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抛锚式教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是技术。抛锚式教学将技术当作教学依靠的“锚”特别强调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依靠技术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依靠交互式计算机、影碟光盘和互动网站等技术支持。二是宏环境。它通常指包含所需解决问题或主题的一个故事,一段冒险或一个情景,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抛锚式教学强调创设有情节的。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课程与教材
CTGV以影像形式,采用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的有情节的故事作为“锚”,利用计算机和光盘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宏观的教学和学习的背景。CTGV开发和测试了一个教学软件。名字是《年轻的夏洛克・霍姆斯和奥立佛》,它主要用于包括历史在内的社会研究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这一软件是以电影的形式被录制在光盘上。在进行教学时。学生可先观看影片,然后以制片人的角度从质量和真实性方面对影片中每个人物的阐述进行检查――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是怎样发生因果联系的?故事场景以及场景中的主人公的活动是否真实?通过追踪因果联系、学生有可能获悉整个故事的结构,获得有关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生活现实的大量知识。
二、抛锚式教学的方法
抛锚式的教学模式中有多种方法,如镶嵌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例如:当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去做。此时,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直觉接近问题,然后向他们提供获得进步所必需的援助,或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以达到尽快解决问题的目的,镶嵌式教学时段是历险故事的自然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随着历险故事情节的展开,学生为解决问题必须获得一些辅助信息,不熟悉这些信息就无法进一步探索,这时,教师就可以从学习的需要出发组织有关信息的“镶嵌式教学”。以排除学习中的障碍。
教师为增强家长对抛锚式教学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安排机会邀请家长来学校上课,亲自解决一个历险问题,并由学生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在家长离解题思路太远时,学生会及时给予他们帮助。通过这种方式,使家长们对教学的真实性、问题的复杂性、解决问题所富有的挑战性以及作为指导者的学生所拥有的丰富知识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由于角色置换也能够增强自信,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成熟。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角色
抛锚式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即教师应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同时教师自己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在夏洛克等教学软件中,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选择来探讨与“锚”有关的课题,为了支持和激励学生的生成性学习,教师必须是灵活的,此外教师也不可能成为学生所选择的每一个问题的专家,为此,教师常常应该和他们的学生一起作一个学习者。CTGV认为:为了做好角色转换工作,教师首先要在研究人员的帮助下了解在使用抛锚式课程时,学生可能的生成问题的范围。为此,教师必须首先从学习者的观点出发去切身体验这些课程。此外教师还要充分熟悉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信息源,例如英特网上的电子数据库等等。教师还应该允许学生尽自己的最大可能指导自己的学习进程,为了使学生适应这种方法,教师必须了解当学生以建构主义的方式与问题搏斗时,何时真正需要指导,以便让学生重组问题并将问题置于一个全新的、更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进程之中。
四、抛锚式教学的步骤
1、引“锚”,即用信息技术创设计生成性的情境,一般为故事或历险,使学生沿着主线求解复杂的问题。2、围绕“锚”开发可共享的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重访故事或参加活动掌握某一特定的概念知识。3、拓展“锚”。创造机会,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进行独立探究或小组探究,围绕问题查找或探究相关的隐藏或缺失的信息。4、运用知识作为问题求解的工具,学生运用“锚”中隐含的信息或线索。积极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为此学生们需要先探究一些子问题,以确定辅助解决整个大问题的补充信息。
五、将“抛锚式”教学模式运用到我国的教学模式中。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大学英语 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59-03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i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Liu Yanhu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 Liaoning,123000,China)
Abstract:English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skill of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but it has always been a short plank for students’ learning,and there are many improvement in writing teaching.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writing interest,the level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urrent writing teaching method has become a key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In view of thi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learn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chored teaching mode,emphasizing the teaching should be for students to create the real situation,to cultivate students in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problem solving ability.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aching model i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writing and improve their writing ability,which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Anchored instruction;College English;Writing teaching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课程)提出的一般性要求为: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意连贯[1]。从现在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来看,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教学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用词不当、论述不清以及连贯性差等问题,难以写出好文章,急需探索一条新的写作教学模式以改善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因此,该文试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抛锚式”写作教学模式的讨论,对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抛锚式教学被视为建构主义的一个构成部分。本质上,它是以目标为基础的情境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综合。
2 抛锚式写作教学模式
2.1 抛锚式教学模式概述
抛锚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真实情境,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真实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并从多个方面反复进行学习训练。如何设计“锚”是学习与教学的核心所在。比如在写作教学中,影像和软件作为“锚”设计的主流,以新闻、图片、案例等形式作为补充,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视觉冲击,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设计“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确立写作主题、构思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锚”一旦确立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锚”进行课堂讨论,“锚”中蕴含的内容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而且要与学生的知识相关联,以保证为学生提供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如何提高写作技巧中来。
