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直接融资含义范文

直接融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接融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直接融资含义

第1篇:直接融资含义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供应链融资 发展方向 对策

从2006年以来,融资中应用供应链的方法开始逐渐被中国的资金管理者发现,并且更多的应用到了企业的融资过程中,使之形成为一种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金融融资手段。我国著名的金融专家吴敬琏就这个问题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即:“中国的企业缺少对供应链的管理才能,这种缺失已经变成了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当今的金融风暴中,国内的很多中小型企业因为这方面的缺失问题而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要更高的解决这个难题,不仅要企业自身进行努力,更要社会的帮助,为其提供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其中就包含如何发展供应链的方法。”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岑在的背景下,供应链的融资模式就包含的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供应链的融资方法概述

(一)供应链融资的相关概念

1、供应链的含义

供应链就是指商品中的原材料供货商、生产厂家、分销区域、零售商店及最后的消费人群等进行相互的关联,进而形成的网状结构。其中,规模比较大、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就成为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处于中间的比较弱小的企业就为中小企业。

2、供应链进行融资的含义

供应链进行的融资就是说银行审查供应链的时候,以供应链的管理情况及企业的核心信用为基础,对大型企业及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其需要的金融商品或金融服务的一种银行融资方法。因为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融资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供应链融资的中心就是银行,是银行将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关联,形成为一个整体,再依据融资中形成的关联性及企业特点进行融资方案的设定,进而完成对资金流向、信息流向的一种综合管理。供应链进行融资的特点就在于其供应链中应该包含至少一个大型的核心企业,从这个核心企业为基点,进行资金的融资及链条的运转。

(二)供应链进行融资的价值

1、根据核心企业的信用情况获得金融环境

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的融资方法可以增强其与银行的联系,为自身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供应链手法的融资其审批标准的依据就是中心企业的规模、实力、供应的连续能力及贸易的信用度等。银行根据中心企业的信用情况,利用链条关系,对中小型企业进行简单的了解,进而将资金投入比较可靠的中小型企业中,这样,不但可以拓宽银行的融资范围,获取业务收益,还可以打破传统的融资模式,不再只将资金投入大企业,处理了供应链中的各环节资金不均的情况,更能进一步加快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维持链条的正常运转。一旦中小型企业产生提高自身信誉度的想法,就应该增大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及信用,否则就会产生信用的降低等惩罚。供应链手段的出现可以让链条中的企业保持统一的目标:企业自身发展与创造利益的同时,帮助群体共同进步。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相互合作,渐渐就可以形成一种“共生和反哺”的体系。

2、实现了供应链各节点的衔接功能,提高了融资效率

“短”、“平”、“快”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固有的金融管理模式中,银行的融资大门只面对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因其投入低、回本小等问题被拒之门外。供应链进行的融资改变了这一现状,供应链融资使银行摆脱了只为单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弊端,从融资链的整体进行考虑,衡量企业的整体发展动向。银行在链条中不单单是一个基金的提供角色,同时也是同企业进行合作的角色。它起到了让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衔接的功效,利用银行与物流、市场及买卖双发的合作关系,运用相似的方法,发展成融资与管理完善的链条,简化了传统融资的复杂过程。经过供应链的模式,银行同各个链条的企业进行了密致的关联,从而形成了长期稳固的资金链条关系,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融资资金的投入成本,并且可以提高银行的业务效益收获。

3、冲破了传统融资模式担保物限制,创新了担保方式

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符合银行要求的固定资产担保或者不动产的抵押。供应链融资打破了传统融资的思维,不再是强制性的要求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或者不动产的抵押,用企业中的收账项目或者动产作为抵押条件,从而更加的具有灵活性能及流动性能。由于供应链中的企业活动的中心是围绕中心企业展开的,那么它的收账项目的信用也与中心企业的信用相关联,因此,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产品的风险程度减低到与核心企业贷款接近的水平。

二、对中小型企业中供应链方法融资的发展及对策进行的探讨

就我国目前的国情看来,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困难等问题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加大力度开展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链条方法进行融资的模式,就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及市场效益。下述观点就是针对中小型企业中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方向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增进供应链相互融资关系

第2篇:直接融资含义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发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投融资主体结构、融资方式、储蓄观与消费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并指出通过明晰投融资主体、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优化间接融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投融资环境。

研究背景

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地区发展失衡、产业结构趋同、收入差距拉大、外贸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事实上,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为推动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出台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重要文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措施。然而,近年来的改革实践表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推进乏力,其原因之一在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融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可见,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改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融资问题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还将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促进区域金融理论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投融资的环境问题意义显得非常重大。

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资金或其它资源于某些事业的经济活动。融资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指经济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经济活动。投融资环境的含义从最初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基本物质条件,进一步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概言之,投融资环境是一定区域影响投融资行为的一切投融资条件与投融资效益的总和。一定时期的投融资环境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投融资环境的比较

(一)投融资主体结构的区别

从投融资主体的构成上看,我国传统投融资体制条件下,长时期内政府是唯一的投融资主体。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和居民个人的投融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但其投融资所占份额仍偏低。从目前投融资主体结构看,政府在投融资决策上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不但在公共物品领域,而且在许多竞争性投融资领域,政府投融资所占比重都很大,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融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参见表1和图1所示)。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中国国家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费一项的比例是很大的,一般占财政总支出的30%左右,这说明中央政府对经济建设的介入程度很深,它与西方政府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的经济职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范围,政府对经济事务的介入程度受到多方面的约束,例如美国的政府支出中没有经济建设费一项。即使把有关农业、商业、交通运输、能源、资源与环保等项支出算作经济建设投融资,其总额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不过10%左右,大大地低于中国30%的比例。

(二)融资方式的差异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刚刚起步,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还很不健全,一级市场不发达,二级市场又疲软。反映在投融资上,筹资的渠道不多,筹资成本偏高,投融资的宏微观调控通过资本市场运作的效应还十分有限。表2和图2是2006年各地区非金融部门的融资结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的融资结构中,贷款占比最高,高达80%以上,债券和股票的比例很低,各区域中股票的融资又低于债券的融资。也就是说,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2009年全国各地区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量大幅增长(见表3所示),融资结构中的货款仍占主导地位,但债券融资占比有14个省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比重有所上升,这促进了部分省份融资结构的改善。

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历史比中国悠久,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发育,具有比较规范、高效的运行特征。反映在投融资上,表现为能为企业和居民及外国投融资者提供多渠道、多形式、多便利、低成本的投融资资金来源,适应了现代企业向社会化、大规模、高技术方向发展的需要。然而,中国的证券市场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还远没有形成。另外,金融体制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它对投融资的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储蓄观与消费观的差异

中国的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51%,近几年的储蓄增长率几乎都在15%以上。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骆乐,2006)。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风险意识,尤其是个人投融资的风险意识整体上看比较淡薄,在储蓄转化为投融资方面存在着某种因为文化与习惯而引起的障碍,这是我们在通过市场配置投融资资源时应该充分注意并加以引导的。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尽管人均国民收入很高,但储蓄率却往往较低。人们的消费意识更强,西方国家政府,至少自凯恩斯主义产生以来,十分注重培养国民的消费意识并重视刺激消费的效应,从而从需求的角度拉动了投融资。由于投融资手段的多样化和投融资回报率高,因此,不仅储蓄转化为投融资的机制较为灵活有效,而且其它投融资资源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

国际比较的借鉴和启示

(一)明晰投融资主体

我国应当根据目前投融资的基本状况,逐步改变现阶段以国家和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局面,同时,政府、企业和个人应该重新划分原先为政府独立承担的责任。并且,政府应该承担一些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对自己承担的项目应该独自承担投资经营风险;个人应根据“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在可操作实施的情况下,有偿使用或购买公共用品或设施服务。

