活动进展顺利无论是助学抑或开幕礼,都运行得十分流畅,没有出现重大失误,而在活动期间,从学生们所展露天真的笑容,以及愉快的眼神,已不期然地显现出他们的助学工作,已为学生们告别愚昧,告别贫穷,迎接光明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李燕新在此次助学活动中,更深刻地感受到“爱”的博大与珍贵。当她亲眼看到在那遥远贫穷的大山里,有那么一群可爱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他们或者有幸能够读书,只不过那“教室”是破烂不堪的,屋外下雨屋内滴水,书声与滴水声合奏,而那“黑板”则是泥黄土墙,或者因家境贫寒小小年纪便去放牛、放羊时,她的心震动了:他们也同我们一样,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那八九点钟升起的太阳,为什么不能像我们一样走进那知识的殿堂呢?仅仅因为贫穷……因而她呼吁更多的人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让那一朵朵因受“贫穷”这一寒潮侵袭的花蕾在爱的阳光雨露里快乐地绽放。
“昨天已经过去了,明天会更加美好的,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着,给那些孩子们多一些帮助,多关注他们,让他们快乐的成长着,那么我们祖国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的。”鲜飞深情地说。
在邓国容主席、何柏池先生以及广大龙山基金会成员的努力下,十年来,龙山基金会在江西省累计捐建75所小学,资助贫困学生2700余人次,资助金额高达900多万元,加上学习用品等物质,折合人民币达1100多万元。而他们一直在不断地努力着,持续为更多贫困学生带来希望与爱心。
大爱无疆,真爱无痕。一直以来,香港龙山基金会承载着感恩于社会、回馈于社会的信念,不断超越,一路走来,收获了鲜花与掌声,但是,他们并非止步于此,在未来的岁月中,他们会将爱心源源不断地传递到江西的贫困地区。因为给予,所以爱心之树常青;因为执着,所以希望之火永存。
【关键词】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问题
一、内蒙古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现状分析
1、内蒙古师范大学贫困生基本情况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2013年度在校本专科生共有29973人,有很多一部分是来自农牧区。根据相关规定,严格按照由本人提出申请――>民主评议――>学院审批和学校审批的程序,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642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校总人数的39%,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2409人,困难学生3585人,一般困难学生5648人,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了国家平均水平,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贫困生群体。
2、内蒙古师范大学贫困生致贫的原因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贫困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造成贫困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总结归纳出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受到地区发展的限制。许多同学来自内蒙古的偏远山区或牧区,这些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牧民或农民收入渠道单一,仅仅依靠放牧或种田的微薄收入来负担对于他们来说高昂的学费,实属不易。
(2)家庭的破裂或父母早亡。有一个大学生的情形我至今记忆犹新,她来自内蒙古的东部通辽市,在她高中的时候母亲因为突发疾病意外身亡,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致命的打击,留下了她和爸爸还有两个姐姐,种田也成了这个家唯一的收入来源,就在她勉强读到大三的时候,噩耗传来,父亲也因为意外离开了人世,让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再次陷入了困境。
(3)子女众多,劳动力缺乏。有的家庭子女众多,劳动力有限,导致家庭支出远远高于收入,这也是致贫的重要原因。
(4)其他原因。通过访谈调查得知,家庭中得突发事故、突发性自然灾害、城镇居民下岗等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奖助公平性欠佳
学生们认为目前学校之中奖助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蒙古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认定机制存着一定弊端。在与部分调查学生谈话交流时,他们提到一个突出问题即是目前我校贫困生资助之中认定机制存在着一定弊端,进而很难使贫困大学生受到切实的资助。
其次,是大学班主任、辅导员观察认定法,即通过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观察和了解来确定。这种方法由于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的学生较多,观察和了解难以足够细致,可能存在主观推断因素,从而使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难以保证。
其三,是通过大学生班委会评选产生。这种方法在班内较为公平,但各班间不易形成一致的评选标准,而且如果被讨论的同学本人在场,还可能使其产生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2、激励性有所欠缺
贫困生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解决其首要问题,即经济问题,但我们也要看到贫困生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压力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思想、心理、能力上与非贫困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容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卑、焦虑等不良心态,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个别贫困生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极端的看法,从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出现偏激行为。而这些非经济层面的困难对贫困生来说甚至比经济上的困难影响更长久、深刻、更难以克服,成为贫困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因此,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应该在注重物质解困的同时,更加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实现帮困助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3、勤工助学岗位设立合理性欠佳
在调查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学生由于“面子”等问题,更喜欢以勤工俭学的形式自立更生,而非单纯去接受贫困补助。单纯去为贫困学生颁发奖学金与助学金,往往会影响到贫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造成人为的不公平。
其中,免去学费以及提供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相比,学生往往更倾向于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但是,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僧多粥少”,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不足;校内勤工助学方式过于单一,劳务型、服务型岗位多;参加勤工助学的主流群体是家境困难的学生,有时受到歧视遭遇白眼,脆弱的心灵易受到伤害;校外岗位主要是一些诸如促销、导购、餐厅服务等较低层次岗位,缺少安全保障;有些勤工助学学生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工作态度不严肃,做事不认真,旷工不请假,不服从老师安排,影响了用工部门的工作等等。由此可见,勤工助学岗位设立有待科学。
4、“精神资助”力度欠缺
据调查,内蒙古师范大学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学生来自农牧经济和教育都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底蕴薄弱,同时在与人沟通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基于这些方面的因素,很容易导致性格内向自闭、心理压抑情绪推积等等,久而久之难免产生偏执和极端的个性,对未来的自身发展造成影响和障碍。
