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范文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第1篇: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浅层地震;折射波法;高密度电法;隧道勘察;断层;围岩类别;紫之隧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公路网络完善的须要,也促进了道路交通建设飞速发展。

隧道在道路交通建设中是必须可少的。在隧道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阶段,通常需要查明第四纪覆盖层厚度、下伏基岩面埋深及其界面的起伏形态、各岩土层的分布特征及其性质、纵波波速等地球物理参数;同时查明隐伏构造、岩溶等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性质、特征,为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及地球物理参数。

能解决此问题的地球物理方法较多,如地震折射波法、地震反射波法、直流电测深法、联合剖面法、高密度电法和大地电磁测深法等。但受勘探成本、工期以及隧道地形条件限制,隧道勘探中一般采用地震折射波法和高密度电法。

1 方法原理

1.1 地震折射波法

地震勘探是通过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向下传播,当遇到波阻抗差异较明显的分层界面,即下层介质的波速大于上层介质且入射角大于折射临界角的时候,地震波会在层界面上产生折射,利用地震仪接收折射波,分析折射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路径、传播速度,进而推测地下地质体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处理软件,提取折射波初至时间可以求得下层介质的埋藏深度和各层介质的纵波速度。数据处理方法一般有:t0差数时距曲线法(t0法)、表层剥去法和哈莱斯法。其中以t0差数时距曲线法具有简便快速、对埋深和曲率有较大的适应性等成为较为常用的折射波处理方法之一。

1.2 高密度电法

1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

1.1 高密度电法的工作原理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常规电阻率法大体相同。它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探方法,根据在施加电场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的分布规律,推断地下具有不同电阻率的地质体、构造的赋存情况。高密度电法的物理前提是地下介质间的导电性差异。通过A、B电极向地下供电流I,然后在M、N极间测量电位差ΔV,从而可求得该点(M、N之间)的视电阻率值ρs=KΔV/I。根据实测的视电阻率剖面,进行计算、分析、反演,便可获得地下地层中的电阻率分布情况,从而可以划分地层,推断地质构造产状等。

2 应用实例

3 结论

高密度电法虽能够直观地反映地下电性异常体的形态,可以定性的确定低阻带、断层的位置,但所得到的电阻率等值线图反映的是岩土体的界面形态,对界面深度的解释仅属于定性结论,在地形特别负责的地区,不能准确地确定埋深;而地震折射波法能够较为准确地确定基岩上覆盖层(或低速层)厚度与纵波速度,能够勘察地下构造情况。

综合两种地球物理方法由于从不同的物性差异上给出同一地质本质的不同现象,有效的查明覆盖层厚度、断层及破碎带的分布,取长补短,使解释的可靠性得到大大的提高,综合弥补一种方法解释的缺陷,提高解释的精度。因此这两种方法是有效的。

物探工作本身具有多解性,只有掌握了更加多的边界条件,才能得出更客观的推断结论,建议结合探槽、钻孔等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综合分析验证,提高物探解释的精度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地震折射波法和高密度电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曾国等,物探与化探,2009.10,33-5;

第2篇: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范文

2004年,大地震引发的印尼海啸夺去十几个国家至少22万人的生命。就在人们对那场灾难还心有余悸的时候,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历史上规模罕见的地震和海啸,随后引发的核电站事故使日本面临空前的灾难。就目前而言,科学上对于地震与海啸发生的关系仍有许多未知数,海啸预警依然面临极大挑战。什么样的地震才会引发海啸?海啸到底能不能预测?遇到地震和海啸我们应该如何避险?本刊搜集和推荐了一些与地震、海啸有关的网络资源,希望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了解它们。

太平洋海啸博物馆

太平洋海啸博物馆网站专门面向中小学生开设专区,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常见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海啸发生的原理和预警系统的工作方式,学习有关的词汇,阅读论文,查询权威数据,进行在线测试等。此外网站还介绍了博物馆开展的有关项目,海啸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图片、视频等。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付费下载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的地震灾害在线学习部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提供有关的课程、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源。网站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设计了不同的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地震的历史知识、基本科学原理、在线游戏、动画演示、图片资料、避险方法和在线提问等内容。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各种与地震有关的新闻资料、教学计划、图片、影片、动画等内容。网站的每个教育资源均标注了所属类型和适用人群等信息,非常方便使用。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幼儿园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免费下载

中国数字科技馆

这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的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公益性科普服务平台。致力于汇集挂图、图书、论文各类科普资源素材,为社会各界进行科普创作提供帮助和服务。其中包含有关地震与海啸的内容,如地震与海啸发生的科学原理、图示解析、动画演示等,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此外,网站还设计了小游戏,通过互动性的体验让参与者了解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使用网站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免费注册后下载

中国科普博览地震虚拟展馆

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以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为基本信息资源,内容包括天、地、生、数、理、化等各个学科。地震虚拟展馆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宣传中心和北京市地震局。网站包括颤动的大地、探索地震的奥妙、地震来了怎么办、唐山地震自救二十例、地震历史文物、现代地震研究等6个主要板块,除了介绍地震的基本原理、主要现象、自救方式等常规科普信息之外,还将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编辑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和动画,使之成为青少年课外学习的好去处,也同时为成年人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

