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的危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041-02
The discuss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schools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 the crisis management measures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schools. Method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xperienced the public emergency, discuss the more comprehensive crisis management measures combined with international advanced experience. Results At present, China's control measures in schools and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has been basically established, bu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to be improved and strengthened in future. Conclusions Establishing a crisis management plan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efore the crisis are two important initiatives to response orderly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Key word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Crisis Management
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是指在中小学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可造成或者已经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危害的集体性不明起因疾病、传染性疫情、集体异常反应、食物或职业中毒及其它严重危害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卫生事件[1]。危机管理是依据危机理论在决策层面上对危机事件发生前到结束后各时段涉及的全部事务与状态进行统一管理与控制的行为[2]。
1 现状分析
1.1 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城市中大部分中小学校均建立起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小组由校长或者负责学校公共卫生事务的副校长担任组长,小组成员涉及教职员工及学生代表。校卫生室内设立了传染病登记制度以及学生病假跟踪调查记录制度。
1.2 应急预案
在我国城市中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校中基本均已建立起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案包括校内预报、应急措施以及预防扩大措施等。
1.3 预案演习
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内目前尚未建立起定期预案演习制度,有些学校甚至从未进行过预案演习。
2 结果
2.1 组织机构与制度落实
目前我国农村或者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校建设程度不高。已经建立起的学校中普遍存在着制度有、落实差的情况,甚至有些领导小组的成员或组长已经发生变更,但却没有及时更正,造成了领导小组虚设的情况。相应的制度也存在着空置无人检查无人落实的情况。
2.2 应急预案的传达
应急预案在许多中小学校中没有真正传达到基层教职员工与学生当中,预案没有收到切实的效果。
2.3 预案演习
由于中小学学生年龄与行为能力的关系,许多中小学校担心在演习过程学生发生意外,因此我国目前在高中以上的学校中开展演习的情况较多而在中小学校中开展演习的并不多见。
3 讨论
3.1 国际先进经验
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具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美国制定出《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等系列法律法规,日本制定出《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3]。将学校危机管理的方式方法以立法形式进行规范与落实,增强了落实的力度与规范性,使学校在实际操作中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3.2 危机管理完善措施
针对上述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今后在中小学应建立起整套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其中除了目前已经开展实施的三方面以外还应包括信息的以及日常防控预警环节的强化。我国中小学校中目前对于危机信息环节尚未提起足够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如果未能对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公正的公布会在全校师生中造成各类恐慌情绪的散播与加剧,为此校方应在预案中确定公布信息以及随事件处理逐步公布相关信息的专职人员,提高危机管理的透明度,消除师生的恐慌心理。
3.3 转变意识
将应对危机解决事件的传统重点向着日常防控方面进行转变。日常传染病的预报与防控是预防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方法。目前已经开展的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应真正落实不可流于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防控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在校内主要宣传栏、广播中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提高全体师生的重视程度,使师生员工积极主动的落实相关制度。
3.4 专业人员培训
对相关人员进行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培训,以专业化的危机管理方法与知识应对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中小学校危机管理今后的必然趋势。培训应注意梯队化,避免人才断档。
参考文献
[1]冯增强.构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探讨[J].海南医学,2007,18(02):106-107.
所谓高校学生危机管理,是指为了应对学生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尽量避免事件的发生或使事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应对的措施。它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管理和爆发后的应急善后管理两大部分。①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②是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所以,辅导员自身在高校中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成为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探讨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能力,可以弥补我们在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中的缺失。切实加强辅导员在学生危机事件中各个环节的具体作用,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危机事件多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公共卫生类危机事件。这类事件多由传染性疾病引起,在初期不易被人发现,一旦爆发,则会导致校园传播面广、危害性大。(2)治安安全类危机事件。比如学生寝室被盗、学生宿舍发生火灾、学生与校园管理人员发生殴打等突发危机事件。(3)自然灾害危机事件。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危机事件。(4)学校内部管理不当引发的危机事件。
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一,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学校内外的学习生活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学生追求民主,富于激情,具有良好的爱国热情,伸张正义,但是他们又由于涉世未深,缺乏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易于被很多敌对分子恶意散布的谣言所利用,导致高校政治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第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每年就业的压力剧增,在平时的学习中又还有考试、恋爱、贫富差距、升学、人际交往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心理矛盾、心理压抑等问题。这些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也呈上升趋势。第三,学校的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宿舍、教学质量等方面疏于管理,以致引发学生的不满,却也不及时的进行改进和加强管理,没有进行各项制度的完善。第四,应急机制还不完善。突发危机事件是不可预测的,但是我们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做好应对准备。
3 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能力
3.1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观察判断能力
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下寝室,进教室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征兆,若有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应及时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尤其要关注那些思想偏激、心理脆弱、家庭贫困等“重点学生”。而当学生的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管理者,要迅速赶到突发事件的现场,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通过观察现场情况,了解事发的原因,判断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对进一步的危机决策方案有个准备。把危机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对学生造成的财产损失等也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危机应对的效果。
3.2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果断决策能力
果断的决策能力首先要求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突发危机事件时能迅速的判断、快速的决策,快速的行动。这是提高辅导员在危机事件中管理中较重要的一个能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危机事件现场可以准确的提炼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也是对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考验,在突发事件的慌乱场面,必须克服从众的心理、避免依赖性,无主见,人云亦云,要善于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问题,捕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遇,同时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很强的自信心。当然,我们在应对危机事件的时候,追求十全十美的措施并不太可能。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把握事件的大局,权衡利弊,当机立断。这样也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自己也可能成为“危机之下学生心目中的英雄”。
3.3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也是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危机事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首先,你要将事情的经过与学校的保卫处、与后勤部门、公安、法律援助等部门进行沟通。其次,与受害者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具体的情况,安抚他们的情绪,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避免因本次的危机事件给他们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阴影。要尽一个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去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和服务。第三,加强与学校上级部门的领导进行沟通,反映事件的详细经过以及解决的进度情况以便更好的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在事件的解决过程中也能得到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协助。第四,积极让政府、社会、媒体等力量参与到危机事件的解决中来,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五,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3.4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
