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范文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

第1篇: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范文

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发挥作用,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如何评价等等,应该是我们探索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那么初中化学应如何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1.面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家庭小实验类活动。生活中有很多事与化学息息相关,也有很多物品可用来做化学小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和安排一些学生在家能独立完成的实验,可以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使学生对于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关系有更深切的体验。如结合农村家庭实际可设计以下家庭小实验:制简易净水器、利用家中材料制取二氧化碳、饱和食盐水中放蔗糖的实验、清洗水垢等。

2.结合热点和学生兴趣设计研究性的专题活动。学生在学习中会提出很多问题,有的可能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可能提出课堂学习中较困难或没有完全弄清的问题,有的可能提出与最新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等。教师对这些问题适时给予引导,就可将其设计成具有一定层次的专题研究活动。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根据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还可以设计以下专题研究活动内容:学校附近水域污染情况的调查、测定当地校园及周边土壤的酸碱性、酒与人的健康、灭火器的识别、易燃易爆物安全措施的调查、家庭常见燃料调查、铜器的生锈与防护、测定当地雨水的PH值、探究一些植物色素对酸碱度的颜色变化和从植物花瓣中提取酸碱指示剂。

3.寻找实验代用品。比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用植物的叶片自制书签等等。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联系实际,深化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引申课堂演示实验,应用化学相关原理解释生活现象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之一。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学校的条件和师资水平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身心特点,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要使学生获得参与活动的积极体验,全方位地明白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配合化学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文献查阅、实验观察、调查访问、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通过研究活动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发展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交往、沟通的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精神。

三、开展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还应该注意策略

由于初三学生生活阅历少,化学实验技能也较低,自我保护能力弱,自主进行化学实验困难是较大的。尤其是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弱,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象,不会深究差异的原因,也不能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因此,在初中组织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策略:

1.课前设计策略:对专题性研究活动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走,然后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在专题性研究开展的初期,要带领学生做一些课题,在学生学习和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后,再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并保持开展活动的兴趣。

2.分层策略: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和社会阅历是有差异的,要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在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为少数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如提供活动所必需的物品、资料和信息,解决活动中的疑难问题等,为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层次高一些的有研究性的活动内容。

第2篇: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化学实验教学;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基础知识作为载体,其内容包括:探索性化学实验过程;选择具有值得研讨的化学问题;选择跨学科的综合应用问题等。在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学什么”要由教师自己选择;在研究性学习中“怎么学”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学生自己作出预测和规定。

下面谈谈本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一些体会。

一、正确理解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这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实践的情境,是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要精心选择并确定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来考虑研究课题,更主要的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合的研究课题。根据一个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感悟,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确定课题。

1.在日常化学教学中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探索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用CuO、Fe和H2SO4来制取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从平时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改进这一探索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让学生首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小组交流、评价各自的设计思想,推选确定各组的最佳方案,然后全班交流、评价,说出各个方案的优缺点,选出全班最好的实验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一探索、研究的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化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潜能。

2.结合学生日常生活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

生活中到处都有化学现象,化学就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生活,在生活中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到工厂、商店、农村开展实地查看、咨询、实验,最后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研究过程撰写化学小论文。

3.把研究性学习课题与课外实践联系起来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主动探究。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把学生的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1.引导学生落实实验方案

教师结合实验内容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师生共同交流,寻找多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检验酒精燃烧后的生成物时,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有许多不同的检验方法,有的学生说先检验水的生成,再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有的学生说先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再检验水的生成。于是老师就让他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再说明原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指导学生改进现有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过于复杂,实验时间长,药品浪费多,甚至有些实验现象不是很清晰,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一些有效的改进,促使实验准确无误。

3.在实验中引领学生探究影响实验的因素

如,用加电解水时反应速度较缓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H2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还可以加入什么物质,这些物质对产物有什么影响,可让学生探索原理,归纳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

4.让家庭小实验成为学校化学实验的有效补充

第3篇: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范文

一、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教育中以教为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必须转变到以育人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创新为中心的教育思维上来。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潜力的人才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基础,实施不同的教育模式,力求给他们创造平等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创新知识综合起来,在运用中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实现创新,实现对真理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