(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般而言,各项具体的法规都是调整各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其中的某些法律和法规对外商投融资者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商法、公司法等,而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却还不够完善。在法律使用上做到严格和公平,会对外国投融资者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否则,将会影响外资的进入。

必须健全有关外商投融资的法律体系,要把给投融资者的优惠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增强国内外投融资者的信心。从长远来看,健全各种与投融资环境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政策框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使投融资者的根本利益得到保护。

(三)优化间接融资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对政府而言,仅靠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加大经济建设的各项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而发行国债可以缓解政府压力,大力发行国债,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相对于国债融资、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融资方式,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更主动、融资成本更低。

参考文献:

1.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M].商务印书馆,2005

第3篇:直接融资含义范文

其实,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中,“金融”只是实体经济的一层“面纱”,同时也是“油”。它是依附于实体 经济存在同时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传统的教科书告诉我们:金融的核心——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和流通手段,会使得实体经济的发展更为顺畅;作为保值和增值的手段,会代表实体经济给人们创 造的财富。金融资产的拥有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但是,曾几何时,金融这个“面纱”、这个“手段”、这个“工具”开始在实体经济这个基础上面“骚动”,开始超越甚至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呼风唤雨、兴风作浪,让实体经济无可奈何,倍受打击。金融,成为一只看得见的手,翻云覆雨;又宛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无法 驾驭,搞得各国乃至世界经济不得安宁。

近期的欧洲债务危机、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问题,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无一不显示出金融摧枯拉朽的力量。人们不禁质疑,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孰重孰轻?无可否认,在目前的情况下,金融正在成为一种足以与实体经济匹敌的力量。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个人的财富在不断增加。在满足了温饱、消费和享受之后,个人的一大需求就是投资,投资的一大领域是金融资产。由此,金融产品日益创新,银行和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和膨胀,居民和家庭对于金融的依赖性加大。 第二,随着经济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靠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必须进行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途径中,企业除了依靠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还加大了对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需求,因为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所受的约束少,速度快,条件低,灵活性强。因此,企业融资的需求带动了银行市场、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

第三,伴随经济增长,各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渐次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又是主导行业。金融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无污染的就业机会,增加产业附加值,拉动相

第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业是最迅速也最容易全球化的行业。因为金融市场的交易是最普及、最便利的国际化交易,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金融 市场跨越各国疆界,形成了“无疆界市场”。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考察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中所不得不注意到的事实,也 是金融发挥其力量的原因。

但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历史 发展和现实的情况看,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终力量是实体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创新、发明、就业、生产,使得经济既基础扎实稳定又日新月异。金融业的适度发展会给实体经济提供助力,但是金融业的盲目膨 。胀会给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果说, 9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还只是给人们提示了金融过度膨胀的风险的话,而今国际金融局势的险峻使得人们不得不格外正视金融业可能发生的巨大风险,从而把注意力再度投向发展实体经济和控制 关金融风险上来。 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第4篇:直接融资含义范文

关键词: 股票价格;投资;资产负债表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5-0043-04

一、资产负债表效应的提出及含义

众所周知,托宾Q效应是资产价格,包括股票价格影响企业投资的重要渠道。托宾Q效应是分析那些在股票市场上融资的企业在股票价格发生变化时投资如何变化,但是企业除了在股票等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外,还可以依靠企业内部现金流进行内部融资和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进行间接融资,因此,研究股票价格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还应考虑股票价格变化对企业内部融资和间接融资,进而对投资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内部融资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且影响也不大,所以,理论界很少去讨论和研究这一问题。但是对于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的影响却是理论界一直研究的热点问题,即所谓的资产负债表效应。

资产负债表效应又称净财富效应,或金融加速子机制。对这一效应最全面的研究当属Bernanke,Gertler & Gilchrist(1998)[1]的研究。资产负债表效应是指企业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企业净值的变化,由于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大部分是抵押贷款,所以企业净值的变化会影响企业从银行获得抵押贷款的能力,进而影响其利用间接融资进行投资的能力和愿望,这种影响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又称为金融加速子机制,另外,这种影响是通过影响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即净资产值而发生作用的,因此,也称为资产负债表效应①。

二、资产负债表效应的作用机理

(一)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企业进行投资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资金,主要是企业的留存资金,即企业的现金流,它是企业的收入减去成本、税收及企业所有者收益后的差额;另一个是外部资金,包括通过在股票等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和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企业在选择上述融资方式时,主要依据的是成本收益法,即哪种融资方式所带来的成本最小就选择哪种融资方式。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之间,尽管内部资金也有机会成本(一般是用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来衡量),但相对而言,内部融资的成本或边际成本还是相对比较低的,因此,从理论上讲,企业会优先选择内部融资方式。

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企业的选择相对比较复杂,一般而言,在市场主导型的国家,直接融资要优于间接融资,这是因为市场主导型国家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完善,居民参与度较高,直接融资相对比较容易;在银行主导型国家,间接融资要优于直接融资,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居民参与度较低,直接融资相对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银行主导型国家的银行体系比较健全,功能较为完备,而且与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密切的银企关系,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相对比较容易。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看,企业会倾向于选择直接融资方式,因为,无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债券,其成本相对于银行的贷款利息而言还是比较低的,而且也不会受到银行的监督和贷款配给的限制(当然直接融资也有很多缺点,比如稀释所有权、融资风险相对比较大等)。尽管直接融资有许多方面优于间接融资,但是对于那些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得足够资金进行投资的企业(比如一些小企业、非股份制企业等)而言,间接融资就成为其唯一的选择。

(二)银企之间信息非对称及其最优解决方案

从银行的角度看,资产的运用是其经营的重要方面,也是其获得利润的重要源泉,但是由于信贷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无法或很难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需求方即企业的资信状况,因此,在这样一种“柠檬市场”中,银行在信息方面处于劣势。为了避免或减少因企业隐瞒真实的资信状况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和因企业违规使用信贷资金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银行需要企业提供足够的担保品或抵押品,否则银行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或进行贷款配给。

要求企业提供足够的担保品或抵押品不仅有利于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也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利益,因为,对于那些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进行投资的企业,如果银行不采取抵押贷款,势必要提高贷款利率或进行贷款配给,这样就使得企业或者增加了间接融资成本,或者无法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从而影响其正常投资。因此,实行抵押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即抵押物的净值大于或等于贷款金额)是符合银企双方共同利益的最优选择,也是解决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最佳方案。

(三)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借款能力的影响

由于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要求企业在借款时提供担保品或抵押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的借款能力是用企业能为银行提供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来衡量的。企业为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从理论上讲,可以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及其收益,包括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及其收益,因此,企业为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不仅包括企业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厂房以及所持有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而且还包括企业的收益或利润,即企业的现金流。也就是说,企业为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应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的现金流;另一部分是企业的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即企业的资产净值。但从实践中看,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只能是企业的资产净值,这是因为,对于企业的现金流,银行很难进行观察和监督。因此,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借款能力的影响实际上就是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能向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价值的影响,即对企业的资产净值的影响。

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净值,因为,对于上市企业,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就是企业的股票市值,当企业的股票价格发生变化时,企业的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变化,在负债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净值就会随着发生变化。对于非上市企业,如果这些企业进行了股票投资,则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其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进而影响其资产价值。另外,股票价格的变化还会通过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总供求等影响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市场供求状况,进而影响企业购置资产的成本或资产价值的实现,比如,股票价格的下跌可能促使或加剧宏观经济环境,进而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此时企业可能被迫出售资产,但由于股票价格下跌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即市场包括资产市场状况趋于供过于求,企业不得不折价出售其资产,从而遭受资产价值的损失。

