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第1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探究;讨论;观念。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感到最大的难点是缩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出了好几年了,广大教师不但知道,而且能接受。但是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指令,学生忙于执行。这种长期盛行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问答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问题提得多、小、细、死;②教师提问过多,但对学生的导向却很不够,许多课上学生连提一个问题的机会都没有;③解决问题时注重答案和结果,不注重过程和方法。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去甚远。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通过近两年的实验和研究,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索改革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的局面,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一、对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二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方式,具体是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和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专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这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是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应是概念、规律、原理、方法等实质性的内容,而并非那些形式的东西;学生探究的成果不仅体现在问题的解决和发现的结论上,探究的经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来说是一种更大的收获;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即学生是真正的思考者、探究者、研究者;关键是教师加以引导,以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并借助探究性学习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具有探究性这一本质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开放性:由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具有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可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内,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主要是指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和探究策略的开放性,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则是比较有限的。

2、实践性:主要是指通过探究,在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如:实际测量、动手实验等操作活动,数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的应用。

3、综合性:由于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呈现出学科整合的综合化趋势,所以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主要是指探究过程中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不仅使得数学本身的知识得到了融会贯通,各种知识、技能得到了综合应用,而且有时还会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三、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个体独立探究型。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去发现。个体独立探究能使学习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型。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体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

3、 "沙龙型"--班级集体探究。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题的个人或研究小组,常采用"沙龙型" --组织班级成员集体探究,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集中解决难点,从而促进个人或各研究小组的探究过程。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个体独立探究;对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探究。

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通过两年来的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我建构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主动探究、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明理内化 -->反思评价"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完善。该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

构建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问题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好奇心,,提出探究主题。

探究学习方式的产生,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的问题情境。因此,在本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教材处理,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为学生作好旧知识的复习,为知识的迁移、进入尝试探究作好准备,并将循序渐进训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突破口,如引导学生学会揭题提问、自学提问、尝试提问、辨析提问等,由此产生不同类型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提高尝试探究的效果,从而使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第二阶段:尝试探究阶段--选择合理探究形式和方法,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揭示学习规律。

这一阶段是整个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重点。教师在探究前应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点拔、启发、引导和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尝试自学,使学生获得经历学习过程、自主探究规律的机会,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应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深入倾听、参与讨论,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科学的探究方法。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A、操作——发现——应用。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B、猜想-验证。即让学生依据自己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经验、方法,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等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C、观察-归纳-反思。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并学会进行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某些公式、法则等大都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推导出来的,而问题的归纳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反思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在归纳反思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D、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虽然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但类比、联想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知识迁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阶段:明理内化阶段--指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开发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鼓励创新;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探究画龙点睛地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思维方法及学习方法等清清楚楚。然后,让学生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在获得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能正确、有逻辑地表达独自见解的机会,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第四阶段:评价、实践阶段--反思评价过程,尝试运用知识,获得实践体验,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鼓励为主的民主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另外,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尝试运用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运用,获得自主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其作用是使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提高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反思评价主要是组织学生积极反思探究的过程,进行自评、互评和师生互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拔、启迪,调控评价过程,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性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五、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综合实践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看,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创设的学习情境也是多样化的,如"问题情境"、"动态情境"、"实验情境"、"应用情境"、"归纳概括情境"等。下面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四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作以讨论。

1、联想式的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最终以'能够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教学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材料,可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二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问题情境可为学生的联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启发和可靠的基础,产生联想式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既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情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这种情境适宜于引起同化反应的新知教学。其一般的教学程序是:对问题观察--联想--回忆旧知--利用旧知进行探究--问题解决,在教学中强调化归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2、猜想式的探究性学习

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旧知的矛盾,并提出有矛盾的地方,为进一步探究新知确定思维的方向,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可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中采用学生说、学生听,学生改、师生评,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师生共议等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产生猜想式探究性学习。这种问题情境适宜于引起顺应学习的新知教学。其一般教学程序为:观察--猜想--检验--结论,在教学中强调"猜想+验证"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

