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改革的认识范文

课堂改革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改革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改革的认识

第1篇:课堂改革的认识范文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处理三种关系

(一)积极展现人性化,突出工具性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最基本的特点便是人性化与工具化的统一,在新课标的发展中,初中语文的内涵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并且语文学科的基本魅力得到展现。但是,在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性化以及工具化进行淡化,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展现人性化,突出工具性,使其两者进行完美结合,在提高学生基本素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

(二)加强自主性,切勿放任自流

伴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各地的推广,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得到加重。教师在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现如今,部分语文教师能够快速接受自主教学理念,并且能够使其运用到实践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内容得到减少,学生表面讨论得到增多。除此之外,甚至有部分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胡言乱语看做创新思维。因此,在缺乏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中过于放任自流,对于教师日后开展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无法正确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会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进行浪费。在此发展背景中,要想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与稳定,那么需要将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主导进行紧密结合。

(三)促进探究性学习,切勿无度开发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推行教学改革,需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一般而言,探究性学习最为直观的表达形式为阅读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系的阅读与探究。但是,归根结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讲究规律、追求科学,并且还要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如果对其随意进行探究,那么便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促进探究性学习,对其进行整合与优化,切勿无度开发,形成天马行空的现象。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最为重要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其中包括上课之前的学习目标、课堂中的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的复习目标,让学生在理解、掌握学习目标的基本上,从内心深处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学生阐明今日课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清楚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开展,重点以及难点是如何的,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对语文知识有所掌握,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学生所确定的学习目标不宜太过抽象、笼统,需简洁、明了。

(二)积极遵循教学规律

通常情况下下,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半,从零散到整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积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积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推动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在进行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三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将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近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将两者进行结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是泛泛的阅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缺乏系统性,长期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程会产生烦躁与厌恶心理。第二个方面,要将整个朗读活动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感受,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个方面,教师要设计课堂问题,将问题作为课堂发展与推动的动力,在提问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基本要旨,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思考之中。

(三)加大评价力度

第2篇:课堂改革的认识范文

1、教学过程中要恰当的设问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恰当的提问往往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思维发展,通过提问来激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由于差生不注意复习和对知识的巩固,不注意知识的再现,对所拥有的知识不能透彻理解,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课堂提问既要考虑新知,又要通过提问来巩固和回忆旧有的知识,以进行多次建构和分散复习。思维水平的提高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学困生遇到问题不积极主动思考,现代学习中提倡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激活差生思维。要允许学生失败,让学生充分思维,课堂提问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没有按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或则回答问题错误,教师就会让学生终止回答,这样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所以,要让学生充分思维,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和思维的缺陷。

2、提倡合作学习与学生自主探索

在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习尖子也不是课堂的焦点,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充当主角。这样,学困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的群体活动。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通过学生思维接触,教学系统的优化组合,实现思维发展。由于教师和学生不在一个思维水平上,学生之间的交流能让其更了解自己思维的不足,调节自己的学习。

合作学习使学困生从互动中形成知识,淡化数学知识技能的差异,消除情绪障碍,积极投入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全面健康发展。合作学习让教师有机会参与到学困生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学习的过程、变化发展,以进行及时引导。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学困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空间。

3、进行分层次教学,个别辅导

由于学困生的知识结构、心理因素、情感、智力与学优生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如果用一刀切的统一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必会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应当实施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挑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并及时进行鼓励,激励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集中注意力听讲。作业可以分成学生“必做题”和“选做题”,考试时可以分成两份卷子,也可以尝试把学困生和学优生进行分班教学。这样可以让学困生增加成功体验,减少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为了实现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应该设问层次化。其次,教师应该设置弹性作业。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情况不同,有的需要进一步理解,有的要巩固一记忆,有的是往更高的层次发展。作业作为课堂补充,学生的基础不同,对练习的要求就不同。同样的作业量有的同学认为很轻松,有的却认为难以完成。因此,为了避免让学优生“吃不饱”,让学困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可以让课本中比较容易的A组题目学生全做,对于能较好完成的学困生及时鼓励和表扬,对于比较难的B组题学生选做。作业形式也应该多元化。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课后作业、复习作业、单元小结等。再次,考试要多元化,既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能用统一标准去衡量,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对于考试评价重视相对性,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出不同难度的题目,考试结束后对学生多种评价相结合。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是个动态过程,学习出现偏差是无法回避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教师多听学生对学习的体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及时主动的暴露自己的问题以便尽早解决。知识的缺陷是学困生的共病,数学基础差,数学知识断接,导致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所以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从他们从最简一单最基础的问题入手补习。前进的阶梯要小,知识点要细,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抓住关键,选择内容贴切、难度适宜的例题。讲解要透彻,要逐层深入,让学生理解解题思想方法,并不断让学困生巩固练习,补缺要及时。

