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

项目式学习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项目式学习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项目式学习研究

第1篇: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

项目学习方式(PBL)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 询问式学习方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1986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 Barrow H.S.教授提出。项目式学习被认为是被动学习和机械背诵之外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项目学习的课堂里,除了由项目的实施者学生外还有老师的些许指导,或者说督促,但不能说由老师的地方就是教学,毕竟主体不是我们老师,而是学生,整个过程不是教,而是学,是体验。老师给出的问题必须由学生组成小组来解决。学生不需要背诵知识点然后使之在记忆中存留,老师会为学生提供他们在探索各种概念以及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的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被允许、甚至是被期待去犯错的。由此,他们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并且得以培养一些现场技能。

项目式学习模式的5个关键要点,(1)建立项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 严谨的项目是学习的关键;(3)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4)辅助开展由学生引导的项目; (5) 在项目进行中随时评估。项目式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学生头脑中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占主体地位;任务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内容是掌握关键知识和核心原理;最终目标是完成头脑中知识的建构。项目式学习方式可以更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进行改正自己并尽心探索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学习模式有所区别和创新,集中体现在课程关注内容、课程的范围与顺序、教师角色、评价的焦点、教育特征、教学材料、教室环境、学生角色、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等。项目式学习强调教师是课堂学习中的建议者,在课堂上提供教学资源,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作品生成过程中体现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价,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内化。项目式学习强调学习材料是直接的或原始的资源,是一手文献。项目式学习强调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最终建构和生成信息。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即带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去学习,而这目标必须是某个现实的目标,而不是一种教科书上的编造。在现实当中,我们实际使用技能时,并非是条块样的分割,才能把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实际运用。项目式学习虽然强调的是探究的深度,而不是广度,但是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围绕项目主题自然拓展知识的广度。

二、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最高形式近几年来得到迅速发展,高职的教育科研和实践都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传统的重知识面轻技能思想的存在,使得我国高职公共基础教学没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之路,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点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尤为突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就学生情况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总体偏低,水平层次不齐,英语基础不扎实,词汇量小,阅读能力不强,听力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2.就教学内容而言,虽然一些新的根据高职教育内在要求建设的新教材不断出现,校本课程建设也开始兴起, 但对缓解高职英语教材的不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当前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内容上仍然存在过于陈旧、形式较为单一,教材体系陈旧、侧重于基础知识教学而没有结合专业教学、不能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3.就教学内容而言,从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来看,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单一,课堂上,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讲,教师把过多的注意力和时间花在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对于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口语练习不够,课堂交流不够。

4.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方式来看,形式过于单一、方法一律,基本采用考试的形式,且考试的形式又多为笔试。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总的来说问题依然突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三、项目式(PBL)学习方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

项目式(PBL)学习方式应用到高职英语教学中,首先需要明确项目活动是一个兼动手和动脑学习的复杂的认知和元认知过程。基于项目式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行动为导向的,其重点在于做什么而不是学什么。基于项目式学习方式在以下四个领域得以实现的: 获得知识并应用、交流、协作以及独立学习。 教师所期望的学习结果,就是要促进学生发展的认知技能。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方式通常分为设计项目、分组分工、制定计划、探究协作、小组制作、汇报演示和总结评价等七个基本步骤。

1. 设计项目,创设情境

教师设计的项目应包含一系列非良构的、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真实性的问题, 并尽量让学生参与议定。项目的内容构成一个专题,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进行探究、学习。一个项目不需同时涵盖很多课程目标,对知识的深度探究和理解才是?目式学习的核心。我们只需选择一两个重点知识,深入研究和扩展。这重点可来自同一个章节或单元,也可跨越几个章节,甚至可以跨学科。比如:以Job interview单元为例,设计一个总的项目,即将毕业的学生David准备开始寻找工作,创设情境如何用英文写简历,如何用英语进行面试等。

2. 选择主题,分组分工

每个学生从老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一个主题。 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选择的主题也不尽相同,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主题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 5~8 人,确定组长人选、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明确分工。各个小组根据教师设计项目下的每个任务,集体协作。

3. 分解问题,制定计划

为了更好地探讨研究主题,每个小组要列出所选主题所应研究或解决的若干问题。

4. 探究协作,收集整理信息

小组成员收集有助于回答或解决主要问题的信息。 这时学生需要学习收集信息的技巧,要保证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并很好地合作。 确定获取资料的来源(因特网、报刊书籍、广播电视、访问相关专家等),并按一定规则对资料进行分类,形成小组资料文件夹。 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共同整理各组获取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管理,供各小组共享。

5. 讨论策略,制作作品

小组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开始实施。 每组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电子文档、多媒体、动电化教育研究画、表格、网页、程序设计等)呈现所研究的结果。

6. 汇报演示,交流成果

完成主题研究后,各学习小组要相互交流,并在全班对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报演示。成果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等。各学习小组通过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来表达他们在项目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

7. 自评互评,总结反思

各小组间对汇报进行自评、互评,师生对所做主题研究进行总结反思。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制定量规,或者在评价前向学生说明量规和评价标准,以引导和激励学生。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评价指标,为各指标设置相应的权重并制作合适的量规格式。

四、项目式(PBL)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要求

在教师角色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专家,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者和指导者;项目式学习中教师是课堂学习中的建议者。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认识清楚项目是不能独立于知识而存在的,鼓励同学们通过“项目式学习”建立知识体系,明晰学习方向,合理并广泛地运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在项目前期做充分合理的设计和准备,以及在学生项目的进展中恰如其分地协调管理, 避免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自由无序、闲聊发呆的状态,看起来玩得很开心,可是他/她们却得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第2篇: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项目式教学;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01-01

自主学习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基石,没有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就不可能有创新。因此,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是所有教师面临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教师们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一、自主学习概念、特征和意义

罗杰斯(Rogers)从心理学角度着重强调了自主学习关键在于认知自由,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班杜拉强调了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等在自主学习中的重要性, 即自我效能是自主学习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1]。

根据庞维国先生的研究,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2]。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顾问;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课程模块,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以探究式的学习为主,而不再是死记硬背。教材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方式获取更多地信息,且要关注知识的实用性、社会性。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变成了主要评价方式。