中国地震科普网

该网站由中国地震局主办、中国地震防御中心承办,以“探索地震科学奥秘,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为宗旨。主页设有“防震知识”、“影像中心”、“地震事业”、“科普文苑”、“减灾纵谈”、“地震百科”、“疑难解答”、“在线帮助”、“信息动态”、“最新震情”等10大板块。除了基本的地震知识和震情播报之外,还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地震科普,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影像中心”浏览科教片、资料片等,也可以在“疑难问答”板块进行提问并且留下邮箱收取答复。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幼儿园至高中

第3篇: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字]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勘探 综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 P3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151-1

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这一系统在几十亿年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记录下了大量的信息。而地球物理就是应用物理学的理论将这些蕴含于地球内部的宝贵信息发掘出来,以供人类使用的一门学科。

地球物理学通过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理论地球物理学和应用地球物理学,前者目的在于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发展演化,后者则是利用理论地球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总结的方法来勘探有用矿床和石油,或应用于工程地质勘探、工程检测,环境探测和监测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由于笔者所学专业偏重应用,故下文主要介绍勘探地球物理的有关信息。

地球物理学,顾名思义与物理学息息相关,正是基于物理学领域中取得系统规律性认识的力学、磁学、电学、波动学、热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分支学科,相应的产生了重力、地磁、地电、地震、地热和放射性等分支学科及勘探方法。下面一一给出介绍。

重力勘探的物理基础是万有引力定律。它根据观测的地球重力的变化研究地球的构造,勘探与开发矿产资源,进行灾害的预测与防治,以及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地质问题。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重力仪测量出地表各处的重力异常(即实际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之差),然后根据地下不同密度的介质及不同的密度分界面在地表产生的万有引力(其竖直方向的分量即为重力分量部分)不同这一关键,推断地下构造的几何形态,岩石性质等。

磁法勘探则是基于磁学理论。它通过观测和分析由岩矿石或其他探测对象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进而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等探测对象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所谓磁异常,即实际观测到的磁场值与正常磁场值(认为地磁场是一个处于地球中心,轴向南北的磁偶极子导致的均匀磁化球场)之差。实际工作中,利用磁力仪可观测出磁异常。在应用方面,它已成功应用于直接寻找磁铁矿及其共生矿床;广泛应用于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构造的普查和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及深部,区域,全球构造的研究;与其他勘探方法配合应用于煤田火烧区探测、地热远景预测、考古、探雷与探潜、核电及为大型水电建设提供基础稳定性评价资料;探索性地应用于水文工程地质学问题中的圈定裂隙与滑坡监测、油气藏标志的磁异常、磁性检测和金属矿成因的剩磁应用等。

由电学理论发展而来的勘探方法称为电法勘探。由于实际工作的自然条件多种多样,故这一类勘探方法变种、分支方法也较多。它的原理比较复杂,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地表电极供电,在地下建立电场,这时由于地下构造及不同物性岩层的存在,电场分布将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我们在地表通过对不同位置电场值的测量,便可推断出地下构造及岩性,从而达到勘探目的。电法勘探通常用以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和煤田地质构造,寻找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进行水文工程地质、城市环境与建筑基础及地下管线铺设情况的勘察等。

地震勘探是基于波动学理论的勘探方法。它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介质的结构和岩性,从而达到勘探目的。简单地说,地震勘探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激发地震波,激发的方式有天然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人工爆炸、冲击、可控震源或其他人工震动源。当地震波产生后经地球内部介质传播到地表,由我们事先布置好的检波器接收记录。而地震波在不同物性的介质中传播规律有所不同,所以根据所记录到的信号,便能推断出地下构造的几何形态及岩性。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所有石油公司都依赖地震解释来布设钻井。此外,地震勘探还能确定其他沉积矿床储集带(如煤、盐岩)的位置;在寻找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工程勘测、研究地壳和上地幔深部结构,测定大型建筑物、水坝、高速公路和海港结构的基岩深度,确定建筑物地下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是否在隧道或矿床钻探中会遇到岩石中的充填水等方面,地震勘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在原子物理及核物理基础上的勘探方法被称为放射性勘察。它的物质基础是地壳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其衰变放出α、β、γ射线,穿过物质时,将产生游离、荧光等物理现象,我们根据放射性射线的物理性质利用专门仪器(如辐射仪、射气仪等)测量放射性元素的射线强度来寻找放射性矿床,及解决有关地质问题。多年来,放射性勘察在寻找地下裂隙水、油气田、多金属矿产及探查滑坡、地裂缝、塌陷、地震预报等多领域作出了贡献。

第4篇: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地质勘查;基本原则;勘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U4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177-01

一、有关地质勘查技术的原则

1.1 合理布局

由于中国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且分布非常广泛。所以在进行地质勘查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特征及人文特点等,应结合人口分布、国土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格局,多方面的规划地质勘查工作区域布局,从而引导商业性的地质勘查工作能够更加顺利有序地开展并得到迅速的发展。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1年4月1日发表的《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可以得知近三年内中国的矿产地质勘查的重点工作布局如下:

1.2 统筹调整

为了地质勘查的工作进行能够在基础性作用上更大程度的发挥,统筹和部署工作也必须提前完成。中国向来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式,要将公益类型的一部分地质调查工作与商业性质的一部分的地质勘查工作进行结合。同时,也要把矿产的勘查工作与环境问题相结合。统筹中央与各个分散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对于规划区所开展的地质勘查工作,也要进行统筹。并且在基于国内地质勘查事业的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宽对外的前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率先完成地质勘查工作的统筹规划。

