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范文

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第1篇: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人生目标 立体课堂

正确人生目标的确立,是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前提,关系到其健全人格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学生能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德育的缺位与低效,显示出了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核心价值观念存在的不足。小学语文学科,是个体成长阶段接受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对个人进行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最优先的课程[1]。所以,小学课程的设置如何权衡工具性和人文性,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授业、解惑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传道,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一、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当前,由于职业导向的教育思潮扭曲泛滥和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侵袭,初等教育中也出现了重数据轻内涵、重科学轻人文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人格情操、生命教育等往往被束之高阁;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环境的高度复杂化,再加上评价机制的欠完善,使得原本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途径也越来越虚化[2]。所以,许多受教育者在初等教育阶段就出现了或彷徨、消极、冷漠的心态,或拜金、功利的价值取向。早两年小学生网络聊天劝死的事件就是一个残酷的教训。所以,小学课堂,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正确的人生目标是指南针。

成长过程中,学生个体不可避免会遭遇失意、痛苦、挫折乃至磨难,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学生往往要面对来自父母、师长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学生在成长的初期就能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向着崇高的人生理想逐步迈进,那么许多负面的打击,就能有所导向地转化为正面的动力。语文课上,教师不仅要专注于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挖掘,语句、段落的阐释,阅读、写作技法的探究,而且要时时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生命活力的彰显。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语文教学的快餐化,阻止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背离。

(二)正确的人生目标来源于高层次的课堂。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如果只是把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运用能力作为关键点来进行教授,那么,不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陷入机械化、碎片化和低级化的误口区,而且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也是粗陋乃至错误的,即学生只需掌握知识点、通过考试就行了,包括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在内的综合人文素养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只有具有深度和高度的语文课堂才能滋养出对正确人生目标的追求[3]。在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最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对生命和大自然进行反思的学科。教师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道德标准,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明辨是非,懂得处理小我和集体的关系。

二、创建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立体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必须立足课堂,二度开发教材,紧扣学生个体真实情感、尊重其个性,打造一个有深度、有层次的立体课堂。

(一)挖掘教材,教师以身作则。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和影响。教师在挖掘教材、促使学生确立正确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要注重以身作则、言行示范。例如教学苏教版的《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借助文章中“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这样的描述,讲述身边现实的对生活不离不弃、心怀感恩的例子,让学生慢慢学会联系现实,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深层次思考。在类似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总结人物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教会学生发现美并尝试自己创造美,从语言文字的品味到思想内容的整体感悟,正确引导学生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教法灵活,打造优质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中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法、演示法等都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不能灵活应用,学生仍是处于被灌输和被动接受的状态。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够很好地体认,那么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就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教师要将课堂打造成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具有更大的认同感和探求欲,才能建立创生式的课堂。例如在讲授冰心的文章《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文章强调的是感受童心、感受纯真美好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时,要以人物心态和角色来解读世界,引导学生欣赏美、鉴别美。教师应教会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阅读、去感悟,真正体悟文章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和熏陶,做到言为心声,避免隔离式、工具化的阅读和学习。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自然地受到书中人物的影响,真正体味出文本所传递的人文意蕴,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信仰。

参考文献:

[1]徐爱华.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精心实施人文教育[J].现代语文,2008(2):22-23.

第2篇: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范文

摘要本文对如何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进行分析,得出通过解读专业特点,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加大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就业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正确专业认知态度,建立科学的自我成长计划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发展。

关键词专业认同感 体育专业 大学生 科学发展

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认识理解、态度情感和行动投入在对其专业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的同时也更长远地影响了对以后将从事职业的选择和喜爱。

体育专业作为高等院校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认同感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体育专业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某些机构甚至给予“红牌”警示。其中,红牌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薪资较低的专业,即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这样势必会造成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危机,进而导致教育质量滑坡、专业建设困难,甚至有研究者开始限制招生规模。因此,研究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综合性人才及为体育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1]。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

