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 & G
作为教育服务的特色消费群体“学生”的满意度是衡量高校各项指标的关键因素,也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参考指标之一。专业满意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2]。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客观上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在临床医疗、社区卫生、全科医学、健康教育、对社会的服务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3,4]。该院为中地共建省属高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高起点、高质量、创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遵循医学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体现医学教育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原则,培养适应终身教育的应用型高层次全科医学人才,自招生以来已办学2年,为更好的了解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特对临床医学专业办学中期学生的满意度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从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验教学、教学效果以及教风学风等多维度全方面调查,考察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确定改进重点,以期为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2010级和2011级在校学生为主要对象,其中 2010级165人,2011级117人,共计282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二)调查方法。问卷内容包含学生对专业建设整体满意情况、专业课程整体满意情况、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掌握专业知识程度、教师数量、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学条件、实验教学内容态度和方法等相关问题的调查,设年级,班级,省内、外,第一志愿,调剂统计学变量。问卷采用5级评分制,分为“十分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要求被调查者根据个人情况如实填写。此次调查问卷发放282份,回收整理后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二、结果分析
(一)专业建设整体满意度。根据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见表1),学生对专业建设整体情况持乐观态度,两个年级273名学生(98.6%)对本专业的总体办学质量均满意,仅4名(1.4%)不满意,而比较满意及十分满意者达221名(78.4%),其中2010级和2011级比例最高者均为比较满意,分别为86名(54.43%)、68名(57.14%)(见图1)。对本专业的建设表示满意的268名学生中74.25%为省内学生(199名),25.75%为省外的学生(69名),不论是来自省内还是省外的学生80%以上表示比较满意和十分满意(见图2);以第一志愿录取为本专业的学生98%以上表示对专业建设满意,调剂的学生100%表示满意,25名转专业的学生其中2名不满意,满意度达92%(见图3)。
表1:不同年级、生源地、高考志愿的学生对专业整体满意度n(%)
图1:不同年级学生对专业建设的总体评价
图2:不同生源地学生对专业建设的总体评价
图3:不同高考志愿的学生对专业建设的总体评价
(二)专业课程满意度。办学以来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共13门(见表2),《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医学细胞生物学》的上课对象为2010级和2011级学生,回收问卷共277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预防医学》等10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仅2010级学生,回收可用问卷158份,各门课程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对于《系统解剖学》、《生理学》、《预防医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学生都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十分满意者达67%以上,尤其是《系统解剖学》,学生对该门课程做出了最高评价,非常满意者246名(88.81%)(见图4),没有不满意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这3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均为资历老,在著名综合性大学中有二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获得学生好评,教学效果显著;而《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学生持基本满意态度,可能与这两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为年轻博士,缺乏实战教学经验有关,教学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表2:学生对各专业课程的总体评价n(%)
图4:学生对各专业课程的总体评价
(三)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对于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240名(86.64%)学生表示满意,37名(13.35%)学生不满意,不满意的学生中88%是2010级,仅少部分2011级学生表示不满,见表3。经过第一年的教学实践后,2011级培养方案做了局部调整,将《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整合为一门《医用化学基础》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在遵从医学课程体系的逻辑性的原则下,将《组织学与胚胎学》从第三学期调整到第二学期,《医学细胞生物学》从第一学期调整到第二学期,即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医学基础专业课程,同期进行《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医学基础知识,前后联系贯通。提示在2010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2011版本是比较符合该校学生培养要求的,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表3: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数量的满意度n(%)
(四)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96%以上的学生对现有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表示满意,其中149名(53.79%)学生比较满意;176名(63.54%)学生基本掌握专业知识,能较好的掌握者62名(22.38%);在对医学院现有教师数量是否充足的调查中有108名(39%)学生认为现有教师数量不充足,见表3。
(五)实验教学效果。在医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实验教学态度、内容和方法的满意者234名(84.48%),而对实验教学条件的完备情况,158名(56.04%)学生满意,不满意者119名(42.96%),其中80%以上是2010级学生;对于实验教学效果,有基本满意者156名(56.32%),不满意和完全不满意者57名(20.57%),见表4。大部分不满意实验教学者主要为2010级学生,他们是该院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也进一步说明临床医学专业在办学初期,对于教师的数量、教学场地及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建设不足,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表4:学生对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条件及教师实验内容、态度的评价n(%)
(六)其他方面。教师的优良教风得到学生的好评,满意者273名(98.56%),其中55.6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风比较好;良好的学风也同样得到肯定,252名(90.97%)任务学风好,这与该院高学历、高素质教师队伍组成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对于该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有129名(46.57%)学生比较满意。见表5。
表5:学生对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及教材使用的评价n(%)
三、讨论与建议
(一)该院临床医学专业办学中期学生满意度的现状。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该专业的目前建设整体情况均比较满意;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现有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教风以及学风教材的选用均得到学生好评;不论是来自省内还是省外的学生、以第一志愿录取或者是调剂过来的学生80%以上均对专业建设总体情况持乐观态度,势头良好,十分满意。但临床医学专业属于该院新办仅两年的专业,专业建设尚不成熟,专职教师人员缺乏,专业实验室硬件建设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造成学生对这方面的满意度不高,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实验效果。
