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

第1篇: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学校;广播操;管理;益处;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13.9]

做好广播体操是更好、更全面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有效地育人途径之一。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抓好广播操的质量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反映一个学校的师生精神面貌和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面镜子。我就做好广播操的益处和管理策略在实践上进行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做好广播体操对学生发展的三大益处

1、消除疲劳。早上起床身体机能处于基础代谢状态,而早操可以调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促使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课间操能较好的消除脑力劳动带来的疲劳,合理的运动负荷更能使中枢神经细胞得以兴奋,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提高学习效率。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种机能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身体的变化可以受到人为的或者自然的影响。学生长时间坐在教室内,如不适当的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舒展筋骨,一方面会造成血液流通缓慢、骨骼变形;另一方面会因光线的不足而造成视力衰退。适时的认真做广播体操可以发展人的身体素质,调节学生身心,改善人的体型。

3、陶冶情操,凝心聚神。矫健的步伐,优美、整齐的体操动作可以摧人奋进,丰富精神生活,使人心情舒畅、生活愉快。高昂、强劲的乐曲,可以鼓舞人心、增强一个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为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对促进学校广播操做操质量有效提高的建议

广播体操是学校学生每天必做的、大型的集体活动,特别是校园面积小、学生多的学校,集体做广播操是锻炼学生身体,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做操的时候出现动作不标准、不规范、动作路线不正确、不能跟着节奏做、边做操边说话等现象。那么,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如何提高课间操的做操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美育呢?在此,笔者谈谈改变这一现状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深入了解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制定可行的制度。

分管领导、体育教师在开学后的两周要深入学生中认真观察学生的做操情况,去发现问题,并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法,确定管理上的先后顺序和侧重点以及需要如何协调。建议或促成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召开学校广播操管理目标专题会议,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带操教师责任意识,提出具体的操作措施和检查细节等。学校领导应督导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加大对课间操的管理力度,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也是培养良好的校风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2、 全面普及广播操的教学、复习和训练,培养骨干学生。

可以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广播操全套动作的教学和复习,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对不易掌握的个别动作进行耐心讲解、示范,特别是动作的运行轨迹,让他们能熟练正确的完成。在给学生示范时要特别注意将自己的用力和感觉告诉学生。如:远离身体重心最远端要有力量感,在广播操动作训练中要尽可能利用音乐培养学生自己进入做操的意境,必要时让学生自己在心里默念节拍,使全体学生动作和示范动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另外,对骨干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在做操时站在队伍的前面,和领操教师一样,对各班学生起着表率作用。所以,必须先提高他们的做操质量,准确的完成每一节操的每一个动作,给各班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在适当的机会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广播操比赛,把广播操热潮在全校推动起来。

3、加强体育教师的管理力度、强化队列要求和口令的执行力。

体育教师是学校课间操的主要管理者和组织者。可以安排一名体育教师或多名体育骨干上台领操,做到动作规范,节奏鲜明,给学生产生一种努力追求力与美的感召力。其他的体育教师、班主任应深入到学生队伍中,起到管理的作用,如果发现有不认真做的学生,应及时地指出,教育到位。

在教师的口令上要体现军令的威严来,学生应对老师的口令应该绝对服从。口令要求对广播操的质量影响较大,"快、静、齐"的执行必须严格,可以通过原地的正、半面转法来协调队列,使学生无论从什么方向上看都在队列上,体育骨干随时配合班主任、体育老师督促检查学生对老师要求的执行情况。

4、对学生进行体育美的教育,培养和强化学生集体集体主义和做操兴趣。

让学生真正了解做广播操的作用,从思想上愿意去做广播操,学校通过对队列、广播操技术动作教学的同时,再用黑板报、图片和广播向学生宣传人体美和体育美的知识,教育学生认识到一天中有两操和无两操的精神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加深他们对坐广播操意义的理解。小学生身体可塑性较强,有进取心,只要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引导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应答行为。提出"集体中因为有我,操会做的更好,不能因为我而影响这个集体"的口号,使学生产生为集体荣誉而努力做好每一节操的愿望,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也将会产生较好的效果。高年级学生学习任务重,活动时间少,更会抓住两操时间认真活动,这对文化成绩较好的学生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这样努力协作,多管齐下,学生会从心理上接受广播操的美感教育的。