第3篇:课堂改革的认识范文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师要能“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而言是“五个会学”,即: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学会写作,让学生学会说话,让学生学会专注。

关键词:教学改革;授之以渔;会学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在村里读完小学后,就到乡里读中学,教我的老师中最高学历是一位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英语老师,高中教师中有两位高中肄业,有两位只有初中毕业。我能考上大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应该得益于小学老师讲的“点石成金”的故事。老师说那个贫穷的小孩不要黄金而选择神仙的手指不能视为贪心,他是祈望拥有“点石成金”的神力。今年是常德市的课堂教学改革年,我觉得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师要能“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即“会学”。

一、让学生学会读书

我们有不少学生虽然读书十几年,但却不会读书,有不少人连题目长点,就读不完。这些学生的产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我们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则罪不可恕。我们的老师中不少人思维僵化、知识老化、教学方法模式化,总认为讲了要比不讲好,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把自己讲完当学生学完,把学生听完当学生学会。结果,学生“课堂昏昏,课后抄抄”,最终学生中学毕业连1/2与1/4比较大小都做错的大有人在。其实,一个好老师不在于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在于他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让他们会读书,会思考,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去终身学习。

二、让学生学会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现在的教育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学生思考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在中小学阶段被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疏于思考、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最大困难。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课堂的活跃不是表面的热闹,而应该是思维的活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才能提得出问题呢?那就应该学会想问题、问问题。勾股定理的证明有多种,其中有一个重要证法就是美国第20任总统伽菲尔德在做思维体操时想到的。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培养学生做“思维体操”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小”中见“大”,“近”中透“远”,“同”中求“异”,这样才能够创新进取。

三、让学生学会写作

现在许多中学生不会写钢笔字,不会写信,不会写申请书,不会打领条,就连写个请假条也是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这是谁之过?我看老师应该负主要责任。一群“学有专攻”的老师连横平竖直的钢笔字都没让学生学会,难道不应该追责吗?!

现在的老师在学科知识上没有问题,缺乏的是广博的、非学科知识和教学的技巧、育人的策略,缺乏的是一种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更缺乏的是一种负责任的精神。老师应该时刻省问自己:学生跟着你到底学到了什么?你是否尽到了一个人民老师应该尽到的责任?

四、让学生学会说话

我多次听课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问题时低着头,声音像蚊子嗡,连他自己都听不清,但老师却听之任之。老师没有指导学生“说”的意识,更不用说注重学生演讲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学生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的问题普遍存在着。其实,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交流和交往,而重要的渠道就是倾听、分享和对话。师生也是“同学”,师生情感的对接、思想的碰撞和生成性的交流沟通,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特征,更是学生会学习的根本体现。因此,老师要努力让学生会讲故事、会作演讲、会说笑话,风趣幽默,并且让说出的话如春风拂面,细雨润心,能打动人和说服人。

第4篇:课堂改革的认识范文

一、对评价及其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评价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因此,评价是价值判断主体在先有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评价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信念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人们对评价活动的展开深深地植根于对评价对象的认识之中。另外,从人类的活动序列来看,评价是更为接近实践活动的认识活动,其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具体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结果。反之,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就有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和教学观做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总结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量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二是质不高,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具体情形是课堂里只有教师在认真地演“独角戏”,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的,而大部分问题是质量不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机械问题。这样的评价方式在我国教师的观念中是习以为常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虽然我国近20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很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许多改革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使结果不够理想。检视这些改革,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验必须找到切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因此,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二、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建立在对于评价对象的科学认识及教育教学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的,是对人的本质尤其人在教育视野中本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本文将从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理论基础做一探讨。

