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意识形态工作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然而,由于受诸多条件制约,文化馆的主动性发挥还不够,很多时候仅仅起着“上传下达”的功能,在社区文化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馆处于“被动”工作的局面,存在发展上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大概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是经费不足;二是编制不足;三是设施设备不足;四是人才匮乏;五是与基层文化团队和文化骨干的沟通协作没有形成机制;六是上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文化馆上承意识形态起着政治宣传的导向作用,下承百姓起着凝聚民众,培养基层骨干,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等作用,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又是联结百姓的文化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文化传媒多样化、文化内容多样化、群众文化需求多样性的情况下,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文化馆的建设:
1.强阵地、筑载体、搭建发展舞台,坚持公益原则,加大投入,软硬件建设齐头并进。文化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坚持“转换机制、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增强活力”的改革方针。目前文化馆的性质已经毋庸质疑,但如何高扬公益性旗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办馆方向则是今后长期的任务。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公益性设施,重点是“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的投入,这些是保障文化馆开展公益服务的基本前提。
2.抓骨干,带队伍,营造干事创业氛围。近几年,文化馆文化站的决策者们面对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馆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管理人才、专业艺术人才都很欠缺,掌握现代化高科技信息化知识的人才更为欠缺的现实,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使文化馆文化站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作用得到社会承认,首先必须应具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职工队伍。在队伍建设上,文化馆文化站成员在加强自身政治素质提高的同时,应不断加强业务技能的提高,班子成员得掌握有1―2门专业技能。实行目标化管理,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对每年组织举办多少次活动,创作多少件作品,开展多少次辅导活动等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文化馆文化站将这些任务分解到每位同志,使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这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有效地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激活队伍,增强单位内部活力。在抓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的方式上,坚持每周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理论学习,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艺术管理实行垂直领导,以行政管理分块管理为主,采取艺术管理和行政管理适度分开的方式。这种做法有三大优势:一是有利于艺术发展和成长;二是有利于从较大的范围整合人才资源;三是有利于发挥馆站内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次,必须着重解决艺术人才缺乏的问题。文化馆应实行既严谨又灵活的人才编制和使用机制。一是要提高高级艺术馆员名额制。二是对出众的群众文化人才的使用不能囿于学历的束缚,可以破格使用。三是对引进的艺术人才应给予优惠政策照顾。四是编制应按人口比例规划,另外补充人员可根据地方财力,给文化馆编制给予财力支持。
3.夯基础、筑网络、构建基层文化新格局。文化馆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始终应把基层文化网络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深入基层乡镇、村落、社区、企业、学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辅导基层搞好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解决长期以来文化站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的实质问题。形成以县乡文化建设为龙头,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网络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兴办文化事业的新格局。
4.抓精品、搞活动,活跃社会文化大舞台。组织开展社会文化活动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位的文化生活需求日渐迫切。文化馆在经常举办“阵地”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活动的导向作用,与乡文化站形成合力,不断扩大文化活动的范围,提升艺术品位。
关键词:农商行;审计;商业银行
一、农商行的发展沿革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各地的农信社在地方党委、政府、银监等部门的支持下实现了股份制改革,改制成为农商行。这种改革绝非一般的仅仅将名称更换,而是让农信社从本质上与其他商业银行具有了同等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农信社的产权不清晰等历史遗留问题。转型之后的农商行,在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条件下,在“服务三农”的相关业务项目开展过程中具备了更多的话语权与自。
二、农商行审计工作的内容与意义
因为农商行的前身农信社的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缺位等历史遗留问题等影响,农信社在开展相关审计工作的时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范农信社的日常工作,但是一些相关的信贷业务审计工作往往被一直拖延下去。农商行的转型,让这些“捂盖子”的行为失去了存在的环境,无论是基于规范精英的角度,还是基于有效管理农商行自由资产的角度上来说,农商行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的审计工作流程与制度。特别是在涉及信贷业务审核与复核环节上的相关工作,必须视为农商行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杜绝因为一些所谓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导致的信贷业务操作不规范情况出现。尤其是要采用这种制度化和程序化的操作,让审计工作成为切断不当利益输送的必要措施。
三、农商行审计工作中的潜在问题
笔者对于部分农商行的审计工作进行了一定的专项调研,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农商行在规范经营中落实的都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审计工作中也的确暴露出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值得关注。其一,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审计工作出现脱节。目前,农商行的转型工作正在各地逐步开展,在统一行政区划范围内,个别地区的转型工作也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进度不一,从而导致了审计工作很难保持延续性和连贯性,部分程序上出现了脱节。目前,绝大部分农商行没有根据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的要求制定本单位的内部审计章程,标准化建设尚待提高。其二,基层信息整理不准确,导致审计工作出现缺失。农信社的基层网点是商业银行中辐射最多的,而且相关的存贷款业务也大多都是面向农业及农村开展的,受客观因素条件的影响,这些信息在向上汇总的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延迟,导致了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相关内容出现缺失。其三,信贷业务复核不透明,导致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由于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三农”业务已经从种植业向其他涉农高附加值产业进行转型,因此许多信贷业务的资金配比要比初级农业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多。在这个过程中开展的一系列涉农贷款,一部分明显与农商行经营范围内允许的不符。原本这应该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与重点内容,但是在农商行内部工作职能调整的过程中,极少数工作人员出于维护信贷业务业绩的角度上考虑而放宽甚至是刻意规避了信贷业务的审核工作,导致了后续的审计工作仅仅只能针对一些账面信息展开,使得严谨的农商行审计流于形式。其四,行政办公支出超标严重,导致审计工作存在明显阻力。在农商行转型的过程中,的确需要一定的行政办公支出,但是根据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相关规定,这部分行政办公支出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和报备才能落实。极少数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转嫁行政办公列支项目的措施,虚开、增开行政办公支出,因为转型之后农商行内部的管理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导致审计工作根本不能有效展开,存在着明显的人为因素造成的阻力。
四、农商行审计工作的整改措施
虽然在表面上看农商行的审计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意识形态上对审计工作不重视而导致的。有的放矢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提升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与认可程度。首先,明确主体责任,启动审计问责制度。农商行的法人代表以及党组(委)成员,必须对农商行的审计工作提高认识。在上级部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必须首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且必须根据不同的分管工作明确各领导班子成员的主体责任,对于经过审计工作发现的问题,在开展整改的同时,要对主要责任人进行问责。对于完成了内部审计,在上级审计部门开展的审计工作中仍然暴露出违规问题的,不仅要进一步的进行问责,还必须报请上级党委(组)对当事人给予一定的党政处分,如果其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还要报请司法机关介入调查。利用这种高压的措施,让领导干部充分地认识到审计工作在农商行日常工作重的重要作用,让规范日常的业务操作与行政办公成为常态化。其次,借助高科技技术,启动同步审计工作。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建立覆盖整个区域性行政范围内的数据信息中心,实时采集和提取基层网点的信息,虽然其初期工作无论是在工作强度上还是在工作量上都比较大,但是完成了信息整理之后,能够通过数据中心的后台控制,全面的掌握和了解所有基层网点的有关业务与行政信息,无论是对于阶段性开展审计工作还是保持常态化的审计信息预警都是十分便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农商行的审计部门为了缓解基层网点人员配备不标准的情况,可以借助同级以及上级部门审计部门的配合来完成此项工作。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基层网点之间的工作量与功过内容也存在和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制定数据中心审计信息预警初期,要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划定出一定的浮动范围。
这样能够让农商行业务工作在完成常态化审计的同时,在进行周期性审计的时候对重点信息进行梳理和复核就可以了。既能够降低日常审计、分析、监督工作的强度,也能够为周期性审计工作指明重点方向。然后,健全业务流程,启动报备复核程序。农商行目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而中间业务在各项业务中所占的比重却很小。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存贷利差的减少促使了农商行必须进行创新。在这一个延伸与收缩的过程中,审计部门应该向信贷业务部门提出规范信贷业务程序的指导性意见,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在于根据不同的管理权限来设定不同的信贷审批业务权限。这样一方面让工作人员明确的认识到了自己的责权利与任务,一方面也清楚的认知了自身的业务权限,能够最大程度的让具体经办人员减少违反审计工作操作的可能性。如果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信贷业务的相关信息,不仅要上报上级部门,还要对同级的审计部门进行报备,有必要的情况下,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意见以及查找到的审计线索,评估采取复核审计的风险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逐步的推广审计工作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先进工作经验,让工作意识渗透到审计工作的所有环节中。最后,建立监督机制,启动离任审计工作。