5、加强广播操的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广播操量化考评的管理制度,抽调部分体育骨干和体育教师,每天对各班广播操情况进行量化考评,对在平时课间操活动质量的保持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意识到广播操的重要性,上下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学生做操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的,会在完善中不断提高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可能是一生的。实践证明,广播操的良好教学是学校整体形象得到强化和反应的一条有效途径,做好广播操不仅能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好的促进了学生智育、美育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相信学生的做操会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第2篇: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 小学 教学管理 探讨

教学管理是一种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管理行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学管理,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及时高效,是广大教学管理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下面,我们就如何提高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进行浅谈。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下,树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服务水平的教学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新课改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并具有捍卫新的管理理念的勇气与毅力。本人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工作中一定“敢为天下先”,顶住来自于社会和家长的舆论压力,始终坚持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同时,学校的管理人员还要善于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将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深入人心的规章制度,并将其付诸于实践。

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内容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注重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从强调分数转变为强调能力,真正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管理内容。在传统小学管理内容中,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分数的提高,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新改革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能力的获取,以及教师的教学业绩。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坚持“质量内涵”的发展道路,不管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育管理工作中,努力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案,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转变低效的教学管理方式

(一)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

深入课堂是校长获取学校教学管理情况的直接途径,也是最佳途径,通过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具体检查指导,校长可以及时了解教学信息与动态,全面掌握第一手教育资料,有助于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帮助校长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并将最新的、最具有时代气息的管理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校长要主动关注教师

作为一校之长,应主动关注校内的每一位教师,关注他们的个体与潜能,关注他们的教学情况及个人实际情况。要想办好学校,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校长是关键,而教师是基础,可见,高质量的教育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师。为了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最新理念,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校长应呼吁每一位教师注重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给教师留下了充足的创新空间。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今天,作为小学校长,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特点,帮助教师在新的环境中塑造自我,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与智慧,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要注重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小学管理工作中的检查、激励、评价三个环节。

(一)教学检查要严格、认真

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其前提条件是认真贯彻执行教学检查工作,因为教学检查具有督促和反馈的作用,是推动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教学评价要客观、真实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管理工作质量高低的有效手段,通过科学、合理、客观、真实的教学评价,不但有助于明确检查方向,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得奖励更有依据。

(三)教学激励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奖励是评价之后的激励措施,也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激励的目的在于全面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注重引导解决教学中的落后环节,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均衡发展;三是通过强烈的激励性,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错综繁琐,只有通过不断的优化与实践,才能更加完美、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更加有效。作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管理职能作用,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真正完成预期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平峰.小学教学管理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04).

[2]李万恩.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3]杨金贵.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第3篇: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12-01

一、现行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目前大都实行“三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地方高校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办学经验不足,与部署、省属重点大学等差距还很大,学校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到校―院―系三级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模式。目前学校实行的一般是校―院或系二级管理模式,系、部的教学工作主要由教研室完成。学校的运作效率不高,大量工作主要依靠教研室来完成,对系、部作用意义认识不够,积极性调动不足。

二、目前地方高校管理工作的现状

(1)高等学校在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下,内部一般存在四种管理工作,即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目前地方高校的中心任务是教育教学,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教学质量是其发展的生命线, 良好有序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也是地方高师教学管理体系的主体所在,所以目前学校以教学管理为中心,其他管理工作都为教学服务。

(2)地方高校当前一般都能认真开展教研室的组织建设及制度建设,推动教学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按照本部门专业、课程、学科的现状及相关规定,积极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促进课程的优化。配合教务部门做好本部门重点学科、专业、课程的申报、建设。同时,加强教学档案管理,依据相关条例、法令、文件、决定以及校、系(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材料按时间先后、分门类、整理装订、保存,为教学改革或总结和评估提供依据和参考。