2.2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依据的是吉布森有关“供给者”的理论。杰布森指出,环境的不同特征支持着有机体的各种特殊的活动,同样,不同类型的教材也支持着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作为教学支撑物的“锚”的设计不同,使得建构主义学习观所强调的学习活动类型也不相同。比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真实情境的锚,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2]。
抛锚式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两点:(1)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是指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2)教学设计应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2.3 抛锚式教学的环节
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法。(3)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4)教师总评。
2.3.1 创设带有“锚”的真实情境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缺乏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学习效果不好。而抛锚式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发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2.3.2 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上述情境“锚”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问题既可以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也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独立辨别出要解决的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引导和线索,但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解决问题。
2.3.3 自主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进行相关资料信息收集、分析和总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确定与问题有关的学习内容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的能力。(2)获取有关资料信息的能力。(3)分析、利用有关资料信息的能力。体现在写作教学上,学生可以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并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来完成计划,在这过程当中要保证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自身写作学习的监控和调整能力,而且增强了写作成就感,使学生有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写作学习中来。
2.3.4 合作学习
创建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真实情景是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有时教师抛出的“锚”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由个体来完成比较困难得不到很好解决,合作学习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来实现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有男有女、可以有成绩好的学生和后进生,尽量在性别、性格和学习成绩做到互补。在写作教学中,小组不同成员对同一问题看法不尽相同,存在差异和局限性。合作学习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取长补短,有利于增强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写作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2.3.5 效果评价
在传统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终稿是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被忽略了,不重视写作过程的培养;而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更注重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避免了原来的一锤定音,这种过程性评价更合理、更有说服力,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3 抛锚式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3.1 国外抛锚式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抛锚式教学模式最早是由美国约翰・布兰斯福德教授所领导的认知和技术项目组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学习和教学策略[3]。
Branford研究运用电影《出神入化》做“锚”。该研究在五年级的学生中展开,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授课时以电影内容为素材设立“锚”,而且教学也围绕着“锚”进行;对照班没有设定“锚”,两个班通过不同教学模式授课后,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写影评时能够应用电影中出现的词汇而对照班却不能,并且能将演员的行动与电影情节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抛锚式教学使实验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Glaser认为抛描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他们将10个受过一般教育的学生和9个轻度残疾的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实验分为四个过程:观察分析锚(观看电影To Kill a Mockingbird);复述;角色扮演;学生自主总结。首先通过电影To Kill a Mockingbird将权利、种族、金钱等话题信息介绍给学生,然后经过生生和师生互动讨论,思考一个民族该如何从愚昧、偏见、固执中走向文明、公正、理性,结果表明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4]。
综上所述,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学者主要把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一般写作及批判性思维研究之中,并收到了较好效果。
3.2 国内抛锚式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直到21世纪初,国内学者才开展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是最早将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入国内的专家学者之一。
在1998年,高文、陈海燕在对国内外抛锚教学模式文献综合分析后,全面介绍了抛锚式教学模式,其中包括抛锚式教学的目的、原则和步骤,认为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使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下能够通过自发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5]。
抛锚式教学模式一开始是在科学、数学等领域进行了应用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将其应用在外语教学当中。如李晓董将其应用在在英语写作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效果验证了抛锚式教学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热爱写作,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6]。此外,乔惠娟对抛锚式教学模式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7]。
可见,国内学者们介绍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实施办法,并初步在科学、英语教学等领域中进行了应用基础研究,为抛锚式教学的广泛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有益借鉴。
4 结语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中心”的模式不同,抛锚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效突破。通过“锚”的设立,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大学英语写作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强调合作学习,这其中包括了互相质疑、合作写作、合作评改,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方法。基于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模式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它对教师的知识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如何做到更客观等;但它确实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设“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切实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活跃思维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廖顺萍.“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4):48-49.
[3] 夏天琼.抛锚式教学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写作能力影响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84-86.