原则上来说,离岗审计工作是针对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开展的,但是由于农商行在转型过程中情况比较特殊,因此审计工作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向有关部门提出对重点岗位和人员采取离岗审计工作。对于其中发现的违纪线索,根据不同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涉及违法犯罪的,应交由司法机关进行处理。这其中要妥善处理好的是对“事”与对“人”的区别。离任审计工作之前要对“人”完成有效评估,然后再对“人”做的“事”完善内控管理。无论是哪个环节上,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在妥善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也要按照相应的审计工作程序完成逐级、逐项的汇报。通过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让离任审计工作成为有效加强内控管理的一个常态化措施。
五、农商行审计工作展望
在农商行刚刚完成转型之后就明确提出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是对所有农商行干部群众的一种警示,更是一种保护。自上而下的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工作,不仅能够确保农商行的业务有序开展,更是让农商行在为三农服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下一步的农商行审计工作重点在于将日常审计工作与周期性审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建立与健全相关业务流程的同时,把审计工作贯穿到农商行的所有业务中。
六、结语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为农村经济服务是农商行的立足之本,规范农商行的相关工作是开展审计的根本,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让农商行的审计工作成为行之有效的服务“三农”一个重要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乐荣,蔡建领.商业银行“存款失踪”案件的内部控制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6,(01).
[2]胡春麟.农商行贷款合同纠纷及风控对策[J].中国农村金融,2016,(01).
关键词 多源流 “村村通”公交 政策分析
闵行区积极推进城乡巴士线路网络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自2008年起制定了《关于发展闵行区公交城乡巴士路线的指导意见》《闵行区“村村通”公交实施意见》等政策,先后新辟和调整20条城乡公交线路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全覆盖。
一、多源流模型分析框架
多源流模型由美国金登教授于1995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一项政策的制定有着三种源流,当三个源流汇合到一起的时候,政策的问题才会变成政策议程,这个时间节点称为“政策之窗”。这三条独立的源流分别是: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首先,多源流框架不仅是解释政策过程,还可以解释整个政策形成过程。其次,多源流分析在政策比较研究中同样是适用的。第三,分析单元的变化,即试图将单一问题模型化。问题流主要指社会现象如何被定义为社会问题,问题所要包含的各种因素,问题逐步演化的过程等等。政策源流是指针对某一政策问题周围漂浮的多种意见和主张,这些意见和主张是由政策共同体中的成员提出的。政治源流是指譬如公众情绪、利益集团间的竞争以及政府的变更等因素构成的。三大源流彼此独立,各自拥有其运行规律,当三大源流共同作用的情况下,把握住“政策窗口”打开的机会才会被提上政策议程。
二、闵行区“村村通”公交的多源流分析
(1)问题流:闵行区作为上海的一个行政区县拥有人口250.8万,行政区划面积370.75平方米,其村民委员会有138个,居委会379个。2008年时,仅有村级公交5条。作为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的公交车,存在长期投入不足,发展水滞后的问题,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的出行次数也逐步增加,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客运需求也呈快速增加态势。从闵行区办了解的信息显示2008年共收到关于农村交通类60多次,其中最多的还是交通出行不便,交通等候时间长,站台设置不合理等。
(2)政策流:“三农问题”反复被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5年10月《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的公交问题也达到了高度重视。上海市先后出台了《上海市2007-2009年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发展公交城乡巴士线路的指导意见》,闵行区在政策出台前对区内农村公交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听证会,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的意见,并且根据现行试点的嘉定、松江、临港等地区进行了考察。从财政、税收上对农村公交线路予以政策扶植,以支持公共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是得到公众的支持,根据区建交委调查和问卷的信息,对于农村公交具体的实施方案,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赞同。
(3)政治流:政治流是政策议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国民情绪、压力集团的竞争、选举结果、意识形态等因素。农村交通政治主要由国民情绪构成。国民情绪主要是城乡公共交通不足成了滋生“黑车”的土壤。“黑车”主要出现在城郊接合部,主要是交通无法覆盖或者覆盖不完善的地方,随着“黑车”规模的不断发展,整治问题成了城乡公交建设的一个新问题。2009年9月闵行区“钓鱼执法”案件,导致极大国民情绪不满,也从一方面反映了“黑车”难于整治,而整治关键还在于“疏通”和建设城乡交通体系,减少“黑车”的需求。
(4)政策之窗。三条源流的交汇,“政策之窗”打开,由区建交委、区财政局、区规划局、闵交公司组成调研小组对“村村通”项目进行调研拟定相关政策,2008年制定了《关于发展闵行区公交城乡巴士路线的指导意见》《闵行区“村村通”公交实施意见》等政策。2009年和2010年将“村村通”项目列入区政府重点实事工程。
三、政策实施论证
闵行“村村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线路上来看,2008年划归5条线路初步增加到2011年20条线路;从车辆配备上来看,从31辆车增加到135辆;从站牌设置来看,从154个增加到663个。“村村通”年运营里程、实际运营班次大幅增长,但也发现了如下问题:
(1)与设定的绩效目标存在差距。至2011年底“村村通”目标完成情况,与全区公共交通设定的指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且百公里人次呈现下降的趋势,公交的承运能力还未达到期望的绩效水平。2010年度和2011年度,根据设定的“公共交通亏损补贴”项目客流量绩效指标分别为百公里人次234次和242次,但“村村通”项目2010年和2011年的实际客流量仅为百公里人次155.16次和147.75次,未到达两年度设定的绩效指标。即使考虑“村村通”覆盖的农村化地区客流相对稀少的先天不足,其承运能力还是未能全部有效发挥。
(2)班次时间间隔较长。首先,从乘客反馈的调查问卷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班次间隔和高峰时段班次分别占35%和29%,班次间隔作为需要改进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其次,在上海市交通管理局的《关于发展公交城乡巴士线路的指导意见》中对班次间隔有明显要求,对高峰时段间隔要求不大于10分钟,对非高峰时段间隔要求不大于30分钟。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高峰时段准点率42%,非高峰时段准点率68%。
(3)站牌管理滞后。站牌很显然属于公共交通一部分,由于制定政策时并没有单独去考虑相关的绩效指标和要求,发现多处站牌管理上跟不上,如XX2路鲁南路站和XX3路跃农村站站牌丢失。XX7路线路调整后,已不再行经鲁汇、先新路三鲁路、先新路共青路等站点,但并未换新牌,标示的仍是调整前的线路走向,给乘客出行带来不便。
四、对策和建议
(1)优化线路提高运能。一是要在线路上优化,对于有些空跑严重的时间段班次进行优化,可以采取大小交路运行的模式。二是采取大小车的方式对无法在现阶段提高运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三是采取提高服务水平的方法,建议一套科学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
(2)优化班次引导潮汐。首先对于潮汐现象,主要集中于上下班人群,首先,应该提高班次,对于线路的客流量月情况进行采样分析,找出潮汐现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班次。其次,要进行深化设计,主要是根据换乘地铁、上下班时间、换乘公交等时间进行分析,研究人流潮汐的点出现的位置,对班次的运行时间进行设计。
(3)加强政策配套措施。在“村村通”政策出台的同时,其他配套政策上明显落后于“村村通”发展,作为公交附属物站台的管理和公交车行驶的载体道路上,短板现象严重,对于站牌的管理、道路的养护等,要根据公交体系的发展进行完善,特别是在后期运营上,维护费需要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4)创新经营提高绩效。除了财政补贴,应该在创新经营上下功夫,一是结合“现在热门的支付方式”如“滴滴打车”模式,在支付上建立二维码支付体系,利用公交平台抢占客户。二是在广告方面可以进行车辆整体的3D广告设计,对于公交这样一个流动穿梭于城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投放目标客户群体。三是利用现有的车辆监控平台与手机app相结合,开发实时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时刻软件,提高运行线路上客流量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项目经营的绩效。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 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丁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陈请.绍兴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与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为期三天的全县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今天就要结束了。几天来,大家牢牢围绕“高举旗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一主题,采取精读原文、专题讲座、研讨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11个乡镇和县直13个综合部分的负责同志作了重点交流发言。由于大家会前做了认真思考和预备,所以提出的一些工作思路和措施都比较好,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纵性,对做好今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概括起来讲,这次研讨班的收获主要有四点:一是通过学习,大家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华、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了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大家的思想熟悉又有了新的进步和更新,在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题目上形成了共叫,进一步认清了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机遇,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三是通过研讨,大家对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更加明确清楚,找准了工作的切进点和努力方向。四是通过抓领导干部学习,以此促进和带动了全县理论学习的不断深进。可以说,这既是一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班,又是一次经济社会发展的研讨会,更是一次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动员会。下面,我围绕这次研讨班的主题,结合全县工作实际,就如何继续深进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各项工作,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对全县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工作情况的扼要回顾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党政组织按照中心和省、市、县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当作头等大事和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高度重视,突出重点,区分层次,全面覆盖,领导干部系统学、党员干部重点学、职工群众普遍学,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可以说,学习理论的风气,*讨论的风气,开拓创新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在全县范围已经形成。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努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解放思想,进步熟悉,指导实践,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部署周密。县委先后下发了《关于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县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的安排意见》等文件,对学习工作进行了专题安排部署,并通过督促检查和通报交流,使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任务在各个层面得到了认真落实。县委中心组和县直29个基层党委、总支中心组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头学、坚持学、认真学,影响和带动了面上的学习。可以说,开局良好,并且呈现出了一个稳步推进,深进进步的好局面。