(3)良好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地方高校特别重视学风建设,在目前实行的校、系(部)二级管理制度下,采取“校、系(部)共同抓,教师人人管”,责任到单位、到人的做法,并坚持重在教育,建管结合,以建为主的原则。同时组织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学情况汇报交流会、教学管理座谈会、教学工作现场会等来推动教学研究,推广教学经验。学校的学习风气比较好。

三、管理难点

(1)高校的内部管理应依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来安排,同时如何利用好管理职能和管理策略是地方高校的办学难点。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地方高校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在短期内很难向三级管理模式过渡。所以,地方高校必须正视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适时采取对策,加强和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寻找一种适合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

(2)地方高校一般地处非中心城市,办学规模小,办学水平还不高,学校行政管理的效率、效益不高,没有建立起兼顾效益、效率与质量的管理体系。此外,学校管理秩序的不具体性所表现出的区域和时效性等差异,使得新的管理模式和学校实际运行秩序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三级管理模式在地方高校实际管理中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3)近几年来,面对高校办学资源紧张等问题,财政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满足高校办学的实际需求,这就严重威胁到一些规模小,教学环境与资源薄弱的高校。对于一些非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例如地方高校,这些问题都给教学管理的改革增加了难度。

四、建议

(一)管理要注重方法,同时也要兼顾利弊

采用适宜的管理方案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这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与办学效率的切实提高。此外,好的方法可以促进发展,但是也要依据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追求。既然实行校―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那么就应在此基础上改进教研室的工作职能,提高教研室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并积极配合好学校和系部的工作,然后再进一步考虑适合学校自身情况的改革方案。

(二)准确把握定位,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也是知识创新的场所,要克服盲目竞争和急功近利的倾向,把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与教育质量统一起来,把好新生入学质量关,搞好招生宣传,检查课堂教学效果,促使教师互相学习,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管理向科学化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学教育要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管理与制度结合,教育与育人结合。

(三)树立“以人为本”和“理念变革”的管理思想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们应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根本。地方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和落实高校“三级管理”的建设与创新,做到服务好教师队伍、保持教育方法的先进性和前沿性,以及重视学校管理体系改革的探索与研究,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第4篇: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学校管理 奖罚制度 思考

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学校管理必须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但从制度本身及执行情况上看,不尽如人意,甚至给学校的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奖惩制度的制定与管理者认识之间存在着差距;奖惩制度的严肃性与执行不力之间的矛盾;制度的完善与管理层工作时效的不同步。

鉴于此,我对学校内部管理和奖惩制度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纠正认识,以人为本,调查研究,确立制度。

教师是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情感的群体,绝大多数都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尽职尽责。教师的荣辱感普遍较强,地位的低下与维护其人格的完整性之间常产生矛盾,促使其特别注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尤其渴望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重,心理上处在一种下意识的亢奋和敏感状态,个别教师甚至已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极容易产生抵触和对立情绪,在外人看来,就是“书生气太浓”,心理学上叫反常的“孩童心理”。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从全体着眼,充分认识教师的人格特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制定各类制度的时候,本着约束少数,惩罚个别,鼓励大多数的原则,绝不能把制度当作“紧箍咒”,打算套在每个教师头上,然后不分邪正,只顾去念“咒”,这样做,便是人为地把自己和教师摆在了对立的位置。

学校管理者还必须认识到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不是机关公务员,干满点就能完事,他们在下班后仍想着或干着其分内的工作;教师也不是工人,完成工件,验收合格就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学生的差异,评价的偏倾,往往使他们的劳动得不到显示,得不到认可,更别说等量的报酬了。在两难的境地中,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而管理的根本也正在“知心”,所以,管理者必须及时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情况,适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并把它作为制定和完善各类奖惩制度的必备的主要依据。

