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粱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1、选地
高粱既抗旱又抗涝,且对水肥要求不高,适应性和抗逆性均较强,所以,对种植地快和前茬要求不严,一般地块和茬口,只要精耕细作,加强管理,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应注意避免重茬和迎茬,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整地
高粱根系发达,种植时需深耕整地。富裕县常发生春旱,必须做到春墒秋保,因此,秋翻整地是重要的技术环节。秋收后结合施有机肥,立即耕翻、耙压,要求耕翻深度20~25cm,以利于根深叶茂,植株健壮,获得高产。早春化冻后,及时进行1次耙、压、耢相结合的保墒措施。此外,必须在秋翻整地后进行秋起垄。
3、种子选择与处理
根据种植地的特点选用国家推广的种子,种子应外表光滑亮泽,无小粒碎粒,并有产地检疫和质量、产量说明书。播种前选择晴朗、温暖的天气进行晒种3~5d,有利于种子表面灭菌,提高发芽率和提早出苗。如选择催芽播种,可先用20~30℃的温水浸泡3~4h后滤出原水,用温水清洗1次,再用透气性能好的编织袋装好,放到热炕上,炕温保持在20~25℃为宜,上边盖上衣物等保温,每3h用温水清洗种子1次,大约24h出齐根芽,36h出齐苗芽。在苗芽刚破种皮,有5%的苗芽露出(露白)时即可播种;也可把露白的种子放到光照、通风较好的地方摊成薄层,勤翻动,待根芽刚干枯时拌上包衣剂播种。断了根芽的种子要在6h之内播完,必须坐水种。
4、播种
(1)播种时间
适期播种是保证一次播保苗全、苗齐、高产丰收的重要环节,要依据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及品种特性确定播期。当5cm土层的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12℃时为适期播种的温度指标;土壤达到手攥成团、落地散开的含水量时即可播种,富裕县播种时间约在5月15日左右。
(2)播种方法
采用机械播种速度快、质量好,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各项作业连续进行,可缩短播种期,利于保墒。垄距65~70cm,垄上双行,垄上行距10~12cm,播种深度一般为3~4cm,高粱胚轴只有4cm,所以要严格播种。土壤墒情适宜的地块要随播随镇压,土壤粘重地块隔天镇压;不用播种机播种的可采用三犁川坐水种。三犁川的第1犁深趟原垄垄沟,把氮钾肥深施在底层,磷肥施在上层;第2犁深破原垄,拿好新垄,过4h压好磙子保墒,以备第3犁播种用;第3犁首先耙开垄台,浇足量水,用手工点播已催芽种子,防止伤芽,然后覆土,覆土厚度为4cm以下,过6h用镇压器压好保墒,以保证播下的种子出苗快,齐而壮,7d即可出全苗,避免因低温造成粉种。硬茬可采取坐水催芽扣种的方法。
(3)留苗密度
按大穗宜稀、小穗宜密的原则栽植,一般保苗10.5~12.0万株/hm2。高粱种子千粒重20g左右,1kg种子50 000粒左右,按成苗率65%计算,加上播种、机械、农田作业等对苗的损害,最佳播量为10.5kg/hm2。
5、科学施肥
高粱一生所需营养较多,每生产100kg籽实,需氮2.0kg、磷1.3kg、钾3.0kg,其比例为1∶0.6∶1.5。具体做法为:施优质农肥30m3/hm2作基肥及用氮、磷、钾(15-15-15)复合肥150kg/hm2+高含量进口钾肥50kg/hm2。播后30~40d,高粱进入6~8叶的拔节期,此期为其生长最旺盛时期,应于7月1~5日追施尿素110~150kg/hm2。
6、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早间苗避免幼苗互相争夺养分和水分,减少地力消耗,间苗应提早到三至五叶期,以利于培育壮苗;间苗过晚,苗大根多,容易伤根或拔断苗。在保全苗的基础上,于四叶初期定苗,最晚不晚于五叶期。
(2)中耕除草
中耕结合除草进行,最好在幼苗期、拔节期、孕穗期进行三铲三趟;在杂草少的情况下可二铲二趟。苗期铲趟可消除板结、消灭杂草,对调解土壤水分、温度状况有重要作用。拔节期中耕要求细铲深趟,结合追肥进行。
化学除草要在播后的3d进行,用3.0~3.5kg/hm2莠去津对水400~500kg/hm2喷施,如干旱天气要在喷药2d内喷1次清水,喷湿地面以提高灭草功能;若喷72%的2,4D-丁酯除草,则应先做小面积试验,再大面积使用,一般2,4D-丁酯只能用在阔叶杂草较重地区性地块,对于针叶草必须进行人工铲除,当苗高3cm时喷0.75kg/hm2 2,4-D丁酯。
(3)灌溉与排水
高粱是抗旱、耐涝作物,但前期干旱影响植株发育,后期干旱影响灌浆,因此如干旱严重,应及时灌水;如遇洪涝积水,应及时排水除涝。
7、病虫害防治
高粱很少发生苗期病害,特殊年份会发生白斑病,一经发现用硫酸锌1.0kg/hm2、尿素0.7kg/hm2对水225kg/hm2进行处理。目前影响高粱产量的主要病害是高粱黑穗病,为减少这一病害发生,首先要适时晚播,在土壤温度较高时播种,种子出苗快,可减少病菌侵染机会,从而减少黑穗病发病率;其次是通过种子处理得以解决。高粱害虫主要是粘虫和玉米螟,防治方法应按照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优先采取农艺措施、物理措施、生物防治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灯光诱杀、人工捕杀、放赤眼蜂和使用生物农药等等。
8、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晾晒、脱粒保证丰产丰收。最佳收获期为蜡熟末期,此时收获,籽粒产量最高,品质最佳,损失最少。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1选地