总之,股票价格上升会增加企业的资产净值,进而增加企业向银行可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即提高了企业向银行的借款能力;反之,股票价格的下跌会减少企业的资产净值,进而减少企业向银行可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即降低了企业向银行的借款能力。

(四)股票价格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成本的影响

企业进行融资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的是融资成本的大小。企业在进行间接融资,即向银行借款时,如果间接融资的成本很高,已经超过了企业用其进行投资的预期收益,即使企业有足够的借款能力而且也没有其他融资选择,企业也会放弃融资或者说放弃该项投资,从而导致投资的减少。因此,分析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利用间接融资进行投资的影响不仅要考虑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借款能力的影响,还应考虑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成本的影响。

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与企业的内部融资成本有一定的联系,即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等于企业的内部融资成本与外部融资成本溢价之和。企业的内部融资成本主要是企业内部资金的机会成本,包括资金的市场利率(也称为资金的平均利润率或无风险利率)和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即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进行调整后的成本增加额)。这个风险调整成本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最近几年的资金利润率有关,如果企业的经营情况好,最近几年的资金利润率比较高,则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就比较低;反之,就比较高。

外部融资成本溢价①,又称为成本,是指银行为避免或减少由于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给自身造成的损失,而向企业索要的高于企业内部融资成本的额外费用。外部融资成本溢价之所以又称为成本,是因为在信贷市场上,银企之间形成了某种事实上的委托关系,而外部融资成本溢价正好反映了企业作为委托人支付给作为人的银行的费用或成本。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的高低取决于银行贷款给企业的风险,即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这个风险的大小可以用企业的财务杠杆,即所贷金额与企业的资产净值(即企业可向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之比来衡量。因此,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就是企业财务杠杆的增函数。

综上所述,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就应该包含三部分成本:资金的市场利率、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和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因此,分析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成本的影响就是分析股票价格的变化对这三部分成本的影响。首先,股票价格的变化会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影响资金的市场利率:第一,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宏观经济政策,比如货币政策,影响资金的市场利率,即股票价格大幅上升,央行或者货币当局为防止出现股市泡沫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资金的市场利率上升,反之,资金的市场利率下降;第二,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股票投资者对未来股票价格变化的预期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资金的市场利率,比如,当股票价格上升时,人们会预期股票价格将继续上升而增加对股票的持有,从而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即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减少),导致资金的市场利率下降。上述两种方式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由于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而且目前各国央行或者货币当局对股票价格变化的关注程度比较低,因此,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货币政策对资金市场利率的影响程度要小于通过货币需求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股票价格与资金的市场利率负相关,即股票价格上升,资金的市场利率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间接融资成本就会降低;反之,则反之。

其次,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因此,对于上市企业而言,企业股票价格的上升会通过降低其融资成本而改善其经营状况,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对于非上市企业,股票价格的上升会增加企业进行股票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至于是否会改善其经营状况则是不确定的,因而对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但是,无论是上市企业还是非上市企业,股票价格的上升都会通过财富效应、流动性效应、托宾Q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改善企业的销售状况,进而改善其经营状况,因而,股票价格的变化会降低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从而减少其间接融资的成本。

最后,股票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如前所述,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杠杆,即企业所借金额与企业资产净值之比。对于上市企业,股票价格上升,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融资的成本就会下降,也比较容易融资,因此,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筹集的资金应该比较多,用于投资所需的资金缺口就比较少,企业向银行借款的金额就比较少,在企业资产净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杠杆就比较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就比较低;反之,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就比较高。对于非上市企业,企业用于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间接融资,因此,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向银行借款的金额没有直接影响,但却有间接影响,即股票价格的上升会增加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好转的预期,进而增加企业的投资愿望,从而增加企业向银行借款的金额。因此,从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所借金额的影响看,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的方向正好相反,很难判断其综合作用方向,也就是说,很难从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所借金额的影响来判断股票价格变化对企业财务杠杆,进而对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资产净值的影响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即股票价格的上升会增加企业的资产净值,进而减少企业的财务杠杆,从而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反之,股票价格的下跌会减少企业的资产净值,增加企业的财务杠杆,进而提高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综合而论,从理论上讲,股票价格的上升会导致企业财务杠杆的下降和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的降低,从而减少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

综上所述,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具有负面影响,即股票价格上升,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减少;反之,股票价格下跌,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增加。

(五)资产负债表的乘数效应

上述分析表明,股票价格的上升增加了企业的借款能力,减少了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从银行借款的能力和愿望,增加了企业投资。但是这种通过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而增加其通过间接融资进行投资的效应并不是封闭、静止的,而是开放、动态的过程,即具有乘数效应。股票价格的上升,一方面通过增加企业的间接融资增加了投资,投资的增加又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增加了企业的收入,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股票价格的上升直接导致了企业资产净值的增加。企业现金流和资产净值的增加又增加了企业向银行借款的能力和降低了间接融资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从银行借款的能力和愿望,这样就形成了股票价格上升、投资增加、收入(现金流)和资产净值增加、投资增加等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且每一次循环都导致更高的投资和收入,从而形成了资产负债表的乘数效应。

(六)家庭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

上述资产负债表效应是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来实现的狭义资产负债表效应,即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广义的资产负债表效应还应包括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是指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家庭的股票财富来影响家庭的资产负债状况,进而影响家庭从银行获得以抵押为特征的消费信贷的能力和愿望,从而影响家庭依靠消费信贷进行消费的数量。家庭的收入可能是不固定的,经常会发生波动,但是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平滑自己一生的消费,也就是要使每一个时期的消费不要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家庭就可能面临流动性约束或较多的流动性。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面临流动性约束时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在流动性较为充裕时,将过多的流动性储存起来。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避免或减少由于信息非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自己造成的信贷损失,一般会要求家庭向其提供足额的担保品或抵押品,这样,股票价格的变化就可能通过影响家庭的借款能力和融资成本影响家庭的消费。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是指股票价格的变化会通过影响银行给家庭或企业发放的抵押贷款的质量而影响银行发放新的抵押贷款的能力和愿望,甚至会影响其对已发放贷款的处理,进而影响家庭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当股票价格上升时,家庭和企业从银行借款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就会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就会得到改善,银行就愿意发放更多的贷款或者延长已发放贷款的还款期限,从而刺激家庭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反过来,当股票价格下跌时,家庭和企业从银行借款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就会减少,银行的资产质量就会恶化,银行就会减少贷款的发放,甚至要求家庭和企业提前归还已发放的贷款,从而抑制家庭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家庭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效应一样,都具有乘数效应。

三、资产负债表效应研究的不足

到目前为止,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一些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得出的观点也比较零散,也没有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相关研究的综合评述。上述对资产负债表效应的论述是本文综合各类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研究文献[2-13]的零散观点,掺进了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评论,并运用自己的逻辑整理出来的。

根据本文对资产负债表效应相关研究的分析,其中有些理论观点是资产负债表效应得出明确结论所必需的,但是却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比如,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从银行获得借款金额的影响,在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之间得出两个方向相反的作用结果,但从理论上很难判断其综合作用结果,这就需要相应的实证研究帮助做出明确的判断,但遗憾的是,本文还没有搜集到这样的实证研究文献。再比如,股票价格的变化对资金市场利率的影响机制从理论上讲有两个,同样这两个机制的作用方向也是相反的,虽然本文根据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他们综合作用的方向,但是同样也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我们认为,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的研究成果是卓著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缺乏对相关研究观点和结论的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和总结,此外,还需要加强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

另外,国内关于资产负债表效应的研究很少,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这主要是因为,从理论上讲,国内学者很少能够突破国外关于资产负债表效应的理论模型,很难有大的理论创新;从实证上讲,一方面国内的企业数据,尤其是一些微观数据很少或很难获得,从而使得国内关于资产负债表效应的实证研究因缺乏数据而难以完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不成熟,投机性很强,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的变化与其实际的资产净值之间的相关度不高,因而,金融机构在给这些上市公司发放贷款时很少考虑其股票市值的变化,或仅将其作为参考,从而导致我国股票市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比较弱,学者们在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时,往往得到不显著或非常微弱的研究结果,这也是导致国内关于资产负债表效应实证研究非常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释:

①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分为外部直接融资成本溢价和外部间接融资成本溢价。由于这里研究的是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成本的影响,因此,如果不特别说明,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就是指外部间接融资成本溢价。

参考文献:

[1]Bernanke Ben, Gertler Mark, Gilchrist Simon.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J].NBER Working Papers, 1998,(6455):38-65.