二.抓大放小,理顺关系,改变作风,落实制度。

提倡领导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并不是说事无巨细,样样过手。在具体事务上,必须权责分明,即使是校级领导,也不应该有过多的“侵权”行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须则事不成。”学校上层者如果想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都要过堂定案反倒把事情弄得棘手,甚至因为权责不明而引起领导和教师之间的推诿怨忿。校长是设计师,不是修鞋匠,要注重人、财、物的宏观调控,抓大放小,多给以指导,做好思想工作,注意消除磨擦,化解矛盾,理顺工作关系。关系顺畅,制度才能顺利地落实。

三.统一尺度,公正合理,以奖为主,完善制度。

完善制度,一要精简其类型和数量,二要使制度本身条目清楚、科学规范、易于操作。而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或验收工作时,很多学校便搬出数目不少的新旧制度,并把它作为“实绩”对照汇报工作;一个小小的学校,制度文件多达几十上百种,厚达尺余,并为之而沾沾自喜,不是很可笑吗?如果旧的不忍丢,新的又连连出台,那学校不就成了生产制度的工厂了吗?整个学校滥在制度里边,连执行者也搞不清楚的时候,这么多的制度还不是一纸空文吗?其实,好些学校的不少制度已是名存实亡,不是与实不符,就是执行不下去。再加上有些制度条目繁复、细则累赘、软项目太多、很难避免的交叉重复或冲突,以致往往正在操作中,却又只好停下来修改,越涂越黑,重蹈覆辙,犯了对人对事的错误。学校制度的这些特点与弊端,致使在操作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公正合理,随意性、主观性在有时是显而易见的。在有些时候,依据制度评判的结果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一线的走下线,二线的走中线,领导走上线;班主任干得多,“失误”多,受重罚,只代课的扣质量,受轻罚,不代课的吃软(项目)不吃硬(项目),平安无事,一不小心还捞个先进当一当;其结果只能是“促进”了少数,挫伤了大多数的积极性。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度是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而处罚制度只能是学校管理的辅助手段,不是万能的。学校管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管理,决不能简单套用其它行业的管理办法。这制度必须要科学规范、简便易行,要符合法规,着眼实际,切实保护、鼓励教师的合法行为,不管是制定,还是修定完善,必须要围绕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一中心;力求使其公正合理,以奖为主,鼓励大多数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特别是高付出的年轻教师。

四.“敢”字当头,率先示范,发扬民主,维护制度。

第5篇: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论文摘要: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学习者通过活动与交往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因此建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要加强学生学习内容和他们周围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和习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促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尽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掌握荣辱观教育的真谛,树立社会主义科学的荣辱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西方主流学习理论,这一强调学习者主体性、强调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理论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本文简要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于结构主义(Structionism),其创始人可追溯到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简单地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经验记住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的知识建构活动。他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而学习者的认识活动一般涉及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环节,儿童是通过这四个环节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得到发展的。在他看来,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儿童在遇到新的刺激或新事物时,总是先试图运用个体的原有认知图式去同化它,如获得成功,便得到认识上暂时的平衡;反之,儿童便立刻做出适当的调节,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创建新的图式去同化新的刺激或新的事物,直至达到新的认识上的平衡。因此,皮亚杰强调教育者不能把儿童看作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要把儿童看作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教育者要注意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会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往。这就是皮亚杰所谓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早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维果茨基看来,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程度是要受社会制约的,社会环境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学习者的身心是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维果茨基强调教育者要关注学习者的原有经验,要在了解学习者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学习者确定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皮亚杰、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心理学家科尔皮格、卡茨、拉斯菲尔德等人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教学的认知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能动的扫识建构活动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去获取的。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要对教师和周围环境所传递的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反应,并把它们纳入自身原有的认知系统,以便更好地完成当前的认知任务。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建构活动,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所要认识事物的结构,并把它们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知识的来源,既非来自客体,也非来自主体,而是来自最初无法分开的客体和主体的相互作用。认识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