高粱既抗旱又抗涝,且对水肥要求不高,适应性和抗逆性均较强,所以,对种植地快和前茬要求不严,一般地块和茬口,只要精耕细作,加强管理,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应注意避免重茬和迎茬,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整地
高粱根系发达,种植时需深耕整地[1]。富裕县常发生春旱,必须做到春墒秋保,因此,秋翻整地是重要的技术环节。秋收后结合施有机肥,立即耕翻、耙压,要求耕翻深度20~25cm,以利于根深叶茂,植株健壮,获得高产。早春化冻后,及时进行1次耙、压、耢相结合的保墒措施。此外,必须在秋翻整地后进行秋起垄。
3种子选择与处理
根据种植地的特点选用国家推广的种子,种子应外表光滑亮泽,无小粒碎粒,并有产地检疫和质量、产量说明书。播种前选择晴朗、温暖的天气进行晒种3~5d,有利于种子表面灭菌,提高发芽率和提早出苗。如选择催芽播种,可先用20~30℃的温水浸泡3~4h后滤出原水,用温水清洗1次,再用透气性能好的编织袋装好,放到热炕上,炕温保持在20~25℃为宜,上边盖上衣物等保温,每3h用温水清洗种子1次,大约24h出齐根芽,36h出齐苗芽。在苗芽刚破种皮,有5%的苗芽露出(露白)时即可播种;也可把露白的种子放到光照、通风较好的地方摊成薄层,勤翻动,待根芽刚干枯时拌上包衣剂播种。断了根芽的种子要在6h之内播完[2],必须坐水种。
4播种
4.1播种时间
适期播种是保证一次播保苗全、苗齐、高产丰收的重要环节,要依据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及品种特性确定播期。当5cm土层的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12℃时为适期播种的温度指标;土壤达到手攥成团、落地散开的含水量时即可播种,富裕县播种时间约在5月15日左右。
4.2播种方法
采用机械播种速度快、质量好,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各项作业连续进行,可缩短播种期,利于保墒。垄距65~70cm,垄上双行,垄上行距10~12cm,播种深度一般为3~4cm,高粱胚轴只有4cm,所以要严格播种。土壤墒情适宜的地块要随播随镇压,土壤粘重地块隔天镇压;不用播种机播种的可采用三犁川坐水种。三犁川的第1犁深趟原垄垄沟,把氮钾肥深施在底层,磷肥施在上层;第2犁深破原垄,拿好新垄,过4h压好磙子保墒,以备第3犁播种用;第3犁首先耙开垄台,浇足量水,用手工点播已催芽种子,防止伤芽,然后覆土,覆土厚度为4cm以下,过6h用镇压器压好保墒,以保证播下的种子出苗快,齐而壮,7d即可出全苗,避免因低温造成粉种。硬茬可采取坐水催芽扣种的方法。
4.3留苗密度
按大穗宜稀、小穗宜密的原则栽植,一般保苗10.5~12.0万株/hm2。高粱种子千粒重20g左右,1kg种子50 000粒左右,按成苗率65%计算,加上播种、机械、农田作业等对苗的损害,最佳播量为10.5kg/hm2。
5科学施肥
高粱一生所需营养较多,每生产100kg籽实,需氮2.0kg、磷1.3kg、钾3.0kg,其比例为1∶0.6∶1.5 [3]。具体做法为:施优质农肥30m3/hm2作基肥及用氮、磷、钾(15-15-15)复合肥150kg/hm2+高含量进口钾肥50kg/hm2。播后30~40d,高粱进入6~8叶的拔节期,此期为其生长最旺盛时期,应于7月1~5日追施尿素110~150kg/hm2。
6田间管理
6.1间苗定苗
早间苗避免幼苗互相争夺养分和水分,减少地力消耗,间苗应提早到三至五叶期,以利于培育壮苗;间苗过晚,苗大根多,容易伤根或拔断苗。在保全苗的基础上,于四叶初期定苗,最晚不晚于五叶期。
6.2中耕除草
中耕结合除草进行,最好在幼苗期、拔节期、孕穗期进行三铲三趟;在杂草少的情况下可二铲二趟。苗期铲趟可消除板结、消灭杂草,对调解土壤水分、温度状况有重要作用。拔节期中耕要求细铲深趟,结合追肥进行[4]。
化学除草要在播后的3d进行,用3.0~3.5kg/hm2莠去津对水400~500kg/hm2喷施,如干旱天气要在喷药2d内喷1次清水,喷湿地面以提高灭草功能;若喷72%的2,4D-丁酯除草,则应先做小面积试验,再大面积使用,一般2,4D-丁酯只能用在阔叶杂草较重地区性地块,对于针叶草必须进行人工铲除,当苗高3cm时喷0.75kg/hm2 2,4-D丁酯。
6.3灌溉与排水
高粱是抗旱、耐涝作物,但前期干旱影响植株发育,后期干旱影响灌浆,因此如干旱严重,应及时灌水;如遇洪涝积水,应及时排水除涝。
7病虫害防治
高粱很少发生苗期病害,特殊年份会发生白斑病,一经发现用硫酸锌1.0kg/hm2、尿素0.7kg/hm2对水225kg/hm2进行处理。目前影响高粱产量的主要病害是高粱黑穗病,为减少这一病害发生,首先要适时晚播,在土壤温度较高时播种,种子出苗快,可减少病菌侵染机会,从而减少黑穗病发病率;其次是通过种子处理得以解决。
高粱害虫主要是粘虫和玉米螟,防治方法应按照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优先采取农艺措施、物理措施、生物防治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灯光诱杀、人工捕杀、放赤眼蜂和使用生物农药等等。
8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晾晒、脱粒保证丰产丰收。最佳收获期为蜡熟末期,此时收获,籽粒产量最高,品质最佳,损失最少。
9参考文献
[1] 牟之碧.杂交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8):145.
[2] 石红梅.夏高粱高产制种关键技术[J].种子世界,2008(12):37-38.