自主学习是学生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结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实现终身学习的主要途径。根据自主性发挥的程度,由低到高可将自主学习分为被动适应型、自觉适应型、主动创造型三种。在主动创造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具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善于通过沟通和交流完成任务,提高自己。

二、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指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理论知识直接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融入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进而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3]。项目式教学方法因其实践性较强,在西方发达国家备受关注。最初主要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让学生深入到实践的第一线来解决实际问题,后来在教学活动中大多是指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学习,并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充分发挥智能优势,同时还能提高其智能弱势。项目式教学以真实情景为依托, 让学生去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因为实用性强,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主观能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项目式教学最终目的是完成一个项目,所以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对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技能均要求颇高。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创新来完成,通过一个项目的历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项目式教学案例分析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基础课,该门课程旨在培养既精通旅游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的人才。文章以“旅行社电子商务应用”为例来说明项目式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式。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分为三大步骤:项目设计、 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

1、项目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情景创设为原则,设计了以下四个项目:1)基于旅行社业务流程重组系统熟悉旅行社业务流程(包括资源采购、制订团计划、前台收客、收银开票、计划调度、团队报账、团队结算、各类报表打印等);2)基于旅行社网点分销系统进行B2B交易; 3)基于旅行社电子商务网站进行B2C交易;4)旅行社电子商务网页制作。

2、项目实施

本研究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来完成任务。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个主题,然后将选择同一主题的学生分到一组;同一组的同学分别赋予不同的角色,操作与角色相适应的模块,完成后可以实现角色互换,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熟悉所有的功能模块。选择网页制作主题的同学要做好技术上的分工,有搜集素材和资料的,有总体策划的、有撰写文字内容的、有负责美工的、有设计程序的、有制作动画的、有负责展示的,等等。

3、项目评价

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评价等。评价过程是开放的,每个人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

四、结论

文章主要探讨了项目式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应用模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备受推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与其它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结合起来应用,将会取得更好地效果。

参考文献:

[1]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theory. Englewood Cliffs [M].NJ: Prentice-Ha,1986.l.

第3篇: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33-02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信管方面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然而,自1998年国家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信管)专业认定为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以来,信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却出现了叫好不卖座的尴尬局面:一方面社会急缺信管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信管毕业生却就业困难。其原因在于高校信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问题,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相关人才,因此,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一、信管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1.重理论更重实践。高校本科教育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对于社会而言,理论固然重要,实践能力却更为用人单位所看重。信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是技术应用,作为专业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其培养的目标就是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甚至从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这就意味着理论重要,但实践更为重要,是信管专业人才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就业的根本。

2.有团体协作意识。在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多人的配合与协作,因此,现代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信管专业所从事的项目对有关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有较强的要求,在一个项目中只有与他人密切协作,共同开发,才能够完成一个任务,因此,团队协作意识是信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3.能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应用性人才,信管的培养目标是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解决管理中问题,特别是能够对企业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绩效。企业对于信管的人才抱有极大的热忱也源于此,期望他们能够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甚至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综合来看,信管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特别是缺乏使用技术手段解决管理问题的思想,难以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

二、项目式教学的背景及意义

1.项目式教学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推行新课程体系中“十大能力”的第九条规定“激发主动探究和研究的精神”,第十条规定“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内地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2.项目式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项目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就拥有较强的应用性,经过较短的时间即可成为企业的骨干,为企业创造价值。

(2)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式教学选取的都是现实中的真实项目,与学生日后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启发,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际项目开发这一过程,学生会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从而主动学习以解决问题,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式教学注重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涵盖了知识的自我学习更新、有效运用以及与他人沟通协调等一系列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强调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职业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具备成为成熟劳动者的潜能。

三、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项目式教学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循环过程,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图所示:

1.项目规划阶段。根据我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社会实际工作业务中的项目开发要求,以专业中核心的某一门课程或者某几门课程知识为依托,合理选取项目开发中的实际项目,将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抽取出所用的具体知识,形成知识―技能图表,以之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分成项目的整体教学资源以及供学生自行学习的自学资源。

2.项目教学阶段。按照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和项目开发的步骤逐步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明确开发的背景,安排开发目标和任务,将项目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告知学生,而后进行授课;将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完后,由学生自行领取项目任务,并由专门教师进行分组项目的指导,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和设计。

3.项目评测阶段。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答辩和评测。在评测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师评测方法,将学生吸引进来作为评委,可以采用实用性评测,项目管理评测,规范性评测等多种方法,科学合理的评定学生成绩,并进行点评和互评,评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学习,就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指导下次项目设计和规划。

四、项目式教学实施重点及难点

1.教学思维和学习思维双转变。项目式教学不是教师将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同样也不意味着学生进行传统的知识接纳和验证。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去寻找结果的途径并最终得到结果的一种过程。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学生的学习思维都需要进行转变,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思维从交给学生知道变换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项目组织引导者转变,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角色向知识寻求者转变。

2.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高。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它除了对教师有知识的要求外,还对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涉及的范围更广,研究也更为具体和深入,这些都对项目式教学的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提高。

3.项目的来源及筛选要求较高。项目式教学的项目质量是决定项目式教学成功的关键,项目如果没有实际性,项目式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在现实情况中,由于现实开发的项目有具体的规模、时间和开发语言的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存在很大的难度,往往太难太大的难以组织,太小太简单的又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从而陷入尴尬境地。在进一步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项目实习单位不认同学生的能力,无法真正参与项目开发,而学生又认为学习不到真正的知识和能力这样的问题。

五、总结

项目式教学在信管专业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差距过大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基础的职业化素质,从而提高信管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华,王鑫印,施泉生.基于学生项目小组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信管专业为例[J].教育探索,2010(224)

2.王永茂.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9)

3.陈春玲,费宁.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4.王京,席仲雨.项目教学法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09(2)

5.张海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12)

6.王新年.整体项目驱动模式下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3)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

第4篇: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

《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是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采用项目教学,大部分项目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经过两年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所有项目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通过与学生、任课教师交流发现,对项目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效果产生分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教师层面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不充分,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教学理念、指导能力也直接影响小组合作教学效果。

2.学生层面

中职生大部分人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欠妥、求知欲不浓的情况。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专业成绩好的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弱势学生由于自身条件,对专业学习逐渐丧失信心,这就造成严重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3.学习环境