当前,专业认同感是一个学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对大学生专业发展和将来职业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我国,学生走进大学的时候自己的专业已经被决定了,不管自己是否喜欢或者适合这个专业。而且对于部分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这个专业,而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纸大学毕业文凭。究其原因,部分学生之所以报体育专业主要是因为这个专业的高考文化课录取分数相对比较低,被录取的机会大,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尽管近年来有些高校也出现允许学生转专业的例子,但毕竟是少数,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对所选专业的不感兴趣、不满意,从而使得学生认同感较差,这就影响了学生大学四年专业的学习以及生活和职业的发展,甚至会导致一些心理性问题。除此之外,我国对体育类职业的认同度不高,比如在许多学校体育教师的课时费打折计算或增加满额课时总量。这种实际情况也使得学生原来非常喜欢体育运动或具备某项运动技术特长而喜欢体育专业的程度慢慢降低[3]。

(二)如何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1.解读专业特点,提高学生专业认知

目前相当一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本专业了解还不够透彻,应通过学校宣传教育、教师讲解,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认识态度,积极的理念,建议在每年新生上课前,进行解读本专业特点和主干课程等方面的讲座,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定位以及各个课程的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优化课程Y构,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针对一些学生对本专业课程满意度不高,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学校院系应该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增加一些简单易懂、有较强实用性和创新性且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并且从大环境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3.提高就业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用系统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为学生服务,学校应积极开展帮助学生制定学业生涯规划,化育引导学生等方面的讲座,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对职业、对专业的深入了解,以此完善自我,增强就业能力。并且做好就业调查与分析,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来调整、规划、设计、定位自身,提高学生的就业认识,从而引导体育专业的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就业观。此外,还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利用院系良好的教育氛围,努力做好专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较高的专业认同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4.树立正确专业认知态度,建立科学的自我成长计划

积极的认同态度是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必要条件,在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上应做到多角度,多渠道,才能更好地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程度,形成良好的专业认同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培养科学的自我成长理念,建立正确的自我成长计划,科学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结论

(一)结论

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对促进高等院校更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还有助于了解学生对院系及专业的态度和期望、对院系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以及合理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二)建议

在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时,要做到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地提高。通过解读专业特点,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加大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就业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正确专业认知态度,建立科学的自我成长计划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促进学生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婷婷.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第3篇: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范文

学生观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概念之一,我国学者对学生观的概念阐释中,表达方式并不一致,从本质上看,学生观是一种思维层面上的观念,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一种态度和看法;从结构上看,学生观具有一定的层次维度,具有复合性的内部结构;从功能上看,学生观影响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的取向,直接制约着教育效果。

一、研究现状

以本世纪以来的相关文献作为样本,通过对论文数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统计分析,可以大致了解学生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见表1、表2)。

从统计结果来看,2001年至2011年间,平均每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生观研究论文是4.8篇,平均每年以学生观为主题的学位论文1.6篇。这表明,虽然关于学生观的研究自本世纪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受重视的程度还是非常有限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学生观的具体内涵

1.以社会变革与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作为研究视角

一部分学者以社会变革与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为依据进行了研究。王本陆在世纪交替之时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权责主体[1];孙伟与瞿卫星以创新教育为背景,提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生命潜能的人;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把学生看作平等的对话主体”[2];司成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出了“六化”的学生观,包括人性化、全人化、发展化、个性化、主体化和法制化[3]。

2.以心理学理论作为研究视角

另一部分学者则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陈耀东、于伟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为理论基础,提出正确的学生观建立在多样性、社会性和层次性的人才观基础之上,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获取成功[4]14-15。

3.以哲学理论作为研究视角

程斯辉、明庆华以生存论为基础,提出学生是学习怎样生存的人,学生是学习怎样生活的人,学生是学习如何了解生命、珍惜生命和怎样使生命有意义的人[5]。陈岸涛以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为基础,提出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树立社会化的育人观,尊重学生的个性[6]。陈联、姜文则以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由意志为基础,提出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7]。另外后现代主义流派的哲学观点成为了众多研究者青睐的理论基础。

(二)树立正确学生观的意义

1.积极教育信念的形成

陈耀东、于伟认为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形成教师期望——学生信念——获得成功——新的教师期望的良性循环[4]14-15。李斌认为正确学生观有利于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一观念,进而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虽然每个人都是天才的观点值得再探讨,但肯定每个人的培养价值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8]。

2.有效教学的实现

有效教学的要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地发展,而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对有效教学的实现是极为重要的。卢炳惠、张学华认为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教学的正常运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9]29-31。

