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思政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思政教育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84
1 前言
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新型媒体技术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微信、微博、QQ以及博客等等。在新媒体时代中,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也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不仅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扩充,同时还要进一步调整教学模式。基于此,为了能够让我国的高职思政教育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将媒介素养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当中,是所有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新媒体时代中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2.1 全面提高学生的抵制力
相较于国际中的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较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可知,在高职思政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一方面能够提高高职学生对于不良网络信息的抵制能力,增加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获取欲望;另一方面还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为他们的日后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2 增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信息与资讯的数量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在面对这些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时,正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需要让自己的头脑时刻保持在一个清醒的状态,在搜集网络信息的同时应具备质疑意识。将媒介素养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中的主要目的即为帮助学生准确的解读网络信息,在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当中准确的判断其价值和作用,不仅不轻信、不散播未经查实的信息,同时还要杜绝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的侵扰。
3 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途径
3.1 整合新媒体资源,尽快占领高职思政教育高地
在最近几年来,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促使着我国的教育体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工作学习均出现了不小的改变,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是师生来说,由于他们每天都要同知识与信息打交道,因此更加容易去接受或制造新鲜事物,在无形当中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中的信息传播者。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育者,如果想要将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与时俱进,优先针对网络当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将那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且富有正能量的信息挑选出来,利用这些新媒体资源来辅助思政课程的教学工作。此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评论、点赞以及组建谈论组等形式来密切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
3.2 传授搜索技巧,鼓励学生参与教案更新
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着贴近生活实际的优势,为了能够提高思政课程内容的时效性,教育者应当在课堂当中尽可能多的引入一些教学案例,通过设计教学情景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让他们针对案例中的事件与人物展开深入的分析、讨论,从而加深高职学生对思政概念的理解。
事实上,挑选与深入分析教学案例的全过程就是一次难得的媒介素养训练活动。思政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运用PPT或讨论组等方式来将自己所寻找到的教学案例展示出来,同时还要对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解读。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让学生自行开展案例搜集活动之前,教育者需要先对他们展开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指导,缩小学生的搜索范围。媒介素养的指导工作可以依靠校内电子图书馆的文献搜索引擎来开展,思政教育者根据课程内容来为学生介绍几个参考书目,同时向学生提供几个可以获取信息资源的网站,通过此种方式来增强学生获取健康媒介信息的能力。
3.3 构建网络课堂,丰富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如今,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均已经开启了校企合作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摆脱掉了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也同样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去搜索一些新的教学途径,努力挣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大胆尝试QQ群、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类APP等新媒体手段,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健康完善的思政政治网络教学课堂。
思政网络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政课程中的基础理论,例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教育者可以编辑几个短小精悍但内容有趣的短句或短文来推送给学生,扩充他们的知识视野;其次,案例介绍。教学案例包括时下新闻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教育者将案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关联到一起,以此来吸引学生阅读;最后,职业素养。教育者要根据专业与学生的喜好来调整思政课程的教育重点。例如,商学专业的思政课程应当主要教授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工学专业的学生则需要重点教授忠诚与奋斗;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重点强调版权保护与脚踏实地等等。
参考文献
[1]安蓉泉,梁武梅.为思政教育搭建入脑入心的“立交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的“融”理念及其实践[J].观察与思考,2013(04):35-39.
[2]周曦.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01):60-64.
[3]刘亮.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媒介素养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融入[J].亚太教育,2015(07):159.