任务导入、场地布置、设备摆放没有仿真工作场景,没有新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采用单一教学策略,将导致学生学习乏味。

由此带来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指导教师策划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何进行学习过程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项目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影响要素简析

1.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

工艺,是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方法、技术等。借鉴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学原理,立足于职业教学课堂教学层面,用工艺性思维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细节,以求强化学生专业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是指指导教师进行策划、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因素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因素有诸多方面,其中主要涉及:

小组合作学习应用条件。如教师能力、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环境等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方式。包括分组的时机、分组方法、成员构成、任务设定等。

小组合作学习成效评价。即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式选择、评价方法运用(测量方法、观测点)、评价结果判断等(测量方法、观测点)。

三、项目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思考

1.课前思考适用性

(1)教师能力要求。教师应具有双师型工作能力,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具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汽车维修能力,能讲解、演示。

(2)学生学习基础。课前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判断学生以现有知识能力能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学习环境。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学生合作学习学习,对设备、场景布置要求较高。

2.课中关注操作细节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成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实施,而分组时机、成员构成、任务设定等则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

(1)选择合适的分组合作学习时机。教师要紧扣项目(工作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抑或预设需探讨的问题,抑或及时捕捉动态课堂教学资源作为讨论点。

(2)合理的小组成员构成。

(3)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式选择、评价方法运用(测量方法、观测点)、评价结果判断。

四、项目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实践

以《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课程学习为例,在进行该课程教学设计时,我们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教学方法方式对教学内容的适用程度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展开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讨论。例如:项目一《汽车专用万用表的使用》,该项目教学主要以演示教学法为主,其学习内容均直观、可测。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演示一目了然,没有过多的疑问需要学生讨论,辅以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的指导提示,很快实现学习目标。所以该项目不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2.分组时机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

基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以下几种分组时机。

(1)一分到底,即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中途分组,即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必需的内容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3.小组成员结构科学合理

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差异较大,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各合作小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4-6人。主要考虑到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后期动手操作,同时易造成讨论范围过大浪费讨论时间。小组成员构成主要参照动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理论基础几个方面,将优中差各层次学生编入各组,在生生互动中,从最初的帮扶,到最终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多元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

评价指标设计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我把评价指标确定为工具、仪器选用、燃油压力测试、电路分析、诊断思路等八项。评价指标的确定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加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评价体现多元评价。根据评价指标选择观察点,有了合适的观察点,学生才能有效判断自己的学习成效,知道自己通过学习的得与失。

第5篇: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

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大多以“知识点”为核心组织教学,学生主要以学习知识为主,工程应用实践机会较少。项目沉浸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将所学的知识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和同伴交流中进行应用、整合和重构,其实质就是一种结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目前国际上相关的项目式教学理论还有CDIO和POPBL[1-2],其中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该理念是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主的大学在2000年创立的,旨在通过以完整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将传统的课程教学与企业工程项目紧密结合;POPBL表示面向项目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PBL的进一步提升,不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还通过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几种理念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国内,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也都采纳CDIO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其中,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通过数据结构及算法、数据库系统原理等必修基础课程进行实践,提炼出一个以院系整体为单位的知识传播和创新模式[3]。大连理工大学努力探索构建CDIO与创新教育融合的新体系,从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等多方面入手,以达到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目的[4]。尽管如此,这些基础课程的实践与工程实际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为此,达内等培训公司要求其师资需要有多年的行业经验,在基本的知识授课结束后指导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项目沉浸式教学,但作为一个培训项目,知识的系统性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IBM公司最近几年与一些大学商(管理)学院合作的A100计划,鼓励高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利用比较成熟的数据分析工具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但这种方法对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时间投入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一般大学的专业师资难以满足。

数据分析类课程包括商务智能、大数据核心技术、客户智能等较多的理论知识,且有一定难度,这些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技巧,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实施项目沉浸式教学,为减少前期学生学习的难度,通过学习已经完成的项目文档,通过实验方式了解项目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利用仿真型的项目练习。在此基础上,可以进入真实企业项目,摸索数据分析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技巧,从而增强学生解决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对数据分析类人才的需求增加,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培养数据分析师或数据挖掘工程师,因此选择数据分析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沿性。

2 项目沉浸式教学的内涵

如何克服传统专业课程教学脱离企业所需能力的培养疼点,传统的产学结合方式受到了挑战。项目沉浸式教学方法结合高校教学与达内等企业培训两者的优点,深入到企业实际项目,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实施过程融入教学情境,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实战性,使学生适应企业的需求,创新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项目沉浸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企业项目培养学生的技能,近年来一些教学改革的措施等大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知识传授的问题,而如何培养使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却是学校难以解决的。有些高校老师推出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自发研究科研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创新能力,但这些问题多是实际问题的简单抽象,比较适合做理论研究。项目沉浸式教学就是通过课程指导教师与企业合作,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然后与企业专家一起指导学生浸入实际项目,引导学生掌握解决数据分析实际问题的必要技能和思维方法。

项目沉浸式教学与项目(project)教学法还是有一定的区别。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是教师虚拟的实际问题,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和简化,无论是数据以及分析数据的要求都与实际项目不同。在一般的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完成课程内布置的课程项目的要求,最终的评估也是由任课老师进行。一般来说,课程项目需求明确,考虑的因素较少且理想化,背景相对比较简单,用到的知识也基本是课内所学,很少涉及通过多次试错得到的技能。项目沉浸式教学需要围绕客户的问题,对庞杂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辅助用户决策的有用知识。在此复杂的训练过程中,无论数据的选择、数据的净化以及有效分析方法的选择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在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多次比较、探索和讨论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知识,并最终解决用户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应对课程考核。

与一般的项目教学相比,项目沉浸式教学面对的项目是要解决企?I实际业务遇到的问题。相对于课程练习,学院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应用背景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而且需要用到的知识不仅是课内学习的知识,还需要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技能。数据分析项目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提出问题、获取并清洗数据、数据建模、评价与部署。在这4个阶段中,各个阶段都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可以简单套用,学生需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通过模仿学习、试错、反复实验,才能积累其中必要的技能。