3.学生管理的顺利进行

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平等的尊重的主体,才能避免学生被看作是被管理的对象,避免教师体罚、讽刺和侮辱学生的现象发生。张香兰认为只有在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树立正确的管理指导思想和实施恰当的管理措施,以促使德育管理工作收到成效[10]。

(三)树立正确学生观的途径

卢炳惠、张学华认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消除自身的信仰、观念与学生的信仰、观念之间的冲突,消除因代沟而造成的不当观念,摆脱社会舆论造成的不当学生观,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审视自己的学生观[9]29-31。

还有的学者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教师形成正确学生观的路径。比如余以恒根据列维纳斯的“异质性他者”伦理观,提出教师应当摆脱“自我同一性”的学生观,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理解教育本质并且重视自我反思[11]。

(四)对学生观的反思与重申

一方面是对长期存在的学生观的反思。马健在论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建构问题之前,首先对传统学生观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包括:忽视学生的生命特性、忽视学生的生活特性、忽视学生的发展特性、忽视学生的差异特性[12]。陈立群批判了长期以来学生被视为机器、“未长大的成人”以及教师操控的对象的现实,进而提出了“人——孩子——学生”这一学生观的逻辑起点[13]。

另一方面则是对一些既有理论中的学生观的重申或者对传统认识偏误的纠正。赵小荣则运用后现代的理论思想对教育史上经典的学生观——“时钟论”、“白板说”、“理性论”——进行了批判,进而提出了当代学生观的重建以及对于教学改革实践的启示[14]。许文果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赫尔巴特学生观的误解,认为赫尔巴特所谓的重视教师的教并不等于轻视学生的学,对学生进行管理不等于对学生实行无条件压制,给予学生自由也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15]。这些观点对于当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防止矫枉过正的倾向,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杜媛媛对孔子的学生观进行了分析,认为孔子的学生观可以从“有教无类”关爱学生、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注重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三方面得以体现[16]。由此可见孔子的学生观,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对当代教师的学生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学生观研究的不足

1.研究主题:形而上研究较多,形而下研究较少

在论说正确学生观的内涵时,研究者提出了各种观点。但具体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外化,体现在教师的行为活动中,并没有进行具体的阐述。所诠释的学生“观”,表明它仅限于理念层面,但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是非常具体的活动,若缺少形而下的研究,会造成教师无所适从的困境。另外,教师的学生观如果需要转变,那么路径是什么?在现实中可能会有哪些阻碍?如何克服这些阻碍?目前,这些具体的操作化的研究还是非常缺乏的。

2.研究范式:应然思辨较多,实然验证较少

现有的学生观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然状态分析,而与实践相分离,这就容易造成理论上开花而实践上无果。虽然有些研究者在提出应然的学生观的时有对现状进行分析,但这种分析是建立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之上的;而在提出众多的应然的学生观之后,现状是否有所改变,研究结果是否产生实践作用,并没有相关的检验。

3.研究方法:传统方法较多,新颖方法较少

当前的研究方法以理论思辨居多,方法比较单一,研究的角度也局限在传统的心理学和哲学的视角。运用传统方法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对人们的启示是有限的。笔者通过对学生观研究的历史分析,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学生观都与教育教学论著中有关学生的隐喻密切相关。比如从古代柏拉图的“蜡块”隐喻、洛克的“白板”隐喻,到如今学生是“容器”、是“消费者”的隐喻等等,从隐喻的角度把握学生观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状况,并以此重建正确的学生观,这种研究方法并不多见。目前,许多国家的教师教育都在鼓励和引导教师构建自己的教学隐喻。

(二)学生观研究展望

对于学生观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在研究主题上我们不仅要关注“需要如何”的问题,也应重视“如何达到”的方法。我们应摒弃泛泛的理念研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必须有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桥梁,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当注重对这架“桥梁”的构建。在研究范式中,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了解实践中教育者真实的“学生观”,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操作方法。在研究方法中,传统方法有很多现实的意义,但在一个传统问题的研究上我们难以突破观念的创新时就应寻求方法上的创新,运用隐喻的方法进行研究并非是笔者的凭空幻想,而是因为现实中已经有部分学者认识到了隐喻在教育研究和实践当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也有学者通过对教师教学隐喻图画的实证比较来研究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17],这种方法通过问卷的直接的、理性化的、规范化的问答形式进行实证调查,因为隐喻描述往往比客观的文字描述能够传达出更多的信息,这一点也被当前有关隐喻的理论所证实。另外,鉴于此,笔者认为隐喻研究的方法可以被借鉴到学生观的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以及当前教育者的学生观的实证研究当中。

参考文献:

[1]王本陆.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8,(10):8-12.