关键词 梨树;病虫害;发生症状;防治方法;河南周口
中图分类号 S436.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16-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加快,周口市梨果发展较快,在淮阳、沈丘、西华、川汇区等县区都有较大面积的种植,但危害梨树的病虫害也呈多发趋势,在周口梨栽培区,危害梨树的病虫害主要有梨树火疫病、梨树枝枯病、梨树黑色膏药病、梨实蜂、梨蝽、桃蛀螟、麻皮蝽、梨笠圆蚧等[1]。现将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梨树火疫病
1.1 发生症状
此病为梨树上最严重的毁灭性病害,可侵染梨等几乎所有蔷薇科植物,是我国最主要的检疫对象。叶染病,先从叶缘开始变黑,后沿叶脉扩展致全叶变黑,凋萎下垂。花器染病,萎蔫呈深褐色,向下蔓延至花柄呈水浸状。果实染病,初生水浸状斑,后变暗褐色并渗出黄色黏液,致病果变黑干枯[2-3]。枝干染病,病部下凹呈溃疡状,渐由褐变黑。
1.2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在枝干病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借雨水和昆虫传播,通过蜜腺、自然孔口及伤口侵染。久旱遇雨,浇水过度,地势低洼易涝发病重;洋梨易染病,日本梨较抗病。
1.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选栽抗病品种;加强综合管理,增施有机肥,旱浇涝排,壮树防病;合理修剪,尽可能减少伤口;发现病枝、病叶、病梢及病花等,带到园外集中烧毁,减少菌源;及时防治其他害虫。二是药剂防治。发芽前全树均匀喷布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1 000倍液等。每隔10~15 d喷1次,连防3~4次[4]。
2 梨树枝枯病
2.1 发生症状
主要危害大树上衰弱的枝梢。在衰弱的延长枝前端或结果枝上产生稍凹陷、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病部生出黑色粒点状病菌孢子座。后期病皮龟裂脱落,严重时导致木质部露出或枯死。
2.2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部越冬,翌年春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衰弱枝伤口侵入,引发枯枝病。
2.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冬季修剪留桩宜短,清除病死枝;夏季及时清除并销毁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二是药剂防治。发芽后枝干喷洒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0%甲・硫悬浮剂8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隔10~15 d喷施1次,连喷2~3次。
3 梨树灰色膏药病
3.1 发生症状
病部初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白色绵毛状菌膜,中央暗灰色,且不断向四周延伸,中央厚周围薄,颜色渐深,形似膏药。后期呈紫黑色,干缩龟裂,逐渐剥落。
3.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染病枝上越冬,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介壳虫传播,孢子萌发后以介壳虫分泌物为营养,形成新的菌膜,不侵入寄主体内。树势弱、果园郁蔽、湿度大、介壳虫危害重易发病。
3.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加强管理,合理密植,保持果园通风透光良好;合理修剪和负载,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排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及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二是及时防治介壳虫。使用松脂合剂,冬季每500 g原液加水4~5 L,春季加水5~6 L,夏季加水6~12 L喷洒枝干;或采用其他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介壳虫。三是药剂防治。刮除病部菌膜,刮后涂抹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20%石灰乳,或3~5 °Bé石硫合剂,或甲基硫菌灵悬与柴油(5∶1)混合剂。刮掉的菌膜带出园外集中销毁。
4 梨实蜂
4.1 发生症状
又名梨实锯蜂、蜇梨蜂,分布华北、华中和华南等产区。为害梨花和果,幼虫蛀食花萼、幼果,致受害果干枯脱落。
4.2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结茧越夏和越冬。翌年杏花芽开时(梨花序分离)成虫羽化并先在杏花上取食,成虫有假死性,早晨和日落不活泼,振动即落下。梨花含苞待放时,转移到梨树上产卵,卵散产在花萼组织内,每花着1粒卵,卵期5~6 d。初孵幼虫先在花萼基部串食,后蛀入果心,致幼果干枯脱落。幼虫期15 d左右,老熟脱果落地,于土中做茧滞育越夏越冬。开花早的品种受害重。
4.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冬春深翻树盘,利用低温冻害和鸟食消灭越冬茧;杏树开花时,清晨和日落后振树捕杀成虫[5-6]。二是药剂防治。在成虫羽化出土前或幼虫脱果入土前,树冠下地面喷洒48%哒嗪硫磷乳油6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等,并浅锄地面。在梨花序分离至含苞待放的成虫发生期树上喷洒48%哒嗪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52.25%蜱・氯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3 500倍液。
5 梨蝽
5.1 发生症状
又名梨椿象、臭大姐、花壮异蝽,分布于全国梨区,为害梨果、叶、芽。枝条被害后,生长缓慢,严重时枯萎死亡;果实受害后生长畸形,硬化,不堪食用,失去商品价值。
5.2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树干及主侧枝的翘皮下、裂缝中越冬。翌春果树发芽时开始活动危害。6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为害枝条和果实。成虫寿命3~4个月,8月下旬至9月上旬产卵。卵成堆产在枝干粗皮裂缝间和枝干分杈处。卵期10 d左右。若虫寻觅适当场所越冬。
5.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冬、春季刮除树干和主枝上的翘皮,消灭越冬若虫;成虫产卵期,在果园巡回检查,发现卵块及时除去。二是药剂防治。春季梨发芽期喷洒48%毒死碑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500~2 500倍液。
6 桃蛀螟
6.1 发生症状
又名桃蛀野螟、桃斑螟、桃实螟等,分布全国梨产区,为害梨果实。幼虫从果与果、果与叶、果与枝的接触处蛀食入果实,果实内充满虫粪,致果实腐烂并造成落果或干果。
6.2 发生规律
黄淮地区1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干僵果内、树干枝权、树洞、翘皮下等处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化蛹,下旬羽化产卵;5月中旬发生第1代,7月上旬发生第2代,8月上旬发生第3代,9月上旬发生第4代,尔后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对糖醋液也有趋性。卵多散产在果实萼筒内,其次为两果相靠处及枝叶遮盖的果面或梗洼上。卵期7 d左右。幼虫世代重叠严重,尤以第1、2代重叠常见,以第2代危害重。
