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企划方案范文

服装设计企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企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企划方案

第1篇:服装设计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艺工复合; 服装设计与工程; 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实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围绕上海发展都市型工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学科交叉、重视新兴技术的专业特色,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满足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不断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的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

紧紧追踪上海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和强化艺术与技术结合特色,将学科链对接产业链,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将创意思维培养与实际课题训练有机结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资格考证培训对接。培养适应一线职业技术岗位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人才培养技能性强、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

一、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化服装产业,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把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补、融合的趋势,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优良的工程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从事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工程管理、服装工程设备配置与运行、服装企业信息管理、服装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服装高新技术应用与管理等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要求,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针对我国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依据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凸现我校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和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特色,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指导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如下专业培养标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列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领域标准)。

> 了解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

> 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 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

> 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

> 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 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

> 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 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

> 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三、艺工复合课程革新设置

在艺工复合课程革新中,我专业瞄准知识复合与能力复合并进的方向,开展教学内容改。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首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但艺工结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比例、模块结构,要注重“艺”与“工”内容的融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1]。

以服装设计学为例,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主要专业课,从基础的服装设计入门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成衣设计实践与操作,最后结合毕业设计完成具体的成衣设计企划和成品的操作训练。课程主要进行流行趋势分析、市场调研、成衣设计实战能力的培养,采取课堂讲授、团队组合市场调查分析,全班交流讨论,独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成衣设计和设计师基本素质的全方位训练;强化学生们对品牌服装设计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该课程的设计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服装品牌风格设计拓展训练。

由于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成衣设计与生产”。不同于高级时装设计,成衣设计是按照一定的号型规格系列标准,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制作的衣服。同时有高级成衣和大众成衣之分,因此针对市场需要,要求课程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基本的款式设计能力。通过对成衣市场的调研分析以及商品企划的具体操作和训练,逐步掌握基本的服装商品的企划方案到成衣单品的设计,学生通过调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展开掌握整体的规划、设计整合能力及设计方案制定的基本技能。该课程区别于服装设计学课程的地方是针对性更强,方向明确,主要针对市场和成衣这一块的内容来进行基本的设计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以及产品设计的整合能力。

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合作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在综合性设计课程中引入企业小型项目任务,结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更密切的产学合作教育,加强企业与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企业的大中型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课题,再由此带动更多小型项目的课程导入。交互循环使产学研合作得到切实的成果展现。

分工明确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的具有创新思维表现形式的成衣品牌设计、制作、展示的分段一体化企业服务流程,根据企业实际的阶段性需求,给予分段服务或一体化的项目跟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宗旨,提供企业自身市场以外的创新途径探索。

四、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服装工艺实习、服装工程认知实习、服装工程岗位实习、服装工程见习实习、职业装课程设计、针织服装课程设计、礼服课程设计、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工业样板企业实践、服装生产管理企业实践、采风、毕业设计等。

1.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

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主线,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服装制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科技教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学生全部学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跟班劳动,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知识,了解服装企业运作的过程,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生产技术工作的严格规范化和科学技术严密性的熏陶[2]。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从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语实践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设计与工程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应围绕“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的专业目标和理念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服装产业和市场需求的素质高、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艺工融合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陈建勇、徐定华、关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2] 廖青.坚持艺工融合.构建新时期服装人才培养体系[J].纺织教育,2009

第2篇:服装设计企划方案范文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四)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

第3篇:服装设计企划方案范文

选择上海作为首个大型运营中心,是经过了细腻的思考,假上海地域的多方优势,赋予中心几大功能。

功能之一,全面推广品牌概念。上海遍布各类媒体资源,上海品牌营运中心将利用本地众多的时尚媒体和宣传手段,对品牌进行行之有效的投放和宣传。充分挖掘发达的媒体渠道,通过全方位的媒体投放植根上海,辐射全国,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顺利向全国推动品牌概念。

功能之二,推进时尚化的服装设计视角。生活在上海,设计师随时能在繁华的都市中找到前沿的设计灵感。这里是中国现代服装设计师的聚集地和摇篮,也是获取国际时尚资讯最迅速最便利的地区。上海品牌营运中心将上海作为服装设计师基地,使设计师在上海这个服装行业聚焦的大舞台上不断吸收国内外顶尖时尚服装设计理念,提升波司登男装的设计品质,推动我们产品时尚化的进程。

功能之三,打造国际化的终端形象。零售终端是消费者了解服装企业最为直接的窗口。林立于南京路、淮海路的国际大牌终端形象给陈列师和终端设计师们提供了学习的模版。本地众多优秀的跨国大型设计公司也为波司登男装提供了更多选择。上海品牌营运中心将积极与国际知名设计公司合作,实施全面的终端设计方案――打造品牌旗舰店并启用全新的终端形象视觉系统,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购物体验,为我们的终端店铺形象开拓一个新的里程碑。