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对危机事件处理的管理者和受害者来说,都需要较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要做好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医生。当学生面临危机事件后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些心理障碍,这就需要辅导员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各种途径,比如QQ聊天,短信聊天等方式关心和开导学生,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稳定学生的情绪,避免事情的进一步扩大,为下一步的处理工作争取了时间。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学生 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91-02
社会经济的不断多元化发展,使高校学生的个性越来越突出,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是由教师展开,是由“人”来实施,服务对象是学生,也是对“人”的管理,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途径。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探讨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对高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实践活动,而学生也是“人”,人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现实存在包含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实现人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行为不能被视为是带有命令性的强制性方式,而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指充分挖掘人内在的潜能或进一步发展的潜能,使人在社会中得到尊重和鼓励,人的自然属性也是人的根本属性[1]。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的管理要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再发展其社会属性。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不能仅仅视学生为管理的对象,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应该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另外,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学生的管理不仅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过程,更要满足学生精神上、心理上及情感上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社会是由个体组成,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使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的高校管理。
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2.1 沿袭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经验
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依然停留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经验上。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上,依然是通过制定一系列严密的科学原则和方法,建立符合管理需求的严格规章制度以程序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学生,并且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以管制学生[2]。然而当代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已经与以前的学生思想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若依然沿袭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经验难以有效的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此外,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长期以来客观上都存在着管理人员少而任务繁重的问题,往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都体现在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却很少真正的关注现代社会学生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及成长规律等,未重视对现代社会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深层次探讨,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完成。
2.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强调管理,忽视对学生的服务
在现代社会中,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仅仅视为是学校管理学生的手段,依然认为是学生服务于学校,而没有学校对学生服务的理念,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制约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已经与以往的高校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社会观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与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学生是管理的主体,管理工作的目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素质发展的人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学生内在的潜能和进一步的发展,才能满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2.3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现阶段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都依靠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压抑的状态,极大程度的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不能有效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未能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重点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想法等,未能给予高校学生有力的激励机制,而仅依靠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管束学生,缺乏对学生生活、学习及发展等方面的指导和激励,导致学生学习失去热情和积极性,甚至出现抵制学校各项制度管理的情绪影响及自我怀疑的情绪,进而影响高校学生个人发展,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
2.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师生间情感交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而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变得功利化,使得很多高校学生也受到功利化思想的侵蚀,另外,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广泛运用未能促进人与人的间的交流,反而使高校学生间的距离越来越加生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除商讨人与人间的事宜,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外,还需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方面的教育,进而促进高校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3]。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管理人员仅仅依靠制度化管制高校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师生间多数是例行公事,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间不能形成自由、民主及轻松的交流氛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良好的引导学生人格的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实施,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
3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创新途径
3.1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来管理高校学生,要以维护和实现高校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成才为管理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根本利益服务,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在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体贴,并切实为高校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进而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效果[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高校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使高校学生从管理的被动状态转变成为主动状态,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高校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并且提高高校学生道德判断力和创造力,使高校学生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统一。
3.2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学生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探求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不仅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行信息化,还要充分体现出对高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以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高校学生教育与时俱进,并且运用现代化科技信息手段,全面加强高校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实现学生管理的系统化,使高校各项学生管理工作能高校便捷[5]。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服务学生,使高校学生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约束,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和高效。
3.3 坚持以学生为服务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完善以学生为服务的保障机制,对于高校学生的经济困难、精神思想及就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切实有效的服务和保障,解决高校学生的实际困难,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生活学习上形成良好的人文关怀的氛围。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要重点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及资助学生服务工作,对高校学生要加强学生精神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实际困难,并给予安慰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危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对有实际困难的学生给予有效的资助服务,切实关怀高校学生,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及感恩奉献的良好的精神素养。通过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资助学生服务,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有效的展开,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4 加强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实现高校学生的个人价值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的质量,能将高校教育知识切实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使高校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和锻炼,能培养高校学生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能立足于社会,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校学生个人价值,进而实现社会价值。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求,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阻碍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及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精神与物质的人文关怀服务,从而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夏薇.“以人为本”理念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1(24):15-17.