[2]孙伟,瞿卫星.创新教育视界中的学生观的转换[J].教育探索,2002,(3):22-23.

[3]司成勇.在新课改中应确立“六化”的学生观[J].教育探索,2005,(10):17-18.

[4]陈耀东,于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J].中国成人教育,2001,(9).

[5]程斯辉,明庆华.关于学生观的新视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23-27.

[6]陈岸涛.马克思人的本质论对教师构建学生观的启迪[J].教学与管理,2010,(11):6-7.

[7]陈联,姜文.促进学生学习的新视野[J].教育探索,2006,(7):30-31.

[8]李斌.21世纪教师应有的学生观[J].教育评论,2000,(6):13-17.

[9]卢炳惠,张学华.论新的学生观[J].教育探索,2004,(6).

[10]张香兰.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观[J].教育科学研究,2010,(1):23-26.

[11]余以恒.从“同一性自我”到“异质性他者”——谈教师学生观的跃迁[J].教育学术月刊,2011,(4):72-75.

[12]马健.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J].教育与职业,2009,(32):191-192.

[13]陈立群.人—孩子—学生——我的学生观之逻辑起点[J].人民教育,2010,(19):12-15.

[14]赵小荣.学生观的历史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26-28.

[15]许文果.对赫尔巴特学生观的再认识[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16-18.

[16]杜媛媛.试论孔子学生观对当代教师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2):99-100.

第4篇: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范文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书记的这一全面概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价值观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建设和谐地勘单位的内在要求。

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从古至今,人们就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也涌现出了许多践行荣辱观的先进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被誉为“马班邮路上的忠诚信使”的王顺友……等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思想的不断渗入,中西方观念的激烈冲突,面对形形的诱惑,一些人包括一部分团员青年经受不住,或甘受驱使,人生观扭曲了,价值观错位了,心底的道德防线溃退了。陷入了美丑错位、善恶不分、是非混淆、黑白颠倒,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甚而以荣为耻、以耻为荣错误泥潭中。比如,有的人不以荣为荣。把热爱祖国视为“假做作”,把服务群众视为“爱逞能”,把崇尚科学视为“书呆子”,把辛勤劳动视为“没本事团结互助视为“冒傻气”,把诚实守信视为“老古板”,把遵纪守法视为“不开窍”,把艰苦奋斗视为“老保守”,如此等等。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否知荣辱,不仅关系到团员个人的品行和人格,而且关系到我们局的兴衰。团员青年作为我们党的后备力量,是煤田地质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前途和煤田地质事业的未来。作为新时期的团员青年,如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做好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至此显得更加重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团员青年,必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煤田地质系统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共青团员,更应该肩负起建设和谐地勘单位、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任。我们局“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出台,接下来的就需要包括我们团员青年在内的人去奋斗、去实现,而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利益观和荣辱观,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团结一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煤田地质事业的历史性跨越。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贵在实践,团员青年要自觉从自我做起。总书记精辟概括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时时面对,事事相关,需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许多小事,恰恰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品质,打印文件时双面打印,下班后及时关掉电脑电源……等等,这些在一些人看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却彰显出了勤俭节约的好品质。作为煤田地质系统的团员青年,也要学会从小事着眼,小事着手,从身边做起,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勇气,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毅力,时时惕惧,时时警醒;时时实践,事事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成一个“人”的人格升华。

第5篇: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范文

一、确定教学的重点内容,为巧设疑问找到切入点

例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内容,是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重点和落脚点。本框的教学重点是理性消费要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因为只有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也才能落到实处。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消费原则,做到科学、合理消费呢?