2、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全县各级党政组织严厉学习纪律,严格学习制度,形成规范要求,采取抓中心组、办培训班、开展宣讲辅导、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理论对谈和理论宣传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深化了学习效果。普遍做到了系统学习与重点学习结合,集中学习与深化进步结合,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结合,学习理论与解放思想结合,保证了学习的质量。县上和乡镇及县直大口系统共举办各种层次的学习班67期,培训骨干近7000人。开展宣讲辅导70多场,组织“走向基层理论对谈”活动130多场,听讲群众达3万多人。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制作专题,宣传各单位、各行业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经验、新典型、新进展和新成效,为兴起学习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注重实际,指导实践。通过前一段的学习贯彻,一方面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在学习讨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上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基层单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具体规划和落实措施。另一方面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各级干部迈开双脚,走出机关,深进一线,靠前指挥,扎扎实实干工作,实实在在抓落实,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的工作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总的看,前一段全县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的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成效也很明显。但是,实事求是的讲,按照中心的要求,我们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解领会和熟悉把握上还不够到位和全面,在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上还存在不少差距。因此,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建设长远发展,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熟悉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二、同一思想,进步熟悉,再掀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
当前全县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深、学透、学扎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用最新理论实现最优武装,用理论思维解决实际题目,实现思想上的大解放,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因此,必须把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引向深进,在全县范围内再掀学习贯彻的新*。
第一,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回答了我们党领导改革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题目和现实题目,开辟了的新境界,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心《通知》指出,学习十六大精神,核心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引向深进,最重要的是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夸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看,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因此,全县各级党政组织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熟悉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是坚持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宝贵财富倍加珍惜,作为科学真理认真学习运用,作为根本方针长期坚持,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围绕主题,把握灵魂,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在学习贯彻中要从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进手,牢牢捉住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同本乡镇、本部分、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捉住重点,深进研讨。在学习贯彻中要着重领会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领会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熟悉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二是要领会和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华,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是要领会和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注重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内在联系出发,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熟悉。四是要领会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题目。五是要领会和把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六是要领会和把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两个务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通过学习,把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同一到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要求上来,同一到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同一到抢抓三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加快经济发展上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在解放思想中同一思想,在同一思想中凝聚气力,激发工作热情,增添工作干劲,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第三,捉住关键环节,深化学习效果。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决不是形式上的要求,也不仅仅是规模声势方面的要求,新*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提出来的。因此,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不能只是一般的往喊,也不能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更不能搞纸上谈兵,只说不动。要采取有力措施,牢牢捉住一些关键环节,才能深进、扎实、有效。这方面,我觉得要突出抓好五个关键环节。一是抓“龙头”,重点搞好领导干部的学习。主要是中心组,包括县委中心组和基层党委、总支中心组。要从县委中心组做起,严厉学习纪律,严格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亲身抓,做出表率,进一步进步中心组学习的质量。二是抓单位,认真抓好干部职工的学习。各乡镇、各部分、各单位必须落实党团活动日和政治学习日制度,做到有计划、有制度、有材料、有笔记,保证时间、职员、内容落实。宣传部、组织部要继续坚持督促检查学习情况的一些好的办法和措施,比如抽查单位、抽阅笔记、情况通报等,加强面上学习活动的督查、指导和治理。三是抓骨干,开展集中培训和轮训。县上最近将连续举办4期科级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班,加上上半年已经举办的3期,将把全县副科以上干部全部轮训一遍。下一步,县委党校和乡镇党校要公道设置班次,搞好集中培训。县委党校重点抓好中青年干部、企业法人等方面的培训;乡镇党校主要搞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村经济带头人、群团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工青妇和县直大口党委、总支也要根据各自特点和行业实际办班培训。通过上下联动,力争在今冬明春把全县各级干部普遍轮训一遍。四是抓宣讲,引导组织好群众的学习。宣传部、组织部、党校要组织气力,深进基层单位和农村社区开展宣讲辅导和理论对谈活动,扩大学习的覆盖面。五是抓*,强化理论宣传。新闻媒体要发挥上风,通过开辟专栏、制作专题等形式,加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份量,形成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习贯彻的新成果促进经济社
会的大发展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键在于谋大事、解难事、办实事。
(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聚精会神找事关经济发展的大事
怎么样谋大事,谋什么大事,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加快发展的重点放在做好“*”四篇文章上。也就是立足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以煤炭开采、硅铁冶炼、铁矿精选、水泥加工为主的重产业,走项目带动、规模扩张、团体经营的路子,做强“*色文章”;立足丰富的草场和秸秆资源,走大户支撑、大场带动、千家万户进军羊产业的路子,做大“*色文章”;立足广阔的山区土地,捉住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重点扩大沙棘、枸杞、山杏为主的经济林种植面积,新上以沙棘系列保健产品为主的深度加工项目,走生态环境治理、后续产业培育的路子,做深“*色文章”;立足已形成规模的油料、啤酒大麦、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走区域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路子,做精“*色文章”。这四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构建以产业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推动城镇化、工农一体、良性互动的经济格式,涵盖了全县城市经济、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做好这四篇文章,就是捉住了加快发展的“牛鼻子”。捉住了这个“牛鼻子”,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才能使县域经济健康持续稳步地发展,才能在实践中真正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解放思想干事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如何做好这四篇文章?我看首先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快产业化进程,把振兴地方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产业强县战略,这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希看所在,也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应有之题。