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可是,我们一些农村中学,虽然按照要求,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但是有许多不足。
其一,不能正确理解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意义,消极应付上级检查。许多学校领导不懂得何为研究性学习,错误认为这是上级教育部门一时兴起翻出的新花样,它必定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但又迫于压力,于是只在课表上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实际上一直无人上课。有的学校暗地里把这门课分给了所谓的主科老师或让学生自习。
其二,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教师上这门课,可是选择的却是什么课都不能带而又无事可干的教师。学校认为这人闲着也是闲着,让他顶几节课才讲吧。而授课的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只知如何站完45分钟。
其三,好一点的学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也定了具体教师来教,但是,他们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并列的课程,上课时只带着学生读读,这就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的实际意义。
其四,再好一点的学校,在上课后,教师也布置了一些研究性课题,但题目大而无当。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不加指导,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不进行总结,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不感兴趣。
凡此种种,都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有悖。为此,对在农村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加强对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培训,使他们真正了解研究性学习,并重视它。因为研究性学习确实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让教师都懂得研究性学习,知道研究性学习它不单纯是一门课,实际上是一种方法学,它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到各学科中去实践。应该说,研究性学习与每个教师都有关,众多的教师不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旁观者。
再次,要让教师明白,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个教师要担负起“导”的责任。每学期每科教师都可给学生出一些适当的课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主动研究,从而获得这门学科的知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导”,要指导学生看那些书,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分析、归纳,要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总结。有时,学生遇到困难,而教师自己也不能解决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更高层次的地方去请教。
还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领导、教师不能太注重结果。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并不能要求学生马上有什么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而是让学生在尝试研究中去获得主动摄取知识的方法。不单是我们农村中学,就是一些重点中学,我想也不会强迫学生一定要出成果。因为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分析归纳的能力毕竟还不足,所以,我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对学生的研究结果,不论优劣,教师要给以肯定,要多鼓励,少挑剔,以免打击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多年来到全国各地参加过不少研究性学习研讨会,会上听取了一些国家级重点中学校长关于这方面的报告,感觉到我们农村中学与全国重点中学有很大的差距。但我觉得在研究性学习上不能盲目仿效。毕竟地区不同,学校各异,学生也不一样。
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提出,长期以来以接受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已难以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新《课程计划》提出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弥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足。我们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首先要理解它的含义和本质。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并体验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由此而逐渐养成创造性的个性。它至少有六大特点:⑴创造性,⑵自主性,⑶开放性,⑷探究性,⑸实践性(6)过程性。今秋全面实施新《课程计划》明确了目标要求、课时安排、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给学生的创造性的个性的培养带来极大机遇。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是成败的关键。它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导的前提
任何一种教育,无不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的成败在于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已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主流。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首先要求老师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并且需要亲身的感受和体会,才能准确把握研究性的教学,无论在课题的组织,开题时机的把握,学习模式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评价等都要受教育观念的影响。
二、课题的组织是指导的关键
所谓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学科问题或综合性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它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关键所在,无论在难度、内容、背景、时间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和创造,也是教师创造性的具体体现之一。从难度值看,易了不成研究,难了研究不成。在选择或编拟课题时,要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以及实际生活的经历和阅历;要考虑三个有利于:一、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否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三、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课题按来源分可分为指导性课题(来源课本)和自拟性课题;按参与人数分可分为公共课题、小组课题和个人课题;按创造的性质分可分为知识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如何编拟课题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考,一是知识性课题方面;二是应用性课题方面。