一、对评价及其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评价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因此,评价是价值判断主体在先有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评价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信念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人们对评价活动的展开深深地植根于对评价对象的认识之中。另外,从人类的活动序列来看,评价是更为接近实践活动的认识活动,其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具体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结果。反之,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就有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和教学观做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总结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量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二是质不高,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具体情形是课堂里只有教师在认真地演“独角戏”,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的,而大部分问题是质量不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机械问题。这样的评价方式在我国教师的观念中是习以为常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虽然我国近20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很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许多改革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使结果不够理想。检视这些改革,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验必须找到切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因此,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二、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建立在对于评价对象的科学认识及教育教学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的,是对人的本质尤其人在教育视野中本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本文将从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理论基础做一探讨。

一、对评价及其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评价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因此,评价是价值判断主体在先有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评价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信念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人们对评价活动的展开深深地植根于对评价对象的认识之中。另外,从人类的活动序列来看,评价是更为接近实践活动的认识活动,其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具体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结果。反之,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就有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和教学观做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总结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量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二是质不高,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具体情形是课堂里只有教师在认真地演“独角戏”,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的,而大部分问题是质量不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机械问题。这样的评价方式在我国教师的观念中是习以为常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虽然我国近20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很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许多改革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使结果不够理想。检视这些改革,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验必须找到切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因此,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第5篇:课堂改革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杜郎口;洋思;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一、课堂教学结构的内涵

课堂教学结构即指构成课堂教学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包括教与学占用教学时间长短、教与学的先后顺序等)、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个体学、小组学、全班学)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所包含的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等。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主要表现为对这些方面的关系或结构进行改革。

二、杜郎口、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核心内容

1.杜郎口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内容可简化为“三三六模式”

(1)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①立体式: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平铺直叙,杜郎口先明确目标,分配任务给学生和小组,课堂建立在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整个教学过程呈三维立体式。②大容量:基于对自学的重视和导学案的使用,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不仅有教材内容,还有拓展与提升。课堂上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有观念和思想的碰撞,课堂容量远超传统模式。③快节奏:内容丰富了,但时间没有变,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好每个环节的节奏,紧扣内容,把握重点,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①预习: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学生提前学习课本知识,互相讨论。②展示:将自学内容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运用知识,加强对内容的感悟。③反馈:既有学生自我的反思,也有教师针对总体情况进行的补充与强调,对自学模式的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改革老旧模式可以让教学模式更为完善。

(3)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2.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核心内容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学生的学习,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地教,使教为学生服务。

(2)教学流程:呈现目标―进行自学指导―学生自学―检测效果―教师点拨―当堂训练。洋思中学的课堂以训练为主线,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效果,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服务,教师应该为学习服务,学生的学习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

三、杜郎口、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有效经验

1.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学为本体、教为手段”的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样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地位,自然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与人们如何看待教学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受赫尔巴特、凯洛夫的教学思想导向,人们将“教学”理解为教师的教授,教师即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自然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是教师施展个人魅力的舞台,学生则是坐在下面的看客。洋思、杜郎口中学的改革都从此方面下手,扭转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把时间还给学生,将黑板留给学生,将讲台让给学生,让教师的教成为辅助学生学的条件与手段,让学生的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本体与核心。

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各种要素的组合或组织方式,它涉及教学活动发生的时间、空间、学生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师生之间的组合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理念下的班级授课制,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系统性与计划性。然而,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性差异,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不利于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教学相对死板,缺乏活力。杜郎口、洋思中学一改单一的全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个人自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有机结合起来,自学是基础,每位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掌握一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框架;互学是深化,学生在和组内成员的积极讨论互动中互相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共学是巩固,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课程重难点有清晰的理解。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优势互补,确保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各环节方面,“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