功能之四,构建完善的消费者沟通渠道。营运中心将吸收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传播方式,建立有效的消费者互动渠道。对波司登男装原有CRM客户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和重塑,以科学完善的管理充分发现并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品牌忠诚度。通过时尚化的VIP直投杂志将波司登男装企业文化软性地“一对一”传达给消费者。利用口碑营销,使“全生活形态”的品牌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波司登男装作为世界名牌“波司登”旗下的品牌延伸重点项目之一,进入市场5年来,呈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势头,市场销售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认为,波司登男装走产销强强联合之路,吸收国际先进的设计、营销等新理念,着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的做法值得行业借鉴。他勉励波司登男装要定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产品,叫响自己的品牌,实现新的价值突破。

第4篇:服装设计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市场需求 服装教学活动 现状 前景

对于市场来说,服装不仅是一件消费品,更是能够体现自己品味的东西,对于每一个消费者而言,他们想要从衣服上找到自信,找到自己以前从未有过的品质以及特质。加入一件服装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那么服装的内涵意义也就存在了。

一、市场需求展开服装教学活动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服装是从建国以后才逐渐的发展起来,没有一定的基础,在教育方面,也没有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近几十年才开设服装教学活动,以前的时候这项根本就没有,近几年才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教学。全国出名的院校中,德州大学是最早出现服装纺织院校的,也是最早从专业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活动的[1],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要的对象,将教学活动作为主要的纽带,教师师资队伍作为主要的中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体系。

市场需求历来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只有充分的了解市场才能够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目前的市场需求的方向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还不是太完善,虽然每个学校都有了自己的服装学院,但是真正的主要的面向市场的还没有自己独立的专业。这也就是目前服装发展的一个障碍,只有建立起自己的面向市场需求的专业才能够完成自己的模式体系。目前这方面的师资队伍也是没有,没有专业的老师来引领会使得教学活动不够完善。

中国目前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已经占到了主动的地位,所以我们的服装模式已经由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中国人有着自己的品味来征服世界,未来的服装模式将是由中国自己来决定,这就是行业发展产生的需求。对于每一个有梦想的青年来说,市场的重要性只有自己才能明白,只有了解市场,才能够设计出自己以及市场所需要的目标[2]。

各地区所占比例

二、未来的市场需求引领的教学活动

服装设计专业在整个课程中所缺的结构,结合以往毕业生在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学活动在市场需求方面应该进行改进。充分的对市场进行了解,遵循市场应该有的规律,可以根据需求将课程调整为以下这样:

教学内容可以在原来的课时的基础上加多,增加的可是为具体案例市场需求分析课,这样才能够身临其境的进行了解,对于这个项目,目前还没有学校启动,但是已经引起了社会的讨论,相信将它加入到专业课中的日子也将来临,只有对于市场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出现自己的独特的而又准确的见解。

教学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从[3]大学生的身边的事情出发,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只有身边的事物才更加能够让自己接受,身边的事物就是市场,特别对于女生来说,市场就更加显而易见,教学系统应该从我们的身边做起,必要的时候可以将教学活动设立在教室外,通过市场上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只有教师提前做预案,提前了解市场,才能够达到引领学生的目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服装市场需求分析单独的设立为一个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4]够培养的起相关专业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产生新产品设计策划方案的独特的见解,才能够保留原有的服装设计的核心理念,才能够将设计方案完全的应用到教学内容上,它主要包括的几个方面,其中有,产品的主要定位、产品的品牌定位、产品的开发的思路和突出的特点,以及能够在市面上流行的根本的原因,找到它能够吸引市场的最关键的因素,再根据这些因素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动,在企划方面,要将企划做到市场的每一个细节,服装设计[5]产品开发的流程要尽可能的详细,这样才能够对以后的设计工作有本质上的帮助。

服装设计一直是这个社会的主流的,也就因此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大增加,但是现在的很多的大学生不注重市场调研的作用,这也就失去了设计服装的灵魂。所以,开设市场分析科目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他们更加了解市场,学校才能够培养出更加优异的人才。教学活动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希望未来的服装市场能够因此而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于小刚,马大力.谈我国服装商品营销管理的创新[J].纺织科技,2010(8).

[2]徐寒锐.基于产品设计研发的服装模式[J].现代制造工程,2009(6).

[3]孙颖.服装产业在市场需求的活力[J].连锁,2006(6).

第5篇:服装设计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规模定制服装设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倩(1980-),女,山东威海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服装大规模定制生产销售模式研究和聋人服装高等教育研究。(天津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大审美经济形态下服装设计课程中教育基本要素融合探讨”(项目编号:YB11-46)和天津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研究课题“大规模定制趋势下服装高等教育的改进研究”(项目编号:125q16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09-02

随着人们对服装个性化的不断追求,传统的服装生产模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即由传统单一的大规模生产或个性化定制,向着兼顾高效率、低成本和个性化的大规模定制发展,由此也为服装高等教育提出了面向大规模定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大课题。

一、服装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大规模定制

当服装大批量生产企业的生存环境逐渐丧失优势时,服装企业开始努力以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响应个性化市场,然而这种方式依然是一种提前根据预测的结果进行设计和生产,不能完全表达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服装大规模定制的设想则是把定制生产和大规模生产这两个矛盾统一在一起,结合了两者的优势,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机械化大生产的质量、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短的交货周期。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作为本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生产模式正被国内外许多服装企业研究和实践着。