1.3 重点拓宽

立足于中国的优越的矿产条件,要分清主次,加强对一些重点矿区地质的勘查工作。格外要引起注意的是矿产种类以及重点的成矿区域所开展的勘查工作,要从深度和高度全方位地调高地质勘查的水平,以此来迎合当代社会迅速发展的经济与科技实力,立足眼前,积极拓展,展望未来。

1.4 科学创新

立足于我国“科技兴地”战略,注重创新基地建设,从而加快地质勘查工作现代化步伐。发展勘查技术突出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研究,把地质区位优势变为科技创新优势。 地质部门要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巧妙转化资源和地域 ,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为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不断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将科研与勘查的有机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5 完善体制

要更好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不仅仅在中央上,更要在地方政府所负责的工作上进行完成,俩者还要注意互相配合,互相协调。要能够调动每一个地区,各个部分的参与性,造就积极竞争的局面,从而形成一种多渠道投入的地质勘查新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尽快完善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让财政资金的流动在对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中起引导作用,也能作为其他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拉动力。

1.6 扩大合作

要采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模式,即一个国内市场,一个国外市场;一个国内资源,一个国外资源。针对国内资源,要充分挖掘其潜力。要进一步促进国内资源的对外开放,积极地与国外的企业进行合作。而针对国外市场, 则要加大对一些国外的企业的合作,要积极地“走出去”并“引进来”,促进双方的交流,取长补短,一次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以及勘探技术的进步。

二、地质勘查技术创新方法

2.1 地震勘探

基本原理为在地表进行人工激发地震波,由于地下介质在弹性和密度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会对接收到的地震波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预测推断出出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其基本操作为:工作人员在地面通过一些探测仪器向地下发送地震波,由于岩层有分界面,而在这些特殊的分界面上,地震波将会法上一定的物理反应,即反射和折射,这时,在地面便可以通过仪器接收到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再通过对这些反馈信息的分析测量研究,从而对地下的状况对行预测和推断。

2.2 重力勘探

所谓重力异常,就是因为地球的质量分布不均匀而导致地球上不同位置的重力矢量G与正常的重力矢量G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此时,便可以通过重力矢量之差推断出这些特殊的地质体在地球上的位置,预测出其形状,从而大致推测所勘查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在用于区域的地质调查及矿产搜查和勘探的各个阶段都可应用重力勘探o所以要根据实际地质状况进行不同的勘探方案设计。要注意的是,重力勘探有一定使用条件,应用重力勘探的条件是s被探测的地质体与围岩的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别;被探测的地质体有足够大的体积和有利的埋藏条件;干扰水平低。

2.3 磁法勘探

通过观测和分析由岩石、矿石或者其他地质状况在磁性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由于地磁场的理论分布是有变化的,而实际上测得的地球磁场强度和理论磁场强度是有区别的,便把这种区别称地磁异常。它主要是由地壳内磁性不同的岩石受地磁场磁化而产生的一种附加的磁场。磁法勘查就是通过磁异常进而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等的分布规律的勘探方法。

2.4 电法勘探

此类方法主要是通过所测区域的岩石或者是矿石等地质体所具备的一些物理特性,例如导电性、导磁性等类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测量。 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包括电化学厂的一些分布规律和在时间上的一些特性所进行的观测和研究,从而寻找类型各异的有用矿床和研究地质的构造以及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2.5 采用GPS感应系统

这项新型技术在勘探行业被广泛使用,且主要地质勘测方面。其拥有一功能强大的特别系统,把所有得到的信息进行汇集整理,GPS作为全球定位系统,能高效并且精确地测量出所测矿物资源在地下的分布状况,甚至可以辨识地质中的矿物组成成分与构成,是现代科技技术的新结晶,正被广泛采用中。

2.6 遥感地质

遥感是“遥感技术”的简称。是利用各种各样探测的仪器,从较远的距离进行探查、测量或侦察地球上、大气中甚至是其他的星球上的各种事物和变化情况,这种与目标不直接接触而获取有关目标的、信息的技术方法称遥感。而地质遥感技术这项技术是对现代遥感技术的一种应用,通过遥感技术得到空中获得的地质信息,也就是对地质层体对于电磁波,电磁辐射所作出的反应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中国进行地质勘查,要遵循合理布局、统筹规划、重点拓宽 、科学创新 、完善体制 、扩大合作等原则,而地质勘查的方法则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采用 GPS 感应系统采集法、遥感地质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在地质勘查方法,更要遵循原则,创新方法,以促进地质勘查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联荣,郭峰利.新形势下浅析当前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19.

[2] 罗顿.刍议地质矿产勘查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1(7):85.

[3] 朱国昌.关于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技术与方法的探究[J].科学与财富, 2012(10):121.