(1)、知识性课题
知识性课题是我们和学生天天接触的 ,我们有计划、有组织、精心设计、创设创造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2)、应用性课题
应用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的一个亮点,它取材广泛,视野开阔,来源于学生的亲自实践活动和周围他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寻找规律,分析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三、开题时机的把握是指导的艺术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指标是首创性,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都属于再创造的问题,要保持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创造性,开题时机的把握则是至关重要的。要把握好时机教师要有全盘观念,全局思考,理解和把握高中阶段的本学科课程结构、内容安排、编写意图,打破年级、章节的限制,要实行开放性,不一定一经提出就要得到解决,也可以是半年、一年内解决,当然要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例如,扬辉三角形的研究,就可以是高一学生完成,甚至可以是初中学生完成,特别是古代的数学问题,正是适合学生的水平,也许现在学生知识水平已远远超过古代数学家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还可能更加合理,显然有能力研究古代的数学问题,这是一些很好的知识再创造的课题。时机的把握、氛围的形成需要全局、综合考虑,正像艺术创作,所以称之为指导艺术。对时机的把握至少要考虑四个因素:1、新颖性。要使课题具有新颖性;2、求知欲。能激发学生对课题有强烈的研究欲望;3、兴趣性。能引起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使学生乐于研究,研究于乐;4、研究的氛围。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形成,学习任务的轻重都会影响研究的氛围。如果能在四个因素最佳组合的时机开题,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个性,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研究模式的选择是指导的载体
对于科学问题的研究,你采用何种方式研究是开放的,只要你取的成果就行,有时如何研究也是未知的,还需要创新与探索。而我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属于学习的性质,只不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侧重点不同而已,所以学生必须学习几种最基本的研究模式。对研究的模式的教学也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探索,教师进行宏观调控,因势利导,这样学生才能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研究能力;不然仍是以记忆、模仿学习为主,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还是走接受性学习的老路;不然就会变成挂研究性学习的牌子,走接受性学习的老路。我们的教师要通过不同的研究模式,以相应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所以称研究模式为指导的载体。至于选择何种研究模式,要根据课题的性质、特点,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选择适当的研究模式,以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例如:在《研究绝对值方程、不等式解法》时,不给任何限制,全开放,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数学原理即可,如果又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更好。以论文的形式反映你的研究成果,你认为能把研究的成果说清楚,又能让同学看得懂即可,同时向学生提供《中学生数学》中的学生论文的范文,不要怕学生写的不好,关键是让学生跨出这一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学成。在选择研究模式时,当然要考虑你的问题的侧重面。
五、研究成果的评价是指导的导向
人类从事任何活动无不受价值取向的影响,所以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是起着导向的作用,这是无可置疑。如何能客观地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我们的培养目的,这已在《新大纲》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在某些杂志上看到的研究性学习的课例中,还是类似解题教学或开放题的教学,或是研究过程的某一片段,还是重成果、重拔尖,没有很好的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缺乏个性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与科学研究的成果是有明显的不同,科学的研究成果重在成果的社会价值,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重在个人价值(即学生个人的教育价值)。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与接受性学习的教育价值也是有明显的区别,对于个性的培养是接受性学习所不可代替的,其他是侧重面不同而已,研究性学习的五大特点,创造性、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也就说明了研究性学习在这方面的优越性。从而也确定了它是重过程,轻结果,在过程中得到体会和感受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至于以上考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教育价值评价
从教育价值来看,判断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所受教育的程度和受教育的广度(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如何,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接受性学习难以替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只要你课题选好、开题导好、研究过程中指导好、学生能积极投入,对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意义是无可置疑的,差别只在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自主发展,这也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的教育特点。至于论文的发表,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是不能对全体学生的要求,这因为能发表学生论文的刊物也很有限,即使再好的论文也不能让全体学生发表,但可以组织编写班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论文集,以提高学生论文的写作能力,这也很好。对论文的发表,研究成果的应用是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不能作为对全体学生的评价标准。