二、兴趣是研究性学习的催化剂

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或某种知识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时,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面起了很大作用。首先,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选择就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然后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运用到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实验得出研究结果,他们将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就更加培养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如:白色垃圾环境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三废”如何处理?这时,学生在强烈环保意识的激发下进行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亲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知识存在,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研究创新,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创新能力培养体现。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创新

创新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化学学科内容丰富,需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化学中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在思考和实践中能突破常规、不拘一格、另辟蹊径的巧解问题的能力。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在贯彻“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选拔人才”的命题指导思想下,进一步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了开放性试题,这些试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命题立意深刻,设问开放,答案灵活,评分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化学教学中设置研究性学习就是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得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遇事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创新。

四、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是使学生具有独立在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化学学科内容广泛,知识点很多,教师要让学生愿学、乐学、善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自学化学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与以往传统教育模式所不同,我开展研究性学习,坚持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主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觉主动的参与者,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我在教学中只是个参谋或咨询人员,我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了学生正确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化学这门学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五、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第4篇: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 学习兴趣 初中生 化学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化学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并充当着学习化学的“催化剂”。可是,许多教师没有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应当怎样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呢?

1.通过展现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语言是初中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课,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往往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学会运用学习方法。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以树立学生自信心为目的适当鼓励学生。

教育局新出台的新课标规定,要求教师让每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以愉快的心情认识并学习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所以,在初中第一节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化学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人类在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的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了解神奇的化学世界。另外,一个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主动联想。一位优秀教师生动的语言,往往能将一个很复杂的概念通俗化地表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一个优秀教师丰富的语言还能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兴趣自己探究。斯维特洛说过,一个教育家最好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师在一节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可以让一节课堂从枯燥无味变得幽默风趣、诙谐有趣,还可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上课环境。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展现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利用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研究表明,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面对这个神秘而又未知的化学世界都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出现的一些化学问题通常会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学会把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与我们平时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相关联,让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上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化学知识的原理,同时可以发现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及化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且渐渐学会独立自主分析生活中常常存在的一些化学小问题并尝试解决。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牙膏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河边的石头里面提取的,如果想体验一下人生的话大家可以试着用石头刷牙。这样的讲解既幽默又能把化学知识简单明了地传递给学生。

3.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多年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不断更进。老套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趣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或者厌倦学习。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采取创新有趣的教学方式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随机应变地根据一节课堂的教学内容,运用一些例如质问答疑、小游戏、小比赛或对比论证等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可以在刚教完一个新知识点为了验证或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将学生分组采取提问回答或者知识抢答赛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做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4.教师合理利用问题设问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非常喜欢轻松愉快的互动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合理巧妙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紧紧抓住学习的心理活动,从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传授原子和分子概念的时候,可以在课堂开始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留下字样,让学生好奇教师写下字样的含义。在学生疑问充满心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两瓶溶剂摆在桌面上,然后告诉学生,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演示在化学中的“1+1不等于2”。接着教师就把两个同样100ml的溶剂相混合,结果得到一瓶体积不为200ml的溶剂。此时学生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心中的疑问定会越来越多。这样在一节课堂开始的短短几分钟,教师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这节课堂悬念迭生,扣住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接着教师就可以站出来为学生排忧解难,诱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分子之间是否还存在间隔,分子是否无时不刻在运动等问题,一节课的主题自然而然就导入了。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慢慢解开种种疑问了。

总之,初中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变教学地位,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而言,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技能。有位学者说过难教并不代表不可以教,只要经过教师的努力,学生有很大概率转变。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趣味实验;家庭实验;个性教育;成功的体验

一、设计趣味性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效开展趣味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趣味性实验简单明了,现象引人入胜.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极强、求知欲极旺的时期,他们对“新奇”的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笔者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中引入趣味性化学实验,把课堂内容设计得惊奇不断,学生便会紧跟着课堂节奏,聚精会神地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例如,上第一节课的时候,笔者课前用无色酚酞溶液在纸上写上“化学欢迎你”,并晾干,上课时,将纸挂在黑板上,课堂上请一位学生用喷雾器把氢氧化钠溶液喷向该纸,像变魔术一样,空白的纸上立刻出现五个红色大字,学生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接着设计让学生把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内壁分别沾有酚酞、硝酸银溶液的两个透明的“空”杯中,“白开水”马上变成了“红酒”和“牛奶”,学生都惊叹不已,觉得化学太神奇了,化学实验让他们着迷了.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启蒙阶段,让学生满怀好奇心,走进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趣味性化学实验不仅给学生带来欢笑和惊叹,也带来了困惑和思考,它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吸取养分.

