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思考范文

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思考

第1篇: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思考范文

一、新华村旅游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对传统手工艺和文化的传承 民族手工艺品是反映国家、地域或民族特征的文化符号。有学者将民族手工艺品的特点归纳为“五和”:“现代与古代的调和,匠心与技术的调和,文明与文化的调和,作者与消费者的调和,人与自然的调和。”①民族手工艺品的特点也决定了工匠的缺乏和技艺的流失会导致民族手工艺技艺的消亡,而民族手工艺村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对我国传统手工艺和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乡村游的推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和名胜古迹的拥挤,凭着自然古朴的环境、宁静的氛围和独特的民风,求新、求异、追求“原汁原味”的“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新华村这样集自然田园风光、浓郁民族风情、民族手工艺于一体的乡村自然拥有更多的优势,也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和空间。

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发展 从有形方面来说,民族手工艺品属于旅游商品,同时具备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时代性、时尚性和材质美,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从无形方面说,民族手工艺技艺是民族手工艺品的灵魂,其本身也具备观赏和开发价值,也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对民族手工艺村的旅游开发是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发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难以界定性和不稳定性,更加脆弱,更易流失。民族手工艺品及其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生态价值的重要内容,对其开发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对新华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几点思考

新华村属高原古村落,生态环境良好,阳光、蓝天、群山、湖泊、村庄……颇有一番高原水乡的田园风光;另外,新华村是白族聚居村,有花有水的白族庭院、古色古香的白族民居都向游客展示着白族村落的独特韵味和迷人气息;再加上琳琅满目的纯手工金银铜制品和进村就能听到的叮叮当当的打制声、工匠专心致志的工作场景,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若还能走进手工作坊参观和参与,那更为游览过程增添了乐趣。所以,新华村拥有的“游”、“娱”、“购”特点,使其更具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但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保持原有生态风貌,不被商品趋同、质量下降、环境恶化等问题侵蚀,无疑是一个现实而艰巨的问题。笔者就此进行了思考:

1、保持家庭作坊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强行业组织的监管作用,正确面对集团化经营。新华村在走合理的集团化道路的同时,必须保留家庭作坊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旅游开发集团化,产品生产作坊化,商品销售则保持两者兼备。也就是说,应该引入集团化经营模式,因为该村旅游业和金银铜制品销售业的扩大发展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这是村民的家庭作坊和村里古老的行业组织无法承担的。但不能走资源兼并的完全集团化道路,而应将项目的开发及经营权交给集团,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仍由家庭手工作坊完成。在商品销售方面,生产者可在自家作坊或店铺销售,保留游客在作坊选购及参观的特色项目;集团以订单的形式向作坊收购商品,集中在旅游商品交易市场销售,或销往各地、各国。这样既利用了集团的资金实力、销售网络、市场优势及信息优势,又避免了商品生产集团化带来的产品趋同化的弊端,各作坊仍然生产其特色品种或专利品种,也有利于保护专利权,提高产品质量,鼓励产品创新。

2、尊重和保护民间匠人及其设计,鼓励产品创新,防止产品趋同化。民族手工艺品一成不变是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历史上新华村的金银铜器生产加工号称“一户一品”,即产品不雷同,各有千秋。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家庭作坊生产的产品都求全、求多,往往在首家推出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就能成为自家的“新产品”,换汤不换药,出现了产品趋同的趋势。所以必须大力加强行业组织和专利部门的监管力度,严格保护产品设计专利,鼓励新产品的研发,丰富旅游商品的花色品种。一是加强对产品及设计专利的管理,对可认定的已有产品及新产品设计发放专利证书,对其专利权予以法律及行规的保护;二是制定管理实施细则,对产品的变相剽窃和改进创新作出严格区分,杜绝以“创新”为幌子的侵权行为,同时又保护和鼓励在前人基础上的科学改进与创造发挥;三是行业组织每年举办产品设计大赛,评选出当年设计大奖和杰出手工艺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通过鼓励创新,保护和支持民间匠人;四是各作坊业主要提高主人翁意识,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在产品上打上自家的字号和保密防伪标志,一旦发现仿制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协助调查,维护自身的权利及行业的规范。

