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育的主体范文

体育教育的主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育的主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育的主体

第1篇:体育教育的主体范文

【关键字】初中 体育教育 主体性 教学

一、主体性教学内容

"主体性",从词源学上考察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指完全依赖主体的感觉的主观性;二是指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主体性,本文所指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进行初中生体育主体性教育?在中国教育体制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

1、更新教学内容

要想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漫不经心的态度,唯一的办法就是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备课充足,丰富上课内容,才能让学生不至于低估体育课的价值。我们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发展各种体育项目,增强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严肃性和体育学习的重要性。文化课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应该劳逸结合,因为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有更高效的学习。

2、完善教学手段

要使体育课不是自由活动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要的。教师只有真正视其为一门课,学生才会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动性。素质教育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虽然体排在末位但并非意味着身体素质不重要,身体素质是一切的根本,是学习强有力的保障。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这不仅加强了他们的团体意识也锻炼了强壮的体魄。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想培养一支体育素质高、教学严谨并有着独特的专业特长的教师队伍,教师首先要健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策略,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性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只有更新了教学理念,确立了教学目标,体育课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体育主体性教学的现状

在现在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体育健身精神而忽视了体育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育课常常被改成自习课、自由课,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教室坐着读书写字,室外活动被抹去得干干净净。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引进主体教育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主体教育思想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正是顺应了这一改革趋势,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成为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应着重加强主动参与的自觉性,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实践活动。自中考增加体育项目后,学生主动增加了体育锻炼,但就体育这门课而言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随时随地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样体育就能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不单纯是课表上的几个字而已。如同学习文化课一样,体育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把每一个训练技能当成一个个指标来完成。

三、主体性体育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

1、结合学生发展实际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活动而言,教学内容应当大于等于教材内容,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组织教学活动,但是还要结合本地区体育传统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补充和完善部分内容。比如可以通过征求学生意见,结合男生以及女生的喜好的不同,充分研究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向男生、女生传授差异性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

2、结合教学发展需求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同样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例如,可以结合一些教学难点动作,运用多媒体进行真人动作慢镜头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关注这些动作的变化过程、要点,如此一来学生对于运动技巧的掌握效果就能够大大增强。

3、结合学生身心特点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初中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心理更为敏感,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待学生要注意态度和蔼、语气温和,即使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要选择恰当的语气、措辞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了事。同时,教师还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体育学习的需求,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方法。教师还应当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增强耐力和客服困难的勇气,通过在内心激发强烈积极情感的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增加和学习成效提高的目标。

4.结合教学改革趋势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体现学生为主体,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顺应教学改革的趋势,将学生作为训练教学的主体。首先,在教师完成了相关动作的示范之后,要求学生相互观察、指点,合作开展训练,以此提高学生对动作技巧的掌握效果。教师也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趣味化改进,使之表达形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也可以采取竞争模式,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与训练中产生强烈的竞争欲望,你追我赶开展训练,也有助于训练成效的提升。

5.结合学生身体差异采取差别教学考核

体育教学考核应当在固守教学目标底线的基础上,充分兼顾学生的身心实际。教师要在平时日常教学的基础上,细心观察分析,将学生按照身体素质状况、体育技能水平等方面实际状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考核要求层次,每一层次选取与之相对应的难度要求,保证每一位学生在体育考核中都能够寻找到适合自身能力的考核体系,增强他们成功的积极情感,从整体上提高体育教学成效。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实施主体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教学思想的转变,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必须抛弃偏文的极端趋势,保证体育课的课时。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严肃看待体育课,努力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细节,采取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推动初中体育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明基.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第2篇:体育教育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 高校运动训练 体育教学 发展趋势

从高校的体育工作来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育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形式方面来讲,二者是相通的,从性质上来讲,两者是相近的,但是二者的目的和任务等又完全不同。但是,从具体方面来讲,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表现是运动训练,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点与面,或者说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1.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1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差别。