围绕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本框题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消费心理面面观”,第二部分是“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后者是前者的落脚点,也是重点。在教学时,围绕着树立正确的消费原则这个切入点,我提出了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原则?”这样围绕主问题进行思考、研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品质孕育的过程,是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它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引出主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既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围绕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层层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例如《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这一框题内容,教学目标主要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政府的性质和基本职能,并能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由于高中学生尚未完全走进社会,对政府的系列知识还相当陌生,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1.我国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我国政府职能是本框题的重点、难点问题,更是高考的常考点,考试时学生经常出错。为了让学生能系统完整地掌握这个知识,在学生学习了政府性质和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我又相继提出了两个问题:

1.履行四个基本职能的主体是谁?请问政党、政协、社会团体、村委会、居委会、团委、人大、法院、检察院等能不能行使该职能?

2.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与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否是一回事?

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思维的扩散,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分析综合,纠正了认识上的错误,最后得出了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我又把问题引向深入,提出:“政府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管得越多的政府就是好政府。”这个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想回答正确,需要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积极的理解,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经过学生的分析、综合以及合作探究,我最后作了点评并亮出了参考答案。

三、设置相关联的问题,环环相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例如,在复习经济生活“企业”的知识时,一方面,我引导学生打破章节的限制,在全书范围内对有关企业的知识进行梳理,把它编成网、穿成串、连成线,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以便随时取用;另一方面,我又联系社会时政热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设计了系列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假如你是企业的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策略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

2.在企业用工问题上,你将如何招聘员工,如何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你的企业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4.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你考虑如何发展壮大企业?

第6篇: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范文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班级管理;应用

一、小学中情感教育的价值

当今时代讲求的是素质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出具有竞争性的新型人才。而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却常常被人所忽视。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某种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健全学生的人格。情感教育应该从刚进入学校就开始,幼年时期是养成各种观念的重要时期,在幼年时期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学生个体的发展乃至今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情感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小学生自我认识不是很清楚,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自我认识的引导。前段时间曾经出过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新闻:一个6岁的小男孩不愿意去上学,原因是他跟同学打赌,说要坐他爸爸的丰田“霸道”去上学,但是他的爸爸临时有事,只能让他的舅舅开普通小轿车送他上学,他觉得坐普通车丢脸,于是闹情绪不愿意上学。6岁的年纪正是上小学的时候,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他们错误的观念。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注意发现学生间攀比的现象,并及时予以制止。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传递正能量。攀比的风气不能蔓延,社会上的风气学校里决不能有,扭曲的价值观只会在他们心中种下不好的种子。小学生处于最纯真的季节,容易被环境所影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利用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情感教育影响的不只是学生的现在,还有将来。

2.帮助学生调控自我情感

小学生的心智不健全,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沟通,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问题的及时疏通,帮助学生调控自我情感。有一些学生因为一点点小事不顺利或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想不开,甚至走上极端,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这也告诉我们,在学生读小学的时候教师或家长就洞察孩子心理上的问题,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教会他们如何去克制不良情绪,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可能今天又是另一个结果。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困难不应该成为年轻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既要通过情感教育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又要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悲剧才不会再一次发生。

小学班级管理中情感教育的意义至关重要,如何把握好情感教育,直接影响对小学班级管理的效率,小学教育的重点不只要放在对知识的授予,还要放在情感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致力于学生情感的引导。学生今后成为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由小学的教育所决定,只有将“德育”与“才育”同时进行才能培育出未来所需要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正确人生观;引导;思考

高中生由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他们对是与非的判断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带有强烈的感彩而且容易偏激。[1]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时很彷徨,有时很迷惑,有时又很坚定、很明确,这是价值观开始形成的一个常见现象。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定信念,明确方向,这个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因此借助于心理辅导课,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方式,切实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做好引航工作。

一、关于人生观内涵的思考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存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不足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高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缺乏成熟稳定的思辨能力,或许他们尚未意识到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必要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他们未来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是未来我国社会最主要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的人生观是他们自己发展自己的必备要素,也是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保证。

学校作为人生观教育的最主要阵地和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各种活动在向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寓人生观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之中,从不同角度,感受人生观的内容,受到深刻的人生观教育。