近几年来,我县地方产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主要是我们结合实际,不断深化对县情的熟悉,确立适合县情的招商引资思路,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转变工作职能,进步办事效率,使产业经济发展在引资新上项目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往年以来,我们先后引进20多家外省客商,来我县投资、合作、租赁办厂,协议引进资金1.5亿元,到位资金8000万元。利用外资新上和技改产业项目17个,其中当年兴办投资上千万元、利税过百万元的企业3个。实践证实,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有项目才会有投资,有投资才会有发展,有发展才会有就业,有就业才会有税收。没有项目,一切都无从谈起。抓项目,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抓好西部大开发政策鼓励的项目。现在,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的开发重点有三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涉及西部重大资源开发,有一定影响的资源转换的重大项目。从今年开始,国家重点投资的方向也有三个方面,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普九”教育五年完成和农村“六小”工程,所以,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项目意识,下大功夫抓好项目建设,谋求加快发展。要切实抓好在建项目,按照计划进度,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工作质量。尤其对没有达到预期建设进度的项目,要认真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抢时间、抢速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推进,确保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同时,项目要分层次性,今年年底必须开工的是什么项目,“十五”期间后两年必须上的是什么项目,“十一五”期间预备上的什么项目,都要心中有数。当前,要及早做好明年项目的前期预备工作,对*煤田开发、5万吨啤酒麦芽、*2号焦炉焦炭生产线扩建、*5万吨高烹油、3000吨冻干牛羊肉加工以及5000吨淀粉、10万吨高岭土生产线等重点项目,要做好前期预备、考察论证和立项报批等工作,力争明年在项目建设上有新突破。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乡镇、经济主管部分的负责同志,要下更大的力气,花更多的精力,真正成为抓项目的能手,在全县形成高度重视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以项目拉动投资增长,以项目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和富有生机活力的项目带动工作机制。
(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尽心尽力解事关全局的难事
发展草畜产业,大搞劳务输出,实施退耕还林。草畜产业方面,要以百万只羊产业基地建设为目标,继续组织实施“万千百”羊产业开发工程,做大种羊繁育,每年引进小尾冷羊等良种羊2万只以上,进一步加快改良步伐,进步羊肉品质,实现数目膨胀、质量进步、档次提升。通过干部担保贷款、以羊放贷、以养还贷、市民投资分红、农民投劳取酬等方式,加大羊产业的投进力度,年投进资金1000万元,力争使羊产业发展有一个新的突破,人均来自羊产业中的收进达到800元以上,使羊产业真正成为大农业内部的“当家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退耕还林是增加农民收进、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往今两年,我县共退耕还林25.6万亩,加上马场6万亩,退耕还林面积达到32万亩,即是再造了一个大黄山,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假如按这样的速度,我县退耕还林几年之后将达到100万亩,按兑现粮款的实际数据核算,是一个数亿元的大项目。因此,各乡镇、林业部分要进一步同一思想,进步熟悉,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以“两线两片四滩”(“两线”即以祁连山、龙首山为主的封山育林;“两片”即以大黄山为主的退耕还林和以县城为中心的生态林营造;“四滩”即以*堡滩、*、*、*堡滩为主的退牧还草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坚持“四个先退”(即林缘地带先退、林地上开了“天窗”的先退、沿山贫困乡村先退、荒山荒滩多的地方先退),力争明年退耕还林25万亩,为沙棘产业开发和百万只羊产业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使生态林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后续产业。劳务输出上,采取领导抓、能人带、信息引等多种措施,变潜伏上风为现实上风,变资源上风为产业上风,变比较上风为竞争上风,使全县劳务输出向成建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力争年输出劳动力5万人(次),劳务收进1.8亿元,使劳务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型产业、农民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同时,劳务和劳动社会保障等部分要加强协调配合,搞好调查摸底和督促检查工作,依法严厉查处恶意拖欠、剥削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保障民工的正当权益。
全县各级党政组织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民之情,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把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作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的主渠道,积极兴办社区服务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下岗失业职员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自主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强职业先容、职业指导、就业援助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鼓励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镇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严格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不断进步参保率,强化征缴工作,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镇低收进居民都能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各级党政组织的主要领导和分管此项工作的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落实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未雨绸缪,超前工作,认真落实县级领导接待日制度和重大矛盾纠纷定期排查、会议交办、挂牌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继续实行联查、联调、联治,把题目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同时,认真做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切实解决他们反映的实际困难。对符合政策规定、能够解决的立即解决,对不符合政策规定、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讲清政策,做好说服工作,决不能推诿扯皮、置之不理。
(三)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
群众的事无小事,事事牵动人心,事事关乎大局,群众对干部的评价终极以能否为他们谋利益、办实事为标准。因此,事关全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事,我们必须办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我们一定要办;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门题目,我们尽不马虎。只要一心一意办好事,就能赢得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在水利建设方面,全力组织实施好寺沟灌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人饮二期工程、日协贷款节水工程,积极争取新上三十六道沟水库加固、牧区水利工程、小水电代燃料项目、马营河大型灌区改造、黑河二期综合治理、李祁输水管道工程等节水型社会重点项目,从根本上改善我县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交通建设方面,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突出高等级公路和通乡公路建设,完善路网,逐步进步路网标准和通达深度。加快*阿路、*路、*路、李*路、*路、*路等县乡公路改造,进步等级标准,实现县乡(镇)通四级以上公路。积极支持做好*铁路*电气化改造、*一级改高速在我县境内的工程建设和*段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两横六纵”公路网和横贯东西的电气化兰新铁路复线为主体的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积极争取立项,尽早建成*货运中心,使之真正发挥市场流通“旱码头”的作用。能源建设方面。全面完玉成县农网和县城电网改造步伐,在新建110千伏变电站的基础上,继续创造条件,争取再建一个330千伏变电站。结合国家重点工程,重点抓好*煤田和*煤田开发。积极争取建设*梯级水电站和*水库坝后电站。进一步改善电网结构,进步运行质量,扩大电网输送和供给保障能力。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城区房地产开发和农村住宅改造为重点,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
四、抓今年、备明年,推动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这次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我省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科学分析面临的形势,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重点,强化措施,着眼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足于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潍坊市素质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这次会议在潍坊召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此我们谨表示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尽快把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优先发展教育,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努力在武装头脑、提高素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狠下功夫。
以十七大精神推动教育工作,首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上“开花结果”。素质教育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又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又是教育的本质和主题。当前特别需要大家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全省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顺利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家和地区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竞争,高素质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我省有9310万人,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资源。优先发展教育,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和人力资源强省,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专门人才,加快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为实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本质和主题。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说“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陶行知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中外教育家这些精辟深刻的论述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全体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大力宣传、全面推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大力推动者、坚定实践者。