从具体含义方面来讲,竞技体育的表现形式是运动训练,在身体方面体现全面发展,在体力和智力等方面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通过竞争达到具体目的,以充分显示其差异,使得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从而战胜对方。实施学校教育的具体过程之一体现在体育教学方面,就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进行一些自主学习的过程,在终身体育锻炼的身体技能方面掌握好具体技巧,终身体育观念得到具体的培养,身体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可以通过一些比较好的手段,以及较好的设施设备,运用一些优秀的方法来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身体素质得到最大强度的提高,也让运动员的运动潜力得到不断的挖掘。可以在运动中采用一些大强度的强化训练,让运动成绩得到具体的提高。体育教育可以具体表现出一些特性,比如说全体性和全面性等。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既增强体质,又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并提高心理素质;二是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其他方面也有所提高,比如思想道德方面和生活劳动等方面。

1.2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相同性。

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在许多方面是有差别的,二者之间又有很大的相同性,活动的中心都是通过人的身体活动来开展的,这些相同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从一些大的方面来讲,二者都是教育过程,是一个双边关系的问题,主要涉及教师同学生。在这个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起主体性作用,而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一些有计划的并且是系统的预定安排。

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重视健康,这个结果也是二者努力的方向。一些具体的竞技体育项目,说不定就会在体育教学中逐渐体现,同时,那些体育教学项目也可以转换为竞技体育项目。什么是健康体育呢?就是指一种具体的从健康方面着手的活动。因此可以这样说,它们二者之间的具体活动内容是可以共通的,彼此之间能够相互转换。因此,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对于身体的活动都是相同的。

2.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2.1通过运动训练的手段,让人的素质得到发展。

如何发展人的自然素质,这是体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自然素质是最基础的。但是这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对其他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自然素质呢?指的是身体素质,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来锻炼。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人一定要承受相应的负荷。在具体的训练中,主要手段是让负荷减轻,以使得人在体格和体能等方面得到锻炼。这是一个锻炼人体的必要手段,以此达到最好的效果。

2.2促进运动训练项目的教材化,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2.1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具体的选择上,就是选择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的内容。

2.2.2运动技术的教学是体育教学的立足点。在一定时间的积累中才能让运动项目得到展现,这样才能广泛流传开去,才能成为较好的体育内容。在体育课堂中,竞技性是最不可忽视的,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假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是要达到锻炼身体这一目的,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如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项目,就只会锻炼学生的身体,可是学生的体育热情却慢慢消失。学生在这种被动学习过程中是不会完全喜欢上体育的。用成熟的运动项目来进行具体的教学,是从教育立场出发,所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运用一些成熟的运动项目,从教育立场出发,这样才符合教育的具体规律。

2.2.3在体育教学法的选择方法上,要体现针对性这一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个方面是教学内容,另一个方面是教学方法。只有把这两个方面充分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完全接受。所以,要想让体育教学的时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运动训练的方法和具体手段上就要表现出多样性。

3.结语

在今后的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在正确把握二者不同特点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研究运动训练的特点,合理运用他们之间的互补性,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使高校体育运动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敬春,李建军.探讨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若干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

[2]仇军,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

第3篇:体育教育的主体范文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理论界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针对体育工作者在师生关系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运用矛盾论的相关原理重点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体育工作者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主导性 主体性

一、前言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多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安排、知识教授者的角色,毋庸置疑地将自己确立在“中心”的位置上,而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客体始终处在或说大部分时间处在盲目服从、被动接受的境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被主观地忽视了。随着“人本主义”思想再次受到关注,教育理论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使教学真正向人文化、科学化发展,实现其育人的功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关于优秀中小学体育课基本标准第五条中第一句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导地位”。然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改革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而且这个问题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一直没有很清晰的阐述,在体育教改实践中也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不正确的说法:“某某教改课充分发挥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淡化了教师的主导性”。“某节课上教师的主导性太强了,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不够”等。对“主导性”和“主体性”认识的偏差,本人认为从根本上违背了哲学矛盾论的相关原理。因此本文试图从哲学的矛盾论出发论证“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