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作为高职学生喜爱的交流平台,正逐步通过其建立的虚拟空间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认知理念。这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新媒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新媒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新阵地。
1 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媒体定义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媒介。按人们使用习惯及形态可以将新媒体分为网络媒体、手机新媒体及新型电视媒体三类。
2、特征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强调主体的自由与平等性。在不同终端活动之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二,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呈现出即时性与海量性等特点,甚至手机视频的应用使得发送的信息可以与事件同步进行。三,更注重信息的互动性,并在信息形式上数字化。四,信息的碎片化与虚拟化。五,服务更具个性化。每一位用户都是信息的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有选择地接受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信息。
2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作用
1、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延伸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资源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有效延伸,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教育内容,多重的感官体验被调动起来,丰富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不断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以新媒体手段实现对学生的培养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形成,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没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力。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延伸到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要的保障。
2、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选择
随着教学实践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新媒体教育的手段也得以充分的展现。新媒体教育手段实现了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新媒体的教育手段有着丰富的内涵,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新媒体教学手段必然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现实选择。
3、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教学实践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现状,让学生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新媒体教学环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实践的生动性。以新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收集教学资料,并且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互动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助式的学习探究。
3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有效途径
1、建立素质过硬的思政教育队伍
高职学生思政工作者在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同时,理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积极地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互动与交流。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微信、QQ、邮箱、微博以及博客等微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快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工作者应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复杂多变、价值多样的现象,改变以往教育中“说服”“传递”等方式和角色,做好信息鉴别、筛选、评价工作,根据高职学生成长规律有效引导学生思想建设。
2、抢占新媒体阵地
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交流的重要途径与工具,思政工作者应快速有效地占领这一新阵地,多层次、全方位地展开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利用学校网站,优化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思政教育的网络系统,建设专门性的思政教育主题网站,校园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功能,就大学生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并有针对性地策划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走进课堂、走进教材,更多地以活泼、现代的方式走进媒体。
3、做好网络监管,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以及高职学生社会阅历不足、是非真伪辨别能力差等特点,使得确保网络环境良好显得尤为重要。成功的思政教育离不开绿色的网络环境做保障。为了构筑健康的网络新媒体环境,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思政教育信息监督机制,积极建设服务学生发展要求的绿色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主题网站等,尽可能运用技术手段构筑起强大的“防火墙”,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4、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
高职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因为人生阅历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政工作者应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把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应开设新媒体教育课程,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引导学生理智、科学地使用新媒体,提高他们对各类信息的鉴别能力。
参考文献
[1]汪馨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3)
[2]胡洪翠.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J].德育研究.2015(04)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创新;互联网
G641;G206
“互联网+”一词最早是腾迅总裁马化滕提出的,2015年在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再次强调了这一概念。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而“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简单地说,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数不清的学生,学校任意挑、老师任意选,如网易公开课等。“互联网+”既可以体现传统教育所强调的大规模班级化,同时又能够实现我们要求的个性化,既能够实现每个人应有的公平,又能够实现与每个人能力相匹配的高质量服务。因此,互联网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成熟而成长的一代,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互联网强有力地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模式、生活态度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主阵地,互联网的冲击不仅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契机。如何运用互联网这个新事物,来创新高校思政课堂,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每个高校思政工作者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微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
(一)微信有庞大的用户群。“互联网+教育”在当下的具体应用就是微信。这个目前超过七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已成为人与人的“连接器”,一旦有用户将相应的教育资源上传或共享至微信平台,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教育资源进行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
(二)微信可以主动进行消息的精确推送,有声有图等媒体资信。结合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加强互动与评论,吸引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同时可以在后台对用户进行跟踪,查看用户对推送消息的浏览情况,保证了教学的时效性,丰富思政教学资源。
(三)微信适合学习者随时随地向老师提问,以及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快速响应。教学双方在不断的留言交流中,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更快地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四)微信平台提供的朋友圈功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良好辅助。任何一个在现实中存在的班级或学习组织,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圈子,在网上建立实时交流和分享,从而创新思政教育的对话形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五)微信是一个快速整合网络学习资源的强大平台,可以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寓教于乐和渗透式教育。[1]在思政教育中使用微信不仅是一种路径,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
二、微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性问题
综上所述,微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学生个体化学习,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途径与新方法。但我国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其它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教学规律。因此,将微信引入思政教育,在实际的操作中将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一)微信作为思政教育的“连接器”,和传统教学相比,其最大的差距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微信教育中的互动主要是基于文字和图片、视频等。这种网上的互动是非实时的,异步的互动,缺乏情感色彩。此外,微信的学习不像传统教学那样易于监管,缺乏集体学习的氛围。目前高校大学生尚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且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也使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律性、主动性不强、在大学里通常抱着“唯兴趣论”的学习态度,所以微信教育这种开放,主动学习的模式可能会让思政课教育流于形式。