[2]George A. Akerlof.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 3:127-154.

[3]Stewart C. Myers, Nicholas S. Majluf.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e investors do not have[J].NBER Working Paper,1984,(11394):589-624.

[4]Bruce Greenwald, Joseph Stiglitz, Andrew Weiss.Informational imperfections i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 (74)2:12-54.

[5]Bernanke Ben, Gertler Mark.Financial frag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NBER Working Papers,1987,2315:1212-1248.

[6]Bernanke Ben, Gertler Mark.Agency costs, net worth,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39-61.

[7]Bernanke B. S, Lown C. S. The credit crunch,brookings[J].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1,(2):789-821.

[8]Hart, O., J. Moore.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5):1001-1035.

[9]Peek Joe, Rosengren Eric S.The capital crunch in new england[J].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1992,(4):222-256.

[10]Gertler, M.Financial capacity and output fluctuation in an economy with multiperiod financial relationship[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2,(200),59:89-112.

[11]Bruce Greenwald, Joseph stiglitz.New and old keynesian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3,7(1):336-361.

第5篇:直接融资含义范文

关键词:资本结构 股权偏好 制度变迁 融资效率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其特征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金的价值构成及其所占比例,也就是企业所筹集的资金中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各占多大的比重。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表现出偏好股权资本的特点。根据一般融资偏好理论和融资顺序,应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无风险或低风险的举债融资,最后才是的股权融资。然而,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来看,却是尽量避免借债,多采取配股的措施。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并不是依靠自身内部积累来实现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这其实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比例大于内部融资。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部融资比例非常低,外部融资比例要明显高于内部融资,部分上市公司甚至是完全依赖于外部融资。其次,上市公司明显倾向于股权融资。我国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为上市公司进行外部股权融资创造了良好,但上市公司却过分的偏向股权融资,长期负债保持的比率很低。第三,在债务融资方面,上市公司短期债务比例偏高。很多上市公司的长期借款占比要明显低于短期借款的比例,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长期融资的策略选择上,更倾向于股权融资。

二、制度变迁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历程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制度演进方面来看,可以分成三个时期:1986年以前是萌芽发育期,这一时期有零星的、不规范的证券发行和交易,证券市场只是处于萌芽状态;1986—1990年是制度准备期,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直接融资活动不自觉地从民间金融创新开始变成全社会的制度需求,建立证券市场新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1990年以后是制度化发展期,证券交易所、证监会相继成立,《公司法》和《证券法》陆续颁布,证券市场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制度变迁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演进体现了制度性质从诱致性变迁到强制性变迁的转变,政府在制度变迁中发挥的作用使得这种强制性尤为明显。由于制度不完善,导致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所获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究其原因,一是重视融资却轻视使用效益,上市公司大量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但是,在获取资金后,上市公司频繁更改募股资金投向。二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占用了上市公司大量的资金,这种现象是由于我国股票发行中分割上市、股权割裂、一股独大的制度缺陷产生的。

(三)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缺陷的政策建议

要促进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的有效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1、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证券市场有效运行必须要有一套反映市场经济本质要求和资本市场内在规律的完善的法律体系。2、明确政府在发行市场的角色定位,要严格界定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边界,逐步改善政府行为对市场行为的大量替代现象。3、迅速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推行公司整体上市,只有在公司整体上市的情况下,发行市场才有效率建设的基础。

三、融资效率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

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指的是能够为上市公司创造剩余价值的融资能力,它具体包括二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公司所筹集到的资金能否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不至于浪费,二是筹集资金所花费的成本尽可能低,企业的资本结构取决于融资政策,而资本成本自然决定了融资方向。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的融资效率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重视股权融资的倾向往往导致融资效率低下。过分的股权融资使得股权结构不合理,对融资效率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在制度安排上的影响表现为股权垄断。股权垄断使大股东没有足够的约束,任意处置融资所获得的资金而不计效率和成本,造成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另一方面,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因素,主要有非流通的控股股东任意改变募集资金的用途;关联方“零成本”占用资金等等。

(二)提高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对策建议

首先,应加强上市公司融资制度的创新。融资制度的创新,应以市场为导向,使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优势互补;改变以贷款为主的传统负债方式,培养和健全商业票据和企业债券等债权融资市场。其次,应发展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应坚持改革和开放,直接融资比重应不断提高,要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产品的市场体系。此外,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并不能就满足企业需要,还应当发展公司债券市场作补充。第三,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这是提高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关键;加快上市公司重组和退市制度建设,以不断优化整体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加强立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提高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基本保证。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股权融资偏好严重,这与我国独特的资本市场制度变迁密不可分,而偏好股权融资的资本结构,又导致融资效率低下,同样不利于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要从制度改革来入手,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最终得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睿聪.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0年第3期

第6篇:直接融资含义范文

经济环境方面,由于存在增长和转型的双重困境,短期内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降低传统行业经营波动风险、保持金融体系良性运转,或许才能给转型带来时间和空间,预计2013年的投资贡献度将继续提升。金融生态继续沿市场化方向前行,具体来讲:(1)监管生态方面,央行灵活运用市场化的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监管政策在业务创新和风险管理间平衡;(2)金融市场生态方面,直接融资发展导致投融资结构变化,市场主体沿多元化、工具沿多样化、传导机制沿市场化方向发展;(3)机构生态方面,准入限制放松下竞争格局加剧,金融子行业间的业务经营界限正被打破。

经济环境:存在增长和转型的长期困境,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乐观

经济存在增长和转型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是传统增长模式存在产能过剩和生产低效率现象,另一方面是短期内难以找到转型突破点,新兴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及终端需求偏低。因此,从长期来看,仍然需要改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提升要素生产率;但短期来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降低传统行业经营波动风险、保持金融体系良性运转,或许才能给转型带来时间和空间。

2013年宏观经济环境平稳,经济增长仍将以投资拉动为主:即对外稳定出口,对内将投资拉动经济的贡献度维持在偏高水平;另外,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或许暗示了未来较长时期政府将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城市集群效应,经济含义是可能仍将强化基建投资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作用。

金融生态。监管手段市场化,金融市场活力增加,机构竞争格局加剧。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内部多重目标的抉择困境和内外部发展不平衡的纠结。货币政策制定的困境和纠结,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市场化的制度改革来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来缓解(见图1)。央行希望发挥金融活动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保持政策工具的精准有效使用,调控的手段将更加市场化和多样化。具体而言:(1)强化金融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巩固利率市场化成果,推动存款保险制度设立;在银行间市场放松发债准入来促进金融支持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空间,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贸易结算范围,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内的使用范围,增加央行政策制定的独立性。(2)拓宽多样化的货币政策工具:除常规的准备金和利率工具外,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使用,平衡长短期流动性波动,在基础货币增长面临挑战时暂停央票发行,提升正逆回购工具使用频率;不排除使用再贷款、再贴现、中央银行借款等工具,增加货币政策工具的多样化。(3)改善金融市场的定价及运行机制:强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对于金融资产的基础定价功能;通过资金市场拆借利率的变化来促进金融机构合理资产配置;推进金融机构强化风险定价理念。