二、引导高中生树立人生观具体途径的思考

人生观是形成高中生人生道德观和政治观念的基础和核心,他们的思想变化和价值取向,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伟大时代社会变革所引起的观念变化的特点。他们从国家的巨大变化中,从老师、家长以及新闻媒介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并以特有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周围变化着的世界,从而逐渐形成了与以往中学生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2]这给我们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要求我们认真研究高中生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引导广大中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在社会的某些群体之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人生价值的“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人生的追求目标。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于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社会阅历及经验不足的高中生来说,产生的不良影响较大。除此之外,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高中生的人生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逐渐成为上述群体中的一份子。高中生在道德行为标准的取向上,往往是灵活有余,原则性不够;对待传统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以为然。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在人生观的教育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使他们认识到国家还是不富裕,大多数收入还不高;在个人享受上允许的不等于提倡的,少数人能办的不等于多数人支持的。教导学生通过思考找到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自觉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好风气。[3]

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无形的指导作用。在人生观教育之中,应当将道德行为标准作为首要工作对象,老师不只是在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上给学生作榜样,更主要的是要在超越自我、开拓创新、发展进步等方面也克服自身弱点,努力在学生面前展示积极的追求状态,以此推动高中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二)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促使高中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人生观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必须在现实教育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后,学生逐渐形成自己对整个人生的看法和态度。[4]若教育工作者在人生观的引导过程中急于求成,过于追求速度,则学生的人生观可能受到扭曲,将会不完整,因此,人生观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

例如在人生观的教育中可以观看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以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影片中反映出男主人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仅用聪明、智慧与幽默赢得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艰难的困境中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尽管生活在集中营中,但孩子的幼小心灵并没有受到伤害。观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心理笔记本上,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能够感悟到:一个人的快乐与不快乐,最重要的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学生们表示: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充实地过好每一天。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会有所改变。此外,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列举、等伟人的先进事迹,也可以举办“规划自己人生”的活动,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每一阶段的人生追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所谓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就是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过程中,能够使得家庭、学校及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纵横联系的立体教育网络,这是国内外人生观教育的先进做法。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家庭及学校密切联系,必须将这三者的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生观教育体系,实现人生观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

总之,学校只有切切实实地加强高中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翟德轩.新时期青少年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J].管理观察.2009(07)

[2]商和利.引导青少年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05)

第8篇: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范文

本课内容属于高中政治新教材《经济生活》模块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部分的内容,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也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本课着重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理智的消费观,具有十分浓厚的人文色彩。在第三课第一框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客观因素和形形的消费行为后,本节课进一步发掘背后支配消费行为的主观因素,并在对各种主要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点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二、学生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具有自主性强、个性张扬的特点,而消费是既有经历又有感受的熟悉的话题,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围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展开,非常适合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进行探究,易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通过运用比较鉴别、合作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懂得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并准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含义。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是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能力目标

学习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树立适度消费、量入为出和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所以,理性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教学难点:适度消费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本节课涉及“适度消费”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问题,由于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五、教学方法

本框题综合运用讲读法、讨论法、事例分析法、举例法、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接受本框题的内容,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总结)生活消费受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消费都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的影响因素前面已经学过,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课前展示问卷调查结果(也可在课后)

1.身边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某商品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

A.有?摇B.没有

2.你挑选服装的要求是(只能选一个)

A.新奇、前卫、突出个性?摇B.质量好、大方

3.如果让你选一款车,你会更注重

A.外形、款式?摇B.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

4.同学请你吃一顿饭花了200元,如果有机会请他吃饭,你准备用多少钱

A.150元?摇B.200元?摇C.300元

5.你去饭堂(校外)打饭会不会自己带饭盆?

A.会?摇B.不会

6.你会怎样处理矿泉水瓶?

A.随手扔进垃圾桶?摇B.聚集起来卖掉

7.你每月的零花钱主要用于

A.零食、衣服、饰物、充值卡?摇B.书、文具、电脑游戏与软件、体育用品、上网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是比较正确的,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消费观念不那么科学,是什么消费心理在作怪呢?其实,我们的消费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呢?这就是第二框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板书)。

1.消费心理面面观(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几种消费心理的利弊及态度。(通过课件展示)

(课堂探究活动: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种消费心理,5分钟完成。要求小组密切合作,然后派一个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结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别指出: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度”,是否被社会认可。)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应该持否定态度。)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应该提倡。)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正确的消费观需要参考哪些要素,从而在消费过程中自觉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此外,还有其他消费心理对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例如爱美心理、安全心理、求便心理、好癖心理等。由于消费心理对消费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社会消费时,要注意对消费心理的引导,使人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问题过渡: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呢?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有何具体要求呢?