在大规模定制模式下,顾客通过服装公司搭建的商务平台进行信息交互。顾客首先在公司款式数据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甚至面料,然后输入自己的主要测量部位的尺寸,完成订单的填写;公司样板数据库在模块化设计技术理念的支持下,能够快速将顾客信息转化成对应的服装样板;最后上述信息流转入生产流水线中,大规模定制的生产过程即可完成。实现服装大规模定制,不仅能为消费者提供具有大批量生产的质量、价格,还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服装。因此,大规模定制必将是服装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建立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服装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服装高等教育具有技术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特点,一方面为服装企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引领着服装制造业的变革。因此,服装高等教育更需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紧紧把握服装业的发展趋势,建立面向服装大规模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服装大规模定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建立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服装高等教育已刻不容缓。

三、大规模定制趋势下的服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服装大规模定制的不断发展,对服装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服装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做出必要的调整。

1.培养目标的重新调整。结合大规模定制的特点,服装高等教育应培养以具备服装设计与生产技术为主,掌握网络与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并兼具营销和生产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如图1所示)。

2.课程设置的优化调整。第一,加强服装设计中计算机方法与工具的相关课程。服装大规模定制需要设计人员具备快速的款式设计开发能力,其中的关键技术是灵活使用服装设计的CAD系统,如图2所示。在服装定制过程中,服装CAD成为整个过程的关键技术。在服装大规模定制环境下,该课程除了上述内容的教授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如何利用CAD软件对客户订单进行快速模块化设计,应在教学中加大CAD课程的学时比例,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提供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模拟环境。

此外,对于服装高等专业人才,应该适当开设下述课程,即以对于解决服装辅助制造问题的服装CAM,解决从服装设计到工艺设计的信息快速转换及流动的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对工艺信息、工料定额信息以及各类工艺汇总统计数据实现生产计划调度的ERP(企业资源计划)。虽然这些内容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会显得深奥,但只有对背景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才便于服装专业人才与计算机程序设计人才的交流沟通,便于快速运作服装企业的大规模定制。

第二,加强市场营销与生产管理相关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科间交叉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大规模定制除了依赖于敏捷的设计生产技术,还依赖于有效的市场营销和生产管理。这就要求高校打破固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在课程设置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服装企业的生产流程与运作,还要补充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市场营销与生产管理等相关课程,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

第三,开设新兴学科教育,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服装大规模定制的发展,促使远程量体、试衣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目前的试衣系统多是将二维的服装图片添加到虚拟模特身上完成试衣,缺乏真实感,无法交互操作显示效果。因此,对人体三维形体及运动效应进行的理论分析探索,必将促使国内计算机服装人体工程学这一新兴学科逐步形成。新学科的开设,不但能让学生的兴趣选择更加宽泛,而且能为国内该领域输送更多专业技师人才。

3.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推动服装设计创新。服装模块化设计是服装配置设计和变型设计的基础,设计师可以从模块库中挑选所需要的衣片或部件进行组合配置,并进一步根据顾客具体需求进行快速变型设计,最终组成服装产品系列。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款式大类中寻找和构建服装结构共性的技能显得非常必要,这个方法可以锻炼学生总结归纳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有利于今后就业时快速上手。除此之外,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必须加强院校与企业双向交流、密切合作的工作,让师资力量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企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专业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市场形式紧密相连,将新课题、新观念、新知识带到专业教学的实践技能中去,并让学生有机会走到企业中实践、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集体合作能力。

四、结论

懂技术与管理、动手能力强、把握流行信息、了解市场动态,并能准确表达品牌定位风格的高级服装专业人才是服装企业青睐的对象。服装高等教育只有让培养的人才符合大规模定制的需求,才能实现其教育的初衷,才能推动并引导大规模定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颖.面向跨国采购的纺织服装业大规模定制[J].丝绸,2005(11).

[2]吴建川,胡军.服装教育如何适应服装行业的发展要求[J].艺术教育,2006(10).

[3]宋晓霞.从中外高等服装教育的差异看服装创新人才教育基地的建设[J].教育探索与实践,2010(12).

[4]冯根尧,张锋.基于Web的在线大规模定制营销[J].现代管理科学,2006(3).

[5](日)大前研一.差异化经营[M].房雪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第6篇:服装设计企划方案范文

大数据的五大作用

大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结合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数字化技术、电子商务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态,这些应用不断产生大数据。云计算为这些海量、多样化的大数据提供存储和运算平台。通过对不同来源数据的管理、处理、分析与优化,将结果反馈到上述应用中,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大数据是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引擎。面向大数据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会不断涌现。在硬件与集成设备领域,大数据将对芯片、存储产业产生重要影响,还将催生一体化数据存储处理服务器、内存计算等市场。在软件与服务领域,大数据将引发数据快速处理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

大数据应用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经营决策正在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使零售商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并迅速做出应对;可以为商家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决策支持;可以帮助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及时和个性化的需求服务。

大数据促使时代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发生重大改变。在大数据时代,可通过实时监测、跟踪研究对象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研究结论和对策。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数据信息应用,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大数据引爆全球信息技术和商业变革。在某种意义上讲“云计算是大数据的IT基础,大数据则是云计算的一个升级应用。”云计算是大数据成长的驱动力,而另一方面,由于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实时,这就更加需要云计算去处理,所以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大数据的出现,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深刻的信息技术与商业变革。在技术上,大数据使从数据当中提取信息的常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技术领域,以往更多是依靠模型的方法,现在我们可以借用规模庞大的数据,用基于统计的方法,有望使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这些技术领域在大数据时代取得新的进展。在商业模式上,大数据给营销业务提供了服务创新的机会。

