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5、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展为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家乡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上网查询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4年11月)
学习理论:广泛搜集并学习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设计方案;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考虑到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处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试行。高三教师积极参与。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4年12月—05年5月)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具体任务:
1、挖掘、编写出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2、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3、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作业。
4、撰写地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5年6月)
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丽、杨桂玲、车颖、王崴、于晓坤、冷天崖、杨蕊老师等分别负责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
由王崴老师搜集和整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业。
3、整理各种研究报告、论文
本课题组负责人曲秀丽老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于晓坤和冷天崖老师分别撰写了浅议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等研究论文。
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教案
王崴老师上了地理研究性学习汇报课— “丹东七日游”,组织学生进行了“全球变暖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辩论会,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教案。探讨和摸索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
5、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
6、由杨桂玲老师整理和形成了课题组例会的纪录。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一、教学评价机制的束缚
从目前中学教育的现状来说,教学评价机制依然陈旧,闭卷考试尤其是高考仍是评价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高考改革向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可喜变化。从指导逐渐由双基观向智能观、素质观转化,命题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轨,②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材料解释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又推动了历史教学的改革。但是,从课程改革提出的历史教育目标体系看,仍属于知识与能力的层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很难在这种考试中体现(高考改革中虽然也努力想体现它),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更是难以被这种终结性评价容纳。
从现有的考试模式来看,传授式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传授式教学可以减少探究教学中的试误阶段,从而提高知识传授和能力(从当前考试评价看,主要是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效率;其次,传授式教学最能适应班级授课制,从而能有规模地提高学生的成绩,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需要分层教学,甚至个别化的教学,教师势必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指考试主流的分析思辨能力)方面会提高教学成本。虽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能起到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但就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他们承受学校和社会的评价压力,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面,从学校和社会评价的主流形态看,其投入和考试成绩的产出是不相匹配的。
自从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后,一部分学校(从总体来说占少数的)也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方面,当然这不是主体。即便这样,多数学校仍然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是否得奖作为评价依据。笔者所在学校规定,凡是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按成果获奖的等第给教师加年度教学业务考核分。显然,这仍然曲解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体验的本意。这种评价有两大弊端:一是成果的不真实,许多获奖的成果,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而且是完成这些课题的主力。二是课题选择主要考虑能否获奖,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一届学生做了,第二届教师就不愿去鼓励和辅导了,因为评奖时不太可能把奖评给同一个课题,而事实是,不同届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同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现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多是有关地方文史的课题,这实际上是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这有利于学生作调查、访问等学习形式,也比较容易出成果。一个地方、几个学校,几年下来,这些课程资源如果不把它当成“可再生的资源”,可能会导致地方课程资源的“衰竭”。
二、学校传统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限制
从当前主流的教学管理模式来看,高中历史课程仍是适合传授式教学。一般而言,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和教案、听课和“教学比”,多数学校在这些环节的管理中,手段比较传统,操作比较机械。
如教学计划必须按照教科书的章节次序,全校统一(从学期看常常是全区全市统一,这既是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也是地区统考的要求),许多学校要求同年级教师每周学进度,这就制约了教学个性的发展。因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常常需要突破章节和课时的界限,不完全遵照教科书,而是“运用教科书”,所以这种管理也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尝试。从备课和教案的环节来说,很多学校定期检查教师的备课本,要求备课本必须手写(防止对旧教案和他人教案的复制,当然也带来了大量重复劳动),要求每一课时一个教案,包括机械的几个部分。笔者在教学探索中运用“教学布白”,把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留一点给学生”,有的章节详细分析,有的章节以自学为主,但是从学校的要求看,那些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章节也要求有详尽的教案,如果只有几个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或是几个注意点,那么这一部分的教案就不符合学校的要求,而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分组、布置任务等这些教学准备工作就不被学校确认为是备课的内容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学校的教学管理都是这样,但总的来看,量化、机械、物化、统一仍是当前教学管理的特征,这显然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探索。
