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

第1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规律;教学组织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学校的主要目标,因此数学课程这一学科的设立很重要一个教学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教育教学相长性规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小学数学中“乘法运算及乘法口诀”的教学,大部分教师只是先让学生背熟乘法口诀,并不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授人以鱼的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对知识的再造和探索。这种忽略会使得学生对教师和课本知识的依赖性增强,从根源上否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

2.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性,批量化的“工厂生产模式”。目前我国小学大部分采用班级授课制,但是针对小学数学这一特殊学科,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不可行的。之所以说这一课程特殊,因为这一课程要求学生对知识自我探索、动手能力、团体讨论和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3.教学方法单一与运用得不灵活。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普遍只采用讲授法,很少有教师选择除此之外的别的教学方法。这对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是极为不适用的。小学生学习数学,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演示、课后习题的练习与教师对知识的引导发现。这个阶段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还不是特别强,需要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展示和演练。

3.在教学模式上还是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被较多地采用。它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经苏联凯洛夫等人加以改造后传入我国。我国的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对其进行调整,形成了“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与控制,减少了学生体验及实践的空间,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形成。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不能自觉地探索知识,更不可能奢谈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尊重教育教学相长的规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革新教学观念,不能只把自己定位成学生的“智慧锦囊”,而应该是知识探求路上的指引者和陪伴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明白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求索知识。

在教学数学问题时,教师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这在宏观上为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针对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学科特性及班级学生不同水平的学习能力,实行分组教学和讨论。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针对那些智力偏高的学生,个别教学可以针对其智力水平,设计相对应难度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教学方案,这不仅有利于精英的培养,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分组后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因此,教师的分组工作尤为关键,这要求教师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

3.要确保教学方法的多元化。针对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还处于发展当中,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远远不及对视觉信息的接受能力,如果只采用简单讲授法,是完成不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教学任务的。为此,教学方法应当调整和丰富化。对于年纪越小的学生,演示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选择和运用应该更频繁,讲授法适当配合使用。同时,教学方法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2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一、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之中,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以下三点教学。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能力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时,可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比较20以内的数的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自己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向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要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少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的重要一环。由于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条件与问题的搭配训练,扩题、缩题的训练,补条件、补问题训练,对比性训练及说理训练,以及一题多变训练和编题训练等,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中能正确迅速地算出结果。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提高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在注意抓好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狠抓速度训练,每节课用开始的五分钟左右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1)口算。如“每人一题”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2)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正确率和数量,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如在学完加法运算定律后,教给学生用“凑整法”来计算一些加数、减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使学生知道把97、298看作接近整百的数,然后多加要减,多减要加,使计算快捷方便。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加强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经常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简洁规范,以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还必须通过教师合乎逻辑的语言进行引导。

四、敏于捕捉,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马芯兰老师曾言:“如果学生不会或不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没有深度,缺乏广度,他就不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师要变课堂教学的操纵者为组织者,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钻研和尝试的时间和空间。

第3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摘要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体育知识的学习,又有动作技能的形成,其显著特点在于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体育教学中应该把动作技能的训练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操作思维是指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活动。体育心理学指出,思维训练是当代体育教学中所应作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策之一。

关键词 高中体育 思维训练 体育教学

让学生“思维着去感知”,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积极地思维,运用已了解和掌握的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动作的原理和要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使学生达到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呢?

一、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并不能产生思维成果,他们思维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现性思维。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体育课堂形式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优点,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前滚翻分腿起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就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几次练习,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到完成动作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结束时,不是站不起来,就是站起来两腿有弯曲。于是我就请学生思考和比较:前滚翻和前滚翻分腿起两个动作完成难易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结果学生发现:前滚翻时,人的身体重心起伏不大,而前滚翻分腿起,人的身体重心有较大的起伏,尤其是在结束姿势时,重心有较明显的提高。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智力与动作技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才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设情境,激发创新,合作交流,大胆创新

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导语和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开课后,教师恰如其分的导言或具有创意的情景引入,以及在一些学习方法上的暗示,都会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教师“设疑”是学生“生疑”的有效方法,设疑贵在“巧”。首先,将“疑”设在重点和难点上,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有疑的问题上,可促使学生开拓思路,积极思考。因而,在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时,要巧设“疑窦”,巧布“机关”,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挑战去学习和锻炼。从而发展学生智力,造就“生疑―质疑―释疑”的思维惯性,达到培养创新能力之效。在教学中,经常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由练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克服以往的“满堂灌”现象,切莫盲目强调所谓的“练习密度”。在重视身体训练之际,也要关注思维训练。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竞争意识,承受能力。

