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德育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
自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课堂的教与学都令人耳目一新。但是,经过专家及教师的交流研讨后,发现很多教师在谈及备课、上课的话题时,依然感到困惑不解,面对新课堂还是无从下手,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若要使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须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改革要求。
一、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增多,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教学大纲对此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首先,对小学低年级还处于自由玩耍而没有进入学习阶段的学生,不能过快地使其进入严肃的、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而是要逐步引进。教师要逐步摸索学生的心理状态,尽量为学生讲解一些具有故事性、神秘性的文章,通过精彩的故事,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好奇与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阅读,这样阅读就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在拓展的同时也获得快乐。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想象能力,这样,学生在现实中感受不到的愉快,便可以在想象中得以实现。这样的阅读效果会比按部就班地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所获得的阅读效果更好。
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阅读,阅读完后,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探索。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认真去读,而是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害怕、厌烦读书,这样的教学只能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让学生去读并且读后进行交流,则会让学生自觉投入其中,每个学生获得的乐趣都各不相同,都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必然会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喜欢阅读,并从阅读中获得兴趣。
二、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讲解课文时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首先解词,再由词到句,然后由句到段,最后是由段到篇。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忽视对课文总体的把握,反而将精力都置于字、词、段的解析中,这就使学生和教师走进了阅读误区,忽视了对文章总体的认识,导致优美的文章设置在教材中就显得毫无意义。当然,重视整体,也不能忽视了部分,毕竟在小学低年级,认字识词是其根本之所在。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同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再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侧重整篇的教学,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其适应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学习。
三、使阅读内容与儿童阅读心理特点相符合
2001年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不同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感情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现今,不少版本的语文课本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对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改编,将生活故事、自然故事、民间故事、童话、寓言等以最生动形象的图画形式展示在课本上。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在一定的年龄时期对生动的彩色图画和故事性文章、童谣、寓言等特别感兴趣。学生可以将自己融入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感彩的文章中去。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要想突破这种思维定势,教师应摸索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思维取向和天性。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还生活在想象世界里,而多重题材的阅读,正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童话故事等内容中,学生不仅可以无限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还可以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而这些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个性、人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四、延伸阅读
阅读要立足于课本,但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语文课本为核心,向外辐射,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的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另外,学生在阅读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享受生活。
综上所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改革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在课文安排方面要合理,难易适当;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合理结合,让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和意识;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书,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探索能力。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学低年级阅读的合理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抓好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着重感知,轻认知;重记忆,轻理解;重枝节,轻本质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
一、多种方法,灵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观引入、从旧概念中引入、从计算中引入等几种方法。无论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二要适合儿童的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并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1、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引入概念。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逐一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飞机、三叶草、蝴蝶、蜜蜂等图案),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思考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动手对折这些图形(直观操作),思考又有什么发现?它和你通过观察发现的特点有什么关系。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图形的一部分沿直线对折后与另一部分能完全重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逼近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