(二)课程是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者在进学校前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校是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探究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使其纳入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结构体系中去。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不仅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体系,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如何获取文化知识的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结果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和顾问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事物较为可靠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具有强烈的时效性,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建构主义者还强调,知识在学生没有学习以前或者没有了解它的意义以前,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意义并非独立于主体而存在,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每个人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同,参与知识建构的环境和方式也不一样,因而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差异很大。建构主义者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并不是要代替学生的学习,而且这种帮助要逐步地减少,最终过渡到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那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

(四)学生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中心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途径,但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发展变化的人和具体的人,仅仅考虑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建构主义者反复强调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要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给学生课程与教学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关怀,把学生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中心。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杜威所指出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校荣辱观教育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广泛继承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把能动的认识论渗透到教学理论的构建中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教育者要对学习者施加更多的人性关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强调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习惯。这些颇具创新意识的观点构成了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对当代教学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改革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被介绍到国内,一些大学教师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但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继续存在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它确实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师”“唯书”,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在活动和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作用、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和自尊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知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要求学生真正地领会知识的真谛,并能把它们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高尚的行为习惯。因此,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看作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使他们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

(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加强课程的研究,尽量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各国各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课程内容及其编排直接决定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关键,仅仅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而不改革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在实践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要加快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就要借鉴国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用现代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稳妥的改造,要尽可能删除空洞、繁琐的内容,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内容与学生周围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去探究新知识,使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影响。从20世纪初我国教育学者就大力提倡实行启发式教学,但直至今日注入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学中依然盛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则很难推广应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我国各级学校缺乏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环境则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常年对高等教育投入偏少,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特别是教学经费极其缺乏,造成我国许多地方教学设施老化,难以满足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内容更适合教师的系统讲授,而不适合学生的探究学习;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德育课教师科学研究素养偏低,难以在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学习进行有计划的指导;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偏重结果,偏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偏重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切都限制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各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影响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要在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改革中推广启发式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就必须注意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要为学生编写适合他们探究学习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要注意提高各级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研究素质),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确保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实施。

(四)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专制的学校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确保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是一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因此,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从传统的权威式的师生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引导者与顾问的新理念,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与教师、学生、他人的活动与交往中,感受和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真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第6篇: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教材建设教材管理对策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高校科研和教学育人成果及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教材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思想、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医学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教材工作,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教材建设工作模式。

一、当前教材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不断调整,现在教材建设和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相当多。主要表现为

(一)教材内容不能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低水平重复的教材太多,优秀的有特色的教材不多。专业数量减少、专业口径拓宽后,高校调整了专业设置,但不少专业新整合的课程没有适用的教材。首先在教学适用方面,教材不能满足着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满足宽口径专业设置的需要;其次,内容的先进性方面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育的要求。不少教材的内容和体系严重滞后。版本旧,更新慢,跟不上改革的需要,且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材不多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但目前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材不多,新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教材也较少。适合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的教材不多,能适合探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的教材也很少。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不高

近年来已出版了一批电子版教材或与纸质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但所占比例还较小。已经出版的一些电子教材,制作水平不齐,有的甚至仅是课堂讲授的录制版,不适应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教材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改革需要

高校教材管理体制已逐渐从过去的计划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变。如何在做好服务的前提下保证经营利益,如何在实行自由选课和学分制的情况下保证教材供应,如何引进原版优秀教材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等,都是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自编教材(讲义)的质量管理,教材选用的质量管理,教材使用后的跟踪调查和评价,教材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减少教材的积压和报废等等,也都是有待解决或完善的问题。

二、加强高校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对策思考

高校的教材建设是事关培养人才的大事,上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材建设。

(一)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材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问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教材编撰上要注重呈现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要着力进行教材体系建设。教材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和深化,促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反映和落实到教材的编选上来,新编选的教材也一定要经教学改革实践的反复锤炼,使之成为精品。