(二)该院临床医学专业办学中期主要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方面:“医学院现有教师数量是否充足”题目中39%的学生认为不足,截止问卷调查时期我院的专业教师仅8名(博士4名,硕士4名,教授3名,讲师4名,助教1名),这对于要承担13门专业课的医学专业高校教师来说,教学工作量任务之重,例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一门医学学位课108学时,仅一位授课教师,而这位教师同时还需承担《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另一方面,从办学以来所开设的13门专业课程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所讲授的《系统解剖学》、《生理学》、《预防医学》三门课程的评价较高,尤其是《系统解剖学》,88.81%的学生都非常满意,没有不满意的学生;而对于年轻无教学经验教师所讲授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学生持基本满意态度。另外,师资配备出现老中青断层,几乎所有专业教师均是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素质较高但教学经验缺乏,而有经验的教师年龄偏高且数量较少,这也是导致在办学初期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2.实践教学方面:“本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如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能否满足你的专业学习需要” 题目中,42.96%的学生选择了不能满足,其中80%以上是2010级学生;“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效果是否满意”题目中20.57%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和完全不满意,56.32%的学生选择基本满意。这个结果反映出临床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环节存在场所不足,仪器设备缺乏,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受到硬伤限制。
(三)建议改进措施
1.继续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是学院工作的中心,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点,更是学校发展与壮大的组织保证和源动力。而教师是学院的一面镜子,是高校教育最重要的基石,教师师资问题是制约专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教师人数缺乏是目前该专业急于解决的主要问题,直接关系着学院的生死存亡[5]。意识到这一重要性,学院不仅要适时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而且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还需考虑教师老中青断层问题,各个年龄、层次的教师均需及时引进;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全方位的教师评估、监督、考察机制,注重现有教师的培训,有计划的为教师安排访学、进修等外出学习的机会,组织学院青年教师座谈会、集体备课讨论会等,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让青年教师在一流的高等教育学府或研究所学习,接收熏陶,开阔眼界,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加强管理和指导,使评有根、监督有据、考察有理、奖惩有依,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评估体系以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管理和建设。
2.加快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自然学科,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临床医学教育的始终,是提高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桥梁,它的重要意义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使“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医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切实贯彻落实。该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办学中期需要克服的困难不少,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很多,如师资原因、购买实验仪器的资金缺乏以及实验室场地不足等问题,而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学校投入支持的力度加大,截止文章投稿期,该院已迁入新建的医学大楼,占地约19000平方米,并构建了一个分子医学中心,该院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场地等硬件条件均已得到较大改善。
通讯作者:肖娟
基金项目:地市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专业设置及办学目标定位研究,湖北省教科所B类项目五年制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课程LBL-PBL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Y201247)湖北文理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8号。
[参考文献]
[1]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JKXL201303062&dbname=CJFDLAST2013&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iK0VrZDZ4cDBFbGw4UVkyM1VScnNiRm1ibHpIZkdmZ216V21sWGYvekhwVDNwS2VrPQ==&v=MzE2NzN5N2dVTHpMTHliVFlyRzRIOUxNckk5RFpv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WStadUY=
袭开国,董博,崔诣晨.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的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21(3) :465-466.
[2]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7&CurRec=1&recid=&filename=XBKJ201112046&dbname=CJFD1112&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iK0VrZDZ4cDBFbGw4UVkyM1VScnNiRm1ibHpIZkdmZ216V21sWGYvekhwVDNwS2VrPQ==&v=MjYyOTk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w2ZlkrWnVGeTdnVWIzTlBTL0FaTEc0SDlETnJZOUJZb1I=
袁静,张会忠,潘益兴,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与思考――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2):74-76.
[3]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1&CurRec=1&recid=&filename=YXXL201201013&dbname=CJFD1112&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iK0VrZDZ4cDBFbGw4UVkyM1VScnNiRm1ibHpIZkdmZ216V21sWGYvekhwVDNwS2VrPQ==&v=MjM4MDVMNmZZK1p1Rnk3Z1ZyckFQRFhUWXJHNEg5UE1ybzlFWjR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I=
徐娜,曲海英,孔令玲.某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满意度调查研究.[J].校园心理,2012,10(1):28-30.
[4]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5&CurRec=1&recid=&filename=JKXL200405005&dbname=CJFD0305&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iK0VrZDZ4cDBFbGw4UVkyM1VScnNiRm1ibHpIZkdmZ216V21sWGYvekhwVDNwS2VrPQ==&v=Mjk2NTh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ZK1p1Rnk3Z1Y3ekxMeWJUWXJHNEh0WE1xbzlGWVk=
刘欢欢,张小远,解亚宁,肖蓉.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其专业满意度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31-333.
