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倡导课堂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有效教学的本质内容主要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有效果,即学生真正学会了规定的教学内容。评价一堂课的着眼点要放在学生身上,着重看学生到底有无收获,而不是仅仅看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多么准确,也不是仅仅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么与众不同。其次是有效率,即全体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学会了教学内容,“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导向,关注尖子生、忽视学习较差学生的现象在许多学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就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实现“优生更优,中等增强,后进赶上”的目标。第三是有效益,即用尽量少的投入、在学生的负担尽量轻的情况下,达到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效率。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计等多种因素组成的系统工程,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就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动脑,但这是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堂中的教师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基础教育的对象无论是年龄还是心理等特点,更不允许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抛弃,这时教师课堂工作的有效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新课程改革必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学校教育的现实决定的。在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知识的要求下,如果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时间、精力等方面的过度投入,随之一些不良现象就会出现,譬如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拖沓敷衍,甚至厌学、逃学。因此,新课程改革必须追求有效教学,即课堂效果好、教学效率高、学习效益高。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10年有余,应当说在编制新教材、培养培训师资、教学硬件设备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极为显著地变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届学生于2012年即将高中毕业,意味着当前在校中小学生全部接受着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然而,就是在这个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下一步方向是什么,向着什么目标深化,正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新课程教学内容的自身特征,决定着必然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新课程以来,中小学除开设传统的课程(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音体美),小学课程增加了科学、信息技术;初中课程增加了微机、心理健康课;高中课程增加了信息科技、生命科学。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学生的学习任务肯定是更加繁重了。而学校教学总课时量却不能无限量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是第一位的,所以在不能增加课时量的条件下,就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求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点,在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都处于成长变化时期。小学生心理活动的随意性不强、意志自觉性较差、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小学生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强制性和被动性的特点,进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追求有效性,才可能实现向课堂要质量的目标。如果有效性低,将会造成小学生学习的涣散。中学生的心理具有较大的社会性,是在动荡和矛盾中不断提高的,中学时期是个体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学习内容发生显著变化,学习成绩明显分化,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而且中学分段式教育(初中和高中)造成学生受教育相对时间较短。因此,十分有必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质量的中学教育。
(三)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必须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本身是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全面发展”结果也必然在学生身心方面有具体的表现,即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性格品德、提升身心素质等,而这些成长的结果必须通过一次次有效教育教学的过程才能实现。在当前中小学生科目数量、总课时数量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与否,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成为了可能;丧失了有效性,教学中就会出现教师辛苦和学生劳累的“费力不讨好”现象,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
三、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是推进基础教育良好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国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的增长尽管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有所下降,但是就具体区域而言,相对数量仍然较大,加之教育资源总量有限、地区差异分配不均,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受到影响。因此,如何在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推动各地基础教育良好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进一步而言,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普九”目标的背景下,即第一步――能上学,第二步――上完学,第三步――上好学,该如何实现是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上完学、上好学”就是对基础教育质量提出的发展性要求。
“上完学”是指学生能完整地接受规定的教育过程。我国的义务教育定为9年,学生就应该完整地学习9年,不间断、不辍学,甚至不留级是其基本要求。9年中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过程,更是一个不能回头的过程。这就必须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是长期的有效性。否则,9年的时间要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是较为困难的。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机制的不完善,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中有许多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且以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和操作性的修修补补居多,局限性较大;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
本次教学改革,一方面因为有了8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作为基础,因此可望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深刻的反思,有了对存在问题的检讨和共识,因此可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是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因此可望有实质性的、全方位的推进!