二、 设计家庭小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有趣”的家庭小实验能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充分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加强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笔者将家庭小实验作为日常生活和课本知识相结合的桥梁,设计一些独特的家庭小实验.在学氧化碳时,学生知道二氧化碳可用来制造汽水,但没有制取汽水的体验.笔者结合二氧化碳的知识,设计让学生在家里利用白糖、果汁、食用的碳酸氢钠,柠檬酸、和一瓶纯净水,按照实验的操作要点来制作汽水,最后每个学生把自己做的汽水带回学校和教师学生一边品尝汽水,一边探讨发生反应的化学原理.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化学知识的乐趣,兴趣变成了学习的内驱力,化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提高.

三、设计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生活中恐怕还有许多化学现象我们没有发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要求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因此,帮助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问题也是课程的目标之一.笔者在讲授化学知识时,紧密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觉得亲切易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有机合成材料的知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虎门一年一度的服装交易会上有一位销售商说他卖的衣服是百分一百纯羊毛的,你如何运用化学知识来鉴别其真假呢?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在运用自身的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终于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把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融合到课本的知识里,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又比如,笔者结合课本知识设计了一系列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角度分析讨论: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有什么危害?如何预防酸雨并保护环境?等,这样,课堂知识就紧密地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培养起来了.

四、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它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注重化学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结合化学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或者其他学科在化学中的运用,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和物理、生物知识讨论、分析、解决:(1)为什么点根小蜡烛就能把“孔明灯”升到半天高?为什么只能到一定的高度而不能无限地往上升? (2)变色龙怎样做到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的?(3)鱼在水中是怎样通过增减腹腔的空气量而随意升降的?大千世界,社会万象,无不错综复杂,生动有趣,只有保持充分的好奇心,才能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一个新闻报道中,一个成年市民在街上的沙井盖旁点火放烟花,竟然被炸了重伤,沙井盖飞到两层楼高,街两边窗户的玻璃也被震碎,这好像很不可思议,可是,只要想到沙井盖处有沼气泄漏,里面的混合气体比例在爆炸范围内,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综上所述,趣味实验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乐趣,日新月异的日常生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在教学中,只有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只有取材于生活,知识才不会枯竭;只有与时驱进,知识才能历久常新.

参考文献:

[1]李闻霞. 从生活走进化学 用实验探究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0).

[2]刘成坤. 从优质课评选看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

[3]应永萍. 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获得成功的体验[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9).

[4]叶景鹤.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J] .百花园地,2009(8).

第6篇: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范文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研究性课程,因为当初“研究性学习”就是作为一个课程名称提出来的。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现在看来,研究性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课程名称,它还是(并且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课程固然是以这种学习方式为主,就是在学科课程中也应该大力推行这种学习方式。目前,我们正面临着改革传统的化学教学的艰难任务,研究性学习可以作为改革化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化学课程中推行研究学习方式可以吗?找不到课题怎么办?不会研究怎么办?影响教学质量怎么办?影响考试成绩怎么办?学校条件不允许怎么办?不少教师总是担心,觉得不太放心。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大胆创新、大胆改革的精神。

一、增多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国际教育测量与评估组织的调查表明,中国学生在理解各数学方面的水平比美国学生要高,但缺乏动手实践的经验,缺少发展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机会。当前呆板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国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大大少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中国学生的校外活动,科技含量稍高一点的只是属于那种只能看不能摸的“外表观看型”,更不要说是亲自动手操作“过把瘾”了。何况这种科技含量稍高一点的“观看型”内容也只是在屈指可数的几个大中城市才有可能,学生实验也是安排6~7人一组,大家围着看个热闹。因此,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增设学生实验,不指明步骤,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根本所在。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内学知识,课外求发展,加强“应用意识”。