[5]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3&CurRec=4&recid=&filename=JXGJ201306X0C&dbname=CJFDPREP&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iK0VrZDZ4cDBFbGw4UVkyM1VScnNiRm1ibHpIZkdmZ216V21sWGYvekhwVDNwS2VrPQ==&v=MTUwMDZHNEg5TE1xZWRGRjR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ZK1p1Rnk3Z1ZMdk5MelhNWkw=
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而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是各大医学院校目前的重要课题,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比较系统完整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现从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所采取的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型;实践教学;改革
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具有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背景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更是社会需求的热点。我们应在人才培养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构建应用型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应用型人才。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与管理多年,对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略有思考,现阐述如下。
1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着眼于“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着眼于三基一创(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有创新思维)。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西医学临床的基本诊疗方法与实践技能,具有中西医结合理念,能够对临床多发病、常见病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并具有对急、难、重症进行常规诊疗的能力,能够从事中西医结合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1],中西医结合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式,继承中医宏观、整体的思维优势,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工作,解决临床医学的常见诊疗问题。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因此重视临床实践教学成为当下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2]。
2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已摸索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经过我校多年的这种培养模式经多年的实践,被证明是目前比较适合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模式。现在该培养模式已在全国十多所医药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中得到了应用,受到了全国从事中西医结合教育工作者的肯定。无可置疑,“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是目前比较适合于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学制较短,只有五年。
短学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系统地传授中西医学知识,学生也无法全面地掌握中西医学的知识。结果就导致了学生“中医没学好,西医也没有学好”的局面。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医疗工作的专业人才成为各医学院校培养的难点[3]。
2.2部分医学院校由于没有固定的实践教学附属医院
一线任课教师长期脱离临床,临床课的授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临床经验缺乏,教学质量低下。
2.3在实践教学方面
目前在全国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还不多,而在中医医院,虽然绝大部分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方法,但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能很好地为学生传授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同时,在学生的临床实习中,由于绝大部分是在中医医院实习,不能充分地接受到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训练,导致学生中医、西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动手能力不强。
2.4求职和备考研究生对临床实践产生影响。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许多本科毕业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将大部分精力、时间花费在求职或备考研究生上。实习期间,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研究生考前辅导班,不能安心在临床实习,严重影响了临床实践的效果[4]。
3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思考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进一步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能中会西、具有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高级专门人才。
3.1增加临床课程的比重
在课程体系中,增强中西医学临床课程的教学力度,特别是增大中医临床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培养,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西医学的临床基本技能。
3.2增强临床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
建议将各临床教研室教师医师资格证注册在实践教学附属医院。以两年为一阶段,根据教学培养的实际需要,各教研室青年教师进入实践教学附属医院进行轮科或专科培训,实践教学附属医院科教科监督并协助青年教师完成培训。培训期间,医院按照同等职称的临床医师薪酬待遇,教师待遇,青年教师达到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要求的,可以进行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并聘任。实践教学老师熟悉医院、医生、病人情况,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
3.3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5],深入开展中西医临床案例教学、PBL教学、床边教学工作[6]。加大临床实习基地的开拓力度,扩大床边临床教学的科目及规模。
3.4对实习计划进行调整
建议实习安排如下。中医院和西医院各实习半年。西医院实习六个月,其中西医内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西医急诊科实习1个月,西医外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功能科实习1个月(B超、心电图、放射科)。中医院实习6个月,其中中医内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外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科各实习1个月,另外1个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眼、耳鼻喉、骨伤科中自行选择实习1个月。
总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我们要注重后期临床实践教学,采取各种措施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使其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西医结合实用型人才。
作者:王国佐 杨梅 成绍武 廖君 刘林 龚盛强 葛金文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
参考文献
[1]万生芳,李应东.中西医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西部中医药,2012,25(3):41-43.
[2]雷鸣,杨雪,黄海斌.论医学院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131.
[3]田锋.临床实践教学中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5):145.
[4]韩建宏,孙珏,范忠泽.中西医结合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86-10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教学
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日益在临床医疗中显示出其优势。作为综合性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我们承担着西医院校护理学生的中西医临床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向临床一线输送的护理人才的质量,西医院校护理学生在中西医护理中的临床教学已引起高度重视。
1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教学的必要性
1.1 将“辨证施护”融入“整体护理”,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
“整体护理”是当前我国护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保持人与内外环境的平衡。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与自然和社会相统一。这种将患者置于自然和社会的整体中通盘考虑的护理理念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病人进行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理念不谋而合[1]。而其中“辨证施护”又是中医护理的特色,其通过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患者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护理评估,进而辨病辨证,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措施。因此,“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为丰富整体护理的内涵,近年来有人提出将辨证施护融入现代护理的新观点[2],认为中医“辨证施护”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有利于整体护理模式的发展,是现代护理理论的有效补充,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在继承祖国医学基本学术思想如整体观、辨证论治观等基础上,吸收现代护理理论及工作模式和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将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已在临床工作中逐渐成为防治疾病,解除病痛的重要护理手段。因此,对此加以发展巩固应用,对提高护理的价值和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1.2 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教学,使学生具有中西医护理双向技能