6.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冬春季节彻底清理树上树下干僵果及园内枯枝、落叶,并刮除翘裂的树皮,清除果园周围的玉米、高粱、向日葵等遗株深埋或烧毁,消灭越冬幼虫及蛹。二是在果园内点黑光灯或放置糖醋液诱杀成虫。三是种植诱集作物诱杀成虫。根据桃蛀螟对玉米、高粱和向日葵趋性强的特性,在果园内或四周种植诱集作物,集中诱杀。一般种植玉米、高粱和向日葵300~450株/hm2。四是药剂防治。在桃蛀螟第1、2代成虫产卵高峰期的6月20日至7月30日喷药,施药3~5次,叶面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
7 麻皮蝽
7.1 发生症状
又名梨黄霜蝽、黄斑蝽、麻皮蝽象、臭屁虫,分布于全国各产区,为害梨叶和果。叶片和嫩茎受害后,出现黄褐色斑点,叶脉变黑,叶肉组织颜色变暗,重者导致叶片提早脱落,嫩茎枯死;果实被害,果面呈现黑褐色麻点。
7.2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草丛或树洞、树皮裂缝及枯枝落叶下、墙缝、屋檐下越冬。翌春梨花发芽后开始活动,5―7月产卵,卵多产于叶背,数粒或数十粒黏在一起,卵期约10 d,5月中旬见初孵若虫,7―8月羽化为成虫危害至深秋,10月开始越冬。成虫飞行力强,喜在树体上活动,有假死性,受惊时分泌臭液。
7.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冬、春季清除园地枯叶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成、若虫危害期,在成虫产卵前,于清晨振树捕杀。二是药剂防治。成虫产卵期和若虫期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10%氯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600~1 000倍液,或10%乙氰菊酯乳油800~1 000倍液等。
8 梨笠圆蚧
8.1 发生症状
又名梨枝圆盾蚧、梨笠圆盾蚧,分布全国梨区,为害梨果、叶、枝。枝条被害,生长缓慢,严重时枯萎死亡;果实受害后生长畸形,硬化,不堪食用,失去商品价值。
8.2 发生规律
北方1年发生2~3代,南方4~5代,以若虫在枝条上越冬,翌春梨树树液流动时开始危害。3代区越冬代、1、2生期分别为6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9月上旬、9月至11月上旬。4代区越冬代、1、2、3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底、8月下旬至10月上旬、11月中下旬。若虫多在二至五年生枝干上危害,部分在叶背主脉两侧分泌绵毛状蜡丝形成介壳。天敌有红点唇瓢虫、肾斑唇瓢虫、红圆蚧金黄芽小蜂等。
8.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及时剪除介壳虫寄生严重枝条烧毁;严禁用有虫枝条作种苗接穗;加强检疫,防止有蚧苗木传入新区;引放利用天敌防治。二是药剂防治。春季梨树发芽前喷洒3~5 °Bé石硫合剂,或0.4%五氯酚钠溶液,或95%机油乳剂200倍液等。在1、2代若虫期,枝干喷洒25%噻菌酮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95%机油乳剂500倍液等;危害期用40%乐果乳油20~50倍液涂干包扎。
9 参考文献
[1] 冯玉增,冯自民.图说梨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3] 冯玉增,夏孔建.提高石榴商品性栽培技术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4] 卢学栋,范静秋,吴相友.梨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J].河北果树,1995(4):22-23.
高粱起源于非洲,是最古老的栽培粮食作物之一。公元前近3000年传入到埃及、印度、中国栽培,现在的主产国为美国、阿根廷、墨西哥、苏丹、尼日利亚、印度和中国。高粱栽培,在我国至少有5000多年历史,为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主产东北、华北各省,也是我国南方水旱轮作作物,以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为主,湖南以湘西、怀化、邵阳地区为主。特别是杂交高粱的发明,推广速度明显加快,产量明显提高、产品主要用于轻工业酿造、加工淀粉和糖。我国很多名酒都是用高粱酿造而成。如贵州茅台、四川泸州大曲、山西汾酒、陕西西凤酒、湖南湘窖酒、德山大曲、浏阳小曲等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
高粱杆、叶、酿酒后的副产品是牲畜的良好饲料。北方还用高粱杆作燃料、建筑、风障和编制材料,南方用作蘑菇堆料和集中堆制后作肥料等用途。
高粱是喜光植物,要栽培在阳光充足的东南坡、南坡和西南坡,光照充足,产量高。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等特点,由于近年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高粱米再度受宠,成为人们比较喜欢的主食之一,适当扩大高梁种植面积,可实现农作物的轮作倒茬,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减轻病虫害发生。高梁高产关键措施是以矮秆良种为前题,适当增加密度为核心,精细整地、科学施肥为基础,加强管理保全苗为保证,全面实施高梁矮化密植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1 选用良种,做好处理
1.1 品种选择:根据土壤及气候条件,选择具有米质好、籽粒整齐,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叶锈病、抗倒伏和产量高等特点的适宜品种,我县可选选龙693、绥杂7、龙杂10、等矮秆杂交种。
1.2 选种、晒种
播前应将种子进行风选或筛选,选出粒大饱满的种子做种,并进行晒种,播前5―7天选晴天将种子铺成厚lOcm左右,晒2- 3天.每天翻动2次。以增强酶的活性,提高种子发芽势。
1.3 药剂拌种
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可用50%辛硫磷0.5 kg,加水20kg,喷到200kg种子上,闷种4小时。防治高粱黑穗病可用立克秀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3%。
2 选地选茬,精细整地
高粱对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最适于高粱生长的应是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高梁苗期生长缓慢怕草荒,为此应选择比较肥沃和杂草少的大豆茬或玉米茬种植高粱为宜,不宜种重茬和迎茬。
在选地选茬的基础上要普遍做到及时细致整地。一是秋翻秋起垄,要在早春镇压一次,以减少春季土壤水分的大量散失,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二是秋翻秋起垄,要早春顶浆起垄,压好磙子,保住墒情。实践证明,秋翻或深松不仅能够疏松土壤,增加蓄水保墒能力,而且有利于高粱根系扩展下扎,防倒伏。因此,无论是秋、春整地都要做到翻、耙、起垄、镇压连续作业,为一次播种保全苗打下坚实基础。
3 配方施肥
高粱是需肥较多作物,为达到以肥保密、以密增产的目的,要做到农肥、化肥配合,底肥、种肥、追肥相结合。
3.1 底肥:在翻前耙后亩施优质农肥2000公斤。