[4] 满丹南.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5] 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8(3):68-71.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法 管理学原理 应用 实践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抛锚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加深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抛锚式教学法概述
抛锚式教学强调真实情境的重要性,主张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作为教学基础。笔者尝试将团队学习、案例教学与抛锚式教学相整合,把学生热衷的“管理案例分析大赛”的模式纳入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中模拟案例的真实情景,根据要求分配角色,模拟实景,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对有关理论知识进行提炼、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在分析学生专业、知识点、教学方法与技术三融合的基础上设计了“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抛锚式教学方案,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了体现不同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需求的教学方案,根据不同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编制了抛锚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
1.关于“锚”的要求。“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这种课程特色要求抛锚式教学法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特点:首先,“锚”的操作结果要具有可测评性,可以用事先编制好的评分标准来衡量学生及学生团队的表现。其次,“锚”的选择要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注意将深奥的理论简单化,将基本观点和原理蕴涵于“锚”中。再次,要模拟或者创造一个尽可能和真实环境相似的环境;事件或问题要清楚、详细、简洁,使之能在课程规定时间内完成。
2.关于学生团队。首先,各团队组长的选择至关重要,各团队组长要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比如模拟场景的组织能力,根据场景对不同角色要求进行分工、安排练习的能力。其次,各团队成员中扮演者的扮演要真实,与情景融合。同时,各团队成员要做好详细的记录,随时了解自己的感受。再次,为了发挥各小组的潜力,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团队成员要求搭配合理、分工明确。每小组的成员以5~7名为佳。
3.关于教师。首先,为了保证情景模拟的完整性,教师要善于控制局势,保持课堂秩序有序进行。其次,每一小组结束后,教师可以暂不评论,以免对后面小组的发挥产生影响。但评分要及时,评分间隔太久会影响准确性。再次,教师要让学生事先知道情景模拟的必要的材料和数据。因为班级人数多,指导教师针对每次研讨内容在各小组中优选2~3名学生提前进行辅导,提供研讨思路,再由他们组织小组的研讨活动。
4.关于模块。根据管理学学科特色,笔者将“管理学原理”分为三大知识模块内容:管理概述模块、管理职能模块、管理控制与创新模块。结合三大知识模块内容对应开展大班理论教学设计和研讨问题设计。根据不同模块特色要求,选择可以采用的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分配角色,模拟实景,思考问题,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团队表演的形式考察学生的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在抛锚式教学方案设置之前,教学团队的教师必须在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任务的形成、学生的分组、考核评价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收集课程相关资料并形成统一的教学文本(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实施方案、研讨问题设计、辅助教学材料、学生团队分工表、课堂研讨记录表、考核计分表、评价方式等)。抛锚式教学进行中,各教师也有各自的任务和角色,理论教授、教学内容研究和任务设计、学生研讨时的总结和点评等环节都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教师甚至可以加入到学生团队中间来共同研讨等。模拟结束后,教师要组织科学合理的分析与总结。首先,各团队小组要有专门的总结报告;其次,教师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各演练小组的方案和演练内容进行总评,尤其要找出学生在演练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创新之处,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同时,也要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查找根源,给学生以启迪。
二、具体操作程序
抛锚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创造情境、设计出逼真的场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各学生团队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进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抛锚式教学法的操作需要有科学的程序。
1.情境模拟阶段。对于“管理学原理”课程中不同内容的情境模拟,准备工作是不一样的。对于可以实际演练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操练,而有些不易再现的内容,则可由教师借助网络教学环境来实现。教学环境布置可以采用圆桌形式,以便使团队成员处于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是在专业的管理沟通实验室中进行。学生团队根据事先提供的教学材料进行情境模拟,讨论的内容一般是一个案例,讨论前要规定每个团队成员必须最少发言一次,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每个团队成员累计发言时间上限。
2.协作实践阶段。协作实践阶段是保证抛锚式教学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如“组织”部分的教学中,确定选题为“‘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那么五个和尚怎么分工、组织与管理?”。学生团队接受选题后,先是有计划地制订实践步骤,实践步骤以计划书的形式呈现。计划书的内容大体可以包括:主题、知识点分析、参加人员、操作流程、组织形式、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
计划书的制订阶段充分体现了协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团队成员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不同思想的碰撞必然激发学生主动预先学习理论知识的动机。集思广益基础上设计的最佳方案必然是对知识点的高度理解与概括。
3.评价总结阶段。抛锚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情景教学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掌握基本理论的目的。因此,事先编制好评分标准至关重要。
抛锚式教学涉及的因素繁杂,包括学生前期的材料准备、课堂实际操练中的表现,以及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等,每一种因素都可以评分。笔者将抛锚式教学的评价大致分成两类:小组评价和学生评价。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数据的来源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然后由灰色关联分析软件计算各指标数据。课题组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小组评价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x1:研讨分析的内容;x2:分析报告的形式;x3:陈述报告情况;x4:回答问题情况。学生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评价有助于学习者与同组成员交流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提高学习效果。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习者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学生评价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Y1:资料收集及整理成绩;Y2:自学读书笔记成绩;Y3:本人分析报告成绩;Y4:个人对小组成绩的贡献度。如在“计划、决策、组织目标的基本内涵、作用意义”的教学中,评价内容包括:卡耐基口才训练、自学管理知识分享的表现(1~10分);课前自主学习,非正式合作性小组的研讨表现,如学习笔记和有关记录(1~10分);课堂学习状态表现(1~10分);小组研讨表现(1~10分);总结、发言、组织小组成员开展教学互动及教学活动开展表现(1~10分)等。
笔者根据授课学生特点及课程特色,设计了“‘管理学原理’课程学生团队量化评分表”及“‘管理学原理’课程学生个人量化评分表”。学生期终总评分=研讨总评分(30%)+理论教学表现(15%)+考勤(5%)+期末考试成绩(50%)。
三、结语