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途径。但课程设置时间较短,往往只着重于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学、针灸经络学等基本理论,对针灸学等在临床上更有实践意义的内容则浅尝辄止[3]。而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如穴位按摩、拔火罐、刮痧、熏洗疗法、敷脐疗法、捏脊等,至今在临床护理上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因此,西医护理的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将在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的临床护理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进一步掌握中西医护理的双向技能,将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相结合,从而提高护理实践的有效性。
2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教学方法
2.1 重视临床师资培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临床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带教老师首先要懂得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目前临床教师都是西医护理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缺乏中西医兼通的护理人才,中西医护理方法和手段也未能真正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临床上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而且普遍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因此,作为临床护理教育者,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和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科学性与必要性,认识各自优势和护理内涵的共同之处,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我们组织西医护理专业的带教教师系统地学习了中医护理理论,并组织所有带教教师进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集中培训,共同探讨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规范带教流程和方法,鼓励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科研。最后,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考核才授予带教资格,提高带教教师的中医护理操作水平与实践能力,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将中西医护理操作紧密结合,为临床实习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2 探索有效教学方案,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在临床教学中,首先,建立科学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设立教学总带教,负责安排临床理论授课、护生的理论操作考核、及时听取带教教师及护生之间的相互反馈,进行经验总结,改进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工作管理科学到位。其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带一”临床教学模式,安排一名带教老师带一位学生,分管4~8个病人,运用护理程序对所管辖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开展从入院至出院的全程护理,运用“望、闻、问、切”采集病史评估资料,采用辨证施护的方法确立护理诊断实施护理措施,并完成健康指导、医护患的沟通、中西医结合护理病历的书写等工作。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一对一随师带教,并注意结合PBL教学法,带领学生到床边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实地讲解、手把手操作示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随时根据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指导及时整改。并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提高和巩固临床所学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及技能。
2.3 结合中医护理基本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技能培训
通过改革带教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随时与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相联系。在相关项目的基础操作练习中增加中医操作方面的知识,如在注射练习中结合中医的穴位进行穴位注射,在大量不保留灌肠练习中结合示教中药保留灌肠,护理肿瘤化疗病人时采用药物止吐的同时配合穴位按摩、耳穴敷贴等方法,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由于中医的护理操作技能较多,而实习课时有限,并且有些项目在带教中也不能由护生直接在病人身上练习,对于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我们便通过开展强化训练完成,让学生和师生之间相互操作共同提高。操作训练时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医生查房、典型病例讨论等,着重培养其临床分析判断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以后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把现代护理理念与传统中医护理方法相结合,创建出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护理模式,是中西医护理同仁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护理路径和临床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的优势进行互补,才能培养出适合新形势的中西医结合复合型护理人才[5]。
参考文献
1 黄君,毛喜莲,秦锋,等.临床护理教学中融入“辨证施护”的探讨.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11(5):85-87.
3 Tanner CA. Nursing education: current themes, puzzles and paradoxes .Community Nursing Research,2007,(40):3-14.
3 陶衔玥,区鸿斌,李华锋.临床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考.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 892-893.
1.1调查对象
对我校2011级(4年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不同学制(五年制、七年制)学生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50名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92.67%。139名学生中,男生44人(31.65%),女生95人(68.35%);五年制学生105人(75.54%),七年制学生34人(24.64%);来自城镇学生45人(32.37%),来自农村学生94人(67.63%)。
1.2调查方法
自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学习现况及专业素养调查问卷》,主要从专业兴趣、学习现况、专业素养3个方面设计了30个问题,如“你为什么选择医学专业”、“你为医学生身份感到骄骄傲吗”、“经过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你现在对医学专业的兴趣如何”、“毕业后你会选择当医师吗”、“你现在能背出多少首方剂”、“你会用医学专业文献数据库查阅专业文献资料吗”、“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等,所有问题全部采用选择题方式,根据不同问题形式设计了相应的备选答案。
2调查结果
2.1专业兴趣及职业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入学时自主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为48人(34.53%),父母的意愿为65人(46.76%),其他原因选择医学专业的26人(18.71%)。学生表示对医学专业越来越有兴趣的34人(24.46%),越来越没有兴趣的12人(8.63%),很纠结、说不清的103人(74.10%),对于毕业后做一名合格的医师方面,有信心的学生74人(53.24%),没有信心的57人(41.00%),根本不想当医师的8人(5.76%)。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还会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31人(22.31%),会选择医学专业,但不会选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65人(46.76%),肯定不会选择医学专业28人(20.14%),没想过,不能回答问题的15人(10.79%)。
2.2学习现况
对学习现况的调查发现,21.58%的学生对目前大学生活觉得满意和开心,只有8.63%的学生认为自己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上,有52%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过1门以上不及格的科目,61%的同学觉得临床课程比基础课程有趣。对临床课程教学,认为应该加强中西医内容教学的学生有36人(25.90%),认为应该加强西医内容的教学30人(21.58%),中西都应加强的68人(48.92%),仅5人(3.6%)认可目前的课堂教学难度。
2.3专业素养
对学生现有医学专业知识素养的调查发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西医知识掌握较好,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好的创新思维。如73%的同学认为课堂教学只是起引领作用,大学生应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59.71%的同学会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和老师交流,87.05%的同学会去图书馆借阅医学杂志或专著,80.58%的同学会使用万方、维普、CNKI等医学专业文献数据库,71.5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对专业学习很有帮助。但调查结果也显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基本功底比较薄弱,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明显不足。如有97.12%的同学没有通读过《黄帝内经》,92.09%的人没有通读过《伤寒论》,64.03%的同学没有尝试过运用所学方药知识给自己或亲人开中药处方。对方剂的掌握情况也不理想,方剂能掌握100首以上12人(8.63%),50~100首20人(14.3%),10~50首68人(48.92%),10首以下39人(28.06%)。
3分析与对策
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授课的对象是高年级学生,经过了前期的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从调查结果来看,要上好临床课程,提升培养质量,临床课程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
(1)运用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
影响并巩固学生的专业。调查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并不牢固,经过前期的医学基础教育,很多学生对临床课程还是充满期待,内、外、妇、儿科等专业课程毕竟是未知的领域,这个时候是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的很好时机。临床课程老师一般都有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可以在专业课堂上适当的分享自己的临床感悟,真诚的交流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临床医师职业的向往,从而坚定学医之路。
(2)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加强中医经典知识的温习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学得比中医要好,中医临床思辨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中医经典内容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中医基本功。教师本身要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能力,认真探索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教学。
(3)临床课程教学要兼顾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1.从事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授课教师的现状
