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形式范文

研究性学习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形式

第1篇:研究性学习形式范文

    本文是本人在指导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应用中得出的的一点体会:

    首先,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第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研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在服从课题研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课题。

    一、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转化,可以改进为探索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如何实现Fe2+和Fe3+的转化?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其次交流设计思想,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二、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化学小论文。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与方法、热水瓶(锅炉)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冲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第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 ;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 ;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 ;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 ,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 :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如酚醛树脂制取实验以后,试管难以洗净 ,每次实验只得更换试管 ,改进后我们用医用废磷霉素小瓶替代试管进行实验 ,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试管 ,而且药品用量比原来少了许多。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第2篇:研究性学习形式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学习小组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应当渗透在每一门学科之中,体现学习过程的研究方式和学习品质,以此来完善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它的要义是“强调学科渗透,改善学习过程”。这是所有任课老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都必须承担的一种教学责任,也就是说教师在自身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参与学习、思考问题、探索实践,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善于研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质地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强调知识的联系与运用,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义是:依托课题研究,学习研究方法;体验研究过程,培养问题意识;讲究科学态度,激发创新精神。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运用已有知识和各种直接生活经验来观察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其次,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称为选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生活中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再次,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基于这样的思考,研究性学习和现有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重要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二、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没有科学合理的举措是不可想象的。它至少要有五个基本保障条件:一是师资;二是课时;三是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四是教学过程管理五是评价机制。

1.关于师资。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兴学科,没有专门的师资力量。为此,学校可以从校情出发,借助教科室和图书馆的专业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文献信息研究和教育科研方面的优势,这样先重点保障了低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师资需求。高年级主要实施以学科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方式,让各学科任课教师兼任。关于课时。学校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办法,平时每周一节排人课表主要由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论指导和课题研究的共性问题研讨等。我们既有统一的课程规范和进度安排,又有相当的灵活性供教师和学生自主安排。

第3篇:研究性学习形式范文

一、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001年9月——2002年1月,我们召开了多次课题组会议,对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再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近几年来,我校文科高考成绩年年再创新高,在全市多次摘取文科桂冠,使我校文科类学生英才济济,汇聚一堂,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为全校所公认。2、高考改革的趋势。2000年广东省高考(3+X+1)文理综合试题第十九题(上海市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题)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考题;2001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老山汉墓走出西域美女题)亦属研究性学习的考题,这两题的出台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它表明研究性学习的考题在高考中开始出现,紧跟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高二年级文科班历史教学的任务。3、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历史课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杨柳、周雪红老师任教,这对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较为便利。4、班主任支持。这几个班的班主任都较为支持,使得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工作

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我们只能利用历史课及一些班会课时间进行动员。首先,请教科所苏敏老师作专题报告(2002年1月),向同学们介绍了国际国内研究性学习的最新动态,以及柳州市几所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情况,使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请周梅莉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同学们明确研究性学习不仅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而且能够锻炼大家的学习、工作能力,是高中阶段不可多得的一次锻炼机会。最后,杨柳、周雪红老师利用本班历史课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程序,布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任务。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这一任务只能利用寒假时间进行,所以,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任务以寒假作业(作业全文另存)的方式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放假前将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做好,放假时进行研究,开学后再整理研究成果。

三、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在将寒假作业布置下去后,我们着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首先,我们组织学生组成课题组,规定1——5人一组,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产生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与指导老师的联络等,并负责将研究课题和本组成员名单交给老师。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体现全体成员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其次,为了把握研究方向,保证进度和质量,我们要求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其内容包括课题的名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时间进程,小组成员的分工,预期的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等,并规定了研究方案交给老师的时间。最后,进行开题论证工作,研究方案交上来后,我们组织了开题评审会,对每个组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评审(开题评审会记录另存)。为此,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评分细则,内容有课题组所选(拟)课题的意义、课题组所选(拟)课题的可行性、课题组所选(拟)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的恰当程度、课题组对所选(拟)课题的设想的合理程度、课题组成员陈述课题及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等几项,依据这一评分细则对学生的课题进行了评分,好的研究方案建议学生保留,不合格的课题要重新准备后再通过开题评审,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