(三)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当前,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所以说“天时”,是因为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法律规定。党的十七大立意鲜明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之所以说“地利”,是因为教育总体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们一心一意抓教育教学改革、一心一意抓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打造起广大学生多元成才的“立交桥”,升学竞争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之所以说“人和”,是因为从当前社会氛围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省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早在19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招远市被李岚清同志誉为素质教育的“源头”。全省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全方位育人体系初步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新课程体系全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考试制度的“指挥棒”导向作用初步显现。目前,素质教育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四)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尽管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迈出了新的步伐,但素质教育依然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难点、热点和重点,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不按教学计划开课,不按教育规律教学,不面向全体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多样性发展空间减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拼时间、拼精力,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学生体育活动偏少,身体状况较差,健康成长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初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8%、76%。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力度还不够,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不少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把素质教育当成“软任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倾向。总体看,应试教育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素质教育的实施依然困难重重。
新时期、新形势对教育事业赋予了新内涵、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正视问题,抓住机遇,知难而进,以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把教育工作的重心切实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努力开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实施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创新为突破口,积极解决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着力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工作重点是抓好“五个一”。
(一)构建一个体系——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古人说“先立人后立学”,指的就是德育的重要性。先生曾讲“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助其为恶,无益也。”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大家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下降、社会责任意识薄弱、艰苦奋斗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纪律观念不强、心理健康发展能力降低,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道德教育的苦果、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恶果。我们讲德智体美,“德”是首位,“德育”乃是教育之“本”之“源”。正如先人所说,一个无品无德之人,既使有强健的体魄、超人的智力,也不会是一个合格人才。所以,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重点,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校长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负主要责任,确保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要健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全面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的联系。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深化一项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在任何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被置于国家层面来推进,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工程。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推动以提高未来国民整体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也于本世纪初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解决传统学科知识繁难偏旧、德育与生活与学科教学脱节、忽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重复记忆式学习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尽快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要配齐师资,保证开课率。任何学校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不开课、开不全和随意删减课时。要特别加强农村学校课改工作。农村学校是课改的薄弱环节,各级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育,在师资、设施配备、课程开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确保城乡能够齐头并进。要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抽样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74.6%的学生认为体质差是由于体育锻炼不足。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各级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快乐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底。
(三)创新一种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方法,“重知识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提高并重。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二要构建实践教育模式。欧美国家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强,这与他们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性学习,增强体验,活跃思维。要创新思路,科学规划,逐步实现每个城区、县(市)都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三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广大教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平等对待,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务实创新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环境。
(四)完善一项制度——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是教育的“指挥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总理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素质教育先进地区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比较成功、比较科学。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学校经常性评价和考试选拔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一要进一步改革学生日常学习评价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所有中小学都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要严格禁止各种不必要的统考,成绩评定提倡实行等级制,减轻“分分必争”带来的压力。二要进一步改革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我省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面,今后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全面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取代中考成绩录取新生,逐步将大部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三要进一步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保障高中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要进一步严格考风考纪,确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全面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四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原则,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去年,我省开始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在高校招生录取标准多样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要认真进行总结,进一步加以完善,比如可以考虑调整投档内容,延长阅档、录取时间,给学校以充足的时间阅读素质评价报告,确保这项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各省属高校要重视这一环节,成立由专家教授参与的学校录取工作队伍,突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录取中的作用,力戒录取工作的简单化。要继续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区分开来,减轻学校的升学压力。高考考生的成绩等信息属考生个人隐私,除招生录取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都无权掌握全部考生信息。省教育厅、考试院要采取措施保护考生的个人隐私,除通知考生本人和相关录取单位外,不得将考生成绩等信息提供给任何非相关单位和个人。
