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中职学校一年级普遍开设《电工基础》课程作为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打造学生本专业方面的电学基础为目标,因而,对这门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呈逐步向下的趋势,学生入校时起点相对较低,文化基础薄弱,两极分化严重,这些都给中职电工课教学的开展和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乏发展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笔者尝试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又称“发现法”,是60年代初布鲁纳首先倡导的,经过后人的不断研究、发展完善,逐渐构成一套教学的新模式。为了让学生学会和学好, 就要倡导探究式教学,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探究过程不可分,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探究。
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是: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由学生主动去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得来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这正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所需要的。
下面以《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一课为例,介绍一下笔者对探究式教学的尝试和探究过程。
在学习“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这节课的内容以前,学生已有一定串联电路的知识基础(如串联的定义,基本特点,总电阻等),但基础较差且不系统;所授课班级女生数量大于男生,女生学习态度好,但理解较慢;另外,通过对学生“关于串联,你想知道什么?”的调查发现,4%的学生想知道有哪些性质,23%的学生想知道怎样用来做题,73%的学生想知道有什么用途。综合上述学生情况,故教师在讲课时应注重启发,引导;侧重操作,应用。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五个环节:
环节一:复习旧知(大约4分钟),这里主要是让同学复习电位器的知识,串联电路的定义,基本特点,总电阻计算。
环节二:引入新课 (大约2分钟),这里主要是利用教具——调光台灯,给学生演示光线变化,引入本节课内容。
环节三:探索新知 (大约35分钟),此环节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运用环节。整个部分是以提出问题(假设情景)——猜想(教师引导)——实验(学生操作)——结论(分组讨论)为脉络,将串联电路的分压性质分两个部分,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应用,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归纳,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对此知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并且侧重于性质的用途,突出了中职教育以实用性为主的特点。
环节四:总结提炼 (大约2分钟),通过列表的形式总结串联分压的相关知识点。(在复习时所列表格的基础上将表格扩展完善),这样通过呈现本节课所讲授的串联分压的所有知识要点,把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既可以给学生完整的全局概念,又突出了重点。
环节五:作业布置 (大约2分钟),设计作业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必做题与选做题,体现分层教学,考虑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
以上就是笔者对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一次尝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构建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理解串联分压的性质与应用。结合上述内容, 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 在教学内容上, 由于探究式教学强调讲清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区别、联系以及因果关系, 因此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便于他们提纲挈领地把握知识和建立“知识结
构”。
2. 在教学方法上, 由于探究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 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概括出概念, 总结出规律, 这就创造出一种师生交流、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住, 思维效率空前提高,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
3. 在教学目标上, 由于探究式教学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实验、归纳等多种活动过程, 因此它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 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通过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发展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4.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 探究式教学以系统科学和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是探讨教学优化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刘力. 探究式教学的探讨. 学科教育,2003.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必要性;施行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194-01
一、初中物理教学背景下到底应该选择何种教学方式
1、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效率低下
随着一声“起立,老师好!”,物理课就开始了,可以说是“直奔主题”、“毫无悬念”,根本没有内容导入与兴趣激发环节,前半节课学生强迫自己听课,后半节课就和瞌睡虫做斗争了,下课铃一响,学生解放。这时一位学生向另一位学生问道:“这节课讲的你听懂了吗?”,那位答道:“啥?!我根本就没听!”,初中物理课堂效率由此可见一斑。
(2)学生思维固化,缺乏兴趣
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从做题就能看出来,当遇到较灵活的习题时学生往往摸不到头脑,比如: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运用的是哪一物理知识?(答案是惯性)多数学生就回答不出来,学生对惯性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汽车刹车和启动那一层面,换个角度就不能变通了。不仅如此,学生对物理学习普遍缺乏兴趣,不能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3)理论脱离实践,物理实验形同虚设
从笔者了解情况来看,许多初中学校的物理实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大悲哀,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感受基本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机会,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
2、关于教学方式选择的初步探讨
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漏洞百出,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不断加强的今天,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首先是不能灵活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没有注重学生的兴趣,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科学(物理)就要有科学的方法,当前教学环境下,需要一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而探究式教学,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1、探究式教学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探究式教学侧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一改初中生对物理学习兴趣低迷的现状;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可以弥补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忽视;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打破受缚于应试教育压制只进行知识灌输的格局。
2、实践证明探究式学习是自然科学学习的根本途径