2、以旧引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较为密切,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申,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概念,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智力的不断发展,应指导他们借助已有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复习已学的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认识。如学习“质数和合数”,可先从复习因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1,5,9,11,12等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看看它们各有多少个因数,可以分成几类,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比较分类中,突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又如,教学梯形,可以从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突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一梯形的本质属性,促进了概念的同化。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寻求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计算引入。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的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出示3× , ×7, × , × ……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口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其它如循环小数、比例、约分、通分、最简分数、圆周率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抓住本质属性,理解基础上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学习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中,要紧紧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1、适时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从感性到理性,促使学生认识产生飞跃:(1)让学生通过拿铅笔活动,知道11支铅笔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1捆带1支地拿,初步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2)举出生活中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计数单位“十”;(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计数单位“十”,抽象概括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直观感知建立计数单位“十”以后,引导学生及时摆脱直观感知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抽象出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最终形成概念。
2、利用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其中掌握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 。概念性变式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变换所提供事例或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真正掌握概念。如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其中呈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是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呈现类似三角形的图形是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这一本质属性,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准确理解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建立得更准确、更牢靠。
3、抓住关键词语,在深入剖析中理解概念。小学数学中,一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立正确的概念。如上例中,我们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应用中及时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主要是在应用中得到巩固的,通过概念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巩固,又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通过概念的应用,可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小学数学概念的应用形式大致有: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应用概念分析推理;应用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指导计算;概念的综合应用。
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或计算,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有助于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厘清易混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拓展应用范围,加深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它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练习。
总之,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关键词]前概念;科学概念;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反映,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经过反复的科学抽象而形成的。科学概念就形态来说,它是弥漫的;就内容来说,它是定性的。它不能精确地说明自然现象,更不能转化为相应的专业技术[1]。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认为“科学概念”(Scientific Concepts)是指组织起来构成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它来自科学家共同体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帮助科学家组织观察和发现世界,它包含的内容是开放的、动态的。科学概念可以是一些自然的语言,如动物、植物、哺乳动物、湿地、水资源,等等,也可以是运用一定的语言规则,由科学家建造了更复杂的知识结构的表达,并且与数据、方法、理论和其他概念相连[2]。中央教科所郁波教授认为科学概念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发展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比让他们掌握大量事实性的信息更应受到重视。科学概念不是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也绝不是原有认识中的“知识性概念”,它的内涵远比“知识性概念”要丰富、深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嘉映教授认为一个概念是一些经验事实的结晶,科学概念是科学经验事实的结晶[3]。笔者认为当今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概念不仅包括科学的事实性知识,也应包括科学的观念、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在科学课中习得的,科学概念的教学应该成为今后科学课程教学的重点。
在2000年和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标研制组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表明,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的总体合格率为48.2%,低于国外公众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的程度。[4]此项调查说明,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今天的科学课课堂上,教师经常以给出定义的形式直接讲解某概念,然后进行举例或应用。这是比较普遍的概念教学方式。这种讲授方式忽视了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科学概念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保证概念的教学效果,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挖掘学生脑海里的前概念不够充分
很多事实证明,学生不是带着空脑袋进入课堂的,而是有相关的前概念的。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可以成为科学概念,有些是错误的,属于错误概念。错误概念影响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充分挖掘学生头脑里原有的错误概念。学生的前概念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有时他们借用表面类似的现象对事物进行解释[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理解效果,这会造成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死记硬背,而不能完全理解概念。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使用直接提问学生的方法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这样做导致学生没时间思考问题,收效甚微。这些都是缘于教师对学生的前概念的挖掘不够充分,不知道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二)科学概念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认识,对学生认知能力估计不当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都还处于“前运算”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还是以记忆为主的学习习惯[6]。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多采用成人化思维,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同于教师水平。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估计过高,觉得有些概念很简单,在讲解时寥寥数语,这样会导致有的学生不能理解相应的科学概念,丧失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也有的教师在教授抽象概念时,仅组织学生对概念进行简单记忆背诵,认为学生理解不了概念,这样做恰好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简单的串联电路中,学生会认为各处的电流大小不同。很多老师会认为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于是直接让学生记住串连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这样的结论。