三、大班额对探究性学习的制约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当前高中阶段的班额在50—70人之间,60人上下最为普遍,无论是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城市,还是一些农村学校,班额在50人以下的不多见。大班额当然能提高一些教育效率,尤其是传授式学习,天然与班级授课制相适应。但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这种大班额的消极面就非常明显了。
笔者在所任班级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包括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外学习班额影响较小,而课堂小组学习就遇到了问题,笔者的做法分以下步骤:确定学习小组—确定问题—课前讨论—课堂交流—教师点评。有时候略去课前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中讨论。
开学初就在每一班级中建立历史学习小组(分组办法略),每一小组5—6人, 分10个左右小组;或每小组8—9人,分6—7个小组,根据具体的班额决定。但从讨论的要求看,显然不能超过8个小组,也就是说,小组成员多在7个以上,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直接管理的人数不能超过7人,而我们的学习小组常常是7人以上。就教师来说,班级学习小组在7—8个,从历史教师任课情况来说,几个教学班加起来超过20个小组,教学组织的效率不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很难了解每一时段中各小组讨论学习的状况,这样就很难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他们合作、探究、讨论的情况缺乏了解。小组在课堂讨论与交流也由于班额太大,人数太多,不容易实现,很多时候不少小组没有交流发言的机会,具体到某一个学生个体机会就更少了。
四、历史学科教学时间的限制
国家课程方案对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但事实上,很少有学校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从总的情况来看,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时间周课时一般在6节以上,物理、化学一般也在4—5节,这样就使一些活动课、选修课的时间被挤占,历史学科的教学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不仅如此,从多数学校的情况看,为了让学生能适应考试的要求,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是安排高考科目的教学,就是学生自修和作业。这样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自己支配用于历史学习的时间很少,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势必要求学生拥有更多的自我支配的时间,这在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下来实现是具有很大困难的。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学科在高中教学中不像语数外一样受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教学时间的限制就更明显。在很多时候,我们组织学生的课外调查、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讨论、探究也使一部分学生花了较多的时间在历史学习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些学生就可能承受来自家长、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压力,历史教师也会承受这种压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上花这么多精力不值得”,这是很多学校领导、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的观念,历史教学就生存于这样尴尬的夹缝之中。
总的来说,由于教师精力有限,教学时间有限,而探究性学习要深入而不流于形式、流于表演,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也要较长时段的教学时间,这对授课时间有限、班额又比较大的现状来说,显然是不能适应的。
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探索和自我改造总是艰难的,历史教师将面临着更多的困惑。但是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历史教学又必须走出简单传授历史知识的困境,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从而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历史教师必须迎接挑战,实现历史教学和教师自身的蝉脱,创造历史教育的新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师面临的是艰难的突围。
注释: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正文字数:6300字)
【参考文献】
[1]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11]毕作勤刘强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活动类型 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能力
中学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丰富的物理知识中包含很多社会科学和科学研究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提高科学素养。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两种理解
1.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狭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一门课程。2000年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增设的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是这一理解的体现。具体而言,研究性学生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适用于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其目的在于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素质、重视创新,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和综合性等显著特征备受人们的关注,其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育理念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与应用。
