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要想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得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为了促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就要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学期开始,可以通过各班主任把学校的有关规定、班级教学计划及学校的活动安排通过网络或书面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有所了解,还可以抽出时间协助和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召开家长会、主题教育活动、亲子活动,也可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学生特长展示评比活动等。这样不仅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还可以使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受家校教育的协作力量,多数家长都会乐于参加。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家长们会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共同的责任,只有在思想观念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在行动上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孩子才会有全面的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会通过书籍、网络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理论。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请专家来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要有好的家庭教育,就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对孩子要有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家长和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工作趣事和学习经验与孩子交流,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困惑,相互鼓励,得到孩子的理解、信任与配合,让他们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社会生活需要新一代人具有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二)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家长既要为孩子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又得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如有的家长热情好客,兴趣广泛,经常请朋友在家中小聚,但为了孩子,应适量为孩子着想,安排次数不应太密或换一个场所,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有的家长经常和朋友聚在家中打牌、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影响特别大,此类家长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再有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不和,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策略
未来社会将会更大地张扬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虽然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方面独具优势,但由于当前语文教育依然存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传统学习方式,如规矩过多、强调读与背等,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下降。因此,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的发现、探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这样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更多地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而多媒体教学方式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1.多媒体教学方式及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1.1 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方式就是指将图(包括一切视觉图像)、音(包括一切音响搭配)与文(包括所有形式的语言文字)进行整合一体,并融入艺术以及其它传播媒体的一种艺术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图、音与文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通过图和文这两种信息来源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想法并激起学生的兴趣。图、音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更好地理解文字信息,同时文字信息又可以深化对图的欣赏。
投影和电脑课件得到了“图文并茂”效果,起到了从新来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在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事物中,其实“图文并茂”的形式是很常见的。比如在电视中尤其是广告。往往广告商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会在精美的图画旁边写上自己的招牌名、商标等。可见,“图文并茂”创作方式确实能够更好地引起大家的兴趣。那么同样,为了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通过多媒体达到“图文并茂”这种方式无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可是,这种方式究竟对学生的兴趣、个性、技能、创作等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1.2 初级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初级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有:第一,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偏重于感性,第二,在知识技能学习与欣赏表现活动的统一中偏重于欣赏表现,在规范与自由中偏重于自由,在严肃与愉悦的统一中偏重于愉悦。中学的孩子已不同于小学的孩子对教师及教学方法的要求了。他们比较而言思路更灵活,标准更高,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不再是单一的形式,而是更注重眼 、耳 、口、 鼻的通感共同起作用。甚至有时候还要调动手和大脑齐上阵,做综合调配和汇总,才能很好的掌握要学的知识。
2.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
2.1 多媒体教学方式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兴趣是引起、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寓知识传授于趣味之中,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投影和电脑课件都能达到“图文并茂”效果,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种将视觉感受与视觉现象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兴趣。视觉是以表现物体的形态美和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为基础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惟有语文教育在训练的感知、想象能力方面效果独彰,是其他任何教育科目或方式渴望而不可及的。它使学生闭上眼在大脑中现象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在文字、板书、图片的刺激下,视觉激活灵敏、快捷,有效注意的时间延长,分辨层次变得丰富,从形式中获取对应感情的能力增强。而无论是投影、电脑课件所达到的“图文并茂”学习方式就是使学生对“图”这种视觉现象产生广泛而强烈兴趣的方式之一。这是因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图像作为一种信息传媒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视觉意识是指人对视觉现象的敏感和兴趣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通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读、 看、 写联合意识可增强人对通感现象的敏感和兴趣程度,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的通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2.2 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