3.2 种肥:每亩施磷酸二铵l0kg、尿素5kg、硫酸钾8kg。种子与化肥开,防止烧种。
3.3 追肥:高梁拨节到孕穗期需肥最多,占70%以上,应在拔节初期高粱8-9片叶时进行深追肥,结合铲趟每亩追施尿素l0kg
4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4.1 播种期播种是提高出苗率、确保一次出全苗的关键措施。按照三寒四暖的天气变化规律,抓住冷尾暖头,把高粱种在“腰窝上”。当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2℃以上时即可播种。正常年份适宜播种期为5月l3日左右,播种期过早、土温低、出苗时间延长,易导致烂种烂芽严重,出苗率低,且不整齐;播期过迟,生育后期易受高温伏旱影响,穗部虫害也重。
4.2 播种方法可采用耱N或用单体播种机进行垄上双行拐子苗穴播,播后及时镇压,以保住墒情,确保全苗。
4.3 栽培密度一般亩保苗8000-9000株,株距10一13cm。
5 加强管理,促进成熟
5.1 间苗定苗
出苗后及时,发现缺苗断条时要及时催芽补种或坐水补裁。间苗应及早进行,一般在出苗后7―8d、苗高4cm左右、具有2―3片叶时进行,把过密或发育不良的弱苗拔掉,打成单株。当苗高l0cm左右、4―5片叶时进行定苗,注意留苗均一致,按要求株距定苗。
5.2 中耕除草
高梁苗生长缓慢,因此要及时中耕除草,要求达到三铲三趟,有条件的地方,在出苗期进行垄沟深松,以增加土壤通透性,蓄水增温,有利于根系发育,促使小苗早生快发。
5.3 防治虫害
主要防治好蚜虫,可用1000-2000倍液乐果进行叶面喷雾。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玉米青枯病;小斑病;玉米螟;红蜘蛛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58-1
1 南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介绍
1.1 主要病害的发生症状以及发病规律的介绍
1.1.1 玉米大斑病 主要症状是害病处为叶片,严重时也会涉及到叶鞘及苞叶。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然后向上发展。发病早期是水渍状的青灰色小点,然后沿着叶脉向两侧发展,最后形成中央是黄褐色边缘的深褐色的梭状或者纺锤形状的大斑点。湿度较大时病斑显示成大片的,斑上会产生出黑灰色的霉状物,导致病部纵裂或者枯黄萎焉。大斑病害的发病规律:温度一般为18℃~22℃高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特别是雨多雾多或者连续的阴雨天气,都会引起此种病害的流行。
1.1.2 玉米小斑病 主要症状是:病害处一般在叶、茎、穗等处,病斑呈椭圆形,或者长方形,或者纺锺形,通常显现出黄褐色或者灰褐色,高温环境下病斑会出现暗绿色的浸润区。小斑病的发病规律:温度在25℃以上的多雨天气容易发病。
1.1.3 玉米青枯病 这种病害的主要症状为:在玉米灌浆的末期突然萎蔫或者青枯,然后整株叶片都呈现为水烫状而且干枯退色;果穗会下垂,苞叶慢慢枯死;茎基处开始为水浸状态,然后逐渐变成淡褐色,手握会有空心感,经常会导致倒伏。发病规律:灌浆到乳熟期如果有大雨,会很容易发生此类病害,土壤含水量高,此病就容易发生。
1.2 主要虫害的发生症状及发生规律
1.2.1 玉米螟 玉米螟也叫钻心虫,主要症状:玉米心叶被蛀穿,新展开的玉米叶会出现一排排整齐的小孔。到雄穗抽出之后,幼虫就会钻到雄花里面去进行破坏,经常造成雄花的基部被折断。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就会转到雌穗中去取食花丝以及嫩的苞叶,进入穗轴去食害幼嫩的籽粒。部分幼虫还会蛀入到茎部,去取食髓部,使得茎秆容易让大风吹折,而且由于受害的植株籽粒没有饱满,就会出现青枯早衰的现象,甚至有些穗会完全无籽粒,导致严重的减产。发生规律:6-9月份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最容易发生。
1.2.2 蚜虫 主要症状:成虫会在叶背以及嫩茎上面吸取其汁液,被害的植株会产生叶片卷缩以及禾苗萎蔫的现象,甚至会枯死。老叶如果受害,就会提早枯落,结果期缩短,产量就会减少。发生规律:繁殖方式与一般的害虫不一样,可以孤雌生殖,也可以两性生殖,所以生活史非常复杂,一年可能繁殖出20代以上,其密度非常大,危害的时间非常长,所以玉米遭受此虫害后,损失会非常严重。
1.2.3 红蜘蛛 这种虫害的症状:于抽穗后开始进行危害玉米,有些发生得早的,在玉米刚刚长出6片叶子时就开始危害玉米。红蜘蛛会吸食玉米叶片中的组织养分,让被害的叶片呈现出密集而且细小的斑点,斑点呈黄色,然后逐渐褪绿,然后变黄,最后干枯直至死亡。被害玉米就会出现籽粒秕瘦的状况,造成玉米减产。其发生规律:红蜘蛛的成虫一般在根际的土缝里潜伏着越冬。等早春后气温逐渐上升,上升后红蜘蛛会出土,集中在一些杂草上面取食与繁殖,等玉米出苗以后,会通过风吹以及爬行等多种途径,转移至附近的玉米幼苗上。红蜘蛛一般呈点片状在田间进行危害,从虫源扩散到田间各个地方,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大雨之后,数量会下降,但是如果是干旱而且少雨,虫的数量就会快速上升。
2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2.1 农业防治
首先是要选用抗虫、耐虫的品种,增强了品种的质量,这个方式是防治病虫害最根本的途径。可以轮作,还可以倒茬深翻从而减少菌量;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初侵的病害传染源;发病的初期,可以打掉下部的病叶,从而减轻发病的程度;适期地早播,可以起到避病的作用;可以在玉米收割之后将秸秆粉碎后还田,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玉米螟的越冬基数;种玉米的田里最好减少种高粱以及谷子,这样可以减轻玉米的受害;因为玉米螟喜欢在高大茂密的玉米地里产卵,所以可以提早播种一些玉米种子,成为诱虫田,然后就可以使玉米螟提早产卵,提早防治。
2.2 生物防治
一般的生物防治包括引入赤眼蜂和白僵菌两种生物来防治玉米病虫害。赤眼蜂可有效的防治玉米螟,因为赤眼蜂是在害虫卵中产卵的,而且是在害虫卵中发育,这样可以消灭掉害虫卵,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数量,达到防治的目的,可以作为一种防治玉米螟的理想措施。不同种类的赤蜂,不同数量的赤蜂以及放蜂的时间,这些都是关键环节,必须要标准化而且要规范化,按照土地的面积以及玉米的面积,采用适当数量的赤眼蜂,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这种防治虫害方式不仅成本较低,而且还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2.3 物理防治
可以采用一系列的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比如灯光诱杀以及辐射导致害虫不育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很好。常见的方法是安装一个200W或者400W的汞灯,不同土地的大小安装不同数量的汞灯,来诱杀成虫。
2.4 化学防治
在玉米心叶阶段,幼虫通常会在叶心内取食汁液,这时候可以施用颗粒化学药剂。施用比较普遍的有辛硫磷及广灭丹等颗粒剂,可加细土或者细的河沙混合着撒入。还可以施用功夫颗粒剂,伴着煤渣颗粒撒入田里,如果在雄穗打苞的时期有玉米螟,可以施用速灭杀丁,这种效果比较好。
3 结论
玉米病虫害种类繁多,不同生育阶段和种类也多有差异,在防治时,要采用相应的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病虫害,达到玉米的丰收。
参考文献
[1] 刘传兵,王黎明,杜世凯,等.南繁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61,163.