大数据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应用

数字化服装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达,服装行业也开始进入服装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变革时代。目前,服装数字化技术已经涵盖整个服装工业设计生产的全部过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给传统的服装设计注入了新的理念,将想象通过电脑变为现实,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内容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构思和创意。数字化技术使服装产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也随之提高,给服装设计师也带来了巨大的灵感和震撼。

1、数字化面料设计

数字化技术在软件的特效菜单中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内容。一些独特的艺术处理,能奇妙地改变图像的效果,成为服装创作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在进行面料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相互衬托,互相对比,利用图像花纹,还可生成相对逼真的效果,使服装造型与图像花纹巧妙结合。

2、数字化成衣款式设计

数字化服装设计是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服装设计和生产的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服装专业教学和生产都在广泛开展数字化设计和应用。其提高了服装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服装产品的质量,提升了服装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品牌文化含量,这是我国服装行业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这种趋势,服装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手段都应作出适时调整。

3、数字化样板设计

消费者对服装品味的追求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促使服装生产向着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短周期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服装企业必须使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加快产品的开发速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服装CAD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服装工业结合的产物,它是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工具。

数字化服装生产

数字化服装生产和管理是集先进服装生产技术、数字化技术、先进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服装生产和管理模式。它是借助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系统化的管理整合服装企业生产流程、人力物力、数据管理、资源管理等。

1、数字化服装自动化生产线

数字化服装自动生产线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各制作工艺数据化和程序化地由工件传送系统和控制系统,将通过自动化模板缝纫机和辅助设备按照工艺顺序联结起来,自动完成服装成衣的全部或部分制造过程的生产系统。

目前,也有一些大型服装企业开始运用电脑自动裁床、吊挂生产系统等先进的设备从事自动流水线建设。服装自动流水线系统按控制方法可分为机械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现代生产中多采用后者。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上参数的设定实现衣片的按工位传送和各工位间的实时调节与控制。正因为如此,系统的电脑控制将各工位自动化缝制的断流、缝制工段到整烫工段的断流、整烫工段各工位的断流、整烫工段到服装成品物流配送的断流,进行信息的直接联接,所以服装吊挂系统是服装企业实现大数据共享信息化制造不可缺少的设备,没有它,企业大数据共享信息化就没有了通道。

2、服装RFID

射频识别系统(RFID)又称电子标签或“电子菲”。服装信息管理系统则是运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实时采集工人生产信息以及工作效能,为工厂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帮助管理者从系统平台获取实时生产数据,可随时随地了解关于生产进度、员工表现、车位状态、在制品数量等各方面的综合信息。同时电子标签为管理人员、公司高层和车间一线工人建立了一个连接渠道,每个工人的生产进度可以直接反馈到管理人,实时统计工人计件工资,评估工人表现,不同角度的多种分析数据,以便管理者做出客观决策和深层挖掘更有意义的数据。从而提高服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

3、服装EMTM

数字化服装量身定制系统(EMTM)是将产品重组以及生产过程重组转化为批量生产。首先通过三维人体扫描系统获得的客户人体各部位规格信息,通过电子订单传输到生产的服装CAD系统,系统根据相应的尺码信息和客户对服装款式的要求(放松量、长度、宽度等方面的喜好信息),在服装样板库中找到相应的匹配的样板,此系统从获取数据到样衣衣片完成、输出缩短到8秒,最终进行系统生产的快速反应方式。按照客户具体要求量身定制,做到量体裁衣,是服装真正做到合体舒适;对于群体客户职业装或者制服的制定,需要寻找与之相应的合身的尺码组合。整个操作过程,从获取数据到成衣的完成只需2~3天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定制生产时间,提高了企业的生产速度。数字化服装量身定制生产已经成为国内外服装生产领域研究的重点,并将成为未来数字化服装生产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服装营销

服装ERP是服装数字化营销管理的一个最有效工具。不同企业由于厂情差异大、企业生产的个性化特点强等现实因素,应用服装ERP必须创造性地构建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特色服装ERP体系,明确企业信息化需求,因地制宜,坚持适“度”而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我个人认为服装ERP的特色化本土化应用要放弃服装ERP先进的管理思想,绝对是认识上的误区。恰恰相反,服装ERP首先是一种企业管理的理念、原理和方法,这一点是企业应用服装ERP首先要认识到的。而服装ERP应用软件则是集成了服装ERP的核心理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先进企业管理实践的支持企业运营的工具。对服装ERP基本的管理理念,原理和方法的认识的深浅,直接影响服装ERP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应用的效果。