抛锚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学习,社会实践目的性和效果增强;形成学习团队,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会自我约束、倾听、协调与妥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综合能力。对增强学生沟通意识和提升沟通技能,强化学生对理论认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将不断以创新的态度积极推动和完善抛锚式教学法的发展,并将此方法推介到其他课程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建构主义 抛锚法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具有实用型和应用型两大特点,这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学科型人才明显不同;其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要比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高;另外,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工作岗位是定位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基层第一线。
二、抛锚式教学设计理论
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其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三、教学设计及实践
1.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学习C语言的语法规则,编译系统使用的基础上,掌握编程技术和算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为后继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
2.实验假设: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对实验班开展一个学期以“抛锚法”为主的教学。
3.实验教学内容案例:
教学内容:循环结构
设计思想: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并且实践了学生成绩计算、成绩等级判定的程序设计,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包括对实现结构化程序的几种语句的语法掌握和运用。教学中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循环结构,而是依据前面的教学、依据本节知识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采用“抛锚式”教学,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探究新问题时使知识活化、重组,形成知识的构建并向能力转化。
教学目标:掌握循环结构的基本特征,实现循环结构的几种语句;
教学重点:循环结构的实现
教学难点:对循环结构的控制
课时:2学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提问: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请同学谈谈:1、结构化程序的三种结构;2如何编程实现对学生的期末成绩的总分与平均成绩进行计算。 回答问题,同时运行之前设计好的成绩计算程序1,把学生现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接着,运行事先准备的成绩计算程序2(可以通过循环,计算多人成绩,并进行成绩分析)。
提出问题:请同学比较成绩计算程序2和成绩计算程序1的差别
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材料 自主学习循环程序的控制语句,因为已经有过语句语法学习的经验,读懂规则没有问题
协作学习:根据自主学习的结果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4.实验效果评价办法: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以相同的试卷进行理论和能力两个方面测试。理论以笔试题为主,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能力测试以程序设计为主,考查学生对程序设计与调试的掌握情况。
5.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1
转贴于
图1-1为两个班级的成绩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优于照班成绩,在能力测试的成绩上尤为突出。
通过一个学期原实验,在课堂教学上,对两种教学进行了比较,发现:
(1).“抛锚式”教学中,“锚”的设计致关重要。在教学开展之前,通过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适当调整。问题的深浅把握是关键。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会造成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偏差,也容量使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问题深了,学生在进行大量探索后,不能够解决问题,容易造成挫折感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问题的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基本情况以及近期学习的反馈等因素综合考虑与设计。
(2).“抛锚式”教学更能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学”。教师的角色从信息提供者变成了“教练”和“学习伙伴”。
(3).在能力培养方面,“抛锚式”教学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主动地思考与探索,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四、总结与思考
抛锚式教学的优势:1.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所有的学生在共同的背景中,对共同主题进行探讨。2.教学问题丰富而复杂。丰富而复杂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与拓展,提高学习迁移力。3.提供脚手架。脚手架的提供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空间,在主题学习(研究)中发现新的论点(问题)。4.促进思考。抛锚式教学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本实验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但在教学完成之时,笔者也深深感觉到,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是万能的。在教学活动中, “教”的技术应该是以“学”的效果为出发点来选择使用,在进行教学准备的时候,首先应该以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的为出发点,选择使用适益的方法或策略来实施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以利于学习效果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关云飞,肖贻杰,徐萍.再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第14期,总第582期
【2】陈宁.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3月第22卷第1期
【3】韩陈桂芳.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5卷(2005年)第6期
1.1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师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标本、模型、图标黑板等传统媒体技术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应用,例如:电子讲稿制作与演示;用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支持课堂演示等。其优点是生动形象,增强了教师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信息高度集成,提高了教师备课和教学的效率。并且有助于教师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仿真教学
仿真模拟技术是指遵循相似原理(几何、环境及性能相似),用模型代替实际系统进行试验和研究。当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为主的仿真模拟技术在教学技术的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虚拟现实VR(VirtualReality)是由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可以获得与环境交互体验的虚拟世界。仿真科技被称为除理论推导和科学试验之外的第三门应用型学科,现已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娱乐游戏等领域。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仿真技术的应用对资金投入大、运作成本高、消耗材料多、危险性强的技能训练更产生深远的影响。
1.3远程职业教育
远程职业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职业院校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职业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分离和信息的传输方式的多样性,通过采用特定的传输系统和传播媒体进行教学,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远距离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的成本。远程职业教育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技术手段。