教学理念与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必然带来教学环节的改变。过去的教学采用先教后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容易脱节。杜郎口、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环节上有同样的特点:在教的内容的选择方面,“以学定教”。杜郎口中学根据学生学习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洋思中学则根据学生自学后做练习题的方式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在教与学的先后顺序上,自然体现出“先学后教”思想,将教师教的环节放在学生学的环节之后,“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教了还学不会的也不教”,使得教的活动有了可以生长的土壤,针对不同的土壤,“教”的活动自然也不同。在教与学的时间占有方面,“多学少教”。杜郎口实行“10+35”的时间分配模式,要求教师讲课不能超过10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因此,教学环节主要是学生的自学、小组讨论、展示等,教师在这些环节中起到监督与帮助的作用。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以学论教”。杜郎口中学“六环节”中最后的“达标测评”与洋思中学教学环节中的“当堂作业”实际上就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是对教学有效性的唯一评判。

4.改革展示的是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杜郎口、洋思中学虽然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但体现的是对整个课堂、学生和教师的重新认识。在对课堂的认识上,采用小组自学为主的课堂模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这样的课堂观念不仅着眼于学生对当前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掌握,更注重能力的开发与未来发展。在对学生的认识上,主张把话语权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教服从于学”的基本原则,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对教师的认识上,重新定义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支持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成功模仿借鉴改革的核心往往并不是形式上的学习,而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四、杜郎口、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足之处

1.对教师的关注不足

杜郎口、洋思中学的改革方式得到教育界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此次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中的“人” 不仅仅有学生,还有教师。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后,教师在课堂上发言的时间少了,似乎成为课堂的“配角”,受到的关注也大大降低了。然而,公开发言时间的下降并不代表教师作用的下降与任务的减轻。相反,当我们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数量庞大、知识水平各异且自控力无法保证的学生群体时,要保证一堂课有序且充满活力而不是乱作一团,就需要教师在讲授行为之外,更多地对学生的自学发挥指导作用(如编写导学案),对课堂自学和讨论活动的组织、观察,捕捉学生自学和讨论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馈评价。这些作用比讲授更为复杂,需要教师更全面地准备教案和具有教学智慧,没有教师全力支持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无法持续下去的。任何教学模式改革都不能减了学生的负,增了教师的担;不能给学生自由却捆住了教师。因此,充分关注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及时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是任何教学模式改革都不能忽视的。

2.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未得到充分重视

无论是在真实的课堂中还是在视频里,最吸引人的总是热闹的课堂氛围。的确,两所学校的改革成功地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能动学习的工具,但同时,学生的展示越来越像炫耀和表演,而不是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很多学生对导学案和学习材料并没有深入思考,只理解了浅层意思就开始与同学讨论并沉浸其中。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反而让学生难以静下心读书。学生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会过分依赖教学活动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而丧失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值得我们警惕。另外,杜郎口中学的“兵教兵”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固然有好处,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他们实际上是牺牲了自我学习、自我深化的时间来帮助其他学生。这种模式在整体基础较差的两所学校取得了成效,但对原本基础较好的学校是否能奏效还不得而知。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应当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充分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的时间。

3.“10+35”的学习分配不适用于所有科目

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对教师讲授的时间做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其不能超过十分钟。然而,不同科目对教师的“发声”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英语需要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教师的示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脱离教师的反复示范的情况下,学生说得越多,效果就会越差。除了不同的科目,同一科目中不同的课程类型对于教师的“讲授”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实验课与习题课,后者显然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讲解。因此,对于不同的科目和课程类型,应当在时间分配方面做出不同的调整,不能简单地整齐划一。

成功的改革,需要各个层面实施者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教师教育理念上的转变或认同。杜郎口、洋思中学颠覆性了课堂教学结构的顺序与关系,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的另一种可能,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是观念上的颠覆,这些尝试与改变对其他学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也要认识到,这种模式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在模仿借鉴的过程中,要抓住精髓,批判性地吸收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能形成适宜学生发展和富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篇:课堂改革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14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实现我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讲授速度过快,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等一系列现象。