(2)、研究方向评价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要求我们不要给学生有不必要的限制,要给出问题空间的开放性,研究过程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研究的评价只在于研究方向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都可以根据科学家研究规律进行评价,来实现方向性指导。美国著名的哲学家P•费耶阿本德认为,不阻碍科学进步的唯一原理是:怎么都行。只要你采用相应的办法达到你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就行,办法只不过是达到目的手段,它是为一定认识任务服务的,所以我们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时,不要有太多的“应该这样,不应该这样。”的指导,只要他采用的办法能达到目的就行,一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会、去感受,使学生学会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研究性学习指导是我们教师研究教学的新课题,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使素质教育向更高层次推进,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学科教育中得以落实。
关键词: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膨胀扩大,培养创新型人才,
就要从小学阶段培养科学意识思维和创新意识思维抓起,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该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值得深入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形式去学习,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基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旨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知识的能力,注重从实际出发,不局限于教材、书本的限制。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要保证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顺利开展,就要在教和学两个方面确保是可行的。学生方面,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以往,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心智发育相对以往较早些,在合理设计和引导下完全可以接受研究性学习。教学方面,教师的教学素质也比以往提高许多,教学设施也日渐科学先进,其功能不断强化使教学更加顺利、简便、高效,在此环境下完全可以实行研究性学习。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研究课题的选取上要针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范围确定课题,在研究方法上要保证学生实施的可行性。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为例,对于低年级学生课题的选定要从认知的层面来拟定,高年级的就要保证实践性强,像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研究课题选取就要以学校内的植物认识观察为主题,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浮沉研究以实物实验为主题。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组织上要形式多样化,根据研究课题性质来确定组织形式。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的研究性学习的任务轻松,以观察为主,这样就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完成气温、风向、风速等天气指标确定工作,在获取方法上允许发挥各自的能力特长。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就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
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要展开学生互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层面态势。例如,四年级溶解快慢研究性学习,先让学生互评溶解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再以教师综合点评进行知识总结。
参考文献:
她是一位教育的寻梦者,从教二十八年,有着这个年龄段的人所特有的淳朴、谦和、坚韧和勤勉。她总结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三个“座右铭”:漫漫教坛路,“天道酬勤”带着她不断攀登;茫茫教海里,“宁静致远”带着她不断探索;悠悠岁月中,“终身成长”带着她不断前行。这些年来,她曾荣获绍兴市属第一、二届教师基本功比武一等奖,多项教育教学成果获省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绍兴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等;《浅谈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指导策略》《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浅论》《与中国》等二十多篇文章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等核心刊物或省级以上刊物上;《导学与创新》等近十篇文章获全国、省市级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参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会考导引、高考复习导引等教学用书近二十本。
她坚守爱的教育,坚持“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教与学的改进,指导的《铿锵绍韵——绍剧“猴戏”的起源与发展探究》《绍兴酒文化研究》《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等八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获中国少年科学院一等奖和省一等奖。
【教育信条】用心爱我的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教学月刊·中学版》作为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经常收到如赵寅芬老师这样优秀教师的研究论文,我们经常是“先见其文,再遇其人”。笔者认识赵老师也是如此,先拜读了她的论文,然后再赴绍兴采访了她。初次见面,赵老师优雅而亲切的言谈,流露出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当谈到为人师表者的责任与义务时,她对“传道、授业、解惑”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谈话中,每每讲到自己的教育理念,赵老师总能找到合适的例子,而当她描述起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历时,眼神举止之间无不透露出满心的欢喜与热爱。而且总要提到自己从中得到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她又是如何把这些体会教给学生的。她告诉笔者,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正切合其性格——热情、开朗、爱究根刨底。期间师生关系紧密了,在挖掘师生潜力的同时,对家乡绍兴地区的文化特色也进行了总结分析。她多次提到,在课堂上她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用绍兴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的例子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于提升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她越来越感悟到: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变革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那么,赵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她的实践探索有什么独特之处?从她的研究中,我们又能有什么样的教学启示呢?