(二)微信学习还将面临这如何将信息与知识的碎片整合起来? 怎样让学生在获得认知和形成信仰之间不形成障碍?因为仅仅拥有信息与知识的碎片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何况在这些信息与知识的碎片之间,充满了矛盾、交叉、重复等关系,如何重构出新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学习与知识的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三)自由与开放是互联网的灵魂与精髓。在这里,芸芸众生、名生百态得到放大和彰显,思想形态用文字影像深度袒露。另外西方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令人担忧,片面地新闻报道或断章取义的政治言论,混淆视听,以期达到颠覆社会主义的目的。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期,可塑性较强的大学生,必然会面临着一定的政治困惑和迷茫。因此,将微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三、微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导航
(一)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未来的教育,应该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把最新、最快资讯呈现给学习者;另一方面,整合线下教育,借助微信平台,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特点,优化各类主题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咨询的教育效果,转型成个性化的、精细化的教学,把教学点变成学习者社交互动中心,带来完整的教育系统,让学习者有更好的体验,同时将学生微信学习的行为计入评价考核体系,从而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觉参与意识。[2]
(二)打造微信校园,满足学生发展需。微信校园将通过架设学校与学生之间快捷、精确的交流沟通平台,辐射形成学校领导、各行政部门在微信一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将为学生解决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形成“去官方化”主动服务学生的鲜明风格。深入剖析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生活上的“贴心人”。
(三)建立微信的管理制度,注意信源的权威性和教育性。W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受众通过网络媒介的交流确实真实的。而且大学生往往在不自觉中完成“二次传播”,即将获取的信息通过微信转发,同时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但是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同时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把关标准,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转发信息[3]。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信息把关意识和把关能力的培养,不随意传播非法和不良信息,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微文化的熏陶和营造。借助微信这一平台,可以成立微信协会、举办微信论坛,提供微迎新、微维权、微公益、微咨询等微服务,形成鲜明的微信工作特色,逐步推广品牌,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推动良好的校园微文化形成。
参考文献:
[1]侯雁伶:关于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 中国电力教育2012(22)8
[2]王海峰: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 黑龙江教育 2011(2)16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意识;协同育人机制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信息知识资源和自然物质资源同样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伴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大数据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聚焦的研究热点。在201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大数据作为社会基础性战略资源,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正如美国《纽约时报》在2012年所宣称的,全球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这必然会对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及其他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全新的发展趋势在为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挑战、趋利避害,充分融合传统优势与新技术,利用大数据思维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特征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正以每年接近300%的速度迅猛增加,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用户也在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53.2%。可以说,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社会,进而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果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和提高。早在1983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经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已经将大数据赞誉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进入2013年,大数据(bigdata)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同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的出版和发行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催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与新方法,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大数据的各种特征,将大数据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的教育活动。大数据时代,网络已经发展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必需品,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并产生海量的信息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及时快速搜集、汇总和分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相关的信息数据,可以从深层次挖掘大学生行为的本质原因,从而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以便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数据信息更全面伴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大数据已经由单一的文字、图片为主的静态数据逐步扩展到音频、视频等共存的动态数据发展,进而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相应的数据信息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形式。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相比之下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从而有效克服了基于经验或直觉进行教育决策的不足。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大学生如上课情况、日常消费情况、宿舍上网情况、学习成绩、网络社交行为等各种样本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采集,进而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状况,进而开展更具针对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教育模式更灵活大学生在出现各种思想问题时一般不愿意主动和教师沟通,这就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实效性和灵活性。而大数据的重要核心功能在于“预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对大学生在特定时间的行为变化如社交行为、游戏时间以及消费行为等进行研判和前瞻,进而动态捕捉大学生的各种思想情感变化,构建起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到关注个性差异、挖掘优势潜能。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早发现、早跟进、早诊断”,进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做好“思想预防”而非“祛病治疗”。3.教育方法定量化数据信息作为决策的物质基础与主要依据,其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决策的科学性。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一种处理对象,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基础资源,借助于复杂网络分析技术以及数据采集技术等科学方法,可以实现定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而有望“让数据说话”。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限于各种因素更多的是偏经验式的研究范式,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则量化了大学生的全部信息,进而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显著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进而有助于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4.教育主客体交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主客体关系不仅是一种重大变革,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首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可以增强其教育能力,使其可以接触到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其次,“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已经冲击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政工作中的地位。“互联网+”体现出来的亲民性、平等性以及草根性等鲜明特征,已经逐步消解教育主体的传统话语特权,其已经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唯一主体;最后,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逐步向平等化发展。伴随着青年大学生使用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比思政教师更为积极和强大,进而形成对思政教师的文化“反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由传统的强制灌输的对话者逐步演变成为平等交流的沟通者。5.教育沟通隐私化在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一般主要采取“一对多”的公开教育方法,伴随着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日益加快且个人隐私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其最终服务的对象也是大学生,因此其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而这种沟通并非“一对多”的面对面交流,而是透过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开展一种非面对面交流的“隐性沟通”,这种沟通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契合了“互联网+”时代沟通方式进一步转变的时机。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信息爆炸使得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更加激烈,高校同样难以独善其身。由于青年大学生恰好处于塑造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容易产生各种逆反思维、极端思维、从众思维以及唯我思维。而大数据以其诸多先进特征逐步开启信息传播的新时代,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方式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变得更加复杂和隐秘,思想异常活跃多元的青年大学生在接收各种大数据信息的同时,很容易受到各种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动摇和怀疑,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2.