在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并通过开题论证之后,我们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没有课时,我们要求学生用寒假时间自主进行研究,我们教师着手进行指导工作。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我们首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其次,我们给学生讲解了进行资料收集工作的方法:1、通过媒体搜集资料。我们指导学生通过媒体搜集资料,如互联网、图书馆、音像制品、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都是较好的搜集资料的媒体。2、实地考察。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由同学们亲自到现场勘察,采集相关素材,并提出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带照相机、摄像机进行摄影摄像,并将资料输入计算机。由于没有课时,只能在假期进行这一工作,所以我们提出必须要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并注意安全问题。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相关部门(如旅游局、旅行社、博物馆等单位)搜集相关资料。其实,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多,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除上面的途径外,还可借助父母的关系,找到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借助社会关系,访问不同层面的调查对象等等。在搜集到相关资料后,一定要注意原始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图像等)的保存,有条件的同学最好将资料输入计算机保存。

五、研究成果展示

2002年3月,寒假结束了,同学们带着原始资料回到了校园,我们首先指导他们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文字资料,还有数据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软件资料等。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得出研究成果。同学们有的写出了研究论文,有的写出了调查报告,有的整理出颇有分量的研究笔记,还有的提交了大量的相片、软件等,取得成果共记42项(大量成果另存,成果一览表附后)。我们指导他们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将所得成果输入电脑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 我们选取了一部分优秀成果,在2002年6月进行了研究成果展示,黄明旻、张超、杨秋慧、胡宾等同学展示了他们制作的课件,对此,我们还进行了现场摄影、摄像(相片、录像带另存),这次展示,取得了圆满成功。

我校历史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组建三年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钻研,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兄弟学校学习,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第4篇:研究性学习形式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正式出自我国教育部2000年3月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它属于一类全新的必修课。

二、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是指学生从自己的爱好特长出发,选择自己所处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和周围自然的某一事实为研究对象,以考察、探索、收集、整理、分析、概括、推理等为方法,亲历实践,付出情感,学会合作,培养探究能力,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

专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导模式,以其灵活性大,选择性强,易于操作等诸多优点,而被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所普遍采用。

下面从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图入手,对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解剖,以形成条理分明的经验性方案:

从上图分析,可以将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划分为以下9个具体步骤:

1.师生积极互动,促进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

在研究性学习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靠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组织、动员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组织专家进行科普、学术讲座,积极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动机。

3.指导拟题、分组阶段

(1)指导拟题阶段

选择课题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下面就选题的原则与程序加以详细分析:

第一方面,分析选题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因此研究课题本身必须是科学的。

生活性原则:选定的课题源自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有改善生活的实际意义。

可行性原则:要求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有可操作性,能够付诸实施。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要求学生选题,要尽量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力求新颖、独特。

第二方面,分析选题的一般程序:

1.选定方向。指导教师要启发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开展研究。

2.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分析这些问题能否成为付诸研究的课题。

3.选择问题。学生以选择研究性课题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自己探索的方向。

4.加工问题。所谓加工问题,是指从研究的时间、地域、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对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修改和限定,从而使问题更加集中明确,使之成为可以真正付诸研究的问题。

5.确定课题。经过对研究问题的精细加工,仔细推敲,再用恰当的文字把研究内容表达出来,该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了。

(2)课题分组阶段

研究专题拟定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成课题小组,至于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完成。

4.收集资料、课题论证阶段

研究小组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后,进入课题论证阶段:

(1)明确课题小组的研究意向、所涉及的学科范围

(2)选择小组指导教师

(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检索文献计划、访谈或考察计划、活动进程计划、选取研究方法)

(4)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结果

(5)撰写开题报告

(6)小组开题展示、讲解、答辩

(7)听取开题评审组意见,完善开题报告

开题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相关教师、感兴趣的学生代表团共同组成,在听取研究小组的开题汇报后,对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议,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课题小组针对开题报告加以讨论修改后,最终确定研究课题。

5.展开研究阶段

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具体计划,分工合作开展研究。首先,将专题研究任务加以分解,小组成员经过精细分工后,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积极完成子任务的研究职责。同时,又要与组员通力合作,定期对课题的研究发展交流意见,随时修正弥补研究计划存在的偏颇、漏洞,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6.撰写报告、论文阶段

专题研究小组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全面梳理专题研究成果,以恰当的方式对研究进行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的写作。