2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2.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分为五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支架的形式是没有什么规定的,在必要的时候随机对话、解释、合作等都能成为学习支架。提供学习支架的形式随学习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问题、范例、建议、向导、图表等。将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计算机就成了学习的支架。如计算工具、图形处理工具、演示文稿等均可以成为帮助学生进行繁琐的计算、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支架。利用了信息技术实现支架式教学策略可以对学习起到适时性帮助、动态支持、多元化和引导性的作用,支架使学习情境保持了复杂性和真实性,在最需要帮助时应提供适当的支架,随着学习的发展变化,学习支架也应随之调整,在学生已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就撤出。
2.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主要解决惰性知识的问题。它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方面。它的出发点是,将知识缺乏的使用质量与获得知识的方式联系起来。为了避免惰性知识,这种教学利用一个叙事的“锚”来进行,“它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允许学习者鉴定和定义问题,并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信息技术帮助了抛锚策略的实施。学生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辅助运算及用excel作出了大量的直观图,使假想中的问题一目了然。学生既得到了所要的答案,又对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熟练。和支架策略比较,抛锚策略的情境是选取典型材料(锚),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而不是像支架策略那样通过知识点和概念框架进入情境。支架式教学中启发用得比较多,抛锚式探究用得比较多。
2.3认知学徒教学
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的精髓就是使专家在解决问题和完成时进行的内部认知过程外化,使原来隐蔽的过程公开,以便学生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进行观察、复演和实践。如中医正骨学学生脱离真实的临床环境,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临床知识,在见习、实习时学生才跟随带教教师学习临床技能。这样造成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学习的严重脱节,并因临床工作实际情况而使学习内容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将具体的临床技能镶嵌于生动的模拟医院临床环境中,通过建模不仅向学生演示临床技能而且通过讲解将自身的认知过程外化,使学生通过观察来构建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相关过程的概念与模式。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学生主动观察的方法给学生搭脚手架,在这个环节,教师最大限度地运用视、听、触和本体感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再用训练法让学生反复动手、其他学生观察并评论,直到基本掌握手法。由于训练是在高度互动和高度情景化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认知学徒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事实知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这些概念、事实知识在变化多端的临床情境中通过运用而被学生理解、掌握,而这些变化的情境又有助于深化对概念或事实本身的理解。
3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是组织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管理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信息化教学管理。根据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应当选择集中式管理的应用软件服务模式(ASP),该模式下通过web以“一对多”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生通过浏览器即可查阅,不需要建立和维护庞大的计算机系统,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成本。
4结束语
关键词:物理 知识 技能 融合
依托于现代教育理论,立足于教育对象本身,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就如何实现高中物理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将知识转化为问题情境
将知识转化为问题情境,这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使学习者建立丰富的、复杂的,具有高度联系性的记忆表征,从而能够自主地在自己已有的背景下学习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解答,因此着力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能对学生的智慧构成挑战的问题就成为积极有效的教学行为了。
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知识与技能融合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围绕学习主题,按“最临近发展区”的要求为知识建
立概念框架,在概念框架中寻找某个确定的知识支点,它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以便于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这样的支点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较为适宜。它能以“激疑”为起点,通过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化疑”,最后导向“成趣”的目标。点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渴盼,让学生在问题中完善思维体系,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智慧结构中,促成智慧升华。探索开始时要由教师启发引导,再由学生分析。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渐构建,对知识综合性、整体性地认识,并将它合理化、理论化。在个体学习的条件下,再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磋商,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学进行“楞次定律”的教学,笔者设计的学习问题是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首先将有关概念,如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产生电流的条件作为预备知识,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记录各种实验条件下的现象。最后让学生分组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能遵循的规律。这样提供学习问题,给学生一个有力的“脚手架”,根据教师所给的“把手”,学生可主动地思考问题,化解疑难,学好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2.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知识与技能融合中的运用。抛锚式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可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问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事实做为“锚”,围绕该问题进一步学习。例如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方法进行《远距离输电》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感性认识的前提下,提出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减少损失功率?为什么采用高压输电?高压输电有何优点?将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为“锚”,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分析、去思考。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上述的“问题构建”将知识问题化,学生可以在这条用“问题”搭建的“桥梁”上顺利通过,靠近目标。