化思维的需要;这样的情境无疑成为学生猜想创新的土壤。

3、反思式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而且知识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思维产生偏差时;②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易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或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出现的错误;③对易混易错的相类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数学概念或结语中的关键字、词等进行辨析……若从这些辨析正误中选择素材,让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创设试误码率型的问题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的探究性学习,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可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其教学程序一般为:考察——辨析——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强调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分类讨论思想等。

4、建模式的探究性学习

第2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自主探究式学习;基本特征;基本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下面是我对探究式学习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探究式学习体现的基本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考性为前提,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问题性。 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而非简单地让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即使是一个不太确定的问题也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来加深理解。因此,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

二是生活性。探究式学习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特点,需要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 学生的学习应该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知识。

三是参与性。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最主要的特征。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式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策略

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一是充分挖掘教材,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培养知识迁移类推能力。 二是在教学中结合自身和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三是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提倡多样性算法,渗透优化思想。 四是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 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亲身体验探究过程

一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情境插图、语言提示、说明和拓展性问题,这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敢问善思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是独立探究,讨论交流。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因此要强化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学中要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探究,去发现,重新创造有关的知识。 独立探究后再讨论交流,说出各自的心得或疑惑,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双向、多向交流,产生效应,共同进步。

三是实践应用,注重评价。探究式学习应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把数学的学习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亲身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既动手做又动口说,既用眼看又用脑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同时要注重评价。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 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和表现,重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及科学协作的精神。 不能以单纯的分数或单一的模式对待每一名学生。

3.遵循原则,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一定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这样的问题会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因此,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 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一是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二是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加强指导,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个性差异等来组织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而指导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尤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感是必不可少的。 小学常见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包括分类、符号化、集合对应、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化归、等价变换、统计等思想,解题常用顺推、倒推、枚举、归纳、类比、试探变更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等思考方法。 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 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及时鼓励,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有趣乐学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万龙.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0(4).

第3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

一、创设数学情景激发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展开思维的翅膀,饶有兴趣地主动探究学习。

首先,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并呈现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调动起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知识以前,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去逛商场,走进菜市场、参观冰果店等,使每位学生去了解、发现不同类型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摆放?在学习“分类”知识时,因为有了生活体验对“分类”的感知,学生不仅有兴趣分类,而且较容易理解分类的数学价值和生活价值,创造性地掌握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其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直接呈现学习内容为间接让学生想知道其答案而又不能直接得知,他们只能通过各种思维途径寻求正确结果,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求的热情。如:教学新教材“认识钟表”以后,教师没有立刻让学生对时刻的认识进行练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出周末的时间安排,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间安排不尽相同的周末作息时间安排,而且在倾听他人的时间安排中指长道短,评头论足,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对时刻的学习中受到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

二、建立探究模型促进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给学生创设一个探究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地破坏已有的认知结构,经过独立探索或小组合作探索,建立起更完善、更科学的新的认知结构。

1.创设问题情景。教师把要探究的学习内容融入一个问题情景之中,调动学生关注的热情,使新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自觉把自己置身于探究之中,去发现隐藏的数学信息,这是学生乐于探究的起点。

2.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我们知道,解决一个问题很重要,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更难。它体现了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多项思维的复杂过程,提出数学问题是探究学习成为有效学习的关键所在。提问题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为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提出问题或教师提出问题等几种情况。如在教学“分类”知识时,教师先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包杂乱的学习用具:有铅笔、橡皮、尺子、卷笔刀等,各种用品数量不一,颜色多样。当学生打开这包东西后,教师问:“当你们看到这些东西,有什么感觉?你提出什么建议?”学生便从自己的观察视角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经过归纳整理,为学生探究学习确定方向。

3.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指向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或数学经验,进行独立思考或探究,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每一个学生探究的内趋力。尽管有的学生探究的结果不正确或者不完善,但能让每位学生经历有价值的探究过程,展示其思维的不同层面,使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探究的能力都大有益处。