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积极主动的探索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新课程体系的要求,不断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将传统的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及手段有机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链接,加强对学生在综合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提升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研究的积极性,使基础医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活动全面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工作。

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的应用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教学的尝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讨论,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采用以病例分析为背景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即“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模式,使教材更具实用性、趣味性,活化知识、扩展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以“实用”为目的。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参加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结构决定功能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践:基础医学课程是以研究机体的组成结构来讨论其功能,各学科的知识点按照内在的规律组成一定的结构框架,按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个一个地剖析知识体系,并巧妙地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从机体的一个结构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解决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自始至终注意于教学过程,不断的去思考,去表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交互融合和融会贯通,达到了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的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法”,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结合

直观教学法,是利用和借助尸体、挂图、模型、组织切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即把图像转变成语言文字,把语言文字转变成图像,它能够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学生通过实践与观察,形成对人体结构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猎取感性认识的基本功更加过硬,获取感性认识的质量就愈好、数量就愈多,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借以形成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桥梁作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

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和网络答疑: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教师都向学生公开联系方式,如电话号码、QQ号或电子邮箱。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话或网络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也可及时答疑。

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将文字转变成图片,把以前的文字描述通过图示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认知转变成了直观的图像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7篇:课堂改革的认识范文

【关 键 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19-02

课程改革已行走了十几年,然而审视现在的课堂,让人惊叹:过去、现在的课堂竟还是那样的相似,除了现代教学手段与外显的形式有一些变化外,实质上的突破很少。有人感慨:改革的步伐是不是太慢了?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不禁又回到原点问题:过去的课堂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要改,改革后的课堂又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由于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很多教师上课一直沿用前苏联“教育学的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这是一种传统的单项静听式教学模式,只需要教师的一张嘴、一根粉笔和学生的一双耳朵,就能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课堂,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像演员,学生像观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退化,逻辑思维能力、辩论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在这样的课堂中,只有少数学生在表现,大多数学生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情绪受到抑制,学习态度也逐渐变得冷漠。而且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个性,严重地违背了少年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

(二)归因分析

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尽管遭到了几代人的指责和抨击,但仍受众多教师的青睐而难以丢弃,其主要原因就是运用起来简单、方便,准备起来又不费时、费力。同时,这一模式对“双基”的落实的确是可行、有效。所以,它已扎根于多数教师的思想深处,并形成固定的模式,拿来就用,无需太费脑、费时,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革新的最大的内在阻力,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反思。

多年来,很多教师在实践与反思中开始研究如何改变这种模式,尤其是课改后,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并认识到课堂中的权威主义与精英思想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但怎样改革课堂教学,又如何把实施素质教育转化为可供教师操作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孩子用双眼去观察、用双手去操作、用大脑去思考、用智慧去创造,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新课题。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

1. 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为了深入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我们曾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有不同的看法:年轻教师认为,搞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要把我们的教学固定化、形式化,这不利于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体现不出个人的教学风格,会把教师的教学僵死在一个条条框框当中,没有生命力;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则认为,已经有了一套教学路子,并得心应手,如果改了不适应,那还不如自己这一套了。为此,在改革中,首先要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使教师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思维,也僵化了教师的思想和思维,使师生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主动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在新的理论指导下投入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2. 领会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而形成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法和媒体等要素构成的具有共生效应的动态系统,系统中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总是受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根据一定的目标去选择、组织、处理教学内容和方法,久而久之,教学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或框架,而此格局框架中的要素数目、自身的功能状态、性质特点及其排列次序等便组成了系统结构,即相对独立、稳定的教学样式与路子,通常称之为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关于教学实践系统或过程的理论简化形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它以成熟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以成熟的教学实践来充实,是设计、组织、调控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要理解教学模式的具体情况须明确以下三点:(1)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抽象概括。(2)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或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理论,而非简单的方法、方案、计划。计划或范型是它的外在表现而已。(3)模式是简化的形式,也就是说,模式所蕴含的教学理论或思想,已经由精心设计的、明确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明确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 以现代的教学理念做指导。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在方法上打转转,思想观念转变了,方法自然就来了。的确如此,搞教学模式的改革,不要就模式谈模式。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然后在信息论、控制论、传播论及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具体指导下,去进行整体构思、系统分析、动态设计,这样才能构建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学模式不是为“应试教育”而生,而是为素质教育而用。