(三)科学概念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就是掌握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是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本质的过程[7]。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尽量缩短认知过程、减少思维坡度、加快教学进度,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练习,达到应试的目的。很多学生在教师讲完科学概念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教师在教授科学概念时,不讲科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和相关概念,使学生孤立地学习一个概念,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如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特别注重概念形成的过程,注重概念教学的连续性,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自主探究,而不仅仅是记住一个科学概念。
三、小学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灵活运用
金秋十月,我有幸聆听了季迅群老师“关注基本活动经验,厚实概念教学”的精彩讲座。我原以为概念教学是枯燥乏味的,而季老师的讲座却告诉我们“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概念教学,也可以如此的充满智慧,富有趣味,引人深思。季老师的讲座从现今“图形与几何”中概念教学的三个问题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提出了三个有针对性的建议。翻开笔记,重温季老师的讲座,我有下面的几点感受,现将其整理出来。
一、系统中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建议中提到:“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季老师就很注重这点。她认为,系统思考便于积累活动经验。她提出面积的教学要联系周长这块已有的知识资源来考虑,结合周长的一维性体验面积的二维性,具体过程在第三块作详细叙述。季老师将面积教学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中寻找生长点。在平时教学中,也需时时谨记系统思考,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想法在日常教学中,也有极大的运用价值。如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认识》一课。在备课时,需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是平面图形已认识,会计算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已认识,会计算表面积和体积,具备基本的活动经验;学生潜在的可能资源是对圆柱有一定的表面认识;个体的差异资源是以上认识、经验的深入程度不同。根据以上学情资源的分析,在本节课中,我们就可以将圆柱的认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与原先认识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多层次的比较,使其对圆柱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具体教学时,紧紧抓住三个问题初步认识圆柱。问题1:凭直觉猜,圆柱与哪些图形有关?顺势复习圆的相关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圆柱做准备。问题2:比较圆柱与平面图形圆有哪些联系与区别?问题3:比较圆柱与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有哪些异同?这样,就在与原有的经验资源的比较中发现异同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使学生轻松建立圆柱的表象。这样建立的知识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丰富的、全面的、完整的。同时,学生又能在感悟比较数学思想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可见,系统中思考,对于学生新知的增长,知识的整体梳理,新知的综合应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想象中操作
指尖上的数学如何更具智慧性,季老师启发我们,想象与操作的相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既能避免表面化的操作,又使操作活动更具数学化,思维化,充分发挥操作的作用,更能在想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平时,我们也常常运用这一手段。还是《圆柱的认识》一课,在上述案例初步建立了圆柱表象的认识之后组织学生“玩一玩”圆柱的活动。首先用动词说说你可以怎么玩?有说“滚、旋转、切开、看、拆了”玩,教师依次板书;接着教师描述:发给你一个圆柱,手展开,看到了吗?学生脑中想象手中有圆柱。教师引导:“我手上圆柱胖胖的,你的呢?”学生兴致高涨,有说高高的,有说矮矮的,有说瘦瘦的,还有说又矮又瘦的,又高又瘦的……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用黑板上的动词将手中的圆柱(想象中的圆柱)玩一玩,用“我怎么了圆柱,发现了什么”的句式来反馈。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特别指明有困难的可以到老师这领取真实的圆柱玩一玩。反馈时,异彩纷呈:有的说我拆了圆柱,侧面成了长方形,还有2个圆形;有的说我切了圆柱,侧面是长方形。教师引导,怎么切?学生补充:我横着切,横截面是圆;我竖着切,横截面是长方形;我斜着切……我从上往下压着玩,成了圆;我把它躺着压,成了长方形……
以上的操作活动都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表象操作演绎于脑中的无形的操作活动,使其思考的空间更大,创造性更强。然后通过个别有难度、有分歧的知识点有形的演示操作补充,突破思维障碍,验证想象的正确性,使研究更深入,操作更有方向。
三、动态中演示
这里的动态处理是指在研究图形属性时,相对于运用静态图形过多而言的。季老师已经举了经典的三角形的高和面积的例子来充实她的观点。季老师认为面积的大小是二维决定的,周长是一维的。季老师考虑到日常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在设计时,特意安排了面积是二维的和周长是一维的对比体验。先出示长方形的一条长,想象面的大小,学生发现只有一维的线并不能想象出面积的大小。再动态出示宽,想象面积的大小,依次动态改变宽的长度,从短到长,学生头脑中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也在逐步调整,从小到大。再将长的长度从长到短,学生头脑中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也从大调整到小。这样,从一维的线的长短感自然地与二维的面积的铺开感在同一图形中进行了对比联系,从而更深刻理解面积的大小是由二维决定的,建立了面积的铺开感的空间观念。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在“长方体的认识”的练习环节。课件逐次动态出示长方体的一条长,与长同一顶点的一条宽,一条高,在脑中想象长方体模型。学生从不能想象出到能的过程就明确长、宽、高的重要性。然后分别改变长、宽、高的长度,想象长方体模型体积的变化。这里通过长、宽、高的动态演示加深了对长方体内涵的认识,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季老师的例子有异曲同工之效,都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了解得更为深刻、更为立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STEM;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不断突破,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广受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一门课程。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的教学质量,仍然是值得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而在本文研究中所引用的STEM教育,则是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的教育。这对于我们开展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STEM学位人数也同样是评价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能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其加以渗透和体现,无疑是提升我国综合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STEM教育概述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可以将其等同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学。