4.合作交流探究。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会产生很想了解别人探究的结果或者证实自己探究的正误的心理需求,这时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可以进行交流或合作探究,这个过程可使每位学生吸取他人之长,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再次闪烁思维的火花,提出一些新的数学问题,把探究学习引入纵深。

例如:在“分类”教学中,当学生动手分完学习用品后,教师没有及时评价学生分的优劣,而是问:你们想知道其他同学是怎样分的吗?再让学生们带着好奇心走下座位,去参观其他同学分东西的“杰作”,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你认为谁分得好?好在哪里?听了同学的汇报和评价,学生再次调整自己的思维,在对服装的分类中,提出了按季节分类,按大人与小孩的服装进行分类和按质量进行分类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更有甚者,有同学提出了还可以把按用途分类后的服装在某一范围内进行再分类,如按颜色、形状大小等,把对分类方法的探究性学习推向。

5,归纳总结,构建认知结构。学生的认识不是通过传递获得的,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的,他们经历了平衡——失调——统一的认知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探索过程进行归纳、概括、抽象出新的知识元,融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建立起更完善的认知结构体系。

三、注重实践运用提高学生探索创新能力

第4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自由思疑;动手操作;探究学习;体验快乐;师生关系;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对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以此来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营造融洽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融洽和谐的氛围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地思疑,提出问题,并且开动自己的脑筋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能力,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引入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

由于数学课程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如果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狭窄,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受到限制,降低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程转变成为更加直观和有趣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出题目:“旅行社3天接待987人,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自己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地解决问题。

三、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第5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

一、创设情景,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疑是学的需要,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虽然想象丰富,但知识经验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不高,提出的问题较难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并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积极体验。

对学生而言,问题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而言,创设问题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即是通过呈现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是要以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自己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有效进行探究活动

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使学生进行数学探索,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必须让学生事先知道活动目的,使学生探究有方向,否则表面的行为参与多,真正的思维参与少。制定目标时不能大而高,要有台阶、细化,操作性强,对照目标阶梯性评价教学效果。

三、自主和谐,积极创设探究氛围

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解除疑惑、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并有机会分享同伴的想法。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间的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不压制,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自我鉴别、校正和完善个人观点。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这才能算是积极的群体交流,在整个教学中都会伴随着学生的自我反思。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和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和认知结构的完善,这样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进行探究或延伸。

例如,一节数学课上,我设计了一道习题:花园里有一块长24米,宽15米的草坪,在草坪的周围修了宽1米的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解决此题,我并没有帮助学生分析,代替学生思考,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理清思路,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表扬思考方法正确、解题完整的同学,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解法。即使是不成熟的方法,我也引导其他学生发现他思考过程中的闪光点,鼓励他学习的主动性。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此题解法多样,而且学习的兴致高涨,因为每个人的课堂参与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他们既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又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注重差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的自主空间,形象的说法就是“跳一跳,摘得到”。而这跳一跳能跳多高,则因人而异。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目的是学生力所能及。探究问题需要一定的知识支撑点,即对学习新知识起支持作用的原有知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距离越大,难度也越大。这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恰当的探究空间,并点拨、鼓励学生朝着目标大胆探索。

五、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探究乐趣。

皮亚杰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和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动手操作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做数学”的环境,操作的过程既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是技能形成的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数学活动中来,又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猜测、实践、探索、发现的探究活动中来,得到感知、感悟和体验,使抽象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易理解的知识。

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素质,他可以使人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使一个人走进知识的殿堂。作业是要学生独立完成的,它是掌握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必要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性的作业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材料,也可自选,设计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长作业。如成本与利率,彩票的中奖率,购房的分期贷款,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第6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探究性 学习 攻略

一、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学习走向生活”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二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回答)又问现在只有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东西问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大胆猜测尝试。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有时猜想比证明更重要。”而猜想依靠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攻克未知。直觉思维是依照一种高效的思维,它贯穿于每个人的思维活动中,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方法。直觉思维要求在面临复杂的问题情境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假设和试探。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没有勇敢的个性,直觉思维是难以表露发展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凭借直觉思维大胆猜想。从而使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二、提出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学始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困惑与求解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只有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才可能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探求问题的解法,并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构建”。只有有了问题,才能“将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做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将学习看做是学生独立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来组织学习材料,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着已有问题的解决,将会产生更多的、更广泛的新问题,从而把学生不断引上探索之路、创新之路。