二、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根据研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可细分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2.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分类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小组合作研究是最常采用的组织形式。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个人独立研究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定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用几天到几个月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是指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合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所有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研究,之后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或进入下一轮研讨。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1.问题情境创设阶段。
本阶段是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组织参观访问、开设讲座等,其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探究动机,提出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课题。
2.实践体验阶段。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学习和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及上网、问卷调查、访谈、查阅书刊杂志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优劣、真伪,识别、选择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且有价值的资料。
(2)调查研究。小组成员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根据确定的研究方法,进行合适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如实记录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整理、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作品”,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
3.成果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的环节。
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1.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有必要创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创建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即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建立起发展观,对“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并建立以调动学生内在活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研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保进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和学案,采用优化的科学教学程序:提出问题探索规律深化规律实践反馈。在引入课题时要创设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情境,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社会情境等,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在需要。
2.教师示范。
学生刚从初中开始进入高中,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这种示范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养成及方法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应让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提出研究课题,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特别是教师示范讲课时要细讲精讲,把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过程全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会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同时,体会和掌握物理知识规律的研究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发展性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3.课堂研讨。
(1)精心设计。好的论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认真阅读、思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
(2)灵活恰当地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恰当地引导和鼓励,才能使学生踊跃发表自己意见、观点,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使讨论有效而顺利进行。
(3)扼要归纳总结。在课堂研讨结束进行扼要明确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强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参与,独立训练。
“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存在严重弊端,学生缺少课堂观察、阅读、思考、研究讨论,以及理解和应用等独立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压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研究能力。学生缺少自身的学习、研究和探索、理解和应用,是不可能形成独立性研究学习能力的。学生只有具备独立性研究学习能力,在开展协作性研究学习时才会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试讲专题研究,问题辩论,课余学生自编命题,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或小论文,或小制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物理研究性学习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五、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去尝试、去探索。它不仅能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建平.专家解读研究性学习.教师博览,2001(6).
[2]阎金铎主编.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一、抓好分层次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抓好教师分层次培训,是提高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健全学校高中新课程实验体系的重要环节。一是组织好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和中层干部到高中新课程实验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获得感性认识,引发积极思考,不断优化新课程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方案,提高领导层面执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能力,真正发挥“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课程委员会”等机构作用。二是选派好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级高中新课程培训和进修,大力支持骨干教师参加省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的编写、省市级各类统考命题等工作,提高骨干教师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水平。三是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带头作用,组织好全员分类培训特别是新任教师培训,确保新课程授课教师上岗前都经过市级以上统一培训,不断深化课任教师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认识和理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是深入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板图板书、制作课件、电脑处理图像、实验操作技能、练习编写、试卷命题、口语表达、调查实践等个性化的练兵活动,努力增强教师业务能力。