目前,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资助的重心在于如何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困难和如何能拓宽救助渠道,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建设比较欠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贫困生产生各种问题的源头虽然是经济物质的贫困,但是物质贫困往往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解决难度比物质贫困的难度更大。因此,学校在资助学生经济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及时进行感恩、诚信教育。
5、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主要指的是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和个人通过奖学金、赞助或者捐助等方式为在校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支持,除了直接的经济支持外,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完成学业,减少家庭的负担。
由于社会力量参与贫困生资助工作是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后了解到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大学的现状,社会力量的参与还非常有限。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也逐步构建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为高校贫困生切切实实缓解了经济压力,但是在学生资助运行和和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是有许多现实问题存在,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高校贫困生工资助工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现行学生资助体系所面临的问题,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提升资质的服务效能,努力创造和谐的资助环境,切实倾听贫困生的诉求和愿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贫困大学生 资助体系 实效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虽日益提升,但仍有部分人群处于贫困的生活状态,而在于高校当中此类人群也仍然存在,这也给来自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增加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我国根据贫困生相关情况出台了一系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相关政策和实行方案,各高校也逐步将资助育人工作融入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使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水平为目标,继续贯彻全国资助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全国资助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受助学生管理,深化诚信感恩教育,强化贷后管理,全面关注贫困学生,虽然已有了相应的助学系统体系,但这套体系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足,这也体现了资助体系的仍有不完善之处,对此不足如何更好的发挥资助体系的实效性成为了我们所关注和分析的重点。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w系
资助体系指的是“资”和“助”两种为主体的帮扶形式。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物质上的帮助,二是指精神上的支援,是慈善理念的体现。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主要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开展的,为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优异、思想品德端正等相应条件的学生,提供帮扶、无偿的经济援助或奖励,鼓励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工作。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首先要具有明确清晰的工作思路,这是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在平时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面对这样两个问题: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标准在哪里?在一般人看来,学生资助工作不过是帮家庭困难的学生贷贷款、发放一些困难补助,组织他们开展奖助学金评定及勤工助学活动而已。实则不然。通过反复学习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和资助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反复讨论、思考,我们逐渐有了清楚的认识,那就是,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对贫困学生在经济上给予救助,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在精神上更加富足;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困难和挫折,而且更要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信、自立、自强的顽强精神,培养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责任,自觉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等。认识统一后,思想上就达成共识:加强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无疑是资助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资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作用
奖学金,主要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起到成才导向和励志榜样的示范作用。当前我国的奖学金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国家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为中央财政出资设立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层面为学校用办学资金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主要是无偿性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助学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主要分为: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贷款、一般商业贷款等。勤工助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兼职的形式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的报酬,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的行为。学费减免,是针对在困难的基础上部分特殊学生群体,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家庭背景因素,给予降低、甚至免收学费的政策。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认定
在工作实践中,做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奖、贷、勤资助体系。高校每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坚持规范、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保证专款专用,合理使用,并帮助困难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经济资助,满足其大学生活的基本需要。这也给高校贫困大学生认定提出了准则和规范,高校应制定相应的办法根据学生的相关情况对其进行认定,明确资助对象、把握资助标准、完善申请程序,公正、公平的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对此也初拟了以下相关贫困生认定办法:
1.申请特困生补助确认的步骤
(1)申请特困生补助的学生,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当地有关部门所开的相关证明材料及学生个人家庭经济情况说明。前两个证明材料须加盖“三级部门”所盖的鲜章;城镇户口而言,三级部门指社区,街道办事处民政专有章,县(区)级民政局;农村户口而言,三级部门指村委、乡(镇)、县(区)级民政局;