3.合作性的教学情境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融合的重要保证。要想获得对知识的多种理解,建构出知识的多种意义,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和重组合作性学习的内容,积极创设合作性的教学情境。目前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内容大多是逻辑演绎式的教学体系,适宜于讲授,但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不一定适合。为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学生实现合作,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重组和选择,使教学内容展现知识产生和发现的过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使学生自发产生合作探究的心理需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素材要有针对性。即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问题要有方向性。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问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会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关键词: C语言 计算思维 提升策略
1.引言
自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定义以来,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思维和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受到普遍关注。2010年11月,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正式提出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切入点的倡议[1],顺应新时代对教学体系改革的呼声。C语言程序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对初学者有一定难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学习者存在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如何将计算思维培养融入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索教学改革策略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
2.C语言教学对计算思维的培养特点
2.1计算思维的内涵
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过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将问题清晰、抽象地描述出来并将解决方案表示为一个信息处理流程,不仅限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和科学家,更应是每个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就像阅读、写作与算术一样。计算思维的本质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如约简、转化和仿真、递归、并行、抽象和分解等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2]。
2.2C语言课程与计算思维的辩证关系
C语言是一门基础的计算机语言,是人和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学习者来说,学习C语言可以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有助于其他计算机语言学习。对于其他众多工科类专业学习者来说,C语言是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有助于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开设C语言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使学习者如何使用计算机编程,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C语言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起到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目的。而将计算思维运用到教学当中,应用抽象、分解、约简的思想,使其和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能够突破以知识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实现对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
3.C语言教学对计算思维的培养策略
3.1C语言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C语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较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主动性不高,教学往往遵循教材顺序讲授各个知识点。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必然有其较烦琐的语法,若教学着力点在于语法,必然造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为C语言的学习就是枯燥的语法规范,而忽视解决问题的思路,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4],久而久之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逐渐耗尽,缺乏学习动力。C语言教学普遍存在实践学时不足的情况,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深化知识,提高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指标。另外C语言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数以终结性考试为主,考核方式较单一。
3.2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组织教学过程
计算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人们在真实情况下对问题进行抽象,并解决问题。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通过为学习者提供实践和问题的情境,能够激发和加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通过自主和协作学习方式完成知识构建,并以任务完成情况检验学习效果,学习效率更高。因此,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组织教学内容是培养学习者计算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3]。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设计任务、认识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四个阶段。
在C语言教学中,首先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联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最好是与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例如,在数组这一章,引入选秀比赛打分晋级的案例,学习者对这种场景已经非常熟悉,如何让编写C程序自动为选手评分呢?自然激发学习兴趣。然后以这一项目的解决方案为主线,设计后续认识一维数组、一维数组的应用、认识二维数组、二维数组的应用的学习任务。
二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串联学习内容,需要教师熟悉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学习情况灵活应用。例如,C语言中的运算符很多,如果一次全部抛出,必然使初学者觉得枯燥,而且不知道究竟应该将这些知识应用在何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所以要适当改变教学顺序,在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中增加相应的知识点。
三是在实施任务阶段,虽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协作性,但是由于学习者知识与经验所限,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依然无从下手,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需要运用计算思维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帮助学生进行任务分析与分解,对学习者进行引导。例如选秀比赛评委打分从低到高进行排列的问题可以约简为理解数组存储方式和数组排序问题。
四是任务评价,分为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在评价前教师要进行项目小结,学习者可以通过教师评价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另外教师设置观察点,如学习态度、知识点掌握程度、小组间交流合作、个人表现等进行自评和互评。
3.2以抛锚式教学模式组织学习的路径
抛锚式教学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所谓“锚”是指某种问题的情境,要求学习者到实际环境中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5]。通过镶嵌式教学和成员间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实现学习目标。抛锚式教学是使学习者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十分重要的途径。抛锚式教学可以分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几个环节[6]。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使学习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如在字符与字符串这章,引入一个检验密码的程序,用户有三次机会输入正确密码的问题,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学习者很容易想到用循环语句控制输入的次数,这是已有的知识,但输入的密码是一个字符串,就涉及字符串的存储和比较问题,这就平稳地过渡到新知识点中,从而确立学习问题,这是抛锚的过程。