2.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①什么是适度消费?

②你认为:“小年轻”的消费“适度”吗?是否我们都不要喝“XO”,全喝“二锅头”,才叫适度消费?(课件展示漫画)

③贷款消费是适度消费吗?如何看待“负翁”?

教师归纳总结:(略)特别说明:量入为出的“入”指的是过去、现在、将来的收入。适度消费的“度”指的是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消费。所以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贷款消费是适度消费。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还不起贷则是不适度的消费。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将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理解,并贱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原则。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课件展示相关漫画)

①你喜欢追星吗?购物时非名牌不买吗?

②你有过凭一时冲动而购物的行为吗?

③在你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多少?精神消费占多少?是否患“小儿麻痹症”?

教师小结说明:(详细理论略)

首先,要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

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

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自己的事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用启发式教学法,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消费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以点拨,让学生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

课件展示相关图画。思考:为什么要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实现可持续性消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得出绿色消费5R原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教师引出问题:议一议:你怎样看待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打包这一现象?勤俭节约的作风是不是过时了?并引用总理的乘除观:任何一个小数乘以十三亿就是一个大数;任何一个大数除以十三亿就是一个小数。

课件展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从历史、国情、个人成长等角度分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识。

教师小结:以上四个原则,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它们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既有益于个人,又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

1.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课文的基本内容,强调重点。本节课探讨的两大主题是什么?各自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表,直观、系统。

3.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升华认识,落实人性养育。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思想实际,谈认识、谈转变)

(四)布置作业

综合探究:

1.分组活动,就绿色消费进行探究学习,撰写小论文。

2.在问卷调查深圳中学生消费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可行性调整方案,撰写成文。

3.根据今天所学知识重新设计一份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附:板书设计

第9篇: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班主任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54-001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使职业学校如沐春风。如何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服务型人才成了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职业教育中的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科教学的辅助,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就业和社会教育的桥梁。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社会需求,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以造就大批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学生的心理问题过去常常被忽视,主要表现在教师经常将学生心理层面上的问题行为误认为道德层面上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爱护。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显著,部分职校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主要是由于心理障碍,职校生大多来自“中考落第”者,他们普遍存在自己是“失败者”和“被遗弃者”的心理,认为自己将来是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的人,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思想处于苦闷境地,学习缺乏信心,严重地阻碍着自己的进步、成长。此外,在职校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惯,使他们形成依赖,自傲,冷漠的性格,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

面对职校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非智力品质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乐观的情绪,对生活充满信心,开朗向上。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心理卫生讲座、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消除身心发展变化带来的困惑,克服学习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优化人际关系;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指导学生就业、创业。

二、要注重自身修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1.过硬的文化专业素质

文化专业素质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资本。班主任具备了良好的文化专业素质,就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大多为“双师型”教师。一方面,他们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向。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满足职业教育培养兼有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的人才的需要。

2.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教育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职业教育,探索教育规律,处事公道,爱岗敬业,有献身职业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还要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三、运用合理方法,做好待优生的教育

待优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对象,也是职业学校班主任最关心最烦恼之事。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教育者要对每个学生充满期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对于问题生,班主任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工作中给差生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帮助,坚持用心去教育学生。

对待优生的教育直接关系到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对待优生进行教育要注意策略。要做好待优生的转化工作,首先必须利用待优生的问题所在,是学习差,还是品行差,还是仅某方面差,他们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才能对症下药,同时,班主任还必须将德育和心育结合起来,以提高转化成效。待优生的问题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德育层面,也涉及知、情、意等心理层面,有的甚至涉及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传统德育工作采用说服教育、批评与表扬等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地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只有结合心理辅导的方法,才能对症下药,提高疗效。如可采用倾听,情感表达,认知调整等技术。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就业指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引导中职毕业生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正确的走向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班主任应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排除错误职业理想的干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教育学生把个人愿望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选择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又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和单位。其次,班主任还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及时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全面,同班上的各科教师有密切联系,同学生家长保持着经常的接触,所以在就业指导方面有特别有利的条件。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除了要贯彻就业指导的基本原则外,还要注意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提高就业指导的业务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指导计划,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职业指导工作。

总之,职校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变策略和工作方法,不断适应工作的新要求,推动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使中职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汤生玲,曹晔.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