二、深入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增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1.全面推广“周研究课”系列活动经验
新课程实验一开始,我校在高一年级进行了备课组“周研究课”活动试点:备课组经过集体备课,每周确立一个课堂教学研究主题,由一至两位教师上研究课,全体备课组成员听课和评议,形成共识,并由备课组长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课件、教学反思以及备课组对本节课的发展性评价表等的电子文档挂到校园网上让大家共享。通过三年的实践经验证明,研究课系列活动可有效地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整个备课组实施新课程的执行力。
2.积极创设平台,开展务求实效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应注重紧密结合新课程实验要求,不刻意追求国家级、省、市级课题,鼓励教师自主选择课题,努力使课题贴近教学实际,使教师感受到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广大教师建立教研平台:一是创立校级教学研究综合期刊,为广大教师交流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提供方便的平台。二是开展校际联合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交流中提升。三是通过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活动,促进教师在发挥辐射作用中提升。四是主动承办省、市级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发挥示范作用中提升。五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技能比赛,促进教师在竞赛中提升・六是支持教研组每年组织全组教师到外地兄弟学校交流考察,扩大视野,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七是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对校本课程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研组和教师进行奖励。
三、改进教师评价方式,关注教师个性化成长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承担了更为广泛的教育教学任务,显性的是增加了校本选修课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指导管理工作,隐性的是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教师原有的评价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年段长、班主任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办法,把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每周教学研究课制度化。二是淡化对教师的个人评价,突出对教研组、备课组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价。三是扩大评价范围,将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导优辅差、开展校本教研等内容纳入评价范围。四是结合学校岗位设置改革和实行绩效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和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随着学校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少部分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工资待遇上去了而工作热情却下降了的现象。如何更有效地与教师个性化交流,如何促进广大教师特别是承担高中新课程实验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健康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建立教师约谈制度,发挥校级领导和学校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领导应积极带头听课,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是否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教学组织和策略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等,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家长和同事的反映,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主动与教师进行个别交流,进行正确引导。对优秀教师及时表扬和鼓励,对需要帮助和改进的教师明确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努力方向,努力形成和谐向上、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教务处、德育处等学校职能部门可侧重对在一阶段存在明显不足的教师进行分类,有些由部门领导约谈即可,有些可提请分管校领导约谈,有些可直接提请校长约谈。教科室可侧重在有进一步培养成名师的中高级教师中,对存在不足或需要学校帮助解决问题的教师进行分类约谈,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解决有关问题。
四、积极探索,努力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1.如何更好地减负增效
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以来,高一的多数学生都明显感到学习负担非常繁重,科目众多,课时紧张,学习上留下不少薄弱环节,基础不牢,直接影响到高二、高三的学习。如何更好地减负增效?一是坚持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都不上课,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二是指导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三是控制作业量,强调习题的针对性,注意按学生学习基础分层布置作业;四是指导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优化学习方法上下功夫。
2.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彭琰清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方法盛华
地理教育 对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素质的几点思考邵凤莲
"第三单元海洋环境"教学总体设计陈林森
"第四单元陆地环境"教学总体设计张金萍,闫杰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一节教学设计周官俊
"个案分析法"强化学生对洋流分布的记忆张永芹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一节教学设计林秀波
"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一节教学设计杨益芳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节教学设计张云
"第三单元海洋环境"智能训练点拨杨静
"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五大地理能力之训练郭迎霞
应用Director漫步虚拟自然带寇建新,岳志杰
高中新教材"活动"研究兼谈第3-4单元"活动"分类及其实施常华锋
蓝色的宝库--漫谈21世纪的海洋开发地理教育 张郁,秦丽杰