第5篇: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工程物探》;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学习的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14-03

《工程物探》是工程物理勘探的简称,是物理勘探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1],同时《工程物探》又是地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这门课程主要讲解地震勘探、电法勘探和重力勘探几种常用的勘查方法及在工程上的应用。其他勘探方法,比如磁法勘探、地热勘探为辅助方法,只是做简单介绍。对于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就是要掌握各种勘探方法技术,丰富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2],努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社会培养有能力、有技术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教材改革、增加野外实习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几个方面展开对工程物探教学改革的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材改革

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本合适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对教师教学也起到了一臂之力的作用。教材的建设是本门课程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工程物探发展较晚,目前可选用的教材有限,在这些教材中,有的只是单独介绍某一种勘探方法在工程上的应用,如单娜琳主编的《工程地震勘探》[3],主要讲述浅层地震勘探;有的是关于地球物理学原理的介绍,太过简略,不够通俗易懂;还有的只涉及一些普适性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性不强。这些教材都不能满足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

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本门课程所用的教材戎赜诮樯艿厍蛭锢硌У睦砺郏工程上的浅层勘探讲得不多,比较适合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但不太适合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而且教材编写年代久远,许多章节内容也需要更新。

根据以上情况以及本专业的特点、学校的政策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本校工程物探课程需要一本既能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学理论,又能重点介绍地震勘探、电法勘探和重力勘探这几种常用的勘探方法及在工程上的应用的教材。另外,本门课程实践性较强,实验课程内容多、仪器多,在课堂上光听教师讲解不容易全部理解知识点和仪器的操作使用,而实验课内容又是学习的重点,因此需要编写相应的实验教材,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增加野外实习内容

《工程物探》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勘探方法及原理,掌握工程上常用的勘探仪器的操作,学生还能够应用相应软件对野外收集的数据、资料等进行处理。传统教学中本门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其中重点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为每周上一次课,通常一次实验课为两节课连上,一节课是50分钟的时间。在实验课上,通常前面一半的时间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仪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后面一半的时间学生自己练习使用仪器。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实验仪器少(比如本校工程物探实验室只有一台地质雷达)、时间紧张,每个学生真正使用仪器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能够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内容的要求和目的,更谈不上让学生能够使用仪器独立的解决相应的地质问题。

介于这样的现状,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工程物探》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增加野外实习内容就很有必要了。野外实习是一次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勘探方法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使学生能够使用仪器独立的解决相应的地质问题。例如,增加工程地震的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在实习中掌握数字仪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掌握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掌握折射波法、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以及组织管理工作[4]。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6篇: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密度电阻率法;风化岩地基;勘察

中图分类号: D91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风化岩地质的勘察过程中,高密度电阻率法具有较好的勘察效果,因此,在风化岩地质勘察中使用高密度电阻率法非常有必要,是保证勘察结构准确可靠的有效途径。

二、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及发展概况

1、基本原理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进行观测。由于使用电极数量多,而且电极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地电信息,使电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一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

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的优点表现在很多方面,其能够减少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测量误差;还能够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从而可以获得丰富的地质信息;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不仅提高了速度,还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和失误;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利用高密度电法开展地质矿产勘探工作,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发展概况

高密度电法是直流高密度电阻率法,由于从中发展出直流激发极化法,因此称之为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将全部电极放置测量点上,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就能实现数据的快速自动采集。当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物理解释的结果。

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于发展,提高了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相关的学者利用阵列电探的思想设计最初模式的高密度电法。80年代,日本借助电极转换实现了野外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数据采集,由于其整体的设计不够完善,这套设备没有完全发挥其明显的优势。

80年代后期,我国地质矿产部系统率先开展高密度电阻率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从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向,逐步完善了基础理论及相关的方法和技术问题。近年来,高密度方法在众多工程地质勘探领域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工程概况

阿尔及利亚某炼油厂是中国在海外投资建设的一个重大炼油项目,根据区域资料和初步勘查报告,该场地在钻孔揭示的深度范围内主要为不同风化程度的风化白云质灰岩、砂岩和泥质砂岩或泥岩。风化白云质灰岩厚度相对较薄,一般为2~5m左右,局部较厚,水平方向上厚度变化较大,且与下伏砂岩接触带有溶蚀现象。下伏砂岩虽然在深度方向上厚度很大且沿水平方向上分布稳定,但由于其胶结物的差异具有明显隔层风化的特点,从而使得场区地层复杂化。因此评价场区基岩在水平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的风化均匀程度及空间分布状况是详勘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6(50021)2001)对这类地层的勘探点布置要求,需要布置大量勘探孔,这将势必增加勘察成本。基于此,笔者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与其它传统手段相结合进行勘察方案的优化,试图降低勘察成本并提高勘察的精度。

四、剖面解释、结果验证及方案优化

场区实测的两类典型视电阻率剖面见图1、图2。实测剖面组合后的三维立体图见图3。现解释如下。

图1DF4高密度电法剖面(SON)

图2DF8高密度电法剖面(WOE)

图3三维立体图

从图1的DF4号剖面看,根据视电阻率的明显差异,可将剖面分为三个区。I区:水平方向距离约0~230m、深度3~20m的范围,视电阻率值主要在900~13008#m之间;II区:水平方向距离约230~340m、深度4~25m的范围,视电阻率值主要在450~8008#m之间;III区:水平方向距离约340~550m、深度3~25m的范围,视电阻率值主要在200~4008#m之间。这说明了三个区域的地层导电性差别很大,其原因可能是地层的矿物成分、地下水位、结构构造、风化程度、岩性等存在明显差异造成的,经该剖面上的47号、65号和102号钻孔揭示的结果验证(见图4),电阻率高的I区主要是完整性较好的白云质灰岩且厚度较大;II区的白云质灰岩厚度相对较薄,电阻率主要受下部中-强风化的砂岩控制因而较I区低;III区尽管也存在一定厚度的白云质灰岩,但其电阻率主要受下部中风化的泥岩和强风化的泥质砂岩控制,电阻率值更低。而DF8号剖面所反映的视电阻率具有III区的特征,将其划为III区的范围。这说明了电阻率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基岩岩性不同且存在不同发育程度的结构面,即电阻率值的变化反映了岩体的结构特征和风化变化规律。