(二)结合学科建设,带动教材整体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重大建设。建设和发展一批重点专业、学科,需要学校各方面的配合,教材建设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实践证明,坚持把教材建设与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更新课程内容,进而带动了老专业的改造和新专业的建设,使专业学科很快地发展起来。我们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开展教材建设。首先,在制订规划时要将本校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现状与有关高校进行比较分析,扬长补短;其次,我们在组织教材编写时要考虑与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编写教材要选好主编,并围绕主编组织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编写班子,以达到编好教材、提高师资水平和加强学科建设的目的。

(三)加强教材研究,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

教材研究是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师、编辑出版人员、教材管理人员积极开展研究,是促进教材建设的有力措施。了解当今教材存在的问题,也就大体上明确了教材改革的路子。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的创新教材,以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运用先进手段,促进教材管理

第7篇: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小学学校;学校管理;科学性;有效性

G627

在W生的教育工作之中,小学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提高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从学校的领导部门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了领导部门对学校管理的中心作用,进一步分析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对具体的小学学校的科学和有效性的管理有所启发。

一、学校的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一)对领导集体进行优化

作为一所教育单位的管理部门,在小学的管理方面,学校的管理部门就是小学内的管理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领导的决策思想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实际的针对小学学校的管理当中,主要是围绕学校的领导集体做出内容,为了能够提高小学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保证领导集体的思想和决策的与时俱进以及科学可行,从而更加利于学习的管理和有效执行。

加强对小学学校的管理,第一方面就是要对学校的校长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范,作为一个学校的中心人物,校内的很多事物都是依据校长的指导来进行。校长的行为和想法往往代表作一个学校的身份和地位。校长的想法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是保证学校能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1]。另一方面,对于学校之中的除校长以外的领导集体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领导集体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代表着学校大多数人的意见,并最终反馈到校长的手上,所以对于领导集体的科学规范也是很重要的。只有保证整个学校的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科学向前,团结向上,那么对于具体的学校管理就会产生很好的管理氛围,从而能够为小学学校的管理制度和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作为一个服务于社会上的教育部门,在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才是重中之重,所以针对教师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是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这对于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也是一种巨大的影响因素,对于学校的管理的制度和谐学校的建立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教学环境的建设,要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尽量采取人性化和合理化的管理方式,加强教师资源的素质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意识以提高教学的效果[2]。努力争取把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建设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

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能够对教学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氛围,那么对于教师活动的开展就会有很大的作用。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会对整个的教学活动有所影响。如果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的良好之风,那么对于整体的教学质量都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教师之间互相不理睬,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方面不作为,对于学生的特征和课堂反应没有沟通,那么对于后续的教学工作也会有所影响,从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3]。

(二)建设和谐的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教学质量的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管理的重点,但是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至今没有成形的理论,所以要进行摸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势所趋,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能够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相互沟通的良好风气,那么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种推动的作用。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种沟通和互为尊重的关系,那么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就会是一种限制的作用,学习氛围就是下降,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所以对师生关系的建设也是保证小学学校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部分。

(三)对学生之间的关系加以引导

在小学学校的管理之中,为了能够提高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需要营造一种生生关系良好的环境。学生是一个学校建设的重点,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好和团结友善的环境下,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团结互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学习氛围,那么就会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改善课堂学习环境以及课下学习环境有很好的效果,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4]。如果学生之间不能够相互帮助,每个学生都是顾着自己,在学习方面不分享,学习方法方面不沟通,那么对于整体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有很大的阻碍,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总体来说,小学学校的管理是在在学校的全部人员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是学校的领导集体要有科学的决策和引导,其次是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要能够有序的开展,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对具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保障,才会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目标,进而对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志森.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学园,2013,15:159-160.

[2]李培仁. 如何提高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教书育人,2015,14:17.