[2] 许荔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理念实践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22):119-122.
[3] 刘春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8(18):4-6.
一、机房环境
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环境对计算机的影响经常被忽视,但却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家对计算机机房建设有个统一的标准,要尽可能按照这个行业标准来布置。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来说,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达到国家标准,也没有必要严格按照标准去做,但有几点是必须要做到的:
1. 温度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发热量在不断增大,热量散发不出去,将加快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的老化,影响计算机硬件正常工作。为了避免各种因发热而引起的故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计算机房内安装空调。
2. 灰尘问题
应保持计算机房的洁净,如果机房内灰尘过多,灰尘附着在电子元器件上,可能造成接触不良、甚至引起短路,对电脑的损害较大。如扩展卡的灰尘太多时,轻则造成接触不良,重则烧毁主板、扩展卡,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3. 湿度问题
在放置计算机的房间内,相对湿度不能超过80%,否则会使计算机的元器件受潮变质,甚至发生短路,损坏计算机。相对湿度也不能低于20%,否则会由于过分干燥而产生静电干扰,引起计算机的错误动作。
4. 电源要求
微型计算机对电源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电压要稳,二是工作时供电不能间断。为了获得稳定的电压,可以使用交流稳压电源。同时,为了避免突然断电对计算机工作的影响,最好装备不间断供电电源。
二、硬件维护
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由主板、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显卡等几大部分组成,硬件维护主要是针对这几个硬件,对于集成密度非常高的计算机来说,硬件的物理性损坏,就要更换新的。下面,我就容易出现故障的硬件作简单的介绍:
1. 主板
主板是机箱内最大的一块电路板,主要是承担系统设备的连接和数据的传输,其工作的稳定性直接影响计算机能否稳定地工作。由于主板上集成的组件和电路多而复杂,产生故障的原因也相对较多,因而做好主板的日常维护工作,一方面可以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更主要的是可以保障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完成日常的工作。
2. 内存
内存在计算机中的地位如同大脑记忆系统,用于存放计算机当前执行的程序和需要使用的数据。接触不良是内存最常见的故障,可通过BIOS报警直接判断,另外如存在没有报警声且黑屏的故障现象,不是内存的问题就是显卡的问题。内存出现故障,大多数是因为主板上的内存插槽由于灰尘过多造成接触不良或者内存条上的金手指被氧化所导致的。处理方法是用橡皮擦一下金手指、清理内存插槽,如问题仍然存在,替换一条好用的内存,故障仍没有解决,就可以判断是内存损坏了。
3. 中央处理器(CPU)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随着CPU主频的提高,散热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CPU的散热片聚集灰尘过多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就会造成热敏电阻测温不准确,产生热保护故障。如果CPU温度过高,会造成计算机运行部稳定、运算出错、死机等现象,严重的会造成CPU永久性损坏。所以,我们要经常清理机箱内部的灰尘、特别是CPU散热器。
4. 显卡
显卡故障是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一般来说,显卡故障都会伴随有黑屏、花屏等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接触不良,一般都是由于灰尘、金手指氧化造成的。另外,也存在人为因素,如学生上机的时候经常挪动主机拉扯到连接线,使显卡从插槽中脱落、松动,造成接触不良,甚至断路、短路,在开机的情况下,会很容易烧毁显卡。
三、软件维护
软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运行、维护、管理和应用计算机所开发软件的总称。下面,就机房容易出现软件问题总结如下:
1. 系统软件维护
学校机房使用频繁,系统设置、系统文件,经常被一些学生因好奇而修改或删除,对于我们机房管理员来说维护起来既费时又费力。为了有效地保护系统软件设置,我们可使用方正硬件保护卡来对硬盘上的数据进行保护,即便学生恶意破坏,保护卡也能自动还原。
2. 应用软件维护
对机房的用途进行明确划分,尽可能少安装软件,以保障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如果新安装软件,只需安装一台即可,并创建新的系统进度,然后通过网络克隆方式传输这个进度即可。
3. USB接口的使用管理
现在学生使用U盘或者手机很常见,在课堂上学生偷偷将游戏拷贝到计算机中玩游戏,也是所有任课教师比较苦恼的事。因此,我校将机房所有的USB接口屏蔽,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玩游戏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因病毒的攻击而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崩溃。
【关键词】计算机 机房管理与维护
学校的计算机房平时不仅承担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CAD、Auto CAD、可编程控制等课程的上机教学任务及学生课余上网任务,同时还要承担各类培训及考试任务,如办公自动化、职称计算机培训以及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等。这些教学考试及培训所需要的软件较多,版本又不统一,从而导致重复构建各类应用环境时费时费力;同时上机人员具有流动性、随意性和使用系统的差异性、复杂性等特点,机器及易出现问题,如学生上网或游戏时计算机的设置被病毒或游戏程序更改;或因学生操作不当,甚至是恶意破坏,均有可能造成计算机的瘫痪……如何有效地预防机房设备出现故障,或在出现故障时能尽快地排除,是我们每一个机房管理和维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总结经验,相互交流,本文从多年来从事学校机房管理和维护的经验出发,总结出计算机房管理与维护的一些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要建立、建全计算机房的各种规章制度