探究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即对存在问题的洞察能力,解决问题时运用各种手段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问题进一步探究的钻研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就是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这种方式被千百年来的科学家屡试不爽,实践证明它是研究自然科学最根本的途径,物理本身就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如果能通过探究式教学把初中物理教学提高到研究自然科学的高度必将取得物理教学飞跃性的进展。
3、探究式教学不容忽视的现实性意义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都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传统的侧重于知识量的灌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而且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今后步入社会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新问题,重点是如何能敏锐地观察到问题并自主地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将问题攻克,这种能力才是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教学环节应着重培养的东西,而探究式教学正好契合这种教学要求。
三、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施行过程
1、巧设情境,营造氛围
巧设情境就是要教师有精心的课堂导入,不过导入过程十分多样,如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或物理现象导入探究课题,也可以铺设悬念,吊足学生胃口,然后层层揭秘。通过巧设情境就能够营造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渴求知识探索的学习氛围,这是从心理角度先对探究式教学进行导向,为下一步教学的进行和展开具有极其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注重过程,激发兴趣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七个方面,现在新课标下的教材基本上每一节都有较详细的探究过程,老师可参照教材把这一过程走好,探究式教学过程很重要,不能为了节省时间丢掉某个环节,时间不够可以留到课后,当按照完整的步骤把探究环节进行完毕后学生就能系统性地充分掌握知识点,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探究学习还是个十分有趣味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要中着重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上点拨,课下引导
探究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也绝不能忽视老师的作用。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尽量让学生解决,一旦学生自身无法解决老师要及时点拨,因为探究式教学梯度分明,有一定跳跃性,老师要做好承接工作,使进展顺畅。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仅靠课堂是不够的,多数时间还是要学生课后探索,这时老师要发挥导向作用,可以给学生预留一些相关问题,这种引导方式不仅更能激发兴趣,而且通过课后探究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注意误区,少走弯路
形式主义害死人,不能不切合实际情况硬套探究式教学的模式,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探究式教学选材要有针对性,既不能太肤浅也不能太高深。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问题普遍存在于初中学校,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学者要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不仅要提高认识还要大力推行,要从课堂情境到到课后引导,从激发兴趣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将教学工作做足、做实并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学物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摘要:网络管理课程是通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理论枯燥、专业性强、内容抽象、学科交叉、更新快速、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该课程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文章介绍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概念、思想以及优点,指出当前网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网络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路,通过实例说明该思路的正确性。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网络管理;课程应用
基金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顾华玺,男,教授,研究方向为通信网络、交换技术、光互连、片上网络等,hxgu@xidian.edu.cn。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网络质量体系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以往简单的网络管理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网络发展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业界对网络管理技术投入了更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在这种背景下,网络管理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通信、计算机等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目前,几乎所有大学的通信、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熟悉网络的基本知识,理解网络原理及其运用,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 探究式教学概述
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探究是人类四大本能之一,进而将探究方法引入教学。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20世纪50、60年代,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迅速被世界各国教育者普遍认同和接受,之后随着教育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开展了更为广泛的探究式教学研究,并形成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探究式教学也随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比国外起步晚,发展也比较慢。20世纪80年代国内才提出探究式教学模式,之后虽然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完全改变。
探究式教学的思想[1-2]是在现代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习的客观规律,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新现象进行观察、思考、质疑和探究,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具体来说,探究式教学有以下优点[3-7]。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性是指自觉主动地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学习。主动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主动学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授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这个主体。探究式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2)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从而得出“个性化”的见解。思维的独立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授课过程往往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能顺着教师的授课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通常需要采取循序渐进、剥茧抽丝、逐步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得到问题的答案。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实践环节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经验证明只有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并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实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路,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教学民主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平等互信、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争辩,构建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学方式,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个体,提倡打破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依附式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看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潜能得到最佳的发挥。