(2)年级辅导员除认真审核必需具备的证明材料外,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表现,平时消费情况也是特困生评定的依据之一,在进行评定时要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3)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未主动申报;
(4)各院(系)在评定时要按困难的程度排序并研究确定特困等级,在公示五天无异议后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签定意见,再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临时特困补助。
(1)自身遇到意外伤害或因患严重疾病等造成生活困难的;
(2)在校期间突然受伤或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的;
(3)因家庭发生突然变故或自然灾害造成经济困难的;
(4)有其它特殊情况的。
3.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校可以取消其受助资格,并给予相应纪律处分。
(1)触犯国家法律、法规或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
(2)在申请困难补助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3)生活不节俭,有高消费行为的;
(4)休学、退学或保留入学资格的;
(5)有其它情况的。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实效分析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在政策落实的情况下还要将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真正起到体系实效的作用。也就是说将贫困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建档立卡,实行资助实效的网上申请、受理、审核以及审批等实行动态管理、统计分析并。
(一)资助宣传的广泛性实效性
1.多方位宣传高校资助政策
通过校园媒体和网络传播大力宣传高校的资助政策,以受助学生成长典型为例弘扬励志成才典范,通过宣传让每一位学生家长能够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能够让更多的群体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持学生资助工作,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
2.广泛宣传资助政策,有助育人工作
广泛宣传资助政策也是资助助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能够使贫困大学生全面的了解国家高校资助政策,鼓励贫困大学生,全身全意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资助让学生更好成长是高校的共同目标。
(二)心理健康,感恩方式有待加强
全国高校将资助作为重点工作,但对于贫困生心理的关注涉及甚少。从资助的体系上分析,要将资助工作完善并真正的落到实处,必须将资助工作与心理健康相结合。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高校可以专门开设针对贫困生自卑心态的心理咨询,这些咨询应当更多的从励志成才的角度向学生灌输思想,使得学生真正的领会自强、自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特殊学生群体,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很容易产生自卑、攀比心理,容易产生严重的思想压力,甚至诱发心理障碍、违法违纪行为。因此,我们在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时,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怀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经济帮困是目标,精神解困才是最终目的。要教育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自觉克服自卑意识;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经济困难学生挫折调节能力的培养;教育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他们树立诚信意识,要诚实做事、诚信为人,做到诚信生活、诚信学习、诚信就业;加强关爱教育,感恩教育。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都可以尽力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善良的人性,高尚的道德品质,滴水之恩,涌泉回报,从个人抓起,使他们养成关爱弱者,助人为乐的品质。提高学生勤俭节约意识贫困大学生应当将感恩融入到自身的奉献和付出思想中。让其正确面对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集体还是他人给予的帮助,都应对其心怀感恩。资助工作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而是一种感恩形式的传播,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递。
(三)资助鼓励模式共同开启
虽然近几年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大部分的家庭已经走向富裕,但仍有一部分家庭或因病或因意外等原因,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他们的子女在学习之余还要为上学的费用担忧,在学习、生活、心理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对他们进行经济上资助、心理上扶持、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生活、学习的困难并最终顺利完成学业,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从资助和鼓励模式共同开启,贫困学生从经济上给予扶持外,从思想上也要给予他们以支持和帮助。心态上使他们能够充实平衡,缓解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激励使他们提高组织、沟通、协调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心态和精神层面给他们以引导,激发他们的信心和潜能。
三、完善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实效作用
(一)开拓创新,助学筑梦
当前高校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是家庭困难学生,因此,社会发展角度而言还是高校人才培养,都必须建立良好的资助和育人功能。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个整体的生资助创新体系,高校应该鼓励他们锐意进取,帮助他们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让特贫困学生工作有条可依,有章可循,步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高校要在助学筑梦的道路上为其给予帮助,在内容和形式上开拓创新。
(二)完善制度,公平公正
加强建章立制,规范按章管理是高校所行使资助程序的必须基础,随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和贫困生的群体不断矿大,高校必须完善资助体系下所含有的一系列的资助制度,使高校资助工作透明化、全面化、制度化,绝对保障资助体系的公平公正,例如在评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具有公示过程,在审核过程中要具有院(系)认真了解每位贫困学生的报告,真正的解决有困难的学生,着力的为其解决实际的经济困难。
(三)加强鼓励形式,丰富资助育人
加强高校网站建设,及时资助信息和国家最新资助政策,定期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议,具体安排部署学生资助工作,确保落到实处,不断促进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推进,完善贫困学生育人工作,以鼓励模式激励贫困生在走出经济困难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奋斗学习,以优秀的典型事迹激发贫困生思想,让其懂得依靠自身的知识力量可达目标的精神,在自尊心上给予强大的支撑,通过鼓励形式最终使贫困学生达到学习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目的。
(四)以资助方式促就业发展
由于高校学生对现行的就业趋势了解不够产生迷茫,这其中也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而就业质量不高,生活压力过大,对自身职业规划不清晰等问题。因此,高校仍需加大对国家资助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并c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对贫困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同等条件下优秀推荐就业单位,提高就业质量,为其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俐,张霞,陈溢诗.对新时期做好高校资助宣传工作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03).