项目沉浸式教学偏重于实践,在训练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训练。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的质量,有些思维方法是必要的,通过指导教师对实际问题的示范讲解,结合实际项目的沉浸式教学,学生需要深刻地领会这些思维方法并灵活应用,从而使学生能与企业的需求接轨[5]。

3 实施项目沉浸式教学的条件

在项目沉浸式教学中,学生在项目中是主角,指导教师和企业的专家也会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对总体方案以及具体步骤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思考、讨论和具体问题求解,他们更多地起到示范、引导和评判的作用。

项目沉浸式的教学方式在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已经尝试多年,结合学院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实践检验表明这种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是非常有效的。我们与多个企业合作过数据分析项目,与主流的业界企业有多年的合作,了解实际项目的开展过程以及所需的能力,熟悉项目沉浸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技巧。

校内的指导教师需要有一定的项目经验,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项目。我们与多个企业合作过数据分析项目,与主流的业界企业有多年的合作,了解实际项目的开展过程以及所需的能力,熟悉项目沉浸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技巧。对于数据分析项目来说,在识别项目需求和目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对比多种分析模型、评估调整优化和部署等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有相关的经验、技巧和思维方法。指导教师的职责就是在每个阶段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能在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与实例、启发和思路的指导,对分析结果给与合适的评价,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对学生来说,项目沉浸式教学对自?W能力、敢于挑战困难以及对数据分析具有较强的兴趣更加看重。这个学习过程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有功利心和速成思想的同学将是一个挑战。此外,数据分析项目一般都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因此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也非常重要。团队之间的交流意识也会使学生尽快适应数据分析项目的不同角色。

对合作企业的专家来说,由于他们有实施分析型项目丰富的经验,对各类数据的处理针对特定的分析需求有实战性的思路和技能,但这些经验很难直接表达清楚。他们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实际背景给出可行的建议,能够从指导教师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指导教师经验不足的短板,帮助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综合来说,项目沉浸式教学的重点还是培养学生完成项目,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因此,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项目沉浸式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指导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紧密配合。

4 项目沉浸式教学的过程

项目沉浸式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技能,通过项目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数据分析类等应用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项目沉浸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项目预热、项目实施和项目总结等3个阶段。

(1)项目预热。项目启动阶段对于项目沉浸式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专业知识学习结束后,可以把以前指导教师做过的项目整理成案例和实验指导书,由指导教师示范整个项目的开展过程,突出项目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关键所在。然后把数据提供给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点由学生模仿数据分析的过程。这个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会比较少,主要是熟悉数据分析项目思路。

这个阶段也可以用企业专家提供项目案例和相关资料,启发学生补充学习课堂教学忽略的知识,并通过项目资料的学习和练习,初步了解数据分析项目常用的思维方法以及处理过程常见的问题。

(2)项目实施。项目实施过程是整个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该过程中,学生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还需要学习项目分析过程遇到的新知识和新工具,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根据已学算法基础或者学习新算法,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算法,建立合适的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不断完善改进问题的结果。此时导师就需要根据项目经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数据的预处理、建模优化以及评估等阶段的处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将项目中新用到的知识、技能进行整合,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并结合实际项目深入理解、巩固和提高。

对于学生来说,项目实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具体业务、数据预处理、比较选择合适的分析算法等很多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课堂上、书本上没有讲授,或者根本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思考,这个过程是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

(3)项目总结。项目总结阶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起到提炼、强化技能,扩展知识体系的作用。这个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回顾、理清的过程,突出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求解方法,从而作为新的案例和实验素材。

上述项目沉浸式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每次顺利地完成一个项目,指导教师也会增强对实际项目的理解,并积累更多实践经验;而学生顺利地完成项目,会增强对业务的认识并强化数据分析的技能。

这里以我们与IBM合作的SUR项目“基于Spark的文件传输网络设计以及负载优化研究”为例,简要说明项目沉浸式的教学过程。这个项目首先由IBM研究院的专家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目的是优化文件传输网络的设计,在工程实际有一定的应用需求。针对这个需求,我们与IBM专家一起,组建了由3名复旦大学软件学院高年级本科生组成的项目小组,通过多次磋商,进一步细化了文件传输网络的功能需求。然后通过对实际文件传输网络的分析,摸索其中节点的数据流向和流量,抽象出便于分析的文件传输网络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这个模型的特点和参数设计。在此基础上,从多种分析方法中,通过比较发现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比较适合预测网络节点之间文件传输网络流量的预测,并利用Spark实现神经网络的高速训练和计算。有关深度学习、Spark等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学,并用Python语言实现实验模型,通过多次比较调优。这个过程历经数月,师生共同努力,多次修改设计,其中IBM专家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并根据经验对每个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建议,最后得到比较可行的方案。

5 项目沉浸式教学建设存在的问题

项目沉浸式教学的理念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在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专业知识的教学问题。项目沉浸式教学对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当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脱离了实际应用背景,而这些知识的掌握只有实际应用才可以深入理解。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根据实际项目应用的需要,梳理相应的数据分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奠定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学生时间的协调问题。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所学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因此项目沉浸式教学需要学生能拿出一定的时间,自学项目要求的额外知识,并通过反复试错完成项目。我们建议项目沉浸式教学与学校的各种科创项目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做项目的成果,满足一定的条件就给予一定的学分,以便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项目风险管理问题。由于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的研究经验,因此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分析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指导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吸引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员工?⒂胂钅浚?承担项目关键问题,学生刚开始介入项目时可以根据分工承担相对容易的工作,并逐步承担有难度的数据分析环节,培养数据分析在各个岗位和阶段需要的基本技能。

6 结 语

第6篇: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

项目学习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产品)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主要是指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小任务。具体地说,它应该满足下列条件:

1.该项目过程可以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2.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该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项目完成过程比教师讲解实例要难些,尽量结合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综合性。

4.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遇到困难能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自己克服,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

5.学习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并可以把项目内容延伸,以适应以后的需要。

二、项目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学习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

项目的确立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首先,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最后,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并可以用某一标准(正确答案、美感等)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培养其他能力或是复习以往的知识)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2.项目实施过程要完整有序。