7.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

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师生共同组成交流评议组,对各课题小组展示的研究成果进行思维地碰撞和意见地交流,培养学生学会针对不同课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流利地申辩。并通过研究成果的答辩过程,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员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议组点评协调融合,引导学生一步步优化研究成果、完善自我发展。

8.评议中的新问题

在结题报告交流、评议过程中,如果发现研究成果存在不足,则需课题小组重新回到研究阶段,针对报告中发现的新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求进一步修正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9.学习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强调伴随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进行中的各个阶段,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修正和引导,确保研究按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

第5篇:研究性学习形式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切中高等教育肯綮,风起云涌成为时代趋势。

“研究性学习”类似于国际上流行的“探究学习”(InquiryLearning)、“项目学习”(Project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研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体验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具体到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既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有别于学生以往学习的过程,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学生的需要、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置于核心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阶段,在学习内容上依据所研究问题加以选择,在学习方式上依据个人的特点而定,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最终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把学习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这一学习模式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更有利于自主意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时空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把学生从高校象牙塔里解放出来,更加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践,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超越自我,得到锻炼。这与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倡导不约而同,因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推行研究性学体有两种模式,即“教学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模式”和“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1]。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计划或创新活动,华中科技大学的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大学的基础物理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以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实施的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模式等均是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尝试和实践,其中清华大学本科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尝试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

(二)信息化时代对于研究性学习也提出新的要求和需要。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知识剧增使得人们在数量上进行追逐已不可能;以今天知识产生的传播的速度而言,即使是“终生教育”,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也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或信息多了不等于就是有用,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处理、利用这些信息。现在有如下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高效学习。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剧增的时代,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习的革命》一书,可作为这种观点的代表。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效果完全没有达到预想。另一条思路就是研究性学习。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成为当下教育的新要求。

(三)汉语言文学基础传统学科性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基础学科,积累深厚,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就始终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基础。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来就是汉语言文学学科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倡导“师傅领进门,修行在本人”的学习理念,传统的句读教学方式也强调的是个人领悟与思考在经典文本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还有,我国古代学者对游学学习方式十分推崇,学习者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在长期的游学中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学者对话和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准。这些都说明人文学科学习对于学习者主动研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人文学科的研习者,就外在形象而言,“独立思考者”的姿态历来十分明显。明末清初,湖南衡阳王夫之蛰居湘西草堂四十余年,打通文史哲,成为前无古人、后鲜有来者的大思想家,就是鲜明个案。可见,对于汉语言文学这一基础传统专业来说,研究性学习方式符合专业学习规律,也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大力倡导。

(四)学校学分制改革下课程体系重构与整合,成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契机。

近些年来,全国不少大学纷纷启动学分制教学改革,促使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新一轮的重构与整合。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不少高校的规定,公共课占到30%的课时,专业课的学分和课时明显下调,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安排学分和课时。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基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比重,增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程数量和比重,都是十分必要而必需的举措。但是,学分制改革也客观上造成对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空间的压缩,不少课程面临课时减少的困境。在这一新的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如何按质按量完成?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成为关键。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引入和实施,由此成为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共识。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背景和缘由,近年来,笔者所在高校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通过外出学习他校教改经验,内部多次开展教改研讨等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大力倡行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具体做法是:

(一)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突出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在确保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培养方案修订中大量增设专业选修课程成为主要措施。目前开设的与现当代文学关联的延伸课程有20多门,主要有“鲁迅研究”、“现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研究”、“现当代散文研究”、“湖南文学研究”、“儿童文学”、“未来文学形态研究”、“战争文学”等,这些课程均为教师重点研究领域,在教学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成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此外,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采风写作等同样注重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延续。如近3年毕业论文有45%的选题均与现当代文学有关,优良率超过70%。