二、设问式与讨论式结合,达到课堂教学优化设置

中学化学教育改革,往往有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但很少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法。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巧用设问式与讨论结合,达到了较好效果。“设问”可成为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发剂,使学生拓宽思路。教材上的知识,往往是问题形式的堆积,设问时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知识内涵,联系教材中与之有关联的若干知识点,利于学生从整个中学教材体系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设问式教学法”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思想,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和启发,通过设问,由点连线,由线结网,层层推进并富有启发性,缩短了学习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设问题目要符合启发性、研究性原则,符合师生协同交流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确定课题,教师可提出问题由学生解决,学生也可提出问题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师与学生一起不断地改进、引申、深化,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展、深入。

三、选择好研究性课题,上好专题研究课

指导学生选好研究性课题,已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参谋,指导学生参考《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提出的课题,或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特长、兴趣、学习实际,选择适宜的课题,以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争取最佳研究效果。例如:高一年级的课题为:1.分析市售食盐纯度,掌握检验食盐中含碘的方法。2.调查市售补钙保健品的种类、钙的存在形式和钙元素的含量。高二年级的课题为:1.调查自来水厂使用什么物质做消毒剂,分析自来水的成分,以及在不同用途中还应作如何处理?2.调查洗涤剂的品种、主要化学成分、性能和价格,如何识别它们?高三年级的课题为:1.调查建筑和装饰材料中常用化学品的名称、主要化学成分和用途。2.调查常见陶瓷器、玻璃制品、有机玻璃制品、金属制品的性能,主要化学成分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因为专题研究是一门新课程,正处在实验和探索阶段,为了保证能顺利落实,首先要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学校领导要正确认识专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为开好专研究课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要增大有关投入,给予必要的物质保证。很多专题研究还需要得到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与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争取帮助和支持。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注重评价的作用,在评价研究成果时,要注重对研究过程的评价,并以鼓励为主,以提高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积极性,切忌讽刺挖苦、打击学生情绪等。

四、组织课题小组,制订研究方案

第7篇: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有效策略

所谓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是指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独立实验操作,对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具体反应和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而得出实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教学能够对化学物质的性质有充分了解,并能够充分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体现和发挥。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与开展家庭式的实验等教学策略,使初中生能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发现。学生在展开广泛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科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使化学教学的成效得到有效提升。

一、掌握实验基本知识,提升探究学习效果

基本理论知识是指导和验证实践操作的依据,初中化学的教学和实验更是如此,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和学习的必要前提。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实验操作,进而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相应的探索与研究。初中学生接触化学学习的时间较晚,如若不很好地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化学原理和知识,即便对化学学习与探究实验活动充满兴趣和求知欲,也不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实际实验操作中。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之前如果没有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关的实验知识和注意事项,就贸然进行探究和讨论,则会使学生不知所云,甚至打击其对于化学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教师务必在确定学生掌握了实验基本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够对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扩展研究,研究化学现象的原理和实验方法等。

例如,苏教版初中化学第四章有关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时,教师在进行讲解之前应当让学生明白:燃烧灭火的原理以及物质能够进行燃烧的必要条件,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燃烧的要求是什么。学生只有对这些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研究。

二、鼓励学生亲历探究实验,掌握科学实验方法

初中化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亲身参加与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初中生经过了亲身的实验经历,能够获得对探究性实验的体验,从而才能掌握并记住进行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掌握并明确进行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方法和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先根据实验的要求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大胆提出假设的时间,在进行实验结果及现象预测之后,根据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此后,再将各组的设计及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后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实施,按照设计的合理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得出结论后进行探索与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认识到进行探究性实验所需的科学严谨态度,更能够在获得实验知识的同时明确假设探究对探究性实验的必要性,了解探究性实验是化学实验研究获得证据和准确数据的重要手段及方式。

例如,苏教版初中化学第七章有关酸碱性物质的教学时,在进行酸碱中和等探究性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实验的操作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明确酸碱物质能够发生中和反应的必要条件,并在实验完成之后进行独立探究,总结出反应规律及反应现象,正确掌握进行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三、进行家庭式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家庭式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是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及技能得到培养和提高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更加愿意参加化学实验与活动。在各式各样的化学实验活动中,学生能够得到很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其正确积极的科学态度以及价值观都能够得到促进和发展。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家庭状况,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家庭性的小实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思维的发散,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和探索实验中遇到的创新性问题。家庭式实验的要求和特点则是简单方便,能够让学生通过简易的操作得到正确的化学现象,使之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独立的家庭式实验操作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最大程度地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例如,苏教版初中化学中有关澄清石灰水的制取实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实验安排给学生,让学生独自进行家庭式的探究实验。通过使用干燥剂进行澄清石灰水的制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