三、运用意念训练学生思维

意念思维训练法,就是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正确讲解及动作示范,学生在练习前或在练习后在头脑中默述动作的过程,而后进行练习的一种训练方法。 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成熟的这一特征,我们开展了有的放矢的教学工作,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在教武术太极拳这一项目时,教师正确讲解示范,并把动作要领编成口诀,利于学生掌握动作的要点。在教白鹤亮翅时,先编出:“一个西瓜胸前抱,一分为二上下带,沉肩坠肘护住腋,左脚前伸中间坐,犹如白鹤落枝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在每个动作练习前,让学生默述动作两遍,而后进行练习。在练习完毕后请同学们继续复述动作要领以及自我练习感觉,存在问题进行自我分析,以使大脑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促使动作的完善与提高。在分阶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动作意念复述并进行练习。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对动作做出简明的提示,以加深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由于在教学中采用了意念思维训练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发展观察力、强化好奇心

观察是人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打开眼界的重要途径。如快速跑教学中,老师将腿部力量差不多的几个学生分成强、中、弱三组,让他们做起跑示范,其他同学观察第一步放脚的位置对跑速的影响;疾跑上体逐渐抬起与直接抬起之间的差异等。在观察中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发展好奇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中目标明确、欣赏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好奇性。教给学生观察的方式、方法和顺序,通过做课外作业的形式,教给学生做观察记录和分析整理观察材料的方法。

总之,“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要抓住这个重点,就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能动优化身心的技能是其主要任务。“能动优化身心”本身就包含着创造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这就规定了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情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探索、质疑,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优化生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探索[M].

[2] 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3.

[3] 马庆源."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潍坊中学.

第4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一、重视运用教、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为发展学生思维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发挥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又要注意采用科学探索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构建认知结构。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和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要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导入,充分运用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画画、量量、摆摆、比比,并说说摆的结果和思维过程。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眼、耳、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协同活动,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让他们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出这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概念。比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分学具,由分后没有剩余到分后有剩余,通过学生动手摆,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既初步建立了“余数”概念,又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着力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应用题中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进行数量关系逆思考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逆思考能力;通过对应用题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应用题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在题中条件之间建立多种不同联系的能力和从问题出发推向多种不同的条件组合的能力。

1.创设直观情境,丰富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应用题中的有关题型、概念、术语理解有困难,教学时采取实物直观、学具操作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环境中,这样,既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又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应用题:胜利小学617人,其中男生312人,女生多少人?我从本班学生的组成入手,组织以下活动:先请男生站起来,再请女生站起来,之后请大家看一看是否还有其他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全班学生人数是由男生和女生两部分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活动中的三个相关数量,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归类对比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低年级儿童学习应用题,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缺乏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运用“一题多问”或“一题多解”及逆向题的解答和归类对比,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则以提高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一题多变”:①学校栽杨树8棵,栽松树4棵,一共栽了多少棵树?②学校要栽12棵树,其中杨树8棵,其余是松树,松树多少棵?③学校要栽一些树,已经栽了8棵,还剩4棵没栽,学校要栽多少棵树?④学校要栽12棵树,已经栽完4棵,再栽多少棵才能全部栽完?

通过这样的题型,多种变换,逐步引深地辨析,使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深化,并能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归类对比练习,引导学生从大量不同形式的同类题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的属性进而形成规律,再从规律上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设障立疑,使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在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已把基础知识都学到手,变式题也基本掌握的情况下,为了使“尖子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在每节课的最后,可增设一个“发展”的环节。拿出带有发展性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类比与推理,从各方面独创性地运用知识,发现新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完8的乘法口诀时,在“发展”的环节中,给学生9×1,9×2,9×3,9×4,9×5,9×6,9×7,9×8,9×9几道题,学生在已掌握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推理,很快就得出了9的乘法口决,收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5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注意力 观察力 记忆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操作能力 毅力 想象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课堂上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科书中“阅读材料——方程史话”,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十分感兴趣,纷纷询问“天元术”是什么,我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接着让学生列方程计算丢番图的年龄。

再如:我把勾股定理的起始课放给学生,组织了一次“勾股定理知多少”比赛,学生们从商高的《周髀算经》,到巴比伦人的数学泥板,再到毕达哥拉斯的巧妙证明,谈古论今,各抒己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自制了一些立体图形的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这些模型,找出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通过观察讨论,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3. 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的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