(二)课堂教学采取多种措施,大胆尝试研究性学习。

第一,教材选择上,启用双教材。现代文学方面,我们采用了湖南师范大学凌宇等人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北京大学钱理群等人主编的《现代文学三十年》。两本教材,一南一北,凌本教材注重整体,结构谨严,深入浅出,知识性强;钱本教材崇尚特色,吸收了近年研究成果,重文体流变,学术性强。在教学中,我们以凌宇本教材为主要蓝本,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对两本教材均要认真研读。为确保学生主动研究性学习效果,我们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交两本教材研究性阅读与比较的读书报告,并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当代文学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第二,教学组织上,推广专题式教学。在课时减少的背景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按照文学史进程实施课堂教学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专题,专题可以是重大文学事件、重点作家作品、代表性文学流派和现象、四大文学文体等,既确保了课程教学的覆盖面,又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各专题结合了学术界近年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对于彰显教师学术个性、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体系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重要环节。第三,课程作业布置上,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研习。除上文提到的教材研习报告外,还有两点,其一是开列课外阅读书目,要求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文学文本,课程要求学生提交不少于涉及50篇文学作品、字数不少于2万字的读书笔记一份;其二重现代信息技能的掌握和重点作家研究结合,课程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制作完成一份介绍、解读一位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的PPT文档。课程课外作品均作为课程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第四、课程考核上,平时成绩重自主学习成果的考查,依据见上文。课程考试重文学史整体全局的把握,重代表作家作品的研究,并突出课程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考核。比如在考试题目中有意识地设计“两本教材文学史观比较”、“重点作家作品的客观描述”等题型,考核学生们自主研习性学习的情况。

(三)课外实践多种途径持续推行研究型学习。

第一,组织学生对当下文学生产现象、趋势和新出代表性文学作品的研究性解读。比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当代作家阎真、王跃文等人新作小型研讨会议,还有对一年一度诺贝尔文学奖、国内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颁奖以及巴金、史铁生之死等焦点文学现象有意识的介绍,并适时组织小规模的研讨活动,都激发了学生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二,组织学生参与学院组织的科研活动。比如学校文学科研平台的挂牌活动以及外请大家名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均要求汉语言专业学生全程参与。比如邀请“诗魔”洛夫来校作诗歌专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以及洛夫本人提前做了预介绍,讲座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提问,这种对现代诗歌和诗人直观感性的认识与了解是对课堂教学的极大弥补。另如邀请家乡溆浦、校友“王跃文”返校作小说创作专题讲座,教师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其出版的作品和书写读书体会。讲座互动时,学生思绪灵动,提问踊跃,实现了课外是课内真正的延伸和补充。第三,组织学生尝试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计划和项目研究活动。近年来,鼓励现当代课程主讲教师担任本科学生导师,组织学生尝试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计划和项目研究活动。项目选题注重与课程教学重点、教师科研方向相结合,开展的项目有“衡岳文化与衡阳地域作家群体研究”、“现当代重点作家解读”、“洛夫长篇诗歌解读”、“湘西作家的民俗书写”、“王跃文作品方言现象研究”等。通过尝试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实践,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现当代文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少人从中找到了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还有多名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校期间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更有不少学生激发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近3年有20余名学生考上了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等名校的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其它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与学校宣传部联合合办校报第四版文学副刊以及组织指导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晨曦文学社、诗社)、凤凰等地写作采风(沈从文故居)活动开展等。

三、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专业教学中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个别课程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我们有理由相信崭新的教学方法在拯救传统老专业,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深入改革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一是理论意义。研究性学习是对我国大陆高校重单一追求知识接受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颠覆。能够丰富和更新中文专业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中文专业更加接地气,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理论就是“师道尊严”,老师讲的话、讲授的知识就是“金科玉律”、“标准答案”、唯一真理,不可更易,所以高校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灌输”、“填鸭”,老师讲多少,学生就记多少,一字不落,把老师的讲义奉为“圣经”。在传统高校教学中师生双边基本上没有互动,老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居于真理的制高点,学生始终都是被动的,这种状况在当下高校教学中比较普遍,且习以为常。研究性学习就是保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欲望和创新欲望。在这种全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始终是真理的传授者,老师在多数问题情境中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探究结果的促进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结果的方法与技能。可见,研究型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与接受性学习完全不同的几个特征:一是师生全员参与性;二是师生的良性互动性;三是对问题的探究性。二是实践意义。从根本上颠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充分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翻身做了主人”,从接受式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一变为驾驭知识的主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特别关注学生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在很多问题情境中仅仅是学生们的指路人,甚至是共同攻关的合作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分析能力、探寻解决问题最佳路径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技能将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再是“读死书,读书死”的两脚书柜,而是知识面广、能力强、技能多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出来的人才必定是观察力、发现力、分析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俱强,能说、会写的应用性人才,一定会是社会急需的抢手人才。