在现代服装企业营销管理中,企业主要是依靠信息中心和财务数据,商品管理营销也可以是具体、可执行的方案,而不是用文字描述,商品计划形成商品的企划要满足企业的战略,企业利润,把这些相关信息合并到商品企划当中,而公司的买手以及采购人员会结合产品企划,结合营销规划,实施产品定单,让销售进度,物流、调配、促销等全部都在计划当中完成的,数字化管理将是服装企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一种新兴的服装商务模式的产生。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其交易模式将由C2C模式逐步向B2C模式转换。C2C模式虽然经济便利,但一些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给客户一个更加诚信的形象,他们会投资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从而过渡到B2C模式。同时,由于服装本身代表的就是一个人的个性,而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的,所以不同个性的人需要不同的个,这就要求服装电子商务网站提供多种个性化的服务。

基于大数据共享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服装NAD技术(Net Aided Design是网络辅助设计系统技术)的发展,人们还可以进入网络的虚拟空间去选购时装,进行任意的挑选、搭配、试穿,达到最终理想的效果。服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将服装CAD、CAM、可视缝合设计技术VSD、NAD技术与管理信息(MIS)、柔性制造技术(FMS)、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等系统组成一个服装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从而提高服装企业大数据共享信息技术建设,促使服装企业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的完善及业务流程模式的优化,实现具有快速反应功能的服装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运用大数据共享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可以整合并优化产业链,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以此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升级。

大数据应用的好处

即时准确采集生产数据,便于掌握生产动态。生产数据的实时反馈是保证生产运营畅通的基础。通过大数据共享平台在生产车间采集实时生产数据是通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插拔卡或刷卡的方式来实现,RFID阅读器通过读出RFID卡中所带有的特定信息实时的反馈到系统中,服务器并每5秒钟更新一次数据。通过这种操作方式系统能够提供实时的生产数据进行采集和数据分析。

生产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提升。生产车间实时生产数据反馈到系统,通过系统监控可以实时的发现阻碍生产流水线畅通的原因所在,及时的发现生产瓶颈所在。系统是通过实时数据归集对每个车间、每个组、每个车位及工人的生产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可以发现任何生产环节出现的非正常状态,保障了流水线的畅通,提高了生产力。

能够实现实时监控生产线车工的工作状态。系统能够实时的监控生产线工人的状态,通过对员工在每台车位的不同状态的观察,从而实现工厂整体的透明化管理,提高工厂管理的效率。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匹配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先进评比等策略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整体产量得到提升。

订单进度实时跟踪,保障及时交货。订单如果不能及时交货意味着企业不但不能盈利反而导致亏损,同时也影响企业的信誉度。运用大数据,系统不单从整个订单的进度入手更为细节的了解每个订单款式的颜色、尺码的完成数量,还能精确的掌握每个订单的生产进度,达到及时交货的目的。

严格质量管控,降低返修率。质量是生产企业永续经营的基石,也是企业面对客户的品牌保证,而最高目标就是要达到质量问题退货率为零。在系统严格的质量管理的情况下,把责任追踪到个人身上,把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是在什么时间做的什么订单的什么颜色什么尺码的产品一一记录在案,在提升产量的同时又抓上来质量工作,降低了返修率的同时提高了生产力。

快速进行产能和计件薪资的统计。传统的产量统计和工人计件薪资的核算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工和时间,数据的滞后性,数据失真都造成了不良后果。然而在系统全面使用后,通过系统来统计工人的产能以及计件薪资,可以代替原有的人工统计方式,提高了生产数据的统计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系统可以提供实时的工人真实的产量统计和实时的薪资报表,便于薪资的核算,提高公司生产运营的效率。

利用大数据挖掘商机,推动企业开拓新市场。通过大数据共享平台对企业销售信息或网上商城的销售实绩、POS销售终端以及会员属性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检测每个顾客属性的销售倾向和商品间的交叉销售率以及促销活动的效果。利用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分析出有利于营销策略制定的参考依据,占据竞争优势抓住了商机。运用大数据的最新信息技术引领市场发展,创造出大数据时代新型的商务模式。

运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出不同消费需求,从而实现差异化服务。大数据平台是支撑新商务模式基础,在多种决定价格的因素(如服装的款式、色彩、风格、工艺板型等)和每月市场价格信息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价格计算推算系统。需要整合的基础数据过于庞大,为了导出价格计算准确推算,以往需要数日才能处理的数据,运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只用半小时以内就处理完了。也就是说大数据技术解决了商务模式问题。通过信息分析集群处理和验证,成功地构建了最佳价格计算程序,提高了“同一品质,同一价格”的精确度。

第7篇:服装设计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服装专业;中高职衔接;网络联校

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信息化技术已经开始席卷全球,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任务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为迫切的新要求就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为进一步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以创新应用带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由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牵头,联合3所中职学校共同开展服装专业“1+3”中高职网络联校项目建设工作,通过网络共享方式,构建一体化网络联合学校群,以高职带动中职,形成中高职网络联校“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示范效益。

1 网络联校建设的工作目标

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构建中高职立体空间连线网络平台,建设中高职衔接的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团队,打造“在线教学、在线实训、在线自测”的互动课堂,实现网络联校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步教学、学分互认、联合教研,形成中职、高职“校际互动、教学互助、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局面。

2 网络联校建设的工作任务

2.1 构建中高职立体空间连线网络平台

基于顶层设计的中高职立体空间连线网络平台建设整体规划,依托现有的服装专业中高职的对接立交桥、专递课程资源、同步课堂、名师课堂、空间课程等,重新构建中高职立体空间连线网络平台,制定中高职网络联校运行制度,打造“在线教学、在线实训、在线自测”的互动课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2 整合中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