投影和电脑课件得到了“图文并茂”效果可以通过图与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绘画、想象造型等相互通感的能力。如再配以主要的对白语言、时间、地点及简练的叙事语言等,就是图文并茂。这样可以使每一课更生动和富有色彩,同时也有助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多媒体教学的参与也同其他教学法一样,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通过对课文、课件、网络等所进行的通感链接教学实践的了解,运用其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技能等多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使眼、手、口、脑得到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观察分析事情的良好习惯,增强其洞察力、分析力、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中学每个年级,语文老师都应让学生每天看着有效课件学习,使学生养成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但很多教师,由于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够或多媒体器材不足或技能不强,教成读读背背写写的老套且马虎、粗浅。这样就会使学生难以坚持有意注意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就要利用语文课和电教科、美术课的特点,来提高学生兴趣。具体做法是让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语言文字和图画相组合的形式来理解每一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也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读读写写还要画画想想,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表现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兴趣和习惯。另外,既可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又能于绘画技能和审美认识上得到共同进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主要通过“看出来---说出来――写出来――读出来--想出来---画出来---理出来”这个过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来展开。首先是“看出来”:学生特别喜欢讲故事,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看成故事(按故事的要素);把课文看成故事后以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再把梗概写出来;读一读(可以分角色);想象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情节;动手画画一画,把课文看成故事才能将写出来的内容变为一幅画,并使这幅画给人的感受比文字记录的更加深刻;画让人一目了然,很容易明白。这些程序结束了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课文。
通过这样一个程序,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不再感到无所适从了,虽然刚开始效果不是很理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达到熟练的程度之后,我们就可以将“说”和“写”与教师课件、学生作画、分角色游戏等通感随时随地的调动起来。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并且这样坚持下去,多媒体教学方式自然就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它记载学生的学习点滴,伴随他们一起成长。由于每天所学的内容和感受都不同,教师做课件、学生画文章的兴趣会逐渐培养起来。
3 结论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事事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让语文成为他们抒感、表现个性的载体,相信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我相信多媒体教学方式应该会对学生的兴趣、个性、技能、想象、创作等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九年级上册课本《语文》.
[2] http:///datalib/2004/kilopoetry/DL/DL-169887.
[3] 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九年级语文》 任志鸿主编新课标人教版.
[4] 《论语・雍也》.
一、目标明确。开启心扉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如或知尔,则何以哉?”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治国之道。话题“如果你们被了解,被任用,你们会做些什么呢?”为学生深感兴趣,问题可谓明确而集中,因而四个学生先后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表达心志,为孔子进一步因人施教提供了基本素材。
二、以生为本。点拨教学
在《侍坐》中,孔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别用“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不是摆出教师姿态,对学生进行说教。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孔子的评价也只是“微哂”而已。即使对曾皙的发言心中赞赏,也只是“喟然叹日”,用四个字来表达:“吾与点也。”然而,这一哂一叹之间,态度明朗,褒贬分明。
三、环境宽松。不求一律
孔子组织讨论,是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进行的。并不要求学生正襟危坐、诚惶诚恐。如果学生中有人对发言内容不感兴趣,也允许他做别的事。从《侍坐》中可看到,弟子曾皙似乎对别人的讨论并不是专心致志地在听,而是在一边弹他的琴。直到他人发言结束,孔子点了他的名,他才发言。孔子并不认为曾皙这样做违反了教学纪律,因而也没有批评曾皙。反之,由于曾皙回答得好,还热情地予以表扬。
四、注重启发,循循善诱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而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主张不到学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讲给他听。孔子在讨论时尤其注重这个问题。在《侍坐》中,几个学生讲完以后,孔子并没有多作评论。直到曾皙有意落后请教时。他才简明扼要地加以点拨。而对曾皙的疑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他也只是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教师言语不多,在于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五、因材施教。针对指导
《侍坐》中,孔子在组织问题讨论教学时,同样讲究因材施教。对于四个学生的回答。孔子并没有给出同一个问题的相同答案,而是用自己的轻微的态度表达意见,让每个学生自有思考。对于“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曾皙,待“三子者出”后,则有更多的一段对话,对话并非只对曾皙,其间也包含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人生指导。
六、理想引导。德育渗透
《侍坐》论道,当“子路率尔而对日”后,孔子是“哂之”,并不以为然,而当曾皙“舍瑟而作”,既而描绘了一幅春游图:暮春三月,莺飞草长,春风习习,柳丝依依,这时候穿上刚刚做好的春衣,带上五六个小伙子,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中洗澡,到舞雩上吹吹风,尽兴回家,留下一路歌声……孔子听了,不由拍案叫绝,明确地表态:“吾与点也。”这无疑是对学生志向理想的引导,曾皙的春游图,景物无限好,老少成自由,正是一幅盛世太平图,正是儒家的理想境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1-02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设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感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地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老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 “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 “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 “不假思索地说”, “无根据地说”, “任意地说”, “编造着说”, “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能力。
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做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课堂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获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共课还是平时教学中,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的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成员在权威的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收获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语文课堂上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可“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控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交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34-02