教学民主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开拓思维、提高能力。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国家提出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要求把握教育规律、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提出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各个学科课程改革的标准中,这为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 当前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管理这门课程是通信、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课程,它的特点[8]是理论枯燥、专业性强、内容抽象、学科交叉、更新快速以及实践性强,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在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简单。由于网络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很强,教师在教授网络管理课程中主要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之枯燥的理论和大量的名词术语使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氛围,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2)教学内容缺乏新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管理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目前在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教材、授课内容知识陈旧,不能紧跟技术发展的问题,甚至一些过时的技术还在授课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授课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3)课堂缺少互动。网络管理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不容易,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授课中,很容易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师授课的思路以及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的情况,教师在台上讲得很认真,学生在台下理解接受得很费力,课堂氛围沉闷,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不同步的现象。
(4)实践环节薄弱。网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思想等因素的限制,一方面实验室硬件条件达不到学生实践的要求,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实验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既定实验方案步骤进行实验,这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 探究式教学在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为提高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在授课中以探究式教学思想为依据,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途径,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为目标,引入了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丰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中,一本书、一套讲义、一根粉笔就能满足整个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授课方式单一,缺乏课堂互动,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在授课中应努力改进丰富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在讲授对象命名机制这一内容时,在讲清楚网络管理要面对各种对象的特点后,提出问题:如何为这些复杂的对象设计一种统一命名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人的取名规则以及网络IP地址命名机制等内容出发进行思考,考虑是否可以将它们的命名机制运用到网络管理对象的命名中,如果不可行,那么有什么可以借鉴或者需要改进的。在学生充分思考、分析后,我们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方案,而后,教师进行讲评,对的予以肯定表扬、错的分析错误的原因。最后综合学生的方案,给出现有OID命名树结构,并进一步引入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培养了“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2)合理设置互动环节。课堂互动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方法。课堂上良好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合理设置互动环节,适时进行讨论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如何用宏模板定义表这一内容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目:如何在已定义的表中增加新的列?学生在讨论之后得出的结果是重新定义一个新表。此时,我们再进一步让学生结合这种定义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课堂讨论。这样,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宏模板定义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同时为讲解SMIV2中如何扩充表机制这一后续内容打下了基础。
(3)融入最新技术内容。网络管理技术时刻都在推陈出新。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依托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在讲清楚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的基础上关注网络管理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搜集最新的技术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例如,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网络、车载网络等新型网络不断涌现,但课程中介绍的SNMP协议还是针对因特网提出的,直接将SNMP协议用于这些新型网络显然行不通。因此,在授课中我们引入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这些新型网络的特点改造现有的SNMP协议,既保证新型网络与因特网网管协议的兼容性,又适用于这些新型网络。除此之外,我们还安排学生针对某种新型网络的网络管理协议查阅文献,进一步了解最新的网络管理知识。
(4)注重实验的自主性。在课程的实验环节中,我们打破了教师提供标准实验方案、学生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实验的传统模式。我们在给学生讲清楚实验原理、实验目的的基础上,不提供标准实验方案步骤,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践操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实验,内容是对捕获的SNMP消息进行分析,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BER基本编码规则以及SNMP消息格式与实践相结合,以此加深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限定学生使用何种软件进行SNMP消息的捕获,也不限定SNMP、PDV中携带的具体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实施。通过开展类似实验,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网络管理是通信、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当前,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我们提出在该课程授课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思想,通过实践验证,探究式教学思想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潇怡.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模式发展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 2007(3): 76-80.
[2] 曹永国. 提问教学: 理性审视与理念重建[J]. 教育科学研究, 2013(1): 37-48.