在授课教师方面,教授哲学课程的教师几乎都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人文专业,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也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将哲学与医学联系起来。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也普遍缺乏人文科学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由于医学专业知识庞大而复杂,许多专业课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有限的学时内,主要通过教师单方授课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然而,医学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紧密,如果没有哲学思维的引导,学生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精髓,易学而又易忘,将已学内容无法深刻理解并记忆,新内容学习起来也很吃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医学教学也经常会出现专业课教师“反复温故”的情况。此外,授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基础与临床的科学研究中,也同样忽略了哲学思辨能力在教学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及指导意义。
2.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现状
在当前医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突出问题。首先,学生受既有理论的束缚,不敢对书本、教师说不,满足于接受与背诵现成的结论;思考问题的思路单一,缺少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哲学思辨能力的欠缺极大地限制着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比其他专业学生更为繁重,没有时间去进行哲学思维的拓展,当然也无法将各门类专业课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交融,更不能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此外,相对于感性直观、有现实实效性的医学理论,哲学思维则更为抽象,大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去重视它,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去探究。以上3点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矛盾尤其明显。学生既要学所有的现代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同时又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的内容。由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哲学思维、思辨的引导,让学生将两种医学体系融合于自身,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都会提到一些很尖锐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两种不同医学模式要结合在一起?”、“学中西医结合就是西不西,中不中。”调查统计表明安徽中医药大学10-12届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毕业生中,对于“经过五年的本科学习,你认为什么是中西医结合?”问题的回答中,有56%的学生回答就是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去解释中医;有49%的学生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很难真正结合在一起;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没有信心。如果没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很难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具有整体性的把握,也很难将中西医结合发扬光大。这种现象无疑严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以上3个方面决定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生在哲学思辨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创新能力上有待进一步地提高。思辨能力是医疗能力的核心,是临床医生科学素养的集中体现。而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普遍缺乏相关的内容和指引,使得学生不会思考,不愿思考,极度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及发展潜能。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他们很难自发自主地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融合于自身。没有二者的有机结合,他们就不能创新地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因此,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中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探索,对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新世纪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中加强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及意义
1.加强哲学思辩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医学整体内容的把握
现代医学的各门基础课程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加强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哲学观去学习相应的课程,进而才有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穿针引线”,运用跨学科的综合问题组织教学,运用辩证哲学思维打破学生的思维框架,训练学生从普遍联系中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前后学习的内容中架起桥梁,对学习内容进行思维加工,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知识。比如将现代医学中具有普遍联系的概念—“平衡”(如生物化学中代谢的协调调节与代谢平衡、免疫学中的免疫自稳及生理学所强调的稳态)与传统医学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相互类比并建立哲学上的关联;又比如介绍被誉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方向、终极目的和最高阶段的3P(Prevention,Prediction,Personalization)医学。其强调的“Prevention(预防)”就完美的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Personalization(个性化治疗)”更是体现了中医中辩证论治的思想。通过相关内容的讲解,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这两种表面上的矛盾对立体通过哲学思维中的事物普遍联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此外,作者所在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就是从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中把握医学理论。在实验教学方面,积极探索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之间的整合,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开设了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大肠杆菌能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要求学生利用辩证思维及综合思考的能力,将微生物学实验中的细菌的培养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质粒的提取与转化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
2.加强哲学思辩能力的培养为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动力
哲学是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是提高医学类大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学生具有了哲学思辨能力,才能跳出和超越本学科的局限,对事物的理解才能趋于深刻。例如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讲授基因敲除技术时,强调虽然该技术是现代医学研究中研究单个基因的功能的最重要最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手段,但是这种方式过分强调了单一基因的作用,对理解复杂的基因网络帮助不大。事实上,很多耗费巨大的基因敲除实验未观察到任何阳性结果,或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这是因为任何特定的基因产物仅是复杂调控网络的一小部分。另外,背离还原论和决定论的基因冗余和基因多效性也使敲除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正如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所说“当我对生命中各个分子都了解清楚时,我对生物的整体图像反而模糊了。”通过以上内容的引申分析,既让学生明确现代医学的优势,同时也了解其不足之处,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为增强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者所在院校在讲授课程中采用了将相关知识与创新思维实例有机整合的方法。比如在降解蛋白质变性的时候,引入肿瘤治疗的热疗法,将学生在医用化学课程中即学到的碱金属遇水产生的放热反应与肿瘤治疗联系起来,介绍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在肿瘤热疗法方面的相关进展,通过学科之间的普遍联系引导学生什么是创新。在讲解PCR技术产生的背景时,强调生物体内的有关DNA合成的理论都已掌握,为什么不能把它拿到体外的试管中进行呢?而穆利斯想到了,并做到了,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通过以上内容的引申,让学生在领略到医学大家创新成就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医学教育也应如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所倡导的那样,让新思想的产生不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的,而是受教育者自己得出的结论。因此,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启迪与导向作用。
3.加强哲学思辩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及方向的把握和信心
【摘要】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授课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概念,讲解具体操作步骤,并结合实例由学生亲自操作,体会如何应用。实践表明该方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循证医学 临床思维方法 中西医结合 教学改革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采用的思维方法是哲学的认识论运用于临床上的典型实例,思维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必将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实践技能要求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1]。我们在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开设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结合现代方法学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循证医学是指在各种医疗行为和决策时都必须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也必将是指导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rt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2]。lw881.com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任何医疗措施的确定,即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措施、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客观的、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ebm已被当今医学界公认为对指导临床实践、制定计划、解释结果和临床决策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方法学。在医学教育研究中引入循证思想,也是近年来国外医学教育研究较热门的课题。