【作者简介】马福玲,江苏省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江苏徐州,221700)教师,高级教师。
语文学习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在生活和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学家兼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认为“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根据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探索优化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我想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注重字词句篇等知识性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和品德的教育、审美的教育以及心理素质的教育。教师必须从多角度考虑,使之实现知识、智能、德育三方面目标的整合优化,从而确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通常,教学目标由以下四点要素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作,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实效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行为动作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要学会评价学生。评价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所表现出来的评价艺术。这里,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等。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适度有效的表扬。
如果一名学生积极发言,回答完美,教师可以真诚地说:“你的表达清晰流畅,答案条理分明,说明你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值得大家学习!”相信这名学生听了教师的表扬,一定会自豪和兴奋的。而其他学生受了感染,也会纷纷举起手要求回答问题。
如果是一位腼腆的女学生回答了问题,即使她的声音不够响亮,但是她能够鼓起勇气,举手发言就是她的进步。教师应该趁机进行鼓励表扬:“你回答的很对,希望你再给大家说一遍刚才的答案,让大家有时间记下来,可以吗?”相信这名学生一定会非常激动的,这样的评价语言增强了她的自信心,提高了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用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
在教《变色龙》一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文章结尾奥楚蔑洛夫恐吓赫留金说:“早晚要收拾你!”此时,面对着奥楚蔑洛夫的威胁,赫留金会怎么想呢?我点名一名学生回答,也许他没有考虑好,站起来就一直沉默,其他学生也默不作声,教室里一下沉闷起来,我稍微调整了一下情绪,微笑着对那名学生说:“你用沉默回答了我刚才的问题,赫留金确实沉默了,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保持沉默。”我的话一说出口,学生都笑了,教室里又恢复了活跃的气氛。
3.综合评价,让师生变成“伯乐”。
课堂教学,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才是主体。通过综合评价,教师要教会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用欣赏和学习的眼光看待同学,在同学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从同学嘴里知道自己的优点,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要有掌握学情、分析教材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每一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学习探索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服务者,负责设计课堂、组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将教材内容了然于胸,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认真分析教材,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我在对教材文本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断变化的态度上,文章的主题概括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金钱主宰人的心灵和生活。从菲利普夫妇一家人的生活角度上,文章主题概括为:小人物的辛酸。这样的多元解读,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教学实效。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借鉴他人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创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2.教师要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这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必经之路。多媒体通过人机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注意力保持在课堂上;同时多媒体将单调的板书转化为形象的图片、感性的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教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优秀的语文教师善于利用网络搜索、下载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信息知识,制作符合课堂需要的多媒体课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把多媒体当成一种配合教学的手段,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学。此外,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做成多媒体课件的必要,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有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切莫因为丰富多彩的课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混淆教学目标,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重点。
三、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学记》中的这句话道破了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真诚,平等,充分尊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权利,既是新课标提出的课堂评价理念的出发点,也是所有教育行为的出发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既要树立起作为师长的尊严,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自己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融入教学工作中。人的感情具有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会愿意在你所授学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如特级教师李镇西所说“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在这种积极的爱的循环里,才会实现课堂教学价值最大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互动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乐于学。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过错,教师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切忌出言讽刺,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春风化雨”地讲明道理,耐心地引导学生。
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教学,它是涵盖人类情感的、是文化的传承。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青春的火种,打造高效实效的课堂,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目的,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寓言告之,“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首先,有效的教法来自他对射箭的深刻体会和理解,因此进而成为教射名师。假如有一个相反的飞卫在教射箭,纪昌的学习又如何呢?效果显而易见。这也正是这则寓言给教者的深刻启示。
由此联想到小学语文教学。