(二)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第6篇:研究性学习形式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动画专业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接到项目时,也需要学生能够迅速的了解客户的意思,并能很快的收集整理材料,写出方案。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学生基本的知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也不爱思考。利用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定题目进行研究。学生可以选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来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很好的锻炼。探究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正是有了这种本能我们人类才能生存与发展。探究世界的热血埋在每个人大学生的身体里,因为多年的应试教育被深深的雪藏。大学生的学习相对中学轻松,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更加有利。而且研究性学习学习的开展还需要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并且已经有了基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顺应了应用型大学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二、研究性学习在动画专业中的应用模式——以湖南省大学

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微步澜心’手机APP的设计与实现”为例

1.研究性项目的宣传与初级筛选

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每年我校都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给学生申报的机会。我校专家委员会会根据学生前期的研究情况和研究课题的实用性,分为校级课题和省级课题。校级课题给与经费两千元的资助,省级课题给与配套经费一万六千元的资助。为了争取这次机会,我在动画专业的大三学生中,宣传了此次的课题项目。并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定下的基本方向,自主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学生研究性学习首先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根据团队的能力选择基本能够胜任的项目来进行研究。通过筛选,我选择了由三位同学共同确定的一个关于手机APP项目的研究课题,因为手机APP的开发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学生一开始只是暂时定了一个手机APP开发的项目,但是对于具体做什么项目并没有什么概念。

2.确定研究课题的项目

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应用客户端上网的方式,而目前国内各大电商,均拥有了自己的应用客户端,这标志着,应用客户端的商业使用,已经开始初露锋芒。“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为大学生服务的APP,功能较为单一,很多只涉及到社交、学习等单一方面,功能的局限性也让大学生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APP软件开发的应用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游戏、购物、社交、资讯、理财等等APP吸引着着现代社会的人们,让手机成为人们出门的必备物品。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人们每月使用移动应用的时间已逾30个小时。大学生作为90后代表,是智能手机使用的典型代表,对手机APP需求大,并逐渐在使用频率、使用时长和使用范围占据重要地位。由老师定了大方向以后,几位同学决定设计一个手机APP。但是此时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做一个什么内容的APP,二是要做些什么功能,三是怎么实现。带着这些问题,老师带领学生查找了资料,对市场上的收集APP进行了调研,再结合他们目前所学的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拟定。小组经过多方面调研,决定让这款软件的应用范围延伸到了大学生生活各方面,打造专属于大学生的生活圈。最后确定为一个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项目,既弥补了市场的空缺,又能够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3DMAX课程。学生自己经过讨论决定首先设计制作一个关于学校图书馆的手机APP,利用3DMAX建模,并设定一些类似于校园导航和借书等功能,取名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微步澜心’手机APP的设计与实现”。开发手机APP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还需要开发程序。因此,学生们找来了在过去有过项目合作经验的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系的同学来帮忙协助完成项目。最后该研究性课题由三位动画系女生和一位软件工程系男生组成,人员配比上是男女搭配,跨系合作并各取所长。

3.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前期研究

首先要求学生对项目研究和实验的目的、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学生对目前市场上的手机APP及其分类进行了研究,拟定了这款APP的定位和功能。确定了此次研究性学习主要要解决的问题。①对目前市场上针对于大学生的手机APP应用做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调研;②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③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前期的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和项目策划书;④编机APP脚本;⑤进入实际项目分工和制作阶段,包括动画场景和人物的设计及其制作;⑥软件编程;⑦“微步澜心”手机APP的测试;

4.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

本项目应用当前前沿的知识---虚拟现实技术,对现实中的建筑进行仿真,做成具有人机交互性、真实建筑空间感的虚拟场景。在城市漫游动画应用中,人们能够在一个虚拟的三维环境中,用动态交互的方式对未来的建筑或城区进行身临其境的全方位的审视:可以从任意角度、距离和精细程度观察场景;可以选择并自由切换多种运动模式。在开题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主要的技术路线是,初步考虑以平面二维软件(如AdobePhotoshop、AdobeFlash、AdobeIllustrator)为主,结合手绘、鼠绘等,通过Unity3D引擎和橙光文字游戏制作工具来实现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学生首先去图书馆实地调研,拍摄照片,获取一手资料。由两位同学利用3DMax建立图书馆的模型,一位同学进行人物设定,同时根据想要实现的功能开始编写脚本。以上所有的内容的完成,学生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并不断尝试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的经费主要用来给学生购买各种学习用品和学习资料。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亲自去做,在体验中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给与学生跟多的自由,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监督学生学习进度,并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形式,多手段结合。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也可以采用网络交流和书面交流等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网络论坛上晾晒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专业人士和社会团体的指导。