二、对“主体性”与“主导性”关系的分析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应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要地位和担负主要责任。主导性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和指导等综合的作用与责任。

上文提到的对“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不够准确的说法,主要是将“主导性”与“主体性”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个矛盾体中,哲学中的矛盾即对立统一,它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外部之间既对立有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矛盾的对立性,即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所有构成事物矛盾的双方首先必须满足斗争性,在斗争性的前提下满足同一性。如果“主导性”与“主体性”构成一对矛盾,它们首先要存在斗争性。在实际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发挥了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就不能体现,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然而,根据我们对“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理解,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以教师发挥主导性为基础的,教师发挥主导性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正确的“导”,学生主动的“学”。因此,“主导性”与“主体性”不能满足对立关系,二者不具备构成矛盾的前提,自然不构成一对矛盾。

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可知,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而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特点。虽然“主导性”与“主体性”不够成一对矛盾,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矛盾体中构成所属矛盾的一方面。在矛盾发展过程中,各矛盾之间和矛盾的各方面之间的力量是不平衡的;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要根据矛盾力量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由于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集中主要的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体育教学过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在课程的前一段时期教师充分利用讲解、示范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认识教学内容。此时,“教师的主导性”处于主要矛盾中,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重点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学生的主体性”处于次要矛盾中,主要体现在隐性领域(即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认识上)。然而主次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开始了积极主动的学练过程,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体现在显性领域(即学生积极主动并有创造性的自主学习上)。此时“学生的主体性”处于主要矛盾中,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的主导性则处于次要矛盾中,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等方面。

综上所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一对对立的矛盾,二者统一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意义

(一)为评价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提供标准

在“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和淡化教师主导性”的体育课中,学生喜欢什么就让他们练习什么,喜欢怎么练就怎么练。课堂气氛热闹活跃,表面上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的行为不能指向学习目标,同时也存在很多危险。这样的体育课并不是好的体育课,而是放任和充满危险的教学。

一节成功的体育课要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把教学目标逐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动,使学生既具有“要我学”的责任感,又具有“我要学”的自主意识。这样的体育课是充满乐趣的教学,必然也是成功的体育课。

(二)有利于教师有效的组织体育教学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体育的目的意义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体育对增强体质与终身健康、对提高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对保证精神充沛地完成学业与未来就业,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国家与民族的兴旺发达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对学习体育的认知水平。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原有基础等,选择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果由于受到课程资源的制约,部分学生不能选到自己最理想的项目而需要调整志愿时,教师一定要说明原因,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再次,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主体性的活动空间”。“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要求学生有“主体性的活动时间”,即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练习的时间。具体地说,就是体育教师必须在课中做到讲解、示范都要简练,杜绝喋喋不休的讲解;教师在课中的教学组织必须是有序而简练;没有累赘的教学秩序管理,也没有反反复复的集合和整队。换句话说,在那些充斥着无效的示范、喋喋不休的讲解、累赘的教学秩序管理和反反复复的集合和整队的体育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主体性活动的时间”,因此是不可能有很好的学习主体性的,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四、结论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对立的一对矛盾。在教学的过程的不同时期强调其中一方面是允许的,也是有必要的。在教师教的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教师的讲解、示范等。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处于显性领域,表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并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要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此时主要起到指导和帮助等作用。

我们评价一节体育课时,要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为重要标准。教师有效地组织体育课要做到:“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给学生留有充足的‘主体性的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叶敦平.马克思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毛振明,赖天德等.论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兼对“学生是上帝”等说法的质疑[J].中国学校体育.2007.2.

[4] 毛振明.好的体育课应是主导和主体相辉相映[J].体育教学.2007.5.