民族手工艺技艺的“活的宝典”是民间工匠,因此对民族手工艺技艺的开发和保护要“以人为本”。一方面保护和鼓励民间工匠的创作,并通过组织交流学习等各种形式提高民间工匠的技艺,为其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注重民族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培养接班人才,不能让技艺失传。

3、充分发挥民族手工艺品村的优势,增强游客互动性,让游客享受亲身体验的快乐。民族手工艺品村游的优势还在于与游客的互动性。新华村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发挥优势。笔者认为,可以引导有兴趣的游客到手工作坊中选购、订制金银铜制品,也可以买下自己亲手设计、打制的作品,这样既增强娱乐性,也让游客切身感受到当地文化,对游客来说更有纪念意义,也促进了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当然,游客的参与可能影响作坊的正常生产进度和工艺保密。这可以在作坊中单独划分游客参与空间,由专人负责管理、介绍和指导,在指定范围内参观和参与。

4、对于新华村这样集自然田园风光、浓郁民族风情、民族手工艺于一体的乡村,可以将优势合理集合升值,发展集农家乐、古村落游、民族手工艺村游于一身的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游模式。在这里可以品尝白族风味饮食,可以在家家有清泉、户户花不断的白族传统庭院中享受恬静的村庄生活,也可以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的快乐,将一切吸引力因素合理叠加,多方位满足游客的需求,更能彰显乡村游的亮点。新华村应该在“娱”上再下功夫,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可以提供几种活动方案:(1)鼓励游客在作坊中参与产品设计和加工,在同一批参与者中评选出“优胜者”,提供免费赠送其打制产品等奖励;(2)鼓励游客的创新,对游客较成功的设计予以鼓励,也可视情况在必要时买下游客的设计专利,并授予其“新华村名誉村民”的称号;(3)推出诸如“银匠学徒x日游”这样的项目,游客交纳一定的旅游费用,就可体验在作坊学徒的生活,可仿传统举行“拜师礼”,之后新“学徒”们就在“师傅”带领下同吃、同住、同劳动,日程结束后还可象征性颁发“出师技术等级证”;(4)与相关美术、设计等专业院校联系,可成立一个学生实习点,既可以达到广告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更能相互促发灵感和交流,利于新产品的研发。

(作者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白族)

注释:

注1张福昌:《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刍议》《艺术・生活》2005年第4期。

第2篇: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思考范文

【关键词】 特色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强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晋江的文化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形势下,晋江市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打造文化强市,推动晋江从经济强市向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转换。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文化服务品牌、文化企业品牌。围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先进文化精华,彰显城市文化品格,大力弘扬晋江精神,培育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创业文化、慈善文化、侨乡文化和创意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美好精神家园。

一、晋江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1、闽南文化的特色优势

晋江素有“海滨邹鲁”美誉,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深厚,拥有丰厚的传统工艺,已有十余项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2)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民间信仰、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搏饼”等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3)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为中国方言之一;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60种语言之一。据统计全球讲闽南话的人多达近4000万(福建800万、台湾1700万、南洋约1200万。世界其他各地约200万)。

2、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

(1)晋北生态休闲区。以紫帽山为核心,涵盖紫帽镇、磁灶镇、内坑镇的部分范围。发挥紫帽山绿色生态和近城区位优势,深入挖掘磁灶陶瓷文化的内涵,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乡村旅游、生态养生、度假旅游、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建设紫帽山运动休闲区和磁灶陶瓷文化体验区两个功能亚区。“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紫帽山运动休闲旅游区的游客中心、紫帽山体育健身区、紫湖休闲度假村、紫帽山休闲农庄等项目建设,提升高尔夫俱乐部和宗教朝圣区项目,打造生态休闲基地。