例如: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与区分是难点,我给学生用口诀和英文字母来归纳。同位角“同侧同方”(在截线的同侧,被截线的同一方向)成“F”状,如

∠1和∠5,∠2和∠6,∠3和∠7,∠4和∠8;内错角“两侧内部”(在截线的两侧,被截线的内部)成“Z”状,如∠3和∠6,∠4和∠5;同旁内角“同侧内部”(在截线的同侧,被截线的内部)成“C”或“U”状,如∠3和∠5,∠4和∠6。

另外,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紧密。知识越系统化,吸收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就像工作效率很高的图书馆一样,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架上,需要时手到擒来,知识不系统,杂乱无章,也不利于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地轮廓,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4. 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第6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一、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

“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构建了第一句口诀“一五得五”,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你能想出5的其他口诀吗?”学生经过动脑想、动手摆的过程,自己获取了“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整个5的乘法口诀。有了这一探索的经验,教师把整个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完全放给了学生,学生自主构建了全部的“乘法口诀”,独立地掌握了这一阶段的整个知识体系。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数学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中选优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有许多种解法,教师要使学生不要满足于会一种解法,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解答,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优解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第九册“分数、小数应用题”例3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商店运来苹果和鸭梨共350千克,其中鸭梨的重量为苹果的2/3,苹果和鸭梨各重多少千克?”教师先让学生自主解答,在不做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想出了一种解法。然后,教师鼓动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经教师这么一布置,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开始在小组内讨论,发现了多种不同的解法(具体解法略)。“哪种方法最简便?”学生通过比较选出了最佳解法。

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常用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常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辩,勇于提出经过思考后的不同意见,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争辩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出了这样的一个题目:“数一数,图形里有几个角?”当大多数同学和老师按常规数法数出题目中的图形有6个角时,突然有位同学提出质疑:“老师,我认为这个图形有8个角。”这突如其来的答案使其他同学感到诧异。这时,教师没有因为这位学生打乱了课堂秩序而责备他,而是让这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给大家数一数。这位学生数完后,教师对他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精神给予了鼓励。不论答案的正确与否,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都能得到发展。

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一般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进行演示,在圆锥形容器里装上沙子或水,然后倒入圆柱形容器里,让学生看倒几次正好装满,最后,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而我在教学时,是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了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然后放手让各组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最终得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通过上述类似的教学方式,学生亲历了数学的发现过程,而且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还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五、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勇于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和“新知识”的“发现者”,甚至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来。

第7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

由于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活动即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必须通过数学教学来实现。同时,由于数学是凭借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去划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因此,训练数学思维也就必须从整体出发。学习数学必须以思维的完整性作基础,反过来又促进思维的整体结构形成。但因教学过程是可控制的,所以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整体思维也是可控的,应引导学生进行多维的数学活动。

一、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要给材料

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数学本身的性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随着年级的升高,具体形象的成分逐渐减少,抽象成分不断增加。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理性材料日益积累,构成思维的素材,成为构建相应的数学认识模式的知识基础。如学生形成数的概念,构建四则运算系列的模式,掌握几何形体知识的结构大都需要丰富的材料。总的是遵循“具体形象——形象抽象——逻辑抽象”的规律,并带有某种创造性的萌芽。例如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素材,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知识。为使学生认识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教师可分别将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分别发给学生,要学生动手搭建三角形。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有些木棒能搭建成三角形,有些木棒却不能搭建成三角形。从而让学生掌握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是:“最短的两条边的和必需大于第三边”。这样,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经历着从展开的、物质的、外部的活动,逐步压缩、省略思维活动的具体环节直至内化为最简单的形式——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方向

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向明显特点是单向直进,即顺着一个方向前进,对周围的其他因素“视而不见”。而皮亚杰认为思维水平的区分标志是“守恒”和“可逆性”。这里所谓的“守恒”就是当一个运算发生变化时,仍有某些因素保持不变,这不变的恒量称为守恒。而“可逆性”是指一种运算能用逆运算作补偿。学生要能进行“运算”,这个运算应当是具有可逆性的内化了的动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定向集中思维,又要注重多向发散思维。前者是利用已有的信息积累和记忆模式,集中向一个目标进行分析推理,全力找到唯一的合理的答案。后者是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解答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朝不同方向进行思索,探求多种答案。在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性,要利用一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思维方法。