5.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第7篇:研究性学习形式范文

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它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既是学习实践者,又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安排的制定者,学习结果的创造者。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通过自主的研究、探索活动,在“做”的过程中,“悟”出理解性知识,培养探究技能,探究气质。而将这种学习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分地改变目前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式,无疑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政治学科和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都具有综合性、开放性

中学政治学科是一个综合开放的体系,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也同样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研究课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所关注的实际问题选择,政治学科内容是学生涉及比较多的领域之一。两者在内容上的同质性为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融的教学环境。

(二)政治学科与研究性学习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堂目标,完成这一目标要求课堂不仅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学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政治课教学历来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具有的那种自主意识、团队精神、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正是政治学科最终要实现的培养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政治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既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的能力,又提升学生对政治学科学习价值的理性认识。

二、政治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一)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然而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要么提不出课题,要么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其实,政治学科及其延伸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课题库”。

现行教材内容可读性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我解读,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加以必要的引导。如引导学生打破书本教材编写的限制,以一节或一课内容为背景材料,从宏观上梳理出教材的线索,领悟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从微观上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挖掘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对书本知识理解的困惑;可以是原有认知与书本知识的冲突;可以是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而产生的矛盾……例如,学生在学习《生产与消费》时,提出了许多问题:国家鼓励人们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怎么还提倡勤俭节约?为什么对一些高档消费通过征税来控制?消费能够拉动经济发展,国家为什么在一些行业通过一定措施来限制消费(提高购房贷款的利息)?

(二)以探究式学习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经验、思考、悟性与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必须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教师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般通过学生提出问题、综合提升探究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而进行。其中,开展讨论探究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式。进行讨论探究必须注重以下三方面。

1.充分准备。所确定的讨论问题,要有典型性和层次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最好把讨论题目事先告诉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并围绕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相关资料(如教师提供资料来源、介绍收集方法等),同时把所获得的资料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加以内化、活化,不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2.深入讨论。课堂讨论既可以以功能性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般4至6人为宜,采取就近原则进行交流,然后融入全班性讨论,也可以直接进入全班性讨论、交流或辩论:教师要注重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例如在复习高一经济生活时,结合热点提出这样的问题:入世五年来,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不断的加大,那么中国企业如何在世界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呢?学生从经营战略、科技进步、产品质量、自主品牌、信誉、服务、市场战略和资源战略、贸易规则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自然在讨论过程中全面掌握了《经济生活》中过关企业经营和对外开放的知识。把枯燥的理论融入到学生生活实际之中,他们感到人人可以畅所欲言,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当然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也要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但对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常识性知识错误,教师要明确而恰当地给予指正。

3.适时总结。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讨论内容及时加以总结,写成书面材料。撰写成文的过程是思维训练过程、知识升华、认识深化过程,讨论结果转化提升过程,不容忽视。关键是把学生讨论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讨论“中国企业如何在竞争中获胜”后,我们可以让他们分析本地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同时为本地的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把知识理解,我们的三维目标也就达到了。

(三)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开拓政治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新天地

研究性学习一般要花费较长的学习时间,这必然使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活动受到限制。如何使有限的课堂延伸为无限的时空?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独特的穿越时空的优势为政治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开拓一方新天地。学生利用网络,过去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的资料,现在很短时间就能查到;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深入、难得结论的问题,也可课后在网页公共留言板或者自己的博客上继续进行争鸣,更大范围更深入地加以讨论;学生的探究总结也可以发送到网页上作为反馈、交流的方式。

三、政治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学生需求性原则

学生对抽象的政治理论往往不感兴趣,但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却有强烈的求知需求,教师应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合,拟订出适合探讨的问题让他们自由选择,自愿结合,自主探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冲动,带着将要探究的“问题”去学习,用现实事例去领悟书本的政治理论。