总之,央行开始关注货币政策多重目标之间的平衡,操作工具更加具有针对性,并推动金融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独立性的长效纡困,也有利于把握形势,精准调控。

监管政策则在业务创新和风险管理中平衡:(1)从机构监管角度,将继续放松机构设置和业务准入限制;(2)从业务创新角度,强化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和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3)从风险管理角度,需要关注产品创新对于业务风险增加和政策目标的挑战。

市场生态。直接融资发展导致融资结构变化,金融工具持续创新、市场机制更加灵活。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融资结构发生变化。一方面,直接融资发展迅猛,债券规模(剔除国债金融债央票后)年均增长30%以上,2012年三季度末已经提升至6.9万亿元,股票融资在波动中前行,贷款占新增社会融资总量比例下降至60%以内,趋势仍在持续;另一方面,以理财业务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及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也将持续放大。

二是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金融工具持续创新。(1)融资主体多元化:除银行外,信托等“影子银行”机构、基金、证券、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甚至是企业部门都成为了金融市场上的参与主体。(2)融资工具多样化:除贷款外,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业务,固定收益类直接融资工具均成为信用工具。(3)融资机制更加灵活。基于监管限制和客户需求变化,金融机构加强业务协作,比如银信类、银证类产品大幅增加,融资效率显著提升。(4)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信用创造者,传统的“贷款—货币”的货币传导机制发生变化: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向社会提供了信用,因此也成为了货币创造者,仅针对存款性公司(主要是银行)的“负债方”的货币供应量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社会信用状况,而理财产品的表内外转化加剧货币统计口径的误差。当然,包括间接和直接融资市场的“资产方”的社会融资总量的提出,使得在监测效果上有显著改善。

三是影子银行体系蓬勃发展,金融体系的投融资活力持续提升。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尚未统一,其实影子银行体系指的是发挥与商业银行类似的功能的市场型金融中介体系。影子银行体系为理解现代金融体系演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是理解现代金融市场功能的一个重要维度,其内容总体上包括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的表外活动,包括承兑汇票、委托存贷款、银行理财等等。二是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银行类业务服务,比如信托产品、资产证券化、衍生金融产品等等。正是由于上述非传统银行类业务的创新发展,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但是,由于监管不透明、统计困难,影子银行体系积聚的信用风险正在上行。从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数据上来看,商业汇票规模8.4万亿元,委托贷款约为5.4万亿元,信托贷款约为2.4万亿元,信托产品规模约为6.3万亿。

机构生态。金融竞争格局加剧,业务经营界限被打破。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使得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格局加剧,金融机构类型、数量、规模持续增加。近几年来,由于监管的放松、市场容量的增加,金融行业竞争格局加剧,尤其是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信托业和小额贷款公司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年均资产增速在30%以上;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增速15%左右,基本与货币供应速度相当。同时,资本市场的创新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创新,竞争格局加剧。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我国大型银行2011年末资产规模市场份额为47.3%,较2003年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经营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十年间市场份额占比提升了6个百分点。预计,随着金融机构设置权利向民营资本放开,市场竞争加剧,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中小金融机构仍将获得更快的发展。监管放松和金融工具创新使得银行和非银行类机构的经营界限日益模糊:以银行和证券为例,银行具备提供信用融资、投资银行(债券承销)、财富管理以及资金清算功能;而证券公司目前仅可以提供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类金融服务产品,部分创新产品可以提供融资功能(因此就具有了信用创造能力),但尚不具备资金清算功能。

银行经营模式转型进行时,成功突围看“三化”

金融生态变化推动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金融监管思路变化、直接融资发展、机构竞争加剧为银行业经营带来挑战,推动银行经营模式转型。首先是转变规模扩张模式,从高资本消耗模式向资本节约的内涵发展模式转变;其次是优化表内外资产负债结构,促进信贷客户调整,提升资金业务配置比重,创新表外业务以增加收入来源;最后是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并改善利润贡献要素,形成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格局。银行步入差异化经营转型期,具备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以及综合化发展能力的银行有望顺利突围(见图2)。

资产负债表的优化。以往资产负债表扩张伴随着风险资产的快速增加和资本的快速消耗。银行业资产规模从2003年的27.6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三季度末的126万亿元,信贷年均增速达到15%,同期货币年均增速超过16%,规模扩张对银行盈利贡献度达到57%。最近五年,我国银行业风险资产年均增长23%,对资本需求不断增加,内源性补充不足以应对资本充率下滑,外部股权融资需求加大,过去五年来上市银行共从股票市场融资6000亿元,占全市场融资总量的18%。未来,伴随新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实施,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需要银行业降低资本消耗,当前银行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更加不可持续,银行业存在资产负债表扩张放缓的客观压力。当前发展低资本占用的规模扩张模式成为现实选择。资本节约要求银行放慢风险资产规模扩张,因此银行开始加大低风险资产的配置,比如零售信贷、债券和同业拆借业务的比重。2012年,风险加权资产增长开始低于生息资产,中期分别较年初增加了10.9%和8.4%,表明银行已经开始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来平衡规模扩张和节约资本的要求。

顺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根据流动性的阶段性波动灵活处理资金业务。首先是顺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银行债券资产比例继续增加。其次是银行间拆借市场成为银行平衡盈利目标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市场,银行同业业务比例逐年提升。

关注客户融资方式改变以及客户分布的变化,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由于大型企业获得债券融资所支出的成本显著低于贷款融资,因此不少企业开始转向直接融资方式来负债。与此同时,银行主动适应这一过程,开始加大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来进行信贷客户的结构调整。2012年三季末银行体系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超过11万亿元,2009年才不到6万亿元。

突破资金来源的瓶颈,强化表内外负债产品创新。表内负债吸收上,降低传统的存款负债比例、增加同业负债规模。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存款占负债比下降(以借入资金代替),银行加强对于负债成本的主动管理。上市银行中同业拆出占资产比自2005年的6%提升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12%,同期同业拆入占负债比由7%提升至1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40%。表外负债吸收上,依托理财产品创新来留存客户。2012年前十月,银行业理财发行数量高达2.53万只,较2011年同期增加30%左右;预计目前理财余额超过4万亿元,较2012年初增加30%以上。

银行能否转型成功取决于“三化”

在行业经营模式改变背景下,银行间开始呈现差异化经营格局。银行能否转型成功取决于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以及综合化发展能力(简称“三化”),即:(1)专业化管理,即通过专业化管理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且确保客户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市场化经营,即适应金融制度改革和市场创新,强化市场化经营理念,提升银行对于市场运行的判断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3)综合化发展,即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当前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主动打通金融服务界限,夯实银行的长效增长实力。

专业化管理。它有利于通过专业化管理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且确保客户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从银行实际经验来看,专业化管理特征表现在:一是战略定位明确。自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依据自身客户分布、经营优势来推动经营转型,比如民生银行定位发展“小微+财富管理”,招商银行“两小战略”,兴业银行“金融机构流动性提供方”,华夏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工商银行“综合化+国际化”战略,农业银行“城市农村一体化发展”等等。业务定位的清晰有利于公司根据自身优势,顺利找到目标客户群体,既避免过度竞争,也带来了新的业务空间。二是从纵向管理到矩阵式管理,业务条线清晰。由于经营机构和网点遍布全国范围,因此以往银行主要采取总行-分行的区域纵向管理模式,但上述架构在金融信息化、金融需求增加的环境下,往往导致成本费用过高、效率偏低的局面。自民生银行开展事业部改革以来,各家银行也陆续加强业务条线的改革和管理架构的设计,目前银行往往采取矩阵式管理模式,即既保留传统的纵向总分行管理架构、也开始强化横向的业务条线设计(比如公司业务条线、零售业务条线和金融市场条线和财富管理条线等等)。