总而言之,探究性实验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创造与思考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下养成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良好习惯,对新的知识和探索性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策略和模式,能够使学生不断发展自身综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创新能力和思维的进步,提升归纳和推理能力。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还能够使化学教学的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郭洪敏.试论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与研究[J].理科考

试研究,2014(2).

[2]杨友浩.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

[3]杨远志.浅议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J].中学生导报,2013

第8篇: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社会互动理论;初中化学;教学;理性分析

一、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初中化学教学的应试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验课,老师演示,学生观看,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因为初三学习任务重,更加忽视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交流,这些因素使原本生动活泼的化学学习变得单调枯燥,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率低下,更会引起初中化学教学上问题的积累,最终会形成对学生成长的制约,丧失了初中化学课程设立的目的和初衷。

二、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耐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和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包含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框架。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力量,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费厄斯坦认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中介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互动)实现的。维果茨基与费厄斯坦均强调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周围人(教师)的中介作用。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之中,而对学习者而言教师是其最好的互动对象。

三、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嘉鱼县城北中学初三年级两个自然班(一个实验组65,一个对照组61),共126人。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只有初三才会学化学。所有研究对象都于2013年9月升入初三,2013年7月份,这个年级的所有学生都补过两个月的课,都对化学课程有了一定了解。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讨论以下问题:在社会互动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是否提高。

(三)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问卷调查表和化学测试题。化学测试题包括笔试和实验两部分。实验前2013年9月,测试内容是暑假两个月补课内容,实验后2013年12月测试内容是之前学的所有内容。

(四)研究步骤

第一步,问卷调查。所有研究对象被要求完成关于其化学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表。由于部分学生没能按要求填写问卷,因此,问卷调查中只有116份有效数据能用于数据分析。第二步,教学实验。实验开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化学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成绩有明显差异。实验时间为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

(五)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态度。非常积极,这部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并且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较积极,这部分同学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但是不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一般积极,上课、回答问题、学习任务完成情况都一般;不积极,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积极有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实验组,44位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占总人数的67.69%,12位同学的态度表现为较积极,占总人数的18.46%,5位同学表现为一般积极,占总人数的7.69%,3位同学表现不积极。对照组,35位同学学习态度非常积极,占总人数的55.55%,10位同学表现得较积极,占总人数的15.87%,14位同学表现一般,占总人数的22.22%,4位同学表现为不积极,占总人数的6.35%

(2)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实验组,非常感兴趣41人,占总人数的63.08%;较感兴趣14人,占总人数21.54%;感兴趣8人,占总人数12.31%;不感兴趣2人,占总人数3.08%。对照组,非常感兴趣29人,占总人数的46.03%;较感兴趣12人,占总人数19.05%;感兴趣11人,占总人数17.46%;11人不感兴趣,占总人数17.46%

(3)学生化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实验组,43人非常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的66.15%;14人较好地完成,占总人数21.54%;8人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的12.31%;2人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3.17数%。对照组,36人非常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的57.14%;10人较好地完成,占总人数15.87%;13人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的20.63%;4人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6.35%。

(4)学生对学生之间合作的态度。实验组,39人非常愿意合作,占总人数的60%;18人较愿意合作,占总人数27.69%;6人基本愿意,占总人数的9.23%;2人不愿意,占总人数3.08%。对照组,31人非常愿意合作,占总人数的49.20%;14人较愿意合作,占总人数22.22%;11人基本愿意,占总人数的17.46%;7人不愿意,占总人11.11数%。

(5)学生对化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数据显示,实验组,43人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66.15%,14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的21.54%;6人满意,占总人数的9.23%;2人不满意,占总为人数3.08的%。对照组,实验组,33人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52.38%,16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的25.40%;10人满意,占总人数的15.87%;4人不满意,占总为人数的6.35%。