(二)知识相近性原则

探究的问题应与政治课的单元知识体系的学习相近相融。如学习《我国的外交政策》,应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风云,通过具体事例为抽象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原理赋予具体、生动的内涵。“以例化理,以理析例,事理相容”的探究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找到理论的支持、探究的切入点、突破口,同时通过鲜活的事例及时活化对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层次性原则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使探究问题靠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学习《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时,把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进行整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教材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理解的问题;第二层次是由课本延伸的问题,如“我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农业产业化路在何方”等;第三层次是少数学生关心的超越书本阈限的问题,如“土地流转,谁与农民争利”“失地的农民,隐患何在”等。此外,评价也要注重设计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

第8篇:研究性学习形式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54-03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延伸,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近年来,随着课改教改的不断深入,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该领域也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普遍关注。

一、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良好的交互性能,选取并确定某一研究主题,以建构自我知识体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

该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网络为工具,同时强调培养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强调独立研究和协作研究相结合。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学习活动不仅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一改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合了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传统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使其特点更具鲜明性:

(1)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眼点,突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和探究相关的主题内容,其自主性可表现为学生个体的行为和学习小组的协作行为,教师则在其中发挥指导、控制学习不偏离预定范围的作用。

(2)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告诉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受特定知识体系的限制,学生可依据研究兴趣选择任何一个主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选择主题的多样化,而且从事研究的主体也应具有开放性。这些研究主体可以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社会阶层,只要满足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条件,就可以成为一名研究者。

(3)研究性:研究性学习以研究为灵魂,以知识建构为最终目标,始终将研究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中。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具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问题驱动和情境创设来完成相应任务。在此过程中对学习者的思维、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要素与学习过程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要素

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看,其活动的开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研究为对象来进行。以网络为支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没有改变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相反,它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其要素为:(1)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既可以是单独的研究个体,也可以是研究小组。(2)教师。由于教师地位和角色的变化,推动了研究性学习向着有利、有序、正确的方向开展。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既可以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也可以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其答疑解惑。(3)研究主题。该主题是学习、研究的对象,是要达成的目标或是要解决的现实问题。(4)网络学习环境。该环境是集平台、资源等于一体的、可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展示教学成果的学习载体。(5)学习平台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由于自身具有个性化特征,使得教师、学生之间存在互动。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

如图1所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具有五个过程:学习情境、确定主题、研究过程、成果展示、评价,网络学习环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支撑平台,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同时评价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一方面通过评价不断修正研究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成果的评价改进研究中的不足。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并进行评价。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既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也可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网络环境或平台作为整个研究的支持工具。

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与案例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到图2所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从情境创设开始来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的选择既可以来自学习者自有的知识体系,也可在课程资源库里面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该资源库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学习者的各个研究主题,优化和丰富研究主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者提供主题的选择。

该框架的核心是网络平台、学习者、教师和资源库。在网络平台中包含论坛、BBS、QQ等聊天工具,学习资源。并提供信息检索的工具等。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者基于WebOuest进行针对某一研究对象的学习活动;也可利用情境创设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等等。

同时网络学习平台也为生生、师生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学习者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与平台中任何一个人结交朋友,建立友谊,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在网络中运行的记录学习者的信息、学习轨迹、信息交换与提取的数据库。网络资源、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的分组、学习策略的提供、教师的在线帮助与引导等都可以通过数据的交换、分类、存储、提取来支持整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开展:其中包括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学习策略的提供与选择、学习小组的划分、教师的在线帮助与指导。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研究能力,使其具有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建构。

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是学习者研究问胚的能力表现。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自己的研究成果,供大家分享,可以以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来表现研究成果。同时研究成果的也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过程。

考核与评价:一方面是检验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更多的实践案例。在对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由于有不同的知识体系、知识内容和探究的方式,需要制定针对具体研究主题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评价才能真实反映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和个体知识的建构程度。

2.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苏州园林”为例来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情境的创设

教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苏州园林中的代表性建筑及其风格,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以故事的形式