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

(1)新知识的讲解要抓重点避重复。该只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其过程应该精练,最好是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接受,也为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要解释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相关资料要及时给出。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即将完成的项目是什么,还应该适当地提醒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3.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4.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5.项目总结必不可少,并要把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相当重要。它应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一题多解”是各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生,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三、项目学习的应用流程设计

项目学习过程一般分为五个步骤:确定项目内容、设计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展示项目成果、评价项目成果。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下达某项任务,学生分小组集体制订完成该项目的计划和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由教师指点解决,但不包办代替解决。项目完成后,学生自己做出总结,教师对小组成绩予以评价。面对一个学习任务,学生独立确定目标要求、制订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仅要从认知上探求和理解,而且还要从情感上形成价值判断和责任意识。

四、项目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项目学习,可以参照职业教育的项目学习,将五、六年级语文教材的拓展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按计划完成自选学习项目,通过项目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逐步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一般有五部分组成,即任务、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评价。以苏教版五、六年级的课外拓展为例,把拓展内容设计成适当的项目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并合作完成。

第一步:确定项目内容。根据语文教材的拓展内容和要求,在学生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布置合作学习项目。

第二步:设计项目计划。参照美国哈佛大学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方法,把小学高年级学生分好小组,每组都有项目负责人,负责人领导讨论设计项目计划,包括把学生分好小组,每组都有项目负责人,负责人组织讨论设计项目计划,包括怎样查阅资料、怎样调研等具体工作计划。

第三步:实施项目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具体实施项目方案。一个组以3~4名学生为宜,将基础好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实施项目活动的计划,包括任务分配以及各项内容需要的时间等。

第四步:展示项目成果。把各组的项目成果进行展示。

第五步:评价项目成果。在检查评估阶段,小组间互评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对重要知识点、思维方法进行梳理与强调。由于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存在个体差异,因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及呈现成果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

五、项目学习的实施效果及意义

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项目学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学习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学生亲自制订计划,设置操作步骤,落实方案,评估项目等,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当然,整个项目的完成需要教师的指导,授课教师还要负责协调疑难问题的解答及相关咨询。

2.较强的针对性。一般情况下,项目学习中下达给学生的项目均与所学课程的相关资料紧密相关,加大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项目内容中。

3.综合能力的提高。语文项目学习以任务为依托,旨在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主动找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以课本为主,适当拓宽知识面,寻找并查询相关资料。通过任务分工、团队合作等方式,学生多方面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并提高。

4.深化了语文教学改革。在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创新教学,寻找更适合当今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大势所趋。项目学习正是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以项目的设计和完成为主要教学过程,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小学语文的发展趋势,有力地深化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六、项目学习在小W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尝试的反思

项目学习的实施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改革工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和学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教学过程中面临更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1.项目的选取上要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要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现状。如果项目没有知识性,学生只会被动地学习,就会失去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果项目的实施缺乏趣味性,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突出知识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知识和知识的迁移及应用,以知识为本;而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是按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展开教学,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以能力为本。

第7篇: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的意义

1.深化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

在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等有效学习方式常常得不到真正落实,形成不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目的在于改革当前物理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改革目标之外的现状,有效推进物理学科教育改革,真正实现学科教育教学素质化,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宗旨、价值。

2.物理教学归真的内在要求

新课改以来,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有些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依赖厂制教学仪器,结果呈现给学生的物理现象反而离生活越来越远,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学生失去了体验实验过程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原生的创造动机。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是在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过程中,对物理学科教学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物理教育本质认识的返璞归真,其目的就是让物理教育更好地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3.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物理学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放大这门学科的育人因素,为学生养成一种终身探求生活中物理的精神奠定基础。通过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研习和探究,有助于教师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有利于师生素质、能力的共同提高。

二、初中物理项目学习内容的生成

现行的各种初中物理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按学科逻辑进行的,章节之间分得很细,要组织项目学习,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的源泉,从学生兴趣入手,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地域教育资源,汲取现成教材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创造性劳动来设计学生的学习项目。研究者根据对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分析和研究,开发项目,生成学习内容。项目学习的物理内容有以下几种生成方式。

1.在劳动技术教育中生成项目学习内容

这类项目学习,实质上是将物理学习寓于劳技教育、美术教育等课程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教师指导、查阅资料、看说明书等方法,加上学生间的口口相传,来实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比如,将《电磁波》一章的教学整合成安装七管收音机的过程进行,将《电磁铁》的教学寓于制作温控加热器、水位报警器之中。

2.在研究性学习中生成项目学习内容

主要是将物理课程中涉及人文、社会知识较多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在课程标准范围内设计研究指南,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教师在学生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比如,在《能源》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课题指南的引导下,确立《研究能源危机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预测直接利用太阳能的前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前景研究》以及《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等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先进行研究,再在课堂上交流。期间,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在课堂实验探究中生成项目学习内容

这是针对课堂教学某项内容,为学生提供主题的探究性学习,直接为这堂课的教学服务。如,通过研究教室日光灯的控制原理来实现《电路基本连接方式》的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开水冷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或保温材料的隔热性能来完成《温度、温度计》一节的教学任务等。

4.在课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中生成项目学习内容

这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为学生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或者动手制作一些小产品等活动来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比如,通过制作手电筒来认识电路的基本元件、掌握电路的连接方法、学会电路图的画法、了解电路通断的几种状态等等。

三、项目学习的基本流程、学生的任务及教师的角色定位

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是一种以合作学习、情境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课堂不拘泥于现成教材提供的教学逻辑和教学内容。而是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整合包括现成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在内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开展有意义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应该受45分钟课堂时间的约束,不应该为教室这个特定学习环境所限制,而应该是一个跨时空的、课内课外紧密联系的学习过程。

1.项目学习的基本流程

基于项目学习的物理课堂尽管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有着多种形态,但其课堂的基本流程是相同的。那就是: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学生在制订计划,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态,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意义建构。其课堂基本流程如下:

2.项目学习中学生的任务

项目学习是围绕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制造“真实”的产品组织教学的,在活动中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智能优势出发,找到合适的角色,承担相应的任务,在学习中人人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更加增添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一份自信,使得物理学习兴趣能够持久地保持。同时,项目学习基于学生的经验,重视学生经验对学习品质的影响,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互动中,学生彼此之间的经验在相互影响着对方的学习过程,他们会以学生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训练程序介绍给同伴,这种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策略潜在的学习效能大大高于教师传授的方法与技能,所以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堂也是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学习场所。