市场化经营。它适应金融制度改革和市场创新,强化市场化经营理念,提升银行对于市场运行的判断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具体而言,市场化经营银行特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业务创新能力强。创新对于金融行业发展的意义再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由于银监会相对宽松的监管思路(即没有规定不能做的以及不违反法律的,银行都可以做,只有当某类金融产品规模过高、存在潜在风险时才出台规定限制),银行体系的产品创新力度较高。目前银行资产端创新多集中在信贷额度管制下的“逃额度”创新,负债端创新多为资金来源紧张格局下的理财产品创新,且同质化较强,受监管影响较大。在金融竞争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业务创新能力将对银行经营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正面贡献。二是风险定价水平高。以往银行的信贷投向和定价机制相对僵化,但在当前金融市场变迁、金融改革推进和金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如果要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必须加强自身对于各类资产不同方面的风险识别,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及根据各类资产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价。

综合化发展。它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当前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主动打通金融服务界限,夯实银行的长效增长实力。具体而言,综合化发展的银行特征:一是强化金融服务理念,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从金融需求来看,企业及居民的需求往往不能仅由一种产品来满足,通常包括融资类、结算类、财富管理类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以客户需求出发,强化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往往有利于留存客户和业务拓展。近几年的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产品都呈现类良好的发展势头。二是金融牌照全面,能够发挥协同效应。目前中国还是采取分业监管的思路,因此银行涉及其他非银行业务领域只能通过控股公司模式,因此大中型银行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占据优势。目前,银行基本上形成基金、证券、保险、租赁的全牌照业务,从而有利于银行表内外资产的腾挪,也有利于银行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满足,还有利于银行托管业务收入的增加等协同效应开始发挥作用。以兴业银行为例,兴业信托过去三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信托资产超过2000亿元。

经营转型带来多元化风险,行业基本面保持稳定

银行业经营结构转型为其带来多元化的经营风险,既表现为金融脱媒背景下表外业务风险的增加,也表现为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当前仍最为重要的信用风险领域,预期银行业长期均衡不良率在2%~3%左右,但2013年银行业不良率可能仅平稳上升,有望稳定于1%~1.2%,这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启稳对于资产质量压力的缓解,使得生产制造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等领域不良贷款得以温和暴露。

第7篇:直接融资含义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市场;制度创新

中小企业融资难,不是一个新问题,也不是中国才面临的问题。它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过,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制度滞后、灵活度不够、配套不足等制度方面的缺陷。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中国又比在其他发达国家显得更突出。那么,问题的结症在什么地方呢?本文下面将就这些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是2003年2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联合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的规定。中小企业要符合“二三四”指标,即企业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销售额3亿元以下,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虽然各行业的中小企业标准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在“二三四”标准以内。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受到冲击。为此,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国29条”。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司长王黎明在2010年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是继“非公36条”后又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是对“非公36条”的有利补充和完善,相关配套细则将在年内推出。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的修订工作,即重新确定中小企业的标准,将有助于明确哪些企业可以优先享受相关政策扶持。据王黎明介绍,划型标准的修订,可能会从小型企业中再细分出微型企业,从而在中小企业的范围中细分出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微企业,以解决同是中小企业却境遇不同的问题,以便各项扶持措施能够更好地落实。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各级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有970万户,个体工商户2900万户,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99%的中小企业为我们国家GDP贡献超过60%,税收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和80%的城镇就业岗位。

显然,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格局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指出:“今年(2009年)头三个月,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增加了4.8万亿,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增加额度只占不到5%!”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步增长占比之小,说明了其资金非常困难,他认为目前融资难、贷款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那么,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为什么银行不愿意借贷给中小企业?李毅中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四方面原因。“第一,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主因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信誉度不太高;第二,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条件更加严格,因为银行大部分是商业银行,它也要考虑自身的风险、自身的利润;第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机制不健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拿出资金建立担保机构,但是覆盖面不太够;第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太窄。”

2010年9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主题为“竞争力再造――发展模式的关键抉择”的2010年中国CEO年会上,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在创新力致辞中表示,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力量,但其面临着生存压力过大的问题,具体来说,中国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人才缺乏、市场准入难、现代化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弱、风险控制能力弱六方面的困难。他指出:“尽管如此,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生存艰难、压力过大的问题。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面临着六个困难,也就是说有六重门。第一重门是融资困难,由于中国的大中型银行体制改革之后,小型银行数量太少,所以中小企业贷款难。中国的5家国有的银行占有中国银行资产的51%,14家股份制银行也有很大比例的金融资产,但这些银行体制是面向大企业设计的,贷款条件、选贷环节都是针对大企业来的,按照他们审贷35个条件,中小企业有25个天然的合格,这些大型银行,这两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引导之下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应该说有很大的改变,但由于体制本身是针对大型银行设计的,再加上给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高、成本高,所以大企业银行是面向大企业的,而不倾向于小企业,尽管中央给了很大的压力,他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仍然在小中选大,好中选优,解决小企业贷款的主要靠小银行,但我们小银行很少。另外由于资本市场发育较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中国证券市场90年末开板,2004年中小板在深圳交易所上市,2010年4月创业板上市,创业板发展比较好,目前一共有130家企业上市了,大概融资近一千亿,但一千亿对一千万户中小企业的需求来讲还是很小,但心理、精神上的影响大于实际作用。创业板上市给许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希望,新的直接融资渠道,给私募股权基金增加了退出出口,对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也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总体上讲,中国的中小版、中小企业版、创业版时间还很短,上市量不大,特别是中国债券市场很不发达,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在中国也是刚刚起步,十年左右,也是差距比较大。所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加上中小企业本身管理不够规范,管理水平不够高,所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特别是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个问题远未根本解决。”

陈新民(汉口银行董事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表现的比较突出的就是科技性的小企业,有的有知识产权、有的有版权、有的有专利权。但是按照银行常规的贷款方式,它没有厂房。

综合上述从事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士的切身体会,结合笔者长期对信用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体制上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小型银行数量太少。目前来看,没有法律法规禁止大型银行为中小型企业服务。同样的道理,也不宜硬性规定所有的大型银行必须为中小型企业服务。既然是做生意,就要两厢情愿,自愿合作,不好强迫的。大型银行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是市场机制的体现,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关键的问题是: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中小型银行才是中小型企业的天然的盟友。这就是市场规律。

第二,针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银行数量不足。准确地说,就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而言,银行规模的大小只是一个表面形式,关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针对中小型企业的银行体系。换言之,要建立起一个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要的客户群的银行体系。

第三,由中小型银行和中小型企业构建的信用体系几乎没有。一说到信用问题,目前的理论界和实务界通常会单独探讨中小型企业的信用较差(准确地说是信誉较差),以及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信用评级不健全等问题。但很少将两者联系起来考虑。我们的研究表明:广义的信用是一个制度,涉及授信方和受信方,是他们之间的一系列的合约。由中小型银行和中小型企业构建的信用体系的要害是这种信用体系是建立在中小型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之上的。这些特点是: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经营项目新颖、独创、“不成熟”,固定资产较少(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少)。而更要害的特点是:高风险(监督成本高,监督过程细,监督方法有法但无定法,失败破产的可能性大,经营者也是龙蛇混杂良莠不齐),与之相伴的是较高的高收益率。试问:我国目前存在与之相配比的银行体系吗?答案是:国家认可的几乎没有。而“非法的”倒是有,这就是民间金融、地下金融。