[3] 张胤, 胡菲菲. 回归实践、回归问题、回归主体: 论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及实施模式[J]. 江苏高教, 2013(4): 67-70.
[4] 姜锐. 探究式教学课堂观察评价和实施策略[J]. 大学教育, 2013(18): 15-17.
[5] 赵茜, 王佳. 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 教育科学研究, 2012(2): 24-27.
[6] 谢彦红. 倡导真正对话的课堂[J]. 教育科学研究, 2012(2): 79-80.
[7] 李蔚, 周杰, 段远源. 研究型大学多模式、个性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4): 108-111.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方式的协调性,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导指导学,学检验导的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应用好数学。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价值
1.积极借鉴“问题教学法”改革传统教学思想。“问题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他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五个步骤:①困难或问题的发现;②确立和限定问题;③收集一些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证据;④提出关于问题答案的假设;⑤检验假设。据此,他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实施的五个步骤,即把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模式搬进了课堂教学领域。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借鉴“问题教学法”构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情境导入;引学新知;应用实践;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来解决数学问题。
2.课堂结构的创新。在课程改革前,传统教材的基本叙述模式是:复习(或练习);新授例题;重难点训练(对比练习);巩固练习等。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导入;引学新知;应用实践;课堂小结。
3.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改进。①改传统课堂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复习铺垫)、导入新课为情境导入;②改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新课为引学新知;③改传统课堂教学的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为应用实践;④增加教育学小结的教学环节;⑤课堂教学板书的改进。在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板书课题的时机:其一,开门见山时;其二,导入新课后;其三,新知小结时;其四,课堂小结时;其五,分段进行时。⑥提出新的因材施教观:“提优补差”;“提中补差”(促优发展)。
三、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构建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导入;引学新知;应用实践;课堂小结。
1.情境导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手段,精心设计的富有感彩的氛围和生活场景,使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数学,喜欢数学,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情境导入有多种方法,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状况等进行情景创设。一般分为:故事导入、激疑导入、谈话导入、实验导入、活动导入、童话导入、综合导入等多种形式。情境导入是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一般以1~3分钟为宜,不宜超过5分钟。
2.引学新知。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元素,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探究新知,让学生经历、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是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形成的过程,也是数学的工具价值、过程价值得以体现和弘扬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准备及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教学节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学习活动的展开要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如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抓住中心,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使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质疑、辨析,最后达成共识,完成教学目标。
3.应用实践。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应用实践,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小学数学应用实践一般分为:基本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发展性实践等。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建适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便成为新课程的改革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为此,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于是本文从认识到具体的实施再到总结对探究式教学作了些阐述。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这种教育战略思想的不断渗透和物理新教材的使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探究式教学,直接关系到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与成功。
一、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而言,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等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为什么要选用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被人们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因为:
1.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符合新课改的需要,它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局面;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空间;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2.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活力。通过探究式教学,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
3.探究式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促进后天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怎样实施探究式教学
首先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早已知晓,对教师来说,这些知识是非常容易的,但对于学生,他们作为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能很容易被老师忽略。为了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初学者,退到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者。
其次教师对探究过程的要素要心里有数,探究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其主要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就对这些探究环节进行具体的阐述。
(1)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的基础。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探究很难进行下去,为了让学生能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合理地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提出有关物理问题,并且要贴近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避免学生出现跑题现象。例如在引出“摩擦力”概念时我先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播放人和马驹在冰面上滑倒的录像;然后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油,让班上力气较大的学生来拧(学生不容易拧开)。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并提出:“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 为什么涂上油的瓶盖不容易打开?”课堂教学中探究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决定的,到什么时候应该探究什么问题,都是由教材或教师提出的,学生在这方面很少有锻炼的机会。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发现和提出一些有意义的物理问题。