陆地环境的物理生物状况王升忠
"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单元同步训练题唐立新
夯实基础注重能力加强综合--2001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基本特点及教学启示徐洋林
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分析及综合试题趋势浅探刘金龙
2001年高考地理命题新特点--"3+综合"山西、天津卷分析与启示宋有青
讲究解题方法巧解地理选择题何从春,敬志永
对2001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地理题的分析王洪洲
高二文科同步训练测试题(二)--地球上的大气、水和地质地貌高新勇
文科综合考试的专题复习陆静
谈地理复习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张仕凡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跨流域调水工程贾雪霜
从有意义学习理论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黄河》蔡萌
巢湖污染浅析张道恒,王子建
日本是如何变成绿色王国的王文浩
河南省2001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地理试卷万建伟
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赵少斌
浅谈发散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黎维楷
2002年高考改革方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蔡泽勇
谈中学地理教学资源库"地理频道"的建设和使用游忠
各种日照图之间的变化和应用田丰
揭示教材内在规律突破重点难点郭瑞平
锋面气旋图的判读分析戴述文
图例法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易泽丰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计算机辅助教学教案吴静
高二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3"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杨慧萍
《地图》杂志闪亮登场
"大气的运动"说课简稿施吉如
巧用"月相成因示意插图"讲解月相秦克铸
对高中地理一道练习题的释解李瑞士
如何理解"全球热量平衡图"朱仕清
"宇宙环境"单元应补充修改的一些问题羊重荣
地球上的年俞炯志
浅谈对初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的认识范广太
谈谈"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葛永锋
略论教学地图的功用与应用李晴
活动课说课案:中国政区与民族石群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王郁莲
地理教学中的世界之最张兆明
地理教育 世界地理教学中几组概念的区分张小梅
中国人口的迁移轨迹李晓岩,李志华
"综合课"课型的特点与操作探讨刘西青
地理教学思想在高三复习备考中的具体体现毛永海
夏季旅游如何应付意外
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李虎
一题一议宁学功,肖春明,熊英,刘金龙
2002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卷)
日照图中的考点解析常福巨
等温线分布图的快捷判读方法陈洪良
如何讲清两条日界线杨益芳
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型设计初探陈实,李家清
论研究性学习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胡良民
2002年足球世界杯决赛32强国旗巡礼
浅谈国旗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任朝花
略论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朱浩
STS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王培根
借名人效应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 闫书云
善待后进生提高教学成绩孟海平,梁新果
日照减少令人忧
英国学校地理课程中的信息技术(IT)探讨贺小飞HtTp://
数字地球郭跃
没有月亮的地球李玉玺
九大行星趣话邓万民
解读高中地理新大纲任朝花
新高中地理(必修)上册问题探讨蒋小润
"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的比较分析任利平
运用图解法比较同类地理概念丁文龙
4.6地质灾害(必修本)余勇
4.5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试验修订本)王新龙
植物与环境漫谈胡龙成
世界三大宗教朱正超
4.3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人教版)李元平,刘继花
3·1自然资源概况(湘教版)古巨山
第十章极地地区(人教版)车向坤
"黄河"一节的优化教学黄新南
《环境教育》新书目录(江苏初中新版)王刚
青藏高原为何成为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方聪惠
"讨论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李建茹
让学生升华情感,体悟价值--地理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初步探索王贤
使用新教材应树立的观念秦淑慧
网络技术融入研究性学习金国华
中考地理命题的改革与思考--2003年山东省中考地理试题综述刘高峰,姜建春
2003年山东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地理试题姜建春
高考地理复习中初中地理教材处理的策略朱慧
浅谈地理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渗透刘金龙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地理教育 王才之
浅谈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的理念黄晓明
浅谈命题的科学性--由一道地理试题引发的争论而想到的张亚南
高考试题辨析五例颜邦斌,金益群,王瑞足,朱同兵,刘金龙,羊重荣
热点综合试题设计(五)刘宝平,白士卿,孙海舰
高考复习中图形题的解答技巧冯勋
一题一议卢钢,刘继琴
2004年高考地理单科模拟试题(一)李水,黄兆湘
2004年高考文综模拟试题(一)李彰有
地理教学引入课堂活动的探索张勇
探究性学习:地理教学改革与发展之路朱向东
浅议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李家清
地理教育 努力创造地理课堂的可教学时刻胡继中
"问答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鲍振葵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郭文成
地理教学中图表的分类和应用雷鸣
怎样选择论文的论题秦克铸
与地理对弈曹正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
全球化时代及中国以大国身份走向世界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英语知识还要学会自主学习,还要通过探究学习日益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满足跨文化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1.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课程。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呼声的日益高涨,探究性学习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支柱。从广义上来说,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是教育理念、方法和策略改革的统称;狭义上仅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取和运用知识。探究性学习的立足点在于学生自主、自觉和感兴趣的涉猎和学习,学习的兴趣由被动转向主动,由课堂灌输教学转向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是能力和技巧的提升。