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服装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岗位分析,明确中高职服装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能力,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服装专业“岗位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依据“以碎片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结构化的课程建设为骨架”的原则,整合现有空间教学资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为中职学校“量身定做”一批集教学微视频、教学微素材、教学微案例等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推送到网络分校。

2.3 探索中高职学分互认机制

探索中高职学分互认的建设及运行机制,建立和制定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活学活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联校项目建设,探索中高职学分互认新机制,科学调整中高职服装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设置建设,实现中职和高职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

2.4 建设中高职信息化应用团队

通过服装专业“1+3”中高职网络联校项目建设,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素养和技能培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训等,形成基于网络空间的教学、教研方式,探索建立中高职之间教师结对帮扶和教学教研团队建设机制,推动网络联校联盟学校之间教师的教学互助、教研互帮、能力互长。

2.5 优化教学同步互动直播的条件

优化建设网络联校联盟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重点优化教学同步互动直播的设施条件。通过网络,结合在线教学互动,实现远程视音频互动教学应用。充分满足网络联校的教育教学应用需求,保证实现网络安全、稳定运行和信息化设备的正常使用。

3 网络联校的建设工作成效

由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牵头的3所中职学校的“网络联校”项目立项后,学校制定了网络联校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项目建设的目标、内容及综合效益,成立了调研团队,深入调研,收集一手资料。调研团队对时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情况、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学生学习需求情况等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研;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中高职网络联校示范工作现状。除此之外,学校还派出多名团队成员外出参加信息化教学调研、观摩、研讨、培训等各项活樱立足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信息化素养和技能培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训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所有的教师具备较强利用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通过政府招标采购,完成了相关设备的采购及安装,优化了网络主校和网络分校的信息化教学设施条件。

学校在“服装专业中高职对接立交桥”空间设置了“网络联校专题栏目”,及时在空间更新项目建设进展,实现了全过程空间管理。

“网络联校”项目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二种形式结合开展工作。

3.1 线下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湖南工艺美术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3所中职学校都是湖南工艺美术职教集团的理事单位,也是服装行业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并且,3所中职学校都是国家示范校,其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都是重点建设专业,在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团队到实地指导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建设。学校在中职教学标准、专递课程、中高职衔接项目等省级重点项目上开展了广泛合作。中高职教师一起完成了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等工作,同时由高职教师带领中职教师一起编制教学标准,通过项目建设,提升了中高职师资水平。

“网络联校”的线下活动主要利用湖南工艺美术职教集团年会,共同进行专业教学、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的研讨。此外,还有利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年一度的毕业设计展示开放周,邀请3所中职学校的校领导、专业教师来校进行专业交流。

3.2 线上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线上合作主要依托世界大学城“中高职校企对接立交桥”专题空间,开展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每位教师都建设了两门空间课程和主题特色空间,由于中高职教师都为空间好友,资源完全开放,中职学校教师可以通过“服装系空间课程大观园”和主题特色空间查找到其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校际之间互访学习和交流活动频繁。

“服装品牌产品企划”“服装产品制版”“服装CAD”三门名师空间课堂,是省级信息化教学应用试点项目,中职学校教师通过空间观看微课视频和课程资源,与名师进行交流。

专题空间设立了“中高职网络联校服装专业教研室”,中高职教师就专业教学、技术问题等展开了研究与探讨19次,实现了网络联校的同步备课,教研教改。

“专递课程资源”与“同步课堂”也被设立到专题空间。“专递课程资源”包括裙装、裤装、衬衫、外套四类产品的设计、制版与工艺,涵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课件、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同步课堂”前期主要是以上4门课程为主,以后将根据“3+3”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逐步增加“花瑶挑花技艺”“扎蜡染技艺”等课程,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属于企业的前沿技术,目前开设此课程的本科学校也不多,这对于中职教师提升专业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因此,3所中职学校的老师均参与了学习,并进行了互动交流。

第8篇:服装设计企划方案范文

项目教学法源自德国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通过把多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项目,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种职业能力。

服装陈列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坚持“以培养专业能力与素质为最终导向”,在确立教学培养目标、项目教学课程内容设置、项目教学组织方法、实践教学环节上,实现校企间的全方位紧密联合,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完整的有明确职业导向的项目来实现服装陈列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结,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一、以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为导向确定项目教学培养目标

顺应服装市场营销发展趋势和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服装艺术设计、制作和营销管理的综合性创新思维及丰富的服装专业知识理论,熟练掌握服装展示设计原理、制作技能、服装营销管理等综合技能,促进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能从事服装展示设计、服装营销管理及自主创业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以企业岗位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为导向确定项目教学课程内容设置

按照实际、实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岗位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来设置服装展示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经多方市场调研,服装企业陈列岗位工作职责为:(1)根椐每季时装产品风格和产品信息上货波段表,制定专卖店陈列大纲和指导计划;(2)根椐每季时装产品风格和流行趋势,企划、拍摄每季搭配手册;(3)负责辖区内各专卖店铺的货品陈列、搭配及店铺销售管理指导及巡查;(4)根据终端年度节日、促销案制定陈列方案以及实施。陈列岗位所需专业能力为:服装卖场规划能力;卖场色彩协调能力;卖场照明配置能力;服装搭配的能力;服装陈列器具的了解和使用能力;服装陈列技巧;服装陈列主题创意能力;陈列情况的分析、评估和管理能力;陈列团队管理以及陈列系统设置能力等。