基于钻探与电阻率法的结果间存在良好的相互印证关系,笔者认为,可根据视电阻率所反映的差异在三个区域采用不同的勘探点间距对详勘方案进行优化。由于I区基岩完整性较好,而III区基岩的风化程度基本相同,因此可以采用较大的勘探点间距;而风化程度变化较大的II区和三个区的交界部位是需要重点查明的部位,勘探点距离应适当加密。图3的三维立体图从空间的角度反映了各个区域的均匀性和场地地层状况。据这种分区的布孔原则,大大节约了钻孔量,使勘察方案得到了优化。

图4钻孔地层柱状图

五、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施工

首先要考虑它的制约因素:

1、地形的影响。这是工程勘察最常见的影响因素,尽管目前也出现了地形改正软件,但功能并不完善,总体效果不理想。

2、探测体埋深过大。根据电法理论,探测体的规模与埋深需达到一定比例后方能被探测。如果规模偏小,埋深偏大,则不能被仪器有效接收。有理论推导有效探测深度的径深比大约为1:6的范围内。

3、多解性。探测体的电阻率和埋深之间存在S等值和T等值关系,如果其中一个参数不确定,那就可能对应多个结果而曲线形态和曲线拟合结果完全一样,这会在工程应用中造成很大误差。

4、旁侧影响。两个相邻的测点,其中一个点靠近山体或水边,其曲线形态会发生较大变化,相应的解释也会发生大的变动,而事实上地质结构却没有多大变化。虽然高密度电法有多种装置,如对称四极装置、施伦贝尔1装置、施伦贝尔2、偶极装置、微分装置等,但是对于具体的施工条件选择的装置要综合考虑。四极装置是公认的最稳妥的装置,所以在工作中应予优先选用;偶极装置灵敏度最高,但引起假象的可能性也同时增大,并且该装置信号衰减最快,信噪比会随探测深度的加大迅速降低,其勘探深度偏小;对于剖面测量任务,宜采用多种装置。如果场地开阔,一般都使用四极装置。因为该法能获得最大的测量电位。这对于节省外接电源,减少供电电压,特别是压制干扰,增强有效信号,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如果场地不允许,最好使用三极装置(AMN、MNB)。三极装置比四极将节省一半场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于风化岩地基勘察中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地质情况进行勘察,进而提高勘察的效果,为获得有效可靠的勘察结果提供基本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第7篇: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凹陷 隐蔽油藏 方法研究

前言

陷现河地区的现河庄、王家岗、牛庄、史南、郝家油田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隐蔽油藏,即岩性上倾尖灭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分析了隐蔽油藏的沉积体系及油藏类型和分布特征,利用多种研究手段对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的成藏规律,富集特征进行分析描述,对隐蔽油藏进行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近两年来共发现20余个含油区块,探明含油面积10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00×104t。

一、油藏描述方法

隐蔽油藏的描述是在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石油地质学、地震地层学、沉积学、岩石学、地史学、层序地层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现有的钻井、物探、测井资料对隐蔽油藏进行系统的研究评价工作,主要采用了以下描述方法:

1.道油藏描述技术

分流河道砂体描述主要利用地震资料、测井资料结合地质综合确定河道的空间展布并加以定量―半定量描述。分流河道油藏在现河地区主要是指以三角洲平原亚相水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积的河道砂体为储层、成藏受断层和砂体横向尖灭线双重控制的构造―岩性油藏。该类油藏分布于复杂断块区内,储层纵横向变化大、河道展布描述困难;构造复杂,油藏主要分布于以三、四级断层形成的复杂小断块内;油藏受构造、储层变化双重控制,隐蔽性强。该类油藏在现河地区广泛分布。

基本做法:

1.1区域断裂系统以及构造单元划分,研究正向构造单元的形成机制,确定继承性的正向构造单元是分流河道油藏分布的有利地区。

1.2区域沉积体系研究,利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判断古水流以及河道砂体的加厚方向。研究和多年的勘探开发证明,东营三角洲的古水流方向在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西段呈ES―NW向,王家岗―牛庄地区呈NE―SW向,这两个展布自东向西与EW方向的夹角由大到小渐变。

按照古水流分布图,可以确定分流河道砂体分布的主要方向,寻找遮挡分流河道油藏的有利断层,指导只有少量钻井资料地区分流河道砂体的描述。

1.3利用电相解释图版、目的层地震振幅图、速度谱资料确定分流河道的主轴向,对分流河道储层进行定性描述。

由于分流河道油藏成藏的特殊性,一般含油条带都比较窄,可以利用其他层系的老井钻遇砂体的电相特征描述目的层河道的展布。

1.4分流河道储层的半定量―定量描述。

利用数理统计回归的方法,建立分流河道宽度和厚度的数学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丰富的分流河道砂体的资料,通过对已开发的124条分流河道的综合分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适合工区的河道宽度(Y)和河道砂体平均厚度(X)关系式,方便实用。现河地区该数学公式是:

lnY=37.87+0.82lnX

可以通过钻遇河道砂体的平均厚度计算分流河道的宽度。在现河地区,单一砂体的分流河道宽度一般500m左右,最宽不超过800m。

1.5确定遮挡分流河道油藏的有利断层以及断层与河道展布的有利匹配关系。

①有利断层的确定:主要由断层面对分流河道储层的封堵性决定.根据断层的力学性质、断层上下盘的岩性接触关系等资料分析,在本区内,有6种断层对分流河道储层成藏最为有利。