第8篇: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学校;管理模式

小学教育在小学生的思想启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因此,学校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改变了小学学校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方法,改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有效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一、“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近年来,虽然发展经济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必须坚定不动摇地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转变过旧的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到传授知识与人文主义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培养现代化新型复合型人才,提升教学水平。

二、小学学校管理模式中的现状

1.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管理缺乏先进性和创新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与管理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很多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他们往往只强调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学科教学,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实践能力。此外,还有很多管理者缺乏管理经验,经常以自己以往的经验为依据进行学校管理,管理模式创新性不强,不对教育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不到因材施教,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总之,部分小学的管理模式没有立足于学校的长久发展,注定不会长远地实行下去。

2.小学学校管理的民主性不强

在以往的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校长掌握着学校全部的管理权利,或者有校领导全权把握学校的全部事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话语权很小,甚至没有,具体的教学过程基本上也只是根据学校管理阶层的方针或政策来执行,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或适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小学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权利的过于集中,导致小学管理缺乏民主性,学校管理模式过于单调。学校管理发展的进程应该有校长的印迹,但并不意味着校长掌握学校长远发展的绝对权,这样不仅会打击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也会妨碍学生创新性发展的实现。

3.小学学校管理重视考试结果,忽视教学过程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应试教育成为学校管理和教学的重点和中心工作,考试结果的好坏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忽视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和综合素质。很多小学教育管理者为了提升竞争力而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标,这样,小学管理实践的发展局限性越来越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以人为本”的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的体现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升“以人为本”理念的位置

管理者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决策者。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科学性的教学理念,并以身作则,引导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位置,尊重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提升管理水平。管理者要将服务者的角色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

2.强化小学学校管理模式和实际工作的民主性

强化小学学校管理模式和实际工作的民主性十分必要。管理权力的高度集中不仅降低了小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会使很多师生产生抵触情绪。学校管理者要接受师生在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学校管理的长远发展。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改良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改良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利于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更有利于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学校要将“以人为本”的小学学校管理模式落实到管理工作中,针对小学管理的现状进行改进,转变管理理念,加强管理的民主性,同时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与发展,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光.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3).

第9篇: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 学校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05-02

学校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从而培育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学校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所实施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活动,其价值指向是培育符合社会发展的人,同时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各要素的统一协调管理。研究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现状及其对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一、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现状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明显的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棘手问题。一方面,从整体上看,学校教育水平,特别是农村小学学校教育水平还不高,发展也很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体制问题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若干突发新问题彼此相互交错,造成学校管理出现诸多令人忧虑的状况,有些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农村小学管理现状,详细总结,笔者认为在传统形势下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管理中统得过死

一是过分看重了工作程序,工作规程,把程序本身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无与伦比的,以致在具体的学校管理中墨守成规,死搬硬套,使广大师生员工在繁文缛节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走向了初衷的反面,本想提高效率反而降低了效率,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二是程序标准过于细碎,以至于事事处处、一言一行都有明确规定,限制了老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部分学校要求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只准批:“甲”、“乙”、“丙”等评语,每门学科规定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次数而没有规定检查批阅的质量等。在平时的作业检查中只按规定检查评比,没有自。三是各级管理人员把程序看作是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广大教职员工只能遵守,学校形成校长(决策者)—副校长—各处室—教师(执行者)的机械化管理模式。所有这些,使学校管理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口号下管得越来越死,越来越僵化,以致师生思想僵化无法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将来在实际生活中处处碰壁。

(二)自主性越来越少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形成了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婆媳关系”,学校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指挥,不能依法自主办学,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管理的发展。一是课程开放权下放后,很多学校反映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不明,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不知如何去做。二是对校本课程开发,心中无数,对本校的优势、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缺乏了解,编写不出适应本地区的地方教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实施,大多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仍是空白。三是不能结合新课程有效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尽管大多数地方做了一些工作,但效果不明显,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限制。例如部分地区在每学期开学初,教育行政部门无视本地区各学校的实际,在教学辅导资料的订购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极大的限制了教师、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四是学生评价不合理。考试是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哪个年级考哪门课程,以考试成绩给学校排名次,考评学校,于是学校以分数评评价学生,教师不重视平时评价,致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培养的学生适应不了时展的要求。