2. 具有操作性。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要求其操作与实施程序简明易懂,可被学习、示范、复制、操作和传播,否则便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3. 具有参照性。这是教师认识教学模式的一个基本内容,正是因为很多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生搬硬套,一个环节不落,不管什么内容、什么课型都机械照搬一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学僵化、形式化,导致产生抵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想。强调参照性,是因为客观上要为教师的应用提供灵活机动的空间,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条件和范围。因此,不存在任何具体教学过程都普遍有效的模式。

4. 具有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内部机制和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教学实践、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得到丰富、创新、发展和日臻完善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因此,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并不是完全否定以往的教学模式,而是保留其有价值的东西,融入新的思想,注入现代的教育技术因素,使之丰富且具有教育性。同时还要认识到,这一模式并非是永远有效的模式,要时刻准备对其加以修改、完善。

5.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主体性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6. 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最终目标,而非简单地加强双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往教学所欠缺的,是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7. 将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作为教学的重要因素融入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创造信息,不仅是体现教学的时代感,更主要的是让现代的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为教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让学生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信息,学会学习。

第8篇:课堂改革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服装专业 课堂教学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6-01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虽然教育的改革风起云涌,可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基础教育要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造,课堂教学的改造是当前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则成为这项课题中的关键,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服装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这不仅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等,而且更应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促使服装专业学生学好专业的关键。

服装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学科,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能够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它要求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优于常人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独道的欣赏眼光和对自我创作意念表达的热情,有一定的个性。据心理调查显示对于创造意识,人在出生时是最强烈的,随着人的成长,伴随着“应试教育”而逐渐减弱,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原理,那样的规律,几乎没有什么想法,缺乏创新的意识,主体参与性不强,只会单纯的完成“任务”,效率也可想而知。因此,现代教育改革强调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培养真正的人。”

服装设计专业课堂教学需要每位学生具有主体参与的意识、要求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设计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作品,这是教师或其他人替代不了的,学生只有动脑筋,有意识地去创造,设计。并且通过画纸和画笔表达出来,才会有作品呈现,其中每一步少不了学生主动参与,不发挥主体性都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过程就要培养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过程,这个过程缺少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因此,发挥主体性,增强参与意识是学好服装设计专业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所在。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灵魂。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这一点,每位教师应予适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所在。以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为代表的当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人,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够自我教育,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为其潜能开发、创设良好地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主体性,增强其参与的意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正确认识学习与自身的关系以及对自身成长的所具有的价值,从而主动地、积极地、认真地完成将客体化的教育教学内容,要求向自身主体化的认识、能力,觉悟转化的一种认识的反映。通俗地说,就是学生认识到“我”与“学习”两者的关系及意义,从而产生“我要学习”的思想。学生对于学习主体参与可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样也是一个过程。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呢?

首先,营造和创设一个良好地教学情境,逐渐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总是唱“主角”而应该当“导演”,去编导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去组织策划整个教学,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完成整个教学。一个良好地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教学中来,乐意去学。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整体参与性,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如何在这种集体授课式的教学中,既盖“面”又及“点”呢?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即使有参与也只是那些反应较快,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怎样才能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教学呢?只有在教学中,通过质疑、提问、设置游戏、实践活动,刻意地去关注,有意地去促使内向、少语的学生的大胆参与,积极发言,加强他们的主动性,同时又杜绝传统教学中厌学,不注意听讲的现象。