不过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任何一门单独的学科都难以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足够的支持,因此多学科协作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是STEM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当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STEM教育的概念体系。一般来说,对STEM教育的理解有以下三种认知:首先,认为STEM是一种典型的后设课程,也就是说相关学习者需要在完成STEM课程之外,继续学习如何综合性地使用这四门学科去解决问题;其次,认为STEM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是对STEM知识的有机整合;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STEM是一种具有探究性特征的教学策略,它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STEM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三种观点出发,本文研究中将STEM界定为:STEM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对STEM的综合实践,是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对于学生的科学、工程、技术以及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也是当前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STEM 概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基于STEM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语文这门课程普遍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善加引导,必然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STEM教学思想的渗透,成功地从多维度、多层次构建了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并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本内容,同时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了从多个角度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STEM教育思想,虽然从表面上看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观察能力的强化,但是在STEM概念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完全没有必要局限在这两个方面。如果能够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去认知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养成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STEM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间万物运转的本质,而不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对于教师来说,STEM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同样是提升课堂质量和对课堂教学节奏掌控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总之,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STEM教学思想,更是提升课堂整体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值得我们对其加以更为深入的探索。本文受到篇幅所限,仅做了较为表面的论述,并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加以更为详细的讨论和介绍。但是笔者相信,将STEM教学思想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是有其必要性的。只要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够真正意义上把握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就一定能够从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中获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改认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数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25-01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数学教学只有通过精心组织材料,课堂集中讲解,学生认真听讲,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这种观念形成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基本模式。 诚然,教师的讲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形式;但是,教学就其本质来说,要靠学生自己来学习,教师讲得再好,那也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师自认为教得再好也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的“教”怎样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帮助学生获得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探索新型课堂
我国的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目标时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其目的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着眼于学生充分发展的特点。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因此,要敢于创新,突破原有的不利于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灵动、高新的特点。“开放”就是要打破内容和形式的封闭,在开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灵动”就是要摒弃呆板、被动,倡导主动、生动,追求灵活、创造。“高新”就是要突破黑板,粉笔加一张嘴的单一课堂格局,科学地应用现代教育新技术,增加课堂信息交流渠道,增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教与学中,教学要更新观念,还学生自,激励学生独立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用常规方法教给学生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论方面的知识,不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就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得不到相应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做到让学生讲、让学生议、让学生找、让学生做、让学生说。这样知识的“果”就是学生自己“跳起来摘到的”,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也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而且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学习方法,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将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过程”的教学,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内化知识,发展能力,为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案例1:教学32-17=?
首先指导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各种方法,再找出最好的方法。在“争论之初”,学生们并不互相认同,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刻理解的过程。然后教师总结:
1、把被减数32重组为20和12,从12中减去7,个位得到5,从20中减去10十位得到1。
2、把被减数32重组为20,10和2,从10中减去7得到3,再加上2,个位得到5,从20中减去10,十位得到1。
3、把减数17重组为10,2和5,从32中减去5,再减去10,得到15。
教师给学生讲授多种重组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但教师要掌握好度,不能“大包大揽”,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巧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一个问题发现者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学习内容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并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产生主动求知的心里冲动,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与意识。
案例2:现在有含糖10%的糖水200克,要想得到含糖20%的糖水,该如何做?