文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识字教学多年来却是“少、慢、差、费、累”,原因何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广大执教者不具备必要的汉字科学知识应是主要原因。比如,汉字在学习和书写时应如何分析字形?构成现代汉字的是哪三种字符?部首在汉字教学中具有以简驭繁的高效作用,是否清楚“据义归部”与“据形归部”的区别?我们知道“亻、女、木、艹、石、氵、犭”约40个部首的形音义,是否知道“匚、冂、凵、廴、寸、廾、尢、丬、夂、攴、疋、、隹、艮”等百余部首的形音义?汉字是表意文字,我们对所教汉字的意思是否都清楚?不具备汉字的有关知识,怎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宽松和谐 课改实践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成长在教师,教师是学生的指明灯。老师用心灵的温暖医治学生灵魂的创伤,用自己精神的甘露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最低水准,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愿望,这样教学,才能让他们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健康成长得到拓展。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探究。
一、用爱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中起到重要作用。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互教互学的“学习环境”。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互相合作,无疑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简捷有效地获取专门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予新型的民主交流、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在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中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浓厚,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二、用家访让爱延伸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样的时代需要教师成为能进入学生内心,与学生共同感受,能与之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人。要做这样的人不能局限在学校里,而应该走进学生的家里。只有家访才能让爱延伸。2015年开学不久,学校部署了家访工作。刚好我班转来了一个新生,开学不久,我就发现每堂课他总是看着某处发呆,叫他回答问题他却常常站在那不知所措。周六上午,我到他家走访时了解到:2014年他的父母离婚了,父亲在外地打工,小孩随母亲搬到舅舅家生活。父母的离异给孩子带来了莫大的伤害。从此,他不爱学习了,平时找各种理由请假回家。即使勉强在校也不专心听讲,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也不喜欢和同学交往。这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破裂,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心灵遭受了沉重打击,从而导致孩子自卑、孤独、自暴自弃等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心理偏差。经过与孩子父母沟通,分析其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与家长达成共识后,我希望家长尽量与孩子多交流、多接触,随时发现随时纠正,一点一滴地进行引导教育,让他们体验到父母的关爱。经过一段时期不断地努力和有意识地培养,该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自尊,得到了同学的认同,与老师、同学的关系逐渐亲密。
三、用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小学生而言,习惯培养最重要,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作为教学第一阶段的目标。坚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按老师的要求办事,作业及时完成,有课后巩固的习惯,等等。逐渐地给学生提出成绩分数目标、生活目标、人生目标。但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过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学生的不良行为一时难以彻底改正,偶尔还会出现。一旦出现,教师就一定要有耐心,不急不躁,静观其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批评他们时一定要注意分寸、时间、场合,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爱意,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平衡,淡化并改正不良行为。教师应怀有崇高的责任感关心、热爱学生,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手,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要充当严父慈母的角色,学习上真诚帮助和积极鼓励。教师若能将爱心倾注给孩子,就能打开他们的心扉,在师生心理上架起桥梁,使他们愿意将心里话倾吐出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让他们的世界春色满园,充满阳光。
四、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一、融入“人文昧”。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昧”。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昧”,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昧”,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昧”。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昧”。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其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就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有抛开师道尊严,放下架子,让学生彻底消除畏惧心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充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全世界每一种成功的教育体制都证明了:自尊的重要性超过了课堂内容的重要性。相信学生,发动学生,给学生创造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才能让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和亲身体验的美妙感受,最后享受源自心灵的表达的愉悦和成功。
二、教师要转变对教与学的认识,创立合作探究式的新型学习模式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传授知识是教师的中心任务,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发现的知识,致使学校教育出现了以书本、教师为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而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的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课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新课程改革在《纲要》中明确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地位,教育的方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师的责任不再是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通过学生之间合作探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也是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道共同探讨学习。对于学生实在不能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再加以提示,引导讲解,而不是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
三、教师要善于创造情境,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目标法
每节课根据不同的学生分层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努力完成目标后,教师加以鼓励、表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加强竞争机制
在教学中,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作文竞赛、朗诵比赛等。在竞争中,学生踊跃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竞争中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建立新型评价机制
如改作文我一改传统的批阅机制,让全员参与。我先教给学生基本的批阅技巧,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组长带领组内成员从优点、缺点、好的建议等方面进行批改,再在学生批改的基础上选几篇典型的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批改,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加强社会实践,加深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如当小记者采访名人,当一日家长,参加公益劳动等。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
如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