由于学校使用计算机的人员较多,因此,为了保证机房有一个良好的操作环境,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才是轻松管理的“法宝”。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管理维护制度、病毒防治制度、上机人员操作制度、卫生制度、防火制度、学校临时停电时的通知制度等。通过制度可以使机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人员明确他们各自的职责。从而约束每一位上机人员规范操作,以保证设备稳定、长期、高效运行。
二、要适时进行计算机房的专业维护
因为,随着机房设备使用时间的增加,计算机设备本身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为保证计算机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就需要配备技术人员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专业维护,并在平时经常监控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的运行状况,发现故障及时排除。
(一)硬件维护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硬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如:因元器件老化、损坏引起板卡不能正常工作;因灰尘和环境因素引起板卡与接口之间接触不良;因显示器使用时间过长导致亮度下降、聚焦不良而模糊;主板电池电量不足导致CMOS参数丢失……这些故障的排除要求维护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组成原理,会熟练使用维修用仪器仪表,并严格按照计算机故障与维修的操作步骤进行。
学生机房里出现硬件故障是随时的,维护人员必须及时对是否是硬件故障做出准确判断,否则会费时费力后还解决不了问题。尤其是对于易损部件如键盘、鼠标等更要注意及时更换,还有机箱内的所有风扇,在平时要注意声音的变化,当出现机器运行时间不长就死机等情况时,应该考虑CPU风扇出了问题;而有时显示器黑屏只是电源插头松动了。所以计算机设备的故障有时只时一个简单的细节问题,而并非设备真正有问题。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事例,机房有台计算机不能加电启动,按下电源开关后没有反应,检查了电源插座与插头,全正常,一开始以为是电源或主板问题,可仔细一看,原来是机箱的复位按钮一直在按下状态,将复位按钮调整到正常位置后,电脑就启动正常了。所以说硬件故障处理重在判断,也在于细心观察和经验积累。
(二)软件维护
由于学校计算机房面向广大教师、学生,上机操作人员多而复杂,软件需求繁多,相对硬件维护工作而言,软件维护更为频繁和重要。确切地说,机房的维护主要是软件维护。
具体来说,进行软件维护应备有操作系统软件、各种工具软件、常用应用软件和程序设计语言软件。而计算机安装各种软件前,为保证系统能长期有效运行,必须合理创建磁盘分区,再安装合适的操作系统,将常用软件与操作系统安装在同一分区内,一般是C盘,这样就可以方便数据的保护、备份和恢复,从而为以后的维护准备条件,提高维护效率。 现在的硬盘容量都很大,可以将硬盘划分为四个分区,系统与所有的应用软件全部安装在C盘,D盘放置常用软件的源文件和一些常用的工具软件,同时将C盘的备份也放在D盘,E盘一般开放让学生存储一些临时文件等,再在F盘保存D盘的备份,并在正常情况下将F盘隐藏,防止意外发生。
一开始要做好系统保护与数据备份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冰点还原、一键还原、Max Dos等工具软件,对硬盘系统及数据进行保护、备份。 目前,我经常采用的方案是用冰点还原作保护C盘与D盘,用Max Dos配合GHOST11进行备份与恢复。一般问题不大时通过Max Dos、一键还原进行恢复,当机器问题较多时则通过制作好的U盘启动计算机,配合必要的工具软件直接在DOS状态下对磁盘进行维护,如格式化、删除病毒文件后,再用GHOST11直接恢复。由于镜像文件和有关工具软件在D盘,所以用起来很方便,即使D盘有问题或被误操作使备份文件丢失,也可以将原来隐藏的F盘通过工具软件重新显示,从那里找出自己的备份和工具软件,就能轻松地对系统进行恢复了。
实际上现在的U盘都容量很大,除了一些老的主板外,现在的主板都能支持U盘启动,所以将这些常用工具软件以及有关的镜像文件完全放在一个带启动系统的U盘里,这样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就可以直接从U盘启动,进入DOS或Windows PE,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对应措施,问题就可以得到处理,那么系统维护就变得简单方便了。有了以上可行的方法,过去一天提着光驱,多时间在机房辛苦的日子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了。
(三)网络维护
学校机房上机的班级多,人员更多,多数机房的计算机不仅连接成局域网,还接入了互联网,我校的两个机房还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上网服务,所以学校机房对网络的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做好网络维护工作,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系统的管理,如给网络系统安装管理软件,让网管软件来承担日常运行中的管理工作,使机房达到智能化管理水平。
其次,网络维护人员要熟悉网络拓扑结构,当出现网络故障时,应通过检查相关网络设备,及时找出故障点并给予排除。另外,作为网络维护人员,应该有丰富的PC和局域网络的硬件知识和维护经验,能熟练使用常用网络命令,如PING、IPCONFIG、NETSTAT等,以方便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同时,维护与管理人员还要熟悉常用的一网管软件,如我校的两个机房就用的是万象网管,专门用来在学生上网时计时计费,管理人员可以在万象网管的费率设置项里设置不同时间段的费率,保证学生上课时为零费率,自由上网时段为额定费率,再配合路由器的IP地址过滤功能,使机房的计算机在正常上课时间不连接Internet,而在学生上网时能自动连上Internet,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管理者的工作量,也避免了在上课时学生偷着上网的现象。
关键词:人本;班级管理;自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16-1
班集体是学生为学为人、读书长智、赖以成长的前沿环境,是孩子成长成材的最重要场所。陶行知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现代化的班级管理注重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师与学生既是互为管理的对象,又是互为管理的主体。因此,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坚持主体教育的思想,以“人本化”管理创建“最优化”班级是本人始终如一的追求。
一、人本化班级管理的涵义