断层落差70m左右的小断层。 断层上升盘的沙二段地层上覆的是断层下降盘沙一段含灰质致密地层,使得断层可以依靠上下盘的岩性变化形成岩性封堵。

②断层走向和河道砂体展布有利匹配关系研究确定分流河道油藏的分布。断层走向和河道砂体展布匹配关系决定分流河道储层所能形成的圈闭面积以及圈闭对成藏的有效性。根据石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工区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在本地区,主要有以下5种匹配关系。

A:分流河道展布方向和正断层上升盘斜交(钝角),油藏高度和含油面积最大,成藏有效性最好;

B:分流河道展布方向和正断层上升盘正交(直角), 含油面积较大,油藏宽度大,成藏有效性好;

C:分流河道展布方向和正断层上升盘小角度斜交(锐角),油藏有一定的高度,含油面积不大,成藏有效性一般;

D:分流河道展布方向和正断层下降盘斜交 ,油藏高度和含油面积最小,成藏有效性最差;

E:分流河道展布方向和正断层走向平行,除非砂体上倾尖灭,河道砂体一般不成藏,如官114-20断层。

二、层序地层学技术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露头、测井、岩心和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运用精细地层划分和对比技术,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高精度地层对比格架,在成因地层格架内对比地层,包括生油层、储层和隔层进行评价和预测的一项理论和技术。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对比中的应用:

1.井和地震结合的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对比

地震资料层位和构造的精细解释是建立等时性地层格架的基础,而高分辨率的地层格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将在钻/测井中的一维信息变为对三维地层关系的预测。由于钻/测井纵向分辨率高、横向探测范围很小,而地震在横向上可以连续地采集地层与沉积信息,但其纵向分辨率却受到记录频带的限制而远远低于测井。因此,根据测井曲线划分的旋回标定到地震剖面上,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使高分辨率层序得以准确划分和对比。

井和地震结合的技术方法有效地杜绝了测井与地震信息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的不匹配性,其方法有:时-深转换法、合成记录制作与标定法、vsP测井法、地震测井、井问地震和地层反演技术等方法。其中运用vsP资料、合成记录的精细标定方法简单易行,精确可靠。

2.等时性地层单元的追踪对比

通过层位标定技术使钻井资料与地震时间剖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层位标定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解释工作的成败。在三维地震资料上进行层位标定后,从骨干剖面出发,利用地震剖面闭合的原理首先在过井剖面和反射连续、相位稳定的剖面上进行地层的追踪,逐条剖面解释,并用联络线闭合,连井剖面验证,保证各个地层界面的准确性。从而建立等时地层格架,进行等时地层对比。

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新理论,新技术的运用,研究沉积体系,在现河地区建立了多种沉积体系类型,如牛庄地区沙三上三角洲沉积体系,沙三中三角洲―滑塌浊积体系,沙三下远岸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等,从而揭示砂体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做到地震层序与地层层序的对比统一性,确定有利勘探目标区。

第8篇: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地震资料 保幅处理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P631. 4 文献标识

1.地震资料保幅处理的目的

地震反射波能量与反射界面波阻抗成正比,波阻抗与岩性的变化存在一定联系,这也成为利用地震反射波振幅进行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基础。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在保持原始地震资料有效反射地震信息,如振幅、能量、频率以及波形同相性等不发生相对畸变的前提下,采用有效合理的处理手段来提升地震资料品质的处理过程,即为相对处理过程。绝对的保幅处理是不存在的。

所谓保幅处理的含义是:①精确地消除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球面扩散效应和吸收衰减的影响;②经某个或某些处理模块的作用后,地震子波的波形特征没有发生不符合物理规律的人为的畸变。如果将每个处理模块都视为一个“滤波器”,从滤波器及其输入、输出的观点看,滤波器本身原则上应该首先是零相位的,然后是振幅全通的。这样的滤波器不改变输入子波的波形特征,即输出的振幅、相位和频率等不发生相对畸变。一系列这样的保幅处理模块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处理流程,就是保幅处理流程。

2.地震资料处理保幅性评价方法探讨

2.1残差分析法

通过去噪处理提高信噪比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原理为根据有效信号与噪声的分布差异设计滤波器,从而达到压制噪声和加强有效信号的目的。目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做到真正的信噪分离,无法在数学意义上识别噪声与有效信号。一般情况下,只要滤波器具有零相位和振幅全通的特征,滤波处理后的结果就可以认为是相对保幅的。

2.2时频分析法

频谱分析可以从时间域或频率域的角度分析地震信号,但它不能同时保留时间和频率信息,无法确定某一时刻频率成分的分布特征。对于地震信号,要获得某一时间的频率成分或某一频率成分在不同时刻的分布情况,时频分析法就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对处理前、后的地震剖面或道集进行时频分析,如果子波的时频特征发生异常变化,可以判断该处理模块不适用于保幅性处理。监控可以针对地震资料的特征层位进行,主要监控处理前后地震波形的瞬时振幅、瞬时频率和瞬时相位的变化。