三、进行探究性操作,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真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也必须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学习数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也非常强调“动作”在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中的作用。加里培认为,“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外显的活动可以经过出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有效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操作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这种“再创造”的活动,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拓宽探究的时空,引伸探究内容

探究性学习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因此,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可需素材,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不管是课前、课后,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提出疑问:能被9、11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呢?让学生感觉其中奥秘无穷。这样一来,既注重了探究的可延性,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勤于探索、勤于学习。在课堂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五、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空间

第7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 探究性学习 问题情景

一、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的探究心理

儿童天性好奇、好问,新颖的问题可以激起他们思维的热情,恰当的问题可以引导他们思维的方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造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满足学生探究心理。如在教《可能性》一课,教师在一个纸盒里放入5个红色球和5个蓝色球,请学生从纸盒里摸球:师:“在摸球之前请你猜想一下你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学生1:“我猜一定能摸红色球”;学生2:“我猜一定能摸蓝色球”;学生3:“我猜可能摸出红色球,也可能摸出蓝色球”;这些猜测活动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兴趣,感到好奇,产生了试一试的愿望。接着教师就顺水推舟,放手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去求证,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尝试和体验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持久稳定。抓住这样的时机进行启发、点拨、讲解就容易使学生豁然开朗。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都促其形成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式,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再探究。这就保证儿童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二、创设直观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现代媒体所创设的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直观的情境可以扩大学生的求知范围,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板书、挂图、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电化手段,运用画图、实物、模型,并以姿势助说话、打手势和打比方、讲故事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源,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已的需要选择信息,调动情感,促使学生去挖掘数学中包含的美的因素,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数学特别体现了秩序、对称和明确性,而这些正是美的主要形式。数学教学是对数学美的反映。如一年级的小孩最喜欢小动物,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一些小狗、小熊、小松鼠、小鸡来进行直观教学,使用生动形象语言,使其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理的启迪。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每位学生通过折纸、剪纸,充分感知图形对称性,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创设成功氛围,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在课堂活动中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每个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动口后,都能获得“成功”机会。如:又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位置”这一节课也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排座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票按号就坐,学生在寻找座位时就会思考、观察、理解第几组第几个,坐好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前后左右都是谁。所以这一节课学生们的兴趣也很浓厚。“布置房间”这一课,根据素材,把教材上的插图设计成活动画面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摆放,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是怎样布置房间的,在这里既使学生明确了方位,又体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实践应用,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穿插一些科学技术改造世界的科学故事,这样既可增加课堂趣味性,又可逐步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学习也积极主动。

四、激励评价,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更会将学生引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自信要给予肯定、鼓励,让自信学生更自信。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运用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隐藏着的自信。“你一定能行!”“你真棒!”“老师很欣赏你!”“老师可真佩服你!”等等,这些表扬的话一定不要吝惜。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从老师口中说出来很容易,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另外,建构主义还倡导主体性评价,强调教学评价应当是一个民主参与协商、交流的过程。学生主体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活动进行反省、分析、监控,同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进一步的确立。

第8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

课堂当中学习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的是组织与指导的作用,所以课堂气氛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全取决于老师. 教学过程是一个很特殊的活动,它需要老师与学生配合完成,学生是老师教学的对象,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所以老师应该逐步地在学生中担当起让人信任的角色,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日常的学习当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所以应该留意自己的举止,得到学生的喜爱. 例如,对学生的肯定理解、给学生鼓励的目光、不论什么时候都面带微笑、教学时和颜悦色等,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有信心,迎难而上,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这样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会有温馨的氛围,不会使学生感到紧张,而使师生处于对立关系. 同时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并且能够相互的信任与尊重,对老师的教学都有极大的帮助. 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应让学生自己拥有浓厚的兴趣,这样才会更有效果.