[2] 柏新娣,范志军,何香竹.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9(9):36-37.
[3]?李秋敏.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2009(7):24-26.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入的系统染病害,是北方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对冀西北间山盆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愿与广大玉米植保界同仁尤其是一线农业工作者探讨。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北连坝上高原,南至蔚县盆地南缘和小五台山北麓,是冀北山地的西邻。该区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多样,玉米在这个地区种植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全国来看,玉米丝黑穗病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从河北来看,张家口、承德发病率最高。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据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农牧局环保站、白乐区域站调查:在蔚县一般年份发病率为5%―10%,严重时可达30%,个别地块甚至40%以上,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与品质。现就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症状特点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入的系统染病害,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全株无收成。
1.1 果穗: 丝黑穗病穗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为丝黑穗病。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雌穗颖片也可能因病菌刺激而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刺猬头状,长刺的基部略粗,顶端稍细,中央空松,长短不一,由穗基部向上丛生,整个果穗呈畸形。
1.2 雄穗: 多数情况是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黑粉常粘结成块,不易分散。
1.3 苗期症状: 受害严重的植株,在苗期可表现各种症状。农民称此病状是:“个头矮、叶子密、下边粗、上边细、叶子暗、颜色绿、身子还是带弯的。”具体可概括为六种类型: (1)、笋状型,茎扁、下宽上尖、竹笋状;(2)、矮缩丛生型,植株矮、丛生、分蘖多;(3)、黄条型;(4)、植株畸形茎扭型;(5)、叶片异常型,叶片变得硬、挺、厚、皱,叶色暗而深绿;(6)、顶叶扭卷,雄穗难以抽出。这些苗期症状因品种、环境条件和发病时间不同易与其他病毒病、生理性病害、根部虫伤、机械伤害以及除草剂药害等症状特征相混淆,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平均确诊率70-90%。如在不同地区有的品种表现为矮化型,在6-7片叶时,节间缩短,茎基膨大如笋状,向一侧弯曲,沿叶片中肋两侧出现黄白色条斑1-4条,抽出的雌雄穗为黑穗。有的品种表现为矮化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有的品种表现为多分蘖型,每个分蘖茎上大多形成顶生黑穗。
2 发病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科、轴黑粉菌属的丝轴黑粉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则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土壤带菌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则是种子带菌。丝黑穗病的病原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它虽与高粱丝黑穗病菌同属一个种,但却是两个不同的生理型。据研究,玉米丝黑穗病菌不侵染高粱,高粱丝黑穗病菌可侵染玉米,但发病率很低。
2.1 土壤肥料带菌:玉米连作,玉米丝黑穗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
2.2 秸秆带菌:用带菌的秸秆饲喂牲畜、带菌秸秆残体沤粪未充分腐熟、秸秆直接还田、病株处理方法欠妥、未能及时拔除病株、农户拔除的病株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等,均增加了病原菌数量。
2.3 品种抗病性:品种之间抗病性差距很大,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高度感病品种或自交系与中抗品种、高抗品种相比,发病率依次平均为大于90%、30%和小于5%。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2.4 气候条件:在越冬菌原数量较大和种植感病品种的情况下,播种后的土壤温、湿度是决定病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墒情差的地块、高寒冷凉地块发病轻。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
3 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减少初侵染菌源,结合种子处理的综合防病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来说,双亲抗病,配制出的杂交种也抗病,双亲感病,配制出的杂交种也感病。多数玉米杂交种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抗病性遗传绝大多数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个别表现为完全显性或超亲遗传现象。所以应选择优良抗病自交系作亲本,以获得抗病的后代。据鉴定,抗病的自交系有吉63、自330、辽1311、获白、7091、武107、单7148、南杂7513、单624、自330、辽64-14-1、HD103、C11-1、英64-7-4、B77、太早26-1、156A4、吉803、吉758、B64、M14、B73、维尔27、八农102-1、铁130、吉 708、W24、吉852、丹3705、丹3696、铁201、铁202、铁204及Mo17等,抗病农家种:白鹤、大粒马牙、野鸡红、高黄、辽东白、暴苞谷、宝清琉球、火苞米、英粒子、笨苞谷、山西二早子等。抗病的杂交种有农华101、郑单958、吉单158、159、303、141、149,四单104、105,长单185及长单62、吉单261、川单15、成单19、海禾1等,感病的杂交种有:先玉335、纪元1号、纪元128、通科1号、银河14、辽单120、奥玉3804、京科665、铁研358、富尔1号、陕科9号等。利用抗病品种,合理配置多种抗原。
3.2 播前种子处理: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种子、土壤和粪肥带菌传播。药剂防治应选择药效持续时间长、内吸性强的农药。目前生产上主要推广使用的拌种药剂:用含有萎锈灵、粉锈宁、百穗宁、戊唑醇、烯唑醇及氧环三唑等的种衣剂拌种,还可兼防其他病虫害。
3.3 改进栽培措施,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实行3年以上轮作、采用调整播期、选用种穗中下部的籽粒饱满和发芽势强的优良种子、土壤深翻、耙压连续作业,贮水保墒、采用地膜覆盖和拔出田间病株等措施,均可减少病菌侵染的机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豆 田间管理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193-01
一、概述
大豆原产于我国,是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仅次于玉米,水稻占第三位,产量占第三位。大豆籽粒中约含有40%的蛋白质、30―33%的碳水化合物和20%脂肪,并含有多种扩物质和维生素。大豆用途非常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田间管理
1.铲趟
1.1铲前趟一犁。就是在锄地前用机械先中耕一次。有提高地温,松土保墒和防风的作用,能促进大豆根扎得快,扎得深,幼苗出土快,长得壮。时间:当大豆子叶刚拱土,尚未展开之前进行。
1.2铲地、趟地。铲趟作业要及早进行,特别是要抓紧头一遍,在小苗刚出土时就可进行;第二次在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以后每隔10-15天进行一次。在大豆开花盛期以前,必须结束中耕除草作业,以免造成落花落荚。
2.化学除草
2.1苗前除草:每公顷用5%普施特水剂1.5-2公斤;或用48%广灭灵乳油2-2.5公斤。
2.2苗后除草:用12.5%拿捕净乳剂每公顷用药量1-1.5公升;
2.3 2-3片复叶期施药:一般在早晚气温低、风速小、湿度大时进行。需避开干燥、高温的中午及保证施药后2-6小时内不要有大的降雨。
2.4施药方法:无论在大豆出苗早期还是晚期,均可采用苗带施药方式。施药时要注意喷布均匀,以减少局部因药量过大而发生药害。
3.合理灌水
3.1灌水原则
根据大豆长相灌水。大豆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老绿,中午叶子有萎蔫现象,应及时灌溉。
根据土壤墒情灌水。
根据天气情况灌水。要做到久晴无雨速灌,将要下雨不灌,晴雨不定早灌。气温高,空气湿度低,蒸发量大,土壤水分不足,应及时灌水。
根据土质和地势灌水。沙质土蓄水保肥差,大豆易受干旱影响,应轻灌、勤灌,粘重土壤,蓄水力较强,但水分容易蒸发灌水适量多些。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多保水力好,灌水次数不可过多。
3.2灌水方法