(2)合理启发,适时设问,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原因提出大胆的猜想,并要求说出这样猜的理由,以防胡乱猜。
猜想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地瞎猜,必须进行科学的猜想。有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猜想出,有些内容学生知道的很少,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例如,在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时,学生观察羽毛和石块的下落,石块和纸团的下落情况后,就能回答出影响物体下落快慢有质量、体积、空气阻力等因素。但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是很难猜到弹簧的劲度系数。
(3)指导学生自己去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要制定好计划,就要让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包括器材、过程以及所涉及的表格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做事目的,带着问题去研究。学生把设计的方案提出后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我的做法是,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哪组设计的方案好,对确实设计有困难的教师加以积极地引导。例如:在讲“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让学生先来设计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通过对纸带分析求出速度并作v-t图,然后再从图象探究到什么样的规律。在讲欧姆定律时,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来探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测出数据作U-I图,发现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表明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是一常数。同样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也要进行相同的环节,并作数据处理。
(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归纳,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解释和评估。
只有对所进行的实验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论证才能获取知识得出科学规律,这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例如:在讲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时,由初中的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到将插入或抽出线圈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再到将一个含有电磁铁的电路,在开关打开或闭合时在电磁铁的外层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引导分析上述三个试验中出现的现象的物理过程,并从中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然后通过理论进行证明。
(5)引导好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改进探究方案。
交流与合作,这一活动贯彻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讲“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时,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知道平抛运动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通过对平抛运动轨迹的观察,学生猜想到它在竖直方向的变化规律很可能与自由落体的规律一样。但书中的实验仅凭眼睛看,还不能准确的说明两个小球同时落地,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对实验进行改进,结果就有同学提出用耳朵听,他们在地上放一个钢板,让大家都安静,用耳朵听小球是否同时发出撞击声,这样效果反而更好。
四、对探究式教学的总结
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是受学生欢迎的。采用探究式教学,课堂的学习气氛比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活跃得多,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这不仅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互相合作的精神。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这种教学的不足之处,如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时,探究完影响物体下落快慢得因素和自由落体加速度时就耗掉了大半节课,留给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明显不足,由于课时的限制,有时不能进行充分的探究。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提问意识还不强,探究时也不知该干什么,往往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探出什么,时间花了,又没解决问题。所以探究式教学中也应该和其它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来创造一种平衡的教学方式。过于崇拜探究,或者僵化探究与其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都会消弱新课改的力度,不能保证科学教育的有效性。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师教学用书》.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化学基础知识,更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训练,向学生揭示化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自觉地按照化学特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验探究式教学作为以客观事实探究知识的基础,以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及教学程序
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的心理,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要把现有的结论、规律或理论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按一定思路去观察实验,通过分析、讨论、总结等活动,探究化学知识去发现规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
按照中学化学新教改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程序可简化为: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探究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开端,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在上述的教学程序当中创设模拟情景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激发动机;设计方案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实验探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激励评价、实践是师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评价得出结论,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的环境。
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实验为基础,依循问题、实验、观察、分析、比较、结论、应用的思路贯穿始终。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一些探索性、应用性的实验,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二、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运用
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来自教材中一些容易转化为运用探究实验教学方法来进行学习的内容,及将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一些实际问题的内容。探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发现探究式
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具体流程为:教师讲述――学生讨论――探索设计。
2.自主交往式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往式的基本特征。
案例:哪里来的煤气?
【问题背景】冬天,在某些高寒农村地区,仍沿有用煤(或炭)烤火的习惯。
小男孩:“爸爸,天气太冷,我要烤火”。(爸爸迅速取来一些木炭,放入炭火盆中,用火引燃木炭,很快炉火熊熊,然后打开门窗)。
小男孩:“爸爸,冷风吹来特别冷,快关好门窗呀。”
爸爸:傻孩子,紧闭门窗,会煤气中毒的。
小男孩:哪儿来的煤气呀!
【问题】 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碳和一定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CO2还是CO?