大学生隐私泄露面临的挑战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使得青年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均被覆盖于互联网之中,同时大学生群体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大学生在网络上购物、交友、阅读、游戏、聊天、娱乐或者注册,这些网络活动所产生的包罗万象的数据信息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分析而得出相应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客观依据。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社会大众在享受着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各种个人隐私权纠纷屡见报端。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具备很强的关联性,数据有可能会说出个体所不愿意公开的内容,进而偏离初衷而侵犯个人隐私。3.思政教育者能力面临的挑战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力面临着各种挑战。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个人而言,目前主要由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担任,前者主要从事对教育对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关注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后者主要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工作,主要关注教育对象的理论教育。因此他们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论和新技术,使得他们思想观念已远远跟不上社会时展的变化、知识宽度已经跟不上政治制度变革的步伐、阅历深度已经落后于教育对象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思想教育开展跟不上教育对象思想的活化等等。如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仍然继续坚持传统角色定位的话,就难以及时准确地捕捉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无法对敏感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研判,也就难以对教育对象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实现“对症下药”,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4.思政研究方式面临的挑战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各行各业对其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但对于如何科学把握和诠释则成为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种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冲击和改变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首先,大数据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清理各种难以整理的复杂信息,进而克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因为主观经验而产生的错误决策。然而,由于数据忽视了教育对象行为背后的价值以及背景等各种重要因素,进而有可能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解决思政问题时迷失于繁杂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数据关系之中。其次,在大数据时代研究者很容易出现“唯数据主义”,进而摒弃经验研究,在解决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单一地依靠数据,如果采集到的数据本身存在缺陷的话,则难以实现量化目的,甚至有可能带来很大的误导性甚至错误,从而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路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挑战、趋利避害,充分融合传统优势与新技术,积极探索出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挑战。1.更新思政教育观念,培养大数据思维意识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求观念的现代化,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教育观念和大数据培养必须要先行,师资培训已经是当务之急。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主动学数据相关知识,以便加深对大数据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更好地记录、存储、分析和挖掘数据信息更多隐含的意义,更全面客观地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现状;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构成应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吸纳一些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硕士、博士加入思政教师队伍中,从而思政教师可以将个人专业背景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进行有机融合。当然,最重要的是培养思政教师的大数据思维,技术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大数据思维,必然会导致思政教师欠缺对数据的洞察力和科学使用的能力。思政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大数据中蕴含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大数据思维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生成教育的主体合力“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传播途径和内容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整合原有思政教育资源的前提下,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才能顺应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在大数据时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思政教育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以生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合力:首先,应主动推进思政教育育人主体协同。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重要的思政教育主体,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大数据时代,应以学校思政教育为支撑线,同社会思政教育、家庭思政教育共同建立起一个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建立起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搜集、汇总和分析大学生数据信息,全面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应主动推进思政教育育人载体协同。载体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活动平台。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日益多样化,为此,高校必须协调好各种思政教育载体的关系,积极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育人载体协同,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后,应主动推进思政教育育人环境协同。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应努力挖掘文化育人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统筹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积极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育人环境协同,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文化育人功能和引领作用。3.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大数据的隐私保护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是数据源,每时每刻在生成、传播和存储包罗万象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知教育对象思想动态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些数据信息都是存在于虚拟网络环境之中,很容易被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进行二次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不断加大数据的隐私保护力度。首先,应坚持现实性和虚拟性相互结合的教育原则,在虚拟的互联网中批判地、合法地获取数据信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占领“互联网+教育”阵地,掌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其次,应重视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必须始终将社会责任意识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引导大学生提高对大数据信息的识别选择能力,以避免虚假网络信息大量繁衍传播。最后,应不断加大对数据信息的隐私权保护力度,部分大学生由于没有正确认识数据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使得他们没有妥善处理好而容易泄露,进而使得自身隐私权受到非法侵害,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投入相应的经费加强技术防范隐私泄露风险。4.构建思政教育机制,发挥大数据积极作用应该说,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机制建构过程中必须将大数据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体现大数据的潜在教育价值。其一,应积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预警机制。大数据的重要核心功能在于“预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对大学生在特定时间的行为变化如社交行为、游戏时间以及消费行为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研判和前瞻,进而预见、推测大学生思想情感动态变化,构建起“早发现、早跟进、早诊断”的思政教育数据预警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做好“思想预防”而非“祛病治疗”。其二,应积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共享机制。由于没有对包罗万象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使得许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数据信息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从而使各种大学生思想政治行为数据信息之间建立起有效关联,进而产生良好的共振效应。其三,应积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管理机制。大数据时代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求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规范体系,因此,应及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数据化服务水平。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前瞻性的发展眼光认识大数据,及早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稳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从而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莎.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5,(3):113-115.
[2]魏魏.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2):36-38.