一、十多年漫漫研究路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作为一名在历史教坛上默默耕耘了二十多年的教师,赵寅芬老师明显感觉到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这么多年,但是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固守不去,课外学习也只能是课堂的延伸。老师的教学点燃不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荡不了学生胸中的那层云,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分数的上扬。《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学所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会“疑”,然后是探求。因此,赵老师认为: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就得合理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凡事需得研究,才会明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尝试是从课外开始探求的。面对这一全新的学习方法,赵寅芬老师一开始感到很困惑,也走过了一段弯路。首先,她把自己定位过高,把自己当成了专业的研究人员,并决心一定要做出大成果。这导致她心理负担重。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常根据教科书确定研究内容,题目大得惊人,甚至连专业的研究人员都难涉及,如“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与资本主义兴起”等。刚开始,学生对这种新颖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很感兴趣,组织小组成员,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对这些与课堂教学、教材相关的内容慢慢失去了兴趣,因为都只是一些脱离生活、书本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也慢慢变成了历史书本教学的延伸。赵老师的教学与研究也走到了一个瓶颈。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次机缘巧合,在与浙江省教研室教研员及一些同行交流研究性学习教学时,赵寅芬老师突然想到,为何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历史文化开展研究呢?于是,在2001年,赵老师就围绕其主持的省级教研课题《历史研究性课程教学中教师指导作用发挥的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探索,从绍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平时视而不见,但研究价值大的自主学习素材:绍兴酒文化、绍剧猴戏文化、绍兴书法文化,与绍兴英烈、与绍兴教育、鲁迅与绍兴文化等题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开设相关讲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社区采访调查。这种从现实寻找研究切入点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增强其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学生在实践中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再将其与地方史、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结合起来,以小见大。这不仅让学生找到了了解家乡历史的切入点,而且也恰恰是历史思维中小切口、深分析理念的现实再现。
赵寅芬老师与学生在确定研究方案后,就开始了实施,这个实施过程在她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如《绍兴酒文化研究》课题小组,共同参观绍兴博物馆、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总公司,接着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有的采访董事长,有的考察黄酒制作车间,听取技术人员介绍,有的考察鉴湖、咸亨酒店,有的到兰亭体验“曲水流觞”、参观名士故居等,并详细记录了活动经过,收集到大量信息。《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课题小组考察了绍兴五大历史街区,参观了秋瑾故居、故居、大通学堂等地,采访了历史街区办公室有关人员,寻找各种印证课题研究的实物和资料,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在附近社区中发放问卷调查表,记录了活动经过,并在电脑中储存有关资料,最后由组长负责整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再去粗存精,最后由文笔好的王清卿同学执笔写《结题报告》和《学后感》,显示调查、研究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在过程中感受良多,获益也甚多,正如王清卿同学在《学后感》中所言的:“平日对家乡的文化视而不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竟挖出如此多的学问,一边是觉着自己以前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可笑,一边感到研究性学习的强大马力。凭自己的感觉,研究性学习的确让我们学习气氛更浓,精神更好。”
《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研究性学习成果较突出地体现了创新性、科学性和主体性,在2004年浙江省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经展示和答辩之后荣获大赛唯一的社会科学类一等奖。这一学习成果,还在2004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青年科学节上展示交流,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创新建议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生的肯定以及产生了对绍兴的强烈兴趣。时任绍兴市委书记、市长王永昌对此也给予了极大关注,他读了《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结题报告后连连夸奖说:“学生能研究这样的课题,很不简单啊。”并欣然提笔批示:“……青少年关心古城保护是值得肯定的好事,也是古城保护工作的希望之所在,我们应大力鼓励更多的人,包括广大中小学生来关心支持绍兴古城保护工作,使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得到继承和提升……”学生的研究成果惊动绍兴市委书记、市长,惊动了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并得到市政府8000元科研奖励基金,受到上海电视台、绍兴电视台、《绍兴日报》、《绍兴晚报》、《天天商报》等各家媒体的相继报道。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尝试,赵老师深切地体会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平等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教师指导而不主导,学生自主而不自流,这样才能把教师指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三)不待扬鞭自奋蹄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新形势下,我必须迎头赶上”。在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赵寅芬老师在研究性学习原有的基础上,改编课程内容,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舌尖上的文化——绍兴酒文化》,申报该课题的学生很多,人数一再压缩,仍有60多位学生参加。她计划通过参观黄酒博物馆、黄酒企业等与黄酒相关的实践考察,着重对绍兴黄酒生产流程、黄酒独特的酿造工艺、酒典佳话等方面进行研究,让学生在了解绍兴黄酒发展史、黄酒主要品种、酿制工艺、黄酒节等常识,进一步挖掘黄酒文化所蕴藏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地方精神,酒与诗词(介绍贺知章、陆游等名人)、酒与书法(王羲之、徐渭)、酒与戏曲(越剧、绍剧)等,营造“黄酒—文化—情感”氛围,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赵寅芬老师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经历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依托地方文化既能发展研究性学习,还能开发校本课程,两者虽在课程的内涵与实际操作上各有不同,但其落脚点都在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授生以“渔”。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凡好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必有可持续性;大凡名师者,似乎都有相通的地方。他们执着于某个方向而不懈努力,并乐此不疲。赵老师就是这样,她不曾因为别人的意愿影响自己的选择,不曾因为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她在平凡的岗位中获得了快乐,干出了成绩。她把自己的成就感融于学生的成就中,且备感充实。