二、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Z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菜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关键词:篮球 课程 改革 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69-02
现在新世纪需要的不再是只知道学习的人才,新世纪更多的需要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篮球也被列为体育发展项目的重要项目之一,因为篮球运动不但能锻炼人的身体,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中职学校篮球课由于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篮球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篮球技术不规范、篮球专业知识浅薄等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篮球技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篮球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对中职学校篮球课课程进行改革,以引导中职学校篮球课程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让中职学校篮球教学达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目的。
1 职学校篮球课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的篮球观念不正确
传统的教育一直将学习语数外作为学习的重点,在中职学校中,体育课、尤其是体育中的篮球课更是不能受到教师的重视,从教师到不少学生都认为篮球运动只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不能过分浪费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一周打一次篮球就足够了。所以经常出现学生只有周末才去打篮球,体育课被语数外等科目占用的情况,关于篮球的教学更是极少。
1.2 篮球教师水平不够
在中职学校,一般的体育教师并没有足够的篮球素养,也就是说他们的自身能力其实并不足以支撑他们进行篮球教学,他们并不是都很擅长篮球,对于篮球的基本规则、基础技能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不是非常的理解,他们知道学生打篮球也只是泛泛而谈,或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并不给予专门的指导,这都是源于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教导篮球的水平和技术不够,不能给予学生专业的辅导。
1.3 教学方式有问题
现在的中职学校篮球教学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导篮球时看重篮球技术多过于看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教学观念传统,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为了篮球教学而教学,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进行考虑,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4 考核方式不全面
中职学校篮球教学的考核方式大多是限制于篮球战术、比赛得分、犯规次数等,这种考核虽然符合球赛的标准、技术的规范,但是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长此以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篮球积极性,把学生向机械打球的方向教导,这样会减弱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不能达到篮球教学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2 中职学校篮球课课程的改革
2.1 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篮球观念
信念是一个人从事一项事业或者职业坚持下去的动力,而观念是一个人对一项事物的认知,观念影响着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做法和兴趣,所以为了改革中职学校篮球课的错误观念,首先就需要改变学生和教师对于篮球的观念。篮球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种,而体育运动也成为现在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所以篮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中职学校的篮球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忘记过去的“体育不重要”的观念,将篮球摆在与语数外同样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教学时不能偷奸耍滑、不能敷衍马虎,而应当尽自己所能,给予学生最全面的篮球教导;学生也不应该将注意力都放在语数外的做题与学习上,学生应该看到篮球不但具有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在繁忙课业中放松心情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解压、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促进学生向全面发展的作用,学生应该真正把篮球放到重要位置,不随便逃体育课、不随便放弃篮球的学习与锻炼,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篮球的学习中。
2.2 挑选合适的篮球教师
教师的专业与不专业直接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成果,也会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学习到专业的知识,而不是掌握错误的技能从而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所以为了改变中职学校篮球课的现状,学校在选取教导学生篮球的教师时应该选取合格的篮球教师,这是为学生的篮球学习负责,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到正规的篮球技术,而不是被敷衍地教导篮球知识。合格的篮球教师不仅是一位体育教师,不仅会打篮球,而且他还要能够完全了解打篮球的规则、篮球的基本知识、打篮球的注意事项以及打篮球的基本技能和最佳方式,这样才能最全面地教授给学生关于篮球的知识,学生才能够掌握到最核心的篮球技能,同时,合格的篮球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才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
2.3 改变篮球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导学生的直接作用途径,而教学成果是教学方式的最佳体现,篮球地位的改变要求传统的篮球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在中职学校篮球教学中,为了提升篮球教学课堂的质量、增强学生的篮球技能,教师可以采用“以身示范”法、“合作教学”法、“模拟比赛”法等方式进行篮球教学的授课。为了规范学生的篮球技能和姿势,教师可以以身示范,自己先阐相关的篮球基础知识而后在篮球场上以身进行示范,教导学生最规范的篮球姿势以及相应的打篮球的技能,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和练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篮球技能;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练习,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篮球技能和姿势的训练,有其他小组进行观看与评比,指出学生的错误和需要修正的手势和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积极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还可以分组进行模拟比赛,两两一组进行对决,教师作为裁判对比赛的小组进行得分和违规的判定,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有提升了篮球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篮球技能。
2.4 改革考核标准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校都会设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此来判定学生这学期是否掌握了所教授的知识,考核是必要的,但是在中职学校篮球教学的考核由于规定死板不符合实际,所以应当改革。体育课的考核与其他的科目不同,并不是一张试卷就能检验出学习成果,而传统的篮球的考核主要是在运动成绩上,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所能达到的成绩也不一样,所以这样的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再适合篮球课程的发展,教师应该制定更合理、更科学、更公正的考核标准。教师制定的篮球考核标准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能力与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实际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应该涵盖学生的篮球素质、篮球战术、篮球技能、篮球知识等多方面的指标,这样全面、科学的考核才能真正达到检验学生篮球学习成果的目的。
3 结语
篮球教学观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改革而变化,不应该再将篮球认为是休闲的运动,而应该大力发展篮球运动,调动学生打篮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中职学校篮球教学中,应该将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融入到篮球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认真培养学生的篮球素养、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以及,帮助学生更加了解篮球,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性,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胜.战术思维模式教学法在大学篮球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6):110-111.