3.项目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教学多边活动中,教师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根据学生智能优势和学习水平上的差异落实不同的学习任务,根据经验上的差异安排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担当不同的角色。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事干,都有成事的可能。项目学习的课堂应该像“师傅带徒”一样,教师在跟学生一起“干活”(活动)中把要领告诉学生后,其余的学习就可以放手交给学生。当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会由“师傅”出面来点拨,教师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统筹全局、策划引导、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项目学习教学实验说明与结果分析

(一)关于项目学习的教学实验说明

本项研究属于行动研究,方法采用“单组、等组整合实验”。以一学年为一个实验阶段,以吴江市A中学09级共10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两个班级(约80人)为一组,共分成五组,其中一个为实验组,另外四个为对照组。实验就各组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情绪、能力和学业成绩四个因素作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纵向对比,就是对各组实验前与经过近一学年的学习后,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情绪、能力及学业成绩四个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横向对比,就是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经过近一学年学习后,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情绪、能力和学业成绩四个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数据的采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情绪和学习能力,主要通过项目学习实验开展前和项目学习后对相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的学业成绩,则通过项目学习实验前的测试与项目学习结束后的测试获得。

学生实验前学业成绩测试采用教育片区统一编制的《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实验后测试采用吴江市教育局教研室提供的《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研究者自编了《初中生物理学习状况综合调查问卷》,设计了三个分问卷,分别对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情绪和能力进行调查。问卷采用里克特(Likert)五级量表的形式,采用5点计分制,最积极的反应得5分,最消极的反应得1分。在正式测试前,研究者选择与A学校具有同质性的吴江市B中学进行试测。通过SPSS17.0系统,进行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对问卷质量进行优化,形成正式问卷。前后两次问卷调查与学业测试一同进行,实验前的测试在2010年10月下旬进行,共计433人参加测评,回收有效试卷418份。实验后的测试在2011年6月下旬进行,共计433人参加测评,回收有效问卷422份。数据录入SPSS17.0系统进行统计。期间,教师还结合课堂观察、师生问谈等方式,评估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上述四个因素之间的差异,以及实验班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前后上述四个因素的差异。

(二)项目学习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试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分析学业测试的前后测成绩,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编班是根据学业成绩平行分班的,所以实验前测试的学业水平成绩各班几乎没有差异。但是,实验后测试的学业水平成绩,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有了明显差异,实验组测试成绩比得分最高的对照班高出了12%,说明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方法对学业水平的提高有积极影响。

对学习兴趣、情绪和能力的评价,由于我们编班时只根据学业成绩分班,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多月的物理,所以在学习兴趣、情绪、能力方面,前测结果有了一些差异,但是总体差异不大。从后测情况看,实验组在学习兴趣、情绪、能力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各对照组,实验组在上述三项得分上比得分最高的对照班,分别高出10.7%、12.8%和16.9%,说明基于项目学习的物理教学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情绪和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配对样本t检验(纵向比较),即各组前测与后测情况比较。

各组在学习兴趣、情绪、能力和学业成绩四个方面各自进行比较,实验组的学生经过近一学年的项目学习后,在学习兴趣、情绪、能力及学业成绩四个方面均有显著的变化,而四个对照组在经过近一个学年的学习后,在学习兴趣、情绪、能力及学业成绩四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见表2,这说明项目学习是有效的。

3.单因素方差多重比较(横向比较),即实验组与各对照组之间比较

从实验前的测试与调查问卷来看,实验组与其他各对照组在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方面并无大的差异。但是,经过一个学年的项目学习后的测试与调查问卷表明,实验组与其他各对照组在各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结合问卷上各题得分和平时的师生访谈,实验班的学生整体都有积极的响应。首先,表现在实验班的学生对物理实验有动手试试的迫切愿望,对一些与物理相关的知识很感兴趣,觉得物理作业不是负担,对物理教师信任度高和对物理学业优秀的同学有敬佩感。综上所述,可以推断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对照班浓。其次,从情绪维度上观察,实验班学生面对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比较淡定,上物理课时情绪张弛有度,动手实验探究时积极主动。比如:在回答“你在活动中乐意当同伴的助手吗?为什么?”实验班学生大多回答是“乐意的,因为不管做什么,任务完成了,也会有我的贡献。”对照班的学生大多回答“乐意的。因为可以避免丢人现眼的尴尬局面出现。”同样是肯定回答,但是原因却不一样,前者表现出积极的情绪,而后者表现出消极的情绪。由此推断,实验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情绪方面更积极、更主动。第三,从学习能力方面分析,实验班对物理问题的敏锐性高,在课堂实验中,实验班的学生体现出的能力比对照班的学生要好,比如对“你觉得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教给你的吗?”,实验班学生的回答基本是“不全是的。主要是靠自己去学来的。”而对照班学生的回答大多数是“不全是。除了教师,还有同学、家长等等”,前者强调的是学的主体,后者强调的是教的主体。

4.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有利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五、“项目学习”实践研究的启示

1.相信学生有潜在的能力

当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从不同途径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这些无疑是学生学习的原点。所以,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水平,放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通过教师引领、同伴互助的方式,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教师绝对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基础。

2.相信学生都有智能强项

在项目学习中,只要学生担当合适的角色,担任合适的任务,都能发挥他潜在的智能,都能品尝学习的乐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师心目中应该没有差生。

3.教师、学生和生活是课程的一部分

教材只不过是教学的思路和学习的素材,不是课程的全部。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背景,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生活环境,对教材进行优化、补充、组合,使之更贴近学生 生活,让物理学习真正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进而丰富课程内涵,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4.培育兴趣和养成习惯比传授知识更有价值

让学生知识面广一些,参加活动实一些,动手操作多一些,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这种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激情持久保持。不但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不能被“应试”牵着走,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师,千万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管学生日后发展。

5.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化

真正有效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复杂在于知识呈现的手段上、技能训练的方法上、学生活动的设计上、学习环境的创设上,等等。课堂教学过程相对复杂化,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才能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培育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6.教师要重视自己课程力的提升