人本管理原先并不用于学校管理,而是相对于强调采用物质刺激、严格的控制来管理员工的“泰罗制”而提出的采用民主的、富有人情味的监督和鼓励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目前人本化管理已经在学校管理层面广泛运用。人本化班级管理体现了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化班级管理还体现了现代人本管理理论的思想观念。如今这种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的制度日渐成熟,并渗透到包括学校管理、教育管理等在内的社会各个层面。
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同享受教育的权利,都有被爱、被尊重的权利,同时每个教师也都企盼着自己的学生能成为对社会从而也对他自己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班级管理!
二、明确人本化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新课程价值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即关注每一位学生;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培养学生成为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让学生品尝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情操,成为合格的公民。在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且,情感教育正好弥补了部分学校人文关怀的不足。一些学校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对现代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良好的情感素养,造成教育的片面性与人的精神境界的完整性相背离。
新课程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班级管理方式的改革能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将成为课程改革实施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人本化班级管理模式就是让学生通过班级得到温馨感,使其内心的安全、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班集体,自觉维护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实施人本化班级管理的策略
1.注重师生的情感沟通。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是班级人本化管理的首要策略,是做好班级一切工作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决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浮于表面的交流,而是以心换心的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宽容学生的过失,欣赏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的需要,让每一名学生拥有归属感、安全感。在班级管理中,我经常和学生用小纸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方式让我了解了学生面临的困难,明白了学生的需要,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只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动机和发展需求,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情感沟通的效果。
2.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使每一位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对学习富有责任感和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能自由畅通交流沟通的渠道,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时能齐心协力,学生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应该说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弘扬班级的正气,使班级人本化管理的效能最大化。
教师要打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时时刻刻提醒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是经过学生投票制定班级口号,形成班级的主流精神导向,使学生产生对班级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归属感。二是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建立班级网页、QQ群等加强班级同学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构筑班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三是采取班干部轮流当,班级事务人人做的模式,让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明白班级的荣辱与每个成员息息相关,同时也在换位思考中理解学生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能更自觉地投入到班级建设中来。
3.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班级管理中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体现由管到导,再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每天的晨会课,我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着校园和班级发生的大事小事,并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看法。值日班长把每天发生在班级里的不管是好的、坏的事情一律都纪录在班级日志里,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于赞扬与批评。学生的眼睛是锐利的,他们每天都会发现让你看不到的事情;每天早上的作业是否有抄袭、每天的课堂纪律是否良好,每天学生的红领巾有谁忘带,每天有谁捡到了钱财,物品并交公,都会一一记录在这本本子上。我还在班级的学习文化栏里专门“开辟“了一小块园地,把每位学生的名字写上,表现好的,做好事的学生都能得到五角星。采取以上举措后我发现学生们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9).