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师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相当重要,一方面,这种合作互助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相互启发,增强学习趣味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另一方面,这种合作同样也营造了一定的学习氛围,使那些原来本不感兴趣、不想学的,也慢慢地被感染,调动起来,例如,我们在进行设计练习时,拟定几个设计主题,安排四、五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设计练习,这样每一个学生在小组里必然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必然要动手、动脑,必然要表达自己的构思和想法,相互之间就有了帮助指正,启发思考,既锻炼了学生之间参与协作精神,也充分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教师与学生要进行双边活动,主要体现于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不应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练习,这样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掌握知识反馈渠道单一。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采取讨论的形式教授新课,效果可能会更好。在讨论交流中,教师通过学生的想法、观点,看学生对服装设计的了解是否专业了一些,眼光是否独道,设计的观念是否有所创新等等,这样反馈的渠道灵活直接了,师生之间距离也近了,学习目的达到了,学习主体意识也逐步培养起来了。

参考文献:

[1]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第9篇:课堂改革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职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94-02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2011级两个班级学生。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相关调查分析

2.1.1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分析

调查发现,学生在专业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较好与普通课堂,说明专业教学改革是有所成效的。调查发现,绝大多少学生都能够认识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益处,而且他们也愿意积极参与其中,但这只是学生的想法,部分学生缺乏行动力。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被动参与其中的。此种情况说明想和做是两码事,想到不一定能够做到,如何保持学生思想和行动一致,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数据显示,有约60.4%的学生对未来充满自信;有28.3%的学生自信心一般,需要加强;有11.3%的学生缺乏自信,这是教师重点要把握的对象。自信心会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缺乏自信的学生通常主动性很差,这将限制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互动中,特别是当其他学生发言越多时,他们越会觉得自己缺乏信心。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细致观察,及时发现缺乏自信的学生,并通过不断的创造小的成功体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行动力。

2.1.2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性分析

调查发现,教师给学生提供一起合作的机会并不多,但专业课是较多的。可以看出专业课教师在促进学生合作这一方面还是有所收获的。在具体的合作过程和细节上,多数学生有较好的合作方法,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和积极的合作态度,也能产生较好的合作效益。这一良好现象值得继续坚持,而且大部分学生愿意将来也积极参与到课堂合作之中。

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授课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学生也都希望授课教师将来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我认为,只要教师能够创造更好的合作平台,学生是非常乐于参与其中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提供这一平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合作机会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因此,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这一点。

2.1.3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差异性分析

调查发现,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落实因材施教的情况较其他教师较好,这可能与专业教学改革有关。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当学生成绩较低时,他们的情绪并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而且有不少学生依然充满自信。这一点可能与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的情况有关,他们的心态一般较好,心里承受能力较强,从体育锻炼中培养出来的各种能力使他们变得自信。

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空间。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和学生平等、共担责任,共同进步。

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目前针对全班同学进行统一的授课方式是合理的,这可能源于目前的师资,教学硬件设施有所限制。但依然约有五分之四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教学方案,这是他们良好的期望。同时,他们也希望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期末评价考核标准。

数据显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远远不够,学生希望教师多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动机需要、理想、价值观等。

2.1.4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体验分析

数据显示,目前学生体验成功的次数并不多,即使专业课也一样。可喜的是,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成功体验对自身的益处,他们也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较多地体验成功。同时,他们也希望教师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在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方法上也有利于所有学生能够体验成功。这一情况对教师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专业课考试中的弹性考核制度就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

调查显示,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学生倾向于以努力为主,能力为辅和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的考核制度。这与专科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理论基础较低有关,也与社会现实有关。这一结果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及考核指明了方向。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在课堂参与上

专业课上学生的参与程度较其他课程好,这是教学改革的结果。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积极参与的重要性,而且参与的态度非常积极。但鉴于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还需要教师点名才能积极行动起来。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那些想主动参与但缺乏行动力的学生及时带入课堂活动之中。

3.1.2在课堂合作上

由于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专业课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一起合作的机会非常多,但学生间一起合作的次数并没有提供的那么多,说明学生还不是完全参与到合作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在相互合作中,学生的合作方法、合作能力、合作效益都较好。学生的合作态度也是积极的,不仅现在这样,将来他们也非常愿意参与到相互合作之中。同时,他们也希望教师能提供更多的合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