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在于课程力的提升。一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执行力,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做到“实”和“细”。 实,就是做实实在在的工作。教学管理绝不是花架子,要靠一点一滴去做,去落实。细,就是细化教学管理,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细节落到实处,避免重制度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创新力,教师善于根据自己的气质和对课程的理解,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和师本化实施的特色课程,积极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形态的课程。逐步形成“成长一名教师,发展一门课程”的态势。教师若能保持教学创新的欲望,在优化教学设计中大胆实践,则必将极大地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与研究的主要人员:盛建国、朱祥、顾晓芳、许光曙、徐建华、陆海培等)

参考文献

第8篇: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

[关键词] PBL;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人类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田阡(1973—),男,湖北荆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E-mail:wonderstq@yahoo.省略。

一、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以人类自身及其文化为对象,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1]人类学专业培养掌握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的专门人才。人类学注重田野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训练,注意提高研究技能以及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强调如何去探索知识和观念的形成,而不仅仅是对事实的修饰和给出正确答案。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F)的“课程内容改进小组”(CCIS),赞助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人类学教育资源中心”(ERA),举行一连串对于大学院校人类学课程与教学的讨论。[2]但是,关于如何改进人类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忽略的内容,Kurti(2004)引用人类学家Ulf Hannerz在1996年的欧洲社会人类学协会(EASA)上的发言来强调,人类学家们往往更多的是谈论在田野调查中的知识,几乎不去关注教室里的教学状况,而且这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都没有改变过。[3]在我国,人类学教学也几乎不被人类学家们提及,仅有一、两篇文章关注了这个主题。[4][5]

信息技术不仅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新的传播载体和新的信息互动平台,也拓宽了人类学的研究视角,而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更为人类学课程的创新提供了契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6]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3个年度(2000年)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这一权威论述阐明了整合的目标——培养具有21 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也揭示了整合的内涵——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人类学学者曾在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做过探索性研究。[7][8]但是,怎样创建一种体现人类学学科特点、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如何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具有21 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实现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的目标,有待我国人类学教育工作者的逐步探索。因此,本文尝试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人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建展开探讨。

二、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

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

田野调查不仅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石,同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二课堂。[9]文化人类学在研究不同文化现象的基础上总结出一般理论,文化习得亦一直是文化人类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也可以通过模拟社区成员的文化习得方式来获得知识,这就要求将田野调查纳入到人类学课程之中。在田野调查所特有的“异文化环境”中,学生们可以采用沉浸式学习模式完成小组合作和课程要求的内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通过设计项目和田野调查中的互动以及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令自身在人际交往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知识的获得等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环境不仅会为学习搭建适宜的脚手架,更会帮助学生强化和巩固技能、促进发展,达成数字化的人类学课程学习目标,并逐渐形成数字化环境所需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一)“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10]教学结构决定着教师以怎样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教学过程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双主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存在强交互作用。学生处于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和积极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则在内容、媒体、活动设计和指导学习过程中有很强的主导性,保证了学习的方向和指导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9篇: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 焊接自动化 课程衔接

【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改与实践课题(YJG2013Y_10),江苏科技大学教改研究立项课题(GX20131014);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2015-R-40948),江苏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GJKTY2014-2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28-02

1、引言

课程衔接指课程各层面间的相互关系[1],它既是是课程内容组织的一部分,又是不同课程内容交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不同课程内容或学习要求,有组织、预见地将内容进行衔接,将会使它们之间发挥累积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我校焊接专业是国家特色品牌专业,焊接自动化是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本科阶段,学生依次学习了《弧焊电源》、《自动控制工程基础》、《焊接自动化基础》系列课程;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则会学习《焊接自动化技术》、《电子线路分析》、《现代弧焊电源》等课程,经过相关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对焊接领域内主要被控对象进行建模、仿真和控制。

然而当前相关系列课程教材内容存在脱节、重复,且缺少纵的连贯和横的衔接。这不仅体现在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的衔接上,还体现在教学考核方法上。因此对相关课程不同学习阶段的衔接进行教学研究,对改进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2.相关课程衔接教学现状

2.1 相关课程衔接教学改革研究背景

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是通用的手段。焊接是多学科交融的学科,应该把体现现代焊接科学技术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的动向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如陈长江等[2]在《焊接自动控制技术》课程中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强化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实际应用;马天凤等[3]对于给定的场合和材料, 详细讲解了具体焊接方法;王景梅等[4]提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课的素质,还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专业要求有所侧重;邹建英[5]则在专业课程中突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实际应用, 重新组织编写了相关课程的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等指导书。

除了上述课堂教学内容局部改革之外,先后出现了一些焊接自动化相关的教材,如《焊接自动化基础》(卢本,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焊接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胡绳荪,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焊接自动化实用技术》(蒋力培,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此外,将焊接专业课程与实训环节及其它专业课程进行整合[6],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如南昌航空大学对焊接专业课程《金属材料焊接》进行了改革[7],以航空企业的一线技术资料为素材进行案例教学,达到了增强课程航空特色的目的;杨成刚[8]将“国际焊接工程师”钎焊培训内容与课程培养方案相融合,强化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

可见,上述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主要内容偏向于狭隘的“课程成品”衔接。由于课程不仅泛指计划,教学、环境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经验等方面都应该列入课程衔接的内容范畴,因此对课程衔接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学环境等“物”的因素。

2.2 焊接自动化系列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方面

以前相关教材的编写缺乏统筹规划,导致课程缺乏横的连贯或纵的衔接。如现代焊接自动化技术主要依靠计算机控制技术来实现,因此电力电子技术仿真与离散控制技术应该是相关课程的讲述重点,但是当前焊接自动化系列教材中仅仅限于部分经典控制理论的简介。此外,传统的同心圆式课程教学忽视了从学生角度考虑课程的衔接性。

(2)课程考核方面

当前很多研究旨在实现比较合理、公平的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考核方式。如梁爱琴等[9]将考核形式多样化、分层次,理论知识的考核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为主,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实验和创新实践为主;姚宗湘[10]针对课程设计的流程,分别在开题、中期检查、课程设计答辩三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肖鸿[11]则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建立了一套考核评价体系,把单纯的课程评价变为综合能力评价。