(五)打造一支队伍——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文明圣火的传递者、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古往今来,人们公认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看似平淡的职业,从来都意味着神圣、光荣、责任、奉献。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要构建好四个新机制:一是构建教师管理新机制。要深入推进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尽快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竞争环境。要积极推行结构工资制,建立优秀教师津贴制度,优教优酬,能者多得。二是构建校长管理新机制。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依法落实校长的办学自,大力推行校长聘任制、负责制,逐步实行职级制,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三是构建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统筹城乡资源,建立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要尽快实现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严禁使用代课教师。四是构建教师及校长培养培训新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将教师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全员培训机制,完善教师岗位成长机制、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继续实施“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促进全省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作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心,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热情,组织更多的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切实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先导。目前有一种倾向十分有害,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抓教育工作简单化、片面化,只关心升学率高低,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这极大地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消除这种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评价一个地区、部门、学校的教育政绩,首先要看是否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事业是否全面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是否全面推行,学生是否快乐健康成长。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在媒体上宣传炒作升学率,不以分数、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不以升学率论英雄,引导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坚持优先发展,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条件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总书记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各级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继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真正做到优先发展、支持到位。一是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园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在县域内师工资、各种津补贴发放标准,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二是全面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尽快出台《**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推动各地学校公用经费、师资配备、设置与规划、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等达到省定标准,促进办学条件的整体提升。三要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硬件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今年国家将进行验收。各市要加大力度,在强化使用上下功夫,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加强管理监督,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强化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要严格按照《**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要求,切实负起监管责任。一是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我省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评估和质量监测工作刚刚启动,要加大力度,积极推进,不断完善,保证评估和监测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二要加大办学行为违规处罚力度。对违规办学行为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决不姑息,确保基础教育沿着健康轨道运行。三要强化督导评估。今年省政府将进行首次素质教育专项督导评估,把督导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大众日报》、《**政报》公布。各市要建立素质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素质教育工作的督导、考核和监督,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检查方式。
关键词:提高收入水平;分配正义;收入差距;实现机制;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1-0067-06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而分配正义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方面,为了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协调社会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正视现阶段我国的分配正义问题及其实现。
一、分配正义问题的当代厘定
总体上来讲,我国的分配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调整正趋向合理,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变化主流是积极而有效的,市场也在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作用。但同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收入不平衡、分配差距扩大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社会矛盾相当严峻。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从已经从过去一个分配差距很小的国家跨入分配相当不平衡国家的行列,分配差距拉大的速度之快,为全球少有。人们在享受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社会分配差距拉大,分配不公带来的巨大落差和巨大压力。特别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和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已经越来越接近民众心理承受的最大限度和社会稳定的最低临界点。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分配的严重公平,严重影响了人们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劳动效率的提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安全,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市场经济的沿革和发展表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固然离不开因素复杂的经济基础,但与正义精神相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丰富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更需要民主的社会政治条件,需要良好的文化道德资源,更需要丰厚的社会伦理基础。所以,要改变目前我国社会的不平衡现象,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要有公平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安排,
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活动运行中的分配正义。
1.分配正义概念的梳理
分配正义的内涵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不同社会制度而有所不同的。这是因为,人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人类对分配正义的追求也是具有历史性的,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分配正义问题的内容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从来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最终的、绝对的、永恒的分配正义。同时,分配正义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也具有不同的涵义和特质。所以,分配正义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制约的。分配正义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意义。广义的分配正义既包括社会中的基本自由权利如何安排,也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如何调节。狭义的分配正义概念则仅指广义分配正义概念中的第二种含义,即指经济利益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分配与调节。
分配正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解。对分配最原始的理解是指分配结构的公平,含有平等、平均的意思。这是一种绝对的平等观,追求的是人类社会无阶级、无差别之分的分配正义。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同”理想和古希腊斯巴达时期盛行的平均主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写照。
进入市场经济发展时期,人们对分配正义有了新的理解,人们认识到起点平等和过程平等的重要性,追求一种分配原则和方式的公平,同时肯定了分配结果的不平等、有差别是一种必然的、合理的存在。强调市场主体意志自由、个人权利不可侵犯和机会均等等长期居于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公平观的主流地位。
20世纪30年代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打破了市场万能的幻想,由于市场本身的不平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使人们对早期市场经济的分配理论进行了反思,主流意识形态由崇尚自由放任的自由经济转向崇尚政府宏观调控,人们从社会整体福利公平分配的原则出发,相应地建立了一套诸如“公平”“公正”等新的伦理原则。这个时期的分配正义思想以美国的罗尔斯为代表,他的分配正义思想超越了平均主义和功利主义,引起包括伦理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领域学科的关注。
广义的分配正义并不是经济过程的一个环节,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分配正义所涉及的范围就不仅局限于狭隘的经济物品的分配,而是涉及权利、机会、福利等一切社会基本公益品的分配。
总的来说,随着经济活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独立化,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涌现,分配正义理论也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人类对于分配公平的探索是一个历史过程,每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在现代社会里,分配正义理论消除了哲学和经济学长期以来存在的隔阂,打破了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经济学话语和政治权力话语的垄断,为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思考方向,已经开始渗透到公共政策的各个方面。
从制度视角来解读,分配正义是一种制度正义,主要体现在经济制度和体制、国家和社会经济职能的伦理本质上,是现代社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分配正义的内涵远远大于收入的分配,它关系到各种社会基本资源在人与人之间、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分配,这些分配又决定了此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收入分配等,所以,从制度层面理解,分配正义就是要通过制度安排实现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或群体之间的合理配置,使人们对自己的所得及自己与他人所得之比较感到均衡,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于“分配是所有社会冲突的关键”,因此,中国的社会现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分配正义的制度设计。