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引导

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强行被灌输知识,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老师只是让学生去学,而不能考虑到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所以,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知识,让学生自己理解学习的窍门与方式. 依照“学习什么、学习的原因、学习的方法”这几个方面,为学生在学习当中设计好学习的过程,在学生探究时尽量放开让学生自己思考,适当的时候进行一些指导,以提高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保证学习的质量.

1. 在上课之前学生应该针对新的知识自己进行准备. 这个准备过程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学生做过预习的情况下听课,可以保证学习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预习是让学生初步的认识所要学习的知识,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有所准备. 进行预习,可以加强学生遇到问题时自我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故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 引导的方法有:(1)设计思考的问题,指引自学的思路. (2)预览全部课本的知识,初步的知道课本的内容,了解新旧知识的分布,在预习时应该认真阅读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用笔记录,逐渐弄懂,标记难点,尽量通过自己解决,若实在有困难,可以在课堂当中请教老师,在课堂当中解决. (3)复习旧的知识,了解新的知识. (4)预习时可做笔记,把问题记录后在课堂上解决. (5)尝试课后习题. 通过自学来做一些习题,考查自己的理解情况,了解自己的不足.

2. 在课后进行复习,也是学习新知识必不可少的步骤. 小学数学在学生学习时不同于其他科目,这门课程更需要系统的、严密的逻辑思维,所以学生一定要通过复习更深化知识的理解层次. 人的大脑会遗忘,所以复习是一定要的. 学生在学习时,知识点在大脑中的记忆是瞬时的,过一段时间后便会忘记,所以一定要通过复习保存. 引导的方法有:(1)使学生明确复习目标. 老师应让学生理解复习的作用,为了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拥有更加准确、规律、系统的理解,在考试时能够自如地应用. (2)使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难点. 数学的公式、规律、准则、概念等基本知识以及解答与计算是重点亦是难点,应进行良好的掌握. (3)复习的过程中,应主要参照课本,不能把重心放在课外的难题上,反而走向了极端. 应该更好地了解与加深记忆,全面掌握知识,这样才可以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全面掌握.

3. 想要学习好数学,记忆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应该将老师所讲解的公式、概念、法则、定理、结论、规律都了解并记住. 所以,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老师应该结合所学习的内容为学生介绍简便的记忆技巧,例如:进行比较记忆、分类记忆、理解记忆. 同时,应该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进行教学,不能只适用在极个别学生身上.

三、着重创造探究气氛,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周围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尤其是人为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并能够享受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 老师应该将自己的身份放低,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 对学生一定要欣赏与信任.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指引学生自己探究与发现,同时对学生的言论应该表示支持,对好的言论应该进行表扬,对学生进行指导、督促与鼓励.

第9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

一、交互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现代教学环境中,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交互工具,这种教学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利用它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交互工具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其最终目的是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仍很落后,很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被动接受数学知识,忽视实践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使得他们无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限制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创新的教学方式,而将交互工具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让学生体验教学情境,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可见,交互工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运用交互工具的基本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运用交互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可让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是有效性原则,教师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思考、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三是过程性原则,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启迪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四是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尝试分析数学问题。

三、交互工具的运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有趣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趣味性。如在讲解 “同样多”的问题时,教师利用交互工具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两个小朋友小雷和小明,他们在一起玩游戏,小雷右手拿了4块糖,左手拿了6块糖,问小明怎样使小雷两只手的糖一样多?小明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教师提问怎么帮助小明答对问题,让他们有一样多的糖吃?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跃跃欲试,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尝试着利用手里现有的东西摆弄着平分。

2.利用课堂对话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对数学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小学生要通过实践与探究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教师可通过对话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在教学“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把问题列出来:12÷3,18÷9,25÷5,14÷6,24÷7……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除法算式一些是可以除尽的,另一些则除不尽。由于学生之前没接触过除不尽的算式,可让学生对这类算式进行讨论,学生带着疑惑来讨论问题,互相对话的形式就形成了。

3.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