[2] 赵煜.在体育活动中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法进行玩绳活动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1(19):244.
[3] 耿春霞.以“主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2(27):215-216.
[4] 赵向鹏.北京市业余体校女子篮球队训练现状及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
[5] 谭朕斌,王保成,黄黎.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1128-l131.
[6] 胡法信.中国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7] 姚鸿恩,郑隆榆,黄叔怀.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 郭正罡.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浅析[J].才智,2014(22):15-16.
[9] 林祥.中职校篮球选项课实践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7):173,175.
[10] 刘现民.浅析提高中职学校篮球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7):185-186.
[11] 黄滢,莫智.中职学校篮球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3):94,138.
关键词:中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1-0047-01
网络营销课程是一门主要讲述网络营销技术与应用实践的课程。近年来,为了适应电子商务时代对于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我国许多中职院校逐渐开设了网络营销这门课程。我国中职院校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主要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但是由于网络营销课程对实践性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只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建立真正适合中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以下详细地阐述了我国中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一、中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案例少
目前,大部分的中职院校选用的网络营销课程教材都是传统的教材,主要以介绍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为主,所涉及的应用实践的内容很少。而现在电子商务活动发展迅速,其理论知识也更新的很快,传统的教材内容虽然也是近两年出版的,但是其理论总结与实践相比有很大偏差,因此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也较陈旧,跟不上形势。另外,网络营销课程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中的教学案例比较少,单靠理论知识学生不能够真正的掌握网络营销课程的精髓。
(二)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网络营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网络营销课程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中职院校对于网络营销课程的实验实训很不重视,甚至有的直接忽略。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导致学生在学习网络营销课程时,虽然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师资力量匮乏,教师经验不足
网络营销课程的开展还不够普遍,其专业的任教教师很少,很多中职院校没有直接应聘专业教师,而是直接将相关专业教师调过来。这些教师的网络营销知识和实际能力都不够专业,因此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会照本宣科,传授的知识也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
首先,要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改革,将教材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不变的知识原理,一部分是不断更新的新知识,这样以正式出版教材来引导校本教材的开发。其次,在网络营销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引入一些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学习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网络营销课程,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中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此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首先,中职院校要配备完善的实训系统,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训系统的操作真正掌握网络营销的实际流程。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设一些实验实训的项目,从而构建一些与之对应的实训任务。学生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任务,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首先,任教教师应该积极地从实践出发,不断学习和掌握网络营销课程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以提高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要了解网络推广的资源,掌握网络营销合作的方法与思路,以提高自身独立策划执行营销活动的能力。最后,作为任教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网络营销课程是一门网络技术与市场营销知识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必须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够顺利进行教学。但是目前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中职院校必须要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网络营销课程的顺利进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文媛.对中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1(4).
机械工程学科的课程是机械工程教育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交叉及综合运用。作为其重要的基础课程体系,包括机械制图、工程力学与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特点是理论性、逻辑性强、实用性强,对培养机械工程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教学体系20世纪50年代来自于苏联,几十年来整体上变化不大,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设备及实验手段等方面,均难以适应当前乃至21世纪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才能力及素质的新要求。现在机械基础类课程群中包括的各课程内容普遍存在三种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一般都存在知识陈旧的部分,和现代科学水平不符;二是有些内容在相关课程间重复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三是各课程的教学内容顺序衔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1.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的思路很大部分是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选用上。因此缩减、整合老教材,增编新教材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基础知识要讲,基本理论知识要会,新知识要学,实践要加强,课时却要压缩,怎样来处理这些尖锐的矛盾?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台上满堂灌,学生被动写作业。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肯定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如何让学生做到主动积极地学,自觉地学,创造性地学,应充分深化教学改革体制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删除枯燥的理论证明和复杂的公示推导,注重简洁的给出基本理论,注重公示和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按照重在基础和知识,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强调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