2.3振幅曲线对比法

地震反射能量与波阻抗的相对变化成正比,波阻抗与岩性的变化存在一定联系,这成为利用地震反射振幅进行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基础。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由于球面扩散效应与地层吸收的影响,中深层反射波的振幅必然会受到损失;受施工因素及噪声的影响,相邻记录间振幅会有差异。这些损失或差异都会对地震资料造成影响,振幅校正的目的是补偿受损的振幅,恢复有效波的能量。利

用补偿处理前、后的振幅曲线关系,可以判断振幅补偿类处理方法的保幅性。

2.4振幅比计算法

地震资料经过处理后,虽然振幅的绝对了变化,但振幅间的相对关系保持不变,处理前后对应位置的振幅比关系也相财一致,这一处是相对保幅的处理过程。以叠前正演数据;在已知地层反射系数、地震波的振幅相对关况下,对正演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通过计前、后同一标准层的相对振幅比,并进行对比可以对相应处理技术及流程进行保幅性评。

2.5子波一致性分析法

真实的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都是未知的,对地震子波的求取是非常重要的。现有的辨率处理手段,如反褶积、反Q滤波、谱白干论是假设反射系数白噪,还是直接将地震记谱进行白化处理,都直接或间接地将地震记录振幅谱展平抬宽,这严重破坏了反射系数间的相对关系。

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从物理意义上讲都是补偿地震子波能量,进行去子波效应(滑动平均),恢复反射系数形态。目前开发出的盲反褶积技术,其思想就是通过引入某种非高斯性准则来不断调节反褶积算子,使反褶积输出的概率密度函数逐渐逼近原反射系数的概率密度函数,以此消除子波的影响。因此,提高分辨率处理保幅评价可以考察处理前、后反射系数间(子波相关函数)相对关系的破坏程度,据此来衡量该处理技术的保幅性。

2.6AVO属性分析法

测井数据提供了井筒中的岩石物性参数,可以根据此参数计算井位置处的各反射层的AVA曲线,也可以利用波阻抗合成零偏移距地震道。原则上,这两个结果可以作为标准来判别保幅处理后井点处AVA关系的可靠性和零偏移距地震道的保幅性。多口井的控制应该可以对整个探区的保幅处理结果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根据测井数据换算出地层速度,根据目的层位的埋深和炮检距计算出射角、入射角,再计算出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褶积就得到了井点处的AVA/AVO道集,将此合成道集中各反射波振幅变化关系与处理后地震道集中各反射波振幅的变化关系进行比较,可以验证处理方法对叠前道集的保幅性。

2.7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法

在一定的勘探区域内,目的层附近存在一个稳定的沉积环境(河流相或湖相)阶段,形成了具有全区稳定的连续反射层,以该连续反射层为参考标准层,沿该连续反射层提取的地震属性具有基本稳定的一致性,这是沿层地震属性在储层预测和含油气检测方面的应用基础。

2.8切片分析法

构造成像是保幅成像的前提,构造成像不合理,就无从谈论保幅问题。利用时间切片可以对不同成像数据体的构造合理性进行解释判断。切片分析法也可用于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方法的保幅性评价,判别方法是对提高分辨率处理前、后的地震数据进行比较,提高分辨率后地震数据切片中构造特征显示清晰,能够满足精细地质解释要求。

2.9合成记录法

根据测井数据换算出地层速度,计算出各地层界面的法向反射系数,利用褶积模型可以得到井旁的合成记录。将此合成记录中不同时间的反射波振幅变化关系与处理后井旁地震道中不同时间的反射波振幅的变化关系进行比较,可以验证处理方法在纵向上的保幅性。

3.结束语

针对噪声压制、反褶积、振幅补偿、叠加成像和偏移成像、叠后提频去噪等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环节及其阶段成果数据,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确定了地震资料处理保幅性评价准则,利用模型数据及实际地震资料对残差分析法、时频分析法、振幅曲线对比法、振幅比计算法、子波一致性分析法、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法、AVO属性分析法、切片分析法、合成记录对比法等9种保幅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与探讨,明确了各种保幅性评价方法的地球物理意义及适用性,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震资料处理保幅性评价系统,为地震

资料处理中选择保幅性处理模块、构建保幅处理流程、评价处理成果的保幅性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第9篇: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地热勘查 地球物理勘探 水文地球化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159-2

1引言

地热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已经有30余年的长久历史,地热资源在许多的城市都已经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能源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开发利用的不断的深化,地热勘查已经在许多核心城市的周边、地热工作水平相对低的地方不断铺开,从而追求越来越多的地热靶区,挖掘越来越多的地热能源前景。

在地热勘查工作中,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应用极为关键。我们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往往要达到以下目的:不仅要能够探测地层的深部构造特征以及岩石的破碎状态,还要能准确的推断出热储结构的含水性。例如:我们在探讨不同的物探方法勘查地热的时候,经分析地层电阻率和地层温度之间存在较好的联系,我们往往建议使用用电阻率法来探测深部热储的部位。然而,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工作区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有的效果显著,有的效果甚微。所以,需深入探讨各种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以及成果解释的针对性。