介绍代表性建筑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教师应注意学生此时的行为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当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时,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确定研究主题。该主题可以是苏州园林的特点、风格、历史意义、产生的人物、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影响、历史价值等。学生根据选取的研究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围绕一个研究主题进行。在研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讨论和问题的解决。如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进行讨论时,有同学在平台上提出“苏州园林的建筑为什么与杭州西湖的建筑不同?”这时有同学通过网络,浏览相关资料,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问,并附上苏州园林与杭州西湖建筑的图片。这样一问一答,学习者就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他们的提问和答案,在学习平台上小组的其他成员都能看得见,并且也可以就这样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答案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相互讨论,学习者的兴趣就得到很大满足。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建立。

随着问题的深入。讨论的问题更加具体化时.小组内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意见。在这里可将持不同意见的小组成员分为三支队伍:一支是持赞成观点:一支是持反对观点;另一支是持中立态度。当持赞成和反对观点的两组成员进行讨论时,持中立态度的学习者旁听两组对问题的讨论,同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加入到其中一组队伍中,继续讨论。就这样学习者对问题不断地做出判断和思考,小组内部根据意见不断变化队伍,直到双方达成统一意见,问题也就得以解决。

(4)成果展示与交流

每个小组通过文字、图片、网页等形式展示该小组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小组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老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老师之间都进行相互的交流,点评研究成果。

(5)考核与评价

在成果展示阶段,相互交流就是对学习者研究成果的评价,也是对研究成果的补充和完善。

第9篇:研究性学习形式范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初中化学教学 民主教学氛围 研究性课题 评价方式

新一轮教学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该学习方法是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实验探究中进行。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反思拓展的一般步骤进行。此学习方法的应用便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帮助他们形成科学观察的品质、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创新思维的发展。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与探索,三年多来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卢梭曾说:“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少给他们囿于别人的思想;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少让别人替他们做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之间都会有一定的差异。”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走入学生的心灵,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统一约束和整齐划一的要求,鼓励学生亲历各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提出有创造性的见解时,教师一定要使他们感到:他们的想法是会被接受的。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深挖教材的情、趣、理,发挥教学的艺术魅力,有利于消除课堂上的拘谨场面,有利于师生之间缩短距离,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室里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们的想法,不时评价他们的探究进程并制订适合学生的下一步计划。必要时,教师把学生召集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二、合理的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1.从生活中确立研究性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化学现象,有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现有知识已能够解决,但大多数问题仅靠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例如,你买过盐吗?你注意了食盐包装袋上的说明文字吗?对此可向学生出示下列问题进行研究:(1)你认为包装袋上的碘酸钾的化学式是?摇?摇 ?摇,其中碘的化合价为?摇 ?摇?摇。(2)精制加碘盐包装袋上有这样的说明文字:“待食物烹调好后,再加入碘盐。”请用有关化学知识加以解释。(3)为什么包装袋上还注明要“密封贮藏”?请对照化学式,联系使用说明,大胆做出你的猜想。又如,在开展了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研究之后,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铜会生锈吗?(2)铜生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3)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吗?

2.在社会热点、焦点中建立研究性课题。

“绿色化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大力提倡、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有机渗透,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科学素质的有力举措。如学习了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后,我让学生调查二氧化碳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研究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如,学习了pH值的测定后,可让学生调查本地化工厂排出的污水的pH,了解其直接排放对水及土壤产生的污染;对前沿知识的拓展性研究,例如,学习了金刚石和石墨,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其结构、性质和用途。

三、挖掘资源,重视过程

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并不都是单一的学科。在教学中许多素材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只要我们让研究成为教学工作中一种自觉的行动,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研究型”,真正地实现学习的革命。同时,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该特别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是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这种教与学的过程能更好地使我们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情感与态度的熏陶,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具体实施阶段,一方面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教师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但是,为了保证研究性课题实施的质量,对整个实施过程必须进行监控,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适时、适当引导他们思考,引导他们去验证,同时要求每个学生自我总结,把总结收集到学习档案中。

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中课题评价方式,可以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主体组成,对研究的课题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能够用定量评价的课题尽量定量去评价,不能量化的可以定性为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价。对课题研究的评价不要侧重于研究成果,而要侧重于在研究过程中怎样获取知识,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评价标准要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去研究,在研究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让学生联系课堂的知识去拓展,给学生研究过程的体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从教学实践看,如果有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不仅能接受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而且渴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学习中会更主动、更自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钱其保.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尝试[J].化学教育,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