2.灵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课堂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成果能有效实施的保证。一是课堂教学要利用各种条件与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增加感性认识,在课堂上采用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老师在讲课中可以利用这些实物辅助讲解,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之下加深印象,增强感性认识。同时,把学生带到实作室现场参观,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亲手操作,现场参观,学生开拓思维、激发求知欲望。二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设计高度逼真的虚拟情景,创建生动的表像。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制作ppt,利用网络资源,精选视频、动画、配合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使难以讲解的抽象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迎刃而解。
三、加强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模式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学校教学、学生的学习与职业定位、企业对于员工等需求与要求在具体企业背景、企业环境与具体工作任务中找到有机结合点。以能力递进为方向,让结合“实情”的校本进入课堂,让职业技能训练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课堂;采用实物、仿真、现场、互动、开放、生产性多种教学法,并灵活运用考教分离、理论+实践、操作与考核分离、企业+学校、顶岗业绩+实习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践行“课堂小企业,理实交融”的理念。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
摘要:大学语文是最具综合性、基础性,也是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是对大学生进行言语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加强高职语文课教学,转变教育理念,改善考试制度,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就职的需要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考试评价
大学语文作为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素质教育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和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一直是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从高职培养目标、高职生源实际语文水平及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来看,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学习和择业的需要,从而使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一、转变观念,把大学语文定位为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该从高职培养目标来确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旨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实用型的专门人才。从办学层次看,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在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其中,学生所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对语文能力的要求就属于这一方面。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并加强大学语文课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高考生里面成绩不太理想的一批,他们的语文水平往往差强人意,写文章时往往词不达意、语不成句、甚至于错别字满篇,语文知识的欠缺非常明显,所以从他们的实际语文水平状况来看,开设语文课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对从业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尤为突出。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仅是专业技能上,他们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基本文化素养,甚至连会不会用普通话作自我介绍也成为他们面试的一个环节。
二、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即主张教学要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必要与可能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选用教材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应该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放在首位。
学校专门咨询了语文课程方面的资深专家和相关学者,并聘请他们作为主编,由语文教研室的几位颇具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执笔,最终编出一本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程》。
三、改革考试制度
传统考核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只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却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的掌握毕竟无法替代能力的发挥,因此,改革当前语文考试制度和形式,实行多元化评价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应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仅仅以试卷为准,还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
“五十九分惭愧,六十分万岁,六十一分浪费”是当前流行于大学校园的一句顺口溜。这句顺口溜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应试教育长期把卷面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分数越高能力越强。因此,为了表示学业成绩的精确性,常常用百分制表示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并且非常计较一、两分之差。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要以实用为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以一分之差而对其冠以不及格的评判结果。
笔者所在的学校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学语文的考试实行“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参与与大学语文或人文素质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读书会、志愿者活动)、学生在报纸板报上发表的文章等方面。将学生平时每一次的表现记入成绩册,最终算入期末总成绩。实践证明,平时成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大部分学生平时会认真完成语文作业,写作以及欣赏作品的兴趣大大增强,并且比较乐于参加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所学到的内容所掌握的内容要比期末成绩的100分的含金量更高,这也与高职教育的实用性目的相符合。
四、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培养,这些活动又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和广阔的空间,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努力在探索和实践中注意总结,以形成高职语文教育的特色,为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我们的贡献。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走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谢安邦等.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希天. 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变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1(9):4-9.
关键词:可编程序控制器;多媒体;实验;企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43-02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简称PLC)是在继电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它应用软件编程取代了硬连线逻辑,在改变机械动作时,只需改变程序而无须重新配线,大大简化了电气控制系统。PLC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探索出了PLC教学的几点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PLC是一种依靠程序实现的工业控制,所以PLC专业课的教学不仅要有理论讲解,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思考和感知,同时,为学生提供思维方法和方向,掌握编程技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具有初步的PLC编程能力,达到教学目的。传统的授课模式是板书讲授,这是一种最传统、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它由教师按事先设定的思路有条理地边讲授边板书,引导学生按教师的思路接触问题的核心,其优点是重点突出,易于理解;但其缺点是比较枯燥,受板书的限制,不够直观,信息量小,并且程序运行过程无法形象演示等问题。针对传统授课方法的不足,我将多媒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演示等教学资源,不仅带给学生很强的视觉、听觉冲击,吸引其注意力,加深印象,而且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传输大量的信息。为此,在制作PLC多媒体课件时,我将教材内容和实验内容相结合,以西门子S7-200系列PLC为背景,重点对教材中有关梯形图程序的编写,以及运行结果的演示进行了仿真(PLC的实际运行速度非常快,程序的运行过程在监控状态下是无法用肉眼观察清楚的),力求通过仿真将程序运行过程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程序编写的理解,达到生动、形象地讲解问题的目的。