[5] 郭芙茉.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辩证关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第4篇:体育教育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 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对具体的人来说,包容了人的自身及所有的知识与实践活动,并体现出针对性提倡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需求。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同时,也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点的作用尤其明显。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自觉锻炼身体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调节大脑中枢神经,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身体物质基础;还可以直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的发展。

另外体育教学还有利于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目标的心理动机。为此,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创造性劳动,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也表现出积极作用。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教育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在体育教学目标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难以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方向过窄;侧重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技术,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受竞技运动目标的制约,教师只重视“教”,追求技术的传授,把体育教学作为“纯生物”的改造过程,没有把教学的认识、情感和技能等各种目标协同达成,没有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和均衡发展也没有完全体现体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因而在体育教学目标中要注意贯穿素质教育基本理念。

(二)在体育教学内容上拓展素质教育的内涵

目前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项目重复严重,竞技运动项目仍占统治地位,理论教学仍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一些现代体育项目、余暇娱乐项目、体育游戏等难以进入体育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仍然围绕考试达标来实施教与学,往往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发展,制约了学生的特长和潜力的发挥,使教学成为被动过程。在教学形式上,“基础课”、“专选课”以及“三段式教学”仍然是大多数学校的“公共模式”。广大体育教师要注意在体育教学内容上不断拓展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是学生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的需求。

(三)从体育教学评价中实现素质教育

当前大多数学校只以最后的体育成绩来衡量体育教学,而不注意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多年来,对所有学生采用竞技能力的统一考核标准,没有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实现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所以,要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体现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合作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当今倡导的素质理念的积极意义在于:抛弃旧的办学模式,创造一个适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学习共同体”,“讲究公平、追求卓越”。所有学生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力,即人人都能接受是与其自身需要与特点的教育,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体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读写能力、技术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求得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和谐。摆正教与学的位置甘愿充当学生的铺路人,为学生提供有民主氛围的良好学习环境与评价体系。在这种环境与评价体系中,学生才能有创新,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结论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善于发现和善于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用方法可以从客观实际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还可以结合教学技术技能要点,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出新的创建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体育教师应善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自主学练能力。体育教学应放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即创新思维。如体育课让学生随机编一套操,或自己设计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等,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自觉性相关联的,课堂上总是老师的统一要求,无自主、无独立思维的机会,学生就无从去表现,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创新、锻炼的经历,转变过去的学习方式,由“跟着练”转向“自主练”,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在严明的课堂纪律下“执行任务”式的学习模式。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自主练”,并在“自主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目的。

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工作中的素质教育。同时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提高受教育者的体育素质与能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忠.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2] 赵小丽.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

[3] 赵芳,等.非智力因素与体育教学创新[J].体育科技.2003.24(3):48.

第5篇:体育教育的主体范文

1.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2.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首先,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课堂教学是神圣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它是一个整体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学科知识的规律性、严谨性,学习的氛围,都是隐性的教育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课堂教学应定位在育人高度

1.从育人高度看课堂教学的德育过程

如果我们能把课堂教学活动定位在育人的高度,真正把它看作是德育过程,我们就会自觉地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可能是有个性的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扬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创造性。文同志在《素质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文中谈道:“促进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工具的发展,促进受教育者独立人格意识与生存能力的逐步形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要求。无论是‘建设者’还是‘接班人’,他们首先都是人,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动的任由教师去捏塑的泥巴。只有抓住学习者作为人的全面主动发展,才算是抓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求足。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2.站在育人高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处于主体能动状态是使他们生命火花迸发出来的基础,而学校的问题常常是忽视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学校要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合其开发生长的条件。学生的主要经历是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这个资源主体开发的中心活动,提高学生主体素质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

辽宁省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可以说是成功地开发了学生资源主体的光辉典范。他从教育对象,从人的整体性出发,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把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他的语文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而是一个“大语文”。他站在培养21世纪人才的高度,使整个社会和课堂息息相通,他把教育学、心理学、信息论、控制论引进课堂,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他加强了德育、智育、体育的互相渗透和影响,加强各科教育之间的横向联系,贯穿在“知情行恒”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等一整套新的教育方法,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新天地。而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民主和科学。他尊重每一个学生,他用民主的方法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可以自由来去的桥梁,在学生的心里培养了一个终生相伴的老师。他把学生看作是自己教学的助手,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自主意识。他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为己任,他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博大精深的知识功底影响和教育着自己的学生。