三、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应有系统

散乱无序的思维是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所谓智力的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要使数学知识在考虑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相互作用下,能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整合成一个纵向不断分化,横向综合贯通,联系密切的知识网络,使数、形、式各部分知识纵横联系,相互促进,广中求深。实践证明,知识联系越紧密,智力背景就愈广阔,迁移能力也就越强,创造性思维就越有可能。一个多方向、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储存、检索和应用愈有利。但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知识一下子整体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时具有一定的等级层次性、阶段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反映不同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思维品质。如在数学中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三角形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时从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出发,明确每一层次、每一阶段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进行训练。

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应有规律

数学思维中的规律包括形式逻辑规律和辩证逻辑规律以及数学本身的特殊规律。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着形式和内容、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使学生学习富有成效,必须揭示知识的内在的联系与规律。如整数、正数、负数概念之间的联系;四则运算中的五大运算定律,是数系运算根据的通性公式;和、差、倍、分四种基本数量关系是各种应用题的基础等。规律揭示得愈基本、愈概括,则学生的理解越容易、方便,教学的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师在新知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迁移的功能,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如我们在复习“算术”的乘法口诀后,可以让学生用这种思考方法去推导有理数的乘法口诀;学了“加法交换律”的推导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乘法交换律;学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等。

总之,只有当数学思维的材料是丰富的、广泛的、可变的;方向是明确的、清晰的、相对稳定的;内容是系统有序的、开放的、综合的;结构是有规律的、辩证的、层次的,才能发展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并使思维具有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目的性、敏捷性甚至创造性,才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同时,也只有抓住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这条主线,才能培养21世纪对祖国建设有用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第8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一、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融进课堂教学中

创造精神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和根本,具有创造精神的人通常会表现出自信,不满足已有定论,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能提出卓越的见解,并能以特异的或新奇的方法处理问题。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英语这门学科的特点,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积极发言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语言,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对待学生运用中出现的错误,不要逢错必纠,可以根据错误的类型和性质,集中时间讲解纠正。这样可以保护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积极性,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格,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的目的。

二、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动机的精神支柱是理想、抱负,这是获得创新的持久动力。英语课可以根据其特点,对学生进行理想、抱负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强化内在动机。使学生获得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不竭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保护和发展中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它成为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才能的源泉。求新、求奇是青少年心智思维活动的重要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奇心,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使学生消除对创造的神秘感,消除创造必须有相当渊博的知识的错误观念,有的学生之所以缺乏创新意识,就在于他们认为创造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是很有渊博的学问的人才能做的事情。因此对创造充满了神秘感,以为高不可攀,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名家发现、发明、创造的过程,使他们消除对创造的神秘感,做到敢于创新,勇于挑战。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以常规、寻求变异,从各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呢?

1.发散性提问,激励思维的活跃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发散性提问可以直接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这种提问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独创的想法。

2.一题多解,激发思维多向性

一题多解之多以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因为它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多向”,不局限于单一角度,破除定势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四、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并且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与老师的教分不开的。那么如何进行创造性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愉快教学

愉快教学就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以乐教促乐学,使学生尝到学会乐、会学之乐、成功之乐、创造之乐。在进行愉快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同时老师还要遵循和谐平等的原则,建立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实行民主教学。英语老师要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利用手势、体态语、情景教学、电化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积极地学,饶有兴趣地学,创造性的学。

2.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思想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趣”,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是创造性教学则不同,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为创造性而教”的意识和热情,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为创造性而教”的意识和热情;课堂上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生一种新的知识的初级阶段,要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多学东西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对所学东西“有趣”、“有味”、“有奇”、“有感”。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课堂用语要科学、简洁、有趣味;板书要清晰、美观、体现重、难点;要善于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还可以利用口诀或顺口溜巩固所学知识。

4.开展英语活动课,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

第9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课后的教研会上老师议论说:在十分钟内思考十二个问题并总结规律,学生的思维有那么敏捷吗?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问题,教学流于形式。思考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如何思考问题?怎样思考问题更有效?笔者认为:

1.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要太多,要与课堂紧密结合,有思考价值;教师设计的问题能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关注学生差异,使学困生也有一定的收获;也使思维敏捷者不断思考新问题,把探索问题引向深入。

2.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没有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们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学生就会产生惰性。

3.课堂上老师总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数学课堂过分追求教学形式,冲淡了数学课的思考时间。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抹杀了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片面地认为解题方法越多越好,缺少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培养。这些浮夸而不厚重的教学行为,不仅无助于学生发展也抹杀了教师创造的可能性。

4.教师不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不给学生表达、表现的机会,就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5.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忽视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必然会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我们要尊重学生思考的现状问题,灵活处理学生的不同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