教学情况调查中发现:
课改前 学生方法单一,只知使糖水中的糖变多――加糖
课改后 学生方法多样化。如方法1:使糖水中的糖变多――加糖。
方法2:使糖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
方法3:还可以加入含糖高于20%的糖水。
1、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改革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语文学习最为主要的就是提高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对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加强识字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学生的识字能力还很有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识字教学作为首要任务,注重识字教学,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观察画面,或者是通过播放歌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欲望。
如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播放有关“郊游”一类的歌曲,并且通过多媒体显示郊外的风景,如田野、树林、花丛等等,并且在画面上标出相关的文字,让学生小朋友们听着这首欢快的歌曲,去识字去阅读,并且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让这些丰富、可爱的形象充满学生的头脑,进而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课文。又比如在学习《大海睡了》这篇文章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可以带学生去海边,让其体验在海边沙滩玩耍的乐趣,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并且让学生试着用自己所掌握的词语去描述一下大海,通过这样在情境中出示词语,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感性,从而更有感情地读好课文,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而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
因此,要加强识字教学,把识字教学融入特定的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用美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同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螺旋上升。
二、利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一些好书,对小学生培养情趣、陶冶情操、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很有意义。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爱好的培养,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探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
如《北风和小鱼》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北风吹来,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讽刺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课文充满了童趣,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富于想象力,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适时导入课堂阅读,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要设计“质疑”环节,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消除学生的自尊心理和紧张心理,鼓励学生踊跃提出不同的见解。如《北风和小鱼》中“为什么小鱼不怕冷?”“什么是冰花?”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另外,还可以采用情景导入,将《北风和小鱼》课文中的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北风、青草、梧桐树、小鸟和小鱼的样子,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学生想象走入故事的意境,领会语言的意境美,使学生达到触景生情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兴趣引导,让学生多思考、多说话,培养他们的认识能力,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且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语言美,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而引发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自然提升。
三、重视阅读引导,渗透情感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应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重视阅读引导,渗透情感教育,为此,需要教师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表演,指导学生补充事情发生的原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当堂表演;开办诵读大会,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与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当做一些仿写练习,让学生尝试写一些见闻;等等。
如《怀素写字》讲述的是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整篇文章的语言特点非常适合于低年级学生。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在这里教师可以采用小结过渡的形式,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如在读完第一二自然段时,提问:怀素从小喜爱写字,好学上进,值得我们每个小朋友学习,那怀素是怎样学写字的呢?怀素这样做,结果怎样?“看清形状”“记住笔顺”能颠倒吗?然后,根据以上方法,细读整篇课文,最后,在完成教学以后,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这样的阅读引导,不仅可以加强对生字、词语的把握,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而且可以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对课文的描绘有更深的理解。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必须要从儿童阅读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学生主体的原则,加强教学引导,增强学生的体验,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小学教育基础教育小学生处于思想教育启蒙阶段,小学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课标改革推行以来,冲击了传统的小学基础教育,小学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小学基础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分析
要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关键。
1.新课改理念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上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贯穿整个新课程改革的始终。新课改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代表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得我国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成为可能。
2.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地表述了本次课改的具体目标: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在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基础上,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
改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灌输,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个体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而言,应积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
2.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而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区别对待,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作业设计的坡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趣化教材,活用教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地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此同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鼓励小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让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生活知识,更易于小学生理解。
3.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也至关重要。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必然趋势。对小学基础教育而言,通过科学技术推进现代化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有效举措,是教学手段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的表现。多媒体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教育教学,小学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方式传达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无疑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教学内容。对小学教师而言,应结合小学基础教育的教材内容,制作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
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校评价改革,是学生发展的力量源泉。就目前而言,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学评价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片面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评价方式还客观存在。为此,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教学评价,要把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从片面注重学习成绩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注重从学生的心理素质、自主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到教学评价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小学基础教育应深入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彩虹.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2\]李瑞芹.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3\]隋娟.浅谈小学课堂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培养\[J\].商业文化,2010,(10).