[2]巴达日呼.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
Abstract: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verty-striken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stablish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system for identification of poverty-striken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and innovate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oor stud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ntification of poverty-striken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work practices, this article standards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verty-striken students, and constantly enhances the pertinence and timeliness of identification of poverty-striken students.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资助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overty-striken students;identification;funding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193-02
0 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根据国家相应的政策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始终坚持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如何保障资助金额发放到真正困难的学生手中成为了各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一大挑战。因此,科学合理地认定贫困生是保证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关键。然而,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甚至同一所高职院校不同的学院之间也无法统一,仅能根据学校分配的名额自行操作。因此,我们尝试从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问题的现状切入,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分析资助工作中对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完善措施,从而可以把国家资助真正落实到“寒门学子”的手中。[1]
1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截止2015年,某高职院校经学校资助管理中心认定的贫困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其中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占5%。由此看来,虽处长江三角带经济发达地区,但是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2]
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状况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比例不断增大 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放宽,范围的扩大,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之后,更多的贫困生可以享受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据调查统计,2004年,CS学院合并成立后新生入学时的贫困生比例为11%左右,到2015年,这一比例大幅提升,达到了20%。随着今后农村地区、西部边远山区升学率的提高,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会有所增长。
1.2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有了较大变化 过去一些贫困生往往因为家庭出身、生活条件等原因存在自卑心理,在校表现差强人意;如今这一状况发生了较大改变,大多数贫困生自立自强,学习成绩优异。此外,随着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他们更加珍惜和懂得感恩,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志愿活动,回报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3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据统计数据显示,贫困生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技能等各个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考试及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中贫困生占了很大比例,另外,在各级各类学生干部队伍中,也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在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等方面表现出色。
2 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难点
由于各省市、各高校之间对贫用生的认定尚无统一标准,又缺乏可操作性的细节规定,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归纳如下:
2.1 社会信用体制不完善导致贫困证明可信度不高 由于规范性法律效力缺失,信用管理手段的单一导致诚信的普遍缺失,由于开证明方并不是出资方,国家对此又没有明确的约定,加上缺少监督约束机制,继而出现了基层部门随意开具贫困证明,造成了贫困证明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大打折扣。
【关键词】职业素养;贫困学生;学生管理;特殊培养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迅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着未来经济的发展。
职业素养,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即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等”。在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对贫困学生的培养难度显得尤其大,也尤其重要。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管理与培养实践中采取了相应对策。
一、财经学院贫困生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否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特困生占5%到7%,在一些西部省区,这一比例更高。随着高校收费上学制度的全面推行以及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贫困生的数量还将呈上升趋势。我院的现状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人数多
由于我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四川省内,截止到2009年10月,我院共有学生2493人,其中处于经济困难状态的学生有740多人,占总人数的30%多。
2、贫困度高
根据我院的一次问卷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发现有一下几个特点:(1)贫困的学生多为女生;(2)来自农村贫困县;(3)家庭月收入120-150元,月伙食费150元以下特别困难的学生占贫困学生的50%。