2.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伴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主客体地位的变化。它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高高在上的身份地位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转而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英语探究式教学可采取这些策略。
2.1进行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会话和交际。传统性的英语教学老师多按英语教材逐段进行讲解,注意长句、难句的断句及翻译,语法梳理和试题解析。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丰富学生英语知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听、说和写训练,学生高中毕业后英语交际能力太差,发音不准确和写作水平有待提高。探究式教学要改变学生与老师地位的不对称,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老师可经常让学生朗读英语单词、课文,分角色扮演课文,对课文进行复述等,在进行教学前可安排数名学生进行英文演讲,不必限定题目,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2.2英语训练多元化,增加自主学习成分。
对于学生的英语训练,不仅要全面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性、探索性、研究性练习。如在记英语单词时可要求学生自己造句,通过句子来记,还可以通过给定的单词让学生串成句子。在语法归纳方面,可通过给定素材和逐步引导,让学生发现并归纳语法知识。学生归纳正确,应给与总结并给与表扬,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学生若归纳不正确,老师可指出问题并分析原因,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在“原来如此”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此语法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3.适当引入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认知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有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协作完成项目要求。英语探究式教学也可适量引进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教学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完成英语的学习。例如可建立“从礼貌用语的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的项目,要求学生进行分工,在规定时间内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弄清中西礼貌用语在问候、社交、禁忌、称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礼貌用语的差异分析文化差异,并指出中西跨文化交际应当注意的问题及如何在教学上促进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项目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主动性,学会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并学会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式学习应当注意的问题
3.1探究式教学不能忽视老师的主导地位
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究式学习要有必要的限度。教学以学生为本,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但由于学生阅历和经验不足,需要老师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引导。作为老师不能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而是要通过老师引导进行探究。作为老师要有能力进行教案设计、教学安排和项目制定,并能回答学生们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们应当经常参加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以满足学生教学及学生求知欲的需要。
3.2探究式教学要注重跨文化及跨学科渗透
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学生要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沟通,形成跨文化的交际。探究式教学要多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渗透,以利于知识的融汇贯通和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在教学安排上可要求学生多读英语课文,背诵经典英语美文,多读些《海外英语》《英语沙龙》等英文类杂志以了解更多的英文文化知识,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本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教师应多尝试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发现、思考和创新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观点1:让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成为二中办学的亮点。
设置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能够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知识环境之中,为其后续学习和研究指引正确方向、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一个学校是否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将是学生是否选择这所学校学习的重要标准。北京二中立足校本、理性思考、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充分而合理地使用课程自,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下,逐步构建“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内容、课时长短等方面作了部分调整,还提供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选修课程,并加强技术课程和特色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我们积极探索特色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建立课程的生成机制,课程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呈现,而是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扩展着新的经验和意义。
观点2:理想的学校课程结构应该是有选择性的。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国家规定的必选课程与学生的特点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多元的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中,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能体现这一特色。面对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二中充分挖掘教师、学生、校友、专家、社区、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开发实施“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例1:二中的校本选修课程按学生基础和课程难度按“阶梯式”设置。一是全员性参与的普及型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二是需要进行选拔、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课程。使学生在选择中形成规划人生的意识。