第四,直接融资市场较小。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其股价波动幅度较大,风险较高,直接融资面要小一些。另一方面按国际惯例,股市规模要小于债市。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较小。

第五,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深层次改革。根据我们的研究,整个国家的制度就是一个广义的信用体系。而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政治家都意识到金融乃国家之重器。从我们的研究结论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里的“重器”之含义:即金融乃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制度(通俗地讲就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要在原有的最基本的“游戏规则”中增加一个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必然涉及制度层面的深层次改革。

四、顺应市场,制度创新

通过上面的归纳分析,本文认为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采取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是顺应市场,制度创新。要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就必须建立起一个与之配套的金融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小修小补已经被实践证明其作用非常有限。除非进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创新,很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具体说来,本文有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增加中小型银行的数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在经济领域也不例外。中小企业与中小型金融机构应该说有天然的联系。增加中小型银行的数量才是标本兼治的根本措施之一。

第二,建立起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体系。增加中小型银行的数量,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不能仅仅是数量的扩张,而是要有制度上的根本改变。关键是要建立起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体系。这包括银行要针对中小型企业以及微型企业来设计有关的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如不同于大型银行的贷款政策和贷款程序,监管方法,信用评价体系等等。

第三,观念要更新。以上的两点对策看似简单,但要实行起来并不容易。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中小型金融机构数量上的扩张并不难,难是难在实质上的扩张,难在制度的创新。因为制度的创新,意味着不同于原来的、人们已经习惯的、通常认为的行为模式。比如针对中小型银行风险较高的特点,贷款利率必然较高、灵活。人们通常认为“高利贷”一词的界定,面临新的边界。如果没有观念上的更新,改革的阻力会很大。观念先行,这是任何一项制度创新顺利实施的关键之所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正视民间金融,地下金融存在的现实,认真地深入下去,研究其特点,寻找规范化、法制化的途径。要像大禹治水,疏导重于围堵。不过,这疏导二字,说说容易,其实很难,真正是知易行难。必须有高超的技艺才行。我们前面已经指出:金融乃国之重器,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因此,如果没有观念上的更新,没有整个国家层面上的观念、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更新,要真正建立起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体系是不可能的。

第四,尊重市场、循序渐进、逐步推广。既然金融乃国之重器,其改革切忌一哄而上,搞群众运动。关键是要真正地了解市场,尊重市场。了解市场,尊重市场的实质就是了解群众,尊重群众的需求。要抛弃原有的“管制”“抓权”的思维,要“简政”“放权”,提高服务意识。要设计切实可行的制度,公开透明,公平执法。先在有群众基础的地区试点。要注意的是不要在没有群众基础(即没有实际需求)的地区试点,更不要推广。“拉郎配”是不行的,要供需双方同意才行。笔者也赞同适当扩大中小企业上市的规模。但股市不同于债市。由于中小企业风险高的特点,而中小散户又没有有效的监管方式和能力,因此,笔者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还是应该以债市为主。反之,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况且,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也是以债市为主,中国目前的股市规模大于债市的现状是极不正常的,是亟待改进的。这种不正常的现实也表明中国的信用市场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不痛下决心、制度创新,必然导致积重难返、后患无穷。

参考文献:

1、李毅中.有信心为中小企担保贷款6千亿[N].信息时报,2009-09-08.

2、聚焦中小企业融资难[DB/OL].新浪网.

3、伍刚.信用:一个新的视角[J].西南金融,2007(9).

4、伍刚.信用、信用货币、货币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新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2010(2).

第8篇:直接融资含义范文

    关键词 TOT模式;筹资; 高校建设

    TOT模式,是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筹资方式。其含义是“移交—经营—移交”。筹资方将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投资方进行运营。筹资方通过经营权的转让。一次性地从投资方融通到一笔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的项目建设,当经营期届满时,投资方再将项目移交回筹资方手中。因此,TOT模式是高校利用存量资产引进民间资本的有效途径。

    一、TOT融资方式应用于高校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TOT融资方式只涉及经营权转让,不存在产权之争

    采用TOT方式融资,转让的只是特许经营期内的经营权。不涉及产权这一敏感问题。巧妙地回避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易于满足我国特殊的经济及法律环境的要求。

    (二)有利于打破金融管制。将直接融资变为间接融资

    TOT融资方式不用直接与金融机构接触。就能为高校建设筹集资金,既降低了筹资难度,且无非法集资之忧。

    (三)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产业。减少政府财政压力

    高等教育作为一项特殊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人才积累。还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目前,我国受教育人群数量庞大。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4%,中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并且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提高。因此,民间资本通过TOT方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既可以轻松投资高等教育产业。又可以解决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政府财政压力。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四)TOT融资方式可以提高高校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效率,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原则”

    作为融资标的的基础设施,在作为融资工具融通资金的同时。融资高校可以通过支付租金等方式将其回租用于教学,以此达到充分利用既有设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盘活资产存量的目的。

    (五)对投资方而言。TOT方式投资风险较低。高校吸引民间资本的成功率较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巨大。国民受教育的愿望强烈,同时教育作为国家“百年大计”一直以来得到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民间资本投资高教产业的经济风险和政策风险均相对较小。

    二、民间资本利用TOT方式投资高校教育的政策支持

    中国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急需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事业。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受教育人口占全世界的24%,而我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1%。为提高国民素质、扩大教育供给、提升教育质量,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为民间资本在中国教育市场投资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为了增加教育投入,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对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领域,以建立多元参与、多方投资的新型办学投入机制。

    近十年来,我国民间资本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蓬勃发展,为我国的教育进步和国民素质提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综观我国目前的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创办独立的民办高校,二是与公立大学联合设立二级学院。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特点是非专业人员或者非专业教育机构对办学参与较多。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市场性,兴办高等教育需要体系成熟的教育理论,对师资队伍、学术氛围等要求非常高。因此在非专业人员或者非专业教育机构独立办学或过多参与的情况下,培养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较难与公立大学培养的学生形成竞争。民间资本利用TOT方式投资高校教育的实质是社会力量间接参与高等教育,民间资本仅对高等教育提供财力支持,并从中赚取利润。而作为融资方的高校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的同时,则可发挥所长,集中精力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

    三、高校应用TOT融资的方式选择

    高校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而建。高校应用TOT方式融资,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同时,高校的基础设施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设计用途的排他性。决定了这些设施只有用于办学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鉴于此。高校融资应用TOT方式在“经营”环节应采用租赁方式。对投资方而言,通过租赁收回成本、获得合理利润;对高校而言,通过支付租金使用作为融资标的的设施。既筹集到了建设资金,又满足了教学科研需要。由于特许经营期结束,作为融资标的的设施将移交回高校。投资方在出租收益既定的情况下出于商业目的,很难对这些设施进行全面有效维护。与此相反。在融资过程中,高校出让的仅是经营权。不涉及产权变动,在回租使用过程中,必然将其与学校其他资产同等对待、合理使用、全面维护,因此。在“经营”环节采用租赁方式。符合融资方的长远利益。

    四、高校应用TOT融资方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经营权出让期的确定

    应用TOT方式融资,必须依据高校总体规划,科学分析。合理确定经营权的出让期限。在确定经营权出让期限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基建周期、建设资金需求量和收入组织能力。如果学校基建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较大、收入组织能力较差,为确保基建项目顺利完工。宜选择较长的出让期限;反之,宜选择较短的出让期限。

    (二)经营权转让价格和融资标的回租价格的确定

    TOT项目融资需要经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经营权的合理定价是必须的。由于在。经营环节采用回租方式,经营权的转让价格确定相对简单,可采用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拟转让的项目经营权的真实价值。由于经营期间风险的不确定性。承让方一般要求比较高的回报率。在确定融资标的回租价格时,应在转让价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进行修正。使价格趋于合理、可行。