二、授生“鱼”不如授生以“渔”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与“学”是辩证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指导作用,教学工作的完成应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而这一功能在过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要使历史教学与时展同步,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在赵寅芬老师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倾心引情,学生由衷生情,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交往的动人情景,这使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培养。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得到了内化,提高了人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现“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源泉。赵寅芬老师从绍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平时被忽视但研究价值大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研究的内容,去寻找他们感兴趣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就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所以她认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一定要让学生研究高深的课题,纵使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家乡事,只要他们感兴趣,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不怕失败,支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有利于改变历史学科枯燥的面目,使学生愿意亲近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彰显“合力”
在指导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赵寅芬老师认识到: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强化了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激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养成相互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个性品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探究性、论证性和批判性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热爱家乡的情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的使命感。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适时地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吸收本地优良传统,不仅能使学生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而且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历史教学也将达到较高境界。
(三)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体现“实”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堂互动
一、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互动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当前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中过多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了课堂互动,主要表现为:
1.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客体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旦学生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些课题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而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在一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敲定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奏完成“论文”,交差了事。
2.忽视群体参与
小组合作实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有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与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的研究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无可置疑,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堂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就会游离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各种兴趣,能力也很难有所提高。
二、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1.积极参与,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树立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教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一个重要特征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事物,这一要求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其课堂教学模式为: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论课后延伸。
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同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应引导进一步讨论研究,让他们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在其中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题研究,教师应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班而论,因人而异。对于始起年级或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应从小处着手。课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定得大一点,深一点。
3.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推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锻炼,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充分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重视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情况等。
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课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即在一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测试,不侧重给学生划分数、定等级,而是让学生找出不足和差距,并找出矫正补偿的处方。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而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发掘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进步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对进一步学习起到促进、激励作用。教师可以从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教学的效果,并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到自己教学中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才能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和改进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正文字数:6300字)