1 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培养的必要性
1.1 循证医学是发展中医药学,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中医药学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临床疗效是其优势,更是中医药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临床疗效虽确切,但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重视不够,往往对临床疗效不能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价,严重束缚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体现在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西药与中药结合,最终目的就是把提高疗效作为最高的原则。中西医结合虽不是唯一途径,但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承发展传统医药途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在校生,肩负着提高中医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实现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任,完成这些工作的前提是掌握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他们同时也面临着有限时间和无限知识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引进全新的方法学——循证医学的理念,促进中医药与世界接轨。只有把中医药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变成具有确切科学依据的有效疗法,只有依靠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将中医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进行严格验证,才能转化为最佳的客观证据,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临床决策的失误。
近三十年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报道使临床医生面临着时间有限和众多文献的矛盾,如何进行文献评价,从良莠不齐的文献中选择精华则是ebm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从“六五”至“十五”期间资助一大批中医学课题,一些成果相继问世,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风病证候学、治疗学研究,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等项课题的临床研究部分都是多中心的rct,所报道的文献质量较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使学生掌握检索、评价文献方法,如果将这些成果评价后应用于临床实践势必会提高他们的临床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疗效。另外中华中医药学会各分会为规范临床治疗编写的相应领域指南,其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参考符合ebm原则的多中心rct结论,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ebm知识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
1.2 循证医学是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改革的依据 循证医学不但给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使疾病的诊治更准确、更有效、更安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中引入并实施循证医学,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医学实践,激发内在兴趣,避免了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传统的经验医学教育中,大课讲授、小组讨论、床旁带教见习等各种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学生讲授,考试也是强调理论知识,学期结束时以分数高低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当中,更没有寻找证据和实践的机会。近年针对以往医学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各种医学模拟技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等新兴教学手段和评估方法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医学教学实践。以实践为导向,变灌输式教学为共同探索。把ebm理念引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教会学生如何去收集证据、检索文献、评估和利用证据,培养学生一种全新的医学思维方式,训练诊断与防治疾病的临床思维,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乃至今后从医过程中主动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进行临床实践;教会学生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最佳证据融入临床判断中,才能做出最佳决策和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因此,循证医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教育创新;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促进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如计算机、英语与中西医结合。这些全新的改革效果评价同样需要采用循证医学方法。
1.3 循证医学知识尚未普及目前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循证医学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大多数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尚未接触循证医学, 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不尽如人意,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课题的设计方案缺乏经过大规模rct 验证。尤其是临床教师对循证医学也不甚了解,更谈不上主动培养学生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这是当今教学中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4]。
2 循证医学融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循证医学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为将来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2 教学方式根据华西医学中心李幼平教授等[5]提出对新入校的医学生应尽早开设循证医学课程,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理,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二、三年级学生中开设了《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在介绍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时适时引入循证医学理念。计划用3个学时讲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采用案例式、问题式教学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收集资料、评价证据。并且提出问题由学生课下通过运用计算机检索工具收集资料,最后安排一次讨论课,内容是如何利用ebm的思维来解决临床问题。
2.3 教学内容首先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缺陷与循证医学优势,把握住循证医学的精髓,避免陷入误区。这是循证医学理念在学生思想中的启蒙阶段,也是应教会临床前期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最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循证医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估进行循证医学实践。例如选定一个专题“冠心病与血脂”进行检索尝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集体组织讨论,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重点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检索实习后得出结论:①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②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必备条件。③冠心病防治中降低ldl-c已确定为首要目标。④应用药物升高hdl-c以达到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结果不一致,尚需扩大规模进行临床观察。⑤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降低ldl-c最强效的药物。⑥他汀类药物长期应用可损伤肝脏和肾脏。由此提出思考问题 “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调节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危险事件发生”。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兴趣,又锻炼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循证医学研究的方法也具有双重性,其理论尚在不断完善,很多研究仍在探索中[6]。但可以肯定的是,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融合的思路对于提高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研究水平,尤其是研究的设计水平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研究的结果也必将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正确决策提供更加可靠和有说服力的依据。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将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现代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世纪人才需要“知识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春虎,温海青,纪正春.当前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5,22(4):362.
[2]王家良.循证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welsby p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guidelines, personality types, relatives and absolutes[j]. j eval clin pract 2002,8:163.
[4]finkel ml, brown ha, gerber lm, et al.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medical students[j]. med teach 2003,25:202.