2.分配正义概念的界定及其现实理解
分配正义更多的是一种程序正义,多从确认人们所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如何分配的过程与方式来理解。分配正义能否实现,分配的公正与合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至关重要。这不仅在于它的手段性——直接影响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积极性,而且还在于它的目的性——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
从最简明的意义上来理解,分配正义的实质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现实工作中付出所劳,各得其所。当前我国全社会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在很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其中,坚持并实现分配的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所以,从最深层意义的上来理解,社会主义分配正义是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文明的核心内容,分配正义首先是一种制度正义,并主要地体现在经济制度和体制、国家和社会经济职能的伦理本质上,其表现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安排和处理,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能够得到正确处理,分配公平和正义能够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
二、现阶段分配正义问题的深层透视
——以河南为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中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现,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最为深远。这是因为,城乡居民涵盖我国居民的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反映了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总体水平,其他收入差距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关。
1.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比较与问题分析
近两年来,虽然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稳步增长,河南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全省居民从全省及至全国的经济增长中分享了一定的经济增长成果,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在缩小,但是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先进地区的居民收入相比,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经济增长的同时,如果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部分群体收入的停滞及至实际收入下降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和解决,不仅会影响河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全省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
根据相关年份《河南统计年鉴》,相关年度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绘制。
一是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比较明显。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全国一样一直呈现二元性特征,全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的增长一直高于全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3年达到3.1,此后一直处于3倍左右的高位,直到2008年达到惊人的3.4。2009年以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加快,特别是2010、2011年,农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这个比率有所缩小,但仍在2.7以上。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少超过2,基本都在1.5以下及至更低。所以,尽管近年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略有缩小,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仍比较明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二是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构成的差异显著。从收入构成上看,近5年来,在河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城镇居民的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比例显著较高,其次是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较低;而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中,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对比中,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农民只有经营性收入高于城镇居民。
从总的来说,收入构成方面,河南城乡居民差距最大的部分是转移性收入,其原因在于城镇居民的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占了主体,可见城乡在养老保障方面的巨大差距,这也是造成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2011年,这种差距呈明显缩小态势,说明河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多为进城打工所得,其收入低源于其就业渠道的狭窄,因此,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加大农民的养老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力度,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基本途径。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虽然高于城镇居民,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因其比重不占主体,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力有限。
2.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征及解释
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个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现阶段,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滞后于GDP增幅,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两者差距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同河南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正相关。随着的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活力的增强,以及技术进步在工农业中的作用不同和制度安排上的“城市偏向”,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稳定,一度缩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直至2008年达到3.4︰1。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的更多、更隐秘的福利性收入,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比反映出的数字更大。近两年,由于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措施的加大,农民的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得到的实惠普遍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出现缩小的好势头,但是从绝对量上来讲,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巨大鸿沟仍然存在。
二是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差距上的反映。河南与全国一样,“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因而城乡经济发展始终存在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就如影随形。这种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而发生变化,进而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变化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另外,多年来,国家在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和劳动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城市偏向”,也加剧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从而反应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上。
三是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其人力资源素质差距密切相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已经不仅仅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商品价值的创造越来越多的源于创新劳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收入的高低。因此,现阶段存在的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现象在较大程度上是劳动者个人素质差异特别是受教育程度差异的反映。教育与职业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拥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总是容易向城市聚集、总是倾向于向收入水平较高的部门流动,而农业作为一个传统经济部门,其收益水平只是一个“糊口”的部门,大量农村素质高者向城市的移,导致农村低学历、低文化素质人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进而低收入者也就越来越多,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就难以缩小。
3.河南居民行业收入差距与分配正义的分析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极其迅猛,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从1980年的第八位到2010年的第二位,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变化是显著而卓越的。但是人口众多的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人均GDP水平落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不高,财富分配不均日益加剧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行业收入分化问题突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据有关部门测算,在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中,有20%是由垄断行业带来的。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越来越突出。河南也不例外。
(1)河南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状况。河南的收入分配不均衡问题也表现在行业收入差异巨大上。“十一五”期间,河南行业收入不仅差距更大更趋于严重,而且财富还不断向垄断行业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河南全省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不是很明显,收入差距主要显现于城乡居民之间。垄断行业如金融、电力、电信等的工资水平与非垄断的如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差别不大,但是自2000年以来,通信、电力、金融、烟草等垄断行业的收入暴涨,“畸高”不下,2010年垄断行业的平均工资已经是一般制造业工资的2到3倍。而且,年平均工资收入排在前5位的多是“三高”行业,即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垄断性行业。排在后5位的则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市场竞争性行业为主。如果加上更多、更隐秘的行业福利性收入,实际中的行业差距要比用行业工资水映出的收入差距更大,且呈逐年扩大之势。