二中立足校本,精心设计了“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五大类约170门校本选修课程。除了本校教师任教,还有中科院讲师团、大学教授、集团老总等担任客座教师。作为导向性的安排,我们还明确要求,学生三年中选修课学习至少涵盖上述五个类别中的两个。
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18个社团,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我校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奥赛社团总人数约530人次,反映了学生对科学的较高层次的追求。除此之外,本学期还提供了100门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经学生选报后实际开设选修课43门,研究性学习课题组33个。另外,学生还自行申报组织了“演讲”等3个社团,自行申报研究性学习意向课题十余个,自聘导师开展课题研究,其中高二(3)班赵英为同学就选择了同班同学的母亲作为其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导师。
例2:除9科考试科目外,其他学科全部实现“走班制”选课教学。如“体育与健康”学科,根据学校体育教师的特长和学校的条件,在高一年级男生中开设篮球、排球、武术(跆拳道)3个项目,在女生中开设篮球、排球、形体、武术(跆拳道)4个项目;高二年级男生中开设篮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高尔夫球、民族传统4个项目,在女生中开设篮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民族传统4个项目。实行“三三四”排课,即每3个班或4个班同时上课,有6位老师的特色选修项目可供选择。
其他学科已经开设的选修课见表1。
观点3:开发实施“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
课程的生成性表明,课程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呈现,而是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扩展着新的经验和意义,强调了培养学生塑造自己人生的价值和能力。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强调“生成性课程”的性质和内涵。
第一,把“课程”当作动词使用,看做“学习和体验”的总体。若把“课程”当作名词使用,理解为“教材知识体系”,自然就不会有所谓生成的课程。二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紧密结合,根据每学年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动态地生成各学科的校本必选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
第二,生成性课程并不排斥“教材”的使用,对生成性课程来说,教材只是供学生建构、创造学习经验的一种媒介、素材或工具。同样,生成性课程也并不排斥教学“计划”和“教案”的使用,因为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这里的“预设”不仅仅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方案”,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了解,对学生行为意义的敏感与理解,对普遍性、长期性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等,这些都是生成性课程的基础。
第三,仅有“预设”,不见得就有良好的“生成”,课程的动态性是有条件的。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既不完全取决于教材上写了什么,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际做了什么,取决于学生是如何与教师、教材、同伴及周围的环境交往互动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具有充分的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时候,才有“学习经验”的生成,才有“课程”的创造。
例3:“长短课”的安排。我们在必修、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上均尝试了“长短课”的安排,其中长课1小时,短课45分钟,基本上每门学科平均每周安排1个长课时。“1小时课”是第一次尝试,这种安排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时间的延长和内容的增加,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整合、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入上。什么内容的课适合用在“长课”,什么内容的课适合用在“短课”,要有效益分析。一些难度较大的课、实验课以及学科特色课都列入长课时安排,如语文开设的《阅读》课程,数学开设的《发现数学美》探究课程,英语开设的《英美文学欣赏》课程,物理、化学开设《科学探究与实验》课程。除了必修课外,一些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选修课都尝试使用1小时的课时。
例4:在艺术领域的课程设置中,树立大艺术观。北京二中具有较为浓厚的艺术氛围,音乐和美术课程具有扎实的基础,场馆建设比较完备,舞蹈和管乐己经形成特色。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陆续增加了每周五早晨的音乐理疗、高三年级的瑜伽与心理健康课程、校园内每天一支世界名曲的音乐铃声、陶艺课程和绣艺课程。高二年级学生自发组织的“摇滚”社团和“经典音乐演奏”小组等等。它们与二中优美的校园氛围一起,不断地滋养着学生的艺术素养。
例5:落实了义工制度和职业见习制度。二中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了义工服务和职业见习活动,使学生通过真情实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与实践的能力。这与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非常吻合的。
观点4:建立适合实验教学与个性化发展的系统化实验室。
实验教学的发展,既是科学领域教育发展的基础,也反映了科学领域教育发展的成就。如果形象地把学校的实验
课程设置比喻为给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餐饮:那么过去的实验课程设置是同一个标准,是“标准餐”盒饭;随着改革的进展,出现了内容更丰富的“套餐”;随着学校实验室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完善,我们提供了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自助餐”。2007年初,二中建成了理、化、生“自制餐”实验室。在实验的方式上,也经历了验证性实验、互动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小组合作实验、自主实验,到现代化的专业实验、数字化实验,以及一个学生的实验室。
例6:学生可以进行“自制餐”实验。二中将理、化、生自主实验作为选修系列,学生完成6个自主实验后,即可获得相应的校本选修的1学分。“自制餐”实验室是学生自己做实验的场所,学生自己做项目设计、自己实施、自己验收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老师只是提出意见建议,协助学生准备实验仪器和设备,指导学生注意安全。能够进“自制餐”实验室工作,天长日久,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例7:一个学生的实验室。本学期,我校第一次为一个学生建立了实验室:“李汉歌工作室――蜘蛛生活习性研究室”,为他从事蜘蛛研究提供二十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以学生名字命名的个人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切片机、显微镜、温控饲养箱等设施及相关的中英文图书资料。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学校将根据实际需求,为实验室增添必备的设施,未来实验室还要添置生态箱。看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实验室,李汉歌正在筹划新的研究方向。给一个学生建立了实验室,无形中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引导。只要学生有愿望,学校有能力,我们就会创造条件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观点5:“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上的科学学习观,而不应长期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新设立的一门课程,可以看出国家的重视程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上的科学学习观,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所有的课程中都应该融入,而不是与其他课程相区别而独立开设。它不能靠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课程来完成,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应贯穿于所有学习的过程中。它是一种学习意识,应成为所有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习惯。它不是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成果,而是反映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给学习带来的效果上。