第6篇:体育教育的主体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论述,认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必要保障,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人格发展

“谁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这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回顾近代教育史可以发现人们对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这一“钟摆现象”导致了学科与活动、灌输与启发的对立,也构筑了传统体育教育与现代体育教学的分水岭。

卢梭和杜威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而只能作为“自然仆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不要对学生多加干涉。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因此,教育就不应当由教师直接来进行,而只在于使学生亲身去获得某种生活的训练。赫尔巴特指出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都应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作手段,而应当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应当说,从教学的单主体论,即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到双主体论,使教学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它反映了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趋势,而教育无非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指示器,它既主动又被动,既超前又滞后地指示着社会。而本文主要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探讨体育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培养。

弗洛伊德在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由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构成。弗洛伊德把本我比喻成一口“沸腾的大锅”里面包括各种强大的原始冲动和欲望。他认为这些冲动迫切任意地要从外部世界获得满足。因此,本我没有什么是非善恶标注,对社会也漠不关心,是按快乐原则活动的。而自我是本我的管理者,为实现个体冲动提供现实的方式。自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个体想满足其需要,就必须和环境达成妥协,一方面,自我的发展要实现本我的目标; 另一方面,还要对本我的冲动进行遏制,直至发现一个恰当的目标。超我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内化,是抑制本我冲动,是规劝自我以道德的目标替代现实的目标,追求完美。而我们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是培养学生的超我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个人的完美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不是主宰性,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是自由的,无组织的,而是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学习的一个过程,教师通过一系列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同时还要兼顾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领导力的培养,这也是我们体育课的真正目的。

教师的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和指导等综合的作用与责任。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有特殊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由于课程场所的变化,学生在心里上的一个弹性的变化特点,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同时,通^组织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满足学生本我意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以及精英意识。

体育课的教学,正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过程,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正确的导”和“积极的学”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学生的主体性就越强,反之则相反。在我们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决不能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割裂开,更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使二者有机结合。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生长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他们的人格发展是不同的,在不同阶段他们的人格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在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人格发展的这一规律,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发展,完善学生人格。

李秉德在《教学论》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变量。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中实现的。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他的职责以及职业特征,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素养,领导作风以及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明确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使他们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注重学生的心里发展阶段特点。

结论: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决不能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情感。而为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领导力,这就必须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在教学生运动技能,愉悦身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给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让学生真正融入进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等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4(5):58-59.

第7篇:体育教育的主体范文

摘 要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也是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舞台。

关键词 学生 主体 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要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营造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条件。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的作用,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呢?以下谈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摒弃就教而教的观念,使学生由被动的、静态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动态的学习,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而学生的主体意识经常会处于不稳定阶段,有些学生由于缺少学习体育的良策及刻苦精神,往往屡遭挫折,使自己的情绪低落,进取心减弱,甚至自暴自弃,不想学习,这时教师应努力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增强学生“学”的意识,使学生由潜在的发展主体转变为现实的发展主体,教师应总结教学经验,让学生知晓体育学习的目标,并制定适于学生各种特点的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自觉克服困难、主动参与锻炼,在练习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产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使自己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

二、以学生为主体,要全方位地为学生创造条件

(一)教学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个性各不相同,学习方法千差万别,如果教师仍把学生规定在某个统一的层面上进行教学,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年龄和心理特征,针对他们不同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特点,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不能强求一致,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学习水平得到提高,教学目标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便利之门,教师在学习方法指导上要注意分层施教,分类指导;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针对每一层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并行之有效的手段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练习时都有成功感,继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由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格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必然会被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所取代,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像,将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又可以使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确立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体育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帮助学生消除压抑因素,树立学好体育课的自信心,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变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总之,教师不再是整堂课的绝对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服务员与前进路上的加油者、鼓励者,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真诚地投入,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