据此,我们重点开设服装陈列基本概念、视觉营销与陈列概论、陈列型态构成与技法、陈列色彩构成及综合运用、橱窗设计法则与运用、品牌陈列市场调研报告、店铺实践训练(认知实习)等七个项目教学。通过本课程各大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会陈列空间规划、服装搭配、色彩搭配、橱窗专题设计、陈列氛围营造、陈列管理、销售目标和方法等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并在“教——学——做”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陈列设计能力、视觉营销能力、创新意识及职业道德,达到服装陈列设计师职业技能水平。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服装陈列设计、橱窗设计与研发、纺织品营销等工作岗位。

三、以生产实践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的成功实施必须要有真实的工作项目和真实的生产实践工作环境。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有:

1.订单式培养。学校与大中型服装零售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就业订单协议,企业深度介入学校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全过程,制定2~3年在校内完成“基本素质+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职业资格证书”、1年在订单企业完成“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2.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以“设计工作室”为大平台,以服装展示实训室为依托,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设计工作室实施公司化运行模式,最大程度模拟真实服装公司结构、框架和运作流程。在工作室内以学生为项目负责人,教师指导学生在服装展示拟真实训室里将设计工作室制作的成衣,按照七大教学项目要求进行陈列设计实训。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根据毕业实习课程需要,学生在服装零售企业中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由技术人员指导,利用服装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与企业共同完成顶岗实习项目。

3.以市场标准为导向检验项目教学成果

把企业实际采用的技术文件、如产品企划书、营销企划书、陈列展示手册等引入项目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控制中去,尽可能按照市场的质量标准来要求学生。同时通过认知实习、合作办学、成衣展示、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形式,让市场和消费者来检验学生的项目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以“项目导向”为主线,将服装陈列设计教学项目分解、“教——学——做”融合,最后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逐渐实现掌握职业技能,提高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少容.服装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探讨[M].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284.

[2]刘宗红.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小组教学法实施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1,(3).

第9篇:服装设计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准确定位;无缝对接;构建双师队伍;创业意识;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章建春(1970-),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教学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61-03

由于国内外对金融风暴这种特定环境下的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还在摸索阶段,目前服装企业的产品转型对人才需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要真正解决我国服装企业的升级及服装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断层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当前处于升级、转型期间的服装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新的需求标准以及服装企业家的人才观,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改良及创新,来实现教学与服装企业之间人才需求的协调平衡,从而有效地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一、金融危机下的服装企业现状及对人才的新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服装企业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上定位为加工制造,处于产业链中最未端,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来赚取利润最少的加工费。现在由于受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大环境的恶化,人民币对外币升值,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贸易摩擦,发达国家纷纷把加工产业移居到了劳动成本更为便宜的国家,这无疑使得我国服装企业的生存空间更窄,就业情况愈发严峻。

金融风暴使得我国服装企业已经到了行业洗牌、产业链战争的时代:企业必须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进行多元化发展,目前唯有开创本土的服饰品牌,快速实现产业升级,以拓展生存空间、提高产品竞争力,尽力改善和扭转这种困境。

企业升级开创品牌化道路,无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服装专业人才储备,即必须抓好服装教育。据调查:目前服装企业的岗位按产品运作流程可分为产品企划、信息分析、面辅料供应、产品设计(款型设计、版型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广告营销策划、店面展示陈列等环节。由于产业升级后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急需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操作程序、设计观念及设计管理等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了解市场动态,把握流行信息、具有创新意识、表达品牌风格的具有各种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因而要真正解决我国服装企业的升级转型及服装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断层问题,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从改制中的企业实际出发,根据服装企业主要岗位(群)及技术领域对服装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针对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和全面系统的改革。通过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改良及创新,来实现服装教学与服装企业之间人才需求的协调平衡,从而使学生能适应金融危机下的新形势、新市场的人才竞争,有效地拓宽其就业途径,真正培养出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具有创新性思维的综合型应用型有用人才。

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与探索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准确定位与创新设计

以往的高等服装专业教育办学层次与特点较为模糊,教学改革主要还是停留在针对加工性企业的用人需求标准上,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特定时期下的社会与市场需求,由于教学定位没有真正顺应社会,学生学的是准理念型知识,从而导致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先天不足,市场应用能力差。因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以当前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职校自身的情况特点设置与实际产品运作环节相关的课程及专业前沿性课程,最终设计出一套有科研、有设计、有营销、有管理,从最原始的原材料到最后成衣终端都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特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定位为“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的分流培养模式。以遵循重基础、重专业和一定岗位指向性结合为原则,课程模块应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职业方向课、综合实践课。此外,还应明确专业技能标准,设置技能考核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获得服装技能等级证书或服装行业资格证书。