例8:研究性学习现实课堂与网络平台相结合。我们改变了以往简单的以课程形式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做法,而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日常学习中,但仍然要有开题和结题,要体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而且其过程要和日常学习紧密联系并有所促进。本学期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依然是导师带研的方式,校内安排1.5课时,校外安排1.5课时。导师指导学生完成选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过程,体验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高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将现实课堂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用网络来指导和监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网站主页包括:课程管理、校园动态、研究指南、课题申报、过程与交流、成果展示、成绩查询、社会评价等功能。
观点6:“通用技术”课程,需要有较长时间使学生接受技术教育,逐步形成对技术的理解和迁移。
技术的迁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高中三年、甚至到大学的学习中不断地实践、迁移、再实践,形成技术素养,从技术的使用能力拓展到理解能力、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
例9:“通用技术课程”提前开设。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使学生能有较长时间接受技术教育,形成对技术的理解和迁移,形成一定的设计思想、理念和能力,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其中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尝试校本化实施。用36学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18课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I》,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将“实践、综合、创造、融合”的技术思想方法贯穿于课堂的活动,并运用“技术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分析,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分别用9课时开设校本必选专题:《陶艺》、《家政与生活》、《绣艺》、《汽车驾驶与保养》、《现代农业技术之农艺园区》、《简易机器人制作》等,学生必选其中两个专题,逐步养成面向生活、全面而有个性的实践能力。
观点7:人文学科方向学生的科学素养,理工学科方向学生的人文素养,既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将是一门科学。”当今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科学整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所以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如何贯穿科学教育,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如何贯穿人文教育,需要校本课程加以引导和实施。
例10:注重人文学科方向学生的科学教育,理工学科方向学生的人文教育。二中在高二年级下学期,设计每月一个专题报告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我们计划为文科同学开设“家庭电路”、“家庭电器”等专题报告,为理科学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时事分析”等专题报告。
观点8:利用社会资源,打破时空界限,将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有机整合。
例11:研究性学习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具体内容同“例8”。
例12:外请专家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与教学。本学期学校将聘请卢元锴、方铭琳、储朝晖、洪明、余清臣、安宝娣、薛峰等七位教育专家来校工作一个学期,通过听课、参会、访谈、问卷、参观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和系统分析二中整体办学情况,进一步疏理二中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客观提出二中办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是我校又一次以开放的心态、求实的精神、求教的态度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工作,这必将对二中今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例13:虚拟课堂。语文学科的新课程选修课模块网络“虚拟课堂”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正在准备专刊。高一年级开设两个专题:伟人诗魂――诗文赏读(范锦荣、成颖、王锡婷);酒神圣歌――戏剧鉴赏与表演(翁盛)。高二年级开设两个专题:末世繁花――张爱玲其人其文(刘智清、王限婷、赵莲峰);永远的王者――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作品赏读(张京平、刘伊超、胡艳彬)。采用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借助多媒体资源和学生的活动,提升学生感悟能力,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内涵,丰富情感体验,目前已经获得了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
观点9: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与自主排课相适应,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北京二中创造性的课程设计相适应,自主命题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的能力,积极促进了教师与课程设计者、教材编写者的沟通与对话。
例14:我校在模块考试中采取自主命题,除了100分的基础知识考核外,还有50分的“引领性能力测试”。自主命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激发教师对多种考试形式进行探索,如政治学科上学期在能力测试部分设计了开卷题,以此扭转学生认为学习政治就是“死记硬背”的观念。我们还通过自行组织高中阶段会考考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会考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当然,课改中还存在不少让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但我们认为,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而我们只能不断努力,创造条件,用大气魄、大智慧去做一个理性的实践者、有所作为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