现象普遍存在
据北京东直门医院王耀献副院长介绍,西医开中药处方和中医开西药处方现象在临床普遍存在。凡是大型正规的有病房设置的中医院,中西药联合应用相当广泛。西医一般开出的中成药,基本上都是治疗感冒、发烧、消炎之类的,而中医开西药,则几乎覆盖了各领域及各专业科室。
北京同仁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杨秀敏告诉记者,目前西医大夫对中成药的使用比较普遍,使用的大多是那些已经为广大患者和同行认可的中成药物。在临床使用中,杨大夫本人有时也会用到一些治疗皮肤病的中药消毒丸,这些药具有解毒、去热、驱湿的功效,对于治疗皮肤病很有作用。
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卢燕介绍说,在儿童医院西医开中药的情况十分普遍。儿童医院不像一般成人医院那样看什么病就有什么科室。儿童常见病主要以感冒、发烧、咳嗽、拉肚子等为主,患者家长往往希望并要求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尽快治好孩子的病。另外,她认为,西医大夫在校学习期间一般也会学习一些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常见常用中药的疗效和性能都有了解。但据她所知,西医大夫很少开专门治疗某种疾病的中草药或汤剂等。
互开药方存在多方面原因
王耀献副院长对记者分析了互开药方背后的原因:首先,这是医院的属性和功能决定的。现代医院的基本框架结构是相同的,中医院也是医院,如果只片面强调中医而忽视了它是一个医院的话,那么中医院和以前的门诊就没有什么区别。中医院首先是医院,其次它才“姓”“中”。
其次,是市场的导向作用。满足病人的需求是医院最根本的要求。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应该给病人提供一个合理的治疗,应该以疗效为主要目标,而不在于采用中医或者西医手段。
再次,安全的需要。国家的政策方针是大力发展中医,那么服务体系的建立也应该是中西医结合,既要追求疗效,又要保证安全。要保障安全,就必须在设备、管理以及诊断方法等方面实现现代化,这要求中医必须和西医相结合。
第四,在现代中医教育中,中西医课程的比例基本上是各占50%,这也使得新型中医医师具有中西医两方面的知识,具备中西医“两条腿”走路的能力。
互开药方安全为前提
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主任宗文汇认为,出现中西医互开药方的情况是一种好现象,对于国家现在大力倡导弘扬中医有很大帮助。而且,跨专业开药,可以避免或减少病人为拿药而挂两次号,到两个科室就诊的情况发生,从而方便病人就诊。
杨秀敏副主任医师表示,像同仁医院这样的大医院,由于科室划分比较细,患者可以分流到很多不同的科室,因此西医使用中药的情况较少。但为了满足患者的具体要求,有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主要采用西医治疗疾病的时候,适当采用一些中医中药方法。
北京同仁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杨秀敏认为,由于中药的使用范围很广,一般的中成药对于很多病症都可以适用,因此使用基本没什么限制。但是对于病情特殊和药物性质特殊的情况,还是应避免跨专业使用中药。西医如果要使用中药,就必须对病人的病情和中药的药性有清楚明确的认识和判断。对于不常用的中药,比如汤剂等,需由有一定中医知识和经验的人来完成。
友谊医院中医科主任宗文汇表示,“作为一名中医大夫,我也会经常给病人开西药,但前提是我要很了解这些西药,也知道病人使用这种西药没有其他不良后果。我从来不开自己不了解或者病人没有使用过的西药,对于第一次需要用某种西药的病人,我一般都直接推荐到相关西医的科室”。
互开药方没有明确法律规范
中西医互开药方在临床如此普遍,那么,政策法规是否认可呢?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监督三处吕荷叶处长告诉记者,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界定。现在,将执业医师分为临床、口腔、公卫和中医四大类。西医开中药,显然不仅是超出了执业专业范围,甚至超出了类别范围,是跨类别行医。当然对于全科西医医生,能不能开中医药方,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中医开西药,由于中医是一个整体概念,往往很多内在的疾病都是通过表象体现的,治标和治本同时进行,没有像西医学科专业划分得那么详细,因此中医在用药时可以适当开一些普通的、常见的西药,尤其是在中西医结合科开中药和开西药都是允许的。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肠道微生态制剂;溃疡性直肠炎
溃疡性直肠炎是指炎症局限于直肠部位的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以持续反复性腹泻、腹胀、粘液便甚至血便、坠胀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质量。西医常以5-ASA 制剂或联合免疫抑制剂,甚至糖皮质激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但存在无法局部给药、毒副作用大、长远疗效差等诸多缺点,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制剂逐渐受到医师与患者青睐,但疗效仍差强人意。我院以中药保留灌肠结合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直肠炎,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溃疡性直肠炎患者8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18~63岁,平均(42.2±5.9)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8.9±3.2)年;轻度23例、中度44例、重度13例。纳入标准:①西医确诊,中医证型为大肠湿热型;②病变局限于直肠段;③未合并其它肠道疾病,无相关药物禁忌症;④年龄18~75岁;⑤自愿参与,依从性均良好。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0.2%甲硝唑100ml(250ml,0.5g)+庆大霉素8×104U灌肠,同时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口服三餐后30min,1.25g/次,灌肠每晚1次。灌肠方法:将制备好的药物备用,药液约为100ml,温度40℃~45℃为宜,医嘱排空大便,晚21点前灌肠,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将药液一次性导入灌肠包内,排空插管内残余空气,末端涂抹液态石蜡油插入10cm,调节流速在5ml/min左右灌入,医嘱患者维持膝胸位2min,后左右反侧转换卧位。
观察组:中药处方有黄苓、黄连、黄柏、白芷、防风、白及、当归、蒲黄炭、丹皮、苍术、荆芥炭各10g,熬制成浓缩液100ml,使用方法与对照组同。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0.42g/次,早中晚各1次。
1.3疗效判定
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舌脉象转归,内镜检查溃疡面愈合、瘢痕形成,大便常规与HB镜检查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脉象转归,内镜检查溃疡面轻度充血水平,大便常规与HB镜检查正常;③有效:主要症状与舌脉象有所改善,内镜检查溃疡面缩小,充血水肿,局部有出血点,大便HB镜检查或有潜血(+)、白细胞、红细胞;④无效:临床症状、舌脉象均为改善,相关生化检查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或加重[1]。
1.4统计学处理
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
2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愈率、治愈+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愈+显效
对照组 40 15(37.5) 10(25.0) 9(22.5) 6(15.0) 25(62.5)
观察组 40 29(72.5)* 7(17.5) 3(7.5) 1(2.5) 36(90.0)*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 不良反应、住院与复况