3、分布广
这些学生多来自省内的贫困县,但随着学校在外省招生人数的增加,外省的贫困生已不再少见。今年来自外省比如海南的新生中,09级会计与审计专业3班共有10人,其中属贫困生的就有6个之多。同时,学院的贫困学生分布于各个年级各个专业,这就增加了管理和培养上的难度。
4、致贫的原因复杂
根据辅导员对09级会计与审计专业的致贫原因的调查表明,以下几种情况是主要的致贫因素:(1)固定人群的贫困,指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生活困难。包括家庭收入不稳定者,以来自农村家庭为主,父母以种田为生,靠天吃饭;而来自城镇的家庭,由于父母下岗难以承担费用。同时,部分家庭负担沉重,需要抚养和赡养的人多,家庭经济不堪重负。这种情况占贫困学生的70%以上。(2)非固定人群如家庭经济变故,家人或本人病重需要支付高额医疗费,甚至负债累累,生活难以继日;家庭结构变故,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攀升,部分学生因父母离异导致生活学习费用供给不正常,学习生活费用也就成问题。另外由于不可抗力的天灾人祸,使一些学生家庭失去经济来源,2008年的5・12地震使得省内贫困生人数大幅增加。
二、对贫困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与社会和谐
周济院士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我校始终以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为指导思想并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针对企业的需要,及时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率,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才能不断扩大生源,形成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2、关系到学校与社会和谐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有更多的生活贫困的学生会选择职业类学校就读。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促进贫困大学生群体与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和谐是高校和谐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加强贫困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等问题,个别出现以自杀或伤、杀人等形式来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这样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3、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而做为贫困生,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又占很大的比例。贫困学生毕业后将走上社会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我们的财经类学生,财务岗位作为主要就业方向,职业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如果培养得当,由于他们的特殊生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能奉献、感恩、吃苦耐劳,将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竭力为社会服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4、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才能、劳动能力、人自身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发展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贫困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抱着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想法,他们在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下顽强拼搏,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以发现和疏导,就会影响到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培养难度分析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充分就业并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贫困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除了和非贫困生一样(上接第128页)的课程设置和活动锻炼拓展素质外,根据他们的特点还需要特殊的培养方式。
1、需要经济上的支持
社会、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尽量帮助贫困生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进来,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长一体化的助学体系。国家继续承担贫困生解困的主要责任,全面启动以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的助学机制;高校适当减免贫困生的部分学费。加大奖学金的投放力度,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来解决生活问题;组织学生参加有偿的勤工助学活动,学校、社会应积极为贫困生勤工助学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的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合理的回报;鼓励社会资助贫困生,让更多的人献出一分爱心,帮助在校大学生。
2、需要相关政策的完善
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助学贷款制度是解决高校贫闲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式。助学贷款是一种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有效途径。应不断扩大贷款的比例,延长还贷时间。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能及时还贷,阻碍了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奖励优秀贫困生、提高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的资助力度,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将国家、社会和学校三者相结合,让补助政策更加完善和常态化,以保障贫困学生及时有效的得到帮助。
3、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
有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贫困学生在心理方便多少存在以下特点:自卑、封闭自己、缺乏自信、不愿或不善与别人交流、妒忌、压抑、自暴自弃、孤僻等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果贫困生自己不能正确对待,缺乏心理方面的开导和教育,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轻则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重则危及社会。
4、择业上的难度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有600多万大学生毕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他们对高薪酬的渴望而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条件相对缺乏与社会高薪酬对应相对综合素质较高的矛盾,社会转型期间就业市场中存在的部分不正之风,都使贫困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5、要有适当的资助方式