[2]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08).
关键词:以人为本;班级管理;必要性;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22-01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级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如何有效进行班级管理呢?笔者认为有效的手段就是“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出和谐、合作的氛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1、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主体意识。小学时期,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只要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参与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就会越大,他们就会全面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他们对自体发展的责任就愈大,从而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就愈高。
2、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没有爱心、心胸狭隘、自私、责任心差、不诚实、不愿合作,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不强,这些人格的缺陷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班级管理体制中不以人为发展中心的管理模式,偏离了人本主义的理念。人本主义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造就了一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智力发达的新人,而且培养了小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独立、完美的人格。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策略
1、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的言行无不渗透着人格魅力,随时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与导向作用。凡让学生做到的班主任应首先做到,学生暂时做不到的,自己应以身示范。教师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学生,激励学生,影响学生。班主任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和工作质量等都对班集体的形成、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班主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仪表等抽象的规范要求和多种教育目标在自己身上具体化、人格化,形成鲜明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榜样中受到启迪。这样班主任在教育中就无声地增强了可信度、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敬你、“怕”你、服你、从而达到“其身正、不令则行”的效果。
2、开展多种活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教师的地位往往高于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命令的位置,不符合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中的平等理念。当今时代,小学班级管理必须打破师生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将学生作为班级的主导,师生之间应该平等沟通,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建立平等、民主、尊重的和谐关系。开展多种娱乐和教学活动是构建平等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寓教于乐,与学生加强交流和互动,在娱乐和活动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培养优秀的班干部。小学生好动活泼,现在大部分孩子受到家长过多的宠爱,导致他们任性骄纵的性格,很多孩子在班级中表现出“各自为政”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要组建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班级干部团队。鼓励学生通过民主竞选的方式选出心目中优秀的班干部。组建班干部后,要给予学生充分信任,明确他们的管理任务;告诉班干部:“你们是班里的干部,一举一动影响了其他同学,要以身作则,只有你们自己做好了,同学们才能信任你们、支持你们。”在每周班会上,班主任让班干部汇报自己本周的工作情况和下周的工作计划。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成为班级中的核心力量,能够帮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分担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又能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助于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
4、以静制动,依法治班。班级学生性格各异,出点小问题难以避免,班主任要心胸豁达,冷静克制,也不能听之任之,该出手才出手,不该出手绝不出手,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只要班主任有力的控制着同学们的努力方向和行事原则,即使是一点拨,便达到以静制动了。如此以来,学生才能得到真正充分的锻炼。现在我班的许多事情不用我去过问学生就可以有条不紊的自己处理,去年的广播体操比赛,我到外地听课不在场,而就在这种情况下我班依然取得了二等奖,这使我从中发现了学生的潜力,以后的活动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当前学生对教师和班级管理的满意度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教师的不满意引起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1、发扬民主,自主管理。班主任要想抓好班级管理,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师生制定班级管理条例。班主任要舍得放手,处理好引导者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让学生去做,适时引导,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2、多表扬,少批评。表扬与批评是班主任经常使用的激励手段。正确把握表扬与批评的艺术,在创造良好班风上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希望在老师的表扬中树立威信。表扬无疑是一副振奋人心的良药,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就感。反之,一味地批评指责,只会给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叛逆心理。老师认为的“问题学生”更需要正确的表扬。只要用心观察,勤于发现,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结语:班级管理工作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班主任要认真思索并总结经验和方法,探索适应儿童特点的管理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塑造他们拼搏奋斗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余运东.“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论述[J].新课程2010