计算思维的培养必然依赖于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抛锚式教学特点之一便是由教师向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习者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通过字符数组的定义、赋值进行相应知识点的链接,建立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常用的字符串函数列表,让学习者通过自主、协作学习方式找到需要字符串比较函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完成情境问题的关键步骤可以分为相关变量的定义、判断输入密码是否正确、控制密码输入的次数。讨论结束后自主编写程序,在效果评价环节先进行小组自评,然后由教师组织互评,特别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唯一进行讨论。总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抛锚、搭建支架、讨论、探究和实践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知识点,这是计算思维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4.对计算思维培养的总结与评价
目前,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主要针对信息类专业开设,通过一学期教学实践,对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个人表现、团队合作和课程成绩等维度进行比较,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对C语言学习有可喜的进步。在采用任务驱动式和抛锚式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思维为方法指导,使自主、协作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养成一种习惯。
5.结语
计算机科学并不仅提供一些技术、一些硬软件和系统,还提供一种思维模式。是对所有领域、职业都适用的,都是能从中受益的。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思维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除了C语言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的共同培养。
参考文献:
[1][3]康苇苇.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教学模式分析与案例设计[M].重庆师范大学,2015.4.
[2]Jeannette M.Wing.走进计算性思维――微软亚太教育峰会.天津,2012.1.
[4]杨阳,沈黎,杨明,等.电类大平台下C语言教学与实践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5).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引言
建构主义又称作结构主义,其思想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出来的,后来又汲取了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精髓,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西方教育界,自21世纪初开始被我国广为接受,并引入到外语教学研究当中,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揭示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强调认识的能动性。所谓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的学习不是通过教师教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用相关的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与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为目的,为有效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主要理论基础和支撑条件。
二、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有: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随机通达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抛锚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
1.支架式教学模式
所谓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为学生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此框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支架式教学模式就如建筑行业中的搭脚手架,老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最后自己淡出,就如房子改好了就要撤去脚手架一样,教师只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如听、说、读、写、译等知识以及语法、语音的学习,还有课文尤其是说明文、议论文等教学内容适合于用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有: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2. 随机通达教学模式
所谓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指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学习同样教学内容,从中获得对同一事物或问题的多角度的认识与理解,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因为此模式是针对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设计的,所以比较适合于英语的词汇、语法规则和翻译技巧等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内容的教学。随机通达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的环节有:情境呈现、随机进入教学、思维发展训练和小组协作学习。
3.抛锚式教学模式
此模式以真实事件或事实问题为基础,确定真实事件或问题被称为“抛锚”。教学的重点聚焦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借助情境中呈现的不同背景帮助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抛锚式教学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关系密切,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规律,即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意义是怎样建构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什么样的环境是理想的学习环境等,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这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教学实践予以启示。
1. 任何教与学的活动,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是能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应同时予以并重,既要重视师生之问的“双边活动”,也要充分调动学生间的“双边或多边活动”;同时需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利弊,自觉地避弊取利。
2. 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英语教学应大胆改革和创新。
对于学习的潜能,学生是具有,他们并不缺少创造性,而是缺乏展现才能的舞台,缺乏尊重个性的具体指导。英语教师应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上,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 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悟出学法,课堂上尽量少灌输。
3.教师应关注反省和不断更新教学观。
教师应从建构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去。
四、结束语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新模式,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学习者可以在创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和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新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善于浏览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与协作意识,是完全符合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Duffy,T.M.&D.H.Jonassen.Constructivism:New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1,31(5).