沟灌。为了达到灌水均匀,避免土壤冲刷,沟灌时,一般采用分段的办法灌水,每段距离要根据地势平整情况而定。
畦灌。窄行平播的大豆,宜用畦灌。
喷灌。喷灌就是用喷灌机进行人工降雨。它可以不受地形限制,减少渠道设置充分利用土地。
三、收获
收获是实现丰产的最后一个关键性措施。收获的早晚都对产量和品质有影响。过早则子粒未成熟,干物质积累不到位,造成蛋白质、粒重和脂肪含量降低,而且此时多青粒及秕粒;过晚会因干旱易引起炸荚或因阴雨天多而使种子失去色泽,降低品质。人工收获应在黄熟末期进行,此时植株已全部成黄褐色,茎和荚全部变黄,呈现品种特色。机械收获应在完熟期进行,豆叶全部脱落,茎荚和子粒均呈现品种的固有色泽,子粒含水分约在20-25%左右,用手摇动植株有响声。
四、病虫害防治
1.大豆病害主要有大豆灰斑病和大豆根腐病
1.1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斑点病或褐斑病。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尤以东北三省危害严重,也是我省间歇发生的流行病害。可减产5%-50%不等,且造成蛋白质含量降低。
选用抗病品种,但要注意在一个地区连续种植一个抗病品种之后,会引起生理小种变化,而使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因此要几个品种交替使用,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
药剂防治:2.5%溴氰菊酯乳油,每亩40毫升与50%多菌灵可湿粉每亩100克混合,可兼防大豆食心虫与灰斑病。药剂防治要抓住防治时机,田间一次施药的关键时期是始荚期至盛荚期。
1.2大豆根腐病
主要是大豆根部发病,幼苗成株均染病。初期茎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现淡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我县近年因为大豆种植面积增大,重迎茬比例加重,根腐病现象较为常见。减产量5-90%不等,甚至绝产。
目前生产上尚感无抗大豆根腐病的优质、高产品种,因此防治上主要是药剂防治。
可选用富尔“千斤顶”拌种,待阴干后再用多克福种衣剂或富尔豆来包衣,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具有防效好,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优点。
2.大豆虫害有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大豆根潜蝇等。
2.1大豆食心虫
七八月降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时发生,是我县年年必发的虫害。有效的防治是抓住成虫发蛾的关键时期。(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轮作换茬。(2)药剂防治:用80%敌敌畏乳油每亩150g浸沾20厘米长的高粱秆、玉米秆40-50根,每隔5垄插1垄,每走一步插一根;或用2.5%敌杀死、5%来福灵,2.5%功夫、20%速灭杀丁等菊酯类农药,每亩2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
2.2大豆蚜虫
俗称腻虫,一般持续干旱高温少雨,每年六月中下旬容易发生。用来福灵乳油5%,敌杀死乳油2.5%,富尔3%啶虫脒乳油每亩15-20毫升,兑40-50公斤水喷雾。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40%乐果乳油800倍。
2.3大豆根潜蝇
关键词大豆;产量;限制因素;增产措施;黑龙江勃利
黑龙江省勃利县耕地面积约11.33万hm2,每年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5.33万hm2以上,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受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分析限制勃利县大豆产量的因素,并探讨对策,对实现大豆稳产、高产,提高大豆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
一是轮作不合理。重迎茬是限制大豆产量的主要因子,可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营养消耗不均衡,病虫害严重,产量下降[1]。二是品种选择不当。农民自留种、良种与良法不配套等现象较为突出,品种退化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三是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有机肥与无机肥,N、P、K的比例严重失调,不能满足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均衡需求[2]。四是培肥地力重视不够。有机肥的施入量明显减少,造成土壤严重板结,土壤的理化性状不良,严重制约大豆产量的提高。五是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一旦发生病虫害,农民存在侥幸、等靠心理,防治不及时,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造成危害,影响产量及品质。六是整地标准低。深松、旋、耙、翻等整地形式没有得到合理应用,使犁底层上移,不抗旱、不耐涝,不利于作物的根系发育。
2提高大豆产量的措施
2.1科学合理轮作
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及其他大田作物,为轮作倒茬创造条件[3]。尽量实行3年以上(含3年)合理轮作,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坚持宁迎勿重的原则,常采用玉米—玉米—大豆、玉米—大豆—蔬菜、大豆—小麦—薯类、玉米—杂粮—大豆等轮作方式。
2.2保证整地质量
要推广以深松为主,松、耙、旋、翻相结合的整地方法。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要进行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耕翻深度16~22cm,要求耕深一致,立垡、回垡率小于5%,无大坷垃和暗坷垃。深松深度在25cm以上,不翻转土层。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秋耙茬,耙深12~15cm,耙平耙细;对前茬是玉米、高粱等茬的地块,要捡净或粉碎残茬,机械灭茬时,灭茬深度为10~15cm,粉碎根茬长度5~6cm;春整地的地块,要顶浆打垄,整地镇压一次作业完成,达到待播状态。
2.3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
平原区域主要推广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它既具有植株分布合理、绿色面积大、群体光合效率高的优点,又具有抗旱抗涝、增加地温、便于管理的优点。在坡岗地等区域重点推广大豆行间覆膜等技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保墒能力,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4选择优良品种
大豆品种要年年更新,保证品种的纯度和品种特性,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在品种选择上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依当地生育期选择品种。选择在当地正常年份无霜期前5~7d成熟的品种最为适宜,以保证在无霜期内正常成熟。二是根据栽培技术模式选择相应的品种,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如采用窄行密植栽培技术,要选择抗倒伏的矮杆、半矮杆品种;三是依当地自然条件和投入水平选择品种。不同的品种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同,如绥农8号与合丰25相比较,前者是喜肥品种,若施肥投入不足,就不能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作用,无法获得较高产量;后者适应性强,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十分严格,施肥偏多或偏少都能获得稳产。
2.5科学施肥,培肥地力
根据大豆需肥规律及特点,平衡施入营养元素,既要协调好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又要协调好氮、磷、钾之间的关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4]。由于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施入量明显减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结构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变薄;施入化肥的氮、磷、钾比例,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失调,造成土壤污染严重,这些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要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具有无污染、无公害、养分齐全、抑制土传病害及促早熟等特点,同时可以活化土壤,增加肥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
2.6病虫草害防治
要立足“防重于治,防早防小”的原则,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植保技术。一旦发生病虫害要做到早发现、早准备、适期防治,以降低成本,保证防效。应克服2种错误倾向:一是打太平药,造成极大浪费;二是病虫害严重时再打药,结果增加投入,防效不好。三是改进跑、冒、滴、漏、药剂损失严重的落后防药机械,提高施药技术。
3参考文献
[1]程春明,王瑞珍,吴问胜,等.新时期江西大豆生产与发展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1):42-44.