【参考文献】
[1]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11]毕作勤刘强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
关键词:心理健康 高中语文 能力培养
一、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及鉴赏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优势能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般根据自己的特长、潜能、兴趣、爱好等选取深入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式方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是扬长教育的精神。
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六、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七、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我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像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评价;人才培养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中,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本身就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正是由于有了评价的参与,学生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评价是镶嵌在真实任务之中的,评价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是一个进行之中的、嵌入的过程,是整个学习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根据崔允教授的《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笔者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策略,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要,并规划适当的学习、探究和实践机会,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节奏实现进步,以自己的节奏走上成才之路。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如:《泽雅西雁旅游资源探究》研究学习时,学生调查了龙溪水质,分析了与此相关的旅游资源、路线问题,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在全校进行展示。在类似这样的实践操作中笔者借鉴高中正在实施的学分制制度,开展“学分制评价”与“成长记录评定”评价,取得较为显著效果。
(1)学分制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实施学分制评价,是课程评价方面的新尝试,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与管理提供了新途径。研究性学习所采用的学分制评价,就是以量化的分值形式,通过学分来记录及评价学生在各阶段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以此加强课程管理,促进学生发展。
基础学分认定。①内容:研究性学习研究(100学分)。②分项:A.课题小组学分(60学分)――认定方法:按“课题认定、研究过程、结题评价”三阶段的标准与具体实施细则,结合档案记录认定。B.学生个人学分(40学分)――认定方法:在学生互评与自评的基础上认定。③认定者:指导教师。
奖励学分认定。①学生能自主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档案,材料齐全,一学年奖励10学分。②研究性学习报告在区级及以上获奖,每次加记20学分;研究性学习报告(不少于300字)在区级及以上正式刊物公开发表的,每篇加记20学分。此项累计奖励学分每学年不超过30学分。③被评为校级及以上“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学生”,一学年奖励40学分。④多完成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不少于1000字)并校级获奖的,每篇加记10分;展示活动校级获奖的,每次加记10学分。此项累计奖励学分每学年不超过30学分。
在实施过程中,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与学生成长记录袋结合起来使用。活动档案由学生自己保管,评价时由学生提供。
(2)成长记录袋评价。开学初,我校给每一位学生发放一个命名为“成长足迹”的档案袋,期末有老师回收考核评价。让学生自己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可以与指导教师或家长、同伴协商。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呈现结果
开展以“1133”制(即一个档案袋,一份最佳作品,三分钟演讲和三级评议表)为主要内容的结果评价,充分实现评价的自主化。
(1)一个档案袋。为每位学生建立名为“成长足迹”的档案袋,内容包括:“采蜜卡”(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智慧卡”(创新设计和想法建议)、专题研究论文、作品照片以及小红花、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学生证书等资料。
(2)一份最佳作品。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针对其制作或设计的态度、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3)三分钟演讲。用学期最后两节课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体会,重点围绕“我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什么方面希望得到教师(获其他人)的帮助”“我最喜欢参加哪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作口头陈述,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合理的评价。
(4)三级评议表。每次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学生和老师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设计
研究性学习过程大致分为:课题启动阶段、实施探究阶段、成果检验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1)研究性学习启动阶段评价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某一主题活动出发,选择自己喜欢而且能实施的小课题进行探究。如:我们在启动《瞿溪河道养鱼可行性的调查与思考》这个活动时,通过媒体展示了家乡的河道被污染的图片,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决定开展本课题研究,并与学生签订学习契约。
(2)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评价设计。有了课题才能对课题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问题后就要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构思、设计,并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确定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为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确定了课题研究的问题后,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学习契约允许学习者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满足了学习者的个别化需要,又由于学生自己参与了保证书的签订,了解预期的工作任务,因而有助于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根据契约的内容来评价自己的学习,保持积极的自律。当然,学习契约也不一定总是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教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制定相对客观的学习指标。当学生完成相应的要求,指导老师将在作业每个研究性后画一颗小星给予鼓励,累计获得5颗小星的学生换取一个“小苹果”,5个“小苹果”的学生到老师处换取一学校七彩智慧卡中的“才艺发展卡”,7张“才艺发展卡 ”换1张“金色特长卡”。换“智慧卡”是我校学生很有诱惑力的事情。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对于学困生将会降低评价标准,以鼓励其学习。相对优秀学生的标准就要高些,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纵向发展。