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均可耐受。观察组经门诊治疗后,1例无效者接受住院治疗,占2.5%低于对照组20.0%,随访6个月,观察组随访得36例,复发2例占5.56%低于对照组随访35例,复发9例2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现代医学治疗溃疡性直肠炎主要目标是控制早期发展,避免应用激素,降低住院率、手术率,抑制复发,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西医药物治疗仍为溃疡性直肠炎主流疗法,可用药物种类包括抗生素、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肠道微生态制剂,等,小剂量应用一般无毒副作用,可作为基本治疗手段。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直肠炎逐渐受到医师与患者欢迎,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推荐:针对轻中度患者,可单独应用中医或西医治疗,若无效再考虑联合治疗,针对重症、激素依赖性或抵抗性难治型溃疡性直肠炎宜及早应用联合治疗,必要时转外科手术[2]。
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疗效已得广泛认可,曾志聪等统计分析1997-2007年间,该疗法有效率高达94.7%[3]。本次研究,针对所有轻、中、重大肠湿热证患者,均应用中药保留灌肠结合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有效率97.5%,较单纯应用西医治疗疗效更显著,可降低住院治疗、复方风险,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考虑到部分基层医院缺乏开展内镜检查的条件,划分危重症不易,预见性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保障治疗安全[4]。
【参考文献】:
[1]周滔,王帅,陈,等.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临床资料研究进展[A].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2011:238-245.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l):61-65.
关键词:中西医;外阴瘙痒;临床效果
外阴瘙痒(pruritus of the genital)是外阴各种不同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症状[1]。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对2010年12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260力外阴瘙痒患者分别予以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妇科接受外阴瘙痒治疗的2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患者在接受诊断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瘙痒和湿痒生疮症状和体征,安排患者进行局部检查和全身检查以及阴道分泌物检查,确诊260例患者均符合外阴瘙痒的诊断标准[2]。采用抽签的方式将26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1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在18岁至65岁之间不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2±6.7)岁,患者的病程在2个月至3年之间不等,患者的平均病程为(3.6±1.7)年;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0至68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38.5±6.3)岁;患者的病程在3个月至6年之间不等,患者的平均病程为(3.2±1.5)年。据统计,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针对对照组的130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予以患者采用苯海拉明(河南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豫中制药厂,国药准字H 41024879)进行治疗,具体的用法用量为:口服,25-50mg/d,3-4次/d。同时服用己烯雌酚(合肥久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34021250)治疗,具体的用法用量为:口服,0.25mg/次,1-2次/d,持续用药10d为一个疗程。
1.2.2 观察组
针对观察组的13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行中医治疗,取羊藿15g、苦参15g、紫草15g、蛇床子15g、鹤虱15g,荆芥12g、黄柏12g、川花椒12g,枯矾10g、五倍子10g,煎汁500ml,每次以其汁加少许开水,倒入干净盆中,先熏后洗,持续15min,早晚各1次[3],持续治疗10d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瘙痒、剧痒、湿痒生疮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彻底消除的治疗效果为显效;瘙痒、剧痒、湿痒生疮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和控制的治疗效果为有效;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加重的治疗效果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活动所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据统计,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外阴瘙痒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疾病,它往往是许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但有时也可能找不出什么原因,外阴瘙痒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药物过敏、局部皮肤不洁、外皮肤疾病、引导毛滴虫病、病毒感染、真菌性阴道炎等都是引发外阴瘙痒的主要因素。外阴瘙痒久治不愈或者经久不治,极容易导致患者并发感染,转变为顽固性瘙痒,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外阴瘙痒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肝、肾、脾功能失常造成的,肝脉绕阴器,肝主藏血,为风木之脏;肾藏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脾主运化水湿。若肝经郁热,脾虚生湿,湿热蕴郁外阴,或肝肾不足,血虚生风,失于濡养,而致阴痒,临床常见证型有肝经湿热、肝肾阴虚和血虚生风[4]。
中药熏洗治疗外阴瘙痒,主要是借助于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给药,从而作用于病灶处,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驱除湿热蕴结之毒邪,养血滋阴并改善患处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女性外阴瘙痒疾病的目的。结合本次研究活动所得的相关数据,笔者发现,与西医用药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早的摆脱疾病的困扰,避免给身体带来更严重的危害。减轻了疾病给患者造成的困扰,提高了患者康复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值得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立生.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瘙痒症165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4(28):215-216.
[2] 叶秋香,刘恒瑞.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分析[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西安:西安财经电子大学,2009.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