第9篇:直接融资含义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融资效率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央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政策。但由于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决定了目前政府政策只能逐渐地改变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短期内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存在“麦克米伦缺陷”。面对客观现实,对中小企业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从主观条件入手,从自身做起,提高融资效率,以此来缓解融资难问题。

1 郑州市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郑州市中小企业,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一直以来都在85%以上,是郑州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但和其他中小企业一样,郑州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遇到了融资障碍。郑州市中小企业局曾对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做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资金短缺。2000~2005年企业资金情况统计也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0~2005年间郑州市中小企业的资金情况总体上说在逐步的好转,但仍不容乐观:企业中感到资金紧张的比例较高,并且远高于感觉资金充足企业所占的比例;景气指数6年来始终小于100,处于不景气状态。这表明郑州市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情况较严重,融资难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郑州市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内部融资,其中小型企业更依赖于内部融资,二者的均值达到78%;其次是银行信贷融资;此外还有亲友借款、商业信用等融资渠道。股权融资虽是主要的直接融资方式,但在郑州市中小企业融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综上所述,资金短缺、融资方式单一且主要依赖内部融资是当前郑州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最大特点。企业融资是为了满足企业战略调整、产业扩张、现金周转等方面的需要。企业的融资方式决定着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效率,而融资效率又直接影响着企业融资目的是否可以有效的达到。郑州市中小企业目前融资状况的效率如何,需要通过理论分析来评价。

2 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分析

2.1 融资效率的界定

研究企业的融资效率,就是分析企业融资过程中所采用的融资工具融通资金的质和量两方面效率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融资效率做出综合评价。结合效率的含义,企业融资效率的高低体现:第一,企业能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及时融通到所需的资金。投资主体提供资本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由市场条件所决定,所以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也受市场条件的影响。企业的融资效率从其自身角度来看,就是在一定市场约束条件下多种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以最低的成本,及时、足额地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企业高融资效率的体现。第二,企业所融通的资金能否得到有效的利用。企业利用一定的融资方式融通到的资金并不是企业融资过程的终点。企业融资效率与资金的使用率、所投资项目的效益直接相关,融资效率的高低要考虑融资主体使用资金的收益性或增值性。

2.2 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分析

这里采用模糊集中意见决策法对各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进行评析。郑州市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内部融资、银行信贷、民间借贷和商业信用。现阶段股权融资虽然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它却是企业直接融资也将是未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所以将其作为评价对象。这样所确定的评价对象集U={U1,U2,U3,U4,U5}={内部融资,银行信贷,民间借贷,商业信用,股权融资}。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很多,这里选取主要的五个因素: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主体自由度、融资机制规范度和融资风险。下面对各融资方式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

(1)融资成本。效率的微观含义表明,融资成本与融资效率成反比,融资成本越高则融资效率越低。从融资成本角度来说,股权融资的融资成本在各种融资方式中是最高的。因为目前在我国上市资格还是稀缺资源,企业申请上市的相关费用很高,上市后还要聘请专业的法律和会计机构作评估进行信息披露。据统计企业上市实际发行费用占发行额的1.84%~3.98%。民间融资成本一般称其为黑市利率,基于民间融资的高风险,黑市利率很高。银行利率水平低于黑市融资利率,而且银行信贷合约一般由银行和企业直接谈判达成,灵活性强,但与内部融资和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贷的融资成本还较高。内部融资是企业将自己的利润转化为积累,这种融资方式表面上不需要付出代价,但实际上也有成本问题,如机会成本。商业信用是一种“自然性筹资”,它伴随商品交易自然产生,不需办理手续,一般也不附加条件,若没有现金折扣或企业不放弃现金折扣,以及使用不带息应付票据,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融资并不产生融资成本。但由于商业信用所筹得的资金一般较少,所以从企业长远发展来说,其实际总成本大于内部融资。

(2)资金到位率。从资金到位率角度评价融资效率,上述的融资方式中内部融资的资金到位率是最高的,只要公司决策者做出了决定,将企业利润留在企业内部,这是没有障碍的。商业信用作为自然性筹资方式,只要协议达成即可交易,资金到位率仅次于内部融资。民间借贷同商业信用相似,协议一旦达成,资金到位非常迅速,但和商业信用相比民间借贷有资金周转的时差。银行信贷资金中,信贷资金到位率一般不高。在我国资本市场成熟度不高的情况下,股本募集不足经常出现,股权融资的资金到位率很低。

(3)资金使用的自由度。企业对以不同方式融入的资金,自由支配的程度是不同的。企业内部融资资金在所有融资方式中自由度最高。股票融资的资金的自由度也较高,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及时披露,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可以随意更改资金投向。银行信贷融资资金使用自由度要低于股票融资,因为在借款协议中,一般对资金的使用方向都有明确的规定,并附有违规处罚的条款。民间借贷的出借者更关注借贷的归还和高额的利息,对资金的使用过程不甚注意,且由于能力限制也无法跟踪监控,相对于银行信贷而言,企业对民间借贷资金的自由支配程度要高。商业信用不涉及资金的流动,且发生在专项交易中,所以资金使用的自由度最低。

(4)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机制规范度也就是资金市场的成熟度。机制规范的资金市场融资渠道多、风险小,融资效率也就高。目前我国资金市场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小企业遇到资金问题时大部分靠银行贷款解决,所以银行信贷制的规范度最高。股权融资发展历史短,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但它作为较为正规的融资渠道,其机制规范度较高。民间借贷是种非正规的融资方式,借贷发生时主要靠当事人双方的约定,规范度较低。商业信用一般约束条件较少,更多的是信用道德制约,规范度和民间借贷相当。内部融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前,可以说无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由于有公司法和新会计制度的约束有所规范,但是其规范程度仍最低。

(5)融资风险。融资风险是指资金使用者使用不同来源的资金可能承受的损失。由于股权融资和内部融资都不需要偿还本金,不受使用期限的限制,不会产生因不能偿债而产生的各种风险和不利影响,所以相对于其他债务性融资方式来说二者的融资风险较小,但从控制权损失的角度讲,股票融资风险远高于内部融资。民间借贷由于缺乏正式的法律法规保护,从而无法诉诸于法律的保护,所以对资金借出者来说风险较高,但从资金借入者角度,民间融资风险要低于银行信贷融资。银行信贷借钱还钱都按协议、规定办理,逾期不还被罚款、被冻结存款,以后也得不到后续的贷款资金。商业信用融资的期限较短,如不能及时地偿还应付账款将失去信誉,以后的交易也很难达成,所以其融资风险介于银行信贷和民间融资之间。

将各种融资方式在单因子下的选择进行排序,可得如表2所示的结果。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仅是建立在单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还应该是建立在对以上各种影响因素权衡基础上的综合比较。基于以上的初步判断,下面采用模糊数学中模糊集中意见决策方法对各种融资方式效率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虽然是已经量化了的数据,但只能定性说明效率的高低。根据表2的分析结果,对以上五种融资方式在不同范畴的融资效率进行单因素效果排序。将单因子排“第一”的赋值为“4”,即Borda数为4。依次类推,“第五”的赋值为“0”,即Borda数为0。可分别计算出U的Borda数,B1(U1)=4,B2(U1)=4,B3(U1)=4,B4(U1)=0,B5(U1)=4,所以B(U1)=16;同理,B(U2)=8;B(U3)=8.5;B(U4)=8.5;B(U5)=9。将Borda数的综合效率排序,有B(U1)﹥B(U5)﹥B(U3)=B(U4)﹥B(U2)。按Borda数集中后的融资效率排序为:U1,U5,U3=U4,U2,即中小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排序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股票融资;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而言效率相当,排第三;最后是银行信贷。

3 结 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