中道是我国儒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义。中道思维不仅存在于我国传统哲学,也得到了早期西方哲学家的普遍认可。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极力主张中道哲学,后经苏格拉底、柏拉图传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成为中道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道思想极度推崇。他认为,中间才是最好的,它属于德性,德性就是中庸,过度和不足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从管理学视角看,中道思维的内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道思维强调顾全矛盾的双方或多个方面,是一种富含辩证法思想的方法论,渗透着矛盾双方或多方对立统一、转化的思想。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在将矛盾双方中一方的缺点凸显出来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另一方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这便提出了一种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只顾一面而舍弃了另一面。这种“兼济”矛盾各方和统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并在其间取得平衡的思想,是贯穿中国古代中道哲学的核心。但是,中道思维并不是折中调和,也不是在两者之间的摇摆。中道思维的本质是在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取得一种有益的、合理的平衡,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
第二,中道思维主张避免因走极端而犯过犹不及的错误。中道之意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只有把握好这种度,才能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如果过度或不及都不能及“道”。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论述得很清楚:“一切有识之士,都在避免过多和过少,而寻求中间和选取中间,当然不是事物的中间,而是对我们而言的中间。”更进一步地说,就是要在应该的时间、应该的情况下,对应该的关系、应该的目的,以应该的方式去做。
第三,中道要切中伦理之道。中道的“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作为动词,表切中、契合之意,也即郭沫若所说的“中的之中”。这种意义上的中道即是要符合伦理德性之道,没有伦理德性作为基础,即使“中”也是没有意义的。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点,他认为:“恶意、歹毒、等,在行为方面如通奸、偷盗、杀人等,所有这一切以及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因为其本身就是罪过,谈不上什么过度和不及。”
第四,中道不能固守教条,要有灵活性。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认为:“若徒拘泥于古,不得于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礼之礼,行不著而习不察者矣。” 这种道不乏权,权不离道,道权统一思想是中道思维的内涵之一。
当学校管理者把中道思维融入学校教师管理时,就能在处理各种矛盾(如集体与个人、硬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之间)时,巧妙地把握好度;对老师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因人而异等。这些,都将使学校管理走上一条良性之路。
一、 制度规制与柔性激励相互结合
东西方国家相比,西方注重法治规范、信守契约;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则注重人伦规范,崇尚权威,遵循等级,表现为对专家的建言和上级的指示言听计从,却不喜遵守规章,法制不健全。要做好学校教师管理工作,需要融合东西方文明的这两种特点,即把制度规范和柔性激励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一方面,学校要健全规则和程序,并在制度执行中按照制度规定来办事,不随意更改。有些学校管理者对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采取一种政策,而对其他人采取另外一种政策,这常常导致学校管理的混乱。而有些管理者不按制度办事,比如在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审中,校长先行摸底,如果自己想推的教师分数不够的话,马上想办法,甚至于临时更改制度。这些都是不符合程序正义的。
另一方面,教育组织有其特殊性,组织中的很多要素并不联系紧密,而是松散地联系在一起,呈现出松散耦合组织的特点。所谓松散耦合,即是说组织的规范结构与行为结构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规则并不总是能够制约行动,某些规则的改变可能并不影响行动,反之亦然。在专家看来,学校中至少有两类组织:一类是负有制度与管理职能的科层组织,具有较为紧密的层级关系;另一类是专业组织,负责实际的教与学的技术过程,具有松散耦合的特点。在专业组织中,更多需要柔性管理,要符合教师管理伦理,不能侵犯教师的个人活动空间。柔性管理的本质是把教师当“人”而不是“物”来管理。康德曾论述过一种建立在物的方式上的对人权,① 即把一个人除了人身之外作为物来占有。当前教师和单位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教师对单位的人身依附关系,这样容易形成单位对教师的人身控制,甚至把教师当作实现管理者个人政绩的工具。此时教师被当作“物”来处理,这种工具理性主义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最终将弊端丛生:教师的积极性被压制,创新精神无从谈起,主动性也消失不见。
二、整体对待与个体区别合理统一
在知名学者先生看来,西方人就像捆在一起的柴束,团体内的人是一伙的。而我们的社会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因此,西方人虽重竞争,强调个人主义,但其合作观念也很强。我们虽强调集体主义,但合作精神淡薄。在很多学校,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的“圈子”,校内校外、学科组之内与学科组之外、朋友与其他人、圈内人和圈外人分得非常清楚,甚至彼此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教师之间不好合作,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更不合作的现象。因此,学校教师管理要鼓励教师合作,形成教师合作文化,激发教师合作的共同愿景和信念。
为此,管理人员要有大局观念,具有公共利益至上的管理伦理观念。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甚至高于学校利益,管理人员当有促进学校相关主体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的高远情怀。如果迫于压力或个人利益而放弃公共利益,那便是没有切中“道”。
同时按照契约论的观点,所有人进入某个集体后就需要达成一个契约,这便是大家在自愿的基础上把每一个人所有的权利让渡给集体,由集体来行使每一个人让渡的权利。那么每一个人都失去了同样的东西,就有权获得同样的东西,换句话说,每一个人就都是平等的。因此,学校对每一个教师要一视同仁,公平和平等地处理每一件事情,不能有失偏颇。学校规则的制定、程序的施行,都应当遵循平等的原则。
但是,学校中每一个个体,无论从思想观念、个性特征、自我需要等方面又有着很大区别。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对教师的管理也要因人而异,不能固守教条。要针对教师的个人特点施行有差别的管理。有的教师物质方面的需求多些,学校管理者便要正视这种需要,不能只讲奉献;有的教师社会性需求更多,就需要学校创建和谐融洽的学校人际关系,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有的教师渴望专业方面的发展,这就需要为教师搭建学习提高的平台,鼓励教师多参加赛课、科研等活动;有的教师有参与学校管理的需要,这需要提供一定的管理任务甚至提拔到一些管理岗位上;有的教师喜欢有挑战性的任务,而有的教师追求稳定,这都需要针对不同教师特点进行有差异的管理。