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贫困生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资助方式不当,善意的举动也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失衡。由于我国的慈善事业尚不发达,机制尚不健全,再加上贫困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救助,自尊心却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导致自卑、抑郁和嫉妒心理。
四、财经学院对贫困生的培养与管理对策
国家、学校、学院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很关心贫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学院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性的对策。
1、温暖的入学
在学院书记的领导和全体辅导员参与下,新生一入校就在家长的协助下填写我院特制的家庭情况调查。辅导员认真阅读和观察,对特定学生进行生活上的关心关照。
接着利用查看贫困证明、学生自荐和深入寝室调查走访生活老师和同学的基础上,确定贫困生。我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告之学生可以通过贷款和开贫困证明争取助学金等方式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所以很大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在入学的时候上交各地县级以上生活困难证明;另外一部分辅导员通过观察和深入调查确定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开口的贫困学生。我院采取人性化的补助方式,对于家庭确实困难或突遭家庭变故的学生没有贫困证明的,经申请可让他们先获得帮助再补办证明。一进学校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把爱和关怀贯穿到整个培养的过程中。
2、针对性的培养
(1)组织学习国家与学校对贫困学生实施经济帮助的政策。
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在京召开了全国助学贷款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学院在确定了经济困难学生后,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国家与学校已经出台了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国家助学制度、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广州助学金制度以及学校助学制度、“绿色通道”制度、社会资助制度等。
(2)利用事实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通过助学贷款的形式,培养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品质。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对贫困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心和对他人的诚信品质。
另外,通过勤工助学培养他们尊重劳动,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优秀品格;通过助学金的发放教育他们知恩感恩,以后把爱心传递下去。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教育,发挥学校与个人优势,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
3、系统化、长期化的勤工助学工程
以学院书记为领导、辅导员为主力,积极争取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分派出了一定的勤工助学岗位,减轻困难学生的负担的同时锻炼能力。我们积极的与学校图书馆、食堂等部门的负责人联系,争取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做出勤工助学安排。
另外,我们还主动去周遍的商场超市开拓助学岗位,比如与欧尚、宜家、麦当劳、肯德基、快客等人事部门联系,随时掌握用人信息,给他们提高优秀的贫困学生去勤工俭学,建立系统化,长期化的合作关系。
4、助学服务中心
为了培养困难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更多的同学创造宽松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学院特别成立了贫困助学服务中心。从机构的设置、服务的宗旨、文化活动的开展,到工作原则及方法都从困难学生实际出发,从经济帮助到心理辅导、素质锻炼一应俱全。
有了国家、学校政策的支持、院系领导老师积极开拓助困渠道、班级同学临时帮困小组等成立,对困难学生的发展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帮助体系。贫困学生的素养也在不断的提高,接受了帮助的同学有的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来回报社会,这样的典型案例会越来越多。
结束语
对于贫困学生的培养,是个长期化、系统化的工程。在培养过程中除了安排和普通同学一样的课程设置外,还必须结合他们的实际特点采取相应的培养方式。由于贫困的情况非常复杂,变动也比较大,完备的应急机制也是必比可少的。在以后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总结、探索、不断的创新,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培养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郑魏,曹晶.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8:11-12.
[2]沈文英.论高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2008,8:6:27.
[3]郑敏燕,廖柏珊.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问题,2005-11-8.
[4]杨志恒.浅谈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陇东学院教科所.
[5]李海星.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O/L].中国高校学生工作之窗,2003-3-22.
[6]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4(18):22.
追溯到1927年,英国商人塞缪尔莱德(samuel Rvder)将团队对抗制比赛推上高球历史舞台,拉开了第一届“莱德杯”的序幕。时至今日,莱德杯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高坛第一赛事,它所倡导的集体力量、协同合作的莱德精神也被传承下来。为此,人头马携手上海高尔夫爱心联盟(SGCU)举办中国慈善莱德杯,在2011年不仅首次引进了国际莱德杯的赛制形式,以打造中国业余高尔夫省际赛事的最高级别,更是融合了慈善的元素,希望让群策群力的莱德精神在慈善领域得以发扬和延伸。在今年的人头马·中国慈善莱德杯上,大家不仅是为了团队的荣誉在球场上激情挥杆、斗志斗勇,更是全心投入慈善的行动中,将高尔夫球运动所带来的爱心力量传递开去。
在2011年首届人头马·中国慈善莱德杯上,由SGCU组成的上海队以较大的总比分差战胜欧亚俱乐部组成的广东队,摘取了宝贵的首届桂冠。而今年,战火再次在“上海SGCU梦之队”和“广东欧亚精英队”之间点燃,双方均毫不示弱积极备战,经过去年的交手后,今年双方的准备都更为勇谋兼备成竹在胸。本次比赛中两队分别派出了15名精英球手,其中不乏在业余球场上已颇为声名在外的实力派球员。
激烈的角逐在一天的热身练习后迅猛展开,两队于11月7日进行了6场四人四球赛和6场四人两球赛,8日上午举行12场个人赛,最终广东队以18:6的总比分远超上海队,一举夺得2012人头马中国慈善莱德杯的冠军宝座l在8日中午的草坪颁奖典礼上,铸造于1905年、已拥有107年历史的精致手工纯银古董奖杯再次亮相现场,而本次获胜的球队名称将与去年冠军球队的名称并列镌刻在古董奖杯的底座,在将来中国慈善莱德杯的历程中永恒传承下去,延续并发扬莱德杯所倡导的集体力量、协同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