[3]王学俭.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105-107.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在新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当中融入思想理论课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要在高校真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要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促进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当中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将思想政治课程融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双向提升。
一、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概述
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式。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新教育理念下不断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相渗透融合,在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当中开展思政教育,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全面提升,以达到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目的。大学课程思政教育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的思政课程概念较为局限,通常只是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而大学课程思政不仅局限于某一学科课程,而是融入不同学科教学,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和渗透,达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双重功能,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而大学英语学科教学在高校教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英语不仅是重要的语言学科,而且也是高校教学当中重要的人文学科。大学英语教育在提升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接触中西方文化的同时养成正确的文化理念,用辩证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注重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所以,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对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二、思政课程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其重要性做进一步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英语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保证学生学好第二语言的有利条件,有助于彰显信息传递的价值,也利于学生思维的延伸。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意识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表现出亲西方文化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通过思政教育来扭转这一趋势。教师在大学课堂中渗透先进的思想文化,同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华文化,并且重塑文化意识形态,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坚定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形成先进的文化体系,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在实践中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尽可能从自身做起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扬光大,进而坚定民族文化的底气。英语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学科,负责教授学生第二语言,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质疑,而此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的民族。经上述分析可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不可或缺性,而接下来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合现状,在明确两者融合不足的前提下,予以有效处理,确保两者有机结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尽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三、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现状
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步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将思政教育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入课堂教学环境当中,是新教育理念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研究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渗透与融合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就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与融合的现状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新教育理念影响着高校教学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就是在教育活动当中树立人生教育观念。人生教育观念是指在教学活动当中能够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人为什么、该怎么活等问题,促进学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的提升,加强高校教育当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调查显示,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注重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甚至仍然有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应当是由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开展,与大学英语教育关系不大。这样传统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由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更加依赖课本教学,更注重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局限于英语语言教育本身,而忽视了英语教学当中的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是新世纪网络课程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教材的编写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教材为中心,充分结合新教育理念,注重教材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以广泛的题材提升教材的前瞻性和趣味性。教材编写的内容涉猎十分广泛,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更包括文化习俗介绍、伦理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热点聚焦等,教材旨在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由于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因此设定的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分离,不利于发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优势,限制了学生全面长远发展[3]。
(二)西方元素渗透冲击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在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大量的英语阅读及文章写作,所以教材编写过程中会引入很多西方文学材料,或关注很多西方社会热点。因此,开展英语教学会让学生接触到很多的西方文化元素,而英语教学本身重点就集中在英语语言学科教学上。《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了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及表达能力,选用很多地道的英语素材,以此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但是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传统文化涉及较少,对中国社会热点关注度不足,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元素的渗透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冲击。其中涉及很多西方文化元素,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意识,也应当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辩证的思维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4]。
三、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中渗透与融合策略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融入思政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此来抵消学生的抵触心理,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结合大学英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便利性,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要以教材为依托,以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5]。《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过程当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和阅读文章等,剖析文章所传达的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积累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想要真正提高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程度,就应当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现实意义,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和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为了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学校可以对教师加强培训,让教师了解更多的新教育理念,同时加强教师教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大学英语教师了解更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教学竞赛,促进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让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以此来促进教学成果提升[6]。
(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针对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给教育活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充分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视频、音频等网络教学内容,以此来丰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选用素材时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的教学素材,例如新闻热点、BBC栏目、学生喜爱的电影等,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增加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关注度,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向学生推荐Ted演讲视频等,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增加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渠道,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7]。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占高校教学课时比例很大,因此,如果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性强、教学周期长,所以有融入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应当重视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芳.浅谈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J].南北桥,2020(04):177-183.
[2]魏春燕.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J].科教导刊,2020(23):129-130.
[3]宇.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开展探究[J].科教文汇,2021(02):56-57.
[4]张苗.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1):66-68.
[5]王燕.课程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挖掘与设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单元为例[J].文存阅刊,2021(09):106-107.
[6]姬丽敏.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融合的途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88-89.