二、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验书
PLC的广泛应用需要高技术人才,而实验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是教师语言的一部分”,采用新颖生动的实验,可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得到初步的感悟认识。比如在讲解PLC程序中常开触点、常闭触点的使用与实际启动按钮、停止按钮的关系,各种定时器、计数器的区别时,不管是在黑板上画图讲解,还是在多媒体课件上进行演示,学生都很难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见到具体器件,亲自编程试验,或在具体的PLC实验设备中运行监控,那么学生马上就会对具体的概念、器件或编程语言等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感悟。目前市场上PLC品种繁多、功能各异,我校实验室考虑到做实验的对象以及对该课程的安排要求,选用了西门子S7-200系列PLC。根据选用的实验设备,相应地编订了实验指导书。在实验教学中,一本好的实验指导书可以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各种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的了解,使学生对这门课的知识体系有系统的认识。为使实验顺利完成,在实验初期先让学生熟悉掌握PLC各种基本指令。PLC的基本指令较多,为了使学生对基本指令根深蒂固地掌握,要求学生除了完成实验指导书上的基本指令练习外,还要求将课后习题的内容也带进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梯形图反映了设计者的控制思维,指令是把这种控制思想变成机器能识别的语言,如果基本指令都不能灵活运用,那么编程就无从谈起。在熟练掌握PLC基本指令的基础上,再进行一些简单程序的实验,如电机的启动、正反转、顺序控制等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对PLC程序编写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随后,再逐渐加大程序的难度,让学生有一个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最终能牢固地掌握和应用各种指令,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三、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为了使学生的课堂知识真正与实际相结合,为了让学生今后踏入社会,从事专业工作打下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在教学的同时注意搜集当今社会PLC的发展动向及根据一些已毕业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使学生了解到,生产实践中可能遇到不同类型的PLC设备,虽然设备不同,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指令相异,一些具体的细节功能也不同。通过比较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PLC的共性和不同之处,这样他们以后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即使遇到不同类型的PLC设备也不会对具体应用感到茫然。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深深感觉到现场思想必须渗透到PLC教学当中去。于是我们学校根据计划,采取了如下教学手段:(1)组织学生到鑫业集团、桥电电厂等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拉近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业现场的距离,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2)跟校企企业的工程师面对面。学生通过可视电话、3G手机、QQ聊天等通讯手段,可以直接向工程师询问有关技术问题、现场操作程序等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校 法律基础课程 案例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教学改革
引言
法律知识的学习是中职学生走向职场、适应社会的必要过程,因此,法律课程教学成为了中职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教学旨在通过法律课程教育帮助中职学生掌握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法律知识,在自觉遵守法律基础上,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我的合法权益。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更多的法律概念和条文,提高法律问题的分析、解释能力,必须对现有的中职学校法律教学模式进行梳理,总结出各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经验,以便在实践教学中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以提高法律课程教学质量。
一、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中职学校有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不会学或学不会,导致厌学,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考试善作弊等情况发生。有的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认为就业有一技之长即可,更何况法律基础知识课不在升学考试之列,所以此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考核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包括对考试结果的评定和对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的评定,采取百分制计分法,比例是期中卷面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20%。这种考核模式并不适合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国家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来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即会用法,如果采用这种考核模式,就会出现知法不会用法的局面,这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必须改革。
3、教师授课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式落后和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讲课是否生动, 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在讲课时要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中职学校大部分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均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在公检法司实践的机会,接触实践案例比较少,所以讲课中,只能“照本宣科”。另外,讲课的语言不够生动,授课方式单一,光读教材或板书,教学气氛调动不起来。
4、对案例教学把握不当或授课课时比例较少
首先,在很多的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往往会把案例作为实例说明或演示论证,或者通过给学生一些案例来检验学生对学过的原理的掌握情况,便以为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法。实际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配合教学的举例或对事例的分析看作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并不是简单地用举例来对学科的内容进行说明,也不是以案例练习作为讲授内容的补充、辅助手段。
其次, 部分学校刚好相反,是过多滥用案例教学。部分教师试图对本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都采取案例教学,结果将课程规定的全部内容讲授,不能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取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案例、查阅资料、分析比较,过多地占用了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引起部分学生反感,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影响。
最后,实施案例教学选择内容不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究竟哪些法律概念、哪些法律原理、哪些教学内容应当采取案例教学,没有结合教学大纲予以周密的考虑,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草率地选择实施案例教学的环节和内容,把案例教学提供情境的“孤岛化”,很难以有限的案例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二、教学改革措施