(2)晋西文化体验区。以安海镇为中心,涵盖安海镇、东石镇、永和镇和内坑镇的部分范围。依托安平桥生态文化公园、龙山寺、安海三里街、东石寨、南天寺、中国伞都、白沙岛、草庵等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史迹文化、民俗文化、涉台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内涵,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宗教旅游和休闲旅游,建设安海古镇和东石民俗文化体验区两个亚区,打造闽南文化旅游基地。“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安海镇历史文化悠久、文物等级高和知名度高的资源特色,发挥对台文化优势,开发宗教朝拜、历史文化体验、两岸文化交流等主题旅游产品;重点建设项目包括龙山寺景区、安海三里街、安平桥生态文化公园。

(3)晋南滨海度假区。以龙湖、金井和深沪三镇为重点,涵盖龙湖、深沪、金井和英林镇。加强滨海旅游资源保护,为旅游发展预留足够空间,积极发展滨海运动、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重点建设旅游综合服务区、深沪湾运动休闲区、围头湾休闲度假区和虺湖生态休闲旅游区四个功能亚区,打造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十二五”期间,重点做好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环境培育,提升围头战地文化渔村、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七匹狼男装博物馆等旅游项目。

(4)“品牌晋江”旅游产品。晋江作为充满活力的品牌之都,拥有“中国鞋都”、“中国织造名镇”、“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镇”、“品牌之都”、“中国服装之都”、“世界夹克之都”等美称。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发展观念的不断转变,晋江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将持续显现。亟待充分利用和发挥晋江品牌之都在产业集群、区位交通、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势,打造晋江工贸旅游品牌。

3、文化产业的政策优势

对照2009年7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4月中央宣传部等九部委发出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晋江市先后出台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扶持工业创意设计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加快文化创意和创新孵化型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专项政策。

(1)政策引导。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通过制订投融资与风险分担办法,鼓励民营资本采用直接投资或参股等形式,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2)政策优惠。在参考晋江商贸服务业优惠政策基础上,从本级财政返还奖励、购房、租房资金补助和相关规费减免,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引进的文化产业项目扶持力度。

(3)资金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在列年度计划和预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并视财政增收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逐年有一定幅度的增加。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设立晋江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或“担保基金”,扶持、奖励晋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引导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

(4)资产运营。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文化产业的经济优势

晋江市民营经济十分活跃,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品牌之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5位,经济实力连续20年居福建之首,经济总量占泉州的1/4、全省的1/16;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等称号。经济与文化比翼齐飞,经济社会建设的“晋江经验”和文化建设的“晋江现象”,使晋江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2年,晋江地区生产总值1230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161.0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27960元、13580元。

二、打造项目优势亮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1、打造对台文化亮点

精心构建晋台旅游合作精品线路,着力推介宗教朝圣之旅、寻根谒祖之旅和闽南文化之旅。现台湾有龙山寺多座,都是从安海祖寺分炉。打造特色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提高第四届端午旅游民俗文化节的活动规格,突出龙山文化的影响力,加大两岸龙山文化交流,扩大活动影响。指导办好“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活动,力争在活动内涵、品牌打造、社会效益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着力扶持对台文化交流龙头企业。目前,东石艺达木雕在对台文化交流上发挥着龙头作用,吸引艺达公司进入东石园区,并依托该企业设立“潘山艺达木雕园”,在其中辟出“潘山木雕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潘山木雕文化传承基地”、“晋台庙宇建筑与木雕文化展示区”和“晋台民间宗教信俗交流基地”四大区域,收藏展示木雕工艺精品,丰富木雕文化内涵。

2、打造历史民俗亮点

打造“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集中展示晋江历史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更好地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现代产业经营模式,以“乡土、乡音、乡情”“艺术、艺苑、艺人”“传统、传承、传播”为主题,按照“福建唯一、全国闻名、世界特色”的要求,努力把五店市传统街区打造成为晋江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海西文化旅游产业重要品牌、闽台文化交流核心区域、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海内外晋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3、打造文化创意亮点