(三)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我们农村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与社会直接接触很少,发展到极端地无视社会对人才需求数量的涨落和类型的变化,关起门来办学,闭门造车却夜郎自大,不相互交流,不借鉴学习,不参加社会实践,甚至不上课本中规定的社会实践课,造成学校对社会课程目标和内容调整反应迟钝、课程缺少地方特色。由于过分考虑安全问题,学生的社会实践便“流产”了,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弊端。

(四)领导、教职员工的素质偏低

有些学校领导很关心学校教育的发展,但同时害怕改革创新,宁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不想改革,不大胆的闯,不大胆的试;有的受到现有利益格局的限制而改革不到位;有的对于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明确的目标,以致出现一些错误的改革。在学校教职员工队伍中,有的领导做不到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补充不力,造成知识与现实的脱节,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的宗旨,更谈不上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有用人才之目的。

二、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对策

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必须体现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教育方针,要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在学校管理上,“没有水平的管理是毫无作用的,没有思想的管理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进取的管理是毫无希望的,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为此,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1.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的工作就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工作。要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作学校的主人,有事要多与教师商量交流,听取民意,以便做出正确决策。充分发挥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依法行使审议建设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凡是学校内与教职工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教职工奖惩办法等,都必须经过教代会审议并通过。发扬民主、群策群力,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校长将学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协同力、战斗力。

2.以人为本

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学校发展的源泉,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学校管理者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为学校发展夯实基础。

3.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名师出高徒,舞台出英雄。一是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事有方向、学习有榜样。特别对一些持续发展有望的青年骨干教师推行“导师带教”制,结对帮扶制。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要有切实培养计划,建立教师教学成长记录袋,详细记载培养过程。二是舞台出英雄,让青年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举行公开课、优质课评比,论文交流等教学活动。三是氛围出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合适的校园土壤、丰富的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环境里迅速成长。

(二)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学校工作要切切实实以教学为中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犹如一日之餐,实施素质教育,正餐还是要吃好,不能只靠零食。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咬定青山,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信口开河、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示范、“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

如何评价一所好的学校,家长普遍认为:好的学校,必须有好的声誉,而好的声誉,首要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学得好,学得有出息,毕业时能较容易地进入声誉同样较好的高一级学校。家长评价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无疑是一条硬标准。教育家们认为,好的学校,起码有三条:一、学生上课聚精会神,气氛活跃;二、课外活动龙腾虎跃、丰富多彩;三、学校管理井井有条。学校管理者要“沉”下去,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走近课堂,走进教材。要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指导性评课必须一课一评,要有指导性意见,经常翻阅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作业,在备课上提倡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自身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生实际。教案设计与讲课要尽最大努力相符,经常召开不同形式的师生座谈会,教学交流会,利用适当场合与教师个别谈话,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要倾听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学校管理者要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教研活动,一起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商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教育管理根本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自然的自发的过程,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就能完成,必须通过持久的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我认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典型事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学校管理者要保持自己是一名教师的角色,教好一门课。要经常带头上示范课,自加压力以转化为动力,努力做到学有专长,教有特色、教有所成,这样,更有利于指导全校的教学工作,凝聚好师生的创新心。

(三)抓好基础教育,创学校特色

基础和特色好比两个翅膀,只有两个翅膀都硬了,学校才会腾飞。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出高、大、远的要求,必定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目前,成人写字水平低就是因为小学时基础没打好。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针对本地区学校班容量大,学生浮躁等特殊情况,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唱歌、学会做操、学会扫地、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讲究科学,要按照科学规律办学,掌握和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不赶时髦,扎扎实实做好基础,为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艺术教学是学校的特色,要认真上好规范课,组织好大型活动,加强梯队建设,训练要坚持不懈,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力争为学校争得荣誉。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解决这些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也就是说,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就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引导教师、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点。只要我们尊重教育规律,遵循科学的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求真务实,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肯定会上一个新台阶,素质教育也一定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俞克纯.激励、活力、凝聚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陈孝彬. 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3]孙成志.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4]杨颖秀.教育法学[M].北京: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5]杨瑞勇,刘洪翔.义务教育与教育公平新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