【关键词】 艺术审美;思政教育;主观能动性;引导策略
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宗旨,在于赋予学生正确的价值、世界、人生观念,究竟怎样令他们在相对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这部分教育理论内容,激活个体思维主观能动性,提升对的感知技能水准,这是值得一切教学管理人员深入思索的课题。相比之下,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能够瞬间激活学生心灵,令原本单调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和人文熏陶地位,真正贯彻落实寓教于乐的理念,使得学习主体快速透过被动鸭架式吸纳角色转换到主动研习主体。相信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提供保障。
一、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规划布置状况论述
尽管说思政教育任务和目标都已经足够清晰透彻,但是限于部分区域高校经济科技实力和教育理念限制,涉及以往鸭架式灌输模式无法予以根除,使得一切活跃实际性思想变成单纯地理论教条内容,加上部分教育内容空泛落后,使得教育成果难以迎合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学生身心素质健全诉求。如思政教育内容的枯燥抽象现象,经常令学生无从渗透掌控,进而衍生出对该类课程的厌恶抵抗心态,涉及逃课、旷课行为广泛分布,对学生今后审美情感和人生发展前景都造成不小的威胁。
虽然说导致以上冲突迹象的原委众多,但是教学主体仍旧需要进行自我反省。具体便是快速树立起全心全意为学生教育服务的思想,及时联合计算机信息技术演示相关案例或是组织社会关键性话题讨论活动,保证既有教学引导模式和考核途径的灵活交叉性,使得以往优秀政治、艺术家的理论得以广泛推广传承,保证学生主体适应地位得以尊重,真正贯彻落实知行合一的教学管理指标。
二、日后我国艺术审美内部思政课程科学化渗透教学的策略解析
单纯拿《国际歌》为例,其凭借着雄壮山河、优美动听的旋律,将所有为民族解放自由而奋斗终身的人们内心得到激励,尤其是在单位音符、字词的灌输基础上,不单单赋予个体强大震撼的艺术气息,同时更引导着他们朝着更好的人生方向不断前行。此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融合手段,便是今后我国思政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的核心切入点。而笔者更是结合个人实践经验,制定以下艺术审美中的思政教育控制策略:
(一) 理清艺术审美和思政教育内容的关联特性
艺术能够清晰化映射出人民生活诸多细节,令学生个体精神需求得到全方位满足,保证自身思想情感和现实世界的缜密关联特性。相比之下,思政教育内容可以全面改善学生政治、思想和心理素质,令该类群体尽快树立标准健全的世界、人生发展观念,随时提升个人教育和管理技能。归结来讲,艺术教育注重表达的生动形象性,而思政教育倾重于概念阐述的合理性,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科学鲜明的指向关系。究竟如何将两类教学管理手段充分地融合改造,保证为学生人生提供标准化向导作用,这是现阶段摆在众多思政教育工作者眼前的一类重大使命。虽然说客观层面上,艺术审美和思政教育的内涵、操作形式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艺术审美的确能够释放出多元化思政教育实质性内容,同时思政教育更为艺术审美方向锁定,提供更为丰富的指导性建议。也就是说,二者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 借助艺术审美引导模式激发稳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感知欲望
如今我国推行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往往倾重于口头说教形式,加上理论、抽象性过强且缺乏趣味性案例引导,使得大部分学生对该类课程产生较为强烈的抵触反应。面对此类状况,教学主体需要竭尽全力地将艺术审美要素和思政课程案例有机融合,借助图文和视觉艺术等新奇方式,激活学生主观感知心态,令其愿意参与各类和思政课程相关的艺术审美项目之中,之后结合个人储备的知识进行一切深奥的思政理论拆解探究,确保个人思想道德水准获得全方位升华改造,最终养成健康科学的学习习惯,为成为日后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奋斗。如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灌输时,有必要利用艺术审美途径进行课程形象化、趣味性修饰,同时结合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现场演示操作,令学生注意力集中基础上,针对自身性格、行为习惯、人生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的修缮。唯独经过艺术审美和思政教育内容的完美渗透融合过后,学生思政教育和道德规范才能顺势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更加快速便捷地打开新时代我国思政教育的全新局面。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将艺术审美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很好地将过往思政教育课程枯燥、乏味等刻板印象消除。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主体适应地位得到全面彰显,愿意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途径吸纳更多的审美元素,以及思政课程内容,进一步今后人生发展理念和情感价值观健全化梳理,提供极为丰富的指导性线索。
作者简介:
谢园(1984-),女,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族:汉。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
随着社会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激烈碰撞,当代青年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需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要在教育人本化的前提下使思政教育取得实效,这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善用现有条件去开创适用于现今社会趋势的思政教育方法。
一、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受教育者为本位,通过间接的、隐秘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并内化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渗透性教育注重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培养,和教育过程的自然性和隐蔽性,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渗透的潜移默化性。这一点也是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特性。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采取间接的方式把道理和形象融为一体,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渗透于各种载体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第二,渗透的全方位性。它注重分析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自然的氛围中自觉参与、独立思考、体验品味;第三,渗透的长远性。渗透性教育经历了量变积累的过程,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同化、接受和顺应起了重要作用,形成最持久的思想品质。
(二)高职院校进行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意识形态的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决定了渗透性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正面临国外势力的激烈冲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等;网络时代的到来,舆论导向难以控制,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受到极大的挑战。
2、适应学生意识形态变化的需要。现今社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盛行,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自我意识强化的特点。他们个性张扬,我行我素,更加注重自我价值。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政教育难免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适应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政工干部的责任,“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因此思政教育也对应贯穿于教学、管理、后勤服务、校园环境等方面。
二、高职院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在高职院校,学生更注重实在性,理论层面的思政教育难以真正发挥实效,此时渗透性思政教育的应用可以在高校“全员育人”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一切育人力量和因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感化并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
(一)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性思政教育