[2]谷洪军,孙伟国,王忠玉,等.汉枫缓释肥料与大豆专用肥的对比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34.
[关键词] 马铃薯 病虫害 稳产增收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93-01
马铃薯,别名土豆、洋山芋等,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粗纤维、胡萝卜素、核黄素、赖氨酸等,以及钙、铁、磷、钾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马铃薯既可作为蔬菜,亦可作为主粮,而且是维生素含量最全的粮食作物,有营养学家做过实验,食用0.25kg新鲜马铃薯,便足以满足一个人一昼夜所需要消耗的维生素。危害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有灰霉病、青枯病、晚疫病、茎腐病、湿腐病、枯萎病、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蚜虫、瓢虫、地老虎、潜叶蝇、蛴螬、粉虱等,无论发生那种病虫害,都会危害其正常生长,造成产量及品质的下降,影响农业生产效益。
1 灰霉病
灰霉病属真菌性病害,可侵染叶片、茎秆、块茎,是危害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
1.1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土壤、种薯、病残体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翌年条件适宜时借助气流、雨水、灌溉水、昆虫、农事活动进行传播,从伤口、病残组织侵入,可多次再侵染,引发病害的蔓延。
1.2 发病症状。叶片发病时,叶尖或叶缘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多呈V字形逐渐向内扩展,有的病斑上隐约有环纹。茎秆发病后,出现条状褪绿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密生大量灰霉层,发展后病斑碎裂、穿孔。块茎发病后,通常收获前不十分明显,但在贮藏期时迅速蔓延扩展,发病组织皱缩萎蔫,病部逐渐变为灰黑色,后期病部腐烂,呈褐色,伤口、芽眼处有霉层,湿度较低时呈干燥性腐烂。
1.3 发病条件。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95%以上,连茬连作、过于密植、低温高湿、冷凉阴雨等情况下发病快率高且重。
1.4 防治方法。灰霉病的防治应遵循农业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抗病稳产的优良品种,尽量减少种薯伤口。精细整地,清除作物病残体,减少病源。提前做好种植计划,避免连茬,可与粮食、花生等作物实行轮作。适时播种或收获,尽量避开冷凉气温。控制好田间密度,科学浇水施肥,根据本田情况适量增施钾肥,促进植株长势,以提高其自身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高发。
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60%灰霉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施防治,8~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2 青枯病
青枯病属细菌性病害,可危害叶片、茎秆、块茎,也是马铃薯栽培种常见、高发的病害之一。不仅会严重危害马铃薯正常生长,还会侵染大豆、花生、番茄、茄子、萝卜、辣椒、芝麻等多种农作物,造成损失。
2.1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体、土壤、薯块内越冬,翌年气候条件适宜时开始活跃,可借助雨水、灌溉水侵入茎基部或根部伤口,影响养分的运输。
2.2 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浅绿或苍绿色。白天,病株下部叶片先出现萎蔫现象,早晚恢复正常。4~5天后全株茎叶萎蔫死亡,但叶片仍为青绿色且不脱落,叶脉褐变,茎部有褐色条纹,湿度大时茎断面会溢出菌液。块茎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症状加重时脐部出现水浸状,呈灰褐色,挤压薯块断面有白色粘液溢出,后期薯皮龟裂,髓部腐烂如泥。
2.3 发病条件。一般酸性土发病重,适宜病菌发育的温度30~37℃,连日阴雨、大雨后气温迅速升高、田间相对湿度高时会导致高发病率。病菌在无寄主情况下,在土壤中可存活14个月~6年,是一种顽固的、危害性很大的细菌性病害。
2.4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优良品种,避免连茬种植,可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整地要彻底,病害高发地块可施撒生石灰消毒处理。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清除,科学浇水,严禁大水漫灌,适时适量追肥,促进植株长势,施肥要均衡,避免偏施漏施、过量施肥,农家肥要充分腐熟腐透,建议测土配方施肥,既能减少浪费,又能满足植株生长需要,还能降低过量施肥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危害。土壤偏酸的地块要施用草木灰,以调节土壤pH值。
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等灌根,10天灌1次,连用2~3次,防治效果较好。
3 蚜虫
3.1 蚜虫习性及危害特点。危害马铃薯的蚜虫主要是桃蚜,其体形细小,呈椭圆状,体色多变,以绿色为多。寄主较多,如豆科、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蔬菜,以及桃、李、杏、樱桃等蔷薇科木本植物和草本观赏植物,属杂食性害虫,可传播100多种植物病毒。具有季节性的寄主转换特点,但在室内及南方地区,可终年繁殖。发生蚜虫害,不仅直接影响马铃薯的正常生长,而且其传播的多种病毒对作物还会造成更大的间接危害。
3.2 防治方法。对蚜虫要采取农业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收到理想的灭虫效果。可采取避蚜作物与马铃薯间作或套作,彻底清除作物残枝叶,及时清理越冬场所。抓住农时适时播种,蚜虫在冷凉气候条件时的繁殖速度缓慢,当温度低于15℃害虫起飞能力受阻。加强日常田间管理,减少害虫寄主和栖息场所,如及时清除农田及周围杂草。保护害虫天敌,如黄蜂、蜘蛛、七星瓢虫、食蚜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