服装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强调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与企业结合为原则,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或专业交叉的课程。其中设置职业方向课模块,就是针对企业岗位群的专业知识能力与专业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可实行职业方向选择,突出对学生就业、创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大限度满足企业不同岗位需求,切实提高就业率。此外,还应根据市场需求来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如可增设:服装英语、时尚买手、服装产业与市场、项目产品设计、视觉营销、成衣定单实务、服装整理学、国际贸易、商务策划、创业创新教育专题讲座等相关课程),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既能组织和管理企业内部生产,又能灵活机动地迎接当前市场挑战的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性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与无缝对接,资源共享

院校与服装企业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关系,实行校企资源共享,将教学从设计理论走向设计应用,有效缩短学生实战能力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1.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育。院校要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与企业多沟通,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设计、研究课题,同时又可作为学生专题设计课程的练习或毕业设计的选题,这样既能满足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又能锻炼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而来自于市场的设计理论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才是最有价值的,才可使学生的学习有方向和针对性,才能与市场形成一种互动的学习与选择的关系,同时也可加强学生定向学习后的实践经验积累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此外,不定期邀请行业、企业单位的技术能人、业内专家参与到教学中来,将企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求直接引入课堂教学,如采取设置订单班,进行人才定向输送;合作开发课程,共同授课、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构建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等方式,做到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此外还可将企业人才需求、市场等资讯,通过讲座和案例教学法的形式传播于学校,让学生掌握服装公司的运营及服装贸易公司、服装、服装工作室运作程序及方法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快速接受和理解服装企业的企业文化及精神、且能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企业和贸易公司,为今后实战做好全面充分的准备。

2.加大集“学、训、研、产”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平台,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实现资源的社会化,同时可熟悉和适应企业的节奏与环境,了解产品运作以及建立和传承企业文化的方法,学会和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组织、沟通能力和市场参与能力。在国外,院校尤其强调学生的实训环节,德国大学对学生有一个硬性规定,必须在企业有四、五个月左右的实习经历,才能报考大学。目前许多服装企业不够发达的地区的职业院校则可充分依托省外校友企业,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校企合作中,要以服务求发展,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院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共同完成新产品开发,也可提供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多方位服务,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的双赢,保证基地稳定持续运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

3.支持和鼓励创业实践,积极组织参赛交流。

①以创新型项目为载体,搭建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坚持各类实践环节不断线。大力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锻炼和提高其综合素质。如开发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专卖店、服饰品网店、项目团队、企业兼职设计师等项目,学院应加大对各种工作室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建设力度,定期给学生举办创业创新教育专题讲座,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开展创业、科研立项活动。通过教师积极引导,以创新型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竞赛和奖励为推动力,努力完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使学生在奠定学科基础的同时了解社会,大量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使之在业务上既具备准确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掌握处理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的分析能力,又能在企业的变革中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及专业素质。

②以赛促建,提高竞争意识、加强专业交流。专业大赛既是各校之间交流办学经验,充分展示教学水平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也是各学校教学成果接受社会、企业检验,向社会、企业推荐优秀学生的极好机会。

以专业大赛为抓手,积极组织、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和课程习作评比、展示活动,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不断扩大学科影响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同时亦可打造出专业知名度,从而达到“促进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开拓就业渠道”的目的。

4.倡导科研促进教学,构建“双师型”队伍,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①倡导科研促进教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确立“学科是龙头、科研是支撑、教学是中心”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有效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科研、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积极鼓励教师在授课中结合学科、专业前沿热点问题、交叉学科的问题和本人科研最新成果项目融入课程之中。或带动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组建富有全新潜能的学术团队,以教师科研引导学生研究创新实践。

②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育师资队伍步伐。由于担任专业教学的师资中大部分对实际产品生产运作及市场营销规律缺少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当前金融危机新形势的要求下,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院校要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

高水平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是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院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教师可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企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来认识市场,把握市场的规律和国内外行业新理论、新进展情况;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通过参与生产和技术改造等实践,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积累实践经验。市场的瞬息万变也将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防止教学上空对空的只讲解理念性东西,力求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的良性循环。同时,将新课题、新观念、新知识带到专业教学的实践技能中去,从而把专业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市场形式紧密相连,构建出一批既掌握专业教学规律,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实现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促进专业交流群和文化生态圈的形成。服装是一个对资讯要求极高的行业,随着流行的周期越来越短,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日新月异,使得职业院校服装教学迫切需要与市场、企业、兄弟院校进行横向联系与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时尚信息及前沿性设计理念,及时收集与行业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相关资讯,以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更新与提升服装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而,服装专业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切实搭建起师生互动,校内外对接、促进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非实时教学服务。如:不断建立和完善服装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服装专业师生交流群,还可在“穿针引线”等知名服装专业网站上建立院校展示交流专区,方便及时地与外校交流教学经验和展示教学成果,通过网上交流,以探索出适合专业开放式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途径及效果,以真正实现专业教学“设计手段数字化,教育技术网络化”的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人才的竞争,在此,笔者根据对金融危机下的服装企业和市场的了解与分析,提出以上关于当前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设想,与服装行业同仁商榷,以求使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能真正顺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为服装企业输送有效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任秀琼.当前金融危机深化发展中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1).

[2]中国就业网[EB/OL].省略.

[3]章建春.服装企业人才需求与教育断层问题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