【学生讨论】根据C+O2■CO2,2C+O2■2CO,计算生成CO2时,m(C):m(O2)=3:8,生成CO时,m(C):m(O2)=3:4,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组:密闭容器中3gC和10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第二组:密闭容器中3gC和2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第三组:密闭容器中3gC和6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总结出生成CO2和CO时消耗m(C):m(O2)范围,还历经了由C+O2■CO2和C+CO2■2CO生成CO的过程和体验,并用数轴表示。将讨论结果同全班同学交流。
3.过程活动式
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探究,用实验去探讨整个知识的全过程,这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具体流程为:问题提出――讨论假设――方案设计――学生实验――组织交流。
三、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范围太大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兴趣、挫伤学习积极性;
2.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和讨论机会,在智力火花碰撞中深化思维加强能力;
3.多鼓励少批评,合理而又有新意的及时表扬,不足的引导其自己质疑或提供必要帮助;
4.掌握好课内外时间,在能力基础上课余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出问题。
总之,探究性学习运用于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是把握“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其核心在于合理的教师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实践。它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独特的功能,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浅谈》.任.河南教育.2004.5
[2]《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胡冬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1.
关键词: 分层探究教学含义基本模式
教学实践表明:物理学科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较大程度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性、自主性、体验性、问题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相互交流、彼此合作,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质疑、探索、创造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然而,教学实践也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中,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存在智力、情感、生活背景的不同。如果在探究式教学中按照“一刀切”的模式进行教学,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不到探究的问题,不能进行起码的猜想,更不用说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连他们在班上最基本的交流权利和活动空间也被无形地剥夺,使他们成为课堂探究教学活动的旁观者。鉴于此,我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进行了《分层探究教学模式》的课题实验。
一、分层探究教学的含义
所谓分层探究,即在探究教学中,依据物理课程标准,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并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个别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使各类学生在探究教学中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分层探究的前提,怎样对学生分层呢?由于对事物的探究需要以基础知识作保障,也要依赖于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发挥。因此,教师首先要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在上述方面存在的差异把学生划分成A(学习优等生)、B(一般学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此层次是动态的),然后把三个层次的学生按照组内搭配、组间平衡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人(一A、二B、一C),从中选出一名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整个分层过程是隐性的,这有利于消除“标签效应”,保护学生的自尊,促使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分层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B层目标为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基本要求,可以确定为基本层目标。在《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中B层目标为:知道比热的概念,能计算有关比热的问题,能利用比热解释相关现象。C层目标低于基本层,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限度要求。在《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中C层目标为:能复述它的概念,知道它的单位、单位的物理意义,能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A层目标高于基本层,相应提高教学难度,重点落脚到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以《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为例,A层目标为:能灵活利用比热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如何在热天为顶楼降温,如何鉴别不同物质等这一类问题,能计算比热与其它知识相综合的题目。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教师应事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每堂课的重点训练的探究环节,这是全班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探究任务,再确定另外两个层次的学生应完成的探究环节。一般而言,C层次学生应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能尝试应用一般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尝试对实验数据进行简单的归纳,能复述结论;B层次学生应能提出问题,利用常规方法顺利地进行科学探究,总结概括实验结论,倾听反馈意见,利用结论解释简单现象;A层次学生应能提出较为专业的物理问题,利用与他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较为科学地总结结论,对他人的探究作出客观的评价,创造性地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应:消除C层次学生对物理学的恐惧,激发他们对物理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决心;培养B层次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他们养成乐于从身边物理现象中探究物理学原理的习惯,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能力,使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A层次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形成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培养他们尊重自然规律、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初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初步具有全球意识。
(三)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是分层探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实施的环节。在分层探究教学中,我采用了“集中导学、分组探究、个别辅导”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有效地控制了“分”与“合”的时机和节奏。“合”时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作适当的知识铺垫和方法指导,分层布置各探究环节的探究任务,评价各小组的探究活动。探究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在分层探究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做到先易后难。同时,教师的提问要有引导性,使各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能摘到”的境地。
“分”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组长的协调作用:先让本组C层次学生发言,再让B层次学生补充、修改前面的意见,最后由A层次学生牵头,统一全组思想,形成材料,选派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代表本组进行探究汇报,还要问问A层次学生有无其它思路。
在分组探究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巡视,发现确有探究困难的小组就要个别辅导,但也只能充当引路人的角色,比如多设计几个问题(搭台阶)或者降低原来问题的难度,改变原有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到探究的问题上。这种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特长的同时,合理利用学生间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各自的内驱力,促使他们主动探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达到思想的共同净化和升华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分层