[2]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1(3).
[3]莱斯利P 斯特弗,杰里盖尔.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C]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2.
[4]刘邵宾. 构建建构主义英语教学观[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4).
[5]李丽华.建构主义英语课堂环境设计[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它们的结合日趋紧密,有着教育心理化的趋势。心理学的技能掌握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理论基础,如练习的主动性、分布练习、局部练习与整体练习、练习的反馈强化、技能的迁移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它是由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学习理论。它不仅关注知识的表征和意义学习的过程,而且还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的意义。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圃社会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知识意义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奉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类学习具有自发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和内在潜能;强调要尊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要把学习者作为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交融、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担当起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或学生的帮手、助手的角色,并积极发挥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觉得是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小组式学习易于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习者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罗杰斯认为: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的,是意义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学习的作用;强调意义学习或意义建构;强调师生交互、自主、探究、开放、实践、综合、多样性等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核心所在。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现代教育学习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开放化和师生的交互性,现代社会也呼唤人的个性的展现,因而教育要给予学习者个体选择教育客体的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习个体需要基础上的,无论是学习目的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的选择,都离不开学习个体的需要。因而,个体需要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源泉。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习者有非常明确的学习动机,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模拟科学家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或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再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使学生成为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兴趣和爱好,与一般学习方式相比,学习者的个性因素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应用,活动中不能只让学生从基本知识剩理论观点,总是停留在抽象思维层面上,而要关注过程的实践活动,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学到科学知识,又使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自主、开放和研究性学习,必须有适合学习者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学习内容的情景支持、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和构造方式、知识的结构体系、学习平台和创作平台、实验平台、知识水平测试系统和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研究、设计、验证求解方案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雇用创新能力的虚拟研究机构。在构造良好的立体化环境中,学习者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进度,能随时监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主”、“探索”和“交互”的特征。
三、研究性学习的交互环境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无疑学生是主体,而教师从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和指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看学生能否有所发现、有所制造,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交互环境随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并阅读老师的解答;教师可以通过交互环境随时阅读教师的解答;教师可以通过交互环境随时阅读学习的问题,并把解答写入其中。这样,对于学生,他所面对的是没有人格的机器,可以以轻松的心态毫无顾虑地提出问题;对于教师,可以直观、全面地考虑所有学习者遇到的问题,便于发现所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师生交互性和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即有机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图所示)。
在教学中,师生交互环境方式有集中讲授方式、集中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方式、非集中环境下的 个别化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对于上述的不同教学方式,我们要通过对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保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
交代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通过语言和动作指导观察的重点、特征部位等;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述观点;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意建构;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强化记忆,促进迁移。对重点问题给予强调,帮助记忆。联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参与性学习活动。对教学资源提供的情境,进行积极的观察,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反应;实际操作,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查询检索,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观察,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深入思考,发现并提出进—步探索的问题;通过学习资源进—步的研究,或进行仿真实验,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环绕待探索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参与协商讨论;在协商过程中,积极通过语言文字(计算机汉字输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计算机汉字输入),进行意义建构,即对学习过的内容中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进行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归纳。
通过教学设计,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将可以营造一种学习者可参与的教学环境,建构一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能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的。对学生学习方法或认知方法的培养是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学会通过信息获取、加工处理、问题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性学习可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 Instruction)”、“认知学徒式教学(Cognitive Apprentices hip Instruction)”、“抛锚武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自我反馈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自主学习策略。我们在立体化学习环境中,主要来用了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式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撒去支架。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学生逐渐内化和掌握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学生获得这些技能后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支架式教学的环节是:①搭脚手架;②进入情境;③独立探索;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又称情境性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抛锚固定一样)。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的环节是:①创设情境;②确定问题;③自主学习;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
(三)随机进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