(3)研究性学习成果检验阶段评价设计。研究性学习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带进课堂进行集体讨论,集体智慧是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关键。研究性学习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完成,如:调查、参观、访问等,这就更加需要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于是,同学们就自主寻找自己最好的搭档(4~6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在小组里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才能。
(4)研究性学结交流阶段评价设计。在交流过程中会出现组内同学互相补充,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争议问题的热烈场面。通过汇报与交流,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由教师指引,全班集体修改完善。如在研究性学习计划制订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方案汇报――《介绍研究性学习方案》,在交流活动中,针对自己制定的研究性学习方案进行修改,逐渐使学习计划完善。探究式学习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和发展学生兴趣的作用,适时进行活动评价有利于促成活动目标的达成和取得预期的收获。为此,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评价,并设计了《研究性学结阶段成果展示评价表》,这样通过评价,让学生把活动时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为及时评价提供了可能。教师也尽可能把评价的机会让给学生。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肯定成绩,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让评价的学生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反观自身,展示自身。
《研究性学结阶段成果展示评价表》评价内容如下。①学习态度15分,按兴趣、参与、习惯、体验、态度等项目,满分各为3分。②学习表现15分,按自主、探究、合作、反思、表达等项目,满分各为3分。③成果交流50分,按设计、过程方面,满分各为15分,成果为20分。④研究能力20分,按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两方面,满分各为10分。其中,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组员1、组员2、组员3)、教师评价。
另外,对学生所犯错误的评价不可过露,锋芒毕露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带有激励、启发的评价,既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又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实践研究性学习评价设计应学习、借鉴新的评价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遵循评价过程全程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内容丰富性、评价手段与方法多样性等原则。力求客观现实地反映学生在研究性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联动作用,从内部推动学生产生行动,增强自信,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无负担、无压力、于无形中得到发展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柳石路小学“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调研活动纪实
(一)
暖风吹来,温润舒适,柳石路小学六年级一班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侃侃而谈,有的介绍蒙古的自然风光,有的哼唱蒙古的歌谣,有的讲述蒙古族的婚嫁习俗及古老的传说,有的吟诵自己创作的诗词。在场聆听的几位家长也相机介绍了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法,并对孩子的学习作了点评。指导老师情不自禁地跳起了热情奔放的蒙古舞,随着欢快的节奏,时而如轻捷的马儿在草原奔驰,时而如矫健的大雕在长空中翱翔……这是一节什么课呢,如此随意而富有激情?原来这是一节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柳石路小学面向全体1----6年级学生开设的校本课程。四月中旬,柳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中心组及市“研究性学习”课题组一行28位专家和老师,在市教科所唐丽老师的带领下到柳石路小学开展现场调研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听课、听学校“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和查阅相关资料。开头一幕就是学校主管教学杨副校长率先垂范,亲自上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小小词作家》的精彩剪影。
(二)
在布置得清雅舒适的展览室里,专家和老师们如蜜蜂似地在“研究性学习”宣传板报和学习成果展台边流连。欣赏着精美的活动倩影,翻阅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资料,聆听了学校领导及执研老师的经验介绍,到场的专家和老师无不感叹万分。
感受之一:孩子们研究的课题五花八门,每个学科都有研究性学习课题,每个课题研究都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案例1、利用社区资源优势,与龙潭公园取得联系,开展了综合实践学科课题研究《绿色承诺》。进行参观、采访、阅读、统计、习作。绘画、摄影、剪贴、制作标本、种植植物、广告宣传等活动,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及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
案例2、数学研究性学习子课题《家庭会计》中,孩子们通过一个月的实践活动,了解了家庭收支情况,感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案例3、音乐研究性学习子课题《生活中的节奏》中,孩子们留心观察生活,倾听风声。水声、鸟声、雨声、读书声、喇叭声等,从中发现、感受音乐节奏,创作节奏曲。
感受之二:课程实施各个阶段,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用周记、日记、学习体会、总结、感想等形式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收获和体验反映出来。
案例4、一年级数学研究课题《生活中的数学》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感受数学的美,写下与数学息息相关的生活日记;一年级语文研究课题《做个好孩子》中,孩子们存老师指导下把日常生活中做好事的经历描述出来,在情境中、在研讨中发现做人道理,明辨是非对错。
感受之三:执研老师在做好课题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认同和支持这方面作出了尝试。
在许多研究性学习资料中,我们看到了以“研究性学习”为主题的家长会记录、给家长
的公开信、聘请学生家长做校外辅导员的合同书、阶段展示全家长留言、家长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总结等,研究性学习已走进孩子和家长的心。另外,教师注意利用孩子的切身体会感动和教育家长。
案例5、柳州举行“第二届柳州国际奇石节”期间,四年级开展了《小记者看大世界----新历柳州国际奇石节》。
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了促进交流、学习、反思,师生共同设计并开展了系列活动。在“金话筒新闻会”上,有位孩子了《我为什么不当小记者》的新闻,表明了父母不支持自己参加活动的苦恼。用心良苦的老师让孩子把活动录音磁带回家给家长听,家长听后说“今天孩子把‘新闻会’活动实况录音磁带带回家反复听,十分开心。看着孩子,我们又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我的孩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一群好同学,这么真诚地帮助她,使她这么开心地学习;惭愧的是我们做家长的没有意识到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无视孩子的需要,使孩子受委屈了。今后,我们一定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大力支持学校工作,让孩子过得更充实更快乐。”
传统的教学由老师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学生为主开发课程资源,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学习天地。孩子们是幸福的,他们真正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正如一位调研老师说的那样:“领导在认认真真地抓教育,老师在踏踏实实地干教育,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着教育,享受教育就从‘研究性学习’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