(四)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中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打开封闭的教学大门,突破狭小的教学空间,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走出校外,走向大自然,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造成书本知识与实际脱离,要大力开发体育教学资源,使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创造了主体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把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8篇:体育教育的主体范文

论文摘要: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 迎接21 世纪挑战,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近年来, 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 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 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 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研究目的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 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 创新教育的根本是改变“应试” 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2.研究方法 

2.1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 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 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 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 

2.2 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如培养形式灵活, 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 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2.3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2.4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 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 

2.5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 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 

2.6 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 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他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 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总之, 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 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 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3.结果与分析 

3.1 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 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 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 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 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创造有利条件, 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 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积极开动脑筋, 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加深理解, 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 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促使学生由“要我学” 转变为“我要学”, 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3.2 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尽量少讲, 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 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 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 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 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 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论与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许多方面进行转变。在体育课中, 如何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培养合乎于21 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现代化社会要求的具备强健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丰富的文化知识人才。 

第9篇:体育教育的主体范文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各学科教育无不把德育渗透其中,体育也不例外。如何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呢?这就要根据体育课是一门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水平为目的的这一特点来实施。体育课虽然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教育,但绝大部分时间是实践教学,其实践特点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身体力行的特点使学生在运动中各自的态度、性情、能力乃至气质、性格、个性得以充分彰显,因此教师可针对学生在运动中的慌张或沉着、勇敢或胆怯、认真或马虎、顾全大局或过分自私等这些对症下药。实时进行德育渗透,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体育课多数时间是让学生在室外自然环境中进行传授、示范和实践,这种长时间的室外教学必然会促使学生去适应阴晴冷暖、去面对风吹日晒、去适应寒暑变化。这种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的逐步强化,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体质,另一方面还能在一定条件下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果在寒冷的冬季进行体育活动,有的学生懒得伸手,不是出于身体条件差,更多的是意志力不强。面对这种情形,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这无疑是学生意志力锻炼的一个良机。

体育课的许多教育内容也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长跑是对耐力的考验,更能培养学生的毅力;跨栏跳则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弹跳力、协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往直前的气概、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一些团体项目(如接力赛、篮球、足球、排球等)在同学之间的默契配合中培养了学生的各种意识和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其他许多项目也都能在进行体能、技术训练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另外,体育教育对完美学生人格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上体育课,被要求完成一个新的动作,由事先对动作的感知到动作的完成,不仅是一个身体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实践一个新的动作之前,心里都会有波澜,或紧张,或自信,或默念些什么,以保持心理平衡。学生要完成一个新的动作,首先要对这个动作有所认识,树立这个动作的完美理想,产生想做一做的心理需求和动机,进而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分析和认识,树立信心,然后以认真的态度、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去完成它。为什么身体条件相同的学生却不能用同样的完成难度和强度一样的指标,久而久之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运动能力?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就是个性心理和思维意志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决不可忽视学生在完成一个新动作时的心理过程,其实要求他们完成相同动作的心理过程,也就意味着对某个学生进行了一次品德实践教育,无形中对完善学生人格起到了作用。

体育学科的教学,表面是动作和技巧的教育,其实它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所以教师们在通过体育学科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或竞技水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德育的渗透,以使学生在具备各种运动能力的同时矫正自己的品质、发展自己的身心、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完美地成长。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许多学校创造了不少可以借鉴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目标――调控教学模式、碰壁――点拨教学模式、自练――指导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都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独占讲台的格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首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其次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再次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另外在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对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努力实现由传统备课型向课堂教学设施型转变。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一是以教师为主导,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三是以身心为基础,四是以锻炼为主线,五是以能力为目标。总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不是为了赶时髦图形式,而是为了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为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寻找一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