众多研究中,项目式教学(PBGS, Project-Based Group Study)引人关注。PBGS教学属于研讨式教学范畴,它起源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以及北美地区推行的CBE教育模式的成功实践[12]。项目式教学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一方面,将理论上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践来验证并解决,另一方面,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论的研究加以解决[13]。在焊接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中,项目教学法同样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如王月华[14]则对《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进行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但项目式教学的开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15],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3、焊接自动化系列课程衔接项目式教学实践

根据PBGS教学模式,对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设计:项目构建、任务分配、讨论与实施、项目考核。

3.1 项目构建

为了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笔者在所执教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之间设置了不同的项目。在《弧焊电源》与《自动控制工程基础》之间设置焊接电弧建模与仿真项目,在《自动控制工程基础》、《焊接自动化基础》之间设置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项目,在《焊接自动化基础》、《焊接自动化技术》之间设置PLC控制器电路设计项目,在《弧焊电源》、《电子线路分析与综合》这两个课程之间设置焊接主电路设计与计算机仿真实验。

3.2 项目分组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十分重要,以一个自然班级28人为例,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以每组4人进行分组,教师对小组进行微调,尽量将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进行调配,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便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各小组自行展开工作,通过QQ流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为改善学习动机的各构成要素(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归因倾向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势。

3.3 项目进程

3.3.1 理论准备阶段

考虑到课堂讲授的时间和内容有限,将课件上传至QQ共享文件中。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的及时互动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实现,教师甚至可以被学生定义为不同昵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交叉循环和深度沟通,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但这一阶段由仍然必须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如焊接电弧建模与仿真项目中,必须首先讲授焊接电弧物理、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拉普拉斯变换等基本知识。

3.3.2 资料收集阶段

在资料收集阶段,在课堂上,教师开展小组讨论就“项目要求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等相对微观层次上的细节启发学生思路。学生首先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整理相关资料。QQ群的信息辐射特性可以让学生以个人的视角,以互联网为视野,对各种资料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个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育资源由教师控制分配的局面,能够改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促进或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心。

3.3.3 项目实施阶段

此阶段需要由教师引导各小组对项目的要求、实施方案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完成任务计划书;有了移动网络手段,尤其是手机智能功能的发展,项目实施阶段不再拘泥于教室、图书馆,可以实施的空间和时间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拓展。这一阶段以网络为主、课堂为辅的的交流方式。

在网络交流平台上,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实时汇报自己的进度提供反馈,一些交流痕迹通过自由发言的方式公开给其他人,这鼓励了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帮助他们有意识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思考方向和内容;借助于网络交流平台,不仅能够共享网络资源收集资料、进行构思,更好地完成项目内容展示和交流,而且这种方式的交流广度和速度已经远超课堂上的投影仪和粉笔。

3.3.4同伴评价与老师评估阶段

同伴评价包括在线反馈和小组协作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同伴的材料时,会更加敏锐、客观地看到他人工作过程和结果的优缺点,能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工作过程和结果。

在经过充分的交流之后,学生最终还得走上讲台展示本组的成果。教师既要关注项目内容、相关知识点等宏观方面问题,又要指出并纠正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网络环境不受传统课堂教学时间、资源等制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进行讨论,将自主性和协作性结合起来。但最后打分时,最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的观念和评估标准都在公开的场合里表现出来,能够体现出公开性和公平性。

3.4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课程衔接效果及改进措施

经过实践,基于项目式教学方式确实能改进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这种方式更适合于研究生教育。由于这种方法不仅包括教材、计划,还包括学习环境、学生经验等,因此这种课程衔接方式突破了教科书等课程成品的衔接模式。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看,这种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行为主义教学中以教师为控制角色是不同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课程学时紧迫,导致PBGS教学模式难以深入开展;由于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不一,其学习进度也存在差距,个体因素可能会给学带来干扰,因此造成了项目实施进程和效果不统一;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要求很高,因为教师必须配合学生每个阶段的知识和智能基础,对个体与合作过程的评价,如果学生的个体努力得不到肯定,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为此,可采用一下改进措施:

(1)实施过程中,在授课期间必须考虑不同层级的衔接转化过程与内容。从课程衔接的目标和功能来看,要注意衔接过程的均衡性和统整性。作为一门兼顾科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学术探讨和职业教育于一体的焊接自动化系列课程,必须要均衡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课程间“横”的联系,并促进它们能够在新的情境中演绎运用。

(2)从课程衔接的方式来看,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两种类型均可使用。从上而下是基于“假设-演绎”路线,是假定学生能从课程内容的理念中演绎出应用能力,自下而上则讲究由易到难、通过观察、验证、形成经验等过程训练。尽管自上而下没有完全兼顾认知心理和学习过程,但是自下而上强调先备知识,学生准备时间相当长,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等不起的,因此建议两种方式并行。

(3)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需要密切注意学生动向。网络环境既方便了交流也给“懒汉”容留了空间。纯粹让学生自主进行项目是不行的,必须不断加强教师干预和灵活的考核方式,且因地制宜、相机使用。

参考文献:

[1]胡春光. 课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0,24(4):57-62.

[2]陈长江. 船舶焊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专业教学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2006,3:70-71.

[3]马天凤, 韩艳艳. 浅谈焊接方法与设备的教学改革[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2):82-84.

[4]王景梅. 焊接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探究[J]. 读与写杂志.2010,7(8):87-88.

[5]邹建英. 高教大众化趋势下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2008:106-108.

[6]杨英发.《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广西轻工业.2009,11:181-184.

[7]陈玉华. 金属材料焊接课程的特色化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2,1:32-33.

[8]杨成刚.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钎焊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8:117-118.

[9]梁爱琴, 宋祖伟, 曲宝涵.“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考核体系改革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3,27(2):121-122.

[10]姚宗湘. 焊接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 中国冶金教育.2009,4:53-54.

[11]肖鸿.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高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设计[J].企业家天地.2009,3: 125-127.

[12]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的普通论与专业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8,3.

[13]沈建国,吴杰.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焊接工艺课程的开发研究[J]. 科技信息.2012,29:305-495.

[14]王月华. 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开发与实践[J]. 轻工科技.2012,3:158-161.

[15]张永生.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J].教学研究.2011,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