1、 讲课要做到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讲课是否生动, 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在讲课时要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要做到观点正确、内容熟练、重点突出、口齿清晰,要精心设计教案, 使讲课如同演剧。例如在进行有关犯罪的案例教学时, 不能单纯展示案情,案例讲述时也不宜过多地渲染细节和介绍作案手段, 一定要向学生充分揭示犯罪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和犯罪后应受的惩罚, 引导学生对案例作深刻地思考, 从而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变为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不仅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临场应变能力, 而且给学生提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协作的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现、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质, 使理论形象化、通俗化, 寓理于事, 提高教学效果。
2、改革课程考核模式,注重对学生行为的考核
针对传统考核模式的弊端,法律基础知识课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不仅要考核知识,还要考核行为。作为教师,除了了解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外,还应走入班级、宿舍,甚至走出校外,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这样,才能对学生作出全面、合理、科学的评价,学生才能更加注重行为的落实。
3、改进教学方式、利用先进教学手段
可以利用多媒体综合式教学,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手段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教学手段已经融入了学校的教学中,在法律课程中应用也很普遍$在法律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符合教学改革的方向,它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并能多角度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在法律课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另外, 注重课件的制作。法律课件的制作要体现法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法律内容应准确无误,交互性好,信息量适当,对一些重点内容可用特殊字体或醒目颜色等提醒学生注意,有利于学生做笔记。在法律课中运用媒体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形式,坚持案例教学法、图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4、提高实践课安排比例,开始模拟法庭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法律课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模拟法庭教学需要实物形态的法庭,这对大多数学校来说并不困难,对一间大教室进行改装即可。中职学校即使不投入太多经费设置较好的模拟法庭的桌椅板凳和其他设置,但一般的配备,只要有座椅,场景设置出来,让学生可以感觉到法庭的实际情形则有一定的效果。模拟法庭的教学应把握如下环节:第一,选准案例。模拟法庭所选的案例不追求故事性,案例以尽可能多地说明实体问题和程序上的全景为佳:第二,案件的适当加工。真实的案件中有的证据是同类证据,在法庭调查的程序上完全相同,此类证据在模拟法庭的审理中就无全部质证的必要,可以减去;第三,分组和进行案件准备。案件准备好以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的当事人,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由于学生亲自扮演某一角色,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中,为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应注意尽量仿真",取得司法部门的支持,场景按照国家有关法庭设置的要求进行,统一着装,体现正式、庄重的氛围;其次要注意事先做好案例的选择角色的分配,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搜集证据材料、分析案情、制作法律文书、熟悉诉讼程序等;第三,模拟法庭审判结束后,老师要注意及时讲评,运用法律是否正确、诉讼程序是否合法等。
5、正确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 合理选用和编写教学案例
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地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并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依照范例教学理论的要求,在对教学大纲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实施案例教学的章节和内容,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案例的选用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既有认知结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准确把握学生既有的经验,才能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案例,并进而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 在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教”与“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教学效果和实践效用, 使学生能正确地行使权利, 自觉地履行义务, 知法、守法、依法办事, 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从而成为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力倡导推行素质教育,但大部分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充当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是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自己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才会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全面,同时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到《四边形》一节时,教师在讲解完四边形的定义之后,可以让学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属于四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然后再放眼校园,由近及远,学生就能说出很多四边形形状的物体,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不同的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将自己想到的四边形一一归类,这样便顺理成章地引入了后面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参与了课堂,而且结合了生活实际,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二、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小学正逐步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等特点,不仅教师教学轻松,最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抓住了小学生爱幻想、爱玩、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完全展开想象,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讲解重、难点上,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如今是一个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已初见成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学生易于接受。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和旋转》一节时,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找到生活中轴对称的图形之外,还可以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经过多次轴对称、旋转变化得到的图案,而且变化过程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形象的动态演示不仅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也加深了对图形变换过程的理解。
三、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则感觉枯燥压抑,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师就要下工夫,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之前,如何设计一段巧妙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精彩的导入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那么这节课便成功了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导入要切实结合所学内容,既要有趣味性,又可以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思考,而不单纯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