三、行政权力与教师权利的和谐共生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冲突大为增多,集中表现在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罗纳德·G·科温(Corwin)专门研究了学校中的教师冲突,发现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较多使用法定的权力解决问题,教师和管理者的冲突非常高,多达一半的教师冲突都在教师和管理者之间。② 因此,处理好行政权力和教师权利的关系,减少学校冲突,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是当前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管理者把握好自己手中的权力。韦伯根据权力的性质把权力划分为三种类型:传统的权力、感召的权力和合法的权力。一个优秀的学校管理者一定是善于合理运用几种权力的人。同时,中国文化更看重感召的权力,对“德治”心悦诚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第二》)这需要学校管理者不断学习和提高,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出色的才干感染教师。这也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管理者不能做“老好人”,但也不能油腔滑调,精于世故而不务实。
其次,明确行政权力和教师权利的边界。《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的通知规定,我国中小学校长依法拥有教育教学管理权、校务工作综合管理权、人事管理权和校产管理权。而教师的权利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规定的教师应有的权利,一类是教师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权利。按照康德的理解,后者是天赋的权利,前者是获得的权利。当校长在执行自己的权力时,一定不能侵犯甚至剥夺教师的权利,要在两者之间,把握好度,处理好“权”和“道”的关系。在上级要求、规章制度和自由裁量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是管理人员水平的体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班级管理 心理疏导
随着用人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它带动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创新战略,直接推动了“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运行和实施。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需要根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造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规范每位学生的行为标准,调动学生积极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制定全面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1.1学生成分复杂造成班级管理的难度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都是作为全日制普通院校的有效补充,造成其生源极其复杂,更多集中于中考落榜生、技校特长生和社会其他学历生源,这样造成中职生的年龄大小不同,学历程度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其次,中职生的学习目标大多集中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将来能够在社会上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这就造成他们对于班级管理缺乏认同感,在同龄人中存在一定的自卑感。最后,中职生的年龄比较小,思想比较单纯,娇生惯养的环境造成他们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这都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效果。
1.2学校重就业轻管理影响班级管理效率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成果都需要中职生的就业率来进行衡量,而其衡量标准集中于专业考试成绩和用人单位的岗位考核,这都造成了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重就业轻管理的困局,注重中职生的专业成绩,而忽视其思想品德和人文精神,对于中职生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班级管理不能获得有效认同,班级管理效率长期低下。
1.3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存在问题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职学校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认可,其得以在残酷的高校扩招和成人高考招生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但是,需要面Φ氖牵面对庞大的中职学生群体,学校往往采取整体化一的班级管理模式,严重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而高压的班级管理策略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心理扭曲。最后,中职学校和老师没有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上,脱离学生学习需求和合理要求的班级管理只能是徒劳的说教,缺乏对于学生足够的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
二、中职学校以人为本班级管理的策略
2.1建立符合班级管理实际的规章制度
在中职学校开展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工作,它必须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其核心要素就是构建符合班级管理需要的规章制度,强化开展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纪律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作息制度等,让中职生从松散的学习、生活状态中直接转向有规律、有节制的思想状态,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中职班级管理应该构建以共同价值为核心的班级精神,将其落实到学生的情操培养和班级凝聚力的制度制定,通过具体的评价制度来量化学生的言行举止,敦促中职生将思想、情感、作风与班级班风进行相互联系,实现符合学生特征的个性化班级管理。
2.2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手段
在中职学校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其具体管理手段需要落实到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发展。首先,班级管理必须认真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强调让每个中职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这就需要中职学校班主任给每个中职生赋予相关的工作职务,提高学生的班级融入感和团队凝聚力。其次,加强班级基于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成员情感的小组建设,打消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的抗拒心理,能够有效评估班级管理的成果。最后,在班级理性组织的基础上打造情感关系网,真正实现班级组织工作切实有力,而通过情感关系网实现班级的感情熏陶和人际关系拓展,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2.3落实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的心理策略
中职生的年龄都比较小,而脱离家庭氛围就投身到班级学习中,容易对于班级管理工作产生抗拒心理,而青春期的中职生又面临着众多生理、思想上的困局,这些都需要中职班级落实积极的心理策略。教师应该开展具体的团队辅导技术,落实分组讨论、心理拓展、情景教学等心理培训手段,积极培育中职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抵抗不良思想的心理防线。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思想活动,给予适当的鼓励,通过适当的心理沟通技巧来激发学生的沟通欲望和交流需求。
三、总结
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用人单位输送优秀中职人才的重任,它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中职学校和班主任正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策略,造就中职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