高校课堂开设专门的思政教育理论学科,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廉洁修身》、《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形式直接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特点创新讲授形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而且,思政理论的学习不应仅局限于思政课,作为综合类高校,专业课程多样化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受到思政教育。
(二)在实践中进行渗透性思政教育
大学生学习不仅在课堂学习,在实践中也能学习,包括课外实践与社会实践。课外实践主要是校园的第二课堂。高校的第二课堂相对丰富,有文体活动、升国旗、主题活动、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包括社区服务、参观访问、兼职活动等。通过拓宽教育的时空领域,让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实践感受结合起来,有利于知行合一,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民生、国情国事,在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崇高使命感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是对思政理论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在文化传承中进行渗透性思政教育
教育能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亦可在文化传承和熏陶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文教育,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文明化,从而使其成为健全的人、完善的人。例如大学精神、学风、校风经过历史锤炼,有自身的特性,并不随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流动而轻易改变,反而会因为时间的推进更加丰盈独特,以此感染后来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调控功能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在制度完善中进行渗透性思政教育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建设;共享社区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知识信息来源多元化,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上网的便捷化、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和“去中心化”趋势增强,大、中学生普遍反应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趣味性不够,理论与现实有落差,思政课“低头族”颇多,这些都大大增加思政课教学难度。许多高校已经在探索案例教学方法,思政课引入案例教学法使课程取得了实效,但学生仍然反映案例数量不多,更新慢,案例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案例与教学两张皮、案例共享模式陈旧等问题。本文重点探索案例等资源收集和表现方式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结合及如何结合、案例库共享途径和方法等方面。
一、问卷调研综合分析
2015年9月,笔者在三所高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3份,先后与15位学生、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座谈,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笔者分析整理这些资料得出一些结论。比较明确的是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等,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在以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特点的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道德、意识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
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过程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虽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库建立、内容的拓展及共享应用在教学中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支持。可以把教材书籍、思政相关的网络信息、红色文化、本土陶瓷文化等已拓展的教育内容和资源以文字、动画、视频、图片、档案等多种表现形式引入案例库建立和教学过程。为巩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大学生视野,笔者研究多个高校建立的案例库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实现共享的可能性,提出在思政课案例库模式中引入课堂外的网络共享社区概念,即在共享社区内师生可以通过发帖、博客、播客、QQ、微信、手机上网等方式进行互动,围绕时事和思政课程内容展开讨论,在案例库共享社区内举办诸如“师生沙龙”、新闻探讨,时事辩论等活动。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在融洽师生关系、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实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景德镇学院“红十军和精神展示室”),进行实景案例教学。如安排2节课时,以一个新生班级为单位,带领学生到红十军和精神展示室,参观图片展,讲解案例,并观看20分钟的案例教学视频。上完该实践教学课程后,要求同学在课堂讨论,课后学生围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二章爱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收集相关案例,写出案例分析,制作PPT,参加班级间的案例评选。案例评选结束后,入选的案例制作小组把案例和案例分析上传至案例库共享社区,并做好共享社区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思政案例网络共享社区化模式推行效果
关键词:校友资源 研究生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5-0061-02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人类社会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知识作为第一生产力,则成为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根本推动力。研究生作为我国最高的知识群体,承担着建设祖国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担。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都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的实现,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中国梦的实现。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对经济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研究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代研究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也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这些变化都给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具有鲜明独立、自主自强的思想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是也难免会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而这些都会给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带来挑战,具体表现在:
1.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1]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柱。研究生应有远大的志向,要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要在现实社会中学会辨析各种涉及到理想信念的社会思潮。当代研究生大多是在安逸的生活条件下成长的,没有经历过坎坷和磨难。他们受到各种中西思潮的冲击,可能会被不良思潮蒙蔽双眼,因而失去了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能正确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在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方面以及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信念方面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困惑。他们不能以正确、坚定的立场来关心国家大事。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根本无视国家大事,缺乏起码的政治觉悟与修养。