2地热勘查方法和手段

目前,地热勘查方法和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寻找地热显示信息为主的水文地质测绘:与传统的水文地质测绘不同,在地热勘查中往往将侧重点放在调查构造与岩浆岩调查,地下水的赋存、运移、动态调查,地下水的温度及水化学特征调查等方面。通过调查,弄清勘查区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岩浆岩分布、地温场特征、水化学特征及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等地热地质背景,研究区域热源背景及热水形成机制,确定地热勘查工作的重点区及勘探靶区。

(2)地球物理勘探:这是一种相对有效、快速、经济的勘测和评价方法,它的主要功能是探测勘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含水破碎带和热储层的分布。因为物理勘探方法(重力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以及地震勘探等)拥有特殊的使用范围限制,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在研究以往地热物探工作体会的根基上,不断的寻找每种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适用方法,才有可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下面通过分析地球物理勘测方法组合的有效性,来探讨大地电磁勘探和大地面波勘察的物探方法在深部地热勘查中的重要运用以及作用,以期为正确选择物探手段提供有效的建议,并且为精确的寻找地热资源做出技术上的支持。

①重力勘探研究表示,随着地质年代的不断变化,地层、岩石的疏密度有不断在增大的规律。当布格重力不正常的时候正值与负值之间的分布情况,使基岩面起伏变大,其分布的规律显示:在凸起的区域的表现是正异常,在凹陷区域表现的则为负异常,并与两坳一隆的构造的分布形式相同。在重力异常密集线性地区,一般都会表现出断裂的部位。

②大地电磁勘查方法表明,地层电阻率在地表的较浅的部位转折不明显,随着地层的不断的深入,电阻率逐步的增加,古生界与中新元古界电阻率变化大。大地电磁在体现基岩面起伏、地层大体分层和判断断裂的走向趋势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③磁法勘探的方法表明,在全部地层中,磁性呈现的是相对的逐渐过渡的变化,奥陶系为磁性的最低点,在逐渐的向老地层和新地层方向呈现增高的趋势,而侏罗系的磁性则表现出的是突变的本质。航磁的不正常和基底起伏基本是一致的,航磁异常的值高,基底得变现为凸起,航磁异常值低,基底则表现为凹陷。

④人工地震勘探的方法表明,不断的随着地层的由新到老的变化过程,不同时期的地层的地震波速业在不断的变化。在馆陶组、石炭―二叠系底面折射的能量比较强,它具备一定的持续性,可以用作分层的根据。特别是在新近系沉积比较厚的区域,效果十分的显著,而在基岩浅埋区域里,分层效果则不是很明显。

(3)水文地球化学勘查:水文地球化学调查是通过分析地下水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研究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从而揭示地热流体的成因、径流补给和储存介质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采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热流体、常温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等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对比分析它们与地热流体的关系;进行温标计算,推断深部热储温度;测定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推断地热流体的成因与年龄等。在深层隐伏地热勘查中,开展水文地球化学勘查,能有效的认识和揭示地热成因。

3地热勘查合理的工作程序以及应用探讨

3.1地热勘查的工作程序

在开展各种勘查方法的工作之前,我们还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以保证各项勘查工作的质量,以便做出正确的解析以及结论,从而减少勘探布孔的盲目性,降低地热勘探的风险,避免施工的损失,更好的实现勘查工作目标。具体的做法如:首先,工作人员在接受到工作的任务后,先到实地进行勘查,了解工作区交通地理状况,收集相关的气象、水文、区域地质资料等,并对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确保准确的掌握勘查区所在区域的地热地质条件;其次,依据工作的目的和收集资料的研究程度,做出合理的工作部署;然后,严格按照工作部署,应用选择的工作方法组合,全面开展勘查工作;最好,在对各项工作成果的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勘探靶区并布设勘探孔,开展地热勘探。

3.2地热勘查方法的应用探讨

目前,我国有很多的地方在地热勘查方法的应用上,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例如;天津、北京、东北地区。但是随着地热开采的范围、深度在不断的增加,地热开发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大,勘探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地热资源埋藏深、地表热显示少的地区。

地热勘查的的探测工作应该结合勘查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地质构造及岩浆活动、水文地球化学、地壳形变等特征,针对性的选择勘查方法。区域地热水文地质测绘以及水温地球化学调查应该同时进行,并且采用相同的比例尺。在此基础上,确定地热勘探靶区,随后在勘探靶区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往往需要先综合分析勘查区的地层物性,并结合现场工作条件,来决定哪一种物探方法更适合,又或者多种方法结合效果会更好。最后,结合物探解译成果来确定勘探孔的位置。总之,综合应用合理有效的地热勘查方法,才能不断的提高地热勘查水平和质量,准确的评价地热资源的勘探前景,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可靠依据,使地热能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4结束语

我们常用的地热勘查方法主要为地热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等,而较为新颖的方法是基于水岩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勘查,其中每一项工作方法又细分为多种方法和手段。我们在开展地热资源勘查时,应在充分研究勘查区区域地热地质条件和勘查工作目标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选择地热勘查方法和手段,才能对地热资源做出正确的评估和评价,从而指导对其开发利用,以及做好能源规划。

参考文献

[1]冉伟彦.长波微动法及其新进展[J].物探与化探,1994,18.

[2]刘瑞德,地热田电磁法勘查与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人学(北京),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