(6)实验组和对照组考试成绩如下

(六)教学实验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是同一位化学教师,实验前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实验后,实验组根据社会互动理论的观点,学习中强调了教师的参与,并在学习各个环节中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互动。具体实施如下:(1)教师与学生之间。自始至终,教学过程中都有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经常相互交流。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比如让学生能够利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建议,帮助控制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有目的有重点地完成学习目标。(2)学生之间互动。化学需要做很多实验,教师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比如,化学实验二氧化碳、水的结构、氢气,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次实验,小组成员不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3)学生与学习任务的互动。初中化学讲的都是基础知识,枯燥的定义无法让学生理解,例如,PH值、化学元素、空气的成分等。每讲一节新的内容,让同学先利用网络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解,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兴趣会更高,注意力会更集中。

实验结果:经过将近半年的教学实验后,实验对象参加了2013年12月的考试。如表1所示,实验组学生的化学成绩有了大幅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社会互动理论下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参考文献]

[1]张丽冰,《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英语课堂展示教学模式》,教育导刊,2008(8):4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宋方国,新课改下如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J].新课程(中学).2010(09).

[4]彭校安外全教.育初.2中01化0(学S2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第9篇: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理念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55-01

与传统的化学课程相比,新课程理念注重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倡导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必须紧紧围绕中学教学实际,将新课程理念全面贯穿、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课堂为主渠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由理念到行动的升华。

一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不仅能从实验中去认知事物,而且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是,传统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被人为地划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类,而且大部分是演示实验,并且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抑制;二是教师只是向学生死灌知识,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是传授知识、学会解题,忽视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三是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预设的、确定的东西,对问题的解决只要求一种方案或答案,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不利于而且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以上问题与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大相径庭,不能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因此必须彻底改革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以“钢铁锈蚀”为例,探讨一下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案。一是提出问题。通过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资料的收集,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钢铁为何锈蚀?如何防止钢铁锈蚀?二是作出假设。学生依据日常钢铁生锈的经验及已有的化学知识,提出以下可能假设:钢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氧气作用的结果;钢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水分作用的结果;钢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和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三是实验探究。分组,由学生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四是得出结论。由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五是课后延伸。收集资料并交流讨论,提出钢铁防锈的合理建议。

从上述程序不难看出,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方案使学生处于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是动眼、动手、动脑,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学到了技能,而且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

二 用活教材,使课本内容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最好教材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因此课本内容应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好教材。这需要教师的挖掘、提炼和加工。例如,在教学“金属活动性”时,笔者通过以下习题进行如下加工。

习题1:金属与某些酸、盐溶液的反应可用于说明金属的活动性。根据下列事实,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1)锌能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而铜不能;(2)镁与盐酸反应比铁与盐酸反应剧烈;(3)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习题2:你知道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利用实验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金属活动性知识是教材中的基础内容,但经过教者的精心设问,给学生提供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习题1是课本知识的再现,习题2则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题目的设问易、中、难层层递进,习题2的答案不唯一,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给学生留有非常大的创新空间。笔者在进行教学时,从反馈的情况看,学生研究和创新的潜能较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尽管学生提出的某些方案还不够完善,但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经过修改,最终还是解决了问题。

三 精心设计,使习题课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习题教学是课本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它既能对课本内容起到巩固、加深和提高的作用,同时又能通过学生对某些习题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自主不是放羊,需要引导。在高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今天,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指导者的责任。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充满智慧的动态生成,同样也需要预设,需要每位设计者对关系到教学的所有可操作的因素加以分析、选择和组合,以求最大程度的教学成功。

例如,在学习 的检验方法后,为了帮助学生真正从本质上理解和加深,习题课上笔者要求学生用可溶性钡盐和稀盐酸或稀硝酸,设计检验溶液中是否含 的新方案。

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之间讨论分析,教师引导、点拨,既使学生对于 的检验成竹在胸,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这就改变了传统习题课教学做习题、讲习题的枯燥乏味、事倍功半的状况。

理念是高度概括的原则性指导意见,不是行为,本身不可能获得教学效果。只有我们创造性地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操作行为,才富有灵性,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果新课标理念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保留在文章里,教师走进课堂仍“重操旧业”或“穿新鞋走老路”,就不可能触及灵魂,化学课程改革也不可能换来实质性的变化。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握新课标,实践新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