[论文摘要]主要谈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以及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关注个性,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老师所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教材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通过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再创造学习理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更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二)提倡和谐的教学观。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谐和融洽;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要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
(三)形成新型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更好地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激活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拓展应用、创新求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设计了如下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当学生回答出喜欢积木时,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积木拿出来,再让他们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用它的一个面在白纸上画图形,看谁画的又多又好。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积木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同时,学生画出了很多的图形,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材料。
(二)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便为探究提供方向。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当学生都已描画出很多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形用剪刀剪下来,比一比谁剪的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图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可以给它们分类时,教师就鼓励学生,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分为几类。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三)自主探究、合作建模。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模型)设计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自主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我们设计了如下两个环节:
1.自主探究阶段。学生明确了问题之后,就会带着急于解决的心向进行自主探究,经过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把图形分为四类:①长的一类,②短的一类,③大的一类,④小的一类。有的分为三类:①细长的一类,②稍宽的一类,③正方的一类;有的分为两类:①大的一类,②小的一类。有的也分为两类:①长方形的一类,②正方形的一类……学生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图形分成了不同的类别,表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思考,只做积极的旁观。
2.合作建模阶段。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经过组员之间的交流,在小组内选择一种比较好的分类方法,作为本组的代表。当各个小组都形成自己的意见后,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分别谈谈各自的分类方法以及这样分的依据。最后经过全体同学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活动形成一致的意见,这些图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方形、一类是正方形。
(四)拓展应用、求异创新。必要的应用练习是形成技能技巧的保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之后,设计了必要的练习:
1.基本题。①判断谁是长方形?谁是正方形?(用屏幕分别出示每一个图形)。②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
2.综合题。屏幕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数出一共有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3.开放创新题。利用学具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颜色不一)纸片,你能拼摆出什么图案,看谁拼得最美丽。
该题留给学生很大的活动空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美。
四、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学习的环境宽松、民主。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探索问题,大胆猜想、自由讨论,甚至允许学生到处走动,学生可以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观点。
(二)课堂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困难由学生自己克服,能力由学生自己在自主探索中形成。
(三)课堂上信息交流以多向交流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交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而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信息交流的渠道是多向的:小组内组员之间的交流;集体讨论时全体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建模时师生之间的交流等等。
五、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知识技能。同时,通过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将其灵活运用实际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导的情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而教师则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目标,把控学生的探究方向,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地完成探究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创新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都能够有进一步的提升。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十分强的学科,以往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都比较沉闷,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实施探究式教学后,教师首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例如提出问题、布置任务等。只是,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应该牢记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进行《椭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了解椭圆的教学过程中,定义和标准方程是重点,标准方程的化简是难点。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工具――钉子和线,用钉子作为椭圆的两个基准点,然后通过基准点绕出椭圆,在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顺势提出椭圆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得出椭圆的标准方程。最后引导学生自我实践分析,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化简。
(二)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确定学习目标之后,想要让探究式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教师就必须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物思考、去探究。这个环节是整个探究式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环节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明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例如,在进行《等差数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几组等差数列,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几组数列,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这些数列的特点又是什么?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很快就能找到黑板上数列的规律。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等差数列的概念,从而引出等差数列的教学。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时,应该重点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布置探究课题,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充分帮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例如:在进行《集合与函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两者概念极其容易混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将这些教学内容设置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分布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公开检验和探讨,将知识面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