2.心理健康问题
当代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承受挫折能力差,难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一是人际交往问题。研究生渴望友情、理解和尊重。但是有些人不能很好地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而在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忧虑,郁郁寡欢,畏惧与人交往等心理疾病。二是感情问题。研究生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给纯洁的校园爱情笼上了一层阴影,一些情侣迫于现实无奈分手。而失恋研究生患上心理疾病,甚至萌生轻生念头的事例不可枚举。三是贫困问题。部分贫困研究生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而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流。
3.就业压力大,导致急功近利
就业压力是研究生的难以承受之重。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致社会上的高学历人才供大于求,此外研究生的素质和培养质量的下降和就业期望值偏高,使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研究生易在高压下急功近利,甚至误入歧途。
4.学习与发展问题
部分研究生并不是为了专业深造而考取研究生,有的是为了暂缓就业压力,把研究生阶段作为“避风港”;有的只是为了获得硕士学历,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有的是仅是随波逐流,跟紧“考研风”。当他们入学以后,才发现自己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并不感兴趣,因而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非常迷茫。而有些研究生的人生设计欲望极强,但是他们缺乏成熟的思想和丰富的阅历,而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会高估或者低估自己,以致在人生发展道路上走了弯路。
二、校友资源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和谐导学”已然成为了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风尚,我们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研究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故事和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我们将充分发挥校友的榜样力量,以校友为依托,拓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1.校友资源的概念
校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友是指曾经在学校学习过的学生,以及在学校工作过的教授、兼职教授和教职员工等人员;狭义的校友仅指曾经在同一所学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本文所述的是指广义的校友,且主要是指已毕业的校友[2]。
校友们在母校留下了数不清的回忆,在母校留下了成长的足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正是这种母校意识的存在和传承,使蕴藏在校友中的那份感情成为了回馈母校的动力。
校友资源就是指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包括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等。校友资源相较于其他资源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
2.校友资源的特点
校友进入社会以后,逐渐拓宽了人际交流的渠道,锤炼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这些都是激励和引导学生成长最真实可信动力。
首先,校友资源是丰富的。任何一所大学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数量庞大的校友,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具有显著的层次性、分散性和多变性。这是一个巨大的知识群体,遍及党、政、军、农、工、商、以及文化和教育等社会各界[3]。这种丰富性,使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选择校友成为可能。
其次,校友资源是具有认同性的。广大校友是在校研究生的师兄,他们了解在校研究生的心里状态和学习生活状况。他们同师同源,双方有着密切的同空间成长关系,能够带来更多的情感和心理认同。同为母校的莘莘学子,对母校的亲情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感情上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4]。学长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因而,校友走向社会的奋斗精神、成长之路、成功心得对在校研究生来讲是极为贴切、乐于接受、易受感染的教育内容。
3.校友资源的教育意义
校友们在母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为母校增添光彩。校友资源的教育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3.1 物质资源及其教育性
校友经过在社会上的打拼,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纷纷在母校进行捐赠以及设立奖、助学金。校友捐赠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在校研究生的母校意识,也为母校的建设和对学生的教育面临的资金瓶颈贡献了力量。而奖、助学金的设立,很好地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同时也增强了研究生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意识。
3.2 精神资源及其教育性
精神资源主要是指校友的工作得到了单位、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即校友的人生价值。校友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可以分为基层工作型校友、支援边远地区型校友,创业型校友、领导型校友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家奉献着,他们的先进事迹、人生阅历和无私精神都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
3.3 信息资源及其教育性
校友通过工作而掌握了社会的许多信息,因而架起了研究生和社会的桥梁。
包括为研究生分析专业和就业的前景以及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等。这对于研究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不仅消除了他们对专业前景的疑虑,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
4.校友资源的开发的形式
校友资源的开发绝不是校友反哺母校的单一形式,而是要建成以校友回馈母校和母校继续培养校友为方式,以母校、校友和研究生为基点的三维一体的开发模式。努力实现校友育人资源的教育价值。
4.1创办优秀校友访谈节目
它是以高校学生为主要传播对象,以校友的成长和奋斗历史为主线,以主持人与校友对话互动为主要形式,结合画面、音频等多种表现元素节目形态。
4.2 以讲座的形式增加互动和交流
邀请各界有代表性的校友回到母校举办讲座,包括基层工作校友、支援西部的校友、创业型校友和领导型校友等。以他们的实际经验为依据和出发点,以增长在校研究生的见闻和解答在校研究生的疑虑为目标和落脚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报告形式,为校友和在校研究生搭建互动和交流的桥梁。
4.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必将成为加强校友和在校研究生之间交流的不可或缺的载体。校友微博、QQ群等是网络交流的主要形式。校友和研究生不仅可以在线进行交流,也可不断刷新问题和答案。此外,校友微博也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有助于校友资源的开发。
校友和母校的命运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母校理应为校友的深造和继续培养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可促进校友母校意识的传承和母校精神的发扬。
三、小结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研究生自身的特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面临挑战。本文提出一条思政教育新思路,即依托校友的榜样力量,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展“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平,为实现“中国梦”而培养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英.浅谈新时期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3(4):35-36.
[2]杨韶昆.高校校友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96-400
[3]康新荣.浅论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3):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