以艾派为龙头,推广成功经验,让更多文化企业涉足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带动晋江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依托艾派强大的创意设计人才团队,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我市创意人才的孵化基地。推广艾派牵手中国美院成立“国历文化研究中心”的模式,组织高规格研发设计大赛,吸取最前沿的创意设计。

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晋江还将加快“创意创业创新园”(“三创园”)建设,推动麦肯锡、中纺院、东华大学等机构入驻发展,打造产业升级“慧谷”和设计研发“智岭”;同时,加快洪山“文创园”建设,推动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机构入驻发展,打造文化创意先行区。

4、打造广告服务亮点

晋江市庞大的企业群对广告创意的需求是巨大的,广告创意市场具备较好的对接土壤。引导中桥文化传媒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等服务与支持,做好生产要素整合、服务城市与产业转型升级、挖掘文化创意市场潜力三篇文章。目前,致力于服务城市建设,已专门成立“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规划项目组”,大力发展晋江市民俗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规划“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把现代技术与民俗文化通过创新的创意表现,展现侨乡与台湾东岸两地血脉之亲的文化根源。

5、打造公共文化亮点

晋江市从树立文化的自觉自信、做好文化发展规划、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出发,突出以“文”惠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沿着世纪大道,博物馆、图书馆、戏剧中心、文化中心等,一座座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串起了一条靓丽的“文化长廊”。晋江市博物馆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馆藏文物量居全省县级馆前列,是福建省一级达标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现有馆藏纸质文献32万余册、阅览座位1000多个、网络节点1000多个,为福建省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居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前列。该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文明图书馆,曾获2010年中国书业“年度图书馆”奖。晋江市文化馆也是国家一级馆,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目前,晋江市19个镇(街道)已有10个镇(街道)完成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在建项目有5个,其余已列入建设规划。古镇安海在全省建起首个镇级图书馆,馆里光藏书6万多册,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阅读的好去处。此外,晋江还经常开展全市性的多种文化活动,丰富百姓生活。晋江市城乡基本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层文化建设新格局。

三、几点思考

1、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

要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晋江市实际,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和扶持优势文化企业;明确具体的扶持办法、扶持对象、扶持目标及扶持管理细则。按民族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等类型,分类确定在政策、税收、资金、人才上对具体文化企业和产品的扶持规模和程度等,确定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该完全进入市场,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该由政府给予扶持补贴,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确保文化产品健康的思想内容。

2、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消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的投入,主动引导和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完善对文化产品的市场准入及其监管的相关制度、办法;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对本地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实现理论创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

3、进一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发展晋江市文化产业,要立足于本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把长期处于自然状态,远离市场,远离消费者的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文化资源挖掘利用起来,运用现代科技等创意手段,赋予现代元素,让历史活在当下,充分发挥其优势。发展旅游产业,要把文化作为其灵魂;注重两个方面建设:一个是吸引物,也就是人们到你这里来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也就是这个地方独具魅力、独具特色的东西,如摩尼教草庵。另一个是提供物,主要指提供给游客精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如闽南歌舞。要用文化来提升旅游品质,丰富主题内容,把旅游、休闲和文化熏陶融为一体,创新文化体验传播方式,增加旅游人次和游客滞留期。

4、进一步抓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工作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发展文化产业就无从谈起。人才的缺乏,特别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晋江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机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其次要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培训等方式,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制定专业人才培训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基层文化人才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还要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才队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立足晋江市的本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发掘晋江市民间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特长。其次要博采众长,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实施创新人才政策,引进国内外各类文化人才到晋江发展创业;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5、进一步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

重点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企业集团、示范基地,成为晋江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鼓励文化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引导大型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努力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理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重点项目落实,尽快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参考文献】

[1] 天海翔:中国文化产业[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