(2)河南行业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高收入行业的收入的快速增加以及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反映了河南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向比例协调和知识化迈进,有由于社会成员所拥有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的质和量的差异等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职工收入水平分化严重、差距明显,也与职工“身份”的不同、所处行业的不同以及收入分配调控政策的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直接关系,一些高收入行业属于垄断经营,获取行业垄断利润成为这些行业收入高的重要因素,这是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让每个劳动者公平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的,实质反映了身份歧视和机会上的不平等,促进有效竞争和执行反垄断政策应成为政府加强对收入差距调控的重要手段。影响改革以来收入分配的因素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其中二元结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是历史遗留的老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户籍改革制度的松动、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解决,等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不同阶层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将取代二元结构成为影响收入分配的最主要因素,或者说将成为导致现在收入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不同阶层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的更不利的因素。所以,今后政策的着力点在继续致力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同时,也要加大缩小不同阶层间收入差距的政策力度。河南作为1亿人口的大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均水平偏低,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难度更大。而收入分配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是推动改革和利益调整的关节点,也是改革和调整的难点。要根据河南省情,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创造性解决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解决不同行业、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分配正义的
路径思考实现分配正义是一项巨大而繁重的民生工程。首当其冲地就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而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涉及方方面面,很多体制性弊端不是短时间内也不是出台一两个改革方案就能解决的。正视经济社会中分配不公的严重性,提出实现分配正义政策建议,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非常紧迫的任务和选择。
1.建立分配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
当下最需要的是,分析和正视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中有失公平和正义的缺陷和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应能达到平等、普惠、统一的要求。一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对低收入者的社会救助标准,尤其是加大财政对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力度,加大对低保制度的投入力度,努力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缩小城乡收入分配的差距。虽然历年来我国对低收入者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力度,但是,目前,财政投入偏低、城乡低保待遇差距仍然偏大。当前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采取有力措施改变这一现状。虽然由于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城乡居民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但这样的差异不能过于离谱。低保制度的改革应在增量改革的基础上,在保障低保人群既有利益的基础上,减小分配不公现象,实现分配公平。
二是加强大病保险制度建设。近十年来,国家致力于医疗制度的改革和推进,初步建立了全民医保体系,老百姓“看不起病、不敢看病,甚至因病致贫”的现象大有改观,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有了初步的保障。但是,如何建立完善的大病求助医疗保障仍是全民医保体系建设中最急迫的问题。建议在全国各地尽快设立重大病保险工作试点,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同时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措施。
三是着力解决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不平衡、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整合。四是完善配套的社会保障立法。要改变现有社会保障立法在共济性下兼具公正性不足和因统筹层次低而导致的公正性不够的状况。社会保障立法应保证社会保障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应能有效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有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问题,并应能达到保护弱势群体的目的。
2.构建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分配正义实现机制
在经济活动中,市场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市场活动的基本目标是追求经济繁荣;而政府活动则是一种政治活动,它反映的是整个社会集体的共同追求,政府确立和保护公民的权利使其能够得到并保证其所应得,政府活动的基本目标是追求公正,提高人类整体的福利水平。
一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在立足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现实基础上,建立正式的制度化的秩序。政府创造有利于市场发育的经济环境、保护产权、保障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等价交换、平等竞争、打击不法市场行为。二是强化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要打破垄断,使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在一定时期必须保留垄断的行业和部门,其收入分配标准应纳入国家监管之下。三是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体制:要建立追求工资增长的正义秩序,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在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的同时,政府要扩大收入调控的范围,严格对各种非法收入的获得者的严厉惩罚制度。
3.构建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制度体系
对弱势群体的保障难题在于应给予何种程度的倾斜才是合理的,即既能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又不至于造成新的不公平。欧洲福利国家通过征收高额的税收向社会提供高水平、广覆盖的保障,其结果不仅加剧了工薪阶层的负担,而且催生了一批依赖国家福利而存活的懒人。这样的政策倾斜很难说是公平的,其合法性自然也备受争议。在考量制度保障上要在何种程度上补偿弱势群体时,需同时考虑弱势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不能因向弱势群体倾斜而牺牲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所以,制度的构建一要适度,不因过分照顾弱势群体而伤害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合法利益;二要有针对性,只针对弱势群体权利薄弱的方面,而不是用倾斜的政策为非弱势群体增加福利,也不是照顾弱势群体薄弱的权利;三是要有主体性,政策实施的目的提高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最终使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地位。
4.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是解决分配问题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要切实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上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特别要注意克服发展观念上的误区,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要继续解放思想,继续坚持和不断开拓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激励人们创造财富的分配方式,引导人们从根本上摒弃陈旧保守的、不利于发展市场经济的观念,消除人们“空间视野的狭窄性,时间眼光的短浅性,思维方式的定势性”,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勤劳致富;通过有秩序、合理的竞争,激励人们的劳动和投入热情,并依法保障各种合理收入。同时要善于运用现有政策,创新理念,增强创新的意识,用创新的精神破解难题,放活体制,放活要素,提升运用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5.公平、公正、高效配置经济资源,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在致力于做大、做好财富蛋糕,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实力的同时,应更多地注重社会公平,注意提供均等的就业和创造财富的机会和条件,实现收益的公平分配。要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整顿分配秩序,杜绝可能产生灰色甚至黑色收入的来源,杜绝非市场化分配方式的存在和干扰。要通过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加强制度建设,杜绝权钱交易和,确保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要探索调控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有效路径,遏制过高的垄断性行业收入,探讨有效的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行业市场平均利润率和工资率形成的机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开拓就业门路,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根本途径,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要切实保护劳动报酬权益,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依法纠正并处罚用人单位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安全保障、伤亡事故诸多方面的违法行为,完善劳动法,确保劳动者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稳步提高。另外要建立利润分享制,使劳动者根据工作年限和贡献大小获得一定股份,实现“按劳分红”,股东分红后的剩余部分再以工资外附加形式分得,包括与劳动贡献挂钩的奖金、退休金、住房、养老医疗、旅游度假等福利。同时,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既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福利,又要照顾到社会中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或需要救济的贫困者以及应付自然灾害、卫生医疗保健、教育等社会保障性开销。政府无论从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还是从履行自身职能出发,都应当有所作为,要加快最低工资立法,加大对劳资关系管理的检查力度,兼顾劳资双方利益,增加社会公共消费支出,改善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以体现社会公平、分配正义。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何怀宏.契约伦理与公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